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查询 科学管理 提高指纹破案率(论文文献综述)
陈雨楠[1](2020)在《传统盗抢骗“小案”侦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盗抢骗“小案”作为一种持续高发的案件,长期以来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和满意度,不利于社会治安和谐稳定与民生保障。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盗抢骗“小案”依然多发、频发,占全部刑事案件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且犯罪愈加职业化、团伙化、流窜化、产业化。这使得侦查部门常常疲于应对、陷入被动,破案率低迷的瓶颈难以打破。为更好地解决该类案件侦查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以近年来公安部督办以及多地侦查部门侦办的传统盗窃、抢夺、诈骗案件为研究案例,剖析该类案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梳理案件侦办过程中的困境与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该类案件的侦查模式、预警与打击对策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研究背景,进行了文献综述,阐述了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小案”及传统盗抢骗“小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当前传统盗抢骗“小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从主体、行为和客体三个层面描述了该类案件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总结分析了当前该类案件侦查面临的困境。为切实解决困境,第五部分详细阐述了侦查对策。该类案件的侦查应坚持数据驱动型侦查模式,建立刑侦主导、多警种联动的合成作战机制,通过预警模型主动发现犯罪线索,实现高危人员的精准预警。在案件发生后,侦查人员应围绕“犯罪现场”把握研判重点,同步进行犯罪现场勘查、视频侦查、网上研判工作与信息化、智能化的案件串并工作,充分发挥合成作战机制的功能,对串并后的系列案件进行规模化打击。此外,还应重视控赃、追赃工作,创新传统阵地控制方法,加大网上控赃与寄递物流渠道的控赃力度,畅通赃物返还渠道,及时为人民群众挽回财物损失。
师晶晶[2](2020)在《入室盗窃犯罪案件侦查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兰考县为重点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高速发展和深刻变革,入室盗窃犯罪案件也呈现了一些新特点,例如,地域性特征明显,在某些地区发案率依旧较高,但破案率较低;案件侦破后财物返还不理想,受害者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高发区域明显向农村转移等。整体上,相较于电信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扫黑除恶等案件,在涉众性、涉案金额、危害性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度等方面,入室盗窃犯罪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典型的“小案”。但是,“小案”不小,关系民心,提高“小案”破案率和财物返还率是落实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决策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论文以河南省兰考县近五年入室盗窃犯罪案件为研究对象,对入室盗窃犯罪案件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并从侦查机制、侦查方法以及加强防控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期望能为入室盗窃犯罪案件的侦查和防控提供借鉴。论文内容分为四章,具体如下:第一章是绪论。本章阐述了所选题目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了当前入室盗窃犯罪案件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入室盗窃犯罪案件的现状,以兰考县近五年为重点的分析。在本章中,先对入室盗窃犯罪案件进行了界定,再通过对兰考近五年入室盗窃犯罪的数据统计,总结其特点,最后分析了入室盗窃犯罪案件多发的原因。第三章是当前入室盗窃犯罪案件侦查中的不足。本章主要从侦查机制有待优化、侦查技术水平较低、审讯能力不足、证据收集不全面、对特种行业管控较弱、对重点人员管控不到位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提升入室盗窃犯罪案件侦查效果的主要对策。具体包括以审判为中心全面收集证据、完善合成侦查机制、提高侦查技术水平、提升讯问能力、建立追赃考核机制、加强阵地控制、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管控、提高入室盗窃防范能力。
刘伟[3](2020)在《基于聚类算法的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信息化解决方案日益成为各个行业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公安机关在日常案件侦办中面临着侵财犯罪的频发高发情况,同时这些案件侦办过程中各个侦办程序都消耗了大量的警力,这与新型警务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为了投入更少警力更快更准地侦破案件抓获嫌疑人,各公安部门亟需研发一套高效快速侦破侵财案件的信息化系统。侵财嫌疑人刻画系统需要达到以下两种作用:一是对侵财案件嫌疑人进行刻画,二是要对重点人员做预警。首先,针对目前侵财类案件侦破的技术手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系统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建立了某市侵财犯罪人员信息刻画信息系统,为下一步进行侵财犯罪嫌疑人数据的统计分析打下基础。其次,对某市近8年侵财犯罪案件进行了分析,运用K-means聚类算法对侵财犯罪嫌疑人特征点进行聚类分析,对盗窃、抢夺、抢劫和诈骗这四类典型侵财犯罪的特征点进行数据挖掘,归纳出对应案件犯罪嫌疑人的特征点。