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能金融与养老基金风险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泽华[1](2021)在《瑞典国民养老基金资产管理经验借鉴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瑞典国民养老基金(AP)是瑞典现收现付制的收入关联型养老保险制度历年养老金收支盈余的积累,因其在运作过程中类似一个财务缓冲池,所以又被称为“缓冲基金”。瑞典政府为了提高国民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于2000年对国民养老基金的投资体制进行了全面的调整,重新设计并设立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六国民养老基金,共同对瑞典基本养老金制度中的个人名义账户内的资产进行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投资管理,以期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提高国民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维持财务平衡。新世纪以来瑞典国民养老基金成功的资产管理实践表明,基于良好的资产管理模式完全可以在有效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安全的同时带来丰厚的长期性投资回报,完全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给现收现付制的基本养老金制度所带来的冲击。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起步较晚且相关经验十分匮乏,在面对急剧老龄化的挑战下,需要深入思考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未来。中国和瑞典虽然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金资产管理发展程度等方面均有较大不同,但是两者在现收现付制的基本养老金制度下满足国民退休需求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同时两者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投资环境复杂多变等共同的挑战。因此,通过借鉴瑞典国民养老基金资产管理的先进经验,期冀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管理改革提供新的启示。本文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管理改革为背景,首先明确了借鉴瑞典国民养老基金资产管理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在充分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并列举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其次对涉及瑞典国民养老基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明确,为本文奠定了研究基础。再次,通过对瑞典国民养老基金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治理结构和投资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探究了其内在机理,进而对国民养老基金资产管理进行了全面的评价。最后基于瑞典国民养老基金资产管理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应构建多重养老金储备结构相适应的基金投资运营模式、强化内部治理结构、重视以信息披露制度为重点的监管体系建设、树立可持续的投资管理理念以及实施负责任的投资战略等政策建议。
江玉荣,张宇润[2](2021)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保底承诺的反思与修正》文中研究说明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已先后与24个省级政府签署了委托投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合同,合同对基金投资收益作了保底承诺,保底承诺率为委托资金到账当年的五年期记账式国债算术平均发行利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保底承诺借鉴了养老基金投资普遍存在的风险补偿机制,本质上是对基金投资不同时期收益的平滑,并不属于法律禁止的保底承诺/刚性兑付范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保底承诺并不能化解投资风险,并且与养老基金的长期资本性质相违背,也不利于构建信义义务。破解基本养老基金投资保底承诺弊端的关键是在做好养老基金制度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并辅以配套措施,同时完善以信义义务为中心的养老基金投资内部制衡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刘桂莲[3](2020)在《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发展的互动关系日益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已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要热点话题。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关于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发展关系的文献,重点从养老基金投资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资本市场对养老基金的影响、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一般性约束条件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结合中国养老基金投资和资本市场的现状,提出完善我国养老基金市场化投资的政策建议。
于潍潍[4](2020)在《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21个国家和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养老基金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自英国着名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提出“从摇篮到坟墓”全方位社会保障的观点以来得到充分的发展。各国纷纷建立起养老基金作为国民老年时维持生活水平的经济保障。然而,随着养老基金与社会、经济等众多因素的交织,养老基金不仅被赋予社会职能和政治职能,还被赋予促进经济发展、优化就业结构等经济预期,养老基金也成为反应一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从总体上看,全球主要国家人口结构的持续老龄化导致养老基金在未来几十年里将趋于枯竭。为满足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伴随着各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国家逐渐放开了对养老基金的投资限制,养老基金已然成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养老基金对资本市场发展有储蓄效应、流动性效应、利率效应和稳定性效应,而资本市场发展对养老基金会产生经济增长效应、投资收益效应、金融加速器效应和网络效应。然而,由于各国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的情况不尽相同,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的互动关系也各有差异。本文首先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探究各国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互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国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确定。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不确定因素,本文将其分为两部分,采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养老基金对资本市场发展规模以及波动性是否有显着影响,结果表明养老基金对资本市场规模扩张没有显着影响,而对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则有显着影响。本文通过对各国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互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存在着制约因素。养老基金投资主体、投资策略、监管模式、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养老基金领取形式等都会影响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的互动关系。本文认为,为实现中国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国应加快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建立多元化投资策略和专业性养老保险投资机构,不断完善投资风险防控体系。
