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江M6.0地震前后的光谱变化

雅江M6.0地震前后的光谱变化

一、雅江6.0级地震前后的波谱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高亮,汤曜炜,杨选[1](2021)在《基于波谱分析方法的波速比计算软件》文中研究指明常见的波速比计算软件使用和达法。和达法利用时间域信息,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采用波谱分析法得到震源谱参数,利用纵横波拐角频率比值和纵横波位移谱零频极限比值求波速比。在MATLAB平台下,编写软件将计算过程流程化,实现地震序列波速比批量自动计算。同时,将波速比计算结果以图像显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陈丽娟,龚丽文,董娣,王同军,陈继锋[2](2022)在《利用纵、横波震源谱参数研究波速比——以岷县—漳县MS6.6地震为例》文中认为利用甘肃省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波形,计算得到甘肃东南地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183个ML≥2.5地震纵、横波的拐角频率和零频极限等震源谱参数,分析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纵、横波拐角频率比值和零频极限比值的变化特征,间接反映震源处波速比的变化。结果如下:(1)拐角频率比值的平均值约为1.32,而由零频极限比值计算得到的波速比平均值约为1.55,后者高于前者;(2)二者得到波速比的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个波速比在岷县地震前后呈现出"明显升高-下降-震前急剧下降-震后缓慢恢复"的变化过程;(3)二者得到的波速比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岷县地震震中附近及合作、舟曲等地区在震前出现低值异常,震中附近地区的波速比在震后有所回升。

韩和平,马佳,张广莉,林稚颖[3](2018)在《地震应力降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地震发生前后,地震断层面上会产生应力降。本文就应力降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等进行详细分析、整理,阐述地震应力降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地震活动的分析与研究提供参考。

