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成分对不同取代度玉米淀粉磷酸盐理化性质的影响

食品成分对不同取代度玉米淀粉磷酸盐理化性质的影响

一、食品成分对不同取代度玉米淀粉磷酸酯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崔添玉[1](2021)在《基于超声预处理底物的阿魏酸淀粉酯酶催化合成及理化性质》文中指出玉米淀粉价格低廉,绿色可降解,是一种具有双螺旋空腔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内疏水,外亲水”是直链淀粉特有的性质,可作为主体分子与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酚类物质相互作用形成淀粉酚酸酯复合物,从而对玉米淀粉进行改性的同时赋予其植物酚酸的生物学性能。本研究选择玉米淀粉为底物,采用Novozym435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法进行阿魏酸修饰,并在转酯化反应前对反应底物进行超声预处理,从而探究超声预处理底物对阿魏酸淀粉酯酶催化合成的影响,而后对产物阿魏酸淀粉酯进行结构表征及理化性质分析。1.以阿魏酸淀粉酯的取代度为指标,将超声预处理底物时间、超声预处理底物温度和超声预处理底物功率作为实验的单因素,探究超声预处理底物对酶促阿魏酸淀粉酯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超声预处理底物时间为30 min、超声预处理底物温度为60℃、超声预处理底物功率为600 w时阿魏酸淀粉酯取代度最高值可达到0.0728,与未经超声预处理底物相比,超声预处理底物可有效提高阿魏酸淀粉酯的取代度5倍多。且超声预处理底物可有效降解淀粉的结晶度,并使其t0降低,tc、tp和ΔH升高,即超声预处理底物可增加淀粉分子内的直链淀粉含量,增大破解淀粉分子双螺旋结构所需的热能量。2.对阿魏酸淀粉酯进行结构表征:(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显示:合成产物经碱解后在320 nm处具有吸收峰,与阿魏酸标准品在波长320 nm左右出现特殊吸收峰吻合,初步证实阿魏酸被连接到淀粉分子上。(2)傅里叶红外光谱显示:阿魏酸淀粉酯在1728.6 cm-1处产生了新的振动峰,此位置正是由于酯键的羧基伸缩振动而产生的,故阿魏酸淀粉酯成功合成。(3)核磁共振氢谱显示:阿魏酸淀粉酯在阿魏酸乙酯特有的振动峰位置未出现振动峰,但在部分阿魏酸乙酯的出峰范围出现振动峰,由此可证超声预处理底物可酶促合成阿魏酸淀粉酯。(4)扫描电镜显示:原玉米淀粉经超声预处理后完整光滑的表面被破坏,有凹陷及孔洞出现,大量阿魏酸小分子可以通过玉米淀粉分子表面产生的孔隙进入到淀粉分子内部,增加了与淀粉双螺旋孔隙内羟基的接触。此外,生成的阿魏酸淀粉酯失去了淀粉原有的形状,结构被完全破坏,呈絮状断层结构,表面产生大量凹陷的孔洞。(5)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原玉米淀粉的晶型经阿魏酸接枝后由原来的A型转变为V型,证明形成酚酸淀粉包合物。(6)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显示:原玉米淀粉在超声预处理后及酶催化合成阿魏酸淀粉酯后t0、tp、tc及ΔH呈上升趋势,其上升幅度远大于超声预处理底物后淀粉热特性的变化,即酶催化对淀粉热特性的改变大于超声预处理底物对淀粉产生的影响。3.阿魏酸淀粉酯理化性质分析表明:超声预处理底物后制备的阿魏酸淀粉酯与原玉米淀粉相比,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提高4.69%、持水率可提高26.2%、耐酶解淀粉含量提高13.86%、溶解度及膨胀度分别提高4.12%和3.53%、析水率降低2.6%,而粘度及碘吸收能力不及原玉米淀粉。故阿魏酸淀粉酯经超声预处理底物后具有持水、耐酶解、膨胀度相对较高、低粘度、抗冻融性强等理化性质。

余振宇[2](2020)在《OSA改性芋头淀粉基Pickering乳液运载体系稳定机制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具备优异的凝聚稳定性以及良好的食品相容性,由生物源可食性固体颗粒构筑的食品级Pickering颗粒乳化剂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芋头淀粉,作为自然界存在的超小颗粒淀粉(1~3μm),具有致敏性低且易于消化等优良特性,是构筑食品级微纳颗粒乳化剂的理想前驱体,在功能性食品和生物医药配方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用途。本文以高纯度芋头淀粉(NTS)为原料,通过对其进行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改性(OSA改性)构筑新型食品级Pickering乳化剂-OSA改性芋头淀粉(OSTS),并对其理化特性、乳化性能、稳定机理以及在功能性乳液基运输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研究。该研究成果为食品工业领域新型淀粉基乳化剂的创制以及功能性淀粉基乳液运载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以碱性蛋白酶法提取的高纯度NTS为原料,采用湿法工艺对其进行OSA改性制备OSTS;以取代度(DS)为指标,通过响应面试验获得OSTS最优制备工艺参数为:淀粉乳浓度37%、反应温度36°C、反应时间5 h、p H值8.4;在该条件制得的OSTS样品(DS=0.0188)纯度高、品质好,色泽洁白、细腻光滑,可以作为食品级OSTS应用在食品领域;采用FTIR、SEM、XRD及DSC等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与表征,证实OSTS淀粉分子上存在酯羰基(1724cm-1)以及羧基(1572 cm-1)。同时发现,OSA改性不改变NTS的颗粒尺寸(1~3μm)和晶型结构(A型),却能够显着降低NTS颗粒的T0、TP、TC和?H。(2)通过调控OSA添加量制得不同DS(0.009~0.032)OSTS,并将其作为颗粒乳化剂用于制备O/W型Pickering乳液;通过表征与分析不同DS OSTS的颗粒结构特性及其乳液的理化特性,探究DS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途径及机制。OSA改性显着增强了NTS颗粒的表面润湿性,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其颗粒的乳化性能;随着DS的增加,OSTS颗粒的乳化活性逐渐增强,其乳化形成乳液液滴粒径逐渐降低,乳液体系的黏弹性、离心稳定性及贮藏稳定性均逐渐提高。DS的增加可以增强OSTS颗粒间的疏水相互作用,进而能够增强液滴间的界面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促进液滴间、液滴-颗粒间、颗粒间凝胶网络结构的形成,实现OSTS Pickering乳液体系的强界面稳定。(3)通过联合应用高速剪切和高压均质工艺制备OSTS Pickering乳液,探究乳液配方因素(乳化剂浓度、油水体积比)以及高压均质工艺条件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浓度的增加,乳液的液滴粒径逐渐降低,体系ηa逐渐增大,其离心稳定性也逐渐增强;随着油相体积分数(Φ:16.7%~33.3%)的增加,乳液的液滴粒径逐渐增大,体系ηa逐渐增大,其离心稳定性也逐渐增强;而当Φ在50.0%~67.7%时,此时乳化剂浓度相对较低,不足以乳化油水界面形成致密稳固的液滴界面膜,因而乳液体系的离心稳定性较差。随着均质压力(次数)的增加,乳液液滴的尺寸逐渐降低,液滴的分散稳定性逐渐增强,体系的离心稳定性也逐渐增强;此外,高压均质工艺的应用实现了OSTS Pickering乳液液滴粒径从微米级到纳米级的显着变化。(4)通过对OSTS进行糊化处理制得非晶态OSTS(GOSTS),并将其作为乳化剂用于构建O/W型乳液;通过表征与分析不同DS(0.009~0.032)GOSTS的粒度、流变特性及其乳液的理化特性,探究DS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途径及机制。GOSTS淀粉分子链上由于同时具备疏水辛烯基长链和亲水羧酸基团,因而具备两亲乳化性能;随着DS的增加,GOSTS的乳化活性逐渐增强,其乳化形成的乳液液滴粒径逐渐降低,乳液体系的黏弹性、离心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均逐渐提高。GOSTS(DS≥0.018)水分散体系中的淀粉分子链在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等作用力的驱动下能够自组装形成弱凝胶网络结构,这些凝胶基质可以充当分散相增强其乳液体系的黏弹性,进而能够提高乳液的物理稳定性;随着DS的增加,GOSTS的黏弹性逐渐增强,其乳化形成的乳液体系黏弹性也逐渐增强,而这也是GOSTS乳液具有强稳定性的重要原因。(5)以OSTS及GOSTS(DS=0.0188)为乳化剂,MCT为油相载体,姜黄素为脂溶性功能因子模型,构建负载姜黄素的食品级乳液运载体系;通过对两种乳液运载体系的姜黄素负载率、理化特性以及体外消化特性进行分析,初步探究和比较两者运载提高姜黄素生物可及率的途径与机制。结果表明,相较于OSTS姜黄素乳液,GOSTS姜黄素乳液具有更小的液滴尺寸,更强的体系黏弹性以及更高的姜黄素负载率。与此同时,乳液在消化过程中的CLSM及FFA释放分析表明,GOSTS姜黄素乳液由于具有较小的液滴尺寸,其在模拟小肠消化阶段具有更快的油脂水解速率,从而有助加快油相中姜黄素的释放及其在混合胶束相中的转运,并最终进一步提高了姜黄素的生物可及率。(6)以OSTS及GOSTS(DS=0.0188)姜黄素乳液为模板,通过应用喷雾干燥工艺对两者进行干燥处理探究OSTS及GOSTS是否具备乳化壁材的功能。结果表明,两种乳液均具备直接喷雾干燥固化形成微胶囊粉末的特性,即OSTS及GOSTS兼具乳化剂及乳化壁材的功效;此外,OSTS及GOSTS姜黄素乳液微胶囊粉末的复溶实验及颗粒形貌分析表明,GOSTS乳液粉末样品相较于OSTS乳液粉末样品具有更均匀的粒度以及更优异的复溶效果;SEM分析表明GOSTS作为乳化壁材的成膜效果更加稳定。

沈艳琴,杨树,武海良,王忠梁[3](2019)在《浆纱用中低温水溶性淀粉浆料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及降低产品加工成本的需要,中低温浆纱技术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淀粉作为纺织浆料的主体,其中低温条件下水可溶是实现中低温调浆、上浆的关键。通过物理或化学变性的方法可赋予淀粉浆料中低温水溶性能。回顾了中低温水溶淀粉浆料制备方法及最新研究状况。着重介绍了中低温水溶淀粉浆料的物理制备方法和化学制备方法,分析了预糊化淀粉、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羟丙基淀粉、羧甲基淀粉、磷酸酯淀粉及醋酸酯淀粉浆料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和关键制备工艺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最后从中低温水溶性淀粉浆料制备过程的环保性角度对中低温可溶淀粉浆料制备方法进行了展望,指出物理制备方法中的超声波辅助、球磨研磨法,化学制备方法中的干法、半干法以及超声-微波辅助制备中低温水溶淀粉浆料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周伟[4](2019)在《微波辅助化学改性玉米淀粉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淀粉是由α-D-葡萄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一类生物大分子物质,不同来源的淀粉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质。根据需求,可对天然淀粉进行一系列的结构修饰,以适应不同的工业需求。本文采用微波辅助化学改性对玉米淀粉进行改性处理,并采用响应面优化其制备合成工艺,得到不同取代度的乙酰化淀粉与羟丙基化淀粉;随后测定它们在理化性质如透明度、亲水亲油性、冻融稳定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与联系。