淡雅[5](2020)在《我国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价值追求的可持续性使其区别于社会责任投资,其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效益的特征契合了基本养老金投资的安全性、收益性和社会性要求。此外,当前我国绿色投资市场发展前景可观,绿色发展战略对绿色投资提出了明确指引并且形成生态保护的共同认知,为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提供了政策、社会和市场基础。因此,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基本养老金投资参照信托法律关系进行,具有信托责任兼具私益和公益属性、委托人固定性、受益人不特定性、受托机构法定性、信托财产权属与委托人相分离等区别于商事信托的特征。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亦具有信托属性,其追求生态效益的非财务信托目标在信托责任领域仍存在一定理论争议。一项信托成立后受托人的信托责任内涵应当结合该项信托的成立目的与性质属性进行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实现社会福利并维护代际公平,我国基本养老金信托投资制度必须要具备保证未来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目标的能力;而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设立则决定了基本养老金信托投资具有私益和公益属性,因此信托责任内涵不再仅仅局限于追求受益人的财务回报最大化,同时还要基于公益属性追求受益人的生态利益以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而保证在代际内和代际间实现经济和生态领域的公平。综上构成了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的信托法律基础。因此,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具有法理上的正当性,其信托法律关系的特殊性体现在信托责任和受益人利益的生态性,其禁止以牺牲生态利益为代价而获取经济收益的投资决策,鼓励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生态投资。然而,我国现行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未能充分考虑到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的特殊性,存在生态价值体现不足、受益人权益保障不足、绿色筛选制度缺失、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监督制度不完善和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问题,无法满足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发展的法律需求,因此有必要从价值层面、原则层面和制度层面对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规范进行重新思考。具体而言,在法律价值层面,确立绿色化和投资安全原则、明确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受益人主体权利保障层面,归正受益人的法律地位、建立受益人咨询和救济程序;在绿色投资核心操作层面,制定筛选和分层信息披露制度;在投资监督层面,健全内部分层监督制度、拓宽外部监督路径;在风险控制层面,建立绿色风险与收益评估制度、引入“双重”保险制度、建立国家财政补亏制度。
么婷婷[6](2020)在《我国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期养老保险金额不断提升,社会中已经出现了养老基金进行银行存款或者购买国债并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情况,甚至基金的收益也随之变成了负收益。因此养老基金放到资本市场环境中以获取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就非常重要了。《基本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在2015年8月17号开始正式运行,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养老基金不同于其他普通的投资基金,它是众多公民生活的依赖,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正是因为它的特殊性质要求投资必须谨慎小心,最大程度地降低和规避风险,以确保养老基金的安全。但是我国现在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的现状并不是非常的理想,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存在着很多问题:养老基金投资准入制度审查效果不佳、数量控制结构不明确、信息披露制度欠缺、关联交易制度不完善和养老基金入市风险补偿领域监管不明确等,就是这些问题导致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运营中存在着各种风险,为了使养老基金能够规避风险而进行监管就要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而导致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有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养老基金的投资市场不完善以及政府的内在效应。只有正确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能够提出有意义的解决措施才能够真正地让养老基金入市在法律地监管下有效运行。完善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实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我国应该从立法层次和立法原则上健全我国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体系;通过加强基金从业人员和强化基金投资管理机构行业自律管理来加强基金投资市场的发展和监管;而且还需要确定合适的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入市运营主体、强化各级人大监管职能,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委员会、明确监管主体职责,建立专门监管机构等措施消除政府内在效应弊端。
周晓蝶[7](2020)在《个人养老保险计划激励机制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研究 ——基于美国、德国和芬兰的经验》文中研究指明在正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未建立时,养老保障主要由非正式制度提供,家庭承担绝大部分责任,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渐建立起正式制度的养老保险制度,家庭保障的功能逐渐弱化,正式的养老保险发挥着关键作用。养老的正式制度安排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从个人、政府与社会的参与程度来看,个人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要。20世界70年代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老龄化问题也日趋严重,使其现收现付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为继,纷纷进行了改革,逐渐将养老责任转移至社会和个人。20世纪末,许多西方国家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合理的分配了政府、社会及个人的责任,个人养老保险计划多为第三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越来越被重视。我国的多层次养老保险目前发展失衡,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逐年下降,企业年金发展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缓慢,激励机制缺失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本文从激励机制角度出发分析国外个人养老保险发展较好的国家的经验,启示目前正在试点的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国外个人养老保险发展较好,大致可分为以德国为代表的保险特色浓厚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投资特色浓厚类型,芬兰则是由其保险公司重要作用而独具一格。其中,美国的个人退休账户制度(IRAs)建立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之下,采用EET和TEE相结合的税收优惠制度,资本市场发达投资工具多样化,也是最早探索金融教育的国家。德国里斯特改革之前的情况与我国目前状况类似,多层次养老保险发展不平衡,改革后引入里斯特养老金计划和吕库普养老金计划,完善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现今里斯特养老金计划发展势头虽减弱,但其税收优惠结合直接补贴的财务激励模式值得借鉴,以高额税收减免为特征的吕库普计划更是为自雇人员提供了养老保障。芬兰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达,将全体国民都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之中,市场化的经营模式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养老保险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我国调动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提供了启示。因此,选取这3个国家从法律激励、财务激励、投资激励和金融教育四个方面分析其特征,为我国建立和完善个人养老保险激励机制提供思路。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分析在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下降、替代水平下降、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结构失衡的背下丰富完善个人养老报计划研究激励机制的意义,并国内外文献进行简单梳理。第二章,国外个人养老保险计划激励机制的概述。