孙珂[4](2017)在《基于卫星遥感反演的地震热红外算法及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是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因地震死亡人数占自然灾害总死亡人数54%。加强地震预测研究,对于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地震预测仍然是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自20世纪60年代各国地震学家相继开展了各种手段的地震前兆研究,但地面定点观测手段无法获取大面积的动态、连续地震前兆场信息,而卫星遥感有观测范围广、不受地面自然条件限制等优点,在获取地震异常信息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中强地震前出现地面热异常早已被国内外地震学者所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学者利用NOAA卫星亮度温度数据,在中亚及东地中海地区许多中强地震前发现大面积热红外异常现象,之后,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卫星红外数据及其反演的参量热辐射异常的研究,这些参量主要包括亮度温度、长波辐射、地表温度、潜热通量和NCEP资料等。为了最大可能地提取热红外异常信息,针对不同参数,根据不同原理,越来越多异常提取算法被提出。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探测地震前红外辐射异常逐渐发展成地震预测研究领域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手段之一。利用热红外遥感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关键是获取与地震有关的前兆热异常信息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卫星热红外传感器接收到的红外辐射信息包括了地表及大气系统的辐射信息,因此,热红外辐射信息的影响因素众多、复杂多变,要从复杂的热红外遥感信息中将地震活动引起的热异常检测出来,必须深入研究热红外辐射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前人开展地表红外辐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出地形地貌、地物类型、气象变化、大地热流和气体变化等是主要的热红外辐射影响因素,并对地形地貌、地物类型等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辐射传输模拟软件MODTRAN模拟了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三种气体变化对红外辐射的影响。认为地形因素主要有高程和坡向两方面,是控制一个区域内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的基本因素,地形因素又是相对稳态的,一个地区的地形一般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气象是最为复杂的红外辐射影响因素,其变化几乎是随机的。地物类型,尤其是植被覆盖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但其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对于气体因素而言,水汽对红外波段辐亮度影响较大,CO2和CH4对红外波段辐亮度的影响较小,水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分析红外辐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目前热红外异常提取算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分析,针对不同类型数据源,改进了涡度算法,并提出了异常指数算法。根据热红外异常提取算法原理不同,将其大致归为三大类:基于差值分析的异常提取算法、基于背景场分析的异常提取算法和基于信号分析的异常提取算法。在分析三类异常提取优缺点的基础上,针对MODIS地表温度数据和长波辐射数据,结合RST和涡度两种算法优点,改进了涡度算法,提出了异常指数算法。(1)对于地表温度数据而言,改进的涡度算法基本思路是:首先对地表温度数据(LST)进行了类似的RST异常信息提取,主要注重背景场信息的利用,而后利用求得的结果,再进行涡度算法运算,以此获取地表温度异常突出信息的地理位置;(2)对于长波辐射数据而言,异常指数算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利用多年的数据求得同一位置均值和标准差的基础上,进行RST异常信息提取运算,注重多年的背景场信息提取,同时,利用涡度算法,对地震前后一段时间内数据进行运算,求得涡度值,注重提取同一时间不同位置相对增温区域,最后RST异常算法值与涡度算法异常值相乘得到异常指数,表征红外异常量,以此获取异常的地理位置。以MODIS地表温度为数据源,应用改进涡度算法,对40个中国大陆及周边2007-2015年5.5级以上地震开展了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有18个震例有明显的震前异常信息,占45.0%,有6个震例震后有明显的异常,占15%,另外还有40%未发现明显异常。不同震级的地震地表温度异常比例不同,因此,认为地震前地表温度异常与地震的震级大小有一定关系;同时发现不同区域地震地表温度异常比例不同,特别是在四川、云南等地区,发现震前地表温度异常比较多,说明地表温度开展地震前热红外监测有一定的区域适用性;不同震源机制类型的地震地表温度异常比例也不尽相同,认为地震的震源机制类型与热红外异常有一定关系,特别是走滑断层、逆断层为发震断层的地震发生前地表温度异常可能性较高。为了验证地表温度地震热红外异常的适用性,假设震级大小不变、发生位置不变、发生具体日期不变,发震年随机取2007-2015年中一年,从而得到了40个设定地震,对这设定地震地表温度异常检测表明,40个震例中有8个地震前发现了明显地表温度异常,占总震例的20%,与真实震例的红外异常45.0%相比,低25百分点,说明地震前地表温度异常并非随机现象。同时针对尼泊尔和汶川地震,检测了2007-2015年共9年发震具体日期前一个月的地表温度红外特征,两个地震震中位置附近都发现三组异常,其中一组对应后续真实地震发生,其他两组后续未有强震发生。以2015年尼泊尔地震为例,采用所提出的异常指数算法,较好地提取到了地震发生前数天红外异常现象。在开展中国大陆级周边2007-2015年5.5级以上地震的地表温度异常特征分析基础上,以极轨NOAA卫星2.5°×2.5°和静止FY-2D卫星0.1°×0.1°长波辐射数据为数据源,利用RST和异常指数算法,分析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和5月12日MS7.5地震前后的长波辐射变化特征,进而开展了RST算法和异常指数算法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运用RST算法,两次地震前后,未能在震中周围发现明显的长波辐射异常,而运用异常指数算法能够在地震发生前数天震中附近较好地识别地震红外异常:对于NOAA卫星,4月15日在MS8.1地震震中以西出现热红外异常,到4月24日震中以西约100km处出现异常最大值,随后逐渐消失。5月10日在MS7.5地震震中以东约200km发现异常,两次地震前最大异常指数均达到20,距离震中位置在100-200km之间;在NOAA卫星长波辐射异常发现最大值当日,采用FY-2D卫星每3小时的数据分析可发现红外异常的动态演化过程。同时,运用改进的涡度算法较好地识别尼泊尔地震发生前几天的红外异常现象。以极轨MODIS卫星5.6km地表温度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涡度和改进涡度算法,分析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和5月12日MS7.5地震前后的地表温度变化特征,进而开展了涡度算法和改进涡度算法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运用涡度算法,两次地震前后,未能在震中周围发现明显的地表温度异常,而改进的涡度算法能够在地震发生前数天震中附近较好地识别地震红外异常:在4月17日,距MS8.1地震震中位置西北约100km处有明显异常,在4月27日,距MS7.5地震震中位置西南约100km处有明显异常,这两次的异常位置与震中位置的距离都在100km左右,说明改进的涡度算法对于强震的发震位置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蔡杏辉,段刚,邵平荣,张丽娜[5](2015)在《福建仙游5.0级地震序列P波、S波拐角频率比值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福建仙游震区附近的3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仙游地震序列波形资料,采用PITSA软件,对2013年9月4日仙游ML5.0地震发生前后73个前、余震的P波、S波拐角频率比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震台的拐角频率比值在主震前均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台站间主震前后的变化形态存在较明显差异。

乔慧珍,张永久[6](2014)在《瀑布沟水库库区介质衰减、台站响应和震源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数字地震台网2007年1月到2011年12月记录到的瀑布沟水库及邻区地震波形资料,采用Atkinson方法计算了库区介质品质因子;并利用Moya方法计算了台站场地响应;在获得介质品质因子和台站场地响应的基础上联合反演计算了瀑布沟库区67次构造地震和208次爆破地震的震源波谱参数,同时讨论了它们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瀑布沟库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47.1*f0.92;各台站的场地响应随频率变化不大,场地响应均在1附近。

