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写,只成孤愤之书”(续)——蒲松龄“孤愤”心态新探

“白写,只成孤愤之书”(续)——蒲松龄“孤愤”心态新探

一、“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续)——蒲松龄“孤愤”心态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林雪媛[1](2021)在《《聊斋志异》精怪题材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许佳俊,李志峰[2](2020)在《“半窗寒烛,冷落荒斋”——解读卡夫卡与蒲松龄》文中认为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其创作中的种种变形意象阐释了人的生存如一只红脚鼹鼠般孤独,只能局限在它的狭隘而又黑暗的地洞中;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谓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高峰,其笔下的人鬼狐妖有孤苦,亦有悲愤。二人在自我的"冷落荒斋"借着书立说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苦闷,展示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热切关怀。作为个体,他们是踽踽独行的孤独者;放大到集体,它们是浮生社会的殉难者;"半窗寒烛",他们都是力透纸背,企图超越极限的艺术家。透过卡夫卡与蒲松龄的小说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亦真亦假的虚悬世界。

齐璐雅[3](2020)在《清初小说家的生存境遇与着书心态 ——以王士禛、李渔、蒲松龄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拟在清初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根据清初小说家的不同身份特征,展现出他们不同的生存境遇。论文将这些作者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采用知人论世、比较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对精英学者、商业化作家、底层寒士各个群体的代表人物王士禛、李渔、蒲松龄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不同创作群体的着书心态,呈现清初小说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精神风貌和心灵世界,并力图阐释他们生存境遇——着书心态——文本创作之间的内在逻辑理路。论文由以下部分组成:绪论主要是论述选题缘由与研究现状。通过对清初小说的创作发展进行总体考量,提出本文的选题思路及方法。之后,回顾清初小说的研究现状,对作家、作品、文化与文学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予以梳理总结。第一章主要是论述清初小说家的生存境遇。依据这些作家面对科举的人生选择,对清初小说家群体进行定位,将他们分为三类群体:即跻身官场的精英学者、放弃举业的商业化作家、挣扎科场的底层寒士,同时以各阶层作家代表人物王士禛、李渔、蒲松龄作为个案,对他们的生平经历进行描述,全面展现各类小说家的生存境遇。第二章主要是论述清初小说家的着书心态。通过对不同创作群体着书心态的深入剖析和比较研究,还原清初小说家的总体精神风貌。总体来看,在时代背景、身份定位以及生存境遇影响下,清初小说家的着书心态是复杂多元且变迁流动的。具体来看,精英学者既有炫耀学识之心,又有消遣、劝善之意。商业化作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商业意识与娱乐主义十分突出。底层寒士身上则主要体现出对现实的逃避心理与对爱情的幻想心态。尤其是代表人物蒲松龄更是以立言不朽、孤愤着书、自我赏识的特点体现出一代寒士的着书心态。第三章主要是论述清初小说家的文本呈现。结合不同创作群体的具体文本,分析各类小说家生存境遇、着书心态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与折射,总结出不同小说家的不同创作特征、文学世界。以王士禛为代表的精英学者群体,其笔记小说主要围绕朝野掌故、宦游生涯以及读书笔记的内容而展开。以李渔为代表的商业化作家群体,聚焦家庭伦理等题材内容,创作出迎合市场需求、市民口味的畅销书籍,彰显出趣味性、娱乐性的审美取向。以蒲松龄为代表的底层寒士作家,则一边坚守科场,一边为谋生奔波,他们的创作成为困窘生活下的精神寄托,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科举制度以及异类婚恋。结语主要是论述清初小说的主要特征及其文学史地位。在以上各章论述的基础上,探究清初小说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规律,纵观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作用。通过清初小说对明末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对清代文学的启迪与导向,展现出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李沛廉[4](2019)在《失意书生的理想乡——从《聊斋》婚恋故事男女形象看创作动机》文中研究表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之所以迥异于其他志怪小说,在于其继承了唐传奇强调人情渲染的特点,谈及有关神狐鬼怪的奇闻异事之余,更着重写出一般志怪小说不会涉猎的异类情感。当中有相当数目的篇章,描述了异类女子与人类男子相恋相交的情景,多情缱绻、旖旎缠绵。这些异类女子普遍貌美如花、热情似火,甚至可替凡男排忧遣愁,解决现实生活的难题,助他们获取美满生活,使凡男无不为之倾倒、魂牵梦萦,《神女》《莲香》便是其中典型的两例。通过分析《聊斋志异》婚恋故事中男、女性角色的形象,并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可推敲出蒲松龄的创作动机——凭《聊斋》里的幻想世界来达成夙愿,进行自我安慰,以缓解胸中的"孤愤"。

