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过比经济衰退更糟糕的事情

我经历过比经济衰退更糟糕的事情

一、我经历过比衰退更糟糕的事(论文文献综述)

休·蒙哥马利,于大卫[1](2022)在《控制》文中研究说明献给奥斯卡和费格斯序1987年11月卡什吞下塑料盒里最后一大勺微波加热的通心粉和奶酪,把盒子推向小桌的一边,品味着这份平和与宁静。嗯,算是相对的宁静吧。人满为患的综合医院的那种噪声——叮叮咣咣的响动,抬高的嗓门,偶尔的叫喊声——一直在背景中依稀可辨,尽管他回到自己那间医院的公寓,紧闭了房门。不过相比之下,这里仍是一片平静的绿洲,

刘宛颖[2](2021)在《英汉模拟交传中笔记运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以播客节目《智点》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市场对于译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类国际交流中,译员往往是通过交替传译的形式来进行口译的,因而在培训译员时往往是更注重模拟交替传译,本次翻译实践即是通过模拟交替传译的全过程来实现的。口译笔记作为辅助工具,在译员进行口译实践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口译笔记是译员对于所听到的语篇进行理解和逻辑加工后所得出的,理解一段文字的内容需要在一定的语篇之下,记忆文字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交替传译实践过程中,由于中英文语篇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如果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忽视语篇内在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往往会造成译文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大大降低口译质量,由此可见衔接手段在源语和译语语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探讨了模拟交传过程中在口译笔记运用时所遇到的问题,并试图通过相关衔接手段以寻求应对策略。本次模拟口译实践选取《智点》节目的三期内容作为源语语料。译者在口译过程中发现,如果忽视源语语篇内在的逻辑性和关联性,缺乏语篇衔接和连贯的意识,就会造成诸如笔记关键信息内容缺失、笔记逻辑结构不清晰以及笔记主次信息结构模糊等问题。结合译者在本次口译实践中的体验和反思,可以通过利用衔接手段来修正口译笔记中出现的三类问题,即第一通过重现和还原信息所指来解决笔记中关键信息内容缺失的问题,第二通过增补和替换逻辑词语来凸显源语逻辑并在译语中表达出来,第三通过照应手段和连接手段来解决笔记中主次信息结构模糊的问题。通过本次口译实践报告,译者希望能进一步总结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避免在之后出现类似问题,提高口译能力,同时希望本报告可以为其他译员提供参考。

阳火亮[3](2021)在《保护与服从 ——霍布斯论现代国家》文中指出本文是对个人的现代性处境的一次尝试性探索,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个人自由与现代国家的关系:自由而平等的个人为何要服从国家,以及如何服从国家;国家为何需要保护自由而平等的个人,以及如何保护?在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威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家处于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国家本身具有超越性。在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中,既包括神学国家的因素,也包括自然国家的因素,其重点是国家在个人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以及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之间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概而言之,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国家为什么要保护个人自由,而个人又为什么要服从国家权力?个人自由有没有可能在公共政治和私人生活之中找到某种确定性和存在的空间——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这个保护与服从的问题,直接涉及到现代国家的概念与理论,涉及到人的现代性处境的本质。霍布斯国家理论的核心是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即保护与服从。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国家就是个人的集合体,霍布斯试图平衡主权和个人,而不是偏向其中一方。要实现这一平衡,国家就必须要有政治决断以及实现这一政治决断的力量。个人的敌人不是国家,国家权威的敌人也不是个人自由,个人和国家共同的敌人是战争状态。对于个人而言,唯一能够相信的可以提供保护的,只能是出于个人自身的力量。国家就是共同体本身,就是个人通过彼此之间社会契约构建起来的全体人民,服从国家也就是服从个人自己。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才会涉及到他人的利益,正是因为群体生活中可能产生的冲突,个人才需要国家来进行保护。因此,国家的保护和个人的服从都是基于国家的存在是以保护个人生命和自由为目的。人的困境在于,有没有可能既想要得到国家的保护又保留充分的个人自由?传统而言,国家权力多一点,个人自由似乎就少一点:人总为这个自由的空间担忧或者是挣扎。人的本质是什么?人需要的是确定性,以摆脱对未知的暴死的恐惧;人需要的是现世的安全,而不仅仅是来世的救赎。然而,人能够获得对自身生命和自由的保护,以对抗未知的、不确定性的世界,在于他对自身困境的认知。对人真正的体验和感同身受,才能真正地去理解人性。任何以自己的意识去替代他人体验,都必然导致强迫。人或许一生就处于这种自我感知与他人感知难以完全协调一致的困境中,世界的多彩源于此,世界的战乱也源于此。国家要想得到个人的服从,必须从人所处的困境出发,真正理解个人对其生命和自由的感知。个人要想得到国家更好地保护,也必须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会和他人相处。人渴望私人自由,又渴望公共参与并在集体中得到认同,这必然需要人找到其中的平衡。

