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科技档案馆的收集整理

种子科技档案馆的收集整理

一、种子科技档案的收集与整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昕怡,张翊,吴嘉雨,瓮怡洁[1](2021)在《大数据背景下发展种子生产经营电子档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详细阐述了在种子生产经营中建立电子档案的含义和优点,通过分析种子生产经营电子档案的价值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搭建我国种子数据库平台、实现种子信息互通共享和种子生产经营全程可追溯提供保障。

杨辉[2](2017)在《外资进入视野下我国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种子产业是农业产业链的最前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确保种子产业安全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种子市场潜力巨大,但种子产业发展较晚,远远落后于世界上的一些种业强国。2000年我国种子产业全面开放以来,外资不断进入,尤其是孟山都、杜邦-先锋、利马格兰等大型跨国种业巨头的加入,使原本发展就较为弱小的我国种子产业面临着外资的巨大威胁。种子产业安全历来是我国非常重视的重要问题,2011年和2012年国务院分别出台相关文件正式确立了种子产业战略性和基础性地位。(1)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其将粮食安全规定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种子产业作为农业源头产业更是重中之重。2015至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贯彻和落实我国《种子法》,将种子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从目前来看,我国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是以我国2000年出台的《种子法》为核心,配套相关法律法规形成法律制度体系。随着改革深入,我国种子产业安全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尽管我国在2015年对《种子法》进行了修订,在种子生产经营、品种审定、植物新品种保护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了一定完善,但是这些制度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正因如此,在外资进入我国种子产业的形势下,为了有效维护我国种子产业安全,必须借鉴域外先进国家种子产业安全管理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完善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保障我国种子产业安全。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波兰五个国家在种子产业安全的管理上都有其独特特点,总结这些国家制度的共性与差异性,为完善我国制度提供参考。对于我国而言,必须完善包括各项制度在内的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种子产业外资准入制度、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种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种子产业反垄断审查制度、种质资源保护制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种子产业科技创新制度、种子市场监管与执法制度。在完善制度基础上,还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运行保障机制,以保证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能够有效运行。为了更加完整和体系地研究我国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本文主要分以下七个部分展开详细论述: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往研究不足、研究方法、框架结构以及本文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外资进入与种子产业安全基础理论研究,对外资的概念、类型,种子产业安全等关键性概论进行内涵与范围的界定,并利用法学和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与研究;第三部分为我国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现状分析,通过实证和理论研究,对外资进入我国种子产业的现状和我国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现状都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部分为典型国家种子产业安全制度分析及启示,通过对比分析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波兰五个国家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制度内容,得出对我国的启示;第五章为国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面对我国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一系列不足,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与教训,完善我国种子产业法律制度体系;第六部分为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运行保障研究,完善种子产业安全运行机制与之相配套,保障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能够高效运行;第七章为结语,总结全文基本观点与结论,并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徐丽[3](2017)在《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调研报告》文中认为昌吉州是我国西北玉米杂交种生产规模发展较稳定的基地之一,玉米制种面积最大时达到34650 hm2,2011至2015年制种玉米单产在6500 kg/hm2左右,地理优势与气候特殊性非常适合玉米种植。本文以玉米种业价值链为研究线索,分别阐述了昌吉州玉米种业的品种选育与推广、种业监管、玉米种子生产与加工、种子企业销售及售后服务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昌吉州玉米种业所面临的问题。研究表明,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过程中面临推广人员的缺乏与推广方式的单一、种子企业盈利能力低、种子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企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与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快玉米种业发展相对应的对策和建议:在品种选育方面,加大对优势品种推广力度,搭建种质资源交流平台,支持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在种子企业发展方面,做好种子企业整合,改善两极分化,促进种子企业经营由小而散的区域自给性经营向全方位市场竞争企业转变,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树立种子企业强有力的品牌形象;在种业监管方面,抓好基层监管机构的人员建设和改善种子安全管理机制;以此来促进地区玉米种业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和健康发展,为昌吉州玉米种业今后的发展做出对策参考。

