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的由来与分工

“六部”的由来与分工

一、“六部”的来历及其分工(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豪[1](2021)在《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常识。2014年文化常识作为考点在高考中出现,2017年语文高考大纲中又增加了“了解并掌握文化常识”的要求。但目前对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文言文产生的时代背景久远,文言文文化常识体系繁杂、内容广泛,学生对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认识不足、方法不当的现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是对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的策略研究,除绪论外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重视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的必要性。重视高中生文化常识教学首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其次是适应高考新趋势的体现;再次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主要体现在重视文化常识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可以丰富学生自身文化知识储备,可以帮助学生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第二部分是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文化常识的分类梳理。主要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姓氏称谓、科举官职、天文地理、宗法习俗类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示例说明,从选文、示例、常识称谓、释文四个方面对上列文化常识进行系统汇编。第三部分是对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的现状调查。学生方面,从文化常识的学习兴趣及态度、认知程度、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师方面,对文化常识的重视程度、知识储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对学习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策略建议等方面进行访谈。在分析调查问卷和整理访谈结果中归纳总结出目前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一部分针对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文化常识教学的策略。首先,提高教师对文化常识的认知能力,使教师充分认识文化常识的重要性并不断丰富文化常识的知识储备;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法,如趣味导入法、随文拓展法、活动教学法,并配以相应的教学案例;再次,顺应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实施任务群教学,并设计了古代官职及官职变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最后,从学生层面,提出引导学生对文化常识进行自主学习及高效记忆的策略。本文力求在明确重视文化常识教学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梳理高考试卷、人教版语文课本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分析文化常识教学现状,提出教学策略和教学实例,以期为提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质量、为国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略尽微薄之力。

斯琴毕力格[2](2020)在《成吉思汗八白宫守护者达尔扈特部研究 ——以清与民国时期档案为中心》文中指出“达尔扈特”是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八白宫中所供奉诸多神灵的守护者,也是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为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是研究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活典籍”和“活化石”。他们用生命守护着这一民族精神文化,在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代替作用。从达尔扈特群体入手研究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八白宫及其诸多神灵以及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完整内涵。本文充分利用清与民国时期形成的有关鄂尔多斯部及成吉思汗祭奠的满文、蒙古文、汉文档案史料,以“达尔扈特”为主线,首次系统地探讨了达尔扈特的形成、五百户达尔扈特、达尔扈特所守护的诸多祭祀之神、达尔扈特组织体系、达尔扈特筹募祭祀费用的方式及其使用、达尔扈特的驻牧地、生计、丁册及宗教生活等,较完整地还原了历史事实,为全面了解清与民国时期达尔扈特历史文化打下较为坚实的研究基础。本文主要内容为:一、对达尔扈特的形成和五百户达尔扈特及其源流、达尔扈特所守护的诸斡耳朵及神灵等分别进行了考述。清廷鉴于居住在成吉思汗八白宫附近从事守护成吉思汗斡耳朵和供奉诸神灵之人群的特殊身份,没有将其纳入任何旗的编制内,而是归“济农”来管理,继续从事成吉思汗祭祀相关事宜,随后他们才被正式命名为“达尔扈特”。而济农由鄂尔多斯万户首领变成了只负责管理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守灵者达尔扈特事务的官员。对于达尔扈特来源之五种论断,本文依据大量的文献记载和档案史料作了精细的辨析,认为鄂尔多斯诸部及达尔扈特人群均来自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守卫者的假说最接近史实,继而厘清了档案所记载达尔扈特人所守护的诸斡耳朵及其诸神灵。二、达尔扈特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清与民国时期,他们不受盟旗制度的制约,自称体系,有一套独特的管理体制。本文根据档案史料勾勒出了达尔扈特部的组织体系轮廓,即由行政组织与祭祀组织两部分构成,均隶属于济农,济农则是达尔扈特部最高首领。围绕达尔扈特的行政组织和祭祀组织,对济农的任免、主要职责、济农制度的变革以及达尔扈特达如噶与达玛勒、衙木特德、哈然和克什克等职守人员分别进行了详细考述。考证出清与民国时期24任济农的准确生卒年和任期,对相关研究的讹误作了纠正。对于达尔扈特祭祀组织的考证中,较系统地恢复了达尔扈特左右翼衙木特德称号和克什克之名称,并明确指出18个克什克的哈然隶属关系,规范了一些克什克的名称,考证了“哈坦”、“乌鲁德”等名称。三、运用档案史料,归纳出清与民国时期的达尔扈特筹募成吉思汗祭祀费用的方式及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五百户达尔扈特的五百两银子的收支、达尔扈特通过募化得来的财物的收支、“约孙阿勒巴”、信奉者的布施、成吉思汗陵西迁时期国民政府对成吉思汗祭祀的资助等。四、以当时档案记载为依据,阐述了达尔扈特的驻牧地和生计。同时详细统计和分析了此时形成的达尔扈特的丁册档案,考证了关于达尔扈特的人口、念经喇嘛、家仆等诸多问题,并明确指出圣主达尔扈特和苏勒德达尔扈特的八大衙木特德的克什克隶属情况。同时利用档案与相关文献记载,阐述了从乾隆三十二年(1767)至嘉庆十五年(1810)间,大伊金霍洛周围的禁地内先后所建八座达尔扈特寺庙的情况,进而得出佛教在鄂尔多斯地区传播过程中直接影响达尔扈特的宗教信仰的结论。

