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易自动化印刷机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周静[1](2018)在《水泥立磨机液压系统故障分析与诊断》文中认为立磨机是一种高效粉磨及烘干的大型设备,具有低能耗、高效率、物料适应性良好,而且具备了较强的烘干能力、便捷的维修保养等优点,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在水泥行业。液压系统是立磨机中最重要的设备,其结构复杂,工作条件恶劣,故障形式和故障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对立磨机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方法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以JLM-54.4立磨机为研究对象,对水泥立磨机以及水泥立磨机液压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了简介,为后面的故障分析打造了理论基础。并以液压系统的相关诊断理论为基础,对水泥立磨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模式和故障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故障消除方法进行了研究。其次,对故障树分析法的液压系统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水泥立磨机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提出了基于故障树的专家系统故障诊断方法。建立了水泥立磨机液压系统故障树,并对其进行了定性分析,确定了故障树的最小割集,即底事件;又对故障树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公式计算出底事件对顶事件所产生影响的概率。最后,在水泥立磨液压系统故障树的基础上构建了水泥立磨机液压系统的专家系统,并且丰富了专家系统的知识库,针对专家系统推理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完成了专家系统推理机制的算法流程。然后,通过实例,利用专家系统的推理机制,对水泥立磨液压系统故障树进行了优先搜索策略研究,确定了专家系统各个数据库之间的联系,计算出顶事件到底事件的可能性,用结果表明了该诊断方法的有效性。
丁哲[2](2017)在《三维聚类重组方法及其在机构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设计任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概念设计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机械概念设计中,现有的FBS模型对方案创新性支持不足,进行基于商结构和商属性的结构层基本操作三维聚类研究可以充分发挥运动复合机构的多功能潜能,且能够创成运动行为有机协同,不发生时间干涉的机构组合方案。本文对结构层基本操作用商空间(X,f,T)进行三维定义,建立了基本操作的商空间模型,以分解得到的基本操作作为论域X,以f表达基本操作的属性及以T表达基本操作关系结构。将功能层中的总功能分解为多个子功能,再将这些功能继续分解,即得到了功能层最细粒度的基本操作;将功能层基本操作映射到结构层,即得到了结构层的基本操作。将映射得到的结构层基本操作置于一个分组中,采用基于细胞分裂的方法将基本操作进行发散划分及行为重组。引入仿生学的思想,实现结构层基本操作的分组创新,为下一步的聚类奠定基础。用发散划分的方法进行基本操作集的分组,从而实现初步的创新。然后采用基于规则的聚类方法,引入属性规则和结构规则;通过商属性[f]和商结构[T]的划分,运用基于参数的DSM矩阵表示属性聚类和基于任务的DSM矩阵表示结构聚类,建立三维聚类矩阵模型3D-DSM;将商空间模型匹配到3D-DSM中,基于商空间合成原则进行基本操作论域、属性和结构的三维聚类,获取的三维聚类最终结果为多个具有序关系且满足属性聚类要求的完整的行为。比较每一组行为,从知识库中寻找符合的机构进行匹配,将匹配得到的机构进行筛选,可以得到主辅功能充分利用且满足时间连续的机构,实现最终的机构设计过程。以理论方法为基础,构建三维聚类整体过程的计算机化实现方法,开发了辅助创新原型系统,包括知识库的建立、功能分解、基本操作发散划分、三维聚类、方案生成和多功能机构筛选等模块。通过该系统,以简易平板印刷机系统的设计为例,获取可行的概念设计方案。
陈嘉[3](2016)在《高速胶印机润湿单元设计的有限元建模和仿真分析》文中指出单张纸平版印刷机按色组主要分为单双色和多色平版印刷机。单张纸印刷机是一台非常复杂的大型机械,整体的研究对于当今的技术是非常困难的。水墨平衡是胶印印刷的基本原理,润湿单元是胶印机的核心部件之一。本文选取北人集团公司两个典型的单张纸机型BEIREN300A多色机和05机型单双色机,应用现代工程设计方法完成了多色机型BEIREN300A和05机型单双色机的润湿单元的设计研究。本文介绍胶印机市场现状、胶印机的基本原理、胶印机的发展现状。本文阐述用传统设计方法完成单张纸多色平版胶印机湿润单元的设计和用现代设计方法完成单张纸单双色平版印刷机润湿单元的设计。本文应用Solidworks 2012软件的Solidworks simulation模块对多色平版胶印机和单双色平版胶印机润湿单元的主要部件进行特性分析及参数优化,对计量水辊进行模态分析,比较计量辊的高阶频率与墙板低阶固有频率的关系,验证了计量辊在高速运行的可靠性。