缪斌[4](2016)在《种子管理档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文中认为1存在的问题农业种子管理档案记载着种子管理部门从事种子管理工作的大量宝贵资料及文字图片,在新形势下做好种子管理档案工作,对加强种子管理工作,服务发展现代种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随着现代种业发展的不断推进,农业种子管理档案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种子管理档案保存了大量的信息,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今后的种子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杜优颖,杨国伟[5](2016)在《建立健全玉米生产档案助推生产管理规范化》文中认为玉米生产档案的建立具有必要性。在对玉米生产工作进行探索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玉米生产档案的分类方法、收集内容、收集时间、保存期限以及管理方式,以期找到玉米生产档案建设、管理与实际工作利用的最佳集合,对玉米生产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宋喜梅,林家丽,郑良永[6](2012)在《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刍议》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是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管理这一系统工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章对农业科研档案的内涵及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现存的问题,并从管理意识、管理水平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么红杰[7](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认为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彭玮[8](2012)在《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始终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优良品种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农业科研体制僵化、品种创新能力薄弱、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种子市场监管手段落后、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长期困扰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粮食“八连增”的光环背后,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种业目前基本上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在种业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外国种业公司近年来大举进入中国种业市场,致使我国部分种业公司面临被挤出种业市场、市场份额被蚕食、自主品种被外国种子代替等困境,危及我国粮食安全。保证国家对种业的控制力和主导力,做大做强中国的民族种业,牢牢掌控中国粮食的“命脉”,已经迫在眉睫。本研究分为七个章节,主要是四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有关本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对中国种业的起源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种子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少、研发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缺乏先进的管理和运营经验是导致竞争力偏弱的主要因素;同时对世界种业发展模式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种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通过对湖北省种子企业、管理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的800余份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对湖北省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科研体制进行实证分析,对湖北省种子企业的规模、研发投入、人才结构、销售收入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农户用种行为及市场监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制约湖北省种业发展的问题所在;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章,在前六章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加快国内资源整合、完善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机制、推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并提出湖北种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供相关职能部门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中国种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中国种业取得了显着成效,品种选育水平逐步提升、良种供应能力逐步提高、种子企业实力逐步增强、种子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中国种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种子技术实现了高新化、科研成果实现了产权化、种子生产实现了区域化、种子经营实现了市场化;通过对我国种子生产与品种研发的案例分析,总结了我国种子生产基地模式与种子经营模式。我国近三十年的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受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制约,尚未达到成功的标准,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低,企业科研实力薄弱,尚未成为农业科研主体,必须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2、从美国种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与中国种业发展相似,也是有政府管理到过渡阶段、垄断阶段、市场化竞争阶段,说明种业发展的规律应该走向市场化;种子企业对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是种业发展巨大推动力,同时重视品牌的建设与保护,以法治种,保证质量也是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应借鉴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政府引导,合理分工,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技术推广,同时注重立法保障。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应该明确各级科研机构和单位的分工,合理解决人员分流,探索更为有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合作模式,建立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新型农业科研体系。3、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发现,湖北省种业发展严重滞后,与全国农业大省、用种大省的身份严重不符。