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位复杂性肛瘘同期多侧挂线术的临床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王怡明[1](2021)在《乌蔹莓膏对肛瘘术后预后的影响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对比使用乌蔹莓膏换药与常规换药的肛瘘术后愈合情况、术后愈合率等指标,以评估乌蔹莓膏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影响。初步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乌蔹莓膏能否促进肛瘘术后创面修复作出客观、真实评价。2.分析肛瘘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对临床工作中肛瘘复发进行评估,更好指导临床诊治工作。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肛肠中心行肛瘘手术的400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术后创面用药的不同分为乌蔹莓膏组(换药使用乌蔹莓膏,270例)和常规换药组(换药不使用乌蔹莓膏,130例)。统计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随访患者一年内术后复发和预后情况,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影响肛瘘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排除各种原因所致失访,共随访到330名患者,复发患者有32名,复发率为9.7%其中乌蔹莓膏组19名,常规换药组13名。随访一年内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乌蔹莓膏组患者复发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肛瘘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换药方式(HR=0.229,95%C1:0.108-0.484)、伴有感染(HR=2.958,95%C1:1.051-8.323)、内口位置(11-1 点 HR=0.115,95%C1:0.038-0.346;2-4 点 HR=0.074,95%C1:0.015-0.360;5-7 点HR=0.05,95%C1:0.018-0.140;7-11 点 HR=0.105,95%C1:0.021-0.520;多点 HR=0.376,95%C1:0.097-1.450)、既往肛门手术史(HR=2.257,95%C1:1.182-4.709)为影响肛瘘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乌蔹莓膏在肛瘘术后管理中的运用具有降低术后复发率的疗效,是肛瘘患者术后创面换药一个良好治疗选择。2.手术方式是肛瘘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换药方式、是否伴有感染、内口位置、既往肛门手术史是肛瘘复发的独立危险影响因素。
王贝贝[2](2021)在《基于影像技术评估高位后马蹄肛瘘中医挂线术后肛直角变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影像技术动态观察高位肛瘘患者切开挂线术前后肛直角的变化,为挂线疗法提出新的假说,证实缓慢勒割挂线刺激组织可促进肛直角二次形成,以防止肛门失禁。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1年2月期间收住于南京市中医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7例高位后马蹄肛瘘患者,根据公认、有效、安全、可比原则,进行自身前后对照。本试验涉及手术治疗均为传统切开挂线术,术后紧线方案统一,采用非盲设计。记录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及橡皮筋脱落后所做的排粪造影检查片子上静息相、提肛相和力排相的肛直角,记录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及创面完全愈合后2周的肛管直肠测压及Wexner评分,以评估患者肛门功能,在患者完全愈合后2周评估术后总体疗效。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相的肛直角、肛门直肠测压及Wexner评分,通过分析对比数据,以此证实勒割挂线刺激组织通过促进肛直角变小来防止肛门失禁。结果:本试验一共纳入37例研究对象,均全部完成。1、综合疗效:治愈率97.3%,显效率3.7%,术后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2、肛直角大小:(1)静息相的肛直角,术前测得角度大小平均112.38±12.61°,橡皮筋脱落后测得角度大小平均103.16±11.15°,较术前减小,且差异有明显显着性意义(P<0.01)。(2)提肛相的肛直角:术前平均106.68±10.94°,橡皮筋脱落后平均100.03±12.02°,较术前减小,且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3)力排相的肛直角,术前平均112.95±11.15°,橡皮筋脱落后平均108.73±12.56°,术后较术前减小,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肛门功能评估:(1)肛门直肠测压:由于经济、时间等因素,仅17位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压力测定。患者手术前静息压平均52.81±12.30mmHg,愈合后2周静息压平均46.38±16.21 mmHg,术后较术前减小,手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前最大收缩压平均103.56±33.85 mmHg,手术后平均90.81±34.10 mmHg,术后较术前减小,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xner评分:患者手术前Wexner评分平均1.32±1.99,愈合后2周Wexner评分平均0.51±0.9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疼痛评分:术后第1天:3.68±1.99,首次紧线后第1天:4.38±2.03,橡皮筋脱落后第1天:1.32±1.06,其方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多重比较发现术后第1天和首次紧线后第1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橡皮筋脱落后第1天比较及首次紧线后第1天和橡皮筋脱落后第1天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高位肛瘘患者切开挂线术后肛直角减小,证实勒割挂线刺激组织可促进肛直角变小,以防止肛门失禁。
