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师——雷海宗先生

一代名师——雷海宗先生

一、一代名师——雷海宗先生(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强[1](2020)在《雷海宗关爱学生奖掖后学的高尚品德》文中研究指明雷海宗(1902—1962),河北永清人,中国历史学家,在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方面造诣精深,是史学界通才的典范。他一生服务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南开大学这些史学重镇,在史学教育、史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1957年,他担任了九三学社天津分社副主委,光荣地成为一名九三人。雷先生为人品德高尚,众口皆碑。本文选取他关爱学生奖掖后学方面的几件事,来缅怀追思雷先生。

何佳穗[2](2020)在《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视野下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现当代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是对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现当代散文的阅读教学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高中阶段,现当代散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在散文解读方面出现的偏差尤为明显。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理论,以文学创作论为根基,从大量文学类文学解读的实践经验归纳而来,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通过还原比较揭示文本的矛盾,让分析进入到文本深层,真正解读出文本的隐性奥秘。笔者在学习过程中,从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理论中获得了启示,积极投身于将这一理论运用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之中,以期能为高中散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讨论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现状。在这一章中,笔者主要从教师的文本解读和实际课堂教学两方面梳理了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第二章对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读,为之后的策略提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文本细读出现在美国的新批评学派。孙绍振先生批判了美国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所建构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文本微观分析为实证支撑的文学文本解读理论。笔者在这一章突出了孙式文本细读理论的独特价值。第三章论述了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运用于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可行性。发现散文这一文体不仅适合用文本细读理论来分析,而且孙式文本细读理论能够解决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问题,突破其困境。这为后面阅读理解策略和教学策略的提出提供了条件。第四章则以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理解的具体策略。不同类型的散文需要不同的阅读理解策略,对散文类型的区分也是孙绍振先生在现有散文理论下的原创性建构,其中涉及到的还原法和比较法都是操作性较强的文本解读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开文本的深层密码,并且作者还以实际的散文文本解读案例加以说明。第五章是在孙绍振先生文本细读理论视野下,进行的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在这一章不仅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包括导入、读出、提问、讨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还从各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不同类型的散文,进行了教学设计的尝试。可以发现,本文不仅注重对教学实际状况的了解和把握,注重对文本解读理论的阐释和分析,更注重用文本细读理论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探究与尝试,本文的重点就是实际教学策略的探究,笔者将理论运用于散文的实际教学,期望文本细读理论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效率。

袁国友[3](2019)在《西南联大史学研究的成就与取向》文中提出西南联大在滇办学期间,联大历史学系教师在通史撰着、断代史研究、宏观史论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写出了《国史大纲》《中国史纲》《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清史探微》《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等经典学术名着。与抗战前北大、清华的史学研究特点相比较,联大史学研究在学术取向上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研究选题上,从注重专题考证走向微观实证与宏观通论相结合;研究方法上,从崇尚考据走向考据、综合并用;研究目的上,从求真为主走向求真与致用并重。联大史学研究取向的转变,既是抗日救国的时代大潮影响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自五四以来中国史学自身演进发展的必然取向。

董阳[4](2018)在《雷海宗的文化形态史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雷海宗(1902-1962)是中国近代着名的历史学家,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而闻名,是中国文化形态史观的代表人物,在史学应用与现实致用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立足文献,主要运用历史比较法,梳理其文化形态史观的形成与发展、内容及应用,总结评判其文化形态史观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对现实的启发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雷海宗文化形态史观的形成条件。第二部分:论述雷海宗文化形态史观的主要理论内容。第三部分:论述雷海宗文化形态史观的史学应用与现实致用。第四部分,对雷海宗的文化形态史观进行评价。本文认为,雷海宗的文化形态史观,理论上直接继承斯宾格勒,他的“中国文化二周论”是其独创。他引入文化形态史观这一思辨的历史哲学,注重对历史的通贯认识,对中国传统史学、近代史学的发展起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在二周论之外,他对“无兵的文化”的批判,源于他对中国文化传统弊端的深刻洞见,无兵论的意义远大于二周论,是其文化重建的依据,在今天仍具有警示意义。

