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宁注射液在三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晋源[1](2021)在《氨甲苯酸与酚磺乙胺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及pH的测定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考察江门市人民医院经常使用的不同比例混合调配的氨甲苯酸注射液与酚磺乙胺注射液在不同输液中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与p H值变化,探讨其处方合理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江门市人民医院信息系统提取2017—2019年临床开具的氨甲苯酸注射液与酚磺乙胺注射液联合使用的静脉输液处方。统计常用的混合比例处方,并对其进行实验,观察6 h内微粒、p H值、颜色以及澄清度的变化,分析其安全性与合理性。结果氨甲苯酸注射液0.3 g、酚磺乙胺注射液0.5 g分别与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以及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以及氨甲苯酸注射液0.4 g、酚磺乙胺注射液2 g与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3种常用配比的氨甲苯酸与酚磺乙胺混合输液,在0~6 h内,其微粒、p H值、外观基本稳定。结论此3种常用配比的氨甲苯酸与酚磺乙胺混合输液在6 h内稳定,在临床可以安全使用。
高宇[2](2021)在《顺铂在PIVAS中的配置和防护策略及临床滴注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中注射用顺铂的配置及临床使用情况,探索顺铂注射液适宜的配置方法,评估配置环境中顺铂残留量,分析顺铂正弦曲线法滴注给药时的疗效、安全性及免疫功能变化,以指导医院对静配中心的管理,优化顺铂临床治疗滴注方式,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方法:1.顺铂配置方法研究用不同溶解操作方式配置出临床常用浓度顺铂注射液,目视法观察其外观,HPLC法测定顺铂含量;光阻法测定经不同的穿刺角度、穿刺次数配置成的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数。2.顺铂稳定性研究分别以0.9%氯化钠注射液和3%氯化钠注射液作为顺铂溶媒,储存在4℃避光、25℃避光和25℃光照三种不同环境中12 h,检测顺铂注射液p H值、不溶性微粒数及药物百分含量的时间变化。3.顺铂残留量测定选取我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作为检测对象,每个擦拭点擦拭3次(选择3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擦拭),经溶解离心等操作后,HPLC法测定环境表面顺铂残留量。4.顺铂正弦曲线法给药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已公开发表的关于鼻咽癌患者接受顺铂正弦曲线法时辰化疗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临床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1.顺铂注射液配置过程中初溶体积为10 m L时溶解效果要优于5 m L,手摇溶解和振荡器振荡溶解的效果要显着优于注射器抽吸溶解,而溶解操作时间对顺铂含量无明显影响;90°方向穿刺是能产生较少不溶性微粒的最佳穿刺角度,配置中涉及到的不同穿刺次数在10μm和25μm不溶性微粒数方面均符合中国药典中的规定。2.分别用浓度为0.9%和3%氯化钠注射液配置而成的顺铂注射液于4℃避光和25℃避光条件下储存12 h在外观、p H值、不溶性微粒数及主要成分含量上均基本保持稳定,符合药典规定。而在25℃光照的条件下放置12 h时顺铂注射液虽在外观、p H值、不溶性微粒数方面基本保持稳定,但顺铂百分含量随放置时间的延长降解明显,甚至在8 h后降解超过5%,超出药典标准。3.静脉药物调配中心环境中大多数地点顺铂的表面污染都很明显,其中以外层手套、生物安全柜台面、口罩最为严重,内层手套顺铂污染量要明显低于外层手套,提示调配人员佩戴手套和口罩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配置任务完成后使用75%乙醇和含氯消毒液清洁台面可有效降低环境中的顺铂残留。4.用正弦曲线的规律滴注顺铂对鼻咽癌患者进行时辰化疗能够有效减少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且解除肿瘤对机体的免疫抑制。结论:静脉药物调配中心药师应掌握顺铂注射液最佳的配置方法,提高防护意识,加强配置工作职业技能培训。若临床条件允许,顺铂注射液可采取正弦曲线法进行滴注给药,将有效降低鼻咽癌患者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解除机体的免疫抑制。
刘秀珍,刘建军,徐文[3](2020)在《银杏达莫注射液在三种大输液中的稳定性考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调配后成品输液8 h内的物理性质稳定情况,为其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依据药品说明书和临床常用剂量对银杏达莫注射液进行调配,考察放置0、2、4及8 h成品输液的外观性状、pH、微粒及渗透压等物理性质。结果:银杏达莫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微粒最小且持续稳定,在5%/10%葡萄糖注射液中微粒较大且不稳定。渗透压方面,该药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渗透压最大,在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的成品输液渗透压更接近人体渗透压。该药在3种大输液中pH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各时间点pH符合要求。该药调配后2 h物理性质稳定,2 h后物理性质急剧改变。结论:临床使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时,为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建议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稀释溶剂,如果患者有电解质方面摄入要求,建议改用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稀释溶剂;而10%葡萄糖注射液不推荐作为溶剂使用。用药时限方面,建议药品调配后2 h内用完。
