一、让电化教学进入农村课堂(论文文献综述)
郑永和,周丹华,熊建辉,王晶莹[1](202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教育技术百年历程》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强国梦,我国教育技术在实践历程中先行担当起新民主主义革命宣传与教化的载体,随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通过技术跃迁助力电化教育成熟与教育信息化普及,在智能教育融合创生发展中展现新时代育人本质。教育技术以教学实践应用为主线并融合学习理论不断演进,起始于学科知识普及,兴起于电化教育应用,发展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创新于跨学科融合发展。现象学视域下,教育技术的百年发展呈现出解释学关系中的工具与手段说、具身关系中的目的与方法说、它异与背景关系的改造与塑造说的逻辑演进历程。开启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教育技术事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本质,重视学科导向的技术指向与课程结构的深层耦合,实现技术作为教育创新内生动力的研究范式转向。
张琼[2](2022)在《粤西农村小学英语学习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粤西农村小学英语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同伴关系、学生视角的师生关系、家庭支持与英语学习的关系;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与班级学习氛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同伴关系与英语学习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学生视角的师生关系与英语学习呈低度正相关关系;家庭支持与英语学习呈低度正相关关系;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与班级学习氛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外在因素是学校、同伴、教师和家庭。
冯慧聪[3](2021)在《纪录片资源在中级汉语视听说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视听教材《中国人的故事》为例》文中提出视听说课是一种以视听材料为教材的课型,这种课对第二语言教学来说极具优势,因为它会同时激活学习者大脑左、右两半球的生理机能,以一种创设现实情景的方式增强第二语言的教学效果。但视听说课在发展过程中仍旧面临着一些质疑,诸如视听说课在选材和对材料的使用方面存在不足,课堂教学的噱头大于实际效果,视听说课很容易就变成了影视欣赏课的翻版等。但本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纪录片很适合中级阶段的学习者使用。故本文以一套由纪录片改编的教材《中国人的故事》实际的教学过程为例,结合理论与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学习者“视”“听”“说”三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通过本文丰富中级阶段对外汉语视听说课的选材,并对如何使用纪录片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提供参考,为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提供帮助。并能提升视听说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发挥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优势。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对纪录片的研究。第一章笔者首先论述了纪录片的发展概况,展示了纪录片从诞生发展至今的历史脉络,显示出纪录片往文化传播领域发展的趋势;阐述了纪录片在语言教学应用中的理论基础,以及对于中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来说,纪录片具备的优势。第二章本文划清了中级阶段学习者的范围,以及他们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等;同时归纳了纪录片的选择原则和播放方法,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是分析个案研究中的各要素。这部分主要包括第三章,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所使用的教材《中国人的故事》进行了分析。在对教学对象的调查分析中,主要使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第三部分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视听说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找到能够切实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至关重要。这章将研究进一步深入,总结出了一些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方法。
蒋万胜,李冰洁[4](2021)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四次科技革命,技术的变革不断地对教学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每一次科技革命对技术中介的革新都会引发教学活动的变革,引起教学对象范围的变化、教学方式的调整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将促使师资分配更加均衡、教学资源共享范围扩大、学生个性更加个性化,但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和优势的同时,还应注意和防范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李亮[5](2020)在《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资源特点进行的师生、生生间交互行为方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调查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实情况、揭示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试图阐释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的提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从初中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改进的客观需求、初中生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现实诉求、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等方面阐明研究的选题背景;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维度阐明本本文的研究意义;从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有关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方面进行文献的回顾与梳理;从理论研究、调查研究、量化研究、实践研究四个方面描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研究对象与方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本研究以“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形式选取280名具有不同人口性质的初中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来尝试揭示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在规律,为论文研究研究垫定方法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相关理论的探讨。