张亚伟[5](2018)在《新中国古希腊罗马史教学与研究的奠基时代(1949-1966)》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之有古希腊罗马史学科,严格说来是在1949年以后。该学科到如此晚的时间才出现,根本原因是近代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落后。本课题将对古希腊罗马史建国后17年内在我国的研究进行介绍,以此补充国内学科史的不足和希腊罗马史研究的空白。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前言和正文。前言部分包括了选题的由来、研究前景及研究现状、相关文献综述以及建国前的希腊罗马史研究,以作为本论文的背景资料,了解建国前的希腊罗马史研究,为本文撰写做铺垫。第一章论述古希腊罗马史的资料翻译与初步研究。笔者将从对古希腊罗马史经典着作的翻译,对苏联学者的史学着作翻译,中国学者对古希腊罗马问题的探讨这三部分来分析建国后我国的古希腊罗马史资料准备情况。第二章是人才培养与教学体系的形成。主要表现为教学队伍的扩大与充实(以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上古史研究生班为例)和科学研究教材编写成果显着。第三章介绍了1949—1966年中国古希腊罗马史研究与教学的代表学者,包括泰山北斗林志纯先生,一代宗师雷海宗先生,史学奇才阎宗临先生,教学先驱陈同燮先生和探路先锋吴于廑先生。主要记叙他们的生平及对古希腊罗马史教学和研究做出的贡献。第四章是从事希腊罗马史教学与研究的原因与特征。笔者将1949—1966年间的希腊罗马史研究作了概括,主要探讨从事希腊罗马史教学研究的原因,希腊罗马史教学与研究的主要特征和希腊罗马史教学研究中存在的局限。

郑亚丽[6](2017)在《流变的风景:民国福州籍历史学家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福州籍知识分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史学家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类。本课题以民国福州籍历史学家为研究对象,从人际交往、时间界标、政治转型、比较研究等角度对郑天挺、翁独健、邵循正、洪业、刘崇鋐等具有代表性的民国福州籍史家进行个案研究,以展示出民国福州籍史家形象的多样性、丰富性及史家个性,探究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特别是学术和政治问题。希望以此理解近代闽籍知识分子的崛起,探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及学术大师的成长之道,从而为解决当前知识分子的创新困境提供可能的路径参考。

刘超[7](2016)在《雷海宗与蒋廷黻——兼论民国“新史学”的发展路径》文中研究指明问题的提出在民国史坛,蒋廷黻与雷海宗都是各自领域有数的一线名手;不仅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产生广泛影响,而且都对此后几十年中国史学进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都先后领导民国"新史学"策源地和首席重镇——清华史学系。在该系历史上,罗家伦任系主任1年,蒋廷黻治系5年,雷海宗治系14年,后者还曾掌理清华文学院。无疑地,蒋、罗二人是清华史学近代化的核