全省21家科研机构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研体制约束导致科研工作困难重重;全省106家种子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湖北省的种子企业规模小,基本上属于经营型企业,无力进行种子科研活动,企业核心竞争力薄弱;全省672户种子种植户的调查问卷显示,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地变化,妇女、老人、儿童比例的提高对保障种业生产提出了挑战。农户对种子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通过经销商的渠道进行购买种子,同时农户对种子品牌还没有建立一定的忠诚度,种子企业的品牌建设急需加强。大部分农户认为种子价格偏高,市场上品种多、乱、杂,种子经营主体经营行为混乱,市场监管急需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制约湖北省种业发展的四大因素,即科技创新能不强、供种保障能力面临威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种业发展环境不佳。4、建立了湖北省种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四个方面,量化未来湖北省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为保障目标实现的具体内容,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种子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形成以产业发展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和“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根据湖北种业资源禀赋条件和未来十年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需要,结合湖北种业优势和特色,按品种对湖北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业区域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最后根据重点内容和区域布局设计重点项目,更加具体的规划出湖北省种业发展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种业发展要有一个宏观发展规划和一条清晰的路线图。一是加快国内种业资源整合,快速提升国内种子企业国际竞争力;二是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制;三是要构建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必须从产权和种业的机制活力等关键环节上突破;四是利用竞合优势,加大种业科技开发和优化资源配置;五是提高供种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六是健全管理机构,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乐明凯[9](2012)在《我国农业种子安全的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当前外资进入背景》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种子的生产和使用两端,都和农民权益保护密切相关,种子安则农民安,种业强则农业强。农业种子产业是我国基础性、战略性的核心“芯片“产业,农业种子安全则是保障国家粮食、食品等安全的源头,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村建设和谐稳定、农民权益有效保障的根本所在。我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农业种子安全,2000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把抓好种业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内容。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种子是很好的农业科学技术载体,种子产业化可以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完善种子安全相关法律制度可以为现代农业建设保驾护航。随着我国种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开放的种业市场吸引外资纷至沓来,全球知名的跨国种子集团已不同程度地进入我国,并在其各自擅长的作物领域占得一席之地,给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权益保护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更大的挑战。当前,国际经济和粮食市场形势复杂严峻,国内农业资源短缺及不确定因素加大。如果主要农作物种子受制于他国企业,其危险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相比较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农业种子安全研究起步较晚,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规制措施的还有待发展,在农业种子科研、经营、准入、服务、监管等安全制度保障上还有待建立和完善。本研究立足于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经济法制的研究方向,以农民权益保护和种业发展作为研究主线,通过实证调查和文献查阅,深入研究我国农业种子产业链中的主体激励、产业政策、准入制度、信息保障、行政执法等环节,归结我国农业种子质量安全、技术安全、市场安全、数量安全、资源安全、产业安全、发展安全和体系安全等诸多问题,拟从加强科研、规模经营、调节准入、完善服务、和谐监管等方面提出保障我国种子安全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在外资进入背景下,从我国农业种子产业发展实际出发,探讨了我国农业种子安全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主体内容包含以下七个方面:一是阐述我国农业种子安全问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框架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作为论文整体研究的导论;二是总结了我国农业种子安全的特征特性、研究范围,以及法学和经济学的相关基础理论;三是比较借鉴研究,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种子安全的部分相关经验,以期得到一些启示;四是对我国农业种子安全的发展现状进行考量研究,介绍了本次实证调查研究的情况,论述了和农业种子安全相关的历史阶段、外资进入、法律制度等发展状况;五是提出了我国农业种子科研、经营、准入、服务和监管等安全问题,并从利益根源等因素方面进行了原因归结;六是研究了我国农业种子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针对前文提出的安全问题,逐一从制度层面进行相关的运行保障设计;七是对我国农业种子安全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从提高农民社会地位、开展国际并购、鼓励资本进入、科教单位参与、行政服务转变等方面提出一些积极且合理的研究展望。

杨虎[10](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二、种子科技档案的收集与整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子科技档案的收集与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背景下发展种子生产经营电子档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生产经营电子档案的含义
2 发展种子生产经营电子档案的基础和目标
3 种子生产经营电子档案的优点
    3.1 易查询,速度快,受众广泛
    3.2 减轻档案管理员的工作负担和工作难度
    3.3 存储效率较高,对存储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
    3.4 存储的内容和形式更多样化
4 发展种子生产经营电子档案的重要意义
    4.1 有利于监督检查,规范种子的生产经营工作