廖靖云[3](2020)在《弧形切开根治术治疗半马蹄形肛痿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半马蹄形肛瘘是瘘管半环形围绕于肛管或直肠下段一侧,内口多在肛门前后正中附近的肛瘘。手术是当前治疗肛瘘的最佳方法。而半马蹄肛瘘瘘管较长,走行弯曲,手术操作相对复杂,术中肛门括约肌功能损伤风险较大,术后易出现严重疼痛、创面感染的症状及肛门畸形、漏气、漏液甚至肛门完全失禁的并发症,复发率高。目前对于半马蹄形肛瘘术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低复发率,保护肛门形态及扩约功能。弧形切开根治术是安阿玥教授根据半马蹄形肛瘘形成机制及肛门括约肌走行设计出的新术式[1],临床应用中具有疗效显着,安全性高的特点。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弧形切开根治术与主灶切开对口引流术治疗半马蹄形肛瘘的病例,分析两术式的疗效、复发情况及术后肛门功能情况。初步探究弧形切开根治术治疗半马蹄肛瘘的疗效与安全性,并探讨弧形切开根治术的理论依据、操作要点、创面管理及术式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入院行弧形切开根治术或弧形切开根治术的半马蹄形肛瘘患者,共计51例。其中弧形切开根治术组20例,主灶切开对口引流术组31例。通过检索查阅半马蹄肛瘘患者住院及门诊病历,使用电话、微信等进行回访,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疼痛、尿潴留、术后出血等术后相关并发症,肛门指诊情况、Wexner肛门失禁评分等安全性评价指标以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创面均获得完全愈合。弧形切开根治术组复发1例,复发率5%;主灶切开对口引流术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6.5%,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复发情况均为肛周瘢痕感染,在瘢痕感染处行切开引流术后均获得愈合。弧形切开根治术组术后3d、7d创面疼痛低于主灶切开对口引流术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其他并发症(尿潴留、术后严重出血、创面感染、肛门坠胀不适、排便障碍)出现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肛门指诊评分自身前后对照、组间术前、术后肛门指诊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回访时Wexner肛门失禁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弧形切开根治术与主灶切开对口引流术治疗半马蹄形肛瘘相比,疗效相似,均可根治肛瘘,安全性好,不增加肛瘘术后相关并发症,不造成肛门功能的明显损伤。同时在减轻术后创面疼痛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弧形切开根治术沿肌肉走行纹理切开瘘管,对肛周正常组织损伤小,术后瘘管壁暴露、坏死脱落更充分。术后分泌物及坏死引流通畅,换药操作更简便,减少换药时造成的额外疼痛。弧形切口在肛周组织沿肌肉走行纹理切开,愈合后产生的瘢痕平整,避免了瘢痕挛缩造成的肛门畸形。弧形切开根治术疗效确切、术后疼痛轻,不损伤肛门功能及形态,安全性高,是治疗半马蹄形肛瘘的理想方法,但尚需进一步行随机对照试验及长期随访证实。
江先胜[4](2019)在《中药洗剂对肛瘘术后创面恢复的影响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对中药洗剂治疗肛瘘术后创面恢复影响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总结。方法:搜集从建库开始至2019年1月的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摘、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EBSCO、SpringerLinker、Cochrane Library、ScinceDirect、PubMed、OVID等中外生物医学数据库,纳入比较中药洗剂与非中药外洗对肛瘘术后恢复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严格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文献的品质予以评价,使用RevMan5.3工具输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后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有30篇,总样本量为285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效率、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改善及消失时间上,与对照组相比,中药洗剂治疗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有效率高,其中总体有效率高(OR=5.44,95%CI:4.007.39,P<0.00001)、与高锰酸钾组相比有效率高(OR=6.13,95%CI:4.069.25,P<0.00001)、与开水/盐水组相比有效率高(OR=4.73,95%CI:1.9411.54,P<0.00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效率高(OR=5.08,95%CI:2.709.54,P<0.00001)、中药洗剂治疗肛瘘术后愈合时间更短(MD=-5.46,95%CI:-5.73-5.18,P<0.00001),中药洗剂对肛瘘术后疼痛改善更好(其中VAS为评分标准(MD=-1.71,95%CI:-2.43-0.98,P<0.00001)、术后疼痛消失时间为评分标准(MD=-2.17,95%CI:-3.06-1.28,P<0.00001)),中药洗剂组渗出或分泌物消失时间短(MD=-2.56,95%CI:-2.88-2.23,P<0.00001)。结论:中药洗剂治疗肛瘘术后比高锰酸钾、盐水等非中药治疗效果更好,可以明显缩短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以及分泌物渗出时间。