王鹏,郑建常[7](2014)在《2013年山东乳山MS4.3级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10月1日起在山东乳山发生了M4.3级地震序列,此序列持续时间是该区域历史上最长的。利用山东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ML≥2的波形资料,对S波记录谱进行仪器响应、传播路径和场地响应的校正后,基于Brune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反演计算了乳山序列38次ML≥2.0级地震的地震矩、应力降、视应力、拐角频率等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的地震矩在6.16×10111.35×1015N·M之间,应力降在0.021.96MPa之间,均值为0.38MPa,视应力在0.0080.8MPa之间,均值为0.15MPa,地震矩、应力降和视应力都与震级呈正相关,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拐角频率与震级呈负相关,高震级对应低拐角频率。地震矩和拐角频率呈负相关,地震矩和震源破裂半径的正相关关系不是很明显;通过对序列的应力降、视应力和拐角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的分析得到在序列发展中主震发生前可能会存在应力降和视应力高值异常现象,且可能会在应力降和视应力增强的过程中发生,或主震可能发生在出现拐角频率高值后的下降过程中。

王鹏,郑建常,赵金花[8](2013)在《胶东半岛地区震源波谱参数研究》文中认为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胶东半岛及附近地区2010年以来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Brune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反演了本区134次2.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波谱参数。结果表明胶东半岛地区中小地震的地震矩在9.76×1011~5.9×1014 N.M之间;应力降范围在0.017~25MPa之间,均值是0.97MPa;视应力范围在0.06~10.2MPa,平均应力水平在0.396MPa。地震矩、应力降和视应力都与震级呈正相关关系,拐角频率与震级的关系不是很明显;地震矩和拐角频率成负相关关系。根据本区震源参数和震级的定量统计关系,去除震级影响,通过应力降和视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得到目前正处于应力的释放时期。

李霞,董翔,刘希强,苗庆杰[9](2010)在《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研究地震集中区震源机制变化过程》文中研究指明同一震源区两次地震到达某台站的直达P波、S波零频观测谱值之比与其辐射图型因子之比线性相关,而后者取决于震源机制的几何特性。用波形记录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认为该系数是震源机制异同的归一化数值描述。据此对2003年青岛序列及冀鲁豫交界地区小震集中区地震事件进行聚类分组,给出序列事件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的时序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序列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时序曲线存在由一致到发散的变化过程,即震源区应力场强度由相对集中向逐步分散过度;冀鲁豫交界地区小震集中区谱振幅相关系数较低,震源机制各不相同,区域应力积累没有形成任何一个优势方向。

李瑞芬,高伟[10](2009)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文中研究表明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将30年论着文章总目录奉献给广大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多年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同仁。30年来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30年来,本刊共发表各类文章2972篇,其中地震研究类860篇,地磁地电类367篇,观测技术类1189篇,计算机应用类293篇,专家讲座19篇,历史回顾23篇,其他221篇,本刊30年的文献就像燃烛,当你打开它,可以使你眼前一亮,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二、雅江6.0级地震前后的波谱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雅江6.0级地震前后的波谱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波谱分析方法的波速比计算软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波速比求解理论
    1.1 地震波形谱分析
    1.2 位移谱拐角频率与零频极限值理论计算方法
    1.3 纵横波波速比计算
        1.3.1 利用纵横波拐角频率比值求解。
        1.3.2 利用纵横波位移谱零频极限比值求解。
2 软件计算流程
    2.1 数据导入
    2.2 地震P波、S波位移谱求取
        2.2.1 P、S波时间长度的确定。
        2.2.2 扣除仪器响应。
        2.2.3 去除背景噪声。
    2.3 波速比的计算
3 软件使用说明
    3.1 软件界面
    3.2 软件操作流程
4 实例分析
    4.1 实例计算
    4.2 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5 结束语

(2)利用纵、横波震源谱参数研究波速比——以岷县—漳县MS6.6地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选取
2 计算原理及方法
3 结果
    3.1 波速比随时间的变化
    3.2 波速比的空间演化特征
    3.3 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波速比相关系数时空演化特征
4 结论

(3)地震应力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应力降计算方法
2 影响因素
    2.1 观测台网限制
    2.2 震级
    2.3 震源深度
    2.4 震源破裂类型
    2.5 地震类型
3 应力降实验与地震预测研究进展
    3.1 岩石力学实验及数值模拟中应力降变化
    3.2 地震预测研究中应力降应用
4结论和讨论

