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患者肢体远端浅静脉的保护

慢性患者肢体远端浅静脉的保护

一、慢性病人肢体远端浅表静脉的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王斌[1](2021)在《超微血流成像(SMI)监测横向骨搬移中血管再生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中监测血管再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12月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的12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包括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30-86岁,平均年龄62.1岁。其中糖尿病足患者10例,糖尿病病程5-30年,平均14.3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例。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超微血流成像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12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均发现明显的围绕下肢知名血管的新生侧支,侧支数量1-8支,平均数量3.25支。12例患者共发现20支知名血管有侧支建立现象,其中11位患者共12支跖动脉(DMA)周围发现侧支建立,2位患者共3支足背动脉(DP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位患者共3支胫前动脉(A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位患者各有1支胫后动脉(P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6位患者侧支建立于手术同侧下肢,2位患者侧支建立于手术对侧下肢,4位患者侧支建立于双侧下肢。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在临床应用中血管再生现象明显,超微血流成像可有效反映新生血管侧支生成的情况。

王一品[2](2021)在《《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黄帝内经》(下文简称为《内经》)是一本综合性医书,其所涉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等均与骨伤科疾病密切相关,因而本文主张用整体观来理解和阐释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本研究以《内经》骨伤科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为出发点,对《内经》中筋骨解剖、生理特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养生康复等方面进行概述,并从考据学角度对“筋”和“骨”相关术语在《内经》中的本义,历代医家注解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从而使筋骨术语表述更加清晰、准确,进而为筋骨理论的后续研究及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佐证,有利于相关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采取古今对照的方式,剖析《内经》有关骨伤科筋骨理论的基本观点,力求从其成书年代的经济及社会环境特点出发,综合地、动态地分析《内经》中有关筋骨方面的理论和术语,同时参考后世注家的相关注解条文,结合相关术语在现代骨伤科应用情况,明确其具体含义,并与《内经词典》和《中医大辞典》进行对照,查缺补漏,纠正其表述欠准确之处。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黄帝内经》筋骨理论体系总览。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内经》筋骨理论体系,主要将其内容分为筋骨解剖理论、筋骨结构的生理特点、筋骨损伤的病因病机、相关疾病的辨证论治和预防调护等,而后在论述过程中将理论内容与骨伤科临床实践相结合,概括说明筋骨理论与后世医家诊疗行为的相关性,进而为骨伤科理论的不断发展提供依据,为筋骨术语的不断完善提供有力佐证。第二部分是《黄帝内经》筋骨术语研究。随着骨伤专科的不断发展和筋骨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筋骨术语作为本行业标准化的风向标,急需后人对相关内容予以完善。《内经》涉及筋骨术语的内容较多,原文中“筋”字出现次数为295次,“骨”字出现次数为456次,涵盖的范围较广,故本文将《内经》中“筋”、“骨”为首字或尾字的相关术语72个,以第一部分所述筋骨理论及后世注家注解为切入点,按解剖结构、证候名称、疾病病名、症候描述、诊断方法和穴位描述等方面,将术语在《内经》中本义、后世医家注解及相关引申义、以及现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完善相关义项,例如第一部分所述“五刺”之法配以汤熨可用治骨痹,从其治则治法出发可用以分析骨痹的病因病机,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骨痹的发病机制,加强对骨痹术语的认识;通过分析筋骨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精气、脉象盈亏的关系,可得知骨的藏泻异常、精气外泄、骨量丢失可致骨痿,该理论可利于理解骨痿术语的确切含义;寒邪可致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而表现为骨痛,其对理解骨痛的致病因素、全面掌握骨痛术语的确切含义有所帮助。同时,本部分将研究得出的“筋”、“骨”术语相关义项与《内经词典》、《中医大辞典》出现的义项进行比较,对不准确的表述予以说明,对缺如的内容予以补充,进而为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提供启示。结论:1.本文对《内经》中解剖理论进行深入分析,除对解剖结构进行“阴”与“阳”分层外,还按“皮”、“脉”、“筋”、“骨”来划分,进而完成较为准确的定位,其所述之内容对骨伤科后期诊疗理论的形成及操作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2.因筋骨损伤类疾病的致病因素较多,既包括堕坠,跌扑,击仆,举重等外伤暴力,亦包含脏腑功能异常,邪毒自外侵袭,倦怠劳伤日久及饮食不节、房劳失节等内在因素,故在诊治过程中应对致病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内经》理论,采取内外兼治的方式进行辨证施治,而不是仅仅单纯重视局部症候,这符合《内经》所提出的“整体观念”诊治疾病理念。3.筋骨疾病的治疗以外治法为主,这在《内经》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涂法、熨法、渍法、浴法、砭石法、结扎法及手术方法等。虽然《内经》中有关外治法的种类和操作方式的描述较为粗浅,但其对后世正骨手法的发展和手术操作的运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内经》在防治筋骨疾病方面十分重视养生的理念,主要包括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动静相宜、饮食有节、谨和五味等养生手段,其所提出的养生理论对现代社会民众防治筋骨相关的退行性疾病仍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4.第二部分内容从骨伤科现代临床应用出发将筋骨术语《内经》中本义与后世医家提出的引申义进行综合分析,完善术语义项,以期为中医骨伤科筋骨术语的标准化提供有力佐证,并为筋骨理论、临床应用的后续研究及技术创新提供依据。同时,将得出的义项与《中医大辞典》、《内经词典》进行比对,对部分表述有误之处提出纠正建议,对部分缺失之术语予以补充,列举如下:“骨空”在《内经词典》、《中医大辞典》均有收录,但义项含义欠准确,应为“骨干滋养孔”和“双骨结构间隙”;“骨蚀”的义项欠准确,应为“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骨质侵蚀破坏病变”;“髃骨”在《中医大辞典》收录了“肱骨头”义项,《内经词典》未收录,且义项含义欠准确;“骨节”在《内经词典》中收录了“骨”和“关节”两个义项,但《中医大辞典》未收录;《中医大辞典》中无“筋骨”、“筋脉”、“筋膜”、“筋躄”、“筋溜”、“筋纵”、“小筋”、“维筋”、“腹筋”、“颈筋”、“项筋”、“缓筋”及“然筋”术语;《内经词典》中无“筋急”、“筋挛”及“筋纵”术语等。