卢晨[4](2014)在《小型数字书壳机的设计和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精装书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对精装书单机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市面上虽然存在所谓的全自动精装书单机—书壳机,但因为体积庞大,准备工时过长等问题,难以适应目前精装书小批量、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生产要求。本文在调研分析国内外书壳机生产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一种小型数字书壳机。首先,本文在分析小型数字书壳机主要功能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对小型数字书壳机进行了总体框架设计,包括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两部分。其次,在分析小型数字书壳机真空输纸部件功能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下吸式的真空输纸部件。在对真空输纸部件的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基础上,探讨并建立了输纸稳定性控制系统。从而实现不同工况条件下,对真空输纸部件的输纸稳定性都进行较好的控制。再其次,在分析真空传送部件功能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输纸带式的真空传送部件的整体机械结构,同时简单介绍了真空传送部件的气路设计。为了使得封面纸张稳定地吸附在输纸带上,对真空腔上孔和输纸带上孔的布局和大小做优化设计。再其次,在分析折边部件和取板落板部件功能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零调整时间的折边部件和可旋转的取板落板部件,建立小型数字书壳机的三维模型并制造样机。最后,在确定的小型数字化书壳机整体控制系统方案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电气控制系统的人机交互模块、系统控制主处理模块、检测模块和驱动模块等硬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具体实现方案,具体分析了所设计的系统开机主模块、取板与进纸上胶模块、压板折边模块等软件系统的设计流程。
付衍文[5](2013)在《基于机器视觉的彩色印刷品墨量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印刷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印刷品自动墨量调节控制系统是印刷品在线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精度、高性能的印刷机械设备自动墨量调节控制系统是减少次品率和废品率、提高印刷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手段。本文设计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彩色印刷品墨量控制系统,提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色彩空间转换模型,建立了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墨键开度、油墨黏度、墨斗辊转速与油墨流量的非线性函数关系。首先,设计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彩色印刷品墨量控制系统整体方案,详细介绍了各模块的组成及作用。其次,在分析现有色彩空间转换模型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色彩空间转换模型,完成RGB色彩空间到CIE-L*a*b*标准色彩空间的转换,实验结果证明该模型达到预期效果。然后,针对墨量控制环节中的墨键开度与油墨流量的关系,提出了基于CFD的墨键开度、油墨黏度、墨斗辊转速与油墨流量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在FLUENT环境下的对墨斗油墨流场进行模拟仿真分析,实验结果证明该函数映射关系满足墨量控制自动化、实时化、精确化的要求。最后,在C++ Builder环境下编制了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的胶印机印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软件。
张磊[6](2013)在《基于载荷测试的轮转印刷机输料系统物理仿真》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进一步提高轮转印刷机的工作速度和稳定性,缩短轮转印刷机研发周期,必须打破传统的机械设计思路,用仿真技术去优化设计机械产品。本文在分析输料系统的机械结构、运动规律及料带的动力学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输料系统的物理仿真模型;并通过对料卷进行实际的载荷测试,验证了输料系统物理仿真平台的正确性;研究结果可为优化轮转印刷机输料系统的机械结构和设计高性能的轮转印刷机提供理论指导。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理论研究建立轮转印刷机输料系统的结构模型,分析输料装置及料带的动态特性,对输料系统进行运动学仿真;对高速运动的料带进行动力学分析,包括纸带的横向振动测试等,建立纸带的动力学模型。(2)研究轮转印刷机机械运动特性,对轮转机输料系统进行三维建模,分析料带柔性体特性,进而完成柔性体建模仿真,在完善模型的基础上搭建输料系统的刚柔耦合模型。(3)利用印刷机械动态测试系统,包括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器、激光测振仪等高精密仪器对供料装置、送料辊、料卷等关键机构进行载荷测试,得到实际生产中比较关心的加速度曲线、位移曲线等数据、图表、图形。(4)执行轮转印刷机输料系统的物理仿真模型,进行试验并输出试验结果,包括与实际测试所对应测点的仿真结果,建立仿真模型和实际输料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为使用模型建立试验条件,搭建物理仿真平台。(5)分析仿真结果,修改和完善仿真模型。根据分析输出的仿真结果,分析、修改和完善物理模型,重复地进行试验和分析,直到与现场检验结果一致;课题成果可为后续的数字化印刷制造研究奠定基础。
