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栽培常见问题及对策

白灵菇栽培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栽培白灵菇常见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初占宇[1](2021)在《新疆地区白灵菇褐腐病病原菌鉴定及药剂筛选》文中研究表明

刘海娟[2](2021)在《白灵菇原生质体提纯复壮及液体发酵条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

梁鑫蕊[3](2021)在《天津市蓟州区出头岭镇发展蘑菇特色小镇研究》文中认为

李磊[4](2021)在《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第一条就为产业兴旺,在全国农业中,食用菌产业总产值排在粮、菜、果、油之后的第五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将“食用菌”写入特色优势产业中,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食用菌,同样面临着提档升级的重任。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保健意识增强,对具有较高营养和保健价值的珍稀食用菌的需求正逐年增加。目前,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到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面临着产业链条短,消费者认知不够等问题。通过分析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对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做出正确评价,进而找出提升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策,对于推进河北省食用菌产业供给侧改革和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珍稀食用菌”进行概念界定,“珍稀食用菌”是指近年来真菌研究科技人员在自然界发现一些相对容易驯化的野生菌种,通过人工驯化等途径,培育出一批具有食药用价值的食用菌。河北省目前主要珍稀菇种为白灵菇、姬菇、秀珍菇、滑子菇、栗磨、大球盖菇、鸡腿菇等。从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河北省珍稀食用菌栽培面积经过一段时间波动后稳定在新的水平,产量和产值呈不断增长趋势,生产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燕山-太行山一带,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在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方面,气候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其次,基于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对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进行分析,然后运用频度分析法构建出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相关数据,对各珍稀菇种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整体综合效益较好且经济效益带动明显,但是两级差异化明显,具体表现为分布在河北省北部的珍稀菇种(栗蘑、北虫草、滑子菇)综合效益较高,南部的珍稀菇种(鸡腿菇、秀珍菇、姬菇)综合效益较低。为进一步探究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选取综合效益排名最高的栗蘑产业进行案例评价研究,研究得出2016年-2019年迁西县栗蘑产业综合效益在不断提升。为促进珍稀食用菌产业更好发展,首先要开拓珍稀食用菌产品市场,畅通销售渠道;其次通过建立种植示范园区把科技服务体系和良种繁育基地进行有机结合,做好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最后以加强监管为抓手,开发药用保健价值为重点,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和附加值。本文的创新点是(1)构建出了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大宗类食用菌品种分析转向珍稀菇种进行分析。(2)对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以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的综合效益得分来客观地反映出河北省各珍稀菇种综合效益水平。

史灵燕[5](2019)在《不同黑木耳品种种质鉴定及优良菌株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用菌市场菌种混乱问题日益严重,同物异名现象在黑木耳菌种市场屡见不鲜。本研究以24株北方地区主栽黑木耳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测定、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黑木耳菌株进行多相分类鉴定,确定其亲缘关系远近,进一步结合栽培试验,对不同黑木耳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适宜于北部山区栽培的黑木耳优良菌株。本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对供试栽培黑木耳菌株的拮抗试验结果表明,24个菌株的拮抗反应表现为隆起型、沟壑型和无拮抗反应3种情况。其中Aaj4,Aaj6,Aaj7,Aaj12,Aaj20,Aaj24,这六个菌株与其他菌株间的拮抗反应均表现为隆起型,从培养皿背部观察有褐色色素的分泌;这六个菌株之间菌丝平铺到一起,无拮抗反应;其他菌株之间部分存在沟壑型反应,部分无拮抗反应,从培养皿背部观察无色素分泌。2.使用酯酶同工酶技术鉴定24株黑木耳菌株遗传多样性的试验结果表明,24种黑木耳菌株共扩增出11种迁移率不同的酶带,且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系数为0.73时,可将24个黑木耳菌株分为两大类群,与拮抗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3.