孟洪宇[3](2021)在《跟骨形态学分析及跟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跟骨是下肢重要的负重部位,它是足部承担身体重量的基础和支撑,参与构成足内翻/外翻的关节,是跟腱等韧带的止点,对机体行走、站立和维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跟骨解剖结构相对复杂,为不规则骨,是7块跗骨中最大的一个,它与距骨一起形成足跟。覆盖跟骨的软组织相对较薄。它有4个关节面,前部1个关节面与骰骨相接处形成的跟骰关节;上部3个关节面,前、中、后关节面,以后关节突为主要承重面,与距骨相接触形成距下关节,距下关节允许足的内翻和外翻。跟骨骨折是骨科及急诊科常见的一种足部损伤,它大概占全部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50-60%,多由轴向高能量损伤造成,如高处坠落、交通事故,主要发生在从事生产劳动的男性。如果治疗不当容易引起足部长期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目前跟骨骨折仍然是骨科医师处理的最复杂骨折之一,因为骨折类型复杂,其周围软组织包被有限,治疗后如何成功获得长期的功能康复是一个棘手问题。同样预防跟骨骨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彻底治疗跟骨骨折至关重要。针对跟骨的治疗我开展了针对跟骨的形态学研究、跟骨骨折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跟骨骨折常见并发症为术后感染和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开展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数据参考及理论依据。第一部分跟骨形态学分析目的:跟骨是足部最大的骨骼,它为其他跗骨和跖骨提供基础。本文旨在研究跟骨的形态学特征,为治疗跟骨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组收集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影像学中心PACS系统中,正常足部及踝关节侧位X线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测量对象。提取每个检查者的年龄、性别、侧别等人口学特征指标。使用跟骨侧位X线“九点图”的解剖数据测量软件,测量每个检查者Bohler角、Gissane角、跟骰关节面倾斜角、后关节面倾斜角、福勒角、跟骨压缩角、跟骨高度。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分析连续变量的正态性,不同性别间的人口学指标的比较使用Two-Sample 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根据是否正态,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条件测量对象的影像结果378张,其中女性160张、男性218张,总体平均年龄为42.29±13.71岁(20-82岁)。男女两组间Gissane角、跟骰关节面倾斜角、福勒角、跟骨高度、跟骨轴线长度存在统计学差异,在侧别间所有参数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在女性检查中,年龄与Gissane角、Bohler角、后关节面倾斜角、跟骨压缩角均呈显着相关。跟骨高度与Bohler角、后关节面倾斜角、跟骨压缩角、跟骨轴线长度均呈显着相关。在男性检查中,年龄与Gissane角、Bohler角、跟骰关节面倾斜角、后关节面倾斜角、跟骨压缩角、跟骨高度、跟骨轴线长度均呈显着相关。跟骨高度与年龄、Gissane角、Bohler角、后关节面倾斜角、跟骨压缩角、跟骨轴线长度均呈显着相关。小结:本研究对正常国人跟骨参数做了系统研究,确定了8个形态学参数的正常范围。参数测量的可信性、重复性较好。其中5个形态学参数存在性别差异,而所有参数不存在侧别间的差异。在女性检查者中,4个参数与年龄呈显着相关。在男性检查者中,7个参数与年龄呈显着相关。本研究为跟骨的形态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发现性别与年龄因素对于跟骨形态学参数的影响,对跟骨内固定物的设计与开发、跟骨骨折、跟骨疾病的诊治提供指导。第二部分跟骨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目的:跟骨骨折是一种骨科较为常见复杂的骨折类型,如不能得到恰当的治疗会造成长期残疾并导致社会及个人严重的经济负担。本文旨在研究跟骨骨折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跟骨骨折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课题组开展一项前瞻性的研究,于2014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跟骨骨折患者,收集并记录包括性别、年龄在内的人口学特征的相关信息,术后进行为期至少1年的随访,询问并检查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浅感染、手术部位深感染、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创伤性关节炎、腓肠神经损伤、腓侧腱鞘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并比较跟骨骨折的性别和年龄分布特征,及梳理跟骨骨折发生并发症的分布情况。结果:研究周期内共收治914例患者(1044侧)跟骨骨折患者,其中单侧左侧375例,单纯右侧409例,双侧130例。跟骨骨折中男性占大多数约为91.76%,男性与女性比例约为11.1:1;总体跟骨骨折的高发年龄是31至35岁,男性的高发年龄为31至35岁,占男性患者的17.32%,女性的高发年龄为46至50岁,占女患者的15.12%;发病率较高的3种并发症分别为:手术部位浅感染6.80%、手术部位深感染3.54%、术前深静脉血栓4.31%。小结:跟骨骨折的发生存在明显的男女差异,青壮年男性(26至55岁)较易发生跟骨骨折(85.59%),女性各年龄段分别差异不明显,手术部位感染和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跟骨骨折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第三部分成人跟骨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目的:术前等待期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可能会影响外伤患者的预后,但仍缺乏相关资料。本研究旨在探讨单侧跟骨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因单侧跟骨骨折于我院住院并接受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收集相关数据,包括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生活方式、受伤时情况和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单变量分析比较有无DVT患者各变量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70例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其中24例(3.1%)发生术前血栓,平均诊断时间为5.3天,均无症状。在这些患者中共发现36处深静脉血栓形成,29例(80.6%)为末梢静脉血栓形成。8例患者有多处深静脉血栓,但没有患者发生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较大(≥58 vs<58岁,OR=3.84)、受伤至超声间隔时间(每天,OR=1.23)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1.79 vs<1.79 mg/L,OR=2.53)是与DVT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小结:由于单侧跟骨骨折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可不采取常规的预防措施。然而,对于入院时间延迟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老年患者,应重视DVT的靶向检测和及时干预治疗。第四部分成人跟骨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目的:深部手术部位感染(DSSI)是跟骨骨折手术后的一种灾难性并发症。目前,关于DSSI研究的数据很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后DSSI的特点,以及与DSSI相关的潜在因素。方法:我们对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一级创伤中心接受ORIF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共病、生活方式、受伤相关数据、术前实验室指标和手术相关数据。