谢劲松[3](2017)在《王平陵在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研究》文中指出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彰显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极其重要的一年,不管是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研究,还是抗战文学的研究都是具有决定性的年份,这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岸关系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都意识到“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携手共写中国抗战史,共同弘扬抗战精神,共同扞卫民族尊严和荣誉达成了共识。从来还没有哪一个历史阶段的研究受到党和国家的如此重视。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大陆不仅确立了抗战胜利纪念日,还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社会各领域引起了强烈共鸣。同这些如火如荼的庆祝历史活动比起来,不管是在台湾或大陆,抗战文学的关注度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正是因为从战时到战后,两岸都将文学与社会层面的政治斗争捆绑在一起,文学的政治意义被有意的夸大,而审美价值被各个时期的批评家所诟病。这当然与两岸的抗战史研究有莫大关系,两岸的抗日战争史研究因从一开始就与政治紧密相连,而显得极度复杂和敏感,学术化的过程也就更为艰难缓慢。连同长期忽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贡献一样,有着当局背景的文人在抗战文学中的贡献也被一并抛弃。通过对王平陵抗战时期在文学创作实践、文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将王平陵从长期的政治斗争漩涡中解脱出来,回到真正的文学轨道上,在民国的历史语境下探讨其多元性与复杂性;另一方面,更希望以此为切入点,重新思考抗战文学的表达方式和阐释角度,从而丰富抗战文学的版图。全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清理本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二是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价值。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王平陵在抗战时期的文学实践,创作时间由1931年起至抗战胜利为止。将其创作文类分为小说、散文,杂感时评、戏剧,电影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内容既涉及军民积极的反抗,也包括汉奸的消极应付;既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毁灭力,同时也对战时的文艺、学术与教育表达了深切的关注,对政府有着殷殷期盼。以此表明在国难当头的前提下,人同此心,国民党当局在抗战文学中并不是毫无作为。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王平陵在抗战文学活动的组织和宣传贡献,包括组织“卢沟桥公演”和筹备“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以下简称“剧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以下简称“文协”),将《文艺月刊》改版为《战时特刊》,积极配合抗战宣传等,以及在此之前在人事上所作的准备,既通过相似的文艺理念吸引了梁实秋、方玮德、沈从文、老舍等人,还通过副刊的改版和编辑,得到了“左翼”、“新月社”、“京派”等多数文艺界人士的支持和配合,又通过积极筹备“南国社”、“中国戏剧协会”的戏剧公演,与田汉、洪深、欧阳予倩等戏剧人士建立了深厚友谊,以及通过在国民党中宣部任职的关系,与张道藩、方治、徐悲鸿、冯玉祥等人有着长期的往来,都为后来王平陵在一系列抗战活动中的表现,铺平了道路,积累了人脉。第三章主要探讨了王平陵在两岸文学史中被忽略的缘由,在大陆遭到历史的摒弃,主要是一直以来单一化意识形态评判所致,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与勇气。在台湾没有得到学界的承认,与国民党政府迁到台湾后,对大陆时期的整体反思紧密相关,文艺界的整顿首当其冲。结语部分主要是总结全文,王平陵在抗战时期的文学成就被忽略不是个别现象,对其价值进行重新的阐述和挖掘,并不仅仅是为了寻找历史的遗珠,为其正名;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其人生履历和参与抗战活动的考察,希望建立起一个全面、实事求是的历史人物评判标准,在民国历史语境下,丰富抗战文学的版图,找寻抗战文学新的阐释角度和表达方式。

柯金园[4](2015)在《广东雷州地区的雷神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以广东雷州市白沙镇的雷神信仰崇拜现象为对象,在相关典籍记载和多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活跃在民间的雷神信仰表现形式,进一步分析产生雷神信仰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起来的现实环境,试图透过雷神崇拜理解环境,分析环境以探讨信仰的本身。着重探讨雷神信仰文化与雷州白沙镇民众的主体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雷神信仰系统是如何与现实联系起来的,它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白沙民众的主体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的信仰体系,并探讨它对塑造当地社会历史时空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对现实的雷神信仰做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全文共分五章。第1章主要介绍选题的意义和缘起、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方法。第2章主要介绍田野调查地点的时空与人文意义,包括对白沙镇雷祖祠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当地的日常生活习俗和社会民俗方面的概述,还有当地人的整体传统信仰观念和文献记载中的雷神信仰原型与重塑过程的概述。第3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介绍体现当地民众作为生命主体意义的雷神信仰仪式,具体描述两个主要的祭祀仪式现场,以及其它形式的信仰仪式和信仰行为,并分析雷神信仰对当地社会历史时空的塑造。第4章是本文的难点,分析雷神信仰文化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通过分析时代社会秩序的磨损与修复过程及其“逆生长”形态,阐明雷神信仰型塑当地人的精神特质的重要作用。第5章总结广东雷州地区的雷神信仰文化现象,分析其文化的内涵意义,使雷神信仰吸引更多文化学者的关注,为能正确引导民间信仰文化的发展提供现实和理论的力量支持。

吴连才[5](2015)在《清代云南水利研究》文中提出基于云南“跬步皆山,不通舟楫”,“水利一事尤不可不亟讲”的认识,清中央及云南地方政府极其重视云南的水利建设,取得了超迈前代的成就,在水利建设的实施范围和程度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不但推动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巩固了清王朝在西南边疆的统治。因此,对清代云南水利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拓展和深化中国西南边疆史、云南地方史的研究。在目前中国水利史研究集中于黄淮海诸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海地区的学术背景下,对水利资源丰富却又复杂、民族众多的云南水利发展情况开展研究,不但有利于改变我国水利史研究地域失衡的状况,也有助于为方兴未艾的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拓展新的研究空间和类型。再者,干旱和部分地区的水灾目前仍然是云南各族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重大制约因素,从主观意愿而言,我希望本文的写作能为云南省做好水利建设,“兴水强滇”,提供有益借鉴。