张杰[4](2020)在《发卡》文中认为一 老实说,他开始讲那个故事的时候,我有些心不在焉。妻子一枚漂亮的发卡断了,为此她已经唠叨了好多天,翻来覆去地说这或许一定是某种不祥的预兆云云。我已经被折磨得几乎发疯,至今也没有找到一种能够让她迅速闭口的好办法。

陈悦英[5](2020)在《《秘密之书:私生女和缺席的父亲》(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报告的翻译对象节选自英文着作《秘密之书:私生女和缺席的父亲》的第一、二章,该书是英国作家迈克尔·霍尔罗伊德所写的一部传记作品,作者通过意大利的辛波乃别墅,将身处不同时代,居住于不同国家的女性们联系在一起。《秘密之书》清晰地描述了脆弱的人际关系。整部传记以叙述性语言为主,语言质朴,事实严谨,行文流畅。传记文学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点,这要求笔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顾此失彼。结合该特点,笔者在翻译和校稿过程中,选择了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理论,指导分析整个翻译过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是前者强调忠实原文,后者更加注重读者反应。笔者通过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以及文本类型理论,结合原文本特点,主要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处理翻译。词汇层面主要采用了直译法、转换法以及增减词汇法三种技巧;在句子层面主要采用了顺序法、拆译法、转态法和正反译法;在语篇层面从原文本中存在的西方文化因素、引语的处理、修辞和代词的处理几个方面分析,尽可能在忠实传达原文基础上将原文的风格特点展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报告包括五个部分:翻译任务介绍、翻译过程介绍、相关理论方法、翻译案例分析以及翻译实践总结。本报告中呈现的翻译案例分析是笔者对翻译过程中的思考和处理方法的记录,希望能为传记文学翻译提供一个案例。

唐雨[6](2020)在《《亲爱的胖胖》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汉译实践报告以英国喜剧女演员唐·弗兰奇的书信体回忆录《亲爱的胖胖》作为翻译文本,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分析回忆录汉译的具体方法。回忆录是一种追忆个人经历和社会活动的文学形式,普遍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名人回忆录多传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享如何面对挫折和生活的起伏,在当代社会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大众来说十分重要,因此译介名人回忆录具有现实意义。一般说来,名人回忆录原作者写作时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因此在翻译回忆录文本时要保持原作者的风格和特点,向译文读者传达一个真实的原作者,让他们得到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要实现这一目标,本论文认为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根据纽马克的理论,语义翻译缩小翻译单位,从词、句子入手,准确传达词汇语境意义,强调原作的语序不变,以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传达作者的思维过程,保留原作风味。交际翻译以读者为中心,力求译文地道、流畅、符合译入语语言规范,注重原文信息传递的效果,旨在帮助读者减少阅读障碍。《亲爱的胖胖》中比喻修辞以及重复排比的频繁使用,体现了原作的风格和写作特点,也反应了原作者的思维过程。同时,由于英汉表达习惯以及历史文化的差异,原文本中广泛使用的头韵和习语在中文中找不到对应表达。针对这些特点,笔者在进行语义翻译时,运用了移植式翻译、模仿翻译等翻译技巧。为了保持原作者的风格和写作特点,笔者保留了原作者独特的比喻喻体,模仿原作者的重复和排比句式。同时,为了使译入语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同的感受,使译文更加地道,减少译入语读者的阅读障碍,笔者在进行交际翻译时,运用了增译、补偿翻译和解释性翻译,增译了隐含信息,补偿了头韵的效果,解释性翻译了习语。此次翻译实践中,笔者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应用于名人回忆录的翻译实践,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中提出了五种具体的翻译技巧。这些翻译方法紧扣名人回忆录的文本特点,最大程度地向译入语读者传达了真实的原作者形象,为名人回忆录的翻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翻译实践案例和可借鉴的经验总结。