所有资料完整的患者至少随访一年。然后,我们采用单变量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D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14例患者中1044例跟骨骨折符合纳入/排除标准(130例双侧)。我们发现3.5%(37处伤口)在随访期间出现DSSI。值得注意的是,与没有感染的患者相比,DSSI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显着延长(分别为31.76天和17.52天)。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DSSI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较高的体重指数(BMI≥28.4)(OR,4.43;95%CI,1.87~10.48;P=0.001)、同侧胫骨骨折(OR,4.89;95%CI,1.47~16.20;P=0.009)、Gustilo和AndersonⅡ型(OR,14.02;95%CI,4.70~41.86;P<0.001),Gustilo和Anderson分类III型(OR,60.37;95%CI,14.04~259.56;P<0.001),较长的术前住院时间(>11天)(OR,2.69;95%CI,1.21~5.93;P=0.015)。小结:本研究结果显示DSSI的发生率相对较低(3.5%)。为了降低术后DSSI的风险,我们在此建议,应保证有效和个性化的术前管理策略,以减少从受伤到手术的间隔时间,特别是对于BMI较高、同侧胫骨骨折或更严重的Gustilo和Anderson骨折类型的患者。

孙跃华[4](2020)在《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疾病,是一种以胃黏膜炎性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由于该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的针灸推拿等外治方法对该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调理脾胃,而且对防止该病的反复发作和提高患者的整体身体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同时澳洲的整脊治疗也是一种较受欢迎的无药物治疗方法,对于许多内脏疾病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因此本研究在采取多种无药物干预的治疗方法中,探索多种方法联用是否比单独使用具有更好的疗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中医古籍和现代中医文献,对相关论述进行文献梳理,综述了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为病体在胃,同时受肝脾的影响,在胃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基础上,夹杂痰湿、血瘀、气滞、气虚等多种复杂因素,形成虚实夹杂的多种病变证型。治疗方法有中药的内服、外用;中医的外治方法等。其中针灸推拿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中医外治方法,安全有效的绿色疗法。对于现代西医的认识主要通过文献收集,综述了现代医学在内镜技术和病理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了本病的认识,也即胃黏膜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改变,在致病因素中,近些年幽门螺旋杆菌被认为和本病高度相关,因此治疗方法上,主要是对症治疗,同时有针对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联合铋剂和质子泵抑制进行治疗。临床研究部分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电针治疗、推拿整脊治疗和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三种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观察。治疗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三组分别给予为期4周的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三组患者的主要症状积分分别从治疗前14.00±3.48、14.00±3.32、18.00±3.21下降到治疗后4.07±3.95、5.53±4.48、2.80±3.34;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在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中,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好转;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比单纯推拿整脊治疗在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治疗前31.47±8.45、31.00±7.64、31.87±8.19下降到治疗后14.13±4.10、16.47±3.95、11.73±4.35;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积分下降最明显,表明其疗效在三组当中最佳(P<0.05)。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16.70±4.35、16.07±4.01、15.83±4.33下降至7.50±2.15、8.00±2.94、5.70±1.99,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治疗方法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中均有较好的疗效。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治疗效果最佳(P<0.05)。在抑郁和焦虑状况的比较中,三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5.37±6.07、15.50±5.89、16.03±5.80下降到治疗后6.73±2.36、7.40±2.71、6.17±2.32,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三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3.67±5.76、13.87±5.65、13.83±5.90下降到6.00±1.97、7.07±2.15、6.13±2.11,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焦虑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电针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4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5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60%;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2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恶化2例,显效率为40%;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8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1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80%。三组显效率资料经卡方检验示,P<0.05,表明三组的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其中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效果最佳。结论:1.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均有治疗作用。2.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抑郁、焦虑状态方面均有治疗作用。3.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观察指标方面,电针组联合推拿整脊组疗效最佳。