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动脉管壁Ⅰ、Ⅲ型胶原变化在慢性低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伊力亚尔·尼加提[1](2021)在《基于多组学在慢性高原病机制的探索及厄贝沙坦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高原病(CMS)被定义为发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2500米)居民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红细胞增多和严重的低氧血症。通常,该病与中度或重度肺动脉高压有关,可能发展为高原肺心病并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低压缺氧释放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血管收缩物质,并通过诱导活性氧等细胞炎性因子的提高血管壁炎性和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导致多组织的损伤。临床中对于CMS的治疗多使用血管扩张的靶向药物或钙通道阻断药,但这些药物不能扭转CMS的肺血管重塑过程,且有较多不良反应。厄贝沙坦(irbesartan)作为AngⅡ受体阻断剂,已在原发性高血压及糖尿病肾病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我们从“老药新用”的角度出发,将厄贝沙坦作为一种潜在候选药物,初步探索在CMS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可能性。目的:在成功建立CMS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厄贝沙坦药物干预,通过多种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病理学、药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方法,探讨CMS发生发展机制,及厄贝沙坦在对CMS大鼠心脏、肺等组织器官的保护作用。进一步从蛋白质组、血清代谢组和微生物组等角度深入探讨在高原的低压低氧环境中,机体所发生的改变及药物作用效果,为寻找针对CMS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模拟海拔5000米高原环境建立简单、有效的CMS动物模型,为厄贝沙坦防治CMS奠定实验基础。2)通过厄贝沙坦的干预明确CMS大鼠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评价厄贝沙坦的改善作用。3)在体外建立心肌细胞缺氧损伤模型,应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评价厄贝沙坦的有效性。4)以病理学为基础,研究厄贝沙坦对CMS大鼠模型肺的保护作用,探讨厄贝沙坦防治CMS的基础作用机制。5)基于蛋白组学方法,研究CMS的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厄贝沙坦对CMS的保护机制,探讨CMS的潜在蛋白标志物。6)研究厄贝沙坦对CMS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探讨CMS小分子表达差异谱和潜在生物标志物,以及在该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代谢通路。7)从CMS引发的出发,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寻找导致CMS肠道应激损伤的微环境和差异菌群,阐释CMS的发病机制。结果:1)与平原对照组(CG)相比,慢性高原病组(MG)的体重虽有下降但差异不明显;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和心肌丙二醛(MDA)均显着降低;平均肺动脉压(mPAP)、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心肌SOD、心肌GSH-Px和右心肥厚指数(RVHI)升高。经过厄贝沙坦干预后发现,各剂量组均能改善以上检测指标,尤其以高剂量组(IB.H)的效果最为明显。2)心脏超声结果显示,与CG组相比,MG组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横径)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P<0.05),肺动脉内径、左心室的收缩期、右心室内径和舒张期上下径均明显缩小,右室前壁明显增厚,心脏射血分数降低。而经厄贝沙坦干预后,低剂量组(IB.L)左心室舒张期内径稍增大,肺动脉内径、左心室收缩期内径和右室前壁厚度无明显变化(P>0.05),中剂量(IB.M)和高剂量(IB.H)肺动脉内径、左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均增大,射血分数提高(P<0.05)。3)心肌HE染色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MG组可见心肌间质血管和心外膜下血管轻度充血,心肌肌节模糊,横纹消失,肌原纤维排列错乱;脂滴增多;线粒体增生、呈梭型、嵴断裂,线粒体局部嵴溶解成絮状。IB.L和IB.M组可见近心外膜处血管充血,偶见嗜酸性病变,间质存在炎细胞,少见颗粒样变,心肌肌原纤维排列整齐,Z线轻微不齐;内质网轻度扩张;线粒体嵴排列整齐、规则,部分线粒体周边有轻微水肿。IB.H组可见心肌结构正常,偶见轻度充血;未见嗜酸性病变细胞和炎细胞浸润。4)厄贝沙坦可抑制低氧诱导的细胞损伤。MTT结果表明,在不同时间处理后,厄贝沙坦对低氧处理48h的H9C2细胞有明显的增殖作用,且在0-100 μM浓度范围内对心肌H9C2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厄贝沙坦对低氧损伤48h后的H9C2细胞的IC50为50.14 μM。细胞凋亡结果表明,低氧损伤48h后的的H9C2细胞明显诱导了细胞凋亡(P<0.05),5 μM浓度IB、25 μM浓度IB和50 μM对H9C2细胞低氧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P<0.05),其中50 μM具有最有效的损伤修复作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成像结果显示,低氧损伤组(hypoxia)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与正常细胞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厄贝沙坦低剂量组(IB 5 μM)的ROS含量与hypoxia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高浓度厄贝沙坦剂量组(IB 25 μM和IB 50 μM)的ROS含量都有所降低,且都有统计学差异和剂量关系(P<0.05)。5)肺动脉的HE染色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CMS大鼠的肺动脉壁弹力纤维明显增厚,肺动脉壁丛状病变,中层增生,内膜增生严重,外膜成纤维细胞层肌化。IB.L组可见肺动脉管壁厚度较一致,内膜轻微增生,肺动脉壁纤维细胞连续性较好,管壁中膜轻度增生,外膜轻度纤维化。IB.M组可见肺动脉轻度增生,内膜平滑,中膜平滑肌细胞轻度增生,外膜成纤维细胞轻度增生,可见丛状病变。IB.H组可见肺动脉内膜平滑,轻度增厚,肺动脉壁细胞数目增多,弹力纤维层可见丛状病变,外膜成纤维细胞肌化。6)肺的HE染色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MG组大鼠肺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肺泡间隔增生明显,存在塌陷和代偿性扩张现象,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水肿并有大量炎细胞浸润。IB.L组肺泡间隔增厚、塌陷和代偿性扩张,肺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IB.M组肺泡腔明显,肺泡壁薄,毛细血管轻度出血,但未见炎细胞浸润。IB.H组肺泡间隔增厚明显,部分肺泡代偿性扩张或塌陷,肺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病变程度比中剂量组略轻。7)蛋白质组学鉴定得到550个蛋白,其中MG组与CG组相比,共有94个蛋白发生了改变,厄贝沙坦组(IB)与MG组相比共有154个蛋白发生了变化,在这两个对比组中有40种差异表达蛋白,聚类分析后发现有27个蛋白显着改变。GO和KEGG通路分析揭示了胆固醇代谢通路在慢性高原病的发生中是至关重要,ELISA和免疫组化验证差异蛋白(Apo-A1、Apo-C1、Apo-E、IGF-1、Profilin1 和 Colla1),发现这6中蛋白在MG组中表达量升高,在IB组中表达量降低。8)NMR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显示,与CG组比较,MG组大鼠血清中有20种差异代谢物(脂类、异亮氨酸、谷氨酰胺、亮氨酸、柠檬酸、缬氨酸、肌酸、3-羟基丁酸、乳酸、乙酸、丙氨酸、胆碱、糖蛋白、乙酰乙酸、丙酮酸、牛磺酸、脯氨酸、甘氨酸、瓜氨酸、α-葡萄糖),且这20种代谢物在厄贝沙坦干预后被逆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后发现有10条代谢通路,主要是:酮体合成和分解、丙酮酸代谢、牛磺酸代谢等。9)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OTU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各组样本量数量足够;三个组(CG、MG、IB)共有OTU数量为981个;在大鼠肠道内容物的菌群进行门组成的分析,MG组中厚壁菌的比例明显高于CG组和IB组,而拟杆菌的比例则低于其他两组。厄贝沙坦干预可使厚壁菌和拟杆菌门的细菌恢复到与CG相似的水平。MG组F/B 比值是CG组大鼠的3倍,并且通过厄贝沙坦的作用,该比值恢复到正常值。在科水平上,lactobacillaceae、peptostreptococcaceae、erysipelotrichaceae、bacteroidales_s24-7在慢性高原病组的丰度下降,给予厄贝沙坦后丰度又上升至正常水平;lachnospiraceae、prevotellaceae等菌的丰度在慢性高原病组上升,厄贝沙坦干预后这些菌的丰度又接近正常水平。在慢性高原病组中shannon指数升高而simpson指数下降,厄贝沙坦的干预后shannon和simpson又接近正常组水平。表示高原低氧暴露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加,厄贝沙坦能使菌群的多样性回归正常状态。PCA分析的前2个主成分解释了总变异的32.52%和20.91%,表明慢性高原病大鼠与正常大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给予厄贝沙坦后的菌群结构趋向于正常组。PLS-DA结果表明慢性高原病大鼠和平原对照组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及给予厄贝沙坦后的菌群结构与正常大鼠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功能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测序菌群相关的主要生物学功能集中:氨基酸转运和代谢;转录;复制;重组和修复;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翻译;核糖体结构等。结论:本研究初步结论如下:1)厄贝沙坦对CMS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可纠正CMS大鼠右心肥厚和右心舒张收缩功能,且能通过改善氧化应激水平和组织结构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在细胞水平上发现,厄贝沙坦可通过减少胞内ROS含量减少低氧损伤的心肌细胞凋亡率。2)慢性缺氧后厄贝沙坦通过抑制AngⅡ的受体活性,从而抑制IGF-1来达到缓解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血管重构,同时通过改变胆固醇代谢相关蛋白(Apo-A1、Apo-C1和Apo-E)浓度,抑制胆固醇代谢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最终达到缓解慢性高原缺氧造成的肺动脉高压、炎症反应以及心脏损伤的效果。3)厄贝沙坦可纠正慢性高原病大鼠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多条途径,显着影响体内炎性水平和一氧化氮(NO)的合成代谢,改善肺动脉的收缩和重构过程,对厄贝沙坦干预慢性高原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4)CMS大鼠体内菌群的多样性水平显着上升,其菌群结构组成方面与正常大鼠也有着显着的差异,出现具有明显的“致病特征”,这些组成和丰度的异常均能被厄贝沙坦改善。通过对CMS大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高原缺氧环境对肠道微生物群落改变的理解,对于今后深入研究CMS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刘杰[2](2021)在《肥大细胞在高原肺水肿相关肺动脉压增高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背景高原低氧环境是引发高原肺水肿(HAPE)的关键因素,其发病机制复杂,与急性低氧性肺动脉压(PAP)异常增高密切相关。近年有诸多文献报道肥大细胞(MCs)参与了慢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过程,但对于MCs在急性低氧性PAP增高、HAPE的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文献报道较少。MCs作为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在肺免疫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哨兵”作用。MCs活化可以合成大量颗粒(多种生物活性介质)、脱颗粒释放胞内活性介质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如类胰蛋白酶(Tryptase)和类糜蛋白酶(Chymase),可作为MCs活化和脱颗粒的特异性激活标志物,直接反映MCs数量多少和活性程度,MCs分为MCT(只富含Tryptase)和MCTC(富含Tryptase和Chymase)两型。