蒋晓雪,郭修田[5](2017)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进展》文中认为阐述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治疗现状,并总结各种术式的优缺点,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力求在最大限度地保护肛门功能的基础上提高治愈率,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高申旺[6](2017)在《基于肛门直肠高分辨检测方式对比两种肛瘘术式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式为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主流术式,疗效确切,但术后创面大,对肛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科通过改良传统术式,采用低位切开留皮桥高位挂线术式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既取得良好的疗效,又较好的保护了肛门功能,但缺乏相关客观数据的支持。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分辨率高、数据精确,可用于肛门精细功能的评估。通过其对两种不同术式术前、术后肛门功能的动力学相关指标的检测,评估手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验证低位切开留皮桥高位挂线术式的优越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0例)采用低位切开留皮桥高位挂线的手术方式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的手术方式治疗。观察两组肛肠动力学相关指标、愈合时间、疼痛、肛门功能(漏气、漏液、漏便情况)及复发率情况,并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总体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疼痛低于对照组。(3)两组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肛门功能(漏气、漏液、漏便情况)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4)两组直肠肛管收缩反射与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在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无统计学差异。(5)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平均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术后3个月较术前下降,治疗组术后半年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对比两组在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有统计学差异。(6)两组感觉测试初始感觉容量、最大耐受容量术后3个月较术前下降,治疗组术后半年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对比两组在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有统计学(7)两组肛管功能长度术后3个月较术前缩短,治疗组术后半年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对比两组在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有统计学差异。(8)治疗组术后愈合平均时间(47.80±6.092)天,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54.20±4.629)天,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切高挂术作为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传统主流术式,疗效确切,但对肛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低位切开留皮桥高位挂线术是我科在传统术式基础上的创新术式,在保护肛门括约肌、肛门功能,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创面愈合等优越性,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付原琰,于永铎,王静,孙婉莹[7](2017)在《肛瘘的外科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肛瘘是常见肛门疾病,在肛瘘病因学的研究中认为,肛管齿状线处具有肛腺、肛窦的特殊解剖结构以及肛管内部是消化道压力最高的部位为关键因素。肛瘘具有不能自愈的特点,治疗上主要依靠外科手术。随着对肛门直肠周围解剖学基础认识的深入,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排便控便生理有一些新的认识,肛瘘的外科治疗在传统挂线疗法、解剖学肛瘘切除术及微创技术方面有了一定进展。简要叙述挂线疗法、肛瘘的解剖学治疗方法及微创治疗研究的主要进展。
朱传想,王业皇[8](2016)在《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挂线疗法对高位肛瘘的治疗效果确切,是目前治疗高位肛瘘的主要方法之一。文章对挂线疗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回顾,对目前挂线疗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探讨,探索出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型挂线材料——"铅锤"式自锁生物线。