(4)基于卫星遥感反演的地震热红外算法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参数地震红外应用研究
        1.2.2 异常提取算法研究
        1.2.3 地震红外异常机理研究
        1.2.4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卫星遥感热辐射原理及卫星数据
    2.1 卫星遥感热辐射理论
        2.1.1 热辐射基本原理
        2.1.2 热辐射基本定律
        2.1.3 热辐射大气传输
    2.2 卫星数据
        2.2.1 地表温度
        2.2.2 长波辐射
    2.3 小结
第三章 热红外辐射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形地貌对热红外辐射影响
        3.1.1 首都圈地形对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影响
        3.1.2 川滇地区地形对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影响
        3.1.3 青藏高原东北隅地形对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影响
    3.2 地物类型对热红外辐射影响
    3.3 气象变化对热红外辐射影响
    3.4 大地热流对热红外辐射影响
    3.5 气体变化对热红外辐射影响
        3.5.1 大气辐射传输模拟方案设计
        3.5.2 不同气体含量对红外波段大气透过率影响模拟
        3.5.3 不同气体含量对红外波段辐亮度影响模拟
        3.5.4 不同气体含量下红外波段辐亮度变化单点模拟
    3.6 小结
第四章 异常指数算法研究
    4.1 RST算法
    4.2 改进的涡度算法
    4.3 提出的异常指数算法
    4.4 异常判别标准
    4.5 小结
第五章 地震红外异常时空特征分析
    5.1 研究震例选取
        5.1.1 研究震例概况
        5.1.2 震例震源机制
    5.2 典型震例分析
        5.2.1 2008 年汶川 8.0 级地震
        5.2.2 2010 年玉树 7.1 级地震
        5.2.3 2013 年芦山 7.0 级地震
        5.2.4 2014 年鲁甸 6.5 级地震
    5.3 设定地震红外异常检测
        5.3.1 设定地震概况
        5.3.2 设定地震红外特征检测分析
    5.4 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分析
        5.4.1 不同震级热红外异常特征
        5.4.2 不同区域热红外异常特征
        5.4.3 不同震源机制解红外异常特征
    5.5 小结
第六章 尼泊尔地震热红外特征演化研究
    6.1 地震构造背景及地震概况
    6.2 异常指数与RST比较分析
        6.2.1 RST运算结果与分析
        6.2.2 异常指数运算结果与分析
        6.2.3 两种算法运算结果比较分析
    6.3 改进涡度算法与涡度算法比较分析
        6.3.1 涡度算法运算结果与分析
        6.3.2 改进涡度算法运算结果与分析
        6.3.3 两种算法运算结果比较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和认识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项目及发表的论文情况

(5)福建仙游5.0级地震序列P波、S波拐角频率比值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资料选取与处理
    1.1资料选取
    1.2资料处理
2计算结果与分析
    2.1计算结果
    2.2拐角频率比变化分析
3讨论

(6)瀑布沟水库库区介质衰减、台站响应和震源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资料的选取和预处理
    1.1 台站、资料选取
    1.2 资料预处理
2 品质因子Q值的计算
3 场地响应的确定
4 震源参数计算及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8)胶东半岛地区震源波谱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震源参数计算方法
2 资料选取
3 震源波谱参数的计算结果分析
    3.1 地震矩与近震震级的关系
    3.2 地震应力降
    3.3 视应力
    3.4 地震矩与拐角频率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9)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研究地震集中区震源机制变化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原理
2 资料处理方法
    2.1 波形资料预处理
    2.2 计算体波零频谱振幅值
    2.3 计算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
    2.4 相关系数的聚类分析
    2.5 滑动平均相关系数的时序曲线
3 实例
    3.1 青岛崂山4.2级地震序列
    3.2 冀鲁豫交界的中小震集中区地震
4 讨论

四、雅江6.0级地震前后的波谱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波谱分析方法的波速比计算软件[J]. 高亮,汤曜炜,杨选.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06)
  • [2]利用纵、横波震源谱参数研究波速比——以岷县—漳县MS6.6地震为例[J]. 陈丽娟,龚丽文,董娣,王同军,陈继锋. 地震工程学报, 2022(01)
  • [3]地震应力降研究进展[J]. 韩和平,马佳,张广莉,林稚颖.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03)
  • [4]基于卫星遥感反演的地震热红外算法及特征研究[D]. 孙珂.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7(03)
  • [5]福建仙游5.0级地震序列P波、S波拐角频率比值变化研究[J]. 蔡杏辉,段刚,邵平荣,张丽娜. 华南地震, 2015(02)
  • [6]瀑布沟水库库区介质衰减、台站响应和震源参数研究[J]. 乔慧珍,张永久. 地震工程学报, 2014(03)
  • [7]2013年山东乳山MS4.3级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研究[A]. 王鹏,郑建常. 2014年环渤海、泛珠三角区域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8]胶东半岛地区震源波谱参数研究[J]. 王鹏,郑建常,赵金花. 地震工程学报, 2013(02)
  • [9]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研究地震集中区震源机制变化过程[J]. 李霞,董翔,刘希强,苗庆杰. 西北地震学报, 2010(03)
  • [10]《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J]. 李瑞芬,高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05)

标签:;  ;  ;  ;  ;  

雅江M6.0地震前后的光谱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