周芸华,赵卫华[5](2019)在《论蒲松龄诗歌中的孤愤精魂》文中研究指明从蒲松龄诗歌中不仅能观其人生历程的苦难和磨难,更能感受其"孤愤"的真情实感。这种"孤愤"情感集中体现在:蒲松龄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同情;对科举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的痛恨;对理想破灭的失望,以及壮志难酬的伤感。

周诗翌[6](2018)在《李婴宁剧作论》文中认为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女剧作家,李婴宁的创作数量虽少,作品质量却精,且涉及题材广泛,个人风格突出,对于女性问题的见解也十分独特。在21世纪之前,李婴宁着眼于大叙事,创作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剧与历史剧。她的社会问题剧《放鸽子的少女》、《阖家重聚》从家庭出发,却反映出时代发展与变革的需求,对于养老问题、扶老被讹以及家庭代沟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历史剧《寒灯夜话》、《捉刀人》中,李婴宁深入挖掘蒲松龄和曹操的品格与人性,让作品传达出了超越时代的精神。而在社会问题剧和历史剧中,她也表达着对女性的隐隐关注。从《放鸽子的少女》中为家庭奉献一切的女性群体到《阖家重聚》中掌控自己生活的三代女性,从《寒灯夜话》中甘愿为蒲松龄牺牲生命的素姑到《捉刀人》中雷厉风行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伏后、曹贵人等,她笔下的女性和她一起经历着成长,她因此成功塑造出一批拥有人生掌控力的女性形象。对于男性的绝望和鄙视,以及对女性的高要求,使她在21世纪关注女性的剧作《四季落花》中,对陷于男性和婚姻枷锁中的女性,表达了犀利的批判。作为女剧作家,李婴宁在创作题材上的丰富性和塑造女性时的自信是其它女剧作家少有的。同时,她不断尝试非写实手法,运用时空交错、象征、梦境等多种手段挖掘人物心理,展现人物关系。也因此,李婴宁以男作家少有的细腻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以女作家少有的严苛要求和严厉批判表达对女性生活的见解,开辟出了自己的创作道路。

杨琪[7](2018)在《作为女性表演者的邝如丝与其《聊斋志异》英译研究》文中提出《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简洁生动的语言以及引人入胜的情节不仅使其在中国家喻户晓,也吸引了众多外国研究者。其中,英语版本传播最广,影响最大。卫三畏,阿连璧,翟理思,邝如丝等着名汉学家先后选译聊斋故事,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做了很多贡献。邝如丝是为数不多的女性译者之一,而且她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戏剧表演家。独特的译者身份使其译本具有鲜明的特性,研究其译本为《聊斋志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主要用到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收集相关资料,然后进行分类和分析,把邝如丝的译本和其他译本相比较,从而更鲜明地突出其特点。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聊斋志异》,邝如丝及其译本《中国鬼怪与爱情故事》的简介。重点介绍《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其海外传播的概况,邝如丝的生活经历,以及其译本的翻译背景。第二部分主要探讨邝如丝译本中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篇目选择,故事标题翻译,爱欲情节的描写,强化女性感受以及对原作评论的改写等方面。第三部分主要探讨邝如丝戏剧表演者身份对其译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节改写,对话偏多,语言简练,使用插图等方面。第四部分是对邝如丝译本中女性意识和戏剧表演者身份影响的总结,译本的传播和影响,主要体现在译本收藏与接受,以及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第五部分是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思考,主要是邝如丝译本中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遇到的问题,译者选择,文学作品的选择,译本的质量以及政府的措施。

刘迎[8](2016)在《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法律思想》文中认为《聊斋志异》是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品中体现的蒲松龄的法律思想,一直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是历来学者对其法律思想的研究不够细致、全面,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的片面化和局限性。本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这一问题,继续对其探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作简单的介绍,探讨蒲松龄的生活经历,并评析《聊斋志异》在文学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从3个方面探讨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成书的原因。清代初年战火不断,统治者无暇顾及吏治问题,造成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蒲松龄作为一个下层文人,对于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引发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对清明吏治的呼唤。同时,作为一名渴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实现政治抱负却又屡屡不得志的落魄书生,只好寄心于写作,抒发心中的愤懑;第三部分,重点探讨蒲松龄的法律思想。从执法、立法、司法以及法外执法4个部分详细阐述蒲松龄的法律思想,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措施;第四部分,从反腐的角度分析蒲松龄法律思想的现代意义,提炼出对当代反腐的建议。