尽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意义的云南水利研究即已肇始,但迄今为止研究成果并不丰厚。为数不多的清代云南水利史研究主要集中于雍正、乾隆年间以鄂尔泰、张允随等地方官员主导的对滇池水利、金沙江航道疏挖等方面。我们尚无清代云南水利发展完整清晰的认识,对诸如清代云南水利发展的历程及空间分布,水利建设、管理的制度内涵、用水的原则与规定等,尚未开展必要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在学习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史志档案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收集,对顺治十六年(1659)清朝平定云南至宣统三年(1911)清朝灭亡期间云南的水利问题作了一次探索性研究。本文共分五章,以清代云南水利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基础的阐述为前提,论述了清代中央和地方统治者对云南水利的认识及相关政策、职官制度,清代云南水利发展的时空状况,分区域梳理和论述了云南各地较为典型的水利工程,阐述了云南水利建设资金的来源和筹集、特殊的水利类型,水资源分配使用办法和制度等。通过以上努力,本文在清代云南水利研究中形成了如下新认识:首先,较系统完整地呈现了清代云南水利发展状貌。以康熙、雍正、道光、光绪、民国时期编纂的五部《云南通志》为依据,制作了《清代云南水利工程统计表》分府州县统计了清代五个时期水利工程数量,通过数据较具体地体现了清代云南水利的时间演进与空间变化。其次,以云南粮储道、迤西道、迤南道和迤东道所辖区域为划分标准,分别探讨了云南各区域水利发展情况,论述了各地典型水利工程,深化了清代云南水利发展情况的认识。第三,清代水利管理制度中的特色与核心问题——水利兼衔制度及在云南的实施情况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既有研究虽然注意到了清代水利兼衔问题,但尚无专文加以系统讨论。本文从此制度产生和实施的背景、时间、职官层级、范围、兼水利官员的职责与运作机制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的论述,并考察了其在云南的实践情况等,希望能抛砖引玉,推进学界对这一重要问题的进一步研究。第四,立足全省,归纳和论述了地龙灌溉、枧槽灌溉等特殊水利类型,水长制度、分水轮灌等水资源利用管理制度,以及水利兴修中的经费筹集与使用办法等。

朱晓峰[6](2016)在《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研究》文中提出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展开与交叉,即莫高窟唐代石窟和石窟壁画中的音乐图像,为此文章采用上篇和下篇并置的结构对本课题加以渐次推进,结合石窟壁画的普遍特征和音乐图像的自身规律,将整体到具体再到整体的方式作为贯穿本研究的基本框架。上篇首先对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的基本问题分别进行阐述,对音乐图像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如石窟中的位置,音乐图像的界定以及乐伎和乐器图像的分类加以说明,并重点关注了经变画音乐图像的分类,表现形式和功能。其次,整理和收集敦煌画稿和敦煌文书中涉及音乐的内容,完成了对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来源和真实性的讨论,并且对敦煌地区音乐文化进行相关的考证和推测,如音乐机构的运行,音乐从业人员的实践,音乐活动的开展以及敦煌乐谱、舞谱和音乐教材的传播。下篇选择唐代莫高窟不同时期具代表性的壁画音乐图像所在石窟,如初唐第220窟,盛唐第172窟,中唐第112窟和晚唐第156窟。调查和统计上述洞窟出现的各类音乐图像,以石窟整体结构作为基础,对佛龛,四壁和窟顶出现的音乐图像进行分类研究。描述与考证不鼓自鸣乐器和各类乐伎演奏乐器的形制,材质,固定方式和演奏方式,并与文献记载中的唐代乐器进行对比,为唐代乐器史研究提供部分从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中得出的新材料和新观点。纵向对比唐代四个时期菩萨伎乐乐队在编制和乐器组合中表现的不同特点,并梳理唐代壁画乐队用乐的基本特征,此特征与唐代现实乐队用乐是相一致的,再次证明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对唐代音乐史的真实反映。另外,以经变画作为主体,分析不同音乐图像在经变画中所具有的佛教功能,完成壁画音乐图像现实和宗教两个方面的研究。事实证明,壁画音乐图像作为石窟不可分割的部分,其内在本质和外在规律与石窟功能是协调一致的,只有从石窟这个整体出发,系统地发掘和掌握音乐图像具有的特点,才能更科学合理地与其他类音乐图像和文字记载相互融汇,真正发挥壁画音乐图像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杨竹旺[7](2014)在《南宋都城临安府行政管理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文明发展的最高峰时期,其政府在都城临安府的管理上也拥有极高的造诣,将临安府发展成为百万人口、高度繁荣的世界性大都会,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华贵美丽的天城”。如何善於利用宋人的智慧推进与完善城市治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於以往对该领域的研究几乎处於空白状态,本文的主要特色之一即是试图全面、系统地考察临安府的行政管理制度,既有宏观的制度设计与行政运作机制,也有微观的具体行政管理行为。并最终得出结论,即临安府高超的城市管理成就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行政理念、合理的制度设计,特别是以厢坊为代表的极富创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本文的篇章结构拟安排如下:一、绪论。主要涉及选题缘起、对学术史的追溯和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二、探析南宋定都临安府的过程、原因、利弊及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三、临安府的行政管理机制。从静态的制度设计(如机构设置、官员配置及职能、官署治所)与动态的行政运作过程(如政务会议、公文程式、上传下达)两方面来考察临安府的行政运作机制。四、临安府的具体行政管理。涉及社会治安管理、消防、社会救济事业等。五、临安府行政管理的特殊性.探究临安府与其他州府相比其行政管理的独特性。

路广[8](2014)在《明代财政监察》文中研究说明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发展的时期,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是为洪武元年。为了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利用“胡惟庸谋反案”之机,罢丞相,将丞相之权分于六部,从而提高了六部的地位,使六部直属于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集权统治,同时鉴于元代纪纲松弛、官吏贪污成风的教训,强化了财政监察体系。在中央设都察院,对中央百官进行监察和考核,并统领十三道监察御史。在都察院之外又设独立的财政监察体系,即六科。掌管国家财政的户部,在执行财政管理的同时,也行使了一定的财政监察职能,对中央财政监察起到了补充作用。在地方设按察使司,对地方财政进行监察。同时,中央还派遣十三道监察御史进行监察,派遣的巡抚、总督等,也具有财政监察的职能。这样就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完整的财政监察体制,为保证国家财政的正常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制度设计之外,明代也非常注重完善监察立法,制定了财政监察的相关法律,如《诸司职掌》、《宪纲条例》、《出巡事宜》等多部法律,其中最为集中的是《宪纲》、《大明律》,后被汇集在《明会典》之中。这就从法律层面为明代财政监察制度的运行提供了依据和保障。然而,在封建时代君主专制的条件下,财政监察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的个人意志,明代尤为如此。明中期以前,统治者非常重视财政监察工作,机构设置健全,监察人员的选任也非常严格,注重对官吏和监察人员本身的考核。而且统治者精于吏治,反腐力度前所未有。财政监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涌现了很多刚正不阿的监察官员,对百司百官,甚至是皇亲国戚进行了有力的监督,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财政的稳定。然而,明朝中后期皇帝荒政,宦官专权,科道官被打压,使得明代财政监察在后期发生异化。财政监察官员在人员设置上极其短缺,对财政监察官吏的考核也形同虚设。加之财政监察官员本身监察权力的扩张,滋生了财政监察人员本身的贪污腐败,他们与地方官吏共同舞弊。明中期以后,财政监察的效果逐步弱化。

