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B20飞机转场训练技巧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颖[1](2021)在《国际中文教育视角下的抗疫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随着5G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疫情期间,中国环球电视网(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简称CGTN)为了让海外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抗疫”故事,推出了首部全景展现武汉“抗疫”历程的英文纪录片《武汉战疫纪》,为海外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抗疫”故事的窗口。本文以纪录片《武汉战疫纪》为案例,以留学生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中国“抗疫”纪录片跨文化传播国家形象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本文采用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访谈法获得“抗疫”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反馈结果,再结合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期望为今后的汉语国际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对国内外跨文化传播的发展过程、国家形象等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的解释和归纳。第二章从CGTN发展背景和《武汉战疫纪》选择依据的介绍,以叙事学理论为指导对《武汉战疫纪》进行文本分析。第三章通过扎根理论对留学生解读《武汉战疫纪》相关语料进行了分类归纳;第四章从运用误读理论对留学生的误读原因展开分析;第五章对中国式“抗疫”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存在文化观念进行分析,并总结了一些可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建议。结果显示,朴实无华的故事叙述更能打动留学生。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从人类共有情感、价值观入手,让留学生从中国普通人生活故事中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注重差异观点的表达方式。
徐嘉玮[2](2020)在《纪录片《飞机巨无霸》英汉口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用航空业、民用航空业的历史相连接,行业相互通,命运相连系,事关国家发展的大局和全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在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虽然在创新投入方面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但同英、德等欧美先进创新型国家相比,中国在国家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产出效率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之下,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次的口译实践报告讨论的是英文纪录片《飞机巨无霸》关于民航大飞机制造业这一工程类英语视频的口译实践过程。该报告深入浅出地叙述了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民航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案例,译者希望通过此次口译实践为工程英语的翻译提供新思路,也能为更多从事相关领域的译员提供更多的口译技巧和实践经验。本篇汉译实践报告中,译者通过英文纪录片《飞机巨无霸》具体案例与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目的论的结合,讨论如何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选择更恰当的翻译策略来使译文更加符合译入语听众的习惯。译者将着重在本篇报告的第四章讨论口译实践过程中翻译方法与技巧的选择,比如结合目的论来探讨中英文化及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及使用增译法、省略法等策略,在不改变源文意义的基础上,确保译文的通顺、易懂,最重要的是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通过此次口译实践,译者不仅体会到在口译过程中要全面思考问题,综合分析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还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完全做到对源文的忠实及达到翻译的目的。