        4.1.1 有利于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4.1.2 有利于种子可追溯机制的建立
        4.1.3 有利于扩大监管主体的范围
    4.2 有利于种子信息透明化
    4.3 有利于提高种子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3.1 有利于促进种子信息的规范管理
        4.3.2 为消费者推荐性价比最高的优质种子
        4.3.3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种业发展宏观指导
5 发展种子生产经营电子档案可能面临的问题
    5.1 真实性问题
        5.1.1 确保电子档案真实性的措施
        5.1.1. 1 在电子档案接收阶段
        5.1.1. 2 在电子档案日常维护阶段
        5.1.2 保障电子档案真实性的机制
        5.1.2. 1 进行签发处理
        5.1.2. 2 设置用户权限
        5.1.2. 3 进行操作登记
        5.1.2. 4 制定统一标准
    5.2 安全性问题
        5.2.1 电子档案出现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
        5.2.1. 1 电子档案数据具有易丢失性
        5.2.1. 2 电子档案对软硬件具有依赖性
        5.2.1. 3 电子档案对元数据具有依赖性
        5.2.2 防止电子档案发生安全性问题的保障措施
        5.2.2. 1 分布式管理
        5.2.2. 2 改变软件和硬件结构
6 发展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 当前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存在的问题
        6.1.1 未实现电子化
        6.1.2 种子生产经营者建档意识淡薄
        6.1.3 经营档案不规范,内容不全
    6.2 具体的解决方案
        6.2.1 通过立法,明确要求种子生产经营档案电子化
        6.2.2 制定电子档案操作守则,明确电子档案基本要求
        6.2.3 采用必要措施促进档案电子化
        6.2.4 构建全国种子数据库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2)外资进入视野下我国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存在的难点
第二章 外资进入与种子产业安全基础理论
    2.1 外资的概述
        2.1.1 外资的概念
        2.1.2 外资进入的类型
    2.2 种子产业安全概述
        2.2.1 种子产业概念
        2.2.2 种子产业安全的概念与特征
        2.2.3 种子产业安全的衡量标准
        2.2.4 外资与种子产业安全的关系
    2.3 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研究的法学理论基础
        2.3.1 市场规制理论
        2.3.2 宏观调控理论
        2.3.3 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
        2.3.4 国家经济主权理论
    2.4 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2.4.1 产业安全理论
        2.4.2 跨国并购理论
        2.4.3 波特菱形理论
第三章 外资进入视野下我国种子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3.1 外资进入视野下我国种子产业安全的调查样本分析
        3.1.1 实证研究的背景与过程
        3.1.2 实证研究的样本分析
    3.2 外资进入视野下我国种子产业安全现状考量
        3.2.1 外资进入我国种子产业情况
        3.2.2 外资进入我国种子产业的特点
        3.2.3 我国种子产业安全现状
    3.3 我国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现状与问题
        3.3.1 我国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现状
        3.3.2 我国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典型国家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分析及启示
    4.1 典型国家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介绍
        4.1.1 美国——宽进严管事后监管模式
        4.1.2 加拿大——“三位一体”多层次管理模式
        4.1.3 日本——种子生产经营全程管理模式
        4.1.4 印度——重视农民权保护与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模式
        4.1.5 波兰——国家集中严格管理种子产业安全模式
    4.2 典型国家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
        4.2.1 典型国家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的共性
        4.2.2 典型国家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的差异性
    4.3 典型国家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4.3.1 重视种子产业安全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4.3.2 健全种子产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4.3.3 完善种子产业安全管理行政体制
        4.3.4 确立科学合理的种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4.3.5 重视种子产业知识产权保护
        4.3.6 促进育种科技创新
第五章 外资进入视野下我国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
    5.1 明确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完善的基本原则
        5.1.1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原则
        5.1.2 维护农民权益原则
        5.1.3 提高种子产业国际竞争力原则
        5.1.4 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监管相结合原则
        5.1.5 适度开放原则
    5.2 外资进入视野下我国种子产业安全具体法律制度的完善
        5.2.1 完善我国种子产业外资准入制度
        5.2.2 优化我国种子产业生产经营管理与品种审定制度
        5.2.3 构建合理的种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5.2.4 完善种子产业反垄断审查制度
        5.2.5 健全种质资源保护制度
        5.2.6 改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5.2.7 健全种子产业科技创新制度
        5.2.8 确立多元协调的种子市场监管与执法制度
第六章 我国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的运行保障
    6.1 促进种子产业生产经营规模化
    6.2 持续推进种子企业“繁育推”一体化
    6.3 推动种子产业服务社会化
    6.4 保障财政扶持持续化
    6.5 推进种子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
    6.6 保证种子产业安全预警机制科学化
    6.7 促使外资企业社会责任常态化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外有关种业研究进展
    2.2 国内有关玉米种业研究进展