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24个供试栽培黑木耳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试验中,以24株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的扩增片段分子量在100-2 000 bp间总共扩增出133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条多态性条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6-1.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6时,可将24株黑木耳菌株划分为两大类群,聚类分析结果与拮抗试验结果、酯酶同工酶测定结果基本一致。4.通过ISSR分子标记对24个供试栽培黑木耳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67条清晰的DNA多态片段,大小介于0.2-2 kb,对扩增条带进行统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74-1.0,当遗传系数为0.85时,可将24个菌株分为两大类,其聚类分析结果与前三种鉴定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为今后黑木耳的分类鉴定及遗传育种亲本的选配提供了理论依据。最终,筛选出19株黑木耳生产菌株为代表菌株,进行品比试验。用十字交叉法测定了不同菌株的母种菌丝生长速度和长势,同时在北部山区阜平地区采用吊袋栽培法测定了不同菌株的农艺性状、抗杂能力和产量,结果表明,菌株野森一代、黑丹一代、黑山、黑耳厚4等个菌株,在产量、出芽时期、出芽整齐度、耳片形状等方面均表现优异,适宜作为北部山区主栽品种。本研究为黑木耳遗传育种及生产上黑木耳菌株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耀玲,孙瑞泽,李珍,王薇,魏芳勤,陈进[6](2019)在《白灵菇生长发育的光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灵菇(Pleurotusnebrodensis)又名阿魏菇,是一种珍贵的食药兼用食用菌,其子实体营养丰富,真菌胞内多糖具有多种保健作用,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文章以光色、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白灵菇菇盖直径、子实体长度、产量等指标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白光有助于白灵菇菌丝体生长,白灵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适宜光照强度为500~700 Lx,最佳光照时间为11.2 h·d-1,蓝光比普通日光灯光源更有助于白灵菇产量的提高。

高宇航,樊红秀,张艳荣[7](2018)在《白灵菇乳饮料生产关键工艺及其稳定性》文中研究指明将鲜品白灵菇均质处理,用于白灵菇乳饮料的生产。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不同均质时间对白灵菇浆料粒径分布的影响;以乳饮料稳定性为响应值,选取白灵菇浆料添加量、白灵菇浆料添加粒度、复配稳定剂添加量、脱脂乳粉添加量为考察因素,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白灵菇乳饮料的配方。结果表明:由单因素试验确定复配稳定剂中果胶、羧甲基纤维素和单甘酯的复配比例为1.0∶1.3∶1.7(m/m);白灵菇浆料添加量8%、白灵菇浆料粒度100目、复配稳定剂添加量0.3%、脱脂乳粉添加量9%条件下生产的白灵菇乳饮料质地均匀、酸甜适中,稳定性最高,为(89.20±0.41)%;激光粒度仪分析结果表明,白灵菇乳饮料的平均粒径为(46.30±0.51)μm,粒径分布为D(10)=11.78μm,D(50)=28.70μm,D(90)=108.80μm,与3种市售乳饮料相比差异显着;白灵菇乳饮料的总蛋白含量为(2.46±0.12)%,高于市售乳饮料且符合GB/T 21732—2008《含乳饮料》中的要求;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白灵菇乳饮料中既含有不规则颗粒,又含有规则球体颗粒,且颗粒分布均匀,无明显颗粒团聚现象,粒径分布状态与市售乳饮料相似。

郝静凤[8](2017)在《白灵菇中小分子功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白灵菇是一种含有丰富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的大型食用药用真菌,目前对它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技术的优化和活性多糖的分析。本课题以白灵菇子实体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小分子功效成分的分离纯化、生物活性以及作用机制进行探索。为白灵菇资源深入开发和充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按照有机溶剂极性的大小将白灵菇甲醇提取物依次进行萃取,分别得到正己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体外化学模拟法的结果显示白灵菇乙酸乙酯萃取物对DPPH、ABTS、O2-和OH四种自由基都具有较强的清除效果,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采用硅胶柱色谱等多种技术结合显色反应从白灵菇乙酸乙酯萃取物中首次分离获得9种化合物单体,通过核磁共振以及质谱技术鉴定1-9分别为:麦角甾醇、尿嘧啶、麦角甾醇-3-O-β-D-葡萄糖苷、啤酒甾醇、脑苷酯B、5’-甲基硫代腺苷、腺嘌呤核苷、尿嘧啶核苷、次黄嘌呤。MTT法的结果表明麦角甾醇、麦角甾醇-3-O-β-D-葡萄糖苷、啤酒甾醇和脑苷酯B能不同程度地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能力依次是:麦角甾醇﹥脑苷酯B﹥麦角甾醇-3-O-β-D-葡萄糖苷﹥啤酒甾醇,其中250μM的麦角甾醇处理72 h后细胞的生存率仅为21.01%,而化合物2和6-9对MCF-7细胞基本无抑制活性。Hoechst 33342染色法观察到,细胞的荧光强度随麦角甾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甚至出现凋亡小体。