兰子奇[8](2016)在《詹姆斯·汤普森史学思想研究 ——以中世纪史观为中心 ——以中世纪史观为中心》文中指出詹姆斯·韦斯特福尔·汤普森是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学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中世纪史,且曾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于1941年担任美国历史协会会长。在20世纪初期美国历史学术界对欧洲中世纪史的研究中,汤普森的学术成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这些研究里所秉承的经济社会史观亦具有值得关注的开创性意义。本论文即以汤普森的中世纪史观为中心关注点,对汤普森的史学思想进行探究。美国历史学术界在20世纪初叶掀起了新史学的风潮,以詹姆斯·哈威·鲁滨孙等为代表的新史学派史学家对19世纪传统史学发起了变革。对于传统史学以政治军事史为侧重的研究方向和以实证主义为准绳的科学范式,新史学史家们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新的历史学术研究应该注重实际效用,且应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多样化拓展,同时应摒除统史学那种将历史学过度科学化逻辑化的倾向。身处美国中世纪史学界的汤普森亦受新史学思想的影响,他同样反对传统史学狭隘的研究领域和过度科学逻辑化的研究结构。基于此,有别于传统的中世纪史,汤普森在自己的中世纪史研究里将经济社会史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同时他在研究过程中也力求避免陷入实证主义式的历史决定论里。因此,汤普森是美国新史学运动的一分子,他既是新史学思潮的受益者,亦是助其在中世纪史研究领域中付诸实践的推动者。在审视汤普森的中世纪史观前,有两个问题应先予以厘清。第一是20世纪之前历史学对中世纪所持有偏见的体现模式与演进过程问题。这些偏见的体现方式既有负面的亦有正面的,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在对中世纪史有所扭曲后,将其运用为助力现实目的的武器。这些偏见得以在很长时间内持续存在的原因在于,历史学研究尚未发展到足以向偏见发起挑战的程度,但随着历史学术在20世纪初的发展,扭转这一偏见的时机亦已到来。第二是美国中世纪史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问题。美国学界对欧洲中世纪史的研究仅从19世纪后期才开始出现,其早期的发展并不迅速。不过在20世纪初年,随着专业研究者的增多、学术团体的发展和新史学思潮的传播,美国历史学界的中世纪史研究开始得到迅速发展,新的鲜明特点也显露出来。这些特点包括其研究形式的专业性和对中世纪偏见的修正性等。学界的这些特点,恰恰也是汤普森的中世纪史学术研究的特点。在对中世纪史的研究中,汤普森主要秉承的是经济社会史观。这一史观既可以从汤普森在宏观角度上对中世纪封建社会性质的积极审视中瞥见,也可以从他对中世纪各阶段里不同历史问题的考察中瞥见,例如本文将要涉及到的中世纪早期欧洲商业问题、中世纪日耳曼人东进殖民问题、中世纪教会经济属性问题、中世纪晚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等。在对这些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汤普森所最终要力陈的是,中世纪史具有经济社会性与连续性,它受到经济社会力量的持续推动,即使在惯常认为的最为黑暗的年代里,这一推动力量也从未消亡。汤普森的这些研究为美国学界的中世纪史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同时对旧有中世纪偏见有着积极的扭转意义。虽然在一些学者看来,汤普森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有着不小的缺陷,同时若是将时代局限性纳入考量,汤普森的史观似乎也并未在实质上完全与旧时的偏见划清界限。但本文认为,这些局限性都不妨碍对汤普森学术地位的肯定,汤普森对中世纪史所做的诸多有价值研究,足以令他成为一名值得关注的杰出中世纪史学家。由于尚未发现有针对汤普森史学思想所做出的系统研究,因此本文尝试对这一论题进行探索。在撰写论文的过程里,笔者主要参考汤普森本人的着作与论文,以及诸多与汤普森直接相关的同时期学术成果,力求从这些材料中提取出能够有力服务于论题的信息。此外,对于汤普森与中国世界史学术界的渊源,本文亦有所涉及。

乔治忠[9](2014)在《雷海宗学术评价问题新议》文中认为雷海宗先生近年已被誉为"历史学家"、"史学大师",然而盛名之下是否有相对应的学术成就?学术评价只能根据其着述来判定,《伯伦史学集》一书将雷先生的主要历史撰述基本收录于内,只要客观、公正地加以审视,则可发现在所收各文中论点、论据以及学术方法,舛误充斥,实在乏善可陈。雷先生在宏观上,热衷于先验地构建历史体系,不做深入研究和验证,而不惜削足适履;在具体问题上,对历史考据根本没有入门,却硬选难题,罔顾史实,随意定论,这是其治史的致命伤。学术界应当以学术理性的精神,重新作出公允的学术评价。

