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主要油品现货平均价格(2001年11月至2001年12月)

国际市场主要油品现货平均价格(2001年11月至2001年12月)

一、国际市场主要油品现货平均价格表(2001年11~12月)(论文文献综述)

聂炜[1](2019)在《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及提高原油利用效率研究》文中提出《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显示2017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球能量消费量的23.2%,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67.4%,达到历史最高值。国际能源署(IEA)表示如果中国原油需求保持当前的增长速度,至2035年中国石油依存度将达到80%,中国原油高度依赖进口给我国石油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我国能源价格逐渐与国际接轨,国内原油等能源价格将受到国际原油价格影响而频繁波动,原油价格的快速上涨和频繁波动将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由于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经济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能源消费必然受到能源争夺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控制原油等能源消费总量和提高原油利用效率成为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发展的重大问题。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都有重要影响,工业是我国原油的主要消费部门,在我国原油高对外依存度背景下,全面研究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工业影响,并从空间视角研究工业原油强度影响因素及优化石油炼化行业空间布局以提高原油利用效率和控制原油消费总量,对积极应对原油价格波动具有一定的意义。论文首先对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历程和波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我国原油消费现状与改革历程,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原油价格的相关性,详尽分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工业的传导机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国际原油价格对工业产出、工业品出厂价格、利率和工资水平的影响,并构建面板VAR模型从工业整体和不同行业研究国际原油价格冲击的动态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空间视角分析研究工业原油强度影响因素及优化石油炼化行业空间布局两个方面来提高原油利用效率以应对原油价格波动,构建空间杜宾(SDM)面板模型对中国工业原油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以美国石油炼化行业布局经验为例分析其对我国可借鉴之处,测度我国石油炼化行业空间集聚水平并实证研究石油炼化行业集聚对行业产出的作用。根据研究得到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通过分析得到国际原油价格与国内原油等能源价格走势存在高度一致性,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也存在高度相关性。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和我国原油期货价格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引导关系,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和我国原油期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建设好原油期货市场,充分发挥原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能够提高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的定价权,有助于我国应对原油价格波动。(二)借助于Granger因果检验得到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和下跌的不同阶段,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互引导关系,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与下跌对中国工业具有不同影响效应。通过协整检验得到,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三)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国际原油价格对工业产出、工业品出厂价格、利率和工资水平的影响机制,并通过面板VAR模型实证分析得到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对工业产出有负面影响,造成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给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对与原油相关度高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相关行业分析得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工业生产造成的冲击效应对原油上游产业价格影响较大,能够较快传导,而对与原油相关的中游和下游行业的价格传导存在时滞。对于产出影响方面,对上游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出正向带动作用,而对于中游和下游相关产业产出有负面影响,造成产出下降。(四)通过Moran’s I指数分析得到工业原油强度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渤海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地区是主要集聚区。工业原油强度高的区域主要有新疆、甘肃、辽宁、沈阳、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省(直辖市),而工业原油强度低的区域主要是云南、内蒙古、四川、贵州、重庆、山西、河南等省。(五)通过构建空间杜宾(SDM)模型对工业原油强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到,技术进步有助于本区域和周边区域工业原油强度的降低,本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本区域工业原油强度降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本区域和周边区域工业原油强度降低,原油价格上升对本区域和相邻区域工业原油强度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影响因素作用存在溢出效应。政府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中需要考虑区域间协调作用以更有效地降低工业原油强度。(六)通过E-G指数和五省市集中度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等四个行业的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得到中国石油化工行业集聚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炼化行业集聚水平提高能够促进相关行业产出增长。因而,可以通过促进石油炼化行业一体化发展、优化石油炼化行业空间布局来提高原油利用效率。最后,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原油价格体系、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能源多元化增强安全保障、增强区域间政策协调和优化石油炼化产业空间分布、加快海外市场布局等政策建议,以期在能源和环境双重条件约束下为中国应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提供有益的定量决策依据及措施建议,以期研究结果对成品油市场改革和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借鉴意义。