提出了一种Profile-K-means侵财犯罪嫌疑人画像算法,给出了算法实现及布署方法,为构建此类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系统提供了特征参考模型。再次,在对侵财犯罪新发案件嫌疑人刻画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JSP编程语言和SQL Server数据库软件为某市公安系统构建了一套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系统。设计了案件侦查、人员查询、在研判案件信息载入、犯罪嫌疑人查询、涉案特征标注等主要功能,搭建犯罪嫌疑人可视化建模工具,通过机器学习技术达到对侵财犯罪嫌疑人进行刻画的目标,对于新发侵财类案件可以给办案人员提供可疑度较高的人员信息,根据可疑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办案人员只需按照排行表对可疑人员进行分析研判,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警力的投入,另一方面对前科重点人员进行预警,对重点人员周围发生的案件进行预警,便于办案人员对重点人员活动的掌握进而更好的提高打击多发性侵财案件的效率。通过利用近8年的历史案件数据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了所研究的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系统的可行性。
吕铮[4](2019)在《无所遁形》文中研究表明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尼采1.瞎猫冬至之前,海城迎来了几场雨,稠稠密密的夹着冰碴,和经久不散的雾霾裹在一起,像个巨大的罩子一样笼罩在城市上空。天气很冷,街上几乎看不到人,反倒显得医院检查室里格外温暖。黎勇躺在检查床上,大睁着眼睛盯着手电筒,耳畔响起雨打玻璃的声音。"这里模糊吗?这里。"女医生戴着口罩,眉
乔顺利,刘冲[5](2019)在《中国行为法学会侦查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文中认为中国行为法学会侦查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末在安徽芜湖召开,此次研究会上侦查理论与侦查实践密切融合,围绕刑事犯罪发展与侦查治理、非接触性犯罪侦查治理、命案攻坚与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侦查体制机制改革与侦查规范化等核心内容,实务专家和理论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形成了较为成熟、体系化的侦查经验总结与思考,对新时代侦查理论的发展和侦查实践指导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智力支持作用。
商瀑[6](2019)在《我国法律文本中的侦查概括条款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明晰的另一面,语言固有的晦涩加重了法律用语的概括性表述,即使是语境论者也不得不承认,语境化进路仅仅是在宣扬语义的“相对具体”。在历史的不断演变中,世界各国的法律语言呈现出显着差异性,同时承载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法治梦”。然而,立法的本土化趋向并不能说明它已然撇去语言的共通性,恰恰相反的是,客观存在的大量概括性条款为各大法律语言载体间的“强关联”提供了合理证成。概括性条款是立法者防止法律僵化与滞后的有效技术,尤其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为概括性条款提供了肥沃的“现实土壤”,如果这种匹配关系反映到侦查法学领域,即是日益复杂的犯罪情形使得侦查概括条款成为应世之必要。纵观我国《刑事诉讼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文本,不难发现侦查概括条款普遍存在,它们既是侦查措施动态延展性与时代发展性在法律语言层面上的积极反映,也是立法者对法律保留原则和自由形成原则的一次有意平衡。就侦查制度的实践必要性而言,侦查概括条款无疑是对侦查措施灵活性的立法支持。但近些年来,由于立法语言的不规范,部分侦查概括条款适用范围过度扩张,并逐渐形成一种“口袋化”倾向而为学界所质疑,与此同时,另有部分概括条款因为形式理性的缺陷而落入“空置化”境地,稀释了该类条款的实效性,两种极端情形皆反映了侦查概括条款的适用窘境。因此,在不违背立法原意前提下,如何进行内部改良,并加强外部法律控制,已成为时下之要务。笔者结合侦查概括条款背后的形成逻辑对其概念、特征及性质界定后,先由立法留白入手,探明了概括条款在当前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再从法律语言学角度出发,通过对该类条款的域内外比较分析,得出其适用困境并非全然来自于条文内部要素设置的不合理,部分问题则是源于外部适用规则体系的阙如。为应对国内日益复杂的犯罪情势,虽然保留侦查概括条款是国家弹性治理的必要手段,但在力求授权与控权有机协调的时代背景下,仍应从“适用规则体系的本土化建构”与“立法规范化”两大方面去解决侦查概括条款的适用问题,以实现该类条款对犯罪侦控与权利保障的动态平衡。全文除导言及余论外,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是侦查概括条款概论。通过对我国法律文本中侦查概括条款与概括方式的梳理,并结合法律语言学界关于概括条款的表述,笔者首先界定了侦查概括条款的基本概念,进而探讨该类条款的特征与性质,在明确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语言学角度将侦查概括条款划分为简略式概括条款与概述式概括条款,以究两类概括方式的不同表现及构造核心,而后对刑事法理论上与侦查概括条款的相关概念加以比较研究,尤其是与法律语言模糊性进行横向对比,以求进一步明晰侦查概括条款的立法本质。第二章从立法留白之道切入,阐述了侦查概括条款的立法机理。“留白”最初为艺术设计的一种特殊手法,是指为整体布局协调及美观而有意留之的空白。纵观我国各部门法可以发现,立法留白现象普遍存在。在侦查法学领域,留白技术的直接体现即是散见于不同法律文本中的侦查概括条款。本章首先解析立法留白的内核,其后通过理论与现实考量,总结出侦查概括条款的留白之因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并将该类条款的留白表现细化为侦查措施、侦查情势与侦查策略三个方面内容,进而探明了侦查概括条款的适用困境不是一种技术性障碍,而是立法不规范所致。第三章主要以比较法分析为视角,既追溯了侦查概括条款在我国法律文本中的历史嬗递,也对域外该类条款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了考察。