刘九阳[3](2018)在《航展摄影那些事儿》文中提出"航展可以说是飞机爱好者们的视觉饕餮盛宴。在这里,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各类飞机舞出的曲线,聆听发动机的轰鸣。与普通的飞机爱好者们相比,摄影发烧友眼中的航展更加独特、优美且富有激情。航展摄影师们用镜头记录着航展的千变万化,同时他们自己也是航展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刘东利[4](2016)在《通用教练机选型的经济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我国的通用航空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对飞行员的巨大需求,这使得我国飞行员培训行业市场巨大。通用教练机作为飞行员培训的基本工具,其使用成本和收益是影响航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选择一款经济性好的通用教练机越来越受到航校的重视。目前,我国在通用教练机选型问题上主要考虑的是教练机的使用性能,对经济性的考虑较少。对航校来说,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通用教练机选型理论和方法越来越重要。本论文首先结合通用教练机的使用特点和运营特点,详细研究了通用教练机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和收益。成本包括购机成本、直接运营成本、间接运营成本和处置成本(期末残值),其中直接运营成本主要包括折旧费用、保险费用、机组费用、燃油费用、维修费用和运行费用,收益主要是指学员学费,在分析直接运营成本的组成上建立了购机费、折旧费、保险费、机组费、燃油费、维修费和运行费的计算模型;其次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时间价值,运用净现值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两个经济性评价指标,给出了通用教练机使用寿命周期内的净现值和动态投资回收期评价模型;最后对通用教练机的投资特点及运营风险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动态盈亏平衡和敏感性分析两个风险分析模型。根据净现值及动态投资回收期两个经济评价模型和风险分析模型,结合航校教练机选型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了两种机型的经济效益和运营风险,对比结果为航校选择出经济性好的机型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实例计算的结果证明了以上建立的经济性分析模型的有效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王其山[5](2010)在《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航空运输的高速发展,军民航的航空交通量持续增加,当空域资源和管理水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后,产生了空中交通拥塞,不仅严重地威胁飞行安全,而且导致了大量飞行延误,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航空交通流量管理技术系统对于适应飞行量的不断增长、减少延误、充分利用空域和地面资源,具有战略性意义。它是解决空中交通拥塞最有效、最经济的决策系统。因此,对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的研究是航空交通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对航空流量管理系统的技术和策略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首先阐述了技术、航空流量管理技术和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的内涵,从系统论视角研究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航空流量管理技术作为保障航空安全的一门重要技术,充分研究分析其本质和历史演变特征具有深刻的意义。2、静态分析了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要素,进而动态分析了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的演变动力和规律。通过系统视角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中资源公平分配的创新理论体系。3、研究了我国航空通流量管理技术系统发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了欧美现有的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构建了我国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流程,对我国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发展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我国航空流量管理技术起步较晚,与国外先进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与我国第二大航空业国家的地位很不相符。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在我国航空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研究,加快建设,早日成为航空流量管理技术强国。