张朔人[9](2012)在《明代海南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明一代,地处南部边陲的海南,在文化的诸多领域内皆取得了极大地发展,这一发展态势与明代文化发展情况基本一致,海南因之而进入其古代文明的顶峰时期。这一盛世景象,是多种合力的结果。其中,政府层面、本岛士人及岛内各族群的共同努力,是推动海南文化繁荣的主要力量。海南由历史上的文化输入地,开始对中华文化进行反哺,是这一盛世景象最重要的标志。终明一代,本岛编户齐民数量在20——30万之间。而这一时段内,国家通过进士、乡举、贡生等多层次的选拔,海南共为国家输出3100余名人才。其中,产生了丘濬、海瑞和王弘诲在全国有影响的三位人物:丘濬是一代文宗,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诸领域有大建树;海瑞以其刚正不阿形象,名垂青史;王弘诲则是以开放的胸襟,努力实现中西文化的对接。这支金字塔式的人才队伍,对中华文化作出反哺的同时,加速了边疆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推动着海南的社会发展。海南是一个民族聚集之地。有明一代,主要有:汉、黎、回、疍、苗等诸民族。弘治中后期以前,是本岛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时期,客观上为各族群自身发展及族群之间交流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主要民族汉、黎、疍等民族居住地初步形成,这为多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文化交流频繁,习俗相互浸染,体现了不同文化类型之间联系的密切。随之,各个族群在文化上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他们以海南为共同的家园,成为独特的海南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从属于中华文化。论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八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缘起、明代海南文化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界定、研究方法路径及主要创新点、难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自然科学和技术。从自然规律探索、农业及其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军事技术、船舶制造与航海技术、地理学、医药学等方面全面展示明代海南在自然科学与技术上的成就。第二章: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统梳理政治与行政管理思想、史学繁荣、文学艺术等相关领域所取得的成绩。第三章:教育与文化。全面阐述明代及其以前的海南在教育、人才培养、图书业等方面发展情况。第四章:宗教传播及流变。主要介绍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宗教在海南的传播及佛道趋同等变化。第五章:社会风俗。包括方言及汉、黎、疍、回、苗族社会风俗。第六章:海南名士与中华文化。主要介绍丘濬、海瑞、王弘诲等主要文化贡献及钟芳、唐胄、王佐、许子伟等的相关见解。第七章:不同文化类型与独特文化现象。内容为:多民族居聚集地、不同的文化类型、女劳“男逸”现象、诸文化类型间的联系。第八章:文化发展的原因。独特的地理环境、治理政策、官民互动等因素是推动明代海南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明代海南文化对当前海南文化发展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白金[10](2012)在《北宋目录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宋代目录学成就非凡,在编目实践、学科理论建设、图书分类方式革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选择目录学发展史上的这一时期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北宋目录编纂工作取得的成绩有准确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北宋目录学的特点、理论发展及其在目录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提供基本的文献参考;也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到北宋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北宋处于唐宋变革期的重要节点上,北宋学术对于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北宋目录学体现出非同一般的学术价值。对目录学在北宋时期发生的这些变化进行深入考察,即是对中国近古目录学源头的研究。这对了解中国宋代以后古典目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也是研究宋代以后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参考。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北宋目录学进行研究,全面考察北宋目录的发展背景,编纂成就、理论建树和学术特点。第一章,宋前目录学的发展状况。本章以时代为纲,简述了目录学自汉代产生以后的发展过程。目录学在宋前的发展历经两个主要阶段,一个是汉魏时期从刘歆创制《七略》开始的六分法阶段;一个是在隋唐时期占据主流地位的四部分类法阶段。在这两个稳定期中间,是延续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分类法转化时期。宋代目录学的发展,有社会文化发展的外部推力,也有文献学、目录学自身学术进化的内在因素。理清从汉到唐的目录学演进过程,把握其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北宋目录学,更有助于我们研究目录学在唐宋文化转型过程中的变革路径。第二章,北宋目录学发展的背景。本章从北宋政治文化特点、北宋官方与民间的图书出版与藏书、北宋馆阁与图书校勘、管理等方面出发,对北宋目录学发展的文化背景进行全面阐述。北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促使整个国家文化、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而与之相关的图书出版、收藏、整理事业也发展迅速。三馆秘阁是政府图书校勘与整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机构,它校勘、整理、纂修了大量重要的书籍,带动了北宋官私藏书、校勘与编目活动的大发展,为北宋目录学迅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第三章,北宋的目录编纂工作。有宋一代编纂的书目数量相当可观。作为目录学的基本文献与研究内容,目录着作体现了目录学发展的总体水平。本章将宋人编纂的目录分为官藏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专科目录和特种目录五种类型,对各个类型的存世目录与可考目录皆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其编纂经过、分类方法、分类思想与时代学术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通过本章研究力图较为全面、系统的反映出北宋目录编纂工作的整体面貌。第四章,《崇文总目》研究。《崇文总目》是北宋编纂的一部重要国家藏书目录。它着录的书籍基本反映了宋代仁宗朝时期国家藏书情况,是对北宋建国以来图书整理与收藏工作的系统总结与记录,也是自《开元四部录》以后由官方所编纂的着录最完备,体例最完善、解题也较为详尽的一部国家藏书目录,代表了北宋官藏目录的最高水平。