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麦角甾醇处理组均出现DNA梯度条带,提示DNA发生有序降解,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细胞MCF-7的凋亡率随麦角甾醇的处理由0.02%显着上升到53.88%,同时G0/G1期的细胞所占比例由98.23%降低为73.85%,而S期的细胞比例由1.76%显着升高到24.39%,说明细胞阻滞发生在S期。实时荧光定量PCR进一步显示麦角甾醇引起促凋亡基因Bax表达的增多、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的降低,增加了cyt C的释放,从而激活了caspase-9和caspase-3,引发caspase家族的级联反应,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综上所述,麦角甾醇可能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以及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作用。

黄泽铭[9](2015)在《四种食用菌的重金属吸收规律及农药残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金属以及农药等有害物质的超标现象一直以来都是食用菌产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如何把控好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即关乎广大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本文以黑木耳等3种食用菌为实验材料,向栽培基质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铅、镉、汞、砷重金属溶液,研究不同食用菌子实体对这四种重金属的吸收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食用菌子实体中的重金属含量和栽培料中重金属的含量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但不同食用菌对这4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差异很大:真姬菇对汞、砷、镉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对砷和镉最高时富集系数达到27.54和22.76,高于黑木耳和平菇;真姬菇对铅不富集,在添加浓度达到50mg/kg的情况下富集系数也只有0.007,3种食用菌对铅富集系数大小顺序为平菇、黑木耳、真姬菇。用栽培料中重金属含量和子实体中重金属含量建立罗杰斯特数学模型,根据无公害食品及绿色食品标准对食用菌中这4种重金属的限量值,通过此罗杰斯特方程可以推算出不同重金属在栽培原料中的限值,实现食用菌产品的产前质量安全控制,为食用菌生产企业提供参考。2.本文还以黑木耳等3种食用菌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敌敌畏等9种农药在这3种食用菌子实体生长过程中的降解规律以及不同施药剂量和方式对子实体生长和最终的残留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拌料栽培时,毒死蜱、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氯氰菊酯会对出菇造成不良影响。其中毒死蜱在2~4 mL/kg的拌料浓度下会造成黑木耳和糙皮侧耳无法出菇;多菌灵的拌料浓度达到4mg/kg时黑木耳和真姬菇无法出菇;甲基托布津拌料浓度达到2mg/kg时真姬菇无法出菇,达到4mg/kg时黑木耳无法出菇;氯氰菊酯拌料浓度达到4mL/kg时海鲜菇无法出菇。拌料栽培时,子实体中的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并不明显,仅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在4mg/kg拌料浓度时栽培的糙皮侧耳子实体和联苯菊酯在2mL/kg~4 mL/kg拌料浓度时栽培的黑木耳子实体中出现相应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出菇阶段喷施农药,不同食用菌子实体上农药的降解速率差别很大,其中平菇子实体上农药的降解相对较快,九种农药的半衰期在9.5h~31.5h之间;黑木耳子实体上农药的降解最慢,九种农药的半衰期在0.74d~14.75d之间。另外发现敌敌畏较容易降解,在三种食用菌子实体中的半衰期均在1d以内。出菇阶段喷施农药后子实体中的最终残留方面,除了敌敌畏在所有实验组中均未检测到农药残留外,其余8种农药在部分实验组中会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另外糙皮侧耳子实体对农药的耐受能力较弱,容易遭受药害;敌敌畏、毒死蜱容易对食用菌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子实体死亡。

何仲辉[10](2012)在《白灵菇与杏鲍菇杂交遗传分析》文中提出杏白灵是杏鲍菇与白灵菇进行种间杂交得到的新菌株,该菌株遗传了白灵菇与杏鲍菇的遗传特性。本实验室前期已经对白灵菇与杏鲍菇种间杂交育种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一些杏白灵菌株。为了探明杏白灵菌株的遗传规律和对白灵菇与杏鲍菇种间杂交的遗传进行分析,本课题展开了一系列实验工作,结果如下:1 杏白灵快速鉴定技术的建立通过对白灵菇与杏鲍菇菌株的ITS序列分析,可用Dra Ⅰ酶将白灵菇与杏鲍菇菌株区分,在细胞核水平上建立ITS-RFLP技术鉴别白灵菇与杏鲍菇菌株。对白灵菇与杏鲍菇菌株进行EF1 α序列分析,可用Dde Ⅰ酶将白灵菇与杏鲍菇菌株区分,在细胞质水平上建立EF1 α-RFLP技术鉴别白灵菇与杏鲍菇菌株。白灵菇与杏鲍菇的杂交菌株杏白灵经ITS-RFLP和EF1 α-RFLP分析,结果显示杏白灵菌株融合了白灵菇与杏鲍菇的遗传物质。此外对杏鲍菇与白灵菇菌株的RNS序列分析可知,白灵菇与杏鲍菇菌株的RNS序列差异出现在V4可变区,在214—216bp处,杏鲍菇菌株有2个A碱基,而白灵菇菌株缺少这二个碱基,在241bp处,杏鲍菇菌株为A碱基,而白灵菇菌株为G碱基。2 杏白灵遗传规律研究对所获得的34个XB54单孢菌株进行ITS-RFLP及序列分析,将单孢分成三类:第一类酶切带型为杏鲍菇;第二类酶切带型为白灵菇;第三类酶切兼有白灵菇与杏鲍菇的带型和特殊的ITS片段。