得到的结果如下:(1)采用微波辅助乙酰化改性玉米淀粉,结合单因素试验结果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其最佳工艺参数为:醋酸酐添加量12%,微波辐射时间11min,微波辐射功率100W。在此条件下得到的乙酰化淀粉取代度为0.0691。随后,对不同取代度的乙酰化淀粉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其结果表明,随着乙酰化淀粉取代度的升高,改性淀粉的透明度、凝沉体积比、亲水性、亲油性随之增加,分别为4.0%12.1%、21.11%31.78%、0.73 g/g0.91g/g、0.66g/g0.88g/g,析水率从44.9%降低至33.3%。红外光谱表明乙酰基的成功引入。扫描电子显微镜表明微波预处理、基团引入使淀粉颗粒表面局部孔状、粗糙;差示扫描量热法显示出较原玉米淀粉更低的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终止温度(Tc)及焓值(△H)。X射线衍射表明改性处理并未改变淀粉的结晶类型仍为A型。体外消化实验表明相较于原玉米淀粉,乙酰化淀粉的快消化淀粉含量从63.70%下降至50.20%,慢消化淀粉含量从19.47%升高至21.82%,抗性淀粉含量从16.84%升高至27.98%。(2)采用微波辅助羟丙基化改性玉米淀粉,并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试验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得出其最佳的制备工艺参数为:环氧丙烷添加量8%、微波辐射功率300W、微波辐射时间6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羟丙基化淀粉取代度为0.0711。随后,对不同取代度的羟丙基化淀粉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其结果表明,随着羟丙基化淀粉取代度的增加,透明度(4%8.81%)、凝沉体积比(21.11%33.11%)、亲水性(0.73g/g2.46g/g)、亲油性(0.67g/g1.01g/g)提高,析水率(46.91%36.16%)降低。红外光谱在1149cm-1处峰强度的增加表明羟丙基基团的成功引入;扫描电子显微镜表明淀粉颗粒表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差示扫描量热法表明羟丙基化降低了淀粉的糊化焓与相变温度;X射线衍射表明改性处理并未改变淀粉的结晶类型仍为A型。体外消化表明,羟丙基化改性使其快消化淀粉含量从63.70%下降至52.61%,慢消化淀粉含量从19.47%升高至22.89%,抗性淀粉含量从16.84%升高至27.45%。(3)将乙酰化淀粉与羟丙基化淀粉加入到面条的制作中,探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外源淀粉添加(NWN)、添加玉米淀粉(NCS-WN)以及添加乙酰化淀粉(ACS-WN)的面条L值分别为83.42、83.99、85.73。同时,随着NCS与ACS的加入,面条表现出优于NWN的吸水率,并降低其干物质损失率。质构测定表明,NCS-WN与ACS-WN的硬度、弹性、粘附性和咀嚼性较NWN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NCS-WN与ACS-WN拉断力依次降低,且低于NWN的拉断力;拉断距离依次升高并高于NWN的拉断距离。添加羟丙基化淀粉(HPCS-WN)的面条其L值为85.49,高于NWN的83.42并表现出优于NWN的吸水率,同时降低了其干物质损失率。质构测定表明,HPCS-WN的硬度、弹性、粘附性和咀嚼性较NWN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并表现出较NWN更低的拉断力与更高的拉断距离。

宋雪[5](2019)在《红烧海参汤汁增稠剂筛选及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食品化菜品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红烧海参作为一道传统名菜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是作为传统菜品在制作时影响因素众多。将红烧海参开发为食品化菜品的关键在于红烧汤汁的研发,传统菜品的红烧汤汁一般存在冻融稳定性差、易老化等问题不适合长时间冷冻运输储藏。因此,本研究旨在以传统红烧海参菜品为基础,针对红烧海参产品的红烧汤汁包工艺及其增稠剂进行研究,使红烧海参菜品满足产品加工和冷冻运输需求,实现传统菜品食品化。本研究以传统方法制作的红烧汤汁稠度为标准,对10种常用变性淀粉进行筛选,筛选得到的五种变性淀粉及添加量分别为:3%马铃薯醋酸酯淀粉、4%木薯醋酸酯淀粉、4%羟丙基木薯淀粉、4.5%木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b、5%玉米醋酸酯淀粉。再通过考察该五种变性淀粉以及普通木薯淀粉冻融前后稠度、透明度、外观状态以及析水率、老化率的变化,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冻融前后淀粉微观结构变化,筛选得出冻融稳定性较好的变性淀粉作为红烧汤汁的增稠剂,结果表明,羟丙基木薯淀粉冻融稳定性最好但感官评分较低,木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b淀粉冻融稳定性较好且感官评分较高,综合比较将木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b淀粉作为红烧汤汁的增稠剂。为进一步提高汤汁的冻融稳定性,将黄原胶与木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b进行复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复配体系的最适添加量为2%木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b与0.2%黄原胶。测定单一淀粉体系和复配体系在冻融前后稠度、透明度、析水率、回生率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发现复配体系的冻融稳定性明显优于单一淀粉体系。调味料的添加量也会影响红烧汤汁的稳定性,由正交实验确定红烧汤汁主要调味料的最佳添加量为:5%冰糖、1%食盐和3%老抽。通过测定静态流变学、动态流变学、析水率、回生率等指标的变化,考察调味料对汤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5%冰糖、1%食盐的加入会提高红烧汤汁的流变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上述结果表明木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b淀粉相比于其他9种变性淀粉更适合作为红烧汤汁的增稠剂;黄原胶和木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淀粉组成的复配体系具有更好的冻融稳定性,同时加入5%冰糖和1%盐也会提高汤汁的稳定性。

周蕊[6](2019)在《微/纳淀粉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与两种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淀粉是一种天然、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的聚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以淀粉为原料制备成食品新材料在活性成分包埋与递送、功能性包装、食品品质改良等方面的研究同样受到了普遍的关注。此外,淀粉分子易于修饰与改造,可以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对设计出不同结构与性能的淀粉材料以拓展其应用途径。其中,对淀粉进行小尺度改性制备成具有独特特性的微/纳米材料逐渐成为食品纳米科技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研究分别利用化学修饰与纳米技术改造两种手段构建了两种典型的微/纳淀粉材料,即淀粉微凝胶与淀粉纳米纤维。并根据两者的结构特征与功能属性,研究了其与两种食品成分(花色苷和硬脂酸)的相互作用。通过淀粉微凝胶稳定装载花色苷构造新型运输体,研究淀粉链的结构与组装体的结构变化,探讨其对花色苷运输保护和靶向控释性能的影响;通过淀粉纳米纤维直接成膜组建新型食品包装膜,研究硬脂酸分子自组装与纳米纤维界面的修饰作用,探讨其对淀粉纳米纤维包装膜表面疏水性能的调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经醇热预处理以降低其结晶度,分别利用羧甲基阴离子化和季铵型阳离子化对淀粉进行改性制备羧甲基阴离子淀粉和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研究醚化剂、催化剂等因素对取代度的影响,合成了取代度高达0.325的阴离子淀粉及取代度高达0.316的阳离子淀粉,并对其表观形貌、化学组成、晶体结构、热稳定性等性质进行了表征;以羧甲基阴离子淀粉、季铵型阳离子淀粉为原料,通过化学交联技术对淀粉分子结构调控成功制备智能型凝胶载体。通过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解析的手段,证明了三偏磷酸钠与阴阳离子淀粉羟基反应生成磷酸酯键。通过研究淀粉微凝胶在不同环境下电位及膨胀度的变化,明晰其在pH和I(离子强度)变化条件下的刺激应答作用规律。并通过SEM、马尔文粒度仪、TGA等手段研究化学交联过程对微凝胶的微观形貌、粒径分布、元素与结构组成以及热稳定特性的影响;2.以直链淀粉为原料,利用温度辅助-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淀粉纳米纤维。研究不同浓度淀粉在纺丝溶剂(DMSO/水=95/5,v/v)的中溶解性能,以及其对静电纺丝法研究纳米纤维表面形貌的的影响。通过直观物理折叠实验,分析了由淀粉纳米纤维组成的淀粉膜的机械柔韧性,通过SEM观察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淀粉纤维形貌,通过XRD和和TGA进一步探讨了静电纺丝过程对淀粉分子结晶及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研究结果,淀粉溶液浓度控制在25%,工作电压20 KV,接收距离15 cm,溶液流速1 mL/L,能获取微观形貌均匀、纳米纤维均一的淀粉纳米纤维膜。通过上述研究获取了一种直接研制淀粉纳米纤维的膜的有效方法;3.以花色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单体)为功能食品因子,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得到不同层数的淀粉微凝胶-花色苷运输体,并研究不同带电性能的淀粉微凝胶之间的静电和氢键相互作用对花色苷组装包埋。结合对功能因子花色苷的带电性质,系统研究了花色苷浓度、羧甲基淀粉阴离子微凝胶浓度、组装温度、组装对花色苷的组装包封率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具有较高包封率和一层淀粉微凝胶-花色苷运输体。花色苷浓度为0.25 mg/mL、阴离子微凝胶浓度为1.5 mg/mL、组装时间3 h、组装温度40℃,包埋率高达50%。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运输体表面Zeta电位出现正负交替变化,这说明实现了有效的层层自组装过程。揭示了组装的淀粉微凝胶-花色苷在模拟消化道环境中活性物质的释放行为。花色苷在模拟胃液中释放率较低,在肠液中花色苷的释放率为73.5%并且具有良好的控制释放能力;4.采用分子自组装对淀粉膜中纳米纤维进行表面吸收形成硬脂酸分子膜,制备了一种可控性淀粉纳米纤维素食品包装复合膜,通过改变硬脂酸的浓度来调控其分子的自组装过程,从而获得具有不同表面结构的硬脂酸修饰淀粉纳米纤维(SA/CSNFs)疏水膜,通过SEM、接触角测试、EDS、XPS、XRD等手段对SA/CSNFs复合膜从微观形貌、表面浸润性、表面化学性质以及结晶结构性等进行研究,探讨并揭示了改性淀粉膜的表面微特性与功能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A浓度为0.1 M时,疏水膜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膜表面接触角达到最大为126.1°,实现了膜表面疏水性的可调控性。