陈慧琳[7](2020)在《伊格尔顿悲剧理论再探》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代表,伊格尔顿的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他的悲剧理论也值得重视。对伊格尔顿悲剧理论进行探讨,能完善和补充对西方现代悲剧理论的研究,对我国社会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释伊格尔顿的悲剧理论。第一章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理论背景、学术渊源四个方面切入,分析伊格尔顿悲剧理论的形成。首先,伊格尔顿悲剧理论是对东欧剧变以及911事件的回应,同时也与伊格尔顿成长的悲剧经历有关。其次,伊格尔顿悲剧理论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低潮、文化论的转向、悲剧衰亡论的辩论等理论氛围的影响,在学术上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雷蒙·威廉斯和本雅明的悲剧理论,并在悲剧人物和冲突、悲剧与革命的关系等方面有所扬弃和突破,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第二章和第三章探讨伊格尔顿悲剧理论的内涵。第二章梳理伊格尔顿基于传统视野的悲剧理论。伊格尔顿所谈的悲剧范围包括悲剧艺术、悲剧现实和悲剧观念,属于文化悲剧理论形态;在悲剧人物方面,伊格尔顿认为悲剧人物出现了平民化的倾向,其中替罪羊这类主角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在悲剧冲突方面,伊格尔顿认为悲剧冲突包括必然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对立以及法律秩序与越界欲望的对立,并将冲突根植于人的肉体和生命之中。第三章阐发伊格尔顿关于悲剧现代意义的理论。伊格尔顿认为悲剧发挥着探寻人生意义、批判启蒙现代性观念和呼吁政治革命的作用,因此悲剧在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意义。第四章探讨伊格尔顿悲剧理论的意义。首先,从悲剧理论建构上说,伊格尔顿的悲剧理论反拨了以斯坦纳为代表的悲剧衰亡论,颠覆了西方悲剧理论的肯定性传统,同时对我国现代悲剧理论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其次,伊格尔顿以悲剧反拨启蒙现代性观念,发掘悲剧与革命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对审美现代性批判和后现代主义批判的补充。再者,伊格尔顿的悲剧理论注重否定、正视负面、蕴含希望,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也有着启示意义。由此,本文建立起从形成到内涵再到意义的伊格尔顿悲剧理论研究体系。

王艺霏[8](2020)在《夏洛特·史密斯文学作品中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当代西方学者对浪漫主义女性诗人研究热潮的兴起,浪漫主义女性诗人的文学作品开始被普遍阅读,其中存在的价值也获得了更高的评价。夏洛特·史密斯是其中备受关注的一位,她被评论家朱迪斯·斯坦顿和斯图亚特·卡润评为英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认为是她开启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流派。也有一些研究者对夏洛特·史密斯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政治思想表示关注。艾米·加奈认为夏洛特·史密斯通过文学创作参与到了对当时重大历史事件,例如法国革命的探讨中,从中表达自身对政治的看法。关于夏洛特·史密斯的政治倾向,以往的研究者们存在着两方面不同的意见:一方面,研究者们认为夏洛特·史密斯作品中体现出的对政府与社会对个人的压迫所进行的批判与控诉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想倾向;另一方面,研究者们认为,如果单纯地把夏洛特·史密斯的政治立场归为自由主义,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夏洛特·史密斯在作品中表达的对不列颠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对不列颠民族如何更好地继承并发展优良传统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从这个角度看,在有关政治的问题上史密斯也带有民族主义的立场。本论文认为值得对夏洛特·史密斯的政治观点,尤其是她对民族主义和民族认同的见解进行深入的探讨。本论文以夏洛特·史密斯的诗歌和小说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为分析视角探讨史密斯通过文学创作参与不列颠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运动和不列颠民族认同的建构这一议题。民族主义理论家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主张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基本价值是可以互补的。这两种意识形态正对应了史密斯思想中所涵盖的两种价值取向,适合用来解释分析史密斯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和她的不列颠民族认同被塑造形成的过程。此外,本论文也试图挖掘夏洛特·史密斯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本论文围绕以下几个章节展开: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缘起。在梳理了研究对象夏洛特·史密斯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基础上引出了本论文对史密斯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立场的关注;运用安东尼·史密斯的理论对论文使用的核心概念:民族、民族认同、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的定义做了具体解释。运用耶尔·塔米尔的民族主义理论对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内涵予以界定;最后具体介绍了本论文的论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一章,夏洛特·史密斯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民族主义。这一章先是介绍了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和作为文学流派的浪漫主义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不列颠王国形成、法国革命、英法战争等历史事件对浪漫主义诗人如华兹华斯、史密斯等萌发民族主义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接着深入分析了埃德蒙·伯克和托马斯·潘恩对史密斯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归纳分析了史密斯形成不列颠认同背后的原因和她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原因。第二章,民族认同的觉醒与民族主义的发轫。这一章研究的是史密斯文学生涯早期的作品《达斯蒙德》和《老庄园》。这两部作品对“不列颠民族认同”、“不列颠民族--国家”有所探讨,从中梳理了史密斯本人民族认同的觉醒过程,分析了史密斯民族主义思想发轫的原因。这一时期的史密斯受到法国革命的启发开始流露出对民族主义相关议题的关注,并在作品中积极呼吁建立共和制的“不列颠民族-国家”。第三章,民族认同的巩固与民族主义的修正。这一章研究的是史密斯在对法国革命产生失望幻灭情绪后创作的作品长诗《移民》和小说《被驱逐的人》。这两部作品书写与感慨了法国革命灾难性后果的,并对法国政治难民流亡欧洲各国情形表示同情。基于对这两部作品的分析,可以挖掘出史密斯此时对民族主义的反思:她意识到民族主义存在着排斥异己和忽略个人权利的一面,为了修正这些负面影响,她试图通过强调一些自由主义价值来平衡她的民族主义主张。同时,这一时期英法之间处于战争状态,出于团结抗敌的原因,史密斯在这时期的作品中积极的宣扬不列颠认同,表明她的不列颠认同进一步巩固了。外部环境的变化触动了史密斯去修正她的民族主义主张,这种探索使得她的民族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第四章,民族认同的拓展与民族主义的完善。这一章研究的是史密斯创作生涯晚期的作品小说《年轻的哲学家》和长诗《比奇角》。前者描绘了不列颠民族移居海外生活的故事,后者对英国地标性风景“比奇角”赋予了不列颠民族历史意义的刻画。从两部作品中可以分析出史密斯此时的民族主义观点:她此时的民族主义肯定了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重视个人的意愿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接纳,认为民族的历史文化等精神资源比国家机器更能塑造民族认同。并且民族认同的范围也不局限于生活在同一疆界内的人类群体之中,对于拥有共同的民族历史和民族语言文化的人们来说,即使分散在不同的地域,仍然对同一民族身份拥有认同感。在经过长期思考后,史密斯关于民族主义的观点趋于成熟,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是对她民族主义的最终定位。第五章,夏洛特·史密斯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的现代价值。这一章阐述的是史密斯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对现代社会可供参考借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警惕和修正民族主义中激进和狭隘的倾向、更新和填补自由主义中低估和忽略共同体对个体重要性的空白、寻求个人自我实现与民族发展的合一。结论:夏洛特·史密斯的民族认同是不列颠认同。为了宣传不列颠认同,史密斯一直在作品里书写对民族主义、探索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是对她民族主义主张的最终定位。夏洛特·史密斯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对现代社会提倡各民族国家休戚与共、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借鉴参考的价值。