宋澜[2](2018)在《金融基准操纵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指数是现代金融的核心,是现代经济的晴雨表,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信息时代及大数据社会,指数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沪深300及上海银行间拆解利率Shibor(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无不成为我们衡量物价水平、掌握大盘动向及判断资金成本的重要依据。然而,世人往往忽视指数生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及自由裁量,臆以为其是真实、客观、公正的。事实上,即便是基于客观数据而生成的非常“客观”的指数,也难逃被操纵的命运。指数操纵将我们置身于“上帝已死”的困顿中,因为我们曾经信奉的准则被动摇了。这种震撼不仅激发国际社会对现有的指数生成机制进行改革,更促使本文展开以指数为对象的基础性研究。2012年6月26日、27日,美国司法部(DOJ)、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先后公布了各自与巴克莱银行集团的不起诉协议,巴克莱集团承诺缴纳合约4.5亿美元的罚款。1伦敦银行间拆解利率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操纵丑闻爆发。在调查Libor案时,监管部门截获了大量的数据终端,发现国际汇率市场居然也存在严重的操纵问题。摩根大通、花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多家外汇市场做市商因涉嫌对“WM/R汇率”(由World Markets Company和Thompson Reuters汤森路透公司联合发布)实施了操纵,被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及瑞士、美国等监管部门以反垄断法为依据进行了处罚。2随后,黄金、3牛奶、4石油、5生物燃料、1天然气及2铝3等市场也都相继发生了指数操纵案件。从国际经验看,以证券指数为代表的、由集合竞价方式产生的场内金融基准尚未发现被严重操纵的迹象。而以Libor及WM/R为例的、由做市商充分参与的、传统意义上的场外金融基准则存在人为左右的可能。改革前的Libor由英国银行家协会(British Banker’s Association,BBA)管理、由Thompson Reuters汤森路透公司计算并发布。改革后的Libor,本质仍然是报价行预测的资金拆借成本。指数WM/R则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货币兑换标准,完全依据抓取的外汇真实交易的数据而编纂。WM/R根据全球的市场参与者在不同时区全天候的交易而设定,但被引用最多的是发生在伦敦时间每天下午4点收盘前30秒与收盘后30秒所有交易的中值。4基准操纵事件披露后,除却行业监管部门进行的行政处罚,各类民事、刑事诉讼在过去的6年中也呈井喷式曝发。国际社会的既有判例和基准改革方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素材,更是笔者行文立意的主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利率及外汇基准操纵不仅在国际银团贷款、利率互换、利率期权期货、浮息票据等借贷市场、衍生品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而且因为报价行基本都是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所以操纵基准也引发了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更有意思的是,基准操纵应当是很明确的金融行业监管法的问题,如基准操纵是市场操纵的新方式。但在系统梳理英美欧等国、因基准操纵而引发的诉讼案件时,笔者发现美国的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纷纷以反垄断法作为请求权的基础、提起反垄断民事赔偿之诉,5而非以证券、期货等监管法规为依据、提起传统的市场操纵反欺诈之诉,这也引发本文对金融基准操纵法律规制路径的思考:第一,规制金融基准操纵到底是一个行业监管法问题、还是反垄断问题,抑或是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第二,如果金融基准操纵确实同时触犯不同的部门法,那么不同执法机构需要如何应对和协调?第三,金融基准操纵中,权益被侵犯的投资者或金融消费者又该选择何种诉讼类型来获得民事赔偿?第四,金融基准的未来何去何从?我国的相关制度建设又可以有何启示?基于上述问题的引导,本文的研究采用下述思路逐层推进。本文的第一章首先对“金融基准”的概念、分类与性质进行了分析。这是对金融基准展开基础性研究的前提,更是选择相关法律规制路径及改革路径的理论基础。首先,界定金融基准的概念,及与之容易造成混淆的其他概念、如证券指数。综合2016年《欧盟基准条例》(EBR)1、2014年欧盟《金融市场条例》(Mi FIR)2及英国《2012金融服务法案》对benchmark的规定,“基准”是任何费率(rate)、指数(index)或数字(figure),其基于一种或多种资产的价值或价格,通过公式计算或其他方式,周期性地或不间断地向公众免费公开或公众付费可得,可能是评估的、预测的价值,也可能是真实的交易价格。基准的用途主要有三个方面:(1)在借贷合同或其他投资协议中,决定待支付的利息或其他待结清的余额,如Libor;(2)决定资产的价值,如WM/R;(3)衡量投资的表现,如各类证券指数。第一章随后根据基准供给的不同意图,将其划分为公共性基准、商品性基准及混合型基准。由于混合性指数兼具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权属关系不清、权责关系不明,且爆发严重操纵丑闻的都集中在第三类混合性指数中。唯有明确基准在作为数据、作为资产、作为价格时的不同意义,才能明晰不同指数的不同运作机理、并预防不同指数所带来的不同风险。最后,本章提出,基准具有数据性,基准与信息、新闻、大数据等概念都有交叉;基准具有财产性,其以知识产权(如数据库)或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等救济载体维护基准权利人的利益;基准具有价格性,当基准被合同或产品直接援引,那么基准就不再是某种“参照”,而是具有法律意义的交割价格。本文的第二章分析了“金融基准操纵”的行为性质、操纵原因和主体特征。首先,基准操纵超脱了现有“市场操纵”的理论前提,即,操纵者的目标是为了影响整个市场的价格,而手段则是交易足够大量的资产(比如连续交易、相互委托)。操控价格基准可以省去实物的运输和仓储成本,从某种程度上比操控实物价格或基础市场更便捷。同时,基准生成由于有其特殊的数据抓取及信息披露惯例,所以往往欠缺构成“欺诈”所必须的“虚假陈述”和“依赖”。这促使“基准操纵”已成为“市场操纵”最时兴的方式。其次,由于既有的市场操纵的立法已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2014年4月,欧盟通过了最新的《市场滥用条例》(MAR),规定“任何传递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或者提供虚假或误导性要素,或者任何影响基准计算的行为”,都属于“操纵市场”,从而在行业监管法上给予“非欺诈型”的基准操纵以特殊的法律救济。再次,不论是报价驱动型的Libor还是交易驱动型的WM/R,其本质都是做市商制度。因此,本文指出,操纵金融基准的主体是做市商,并在纵览国际上不同时期、不同市场中有关做市商垄断判例的基础上,就做市商制度对市场竞争的限制性影响及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第三章讨论了金融基准操纵民事救济的另类途径——反垄断民事赔偿。一方面,广大投资者,诸如利率衍生品合约的持有者,无法以合同关系为依据向基准操纵者索赔。另一方面,相比行业监管法上民事赔付所必须证明的诸多繁柯的要求,反垄断民事赔偿的证明标准要低得多。通说认为,垄断损失是垄断给社会带来的成本。在Libor案中,法院认为报价行因为操纵Libor而获取的垄断利润,只是财富从消费者向垄断者的转移,并没有给社会造成价值损失。这样的分析是非常陈旧与局限的。因为经营者谋求垄断的努力和消费者避免支付垄断价格的努力就会对社会资源造成耗费。WM/R操纵事件爆发后,投资者对外汇市场做市商提起的反垄断民事赔偿之诉得到了美国联邦法院的支持。法院认为做市商间通过邮件、即时信息等方式的磋商构成了横向价格垄断协议、适用反垄断法上的“本身违法”原则。这不仅是广大投资者及金融消费者的一次伟大胜利,更新了我们对金融业垄断的认识。该章续而主张应在充分理解金融业反垄断默示豁免原则的基础上、当部门法就同一行为的规制产生竞合,一国的法律应合理分配金融基准反垄断规制权与行业监管权。但同时,因为金融基准是全球性的经济治理问题,在跨国界的协调机制难以实现择一重处罚的情况下,同时适用、以增加威慑力也是现实之举。至于预防金融基准操纵的制度设计,无非分为两大类,一是惩戒,一是激励。长期以来,金融基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监管对象”、不直接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其原因是多重的。比如,无论是BBA英国银行间协会这样的自律组织,还是标准普尔公司这样的金融数据服务商,都不是公权力机关,所以金融基准的供给通常被视为具有充分信息披露的自由市场行为。再如,很多基准的基础交易、如即期外汇交易(Spot FX Trading),其本质上只是契约而不是金融工具——两个市场主体(通常是银行)协议以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并立即交割(通常是两天),其地点、价格、数量之选择也属于市场主体的自由意志。还有,传统的观点认为,规模大、流动性强的市场,单个市场主体操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事实证明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金融基准需要给予明确的管理规则。2013年9月欧盟委员会向欧盟议会及欧盟理事会提交了《关于在金融工具及金融合同中使用指数作为基准的监管立法建议》1。《立法建议》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就是对金融工具及金融合同何时应该引用基准、引用何种基准树立“适度”的标注(a“suitability”standard)并就现有金融基准的改革提出了动议。2016年6月,这项《立法建议》经欧盟议会审议通过,《欧盟基准条例》(EU Benchmarks Regulation 2016/1011,EBR)问世,其大多数的条文已于2018年1月1日生效。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关于基准编制与使用的成文法律。本文第四章的第一节将会结合英国2014年“公平及有效市场审查”(Fair and Effective Markets Review,FEMR)及《欧盟基准条例》,介绍欧盟对基准分类管理、基准来源数据分层使用的经验,并提出基准监管应坚持强制性及谦抑性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我国反垄断法刑事责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其与行业监管法的同等适用,且刑法第182条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并不能对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领域的基准适用。故在本文的第四章的最后一部分会介绍金融基准操纵涉及的个人监禁案例以及其对国际罪犯治外法权“全球关联原则”的突破,并由此对我国的刑事法律提出建议。本文的最后一章考虑金融基准操纵的激励性制度建设。所以,本文意识到,只有通过考察法律执行相关主体的利益,探索激励相容的规则措施,才能激励基准的数据提供者及发布者提供准确、充足的指数供给。如上激励相容的机制包括,在平衡集中交易与充分竞争的基础上,明悉不同主体的权责、强化指数编制者的财产权利、尤其是知识产权类保护;引导混合型指数向商品型指数转变,以保证“付费可得”后的产品(也就是指数)公允。同时,本文基于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和穿透式监管的需要,主张央行应享有金融基准规制的剩余立法权,至于行政执法权的分配,应当在行业监管部门间合理设计。最后,金融基准操纵具有“复杂而新型”的事实基础、“广泛而分散”的影响受众(这也是P2P暴雷等金融犯罪案件所共同的特点),从而增加了司法审判的难度。美国MDL审前合并审查程序,只对跨州诉讼相似的事实背景进行统一认定,体现了集合诉讼的灵活之美、对我国提高司法效率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为了实现对投资者和广大金融消费者有效的司法保障,本文还建议深化行为保全在民商事审判中的运用并不断对法律实施效果进行评测,在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的更迭中,保持法律的弹性与实施。市场经济的显着特征是分散的经济决策者根据市场价格自主决定资源的配置及使用各种要素的成本。因此,法律保障人们积极参与价格设定的权利。但操纵金融基准,无论是从维护公共利益还是从保持金融稳健的角度都是法律所无法容忍的。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中国掌握利率市场、外汇及大宗商品市场定价权的契机日益成熟、任务也更加紧迫。研究金融基准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刘欣瑜[3](2017)在《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逐步实施,我国经济的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国内成品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影响也会加强。成品油价格的持续波动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及经济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研究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的课题,在世界经济低位徘徊,中国经济进入适度发展的新常态的复杂背景下,既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是以我国成品油价格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成品油价格波动特性及影响因素、完善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为目的,运用系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与数据调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开展研究的。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回顾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成品油定价机制发展的现状。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政府单一定价阶段、双轨制阶段、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在肯定了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大方向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即现行成品油价格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市场供需的变化,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其次,基于SCP理论对我国成品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证明与国际着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大型石油公司资源配置效率低、技术配置效率差、资本收益率逐年下滑,规模经济水平差距大,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一切都表明,现行市场结构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的桎梏。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必须要改革现有的石油产业结构,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第三,从成品油价格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成品油价格的波动。运用季节调整模型和HP滤波分解模型对成品油价格波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其价格波动的周期及周期性特征,随即深入剖析了导致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石油特性、金融属性、地缘政治和供需状况等,其中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是本文首次提出的观点,然后分析了成品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及贸易的影响。第四,对一些典型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政策进行阐述,分析对比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几个对外依存度高的石油消费国家应对国际油价冲击、形成市场化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调控政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典型作法,总结了这些经验和作法对中国实现成品油定价市场化、减少和降低国际油价的冲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最后,提出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就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控的原则,步骤和政策提出了建议,如加强石油和成品油的立法、成立独立的成品油监管机构、加强市场主体竞争多元化、完善石油税收体系、设立石油基金、完善石油期货市场、全方位地加强石油储备、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