进一步对第三类特殊单孢菌株进行原生质体单核化及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第三类单孢中存在多个细胞核,属于异核体单孢。应用ISSR和RAPD二种分子标记对单孢菌株进行多态性分析,筛选出5个多态性标记引物,扩增出36条多态性条带,经NTSYS软件分析条带,构建单孢聚类分析图可知,XB54单孢可以分为杏鲍菇与白灵菇两类,而且从已有的菌株数目分析,分离的概率相同。随机选取20个XB54单孢菌株进行交配型分析,得到杏白灵单孢交配成功率为6.5%,不符合四极性蕈菌的分离规律,属于特殊的遗传分离现象。通过将XB54单孢菌株与白灵菇、杏鲍菇、阿魏蘑单孢菌株进行试管配对,得到新的杂交菌株,进行出菇实验,可知XB54单孢具有可育性。3 杏白灵单孢核迁移研究初探通过平板杂交实验,挑取偏向一侧的杂合子,进行ITS-RFLP技术验证是否存在细胞核的迁移。结果显示,杏白灵单孢菌株和杏鲍菇或者白灵菇配对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控制细胞核融合的基因取决于何种基因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栽培白灵菇常见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栽培白灵菇常见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4)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5.1 相关概念界定
        1.5.2 理论基础
    1.6 创新点
2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2.1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2.2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生产现状分析
        2.2.1 栽培面积经过较大波动后稳定在新的水平
        2.2.2 产量波动较大但总体保持稳定
        2.2.3 产值呈不断增长的上升趋势
        2.2.4 珍稀菇种生产集中度高
        2.2.5 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
    2.3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加工现状分析
        2.3.1 加工能力下降
        2.3.2 产品层次偏低
    2.4 河北省珍稀菇种市场现状分析
        2.4.1 栗磨价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2.4.2 羊肚菌价格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2.4.3 大球盖菇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2.4.4 欧美地区对牛肝菌需求较大
        2.4.5 日本对珍稀类食用菌需求高
    2.5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2.5.1 气候条件优越
        2.5.2 生产原料丰富
        2.5.3 资源利用率高
        2.5.4 营养价值丰富
    2.6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6.1 栽培风险高,科技贡献度低
        2.6.2 机械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
        2.6.3 经营主体弱,技术人才缺乏
        2.6.4 流通效率低,市场开拓不足
3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分析
        3.1.1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3.1.2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社会效益分析
        3.1.3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生态效益分析
    3.2 综合效益指标选取的原则
    3.3 指标选取方法
    3.4 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
    3.5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说明
        3.5.1 经济效益指标
        3.5.2 社会效益指标
        3.5.3 生态效益指标
4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
    4.1 数据来源
    4.2 研究方法
        4.2.1 AHP层次分析法适用性分析
        4.2.2 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4.2.3 构造判断矩阵
        4.2.4 权重计算
    4.3 评价过程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4.4.1 经济效益
        4.4.2 社会效益
        4.4.3 生态效益
    4.5 主要珍稀菇种综合效益得分
    4.6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5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典型案例研究
    5.1 河北省栗蘑产业发展现状
        5.1.1 产业规模
        5.1.2 产品流通
        5.1.3 品牌建设
        5.1.4 技术推广
    5.2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统计
        5.2.1 经济效益
        5.2.2 社会效益
        5.2.3 生态效益
    5.3 综合效益得分
    5.4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科学规划,建立种植示范园区
        6.2.2 人才支撑,培育科技服务体系
        6.2.3 技术保障,建设良种繁育基地