本章首先从汉语法律语言的指导核心出发,提炼出我国侦查条款由概括性主导走向精确性为先的历史脉络,同时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中的侦查概括条款加以整理。通过域内外立法现状的比较得出,侦查条款的层级化设计逐渐成为当下之主流,在这种精细分工模式下,我国对侦查概括条款的保留不仅体现了立法的纵向承继性,而且反映出该类条款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更为重要的是,对域外有益经验的凝练与借鉴,有助于解决我国侦查概括条款所引发的适用难题。第四章旨在构建侦查概括条款的本土化适用规则体系,这是本文重点之所在。侦查条款的层级化浪潮下,侦查权的概括授予成为立法者难以舍弃的授权方式,然而,法规范并不等同于法事实,侦查概括条款的存在也未能带来良好的践行,因此有必要通过适用规则体系将其拉回法事实的轨道。本章第一节从法律语言学出发,对侦查概括条款适用的语言规则加以分析,分别阐释了概括语言容忍规则、关联语言补充规则以及核心词汇约束规则。第二节则以法律保留原则为逻辑起点,通过宪法基本权利、刑法特别罪名与具体授权规定三类清单对侦查概括条款适用进行检视。第三节侧重于程序性规则的建构,主要包含令状审查和非法证据排除两大规则。第五章力求消解当下侦查概括条款适用的“口袋化”现象。侦查概括条款的适用难题不仅表现为规则体系的缺失,另有立法不规范所导致的扩张适用情形。因此,通过对侦查实务中的关联性案例进行分析,探明了“口袋化”现象的三种具体表现,即禁止性规定的限缩理解,施力对象与范围的不当扩大,紧急侦查权的过度扩张。为解决该类适用困境,笔者在反思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分别指出修正路径。除此之外,本章结合法律语言学对改良方法加以检视,既为侦查实务夯实理论基础,同时可防止上述对策偏离预设轨道。第六章的核心内容是针对侦查概括条款当前的“空置化”适用窘境,提出解决方法,并引入“语言学”学科知识加以检验。由于我国部分侦查概括条款形式理性存在缺陷,致使该类条款在侦查实践中多被置之不用,而且逐渐形成“空置化”现象,甚至一度被误解为象征性立法,因此有必要通过调整其功能分配,并适度扩充其辐射范围,以规范该部分条款的形式理性。另外本章所提出的具体措施仍需置于系统功能语言理论的多维度审视之下,以确保修缮方法能有效降低该类条款的闲置率,最终实现一种软硬法相结合的理想侦查条款体系。
陈江成[7](2016)在《东莞市公安局物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公安信息化的完善,各类公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公安业务逐步解构传统的理念、模式与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把握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依托警务模式变革和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化建设融入公安工作,全方位促进警务信息融合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本文设计开发了物证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规范化物证管理工作,将数字化的刑事物证信息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现场勘查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有效提高物证管理工作质量,促进警务工作监督模式变革,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物证管理系统管理发展趋势,结合当前我国警务资源整合性不足,提出了开发物证管理系统的迫切性,因为物证储存了有关案件实际情况的信息,从而可以作为证据使用。(2)研究了东莞市公安局物证管理系统中所用到的关键技术及框架模式包括Struts,Spring和Hibernate框架,这几种框架完全解耦类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实现了组件的模块化,灵活性和重用性的,并且分析了本系统所用到的Oracle数据库技术,为系统的顺利开发完成奠定了基础。(3)采用软件工程思想对系统实际需求进行了分析,将本物证管理系统划分为信息采集、资料制作、物证保管、检验鉴定、查询统计和管理维护等模块,完成了整个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4)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实现,分析了本系统所开发采用的Model-View-Controller的设计模式,本文讨论了系统每个模块的主要工作流程。(5)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并且按照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编写了测试用例,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的开发符合满足用户需求,最后对全文工作进行了总结讨论。
胡建刚[8](2014)在《论当代中国警务模式之嬗变与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和社会对秩序与安全的需求导致了警察制度的产生,它是国家提供安全服务和控制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和公共安全的保障之必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公民社会的发育、民主进程的加快和加入世贸组织的经济一体化,我国社会结构和公民生活的形态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社会阶层高度分化、异质性意识形态不断扩大、文化价值观的多元裂变、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网络世界虚拟性的交往互动,同时风险社会的到来引发新的安全不确定性。管制型警务模式以及工具理性主义的话语体系已经难以从容应对当下社会治安新的变化。有鉴于此,本项研究致力于构建警务模式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据此展开论证,进而提出推进警务改革路径与对策,以期为推动中国警务模式创新尽绵薄之力。由于公共警务资源的稀缺性,除了政府部门,还有市场组织和社会机构,它们共同在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安全和秩序。警察不可能对社会组织和成员个体性的所有安全需求予以满足,这就需要政府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来供给警务进行补充,在这样的理念下,警务区分为公共警务和私域警务两大类,公共警务主要由警察供给,私域警务则由保安服务公司和社会志愿者供给。