《崇文总目》在图书分类法、着录体例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革新趋势,对目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对《崇文总目》的编纂过程、分类思想、着录体例、版本流传等情况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五章,《新唐书·艺文志》研究。《新唐志》是北宋史志目录中保存至今最完备的一种。该目录与唐人所编纂的《开元四部录》、《古今书录》等目录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目录学的思想理念。同时,此目编纂于《崇文总目》之后,曾参编《崇文总目》的欧阳修亦是《新唐书·艺文志》的编纂者,所以它又具有北宋目录学的某些特征。本章从编纂过程、编纂体例、分类思想等三个方面对《新唐志》进行研究,特别关注了《新唐志》的分类思想在唐宋目录学发展变革过程中的特殊地位。第六章,综述北宋目录学的成就与学术特点。北宋目录学是在四部分类法已经发展数百年的基础上起步的。在从隋唐到宋代这个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期间,北宋学术思想的整体风貌与此前有了明显的差异。本章在前文对北宋目录编纂研究的基础上,从分类思想变革、体例创新、理论构建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北宋目录学的总体成就。同时,本章对北宋目录学与北宋文化思想之间的联系以及目录学本体的学术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

二、“六部”的来历及其分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部”的来历及其分工(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有关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的研究
        (二)研究高考中文化常识的备考策略
        (三)研究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观察法
        (三)调查法
        (四)归纳法
第一章 重视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的必要性
    1.1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1.2 是适应高考新趋势的体现
        1.2.1 高考文化常识题的回顾
        1.2.2 高考文言文中文化常识的试题特点
    1.3 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1.3.1 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1.3.2 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储备
        1.3.3 传承古代优秀文化
第二章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内容梳理
    2.1 高中文言文中涉及文化常识的选篇统计
    2.2 高中文言文中文化常识内容梳理
        2.2.1 姓氏称谓类的文化常识
        2.2.2 科举官职类的文化常识
        2.2.3 天文历法类的文化常识
        2.2.4 山川地理类的文化常识
        2.2.5 宗法礼俗类的文化常识
    2.3 高中文言文中文化常识内容的特点
第三章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内容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2.2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3.3 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3.3.1 学生方面
        3.3.2 教师方面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教学策略
    4.1 提高教师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认知能力
        4.1.1 参标解纲,提高认识
        4.1.2 终身学习,储“水”固“源”
    4.2 运用多元教学法促进学生掌握文化常识
        4.2.1 趣味导入法
        4.2.2 随文拓展法
        4.2.3 活动教学法
    4.3 推进文化常识教学改革,实施任务群教学
        4.3.1 深入研究教材,整合教学资源
        4.3.2 坚持任务驱动,实施任务群教学
        4.3.3 古代官职及官职变迁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4.4 引导学生对文化常识进行自主学习及高效记忆
        4.4.1 结合教材,分类串记
        4.4.2 举一反三,联想记忆
        4.4.3 汇总类别,表格记忆
        4.4.4 诗化知识,口诀记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B 关于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现状的教师访谈问题提纲
致谢

(2)成吉思汗八白宫守护者达尔扈特部研究 ——以清与民国时期档案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其意义
        (一)选题理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主要史料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史料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达尔扈特部的形成及所守护的诸斡耳朵
    第一节 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的达尔扈特
        一、达尔罕及达尔扈特
        二、达尔扈特的形成
        三、“五百户”达尔扈特
    第二节 达尔扈特源流考辩
        一、兀良哈人之辩
        二、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人之辩
        三、四十万蒙古中委派之辩
        四、十个盟旗中抽调之辩
        五、成吉思汗遗物守护者之辩
    第三节 达尔扈特守护的八白宫及其诸神灵
        一、关于成吉思汗八白宫
        二、清朝与民国时期达尔扈特守护的八白宫及其诸神灵
        (一)伊克斡耳朵
        (二)三位哈屯斡耳朵
        (三)胡日萨德格斡耳朵
        (四)伊希哈屯斡耳朵
        (五)哈日苏勒德
        (六)两座吉劳斡耳朵
        (七)两座布日耶斡耳朵
        (八)温德根查干神马及宝日温都尔
第二章 清与民国时期达尔扈特组织体系
    第一节 达尔扈特行政组织
        一、达尔扈特最高首领——济农
        (一)济农制度的变革
        (二)济农的任免(选官与任用)
        (三)济农的主要职责
        (四)清与民国时期二十四任济农
        二、达尔扈特的达如噶与达玛勒
        (一)达尔扈特的达如噶
        (二)达尔扈特的达玛勒
        (三)达如噶与达玛勒的关系
    第二节 达尔扈特祭祀组织
        一、达尔扈特衙木特德
        (一)大小达尔扈特衙木特德之称谓
        (二)大达尔扈特八大衙木特德
        (三)小达尔扈特八大衙木特德
        二、达尔扈特的哈然和克什克
        (一)大达尔扈特的克什克
        (二)小达尔扈特的克什克
第三章 达尔扈特筹募祭祀费用的方式及其使用
    第一节 达尔扈特的五百两银子
        一、五百户达尔扈特的五百两银子
        二、五百两银子的支出
    第二节 达尔扈特的募化及其路线和物资管理
        一、达尔扈特的募化
        二、清与民国时期达尔扈特的募化路线
        三、八白宫仓廪档案所记供品
    第三节 “约孙”阿勒巴
        一、更新圣主弓箭之约孙阿勒巴
        二、更新温德根查干之约孙阿勒巴
        三、更新圣主布日耶之约孙阿勒巴