米军,刘彦君,程亦军,李福川,刘军梅,A.莫科列茨基,徐向梅,王海燕,庞昌伟,王四海,孙永祥,王志远,徐洪峰,刘乾[4](2015)在《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与俄罗斯经济增长》文中认为俄罗斯是典型的能源依赖型国家,国际石油价格的涨落直接影响着俄罗斯联邦预算的平衡和经济增长。2014年6月后,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跌,30%的跌幅使俄罗斯损失近1 000亿美元,俄罗斯经济遭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又一次重创。而国际石油价格下跌恰逢美欧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这个关键节点上,下跌的原因便引发各方猜测。"市场论"认为,油价下跌是因为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普遍减速导致需求不振,而沙特阿拉伯、美国、俄罗斯等石油产出大国都宣布不减产,导致供大于求。另外,石油价格受期货和现货供应的影响,2014年下半年以来,美元持续走高,让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承受下行的压力。"阴谋论"则认为,这次石油价格暴跌,从战略上、时间节点上、宣传上都配合了美国打压俄罗斯的需要。启动金融武器,压低石油价格,联手沙特阿拉伯,打击俄罗斯,使俄罗斯失去经济支撑,从而失去对中东欧、中东、北非和乌克兰局势的介入能力。本刊编辑部特邀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讨论,探究此次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的真正原因,从理论上论述国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解析"页岩革命"后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市场之争对国际石油价格产生的影响,预测未来石油价格的基本走向,这对把脉俄罗斯经济至关重要。

周向彤[5](2015)在《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文中研究表明回顾1.原油12月份,国际原油价格延续前期颓势,回落明显。美元走强、沙特坚持不减产、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大增等因素的影响,超过了市场人士对利比亚产量减少的担忧。12月份,美国WTI原油、英国布伦特原油以及亚洲迪拜原油的现货均价分别为59.53美元/桶、62.74美元/桶和

梁将[6](2014)在《现阶段国际石油价格决定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分析框架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假设:即任何商品价格的决定,长期、中期、短期有所不同,各期决定因素控制石油价格走势的力量亦显着不同,长期决定因素对长期、中期、短期价格走势都有影响,中期决定因素对中期、短期价格走势有影响,而短期决定因素仅对短期价格走势有作用。本文依托控制长期价格走势的主控因素为不可再生资源理论,控制中期价格走势的决定因素为定价权,控制短期价格波动的是短期突发事件的扰动为基本分析框架,从长、中、短,逐步展开研究。论文一共八章。第一章为导论,对文章选题背景、研究思路、创新和不足做了简要描述。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历史上研究石油价格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三章首先通过将决定石油价格长期走势的不可再生资源理论与国际石油价格历史实际走势相结合,对国际石油价格进行中期阶段划分;然后基于四个假设,围绕三个博弈主体,通过对各博弈主体的目标和其可使用的政策/工具进行分析,挖掘出隐藏在各阶段背后的力量:不同的控制力和定价权,然后对这些控制力和定价权的变迁进行了总结。第四章对现行定价权体制下国际石油市场微观价格体系进行剖析,研究了石油实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主要价格类型和价格体制,得出石油现货市场,是以三大基准油的现货或期货价格为基础,以公式定价为纽带,通过分层挂钩方式连接在一起的;而石油金融市场,则以石油期货市场为核心,即通过期货产品的组合复制,不断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而各新金融产品最后的风险敞口,也必须到期货市场去对冲;而期、现货市场的联动,则是通过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期货产品最终必须到现货市场中实物交割联系在一起的,最后分析了三大基准油期货成功所依赖的五个关键要素。第五章对现行控制权体制下影响国际油价中期走势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以供需平衡为基础,在总结目前影响供需平衡基本面各因素后,建立供需平衡模型,然后以求反函数的方法,确定影响国际油价的供需基本面各因素;进一步引入影响国际油价的货币金融因素,然后依托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影响国际油价的显着变量为:石油勘探开发投资、替代能源价格(煤炭价格)、石油产量、经济发展水平、石油储量、通货膨胀率、货币供给量、金融深化,再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将所有显着变量纳入到一体化的模型中。进一步以前面确定的影响因素为基础,构建VAR模型,对未来期间的国际油价进行预测,分析预测的不足。对此不足,再进一步构建供需理论模型,并逐步引入石油行业现实因素,对理论模型进行分层次推导,逐步挖掘出未纳入到一体化模型中,但对现阶段国际石油价格有重要影响的两实体要素,即石油产品环保标准的提高、中印新石油消费大国的出现,以及一金融因素:裂解价差产品的广泛使用。第六章对现行定价权体系下国际石油价格短期波动进行分析,首先寻找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连续一周、超过一个标准差变化的波动期间,然后通过文本挖掘和专家判断,找出波动冲击背后的事件/因素,进行归类总结,找出主要的新息事件。然后基于油价中期走势分析中得出的影响因素,结合其反映在短期内的指标,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因素影响的方向、大小和原因。进一步以此显着影响因素为基础,构建VAR模型,对未来期间的国际油价进行预测,然后分析预测的不足。由于短期回归模型解释力有限,且确有很多事件/因素,无法定量表现在回归模型中,则进一步借助基本和扩展变化协调相关性检验方法,分析各主要类型事件,是否存在行为金融学中所述的代表启发性心理,以给石油市场参与者,再次面对类似突发事件,应对时有所参考。第七章对现行定价体制下美国控制国际油价的手段、现行定价权体系的稳定可持续性,以及挑战此体系的力量、该体系崩溃的可能性做出分析。得出美国控制国际石油定价权的核心是石油金融战略,而石油金融战略的基石是石油美元计价;配合石油金融战略的是,实体层面上的国际战略合作,特别是与两个核心国家:英国和沙特的合作,当然还涉及对敌对势力的打击,而最后的保底手段则是战略石油储备,同时进一步挖掘出: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规模的扩大、美国金融监管环境宽松化、国际储备多元化等对现阶段国际石油价格走势有显着影响的因素;通过分析也得出现行定价体系有其内在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而对现行定价权体系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英镑加入欧元区”且“成熟的Brent原油期货改以欧元计价”。第八章针对上述研究得出的结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得为我国争夺国际石油定价权或扩大我国在国际石油定价权领域的影响力提出建议。

张茜[7](2012)在《石油市场金融化对油价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石油市场越来越成熟,对经济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石油价格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石油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并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态存在于国际能源市场和金融市场中。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深入分析石油价格波动特征,透过石油价格波动的现象剖析油价的本质,重新审视石油作为自然资源的商品属性,以及作为金融资本投资对象的金融属性。在突破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上,从行为金融学角度,以“行为范式”为指导,建立符合现实石油市场的分析框架。考察石油市场基本面因素和投机行为在油价形成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探讨油价大起大落的原因,尤其对2003年以来的石油价格波动给出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根据投资者的有限理性与异质性分析石油市场中投资主体的行为特征对油价波动的影响。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研究主题来看,虽然研究石油价格的论文众多,但本文以石油市场金融属性下的价格波动为研究主题,从行为金融学视角来研究石油市场交易者行为对价格的影响,目前国内研究并不多见。第二,传统的金融学理论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石油市场,更不能用了解释2003年以来的石油市场中的“异象”。本文根据石油市场现实情况,以行为金融学为指导,基于基本面和行为视角分析石油价格的动态,考察基本面因素和投机因素对油价形成的相对重要性。结果发现,过去几年,石油期货市场的投机活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石油价格的形成,导致油价显着偏离其基本面决定的价格水平。第三,利用行为金融学的异质性主体模型分析石油市场中不同交易者行为对油价的影响。在对噪声交易者模型改进的基础上,构造关于异质性主体与石油期货价格的模型,并将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应用到石油期货市场,分析石油期货市场参与者的异质性,以及其参与石油市场行为对油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2004年以前,石油市场的基本面因素可以很好的解释石油期货价格波动情形,但是,自2004年以后,石油市场中的状态转移变得更加频繁,特别是趋势追逐状态占据主导地位。该模型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将石油市场的主体行为人与客观基本面结合在一起,更加有力的解释了油价运动机理,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简单片面的从市场某一因素解释石油价格波动原因。第四,在标准金融理论所依据的“理性范式”和行为金融学所依据的“行为范式”之间,中国的期货市场更符合“行为范式”,因而本文选择从行为范式的角度研究中国燃料油期货市场。