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次要观察指标方面,三组疗效相当。综上所述,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在主要观察指标方面,显示最佳疗效差异(P<0.05),且进一步比较分析中,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显示较单纯推拿整脊方法疗效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电针组和推拿整脊组以及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之间无差异,说明电针在几项积分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应当加以重视。在次要观察指标中三组疗效相当,其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林姿豫[5](2020)在《血栓弹力图与糖尿病足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糖尿病足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的差异,分析血栓弹力图是否能对糖尿病足辨证分型起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选取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及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糖尿病足患者各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健康查体者30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基础资料及入院后第一次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R值、K值均低于对照组,Angle值、MA值、CI值、G值均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Y30、EPL对照组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型对比,气血两虚、络脉瘀阻组R值、K值较湿热毒蕴、筋腐肉烂组升高,Angle值、MA值、CI值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Y30、EPL、G值两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血栓弹力图在糖尿病足证型中表现出的灵敏指标,观察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凝血功能更加亢进,R值、Angle值、K值、MA值、CI值均可作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黄忍[6](2020)在《髂静脉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 syndrome,PTS)是一组既往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多数经过非正规临床干预治疗后,反复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PTS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病理过程,后期症状逐渐加重,这不仅使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逐步成为治疗下肢PTS的首选方法。本研究旨在评价血管腔内介入治疗PTS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探讨其最佳治疗时机及应用原则,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本院血管外科自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患者的一般性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球囊扩张术组(PTA组)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组(PTA+Stent组),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研究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统计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患者在随访期间Villalta评分下降幅度、肢体症状改善情况及血管通畅率等方面有无统计学差异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本组PTS患者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其中28例患者仅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术,另外35例患者在行球囊扩张术后再行髂股静脉支架置入术。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患肢酸痛、瘙痒、肿胀较前明显减轻,溃疡面积逐步缩小,愈合趋势良好,总体有效率达100%。随访时间6-12个月,6个月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12个月时,6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9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illalta评分由术前的16.18±6.35、16.06±6.54分别降至7.36±3.83、6.94±3.25;CIVIQ-20分值由术前的61.11±8.61、58.97±8.43分别降至36.61±8.46、35.77±6.58。PTS严重程度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单纯球囊扩张组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组在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Villalta评分)、生活质量改善情况(CIVIQ-20分值)和血管腔内再狭窄或继发血栓形成方面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2个月随访时,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组患者在上述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球囊扩张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PTS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PTS的严重程度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可靠,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较单纯球囊扩张具有更加显着的中期效果。支架的远期通畅性还需长期随访以进一步的观察。