        6.2.4 管理优化,加强产业组织建设
        6.2.5 加强监管,提升产品质量安全
        6.2.6 精深加工,开发药用保健价值
        6.2.7 开拓市场,畅通产品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附录A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重要性问卷调查
附录B
作者简介
致谢

(5)不同黑木耳品种种质鉴定及优良菌株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黑木耳概述
        1.1.1 黑木耳生物学特征
        1.1.2 黑木耳的分布及生态习性
        1.1.3 食用菌及黑木耳的营养价值
        1.1.4 黑木耳的栽培历史
        1.1.5 黑木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食用菌市场菌种质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1.2.1 食用菌菌种质量存在的问题
        1.2.2 食用菌菌种质量与菌种管理的对策
    1.3 黑木耳种质资源遗传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1.3.1 传统的生物学方法
        1.3.2 .生化标记:酯酶同工酶
        1.3.3 DNA分子标记
    1.4 液体发酵菌种技术在食用菌上的应用
    1.5 吊袋栽培技术在木耳属的应用
    1.6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黑木耳菌株生理特性、多样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培养基制备
        2.2.2 菌丝活化
        2.2.3 对峙培养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拮抗测定结果
        2.3.2 小结
第3章 酯酶同工酶多样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试剂、仪器与设备
        3.1.3 试剂的配制
    3.2 酯酶同工酶方法
        3.2.1 菌丝体培养
        3.2.2 凝胶制备
        3.2.3 点样
        3.2.4 电泳
        3.2.5 染色
        3.2.6 拍照统计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酶谱多样性
        3.3.2 聚类分析
        3.3.3 小结
第4章 黑木耳菌株SRAP标记分析
    4.1 供试菌株
    4.2 试剂、设备及仪器
    4.3 黑木耳菌株DNA的提取
        4.3.1 DNA提取方法
        4.3.2 DNA质量检测
    4.4 黑木耳引物设计
    4.5 黑木耳SRAP-PCR扩增条件
    4.6 引物筛选
    4.7 水平琼脂糖凝胶电泳
    4.8 数据分析
    4.9 试验结果与分析
        4.9.1 DNA提取结果
        4.9.2 引物筛选结果
        4.9.3 引物扩增结果
        4.9.4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
        4.9.5 小结
第5章 黑木耳菌株ISSR标记分析
    5.1 供试菌株
    5.2 试剂、设备及仪器
    5.3 黑木耳菌株DNA的提取
    5.4 黑木耳引物设计
    5.5 黑木耳ISSR-PCR扩增条件
        5.5.1 PCR扩增反应体系
        5.5.2 扩增程序
    5.6 引物筛选
    5.7 水平琼脂糖凝胶电泳
    5.8 数据分析
    5.9 试验结果与分析
        5.9.1 引物筛选结果
        5.9.2 引物扩增结果
        5.9.3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
        5.9.4 小结
第6章 优良菌株筛选研究
    6.1 试验菌株
    6.2 培养基配方
    6.3 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的测定
    6.4 出菇管理
        6.4.1 菌种制作
        6.4.2 打孔催芽,吊袋入棚
        6.4.3 吊袋式栽培
        6.4.4 栽培管理
        6.4.5 试验地点及记录内容
    6.5 试验结果与分析
        6.5.1 母种生理特性
        6.5.2 不同黑木耳菌株出耳性状比较
        6.5.3 木耳菌株抗杂情况
        6.5.4 不同黑木耳菌株产量情况分析
    6.6 小结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附录

(6)白灵菇生长发育的光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栽培方法及测定指标
        1.2.2 光色对白灵菇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光照时间对白灵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1.2.4 光照强度对白灵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色对白灵菇原基、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2.1.1 光色对白灵菇原基形成的影响
        2.1.2 不同光色对白灵菇产量的影响
        2.1.3 光色对白灵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光照时间对白灵菇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2.2.1 光照时间对白灵菇产量的影响
        2.2.2 光照时间对白灵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光照强度对白灵菇产量及菇形的影响
        2.3.1 光照强度对产量的影响
        2.3.2 光照强度对菇盖厚度的影响