杨子彦[9](2016)在《论蒲松龄之“孤愤”说》文中提出关于蒲松龄提出的"孤愤",现有研究聚焦于"愤",对于"孤"则相对忽视,实则二者密不可分:作者是以个体的关系之孤、环境之孤、不公之孤三种形式,全面展现和表达时代之"愤"、社会之"愤",通过想象和虚构来祛孤泄愤,以此来获得现实中不可实现的替代性满足,实现个人价值。蒲松龄的"孤愤"说,是传统"发愤"说的重大发展,体现了清初小说创作刻画现实的深刻程度和以艺术改造世界的高超水平,对后世的小说理论和创作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赵霞[10](2015)在《蒲松龄莫言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蒲松龄(1640-1715)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莫言(1955-)是中国当代着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两人均生长在古代齐国之地。他们的创作受到相同地域文化的浸染,呈现出某些相似或者相近的特色;同时,由于人生经历及时代的不同,两人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论文用五章篇幅从不同方面探究两位文学大家的同与异。绪论包括三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内容。第一章比较了作家生平,分为四节。第一节写蒲松龄、莫言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教育背景之异同;第二节写二人孤独寂寞的成长经历;第三节写二人的创作道路。蒲松龄一生科举失意、莫言童年孤独与饥饿的创伤体验对他们各自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二人在苦难中升华,与文学结缘;第四节写作家的性格特征对其创作的影响。第二章写齐、鲁文化以及民间文化对蒲松龄、莫言创作的影响。虽然从根源上讲,二人皆受到齐文化的熏陶,但是二人的创作也受到鲁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影响,并且对儒家文化进行了反叛与超越。此外,蒲松龄还受到淄川文化的影响,莫言受到高密文化的影响。第三章是对文学中永恒主题的演绎。就爱情、亲情、死亡、抨击现实等方面展开讨论。蒲松龄、莫言在这些文学母题的处理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第四章对比分析了蒲松龄、莫言作品中的两类人物形象:女性形象和儿童形象。从思想根源、创作心理以及文化影响的角度分析了蒲松龄、莫言笔下人物形象的共性和差异。第五章论述蒲松龄、莫言的创作特色。从取材、语言、诗意化、想象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了他们的共同性,分析了彼此的差异及原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前面几章从宏观上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了本文的主要观点——莫言对蒲松龄的学习是于继承中创新。蒲松龄、莫言同时受古齐文化的影响,而作为莫言的祖师爷爷,显然蒲松龄本人也对莫言产生了重要影响。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国内外关于蒲松龄或莫言各自的“作家专题”性质的研究已开展得相当深入,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在二者“比较研究”方面却几乎还是空白,尤其是关于莫言对蒲松龄的传承性以及文化上的不可割裂性的研究还很欠缺,只有片段或资料性的文字昭示着二者的“可比性”,所以本论文拟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将这两位着名作家的语言风格、题材来源、创作历程、成长经历、人物塑造以及作品特色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等方面的异同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比较研究,试图能拓展蒲松龄、莫言研究的学术领地和研究空间。

二、“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续)——蒲松龄“孤愤”心态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续)——蒲松龄“孤愤”心态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2)“半窗寒烛,冷落荒斋”——解读卡夫卡与蒲松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黑暗中来”的孤独者
二、在黑暗中消失的殉难者
三、“超越极限”的艺术家

(3)清初小说家的生存境遇与着书心态 ——以王士禛、李渔、蒲松龄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清初小说家的生存境遇
    第一节 跻身官场的精英学者——王士禛个案分析
        一、仕途畅达的政治家
        二、笔耕不辍的文学家
        三、融古通今的学问家
    第二节 放弃举业的商业化作家——李渔个案分析
        一、放弃举业的文人
        二、卖文刻书的商人
        三、组建戏班的艺人
    第三节 挣扎科场的底层寒士——蒲松龄个案分析
        一、卌载塾师
        二、一年幕宾
        三、乡村绅士
第二章 清初小说家的着书心态
    第一节 炫才与自娱
        一、炫耀才识
        二、消遣自娱
        三、劝诫世人
    第二节 营利与娱人
        一、商业意识
        二、娱乐主义
        三、讽谕精神
    第三节 孤愤与自恋
        一、立言不朽
        二、发愤着书
        三、自恋情结
第三章 清初小说家的文本呈现
    第一节 精英学者的学术展示
        一、朝野掌故
        二、游宦记录
        三、学术建构
    第二节 商业化作家的自觉选择
        一、商业意识的渗入
        二、家庭伦理的关注
        三、小说趣味性的彰显
    第三节 落魄寒士的精神载体
        一、官场窳败的现形
        二、科举悲欢的展演
        三、美好理想的寄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失意书生的理想乡——从《聊斋》婚恋故事男女形象看创作动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聊斋志异》婚恋故事的男性形象
三、《聊斋志异》婚恋故事的女性形象
四、从《聊斋志异》的角色形象看蒲松龄的创作动机
五、结论