文根[7](2020)在《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是以皮下静脉网作为供血系统的特殊类型的组织瓣,具有供区选择范围大,供区损伤小,切取容易等优势。然而也存在静脉淤血、动脉血供不足、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等并发症。为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率,本课题探讨动脉灌注量及灌入位置对其影响,从而指导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第一部分: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取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12只)。对照组麻醉后画出皮瓣区域而不进行血管离断处理。实验组36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三组(A/B/C)。首先,建立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动物模型:腹部正中设计一个10cm×10cm的动脉化静脉皮瓣,近心端边缘恰好低于双侧第一乳头连线的水平,远心端位于双侧腹股沟连线区域;皮瓣尾端掀起,皮瓣平面包括表皮,真皮,肉膜组织,于皮瓣远端分离右侧胸腹静脉后切断;分离右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扭转后用8-0无损伤缝线与右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其次,A、B两组分别以直径1mm、1.5mm血管吻合器限制股动脉直径,以控制动脉血流灌注量,C组不使用血管吻合器。三组均仅保留皮瓣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最后,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二部分: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12只新西兰兔,每只兔子在腹部依前法设计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再沿腹正中线将皮瓣均分为左、右两块皮瓣,每个皮瓣大小为10cm×5cm。分离双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股动脉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使用8-0无损伤缝线将股动脉近端与同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所有皮瓣均保留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将24块皮瓣均分为两组:边缘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边缘)12块(左右各6)和内部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内部4cm)12块(左右各6)。每只动物两块皮瓣分别纳入边缘蒂组和内部蒂组。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三部分: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根据前二部分的实验结果,在动脉化静脉皮瓣设计及受区血管选择方面进行了适当改进,应用于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在不影响受区远端血供的情况下,尽量选取较粗大的动脉血管进行吻合;其二,静脉皮瓣中灌入动脉血的静脉向皮瓣内部适当游离。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皮瓣血流相对值、皮瓣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乳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通过血管吻合器直径控制血流灌注量,结果显示A、B两组与C相比血流量更小,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低、乳酸含量高,两组之间亦有差别。第二部分:皮瓣灌注部位内部蒂与边缘蒂相比,血流量更大,葡萄糖含量更高,水含量及乳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12例动脉化静脉皮瓣都完成了重要组织结构的覆盖,1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出现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好转。术后随访6-18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满意,无挛缩。结论:通过新西兰兔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增加血管灌注量和内部灌入均能有效提高静脉皮瓣血流量及改善代谢状态,有利于皮瓣的早期成活;将此实验发现应用于手足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郎玉昶[8](2020)在《水化治疗在Angiojet血栓抽吸术式中对于AKI的预防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占外周血管疾病门诊的40%,全球发病率约为1‰,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如果在急性期未及时有效地治疗LEDVT,血栓可能会扩散或脱落,并且更容易发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重者致命,轻者致残;如果血栓形成进入慢性阶段,则可能在几个月后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从而导致患肢肿胀,色素沉着,皮肤硬化和反复溃疡,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质量。除了传统的抗凝和溶栓治疗,目前急性近端LEDVT的临床治疗主要是导管定向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和机械血栓切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lnbectomy,PMT)。其中,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是PMT的代表性方法,具有血栓切除速度快,清除效率高,出血风险降低,应用范围广等优点。现在,它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临床。但是,在血栓抽吸过程中产生的细胞碎片和溶血产物也增加了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风险。水化治疗是指通过补液的形式增加肾脏的血流量,加速有毒性的物质进行排泄、减少有毒性的物质在肾脏内滞留的一种方法。水化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预防造影剂肾病的措施。但在PMT术式中,目前尚没有规范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临床常用的多为经验性预防,水化治疗在PMT术式中的效果如何,目前该方面的研究较少。目的分析在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的术式中,有无静脉水化治疗对于肾功能的影响,研究静脉水化治疗在该术式中预防急性肾损伤(AKI)的效果,为血栓抽吸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更完善、规范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且行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围手术期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水化治疗组(实验组)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采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有无水化治疗方案对肾功能变化的影响及关系。结果1.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前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性别、年龄、是否糖尿病及高血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前与术后48h血肌酐与肾小球滤过率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出现AKI1(3%)例,对照组出现AKI11(29%)例,两组术后AK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χ2检验分析显示:实验组术后血红蛋白尿30例(88%),对照组术后肉眼血尿37例(97%),两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出现急性心功能衰竭,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使用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治疗急性期LEDVT的过程中,实验组相比于对照组,对术后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发生AKI的概率明显降低,且相对于对照组未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说明水化治疗在该术式中对于预防AK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刘恒[9](2020)在《循经按摩联合艾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循经按摩联合艾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交叉试验研究方法,分为P1和P2两个阶段,共10周,每个阶段4周,中间2周为洗脱期。