马登科[8](2010)在《国际石油价格动荡:原因、影响及中国策略》文中提出本文属于经济解释。传统经济学已经不能解释2002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急剧动荡。本文在“货币信用—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全新视角下,第1-6章分别对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实体经济因素、虚拟经济因素及制度因素进行理论加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如下:第一,国际石油价格已不再被供需所决定,而是由其金融属性所决定。由美元主导的全球货币信用体系和浮动汇率制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是全球石油价格暴涨暴跌的本质(制度性)原因。过剩流动性在实体经济里找不到投资的热土,便冲进了虚拟经济领域,造成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实体经济相对萎缩。虚拟经济里过剩的流动性乃国际石油价格急剧动荡的动力之源;第二,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早已三位一体,相互影响和联动,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波动。尤其是外汇市场,超过100:1的高杠杆交易导致热钱四处游荡,使得美元汇率在高频投机下急剧动荡。国际石油的计价货币美元本身币值的不稳定性必然导致国际石油期货价格陷入动荡。但是自2002年1月份以来,美元指数下跌超过了35%,而国际油价最高时候曾经上涨超过了400%,美元因素只能解释石油价格动荡的部分原因;第三,全球大型的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是石油金融体系内的主导力量。金融工具的高杠杆特性推动他们的投机行为,于是他们利用左右国际石油价格的各种因素诸如美元、股市波动、原油库存、宏观经济指标、天气等等通过石油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市场平台并借助高端的程序化交易系统进行高频度的投机,最终这种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操作推动了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的暴涨暴跌。第7章建立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冲击的VAR模型,结果显示国际石油价格的动荡将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形成巨大冲击。最后,第8章结合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改革的大背景,构筑起中国的石油金融体系。第9章为全文总结。

曾惠珠[9](2008)在《不同种类国际油价之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长久以来石油是我们最主要的能源,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已成为国际经济企业体最瞩目的话题。故国际间莫不对国际油价变动起伏,投以高度的关切、重视,并采取预防策略,以期降低各项成本。国际原油价格因其本身油品交易条件而有不同的价格,通常指API、含硫量与产地区域相近之三大指标油价之一或多个组合,再加上一个溢价所订定。然而现今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交易盛行,现货价格几乎与最近一期之原油期货价格完全一致。此现象显示号称交易最透明化的期货市场,对国际原油价格也有相当大之主导性。由于期货市场的交易者,除风险规避者外,亦包括有相当高比例之金融投机业者,这些投机者的种种套利行为,往往也左右了国际原油价格。国际间为掌握国际原油价格之动态,无不积极预测国际原油价格。然而,基本上国际原油价格,截至目前仍属不可预测之范畴;国际原油价格的预测结果,截至目前为止,仍一直受到现实严苛的挑战。究其原因是,目前国际原油市场之交易模式,乃以油价公式为基准;而主导油价公式之指标油价,则深受投机者之操纵,由于投机者之身分复杂,其行为模式又有颇多差异,投机者对于原油市场之实质供需状况,又相当陌生,因此这些人买卖国际原油期货时,通常偏重技术面或消息面分析,而忽视国际原油基本面状况。这样的买卖模式,使得国际原油价格,往往偏离原油实质供需应有之均衡价格。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基本面之供需现象所主导,更受上述财经人士之技术面分析与消息面分析所影响。因此,各国政府、企业单位除积极进行国际原油价格之预测外,在长期讯息逐渐明朗化的同时,更应明确掌握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价格之变动趋势。更应加紧关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价格间之相对价格变动情况,才能促使企业体加快脚步,争取各种有利商机,以求企业体永续经营。世界原油资源是有限的,且任何产品皆有其生命周期,当产品进入成熟期时,消费者即应思考替代能源,以备该产品用尽时,可有替代之产品使用。历年来大家所使用的原油能源需求,皆以低含硫量原油居多,然而低含硫原油位居高价位之时代,各国及企业体皆面临成本之加重,各国及企业体如何察觉国际能源供给的变迁,能源消费变迁趋势,并以捷足先登优势,扩展市场成为最大优势者,将是各国及企业体应紧密观察之事。从全球原油资源的储量上来看,国际原油种类繁多,依其比重、黏度与含硫量多寡等多种特性而有所差异,石油储量中可预测高硫原油比例上较丰富,而低硫原油基本上已经将全部开发,今后低硫原油供应增量将有限,较多的增量将来自于高硫原油。因此,今后在全球性的原油日益变重、变劣之情况下,各国及企业体如何面对环境及供给变动趋势,依据不同种类国际原油相对经济效率,新建、改造、研发各项生产设备,朝开发具有优良性能的新一代炼油业的发展趋势,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乃是非常有意义之研究。本研究以API、含硫量、产地区域别将国际原油分别区分为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原油不同变量水平,分别探讨各变量水平在不同年度中,历年国际油价之影响,探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价格历年发展趋势及相对变动趋势。期望透过本研究之发现,提供国政府及企业体,针对目前低含硫原油高价位及重视环保意识之时代,在寻找原油进口来源,及分散石油进口来源之策略上,能提供相关信息的参考,进而在各项替代能源或新能源之开发、研究、建设上有所帮助。以降低各国及企业体之成本,及增加企业竞争优势。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可分为以下数个主轴。以期能掌握最新优势,寻找企业体最适发展条件及时机。(一)探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API历年价格之变动趋势。(二)探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含硫量历年价格之变动趋势。(三)探讨不同产地区域国际原油历年价格之变动趋势。(四)探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API历年价格变动之相对关系。(五)探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含硫量历年价格变动之相对关系。(六)探讨不同产地区域国际原油历年价格变动之相对关系。本文之研究大致分为六章:第一章,针对本文研究背景与动机、研究重要性及目的,并提出本文之创新点及其研究限制,为整篇论文提出一个概括性的架构,作为以后研究内容的开端。第二章,为了解各国能源消费类型,并探究各国能源的改变情形,本研究文献探讨拟从国际能源消费变迁、国际油价之探讨、不同种类油价之探讨,加以了解不同种类国际油价发展趋势。第三章,研究方法,由于研究样本取得不易,为使资料更为完整性,逐一搜询美国能源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非石油输出国组织(Non-OPEC),从1978至2007年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历年各种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价格之数据为本研究样本初始数据。本研究经逐年汇集及整理后,再参考Fifth Edition,(2005)国际原油手册(The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Market Handbook,2006),将原有初始数据再次每笔核对与查询后,逐一将每笔应有之数据补齐并汇整,以备数据更为完整性,并利于后续研究所需。在研究资料分析工具上将采用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统计软件,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为: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双因子变异数分析(two-way ANOVA)、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 ANOVA)、多重比较(multiple comparisons)、描述统计分析等。第四章中,将针对本研究样本基本数据描述,本研究四个变数因子:API、含硫量、区域别及不同年度,四个变量因子其基本分布如下:API部份:将原油API度区分为三大水平部份:API030为『重原油』占22.6%、API 3139为『中原油』占61.1%、API 4060以上为『轻原油』占16.3%。含硫量部份:将原油其所含硫量区分为三大水平部份:含硫量0.010.5%为『轻原油』占50.7%、含硫量0.512.5%为『中原油』占42.1%、含硫量2.514.05%为『重原油』占8.2%。区域别部份:将原油样本数据其所归属之产地区域别区分为五大区域水平:美洲区域占15%、非洲区域占37%、亚洲区域占37%、欧洲区域占5%、其它洲区域占6%。年度部份:将原油样本数据其所归属之年度每五年区分为一个区域水平: 1978年1983年为第1水平、1984年1989年第2水平、1990年1995年为第3水平、1996年2001年为第4水平、2002年2007年年为第5水平。第五章中,依据本文实证结果分析。1.以回归分析探讨整体不同原油种类、不同年度对原油价格影响本研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预测不同原油『含硫量』(sulfur content)、「API」(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及不同生产区域别、不同国际油价年度,等四个变项来探讨对原油价格的影响,从1978年自2007年,在1210个样本数下,四个变项对价格的影响呈显着性关系。『含硫量』、『API』、『区域别』、『年度』四个预测变项,进入回归方程式中皆呈显着性。四个预测变项,进入回归方程式中多元相关系数为.455,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207,亦即四个变项能联合预测『价格』20.1%的变异量。就个别变项的解释来看以『年度』层面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19.9%,其次为『含硫量』其解释量为0.7%,两个变项的联合预测力达20.7%,标准化回归方程式为:国际原油价格=.1*API+-.061*含硫量+.032*区域+.444*年度。且不同原油含硫量、API、区域别、年度与价格Pearson相关分析,得知价格与不同原油含硫量、API、年度皆具有相关性存在。整体研究结果与分析,四个变项对价格的影响皆有显着性关系。第六章则根据本文研究发现,提出一个总结作为结论与建议。从资料中我们有一个重要发现,不同种类原油API中,以中原油、重原油所占比率较高,各为61%及23%。在以往人类的消费习惯皆以轻原油、中原油为主,而如今重原油所占比率已高过于轻原油,这显示一个情况,人类对于原油的消费习惯已从低API逐渐往高API进行,亦即原油已从轻、中原油使用逐渐往重油在消费。在轻原油中以亚洲占最高比率7%,其次为非洲占6%。亚洲的大多数的使用国家,皆使用来自中东生产的原油。非洲地区为全球原油藏量最丰富区域,在可有多项选择的情况下,理所当然选择最容易炼制,因此,轻原油占较高比率,而此现像与亚洲区域国家原油实际进口来源大部份为非洲是一致显示。在重原油的部份我们也发现,以非洲、亚洲、美洲地区占较高比率,各为8%、7%、6%。从文献资料得知历年来,美洲地区因炼油技术精密,在美国对于重原油之炼油设有焦化装置精密炼油设备,及催化裂化装置精密炼油设备者,其炼油毛利皆较为优渥,因此重油占较高比率是可理解。但是非洲地区历年来皆以轻原油、中原油为主,今重原油所占比率高于轻原油,由此更可了解到人类消费逐渐变迁,在轻、中原油价格高涨的时其,以及开采技术设备日益精密情况下,企业为降低原油成本,增加企业收益,炼油公司将弹性调整他们的制造程序,精炼重原油,以应付各种不同物质的费用变动。因此,各国在面对国际原油价格高涨的趋势,更应采用更多有弹性的策略,以提升各国竞争能力。历年来学者对于国际原油价格的起伏变动之研究,几乎局限于原油价格的变化与总体经济的表现;利率、指数、股价等报酬与国际原油价格间的关系;以及国际原油价格的预测,这些也一直是经济学家关切的议题,其认为油价的变化与总体经济变数有密切的关联。当原油价格很低,经济发展的前景就很好,股价也随之上升;反之当原油价格上升,成长就变得难以达成,股价因之下跌。且原油价格波动对产出及就业有立即的负面影响。对消费者而言,油价上涨所带动物价的上涨,仍是负向的冲击;对仰赖石油要素维生的厂商而言,成本的提高对其获利必定也是负面的影响。本研究将不同于以往学者所探讨与国际原油价格间的各相关因素,将以创新的方式,将国际原油以API、含硫量、产域别区分出不同种类之国际原油,并区分为重质原油、中质原油、轻质原油,进而探讨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其历年价格变动趋势,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其历年价格变动趋势中进一步探讨其变动相对价格,此乃本研究之创新之一。近年来亚太地区新兴国家经济高度起飞成长,所需汽油与燃料油均节节突破高点。使得全球之油品需求居高不下,让原油进口国在各项成本上,更形成雪上加霜之情况。各国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原油资源长期的供应和稳定,忙于分散区域油源采购策略及国际原油价格的预测,成为国际上许多石油进口国一贯之能源政策方向。然而,各国在面对整体国际能源价格高涨大环境下,除寻找原油进口来源,及分散石油进口来源,列为重要的政策方向外,本研究期望能从加强掌握对于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供应变动趋势及需求面管理措施,如此掌握市场脉动研发、开产各项优质、低成本新能源,以有效降低石油供应的脆弱度,应是各国应列为重要解决议题,此乃本研究之特色。各国能源供应安全需求考虑之议题,依能源种类而有不同之面向,且依各国国情的不同,有其不同之政策重点。一般而言,亚洲国家有较关切数量短缺的倾向,而西方国家则较重视价格走向。由于近几年来环保意识高涨,全球对燃料油的质量,以及燃料油燃烧时污染气体的排放,实行了越来越严格的限制。企业体更面临全球环保要求范围日益提高的局面。世界各国对成品油实行新标准的过程加快,要求炼油厂提供更加清洁环保的成品油。因此,各国及企业体面对高价位低含硫原油及重视环保议题之时代,不得不积极观察各项不同国际能源之发展趋势,及研发各项替代能源及相关科技,以因应解决当前所面临问题,以提升各国际企业体之竞争力。综观国际间各国政府、企业体忙于应对环保、高价位低含硫原油等现况问题。国际间国际原油价格起伏变动,实质地影响各国的经济体系,各学者也皆着墨于原油价格的变化与总体经济的表现;利率、指数、股价报酬与国际原油价格间的关系。正当大家思考因应对策之同时,无论影响国际原油因素有多少种,整体大环境下的国际原油价格之起伏波动,各国应重视其整体性,观察各项国际能源的经济效益之开发及相对价格之发展。并依各国的需求,拟出一套可因应其营运方案的避险策略,以避免买进高价原油之窘境,而得以更细致化检视不同种类国际油价间之关联性。因此,本研究拟将不同于以往学者所探讨与国际原油价格间的各相关探讨因素,本研究将以从新的角度,将国际原油以API、含硫量、产域别,分别区分出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并将各类原油进一步区分为重质原油、中质原油、轻质原油,进而探讨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的历年价格变动趋势,并进一步探讨其变动相对价格情况。以提供各国政府及产业界了解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之变动趋势,提早提出相关因应政策,是为本研究之另一项创新。