        2.2.1 玉米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2.2.2 玉米种业生产经济效益研究进展
        2.2.3 玉米种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2.4 相关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4.1 玉米种业相关概念界定
        2.4.2 玉米种业相关理论基础
第3章 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3.1 昌吉州玉米品种选育与推广现状
        3.1.1 玉米品种选育
        3.1.2 企业科研能力
        3.1.3 推广人员分布
        3.1.4 玉米推广品种结构
    3.2 昌吉州种子监管现状
        3.2.1 种子监管人员构成
        3.2.2 种子监管机构工作业务范围
        3.2.3 种子监管机构监管能力
    3.3 昌吉州玉米种子生产现状
        3.3.1 玉米种植规模扩大与产量提高
        3.3.2 昌吉州玉米制种区域分布
        3.3.3 制种玉米生产模式
        3.3.4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3.4 昌吉州玉米制种农户与种子企业发展基本状况调查
        3.4.1 昌吉州制种农户基本状况
        3.4.2 昌吉州种子企业发展基本状况
    3.5 昌吉州玉米种子加工状况
    3.6 昌吉州种子企业销售现状
    3.7 昌吉州种子企业售后服务现状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玉米品种推广存在的问题
        4.1.1 推广人员与基层推广经费紧缺
        4.1.2 推广模式和方式单一
    4.2 玉米制种生产存在的问题
        4.2.1 制种户“一低一高”,生产技术难掌握
        4.2.2 合作安全意识欠缺
        4.2.3 市场信息获取不对称
        4.2.4 人工成本难掌控
    4.3 玉米制种企业存在的问题
        4.3.1 种子企业盈利能力较弱且过于分散
        4.3.2 科研能力薄弱,专业技能人才缺乏
        4.3.3 售后服务无法满足消费群体需求
    4.4 玉米种子监管存在的问题
        4.4.1 转基因品种的种植和推广,成为种子安全监管潜在风险
        4.4.2 种业市场准入门槛低,执法手段弱,难以形成有效经营监管
        4.4.3 基层种子监管机构人员建设不合理
第5章 促进昌吉州玉米种业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加大农业推广力度,实施多元化农业推广途径
    5.2 完善信息平台构建,提高农户运用网络技能
    5.3 搭建种质资源交流信息平台
    5.4 改善种子安全管理机制
    5.5 加强基层种业监管部门人员建设
    5.6 做好种子企业整合,改善两极分化
    5.7 加强各层次人才培养,输入创新新血液
    5.8 种子企业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建立健全玉米生产档案助推生产管理规范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生产档案的必要性
2 玉米生产档案分类方法
3 玉米种子生产档案的收集内容
    3.1 基地制种档案收集内容
        3.1.1品种信息记录
        3.1.2基地情况记录
        3.1.3制种工作记录
        3.1.4产地气象及病虫草害记录
        3.1.5收获记录
        3.1.6责任单位记录
    3.2 加工档案收集内容
        3.2.1品种调入期记录
        3.2.2加工作业期记录
        3.2.3品种贮藏期记录
        3.2.4生产管理和品种实物档案
4 生产档案收集时间
5 生产档案保存期限
6 生产档案的管理
    6.1 库房及设施要求
    6.2 生产档案制度化管理
    6.3 生产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6.4 生产档案的利用与编研
        6.4.1问题溯源的依据
        6.4.2生产档案的成果转化
7 结论

(6)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科研档案的内涵及作用
2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档案管理意识有待增强
    2.2 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管理模式需要创新
3 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3.1 强化全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意识
    3.2 全方位提升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水平
    3.3 创新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模式

(7)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理论层面
        1.1.2 现实层面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3 攻关计划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5.4.5 科技投资结构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7.1 科技评价综述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7.3.2 样本归集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种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
        1.4.2 种业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
        1.4.3 种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
        1.4.4 中国种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1.4.5 农业科研体制问题研究
        1.4.6 中国种业发展路径研究
2 种子供给与需求弹性分析
    2.1 种子需求及弹性理论
        2.1.1 种子用户的需求特征
        2.1.2 种子市场的需求弹性分析
    2.2 种子市场供给理论
        2.2.1 种子市场供给主体的特征与类型
        2.2.2 种子供给特征及供给弹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3.1 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我国种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3.1.2 我国种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效
    3.2 种子生产基地与生产体系管理——以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3.2.1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模式
        3.2.2 企业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过程管理
    3.3 我国种子企业的经营模式
        3.3.1 登海模式
        3.3.2 屯玉模式
        3.3.3 奥瑞金模式
        3.3.4 德农模式
    3.4 我国农业科研现状分析
        3.4.1 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历程
        3.4.2 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国外种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4.1 世界种业的形成和发展