警察集中警力做好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和追诉犯罪的工作,保安服务公司和社会志愿者在满足社会成员个体化的安全消费和社区治安防范的同时,同样也承担部分公共秩序的维护,是公共警务供给的来源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下问题:一是警务模式嬗变与演化轨迹;二是构建警务模式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从服务型政府的视角,提出服务型警务的内涵、价值目标、运行机制;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元结构理论、新制度主义、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探讨服务型警务的结构、多元化供给的概念、现实背景和路径选择;三是服务型警务的制度供给和社会化的视角,构建关于公共警务和私域警务概念、各自承担的职责任务、运行范围、价值目标、制约因素、动力机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四是中国语境下实施服务型警务模式的现实背景、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本项研究具有四方面的主要意义:(1)有助于丰富警务研究的理论体系。通过对警务的历史与现实、职能与目标、运行与作用、比较与借鉴、背景与机遇、机制与演化的规范分析和科学论证,构建警务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服务型警务模式理论体系打下基础。(2)有助于探索适应中国现实需求的警务模式的科学内涵与构成要素。深入考量服务型警务之核心理念与运行机制,为中国警务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增强警务改革理论的成熟性和权威指导性。(3)有助于揭示推进中国警务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深入分析警务模式嬗变的价值目标以及当前警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等,彰显服务型警务时代诉求的紧迫性,以引起有关方面对推动警务改革的重视。(4)有助于探求中国服务型警务发展的推动路径,促进中国警务改革的发展。通过对当前中国服务型警务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厘清中国服务型警务发展的动力与瓶颈,为推动中国警务模式创新找准突破口,为中国警务改革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四点:(1)警务内涵的四个属性。警务活动同时并存有政治性、法律性、专业性和社会性四种属性。警务行为的结果,都是这四种属性一定比例的调和的产物,只不过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国家的警务构成的比例存在差异。(2)西方警务模式的嬗变和演化逻辑。西方警务模式历经统治型警务模式、管理型警务模式和服务型警务模式三个阶段和“职业性主导”、“专业性主导”、“合法性主导”、“快速反应机制主导”和“服务与权变主导”五个演进时期。(3)服务型警务的建构逻辑。警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生产,这种定位要求警察的核心职能与边缘职能相分离,其中边缘职能向市场和社会转移。(4)中国服务型警务建构的路径选择。中国警务压缩的演化历程造成多种理念和多种警务模式并存的局面,形成“集合性”的警务特征,该集合体不仅涵盖西方警务历次演进的警务模式成分,还夹杂古代社会的非正式警务的路径依赖性和走群众路线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国服务型警务模式的建构推进。唯有进行宪政理念的警察权重构、立足多中心治理框架下警务的社会化供给和实施行政伦理主导下的警务运行监督机制等综合行动,方能完善我国服务型警务的实现。本项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上,从新制度经济学和制度变迁的视角对警务模式创新展开研究。第二,研究方法上,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对服务型警务的概念、内涵、运行机制进行了理论架构。第三,理论研究上,将当代公共管理的若干核心理念,如政府、市场与社会三元结构理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等具体运用到服务型警务模式的研究,积极探索适应中国社会背景的本土化警务建构的路径与对策。由于本人学识的局限性以及警察制度领域的复杂性,本项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1)主要对服务型警务进行了宏观性的理论建构,对服务型警务运行机制的研究只限于定性研究,未做量化研究。(2)对于我国服务型警务建设的动力机制和阻力瓶颈的研究也主要限于规范分析和定性研究,而对各相关主体的意愿和动力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和实证研究。(3)对警务市场化供给的方式、规制等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张学文,刘静坤[9](2012)在《科技侦查的兴起及其法律规制》文中指出为了有效打击各种传统和新型的犯罪,需要整合各种科技手段开展侦查工作,树立科技侦查的理念或模式。在倡导侦查执法规范化的新时期,侦查机关在运用各种科技侦查手段时,需要在法治轨道内进行,尤其要注意依法保障人权,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最大平衡。一言以蔽之,倡导科技侦查,既要注重提高侦查的科学化,又要重视侦查的法治化。
东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10](2010)在《走在实战前沿的东莞刑警》文中研究指明 近年来,广东省东莞市刑侦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市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打击犯罪的"拳头"和"尖刀"作用,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大力开展刑侦专业化、信息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提升打击犯罪的效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打击效能明显提高2005—2009年,在全省刑侦绩效考核工作中,东莞综合成绩连续五年排名广东省前三名,被评为全省绩效考核先进单位。五年期间,东莞年均侦破各类刑事