Tryptase可以和IL-4,6等炎症介质触发MCs活化的级联“瀑布效应”,Chyptase可以不依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促进局部Ang II的生成;5-羟色胺(5-HT)、组胺(His)可以促进血管收缩、改变血管的通透性等。基于文献调研的基础,本研究开展急性低氧应激下肺MCs活化脱颗粒在HAPE相关PAP增高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二、研究的科学问题急性缺氧应激下肺MCs(数量、活性、分型、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MCs的变化是否参与了HAPE相关PAP增高的过程?→肺MCs参与HAPE相关PAP增高过程的可能机制?三、研究内容设计为了开展实验研究,选用MCs脱颗粒抑制剂色苷酸钠(SCG)——作为工具药开展本实验。选用RBL-2H3细胞(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是文献报道作为研究MCs的模型细胞株)替代MCs开展有关MCs的体外研究。通过SCG预处理SD大鼠和SCG培养RBL-2H3细胞进行机体整体、组织、细胞三个层面开展本研究。四、结果1、整体层面:研究肺MCs活化脱颗粒在急性低氧性PAP增高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气管插管15%O2通气复制急性常压低氧动物模型,Power Lab系统实时、动态监测SD大鼠PAP和Psa(系统动脉压)的变化。结果发现:SCG预处理后可降低PAP升高的幅度,但对Psa降低无明显改善,提示肺MCs活化在SD大鼠急性低氧性PAP升高的过程中起到参与甚或促进的作用。2、组织层面:肺MCs活化在HAPE相关的PAP增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HE、TB染色和IHC实验,研究不同急性低压低氧条件[低压舱,不同海拔高度(5000 m、7000 m)、不同低氧刺激时间(12、24、48、72 h)]下SD大鼠肺水肿发生情况、肺MCs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1)急性低压低氧应激下SD大鼠肺组织中MCs数量增多、活性增强;(2)(MCTC型)MCs在肺微小血管旁、细小支气管旁、气管粘膜下间质、肺被膜等处分布增多;(3)低压舱,海拔7000 m高度复制急性低氧性肺水肿效果优于5000 m,7000 m-12 h时MCs数量最多、活性最强。通过TB染色、透射电镜(TEM)、Western Blot(WB)、免疫荧光(IF)、ELISA实验结果发现:(1)选择给予SD大鼠SCG(100 mg/kg,i.p.)预处理、低压舱(海拔7000 m),持续刺激12 h为SCG预处理和急性低压低氧动物造模条件;(2)急性低压低氧刺激下MCT和MCTC型MCs都增多,肺微小血管旁MCTC型MCs增多尤为明显;(3)肺MCs活化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IL-6增多和Tryptase一起启动MCs活化的“瀑布效应”;直接和间接释放His、5-HT、Ang II等缩血管物质增多参与甚至促进了急性低氧性PAP增高的发生。3、细胞层面:低氧培养的RBL-2H3细胞(MCs)上清液的代谢组学研究通过SCG处理低氧培养的各组RBL-2H3细胞(MCs)WB实验、细胞上清液ELISA实验,结果发现:(1)低氧环境下RBL-2H3细胞数量增多、活性增强、释放缩血管物质His增多;(2)确立选择37℃,1%O2+5%CO2培养RBL-2H3细胞48 h为细胞低氧培养的条件,SCG 10-6 g/ml为低氧培养RBL-2H3细胞48 h的药物浓度。通过SCG处理低氧(1%O2+5%CO2)培养RBL-2H3细胞上清液进行非靶代谢组学测序,结果发现:(1)低氧刺激可引起RBL-2H3细胞氨基酸、脂质代谢和糖代谢相关通路明显变化;(2)SCG处理后能减缓氨基酸尤其是组氨酸相关代谢物的不利影响、调节脂质代谢和糖代谢;(3)SCG处理可调控氨、组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功能通路;(4)推测低氧刺激影响了RBL-2H3细胞(MCs)组氨酸代谢,通过组氨酸增多,生成His增多,促进肺小血管收缩的发生,PAP增高。六、实验结论急性低氧应激下肺MCs快速发生募集、在肺微小血管旁数量增多,活性增强、脱颗粒释放IL-6促进增多,与Tryptase参与肺MCs活化的“瀑布效应”,直接或间接释放缩血管物质His、5-HT、Ang II增多,参与甚至促进了低氧性PAP增高的过程;急性低氧应激下MCs活化后通过调节组氨酸代谢通路,促使His生成增多,导致肺小血管收缩,PAP增高,进一步促进HAPE的发生。
杨熹[3](2021)在《ATG-7通过影响血管重构引起肺高压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肺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种以肺血管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致命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肺血管重构是肺高压及其并发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也是肺高压治疗不佳的主要原因。自噬于正常状态下可作为机体的保护机制以对抗各种疾病,但自噬失调在一定条件下会加剧疾病的发展。目的:明确ATG-7(Autophagy related gene-7)在PH患者肺组织中的表达,探究小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es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特异性缺失ATG-7基因所引起肺部的病理生理现象,阐明ATG-7参与调节肺高压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1)收集肺高压患者的肺动脉组织;(2)建立慢性缺氧诱导的PH小鼠模型;(3)构建基因敲除小鼠模型;(4)通过体外实验探究ATG-7参与肺高压的分子机制。基于上述四部分开展一系列体内外实验:(1)利用H&E,Masson等形态学染色的方法观察PH患者肺动脉血管壁和PH小鼠肺血管结构的改变;(2)血流动力学方法测定缺氧诱导肺高压小鼠的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pressure,RVP)和右心室重量指数(Right ventricular mass index,RVMI);(3)基于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等检测方法测定PH患者肺血管和PH小鼠肺血管中ATG-7的表达;(4)采用超声、血流动力学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验证ATG-7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以及ATG-7基因敲除对小鼠心肺结构和功能的影响;(5)利用干扰及过表达基因技术,检测ATG-7在小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上的功能及探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H&E,Masson以及弹力纤维等形态学染色结果表明,PH患者肺血管相比于对照组患者肺血管,其胶原纤维网变形、分布杂乱,胶原含量有所增加、多数弹力纤维断裂,细胞核数目增多。PH小鼠肺部中小动脉中膜增厚,管腔变小,动脉壁胶原纤维含量增多;(2)血流动力学结果表明,PH小鼠相比Control小鼠的RVP和RVMI均显着升高;(3)ATG-7表达量在PH患者肺血管及PH小鼠肺组织中均显着上调;(4)基于组织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等实验证明SMC-ATG-7-/-小鼠模型成功。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直接表明SMC-ATG-7-/-小鼠RVP升高,超声结果间接表明SMC-ATG-7-/-小鼠肺动脉压力升高,同时心脏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改变。H&E形态学染色结果说明SMC-ATG-7-/-小鼠肺部中小动脉中膜增厚且外膜胶原增多;(5)在小鼠PASMCs上干扰ATG-7的表达,能够促进PASMCs增殖、迁移水平上调以及细胞表型的转换。反之,转染质粒以过表达ATG-7能够相对抑制细胞增殖能力。ATG-7沉默通过PP2A/4EBP-1/elf-4E的通路参与调节血管重构。结论:PH患者及PH小鼠肺组织中ATG-7表达上调,而ATG-7缺失也能引起肺高压。我们的研究揭示了ATG-7沉默可通过PP2A/4EBP1/elf-4E信号通路提高细胞增殖水平,促进肺血管重构,为提出治疗PH的新靶标。
秦一冰[4](2021)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索其治疗机制及主要通路,通过动物实验予以验证。材料与方法: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2019年6月—2020年08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气虚血瘀证)的患者。纳入病例67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补阳还五汤颗粒剂,对照组予形状、气味、外观与治疗组颗粒剂相同的补阳还五汤模拟颗粒剂,两组均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联合氧疗、抗感染治疗、利尿剂、抗凝等治疗,疗程4周,第12周随访。设置肺功能和超声心动图作为筛选指标,肺功能、超声心动图、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症状评分、慢阻肺CAT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Borg量表、BODE指数评分、血气分析、NT-pro 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为有效性观测指标,对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记录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对本研究患者的依从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通过TCMSP或BATMAN-TCM数据库获得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慢阻肺和肺动脉高压的疾病靶点,提取交叉靶点作为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映射,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主要的通路。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3.1实验一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将除空白组外的其余四组采用脂多糖、烟熏及低氧的方式造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采用边造模边给药的方式进行实验。中药组予13.02g/(kg·d)补阳还五汤灌胃;西药组予12.6ug/(kg·d)贝前列素钠片灌胃;中西医结合组予13.02g/(kg·d)补阳还五汤+12.6ug/(kg·d)贝前列素钠片灌胃;三组均配置成2ml的药物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造模、灌胃4w后,检测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m PAP)、右心肥厚指数(RV/LV+S)、HE染色并观察肺血管管壁厚度/血管直径百分比(WT%)和血管壁面积/总血管面积百分比(WA%),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制备组织标本后通过TUNEL法检测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肺小动脉PI3K/Akt通路关键靶点的磷酸化表达。3.2实验二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取出大鼠肺动脉,进行PASMCs的分离及培养,α-SMA抗体免疫荧光法对PASMCs进行鉴定,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blot法检测PI3K/Akt通路关键靶点的磷酸化表达及影响细胞增殖的m TOR、p27kip1和PCNA以及影响细胞凋亡相关的Bcl-2、Bax、Cyt c、Caspase-3、caspase-9。结果: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FEV1占预计值%、FEV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超声心动图各项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RVFAC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余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控制6例(20%),显效12例(40%),有效10例(33.33%),无效2例(6.67%);对照组临床控制2例(6.67%),显效10例(33.33%),有效12例(40%),无效6例(20%),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时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喘息、气短、咯痰、疲乏无力、胸闷或痛,痛有定处及面色暗淡等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两组各症状评分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T评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CA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两组各症状评分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rg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Borg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DE指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BODE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Pa O2、Pa 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 BN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NT-pro 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IB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4安全性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进行监测,部分患者心电图出现右室大表现,个别指标呈现异常而无临床意义,未见明显异常。