        四、龙年更新哈日苏勒德之约孙阿勒巴
        五、非正常祭祀所征收之约孙阿勒巴
        六、更新黄车之约孙阿勒巴
        七、济农之处供献之约孙阿勒巴
        八、更新骆驼之约孙阿勒巴
        九、四时大祭之约孙阿勒巴
    第四节 信奉者的布施
    第五节 成吉思汗陵西迁时期国民政府对成吉思汗祭祀的资助
        一、国民政府对兴隆山成吉思汗祭祀的财政支持
        二、国民政府对伊克昭盟伊金霍洛等处达尔扈特各户的补助
第四章 达尔扈特驻牧地、生计、丁册及宗教生活
    第一节 达尔扈特的驻牧地
    第二节 达尔扈特的生计
        一、畜牧业
        二、农耕业
        三、狩猎业
    第三节 达尔扈特的丁册
        一、达尔扈特的丁册档案
        二、达尔扈特丁册的内涵
    第四节 达尔扈特的宗教生活
        一、达尔扈特的八大寺庙
        (一)圣主达尔扈特之四座寺庙
        (二)苏勒德达尔扈特之四座寺庙
        二、佛教对达尔扈特宗教生活的影响
        (一)达赖和班禅的影响
        (二)章嘉呼图克图的影响
        (三)梅力更葛根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王平陵在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学创作实践
    第一节 捉住时代主潮的小说创设
        一、大时代儿女们的英勇奋战
        二、汉奸的可恶嘴脸
    第二节 散文与杂感写作
        一、中国文艺往何处去
        二、素描和刻画社会相
        三、浴火中重生的教育与学术
    第三节 戏剧和电影的光辉
        一、解决歧途的戏剧艺术
        二、电影是描写生活的综合艺术
第二章 文学团体的筹备与组建
    第一节 抗战文学的起始之辨
        一、为《卢沟桥》公演搭建平台
        二、忠实于戏剧信仰
    第二节 战时文艺家的集团生活
        一、以“文”汇友
        二、放宽门户,踏进艺术的园地
第三章 丰富的遗产,可怜的安慰
    第一节 “民族主义文艺”的单一化认定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大陆时期“文艺政策”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王平陵作品
后记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4)广东雷州地区的雷神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关于陈文玉雷神信仰的研究综述
        1.2.1 关于雷神信仰的庙宇数量分布、风俗习惯、衍变过程的研究
        1.2.2 关于雷神信仰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及其历史文本对缪的考究
        1.2.3 关于陈文玉雷神信仰与外界文化思想的关系的研究
    1.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田野调查地点的时空与人文意义
    2.1 白沙镇雷祖祠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相关结构组织
        2.1.3 日常生活形态
    2.2 当地整体信仰观念
        2.2.1 雷神以外的信仰
        2.2.2 当地人的宇宙观
    2.3 历史记载中的雷神信仰原型与重塑过程
3 体现当地民众生命主体道德意义的雷神信仰仪式
    3.1 正月游神仪式
        3.1.1 游神仪式前的筹备工作
        3.1.2 游神仪式中的具体展演
        3.1.3 游神仪式后的整理工作
    3.2 九月祝寿仪式
        3.2.1 祝寿仪式前的筹备工作
        3.2.2 祝寿仪式中的具体展演
        3.2.3 祝寿仪式后的整理工作
    3.3 其它形式的信仰仪式及其信仰行为
        3.3.1“行礼”仪式
        3.3.2“绑贵”信仰仪式
        3.3.3“补基”信仰行为
        3.3.4“睡祠治病”信仰行为
    3.4 雷神信仰是对当地社会历史时空的塑造
        3.4.1 雷神信仰是人们在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要素
        3.4.2 雷神信仰凸显了当地人对生命主体道德生活的厚重感
4 雷神信仰文化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
    4.1 现代生活秩序的磨损与修复及其“逆生长”过程
        4.1.1 现代生活秩序在雷神信仰文化演进中所呈现的磨损与修复
        4.1.2 雷神信仰文化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顺与逆
    4.2 雷神信仰型塑了当地人的精神特质
        4.2.1 全球化与现代性对当地人所带来的伤害
        4.2.2 雷神信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5)清代云南水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创新性
第一章 清代云南水利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清代云南水利发展的自然条件
        一、云南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
        二、云南水资源环境的基本情况
        三、云南气候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清代云南水利发展的历史基础
        一、先秦时期的云南水利
        二、汉晋时期的云南水利
        三、南诏大理时期的云南水利
        四、元明时期的云南水利
    第三节 清代云南水利发展的社会背景
        一、清朝统一全国奠定了水利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清代云南政治制度重建为水利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清政府励精图治为云南水利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章 清代水利思想在云南的实践
    第一节 清代统治阶层对云南水利的认识
        一、清代帝王对地方水利的认识
        二、地方官对云南水利的认识
    第二节 清代水利职官制度及其在云南的实践
        一、清代的水利职官制度
        二、清代水利兼衔制度在云南的施行
第三章 清代云南水利工程总况
    第一节 时间与空间:清代云南水利发展总况
        一、全省各时期水利工程的数量变化
        二、全省各时期水利工程数量的分析
    第二节 清代云南各区域的水利发展状况
        一、清代云南府水利发展状况
        二、清代大理府水利发展情况
        三、清代临安府的水利发展情况
        四、清代澄江府的水利发展情况
        五、清代楚雄府的水利发展情况
第四章 清代云南的重点水利工程
    第一节 粮储道管辖区域内的重点水利工程
        一、云南省城六河区域的水利治理
        二、清代滇池海口的治理
        三、宜良州新渠
        四、宜良文公堤
        五、武定直隶州上下沟灌溉系统
        六、禄劝掌鸿河盘龙河灌概系统
    第二节 迤东道管辖区域内的重点水利工程
        一、沾益州交河
        二、陆凉州中涎泽
        三、寻甸州寻川子河
        四、会泽县蔓海水利工程
        五、恩安县利济河天梯引灌工程
        六、河阳县海口坝及东西两河堤
        七、广西直隶州东西河水利系统
        八、弥勒阿当河白马河灌溉系统
        九、新兴州九龙池坝
        十、路南州大河堤
        十一、广南府土黄河治理
    第三节 迤西道管辖区域内的重点水利工程
        一、邓川州弥苴河
        二、大理府洱海河尾子河治理
        三、楚雄县龙川江治理
        四、蒙化直隶厅东溪渠
        五、保山县东河治理
        六、浪穹县三江口渠
    第四节 清代迤南道管辖区域内的重点水利工程
        一、建水庐江治理
    一、建水泸江治理