肖玮萍[10](2013)在《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通识教育的视角》文中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它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特色。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高等教育模式的引入,并逐渐形成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两大特性。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受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自身特点,培养出大批优秀外语专业人才,为近现代中国众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入研究近代大学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建设以及办学成效,有利于总结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加深对大学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对于当前中国大学外语人才培养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围绕外语专门人才培养的主题,系统考察和分析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保障制度的变迁、总结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规律,为当今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简要论述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界定相关概念,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厘清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探讨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嬗变。从洋务外语学堂的“中体西用”人才观,到清末确立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办学宗旨是理念演变的第一阶段。民初《大学令》提出“硕学闳才”的教育宗旨是第二阶段。到二十年代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输入是第三阶段。1938年共同必修科目表的颁布与推广,标志着通识教育理念的最终确立。第三章具体考察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不同大学组织模式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和师资队伍)进行论述,阐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第四章探究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论述教学管理制度和师资管理制度对外语专业教育的作用与影响。第五章以清华大学外文系教育模式为个案,探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及实施特点。第六章是成效分析。从五个职业领域探讨外语专业人才的成就与特点,并剖析其成才原因。第七章为理论探讨。运用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阐释制约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归纳其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为当今大学外语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有益借鉴。通过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教育是在西学东渐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注重通识教育,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需要,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在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上,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教育经历了从培养“中体西用”专门人才到培养“会通中西”人才的变革过程,最终形成通才教育的模式。通过文理兼习的共同必修课与以文学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相结合,以及营造人文教育氛围,达到培养知识面宽广、人文素养深厚的外语通才的目的。第三,在教师选聘和教学管理方面,采用教师聘任制、导师制、教师兼课制和教授学术休假研究制,实施选科制、学分制、评价制度和转学转系制,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制度保障,促进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第四,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教育人才辈出,通识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识教育理念拓展了大学外语专业教育的发展空间,通才教育模式为外语专业学生成才奠定了基础,高水平的大学外语师资队伍为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五,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启示在于:大学外语人才培养应以人文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结合,加强“通识”师资建设,改进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构建以文学和文化类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外语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通识教育的视角,系统考察中国近代大学外语教育理念嬗变的轨迹,以及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迁,有助于认识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第二,通过实证研究,凸显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教育特色,揭示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三,总结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的群体特点,分析其成才经验,对当今改革和完善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一代名师——雷海宗先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代名师——雷海宗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1)雷海宗关爱学生奖掖后学的高尚品德(论文提纲范文)