        2.3.3 光照强度对菇盖直径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7)白灵菇乳饮料生产关键工艺及其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白灵菇乳饮料的生产工艺
        1.3.2 均质时间对白灵菇浆料粒径分布的影响
        1.3.3 复配稳定剂的筛选
        1.3.4 单因素试验
        1.3.5 响应面优化试验
        1.3.6 白灵菇乳饮料的指标测定
        1.3.6. 1 热稳定性
        1.3.6. 2 乳化稳定性
        1.3.6. 3 稳定性
        1.3.6. 4 感官评价
        1.3.6. 5 理化指标
        1.3.6. 6 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
        1.3.6. 7 微观状态观察
2结果与分析
    2.1白灵菇浆料均质时间的选择
    2.2 复配稳定剂的选择
    2.3 单因素试验结果
    2.4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2.4.2 多元回归分析
        2.4.3 验证实验
    2.5 按照最优配方制得的白灵菇乳饮料的指标测定结果
        2.5.1 白灵菇乳饮料的质量品质
        2.5.2 白灵菇乳饮料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
    2.6 白灵菇乳饮料和市售乳饮料的显微结构
3 结论

(8)白灵菇中小分子功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白灵菇的研究进展
        1.1.1 白灵菇概述
        1.1.2 白灵菇的栽培
        1.1.3 白灵菇活性成分
    1.2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的研究方法
        1.2.1 天然产物的提取方法
        1.2.2 分离纯化方法
    1.3 天然产物结构研究方法
        1.3.1 质谱
        1.3.2 核磁共振
        1.3.3 其他方法
    1.4 细胞凋亡
        1.4.1 细胞凋亡的机制
        1.4.2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1.5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白灵菇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性能评定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白灵菇提取物的制备
        2.2.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方法
        2.2.3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方法
        2.2.4 O~(2-)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方法
        2.2.5 O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方法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白灵菇不同溶剂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2.3.2 白灵菇不同溶剂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2.3.3 白灵菇不同溶剂提取物对O~(2-)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2.3.4 白灵菇不同溶剂提取物对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白灵菇中小分子功效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分离纯化以及结构鉴定方法
        3.2.1 薄层色谱实验
        3.2.2 硅胶柱色谱
        3.2.3 SephadexLH-20柱色谱
        3.2.4 结构鉴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化合物1的鉴定
        3.3.2 化合物2的鉴定
        3.3.3 化合物3的鉴定
        3.3.4 化合物4的鉴定
        3.3.5 化合物5的鉴定
        3.3.6 化合物6的鉴定
        3.3.7 化合物7的鉴定
        3.3.8 化合物8的鉴定
        3.3.9 化合物9的鉴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化合物单体抑制肿瘤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试剂
        4.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复苏
        4.2.2 细胞传代
        4.2.3 细胞培养
        4.2.4 MTT实验
        4.2.5 细胞冻存
        4.2.6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麦角甾醇抑制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试剂
        5.1.4 常用试剂的配置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培养
        5.2.2 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
        5.2.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损伤
        5.2.4 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5.2.5 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