杨树[7](2019)在《中温水溶醋酸酯淀粉浆料的制备及浆纱应用》文中提出为解决淀粉在中温条件下水溶性差,不易糊化的问题,根据中温浆纱对浆料性能的要求,首先使用酸解工艺处理玉米原淀粉,然后再进行酯化反应,制备了满足中温浆纱工艺要求的中温水溶醋酸酯淀粉浆料,对醋酸酯淀粉浆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中温浆纱实践,为淀粉类浆料中温浆纱奠定了实践基础。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有:(1)对玉米原淀粉进行酸解处理制备酸解淀粉,探讨了最佳制备工艺并测试酸解淀粉的性能。结果表明:酸解原淀粉的最佳工艺为反应温度55℃,淀粉乳质量分数为40%,盐酸用量为淀粉干重的6%,反应时间75min。制备的酸解淀粉含固量为6%时,浆液黏度为4.7s。(2)以酸解淀粉为原料,醋酸乙烯酯为酯化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使用湿法改性淀粉制取了醋酸酯淀粉(AS),研究了醋酸酯淀粉取代度与中温水溶性的关系,测试了最佳工艺制备的醋酸酯淀粉各项性能。结果表明:醋酸酯淀粉取代度为0.139时开始65℃中温水溶。醋酸酯淀粉最佳制备工艺为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90min,反应pH 9,淀粉乳浓度40%,酯化剂用量为淀粉干重的20%,在该反应条件下醋酸酯淀粉的取代度为0.2047,转化率为54.33%,淀粉可于65℃中温水中糊化。含固量为6%时,该淀粉浆液粘度为5.3 s,比黏附力高,浆膜柔韧。(3)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对玉米原淀粉、玉米酸解淀粉以及玉米醋酸酯淀粉进行了表征与分析。测试结果表明:(1)玉米原淀粉颗粒呈光滑的椭圆形或多角形,酸解淀粉颗粒表面出现凹陷,醋酸酯淀粉颗粒表面具有蜂巢状网眼和凹坑;(2)三种淀粉在3490 cm-1处出现-OH的伸缩振动峰,2927 cm-1处出现属于C-H的非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在1649cm-1、1384cm-1、622cm-1处均出现了淀粉的特征吸收峰,说明三种物质均为淀粉类浆料;HS淀粉与原淀粉具有相似的吸收峰,说明酸解作用并未改变淀粉的化学结构,未产生新的基团;醋酸酯淀粉在1726 cm-1处出现了明显的酯羰基C=O吸收峰,说明淀粉经酯化处理确实引入了乙酰基;(3)原淀粉、酸解淀粉、醋酸酯淀粉在2θ为15°、18°、和23°处均出现较强的衍射峰,说明三种淀粉的晶型结构均为A型,经过酸解和酯化处理后并没有改变淀粉的结晶类型。酸解淀粉和醋酸酯淀粉的衍射峰较玉米原淀粉有较明显的减弱,说明结晶度降低,玉米原淀粉、HS、醋酸酯淀粉结晶度依次为39.43%、35.93%、26.7%;(4)醋酸酯淀粉中温溶解时分子间以网状结构相粘接,与高温溶解情况一致。(5)醋酸酯淀粉的糊化温度随取代度升高而降低,取代度为0.139时开始中温糊化,糊化温度为65.9℃,取代度为0.2047的AS糊化温度为62.5℃,中温溶解度为91.7%,溶解性能优良。(4)使用醋酸酯淀粉对纯棉和涤棉纱线进行中温浆纱实践。结果表明,醋酸酯淀粉中温浆纱各项性能均优于SPR中温浆纱,但略低于醋酸酯淀粉高温浆纱。(5)使用表面活性剂快速渗透剂T用于醋酸酯淀粉中温浆纱,结果表明,快速渗透剂T可提高浆纱性能,达到高温浆纱效果。首先通过对原淀粉进行酸解降黏处理,再采用湿法酯化制备的中温水可溶醋酸酯淀粉浆料各项性能符合中温调浆以及浆纱的要求,为淀粉中温调浆和中温浆纱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图18幅,表40个,参考文献64篇。

岳书杭[8](2019)在《醋酸酯大米淀粉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米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口粮之一,种植历史悠久,种植范围广、面积大、产量高,是极具价值的生物资源。大米生产过程中,爆腰率高,产生大量碎米。这些碎米的结构、化学性质与完整大米无差别,但是利用率极低,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此外,每年还会产生大量的过期储备粮,这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课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米淀粉的理化性质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将大米淀粉进行变性,生产出具有优良品质的变性淀粉变得十分必要。本文以大米淀粉为原料合成醋酸酯大米淀粉,研究大米淀粉改性前后的性质变化及应用,以期为大米淀粉后续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持。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以大米淀粉(大米淀粉经次氯酸钠氧化为氧化淀粉)为原料,以Na2CO3和NaOH为碱化剂,无水乙醇为湿润剂,醋酸酐为乙酰化试剂,探讨了醋酸酯大米淀粉的有限溶剂法合成方法。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A)等技术分析了醋酸酯大米淀粉的结构特征。通过响应面优化法确定有限溶剂法合成醋酸酯大米淀粉最佳工艺条件:m(氧化淀粉):m(碱):V(醋酸酐):V(无水乙醇)=5:1:2.5:1.5,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2.5 h,m(Na2CO3):m(NaOH)=3:7,制备不同取代度的醋酸酯淀粉的条件方程为:DS=-0.15386+0.20359A+0.074608B+0.11100C+0.10737D-0.08125AB+0.025625AC+0.03437AD+0.016BC-0.001875BD+0.0056CD-0.1412A2-0.036367B2-0.027717C2-0.049557D2。有限溶剂法可以很好地控制醋酸酯大米淀粉的取代度。FTIR结果表明,氧化淀粉经过乙酰化反应引入乙酰基。XRD和SEM结果表明,乙酰化反应对淀粉颗粒结构造成严重破坏,高取代度的醋酸酯淀粉具有无序的结晶结构。DSC和TGA结果表明,氧化淀粉经乙酰化反应后热稳定性降低,有利于醋酸酯淀粉的应用。通过对比醋酸酯淀粉(不同取代度和不同原料)的凝沉性、透明度、冻融稳定性、糊化特性、流变性等性质,分析醋酸酯淀粉的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大米淀粉经过乙酰化作用,能有效地降低凝沉性、糊化温度,提高糊透明度、冻融稳定性、抗老化性、糊热稳定性、凝胶强度。不同原料醋酸酯淀粉的性质存在差异,木薯、大米原料的醋酸酯淀粉优于玉米。选取冻融稳定性较好的醋酸酯淀粉、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和透明度、黏度较高的羧甲基淀粉进行复配使用,对比三种变性淀粉和复配变性淀粉的性质,研究其在面团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复配变性淀粉可以综合各变性淀粉的优点,比单一变性淀粉的性质更加全面,其中1:2:1(醋酸酯大米淀粉:羧甲基淀粉: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组表现最优异,透明度、冻融稳定性等性质优于其他组。在面团的应用研究中,添加复配变性淀粉可有效改善面团的持水性和质构特性,提高熟面坯的感官品质。复配变性淀粉添加量为5%7.5%时最适宜。

郭陈锋[9](2018)在《淀粉苯甲酸和对苯二甲酸酯及羧甲基复合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对苯二甲酰氯在醇相中制备了高粘度淀粉对苯二甲酸酯;采用苯甲酰氯在水相中制备了疏水性淀粉苯甲酸酯,对两种淀粉酯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将苯甲酸酯与羧甲基淀粉进行复合改性,达到明显的增粘效果,改善了印花糊料的特性。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对苯二甲酰氯在醇相中制备了高粘度的淀粉对苯二甲酸酯。研究结果表明,醇相法制备工艺得到的是淀粉对苯二甲酸单双混合酯。最佳工艺条件为:对苯二甲酰氯为淀粉的5%(w/w),氢氧化钠为淀粉的4%(w/w),反应温度为45°C,反应时间为7h,所得产物沉降积为1.4。Brabender粘度分析显示,产物并非单一的交联产物,而兼具酯化淀粉和交联淀粉的特性,起糊温度最高降低11.3°C,达到61.0°C,峰值粘度最高提升90%,达到195BU;FTIR显示原淀粉分子上成功接入了改性基团;XRD显示对苯二甲酸酯化并没有改变原淀粉的晶体结构,但是随着交联度的增大,淀粉的结晶度会有所降低;SEM显示对苯二甲酸酯化对淀粉颗粒结构破坏比较有限,表面形貌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抗盐性实验结果显示加入NaCl后淀粉对苯二甲酸酯粘度下降地比原淀粉快,抗盐性较差;透明度实验结果显示淀粉对苯二甲酸酯的透明度有较明显的提升,可达原淀粉的3.75.1倍,这也佐证了反应产物中单酯的生成。2、采用苯甲酰氯在水相中制备了疏水性的淀粉苯甲酸酯,并进一步制备了疏水性淀粉糊。研究结果表明,水相法工艺制备了一种疏水性良好的淀粉单酯。最佳工艺条件为:苯甲酰氯与葡萄糖分子摩尔比为3.0,氢氧化钠与苯甲酰氯摩尔比为1.95,反应时间1h,反应温度24°C,所得产物的DS可达到0.66。接触角实验结果证明淀粉苯甲酸酯比原淀粉具有更强的疏水性,且疏水性随DS增大而增强;乳化性能实验结果证明淀粉苯甲酸酯比原淀粉具有更加优越的乳化性能,且在DS为0.30时乳化性能最佳;热重分析结果说明淀粉苯甲酸酯的持水力比原淀粉弱,耐温性也比原淀粉差;墙纸粘结实验证明苯甲酰疏水基团可以显着提升淀粉糊液的抗水性和湿强度;FTIR显示原淀粉分子上成功接入了改性基团,羟基吸收峰的强度随取代度增大而减弱;SEM显示淀粉苯甲酸酯颗粒表面变得粗糙,出现了裂纹与褶皱,同时颗粒呈塌陷状态;XRD显示淀粉苯甲酸酯结晶结构被破坏,微晶区完全消失,亚微晶区较完整。3、采用一氯乙酸和苯甲酰氯在醇相中制备了高取代度高粘度的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改性淀粉的粘度提升十分显着,取代度为0.14、0.23、0.59、0.74和0.94的羧甲基淀粉的最适苯甲酰氯用量(nBC:nAGU)分别为0.10、0.16、0.30、0.40和0.48,粘度可提升4.014.9倍,且羧甲基取代度与最适苯甲酰氯用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拟合得到经验公式为:Y=0.476X+0.0243。复合改性淀粉显微镜照片显示羧甲基取代度应与苯甲酰氯用量协调配合才可使淀粉颗粒达到最佳的粘度状态;透明度实验结果显示透明度提升明显,可达原淀粉的10.7倍;流变性结果显示羧甲基淀粉苯甲酸酯仍保留了假塑型流体规律。4、将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应用于印花糊料中可以明显改善糊料的性能和效果。研究发现糊料印花粘度指数(PVI)值低于0.55,适用于精细花纹的印制,且随着羧甲基取代度的提高,抱水性和化学相容性显着提高,得色有一定提升,可达34.26,而渗透率不断降低,达到15.37%。低、中、高取代度的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糊液均能达到4级以上的印花褪色牢度,而高取代度的糊液印制的花纹轮廓更加清晰。