分析激励机制内涵,将激励机制分为法律激励、金融教育、财务激励和投资激励,梳理了国外个人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的演变历程、特点。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分析美国、德国和芬兰的个人养老保险计划的激励机制和激励效果。其中,主要分析美国的传统IRA和罗斯IRA的法律激励和“EET”与“TEE”相结合的财务激励;德国里斯特养老金计划“税收优惠与直接补贴相结合”的财务激励以及吕库普养老金计划以高免税额为特点的税收优惠;芬兰保险公司在其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作用以及多元化的投资。第六章,构建及完善我国个人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的启示和建议。总结了国外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的经验启示,我国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以及激励机制不足的缘由,并构建我国个人养老保险激励机制提出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如下:首先,从激励机制新角度分析个人养老保险计划,提出应从法律激励、财务激励、投资激励和金融教育多方面推动我国个人养老保险的发展,学术观点有一定的新颖性。其次,本文选择了美国、德国和芬兰三个国家,提炼不同国家在激励机制中的特色,如美国完善和多样的法律激励与财务激励、德国税收优惠和直接补贴结合的财务激励可覆盖不同类型的人群、芬兰激励金融机构在多层次养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一视角研究的成果还不多。最后,总结国际经验并提出构建和完善我国的个人养老保险计划激励机制的建议,如强化民众金融素养的培养,采取差异化的激励措施,具有较强的实现针对性。
薛麒译[8](2020)在《“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正在加速进入深度老龄化时代,应对老龄化的“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不断深化。依托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二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养老金融市场逐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养老金融市场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然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却相对不足,养老金融市场供需错配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养老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作为养老金融产品的供给主体,其经营策略对养老金融市场有着重要影响。深入研究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对于加快养老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推进“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聚焦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运用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五个维度展开研究:第一,对养老金融、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等概念进行了深度阐释,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第二,系统分析“第三支柱”制度下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市场中的运行状况以及存在问题。第三,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知识水平、投资经验以对养老金融市场需求意愿及养老金融产品选择的影响,以上海为例建立灰色模型预测上海地区老龄化的趋势,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基于“第三支柱”的养老金融市场规模。第四,基于实证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老年人的金融需求信息,用Probit回归模型分析金融知识水平和投资经验对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第五,以上海为例,调研了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经营状况,同时,分析了典型国家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产业的经营发展之路,借鉴了国外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成功经验,探究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市场发展战略路径,以及完善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的行动方案。论文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养老金融服务潜在市场需求巨大,但是养老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意愿存在多元影响因素,养老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供需匹配度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第二,中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的经营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即使在全国金融最发达的城市上海,金融机构对养老金融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经营策略。第三,推动中国养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亟需加强政府对养老金融市场的政策引导,强化养老金融市场监管,提高老年人的金融素养,促进商业银行改善经验策略,设计出更具针对性,满足市场需求的养老金融产品。
李文[9](2020)在《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缴费确定(Defined Contribution,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问题始终是投资组合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现代金融市场中,DC型养老基金管理者在进行投资组合选择时,常常要面对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胀、随机利率和卖空约束。因而,基金管理者必须要合理地在这些因素约束下进行投资组合选择。现代金融实践经验表明,风险资产价格剧烈变动发生地越来越频繁,给现实中以DC型养老基金为主的经济体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在当前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问题研究中,考虑风险资产价格剧烈变动对投资组合的影响便显得愈加重要。基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为研究对象,在影响投资者投资组合选择的通胀、随机利率和卖空约束三大主要影响因素约束下,借助泊松跳扩散(Possion Jump Diffusion,PJD)过程对风险资产价格过程进行建模分析。利用金融随机分析理论、随机控制理论及模糊随机理论,深入探讨在通胀、随机利率及市场卖空约束三种现实中典型金融市场约束条件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问题。首先,针对现代金融市场中通胀影响投资者投资行为这一重要特征,假定通胀服从几何布朗运动,以终端财富通胀折现的期望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利用随机控制理论和模糊随机理论,得到DC型养老基金管理者在考虑通胀条件下的最优投资组合。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考虑到金融市场突发事件对投资组合的影响后,跳跃强度将成为影响风险资产最优投资的影响因素之一。在考虑随机通胀约束情形下,风险资产最优投资随着通胀波动率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且利用模糊随机理论,将金融市场突发事件发生的跳跃强度模糊化,形成一个向右偏的三角模糊数,在对数效用函数下,得到DC型养老基金管理者的最优投资区间。随着DC型养老基金管理者主观判断信度的不断提高,基金管理者在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投资区间会逐渐变窄,直至风险资产的最优投资和无风险资产的最优投资成为一个确定的实数,丧失模糊性。其次,针对现代金融市场中无风险利率的随机特征,将无风险利率随机化,以终端财富期望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利用随机控制技术和模糊随机分析,得到DC型养老基金在随机利率条件下的投资组合。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考虑随机利率情形后,在股票价格发生跳跃的情形下,在考虑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对最优投资的影响后,股票投资会随着投资者风险厌恶系数的增大而减少,债券投资将随着的逐渐增大而增大,银行存款投资将随着的逐渐增大而减少。考虑投资期限对最优投资的影响时发现,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加,股票投资不变,而债券会呈现出斜率逐渐减小的增加趋势,银行存款投资趋势正好与债券投资趋势相反。在考虑股票市场跳跃强度对最优投资的影响时发现,随着跳跃强度的不断变大,债券投资不发生变化,股票投资则呈现出递减的趋势,银行存款投资趋势则与股票投资趋势正好相反。