从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涵意义、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框架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论文后续研究垫定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对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主要从教学准备环节、教学实施环节、教学反思环节等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并对不同类型学校、性别、教龄、职称的初中体育教师群体进行差异性的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在教学准备环节,课堂内容准备一般有效、课堂目标设定较低有效、课堂计划设定经常有效;(2)在教学实施环节,课堂开始部分、教学讲解经常有效,课堂提问与讨论、教学示范、复杂动作教学设计、独立练习与指导、学练时间管理等方面一般有效,激发动机、错误预防与纠正、课堂氛围管理较低有效;(3)教学反思环节较低有效;(4)在群体差异方面,完全中学优于其他类型学校、10年以上教龄有效性更高、高级或特级职称有效性更高。第五部分是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调查现状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当前初中体育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主要存在课堂目标设定偏离学生的学情、激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力度不够、动作练习缺乏错误预防与纠正、体育课堂氛围管理的管理不足、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行为匮乏等5个方面的问题。第六部分为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在把握调查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得出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缺失的因素主要有初中学校、体育教师、初中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五个层面的因素。其中初中学校层面包括课堂教学行为的监督与指导、体育教研氛围的营造、体育教师的培训与学习;体育教师层面包括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初中学生层面包括体能与技能基础、体育学习的策略、对教学行为的反馈;教学内容层面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多少;教学环境层面包括自然条件因素、器材设施的配备情况、体育课堂同场教学情况、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第七部分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对策。针对当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的对策主要有:发挥初中学校的导向作用;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优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等。第八部分是结论与建议。研究者站在全局的宏观视角,对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后,分别从理论内涵、调查结果、问题揭示、因素分析、提升策略五个方面下定结论。从初中学校、体育教师、中学生主体、后续展望四个方面提出重点建议。
曲红南[6](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写作教学反馈模式在偏远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与阅读、听力等输入性的知识不同,写作是输出性的知识,在考察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主观思想、语言理解、逻辑思维等方面也进行了综合考察。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初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要能够在正确把握题干信息的基础上,具有对题干中的内容可以加以总结归纳、主观判断分析、故事延续等沟通、描述以及论述的能力。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受到学习环境、教师素养、学生自身能力等多方面制约,加之学校以及家庭对英语学习不重视,导致教师对英语写作教学的期望值低,学生缺乏英语写作实践训练以及策略培养等问题。为改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低效的现状,笔者将语料库技术与英语写作反馈教学相结合,基于过程写作法、注意假设理论、输出假说、最近发展区、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理论基础,探索新型高效的教学反馈模式。本文在研究中提出以下实验研究问题:(1)语料库技术辅助下新型反馈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2)学生对语料库技术辅助下新型反馈教学模式的接受态度如何?(3)教师对语料库技术辅助下反馈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应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此次实验在黑龙江省甘南县长山中学进行,笔者根据实验前测成绩选取了英语写作平均成绩相近的两个班级:初一(2)班以及初一(3)班,展开在语料库技术辅助下的写作反馈教学模式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是否有帮助的实验探究。笔者根据实证研究、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实验探究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刨析并得出以下几点研究结论:(1)在语料库技术辅助下的写作反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准确性,帮助学生在语法句法的错误类型上有较明显的作用。(2)基于语料库的写作反馈形式获得大部分学生的认可,52%的学生希望继续运用语料库技术辅助下新型反馈教学模式,除去不确定是否继续希望使用这一技术的26%的学生,有22%的学生态度比较保守,对于新型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接受与信任。(3)在对一线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一致认为基于语料库的写作反馈模式在实验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进步明显,但是对教师的专业以及计算机能力要求较高,备课准备工作时间长,不容易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普及。本研究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将基于语料库的写作反馈模式应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以优化教学反馈模式,改进英语写作课的反馈手段,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师的写作反馈教学手段开发提供参考。