李光华[10](2018)在《磷酸酯化淀粉胶黏剂的制备及其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磷酸盐作为酯化剂,通过湿法制备磷酸酯化淀粉胶黏剂,应用于建筑材料当中,并进行工业化生产试验。酯化反应结果表明:磷酸二氢钠作为最优酯化剂,酯化剂用量、反应温度、pH、反应时间等对酯化淀粉具有一定影响,当磷酸二氢钠与淀粉质量比为3:20、pH值为5.0、反应时间为20 min时,酯化淀粉的取代度较高,经氢氧化钠糊化获得的磷酸酯化淀粉胶黏剂透明度、流动性均明显提高,用其制备的内墙腻子中甲醛、苯系物、VOC、铅、铬、镉、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限定,施工性、打磨性等物理性能均符合行业标准要求。参照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测试方法研究设计了一种针对非均匀相变材料储热性能测试的方法,多次测定测试装置的热容Cp,测试结果表明:测试装置Cp的平均值为347.14 J/K,相对平均偏差为1.9%,相对标准偏差为2.6%;并将该法用于相变材料的测试,结果为:液体石蜡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储热值为61.36 J/g,相对平均偏差为0.8%,相对标准偏差为1.1%;测得粉末石蜡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储热值为158.19 J/g与DSC测试结果156.50 J/g相符合,误差为1.07%。该法无论对液体或固体相变材料、均匀或非均匀储热颗粒储热性能的测定都能将偏差和误差控制在小于4%的范围内,可见该方法对各种相变材料储热性的测定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和准确度。制备硫酸钠基相变储热颗粒实验结果表明:十水硫酸钠、淀粉胶、吸水树脂、水、石膏用量都对造粒以及颗粒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当十水硫酸钠与淀粉胶质量比为30:1时,物料黏度合适,容易造粒;当十水硫酸钠、淀粉胶和水的总质量与吸水树脂质量比为60:1时,无相分离现象出现,且经多次循环加热后仍较为稳定;当石膏与水质量比为52:12时,造粒效果好,成粒率较高,测得硫酸钠基相变储热颗粒储热值为31.22 J/g,其相对平均偏差为2.1%,相对标准偏差为2.9%,测定值与理论计算值32.50 J/g误差为3.93%。利用硫酸钠基相变储热颗粒、砂子和水泥制备地暖砂浆实验结果表明:伴随着水泥加入量的不断变化,抗压抗折强度也在不断变化,当水泥加入量在25%52%范围内变化时,抗压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水泥加入量为43%时,抗压强度达到最大为24.5 MPa;当水泥加入量在25%52%范围内变化时,抗折强度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当水泥加入量达到40%时,抗折强度达到最大为6.0 MPa,达到国家建筑砂浆标准要求。本研究中几种产品均可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等各类住宅,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二、食品成分对不同取代度玉米淀粉磷酸酯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品成分对不同取代度玉米淀粉磷酸酯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超声预处理底物的阿魏酸淀粉酯酶催化合成及理化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绪论
    1.1 淀粉
        1.1.1 淀粉的结构
        1.1.2 淀粉的基本性质
    1.2 改性淀粉
        1.2.1 物理法制备改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1.2.2 化学法制备改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1.2.3 生物法制备改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1.2.4 复合法制备改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1.2.5 改性淀粉的应用
    1.3 阿魏酸及阿魏酸淀粉酯
        1.3.1 阿魏酸的生理活性
        1.3.2 阿魏酸的应用
        1.3.3 阿魏酸淀粉酯的概述
        1.3.4 脂肪酶催化阿魏酸淀粉酯合成机理
    1.4 超声技术的概述
        1.4.1 超声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4.2 超声过程中淀粉的变化
    1.5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目的及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3 研究内容
2 超声预处理底物对酶促阿魏酸淀粉酯合成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2.3.2 阿魏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阿魏酸淀粉酯的合成技术路线
        2.3.4 阿魏酸淀粉酯的合成技术流程图
        2.3.5 结晶度分析
        2.3.6 热力学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过量底物阿魏酸乙酯及阿魏酸的去除薄层色谱检测结果
        2.4.2 过量底物阿魏酸乙酯及阿魏酸的去除紫外分光光度检测结果
        2.4.3 超声预处理底物的时间对阿魏酸淀粉酯取代度影响
        2.4.4 超声预处理底物的温度对阿魏酸淀粉酯取代度影响
        2.4.5 超声预处理底物的功率对阿魏酸淀粉酯取代度影响
        2.4.6 超声预处理底物对淀粉结晶性的影响
        2.4.7 超声预处理底物对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阿魏酸淀粉酯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表征方法
        3.3.1 紫外测定
        3.3.2 红外测定
        3.3.3 核磁共振测定
        3.3.4 扫描电镜(SEM)观测
        3.3.5 X-射线衍射(XRD)测定
        3.3.6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
    3.4 结果分析
        3.4.1 紫外测定图谱分析
        3.4.2 红外测定图谱分析
        3.4.3 核磁共振测定图谱分析
        3.4.4 扫描电镜颗粒形貌分析
        3.4.5 X-射线衍射测定图谱分析
        3.4.6 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阿魏酸淀粉酯理化性质的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理化性质的探究
        4.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备
        4.3.2 DPPH自由基清除力的测定
        4.3.3 吸水率的测定
        4.3.4 黏度(RVA)的测定
        4.3.5 耐酶解特性的测定
        4.3.6 碘吸收特性的测定
        4.3.7 溶解度及膨胀度的测定
        4.3.8 凝沉及抗老化的测定
        4.3.9 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4.4 结果分析
        4.4.1 DPPH清除率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4.4.2 持水率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4.4.3 粘度(RVA)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4.4.4 耐酶解特性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4.4.5 碘吸收特性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4.4.6 溶解度和膨胀度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4.4.7 凝沉及抗老化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4.4.8 冻融稳定性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OSA改性芋头淀粉基Pickering乳液运载体系稳定机制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Pickering乳液概述
        1.2.1 Pickering乳液稳定机理
        1.2.2 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影响因素
        1.2.3 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1.3 淀粉颗粒在Pickering乳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 OSA改性淀粉研究现状
        1.4.1 OSA改性淀粉的制备工艺
        1.4.2 OSA改性淀粉乳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1.5 OSA改性淀粉在食品功能因子乳液运输系统中的应用
        1.5.1 淀粉基乳化剂
        1.5.2 微胶囊壁材
    1.6 基于OSA改性淀粉乳液运输系统的消化特性
        1.6.1 体外消化模型
        1.6.2 基于OSA改性淀粉乳液运输系统的体外消化研究进展
    1.7 芋头淀粉研究现状
        1.7.1 芋头淀粉的提取
        1.7.2 芋头淀粉的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1.8 本课题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8.1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8.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OSA改性芋头淀粉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及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芋头淀粉的提取
        2.2.2 OSTS制备工艺
        2.2.3 OSTS取代度的测定
        2.2.4 OSTS制备工艺优化
        2.2.5 样品基本成分分析
        2.2.6 样品理化性质分析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因素试验分析
        2.3.2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2.3.3 样品外观及理化性质分析
        2.3.4 样品颗粒形貌分析
        2.3.5 样品FTIR、XRD、DSC及 PSD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STS取代度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及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DS OSTS的制备