李远洋[6](2010)在《高校旅游产品开发探索 ——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旅游将是21世纪旅游消费的新趋向,高校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以及国家、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逐渐成为新的旅游卖点。高校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市场,也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把握主动,突出特色,在不影响教学科研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业。本文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例,较全面深入的做了高校旅游产品开发的探索。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章为综述,在界定高校旅游和高校旅游产品的相关概念后,说明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就国内对高校旅游的学术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第二章主要对研究对象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开发旅游的问卷调查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评述。问卷调查主要分校内和校外两种。第三章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客源市场、开发旅游的意义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第四章结合一般高校开发旅游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一些特殊性,分析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旅游产品开发的制约因素和原则对策。第五章在前面所做的各种调查及分析基础上,分别根据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旅游资源类型、旅游客源市场划分、及旅游“六要素”三个大方向规划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旅游产品。
刘季[7](2009)在《幻影神话 以色列“幻影敢死队”征战纪实》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60年代,如果对飞行速度达两马赫的军机按空战能力排名的话,法国幻影Ⅲ战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幻影Ⅲ的整体水平并非一流,该机配备的阿塔9B-3发动机远没有美国发动机功率强大,其武器系统也落后美国同类产品好几年,但它利用"后发制人"的优势,在借鉴别人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关键性技术指标的突破。尽管幻影Ⅲ的产量远低于同时代的苏联米格-21和美国F-4,但却是当时世界上卖得最"火"的第二代战机。★最令人费解的是,使用幻影Ⅲ击落敌机最多的,不是法国人自己,而是该机的一个小客户——以色列,它购买的幻影Ⅲ只占其海外销量的10%。事实证明,正因为以色列空军(IDF/AF)的完美演绎,才造就了幻影Ⅲ在销售上的成功。特别是1967年和1973年两次中东战争中,以军用幻影Ⅲ取得的惊人战绩,为幻影打了"活广告"。本专题将为您揭示以色列空军"幻影敢死队"的征战神话。
刘鹏[8](2009)在《航空管制技术体系的本质及其演变探析》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我国航空事业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航空安全是一切航空活动的前提,航空管制技术作为保障航空安全的一门重要技术,充分研究分析其本质和历史演变特征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技术、航空管制技术的含义,分析了航空管制技术的构成和本质,进而研究了航空管制技术的演变发展及其规律,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的航空管制技术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根源,并结合国外航空管制技术应用的经验启示,对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我国航空管制技术起步较晚,与国外先进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与我国由世界航空大国向世界航空强国进军很不相符,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航空管制技术体系发展在我国航空事业中的地位,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努力迈进航空管制技术强国序列。
李哲[9](2009)在《建筑领域低空信息采集技术基础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采集是建筑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科研内容,建筑测绘、区域现状调查、环境数据采样等都属于信息采集范畴,所以建筑领域中,建筑史、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环境、建筑物理等专业都有对应的常见信息采集任务。在本论文中,“低空信息采集平台(技术)”是指利用无人航空器作为信息收集设备的载具,由地面人员控制,在空间中进行快速移动以覆盖广域范围并大量收集、存储、传回目标信息的作业平台和相关技术。因为无人航空器体积小、机动灵活,适于近地面、高精度作业,为了和传统的载人遥感、宇航遥感等技术相区别,所以称作“低空平台”。