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泽东与海南岛登陆进攻战(论文文献综述)
宁学峰[1](2019)在《毛泽东与人民军队阵地战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国内外政治形势、作战对手变化、敌我力量对比、我军的作战能力和任务以及战争形势的发展,辩证地看待阵地战这一作战形式,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思想,对于我军阵地战理论的发展起了指导性作用,毛泽东阵地战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特别是作战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军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阵地战经验,逐步形成了我军阵地战的系统理论,阵地战能力实现了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发展,从不具备打阵地战到能够打现代化阵地战的能力。总结毛泽东阵地战理论与我军阵地战发展历程,对于我军在新时代发展阵地战理论,履行历史使命具有指导意义。
王树增[2](2015)在《抗日战争(第二卷)》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为上策至少在九江失守后,中国最高统帅部意识到,如果日军执意进攻武汉,固守是极其困难的,以至最终难以守住。武汉已为我抗战之政治经济及资源之中枢,故其得失关系至巨。惟武汉三镇不易守,而武汉近郊尤以江北方面无险可守尽人而知;更以中隔大江外杂湖沼,尤非可久战之地。故欲确保武汉,则应东守宿松、太湖,北扼双门关、大胜关、武胜关诸险,依大别山脉以拒敌军,并与平汉路北段之积极行动相呼应,若敌悬军深入,则可临机予以各个击破,或在大别山预为
于化民[3](2014)在《论毛泽东对向全国进军作战的战略指导》文中认为三大战役的较量使国共内战的结局已趋明朗,中共大大加快了筹备建国的步伐。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后,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部署发起渡江战役,转入解放战争的战略追击阶段。在向全国进军的过程中,毛泽东根据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各大战场的作战对象、战场环境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作战方针,探索渡江、渡海等新的作战样式及其特点和规律,为各大野战军的战略追击作战提供了正确灵活的战略指导。与此同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剿匪方针和政策,指导各地迅速清除国民党军溃散后遗留下的严重匪患。战略追击和剿匪斗争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大陆的基本统一,为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欧阳青[4](2013)在《骁勇上将 纵横驰骋》文中提出从新四军参谋长到四野兵团政委的赖传珠上将赖传珠虽然没有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但却是在1928年3月走上井冈山的我军最初的政工干部之一,是1928年2月18日中共赣南特委举行的大埠、于都武装暴动的领导人之一。与此同时,赖传珠是一位军政兼备、智勇双全的将军。他从连党代表做起,后来相继担任大队党代表、支队政委、团政委、师政委、纵队政委、军政委,一直做到兵团政委、大军区政委,逐级逐岗、一步不落地担任部队政治主官,积累了
谢梁[5](2013)在《萧劲光海军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萧劲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第一任司令员,参与领导了人民海军的建设事业。在长期的海军建设实践中,他吸收毛泽东军事思想、苏联海军建设思想和其他海军建设理论,不断总结人民海军建设的经验,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海军建设思想。在海军建设的基本方向上,他提出了“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于攻防力的、轻型海上战斗力量”的海军建设方针;在海军建设的基本思路上,他提出海军建设要打好组织、政治思想、技术“三个桩子”的思想;在海军装备建设上,他提出了装备发展“三步走”战略、尖端技术与常规装备相结合以及海军装备发展必须科研先行等思想;在海军作战上,萧劲光依据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敌强我弱的海防形势,提出了要打一场海上人民战争、实行持久作战方针及开展海上破袭游击战等思想。