        3.2.2 样品理化性质分析
        3.2.3 以NTS及 OSTS为颗粒乳化剂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3.2.4 乳液的微观结构观察
        3.2.5 乳液的粒径分析
        3.2.6 乳液的流变特性分析
        3.2.7 乳液的离心稳定性、Zeta电位和贮藏稳定性分析
        3.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NTS及 OSTS的颗粒接触角测定
        3.3.2 NTS及 OSTS的颗粒形貌分析
        3.3.3 NTS及 OSTS的 FTIR、XRD和 DSC分析
        3.3.4 NTS及 OSTS的颗粒粒径与表观黏度分析
        3.3.5 以NTS及 OSTS为颗粒乳化剂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3.3.6 乳液的粒径分析
        3.3.7 乳液的微观结构分析
        3.3.8 乳液的流变特性分析
        3.3.9 OSTS Pickering乳液微观结构的CLSM分析
        3.3.10 乳液的离心稳定性、Zeta电位及贮藏稳定性分析
        3.3.11 不同DS OSTS 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备条件对OSTS 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及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乳液配方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2.2 高压均质工艺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2.3 乳液稳定性的检测方法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OSTS颗粒浓度对乳液粒径分布和大小的影响
        4.3.2 OSTS颗粒浓度对乳液微观结构的影响
        4.3.3 OSTS颗粒浓度对乳液表观黏度和离心稳定性的影响
        4.3.4 油相体积分数对乳液粒径分布和大小的影响
        4.3.5 油相体积分数对乳液微观结构的影响
        4.3.6 油相体积分数对乳液表观黏度和离心稳定性的影响
        4.3.7 均质压力对Pickering乳液粒径分布的影响
        4.3.8 均质压力对乳液表观黏度和离心稳定性的影响
        4.3.9 均质次数对乳液粒径分布的影响
        4.3.10 均质次数对乳液表观黏度和离心稳定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糊化处理对OSTS流变及乳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及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NTS及 OSTS样品的糊化处理
        5.2.2 NTS及 OSTS糊液的流变特性
        5.2.3 GOSTS在水溶液中粒径测定
        5.2.4 GOSTS纳米颗粒的形态观察
        5.2.5 以GNTS及 GOSTS为乳化剂O/W型乳液的制备
        5.2.6 GNTS及 GOSTS的乳化活性
        5.2.7 乳液的粒径分析
        5.2.8 乳液的微观结构
        5.2.9 乳液的流变特性
        5.2.10 乳液的离心稳定性、Zeta电位和贮藏稳定性分析
        5.2.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NTS及 OSTS糊液的制备及流变特性分析
        5.3.2 GOSTS水分散液的粒径分析
        5.3.3 GOSTS纳米颗粒的形态观察
        5.3.4 以GNTS及 GOSTS为乳化剂O/W型乳液的制备
        5.3.5 GNTS及 GOSTS的乳化活性分析
        5.3.6 乳液的粒径分析
        5.3.7 乳液的微观结构分析
        5.3.8 乳液的流变特性分析
        5.3.9 GOSTS乳液微观结构的CLSM分析
        5.3.10 乳液的离心稳定性、Zeta电位及贮藏稳定性分析
        5.3.11 不同DS GOSTS O/W型乳液的稳定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OSTS食品级乳液运载体系的构建及特性研究
    6.1 材料与仪器
        6.1.1 材料及试剂
        6.1.2 仪器与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以OSTS及 GOSTS为乳化剂姜黄素乳液运载体系的构建
        6.2.2 OSTS及 GOSTS姜黄素乳液中姜黄素负载率的测定
        6.2.3 OSTS及 GOSTS姜黄素乳液的理化特性分析
        6.2.4 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的构建
        6.2.5 体外模拟消化试验
        6.2.6 OSTS及 GOSTS姜黄素乳液微胶囊粉末的制备与形貌分析
        6.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OSTS及 GOSTS姜黄素乳液运载体系的构建及其对姜黄素的负载率
        6.3.2 乳液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和表观黏度分析
        6.3.3 乳液在消化过程中粒径的变化
        6.3.4 乳液在消化过程中Zeta电位的变化
        6.3.5 乳液在消化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的释放分析
        6.3.6 乳液中姜黄素的生物可及率分析
        6.3.7 乳液在消化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
        6.3.8 OSTS及 GOSTS乳液运载提高姜黄素生物可及率的途径及机制
        6.3.9 姜黄素乳液微胶囊粉末的制备与形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浆纱用中低温水溶性淀粉浆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变性中低温水溶淀粉
    1.1 预糊化淀粉
    1.2 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
2 化学变性中低温水溶淀粉
    2.1 羟丙基淀粉
    2.2 羧甲基淀粉
        2.2.1 湿法
        2.2.2 有机溶剂法
        2.2.3 干法
    2.3 磷酸酯淀粉
    2.4 醋酸酯淀粉
3 结语与展望

(4)微波辅助化学改性玉米淀粉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淀粉概述
    1.2 淀粉改性研究进展
        1.2.1 化学改性
        1.2.1.1 氧化改性
        1.2.1.2 酯化改性
        1.2.1.3 醚化改性
        1.2.1.4 交联改性
        1.2.1.5 接枝共聚改性
        1.2.2 物理改性
        1.2.2.1 微波处理改性
        1.2.2.2 热处理改性
        1.2.2.3 超声辅助改性
        1.2.3 酶法改性
    1.3 淀粉消化特性研究进展
    1.4 改性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波辅助制备乙酰化淀粉及其理化性质、消化特性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乙酰化淀粉的制备流程
        2.2.2 单因素试验
        2.2.2.1 微波辐射功率对乙酰化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2.2.2.2 微波辐射时间对乙酰化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2.2.2.3 乙酸酐添加量对乙酰化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2.2.3 响应面优化试验
        2.2.4 乙酰化淀粉取代度的测定方法
        2.2.5 不同取代度乙酰化淀粉理化性质的测定
        2.2.5.1 不同取代度乙酰化淀粉透明度的测定
        2.2.5.2 不同取代度乙酰化淀粉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2.2.5.3 乙酰化淀粉膨胀力与溶解度的测定
        2.2.5.4 不同取代度乙酰化淀粉亲水亲油性的测定
        2.2.5.5 不同取代度乙酰化淀粉凝沉性的测定
        2.2.5.6 不同取代度乙酰化淀粉热力学特性的测定
        2.2.6 不同取代度乙酰化淀粉的结构表征
        2.2.6.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2.6.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2.6.3 X射线衍射分析
        2.2.7 不同取代度乙酰化淀粉消化特性的测定
        2.2.8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1 微波辐射功率对乙酰化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2.3.1.2 微波辐射时间对乙酰化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2.3.1.3 乙酸酐添加量对乙酰化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2.3.2 响应面优化结果
        2.3.2.1 响应面优化设计
        2.3.2.2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2.3.2.3 因素间交互作用
        2.3.3 乙酰化淀粉理化性质
        2.3.3.1 不同取代度乙酰化淀粉的透明度
        2.3.3.2 不同取代度乙酰化淀粉的冻融稳定性
        2.3.3.3 不同取代度乙酰化淀粉的亲水亲油性
        2.3.3.4 .不同取代度乙酰化淀粉的凝沉性
        2.3.3.5 不同取代度乙酰化淀粉的溶解度与膨胀力
        2.3.3.6 不同取代度乙酰化淀粉的热力学特性
        2.3.4 乙酰化淀粉的结构表征
        2.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4.2 红外光谱分析
        2.3.4.3 X-射线衍射分析
        2.3.5 不同取代度乙酰化淀粉的消化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波辅助制备羟丙基化淀粉及其理化性质、消化特性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羟丙基化淀粉的制备流程
        3.2.2 单因素试验
        3.2.2.1 微波功率对羟丙基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2.2.2 微波时间对羟丙基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2.2.3 .环氧丙烷添加量对羟丙基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2.3 响应面优化试验