以无人航空器应用技术、建筑领域近距离信息采集技术为基础的建筑领域低空综合信息采集平台和传统的载人飞行作业平台相比具有廉价、安全、使用便捷、高效的优点;和建筑领域长期采用的人工作业相比人员劳动强度更低、速度更快,尤其是大大提高了信息采集的空间自由度,不仅不受到地面人员、交通条件的限制,也没有大型载人平台高度的限制,可以从零至数千米的不同距离、高度、角度上对建筑目标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采集作业,完成原来无法想象的高难度作业项目。本文总结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此课题近几年的研发经历、试验结果,对平台建设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其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介绍融合的新技术、得到的主要成果,以期抛砖引玉,将这一新兴的跨学科研究方向继续推进深入。本文分为基础技术准备、试验作业总结、各类型成果分析、高级应用分析以及普及应用展望这几个章节,首先简介飞行器作业原理,从设备选型、购置、人员技术培训几个方面分析如何建立基本作业平台,对关键部件的性能参数配合重点描述;其后通过大量实例列举和对实验结果的详细分析,总结通用的作业方法、技术要点,并针对建筑领域的常见作业条件和任务要求分析对作业平台进行改进和升级、添加辅助作业设备。在完成所有的技术准备后,本文分类介绍平台能够采集的信息和内业信息处理的流程、软硬件系统,以及在每一个应用领域的用途。最后,本文将无人空中信息采集平台与传统载人遥感系统、卫星遥感系统以及新兴的地面测绘仪器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该平台在建筑领域以及遗产保护、文物考古、农林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展望。
胡振江,黄洪波[10](2001)在《TB20飞机转场训练技巧刍议》文中提出TB2 0飞机转场训练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课目之一。本文在滑行前的准备工作 ,设置通讯和导航频率 ,与管制员的联系 ,关于下降时刻和下降点的计算等方面总结出一些比较实用的操作技巧 ,便于学生较快完成该课目的训练任务
二、TB20飞机转场训练技巧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B20飞机转场训练技巧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中文教育视角下的抗疫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国家形象建构研究综述 |
三、纪录片的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一、本研究的问题意识 |
二、研究目的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及理论支撑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理论支撑 |
第二章 《武汉战疫纪》文本分析 |
第一节 《武汉战疫纪》的选择依据 |
一、CGTN背景 |
二、选择的原因 |
第二节 《武汉战疫纪》叙事分析 |
一、 《武汉战疫纪》内容描述 |
二、 《武汉战疫纪》画面描述 |
三、 《武汉战疫纪》形象要素 |
第三章 留学生对《武汉战疫纪》的跨文化解读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学生样本 |
二、访谈设计 |
第二节 编码方案 |
一、焦点小组数据编码 |
(一)开放编码 |
(二)主轴编码 |
(三)核心编码 |
二、焦点小组解码系统 |
第三节 研究发现 |
一、关于政治形象的解读:积极正面 |
二、关于社会形象的解读:积极正面 |
三、关于科技形象的解读:积极正面 |
四、关于医疗形象的解读:积极正面 |
五、关于国人形象的解读:积极正面 |
第四节 留学生对《武汉战疫纪》的综合观感 |
第四章 留学生对《武汉战疫纪》的正面解读与误读 |
第一节 留学生对《武汉战疫纪》的正面解读 |
一、与影片观点一致主导式解读 |
二、结合自身感受的协商式解读 |
第二节 留学生对《武汉战疫纪》的误读 |
一、关于“微笑”的误读 |
二、 “节俭”价值观的误读 |
三、 “面子”价值观的误读 |
四、 “以偏概全”的误读 |
五、 “文化词语”的误读 |
第五章 中国抗疫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 |
第一节 抗疫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观念问题 |
一、传播者与受众需建立正确文化观 |
二、传播过程中注重差异观点的表达 |
第二节 抗疫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与汉语国际教学启事 |
一、树立国际视野,跨越文化差异 |
二、客观真实、多角度的内容选取 |
三、追寻人类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观 |
四、巧妙结合新媒体引导学生自学 |
五、选择恰当的影视题材启发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焦点小组采访提纲 |
附录二:留学生霍尔解码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纪录片《飞机巨无霸》英汉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实践背景 |
1.2 实践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口译实践指导理论----翻译目的论 |
2.1 目的论的起源与发展 |
2.2 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
2.2.1 目的性原则 |
2.2.2 连贯性原则 |
2.2.3 忠实性原则 |
2.3 翻译目的论对本次口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