吴青萍,耿佶,史仁杰[9](2014)在《高位复杂性肛瘘创面愈合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高位复杂性肛瘘是一种公认的难治性肛肠疾病,因其特异的病变过程及病理变化而无法自愈,故手术是其治愈的主要方式。根据病变具体情况,选用合理的手术方式对于创面愈合时间是有影响的,术后辅以药物治疗往往能加速愈合。该文回顾性分析了历年来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文献,探讨手术方式、中药辅助治疗、西药辅助治疗对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
叶绍顺[10](2014)在《单向控制性切割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高位肛瘘是肛肠外科常见而且疑难疾病。由于肛瘘的瘘管经过肛门外括约肌深部,因此行肛瘘切开手术时需要切断部分括约肌以达到充分引流而使肛瘘愈合的目的。尽管使用切割挂线治疗可以保护肛门功能,但是30%-50%左右的患者在使用了切割挂线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目前高位肛瘘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其治疗方法众多如切开挂线术、拖线引流术、置管引流术、生物补片内口修补术等。总的来说疗效尚可,但仍存在术后创面愈合时间长、痛苦大、复发率高和肛门缺损面积大导致肛门功能下降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等后遗症的问题,因而被国内外专家称为难治性肛瘘。为了使高位肛瘘的根治和肛门功能的保护达到更好水平,根据明代《古今医统大全》中记载挂线治疗肛瘘的方法:“上用草探一孔,引线系肠外,坠铅锤悬,取速效。药线日下,肠肌随长,僻处既补,水逐线流,未穿疮孔,鹅管内消。”即“单向切割”和“控制切割力”的理论,我们设计了单向控制性切割挂线器,以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护肛门形态和功能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的]切割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必然造成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能导致肛门失禁,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本课题通过应用中医传统“单向切割挂线和控制切割力”的理论,解决切割挂线过程中切割的方向和切割力的控制,从而减少肛门损伤,更好的保护肛管直肠环完整性,减少术后肛门“锁眼样畸形”肛门功能下降和肛门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两方面,探讨单向控制性挂线术在高位肛瘘治疗中的价值和减少肛门功能损伤机理。实验研究选择12只猪建立肛瘘模型,使用单向控制性挂线术治疗,优化单向控制性挂线器的设计,研究单向控制性挂线后肛管括约肌的生物力学的变化规律。临床研究选择4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高位肛瘘病例,分成单向控制性切割挂线术组和传统切割挂线术组,每组各20例。术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疗效、疼痛指数、脱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肛门缺损面积、肛门功能评估和术后复发率等指标。[结果]单向控制性切割挂线术组与传统切割挂线术组相比,在年龄、性别、总疗效和疼痛指数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脱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肛门缺损面积、肛管压力测定、肛门失禁评分(Wexner评分)和复发率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单向控制性切割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疗效确切,具有保护肛管括约肌的完整性,降低术后肛门缺损和肛门失禁率等优势。
二、高位复杂性肛瘘同期多侧挂线术的临床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位复杂性肛瘘同期多侧挂线术的临床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乌蔹莓膏对肛瘘术后预后的影响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 |
1 中医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与研究 |
1.1 中医对肛瘘的记载及阐释 |
1.2 中医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中的治疗方法 |
1.3 中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管理研究现状 |
2 现代医学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
2.1 现代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中的治疗方法 |
3 乌蔹莓膏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 |
3.1 乌蔹莓膏的药理作用 |
3.2 乌蔹莓膏对肛瘘术后创面功效及前景 |
4 肛瘘术后复发影响因素 |
4.1 年龄 |
4.2 性别 |
4.3 BMI |
4.4 肛瘘类型 |
4.5 既往肛瘘手术史 |
4.6 吸烟史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围手术期处理 |
2.2 分组方案 |
2.3 获取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及随访资料 |
3 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2 两组不同结局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
4.3 肛瘘患者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乌蔹莓膏的优势 |
2.影响肛瘘术后复发率的相关因素 |
2.1 性别及年龄 |
2.2 BMI |
2.3 糖尿病及高脂血症 |
2.4 吸烟及饮酒 |
2.5 术后抗生素的应用及伴有术前感染 |
2.6 肛门部手术史及病史 |
2.7 手术方式及肛瘘分型 |
2.9 内口确定性 |
3.术后创面管理对肛瘘创面愈合的重要性 |
4.回顾性队列研究的原理与优势 |