周向彤[10](2008)在《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文中研究说明回顾1.原油2007年12月份,国际原油价格继续高位宽幅震荡。其间,欧佩克会议是否增产引起月初油价波动;美国情报机构关于伊朗已停止核武器项目的报告给油价上涨带来了压力;而美联储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举措则带

二、国际市场主要油品现货平均价格表(2001年11~12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市场主要油品现货平均价格表(2001年11~12月)(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及提高原油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框架图
        三、研究内容
        四、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第二节 原油价格对宏观经济及工业行业影响相关文献
        一、原油对宏观经济影响相关文献
        二、原油价格对工业行业影响相关文献
    第三节 原油利用效率、能源强度等相关文献
    第四节 国际原油价格通过金融市场传导影响相关文献
    第五节 石油炼化行业空间布局相关文献
    第六节 国内外已有文献的评价
第三章 国内原油消费与国际原油价格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原油等能源消费情况介绍
    第二节 国际原油价格发展历程及历史回顾
        一、第一阶段:石油中心转移(1945-1960 年)
        二、第二阶段:OPEC主导油价时代(1960-1991 年)
        三、第三阶段:亚洲崛起与金融危机(1991-1999 年)
        四、第四阶段:“金砖四国”和次贷危机(2000-2008 年)
        五、第五阶段:量化宽松、页岩革命与份额战(2009-2015 年)
        六、第六阶段:新一轮减产协议,油价再平衡(2016-2017 年)
        七、2018 年国际原油回顾
    第三节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发展历程
        一、政府统一定价阶段
        二、市场化改革阶段
        三、国内成品油实施价内税政策
    第四节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一、供给因素
        二、需求因素
        三、库存因素
        四、政治因素
        五、其他因素
        六、中国购买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第五节 发达国家应对能源价格策略
        一、美国的能源发展战略:能源独立与页岩油革命
        二、日本的能源发展战略:积极转型
        三、欧盟的能源发展战略:低碳节能
        四、俄罗斯的能源发展战略:内外并进
    第六节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一、数据选取
        二、ARCH效应检验与GARCH族模型建模
        三、EGARCH模型检验
    第七节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与国内原油期价格关系研究
        一、数据选取
        二、单位根检验
        三、协整检验
        四、布伦特原油期货和上海原油期货价格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四章 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实证研究
    第一节 国际原油价波动对中国工业的影响效应分析
    第二节 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一、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短期关系分析
        二、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长期关系分析
    第三节 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的动态影响分析
        一、理论模型构建
        二、面板VAR实证模型构建
        三、基于面板VAR模型国际原油价格影响工业增长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原油强度关系研究
    第一节 原油强度理论模型构建
    第二节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介绍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二、空间计量模型解释变量作用效应的分解分析
        三、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
    第三节 中国工业原油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第四节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二、数据平稳性与协整检验
        三、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四、空间面板杜宾(SDM)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石油化工行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第一节 石油炼化一体化作用和发展历程
        一、石油炼化一体化作用
        二、石油炼化一体化发展历程
    第二节 美国炼化行业空间布局的借鉴
        一、美国炼油产业布局及特点
        二、美国炼油产业布局的调整带来的启示
    第三节 中国原油消费与炼化行业空间区域特征
        一、中国原油消费空间分布特征
        二、中国炼化企业分布特征
    第四节 中国石油炼化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二、产业布局不合理
        三、炼油行业两级分化、一体化水平偏低
    第五节 石油化工产业集聚程度测算
        一、集聚度测算方法介绍
        二、数据来源及测算结果分析
    第六节 石油化工行业集聚与产出之间关系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七节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第七章 本文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文章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金融基准操纵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国际背景
    二、选题的中国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金融基准的概念、分类与性质
    第一节 基准的概念及操纵的范畴
        一、基准与指数的关联
        二、金融基准、证券指数与基准操纵的概念厘清
    第二节 基准的分类
        一、以供给意图划分,可以分为公共性、商品性及混合性基准
        二、以编纂数据的来源划分,指数的生成机制可分为做市制度与竞价制度
        三、以生成指数的场所划分,可分为场内市场指数与场外指数
    第三节 基准的性质
        一、基准是一种信息,部分基准属于大数据
        二、基准是一种资产
        三、基准是一种价格
第二章 金融基准操纵的原因、主体与行为
    第一节 催生金融基准操纵的制度根源
        一、激发操纵的内生动力:正外部性、合同硬关联性
        二、产生垄断的前提条件:市场参与者具有横向竞争关系
        三、促使操纵的根本原因:信息偏在、大银行具有细分市场的支配地位
        四、自律监管者“监守自盗”、政府监管亦有利益冲突之嫌
    第二节 操纵金融基准的主体是做市商
        一、做市商是生成金融基准的重要机制
        二、做市商带有“价格操纵”的制度胎记
    第三节 金融基准操纵是新型的市场操纵行为
        一、影响价格基准从市场操纵的“结果”晋级为“直接手段”
        二、来源数据的“可选择性”使操纵基准不以“欺诈”为要件
        三、以价格形成再论市场操纵的本质
    第四节 金融市场监管法对基准操纵的适用及发展
        一、英国《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2000》难以适用
        二、欧盟《市场滥用条例2014》新增对基准操纵的特别规定
        三、美国CFTC《反操纵实施细则》对基准操纵的处罚及市场监管法的发展
第三章 金融基准操纵的部门法规制竞合
    第一节 反垄断法规制的现实需求
        一、依据民事合同关系、难以认定合同项下的缔约过失责任
        二、依据金融行业监管法的反欺诈条款、取得部分胜利
        三、行业监管法与反垄断法在民事赔偿要件上的比较
    第二节 金融基准操纵的反垄断案例及分析
        一、Libor反垄断案因缺乏“垄断损害”遭到驳回
        二、欧盟委员会认定报价行有违欧盟反垄断规则
        三、汇率基准FX案:证实横向价格协议与垄断损害的存在
        四、金融基准操纵民事赔偿的认定标准
    第三节 建立行业监管法与反垄断执法共同适用的协调机制
        一、金融指数操纵应当受到中国反垄断法的调整
        二、建立执法协调机制的必要性:“价格共谋”的禁止竞合
        三、建立协调机制的可能性:一致的理念与目标
    第四节 协调机制的理论基础:再议金融反垄断最小豁免规则
        一、资本形成与自由竞争的两难:以瑞银第一波士顿案为视角
        二、金融垄断最小豁免的适用范围与操作路径
第四章 金融基准的监管及操纵的惩罚性规制
    第一节 监管的强制性:明确基准为监管对象
        一、树立监管标准、采纳IOSCO基准原则
        二、增强一级市场管理、英国推进“公平及有效市场审查”
    第二节 监管的谦抑性:分层管理之欧盟经验
        一、金融基准监管的除外情形与豁免特征
        二、关键基准、重要基准与非重要基准的三分法
    第三节 基准来源数据的现行规则及展望
        一、数据抓取规则的层级化管理:交易数据优先、报价数据劣后
        二、数据规则的建议1:强制数据披露及报告措施、数据换准入
        三、数据规则的建议2:运用大数据思维、以全样本取代抽样
    第四节 金融基准操纵的刑事法律追究
        一、金融基准操纵重释全球刑事犯罪的“最小关联原则”
        二、金融基准操纵对我国刑法182 条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的补充
        三、从部门法平等适用的角度看我国反垄断法刑事责任的构建
第五章 金融基准的改革及操纵的激励性规制
    第一节 促进混合性指数向商品性指数的转化
        一、金融指数逐渐从公共物品向竞争性的私人物品转化
        二、推广付费可得、保障基准的供给与公允
        三、设计恰当的监管激励、拓展基准的运用场景
    第二节 明确基准链条中各方主体的权责
        一、监管框架下适格的监管机构及“专业守门人”的权责
        二、明确基准编制者对基准公允的绝对责任
        三、保证基准编制者对基准使用的相对利益:集中交易与充分竞争的权衡
        四、明确竞争性做市商协作与共谋的边界、法与非法的行为原则
        五、以先进的交易系统保障弱势市场主体的公平交易权
    第三节 实现金融基准剩余立法权及执法权的相互制衡
        一、央行享有金融基准的剩余立法权
        二、以金融垄断最小豁免规则分配金融监管及反垄断执法权
        三、完善一线监管和自律监管
        四、保持法律弹性,关注实施评测
    第四节 灵活的统一审判保障有效的司法实施
        一、In re LIBOR案适用美国跨州诉讼审前合并审查程序(MDL)