杨磊[9](2020)在《法国绝对君主制转型的尝试 ——试论摄政王时期的改革(1715-1723)》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以1715年至1723年摄政王时期的改革作为切入点来讨论法国绝对君主制的转型问题。学界通常认为法国的绝对君主制到了路易十六时期已经病入膏肓,但绝对君主制的危机并不是在其即将灭亡的时候才出现的,而是在路易十四时期达到顶峰之后就开始弊端初显。在这个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上,以摄政王奥尔良公爵为首的贵族统治集团开始对法国的绝对君主制进行了改革,试图走出绝对君主制的困境。法国绝对君主制的困境在其理论建构的过程中就已经存在。在中世纪时期,法国国王只是其领地上的“国王”,对于已经分封给贵族的领地无法进行直接的管辖,贵族在其领地上行使着与国王相类似的司法、税收和军事权利。这一时期的法国国王要想统治全国,必须依靠教会、贵族、行会团体等中间力量,中世纪法国王权相应地也要受这些中间团体的制约,因此国王在向全体臣民征税时必须要召开三级会议。这种封建君主制的弊端在于一旦某些大贵族的力量与国王相当或超过国王后,就会对王权产生威胁和挑战。十六世纪末的宗教战争正是因为法国国内天主教同盟和新教同盟的冲突所导致,两派势力表面上是因为宗教问题产生冲突,实际上也掺杂了贵族与国王的权力斗争,宗教战争导致的内战和动荡促使法国的政治思想家们开始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十六世纪末,让·博丹率先提出了君主主权理论。他认为主权是一个王国内至高无上的权力,主权不可分割且只属于国王一人,拥有主权的国王不但可以不受人为法律的约束,还可以通过立法权树立新的法则。十七世纪初,夏尔·卢瓦索进一步发展了博丹的主权理论,其创新之处在于证明了国王创立官职权力的合法性,通过官职买卖获得官职的持官者代表的是国王授予的公共权力,而不是封建领主的私人权力。勒布雷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结合了国家理性的思想,论证国王使用绝对权力的目的,并且对于冒犯君主的罪名进行了论证,使得国王的绝对权力进一步摆脱了限制。至此,法国国王已经从中世纪时期的秩序维护者,变成了带领国家前进的领航者,国王拥有了超过一切贵族、团体的绝对权力,三级会议、显贵会议和高等法院这些机构在理论上对王权的束缚越来越小,正因为如此,从1614年后法国国王再也没有召开三级会议来决定征税。但是,绝对君主制理论在发展实践中也面临着困境:国王的绝对权力在其使用范围、使用时间和目的上都越来越不受限制、不容置疑。尽管博丹、卢瓦索、勒布雷以及后来的博絮埃都认为国王应当在遵守神圣法律、自然法和王国基本法的前提下行使绝对权力,但是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具体的机构能够对国王进行约束。路易十四将绝对君主制的理论付诸实践,在政治上将大贵族排除在决策之外,任用中小贵族提供专业建议,最终由自己决策;同时大力推行督办官制度,用行政权力取代司法权力。路易十四在“朕即国家”的思想下,发动了长期的对外战争,他认为战争会给国王带来荣耀,也会给人民带来幸福。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路易十四发动的战争给法国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在路易十四统治末年,以费内隆、圣西蒙为代表的大贵族团结在未来法国王位继承人勃艮第公爵的周围,他们向这位未来的法国国王灌输国王的职责不是追逐个人的荣耀而是人民的幸福这一观念。他们希望未来的法国国王摆脱独断专行的个人统治,在大贵族的辅佐下公开治理国家,同时放弃对外战争,减轻法国人民的负担。之后他们提出了建立全国性的三级会议制度、将国家事务专业化分工的各部行政会议制等具体的改革措施。尽管勃艮第公爵由于早逝没能继承王位,这些改革思想和改革计划奠定了摄政王时期改革的基调。摄政王试图变革绝对君主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试图解决国王由于个人专断、重用少数亲信、无法掌握足够信息导致的决策失误问题。