张福沐[7](2012)在《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手机行业竞争激烈,镜片或键盘作为手机的一个结构件,价格较低。目前,手机结构件厂生产镜片或键盘大部分是半自动或手动生产,效率低下,没有竞争优势。要想有效地降低镜片和键盘的生产成本,在这轮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需要开发全自动的镜片/键盘生产线。本文首先介绍了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行业的背景及国内外发展状况,对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进行工艺分析,用新的生产工艺代替传统的生产工艺,使其适合自动化生产。其次对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的现有生产设备进行分析,决定那些子机需要开发,对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进行总体设计。然后介绍了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系统选型、通信方式的选择,组态软件的选择和整线控制系统的设计。再然后是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的详细设计。此外详细地阐述了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的系统集成,包括PLC通信网络及整线上位机组态工程。本设计采用N:N网络来实现PLC之间的通信,通过对N:N网络的巧妙应用,将主输送机和其它子机集成为一个系统,实现了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的系统集成。最后阐述了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及试运行。在调试过程中,存在一些工艺难点,论述了工艺难点的解决办法及周期匹配问题的解决办法。
程常现[8](2012)在《畅想德鲁巴2012:展开梦的翅膀》文中研究说明相信许多印刷人对于德鲁巴都有一份难舍的情结,无论是多次亲临展会的,还是从未涉足德鲁巴现场的。或许德鲁巴就是一个梦,他牵引着爱做梦的执着的印刷人走过很多,共同绘写出一次次技术的更新,最终规整为一篇还在继续的印刷发展史。德鲁巴2012即将于2012年5月3~16日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召开,这又将是一场凝聚梦、演绎梦的盛会。在此,我们特别邀请一些行业人士共同畅想德鲁巴2012,提前描绘梦的点滴。
张家硕[9](2011)在《凹版印刷机无轴套印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凹版印刷机无轴套印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为课题,针对无轴套印系统技术的特点和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色差处理方面,分析了套印误差产生的原因,详细介绍了印刷机检测套印误差的方法。分析了无轴套印系统应用于印刷机的原理与关键技术,研究与探讨了无轴套印系统在运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与传统有套准调节辊的套准方式进行对比,充分利用伺服系统的执行能力,选用了基于相对位置的套准控制方法。在同步控制方面,本文在研究了目前常见的几种多电机同步控制结构后,针对无轴套印系统中各个轴之间互相制约、相互影响、耦合性强的特点,引入基于相邻交叉耦合的同步控制策略。不仅考虑了单轴的位置跟踪误差而且还考虑了相邻轴间的同步误差,使得多轴系统各个轴之间不再是相互独立的;同时,由于每个印刷轴只需考虑与它相邻的两个轴,在结构上简化了交叉耦合同步方式,减少了复杂的在线数学计算。在控制器方面,本文在研究了自抗扰控制算法的基础上,为无轴套印系统设计了跟踪性能和抗干扰能力较好的自抗扰控制器,以抑制在实际运行中驱动电机负载转矩变化等因素对同步精度造成的影响。并且将其与相邻交叉耦合的同步控制策略相结合,设计了基于相邻交叉耦合的自抗扰控制器。有效地抑制了负载波动和参数变化对系统产生的影响。最后,在MATLAB的Simulink工具箱中建立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证明,本文所采用的控制策略不但能够实现多色套印系统的全局同步,而且具有较好的响应速度和鲁棒性,实现了色差调节和位置同步综合协调控制的设计目的。