张欢[7](2020)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Y市X中学为例》文中认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英语学科要充分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教学呈现形式的最优化的具体要求。就目前农村地区的英语学科教学而言,落实这样的要求最便捷与有效的手段就是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广泛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来拓展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学习途径。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很好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能够让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变得更为的容易,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在情景创设、听读辅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对于很多的英语教师来说,多媒体课件成为了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支持手段与工具。但是对于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因为存在着意识、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程度、进度都相对滞后,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中这样的问题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文选取了Y市X中学这一农村初中英语学科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应用情况为切入点,从农村初中英语学科教师的角度,以教师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现状为具体的对象,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现实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研究Y市X中学初一、初二共48位初中英语教师,共48节课的英语课件,访谈了8位英语教师。针对该学校英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实施、开展教学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要问题有:(1)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现状如何?(2)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应用存在哪些问题?(3)基于现状的调查及问题的分析,得出问题的成因。调查结果显示,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目前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队伍中存在着课件制作与应用形式较为单一、课件制作存在较大困难;二、多媒体课件与英语学科的融合存在一定困难;三、教师缺乏足够有效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这三个方面。笔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在问题和成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信息化软硬件条件;加深教师信息化了解、集中强化教师的培训与学习;促进课件呈现信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三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程明喜[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指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付荣文[9](2019)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研究 ——以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是新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语言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世界各国及地区“国际行走”的重要语言战略规划,其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不少国家外语战略研究的核心命题。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传播文化和宣传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外语教育的“外向型”价值取向属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体现国家软实力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外语教育政策在区域性、地域性方面的相关规划还比较欠缺,“一刀切”式的政策模式难免会引起外语教育发展不均衡,甚至有可能造成因为外语问题导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在政策规划的主体方面,目前大多从政府决策或专家论证的视角进行,而从公众参与的视角对教育政策进行规划的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究。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属于语言政策与规划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关涉三语教育问题,需要观照民族学生在外语学习中认知和文化发展方面的现实困境,以及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教育政策规划中的能动作用(educator acting as policy maker)。本论文基于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时代”背景以及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的现实困境,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政策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公众参与(即教师、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考察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问题: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在政策内容规划、政策过程规划及政策价值规划方面具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与国家基础阶段的教育政策对应衔接情况如何?从公众参与的视角如何规划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论文参考教育政策研究的内容、过程及价值模型,把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视为一个“动静结合”的系统,既有静态的政策文本及背景分析,也有关于政策制定、执行及评价的动态发展过程考察,从发展的角度规划基础外语教育政策。通过实证研究,主要发现包括:政策内容方面,绝大多数外语教师都认为有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会更有利于自己教学工作的开展,当前民族地区的外语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内容比较缺乏,民族外语教师大多表示希望能有机会参加高级别的外语教育培训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应该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部分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政策过程方面,工作年限在11-20年之间的外语教师表现出了在政策制定中积极参与的意愿。当前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在民族地区基础阶段的教育实践中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如教育理念及教学内容与考试导向的矛盾和冲突。