将纳入的符合条件的单侧上肢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P1阶段,A组患者接受循经按摩联合艾灸,B组患者接受空气压力治疗;P2阶段,A组患者接受空气压力治疗,B组患者接受循经按摩联合艾灸;洗脱期患者不接受任何治疗。各项治疗患者每周进行2次,共16次。分别与第0、2、4、6、8、10周治疗结束后进行访视。评价指标为治疗前后患肢的体积变化、臂围变化、肿胀感评分变化。研究结果:本次试验共纳入40例患者,其中A组20例,B组20例,共有5例病人脱落(A组3例,B组2例)。A、B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BMI指数、水肿病史、手术病史、肿瘤病史、患肢臂围、患肢体积、患肢肿胀值等基线指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患肢臂围、体积和肿胀感评分评价指标的“残余效应”和“顺序效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患肢体积对比结果:(1)阶段检验:P1、P2两阶段治疗结束后组间对比,A、B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对比,A、B两组体积较治疗前缩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2)配对检验:两种治疗方案在第0、2周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4周中医综合疗法缩减体积效果较空气压力疗法更明显(p<0.05)。两种方法组内比较,第4周体积较第0周体积缩小,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2.患肢臂围对比结果:(1)阶段检验:①腕横纹臂围:A、B两组在P1和P2两阶段,组间、组内对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腕横纹上10cm臂围:P1和P2两阶段,A、B两组没有组间差异(p>0.05)。P1组内对比,A、B两组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P2组内对比,A组臂围较治疗前缩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臂围有所减少,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肘横纹臂围:P1和P2两阶段,A、B两组无组间差异(p>0.05)。组内对比,P1阶段,A、B两组组内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P2阶段,组内对比,A组臂围较治疗前缩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臂围呈下降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肘横纹上10cm臂围:P1和P2两阶段,A、B两组没有组间差异(p>0.05)。P1阶段内组内比较,A、B两组臂围均有缩小,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2阶段内组内比较,A组臂围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臂围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2)配对检验:组间比较,两种疗法在第0、2周的各点臂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第4周肘横纹上10cm测量点中医综合疗法组比空气压力疗法臂围缩减更明显(p<0.05);组内比较,第4周较第0周,中医综合疗法在肘横纹及肘横纹上10 cm两个测量点臂围均缩小(p<0.05),而空气压力疗法仅肘横纹上10cm处臂围缩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3.患肢VAS肿胀评分对比结果:(1)阶段检验:P1组内比较,治疗结束后A、B两组VAS评分均有所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A组评分低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P2组内比较,治疗结束后A、B两组VAS评分均有所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B组评分低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配对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在第0、2周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4周VAS评分中医综合疗法比空气压力疗法下降明显,有明显差异(p<0.01)。两种疗法组内比较,VAS评分第4周较第0周下降明显,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结论:循经按摩联合艾灸可有效缩减BCRL患者患肢体积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减臂围,尤其是对上臂(肘横纹以上区域)效果较明显;循经按摩联合艾灸可显着改善BCRL患者患肢肿胀感。

王品一[10](2020)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节段性、非动脉硬化性、炎症性、阻塞性疾病,主要累及四肢远端中小血管、神经等,因此多见下肢血管发病。由于血管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存在伴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阻塞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缺血性疼痛,可引起溃疡、坏疽,甚至导致截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较为棘手,预后不良,临床用药种类有限,外科干预存在局限性。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诊治核心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局部与整体合参,内外结合遣方施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作为辨证论治重要依据之一的中医舌诊,因为其直观性、与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性,一直被临床医家所重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TAO与中医舌象之间的变化关系无具体临床研究,如何结合中医舌诊,有效预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降低肢体坏死、截肢率,将成为本病在中医药诊治方面的重要内容。研究目的:(1)对TAO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分布特点比较分析;(2)TAO患者在中医舌象上具有哪些共性特点;(3)将舌象特点与TAO患者临床资料交互分析,发掘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山西益康脉管炎医院三家诊疗中心(包含门诊和病房)诊断为TAO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四诊信息,重点为舌象,还要记录包含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烟龄量化诊断等在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建立电子和纸质病例数据库,邀请血管科专家进行甄别并比对,通过描述性分析来统计不同舌象特征的分布特点。研究结果:①85例TAO患者中,发病年龄平均在48.19±11.89岁,且男性(83例)明显多于女性(2例)P<0.05,吸烟史TAO患者烟龄平均为23.42±12.48年,36.47%吸烟TAO患烟龄在21年~30年之间;TAO患者职业类别前两位为:工业生产类占37.65%,农林生产类占24.71%。②85例TAO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计数排序依次:脉络血瘀>脉络寒凝>脉络湿热>气血两虚>脉络瘀毒;临床Fontaine分期计数排序依次:Ⅳ期>Ⅲ期>Ⅱ期,其中Ⅳ期患者按坏死分级计数排序:一级>二级>三级。