邓文武[10](2011)在《电子轴印刷机控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文中提出电子轴传动印刷机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数字化、高速化、精度高、结构简单等优点,是当前壁纸印刷行业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实际项目为背景,对电子轴传动的印刷机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中首先介绍电子轴印刷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特性,结合电子轴印刷机的控制要求和控制难点,确定电子轴印刷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印刷机收放卷张力控制及印刷单元的同步控制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探讨收放卷单元张力、卷径及线速度的关系,我们采用张力闭环PID控制器的输出来计算实时卷径及电机的同步转速,使收放卷单元能与印刷单元保持精确的同步。在印刷单元同步控制方面则采用平行式电子齿轮同步方式并对因扰动引起的位置误差进行补偿,设计了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来进行误差修正,这样即保持了模糊控制的优点,又可以最终消除系统偏差,提高了同步精度,很好地满足了系统的动态同步要求。本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公司Simotion D445伺服控制系统及Simatic S7-300 PLC,利用Profibus-DP、MPI、DriveCliQ协议的混合组网方式,构成了一个中型运动控制系统。文中对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网络组态及控制程序的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给出了系统的调试过程及运行效果。本文所开发的电子轴印刷机控制系统已经运行了6月有余,印刷精度高、速度快,控制性能良好,运行安全稳定。
二、简易自动化印刷机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易自动化印刷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水泥立磨机液压系统故障分析与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1.2.2 立磨机故障诊断系统研究 |
1.2.3 立式辊磨机液压系统故障诊断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立磨机液压系统诊断理论基础 |
2.1 立磨机简述 |
2.1.1 立磨机的结构组成 |
2.1.2 水泥立磨机工作原理 |
2.1.3 立磨机的主要特点 |
2.2 水泥立磨机液压系统分析 |
2.2.1 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2 水泥立磨机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 |
2.3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理论 |
2.3.1 模糊故障诊断理论 |
2.3.2 故障树诊断分析理论 |
2.3.3 专家系统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立磨机液压系统故障模式与故障机理分析 |
3.1 立磨机液压系统关键部件常见故障模式分析 |
3.2 液压系统故障机理分析 |
3.2.1 磨损 |
3.2.2 疲劳 |
3.2.3 密封件老化 |
3.2.4 液压油污染 |
3.3 水泥立磨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实例分析 |
3.3.1 立磨无法抬辊 |
3.3.2 水泥立磨液压系统突然失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立磨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诊断及消除方法研究 |
4.1 立磨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4.1.1 简易故障诊断法 |
4.1.2 液压系统原理图分析法 |
4.1.3 其它分析法 |
4.2 立磨机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步骤 |
4.3 立磨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消除方法研究 |
4.3.1 系统噪声、振动大消除方法 |
4.3.2 系统压力不正常消除方法 |
4.3.3 系统动作不正常的消除方法 |
4.3.4 系统液压冲击大消除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故障树分析的液压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5.1 故障树分析法基础 |
5.1.1 故障树分析法的方法 |
5.1.2 建立故障树 |
5.1.3 建立故障树的方法 |
5.1.4 对复杂故障树的提前分解简化 |
5.2 液压系统故障树的实例分析 |
5.2.1 液压系统故障树 |
5.2.2 水泥立磨液压系统故障树 |
5.3 故障树分析 |
5.3.1 对于故障树定性的分析 |
5.3.2 对于故障树定量的分析 |
5.4 基于故障树的专家系统 |
5.4.1 基于故障树的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 |
5.4.2 水泥立磨液压系统基于故障树专家系统推理机制 |
5.4.3 推理机算法原则 |
5.4.4 推理机算法流程及实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三维聚类重组方法及其在机构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设计理论概述 |
1.2.2 概念设计的定义及特点 |
1.2.3 概念设计模型概述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 |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二章 基于商空间理论的基本操作三维定义 |
2.1 引言 |
2.2 粒度 |