        二、MDL程序对我国合并诉讼制度的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成品油
        2.1.2 成品油价格
        2.1.3 成品油市场
    2.2 石油及成品油价格波动的相关理论
        2.2.1 可耗竭资源理论
        2.2.2 幔源油气论
        2.2.3 价格均衡理论
        2.2.4 产业组织理论
        2.2.5 地缘政治理论
        2.2.6 金融投机理论
        2.2.7 石油美元理论
第3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
        3.1.1 政府单一定价阶段(1953—1980)
        3.1.2 双轨制阶段(1981—1997)
        3.1.3 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1998—2005)
        3.1.4 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2006——至今)
    3.2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展现状
        3.2.1 完善调控程序
        3.2.2 加快市场化步伐
    3.3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3.4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成品油产业的SCP分析
    4.1 市场结构(S)分析
        4.1.1 市场集中度分析
        4.1.2 产品差异化分析
        4.1.3 进入壁垒分析
    4.2 市场行为(C)分析
        4.2.1 价格行为分析
        4.2.2 非价格行为分析
        4.2.3 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4.3 市场绩效(P)分析
        4.3.1 资源配置效率
        4.3.2 规模经济水平
        4.3.3 资本利润率
        4.3.4 X--非效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及波动分析
    5.1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分析
        5.1.1 原油成本分析
        5.1.2 加工成本分析
        5.1.3 流通环节成本分析
        5.1.4 税费分析
        5.1.5 企业利润分析
    5.2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分析
        5.2.1 基于季节调整模型分析
        5.2.2 HP滤波分解模型分析
    5.3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5.3.1 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
        5.3.2 基于石油金融属性的价格波动
        5.3.3 基于地缘政治的价格波动
        5.3.4 基于商品属性的价格波动
    5.4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效应分析
        5.4.1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国内总产值的影响
        5.4.2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物价指数的影响
        5.4.3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贸易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际成品油价格体系与调控政策的经验借鉴
    6.1 国际石油市场与价格体系
        6.1.1 OPEC的崛起
        6.1.2 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
        6.1.3 石油期货市场的形成
        6.1.4 国际原油价格体系
    6.2 典型国家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1 美国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2 日本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3 韩国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4 其他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3 典型模式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
    7.1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原则
    7.2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步骤
        7.2.1 下放权利加强监管
        7.2.2 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7.2.3 降低壁垒放宽准入
    7.3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相关政策
        7.3.1 供应管理政策
        7.3.2 需求引导政策
        7.3.3 价格监管政策
        7.3.4 税收调节政策
        7.3.5 价格保险政策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与俄罗斯经济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经济的显着特征是油气资源的金融属性凸显
(二)能源经济与定价权缺失的矛盾影响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1.油价剧烈波动冲击俄罗斯金融体系甚至危及金融安全。
        其一,油价暴涨暴跌破坏了俄罗斯国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其二,油价动荡破坏了俄罗斯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2.油价下跌引发的危机危及实体经济安全。
        其一,油价下跌引发俄经济增长大幅下降甚至出现经济衰退。
        其二,可能导致国家重点产业被并购,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其三,严重冲击俄经济发展模式。
程亦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研究员)
    (一)“阴谋论”缺乏真凭实据,且难以自圆其说
    (二)国际油价下跌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
        首先,美元汇率走强是引发国际油价下跌的重要因素。
        其次,需求不足导致市场价格向买方倾斜。
        再次,“页岩革命”带来的市场预期强烈抑制了国际油价。
    (三)油价下跌对俄罗斯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有积极的一面
李福川(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刘军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第一,保护市场份额:
    第二,打击政治对手:
    第三,遏制竞争对手:
[俄]A.莫科列茨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中关系研究分析中心助理研究员)
    徐向梅译(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石油生产过剩和需求下降
        (二)“阴谋论”
        (三)伊斯兰国”的发展
        (四)替代能源的开发——以欧盟国家为例
        (五)结语
王海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国际部副处长、高级经济师)
    (一)石油需求疲软和供应过剩的双重驱动及市场预期导致国际油价下跌
    (二)欧佩克与美国或传统产油国与新兴产油国之争是油价下跌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
    (三)预期:国际石油市场中短期供应宽松,油价在波动中缓慢回升
庞昌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石油政治研究中心教授]
    (一)苏联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开始依赖油气出口
    (二)美元对卢布汇率与国际油价的关联性分析
    (三)俄罗斯经济难以摆脱油价掣肘
    (四)俄罗斯经济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王四海(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楚天—中国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从历史视角审视,美国以石油为武器打击俄罗斯的历史由来已久
    (二)20世纪美国用石油为武器埋葬了苏联
    (三)2014年油价暴跌系美国多手段操控下的一场打击俄罗斯的阴谋
    (四)油价下跌和美欧制裁使俄罗斯蒙受的损失
    (五)俄罗斯经济冲出“重围”的路径
    (六)中国应警惕美国的非常规能源—页岩油气发展动向
孙永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一)油价下跌及其对俄经济的影响
        1.国际油价下跌动态。
        2.油价下跌的原因。
        (1)世界石油需求减少。
        (2)“页岩革命”。
        (3)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冲突。
        (4)美元的强化。
        (5)投资者对石油期货贸易的失望。
        3.油价下跌对俄经济的影响。
    (二)2015年俄经济是否会全面衰退
        1.经济全面衰退的概念和现实。
        2.俄经济是否会全面衰退的数据分析。
        (1)GDP指标的变化。
        (2)外债和黄金外汇储备。
        (3)预算赤字。
        (4)通胀水平。
        (5)卢布贬值。
        (6)经济缓慢增长。
    (三)俄经济发展近况和前景预测
        1.2015年1~5月俄经济发展简况。
        2.俄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王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徐洪峰(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全球页岩油商业化生产现状
    (二)页岩油产量增加是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国际油价下跌对俄罗斯能源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影响
刘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5)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回顾
    1. 原油
    2. 成品油
石油市场特点及影响因素
    1. WTI与布伦特原油价差略有扩大
    2. 美国原油库存增加,汽油、馏分油库存明显上升
    3. 利比亚国内骚乱继续
    4. 欧佩克产量略有回落
    5. 原油期货合约非商业净多仓总体上升
预测