各部行政会议将国家政务分配给宗教、外交、战争、财政、海军、内政和商业七个委员会,每个委员会主要由大贵族构成。摄政王通过各部行政会议制赢得了贵族的支持,改变了路易十四遗嘱中对他个人权力的限制。不过,摄政王并没有将全部决策权授予给各部行政会议,各部委员会只发挥了咨询建议的作用。在其实际运作过程中,各部行政会议成为了贵族之间权力斗争的场所,加上贵族长期脱离国家管理导致的治理能力不足,使得各部行政会议效率低下、无法与路易十四遗留下来的地方行政体系相适应,最终在实行三年之后被摄政王废除。摄政王在财政上任用了苏格兰经济学家约翰·劳进行纸币和银行改革,以此来解决法国严重的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与之前法国历任财政总监通过削减铸币成色、增加货币面值、超发铸币券等措施不同,约翰·劳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改革思路:首先应当优先处理货币短缺的问题而不是偿还债务,为此建立了一个私人性质的通用银行,通过随时兑现和妥善经营赢得了广泛的信任,银行通过发放大量的纸币解决了货币短缺的问题,之后通用银行升级为皇家银行,纸币成为同铸币相同地位的法定货币;其次,约翰·劳成立具有贸易垄断权的西方公司,通过宣传公司预期中的高额利润吸引投资者购买股票,在股票价值一路上升后,约翰·劳又将法国数目庞大的公债转换为公司的股份解决了债务危机。但是在劳的体系实际运转中,银行发行了远超于其储备金的纸币,导致纸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改革也触动了高等法院和金融家的利益,加上1720年马赛大瘟疫的影响,劳的纸币和银行改革也以失败收场。摄政王时期改革以失败告终标志着法国绝对君主制保守转型的失败。摄政时期的改革是在不否定绝对王权合法性的大前提下进行的,发起改革的大贵族希望通过增加贵族的政治参与将路易十四形成的个人专断式统治转变为国王与贵族共同治理的温和君主制。尽管摄政王的改革以失败告终,其改革思想和改革措施对后来的改革者和革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尹[10](2020)在《规定与自致:海顿社会身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试图解决以下问题:作为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海顿所处时代究竟对其音乐创作产生何种影响?海顿的音乐在不同身份下产生了何种变化?作为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海顿的社会身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同时代作曲家中是否具有代表性?造成这种社会身份转变的最根本最深层次原因为何?本论文旨在研究海顿社会身份,全文围绕海顿两个身份:规定性社会身份及自致性社会身份展开,分别论述海顿双重社会身份在其音乐、职业中的体现。需要明确的是,身份仅仅作为影响作曲家风格创作的一个因素存在,对整体风格产生一定修饰作用。质言之,本文试图阐明海顿两种身份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其次阐明海顿身份转变的社会缘由。本论文绪论部分对所选择论题从研究缘由、选题意义、国内外就此论题展开的相关研究的已有成果作出评价。随后的章节基于分总的逻辑展开,第一章对文内出现的三个主要概念进行阐述;第二章为海顿的规定性社会身份扮演,聚焦于海顿作为乐正的职业身份,从雇主的要求与迎合雇主两个方面展现海顿这一身份下的音乐创作;第三章为海顿的自致性社会身份的扮演,此段将抽象的自致性社会身份分为三个角色:作为乐正时的自致表现及商人、贵族身份,笔者分别选取了与之对应的三个阶段音乐创作进行论述:代表自主创作的《告别》、迎合公众创作的“伦敦风格”及象征个人意识表达的《创世纪》;第四章从宏观整体对海顿所处的古典时代进行审思,剖析海顿身份转变所反映的较为典型的时代缘由以及通过与莫扎特、贝多芬的对比阐述其具有个性化特征的非典型缘由。