        3.2.4 羟丙基化淀粉取代度的测定方法
        3.2.4.1 样品处理
        3.2.4.2 丙二醇标准曲线的绘制
        3.2.5 羟丙基化淀粉理化性质
        3.2.5.1 不同取代度羟丙基化淀粉透明度的测定
        3.2.5.2 不同取代度羟丙基化淀粉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3.2.5.3 不同取代度羟丙基化淀粉亲水亲油率的测定
        3.2.5.4 不同取代度羟丙基化淀粉凝沉性的测定
        3.2.5.5 不同取代度羟丙基化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力的测定
        3.2.5.6 不同取代度羟丙基化淀粉热力学特性的测定
        3.2.6 羟丙基化淀粉的结构表征
        3.2.6.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2.6.2 红外光谱分析
        3.2.6.3 X射线衍射分析
        3.2.7 不同取代度羟丙基化淀粉消化特性的测定
        3.2.8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1 微波功率对羟丙基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3.1.2 微波时间对羟丙基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3.1.3 环氧丙烷添加量对羟丙基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3.2 响应面优化结果
        3.3.2.1 响应面试验设计
        3.3.2.2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3.2.3 各因素间的交互影响
        3.3.3 羟丙基化淀粉的理化性质
        3.3.3.1 不同取代度羟丙基化淀粉的透明度
        3.3.3.2 不同取代度羟丙基化淀粉的冻融稳定性
        3.3.3.3 不同取代度羟丙基化淀粉的亲水亲油性
        3.3.3.4 不同取代度羟丙基化淀粉的凝沉性
        3.3.3.5 不同取代度羟丙基化淀粉的溶解度与膨胀力
        3.3.3.6 不同取代度羟丙基化淀粉的热力学特性
        3.3.4 羟丙基化淀粉的结构表征
        3.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3.4.2 红外光谱分析
        3.3.4.3 X射线衍射分析
        3.3.5 不同取代度羟丙基化淀粉的消化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乙酰化改性与羟丙基化改性淀粉在面条中的应用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面条的制作
        4.2.2 面条色泽测定
        4.2.3 面条水分含量测定
        4.2.4 面条干物质吸水率及干物质损失率的测定
        4.2.5 面条质构、拉伸特性的测定
        4.2.6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外源淀粉的加入对面条色泽的影响
        4.3.2 外源淀粉加入对面条水分含量、干物质吸水率与损失率的影响
        4.3.3 外源淀粉的加入对面条质构品质的影响
        4.3.4 外源淀粉的加入对面条拉伸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红烧海参汤汁增稠剂筛选及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品化菜品简介
        1.1.1 菜品的食品化
        1.1.2 食品化菜品的发展趋势
        1.1.3 食品化菜品汤汁的开发
    1.2 变性淀粉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现状
        1.2.1 淀粉与变性淀粉
        1.2.2 变性淀粉的种类及在食品中应用
        1.2.3 变性淀粉在冷冻食品中应用现状
        1.2.3.1 变性淀粉的抗冻性机理
        1.2.3.2 变性淀粉在冷冻食品中应用
    1.3 淀粉与胶体复配研究和应用现状
        1.3.1 淀粉-亲水胶体复配的机制
        1.3.2 亲水胶体对淀粉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1.3.2.1 亲水胶体对淀粉糊化性质的影响
        1.3.2.2 亲水胶体对淀粉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1.3.2.3 亲水胶体对淀粉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1.3.3 淀粉-亲水胶体复配在冷冻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变性淀粉的筛选及其对汤汁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标准汤汁样品制备方法
        2.3.1.1 调味标准稠度样品制备方法
        2.3.1.2 原味标准汤汁样品制备方法
        2.3.2 淀粉糊制备方法
        2.3.2.1 淀粉初筛淀粉糊制备方法
        2.3.2.2 淀粉冻融稳定性比较淀粉糊制备方法
        2.3.3 稠度测定方法
        2.3.4 透明度测定方法
        2.3.5 淀粉糊冷冻解冻方法
        2.3.6 析水率测定方法
        2.3.7 淀粉糊感官评定方法
        2.3.8 热性质及老化程度测定方法
        2.3.9 扫描电镜测定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淀粉的初筛
        2.4.1.1 变性淀粉添加量及稠度变化
        2.4.1.2 变性淀粉添加量及透明度变化
        2.4.2 淀粉冻融稳定性比较
        2.4.2.1 淀粉冻融前后稠度变化
        2.4.2.2 淀粉冻融前后透明度变化
        2.4.2.3 不同淀粉冻融前后形态变化
        2.4.2.4 不同淀粉糊冻融前后感官评价
        2.4.2.5 淀粉冻融前后析水率变化
        2.4.2.6 淀粉冻融前后热性质及老化程度变化
        2.4.2.7 淀粉冻融前后微观结构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原胶-变性淀粉复配体系对汤汁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黄原胶添加量确定方法
        3.3.2 黄原胶-变性淀粉复配体系制备及相关检测方法
        3.3.2.1 黄原胶-变性淀粉复配体系制备方法
        3.3.2.2 复配体系添加量的确定方法
        3.3.2.3 样品冷冻及解冻方法
        3.3.2.4 稠度测定方法
        3.3.2.5 透明度值测定方法
        3.3.2.6 析水率测定方法
        3.3.2.7 热性质及老化程度测定方法
        3.3.2.8 扫描电镜测定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黄原胶-变性淀粉复配体系添加量确定
        3.4.1.1 黄原胶添加量确定
        3.4.1.2 黄原胶-变性淀粉复配体系添加量确定
        3.4.2 变性淀粉与黄原胶-变性淀粉复配体系冻融稳定性比较
        3.4.2.1 变性淀粉与复配体系冻融前后稠度变化
        3.4.2.2 变性淀粉与复配体系冻融前后透明度变化
        3.4.2.3 变性淀粉与复配体系冻融后析水率变化
        3.4.2.4 变性淀粉与复配体系冻融前后热性质及回生率变化
        3.4.2.5 变性淀粉与复配体系冻融前后微观结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要调味料对红烧汤汁稳定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红烧汤汁制备方法
        4.3.1.1 感官评定用红烧汤汁制备方法
        4.3.1.2 调味料对汤汁稳定性影响测定用红烧汤汁制备方法
        4.3.2 红烧汤汁主要调味料配方的优化
        4.3.3 红烧汤汁感官评定方法
        4.3.4 色泽测定方法
        4.3.5 电子舌测定方法
        4.3.6 稠度测定方法
        4.3.7 冻融稳定性测定方法
        4.3.7.1 析水率测定方法
        4.3.7.2 热力学性质及回生率测定方法
        4.3.8 流变性测定方法
        4.3.8.1 静态流变学测定方法
        4.3.8.2 动态流变学测定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红烧汤汁主要调味料配方的优化
        4.4.1.1 红烧汤汁正交实验感官评分结果
        4.4.1.2 主要调味料添加量对红烧汤汁色泽影响
        4.4.1.3 调味料添加量对红烧汤汁味道影响
        4.4.1.4 调味料添加量对红烧汤汁稠度影响
        4.4.2 主要调味料对红烧汤汁稳定性的影响
        4.4.2.1 盐糖以及盐糖复合对红烧汤汁静态流变学的影响
        4.4.2.2 主要调味料对红烧汤汁动态流变学的影响
        4.4.2.3 主要调味料对红烧汤汁析水率的影响
        4.4.2.4 主要调味料对红烧汤汁热力学性质及老化程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微/纳淀粉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与两种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多糖概述
        1.1.1 纤维素
        1.1.2 壳聚糖
        1.1.3 海藻酸钠
        1.1.4 环糊精
        1.1.5 淀粉
    1.2 淀粉概述
        1.2.1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1.2.2 淀粉的改性与应用
    1.3 淀粉载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离子交联
        1.3.2 静电层层自组装
        1.3.3 静电纺丝技术
    1.4 淀粉微纳材料的应用
        1.4.1 食品活性因子载体
        1.4.2 食品包装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纳淀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非晶淀粉的制备
        2.2.4 淀粉分子羧甲基化修饰
        2.2.5 羧甲基淀粉取代度的测定
        2.2.6 淀粉分子季铵型阳离子化修饰
        2.2.7 季铵型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测定
        2.2.8 淀粉微凝胶的制备
        2.2.9 淀粉组装载体材料的表征