二、科学查询 科学管理 提高指纹破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查询 科学管理 提高指纹破案率(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盗抢骗“小案”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案例分析法 |
1.3.3 调查访问法 |
2 传统盗抢骗“小案”的概念界定与现状分析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小案”的概念 |
2.1.2 传统盗抢骗“小案”的概念 |
2.2 传统盗抢骗“小案”现状分析 |
3 传统盗抢骗“小案”的新趋势 |
3.1 主体层面 |
3.1.1 犯罪人员职业化趋势显着 |
3.1.2 犯罪团伙地域性特征突出 |
3.2 行为层面 |
3.2.1 跨区域、流窜作案常态化 |
3.2.2 犯罪手段迭代更新速度快 |
3.2.3 犯罪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
3.2.4 销赃方式、渠道转型升级 |
3.3 客体层面 |
3.3.1 被盗抢财物形式呈多样化 |
3.3.2 诈骗目标的选择有针对性 |
4 传统盗抢骗“小案”的侦查困境 |
4.1 现有的侦查资源难以应对“小案”的高发态势 |
4.2 传统的“小案”侦查模式难以跟进犯罪新趋势 |
4.3 犯罪现场勘查不规范导致“小案”证据收集难 |
4.4 串并范围小、方式落后导致“小案”串并率低 |
4.5 赃物控制薄弱导致“小案”涉案财物追回不力 |
5 传统盗抢骗“小案”的侦查对策 |
5.1 转变侦查模式,创新侦查机制 |
5.1.1 坚持数据驱动型侦查模式 |
5.1.2 建立刑侦主导的合成作战机制 |
5.2 搭建高危人员预警平台,主动发现犯罪线索 |
5.2.1 拓展数据来源,建立高危人员“全息档案” |
5.2.2 构建传统盗抢骗高危人员预警模型 |
5.2.3 通过模型嵌入实现高危人员精准预警 |
5.3 围绕“犯罪现场”把握研判重点,线上线下同步取证 |
5.3.1 规范现场勘验、检查工作,提高痕迹、物证比重率 |
5.3.2 全面采集现场视频信息,挖掘视频价值 |
5.3.3 充分运用合成作战平台,提升网上研判水平 |
5.4 推进案件串并智能化,实施规模化打击 |
5.4.1 夯实基础信息采集工作,扩大串并范围 |
5.4.2 采用智能化串并方法,提高并案侦查效益 |
5.4.3 形成跨区域协同作战的整体打击模式 |
5.5 强化信息化控赃工作,及时追赃挽损 |
5.5.1 创新传统阵地控制方法,加大网上控赃力度 |
5.5.2 搭建寄递大数据平台,加强物流销赃渠道监管 |
5.5.3 开通物品信息自助录入通道,畅通赃物返还渠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入室盗窃犯罪案件侦查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兰考县为重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入室盗窃犯罪案件的现状——以兰考县近五年为重点的分析 |
2.1 入室盗窃犯罪案件的界定 |
2.2 入室盗窃犯罪案件的特点 |
2.2.1 案件数量较大 |
2.2.2 高发区域向农村转移 |
2.2.3 发案时间段多样化 |
2.2.4 侵入方式以从门侵入为主 |
2.2.5 作案目标以现金、首饰为主 |
2.2.6 破案率和财产返还数较低 |
2.2.7 嫌疑人基本情况分析 |
2.2.8 入室盗窃转化为抢劫的案件少 |
2.3 入室盗窃犯罪案件多发的原因分析 |
2.3.1 犯罪技术含量低且获利较多 |
2.3.2 被害人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有限 |
2.3.3 公安机关打击力度较弱 |
2.3.4 农村治安防控力量相对不足 |
3 当前入室盗窃犯罪案件侦查中的不足——以兰考县公安局为例 |
3.1 侦查机制有待优化 |
3.1.1 合成侦查模式不成熟 |
3.1.2 跨区域侦查协作不顺畅 |
3.2 侦查技术水平较低 |
3.2.1 视频图像侦查水平较低 |
3.2.2 现场勘查效果不佳 |
3.3 审讯能力不足,证据收集不全面 |
3.4 对特种行业的管控较弱 |
3.5 对重点人员管控不到位 |
4 提升入室盗窃犯罪案件侦查效果的主要对策 |
4.1 以审判为中心全面收集证据 |
4.2 完善合成侦查机制 |
4.2.1 大数据背景下的合成侦查机制 |
4.2.2 推进大数据资源整合提升情报获取能力 |
4.2.3 加强同周边地区侦查协作机制的建立 |
4.3 提高侦查技术水平 |
4.3.1 提高图侦水平 |
4.3.2 提高现场勘查水平 |
4.4 提升讯问取证能力 |
4.4.1 加强讯问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程度 |
4.4.2 充分运用大数据搜集信息,为讯问做好准备 |
4.4.3 充分运用供述激励机制 |
4.5 建立追赃返还考核机制 |
4.6 结合本地入室盗窃规律,加强阵地控制 |
4.6.1 加强对“住”的阵地控制 |
4.6.2 加强对“销”的阵地控制 |
4.6.3 加强对“乐”的阵地控制 |
4.7 加强对入室盗窃高危人群的管控 |
4.7.1 明确入室盗窃犯罪高危人群的范围 |
4.7.2 利用大情报技术和属地管辖方法加强管控 |
4.8 提高入室盗窃犯罪的防范能力 |
4.8.1 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巡逻计划 |
4.8.2 整合群众防控力量 |
4.8.3 有针对性得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宣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聚类算法的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对案件侦破的意义和作用 |
1.2.1 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对案件侦破的意义 |
1.2.2 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对案件侦破的作用 |
1.3 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系统发展 |
1.3.1 国外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系统的发展 |
1.3.2 国内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系统的发展 |
1.4 本文主体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某市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系统现状分析 |