二、我经历过比衰退更糟糕的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经历过比衰退更糟糕的事(论文提纲范文)

(2)英汉模拟交传中笔记运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以播客节目《智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任务介绍
    (一)任务描述
    (二)译前准备
        1.背景资料准备
        2.分析语料特点
        3.制定翻译计划
        4.建立术语表及相应笔记符号对应表
    (三)交传过程
        1.信息整理与口译笔记
        2.译语输出
    (四)译后整理
        1.文本整理与校对
        2.译后总结
    (五)衔接理论
        1.衔接理论定义
        2.衔接手段
        3.衔接理论在模拟交传实践中应用的意义
二、笔记在模拟交传中的应用
    (一)笔记在模拟交传中的特征
    (二)笔记在模拟交传中的必不可少性
    (三)衔接手段结合口译笔记在本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三、模拟交传中笔记运用的问题
    (一)笔记中关键信息内容缺失
        1.信息关键词漏写
        2.信息关键词笔记记录模糊
    (二)笔记逻辑结构不清晰
        1.关联词漏写
        2.关联词书写不清晰造成的误译
    (三)笔记中主次信息结构模糊
        1.代词意义不明确
        2.上下文句子逻辑意义不明确
四、衔接理论下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通过衔接手段解决笔记中关键信息内容缺失问题
        1.重现信息所指
        2.还原信息所指
    (二)通过衔接手段解决笔记逻辑结构不清晰以凸显源语逻辑
        1.增补逻辑词语
        2.替换逻辑词语
    (三)通过衔接手段解决笔记中主次信息结构模糊问题
        1.采用照应手段
        2.采用连接手段
结论
    (一)总结与反思
    (二)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源语及译语文本
致谢

(3)保护与服从 ——霍布斯论现代国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上篇 霍布斯政治思想中的保护与服从
    第一章 霍布斯与“保护—服从”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霍布斯的主要政治学着作及其思想简述
        第二节 当前霍布斯研究简述
        第三节 霍布斯的保护与服从理论研究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保护与服从学说的“政治—神学”面相
        第一节 恐惧——宗教生活的基础
        第二节 宗教与魔鬼学说
        第三节 权威之争:宗教、神学与国家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保护与服从学说的政治—法律面相
        第一节 霍布斯时代的法律综述
        第二节 17 世纪英格兰有关征服的大讨论以及霍布斯论征服
        第三节 征服与普通法
        第四节 征服、普通法与议会
        第五节 法律的严苛与宗教的不宽容
        第六节 霍布斯论法律:同意和明晰性
        第七节 小结:新的法律权威来源
中篇 保护与服从理论中的现代国家
    第四章 论自由
        第一节 霍布斯之前的自由
        第二节 自由主义自由以及斯金纳的批判
        第三节 霍布斯论自由
        第四节 小结:自由与强制
    第五章 论国家
        第一节 霍布斯之前的保护力量
        第二节 霍布斯论国家形式
        第三节 霍布斯的国家权力
        第四节 国家与政府
        第五节 小结:国家权利的绝对性与个人自由绝对性
    第六章 论政治代表
        第一节 皮特金论霍布斯的代表概念与斯金纳的反驳
        第二节 霍布斯之前的代表概念
        第三节 霍布斯的代表概念
        第四节 结论:代表人民与人民代表
下篇 现代政治与人的境况
    第七章 政治决断
        第一节 政治决断的目的:个人安全与自由
        第二节 政治决断的国家
        第三节 个人及其服从
        第四节 小结:政治决断下的自由空间
    第八章 论人
        第一节 人的境况
        第二节 现代世界的不确定性
        第三节 人的困境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发卡(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5)《秘密之书:私生女和缺席的父亲》(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翻译任务介绍
    1.1 作者简介
    1.2 翻译原文本介绍
2 翻译过程介绍
    2.1 译前准备
        2.1.1 查询资料
        2.1.2 查询资料术语表的制定
        2.1.3 理论确定
    2.2 译中事项
    2.3 译后事项
3 相关理论方法
    3.1 纽马克理论概述
    3.2 纽马克理论运用
4 翻译案例分析
    4.1 词汇层面
        4.1.1 直译法
        4.1.2 转换法
        4.1.3 增减词汇法
    4.2 句子层面
        4.2.1 顺译法
        4.2.2 拆译法
        4.2.3 转态法
        4.2.4 正反译法
    4.3 语篇层次
        4.3.1 文化因素翻译
        4.3.2 引语的处理
        4.3.3 修辞
        4.3.4 代词的处理
    4.4 案例总结
5 翻译实践总结
    5.1 翻译难点与心得
    5.2 对文学翻译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1 :翻译任务的原文
附录2 :翻译任务的译文
附录3 :汉英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译作目录