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共获得96个有效化合物,对应的作用靶点共1140个,根据预设条件获得203个疾病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具有显着意义的BP1416个、CC26个和MF68个。KEGG通路分析得到104个具有显着意义的通路。quercetin槲皮素、luteolin木犀草素、beta-caroteneβ胡萝卜素、kaempferol山奈酚和baicalein黄芩素等为主要成分,ALB、IL6、VEGFA、Akt1、IL1B等为主要靶点,AGE-RAGE、Relaxin、PI3K-Akt等为主要通路,分析后得出PI3K-Akt通路在本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3.1实验一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3.1.1气管注射LPS、烟熏联合低氧持续4w后模型组大鼠m PAP、右心肥厚指数、HE染色及肺小动脉血管重建指标WT%和WA%与正常组对比明显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成功造出COPD-PH的动物模型。3.1.2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COPD-PH大鼠的一般生活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m PAP、右心肥厚指数、HE染色及肺小动脉血管重建指标WT%和WA%水平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1.3肺小动脉TUNEL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数量显着减少,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凋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4免疫组化法检测肺小动脉PI3K/Akt通路相关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p-PI3K和p-Akt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实验二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化裁方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3.2.1免疫荧光法鉴定PASMCs结果细胞均呈α-SMA阳性绿色荧光,可见明显肌丝,呈与细胞平行的丝状梭形排列,大鼠肺动脉成功提取出PASMCs。3.2.2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p-PI3K、p-Akt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p-PI3K和p-Akt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3CCK-8细胞增殖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差异,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4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p-m TOR、PCNA、p27kip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上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p-m TOR、PCNA、p27kip1的表达与中药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5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降低,差异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6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Bcl-2、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cl-2表达显着上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cl-2表达显着下调,模型组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下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cl-2表达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Bcl-2、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与中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Bcl-2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Bcl-2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气虚血瘀型COPD-PH患者喘促、气短等临床症状,改善低氧状态,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运动耐力,同时改善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缓解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等导致的肺血管收缩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原位血栓形成等密切相关,临床安全性高。2.补阳还五汤中的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等有效成分,可以作用于ALB、IL6、VEGFA等靶点,通过调控AGE-RAGE、PI3K-Akt、TNF等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过程达到治疗COPD-PH的作用。3.补阳还五汤能够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起到抑制PASMCs增殖,促进PASMCs凋亡,抑制血管重构的作用,从而降低COPD-PH肺动脉压力的作用。
庞文翼[5](2021)在《PKM2调节糖酵解和细胞外基质沉积促进CTEPH血管重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PKM2调节糖酵解和细胞外基质沉积促进CTEPH血管重构背景和目的肺血管重构是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表现为内膜增厚和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丙酮酸激酶M2(PKM2)是细胞糖酵解途径最后一步的限速酶,通常在增殖细胞和肿瘤细胞中过表达,调节糖酵解进程和Warburg效应。有研究显示糖代谢异常在动脉性肺动脉高压中有重要作用,但在CTEPH中尚缺少相关研究,CTEPH患者肺动脉细胞糖代谢的方式尚不明确。本研究拟探讨PKM2在CTEPH患者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糖酵解和细胞外基质沉积中的作用。方法1.收集CTEPH患者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组织标本,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是否异常分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CTEPH患者PEA组织中细胞外基质代谢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PEA组织中的TIMP1、MMP2、MMP9进行半定量检测。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CTEPH患者PEA组织中糖酵解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PEA组织中PKM1、PKM2的蛋白表达进行半定量。3.分离、培养并鉴定CTEPH患者PASMCs。4.应用海马能量代谢仪检测PASMCs的能量代谢情况和糖酵解水平。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ASMCs中PKM2、TIMP1、MMP2、I型胶原的表达水平。6.采用siRNA干扰的方法敲减PASMCs的PKM2表达,检测敲减PKM2后PASMCs糖酵解水平。7.采用siRNA干扰和PKM2激活剂TEPP46刺激患者PASMCs,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划痕愈合实验检测。8.采用siRNA干扰患者PASM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印迹方法检测siRNA干预后细胞外基质标志物的表达。结果1.CTEPH患者PEA组织存在胶原异常沉积,TIMP1的表达较肺移植供体肺动脉组织表达增高,MMP2、MMP9变化无显着差异。CTEPH患者PEA组织中糖酵解相关基因PKM2、乳酸脱氢酶A(lactatedehydrogenaseA,LDHA)、己糖激酶2(hexokinase2,HK2)的表达增高,PKM1无显着差异。2.CTEPH患者PASMCs糖酵解水平较正常PASMCs增高。CTEPH患者PASMCs糖酵解相关基因PKM2、LDHA、单羧酸转运蛋白4(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4,MCT4)、低氧诱导因子 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较正常 PASMCs表达增高。患者PASMCs在PKM2敲减后观察到糖酵解水平下降,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增加,糖酵解相关指标LDHA、HK2表达下降;正常PASMCs的PKM2敲减后能量代谢方式未见变化。3.PKM2敲减可抑制患者PASM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PKM2激活剂TEPP46刺激可增强患者PASM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4.CTEPH患者PASMCs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TIMP1、Ⅰ型胶原表达增高,MMP2无显着差异。PKM2敲减可抑制患者PASMCs细胞外基质代谢标志物TIMP1的表达,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也下调。结论研究表明CTEPH患者肺动脉中存在糖酵解水平增加和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CTEPH患者肺动脉中PKM2、TIMP1表达增加。PKM2可调节CTEPH患者PASMCs中糖酵解水平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敲减PKM2可抑制患者PASMCs糖酵解水平和细胞外基质生成。研究可能为CTEPH的治疗提供一个潜在靶点。第二部分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构建的初步研究背景及目的迄今为止,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CTEPH的治疗仍面临很多挑战。但由于缺乏成熟的动物模型,转化医学研究进展缓慢。因此,需要构建操作简便、实用、并能客观模拟临床CTEPH发生发展的动物模型。本研究旨在初步探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Sugen5416联合多次自体血栓注入的大鼠模型构建,为CTEPH小动物模型构建提供思路。方法1.6-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3只:对照组(Ctrl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注栓6h组、注栓12h组、注栓24h组、注栓48h组。经大鼠内眦取血制备自体血栓,经左侧颈静脉注栓后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取材。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点自体血栓溶解情况。2.6-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12只:对照组(Ctrl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自体血栓注入组(PE组)、Sugen5416给药组(SU组)、Sugen5416联合自体血栓注入组(PE+SU组)。SU组和PE+SU组于首次注栓前1天予Sugen5416 20mg/kg单剂量腹腔注射。PE组和PE+SU组于实验第1天、第3天、第5天经左侧颈静脉进行三次自体血栓注入,同时在造模初始2周每天进行抗纤溶剂氨甲环酸(315mg/kg/d)腹腔注射。第5周末测量各组大鼠肺动脉压力(mPAP)、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MT%)、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评估造模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肺小动脉中α-SMA、PKM1、PKM2的表达水平。结果1.首次注栓后12h大鼠肺动脉干及叶肺动脉血栓有溶解;24h血栓逐渐溶解至初始注入血栓体积的50%,48h后注入的自体血栓几乎完全溶解。2.与对照组、PE组、SU组相比,PE+SU组mPAP明显升高[(27.96±4.53)mmHg vs(14.59±2.51)mmHg,(17.67±2.99)mmHg,(19.78±1.68)mmHg,P<0.0001或P<0.001]。3.与对照组、PE组、SU组相比,PE+SU组MT%明显升高[(49.04±10.37)%vs(27.12±5.13)%,(33.52±6.16)%,(37.17±6.90)%,P值均<0.0001],PE+SU组肺小动脉有明显形态学改变,以远端细小动脉改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血管中膜平滑肌层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管腔有缩小。4.与对照组、PE组、SU组相比,PE+SU组RVHI明显增加[(0.42±0.06)vs(0.26±0.03),(0.29±0.03),(0.34±0.02),P<0.0001 或 P<0.001 或 P<0.01]。5.各组间PKM1、PKM2的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Sugen5416损伤内皮联合多次自体血栓栓塞肺动脉联合构建了轻中度CTEPH大鼠模型,虽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个新模型也提示了 CTEPH发生发展与内皮损伤和血栓栓塞多重因素的潜在联系。为构建成熟稳定的CTEPH动物模型提供思路和为深入理解CTEPH病理生理机制提供思路。