        5.2.6 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凋亡基因表达情况
        5.2.7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
        5.3.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损伤
        5.3.3 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5.3.4 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
        5.3.5 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凋亡基因表达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四种食用菌的重金属吸收规律及农药残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食用菌中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隐患
        2.1 重金属含量超标隐患
        2.2 农药残留隐患
        2.3 生物毒素污染隐患
        2.4 其他有害物质隐患
    3 食用菌产品安全问题来源分析
    4 食用菌中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进展
        4.1 重金属
        4.2 农药
    5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食用菌对重金属的吸收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未人为添加重金属情况下三种食用菌子实体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
        2.2 人为添加重金属情况下三种食用菌子实体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
        2.3 重金属向食用菌子实体迁移规律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食用菌农药拌料栽培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药拌料对糙皮侧耳子实体农药残留的影响
        2.2 农药拌料对黑木耳子实体农药残留的影响
        2.3 农药拌料对真姬菇子实体农药残留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喷施的农药在子实体生长过程的消解动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糙皮侧耳农药残留消解动态
        2.2 白灵菇农药残留消解动态
        2.3 黑木耳农药残留消解动态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农药剂量和喷施时期对食用菌子实体生长及最终残留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农药剂量和喷施时期对糙皮侧耳子实体农药残留量的影响
        2.2 不同农药剂量和喷施时期对白灵菇子实体农药残留量的影响
        2.3 不同农药剂量和喷施时期对黑木耳子实体农药残留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白灵菇与杏鲍菇杂交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白灵菇与杏鲍菇研究现状概述
        1.1 白灵菇
        1.1.1 白灵菇的栽培与研究
        1.1.2 白灵菇的食药用价值
        1.1.3 发展前景
        1.2 杏鲍菇概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食药用价值
        1.2.3 发展前景
        1.3 学术上关于杏鲍菇与白灵菇的亲缘关系研究
    第二节 食用菌育种概述
        2.1 选择育种
        2.2 杂交育种
        2.3 原生质体育种
        2.4 诱变育种
        2.5 基因工程育种
        2.6 远缘杂交育种
        2.6.1 原生质体融合
        2.6.2 有性远缘杂交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3.1 食用菌菌种鉴定和种质资源评价
        3.2 食用菌遗传育种
        3.3 食用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测定
        3.4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和基因定位克隆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白灵菇与杏鲍菇快速鉴定技术的建立
    第一节 白灵菇与杏鲍菇的ITS-RFLP鉴定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与菌丝培养
        1.3 DNA提取
        1.4 ITS PCR及克隆测序
        1.5 ITS-RFLP
        2 结果与分析
        2.1 ITS PCR分析
        2.2 杏鲍菇与白灵菇ITS克隆测序
        2.3 杏鲍菇与白灵菇ITS序列分析
        2.4 杏鲍菇与白灵菇ITS-RFLP分析
        2.5 杏白灵菌株ITS-RFLP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白灵菇与杏鲍菇的EF1α-RFLP鉴定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与菌丝培养
        1.3 DNA提取
        1.4 EF1α-PCR及克隆测序
        1.5 EF1α-RFLP
        2 结果与分析
        2.1 EF1α-PCR分析
        2.2 EF1α基因克隆测序
        2.3 EF1α序列分析
        2.4 杏鲍菇与白灵菇EF1α-RFLP分析
        2.5 杏白灵EF1α-RFLP分析