第三章 口译实践过程 |
3.1 译前准备 |
3.1.1 航空制造公司背景及主要机型知识的准备 |
3.1.2 飞机相关的专业术语准备 |
3.1.3 口译知识的准备 |
3.2 口译实践过程与分析 |
3.3 口译后的审校 |
第四章 目的论指导下的口译实践----以纪录片《飞机巨无霸》为例 |
4.1 目的论在口译实践中的应用 |
4.1.1 英汉语言差异的分析 |
4.1.2 英汉文化差异的分析 |
4.2 口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 |
4.2.1 增补法 |
4.2.2 省略法 |
4.2.3 短句整合与长句的拆分分析 |
4.2.4 翻译视角的转化 |
第五章 口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源文与译文 |
附录 B:飞机飞行专业术语 |
致谢 |
(4)通用教练机选型的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通用教练机的技术特性及选型分析 |
2.1 通用教练机概述 |
2.2 通用教练机的分类和技术特性 |
2.3 我国通用教练机市场及选型分析 |
2.3.1 我国通用教练机市场分析 |
2.3.2 通用教练机选型的评估过程 |
2.3.3 通用教练机的选型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用教练机使用寿命周期成本和收益分析 |
3.1 通用教练机使用寿命周期成本划分 |
3.2 成本分析 |
3.2.1 购机成本 |
3.2.2 运营成本 |
3.2.3 处置成本 |
3.3 收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用教练机的投资及风险分析 |
4.1 通用教练机投资的经济性评价 |
4.1.1 经济性评价方法和指标 |
4.1.2 通用教练机的净现值评价模型 |
4.1.3 通用教练机的投资回收期评价模型 |
4.2 通用教练机的投资风险分析 |
4.2.1 通用教练机投资特点及运营风险 |
4.2.2 通用教练机投资的盈亏平衡分析 |
4.2.3 通用教练机投资的敏感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计算 |
5.1 通用教练机的基本数据 |
5.2 净现值和动态投资回收期计算 |
5.2.1 两机型的净现值计算 |
5.2.2 两机型的动态投资回收期计算 |
5.3 风险分析 |
5.3.1 两机型动态盈亏平衡点的计算 |
5.3.2 两机型的敏感性分析 |
5.4 两机型的经济性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一般系统和技术系统的内涵研究 |
1.2.2 信息系统论和控制系统论的内涵 |
1.2.3 航空流量管理的技术研究和系统现状 |
1.2.4 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的演变 |
2.1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概念界定 |
2.1.1 技术的内涵 |
2.1.2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的内涵 |
2.1.3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的内涵 |
2.2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的历史演变 |
2.2.1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的起步期及其特征 |
2.2.2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的发展期及其特征 |
2.3 当代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的特点与未来趋势 |
第3章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解析 |
3.1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的静态分析 |
3.1.1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结构 |
3.1.2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功能分析 |
3.2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演变动力与规律 |
3.2.1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演变的动力 |
3.2.2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演变规律 |
第4章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创新与构建 |
4.1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创新 |
4.1.1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资源分配研究 |
4.1.2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资源分配的创新理论 |
4.2 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的构建 |
4.2.1 我国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的问题 |
4.2.2 当代欧洲、美国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的特征比较 |
4.2.3 我国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的构建 |