(6)《亲爱的胖胖》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Introduction to Dear Fatty
    1.3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2.1.1 Analysis of the Text and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Writer
        2.1.2 Preparations of Translation Tools
    2.2 While-transl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3.1 Brief Introduction to Newmark’s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2 Applicability of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to Memoirs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Application of Semantic Translation
        4.1.1 Retaining Rhetoric Vehicles
        4.1.2 Imitating Repetition and Parallel Structures
    4.2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4.2.1 Amplifying Implicit Information
        4.2.2 Compensating Alliterations
        4.2.3 Paraphrasing Idiom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7)伊格尔顿悲剧理论再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和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创新点和方法
第一章 伊格尔顿悲剧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一、时代背景
        二、个人经历
    第二节 理论背景与学术渊源
        一、理论背景
        二、学术渊源
第二章 基于传统视角的思考——伊格尔顿悲剧理论之一
    第一节 悲剧范围
    第二节 悲剧人物
        一、悲剧人物的民主化
        二、替罪羊
    第三节 悲剧冲突
第三章 悲剧现代意义的探讨——伊格尔顿悲剧理论之二
    第一节 人生意义的昭示
    第二节 启蒙现代性的批判
        一、悲剧构成批判的原因
        二、“悲剧性现代性”的内容及局限
        三、“悲剧性现代性”局限的解决
    第三节 政治革命的效应
        一、替罪羊与悲剧的关联
        二、悲剧替罪羊的革命象征意义
        三、悲剧替罪羊与社会主义革命
第四章 伊格尔顿悲剧理论的意义
    第一节 对悲剧理论构建的价值
        一、反拨西方悲剧衰亡论
        二、反拨悲剧理论肯定性传统
        三、启示我国现代悲剧理论发展
    第二节 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化
        一、对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补充
        二、对后现代主义批判的补充
    第三节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夏洛特·史密斯文学作品中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夏洛特·史密斯的研究现状
        1 夏洛特·史密斯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2 夏洛特·史密斯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1 民族、民族主义、民族认同与民族的国家
        2 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
    第四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夏洛特·史密斯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民族主义
    第一节 浪漫主义文学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夏洛特·史密斯的民族主义思想基础
        1 夏洛特·史密斯与托马斯·潘恩的《人的权利》
        2 夏洛特·史密斯与埃德蒙·伯克的《法国革命论》
        3 夏洛特·史密斯的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立场
第二章 民族认同的唤醒与民族主义的发轫
    第一节 《达斯蒙德》:对不列颠民族认同的唤醒
    第二节 《老庄园》:对不列颠民族—国家的设想
    第三节 史密斯早期作品中对民族主义政治诉求的呼应
第三章 民族认同的巩固与民族主义的修正
    第一节 《移民》:被战争巩固的不列颠民族认同
    第二节 《被驱逐的人》:对民族内阶级差异的探讨
    第三节 史密斯中期作品中用自由主义修正民族主义的探索
第四章 民族认同的拓展与民族主义的完善
    第一节 《年轻的哲学家》:拓展国界的不列颠民族认同
    第二节 《比奇角》:对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关注
    第三节 史密斯晚期作品中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
第五章 夏洛特·史密斯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的现代价值
    第一节 对民族主义的修正
    第二节 对自由主义的补充
    第三节 自我实现与民族发展的合一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法国绝对君主制转型的尝试 ——试论摄政王时期的改革(1715-1723)(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1.4 论文思路与框架结构
2 从主权至上到朕即国家:法国绝对君主制的理论构建
    2.1 博丹的君主主权理论