        3 讨论
    第四节 杏鲍菇与白灵菇的RNS片段差异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培养基与菌丝培养
        1.3 DNA提取
        1.4 RNS-PCR及克隆测序[49]
        1.5 RNS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NS-PCR分析
        2.2 RNS片段克隆测序
        2.3 RNS序列分析
    小结
第三章 杏白灵遗传规律研究
    第一节 XB54单孢分离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培养基与菌丝培养
        1.3 DNA提取
        1.4 ITS PCR
        1.5 ITS-RFLP
        2 结果与分析
        2.1 ITS-PCR分析
        2.2 XB54单孢ITS-RFLP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XB54单孢ITS测序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菌株
        1.2 培养基与菌丝培养
        1.3 DNA提取
        1.4 ITS PCR
        1.5 ITS测序
        1.6 测序结果分析
        1.7 第三类单孢阳性克隆产物酶切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类单孢测序结果分析
        2.2 三类单孢酶切差异性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第三类单孢原生质体单核化实验
        1 试验材料与试剂
        1.1 供试菌株
        1.2 试剂
        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XB54单孢原生质体制备
        3.2 XB54单孢原生质体萌发
        3.3 XB54单孢原生质体菌丝形态分析
        3.4 ITS-RFLP验证
    第四节 单孢遗传多样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和试剂
        1.3 菌丝培养
        1.4 DNA提取
        1.5 RAPD、ISSR引物
        1.6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程序
        1.7 DNA检测
        1.8 电泳条带差异性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ISSR多态性分析
        2.2 RAPD多态性分析
        2.3 构建XB54单孢聚类分析图
        3 讨论
    第五节 单孢极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配对结果统计
        2.2 配对结果分析
        3 讨论
    第六节 XB54单孢可育性研究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和栽培料
        1.3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白灵菇、杏鲍菇、阿魏蘑单孢的确定
        2.2 显微镜镜检锁状联合
        2.3 配对结果统计
        2.4 出菇实验结果分析
        3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白灵菇与杏鲍菇核迁移研究
    第一节 白灵菇与杏鲍菇性亲和稳定性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配对实验图
        2.2 结果分析
    第二节 白灵菇与杏鲍菇杂交种后代单孢配对指导育种初探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配对实验图
        2.2 纯化后试管中菌丝长势情况分析
        2.3 核迁移配对结果
        2.4 ITS-RFLP验证
        3 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栽培白灵菇常见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地区白灵菇褐腐病病原菌鉴定及药剂筛选[D]. 初占宇.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白灵菇原生质体提纯复壮及液体发酵条件优化研究[D]. 刘海娟.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3]天津市蓟州区出头岭镇发展蘑菇特色小镇研究[D]. 梁鑫蕊. 天津农学院, 2021
  • [4]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李磊.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5]不同黑木耳品种种质鉴定及优良菌株筛选研究[D]. 史灵燕.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7)
  • [6]白灵菇生长发育的光效应研究[J]. 张耀玲,孙瑞泽,李珍,王薇,魏芳勤,陈进. 陕西农业科学, 2019(05)
  • [7]白灵菇乳饮料生产关键工艺及其稳定性[J]. 高宇航,樊红秀,张艳荣.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18(01)
  • [8]白灵菇中小分子功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郝静凤. 天津大学, 2017(09)
  • [9]四种食用菌的重金属吸收规律及农药残留研究[D]. 黄泽铭.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10]白灵菇与杏鲍菇杂交遗传分析[D]. 何仲辉.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5)

标签:;  ;  ;  ;  

白灵菇栽培常见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