        二、通海县大桥沟治理
        三、蒙自县南湖水利
第五章 清代云南水利的工程类型和相关制度
    第一节 清代云南水利之类型
        一、渠闸坝堤塘
        二、视槽灌溉
        三、地龙灌溉
    第二节 清代云南水利之水长制度
    第三节 清代云南水利之分水轮灌制度
        一、挨次引灌
        二、计时轮灌
        三、按田分水轮灌
        四、按牌(排)班轮灌
        (一) 按(牌)排分水轮灌田亩
        (二) 按班分水轮灌田亩
    第四节 清代云南水利经费的筹措制度
        一、政府拨款兴办水利
        二、地方士绅出资筹办水利
        三、地方百姓出资参与水利建设
        四、征收受益土地税以作水利维护经费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专题概述
    二、研究史综述
    三、本选题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研究旨趣与难点
上篇 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基本问题
    第一章 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概述
        第一节 音乐图像在洞窟中的位置
        第二节 音乐图像的界定与分类
        第三节 音乐图像中的乐器分类
        小结
    第二章 唐代经变画中的音乐图像
        第一节 经变画音乐图像的分类
        第二节 经变画中音乐图像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经变画中音乐图像的功能
        小结
    第三章 敦煌画稿中的音乐图像
        第一节 藏经洞白描类画稿
        第二节 藏经洞版画、绢画类相关画样画稿
        第三节 洞窟壁画中与画稿相关图像资料
        小结
    第四章 敦煌文书对音乐的展现
        第一节 音乐机构
        第二节 音乐从业人员
        第三节 音乐活动
        第四节 敦煌乐、舞谱
        第五节 音乐教材
        小结
下篇 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专题研究
    第五章 以第220窟为代表的初唐时期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
        第一节 第220窟基本情况
        第二节 第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中的音乐图像
        第三节 第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中的音乐图像
        小结
    第六章 以第172窟为代表的盛唐时期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
        第一节 第172窟基本情况
        第二节 第172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音乐图像
        第三节 第172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音乐图像
        小结
    第七章 以第112窟为代表的中唐时期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
        第一节 第112窟基本情况
        第二节 第112窟北壁《药师经变》中的音乐图像
        第三节 第112窟北壁《报恩经变》中的音乐图像
        第四节 第112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音乐图像
        第五节 第112窟南壁《金刚经变》中的音乐图像
        小结
    第八章 以第156窟为代表的晚唐时期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
        第一节 第156窟基本情况
        第二节 第156窟主室西壁中的音乐图像
        第三节 第156窟主室窟顶的音乐图像
        第四节 第156窟主室北壁的音乐图像
        第五节 第156窟主室南壁的音乐图像
        第六节 第156窟《出行图》中的音乐图像
        小结
结论
图版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南宋都城临安府行政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一章 南宋定都临安府及其影响
    第一节 定都临安府之过程及原因
    第二节 定都临安府的利弊及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 定都临安府的优势
        二 定都临安府的弊端及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二章 临安府的行政管理机制
    第一节 机构设置
        一 行政区划与建制沿革
        二 行政组织架构
        三 厢坊的发展及对行政管理的意义
    第二节 临安府官员配置及其职能
        一 官员配置及职能
        二 历任临安府地方长官
    第三节 官署治所
    第四节 行政运作
        一 行政运作的价值取向
        二 临安府的政务运行
第三章 临安府的具体行政管理
    第一节 治安行政
        一 社会治安
        二 防火
    第二节 社会服务行政
        一 公共事业:环境卫生、饮水
        二 市政建设:西湖治理
    第三节 社会福利行政
        一 社会救济
第四章 临安府行政管理的特殊性
    一 地理分布的特殊性
    二 行政地位与官员级别的特殊性
    三 职能的扩大与增加
    四 与中央机构的沟通与协调
结语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8)明代财政监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1.4 本文有关概念的界定
第2章 明代财政监察的立法
    2.1 《宪纲》等法规中关于财政监督的规定
    2.2 《大明律》、《明大诰》中有关惩治赃罪的规定
第3章 明代中央财政监察的机构、职能及其实施
    3.1 都察院
        3.1.1 都御史
        3.1.2 监察御史
    3.2 六科给事中
        3.2.1 对口监察六部
        3.2.2 弹劾纠举百官不法行为
        3.2.3 提出财政建议
    3.3 比部
    3.4 户部
        3.4.1 审核财政账簿
        3.4.2 监督仓场和管理太仓库
        3.4.3 提出财政建议
    3.5 明代中央财政监察的实施
第4章 明代地方财政监察的机构、职能及其实施
    4.1 十三道监察御史
        4.1.1 照刷文卷,发现贪污舞弊
        4.1.2 实地勘察并监督地方仓库钱粮
        4.1.3 考核官吏,纠举经济违法官吏
        4.1.4 提出财政建议
    4.2 专差御史
        4.2.1 巡盐御史
        4.2.2 巡漕御史
        4.2.3 巡马御史
        4.2.4 巡茶御史
        4.2.5 巡河御史
        4.2.6 其他专差御史
    4.3 按察司
    4.4 督抚
    4.5 明代地方财政监察的实施
第5章 明代财政监察的特点与评价
    5.1 明代财政监察的特点
        5.1.1 财政监察机构依行政区划和部门设置
        5.1.2 多体系多层级交叉制约的财政监察体制
        5.1.3 全程监察且方式多样化
        5.1.4 对皇权过于依赖
    5.2 明代财政监察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明代海南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选题的相关界定及研究状况回顾
        一、 “文化”的相关界定
        二、 明代海南文化研究的状况回顾
    第二节 研究方法、路径及框架结构
        一、 研究方法和路径
        二、 框架结构