    2.2 卢瓦索的绝对主义官职理论
    2.3 勒布雷对“冒犯君主”的阐释
    2.4 小结
3 从危机到改革:路易十四末期改革者对绝对君主制的反思
    3.1 路易十四末年的统治危机
    3.2 勃艮第公爵集团的改革思想:以费内隆为例
    3.3 勃艮第公爵集团的改革计划
    3.4 小结
4 贵族政治回归的实践:各部行政会议制的创立和解体
    4.1 各部行政会议制计划草案的提出及其缺陷
    4.2 奥尔良亲王与各部行政会议制
    4.3 各部行政会议制废除及其原因
    4.4 小结
5 建立国家信用体系的革命性尝试:约翰·劳的银行和纸币改革
    5.1 约翰·劳的两种角色:赌博者和经济学家
    5.2 约翰·劳的货币理论和土地银行计划
    5.3 在约翰·劳之前解决国家财政困境的尝试
    5.4 建立国家信用的改革:约翰·劳的体系
    5.5 约翰·劳的体系崩溃原因分析
    5.6 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10)规定与自致:海顿社会身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18世纪音乐社会研究
        (一)维也纳音乐生活
        (二)英国音乐生活
        (三)18世纪其他地区音乐与社会概况
        (四)指挥与乐队发展研究
        二、作曲家社会身份宏观研究
        三、音乐社会学研究
        四、与本文相关的海顿研究
        (一)传记研究
        (二)海顿社交研究
        (三)与海顿有关的音乐研究
第一章 相关概念解析
    第一节 社会身份
    第二节 赞助人(赞助制度)
    第三节 商业制
第二章 海顿规定性社会身份的扮演
    第一节 规定性社会身份的职业表现
        一、埃斯特哈齐之前的任职
        (一)海顿早期技能训练
        (二)成为“乐正”的职业素养准备
        二、尼古拉斯一世统治下的宫廷任职
        三、尼古拉斯一世逝世后的宫廷任职
    第二节 规定性社会身份下的音乐创作
        一、赞助人的审美趣味
        (一)审美趣味与社会身份
        (二)赞助人的音乐审美
        (三)埃斯特哈齐家族的音乐趣味
        二、应雇主要求的音乐创作
        三、迎合雇主的音乐创作
    第三节 规定性社会身份的形成原因
        一、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赞助的历史
        (二)建立赞助关系的方式
        二、生存发展的需要
        (一)薪资
        (二)音乐家的地位
        三、贵族音乐竞争
        (一)竞争的缘由
        (二)竞争的表现
第三章 海顿自致性社会身份的诉求
    第一节 自致性社会身份的职业表现
        一、商人身份
        (一)海顿与赞助人
        (二)海顿与出版商
        二、贵族身份
        三、指挥身份
    第二节 自致性社会身份下的音乐创作
        一、狂飙突进:创作早期
        二、公共风格:伦敦时期
        (一)公共的含义
        (二)假想听众到现实听众
        (三)公共风格的确立
        三、《创世纪》:创作晚期
    第三节 自致性社会身份形成的反思
        一、中产阶层的英国听众
        二、以营利为目的的音乐会生活
        三、传统雇佣制的发展瓶颈
        (一)意识自由的受限
        (二)身份自由的受限
第四章 海顿社会身份转型的典型性与非典型性
    第一节 海顿社会身份转型的典型性
        一、民族意识的普遍化
        二、音乐的商业化
        三、思想的启蒙化
    第二节 海顿社会身份转型的非典型性
        一、与莫扎特身份的对比
        (一)曲折性
        (二)继承性
        (三)地域性
        二、与贝多芬身份的对比
        (一)与听众的相处
        (二)娱乐音乐与精英音乐意识形态
        (三)贵族赞助双方关系的转变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期刊杂志、硕博论文
        (二)专着
    二、英文文献
    三、英文文献网址
附录
    (一)海顿生平年表
    (二)海顿社会交际一览表
    (三)海顿财政收入一览表
    (四)海顿所获荣誉及加入协会
    (五)海顿乐队规模变化一览表
    (六)海顿遗嘱
    (七)海顿时代的货币
    (八)海顿的金钱观
    (九)海顿创作过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会论文

四、我经历过比衰退更糟糕的事(论文参考文献)

  • [1]控制[J]. 休·蒙哥马利,于大卫. 译林, 2022(01)
  • [2]英汉模拟交传中笔记运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以播客节目《智点》为例[D]. 刘宛颖.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保护与服从 ——霍布斯论现代国家[D]. 阳火亮. 北京大学, 2021(02)
  • [4]发卡[J]. 张杰. 芳草, 2020(03)
  • [5]《秘密之书:私生女和缺席的父亲》(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陈悦英.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亲爱的胖胖》汉译实践报告[D]. 唐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伊格尔顿悲剧理论再探[D]. 陈慧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
  • [8]夏洛特·史密斯文学作品中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研究[D]. 王艺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法国绝对君主制转型的尝试 ——试论摄政王时期的改革(1715-1723)[D]. 杨磊. 浙江大学, 2020(01)
  • [10]规定与自致:海顿社会身份研究[D]. 刘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我经历过比经济衰退更糟糕的事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