第5章 结论 |
5.1 论文的主要贡献 |
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高校旅游产品开发探索 ——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的学术研究评述 |
第二章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期调研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的方法 |
第二节 校外的调查结果分析(调查问卷附1) |
第三节 校内的调查结果分析(调查问卷附2) |
第三章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旅游产品开发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旅游资源优势 |
第二节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旅游产品有前景广阔的客源市场 |
第三节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 |
第四节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旅游产品开发具有区位优势 |
第四章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旅游产品开发的制约因素和原则对策 |
第一节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旅游产品开发的制约因素 |
第二节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 |
第三节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
第五章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旅游产品的开发方案 |
第一节 根据旅游的“六大要素”开发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旅游产品 |
第二节 根据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旅游资源类型开发旅游产品 |
第三节 根据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旅游产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致谢 |
(8)航空管制技术体系的本质及其演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技术的界定 |
1.2.2 航空管制 |
1.2.3 航空管制技术及体系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航空管制技术的含义、构成和本质 |
2.1 航空管制技术的含义和特征 |
2.1.1 航空管制技术的界定 |
2.1.2 航空管制技术的特征 |
2.2 航空管制技术的构成 |
2.2.1 软技术要素 |
2.2.2 硬技术要素 |
2.3 航空管制技术的本质和功能 |
2.3.1 航空管制技术的本质 |
2.3.2 航空管制技术的功能 |
第3章 航空管制技术体系的发展和演变 |
3.1 航空管制技术体系起源 |
3.1.1 早期的航空运输 |
3.1.2 航空管制技术体系的诞生 |
3.2 一、二次监视雷达技术为标志的初期航空管制技术体系 |
3.2.1 发展背景 |
3.2.2 一二次雷达技术为标志的体系特征 |
3.2.3 缺点与改进要求 |
3.3 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近现代航空管制技术体系 |
3.3.1 主要标志和应用表现 |
3.3.2 体系的缺陷和改进要求 |
3.4 微电子、光纤通信技术为标志的当代航空管制技术体系 |
3.4.1 主要标志 |
3.4.2 应用效果和缺陷 |
3.4.3 航空管制技术体系未来的演变趋势 |
3.5 航空管制技术体系的演变动力与规律 |
3.5.1 演变动力分析 |
3.5.2 演变规律 |
第4章 我国航空管制技术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
4.1 我国航空管制技术体系的历史和现状 |
4.1.1 我国航空管制技术体系的建立 |
4.1.2 我国航空管制技术体系的演变 |
4.1.3 我国航空管制技术体系的现状 |
4.2 我国航空管制技术体系的问题和根源 |
4.2.1 我国航空管制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 |
4.2.2 我国航空管制技术体系问题的根源 |
4.3 国外航空管制技术应用的经验启示 |
4.3.1 俄罗斯 |
4.3.2 美国 |
4.3.3 日本 |
4.4 解决我国航空管制技术体系中问题的对策建议 |
4.4.1 解决问题的原则 |
4.4.2 解决问题的对策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建筑领域低空信息采集技术基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1.2 题目的选择及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
1.4 研究的创新性 |
1.5 研究的框架 |
第一章 低空信息采集平台的外业、内业设备系统构成 |
1.1 建筑领域用低空信息采集平台的总体构成 |
1.1.1 信息采集平台总体构成分析 |
1.1.1.1 外业系统与内业系统的关系 |
1.1.1.2 外业系统构成分析 |
1.1.1.3 内业系统功能介绍 |
1.2 外业系统建设 |
1.2.1 航空飞行器选型 |
1.2.1.1 飞行平台的设备选型、配置决定整个外业系统的性能 |
1.2.1.2 飞行器类型的介绍和选择 |