2.3 商空间理论 |
2.4 基本操作的三维定义 |
2.5 运动复合机构的三维知识表达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细胞分裂和商空间理论的行为重组 |
3.1 引言 |
3.2 功能分解模型 |
3.2.1 功能分解的商空间表达 |
3.2.2 功能层网络图到结构层网络图映射 |
3.3 结构层基本操作的发散划分 |
3.3.1 发散划分模型 |
3.3.2 发散划分约束 |
3.3.3 发散划分算法 |
3.4 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商空间理论的结构层行为三维聚类研究 |
4.1 引言 |
4.2 DSM矩阵介绍 |
4.3 基本操作的三维聚类 |
4.3.1 三维聚类原理 |
4.3.2 三维聚类模型 |
4.3.3 属性和结构聚类规则 |
4.3.4 基于规则的三维聚类过程 |
4.3.5 三维聚类结果获取 |
4.4 机构匹配 |
4.5 实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辅助创新原型系统 |
5.1 引言 |
5.2 系统介绍 |
5.2.1 设计对象选取及功能分解 |
5.2.2 基本操作的发散划分 |
5.2.3 基本操作的三维聚类 |
5.2.4 聚类结果获取 |
5.2.5 机构匹配与多功能机构筛选 |
5.3 数据库 |
5.3.1 数据库关系 |
5.3.2 基本操作-功能-机构知识库建立 |
5.4 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速胶印机润湿单元设计的有限元建模和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胶印机市场现状与趋势 |
1.2 胶印机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目标 |
第2章 单张纸平版胶印机润湿单元介绍 |
2.1 单张纸平版胶印机的印刷原理 |
2.2 单张纸平版胶印机的湿润单元 |
2.2.1 摆动式给水装置 |
2.2.2 连续式给水装置 |
2.3 现代润版装置的发展趋势 |
第3章 单张纸多色和单双色平版胶印机润湿单元设计 |
3.1 单张纸BEIREN300A多色平版胶印机润湿单元的设计 |
3.1.1 水辊直径的确定 |
3.1.2 水辊挠度的计算 |
3.1.3 传动的计算 |
3.2 单张纸05机型单双色平版胶印机润湿单元的设计 |
3.2.1 水路润湿单元的第一阶段设计 |
3.2.2 水路润湿单元的第二阶段设计 |
3.2.3 水路润湿单元的第三阶段设计 |
第4章 单张纸多色和单双色平版胶印机润湿单元模态分析 |
4.1 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和模态分析的简介 |
4.1.1 有限元法的特点 |
4.1.2 有限单元法解题的一般步骤 |
4.1.3 有限元法的应用 |
4.1.4 SolidWorks Simulation模态分析的一般步骤 |
4.2 单张纸多色平版胶印机湿润单元的模态分析 |
4.2.1 单张纸多色机计量水辊和墙板的选择及其主要的参数 |
4.2.2 单张纸多色机润湿机构的主要部件的系统建模 |
4.2.3 单张纸多色机计量水辊应力分析 |
4.2.4 单张纸多色机计量水辊模态分析 |
4.2.5 单张纸多色机计量水辊的翘曲(变形量)分析 |
4.2.6 单张纸多色机墙板模态分析 |
4.2.7 单张纸多色机模态分析的结论 |
4.3 单张纸单双色平版胶印机润湿单元的模态分析 |
4.3.1 单张纸单双色机的计量水辊和墙板的选择及其主要的参数 |
4.3.2 单张纸单双色机润湿机构的主要部件的系统建模 |
4.3.3 单张纸单双色机计量水辊应力分析 |
4.3.4 单张纸单双色机计量水辊模态分析 |
4.3.5 单张纸单双色机计量水辊的翘曲(变形量)分析 |
4.3.6 单张纸单双色机墙板模态分析 |
4.3.7 单张纸单双色机模态分析的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小型数字书壳机的设计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论文研究对象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书壳机总体方案设计 |
2.1 总体设计要求 |
2.2 机械结构总体框架设计 |
2.3 书壳机控制系统设计 |
2.3.1 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 |
2.3.2 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 |
2.3.3 控制系统的软件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真空输纸部件的设计和优化 |
3.1 真空输纸部件功能要求 |
3.2 真空输纸部件的设计 |
3.3 真空输纸部件的机械结构优化设计 |
3.4 真空输纸装置输纸稳定性的优化 |
3.4.1 真空输纸装置的输纸稳定性控制系统的建模 |
3.4.2 真空输纸稳定性实验研究 |
3.4.3 实际运行及效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真空传送部件的设计 |
4.1 真空传送部件的功能要求 |
4.2 真空传送部件气路设计 |
4.3 输纸带式真空传送部件传动定位机构设计 |
4.4 输纸带式真空输纸部件的参数设计 |
4.4.1 真空腔上孔的参数设计 |
4.4.2 输纸带上孔的参数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折边部件及取板落板部件设计 |
5.1 折边部件设计 |
5.2 取板落板部件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书壳机控制系统设计 |
6.1 书壳机硬件系统设计 |
6.1.1 主控制平台的选择 |