黄万杰[6](2021)在《西地那非激活PPARγ下调TRPC治疗新生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PPHN)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严重肺血管疾病,病死率高,临床预后差。目前有关PPHN的治疗是以一氧化氮吸入(i NO),高频通气以及肺血管扩张剂等综合治疗为主,近年来,西地那非逐渐应用于PPHN治疗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详尽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建立新生鼠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基础上,应用HE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 blot、PCR、细胞转染等实验手段,探索西地那非除经典作用途径外的可能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用10%低氧处理生后48小时新生大鼠建立PPHN模型,利用灌胃给药的方法给予西地那非(25mg/kg.d,日1次)进行干预,14天后检测新生大鼠右室压力(间接反映肺动脉压力),计算右室肥厚指数(RV/LV+S),应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远端肺小动脉重塑情况,利用a-SMA和Ki67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肺组织远端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情况。分别应用PKG、PPARγ、TRPC1、TRPC6和a-SMA的免疫荧光双染观察PKG、PPARγ、TRPC1、TRPC6在肺组织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以上指标在肺组织中的表达。第二部分:1、以HPASMCs为研究对象,建立肺动脉高压体外细胞模型,从细胞水平研究西地那非对PKG、PPARγ、TRPC1、TRPC6等指标的影响,深入研究其分子调控机制。同时利用Ki67和casepase3检测HPASMCs的增殖和凋亡情况;2、同时应用西地那非和PPARγ的药物学抑制剂GW9662干预HPASMCs,检测PKG、PPARγ、TRPC1、TRPC6、Ki67、casepase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第三部分:采用小RNA干扰技术沉默PPARγ基因并转染HPASMCs,应用西地那非干预细胞,检测PKG、PPARγ、TRPC1、TRPC6、Ki67、casepase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PPHN组的右心室平均压力明显升高,应用西地那非后右室压力减低,介于PPHN组和对照组之间。2、PPHN组右室肥厚指数(RVHI,RV/LV+S)显着增高,应用西地那非后RVHI明显下降,介于PPHN组和对照组之间。3、HE染色显示PPHN组远端肺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应用西地那非后远端肺小动脉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改善,介于PPHN组和对照组之间。4、a-SMA和Ki67免疫荧光双染显示PPHN组远端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数量明显增多,14天后细胞仍处于增殖情况;应用西地那非后远端PASMCs数量减少,细胞增殖情况受到抑制。5、PPARγ和a-SMA免疫荧光双染、Western-blot和Real-time PCR显示PPHN组远端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和肺组织中PPARγ的表达显着下降,应用西地那非后PPARγ的表达出现上调,介于PPHN组和对照组之间。6、TRPC1、TRPC6和a-SMA免疫荧光双染、Western-blot和Real-time PCR显示PPHN组远端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和肺组织中TRPC1、TRPC6的表达显着升高,应用西地那非后TRPC1、TRPC6的表达出现下降,介于PPHN组和对照组之间。第二部分:1、建立肺动脉高压细胞模型,检测西地那非的最佳药物浓度,发现最佳药物浓度为10m M;利用10m M西地那非处理细胞,Western-blot和Real-time PCR的结果显示PPHN模型组PKG和PPARγ的表达下降,TRPC1和TRPC6的表达上升,西地那非组PKG和PPARγ的表达上调,TRPC1和TRPC6的表达下调,介于PPHN组和对照组之间。2、Western-blot和Real-time PCR的结果显示PPHN模型组Ki67的表达上升,casepese3的表达下降,西地那非组Ki67表达下调,casepase3的表达上调,介于PPHN组和对照组之间。3、引入PPARγ的药物学抑制剂GW9662,检测其最佳药物浓度;同时应用西地那非和GW9662干预细胞,发现应用GW9662后PPARγ的表达下降,同时上调了TRPC1和TRPC6的表达。第三部分:1、小干扰RNA沉默PPARγ基因并转染HPASMCs细胞,PPARγ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均明显下降;2、构建HPASMCs的PPARγ敲减细胞模型后,我们应用低氧条件和西地那非处理细胞。si R-PP组较对照组PPARγ表达下降(P<0.05),同时加用西地那非的西地那非+Sir-PP组较si R-PP组也并未能将PPARγ的表达上调;此外,si R-PP组TRPC1和TRPC6的表达出现明显升高,西地那非+si R-PP组较si R-PP组未能下调TRPC1和TRPC6的表达。结论:1、口服西地那非可以显着下降低氧所致新生鼠肺动脉高压,并显着改善右心室肥厚,上调PKG、PPARγ表达的同时,下调TRPC1和TRPC6的表达,抑制了远端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2、通过多维度细胞实验(药理学抑制剂和小干扰RNA)表明,西地那非除了经典的NO/c GMP/PKG途径,还能通过PPARγ/TRPC途径,抑制HPASMCs的增殖,为临床PPHN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与新的思路。
康世威[7](2021)在《糖酵解调控肺巨噬细胞极化在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塑中的作用及17β-雌二醇的保护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糖酵解与肺巨噬细胞极化改变在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塑中的作用及17β-雌二醇(E2)的肺血管保护机制。方法:1.动物水平:将30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5组(各组n=6):去势+常氧组、去势+常氧+E2组、去势+低氧组、去势+低氧+E2组、去势+低氧+二氯乙酸盐(DCA)组。全部大鼠行卵巢切除术去势;去势+常氧+E2组、去势+低氧+E2组每日皮下注射E2 20ug/kg,其余组大鼠每日予以生理盐水0.1ml皮下注射;去势+低氧+DCA组每日给予DCA 80mg/kg灌胃,其余组大鼠每日予以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灌胃。低氧组大鼠置于低氧环境下饲养,常氧组大鼠呼吸正常空气,连续饲养8周建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测量平均肺动脉压(m PA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并观察肺小血管形态学改变。用免疫荧光法鉴定巨噬细胞标志物NOS2及CD206,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免疫印迹法测定肺组织NOS2及CD206表达水平,试剂盒法测定肺组织乳酸水平。2.细胞水平:体外培养大鼠肺巨噬细胞NR8383,并随机分为4组:常氧组、低氧组、低氧+E2(10-8mol/L)组、低氧+DCA(10mmol/L)组。培养24小时后,免疫荧光法鉴定巨噬细胞标志物NOS2及CD206,PCR及免疫印迹法测定巨噬细胞NOS2及CD206表达水平,试剂盒法测定上清液乳酸水平。结果:1.动物水平:与去势+常氧组相比,低氧条件下的各组大鼠m PAP、RVHI均明显增加,肺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肺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更为显着,NOS2、CD206及乳酸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与去势+低氧组相比,去势+低氧+E2组、去势+低氧+DCA组肺小血管形态学改变相对较轻,NOS2表达明显下降,CD206表达明显上升,乳酸水平明显下降(P均<0.01);去势+低氧+DCA组较去势+低氧+E2组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显着(P均<0.01);去势+常氧+E2组上述指标与去势+常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细胞水平:与常氧组相比,低氧条件下的各组巨噬细胞增殖明显,NOS2、CD206及上清液乳酸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与低氧组相比,低氧+E2组、低氧+DCA组巨噬细胞增殖程度减轻,NOS2表达明显下降,CD206表达明显上升,上清液乳酸水平明显下降(P均<0.01);低氧+DCA组较低氧+E2组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显着(P均<0.01)。结论:慢性低氧环境下,巨噬细胞通过上调自身糖酵解水平,调控细胞极化表型,参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塑。17β-雌二醇可能通过降低巨噬细胞糖酵解水平,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方向极化,改善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塑。
孙桂香[8](2008)在《骨形成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动脉高压时表达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PAH)病人肺组织标本中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和骨形成蛋白-2(BMP-2)表达变化的研究,探讨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及BMP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非COPD非肺动脉高压(非COPD组)、COPD非肺动脉高压(COPD非肺动脉高压组)、COPD肺动脉高压(COPD肺动脉高压组)男性肺鳞癌病人各15例,年龄相匹配,取其肺叶切除后的外周肺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血管重建情况并应用显微-微机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形态定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原位缺口末端DNA碎片标记(TUNEL)技术检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肺组织标本中BMP-2的表达,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标本肺小动脉壁BMP-2表达强度的变化。结果:非COPD组肺小动脉管壁较薄,管腔较大;COPD非肺动脉高压组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增加,管腔较狭窄,其程度介于非COPD组和COPD肺动脉高压组之间;COPD肺动脉高压组肺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明显变窄,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呈现明显的肺血管重建现象。