③85例TAO患者舌象占比排序,舌色:紫舌31.76%>淡红舌21.18%>青舌20.00%>红舌17.65%>淡白舌8.24%>绛舌1.18%;舌形:裂纹舌44.71%>胖大舌18.82%>瘦薄舌15.29%>齿痕舌10.59%>点刺舌4.71%>苍老舌3.53%>娇嫩舌2.35%;苔色:白苔62.35%>黄苔36.47%>灰黑苔1.18%;苔形:薄苔44.71%>厚苔31.76%>偏苔5.88%>少苔15.29%;苔质:腻苔62.00%>燥苔29.41%润苔16.47%>腐苔12.94%>滑苔3.53%>剥苔2.35%;舌下络脉:正常60.00%>异常40.00%。④85例TAO患者临床资料与舌象资料交互对比:在随着患者Fontaine分期的加重和量化诊断等级的上升,重要舌象资料的舌象异常率也呈增加趋势,二者整体趋势呈正相关。⑤烟龄不同组别在Papa评分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校正后),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舌象特征:8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舌色分布以紫舌最为多见,临床治疗时应辨别紫舌形成的原因后指导用药;舌形分布尤以裂纹舌多见,提示临床不可单一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应根据出现裂纹舌的原因,适当调整配伍用药;腻苔、黄苔占比较大,除了血瘀、寒凝因素外,湿热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也存在密切关系;中医舌象特点除了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具有诊断价值外,对疾病的进程、分期也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潜在的临床预判价值。危险因素方面烟龄长,劳力性职业与TAO量化诊断评分升高存在联系。

二、慢性病人肢体远端浅表静脉的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病人肢体远端浅表静脉的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超微血流成像(SMI)监测横向骨搬移中血管再生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选择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手术方法
    1.4 指标收集
    1.5 疗效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侧支血管数量
    2.2 患侧跖动脉有效血流直径
3 典型病例分析
    3.1 病例1
    3.2 病例2
    3.3 病例3
    3.4 病例4
4 讨论
    4.1 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治疗现状
    4.2 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检测手段
    4.3 新生血管与横向骨搬移
    4.4 手术适应症选择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足诊疗策略的研究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筋骨损伤理论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筋骨理论体系总览
    1 筋骨解剖的理论内容
        1.1 《黄帝内经》有关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
        1.2 筋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
        1.3 “五体”与筋骨解剖的关系
    2 筋骨结构的生理特点
        2.1 筋骨生理功能与脏腑、血脉的关系
        2.2 筋、骨、肉之间的联系
    3 筋骨损伤的病因病机
        3.1 外伤暴力所致
        3.2 脏腑功能异常
        3.3 邪毒自外侵袭
        3.4 倦怠劳伤日久
        3.5 饮食不节、房劳失节
        3.6 七情内伤
    4 筋骨损伤类疾病的辨证方式
        4.1 筋骨辨证的理论基础
        4.2 筋骨辨证论治的特点
    5 筋骨损伤的治疗方法
        5.1 外治法理论
        5.2 内治法
        5.3 导引治疗
    6 筋骨损伤的预防与调护
        6.1 顺应四时、起居有常
        6.2 劳逸适度、动静相宜
        6.3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7 小结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筋骨术语研究
    1 骨
    2 “骨”相关术语
        2.1 关节结构术语(骨节、骨属、骨解)
        2.2 上肢骨术语(髃骨、壅骨、锐骨、臂骨、腕骨、肘骨)
        2.3 下肢骨术语(骭骨、成骨、京骨、然骨、核骨、股骨、胫骨、跟骨)
        2.4 上、下肢骨含义术语(髀骨、尻骨、辅骨、束骨)
        2.5 躯干骨术语(骨骶、颧骨、完骨、枕骨、柱骨、背骨、杼骨)
        2.6 特殊部位骨结构(骨空、骨髓、白骨、骷骨、绝骨)
        2.7 骨形态描述术语(大骨、高骨、横骨、扁骨、歧骨)
        2.8 症候描述术语(骨繇、骨痛)
        2.9 证候名称术语(骨蚀、骨疽、骨病)
        2.10 疾病病名术语(骨厥、骨痹、骨痿)
        2.11 诊断方法和穴位描述术语(骨围、骨度、巨骨)
    3 筋
    4 “筋”相关术语
        4.1 大体解剖结构术语(筋骨、筋脉、筋膜、筋纽)
        4.2 具体解剖结构术语(小筋、宗筋、婴筋、维筋、腹筋、颈筋、项筋、膂筋)
        4.3 疾病病名术语(筋躄、筋痿、筋痹、筋溜)
        4.4 证候名称术语(筋绝、筋急、筋挛)
        4.5 症候及穴位描述术语(筋纵、缓筋、转筋、然筋)
    5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附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跟骨形态学分析及跟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跟骨形态学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跟骨骨折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成人跟骨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成人跟骨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跟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1.1 中医学对病名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胃腑与肝脾关系的认识
        1.1.3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4 中医治疗之概述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2.1 胃炎
        1.2.2 慢性胃炎
        1.2.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选择
        2.1.1 样本量选择
        2.1.2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中止病例标准
        2.1.7 脱落剔除标准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比较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案选择
        3.1.1 电针治疗方案的选择
        3.1.2 推拿整脊方案的选择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2 三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3.2.3 三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3.2.4 三组患者次要观察指标比较