2.1 侵财犯罪总体情况及犯罪特点 |
2.1.1 某市近8年侵财犯罪案件立案及侦破情况 |
2.1.2 某市近8年侵财犯罪案件立案及侦破情况 |
2.1.3 身份证信息唯一性的刻画依据 |
2.2 某市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系统研究进展 |
2.2.1 信息化技术对犯罪嫌疑人刻画系统的推动作用 |
2.2.2 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系统亟待解决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K-means算法的侵财犯罪嫌疑人画像 |
3.1 侵财犯罪嫌疑人特征点分析 |
3.2 侵财犯罪嫌疑人特征点选取 |
3.3 Profile-K-means算法思想说明 |
3.4 Profile-K-means侵财犯罪嫌疑人画像算法 |
3.4.1 特征点数据预处理 |
3.4.2 Profile-K-means算法流程 |
3.4.3 Profile-K-means算法描述 |
3.4.4 Profile-K-means算法实验评估 |
3.5 Profile-K-means算法实现及布署 |
3.5.1 特征向量建立 |
3.5.2 Profile-K-means算法布署 |
3.5.3 核心代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系统设计及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2 总体设计 |
4.2.1 设计思想 |
4.2.2 总体设计原则 |
4.3 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软件系统 |
4.3.1 系统环境介绍 |
4.3.2 系统开发平台工具软件 |
4.3.3 系统主要代码 |
4.3.4 系统主要菜单 |
4.4 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 |
4.5 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系统测试 |
4.5.1 基于近8年已侦破案件信息的系统测试及完善 |
4.5.2 近8年已侦破案件抓获人员信息的系统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无所遁形(论文提纲范文)
1. 瞎猫 |
2. 疯魔 |
3. 城市博览会 |
4. 银行抢劫案 |
5. 老炮儿 |
6. 组队 |
7. 地下停车库 |
8. 谈判 |
9. 时间空间逻辑 |
1 0. 识别眼镜 |
1 1. 外援 |
1 2. 设局 |
1 3. 鹰眼 |
1 4. 动作识别 |
1 5. 名捕 |
16.九转十八弯 |
17.合作 |
18.师徒 |
19.别墅盗窃案 |
20.人皮面具 |
21.线索 |
22.暗影人 |
23.捕影者 |
24.小A |
25.移交 |
26.专家 |
27.事故 |
28.猫与老鼠 |
29.飞鸟 |
30.收网 |
31.完败 |
32.旧案 |
33.重装上阵 |
34.指纹 |
35.点线面 |
36.后门 |
37.视频忽略 |
38.诱饵 |
39.天网 |
40.陷阱 |
41.直播 |
42.无所遁形 |
(5)中国行为法学会侦查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刑事犯罪总体形势与侦查治理现实状况 |
2.1 当前我国刑事犯罪的总体形势与特点 |
2.2 当前侦查治理的主要矛盾与治理策略 |
3 总结侦查实践经验, 形成类案侦办理论 |
3.1 芜湖市“套路贷”侦办策略 |
3.2 西安市小案侦办策略 |
4 适应审判为中心司法改革, 全面提升侦查工作规范化水平 |
4.1 侦查讯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
4.2 主办侦查员制度建立与责任追究制度 |
4.3 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学生现场勘查能力标准体系 |
5 聚焦非接触性犯罪治理, 全面提升治理水平 |
5.1 非接触性犯罪的取证与侦查对策 |
5.2 非接触性犯罪侦查机制与指挥 |
6 攻坚命案积案, 提升命案办案质量 |
7 科技推动侦查, 提升侦查水平 |
8 结语 |
(6)我国法律文本中的侦查概括条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侦查概括条款概述 |
第一节 侦查概括条款界定 |
一、侦查概括条款的概念 |
二、侦查概括条款的特征 |
三、侦查概括条款的性质 |
第二节 侦查概括条款的类型 |
一、概述式概括条款 |
二、简略式概括条款 |
三、两类文本间的联系、区别与转化 |
第三节 侦查概括条款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一、侦查概括条款与立法语言模糊性 |
二、侦查概括条款与象征性立法 |
三、侦查概括条款与任意侦查措施 |
第二章 侦查概括条款的“留白”之道 |
第一节 侦查概括条款的“留白”解析 |
一、“留白”的思想源泉 |
二、“留白”的语义内涵 |
三、“留白”的思维内核 |
第二节 侦查概括条款的“留白”之因 |
一、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有意平衡 |
二、侦查权范式与功能的时代转向之需 |
三、侦查措施合法衍生的动力支撑 |
第三节 侦查概括条款的“留白”表现 |
一、侦查措施留白 |
二、侦查情势留白 |
三、侦查策略留白 |
第三章 域内外侦查概括条款的分析比较 |
第一节 我国侦查概括条款评述 |
一、我国侦查概括条款的历史演进 |
二、我国侦查概括条款的文本表达 |
三、我国侦查概括条款的现状评价 |
第二节 侦查概括条款的域外考察 |
一、英美法系国家中的侦查概括条款 |
二、大陆法系国家中的侦查概括条款 |
第三节 侦查概括条款适用中的世界性难题及域外经验启示 |
一、“扩张”适用的困局与适用中的“闲置”倾向 |
二、适用规则启示 |
三、立法规范启示 |
第四章 侦查概括条款适用规则的体系化建构 |
第一节 侦查概括条款适用的语言学规则 |
一、概括语言容忍规则 |
二、关联语言补充规则 |
三、核心词汇约束规则 |
第二节 侦查概括条款适用的层级检验规则 |
一、宪法基本权利清单审视 |
二、刑法特别罪名清单审视 |
三、具体授权条款审视 |
第三节 侦查概括条款适用的程序性规则 |
一、令状审查规则 |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五章 侦查概括条款适用的“口袋化”现象及其消解 |
第一节 “口袋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
一、禁止性规定的限缩理解 |
二、施力对象与范围的不当扩大 |
三、紧急侦查权的过度扩张 |
第二节 “口袋化”适用困境的修正路径 |
一、另案扣押行为的法律规制 |
二、无证搜查效力空间的明确定位 |