图像分析结果表明,COPD非肺动脉高压组及COPD肺动脉高压组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占外径的百分比(WT%)和血管壁横截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分别为[(20.45±4.12,35.35±5.32)%, (28.47±4.67,50.33±6.47)%],明显高于非COPD组[(15.72±3.02)%,(24.73±3.32)%],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COPD肺动脉高压组与COPD非肺动脉高压组相比,WT%及WA%明显增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三组病人肺小动脉壁均存在着一定比率的增殖及凋亡平滑肌细胞,COPD非肺动脉高压组和COPD肺动脉高压组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PI)分别为(18.65±4.82)%、(38.37±6.61)%,明显高于非COPD组(8.37±2.09)%,(P<0.01);两组凋亡指数(AI)分别为(4.49±1.25)%、(3.05±1.34)%,均明显低于非COPD组(6.90±1.89)%(P<0.01);COPD非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PI)低于COPD肺动脉高压组而凋亡指数高于COPD肺动脉高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非肺动脉高压及COPD肺动脉高压病人动脉血氧分压(PaO2)[(78.60±5.63)mmHg,(67.93±4.85)mmHg],明显低于非COPD组(85.93±4.76)mmHg(P<0.01),COPD肺动脉高压组PaO2明显低于COPD非肺动脉高压组(P<0.01)。COPD肺动脉高压及COPD非肺动脉高压组PaO2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I呈负相关(r=-0.519,P=0.003),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指数AI呈正相关(r=0.441,P=0.015),与肺小动脉壁骨形成蛋白-2(BMP-2)的积分吸光度值(IA)呈负相关(r=-0.517,P=0.003)。非COPD组、COPD非肺动脉高压组、COPD肺动脉高压组病人肺小动脉壁BMP-2的积分吸光度值(IA)分别为(6018±1047,9759±2468,14063±5261),COPD非肺动脉高压组及COPD肺动脉高压组肺小动脉管壁IA明显高于非COPD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COPD肺动脉高压组与COPD非肺动脉高压组相比,IA值亦明显增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且与WT%、WA%、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I呈明显正相关(r=0.701,P<0.01;r=0.748,P<0.01;r=0.537,P<0.01);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指数AI呈负相关(r:-0.428,P=0.019)。结论: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加和凋亡减少,所致增殖与凋亡失衡是引起COPD病人肺血管重建及肺动脉高压发生的主要机制,慢性低氧时BMP-2在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表达增多,BMP-2可能引起增殖与凋亡失衡。缺氧是引起BMP-2表达增强及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加和凋亡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锦春[9](2006)在《间歇光照、呋喃苯胺酸、维生素C对肉鸡PHS的预防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尽管国内外已对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pulmonary hypertension syndrome,PHS)又称肉鸡腹水综合征(ascites)进行了多年研究,但它仍然是使世界养禽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一个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4%的肉鸡死于PHS,造成高达10亿美元的损失。由于肉鸡PHS是一个多因性疾病,药物防治有局限性并且存在残留的问题。早期限饲可以降低PHS发病率,但会引起应激。控制光照能降低肉鸡PHS发病率和应激,并且方便、省电,但公认效果显着的1小时明:3小时暗的措施在国内难以执行和推广。寻求一种易行的控光措施更具有实际意义。由于对控制光照防治肉鸡PHS的机理尚不完全明了,方案的选择存在很大盲目性,因此,首先要清楚控制光照防治PHS的作用机制。关于控制光照防治肉鸡PHS的报道主要是观察对生产性能和PHS发病率的影响,而对其机理仅从缺氧状况、红细胞比容、血液中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方面进行了研究。肺血管重构导致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持续发展并难以逆转,是哺乳动物PH的重要病理基础。PHS肉鸡也发生了肺动脉重构,但是其在肉鸡PHS的发生过程中是否占据与哺乳动物肺血管重构同等重要的地位,机制如何?控制光照降低PHS发病率的作用机理是否与肺血管形态改变有关,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从氧自由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β受体(PDGF-βR)、蛋白激酶C-α(PKCα)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等变化入手,在体内和体外两个层次上探讨间歇光照对肉鸡肺血管重构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试验Ⅰ间歇光照对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发病率及肺血管重构的影响。观察在低温环境下间歇光照对肉鸡PHS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肉鸡肺血管重构的影响。320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常温组按常规饲养;低温三个组采用低温诱发PHS,并于9d~30d分别在夜间停止光照0、3、5h,以后恢复连续光照。记录PHS发病数、体重和耗料量,测定肺动脉的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之比(WA/TA)、平均中膜厚度(mMTPA)等指标。结果环境低温使PHS发病率升高,反映血管重构指标的WA/TA和mMTPA值也显着升高,而间歇光照能够有效地降低寒冷诱发的PHS发病率和上述各项值。控制光照期间间歇光照组肉鸡体重低于低温对照组,但最终体重和料重比与之无显着差异。在肉鸡生长早期实施间歇光照制度能够有效降低低温诱发的PHS发病率,抑制肺小动脉重构可能是其重要机理之一。试验Ⅱ间歇光照对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发病率及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观察控制光照对低温诱导的肉鸡PHS发病率及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320羽肉鸡随机分为四个组。常温组按常规饲养;低温三个组采用低温诱发PHS,并于9d~30d分别在夜间停止光照0、3、5h,以后恢复连续光照。低温显着升高了PHS发病率、右心全心比(RV/TV)、肺厚壁末稍血管百分率(TWPV%)和丙二醛(MDA),而使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控制光照使SOD活性升高而显着降低了PHS发病率、RV/TV、TWPV%和MDA。减轻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提高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和减轻以非肌型肺动脉肌型化为特征肺血管重构,可能是间歇光照降低肉鸡PHS发病率的部分机制。试验Ⅲ间歇光照对低温诱导的肉鸡肺细小动脉血管重构及其PKCα表达的影响。观察在低温环境下间歇光照对肉鸡肺细小动脉蛋白激酶Cα(PKCα)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肺血管重构的关系。320羽肉鸡随机分为四个组。常温组按常规饲养;低温三个组采用低温诱发PHS,并于9d~30d分别在夜间停止光照0、3、5h,以后恢复连续光照。测定RV/TV、MDA、SOD、WA/TA、mMTPA、红细胞压积(PCV);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肺动脉PKCα,以OD值代表PKCα的表达。结果环境低温使肉鸡PHS发病率升高,RV/TV、WA/TA、mMTPA、MDA值和肺细小动脉PKCα的OD值显着升高,而间歇光照能够有效地降低寒冷诱发的PHS发病率和上述指标。肺小动脉PKCα的表达从23日龄起与mMTPA和WA/TA呈正相关,并且具有显着性。寒冷诱使肉鸡肺小动脉PKCα表达的上调可能参与了肺血管重构的形成过程,间歇光照抑制肺血管重构可能与PKCα下调有关。试验Ⅳ间歇光照对低温诱导的肉鸡肺细小动脉血管重构及其PDGF-β受体表达的影响。观察在低温环境下间歇光照对肉鸡肺细小动脉PDGF-β受体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肺血管重构的关系。320羽肉鸡随机分为四个组,常温组按常规饲养;低温三个组采用低温诱发PHS,并于9d~30d分别在夜间停止光照0、3、5h,以后恢复连续光照。测定PCV、WA/TA和mMTPA等指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肺动脉PDGF-β受体,以OD值代表PDGF-β受体的表达。结果环境低温使PDGF-β受体表达上调,WA/TA和mMTPA值也显着升高,而间歇光照明显抑制血管重构,并且使肺动脉PDGF-D受体的OD值降低。PDGF-β受体的表达从23日龄开始与mMTPA和WA/TA呈正相关,并且具有显着性。PDGF-β受体表达上调可能与低温所致肺小动脉重构有密切关系,而间歇光照减轻肉鸡肺血管重构可能与抑制PDGF-β受体表达有关。试验Ⅴ间歇光照对低温诱导的肉鸡肺细小动脉血管重构及其PCNA表达的影响。观察在低温环境下间歇光照对肉鸡肺细小动脉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PCNA与肺血管重构的关系。320羽肉鸡随机分为四个组,常温组按常规饲养;低温三个组采用低温诱发PHS,并于9 d~30 d分别在夜间停止光照0、3、5 h,以后恢复连续光照。测定WA/TA和mMTPA等指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PCNA,图像分析软件分别计数每条血管中膜PCNA阳性细胞数和细胞总数,求出百分数即为增殖指数(PI)。结果环境低温使肺动脉的WA/TA和mMTPA值和PCNA值显着升高,而间歇光照能够有效地减轻寒冷诱发的肺动脉重构和PCNA值。在肉鸡快速生长的早期采用间歇光照能够抑制寒冷所致的肺血管重构可能与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有关。试验Ⅵ添加呋喃苯胺酸对低温诱导的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的发病率及肺血管重构的影响。观察在低温环境下呋喃苯胺酸对肉鸡PHS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肺血管重构的影响。240羽肉鸡于14 d时随机分为A、B和C三组分置于两个鸡舍。A组按常规饲养,B组和C组采取低温诱发PHS,并从30 d至44 d B组不添加药物而C组于日粮中添加0.015%的呋喃苯胺酸。记录每周PHS发病数、体重。定期测定RV/TV、PCV、WA/TA和mMTPA等各项值。结果饲料中添加呋喃苯胺酸降低了寒冷诱发的PHS发病率。B组RV/TV、WA/TA和mMTPA值显着升高,而C组使之降低,并在44 d差异显着;C组体重显着低于B组。降低肺动脉压,抑制以肺动脉壁肥厚为特征的血管重构可能是呋喃苯胺酸有效降低低温所致PHS发病率的部分机制。试验Ⅶ维生素C对常温下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发病率及肺血管重构的影响。观察在常温环境下维生素C对肉鸡PHS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肺血管重构的影响。150羽肉鸡于21 d时随机分为C、T1和T2组,按常规饲养,C组不添加药物,T1组和T2组分别从21 d至37 d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 200 mg/kg和500 mg/kg。统计PHS的死亡数并定期称重。测定RV/TV、PCV、MDA、SOD、WA/TA和mMTPA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1组PHS死亡率和RV/TV值显着降低,80-200微米肺动脉WA/TA和mMTPA值显着降低,PCV和MDA值极显着降低。T2组PHS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同,PCV值显着降低,50-80微米肺动脉的WA/TA和mMTPA值极显着高于对照组,MDA水平极显着高于对照组而SOD值显着降低。降低PCV值、清除体内过多的氧自由基及减轻肺血管重构可能是低剂量维生素C有效防治PHS的部分机制,而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导致肺血管重构可能是高剂量VC防治PHS失败的部分原因试验Ⅷ蛋白激酶C抑制剂Calphostin C对PDGF-BB诱导的肉鸡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蛋白激酶C抑制剂Calphostin C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B)诱导的肉鸡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增殖的影响。肉鸡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用PDGF-BB刺激PASMC,采用细胞记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Calphostin C对PASMC增殖的影响.结果Calphostin C显着地抑制PDGF-BB诱使的PASMC增殖,使细胞生长停滞于G0/G1期。