        3.2.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5)血栓弹力图与糖尿病足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四) 研究方案
        (五) 观察指标
        (六) 检测方法
        (七) 统计方法
    三、统计结果
        (一) 一般资料
        (二) TEG参数比较
        (三) 证型间一般资料对比
        (四) 观察组TEG参数对比
讨论
    一、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一) 中医对糖尿病足病名的认识
        (二) 中医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辨证分型论治
    二、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一) 代谢紊乱
        (二) 神经病变
        (三) 血管病变
        (四) 感染
        (五) 足部压力增高
    三、糖尿病足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四、基本资料分析
        (一) 观察组与对照组
        (二) 两证型间对比
    五、TEG在评价糖尿病足患者凝血功能中的作用
    六、TEG和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
    七、研究意义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栓弹力图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6)髂静脉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附录 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CIVIQ-20 量表标准
附录 C 个人简历
附录 D 综述
    参考文献

(7)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及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一、手术方法
    二、典型病例
    三、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一 静脉皮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水化治疗在Angiojet血栓抽吸术式中对于AKI的预防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资料筛选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效果评估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评估
    2.2 不良事件比较
附表
附图
3 讨论
    3.1 DVT与PE
    3.2 DVT与PTS
    3.3 急性DVT的治疗
    3.4 DVT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治疗
    3.5 PMT、AKI及水化治疗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循经按摩联合艾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二. 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中医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 研究资料
    二. 研究方案
    三. 研究结果
    四. 研究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一. 交叉试验设计形式较为适合BCRL的研究
    二. 中医综合疗法方案的探索
    三. 结果差异的分析
    四. 创新性
    五.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现代医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1.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流行病学及预后评估研究
        1.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
        1.4 TAO的诊断及分期
        1.5 TAO的治疗方案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古籍文献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的认识
        2.2 中医古籍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机的探讨
        2.3 当代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分型的认识
        2.4 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的研究
    3 中医舌象概述
        3.1 舌的基本形态与功能结构
        3.2 舌诊的中医学原理
        3.3 舌诊的内容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舌象识别标准
        1.6 职业状态分类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计划
        2.2 舌象采集方法与要点
        2.3 信息收集流程
        2.4 舌象处理流程
        2.5 数据整理与统计
研究结果
    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舌象的一般特征
        2.1 85例TAO患者舌色分布特征
        2.2 85例TAO患者舌形分布特征
        2.3 85例TAO患者苔色分布特征
        2.4 85例TAO患者苔形分布特征
        2.5 85例TAO患者苔质分布特征
        2.6 85例TAO患者舌下络脉分布特征
    3 85例TAO患者其他资料分布特征
讨论
    1 一般临床资料讨论
    2 舌象特点讨论
结论
结语
    本研究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慢性病人肢体远端浅表静脉的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微血流成像(SMI)监测横向骨搬移中血管再生的初步研究[D]. 王斌.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研究[D]. 王一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跟骨形态学分析及跟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D]. 孟洪宇.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孙跃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血栓弹力图与糖尿病足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林姿豫.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髂静脉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观察[D]. 黄忍.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7]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D]. 文根. 苏州大学, 2020(06)
  • [8]水化治疗在Angiojet血栓抽吸术式中对于AKI的预防效果分析[D]. 郎玉昶. 郑州大学, 2020(02)
  • [9]循经按摩联合艾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D]. 刘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D]. 王品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慢性患者肢体远端浅静脉的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