1.2.1.3 固定翼飞行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用 |
1.2.1.4 直升机飞行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功能 |
1.2.1.5 介于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之间的飞行器 |
1.2.1.6 飞艇作业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功能特点 |
1.2.1.7 动力滑翔伞飞行平台 |
1.2.2 飞行动力系统的选择 |
1.2.2.1 电能推进无人飞行器动力系统 |
1.2.2.2 内燃机动力系统 |
1.2.2.3 内燃机推进力输出部件 |
1.2.2.4 外燃机动力系统 |
1.2.3 飞行控制系统 |
1.2.3.1 飞行姿态感知与飞行控制原理 |
1.2.3.2 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简介 |
1.2.3.3 无线电遥控设备介绍 |
1.2.3.4 自主导航、驾驶设备介绍 |
1.2.3.5 几种外业飞行控制方式 |
1.2.3.6 扩大视觉监控作业范围——“纵目”飞行戴具专利技术介绍 |
1.2.4 任务荷载设备的配置 |
1.2.4.1 信息采集器材的配置 |
1.2.4.2 任务荷载控制部分的构造特点 |
1.2.5 信息回传系统 |
1.2.5.1 电磁波的基础知识 |
1.2.5.2 天线的作用与原理 |
1.2.5.3 数据链路主要设备——数传电台 |
1.2.6 外业地面站建设 |
1.2.7 外业辅助设备 |
1.3 内业系统建设 |
1.3.1 信息后期处理系统 |
1.3.2 设备预处理系统 |
1.3.3 系统维护与部件加工制作设备 |
1.4 专门操作人员的选拔 |
1.5 资金投入估算与拟定配置计划 |
1.5.1 硬件购置资金分配比例估算 |
1.5.2 整体建设流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空中作业平台的调整与维护 |
2.1 关键设备的装配和设置 |
2.1.1 各部件性能的匹配 |
2.1.2 机体的装配和调整 |
2.1.2.1 机械控制部分装配技术要点 |
2.1.2.2 焦点、重心位置的调整 |
2.1.2.3 翼面的装配 |
2.1.3 发动机的安装 |
2.1.3.1 甲醇发动机的特殊安装要求 |
2.1.3.2 汽油发动机的特殊安装要求 |
2.1.3.3 喷气发动机的特殊安装要求 |
2.1.4 起落架的装配 |
2.1.5 飞行数据的设置 |
2.2 飞行平台的调整 |
2.2.1 发动机的调整 |
2.2.1.1 发动机工作的知识 |
2.2.1.2 使用发动机 |
2.2.1.3 发动机的磨合和调整 |
2.2.1.4 特殊的燃油——甲醇燃料 |
2.2.1.5 关于喷气发动机的调整 |
2.2.2 试飞——飞行控制的调整 |
2.2.3 任务荷载的调整 |
2.3 外业平台设备的存放和维护 |
2.3.1 典型的检查工作——地面检查 |
2.3.2 消耗品的保存 |
2.3.2.1 燃料的保存 |
2.3.2.2 橡胶类材料的老化检查与更换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人航空器信息采集平台基本操作技术培训 |
3.1 模拟器训练 |
3.2 飞行原理介绍 |
3.2.1 飞行基本原理 |
3.2.1.1 飞机的升力和阻力 |
3.2.1.2 影响升力和阻力的因素 |
3.2.2 基本飞行控制的实现(固定翼机型) |
3.2.2.1 飞行姿态控制 |
3.2.2.2 飞机的平衡、安定性和操作性 |
3.2.2.3 基本的飞行动作——平飞、上升和下降 |
3.2.2.4 基本的飞行动作——起飞和着陆 |
3.2.3 直升机飞行特点 |
3.2.3.1 直升机的动力飞行 |
3.2.3.2 直升机的自旋飞行 |
3.2.4 动力伞的飞行特点 |
3.3 基本飞行训练 |
3.3.1 固定翼飞机飞行训练 |
3.3.1.1 基本航线飞行 |
3.3.1.2 进场着陆飞行 |
3.3.2 直升机飞行训练 |
3.3.2.1 直升机航线飞行 |
3.3.2.2 起飞与降落 |
3.3.2.3 自旋着陆练习 |
3.4 综合、重点飞行技术专题 |
3.4.1 失速的预防和补救措施 |
3.4.1.1 失速概念 |
3.4.1.2 失速改出 |
3.4.1.3 失速的预防 |
3.4.2 转弯事故的预防 |
3.4.2.1 转弯阶段的不稳定力学状态 |
3.4.2.2 转弯衍生的问题 |
3.4.2.3 转弯操作的方法 |
3.4.3 风对于飞行训练的影响 |
3.4.3.1 侧风对航线飞行的影响 |
3.4.3.2 侧风起飞、降落、滑跑要点 |
3.4.3.3 侧风状态下的进场着陆 |
3.4.3.4 风之功过 |
3.4.4 地面效应 |
3.4.5 复飞的决断 |
3.4.6 直升机的涡环状态 |
3.4.7 低空、超低空飞行的特点 |
3.5 人员素质的培养 |
3.5.1 自身素质的培养 |
3.5.2 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
3.5.3 养成作业准备习惯 |
3.5.4 处境意识的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对复杂作业环境的信息采集外业技术解决方案 |
4.1 固定翼飞机复杂地理环境作业技巧 |
4.1.1 复杂地面条件起飞 |
4.1.2 复杂地面条件降落 |
4.1.3 低质飞行环境、场地的适应 |
4.1.3.1 使用滑撬降落 |
4.1.3.2 利用水体起降 |
4.1.3.3 避免无线电干扰 |
4.2 场地条件局限的终极解决途径——设备辅助固定翼飞机起降 |
4.2.1 研制和使用辅助设备的原因分析 |
4.2.2 设备辅助固定翼机起飞方法 |
4.2.2.1 轨道发射 |
4.2.2.2 零长发射 |
4.2.2.3 小型无人机超轻型弹射架(本节内容已申请国家专利) |
4.2.3 回收方式 |
4.2.3.1 拦阻网回收 |
4.2.3.2 空中打捞回收 |
4.2.3.3 伞降回收 |
4.2.3.4 机体着陆 |
4.3 直升机的起飞、降落场地问题 |