        2.2.10 微凝胶质构的测定
        2.2.11 微凝胶的粒度分布
        2.2.12 微凝胶在不同pH中的电位分析
        2.2.13 微凝胶膨胀度的测定
        2.2.14 淀粉纳米纤维的制备
        2.2.15 淀粉纳米纤维表征
        2.2.1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醇热预处理对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2.3.2 淀粉阴阳离子化程度的调控
        2.3.3 醚化淀粉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2.3.4 醚化淀粉分子链基团的分析
        2.3.5 醚化淀粉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
        2.3.6 醚化淀粉材料热重分析
        2.3.7 淀粉微凝胶微观形貌分析
        2.3.8 淀粉微凝胶分子链基团的分析
        2.3.9 淀粉微凝胶晶体结构分析
        2.3.10 淀粉微凝胶粒度的测定
        2.3.11 淀粉微凝胶电位的测定
        2.3.12 淀粉微凝胶热性能性质
        2.3.13 淀粉微凝胶质构特性研究
        2.3.14 淀粉微凝胶膨胀度测定
        2.3.15 淀粉纳米纤维的制备
        2.3.16 淀粉纳米纤维的宏观微观形貌分析
        2.3.17 淀粉纳米纤维的分子链基团分析
        2.3.18 淀粉纳米纤维的元素分析
        2.3.19 淀粉纳米纤维的热重分析
        2.3.20 淀粉纳米纤维的X衍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淀粉微凝胶稳定装载花色苷及其释放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淀粉微凝胶-花色苷运输体的制备
        3.2.4 花色苷包封率的测定
        3.2.5 不同实验条件下包封率的变化
        3.2.6 不同组装层数运输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
        3.2.7 运输体形貌表征
        3.2.8 红外光谱测定
        3.2.9 模拟胃肠道缓释实验
        3.2.10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花色苷的工作曲线
        3.3.2 不同组装条件对花色苷包封率的影响
        3.3.3 不同组装层数运输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
        3.3.4 微观形貌分析
        3.3.5 红外光谱分析
        3.3.6 不同组装层数运输体对花色苷的体外释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淀粉纳米纤维自组装硬脂酸及其疏水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淀粉纳米纤维的疏水改性
        4.2.4 润湿性的测定
        4.2.5 扫描电镜观察
        4.2.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2.7 元素分析
        4.2.8 光电子能谱分析
        4.2.9 晶体结构分析
        4.2.10 热力学研究
        4.2.11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润湿性能研究
        4.3.2 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4.3.3 化学组成分析
        4.3.4 能量色散谱分析
        4.3.5 光电子能谱分析
        4.3.6 晶体结构分析
        4.3.7 热力学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中温水溶醋酸酯淀粉浆料的制备及浆纱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温浆纱研究进展
    1.2 中温水溶淀粉浆料研究进展
        1.2.1 物理改性制备中温水溶淀粉
        1.2.2 化学改性制备中温水溶淀粉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意义
        1.3.2 课题拟解决关键技术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图
        1.3.5 课题创新点
2 醋酸酯淀粉浆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醋酸酯淀粉浆料的制备
        2.2.1 制备机理
        2.2.2 制备工艺
        2.2.3 制备HS淀粉浆料影响因素分析
        2.2.4 制备醋酸酯淀粉浆料影响因素分析
    2.3 醋酸酯淀粉理化性质及表征
        2.3.1 颗粒形貌SEM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2.3.4 DSC分析
        2.3.5 透射电镜分析
    2.4 浆料性能测试
        2.4.1 浆液性能测试
        2.4.2 淀粉浆膜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醋酸酯淀粉浆纱实践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原纱及浆纱性能测试
        3.2.2 纱线退浆率测试
    3.3 本章小结
4 表面活性剂在提高中温浆纱渗透性中的应用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AS纯棉粗纱黏附力性能影响
        4.2.2 加入快T后 AS黏度及黏度稳定性测试
        4.2.3 加入快T后 AS黏度-温度关系
        4.2.4 加入快T后 AS浆膜性能测试
        4.2.5 原纱及浆纱性能测试
        4.2.6 纱线退浆率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醋酸酯大米淀粉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淀粉
        1.1.2 大米淀粉
        1.1.3 变性淀粉
        1.1.4 醋酸酯淀粉
        1.1.5 羧甲基淀粉的性质及应用
        1.1.6 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的性质及应用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第2章 醋酸酯大米淀粉的有限溶剂法合成及表征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氧化淀粉的制备
        2.2.2 醋酸酯淀粉有限溶剂法合成工艺
        2.2.3 取代度(DS)的测定
        2.2.4 响应面设计优化实验
        2.2.5 醋酸酯淀粉的结构特征研究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因素对取代度(DS)的影响
        2.3.2 响应面优化结果与分析
        2.3.3 红外光谱特征
        2.3.4 晶体结构
        2.3.5 形貌变化
        2.3.6 热量与结构、形态的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米淀粉及醋酸酯淀粉的理化性质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凝沉性的测定
        3.2.2 透明度的测定
        3.2.3 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3.2.4 糊化特性的测定
        3.2.5 流变性质的测定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凝沉性
        3.3.2 透明度
        3.3.3 冻融稳定性
        3.3.4 糊化特性
        3.3.5 流变性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配变性淀粉在面团中的应用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部分
        4.2.1 复配变性淀粉的制备
        4.2.2 面团样品的制备
        4.2.3 复配变性淀粉性质的测定
        4.2.4 复配变性淀粉对面团持水性的测定
        4.2.5 生面皮质构特性的测定
        4.2.6 熟面坯质构特性的测定
        4.2.7 熟面坯感官评价的测定
        4.2.8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配变性淀粉的凝沉性
        4.3.2 复配变性淀粉的透明度
        4.3.3 复配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
        4.3.4 复配变性淀粉的糊化特性
        4.3.5 复配变性淀粉的流变性质
        4.3.6 复配变性淀粉对面团持水性的影响
        4.3.7 复配变性淀粉对生面皮质构特性的影响
        4.3.8 复配变性淀粉对熟面坯质构特性的影响
        4.3.9 复配变性淀粉对熟面坯感官评价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9)淀粉苯甲酸和对苯二甲酸酯及羧甲基复合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酯化淀粉
        1.1.1 酯化淀粉概念
        1.1.2 酯化淀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3 交联酯化淀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 羧甲基淀粉及其复合改性
    1.3 印花糊料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淀粉对苯二甲酸酯的醇相法制备与性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淀粉对苯二甲酸酯的制备
        2.3.2 淀粉对苯二甲酸酯粘度的测定
        2.3.3 淀粉对苯二甲酸酯沉降积的测定
        2.3.4 红外光谱结构分析测试方法
        2.3.5 SEM分析测试方法
        2.3.6 XRD分析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淀粉对苯二甲酸酯的制备单因素实验
        2.4.2 淀粉对苯二甲酸酯的制备工艺优化
        2.4.3 红外光谱分析
        2.4.4 XRD分析
        2.4.5 SEM分析
        2.4.6 抗盐性分析
        2.4.7 Brabender粘度分析
        2.4.8 透明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淀粉苯甲酸酯的水相法制备与性质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反应溶剂的确定