萧劲光海军建设思想初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海军、怎样建设海军”的历史课题,推动了中国海军战略由消极防御向积极防御转变,推进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对当前的海军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任方[6](2011)在《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文中认为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在朝鲜半岛发生的历史背景复杂的战争,由于美国操纵联合国的武装介入而变为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战争,美国的军事战略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朝鲜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影响与制约美国军事战略决策的主要因素和矛盾是:既要遏制主要敌人苏联又要防止刺激苏联引起大战,既要坚持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又要在朝鲜战场保住“面子”,既要以“击退侵略”为由干涉又企图武力统一朝鲜,既要防止中国出兵朝鲜又无视中国的根本利益,既要依靠集体安全体系又不能不受盟国的制约,既要迎合国内的反共反华氛围又不能突破扩大战争的底线,既要停战又不甘心接受一个没有胜利的结局等。本文力图在纷纭复杂的矛盾互动中,还原美国军事战略决策的背景与过程,研究决策的机制与规律,揭示决策的实质与意义。论文分为绪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绪言部分回顾了朝鲜战争研究的学术史,论述了选题意义,阐述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一章论述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68号文件与美国干预朝鲜战争的关系。1950年4月出台的NSC68号文件标志着美国遏制战略的确立,该文件提出的自由世界在任何一地的失败即意味着在全球失败的观点、构建自由世界同盟的力量首要的是增强其安全感的观点、战争为扩军与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的观点,奠定了美国干预朝鲜战争的思想理论基础。随着美国遏制战略思想的调整和蒋介石政权在中国大陆上的失败,美国逐步把冷战的关注点从欧洲扩展到亚洲,“丢失中国”对美国政府造成的巨大政治压力、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地位中的攀升、苏联与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碰撞与误判等因素,使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成为必然的选择。第二章论述美国有限战争政策的提出、偏离与确立。有限战争政策是决定整个战争进程的最基本的决策。美国在战争之初的NSC73号系列文件中就明确地提出了有限战争的思想。对苏联和中国动态的错误判断、国内外反共氛围的呼应与联合国军军事形势好转等因素,促使美国作出了越过三八线、武力统一朝鲜的决策,迈出了扩大战争重要一步。“台湾中立化”政策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联合国部队进军鸭绿江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迫使中国出兵朝鲜,给了联合国军以沉重打击。不甘心失败的麦克阿瑟一再突破政策限制,牵制美国政府走向全面战争的边缘。军事力量的有限、坚持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主要盟国与亚洲国家反对扩大战争的呼声,使美国不得不放弃了武力统一朝鲜的目标,最终确立了有限战争政策。第三章论述杜鲁门政府的停战谈判决策与配合谈判的军事战略。1951年5月NSC48/5号文件决定采用政治手段来结束朝鲜冲突。1951年7月开始停战谈判。自恃军事力量强大的美国不甘心接受没有胜利的结局,在谈判桌上横生枝节。在划定军事分界线等问题上的无理要求被中朝方拒绝之后,又在战俘问题上顽固地坚持“自愿遣返”原则,致使战争又拖延了一年半。美国坚持在谈判期间不停火,发动地面进攻和持续不断的大规模轰炸,企图迫使中朝方就范。与此同时,美国加快了发展韩国军事力量的步伐,使韩国军队在战场上承担更多的作战任务,也为美军从朝鲜半岛脱身作准备。第四章论述艾森豪威尔政府结束朝鲜战争的决策。艾森豪威尔政府在结束朝鲜战争的问题上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抓住交换病伤战俘中出现的谈判转机,面对现实地确定了战俘遣返政策,在互有让步的前提下,战俘谈判达成了协议。另一个是使用利诱与威胁相配合的手段,解决李承晚政府反对和破坏停战的活动,排除了联合国军内部影响停战的最大障碍,避免了可能发生在美韩之间的重大政治军事危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还制定了扩大战争的备选方案,停战谈判一旦失败就可能成为大战的起点。结语部分主要是分析概括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军事战略决策的得失。美国战略决策的最大失误就是战争目标的过度扩张,集中地反映在“台湾中立化”政策、越过三八线决策和战俘“自愿遣返”原则这三个最重要的决策上。