三、紧急侦查权的程序性控制 |
第三节 法律语言学视角下的路径检视 |
一、法律语言的精准化潮流 |
二、法律语言中的“概括元素”保留 |
第六章 侦查概括条款适用的“空置化”窘境及其出路 |
第一节 “空置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缘由 |
一、功能分配不均以致条款闲置 |
二、错误援引证据收集条款 |
三、文本语义表述不足致使难以援引 |
第二节 “空置化”适用难题的解决方法 |
一、均衡配置侦查概括条款功能 |
二、科学界分侦查概括条款与证据收集条款 |
三、适度扩充侦查概括条款的准用范围 |
第三节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维度检验 |
一、系统语法与功能语法的审视 |
二、动态语言与科技社会发展 |
余论:理想的侦查法律体系——软法与硬法的有机结合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东莞市公安局物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2 关键技术分析 |
2.1 现场勘验 |
2.2 J2EE框架技术 |
2.2.1 Struts框架技术 |
2.2.2 Spring框架 |
2.2.3 Hibernate框架 |
2.3 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总体功能概述 |
3.2 详细需求 |
3.2.1 信息采集 |
3.2.2 资料制作 |
3.2.3 物证并案 |
3.2.4 检验鉴定 |
3.2.5 物证保管 |
3.2.6 查询统计 |
3.2.7 管理维护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的三层架构 |
4.1.1 基于Hibernate的持久层的实现 |
4.1.2 基于JSP的表现层的实现 |
4.1.3 基于Struts的控制层的实现 |
4.2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
4.3 系统模块划分和流程 |
4.3.1 系统模块划分 |
4.3.2 系统总体流程 |
4.3.3 具体功能流程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结构 |
4.4.2 数据库连接 |
4.4.3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技术实现 |
5.1.1 功能结构 |
5.1.2 技术实现 |
5.2 主要模块的实现 |
5.2.1 信息采集的实现 |
5.2.2 资料制作的实现 |
5.2.3 案件并破的实现 |
5.2.4 检验鉴定的实现 |
5.2.5 物证保管的实现 |
5.2.6 查询统计的实现 |
5.3 系统测试 |
5.3.1 功能测试 |
5.3.2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8)论当代中国警务模式之嬗变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 |
第三节 论文核心概念解析 |
一、警察 |
二、警务 |
三、警务模式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主要创新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四、研究个案的选取 |
五、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
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一章: 历史回溯: 当代中国警务模式的嬗变 |
第一节 中国管理型警务的初创” |
一、从湖南保卫局到巡警署: 模仿西方管理型警务 |
二、中国管理型警务在国统区的创设:国民政府“警甲合一”警务模式 |
三、中国管理型警务在苏区的创设: 革命根据地“政治型”警务模式 |
第二节 当代中国警务模式的演进 |
一、管理型警务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政治型”警务的延续(1949至 1978年 |
二、管理型警务模式发展的第二阶段:“管制型”警务的变革(1979至 2000年) |
三、“服务型”警务模式的肇始(2001年至今) |
第三节 中国警务模式嬗变的契机 |
一、社会结构调整:中国警务模式演化的基础 |
二、市场经济变革:中国警务模式变迁的催化剂 |
三、政府体制改革: 中国警务模式演进的压力 |
第四节 中国转型时期警务模式变革的动因 |
一、执法环境: 中国转型时期异常严峻的治安生态 |
二、内部因素: 中国警务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
三、外部因素: 世界警务不断改革与创新 |
第二章 案例论析: 国内若干警务创新的实践 |
第一节 新乡“局所合一”的警务改革 |
一、减少层级:警务结构的扁平化 |
二、四警合一: 警务职责的整合 |
三、服务民生: 警务职能的前移 |
第二节 镇江“大巡防”警务改革 |
一、大巡防格局: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 |
二、弹性工作制: 警务效能的提高 |
三、契约化保险联防: 警务运行机制的市场化 |
第三节 湖州“民意导向”警务改革 |
一、警务广场: 建立警察、传媒及民意的互动机制 |
二、电子政务: 建设服务型警务的突破口 |
三、信息公开: 实现阳光警务的关键 |
第四节 成效与反思 |
一、“集合式”警务的现实与无奈 |
二、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发展的瓶颈 |
三、服务型警务建设的障碍 |
第三章 境外警务实践的考察 |
第一节 西方两大警察体系的渊源 |
一、大陆派警察体系的萌芽 |
二、海洋派警察体系的兴起 |
三、西方两大警察体系演化的内在动力 |
第二节 西方警务现代性的发轫 |
一、从镇压者到宝贝型警察: 务职业性的开始 |
二、政治化与反政治化的博弈: 向专业性道路的警务 |
三、快速反应的警务机制: 就警察的机动性 |
四、合法性的缘起: 变警察的亚文化 |
第三节 西方警务后现代性的思辨 |
一、社群主义的归宿: 向社区警务的哲学基础 |
二、决策与执行的重组: 中与分权的对立与统一 |
三、合作与共治的: 察边缘职能的剥离 |
四、市场治理机制: 务私有化与竞争的理念 |
五、迈向新秩序: 察权由社会分享 |
第四章 中国警务模式重构: 设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的回应 |
第一节 当代公共管理的若干核心理念及其在本研究的论析 |
一、从一元到多元:政府、市场与社会之交集、互动与制衡 |
二、从矛盾、冲突到合作共治: 种力量与机制的均衡 |
三、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供给理论 |
四、外部性理论 |