超过半数的外语教师会在自己的外语教学活动中融入本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但限于外语课时安排及教师考核等条件,这项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从政策价值的维度来看,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公共价值属性得到了普遍认同,多数教师认为需要关注民族学生的不同特点及个体差异,外语教育是传承传播本民族文化的方式和途径,应该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通过自下而上的实地调研来收集研究数据。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与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师和学生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批判性的听取了相关行政领导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相对客观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措施。在研究视角上,立足于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时代背景及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的现实困境,从公众参与的视角,结合教育学、公共政策学等学科理论来研究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问题,从政策内容规划、政策过程规划及政策价值规划三个维度,考察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中的课程实施方案、教师教育、政策制定、公共价值追求等,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基础阶段学生的外语教育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在研究选题上,关注民族地区基础阶段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问题,与现有研究形成互补。本研究建议,在政策过程规划中主张多元政策规划主体共同参与。将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的政策规划模式对应衔接,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政策主体在政策规划中的能动作用。在政策内容规划中凸显地方性与校本层面的特色,在政策价值规划方面观照教育公平与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的样本来源涵盖了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所有学段,但初、高中部的样本较多,小学部分较少,样本不够均衡是本研究的局限之一。此外,本研究的文本分析均是通过人工归并分析的方式来完成的,在资料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技术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今后的研究可尝试借助一些质性分析软件如Nvivo来帮助质性数据的分析,确保研究材料分析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周咪[10](2019)在《高校公费师范生“WPP-C”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费师范生特指高校师范教育中的公费定向师范生。学生来源于农村,定向于农村,初中或高中起点,学制四年至六年不等的特殊教育对象。其“WPP-C”教学设计之“WPP-C”,指的是(WeChat Public Platform and Classroom),简称为“WPP-C”;传统课堂为“Classroom”,简称为“C”。公费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乡村教师甚至乡村教育家是乡村教师的主要来源,其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是乡村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对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公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只能解决共性化教学问题,无法兼顾学生个性化认知。如何化解公费师范生传统课堂教学设计与基于“WPP”的教学设计的矛盾,实现公费师范生课堂教学设计的数字化超越,形成公费师范生“WPP-C”教学设计的理想目标,是目前公费师范生课堂教学设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WPP”由微信、微信公众号、微信管理端构成,基于微信但又区别于微信。它主要支持的功能有:信息的高度聚合、精准的信息推送与订阅、自定义回复响应、自定义菜单功能、微网站、微活动、数据统计分析等。可实现教学内容的精确送达、关键词的检索和知识的存储,实现无需下载便能够通过“WPP”点击浏览并保存学习资源。其具备的优势有:信息传播速率快、呈现的知识面广、资源开发成本较低、受众影响面较大、传播微内容、推进个性化学习与实时效果评估等等。“WPP”可通过创建个人或组织账号,构建移动课程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编辑、推送、检索、分享等智能化管理,以及基于知识内容的双向交互功能。“C”,主要是指传统课堂,课堂是知识传播、获取、内化、生成、升华的场所。通过教学行为,生成知识、提升智慧、完善人格。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原初功能、核心使命、内部指征和实践场域。课堂教学的成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与教育教学的价值实现。公费师范生“WPP-C”教学设计理论以通识类课程《历史》、乡土类课程《美术鉴赏》、《心理健康》等三门课堂教学设计为个案,建构了“WPP-C”教学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突出了公费师范生“WPP-C”教学设计的乡土性、师范性与前沿性等特征,分析了公费师范生“WPP-C”教学设计的优势与局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二、让电化教学进入农村课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电化教学进入农村课堂(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教育技术百年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标演进:从视听传播的民众教化到具身智能的数字素养 |
(一)萌芽探索期(1921—1949年):实践先行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传播与教化的载体 |
(二)初步发展期(1949—1978年):劳教结合服务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 |
(三)全面建构期(1978—2012年):技术跃迁助力电化教育成熟与教育信息化普及 |
(四)多元融合期(2012年至今):智能创生映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育人本质 |
二、实践应用:从单向度的学科知识普及到跨学科的多元素养融合 |
(一)起始于单向度教学的知识普及传播 |
(二)兴起于工具导向的电化教育应用 |
(三)发展于技术实践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
(四)创新于智能科技的跨学科融合发展 |
三、省思与展望:基于现象学之两个百年的发展检视 |
(一)建党百年人与技术关系的现象学省思 |
1. 工具与手段说: |
2. 目的与方法说: |
3. 改造与塑造说: |
(二)党领导下我国教育技术的未来展望 |
1.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技术应用的育人本质。 |
2. 突出学科实践导向,关注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深层耦合。 |
3. 科学循证决策助力实现技术作为教育创新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任务。 |