雷海宗

(2)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视野下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实践的呼唤
        (三)理论发展的推动
        (四)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现状
        (一)对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的研究
        (二)对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三)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课例分析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散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高中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典文本孤立解读
        (二)意识形态先入为主
        (三)旧有理论生搬硬套
        (四)多元解读背离文本
    二、高中散文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束缚
        (二)《新课标》的误读
        (三)学养积累的欠缺
第二章 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的解析
    一、理论清场:对美国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批判
        (一)“悖论”与“反讽”的漏洞
        (二)“意图谬误”之谬误
        (三)微观分析的偏执
        (四)新批评对文本的科学化追求
    二、理论建构:对康德审美价值论的发展
        (一)审美价值系统
        (二)形象的三维结构:文学文本解读的立体结构
        (三)可操作的文本解读方法
第三章 文本细读理论对高中散文教学的意义
    一、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的独特价值
        (一)质疑和挑战了权威的西方文论
        (二)将文学文本解读学从文学理论中独立出来
        (三)突破微观的“微观分析”
        (四)以创作论作为文本解读的基础
        (五)中国特色的文本解读理论
        (六)从读者中心论突围
        (七)以归纳法弥补演绎法之缺漏
    二、孙绍振对散文理论的原创性建构
        (一)“虚实相生”:对“真情实感”论的纠偏
        (二)散文的特点:区别于小说、诗歌
        (三)散文的分类:审美、审丑(亚审丑)与审智
    三、高中散文适合用文本细读理论作分析
        (一)教材选文的经典性为文本细读提供了物质前提
        (二)散文形式规范的特点为文本细读提供了现成条件
        (三)散文言简义丰,需要文本细读的分析
    四、文本细读理论能够解决当前散文教学的困境
        (一)能对具体文本进行具体分析,打破理论套话
        (二)能够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师生审美修养
        (三)能让学生掌握可迁移的散文解读方法
第四章 基于文本细读的高中散文阅读理解策略
    一、审美散文的阅读理解策略
        (一)抓住关键处分析矛盾,深入分析散文语言奥秘
        (二)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与作者对话
        (三)比较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分析出唯一性
        (四)还原比较创造性风格,进入精致的文本分析
    二、审丑散文的阅读理解策略
        (一)还原情感,感受审丑之冷漠
        (二)通过历史的还原和比较,分析审丑散文的特殊价值
        (三)比较相同母题的不同作品,关注不同作家的独特感受
    三、亚审丑散文的阅读理解策略
        (一)通过语义还原,探究心灵奇观
        (二)还原歪理歪推的逻辑,揭示深邃的智慧
        (三)比较不同作家的风格,领略不同的幽默
    四、审智散文的阅读理解策略
        (一)还原错位逻辑,挖掘作家的深刻睿智
        (二)还原艺术感觉,分析智性话语的颠覆
        (三)还原、比较文体的发展历史,把握作家对艺术规范的突围
第五章 文本细读运用于高中散文教学探究
    一、基于文本细读理论的高中散文教学策略
        (一)导入策略
        (二)读出策略
        (三)提问策略
    二、基于文本细读理论的散文教学设计尝试
        (一)审美散文教学设计:《江南的冬景》
        (二)亚审丑散文教学设计:《跑警报》
        (三)审智散文教学设计:《斑纹》
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雷海宗的文化形态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雷海宗文化形态史观的形成条件
    1.1 雷海宗文化形态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1.1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
        1.1.2 民族危机下的史学救亡
    1.2 雷海宗文化形态史观的理论来源
        1.2.1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1.2.2 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
第2章 雷海宗文化形态史观的理论内容
    2.1 文化多元论与五阶段论
        2.1.1 文化多元下的历史分期
        2.1.2 文化五阶段论
    2.2 中国文化二周论
        2.2.1 中国文化二周论的内容
        2.2.2 中国文化二周论的理论创新
第3章 雷海宗文化形态史观的史学应用与现实致用
    3.1 史学应用方面
        3.1.1 西洋史领域
        3.1.2 中国史领域
    3.2 现实致用方面
        3.2.1 建设文化的第三周
        3.2.2 对世界局势的判断
第4章 对雷海宗文化形态史观的评价
    4.1 继承并发展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4.1.1 理论上的不足之处
        4.1.2 理论上的创新之处
    4.2 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
        4.2.1 批判中国传统史学
        4.2.2 批评近代中国史学
    4.3 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4.3.1 批判无兵的文化
        4.3.2 建设有兵的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新中国古希腊罗马史教学与研究的奠基时代(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三节 建国前的希腊罗马史研究概述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史的资料翻译和初步研究
    第一节 对古希腊罗马史经典着作的翻译
    第二节 对苏联学者古希腊罗马史着作的翻译
    第三节 中国学者对古希腊罗马问题的探讨
第二章 人才培养与教学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教学队伍的扩大与充实—以东北师大世界上古史研究生班为例
    第二节 科学研究教材编写成果显着
第三章 1949—1966年中国古希腊罗马史研究与教学的代表学者
    第一节 泰山北斗林志纯先生
    第二节 一代宗师雷海宗先生
    第三节 史学奇才阎宗临先生
    第四节 教学先驱陈同燮先生
    第五节 探路先锋吴于廑先生
第四章 从事希腊罗马史教学与研究的原因与特征
    第一节 从事希腊罗马史教学研究的原因
    第二节 希腊罗马史教学与研究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希腊罗马史教学研究中存在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1949—1966年希腊罗马史专着译着索引
    附录2 1949—1966年希腊罗马史论文索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流变的风景:民国福州籍历史学家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节 论文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学术研究回顾
        一、关于闽籍学人的研究
        二、有关形象学/形象史研究
        三、福州籍史家个案研究
第一章 郑天挺形象研究——基于多维度视野的考察
    第一节 回忆中的郑天挺
    第二节 学术研究中的郑天挺形象
    第三节 研究者构建的郑天挺形象
第二章 翁独健形象研究——基于时间界标的考察
    第一节 政治形象的转变
    第二节 教学上形象的转变
    第三节 学术研究上形象的转变
第三章 邵循正形象研究——基于政治转型的考察
    第一节 十字路口的抉择:离去或者留下
    第二节 政治面前的选择:改造或者坚守
    第三节 自觉改造中的选择:边缘化或附势
第四章 洪业形象研究——人际交往的视角的考察
    第一节 顾颉刚眼中的洪业形象
    第二节 邓之诚眼中的洪业形象
第五章 刘崇鋐形象研究——基于比较研究的视野
    第一节 刘崇鋐与雷海宗不同环境下的坚持
    第二节 同根兄弟不同命运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詹姆斯·汤普森史学思想研究 ——以中世纪史观为中心 ——以中世纪史观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核心论点与基本框架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汤普森生平
    第一节 个人简介
    第二节 学术作品
第二章 汤普森与新史学
    第一节 什么是新史学
    第二节 汤普森与新史学
第三章 汤普森的中世纪史观
    第一节 被扭曲的中世纪
    第二节 美国中世纪史学界早期发展
    第三节 汤普森的中世纪史研究
    第四节 汤普森的中世纪史观总结
第四章 汤普森的学术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汤普森史观的局限性
    第二节 汤普森的学术地位
    第三节 汤普森的史学与中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雷海宗学术评价问题新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 雷海宗 “文化形态史观” 的根本性谬误
二、 评雷海宗的历史考证
三、 析雷海宗对中国历史的见解
四、 关于雷海宗的世界史与中外历史的综合构想
五、 雷海宗 “走红” 问题简析