    4.2 国际农作物种业发展趋势
        4.2.1 种业战略地位明确
        4.2.2 市场发展迅速
        4.2.3 市场集中度提高
        4.2.4 生物技术迅猛发展
        4.2.5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日益增强
    4.3 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发展趋势
        4.3.1 种子产业是朝阳产业
        4.3.2 种子行业的高新技术壁垒形成
        4.3.3 种子的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变
        4.3.4 种子经营由分散、小规模区域计划经营向专业化、集团化和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转变
        4.3.5 由推广高产型品种向推广高效型品种转变
    4.4 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4.4.1 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经验借鉴
        4.4.2 对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5.1.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
        5.1.2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5.2 湖北省种子科研机构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5.2.1 科研水平分析
        5.2.2 科研体制分析
    5.3 湖北省种子企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5.3.1 湖北省种子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5.3.2 湖北省种子企业销售收入的相关因素分析
        5.3.3 湖北省种子企业聚类分析
    5.4 湖北省农民用种行为的实证研究
        5.4.1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5.4.2 农民用种情况分析
        5.4.3 市场监管情况
        5.4.4 其他
    5.5 制约湖北省种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5.5.1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5.5.2 供种保障能力面临威胁
        5.5.3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
    5.6 本章小结
6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6.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6.1.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6.1.2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目标分解
    6.2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6.2.1 强化机制创新,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6.2.2 强化规划布局,加快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6.2.3 强化品种创新,加快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6.2.4 强化体系建设,加快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6.3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6.3.1 粮食作物种业区域布局
        6.3.2 经济作物种业区域布局
    6.4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重点项目设计
        6.4.1 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项目
        6.4.2 农作物商业化育种项目
        6.4.3 规模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6.4.4 种子管理能力提升项目
    6.5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资源重组,打造现代化种业航母
        7.2.2 构建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
        7.2.3 构建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7.2.4 利用竞合优势,加大种业科技开发和优化资源配置
        7.2.5 提高供种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7.2.6 健全管理机构,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7.3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7.3.1 可能创新之处
        7.3.2 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科研机构调查问卷
附表2 湖北省农作物种子企业发展情况调查表
附表3 湖北省种子行政管理机构调查问卷表
附表4 种子生产基地调查问卷表
附表5 农户使用种子情况调查问卷
附表6 项目库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我国农业种子安全的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当前外资进入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种子安全的国内研究述评
        1.2.2 农业种子安全的国外研究述评
        1.2.3 外资进入农业的相关研究述评
        1.2.4 以往研究的可行性借鉴与不足
    1.3 研究设计、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设计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创新
        1.4.2 保障体系创新
2 农业种子安全的界定和基础理论分析
    2.1 农业种子安全的定义
        2.1.1 农业种子的概念
        2.1.2 种子安全的界定
    2.2 农业种子安全的特征
        2.2.1 农业种子安全制度层面的一般性
        2.2.2 农业种子安全制度层面的特殊性
        2.2.3 农业种子安全运行层面的复杂性
    2.3 农业种子安全的范围
        2.3.1 供种数量安全
        2.3.2 市场价格安全
        2.3.3 质量技术安全
        2.3.4 种质资源安全
        2.3.5 产业体系安全
    2.4 农业种子安全的法学理论
        2.4.1 农民权益保护的基础理论
        2.4.2 利益与利益机制基础理论
        2.4.3 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理论
        2.4.4 经济安全价值的基础理论
    2.5 农业种子安全的经济学理论
        2.5.1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5.2 规模经营发展理论
        2.5.3 科技创新发展理论
        2.5.4 信息不对称的理论
3 国外农业种子安全发展状况的分析借鉴
    3.1 发达国家的农业种子安全典型代表分析
        3.1.1 美国农业种子安全发展状况
        3.1.2 日本农业种子安全发展状况