(6)现阶段国际石油价格决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2.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2.3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1.3.1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1.3.2 论文的不足
第二章 国际石油价格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 石油价格供需决定理论
        2.1.1 供给主导型
        2.1.2 马克思石油生产成本理论
        2.1.3 石油市场模型价格决定理论
        2.1.4 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石油价格决定分析
    第二节 石油价格金融决定论
        2.2.1 石油期货市场对石油现货价格的发现功能
        2.2.2 石油价格与货币汇率的关系
        2.2.3 石油投机理论
    第三节 石油价格的预测
        2.3.1 油价经济预测方法
        2.3.2 油价数理技术预测方法
第三章 国际石油定价权变迁及原因探析
    第一节 分析框架
        3.1.1 两个定义
        3.1.2 四个假设
        3.1.3 各博弈主体的政策和工具分析
        3.1.4 各博弈主体的目标
    第二节 国际石油价格长期实际运行趋势分析
    第三节 国际石油长期均衡价格分析
    第四节 国际石油定价权变迁分析
        3.4.1 国际石油定价权控制阶段的划分
        3.4.2 各阶段具体分析
第四章 现行定价权体制下国际石油市场微观价格结构剖析
    第一节 国际石油实货价格结构分析
        4.1.1 国际石油实货市场公式定价
        4.1.2 国际石油实货市场层次及价格联动分析
    第二节 国际石油金融市场价格结构分析
        4.2.1 石油金融市场
        4.2.2 石油基本金融产品间关系分析
    第三节 石油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关联关系分析
        4.3.1 Brent市场中的几个价格
        4.3.2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联动—金融工具
        4.3.3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联动—实货交割
    第四节 WTI、Brent价格成为现行国际石油基准价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现行控制权体制下国际石油价格中期走势分析
    第一节 国际石油价格中期走势之初步分析—模型搭建思路
    第二节 国际石油价格中期走势之初步分析—供需因素的影响
        5.2.1 可能影响供需的因素选择及变量设定
        5.2.2 供需因素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国际石油价格中期走势之初步分析—货币金融因素的影响
        5.3.1 可能影响国际油价的货币金融因素选择及变量设定
        5.3.2 货币金融因素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分析
    第四节 国际石油价格中期走势之初步分析—一体化综合模型构建及未来价格预测
        5.4.1 国际石油价格决定一体化综合模型构建
        5.4.2 中期国际油价预测
    第五节 国际石油价格中期走势之进一步分析—理论模型构建
        5.5.1 各种市场结构下的简化理论模型
        5.5.2 模型与现实的接轨
    第六节 国际石油价格中期走势之进一步分析—来自需求的冲击
        5.6.1 冲击一:环保因素
        5.6.2 冲击二:中印等石油新消费大国的出现
    第七节 国际石油价格中期走势之进一步分析—来自金融的冲击
第六章 现行定价权体系下国际石油价格短期波动分析
    第一节 国际油价短期影响因素挖掘
        6.1.1 影响因素的挖掘
        6.1.2 影响因素归类分析
        6.1.3 几个反常现象
    第二节 影响国际油价短期行为的计量模型分析
        6.2.1 国际油价短期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6.2.2 国际油价预测
    第三节 影响国际油价短期行为的事件分析
        6.3.1 基本方法
        6.3.2 OPEC增减产行为市场代表启发性心理分析
        6.3.3 战争事件市场代表启发性心理分析
        6.3.4 飓风事件市场代表启发性心理分析
        6.3.5 日本大地震事件市场代表启发性心理分析
        6.3.6 美国商业石油库存对国际石油价格短期行为的影响
第七章 现行定价权体系的稳定性分析
    第一节 美国控制定价权的主要手段
        7.1.1 美国控制定价权的手段—石油金融战略
        7.1.2 美国控制定价权的手段—国际战略合作与打击敌对势力两翼并行
        7.1.3 美国控制定价权的保底手段—战略石油储备
    第二节 现行定价权体系内在稳定性分析
        7.2.1 从国际石油公司的角度来分析
        7.2.2 从以美英为主的西方石油净消费国角度来分析
        7.2.3 从石油资源净输出国角度来分析
    第三节 现行定价权体系挑战及崩溃的可能性分析
        7.3.1 石油美元计价体系变化的可能性
        7.3.2 石油期货市场上的挑战
        7.3.3 替代能源产品的挑战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8.2.1 加快国家法制化进程,营造良好法制环境,特别要严格执法力度
        8.2.2 坚持石油“走出去”战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油公司
        8.2.3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用油效率,建设节约型石油消费模式
        8.2.4 放松石油市场准入管制,逐步打破垄断
        8.2.5 借鉴美、欧成熟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储备体系
        8.2.6 加大对炼油化工装置的升级改造
        8.2.7 原油进口多元化
        8.2.8 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8.2.9 逐步建立规范的、多层次的石油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石油市场金融化对油价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国际背景
        1.1.2 理论依据
        1.1.3 现实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的设计
        1.2.2 研究方法的选择
        1.2.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2 石油价格波动分析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理性行为与有效市场假说
        2.1.2 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
        2.1.3 有限理性与行为范式
        2.1.3.1 有限套利
        2.1.3.2 投资者情绪
    2.2 分析方法
        2.2.1 区分行为人异质性
        2.2.2 噪声交易者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石油市场及其金融化
    3.1 国际石油价格的历史解析
        3.1.1 1861-1945:运输垄断与市场控制力
        3.1.2 1946-2002:地缘政治与石油美元秩序
        3.1.3 2003-2011:油价异动与投机力量
    3.2 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性
        3.2.1 石油供需矛盾所决定的石油金融性
        3.2.2 由期货市场主导的石油定价体系
    3.3 国际石油衍生品市场
        3.3.1 国际石油衍生品市场的构成与发展
        3.3.2 石油期货市场的有效性分析
        3.3.2.1 基于期货价格的预测模型
        3.3.2.2 数据描述
        3.3.2.3 实证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石油市场基本面与金融化投机对油价的影响
    4.1 基于市场基本面的石油价格动态分析
        4.1.1 石油存货模型
        4.1.2 石油存货模型的应用
    4.2 基于行为视角的石油价格动态分析
        4.2.1 石油市场中的投机
        4.2.2 过度交易与市场过度反应
        4.2.3 短期波动与长期均值回归
    4.3 石油价格的分解:实证分析
        4.3.1 存货模型的改进
        4.3.2 模型框架与数据
        4.3.3 基于符号约束识别VAR模型
        4.3.4 实证结果分析
        4.3.4.1 脉冲响应
        4.3.4.2 方差分解
        4.3.4.3 历史分解
    4.4 本章小结
5 石油市场中不同交易者行为分析
    5.1 石油市场中的异质性投资者
        5.1.1 石油市场中的商业交易者
        5.1.2 石油市场中的非商业交易者
        5.1.2.1 对冲基金
        5.1.2.2 期货投资基金
        5.1.2.3 商品指数基金
    5.2 石油市场中投资者情绪与有限套利
        5.2.1 石油市场中投资者情绪
        5.2.2 石油市场中的有限套利
    5.3 石油期货市场中的异质性主体模型
        5.3.1 噪声交易者模型的改进
        5.3.2 时变转移概率马尔科夫模型
        5.3.3 数据分析与实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国际石油市场金融化下的中国燃料油市场
    6.1 燃料油现货和期货市场
        6.1.1 全球燃料油市场
        6.1.2 中国燃料油现货市场
        6.1.3 中国燃料油期货市场
    6.2 中国燃料油期货市场效率分析
        6.2.1 数据说明
        6.2.2 实证分析
    6.3 中国燃料油期货市场的“行为范式”
    6.4 “行为范式”下中国燃料期货市场的风险及其监管
        6.4.1 中国燃料油期货市场中的潜在风险
        6.4.2 燃料油期货市场的监管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未来研究方向
中英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国际石油价格动荡:原因、影响及中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导论:论文选题及石油金融文献综述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1.1.1 传统经济学不能解释2002 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急剧动荡
        1.1.2 “货币信用—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全新视角下的国际石油价格动荡解释
        1.1.3 构筑中国的石油金融体系乃当务之急
    1.2 研究对象、目的及思路
    1.3 石油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1.3.1 石油期货市场理论综述
        1.3.2 石油美元理论研究综述
        1.3.3 油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3.4 中国石油金融发展的研究现状
第2章 石油价格决定:石油的金融属性逐步取代商品属性
    2.1 国际石油的供给
        2.1.1 国际石油生产时空布局:“石油峰值论”之争
        2.1.2 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石油的生产成本
        2.1.3 国际石油生产重中之重:OPEC产量控制
    2.2 国际石油的需求
        2.2.1 国际石油消费增长趋势:以新兴市场为例
        2.2.2 国际石油消费低碳约束:经济危机后的新能源投资
    2.3 国际石油定价体系的历史和现状
        2.3.1 国际石油定价体系变迁史
        2.3.2 国际石油定价现行公式对比
        2.3.3 中国石油定价体系现状
    2.4 国际石油定价的新变化:石油的金融属性
        2.4.1 国际石油衍生品市场的时空竞争格局
        2.4.2 国际石油价格的金融属性逐步取代其商品属性
        2.4.3 发达国家的石油金融体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油期货理论:石油价格决定的新平台及相关实证研究
    3.1 期货的产生、特点和交易流程
    3.2 石油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国际石油期货价格主导现货价格
    3.3 石油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
        3.3.1 最优套期保值比
        3.3.2 套期保值效果:以航空燃油为例
        3.3.3 套期保值具体方案设计
    3.4 纽约原油对沪燃料油期货价格之传导实证研究
        3.4.1 指标的选取
        3.4.2 数据处理和计算结果
        3.4.3 小结
        3.4.4 案例:中国大豆产业的“沦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油美元理论:美元对国际油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石油美元理论
        4.1.1 石油美元的产生及影响
        4.1.2 石油美元的规模和投资特点
        4.1.3 “石油欧元”的挑战
        4.1.4 石油美元与中国
    4.2 石油美元环流理论
    4.3 美元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传导机制分析
    4.4 美元汇率变动对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4.5 美元、道琼斯指数、上证综指和原油之间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油投机基金:投机基金持仓头寸对国际油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石油投机基金的构成、规模及特点
        5.1.1 对冲基金
        5.1.2 期货投资基金(CTA)
        5.1.3 银行
        5.1.4 机构投资者
        5.1.5 私人股权基金
        5.1.6 指数基金
    5.2 投机基金持仓头寸对国际油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投机基金持仓头寸指标的选取
        5.2.2 实证分析
    5.3 国际石油期货价格波动的合理性:最优投机理论
    5.4 国际石油期货价格预测的复杂性:其他短期影响因素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际石油价格动荡的根源:美元本位制加上浮动汇率制
    6.1 历史的视角:三大汇率制度体系下的石油价格波动
        6.1.1 金本位制下的石油价格(1816──1944 年)
        6.1.2 美元-黄金汇兑本位制下的石油价格(1944 年7 月──1971 年8月)
        6.1.3 美元本位制与浮动汇率制下的石油价格(1971 年8 月至今)
    6.2 国际货币体系制度安排:蒙代尔对决弗里德曼
        6.2.1 货币三态论
        6.2.2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百年之争
    6.3 失去黄金“锚”的美元本位制:虚拟经济严重背离实体经济
        6.3.1 资本存量严重脱离真实GDP增长
        6.3.2 金融市场交易规模逐步膨胀
        6.3.3 投机逐步主导虚拟经济的发展
        6.3.4 全球生产消费不平衡
    6.4 经济危机中的高盛案例:高杠杆加程序化交易
    6.5 零和博弈的背后:金融危机损失的美元到底哪去了?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际石油价格动荡对中国宏观经济冲击实证分析
    7.1 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变动与中国宏观经济
    7.2 VAR模型
    7.3 变量选择和数据描述
    7.4 计算结果和小结
第8章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中国石油金融体系的构筑
    8.1 构筑中国石油金融体系的制度基础
        8.1.1 积极寻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
        8.1.2 争取扩大人民币结算试点到石油领域
        8.1.3 稳定人民币汇率: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
        8.1.4 争取建立更加协调统一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
    8.2 构筑中国石油金融体系的具体战略
        8.2.1 争夺国际石油金融体系的定价权:尽快推出石油期货品种
        8.2.2 设计简单科学的中国的石油衍生品交易品种:最多到期权
        8.2.3 维护中国石油价格的平稳:利用巨额美元储备组建国家石油基金
        8.2.4 继续完善石油外交机制:贷款(美元储备)换石油
        8.2.5 依据开发性金融理论:建立政策性的石油金融机构
        8.2.6 中国石油金融体系的保障:继续完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8.2.7 中国石油金融体系的服务对象:引导中国相关石油企业合理利用石油期货期权套期保值
        8.2.8 中国石油金融体系的当务之急:大力培养中国高端石油期货人才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
    9.1 本文的主要结论
    9.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9.3 存在的问题
    9.4 本文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中文摘要
Abstract