并且,利用模糊随机理论,将金融市场突发事件发生的跳跃强度模糊化,形成一个向右偏的三角模糊数,在对数效用函数下,得到DC型养老基金管理者的最优投资区间。基金管理者的主观判断信度决定着投资品种的投资区间。当基金管理者的主观判断信度不断提高的时候,管理者在银行存款、债券和股票的投资区间会逐渐变窄,直到基金管理者的主观判断信度达到1时,银行存款、债券和股票的最优投资区间完全失去模糊性,它们的最优投资成为一个确定的数值。最后,针对现代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卖空约束特征,将金融市场的卖空约束考虑在内,在经典的连续时间均值‐方差最优资产投资组合分析框架下,利用LQ方法构建均值‐方差模型。然后,将初始的均值‐方差模型资产投资组合问题转换为辅助均值‐方差模型问题。由于考虑卖空约束的存在,传统的极大值方法及鞅方法都不能直接应用。考虑到粘性解理论在具有非负约束随机LQ问题中的有效性,于是可以利用粘性解的理论方法来刻画最优资产投资组合问题,进而可以得到最优投资的有效解及有效前沿。结果表明,考虑风险资产价格发生跳跃情形后,风险资产价格跳跃现象对有效最优投资和有效前沿都将产生影响。并且,在与以往不考虑风险资产价格跳跃只考虑扩散问题的研究相似的是,如果DC型养老基金财富足够大,则基金管理者在风险资产的投资额由于卖空约束将保持为零,全部资产投资于无风险资产。总之,本文在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管理问题中,在考虑金融市场中影响投资者投资组合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通胀、随机利率和卖空约束的影响下,充分考虑风险资产价格的跳跃特征,研究DC型养老基金的投资组合问题。本文的研究更符合当前金融市场DC型养老基金进行的投资组合选择过程,也为市场相关养老基金管理者进行投资管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型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随着我国养老基金逐渐地进入资本市场,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养老基金入市投资决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司絮[10](2019)在《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的资产选择及其风险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目前的养老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基金、商业养老保险基金以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在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中仍然占据最大规模,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比较缓慢。自2012年起,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征缴收入与支出差额开始逐渐扩大。而企业年金和社会保障基金在投资收益方面受到股市及债券市场市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影响,总体表现不佳。此外,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2012年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连续走低,劳动年龄人口本身逐步走向老龄阶段,高龄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截至2016年,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数量中的占比为10.85%。面临重重压力,养老基金应该如何拓展投资道路,提高养老基金的风险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的保值增值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将养老基金投资于基础设施资产符合多元化的基金投资运营方式和要求,对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基础设施资产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能源公共事业、电力、水利、通讯等,种类繁多,在对基础设施资产进行投资的同时,要严格把控投资资产的类别,重点投资较成熟的资产,并科学合理的确定各类资产的投资占比,选择在保证基金安全性前提下能够带给资产组合最大收益和风险最小的基础设施资产类别,确保养老基金的投资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迫于人口老龄化以及投资运营的巨大压力,养老基金在保值增值上依然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和严峻的形势。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投资周期长、进入门槛高、抗通胀等优势特点,与养老基金的长期资产负债期限相匹配,有利于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同时,拓宽投资渠道,发展多元化投资模式非常重要。扩大投资渠道一方面是要对虚拟经济中金融渠道的扩展,另一方面是关于对实体经济投资渠道的扩展特别是基础设施类的实体经济。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资产相当于拓宽了投资渠道,一方面在制度上增强了吸引力,大大提升了民众的参保积极性并扩大了覆盖面,另一方面增加了基金的来源使得养老基金支撑能力提高。文章在介绍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养老基金对基础设施投资的资产类别方向,通过对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非洲地区养老基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情况作为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资产方面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论文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包括:第一章为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梳理归纳了与该领域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对文章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采用的方法、创新与不足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整理分析了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理论、资产配置理论和资产选择理论。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资产的发展状况,其中包含了国内投资状况以及国外主要国家或地区养老基金对基础设施资产的投资状况。通过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非洲地区养老基金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资产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第四章对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资产的动因、投资工具与投资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资料,整理分析了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资产的原由、投资工具,直接与间接投资策略的优劣势。第五章是对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资产的类别选择的实证建模分析。实证分析的研究主体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包括对资产选择在收益、风险等方面的选择依据说明,数据模型的建立与结果的分析。第六章主要是对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的资产选择及风险控制建议。建立在前五章的内容与研究结果之上,总结出适合于现阶段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资产方面的建议,主要包括投资策略的选择,对基础设施资产方向的选择,投资过程的风险控制等。论文的可能创新点主要包括:第一,本文从资产配置和资产选择的角度出发,以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为大框架,采用文献综述法,对比分析法,实证研究等方法,从细分的基础设施中选择出既能提高资产组合投资收益率,又能降低投资风险的资产类别。为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提供了资产投资选择方向,由此可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承受最低的风险。第二,检验了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的资产组合最佳配置比例。在实证方法上,考虑了基金投资的绩效水平,引入夏普比率强调单位风险上的特定收益的思想,把投资组合的收益与潜在的风险结合起来的方式体现出对投资资金收益性与安全性的考量。筛选出既能够增加资产组合收益与投资绩效,又能使的组合的风险降低的基础设施类别,对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的投资方向给出一定的借鉴。采用国内外直接投资经验来补充实证仅对于养老基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做到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第三,结合我国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及发展状况,提出了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资产选择的风险控制策略,包括对于选择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资产的风险控制策略;“棕地”基础设施项目资产优先,有序进入“绿地”基础设施资产项目;注重基础设施资产选择中的特许权保护和风险分担机制构建;建立基础设施资产投资的风险基础绩效评估机制。由于基础设施项目从设计、建设到运营历时较长,需要长期的项目跟踪与记录,因此养老基金以直接投资策略的方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数据较难获得,如私募股权投资的数据。所以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只采用了养老基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希望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管理逐渐规范,在数据可获得的条件下,继续深入研究养老基金直接投资基础设施资产,提出更丰富全面的建议。