        3.1.3 法国农业种子安全发展状况
    3.2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种子安全典型代表分析
        3.2.1 波兰农业种子安全发展状况
        3.2.2 印度农业种子安全发展状况
    3.3 国外农业种子安全保障的经验启示
        3.3.1 妥善依法保障农业种子安全
        3.3.2 创新体制保障农业种子安全
        3.3.3 认证标准保障农业种子安全
        3.3.4 规模资本保障农业种子安全
4 我国农业种子安全的现状考量
    4.1 我国农业种子安全的实证调查研究
        4.1.1 实证调查研究的情况
        4.1.2 实证调查结论的分析
    4.2 我国农业种子安全发展状况研究
        4.2.1 我国农业种子安全历史性发展状况研究
        4.2.2 我国农业种子安全政策法规发展的研究
        4.2.3 我国种业对外合作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
        4.2.4 外资进入我国农业种子产业的现状分析
5 我国农业种子安全的法律问题及原因研究
    5.1 农业种子的科研安全问题
        5.1.1 外资影响我国科研资源的安全问题
        5.1.2 我国种业科研机制创新的安全问题
    5.2 农业种子的经营安全问题
        5.2.1 外资种子市场经营规范的安全问题
        5.2.2 外资种子经营价格巨差的安全问题
        5.2.3 我国种业规模发展不足的安全问题
    5.3 农业种子的准入安全问题
        5.3.1 企业准入制度有待规范的安全问题
        5.3.2 品种准入制度有待规范的安全问题
        5.3.3 外资影响我国专利准入的安全问题
    5.4 农业种子的服务安全问题
        5.4.1 农业种子生产基地的服务安全问题
        5.4.2 公益性服务体制不健全的安全问题
        5.4.3 外企服务体系优于我国的安全问题
    5.5 农业种子的监管安全问题
        5.5.1 公共及监管信息不对称的安全问题
        5.5.2 监管体制不完善导致行政诉讼问题
        5.5.3 事前主动监管意识缺位的安全问题
    5.6 农业种子安全问题的原因归结
        5.6.1 农业种子安全问题的利益根源性因素
        5.6.2 农业种子安全问题的主体局限性因素
        5.6.3 农业种子安全问题的区域配置性因素
        5.6.4 农业种子安全问题的服务协调性因素
        5.6.5 农业种子安全问题的监督环节性因素
6 我国农业种子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及政策建议
    6.1 完善我国农业种子科研安全保障制度及措施
        6.1.1 完善公益机构的基础资源保护职责制度
        6.1.2 强化国有科研机构的公益性和带动机制
        6.1.3 增强我国企业抵御外资的创新研发能力
        6.1.4 设立应对外资竞争的科研人才培养制度
    6.2 完善我国农业种子产业规模经营制度及措施
        6.2.1 完善有关外资种业经营的安全审查制度
        6.2.2 完善外资种子经营价格的相关调控制度
        6.2.3 强化我国企业应对外资挑战的经营能力
        6.2.4 合理协调我国农业种子产业的质量标准
    6.3 完善我国农业种子市场准入规范制度及措施
        6.3.1 完善我国基层种子企业的准入规范制度
        6.3.2 完善我国农业种子品种审定的准入制度
        6.3.3 完善我国农业种子生物安全的准入制度
    6.4 完善我国种子产业服务规范发展制度及措施
        6.4.1 建立生产基地政策与商业保险补贴制度
        6.4.2 完善我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措施
        6.4.3 完善农业种子协会等中间层组织的功能
    6.5 强化我国农业种子行政安全监管制度及措施
        6.5.1 建立种子风险防范信息公开及救济制度
        6.5.2 完善我国种业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6.5.3 强化我国农业种子安全执法队伍的建议
        6.5.4 完善农业种子行政执法全程监管的建议
    6.6 完善我国农业种子安全保障的对策
        6.6.1 明确农民权益保护作为解决外资进入问题的关键点
        6.6.2 健全我国农业种子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救济机制
        6.6.3 加强我国种业科研机制和创新人才机制的改革工作
        6.6.4 实现我国种业规模经营目标力求平稳应对外资竞争
        6.6.5 确保外商投资种业的安全审查和各项监管执行到位
7 我国农业种子安全的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外资进入背景下我国农业种子整体上安全
        7.1.2 从各个层面上重视我国农业种子安全保障
    7.2 研究展望
        7.2.1 提高我国用种农民整体科技水平和安全意识
        7.2.2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7.2.3 鼓励我国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种业形成产业链
        7.2.4 完善我国各级农科教等单位的推广服务体系
        7.2.5 推进行政执法机关由监管向服务职能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1:我国农业种子安全问题的调查问卷(综合版)
附2:访谈问题提纲
附3: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硕士期间参加的主要活动及获奖
致谢

(10)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二、玉米种子工程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种子科技档案的收集与整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背景下发展种子生产经营电子档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李昕怡,张翊,吴嘉雨,瓮怡洁. 种子科技, 2021(01)
  • [2]外资进入视野下我国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 杨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3)
  • [3]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调研报告[D]. 徐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4]种子管理档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 缪斌. 种子世界, 2016(11)
  • [5]建立健全玉米生产档案助推生产管理规范化[J]. 杜优颖,杨国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03)
  • [6]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刍议[J]. 宋喜梅,林家丽,郑良永. 农业科技管理, 2012(05)
  • [7]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8]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D]. 彭玮.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1)
  • [9]我国农业种子安全的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当前外资进入背景[D]. 乐明凯.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2)
  • [10]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种子科技档案馆的收集整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