5.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基于影像技术评估高位后马蹄肛瘘中医挂线术后肛直角变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
1.1 肛瘘病名的历史沿革 |
1.2 肛瘘的病因病机 |
1.3 肛瘘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
2.1 肛瘘的发病机制 |
2.2 肛瘘的诊断 |
2.3 肛瘘的分类 |
2.4 肛瘘的治疗 |
3 肛瘘挂线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3.1 肛瘘挂线术的国内研究概况 |
3.2 肛瘘挂线术的国外研究概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均衡性 |
2.2 手术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主要观察指标 |
3.2 次要观察指标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基本资料 |
5.2 疗效评价 |
5.3 肛直角 |
5.4 肛门功能 |
5.5 术后疼痛指数 |
第三章 讨论 |
1 王业皇教授应用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经验探析 |
1.1 切口选择 |
1.2 术中探查 |
1.3 合理清创 |
1.4 挂线问题 |
1.5 术后持续引流 |
2 挂线疗法的作用机制 |
3 挂线疗法的再认识 |
4 问题与展望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弧形切开根治术治疗半马蹄形肛痿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肛瘘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 |
1 中医对肛瘘的认识 |
1.1 肛瘘病名认识与演变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对肛瘘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
2.1 肛瘘的病因 |
2.2 肛瘘的病理 |
2.3 肛瘘的诊断 |
2.4 肛瘘的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常规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总体疗效评价 |
3.3 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3.4 远期安全性评价 |
3.5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结果分析 |
1.1 一般资料分析 |
1.2 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
1.3 近期疗效 |
1.4 远期疗效 |
2 弧形切开根治术的理论依据 |
2.1 马蹄形肛瘘的形成原因——坐骨直肠窝特殊解剖结构 |
2.2 弧形切口设计细节 |
3 弧形切开根治术治疗马蹄形肛瘘关键手术要点 |
3.1 一次性完全切开内口 |
3.2 瘘管的处理 |
4 注重术后创面管理 |
4.1 弧形切开根治术换药关键点 |
4.2 中医药辅助创面愈合 |
5 弧形切口的优势 |
5.1 引流通畅 |
5.2 术后疼痛轻 |
5.3 保持肛门正常形态 |
6 探讨弧形切口的禁忌症 |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中药洗剂对肛瘘术后创面恢复的影响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肛瘘及肛瘘术后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1.6 发表偏倚检测 |
1.7 统计分析软件 |
1.8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资料特征 |
2.2 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总结 |
3 试验组中药方用药规律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5)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医结合疗法 |
1.1 挂线法 |
1.2 拖挂线法 |
1.3 切开挂线法 |
1.4 低位切开缝合加高位挂线 |
1.5 旷置引流术 |
2 国外新兴微创术式 |
2.1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LIFT) |
2.2 肛瘘栓 |
2.3 纤维蛋白胶注射术 |
2.4 皮瓣推移修补术 |
3 结语 |
(6)基于肛门直肠高分辨检测方式对比两种肛瘘术式对肛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一般资料 |
2.1 性别 |
2.2 年龄 |
3 选择标准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试验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4 治疗方法 |
4.1 术前准备 |
4.2 麻醉方法 |
4.3 手术方法 |
4.4 术中注意事项 |
4.5 术后处理 |
5 观察指标 |
5.1 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 |
5.2 肛门失禁评分 |
5.3 肛门疼痛程度评分 |
5.4 创面愈合时间 |
5.5 术后复发率 |
6 统计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治愈率 |
2 创面愈合时间 |
3 肛门疼痛程度评分 |
4 肛门失禁评分 |
5 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 |
5.1 肛管静息压 |
5.2 肛管平均收缩压 |
5.3 肛管最大收缩压 |
5.4 初始感觉容量 |
5.5 最大耐受容量 |
5.6 肛管功能长度 |
5.7 直肠肛管收缩反射、直肠肛管抑制反射 |
6 结果分析 |
6.1 一般资料分析 |
6.2 治愈率及愈合时间分析 |
6.3 术后肛门疼痛 |
6.4 肛门失禁评分 |
6.5 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分析 |
7 总结 |
讨论 |