蛋白激酶C抑制剂Calphostin C抑制了PASMC增殖,提示PDGF-BB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PKC信号传导通道有关,Calphostin C可能作为防治肺血管重构的一种药物。试验ⅨX/X0体系作用的肺动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内鸡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及褪黑激素对其的影响。观察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xanthineoxidase,X-XO)条件培养液对肉鸡肺血管平滑肌细胞是否有促增殖作用,及褪黑激素能否抑制其增殖。肉鸡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与X/XO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共培养刺激PASMC,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X/XO条件培养液和褪黑激素对PASMC增殖的影响,并检测培养液中的丙二醛(MDA)含量。与正常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相比,X/XO条件培养基促使PASMC发生增殖,并从G0/G1期进入S和G2/M期,其培养液中MD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当预先加入褪黑激素时,抑制了X/XO条件培养液的促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G0/G1期细胞比例提高,而S期、G2/M期细胞减少。褪黑激素组细胞培养液中MDA含量显着低于X/XO模型组。清除培养液中的氧自由基可能是褪黑激素抑制X/XO条件培养液诱导肉鸡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林全,狄枫,陈少贤,周向锋,黄晓颖,范小芳,王良兴[10](2006)在《姜黄素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肺动脉高压及肺动脉管壁胶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姜黄素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肺动脉压力及肺动脉管壁I型胶原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低O2高CO24周组(HH组),低O2高CO24周+姜黄素组(HC组),采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姜黄素对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动脉压力、肺细小动脉显微和超微结构及肺动脉管壁Ⅰ型胶原的影响。结果:①血流动力学检测显示HH组mPAP明显高于NC组(P<0.01),HC组mPAP明显低于HH组(P<0.01),三组间mCAP无明显差异(P>0.05);②光镜下,肺细小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比值(WA/TA)、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SMC)、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PAMT)HH组较NC组明显增高(均P<0.01),HC组WA/TA、SMC和PAMT较HH组明显降低(均P<0.01);③电镜下,HH组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面积增大,染色质增多,外膜胶原纤维密集,HC组大鼠肺细小动脉内皮细胞结构基本正常,胶原少见,中膜平滑肌细胞和外膜胶原纤维增生较HH组明显为轻;④免疫组化法发现肺细小动脉Ⅰ型胶原平均吸光度值HH组明显高于NC组(P<0.01),HC组明显低于HH组(P<0.01)。结论:姜黄素具有降低慢性低O2高CO2性肺动脉高压、改善肺血管重建及抑制肺动脉管壁I型胶原沉积的作用。
二、肺动脉管壁Ⅰ、Ⅲ型胶原变化在慢性低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动脉管壁Ⅰ、Ⅲ型胶原变化在慢性低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组学在慢性高原病机制的探索及厄贝沙坦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模拟高原慢性低氧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厄贝沙坦对CMS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
实验一 慢性高原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厄贝沙坦对CMS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三 厄贝沙坦对大鼠心肌低氧损伤的保护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血清蛋白组学的厄贝沙坦对CMS肺部保护作用 |
实验一 厄贝沙坦对CMS大鼠肺部损伤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iTRAQ的血清蛋白组学研究厄贝沙坦对CMS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厄贝沙坦对CMS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预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厄贝沙坦对CMS的作用及机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创新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的炎症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肥大细胞在高原肺水肿相关肺动脉压增高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肺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在急性低氧性肺动脉压增高过程中的作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饲养 |
2.1.2 实验动物分组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仪器 |
2.1.5 手术器械 |
2.2 实验方法 |
2.2.1 常压低氧实验动物造模方法 |
2.2.2 SD大鼠肺PAP、Psa指标监测方法 |
2.2.3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SCG预处理后在不同氧浓度、不同时间下PAP的变化结果 |
3.2 SCG预处理后在不同氧浓度、不同时间下Psa的变化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不同急性低压低氧条件下SD大鼠肺肥大细胞的变化趋势的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饲养 |
2.1.2 实验动物分组 |
2.1.3 实验试剂和耗材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急性低压低氧大鼠模型的制备 |
2.2.1 大鼠肺组织取材 |
2.2.3 肺组织HE染色 |
2.2.4 肺组织TB染色 |
2.2.5 肺组织IHC实验 |
2.2.6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肺组织HE染色结果 |
3.2 肺组织TB染色结果 |
3.3 肺组织IHC实验结果 |
3.3.1 肺组织Tryptase IHC实验结果 |
3.3.2 肺组织Chymase IHC实验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三部分 肺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在高原肺水肿相关肺动脉压增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饲养 |
2.1.2 实验动物分组 |
2.1.3 实验试剂和耗材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急性低压低氧大鼠模型制备 |
2.2.2 大鼠肺组织取材 |
2.2.3 肺组织TB染色 |
2.2.4 肺组织TEM实验 |
2.2.5 肺组织WB实验 |
2.2.6 肺组织IF实验 |
2.2.7 肺组织ELISA实验 |
2.2.8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肺组织TB染色结果 |
3.2 肺组织TEM实验结果 |
3.3 肺组织WB实验结果 |
3.4 肺组织IF实验结果 |
3.5 肺组织ELISA实验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四部分 SCG对低氧应激下RHL-2H3 细胞影响的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细胞株和细胞分组 |
2.1.1 细胞株 |
2.1.2 细胞分组 |
2.1.3 实验试剂和耗材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收集细胞上清和细胞 |
2.2.3 RBL-2H3 细胞WB实验 |
2.2.4 RBL-2H3 细胞上清ELISA实验 |
2.2.5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RBL-2H3 细胞低氧培养时间的摸索结果 |
3.2 SCG低氧培养RBL-2H3 细胞的浓度选择结果 |
3.3 低氧培养的RBL-2H3 细胞活化脱颗粒情况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五部分 低氧培养的RBL-2H3 细胞上清液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细胞株和分组 |
2.1.1 细胞株 |
2.1.2 RBL-2H3 细胞分组 |
2.2 细胞培养条件 |
2.3 细胞上清液的收集 |
2.4 实验试剂与耗材 |
2.5 实验仪器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3.1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
3.2 数据处理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4.1 实验质量的监控 |
4.1.1 QC样本UHPLC-Q-TOF MS总离子流色谱图(TIC)的比较 |
4.1.2 PCA分析 |
4.1.3 QC样本相关性图谱 |
4.2 数据分析和结果 |
4.2.1 数据预处理 |
4.2.2 PCA分析 |
4.2.3 PLS-DA分析 |
4.2.4 OPLS-DA分析 |
4.2.5 单变量统计分析 |
4.2.6 显着性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
4.3 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
4.3.1 差异代谢物聚类分析 |
4.3.2 差异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
4.3.3 差异代谢物功能通路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肥大细胞脱颗粒与肺动脉高压形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ATG-7通过影响血管重构引起肺高压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结果 |
1.PH患者肺血管壁微结构及ATG-7 在肺血管壁组织中的表达 |
1.1 观察肺动脉血管壁微结构 |
1.2 ATG-7 在肺动脉血管壁组织中表达升高 |
2.慢性低氧诱导肺高压小鼠模型鉴定及其肺部ATG-7 表达 |
2.1 肺高压小鼠血流动力学及右心室重量指数的测定 |
2.2 观察肺高压小鼠肺动脉的微结构 |
2.3 ATG-7 在肺高压小鼠肺组织中表达升高 |
3.SMC-ATG-7~(-/-)小鼠模型鉴定及其心肺的结构和功能 |
3.1 SMC-ATG-7~(-/-)小鼠模型验证 |
3.2 SMC-ATG-7~(-/-)小鼠肺组织微结构 |
3.3 超声及血流动力学检测小鼠肺血管阻力 |
3.4 超声检测表明小鼠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 |
3.5 SMC-ATG-7~(-/-)小鼠肺中小动脉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 |
4.体外实验验证ATG-7 促进肺血管重构的作用 |
4.1 干扰ATG-7 对于SMCs增殖能力的影响 |
4.2 过表达ATG-7 对于SMCs增殖能力的影响 |
4.3 干扰ATG-7 对于SMCs表型转变的影响 |
4.4 干扰ATG-7 对于SMCs自噬水平的影响 |
4.5 干扰ATG-7 对于SMCs迁移功能的影响 |
5.体外实验探究ATG-7 调控细胞增殖的机制 |
5.1 ATG-7 特异性沉默及其潜在机制对SMCs增殖的作用 |
5.2 ATG-7 特异性沉默对SMCs中钙离子水平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ATG-7 通过影响肺血管重构引起肺高压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4)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 |
实验一 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PKM2调节糖酵解和细胞外基质沉积促进CTEPH血管重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PKM2调节糖酵解和细胞外基质沉积促进CTEPH血管重构 |
一 前言 |
二 材料与方法 |
1 病例收集 |
1.1 病例纳入 |
1.2 临床信息收集 |
1.3 标本采集及保存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细胞 |
2.2 试剂 |
2.3 耗材和设备 |
3 实验方法 |