二、功能金融与养老基金风险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功能金融与养老基金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瑞典国民养老基金资产管理经验借鉴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瑞典国民养老基金 |
2.1.2 AP基金 |
2.1.3 瑞典第六国民养老基金 |
2.1.4 瑞典国民养老基金资产管理 |
2.1.5 瑞典基本养老金制度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选择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
2.2.4 公司治理理论 |
第三章 瑞典国民养老基金发展历程与运营概况 |
3.1 瑞典基本养老金制度简介 |
3.2 瑞典国民养老基金发展历程 |
3.3 瑞典国民养老基金运营概况 |
第四章 瑞典国民养老基金治理结构与投资管理 |
4.1 瑞典国民养老基金治理结构 |
4.1.1 国民养老基金内部治理结构 |
4.1.2 国民养老基金外部治理结构 |
4.2 瑞典国民养老基金投资管理 |
4.2.1 国民养老基金的投资规则 |
4.2.2 国民养老基金投资战略与风险管理 |
4.2.3 国民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结构 |
4.2.4 国民养老基金投资收益 |
第五章 瑞典国民养老基金资产管理评价 |
5.1 多重养老金储备结构运营模式评价 |
5.2 国民养老基金治理结构评价 |
5.2.1 国民养老基金内部治理结构 |
5.2.2 国民养老基金外部治理结构 |
5.3 国民养老基金投资管理评价 |
5.3.1 可持续的投资管理原则 |
5.3.2 负责任的投资战略 |
5.3.3 积极主动的投资管理 |
5.3.4 多元化的资产配置结构 |
第六章 瑞典国民养老基金资产管理对中国的参考 |
6.1 构建多重养老金储备结构相适应的基金投资运营模式 |
6.1.1 建成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缴费型主权养老基金 |
6.1.2 新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管理机构 |
6.1.3 尝试建立私募股权基金 |
6.2 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管理机构治理结构改革 |
6.2.1 强化专业性和独立性的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
6.2.2 重视以信息披露制度为重点的外部治理结构建设 |
6.3 更新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管理理念与投资管理战略 |
6.3.1 树立可持续的投资管理理念 |
6.3.2 实施负责任的投资战略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保底承诺的反思与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保底承诺的法律效力及基本养老基金投资保底承诺性质界定 |
(一)保底承诺法律形态及司法认定 |
(二)基本养老基金投资保底承诺性质的界定 |
三、基本养老基金投资保底承诺产生的动因及反思 |
(一)基本养老基金投资保底承诺产生的动因 |
1.缘起于化解基本养老基金投资风险 |
2.形式上借鉴养老基金投资普遍存在的风险补偿机制 |
3.根本原因在于养老基金投资信义义务的不完备 |
(二)基本养老基金投资保底承诺约束之反思 |
1.保底承诺是一种不完备的基本养老基金投资风险补偿措施 |
2.保底承诺与养老基金长期资本特性冲突 |
3.保底承诺不利于基本养老基金投资内部制衡和外部监管机制完善 |
四、破解基本养老基金风险投资保底收益的思考 |
(一)取消保底承诺之约定、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并辅以配套措施 |
(二)做好养老基金制度的顶层设计,分门别类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
(三)重塑基本养老基金投资内部制衡机制 |
(四)完善基本养老基金投资的外部监管制度 |
(3)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研究进展: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关系 |
(一)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定性分析 |
1.养老基金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
2.资本市场对养老基金的影响分析。 |
(二)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
(三)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应具备的先决条件 |
二、国内研究进展: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关系 |
(一)我国养老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的相关问题及优化策略 |
1.基本养老金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争论。 |
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投资的必要性分析。 |
3.我国基本养老金市场化投资的优化策略。 |
(二)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1.养老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单向影响分析。 |
2.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双向互动关系的研究。 |
(三)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关系的国别研究 |
三、结论与启示 |
(4)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21个国家和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养老基金投资面临的风险及管控 |
1.2.2 养老基金投资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1.2.3 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互动关系的约束条件 |
1.3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1.3.1 结构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 |
2.1 养老基金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
2.1.1 储蓄效应 |
2.1.2 流动性效应 |
2.1.3 利率效应 |
2.1.4 稳定性效应 |
2.2 资本市场对养老基金的作用机制 |
2.2.1 经济增长效应 |
2.2.2 投资收益效应 |
2.2.3 金融加速器效应 |
2.2.4 网络效应 |
第3章 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
3.1 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
3.1.1 养老基金发展情况概述 |
3.1.2 研究方法以及数据处理 |
3.1.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3.2 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规模及波动性的实证检验 |
3.2.1 变量、数据的选取 |
3.2.2 模型的设定 |
3.2.3 单位根检验以及滞后阶数的选择 |
3.2.4 模型的稳定性与格兰杰因果分析 |
3.2.5 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第4章 养老基金三大支柱与资本市场发展互动关系的国别比较 |
4.1 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与资本市场的相互影响 |
4.1.1 投资主体性质不同所获得的资本市场投资收益有所区别 |
4.1.2 投资策略不同导致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存在差异 |
4.2 企业筹划的第二支柱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 |
4.2.1 投资风险补偿机制不同对资本市场结构产生不同影响 |
4.2.2 不同的领取基金形式所面对资本市场的风险不同 |
4.2.3 不同的监管模式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不同 |
4.3 个人自愿的第三支柱与资本市场的相互作用 |
4.3.1 不同的保险功能对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产生不同影响 |
4.3.2 不同投资管理机构对资本市场竞争产生的影响不同 |