(2)粤西农村小学英语学习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设计 |
(一)问卷设计 |
(二)研究被试 |
(三)数据分析 |
三、统计结果 |
(一)学校教育情况 |
(二)学生学习情况 |
(三)人际关系 |
四、研究分析 |
(一)描述性分析 |
(二)相关分析 |
五、结语 |
(3)纪录片资源在中级汉语视听说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视听教材《中国人的故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纪录片应用于中级视听说课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纪录片的发展概述 |
第二节 纪录片资源在语言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纪录片应用于中级汉语视听说课的优势 |
小结 |
第二章 中级汉语视听说课中纪录片的选用原则 |
第一节 对“中级阶段”的范围限定 |
第二节 纪录片应用于中级汉语视听说课的选择原则 |
第三节 纪录片应用于对外汉语视听说课的播放方法 |
第三章 纪录片应用于中级汉语视听说课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教学对象的调查分析 |
第二节 对所选用教材的分析 |
第四章 纪录片在中级视听说课中的课堂运用 |
第一节 怎样利用纪录片提高学生“视”的能力 |
第二节 怎样利用纪录片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
第三节 怎样利用纪录片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对中级汉语视听说课教学对象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4)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作为中介的技术对教学活动影响的历时性考察 |
(一)工业化促进教学普及化 |
(二)电化教学促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
(三)互联网促使教学规模化 |
(四)人工智能促使教学智能化 |
二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师传授知识中的应用 |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 |
三 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
(一)师资分配更加均衡 |
(二)教学资源共享范围扩大 |
(三)学生发展更加个性化 |
(5)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初中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改进的客观要求 |
1.1.2 初中生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现实诉求 |
1.1.3 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1.3.1 体育课堂 |
1.3.2 体育课堂教学 |
1.3.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 |
1.3.4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 |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综述 |
1.4.2 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 |
1.4.4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课堂观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相关理论探讨 |
3.1.1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涵意义 |
3.1.2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
3.1.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评价指标 |
3.1.4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框架 |
3.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现状调查 |
3.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总体情况 |
3.2.3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差异分析 |
3.3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课堂目标设定偏离学生的学情 |
3.3.2 激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力度不够 |
3.3.3 动作练习缺乏错误预防与纠正 |
3.3.4 体育课堂氛围管理的创设不足 |
3.3.5 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行为匮乏 |
3.3.6 体育教师群体人口学差异过大 |
3.4 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
3.4.1 初中学校层面的因素 |
3.4.2 体育教师层面的因素 |
3.4.3 初中学生层面的因素 |
3.4.4 教学内容层面的因素 |
3.4.5 教学环境层面的因素 |
3.5 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
3.5.1 发挥初中学校的导向作用 |
3.5.2 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
3.5.3 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 |
3.5.4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
3.5.5 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调查问卷 |
附件 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访谈提纲 |
附件 3 初中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6)基于语料库的写作教学反馈模式在偏远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偏远地区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的现状 |
(二)反馈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三)语料库语言学在英语教学领域的兴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写作反馈 |
(一)写作反馈的定义 |
(二)写作反馈的分类 |
(三)反馈的理论基础 |
二、语料库的分析研究 |
(一)语料库的相关概念界定 |
(二)语料库与英语写作教学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写作教学反馈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写作教学反馈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写作教学反馈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基于语料库的写作教学反馈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基于语料库的写作教学反馈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基于语料库的写作教学反馈的研究现状 |
第四章 基于语料库的写作反馈模式教学实验设计 |
一、实验研究问题 |
二、实验教学对象 |
三、实验教学以及研究工具 |
(一)初中英语写作测试题 |
(二)语料库赋码工具——Microsoft Office365:Word |
(三)语料库检索工具——Ant Conc3.5.8 |
(四)SPSS数据分析软件 |
(五)调查问卷 |
四、实验研究方法 |
五、研究过程以及课程设计 |