(5)论蒲松龄诗歌中的孤愤精魂(论文提纲范文)

一、忧灾忧民之孤愤
二、科场腐朽之孤愤
三、怀才不遇之孤愤

(6)李婴宁剧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起和价值
    二 研究对象和目标
    三 研究现状和问题
    四 研究方法与方案
第一章 社会问题剧:时代忧思的生活化呈现
    第一节 《放鸽子的少女》:养老问题的温情反思
    第二节 《阖家重聚》:平凡家庭的情感书写
第二章 历史剧:现代意识下的传神写意
    第一节 《寒灯夜话》:再现蒲氏气质
    第二节 《捉刀人》:深窥人性底层
第三章 与性别有关:独立女性的别样创作
    第一节 21世纪前的剧作:非自觉性别意识的流露
    第二节 《四季落花》:突围之后的回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作为女性表演者的邝如丝与其《聊斋志异》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Rose Quong and Her Translation of Liaozhai zhiyi
    1.1 Pu Songling’s Liaozhai zhiyi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s
    1.2 Rose Quong as a Chinese Australian Woman Performer
    1.3 Rose Quong’s Translation of Liaozhai zhiyi
Chapter Two The Womanhandling of Pu Songling’s Tales
    2.1 Introduction to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2.2 Preference for Love Stories
    2.3 The Female Awareness in Translation of Titles
    2.4 The Female Narrative Focus
    2.5 The Female Rewriting of Pu Songling’s Comments
Chapter Three The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ion from Her Career as a Performer
    3.1 Rose’s Identity as a Drama Performer
    3.2 Rewriting of the Plot
    3.3 The Characterization Through Dialogues
    3.4 Tendency of Popularization
        3.4.1 Reduction of Allusions
        3.4.2 Generalized Translation of Pu Songling’s Comments
        3.4.3 The Use of Illustrations
Chapter Four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Rose Quong’s Translation
    4.1 Influences of Rose’s Dual Identity on Her Translation of Liaozhai zhiyi
    4.2 The Spread of Rose Quong’s Translation
    4.3 The Influence of Rose Quong’s Translation
Chapter Five Implications to the“Going Out”of Chinese Culture
    5.1 Implications of Rose’s Translation
    5.2 The Identity of the Translator
    5.3 Selec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5.4 Accurate,Readable and Acceptable Translations
    5.5 Unified Management from Government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ces
    Appendix 1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Titles of Liaozhai Tales
    Appendix 2 Portrait of Rose Quong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Acknowledgements

(8)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法律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2、研究现状
    3、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方法
第1章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1 蒲松龄生平简介
    1.2 《聊斋志异》成书的时代背景
        1.2.1 喜爱鬼神的社会风气
        1.2.2 动乱不堪的社会环境
    1.3 《聊斋志异》的重要地位
第2章 《聊斋志异》成书原因
    2.1 自娱娱人
        2.1.1 承袭文化传统
        2.1.2 自娱以娱人、娱人方娱己
    2.2 孤愤难平
    2.3 潜隐难言
第3章 《聊斋志异》所体现的蒲松龄的法律思想
    3.1 礼法并行、宽严相济,是立法的宗旨
        3.1.1 以仁为主,宽严结合
        3.1.2 律例结合,以例补法
    3.2 严肃纲纪、整饬吏治,是执法的保证
        3.2.1 揭露官场乱象
        3.2.2 批判科场弊端
        3.2.3 严格治吏
    3.3 重视狱讼、谨慎断案,是司法的要求
        3.3.1 重视狱讼,减少冤案
        3.3.1.1 心存仁恤,力办实政
        3.3.1.2 不徇私情,不畏强权
        3.3.1.3 注重实据,明察秋毫
        3.3.2 断案公正,智勇兼备
        3.3.2.1 慎待诉讼,反对酷刑
        3.3.2.2 机智破案,巧用刑讯
        3.3.2.3 不畏强权,匡扶正义
    3.4 抵制强暴、义孝为先,是情理判决的必备
        3.4.1 抗击强暴,称颂侠义
        3.4.2 以孝为先,追求平等
第4章 蒲松龄法律思想的评价及现实意义
    4.1 对蒲松龄法律思想的评价
    4.2 对当代反腐工作的启示
        4.2.1 从《聊斋志异》看清朝初年的反腐现状
        4.2.2 对当代反腐倡廉的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9)论蒲松龄之“孤愤”说(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际关系之孤
二、地理环境之孤与社会不公之孤
三、蒲松龄“孤愤”说的历史意义