6.1.2 系统检测模块的选用 |
6.1.3 系统驱动模块设计 |
6.1.4 人机交互模块硬件的设计 |
6.2 书壳机软件系统设计 |
6.2.1 人机交互模块软件设计 |
6.2.2 控制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5)基于机器视觉的彩色印刷品墨量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机器视觉的彩色印刷品墨量控制系统设计 |
2.1 印刷机墨量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 |
2.2 图像采集处理模块 |
2.2.1 图像采集照明装置 |
2.2.2 图像采集设备 |
2.3 基于色度的图像色彩检测模块设计 |
2.3.1 基于色度的印品色彩质量检测方法 |
2.3.2 印刷品标准样本的选择 |
2.3.3 印刷品质量的判断 |
2.4 印刷机墨量控制系统模块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色彩空间转换研究 |
3.1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RGB—CIE-L~*a~*b~*色彩空间转换整体方案 |
3.2 色彩空间转换 |
3.2.1 色彩空间分类 |
3.2.2 常用的色彩空间转换 |
3.2.3 几种常用的色彩空间转换方法 |
3.3 模糊神经网络 |
3.3.1 模糊理论 |
3.3.2 人工神经网络 |
3.3.3 模糊神经网络 |
3.4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色彩空间转换模型建立 |
3.4.1 网络样本 |
3.4.2 网络模型参数 |
3.4.3 网络学习方法 |
3.5 色彩空间转换实验及结论 |
3.5.1 模糊神经网络算法 |
3.5.2 模糊神经网络的色彩空间转换实验 |
3.5.3 实验结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网点面积率的油墨墨量计算模块 |
4.1 常用CIE-L~*a~*b~*—CMYK转换方法 |
4.1.1 查表差值法 |
4.1.2 平面模型法 |
4.2 基于神经网络的CIE-L~*a~*b~*—CMYK转换模型 |
4.2.1 基于神经网络的CIE-L~*a~*b~*—CMYK色彩空间转换 |
4.2.2 改进的BP神经网络CIE-L~*a~*b~*—CMYK转换算法 |
4.3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CFD的墨键开度与油墨流量关系研究 |
5.1 墨量调节工作原理 |
5.2 墨键开度与油墨流量关系的影响因素 |
5.2.1 油墨特性 |
5.2.2 墨斗结构 |
5.3 油墨黏度、墨斗辊转速、墨键开度与油墨流量的函数关系 |
5.3.1 CFD简介 |
5.3.2 控制方程 |
5.3.3 墨斗模型的建立 |
5.3.4 墨斗油墨流场的求解模型 |
5.4 基于CFD的仿真与实验 |
5.4.1 FLUENT数值求解计算 |
5.4.2 求解结果显示 |
5.4.3 仿真实验 |
5.5 实验结论及分析 |
5.5.1 实验数据处理 |
5.5.2 实验结果分析 |
5.6 胶印机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软件的编制 |
5.7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6)基于载荷测试的轮转印刷机输料系统物理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1.3 发展趋势 |
1.4 课题内容 |
第二章 轮转印刷机输料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 |
2.1 轮转印刷机输料系统分析 |
2.2 轮转印刷机输料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 轮转印刷机纸带的横向振动建模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轮转印刷机的三维实体建模及运动学仿真 |
3.1 轮转印刷机的三维实体建模 |
3.2 轮转印刷机的运动学仿真 |
3.3 轮转印刷机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轮转印刷机输料系统的实际载荷测试 |
4.1 轮转机载荷测试基本原理 |
4.2 轮转印刷机输料系统的初步载荷测试 |
4.3 浮动辊排列方式对纸张抖动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概况及趋势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
1.4 本论文的主要章节结构 |
第二章 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分析及总体设计 |
2.1 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的工艺分析 |
2.2 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的设备分析 |
2.3 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的基片设计 |
2.4 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生产线的总体设计 |
2.4.1 注塑机分析及集成 |
2.4.2 主输送机分析及设计 |
2.4.3 收补料机分析及设计 |
2.4.4 涂胶机分析及设计 |
2.4.5 电晕机分析及设计 |
2.4.6 溅镀机分析及设计 |
2.4.7 印刷机分析(包括定位仪)及设计 |
2.4.8 烘干机分析及设计 |
2.4.9 收料机分析及设计 |