(9)不同种类国际油价之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动机
    第三节 研究重要性及目的
    第四节 研究范围
    第五节 研究流程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际能源消费变迁
    第二节 国际油价之探讨
    第三节 不同种类油价之探讨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架构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工具
第四章 样本数据型态与特征
    第一节 样本数据来源选定
    第二节 样本基本数据
    第三节 不同原油样本特征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含硫量对油价的影响
    第二节 API 对油价的影响
    第三节 区域别对油价的影响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2 月底, 油价冲破96美元/桶。
1 2 月份欧美油品价格走势与原油相似, 继续保持强劲上升。
1 2 月份新加坡油品价格宽幅震荡。
1 2 月份主要研究机构的供需报告摘要如下。

四、国际市场主要油品现货平均价格表(2001年11~12月)(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及提高原油利用效率研究[D]. 聂炜.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08)
  • [2]金融基准操纵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 宋澜.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3]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D]. 刘欣瑜.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4]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与俄罗斯经济增长[J]. 米军,刘彦君,程亦军,李福川,刘军梅,A.莫科列茨基,徐向梅,王海燕,庞昌伟,王四海,孙永祥,王志远,徐洪峰,刘乾. 欧亚经济, 2015(05)
  • [5]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J]. 周向彤. 国际石油经济, 2015(01)
  • [6]现阶段国际石油价格决定研究[D]. 梁将. 南开大学, 2014(04)
  • [7]石油市场金融化对油价波动的影响研究[D]. 张茜. 武汉大学, 2012(01)
  • [8]国际石油价格动荡:原因、影响及中国策略[D]. 马登科. 吉林大学, 2010(08)
  • [9]不同种类国际油价之发展趋势[D]. 曾惠珠.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10]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J]. 周向彤. 国际石油经济, 2008(01)

标签:;  ;  ;  ;  ;  

国际市场主要油品现货平均价格(2001年11月至2001年12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