第5章 主要结论以及对完善中国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互动关系的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完善中国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互动关系的建议 |
5.2.1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
5.2.2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
5.2.3 建立多元化投资策略 |
5.2.4 建立专业的投资机构 |
5.2.5 完善投资风险防控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现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方案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的概述 |
一、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的概念 |
二、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的特征 |
三、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二节 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的基本阐释 |
一、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的概念 |
二、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关系的特殊性 |
三、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 我国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的检视 |
第一节 我国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的现状探索 |
一、我国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的概况 |
二、我国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的局限 |
第二节 我国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的问题剖析 |
一、生态价值体现不足 |
二、受益人权益保障不足 |
三、绿色筛选制度缺失 |
四、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
五、监督制度不完善 |
六、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 |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 完善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的内在逻辑 |
一、价值定位:依据和宗旨 |
二、基本原则:价值取向的规范化体现 |
三、具体制度:落实和保障 |
第二节 完善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的建议 |
一、明确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 |
二、保障受益人的权利主体地位 |
三、制定绿色筛选制度 |
四、建立分层信息披露制度 |
五、建立多元监督制度 |
六、健全风险控制制度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及课题参与情况 |
附录 B: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6)我国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办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基本理论 |
2.1 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的含义 |
2.1.1 养老基金入市含义 |
2.1.2 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的概念界定 |
2.2 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的理论基础 |
2.2.1 政府寻租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公共利益理论 |
2.2.4 养老基金入市风险理论 |
2.3 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的基本原则及模式 |
2.3.1 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的基本原则 |
2.3.2 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的模式 |
第3章 我国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制度现状及问题 |
3.1 我国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现状 |
3.1.1 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准入监管现状 |
3.1.2 我国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监管的现状 |
3.1.3 我国养老基金市场退出监管的现状 |
3.1.4 我国养老基金入市风险补偿领域的监管现状 |
3.2 我国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 |
3.2.1 养老基金投资准入制度审查效果不佳 |
3.2.2 数量控制结构不明确 |
3.2.3 信息披露制度欠缺 |
3.2.4 关联方交易制度不完善 |
3.2.5 养老基金入市风险补偿领域监管不明确 |
第4章 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
4.2 养老基金的投资市场不完善 |
4.3 政府内在效应 |
第5章 我国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的完善建议 |
5.1 健全我国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体系 |
5.1.1 科学确定养老基金入市监管的立法原则 |
5.1.2 逐步制定养老基金入市监管多层次法律法规 |
5.2 加强基金投资市场的监管 |
5.2.1 加强基金从业人员监管 |
5.2.2 强化基金投资机构行业自律监管 |
5.3 明确政府在基金入市法律监管中的职能 |
5.3.1 确定合适的个人账户和养老基金入市运营主体 |
5.3.2 强化各级人大监管职能并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委员会 |
5.3.3 建立主体职责明确的监管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个人养老保险计划激励机制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研究 ——基于美国、德国和芬兰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的总体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2.国外个人养老保险计划激励机制的概述 |
2.1 个人养老保险计划及激励机制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
2.1.1 个人养老保险计划的概念与定位 |
2.1.2 个人养老保险计划激励机制的内涵 |
2.1.3 个人养老保险计划激励机制的理论概述 |
2.1.4 激励机制的分类 |
2.2 国外个人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的背景分析及其演变 |
2.2.1 国外个人养老保险计划激励机制背景分析 |
2.2.2 国外个人养老保险计划激励机制的演变 |
2.3 国外个人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的特点 |
2.4 个人养老保险计划构建及完善激励机制的积极意义 |
3.美国个人养老保险计划的激励机制分析 |
3.1 美国养老保险体系及其激励机制的演进历程 |
3.1.1 美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与个人养老保险计划 |
3.1.2 美国个人养老保险计划激励机制的演进历程 |
3.2 美国的个人养老保险计划的激励机制 |
3.2.1 法律激励 |
3.2.2 金融教育 |
3.2.3 财务激励 |
3.2.4 投资激励 |
3.3 美国IRAS的激励机制特点及效果 |
3.3.1 美国IRAs激励机制特点 |
3.3.2 美国IRAs激励效果评述 |
4.德国个人养老保险计划的激励机制分析 |
4.1 德国养老保险体系及激励机制演进历程 |
4.1.1 德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与个人养老保险计划 |
4.1.2 个人养老保险计划激励机制的演进历程 |
4.2 德国个人养老保险计划的激励机制 |
4.2.1 里斯特养老金计划的激励机制 |
4.2.2 吕库普养老金计划的激励机制 |
4.3 德国个人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的特点与效果评述 |
4.3.1 激励机制特点 |
4.3.2 激励机制效果评述 |
5.芬兰个人养老保险计划的激励机制分析 |
5.1 芬兰的养老保险体系与个人养老保险计划 |
5.2 芬兰个人养老保险激励机制演进历程 |
5.3 芬兰个人养老保险的激励机制 |
5.3.1 法律激励 |
5.3.2 财务激励 |
5.3.3 投资激励 |
5.4 激励机制特点与效果评述 |
5.4.1 激励机制特点 |
5.4.2 激励机制效果评述 |
6.构建及完善我国个人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的启示与建议 |
6.1 国外个人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经验分析 |
6.1.1 法律先行,为计划的建立和开展保驾护航 |
6.1.2 促进金融教育的发展,积极应对未来更加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