美国通过朝鲜战争达到了杜鲁门提出的加强美国在亚洲的地位、促进欧洲的防务与大规模扩充军备这三个目的,但遏制战略本身蕴含的矛盾使朝鲜战争之后的美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杨晓杰[7](2011)在《海南岛登陆战役述论》文中指出海南岛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所属部队在琼崖纵队配合下,对退守海南岛的国民党军队成功进行的一次渡海登陆进攻作战,它在我军战史上留下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一个光辉战例,也在中共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重温海南岛战役的历史过程并探析其成功经验,对于我军探寻在高技术条件下渡海登陆作战中以劣胜优的战法,维护和扞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以及确保祖国统一大业的顺利实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成军,刘源[8](2010)在《军政兼优一代名将 功勋卓着永垂青史》文中认为邓华上将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曾任红军连党代表,教导队、团、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任八路军团政训处主任,团、军分区、纵队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包括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在内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中,他曾任辽西军区司令员、军长,纵队、兵团司令员等职,率部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天涯海角。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曾任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曾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在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与军队建设事业中,邓华表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光明磊落的政治品格和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
王树增[9](2009)在《解放战争之风卷残云——选自《解放战争》》文中研究指明钟山风雨起苍黄在中国国土的中部,有一条巨大的河流。这条名叫长江的河流,发源于青海唐古拉雪山,自西向东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自治区,最后在上海注入东海,全长六千三百公里,将中国的国土分成南北两半。
沈志华[10](2009)在《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1949-1950)》文中研究指明中共关于解放台湾战役的最初想法比较简单,1949年夏天的计划是一年后攻占台湾,毛泽东甚至一度考虑在1949年冬季占领台湾;金门、登步岛作战失利后决定分两步走,先解决沿海诸岛问题,同时为攻台做准备,进攻时间推迟到1950年9-10月;1950年3-4月确定的计划是,金门战役推迟到8月开始,而攻打台湾则延至1951年夏。影响和改变中共决策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国民党军队的抵抗能力、苏联对中共进攻台湾的援助力度以及美国对援助蒋介石防守台湾的政策取向。其中的基本条件是国共军力对比,而核心问题为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中共欲巩固政权,统一全国,只能与苏联结盟。中苏同盟建立后,苏联减缓了对中共军事援助的力度,而美国则逐步改变了对台政策,准备大力援蒋。朝鲜战争的爆发不过是为白宫宣布其新政策提供了机会和借口。在中苏关系、苏美关系、美台关系相互交错和影响的冷战格局中,武力攻占台湾是一个中共无法解开的死结。
二、毛泽东与海南岛登陆进攻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与海南岛登陆进攻战(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与人民军队阵地战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悬殊长期存在的实际,原则上反对打阵地战,只有在极为有利或不得不打的情况下进行阵地战 |
(一)武装起义和游击战时期的阵地战 |
(二)正规战时期的阵地战 |
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持久战战略和敌强我弱的实际,在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反对打消耗性的阵地战,阵地战在战略反攻阶段是重要作战形式 |
(一)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 |
(二)战略反攻阶段 |
三、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根据战争中敌我力量对比迅速转变和不同阶段我军任务的实际,逐步提高了阵地战在三种作战形式中的地位,总结了一系列阵地战的原则和方法 |
(一)阵地进攻战 |
(二)阵地防御战 |
(三)城市进攻战 |
(四)城市防御战 |
四、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毛泽东根据朝鲜战场的特殊实际以及我军现代化作战和保障能力的巨大提升,适时将阵地战提高到战略高度,阵地战首次成为我军主要作战形式 |
(一)运动战阶段 |
(二)阵地战阶段 |
五、国防建设时期,毛泽东根据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可能情况,认为阵地战是重要但不是主要作战形式,同时也要加强一定的阵地战准备工作 |
六、结论 |
(2)抗日战争(第二卷)(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为上策 |
第二章 |