3.1 临床组织实验方法 |
3.2 细胞实验方法 |
3.3 统计学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1 纳入病例基本特征 |
2 CTEPH患者PEA组织病理表现 |
3 CTEPH患者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 |
3.1 CTEPH患者PEA组织胶原异常沉积 |
3.2 CTEPH患者PEA组织中TIMP1表达增加 |
4 CTEPH患者PEA组织存在糖酵解水平增加 |
4.1 CTEPH患者PEA组织中糖酵解相关基因表达增加 |
4.2 CTEPH患者PEA组织中PKM2表达增加 |
5 PEA组织原代细胞培养及平滑肌细胞表型鉴定 |
6 CTEPH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存在糖酵解水平增加和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 |
6.1 CTEPH患者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糖酵解水平增加 |
6.2 CTEPH患者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糖酵解相关基因表达增加 |
6.3 CTEPH患者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 |
7 PKM2敲减可抑制CTEPH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糖酵解水平 |
7.1 siRNA敲减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KM2表达 |
7.2 PKM2敲减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糖酵解水平下降 |
7.3 PKM2敲减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糖酵解相关基因表达下降 |
8 PKM2调节CTEPH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细胞外基质表达 |
8.1 PKM2调节CTEPH患者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
8.2 PKM2调节CTEPH患者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迁移 |
8.3 敲减PKM2抑制CTEPH患者PASMCs细胞外基质表达 |
四 讨论 |
1 CTEPH患者存在糖酵解水平增加 |
2 PKM2敲减后患者PASMCs和正常PASMCs的糖酵解水平不一致 |
3 PKM2调节患者PASMCs的增殖和迁移 |
4 CTEPH患者细胞外基质表达异常 |
5 敲减PKM2可抑制CTEPH患者PASMCs细胞外基质表达 |
6 局限性 |
五 结论与展望 |
六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构建的初步研究 |
一 前言 |
二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材料 |
2.1 试剂 |
2.2 耗材和设备 |
2.3 溶液配制 |
3 实验方法 |
3.1 急性肺栓塞大鼠的建立 |
3.2 联合打击构建CTEPH大鼠模型 |
三 研究结果 |
1 首次注栓后自体血栓溶解情况观察 |
2 联合打击后大鼠的体重变化 |
3 联合打击后大鼠的肺动脉压力水平 |
4 联合打击后大鼠的肺血管重构程度 |
5 联合打击后大鼠的右心室肥厚指数 |
6 PKM2在各组大鼠肺小动脉的表达 |
四 讨论 |
五 结论与展望 |
六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糖代谢异常在肺动脉高压中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葡萄糖代谢重编程 |
3 糖代谢异常与肺动脉高压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构建研究现状 |
1 CTEPH定义与病理生理 |
2 动物的选择 |
3 常用造模方法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西地那非激活PPARγ下调TRPC治疗新生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PPHN大鼠模型中PKG、PPARγ、TRPC1、TRPC6的基因及蛋白的动态表达变化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西地那非通过PPARγ/TRPC途径对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西地那非通过PPARγ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调控的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PPARγ在心肺血管系统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糖酵解调控肺巨噬细胞极化在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塑中的作用及17β-雌二醇的保护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道 肺肿瘤血栓性微血管病相关肺动脉高压1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巨噬细胞能量代谢重编程在肺动脉高压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骨形成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动脉高压时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及器械 |
1.2 标本的制备 |
1.3 形态学观察 |
1.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1.5 结果判断 |
1.6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各组病人临床资料比较 |
2.2 肺血管重建的观察 |
2.3 BMP-2的检测 |
2.4 PCNA检测 |
2.5 TUNEL检测 |
2.6 各组病人PASMCs增值与凋亡比值分析 |
2.7 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肺血管重建在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 |
3.2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肺血管重建和肺动脉高压 |
3.3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与肺血管重建和肺动脉高压 |
3.4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与肺血管重建和肺动脉高压 |
3.5 骨形成蛋白与肺血管重构和肺动脉高压 |
3.6 缺氧与肺血管重构和肺动脉高压 |
3.7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附图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间歇光照、呋喃苯胺酸、维生素C对肉鸡PHS的预防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肉鸡PHS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进展 |
1 肉鸡PHS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1 心输出量增加 |
1.2 血液流过肺脏阻力增加 |
1.2.1 血液粘滞度增加 |
1.2.2 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
1.2.3 肺血管容量不足 |
1.2.4 肺血管重构和肺血管收缩 |
1.2.4.1 肺血管重构 |
1.2.4.2 肺血管收缩 |
2 肉鸡PHS防治的研究进展 |
2.1 早期限饲防治肉鸡PHS的研究进展 |
2.2 肉鸡PHS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 |
2.3 肉鸡PHS的药物防治 |
2.3.1 L-精氨酸(L-arginine,L-Arg) |
2.3.2 抗氧化剂 |
2.3.2.1 维生素E和维生素C |
2.3.2.2 补硒 |
2.3.3 碳酸氢钠(NaHCO3) |
2.3.4 脲酶抑制剂 |
2.3.5 利尿剂 |
2.3.6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Beta-adrenergicagonists) |
2.3.7 中草药 |
2.3.8 内皮素-1受体拮抗剂 |
2.3.9 其它药物 |
2.4 综合管理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控制光照和早期限饲防治肉鸡PHS的研究进展 |
1 控制光照防治肉鸡PHS的研究进展 |
1.1 控制光照对肉鸡PHS的发病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
1.2 控制光照与免疫的关系 |
1.3 控制光照防治肉鸡PHS机理的研究进展 |
1.4 光照制度与褪黑激素 |
1.4.1 褪黑激素分泌及其功能 |
1.4.1.1 褪黑激素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功能 |
1.4.1.2 褪黑激素的调节免疫功能 |
1.4.1.3 褪黑激素的抗应激作用 |
1.4.1.4 褪黑激素对血管的作用 |
1.4.2 褪黑激素受体分布及功能 |
1.4.3 褪黑激素与PKC传导通道 |
2 早期限饲防治肉鸡PHS的研究进展 |
2.1 早期限饲对肉鸡PHS防治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2.1.1 早期限饲对肉鸡PHS的发病率和其他代谢性疾病发病率的影响 |
2.1.2 早期限饲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
2.2 限饲的方法和手段 |
2.3 限饲调控生长速度的机理 |
2.3.1 激素调节的作用 |
2.3.2 消化器官发育增强 |
2.4 限饲与免疫的关系 |
2.5 限饲降低肉鸡PHS发病率的机理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哺乳动物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的病理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肺循环和肺血管构型的特点 |
2 血管重构的概念 |
3 肺血管重构的病理特征 |
3.1 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变化 |
3.1.1 肺血管中膜平滑肌肥大与增殖 |
3.1.2 评价肺血管平滑肌增殖的手段——增殖细胞核抗原 |
3.1.3 肺细小动脉肌型化 |
3.1.4 肺小动脉内膜下出现纵行肌 |
3.2 肺小动脉内皮细胞(EC)的变化 |
3.3 肺血管结缔组织的变化 |
3.4 血管丛病变 |
3.5 肺血管密度 |
3.6 肺血管重构的其它病理变化 |
4 评定血管重构的方法和手段 |
5 肺血管重构的病理生理机制 |
5.1 异常血流动力学因素在肺血管重构中的作用 |
5.2 生长因子在肺血管重构中的作用 |
5.2.1 VEGF |
5.2.2 bFGF |
5.2.3 PDGF |
5.2.4 IGF-1 |
5.2.5 TGF-β |
5.3 血管活性物质与肺血管重构 |
5.3.1 内皮素-1(endothelin-1,ET-1) |
5.3.2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T-Ⅱ) |
5.3.3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 |
5.3.4 一氧化氮(NO) |
5.4 活性氧自由基(ROS)与肺血管重构 |
5.4.1 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 |
5.4.2 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 |
5.4.3 基质的调节 |
5.5 炎性介质与肺血管重构 |
5.6 低氧对肺血管重构的影响 |
5.7 血管内皮细胞在肺血管重构中的作用 |
5.8 原癌基因表达与肺血管重构 |
5.8.1 c-myc |
5.8.2 c-fos |
5.8.3 c-jun |
5.8.4 sis |
5.9 细胞凋亡与血管重构 |
5.10 血管重构的信号转导机制 |
6 抑制肺血管重构的药物治疗 |
6.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
6.2 内皮素拮抗剂和内皮素转换酶抑制剂 |
6.3 L-精氨酸/NO |
6.4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
6.5 Ca2+通道拮抗剂 |
6.6 肝素 |
6.7 前列环素 |
6.8 PKC拮抗剂和抑制剂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与血管重构 |
1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 |
2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的生物学特性 |
3 影响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分泌及其受体表达的因素 |
3.1 缺氧 |
3.1.1 缺氧对血管内皮细胞PDGF分泌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
3.1.2 缺氧对血管平滑肌细胞PDGF分泌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
3.2 自由基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分泌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
3.3 作用于血管壁的机械压力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分泌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