6.1.3 财务激励丰富多样,针对不同激励人群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
6.1.4 鼓励金融机构广泛参与,产品设计具有灵活性,满足差异化需求 |
6.1.5 从多层次角度出发,促进第一、第二、第三层次养老保险互动发展 |
6.1.6 投资多样化,分散风险的同时,注重权益类投资保证投资收益 |
6.2 我国个人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
6.2.1 我国个人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
6.2.2 我国个人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现状和问题 |
6.2.3 我国个人养老保险激励机制不良现状的原因分析 |
6.3 构建及完善我国个人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的建议与思考 |
6.3.1 完善个人养老保险计划的激励机制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撑 |
6.3.2 增强民众金融素养,为金融知识的获取提供多元化途径 |
6.3.3 多样化财务激励方式,不同群体采用差异化激励方式 |
6.3.4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灵活并丰富个人养老保险产品 |
6.3.5 完善个人养老基金投资规则,为个人养老基金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8)“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 |
1.2.2 国内文献研究 |
1.2.3 相关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技术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基础理论发展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养老金融的定义 |
2.1.2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定义 |
2.2 “三支柱”的作用 |
2.2.1 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将提速 |
2.2.2 养老金投资规模日益扩大 |
2.2.3 税延试点启动完善第三支柱 |
2.3 养老金融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生命周期理论 |
2.3.2 福利经济学 |
2.3.3 世代交替模型 |
第三章 “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 |
3.1 第三支柱发展规模预测及其展望 |
3.1.1 第三支柱的发展作用 |
3.1.2 第三支柱的测算——基于SD模型 |
3.1.3 第三支柱进一步构建完善养老金融体系 |
3.2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产品业务典型案例 |
3.2.1 深圳中行积极构建企业年金服务体系 |
3.2.2 兴业银行北京分行发力养老金融业务 |
3.2.3 “建行龙财富”个人财富管理平台发布 |
3.3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市场业务问题分析 |
3.3.1 养老金融教育滞后,市场缺乏有效需求 |
3.3.2 产品设计针对性不强,市场缺乏有效供给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支柱”视域下老年人的养老金融需求意愿 |
4.1 人口老龄化规模分析及预测 |
4.1.1 人口预测模型 |
4.1.2 人口预测仿真 |
4.2 数据与模型 |
4.2.1 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分析的模型框架 |
4.2.2 调查方案与数据来源 |
4.2.3 数据描述统计分析 |
4.2.4 模型设定 |
4.3 老年人金融需求排斥的原因分析 |
4.3.1 金融基本知识分析 |
4.3.2 养老理财渠道分析 |
4.4 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意愿实证结果与讨论 |
4.4.1 金融知识与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意愿 |
4.4.2 投资经验与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意愿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的发展路径 |
5.1 养老金融市场及产品现状 |
5.1.1 养老基金市场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大 |
5.1.2 市场监管不足,养老产品乱象丛生 |
5.2 养老金融发展方向 |
5.2.1 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路径 |
5.2.2 丰富市场产品,丰富服务类型 |
5.2.3 开发中长期养老金融产品,增加有效供给 |
第六章 国外“三支柱”视域下养老金融发展经验借鉴 |
6.1 美国养老金融经验借鉴 |
6.1.1 美国养老保障制度概况 |
6.1.2 美国养老金融产品借鉴 |
6.1.3 美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服务经验 |
6.1.4 美国养老金融的启示 |
6.2 日本养老金融经验 |
6.2.1 日本养老保障制度简要介绍 |
6.2.2 日本商行养老金融服务经验 |
6.2.3 日本养老金融的经验和启示 |
6.3 英国养老金融经验借鉴 |
6.3.1 英国养老保障制度概况 |
6.3.2 英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服务经验 |
6.3.3 英国养老金融的经验与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行动策略 |
7.1 养老金融产业总体策略 |
7.1.1 优化三支柱比例结构 |
7.1.2 改善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 |
7.1.3 商行把握养老金融产业机遇 |
7.2 商业银行目标定位 |
7.2.1 目标产业链 |
7.2.2 目标客户 |
7.2.3 目标区域 |
7.3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服务方案 |
7.3.1 养老产业金融服务方案 |
7.3.2 养老零售金融服务方案 |
7.3.3 养老基金金融服务方案 |
7.4 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体系 |
7.4.1 “养老保障型”产品 |
7.4.2 “养老融资类”产品 |
7.4.3 “支付结算类”产品 |
7.4.4 “咨询服务类”产品 |
7.4.5 “投资收益类”产品 |
7.5 风险管理 |
7.5.1 加强宣传及监管力度 |
7.5.2 加强审核及风险控制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养老金融调研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符号变量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通胀约束相关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问题研究 |
1.2.2 随机利率约束相关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问题研究 |
1.2.3 其它约束条件相关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问题研究 |
1.2.4 基于PJD过程及其在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问题中的相关研究 |
1.2.5 述评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框架体系 |
1.3.1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回顾 |
2.1 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相关理论内涵 |
2.1.1 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相关基础理论 |
2.1.2 不同约束条件下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理论内涵 |
2.2 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中风险资产价格建模的基本方法 |
2.2.1 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中风险资产价格跳跃的Poisson过程 |
2.2.2 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中风险资产价格跳过程的It?-Doeblin公式 |
2.3 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目标建模的基本方法 |
2.3.1 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目标建模的随机最优控制基本方法 |
2.3.2 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目标建模的基本方法 |
第3章 通胀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研究 |
3.1 通胀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建模分析 |
3.1.1 通胀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建模原则 |
3.1.2 通胀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建模要素分析 |
3.2 通胀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构建 |