纵使天崩地裂,民族绵延不绝 |
第三章 |
究在何地可以一战? |
作战目的 |
指导方针 |
作战准备要领 |
附记一: |
附记二: |
第一案 |
第二案 |
第一,方针 |
第二,指导要领 |
第三,兵力部署 |
第四章 |
伯陵防线 |
第五章 |
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
(3)论毛泽东对向全国进军作战的战略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向全国进军的擘划和部署 |
大进军过程中的战略指导 |
军政并举的剿匪策略 |
(5)萧劲光海军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萧劲光海军建设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发展历程 |
2.1 萧劲光海军建设思想形成的原因 |
2.1.1 组建新中国海军的需要 |
2.1.2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 |
2.1.3 苏联及其他海军建设理论的影响 |
2.2 萧劲光海军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
2.2.1 形成阶段(1949-1956) |
2.2.2 发展阶段(1957-1979) |
2.2.3 成熟阶段(1980-1989) |
第三章 萧劲光海军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建设现代化的、富于攻防力的、轻型海上战斗力量 |
3.1.1 紧贴军事发展的时代潮流,建设“现代化”的海军 |
3.1.2 贯彻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建设“富于攻防力”的海军 |
3.1.3 着眼经济滞后的现实状况,建设“轻型”的海军 |
3.2 打好海军建设的组织、政治思想和技术桩子 |
3.2.1 打好政治思想桩子,建设政治上具有高度觉悟的海军 |
3.2.2 打好组织桩子,建设组织上坚强的海军 |
3.2.3 打好技术桩子,建设技术上优越的海军 |
3.3 没有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就没有海军的现代化 |
3.3.1 装备发展“三步走”战略 |
3.3.2 尖端技术与常规装备相结合 |
3.3.3 海军装备发展必须科研先行 |
3.4 打一场海上人民战争 |
3.4.1 发挥我军传统优势,开展海上人民战争 |
3.4.2 根据人民海军的优越性和缺陷性,采取海上持久作战方针 |
3.4.3 针对人民海军精干轻型特点,实施海上破袭游击战 |
第四章 萧劲光海军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
4.1 历史贡献 |
4.1.1 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海军、怎样建设海军”的重大课题 |
4.1.2 推动了中国海军战略由消极防御向积极防御转变 |
4.1.3 推进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 |
4.2 当代启示 |
4.2.1 强化海洋观念,建设海洋强国 |
4.2.2 着眼使命任务,建设强大海军 |
4.2.3 坚持以我为主,实现武器装备自主创新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
一、学界研究状况与相关文献述评 |
二、选题的学术价值 |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 |
四、论文中易误解概念和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与美国干预朝鲜战争 |
第一节 遏制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 |
一、遏制战略思想的提出 |
二、遏制战略的意识形态化 |
三、遏制战略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NSC68号文件奠定了美国干预朝鲜战争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对任何一地的"共产主义"挑战都要全力以赴地抗击 |
二、构建同盟的力量首要的是增强其心理上的安全感 |
三、战争将为扩军与经济发展提供机遇 |
第三节 通向朝鲜战争之路 |
一、"丢失中国"对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影响 |
二、美国调整对日占领政策与朝鲜战争 |
三、朝鲜半岛的分裂与苏美对朝鲜政策的碰撞 |
四、朝鲜战争的爆发与美国介入朝鲜战争 第二章 有限战争政策的提出、偏离与确立 |
第一节 有限战争思想的提出 |
一、朝鲜战争增加了苏联发动大战的危险性 |
二、国家安全委员会73号文件提出的战争局部化思想 |
三、国家安全委员会73号文件为美国越过三八线决策所作的铺垫 |
四、国家安全委员会73号文件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
第二节 越过三八线决策的形成及其影响 |
一、美国主要决策者在越过三八线的意向上没有重大分歧 |
二、寻求法律依据与联合国的支持 |
三、军事形势发展对越过三八线决策的影响 |
四、对苏联与中国能否出兵朝鲜的判断和对策 |
第三节 美国的"台湾中立化"政策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
一、朝鲜战争爆发与美国对台政策的逆转 |
二、"台湾中立化"政策是迫使中国出兵朝鲜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三、"台湾中立化"政策是引发美国国内矛盾和国际矛盾的导火索 |