(一)实验研究前期准备过程 |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课程设计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前测与后测结果分析 |
(一)前测数据及其分析 |
(二)后测数据及其分析 |
(三)前、后两次测试中控制班与实验班错误统计分析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分析 |
(二)问卷数据结果分析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一)访谈提纲 |
(二)教师对基于语料库的写作反馈教学的态度的分析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结果对教学的启示 |
三、基于语料库的写作反馈研究的不足 |
四、对未来相关领域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Y市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我国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现状 |
(二)Y市X中学英语多媒体课件应用现状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
(二)多媒体教学的概念 |
(三)多媒体课件的概念 |
二、国外多媒体课件应用研究现状 |
(一)多媒体课件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
(二)多媒体课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三、国内多媒体课件应用研究现状 |
(一)多媒体课件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
(二)多媒体课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四、国内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研究 |
(一)农村初中英语多媒体课件应用的问题研究 |
(二)农村初中英语多媒体课件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
五、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英语多媒体课件应用 |
二、多模态理论 |
(一)多模态理论 |
(二)多模态理论与英语多媒体课件应用 |
第四章 调查设计 |
一、调查问题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调查过程 |
(一)调查前准备 |
(二)调查阶段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调查结果分析 |
(一)问卷结果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三)观察结果分析 |
二、调查结果讨论 |
(一)农村初中英语多媒体课件应用现状 |
(二)农村初中英语课件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三)问题成因 |
第六章 Y市X中学英语多媒体课件应用建议 |
一、优化信息化软硬件应用条件 |
二、集中强化对教师课件制作与应用技能方面的培训 |
三、深化对英语多媒体课件应用的支持 |
四、做好学科知识点与软件应用的整合 |
结论 |
一、研究发现 |
二、对教学的启示 |
三、研究不足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
二、课程设计 |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
二、教师培训课程 |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一、社会学的视角 |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研究 ——以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时代”背景 |
1.1.2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现实困境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论文体系架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外语教育政策规划:政策规划主体的视角 |
2.1.1 政府决策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
2.1.2 专家论证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
2.1.3 公众参与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
2.2 外语教育政策规划:政策规划的理论视角 |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多元文化理论 |
2.2.3 语言政策与规划理论 |
2.2.4 公共政策学理论 |
2.3 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路径 |
2.3.1 政策内容规划 |
2.3.2 政策过程规划 |
2.3.3 政策价值规划 |
2.4 本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
2.4.1 公众参与 |
2.4.2 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
2.4.3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 |
2.5 本论文的研究分析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贵州地区基础教育的基本概况 |
3.1 贵州地区的基本概况 |
3.1.1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基本情况 |
3.1.2 基础教育学校发展概况 |
3.1.3 基础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
3.2 贵州民族地区的基本概况 |
3.2.1 民族地区的基本分布 |
3.2.2 民族地区学校发展概况 |
3.2.3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 |
3.2.4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
3.2.5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及数据收集 |
4.1 先导研究 |
4.1.1 先导研究设计 |
4.1.2 先导研究开放式访谈结果 |
4.1.3 先导研究问卷的编制及修改 |
4.1.4 先导问卷结果及问卷修正 |
4.2 正式研究 |
4.2.1 研究问题 |
4.2.2 研究变量 |
4.2.3 研究对象 |
4.3 数据收集与整理 |
4.3.1 量化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4.3.2 开放式问题的收集与整理 |
4.4 研究方法 |
4.4.1 内容分析法 |
4.4.2 问卷调查法 |
4.4.3 访谈法 |
4.5 研究伦理考量 |
4.5.1 事先告知 |
4.5.2 公开身份 |
4.5.3 保护隐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量化数据分析与讨论 |
5.1 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
5.1.1 信度检验 |
5.1.2 效度检验 |
5.2 问卷背景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1 研究样本背景信息统计 |
5.2.2 研究样本背景信息小结 |
5.3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内容研究 |
5.3.1 英语课程实施方案 |
5.3.2 教师教育培训 |
5.3.3 外语考试测评 |
5.3.4 外语教研工作计划 |
5.4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过程研究 |
5.4.1 外语教育政策制定 |
5.4.2 外语教育政策实施 |
5.4.3 外语教育政策评价 |
5.5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价值研究 |
5.5.1 教育政策公共价值追求 |