(10)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通识教育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嬗变
    第一节 晚清洋务学堂的“中体西用”人才观
    第二节 清末大学通才教育思想的萌芽
    第三节 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发展
第三章 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第一节 清末分科大学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 民初文理综合性大学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三十年代大学学院制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章 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
    第一节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与作用
    第二节 大学师资管理制度的演进与影响
第五章 个案分析:清华大学外文系的人才培养实践
    第一节 梅贻琦与吴宓的通识教育理念
    第二节 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模式
第六章 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分析
    第一节 外语专业人才的领域分布
    第二节 外语专业人才的群体特点
    第三节 外语专业人才辈出的原因
第七章 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反思
    第一节 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分析
    第三节 对当今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一代名师——雷海宗先生(论文参考文献)

  • [1]雷海宗关爱学生奖掖后学的高尚品德[J]. 李国强. 民主与科学, 2020(05)
  • [2]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视野下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 何佳穗. 西南大学, 2020(01)
  • [3]西南联大史学研究的成就与取向[J]. 袁国友. 思想战线, 2019(04)
  • [4]雷海宗的文化形态史观研究[D]. 董阳. 河北大学, 2018(12)
  • [5]新中国古希腊罗马史教学与研究的奠基时代(1949-1966)[D]. 张亚伟. 聊城大学, 2018(11)
  • [6]流变的风景:民国福州籍历史学家形象研究[D]. 郑亚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7]雷海宗与蒋廷黻——兼论民国“新史学”的发展路径[J]. 刘超. 社会科学论坛, 2016(08)
  • [8]詹姆斯·汤普森史学思想研究 ——以中世纪史观为中心 ——以中世纪史观为中心[D]. 兰子奇. 南京大学, 2016(10)
  • [9]雷海宗学术评价问题新议[J]. 乔治忠. 学术研究, 2014(01)
  • [10]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通识教育的视角[D]. 肖玮萍. 厦门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一代名师——雷海宗先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