四、"台湾中立化"政策的蜕变与对朝鲜战争军事决策的影响 |
第四节 走向全面战争边缘 |
一、对中国出兵朝鲜问题的严重误判 |
二、麦克阿瑟牵制美国政府走向全面战争边缘 |
三、"全新的战争"——战略决策的十字路口 |
第五节 美国盟国及亚洲国家对美国扩大战争政策的制约 |
一、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 |
二、从战争爆发到中国出兵朝鲜初期对美国扩大战争倾向的制约 |
三、英美会谈与联合国第一次调节停火的努力 |
四、联合国第二次调节停火努力的失败 |
第六节 麦克阿瑟的解职和有限战争政策的确定 |
一、美国政府改变武力统一朝鲜的目标 |
二、麦克阿瑟公开反对政府的有限战争政策 |
三、杜鲁门政府的政治危机 |
四、麦克阿瑟听证会和有限战争政策的澄清 第三章 寻找有利的停战时机 |
第一节 美国国会关于向北约派兵的大辩论与走向停战 |
一、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其主要对手苏联的战略判断 |
二、美国为什么向北约增派兵力 |
三、国会大辩论涉及的主要问题及其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
第二节 停战谈判政策的论证和确定 |
一、战线在三八线附近形成僵持状态 |
二、美国酝酿停战谈判的过程 |
三、NSC48/5号文件与停战谈判总体政策的确定 |
第三节 风波迭起的停战谈判 |
一、停战谈判条件的确定 |
二、谈判议程的谈判 |
三、军事分界线谈判 |
四、实现停火与休战安排的谈判 |
五、战俘谈判与"自愿遣返"原则 |
第四节 美国配合谈判的军事战略和军事行动 |
一、美国在谈判期间的军事行动方针 |
二、围绕"勘萨斯线—怀俄明线"的争夺战 |
三、残酷的战略轰炸 |
四、李奇微与克拉克在执行军事方针上的不同特点 |
第五节 积极加强韩国的军事建设 |
一、提高韩国军队的官兵素质 |
二、扩充军队编制,增加军队员额 第四章 抓住谈判转机与排除停战的障碍 |
第一节 共和党政府扩大战争的政策 |
一、朝鲜战争的僵局是_艾森豪威尔赢得总统大选的重要机遇 |
二、"放蒋出笼"与美国的朝鲜战争政策 |
三、扩大战争的决策 |
第二节 战俘谈判达成协议和美蒋勾结破坏战俘遣返的实质 |
一、战俘谈判中断时期美国的动向 |
二、战俘谈判的转机 |
三、战俘谈判达成协议 |
四、美国与蒋介石政权勾结破坏战俘遣返的实质及影响 |
第三节 排除停战的最后障碍 |
一、李承晚政府一直反对停战谈判 |
二、1952年的"宪政危机" |
三、李承晚反对停战活动的升级与美国的"时刻准备着"计划 |
四、美国政府逼迫李承晚就范 |
第四节 停战协议签订前后 |
一、放心不下的停战 |
二、高兴不起来的停战 |
三、危机四伏的停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7)海南岛登陆战役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役背景与战前准备 |
二、从小规模偷渡到主力强渡后决战的战役进程与特点 |
三、战役的主要成功经验 |
(一) 制定正确的战役方针, 创新并灵活运用各种战法, 扬已之长, 击敌之短 |
(二) 围绕战役目的, 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注重发挥整体威力, 合力歼灭敌人 |
(三) 从实际出发, 准确把握登岛作战的时机, 灵活地选择登陆地点 |
(9)解放战争之风卷残云——选自《解放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钟山风雨起苍黄 |
榴花原是血染红 |
大迂回, 大包围 |
金门岛 |
给解放军长官磕个头 |
士兵的山河 |
(10)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1949-1950)(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共攻台的最初设想与渡海作战失利 |
二、中苏缔结联盟与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 |
三、策划朝鲜战争与苏联对华援助的限度 |
简短的结论 |
四、毛泽东与海南岛登陆进攻战(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与人民军队阵地战的发展[J]. 宁学峰. 世纪桥, 2019(09)
- [2]抗日战争(第二卷)[J]. 王树增. 当代, 2015(05)
- [3]论毛泽东对向全国进军作战的战略指导[J]. 于化民. 东岳论丛, 2014(07)
- [4]骁勇上将 纵横驰骋[J]. 欧阳青. 中国作家, 2013(24)
- [5]萧劲光海军建设思想研究[D]. 谢梁.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02)
- [6]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D]. 任方.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7)
- [7]海南岛登陆战役述论[J]. 杨晓杰. 探求, 2011(04)
- [8]军政兼优一代名将 功勋卓着永垂青史[J]. 刘成军,刘源. 军事历史, 2010(03)
- [9]解放战争之风卷残云——选自《解放战争》[J]. 王树增. 人民文学, 2009(10)
- [10]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1949-1950)[J]. 沈志华. 社会科学研究,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