4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在血管重构中的作用 |
4.1 PDGF的促细胞增殖作用 |
4.2 PDGF促细胞增殖作用的调控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蛋白激酶C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
1 PKC的类型、结构特点及激活过程 |
1.1 PKC的类型 |
1.2 PKC的结构特点 |
1.3 PKC的激活 |
2 PKC与低氧性肺血管收缩 |
2.1 PKC与离子通道介导的肺血管收缩 |
2.2 PKC与血管活性介质介导的血管收缩 |
3 PKC与低氧性肺血管重构 |
3.1 PKC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调控 |
3.1.1 PKC与不同表型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
3.1.2 PKC调控肺动脉平滑肌增殖的机制 |
3.1.2.1 PKC在低氧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
3.1.2.2 PKC在氧自由基促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
3.1.2.3 PKC在切变力/机械张力引起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
3.1.2.4 PKC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直接调节作用 |
3.1.2.5 PKC介导某些生长因子刺激肺动脉平滑肌增殖 |
3.2 PKC与凋亡在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
3.3 PKC对肺动脉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表达的调控 |
3.3.1 PKC与成纤维细胞增殖 |
3.3.2 PKC对胶原表达的调控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氧自由基代谢与肉鸡PHS |
1 氧自由基、抗氧化剂和脂质过氧化作用 |
1.1 氧自由基 |
1.2 脂质过氧化作用 |
1.3 抗氧化剂 |
1.3.1 酶系抗氧化剂 |
1.3.1.1 超氧化物歧化酶 |
1.3.1.2 过氧化氢酶 |
1.3.1.3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
1.3.2 非酶系抗氧化剂 |
2 促使脂质过氧化反应和诱导机体氧自由基产生的因素 |
2.1 缺氧 |
2.2 炎性细胞激活 |
2.3 甲状腺机能亢进 |
2.4 血管来源的氧自由基 |
3 氧自由基对肺血管的损伤作用 |
3.1 氧自由基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
3.1.1 诱发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和生长因子 |
3.1.2 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
3.1.3 诱发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 |
3.1.4 促进血管生成 |
3.2 氧自由基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 |
3.2.1 氧自由基在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中的作用 |
3.2.2 氧自由基与血管收缩 |
3.2.3 氧自由基与平滑肌细胞的信号传导 |
3.3 氧自由基对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
4 氧自由基与肉鸡PHS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七章 间歇光照对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发病率及肺血管重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测定指标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间歇光照对肉鸡PHS发病率和心脏指数(RV/TV)的影响 |
2.2 间歇光照对血液红细胞压积(PCV)的影响 |
2.3 间歇光照对肉鸡体重和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
2.4 间歇光照对肺血管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比(WA/TA)以及平均中膜厚度(mMTPA)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间歇光照对肉鸡PHS发病率的影响 |
3.2 间歇光照对肉鸡肺血管形态学的影响 |
3.3 间歇光照对肉鸡体重和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间歇光照对肉鸡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测定指标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PHS发病率、RV/TV和体重的结果 |
2.2 血浆丙二醛和SOD值 |
2.3 肺厚壁末稍血管百分率(%TWPV) |
2.4 肉鸡SOD、MDA、TWPV之间及与RV/TV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间歇光照对肉鸡PHS发病率和体重的影响 |
3.2 间歇光照对肉鸡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 间歇光照与肺小动脉肌型化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间歇光照对低温诱导的肉鸡肺细小动脉血管重构及其PKCα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测定指标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WA/TA、mMTPA、MDA、SOD和RV/TV的结果 |
2.2 PKCα表达的变化 |
2.3 PKCα表达与mMTPA和WA/TA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间歇光照对低温诱导的肉鸡肺细小动脉血管重构及其PDGF-β受体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测定指标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MDA、SOD、PCV、WA/TA和mMTPA等结果 |
2.2 间歇光照对肉鸡肺动脉壁PDGF-β受体表达的影响 |
2.3 PDGF-β受体表达与mMTPA和WA/TA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缓解缺氧 |
3.2 降低氧自由基水平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间歇光照对低温诱导的肉鸡肺细小动脉血管重构及其PC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测定指标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MDA、SOD、PCV、WA/TA和mMTPA等结果 |
2.2 直径50-200μm肺小动脉PCNA表达的变化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添加呋喃苯胺酸对低温诱导的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的发病率及肺血管重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测定指标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呋喃苯胺酸对肉鸡PHS发病率的影响 |
2.2 呋喃苯胺酸对肉鸡体重的影响 |
2.3 呋喃苯胺酸对肉鸡RV/TV值的影响 |
2.4 呋喃苯胺酸对肉鸡血液红细胞压积(PCV)的影响 |
2.5 呋喃苯胺酸对肉鸡肺血管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比(WA/TA)以及平均中膜厚度(mMTPA)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维生素C对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发病率及肺血管重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测定指标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肉鸡PHS死亡率的比较 |
2.2 各组肉鸡体重的比较 |
2.3 各组肉鸡RV/TV值的比较 |
2.4 各组肉鸡血液红细胞压积(PCV)的比较 |
2.5 各组肉鸡肺血管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比(WA/TA)以及平均中膜厚度(mMTPA)的比较 |
2.6 各组肉鸡血浆丙二醛和SOD值的比较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Calphostin C对PDGF-BB诱导的肉鸡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设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培养及分组 |
1.4 测定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细胞计数 |
2.2 细胞周期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十五章 X/XO体系作用的肺动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肉鸡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及褪黑激素对其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设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肉鸡正常内皮细胞培养液和X/XO条件培养液的采集及细胞形态观察 |
1.4 实验分组 |
1.5 检测指标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氧自由基对肉鸡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形态学观察 |
2.2 各组细胞培养液中MDA含量 |
2.3 褪黑激素对X/XO条件培养液诱导的PASMC细胞周期时相分布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10)姜黄素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肺动脉高压及肺动脉管壁胶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慢性低O2高CO2性肺动脉高压模型[2]及动物处理 |
1.3 肺细小动脉显微结构观察 |
1.4 电镜观察肺小动脉超微结构 |
1.5 Ⅰ型胶原的免疫组化检测 (SABC法)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mPAP、mCAP、RV/LV+S的比较 |
2.2 各组大鼠肺细小动脉平滑肌增生、肺血管结构重建指标的比较 |
2.3 姜黄素对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细小动脉显微结构的影响 |
2.4 肺动脉超微结构的改变 |
2.5 姜黄素对肺细小动脉Ⅰ型胶原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四、肺动脉管壁Ⅰ、Ⅲ型胶原变化在慢性低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组学在慢性高原病机制的探索及厄贝沙坦的干预研究[D]. 伊力亚尔·尼加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2]肥大细胞在高原肺水肿相关肺动脉压增高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 刘杰. 青海大学, 2021
- [3]ATG-7通过影响血管重构引起肺高压的作用机制[D]. 杨熹.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及机制研究[D]. 秦一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PKM2调节糖酵解和细胞外基质沉积促进CTEPH血管重构的实验研究[D]. 庞文翼.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西地那非激活PPARγ下调TRPC治疗新生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黄万杰.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7]糖酵解调控肺巨噬细胞极化在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塑中的作用及17β-雌二醇的保护机制探讨[D]. 康世威.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骨形成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动脉高压时表达的研究[D]. 孙桂香. 青岛大学, 2008(07)
- [9]间歇光照、呋喃苯胺酸、维生素C对肉鸡PHS的预防及其机理研究[D]. 李锦春.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1)
- [10]姜黄素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肺动脉高压及肺动脉管壁胶原的影响[J]. 林全,狄枫,陈少贤,周向锋,黄晓颖,范小芳,王良兴.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