3.3 通胀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求解 |
3.4 通胀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的模糊性拓展分析 |
3.4.1 模糊随机分析 |
3.4.2 基于对数效用函数的投资组合模糊性拓展分析 |
3.5 通胀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仿真验证分析 |
3.6 通胀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应用策略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随机利率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研究 |
4.1 随机利率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建模分析 |
4.1.1 随机利率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建模原则 |
4.1.2 随机利率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建模要素分析 |
4.2 随机利率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构建 |
4.3 随机利率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求解 |
4.4 随机利率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的模糊性拓展分析 |
4.4.1 模糊随机分析 |
4.4.2 基于对数效用函数的投资组合模糊性拓展分析 |
4.5 随机利率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仿真验证分析 |
4.6 随机利率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应用策略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卖空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研究 |
5.1 卖空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建模分析 |
5.1.1 卖空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建模原则 |
5.1.2 卖空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建模要素分析 |
5.2 卖空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构建 |
5.3 卖空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求解 |
5.4 卖空约束下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应用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的资产选择及其风险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基础设施定义与分类 |
1.2.2 基础设施的供给与需求 |
1.2.3 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资产的实证研究 |
1.2.4 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资产配置 |
1.2.5 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议与举措方面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2.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的理论基础 |
2.1 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理论 |
2.1.1 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 |
2.1.2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
2.2 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
2.2.1 凯恩斯资产选择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
2.2.2 弗里德曼的资产选择理论 |
2.2.3 托宾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
2.3 现代资产配置理论及演进 |
2.3.1 马克维茨投资理论 |
2.3.2 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 |
2.3.3 Black-Litterman模型 |
2.3.4 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
2.3.5 美林投资时钟模型 |
2.4 理论演进总结 |
3.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 |
3.1 国内基础设施资产的投资需求与发展状况 |
3.2 国外主要国家或地区养老基金对基础设施资产的投资状况 |
3.2.1 澳大利亚 |
3.2.2 加拿大 |
3.2.3 美国 |
3.2.4 非洲地区 |
4.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资产的动因、投资工具与投资策略 |
4.1 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的动因 |
4.1.1 基础设施具有垄断特征和长期的投资视野 |
4.1.2 基础设施拥有稳定、可预测和通胀保护现金流量 |
4.1.3 基础设施与其他资产相关度低,分散投资风险 |
4.1.4 政府允许公平回报,以吸引私人资本投资基础设施 |
4.2 主要的投资工具 |
4.2.1 基础设施债券 |
4.2.2 基础设施基金 |
4.2.3 基础设施股票 |
4.3 投资策略 |
4.3.1 直接投资策略 |
4.3.2 间接投资策略 |
5.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资产的类别选择实证分析 |
5.1 数据模型 |
5.1.1 模型介绍 |
5.1.2 样本数据 |
5.1.3 实证模型 |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2.1 按交通运输、能源、通讯划分的三个组合 |
5.2.2 按细分划分的九个组合 |
5.2.3 国内组合与境外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对比 |
5.3 资产选择依据 |
5.3.1 流动性依据 |
5.3.2 收益性和安全性依据 |
5.3.3 社会性依据 |
6.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的资产选择及风险控制建议 |
6.1 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的资产选择策略建议 |
6.1.1 坚持“四性”原则选择优质类基础设施资产 |
6.1.2 “棕地”基础设施项目资产优先,有序进入“绿地”基础设施资产项目 |
6.1.3 基础设施资产选择多元化组合策略 |
6.1.4 基础设施资产选择与基础设施投资模式创新并举 |
6.2 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资产选择的风险控制策略 |
6.2.1 对于选择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资产的风险控制策略 |
6.2.2 强化基础设施资产选择中资产组合的组合风险管理 |
6.2.3 注重基础设施资产选择中的特许权保护和风险分担机制构建 |
6.2.4 建立基础设施资产投资的风险基础绩效评估机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四、功能金融与养老基金风险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瑞典国民养老基金资产管理经验借鉴与启示[D]. 张泽华. 河北大学, 2021(02)
- [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保底承诺的反思与修正[J]. 江玉荣,张宇润. 保险理论与实践, 2021(03)
- [3]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研究综述[J]. 刘桂莲. 经济研究参考, 2020(20)
- [4]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21个国家和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D]. 于潍潍. 吉林大学, 2020(08)
- [5]我国基本养老金绿色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 淡雅.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我国养老基金入市法律监管研究[D]. 么婷婷.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7]个人养老保险计划激励机制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研究 ——基于美国、德国和芬兰的经验[D]. 周晓蝶.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8]“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研究[D]. 薛麒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9]基于PJD过程的DC型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模型研究[D]. 李文. 东南大学, 2020(01)
- [10]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的资产选择及其风险控制[D]. 司絮.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