2.5 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系统选型 |
2.6 通信方式的选择 |
2.7 组态软件选择 |
2.7.1 组态软件的特点 |
2.7.2 组态软件的功能 |
2.7.3 组态王介绍 |
2.8 整线控制系统设计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详细设计 |
3.1 主输送机分析及设计 |
3.1.1 主输送机分析 |
3.1.2 主输送机的机械设计 |
3.1.3 主输送机的控制设计 |
3.1.3.1 Metronix伺服马达的控制 |
3.1.3.2 Metronix伺服马达的位置控制原理 |
3.2.3.3 Metronix伺服马达的连接方法 |
3.1.3.4 Metronix伺服马达的参数设置 |
3.1.3.5 主输送机控制系统设计 |
3.2 收补料机分析及设计 |
3.2.1 收补料机分析 |
3.2.2 收补料机的机械设计 |
3.2.3 收补料机的控制设计 |
3.3 涂胶机分析及设计 |
3.3.1 涂胶机分析 |
3.3.2 涂胶机的机械设计 |
3.3.3 涂胶机的控制设计 |
3.3.3.1 三菱J3-A伺服马达的速度控制 |
3.3.3.2 UV固化系统的集成 |
3.3.3.3 涂胶机控制系统设计 |
3.4 溅镀机分析及设计 |
3.4.1 溅镀机分析 |
3.4.2 溅镀机的机械设计 |
3.4.3 溅镀机的控制设计 |
3.4.3.1 溅镀电源的串口通信 |
3.4.3.2 真空探头的真空值计算 |
3.4.3.3 溅镀机控制系统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的系统集成 |
4.1 主输送机与各子机的系统集成 |
4.1.1 N:N网络 |
4.1.1.1 N:N网络的硬件连接 |
4.1.1.2 N:N网络的通信格式 |
4.1.1.3 N:N网络的网络参数 |
4.1.1.4 N:N网络的共享区域 |
4.1.1.5 N:N网络的状态确认 |
4.1.1.6 N:N网络的注意事项 |
4.1.2 系统集成的解决方案 |
4.1.2.1 手动操作的扩充 |
4.1.2.2 参数设置的扩充 |
4.1.2.3 子机对主输送机的信息反馈 |
4.1.2.4 整线控制系统结构 |
4.2 整线组态软件设计 |
4.2.1 工程“设备”的创建 |
4.2.2 工程通信参数设置 |
4.2.3 工程“数据词典”的创建 |
4.2.4 实时报警窗口设计 |
4.2.5 工程“画面”的创建 |
4.2.6 工程画面设计 |
4.2.7 工程的运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及优化 |
5.1 各子机的调试及试运行 |
5.1.1 收补料机的调试及试运行 |
5.1.1.1 收补料机的参数设置 |
5.1.1.2 收补料机的手动动作测试 |
5.1.1.3 收补料机的自动运行测试 |
5.1.1.4 收补料机的报警测试 |
5.1.2 涂胶机的调试及优化 |
5.1.2.1 涂胶机的调试 |
5.1.2.2 涂胶机的优化 |
5.1.3 溅镀机的调试及优化 |
5.1.3.1 溅镀机的调试 |
5.1.3.2 溅镀机的优化 |
5.1.4 印刷机的调试与试运行(包括定位机) |
5.1.4.1 印刷机的调试 |
5.1.4.2 印刷机的优化 |
5.1.5 烘干机的调试与试运行 |
5.1.6 收料机的调试与试运行 |
5.1.7 主输送机的调试与试运行(包括电晕机) |
5.2 整条生产线的调试与试运行 |
5.3 整条生产线的周期匹配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畅想德鲁巴2012:展开梦的翅膀(论文提纲范文)
喷墨印刷续写精彩 |
深圳市润天智数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洪 |
胶印提升更受关注 |
工艺专家韩晓良 |
自动化紧扣行业发展 |
天津印刷技校焦红玮 |
变革打破技术“垄断” |
绿色印刷意义重大 |
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主管李娟 |
行业观察者强永胜 |
链接 |
国外媒体看德鲁巴2012 |
(9)凹版印刷机无轴套印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印刷机及其传动技术 |
1.2.1 印刷机简介 |
1.2.2 传统印刷机的传动技术 |
1.3 无轴印刷技术概述 |
1.3.1 无轴印刷的技术优势 |
1.3.2 无轴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前景展望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无轴印刷机套准控制的原理 |
2.1 凹版印刷机及其套印系统结构 |
2.1.1 凹版印刷机的机械结构 |
2.1.2 无轴套印系统构成及应用分析 |
2.2 套印误差产生的原因与检测方法 |
2.2.1 印刷套准的由来 |
2.2.2 套印色差的检测 |
2.3 无轴印刷套准的基本原理 |
2.3.1 有套准调节辊的套印原理分析 |
2.3.2 无轴套准技术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轴套印伺服系统模型 |
3.1 伺服传动原理概述 |
3.2 伺服传动在无轴传动印刷机中的应用 |
3.3 单轴传动系统模型分析 |
3.3.1 PMSM驱动电机模型 |
3.3.2 伺服传动系统模型 |
3.4 多轴伺服传动系统控制 |
3.4.1 电子轴传动系统同步原理 |
3.4.2 无轴系统的同步控制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抗扰控制器的分析与设计 |
4.1 经典PID控制器的优缺点及其克服方法 |
4.2 自抗扰控制系统的结构 |
4.2.1 跟踪微分器TD |
4.2.2 扩张状态观测器ESO |
4.2.3 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NLSEF |