(10)蒲松龄莫言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 作家生平比较
    第一节 作家所处时代、教育背景之比较
        一、 蒲松龄所处时代及教育背景
        二、 莫言所处时代及教育背景
        三、 蒲松龄、莫言所处时代及教育背景比较
    第二节 成长经历——异曲同工的孤独寂寞
    第三节 创作道路
        一、 创作素材来源
        二、 阅读构成
        三、 创作动机
        四、 创作的精神源动力
    第四节 作家性格特征
        一、 蒲松龄性格特征
        二、 莫言性格特征
        三、 蒲松龄、莫言性格特征比较
第二章 地缘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第一节 古齐文化的巨大影响
    第二节 对古鲁文化的吸收与超越
    第三节 民间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共同主题的演绎
    第一节 共同主题演绎之爱情
        一、 爱情的多样性
        二、 情爱模式
        三、 蒲松龄、莫言爱情言说的时代色彩与创作心态
    第二节 共同主题演绎之亲情
        一、 蒲松龄笔下的亲情关系
        二、 莫言笔下的亲情关系
    第三节 共同主题演绎之死亡
        一、 死亡方式
        二、 死亡类型
        三、 蒲松龄、莫言的死亡超越意识
    第四节 共同主题演绎之弊端/抨击现实
        一、 社会弊端
        二、 文化弊端
        三、 人性弊端
    第五节 蒲松龄、莫言笔下的共同主题之比较
第四章 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女性群像——从齐文化视角看蒲松龄、莫言笔下女性形象
        一、 蒲松龄、莫言笔下女性形象的开放性
        二、 蒲松龄、莫言笔下女性形象社会角色的多元性
        三、 蒲松龄、莫言笔下女性形象的神秘性
        四、 蒲松龄、莫言笔下女性形象的智慧性
        五、 蒲松龄、莫言笔下女性形象的成因
    第二节 蒲松龄、莫言笔下的儿童形象
        一、 蒲松龄笔下的儿童形象
        二、 莫言笔下的儿童形象
    第三节 蒲松龄、莫言笔下的人物形象之比较
第五章 蒲松龄、莫言创作特色
    第一节 蒲松龄、莫言作品取材
        一、 以齐地神话、传说等民间资源为题材
        二、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
        三、 莫言对蒲松龄的学习、继承与沿用
    第二节 语言风格:亦雅亦俗,美雅与丑俗并存
        一、 民间熟语与说唱艺术的汲取
        二、 方言:个性化、民间化、口语化的语言
        三、 野俗与典雅并存
        四、 红色经典语言、官方语言、欧化语言对莫言的影响
    第三节 蒲松龄、莫言小说的诗意化体现
        一、 诗性品格
        二、 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三、 诗文合璧
    第四节 蒲松龄、莫言丰富的想象力
        一、 蒲松龄、莫言丰富想象力的表现
        二、 蒲松龄、莫言丰富想象力的来源
        三、 蒲松龄、莫言丰富想象力的异同
    第五节 蒲松龄、莫言创作特色之比较
结语:从蒲松龄到莫言——于继承中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致谢

四、“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续)——蒲松龄“孤愤”心态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聊斋志异》精怪题材小说研究[D]. 林雪媛. 青岛大学, 2021
  • [2]“半窗寒烛,冷落荒斋”——解读卡夫卡与蒲松龄[J]. 许佳俊,李志峰. 阴山学刊, 2020(02)
  • [3]清初小说家的生存境遇与着书心态 ——以王士禛、李渔、蒲松龄为中心[D]. 齐璐雅.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4)
  • [4]失意书生的理想乡——从《聊斋》婚恋故事男女形象看创作动机[J]. 李沛廉. 蒲松龄研究, 2019(04)
  • [5]论蒲松龄诗歌中的孤愤精魂[J]. 周芸华,赵卫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10)
  • [6]李婴宁剧作论[D]. 周诗翌. 厦门大学, 2018(07)
  • [7]作为女性表演者的邝如丝与其《聊斋志异》英译研究[D]. 杨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法律思想[D]. 刘迎. 湘潭大学, 2016(02)
  • [9]论蒲松龄之“孤愤”说[J]. 杨子彦. 明清小说研究, 2016(01)
  • [10]蒲松龄莫言比较研究[D]. 赵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白写,只成孤愤之书”(续)——蒲松龄“孤愤”心态新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