        3.3.2 淀粉苯甲酸酯的制备方法
        3.3.3 淀粉苯甲酸酯的DS测定方法
        3.3.4 红外光谱结构分析测试方法
        3.3.5 SEM分析测试方法
        3.3.6 XRD分析测试方法
        3.3.7 接触角分析测试方法
        3.3.8 乳化性能分析测试方法
        3.3.9 热重分析测试方法
        3.3.10 墙纸湿粘结强度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淀粉苯甲酸酯的制备单因素实验
        3.4.2 淀粉苯甲酸酯的制备工艺优化
        3.4.3 淀粉苯甲酸酯的FTIR分析
        3.4.4 淀粉苯甲酸酯的SEM分析
        3.4.5 淀粉苯甲酸酯的XRD分析
        3.4.6 淀粉苯甲酸酯的热重分析
        3.4.7 淀粉苯甲酸酯的接触角分析
        3.4.8 淀粉苯甲酸酯的乳化性能分析
        3.4.9 淀粉苯甲酸酯疏水糊液粘结墙纸强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化复合改性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两步法及一步法制备工艺的选择
        4.3.2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的制备
        4.3.3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羧甲基取代度的测定
        4.3.4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酯化取代度的测定
        4.3.5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粘度的测定
        4.3.6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的显微镜观察
        4.3.7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透明度的测定
        4.3.8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流变性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羧甲基取代度淀粉最适苯甲酰氯用量的确定
        4.4.2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的显微镜照片
        4.4.3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的透明度
        4.4.4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的流变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在印花糊料中的应用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印花工艺
        5.3.2 印花粘度指数(PVI)值的测定
        5.3.3 抱水性的测定
        5.3.4 淀粉糊的化学相容性
        5.3.5 得色和渗透率
        5.3.6 印花褪色牢度测试
        5.3.7 花纹清晰度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样品糊的PVI值
        5.4.2 样品糊的抱水性
        5.4.3 样品糊的化学相容性
        5.4.4 样品糊的得色和渗透率
        5.4.5 样品糊的印花褪色牢度
        5.4.6 花纹轮廓清晰度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创新点
    三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磷酸酯化淀粉胶黏剂的制备及其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酯化淀粉研究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酯化淀粉研究
        1.2.2 酯化淀粉研究现状
    1.3 建筑腻子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建筑腻子的介绍
        1.3.2 建筑腻子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相变储热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1 相变储热材料
        1.4.2 相变储热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1.5 相变储热材料的测试方法
    1.6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7.1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目的
        1.7.2 主要内容
        1.7.3 创新点
        1.7.4 技术路线
2 磷酸酯化淀粉胶黏剂及建筑内墙腻子的制备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1 实验原料
        2.1.1.2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2.1 试剂的配制及标定
        2.1.2.2 磷酸酯化淀粉胶黏剂的制备
        2.1.2.3 磷酸酯化淀粉基内墙腻子的制备
        2.1.3 测试方法
        2.1.3.1 磷酸酯化淀粉取代度(DS)的测定
        2.1.3.2 表征测试
        2.1.3.3 磷酸酯化淀粉基建筑腻子性能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酯化剂种类、用量、pH、温度、反应时间对磷酸酯化淀粉胶黏剂的影响
        2.2.1.1 磷酸盐酯化剂的选择
        2.2.1.2 磷酸二氢钠用量对取代度(DS)的影响
        2.2.1.3 反应pH对取代度(DS)的影响
        2.2.1.4 反应时间对取代度(DS)的影响
        2.2.2 洗涤液中磷酸二氢钠的回用
        2.2.3 磷酸酯化淀粉基内墙腻子的研究分析
        2.2.4 表征结果分析
        2.2.4.1 FT-IR表征结果分析
        2.2.4.2 SEM表征结果
        2.2.4.3 磷酸酯化淀粉基建筑腻子性能测试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非均匀储能颗粒储热性能测试方法研究设计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1.1 实验材料
        3.1.1.2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2.1 实验原理
        3.1.2.2 实验装置设计
        3.1.2.3 非均匀储能颗粒储热性能测试装置热容Cp的测定
        3.1.2.4 储热性能测试方法的准确性验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非均匀储能颗粒储热性能测试装置Cp测定的影响因素研究
        3.2.1.1 不同时间段Cp的测定
        3.2.1.2 Cp的重现性测试
        3.2.2 液体相变微胶囊储热材料的测试结果
        3.2.3 相变微胶囊粉末测试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硫酸钠基淀粉胶覆膜相变储热颗粒及地暖砂浆的制备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1.1.1 实验材料
        4.1.1.2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2.1 硫酸钠基相变储热颗粒的制备
        4.1.2.2 相变储热颗粒地暖砂浆的制备
        4.1.3 测试方法
        4.1.3.1 硫酸钠基相变储热颗粒热物性测试
        4.1.3.2 相变储热颗粒地暖砂浆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淀粉胶、吸水树脂、水、石膏对相变储热颗粒造粒的影响
        4.2.1.1 淀粉胶用量影响分析
        4.2.1.2 吸水树脂用量影响分析
        4.2.1.3 水和石膏比例的影响分析
        4.2.2 淀粉胶、乳液浸渍覆膜的研究分析
        4.2.3 硫酸钠基相变储热颗粒热物性测试分析
        4.2.4 地暖砂浆的抗压抗折测试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磷酸酯化淀粉胶黏剂及其建筑材料的工业化生产试验
    5.1 磷酸酯化淀粉胶黏剂工业化生产工艺试验
    5.2 磷酸酯化淀粉基建筑腻子工业化生产工艺试验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食品成分对不同取代度玉米淀粉磷酸酯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超声预处理底物的阿魏酸淀粉酯酶催化合成及理化性质[D]. 崔添玉.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2]OSA改性芋头淀粉基Pickering乳液运载体系稳定机制及其特性研究[D]. 余振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3]浆纱用中低温水溶性淀粉浆料的研究进展[J]. 沈艳琴,杨树,武海良,王忠梁. 纺织学报, 2019(06)
  • [4]微波辅助化学改性玉米淀粉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研究[D]. 周伟.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5]红烧海参汤汁增稠剂筛选及其工艺研究[D]. 宋雪.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6]微/纳淀粉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与两种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性能研究[D]. 周蕊.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7]中温水溶醋酸酯淀粉浆料的制备及浆纱应用[D]. 杨树.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8]醋酸酯大米淀粉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研究[D]. 岳书杭. 湘潭大学, 2019(02)
  • [9]淀粉苯甲酸和对苯二甲酸酯及羧甲基复合改性的研究[D]. 郭陈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10]磷酸酯化淀粉胶黏剂的制备及其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研究[D]. 李光华. 西南科技大学, 2018(10)

标签:;  ;  ;  ;  ;  

食品成分对不同取代度玉米淀粉磷酸盐理化性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