        三、 主要创新点、难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自然科学和技术
    第一节 自然规律探索
        一、 纬度位置
        二、 气象学
        三、 潮候
    第二节 农业及其技术
        一、 农业中新技术
        二、 农业发展新方向
    第三节 建筑工程技术
        一、 政府机构的相关建筑
        二、 民居建筑特色
        三、 桥梁建筑
    第四节 军事技术
        一、 军事城池建设
        二、 烽堠设置
        三、 武器制造
    第五节 船舶制造与航海技术
        一、 战船修造
        二、 民用船只制造
        三、 海南商业造船
        四、 航海技术
    第六节 地理学
        一、 完整、清晰的海南地图
        二、 地理空间的新探索
        三、 “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的新认识及其领海管辖权的变动
    第七节 医药学
        一、 医学设置及其运行情况
        二、 瘴气的认知
        三、 药物学的朴素认知
        四、 中医中药学的新发展
第二章 人文与社会科学
    第一节 政治与行政管理思想
        一、 治黎思想与实践
        二、 行政管理思想
    第二节 史学繁荣
        一、 早期海南归属问题之争
        二、 方志的编纂
        三、 谱牒学
    第三节 文学艺术
        一、 文学
        二、 绘画
        三、 书法
        四、 音乐与戏曲
第三章 教育与文化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 明以前的教育情况
        二、 明代教育发展
    第二节 人才培养
        一、 宋元时期的人才
        二、 明代人才辈出
        三、 民族地区教育与人才培养新成就
    第三节 图书业的发展
        一、 海南藏书
        二、 刻书业的发展
第四章 宗教传播及流变
    第一节 佛教
        一、 佛教的早期传播
        二、 宋元时期的佛教
        三、 明代佛教的发展
    第二节 道教
        一、 宋元时期海南道教传播情况
        二、 明代道教发展
        三、 道教的民间化
    第三节 伊斯兰教
        一、 早期伊斯兰教传播
        二、 明代的新变化
    第四节 天主教
        一、 基督教演变及其在中国早期传播
        二、 晚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三、 天主教传入海南
第五章 社会风气与习俗
    第一节 方言
        一、 丰富而又复杂的方言
        二、 海南语系构成
    第二节 汉族风俗
        一、 节序
        二、 饮食与服饰
        三、 婚姻
        四、 丧葬
        五、 陋俗与劣习
    第三节 黎族社会风俗
        一、 宋代黎族社会习俗
        二、 明代黎族社会风俗
    第四节 疍、回、苗民习俗
        一、 疍民习俗
        二、 回族社会习俗
        三、 海南苗族习俗
第六章 海南名士与中华文化
    第一节 丘濬及其学术思想
        一、 理学的坚守者
        二、 《大学衍义补》与“治国平天下”蓝图
        三、 《世史正纲》与其史学思想
        四、 丘濬的经济思想
        五、 典籍整理与收藏理论
    第二节 海瑞及其历史贡献
        一、 理学向心学的转变
        二、 海瑞经济改革的见解与实践
        三、 海瑞的宗教观
    第三节 王弘诲与天主教
        一、 王弘诲对天主教的推介
        二、 王弘诲未成为天主教徒的原因
    第四节 其他人物的相关贡献
        一、 钟芳及其哲学思想
        二、 许子伟及其“朱陆同然”说
        三、 王佐与其朴素的唯物主义认知
        四、 唐胄与其民众史观
第七章 文化类型与独特文化现象
    第一节 多民族聚集地
        一、 黎族
        二、 疍民
        三、 海南苗族
        四、 回族
        五、 汉族及其移民
    第二节 独特的文化现象
        一、 山地文化类型
        二、 农商文化类型
        三、 海洋文化类型
    第三节 女劳“男逸”现象
        一、 海南女性角色担当
        二、 女子劳作背后的价值取向
    第四节 互相交融与共同发展
        一、 族群间的相互交融
        二、 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
第八章 推动文化发展的因素
    第一节 独特地理环境中的文化反映
        一、 海南自然环境
        二、 地理环境下的文化反映
    第二节 明代治理政策新变化
        一、 加强对海南整饬
        二、 海乱治理及其在文化上的表现
        三、 黎族治理政策转变及制度构建
    第三节 岛内官民共同努力
        一、 守土官员推进
        二、 琼籍士人对桑梓发展的贡献
结语
    第一节 对明代海南文化的评价
        一、 文化发展的成就
        二、 发展中的问题
        三、 历史地位
    第二节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北宋目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宋前目录学
    第一节 先秦两汉时期的目录学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目录学
    第三节 隋唐目录学
第二章 宋代目录学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繁荣的北宋文化
    第二节 北宋的图书出版与官私藏书
    第三节 北宋的馆阁与图书管理
第三章 北宋的目录编纂
    第一节 官藏目录
    第二节 史志目录
    第三节 私人藏书目录
    第四节 专科目录及特种目录
第四章 《崇文总目》研究
    第一节 《崇文总目》的编纂
    第二节 《崇文总目》的体例
    第三节 《崇文总目》的分类思想
    第四节 《崇文总目》的版本流传情况
第五章 《新唐书·艺文志》研究
    第一节 《新唐书·艺文志》的编纂
    第二节 《新唐书·艺文志》的编纂体例
    第三节 《新唐书·艺文志》分类思想
第六章 北宋目录学的成就与学术特点
    第一节 北宋目录学的成就
    第二节 北宋目录学的学术思想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六部”的来历及其分工(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策略研究[D]. 王梦豪.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2]成吉思汗八白宫守护者达尔扈特部研究 ——以清与民国时期档案为中心[D]. 斯琴毕力格.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王平陵在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研究[D]. 谢劲松. 西南大学, 2017(02)
  • [4]广东雷州地区的雷神信仰研究[D]. 柯金园.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5(01)
  • [5]清代云南水利研究[D]. 吴连才. 云南大学, 2015(09)
  • [6]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研究[D]. 朱晓峰. 兰州大学, 2016(03)
  • [7]南宋都城临安府行政管理制度研究[D]. 杨竹旺. 浙江大学, 2014(08)
  • [8]明代财政监察[D]. 路广. 湘潭大学, 2014(05)
  • [9]明代海南文化研究[D]. 张朔人. 南开大学, 2012(07)
  • [10]北宋目录学研究[D]. 白金. 河南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六部”的由来与分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