1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难点 |
2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 |
2.1 传统术式的研究 |
2.2 括约肌保留术式的研究 |
3 低位切开留皮桥高位挂线术式的来源 |
4 肛门功能评估进展 |
5 肛门直肠高分辨测压的优势 |
6 本术式的优点与不足 |
6.1 优点 |
6.2 不足 |
7 本术式的关键技术 |
7.1 瘘管走向的把握 |
7.2 皮肤桥的位置与宽度 |
7.3 术后换药 |
7.4 挂线时间的控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肛瘘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挂线术 |
1.1 古籍所载传统疗法 |
1.2 当代对传统挂线疗法的发展 |
2 肛瘘的解剖学治疗术 |
2.1 括约肌切开术 |
2.2 保留括约肌术 |
2.2.1 瘘管剔除术 |
2.2.2 内口关闭加直肠内黏膜移进术 |
2.2.3 隧道式括约肌保存术 |
2.2.4 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 |
2.2.5 同期多侧挂线术 |
2.2.6 隧道式对口拖线引流术 |
2.2.7 线管分期引流法 |
2.2.8 显微肛瘘切除术 |
3 肛瘘外科治疗微创手术 |
3.1 纤维蛋白胶封堵术 |
3.2 生物补片内口封闭术 |
3.3 肛瘘栓 |
(8)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沿革 |
研究进展 |
1. 挂线方式 |
1.1 实挂法 |
1.1.1 低切高挂法: |
1.1.2 切挂部分缝合术: |
1.1.3 同期多侧挂线法: |
1.1.4 切开挂线旷置术: |
1.1.5 切挂对口引流术: |
1.1.6 定向挂线术: |
1.2 虚挂法 |
1.2.1 短期挂线引流术: |
1.2.2 长期挂线引流术: |
1.3 半实挂法 |
1.4 拖线法 |
2. 挂线种类 |
2.1 药线 |
2.2 橡皮筋 |
2.3 硅橡胶 |
2.4 复合材料 |
2.5“铅锤”式自锁生物线 |
讨论 |
(9)高位复杂性肛瘘创面愈合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治疗 |
1.1 括约肌切断术 |
1.1.1 低切高挂法 |
1.1.2切开旷置术 |
1.1.3 切挂部分缝合术 |
1.1.4 同期多侧挂线术 |
1.1.5 切挂对口引流术 |
1.1.6 低挂高切法 |
1.2 括约肌保留手术 |
1.2.1 瘘管剔除术 |
1.2.2 推移瓣修补术 |
1.2.3 松弛挂线引流术 |
1.2.4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
1.3 封堵填充术 |
2 术后用药 |
2.1 常规用药 |
2.2 其他 |
3 小结 |
(10)单向控制性切割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肛瘘病的认识 |
1.1 病名的演化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肛瘘病的认识 |
2.1 肛瘘的病理和病因 |
2.2 肛瘘的分类 |
2.3 肛瘘的临床表现 |
2.4 肛瘘的诊断 |
3 高位肛瘘的手术治疗综述 |
4 单向控制性切割挂线术的作用机理 |
5 单向控制性切割挂线术的临床意义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单向控制性挂线器的制作及其弹性力学指标的确定 |
2. 动物预实验 |
3. 肛管括约肌挂线后生物力学的改变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 |
4. 优化单向控制性挂线器的设计 |
5. 动物实验 |
6. 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 |
7. 实验结果和分析 |
8. 动物实验讨论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观察指标评定标准 |
5. 随访方法和时间 |
6. 统计方法 |
7. 临床研究结果 |
8. 临床结果分析 |
9. 临床结果讨论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高位复杂性肛瘘同期多侧挂线术的临床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乌蔹莓膏对肛瘘术后预后的影响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D]. 王怡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影像技术评估高位后马蹄肛瘘中医挂线术后肛直角变化的临床研究[D]. 王贝贝.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弧形切开根治术治疗半马蹄形肛痿的回顾性研究[D]. 廖靖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中药洗剂对肛瘘术后创面恢复的影响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总结[D]. 江先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进展[J]. 蒋晓雪,郭修田.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3)
- [6]基于肛门直肠高分辨检测方式对比两种肛瘘术式对肛门功能的影响[D]. 高申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1)
- [7]肛瘘的外科治疗进展[J]. 付原琰,于永铎,王静,孙婉莹. 光明中医, 2017(03)
- [8]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的研究进展[J]. 朱传想,王业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09)
- [9]高位复杂性肛瘘创面愈合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吴青萍,耿佶,史仁杰. 医学综述, 2014(20)
- [10]单向控制性切割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的应用研究[D]. 叶绍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