4.3 自抗扰控制器的设计 |
4.4 仿真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轴同步控制策略设计 |
5.1 无轴套印系统中的同步关系 |
5.2 基于相邻轴交叉耦合同步控制策略设计 |
5.2.1 基于相邻耦合误差的多轴同步控制算法 |
5.2.2 基于相邻交叉耦合的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
5.3 基于交叉耦合思想的自抗扰控制策略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电子轴印刷机控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电子轴印刷机的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子轴印刷机控制系统分析 |
2.1 电子轴印刷机系统构成分析 |
2.1.1 壁纸印刷设备构成与工艺 |
2.1.2 电子轴印刷机原理及特点 |
2.2 电子轴多轴同步控制方式 |
2.2.1 并联式虚拟主轴同步控制 |
2.2.2 串联主从式同步控制 |
2.2.3 电子齿轮同步控制 |
2.3 电子轴印刷机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3.1 电子轴印刷机控制要求 |
2.3.2 电子轴印刷机控制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轴印刷机系统控制策略 |
3.1 变频器控制策略 |
3.2 收放卷的张力控制策略 |
3.2.1 收放卷的基本方式 |
3.2.2 收放卷张力控制 |
3.3 电子轴印刷机同步控制策略 |
3.3.1 Simotion闭环控制系统 |
3.3.2 伺服电机的矢量控制 |
3.3.3 主从轴位置同步控制 |
3.3.4 闭环系统误差分析 |
3.4 模糊自整定PID补偿器的调节 |
3.4.1 PID控制器与模糊控制 |
3.4.2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 |
3.4.3 模糊自整定PID补偿器设计 |
3.4.4 模糊自整定PID补偿器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轴印刷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4.2 传感器的选择 |
4.2.1 增量式编码器 |
4.2.2 色标传感器 |
4.2.3 镜面反射式传感器 |
4.2.4 接近传感器 |
4.2.5 温度传感器 |
4.3 伺服控制器SIMOTION选型 |
4.3.1 Simotion控制器选型 |
4.3.2 SimotionD控制系统模块 |
4.4 可编程控制器PLC选型 |
4.4.1 PLC的CPU选型 |
4.4.2 IO模块选型 |
4.5 人机界面选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子轴印刷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控制系统网络设计与实现 |
5.1.1 Profibus DP协议与MPI协议 |
5.1.2 Drive_CliQ协议 |
5.1.3 系统网络设计 |
5.1.4 系统网络组态 |
5.2 控制系统SIMOTION SCOUT软件设计 |
5.2.1 印刷机主控程序mian_control |
5.2.2 虚拟主轴控制 |
5.2.3 找零控制 |
5.2.4 印刷单元的预套准控制 |
5.2.5 印刷机自动套准控制 |
5.2.6 印刷机收放卷控制 |
5.2.7 印刷机控制系统故障处理 |
5.3 控制系统PLC软件设计 |
5.4 WINCC FLEXIBLE人机界面程序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运行 |
6.1 现场调试 |
6.1.1 控制柜调试 |
6.1.2 联机调试 |
6.2 运行效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简易自动化印刷机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泥立磨机液压系统故障分析与诊断[D]. 周静.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2]三维聚类重组方法及其在机构设计中的应用[D]. 丁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3]高速胶印机润湿单元设计的有限元建模和仿真分析[D]. 陈嘉.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3)
- [4]小型数字书壳机的设计和优化[D]. 卢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9)
- [5]基于机器视觉的彩色印刷品墨量控制系统研究[D]. 付衍文. 山东理工大学, 2013(04)
- [6]基于载荷测试的轮转印刷机输料系统物理仿真[D]. 张磊. 北京印刷学院, 2013(S2)
- [7]平板式手机镜片/键盘自动化生产线设计[D]. 张福沐.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8]畅想德鲁巴2012:展开梦的翅膀[J]. 程常现. 印刷工业, 2012(04)
- [9]凹版印刷机无轴套印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 张家硕. 东北大学, 2011(03)
- [10]电子轴印刷机控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D]. 邓文武. 长安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