4.4 便携式包装及运送方法 |
4.5 气象基本知识学习 |
4.5.1 热上升气流分析 |
4.5.2 热力大气循环形成的气流 |
4.5.3 “看云识天气”天气情况分析的基本常识 |
4.6 近地面气流特点 |
4.6.1 城市作业环境中的气流特点 |
4.6.2 山区气流 |
4.6.3 山地云、雾、降水 |
4.6.4 山区飞行应采取的对策 |
4.6.4.1 山区的机动飞行 |
4.6.4.2 飞越山口 |
4.6.4.3 山区飞行起降 |
4.6.4.4 起降所需的功率和悬停飞行 |
4.7 夜间飞行特点 |
4.8 实验案例分析 |
4.8.1 固定翼类案例 |
4.8.1.1 案例一、机场训练过程中的失速尾旋 |
4.8.1.2 案例二、军堡航拍返航迫降事故分析 |
4.8.1.3 案例三、陕北吴堡山区考古遗址航拍分析 |
4.8.1.4 案例四、高空训练发动机熄火故障分析 |
4.8.1.5 案例五、陕北三眼泉遗址航拍分析 |
4.8.1.6 案例六、弹射起飞的失败与再尝试 |
4.8.2 直升机类案例 |
4.8.2.1 案例一、无线电接收机电源脱离导致失控坠毁事故 |
4.8.2.2 案例二、吴堡黄河边山地作业分析 |
4.8.2.3 案例三、天津某建筑航拍发动机熄火故障分析 |
4.8.2.4 案例四、应县木塔航拍,镜头的合理选择 |
4.8.2.5 案例五、天津蓟县某古塔塔基发掘现场航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空信息采集平台的作业成果类型介绍、后期处理技术分析 |
5.1 图像信息采集类作业 |
5.1.1 静态图像的获取和直接应用 |
5.1.1.1 无人信息采集平台获取图像的特点和用途 |
5.1.1.2 光与影的空中建构——建筑摄影的艺术与技术例析 |
5.1.1.3 空中影像的科研应用 |
5.1.2 360 度全景环境图像拍摄方法介绍 |
5.1.3 目标环境的环绕互动图像生成 |
5.1.4 环境实景照片与计算机渲染建筑模型的精确合成 |
5.1.5 实景动态录像与待建建筑合成展示 |
5.1.6 立体成像技术的应用 |
5.2 摄影测量技术应用 |
5.2.1 航空摄影测量 |
5.2.2 近景摄影测量 |
5.2.2.1 有关的几个技术问题 |
5.2.3 近景摄影测量与其它测绘技术在古建筑测绘领域应用比较 |
5.2.4 建筑测绘的“天仙配”——空中近距摄影测量在古建测绘中的应用 |
5.2.4.1 应用案例介绍 |
5.2.4.2 相关技术介绍 |
5.2.5 摄影测量在考古领域中的应用 |
5.3 建筑物理、环境数据采样应用 |
5.3.1 物理信息采集的特点 |
5.3.1.1 建筑技术领域常见任务对飞行平台的性能要求 |
5.3.1.2 针对任务特点的解决方法 |
5.3.2 室内级快速物理信息三维采集平台建设(本节内容已申请国家专利) |
5.3.2.1 技术方案 |
5.3.2.2 有益效果 |
5.3.2.3 建筑室内空间中温度的三维采样实验 |
5.3.3 其它环境监测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建筑领域无人低空信息采集技术的应用拓展 |
6.1 成果叠加时间因素后的潜在应用价值 |
6.2 全景图与动态视频元素的合成 |
6.3 摄影测量的几个技术发展点 |
6.3.1 目标的自动识别 |
6.3.2 正摄影像的制作 |
6.4 无人信息采集平台与其它手段的结合 |
6.4.1 其它空中信息采集技术的发展 |
6.4.2 虚拟现实技术 |
6.4.2.1 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
6.4.2.2 三维城市模型 |
6.4.2.3 虚拟现实技术与建筑动画的区别 |
6.5 空中信息采集平台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
6.5.1 无人航空器遥感考古 |
6.5.2 在林业领域的应用方向 |
6.6 无人空中信息采集平台的发展趋势 |
6.6.1 空中作业平台的发展趋势 |
6.6.2 任务荷载的发展趋势 |
6.6.3 无人空中信息采集平台的总体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10)TB20飞机转场训练技巧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滑行前的准备工作 |
二、使用!"#/-0.保持航迹或进近时必须注意的三个步骤 |
三、与管制员的联系 |
四、关于计算下降点与下降梯度 |
五、关于外场过站或过夜的注意事项 |
四、TB20飞机转场训练技巧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中文教育视角下的抗疫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研究[D]. 王艺颖.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纪录片《飞机巨无霸》英汉口译实践报告[D]. 徐嘉玮.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3]航展摄影那些事儿[J]. 刘九阳. 今日民航, 2018(05)
- [4]通用教练机选型的经济性分析[D]. 刘东利. 中国民航大学, 2016(03)
- [5]航空流量管理技术系统分析[D]. 王其山. 东北大学, 2010(03)
- [6]高校旅游产品开发探索 ——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例[D]. 李远洋. 四川师范大学, 2010(05)
- [7]幻影神话 以色列“幻影敢死队”征战纪实[J]. 刘季.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2009(06)
- [8]航空管制技术体系的本质及其演变探析[D]. 刘鹏. 东北大学, 2009(06)
- [9]建筑领域低空信息采集技术基础性研究[D]. 李哲. 天津大学, 2009(12)
- [10]TB20飞机转场训练技巧刍议[J]. 胡振江,黄洪波.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