5.5.2 政策主体的价值倡导 |
5.5.3 利益群体的价值协调 |
5.6 开放式问题统计分析 |
5.6.1 开放式问题1统计分析 |
5.6.2 开放式问题2统计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质性数据分析与讨论 |
6.1 国家宏观层面教育政策 |
6.1.1 课程育人 |
6.1.2 外语语种规划 |
6.1.3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
6.2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内容考察 |
6.2.1《英语课标2011版》修订依据、理念及原则 |
6.2.2《英语课标2011版》价值考察 |
6.2.3《英语课标2011版》修订对教学方面的建议 |
6.2.4《英语课标2017版》修订依据 |
6.2.5《英语课标2017版》修订对教学方面的建议 |
6.3 访谈数据收集与分析 |
6.3.1 半结构式访谈设计 |
6.3.2 访谈数据的整理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
7.1 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政策过程规划的多元参与模式 |
7.1.1 政府决策主体与公众参与的对应衔接 |
7.1.2 民族外语教师作为政策主体在政策规划中的能动性 |
7.1.3 专家论证与公众参与在政策规划中的协调 |
7.2 政策内容规划中凸显地方性与校本层面的特色 |
7.2.1 资源观视角下弥合外语课程中的民族文化缺位 |
7.2.2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
7.2.3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
7.3 政策价值规划观照教育公平与学生全面发展 |
7.3.1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与国内同步 |
7.3.2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与国际接轨 |
7.3.3 民族地区学生的外语学习与个人成长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启示 |
8.3 研究创新点 |
8.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调查问卷-中小学教师版 |
附录 2: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3: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4: A校的外语教研组集体备课方案 |
附录 5: B校的英语组教研活动方案 |
附录 6: B校7年级英语组计划 |
附录 7: 本人田野调查的微信记录 |
(10)高校公费师范生“WPP-C”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微信公众平台“WPP”与传统课堂“C”的融合趋势 |
1.1.2 “WPP-C”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 |
1.1.3 公费师范生教学呼唤“WPP”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WPP”的发展趋势及特征研究 |
1.3.2 “WPP-C”教学设计研究 |
1.3.3 公费师范生“WPP-C”教学设计的现状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校公费师范生“WPP-C”教学设计理论构想 |
2.1 “WPP-C”教学设计 |
2.1.1 微信公众平台:WPP |
2.1.2 传统课堂:C |
2.1.3 教学设计 |
2.2 “WPP-C”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2.2.1 翻转课堂理论 |
2.2.2 SPOC教学理论 |
2.2.3 自主学习理论 |
2.2.4 合作学习理论 |
2.3 公费师范生“WPP-C”教学设计 |
2.3.1 课前设计 |
2.3.2 课中设计 |
2.3.3 课后设计 |
2.4 公费师范生“WPP-C”教学设计的特征 |
2.4.1 立足乡土性 |
2.4.2 突出师范性 |
2.4.3 体现前沿性 |
第3章 高校公费师范生“WPP-C”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案例分析 |
3.1 案例一:公费师范生通识课程《历史》教学设计 |
3.1.1 公费师范生《历史》教学课前设计 |
3.1.2 公费师范生《历史》教学课中设计 |
3.1.3 公费师范生《历史》教学课后设计 |
3.2 案例二:公费师范生乡土课程《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
3.2.1 公费师范生《美术鉴赏》教学课前设计 |
3.2.2 公费师范生《美术鉴赏》教学课中设计 |
3.2.3 公费师范生《美术鉴赏》教学课后设计 |
3.3 案例三:公费师范生《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
3.3.1 公费师范生《心理健康》教学课前设计 |
3.3.2 公费师范生《心理健康》教学课中设计 |
3.3.3 公费师范生《心理健康》教学课后设计 |
第4章 高校公费师范生“WPP-C”教学设计的优势、局限及改进之处 |
4.1 存在推广价值的共性优势分析 |
4.1.1 线上与线下中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
4.1.2 数据筛选与分析助推教与学 |
4.1.3 线上与线下中师生的心灵互动 |
4.1.4 自主反思与对话交流的评价形式 |
4.2 “WPP-C”教学设计存在的局限分析 |
4.2.1 教学设计理念与能力有待提升 |
4.2.2 教学内容筛选能力不高 |
4.2.3 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欠缺 |
4.2.4 设计中公费师范生的特性体现不明显 |
4.2.5 “WPP-C”教学设计质量管理难度大 |
4.3 公费师范生“WPP-C”教学设计的改进 |
4.3.1 提高教师的“WPP-C”的认知与教学训练 |
4.3.2 提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甄别与选择能力 |
4.3.3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指导 |
4.3.4 加强“WPP-C”的教学质量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让电化教学进入农村课堂(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教育技术百年历程[J]. 郑永和,周丹华,熊建辉,王晶莹. 中国远程教育, 2022
- [2]粤西农村小学英语学习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 张琼. 肇庆学院学报, 2022(01)
- [3]纪录片资源在中级汉语视听说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视听教材《中国人的故事》为例[D]. 冯慧聪. 兰州大学, 2021(02)
- [4]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及其影响[J]. 蒋万胜,李冰洁.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01)
- [5]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 李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6]基于语料库的写作教学反馈模式在偏远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 曲红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7]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Y市X中学为例[D]. 张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研究 ——以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D]. 付荣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10]高校公费师范生“WPP-C”教学设计研究[D]. 周咪. 湖南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