第二节 公共管理范式的转换与服务型政府的出现 |
一、从统治、管理走向服务: 共管理演进的逻辑与范式转换 |
二、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
三、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
第三节 公共管理范式转换对应的警务模式 |
一、统治行政范式下的警务模式 |
二、管理行政范式下的警务模式 |
三、服务行政范式下的警务模式 |
第五章 建构基于公共安全供给的服务型警务模式 |
第一节 服务型警务模式建构的逻辑 |
一、警务属性的现代定位: 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视角 |
二、警务目标重组: 核心职能与边缘职能的分离 |
三、警务结构调整: 层级减少与扁平化 |
四、警务功能转移: 趋向社会化与市场化 |
第二节 服务型警务模式建构的可行性 |
一、核心理念之源泉: 民主制的参与和协商 |
二、动力机制: 共利益的共享性 |
三、政治空间: 政府角色转换 |
四、时代背景: 公共领域的拓展与公共精神的弘扬 |
五、社会基础: 市场和第三部门的成长 |
第三节 服务型警务模式建构的价值取向 |
一、效率与正义的权衡 |
二、权力与权利的制衡 |
三、管理与服务的均衡 |
四、秩序与自由的平衡 |
五、合作与共治的连衡 |
第四节 服务型警务模式的概念、内涵与运行机制 |
一、服务型警务模式的概念 |
二、服务型警务模式的内涵 |
三、服务型警务的运行机制 |
第六章 建构服务型警务的路径之一: 重构基于宪政平台之警察权 |
第一节 宪政理论中的国家主义和自由主义 |
一、自由主义: 从霍布斯、洛克、卢梭到孟德斯鸿 |
二、国家主义: 从马基亚维利、让·布丹到黑格尔 |
三、公民社会的崛起: 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统一 |
四、和谐理念: 本研究的价值取向 |
第二节 宪政理念下警察权与公民权的辩证关系 |
一、宪政基本思想 |
二、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内涵解析 |
三、宪政理念下警察权与公民权的重新定位 |
四、宪政框架下警察权属性的嬗变 |
第三节 宪政理念下警察权构建的原则 |
一、分权原则: 警察权配置的制衡性 |
二、比例原则: 警察权运用的合理性 |
三、公共原则: 警察权行使的正当性 |
四、程序原则: 警察权运行的合法性 |
五、司法控制原则: 警察权监督的效能性 |
第七章 建构服务型警务模式的路径之二: 实现多中心治理框架下警务的多元化供给 |
第一节: 多中心治理理论 |
一、多中心理论的假设 |
二、多元化警务主体的培育 |
三、多中心秩序的优势 |
第二节: 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化供给的建构 |
一、警务的市场供给 |
二、警务的社区供给 |
三、警务服务的自愿者 |
第三节: 警务运行多重协调机制的完善 |
一、多元化警务供给的潜在问题 |
二、政府警务规制对多元化警务供给的调节 |
三、区域之间合作警务协调机制 |
第八章 建构服务型警务模式的路径之三: 完善行政伦理主导下的警务运行的自律与他律 |
第一节 行政伦理与警察伦理 |
一、公权力的伦理解析 |
二、行政伦理的现代精神 |
三、警察伦理的评价要素 |
第二节 警察行为的异化及其矫正 |
一、亚文化: 警察行为异化的表象 |
二、权力寻租: 警察行为异化的动因 |
三、投诉与问责: 警察行为异化的矫正 |
第三节 警务运行自律与他律的完善与强化 |
一、道德内化: 警察行为自律的保障 |
二、多元监督: 中国警务外部控制的基本结构 |
三、绩效考核: 警务运行质量的评定 |
四、司法问责: 警务运行控制的保障 |
第九章 结语: 警务模式未来的发展 |
一、警务社会属性的必然走向 |
二、风险社会警务的多元诉求 |
三、多元治理下的警务协同 |
附录 当代中国警务的演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科技侦查的兴起及其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侦查的内涵、必要性和类型 |
(一)科技侦查的内涵 |
(二)科技侦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1.犯罪情势的变化 |
2.传统侦查手段应对犯罪之不足 |
3.科学技术在侦查领域的应用 |
(三)科技侦查的类型 |
1.重点监控类手段 |
2.现场取证类手段 |
3.关联分析类手段 |
4.线索发掘类手段 |
二、科技侦查的成效与风险 |
(一)科技侦查的成效 |
1.侦查模式的转变 |
2.侦查技战法的创新 |
3.证据类型的多样化 |
4.侦查协作能力增强 |
(二)科技侦查的风险 |
1.侵犯隐私权 |
2.证据质量瑕疵 |
3.不当泄漏个人信息 |
三、科技侦查的法律规范 |
(一)限权规范 |
(二)证据能力规则 |
(三)管理规范 |
四、科学查询 科学管理 提高指纹破案率(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盗抢骗“小案”侦查研究[D]. 陈雨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2]入室盗窃犯罪案件侦查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兰考县为重点的研究[D]. 师晶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3]基于聚类算法的侵财犯罪嫌疑人刻画系统设计及实现[D]. 刘伟. 燕山大学, 2020(01)
- [4]无所遁形[J]. 吕铮.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4)
- [5]中国行为法学会侦查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 乔顺利,刘冲.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9(03)
- [6]我国法律文本中的侦查概括条款研究[D]. 商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7]东莞市公安局物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江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8]论当代中国警务模式之嬗变与重构[D]. 胡建刚. 南京大学, 2014(05)
- [9]科技侦查的兴起及其法律规制[J]. 张学文,刘静坤. 犯罪研究, 2012(04)
- [10]走在实战前沿的东莞刑警[J]. 东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 中国刑事警察,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