李瑛[4](2020)在《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冠心病等心肌缺血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作为一种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由菊科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 Hance)经提取、精制而成,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冠心病、中风、脑梗塞等疾病。在临床使用中,苦碟子注射液常与不同溶媒和其他药物配伍合用,但临床配伍合用仍存在两个关键问题,第一,药物配伍合用是否具有可行性,不同药物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是否会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二,药物配伍合用是否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而导致临床疗效降低。针对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体外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体内配伍药效角度开展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安全合理合用药物提供参考。具体实验内容及结论如下:(一)苦碟子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基于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并模拟苦碟子注射液临床常用药物浓度,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考察苦碟子注射液与两种常用配伍药物(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在4℃、室温、30℃环境下配伍溶液的外观、p H值、不溶性微粒、吸光度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苦碟子注射液与上述两种溶媒及药物配伍后,配伍溶液在8h内未出现浑浊现象,p H值、吸光度与有效成分含量在配伍8h内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存在明显变化及超出药典规定范围的现象。综合各项研究结果,苦碟子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上配伍使用时,应注意选择溶媒,尽早用完。研究发现,苦碟子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及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配伍较为稳定,后续可进行体内相关研究。(二)基于代谢组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本实验采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并给予药物,通过生化指标检测和心脏病理组织切片对比观察,发现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此外,采用UPLC-Q-TOF/MS技术进行无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经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得到17个心脏组织标志物和16个血浆标志物,其主要调控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亚麻酸代谢,甾类激素生物合成等通路。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独用药,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可回调更多的代谢物,且代谢物水平变化倍数较大,表明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对代谢物回调程度明显,疗效突出。本研究从药效角度反映了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明显增强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其对心肌缺血的保护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前后的保护作用机制,以药效成分和回调的心肌缺血代谢物挖掘预测潜在的靶点,进一步整合构建“成分-作用靶点-疾病”调控网络,通过对潜在靶点的相关通路分析,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筛选出药效成分可以调节心肌缺血代谢紊乱的靶点蛋白110个,药物配伍既可作用与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的共有靶点Faah、Drd2等;同时也可作用于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的作用靶蛋白,例如Ace、Kcnk2、Ccr1等;对比分析发现,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作用于更多的靶点和通路,如钙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等,其药效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上述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而改善心肌缺血。本研究证实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共同发挥对心肌缺血的预防作用,可协同增效影响代谢物水平,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
张彬山[5](2018)在《静脉药物配置后的效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静脉药物配置,是由护士在治疗室内配置完成,不仅占用了护士大量时间,而且易受污染。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现代化医院开始建立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即在符合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操作环境下,由专业的药学人员配置输液。由于PIVAS实行集中配置、集中输送,注射液不能及时送达临床。随着放置时间增加,注射液物化参数可能发生变化。本课题对拉唑类、抗生素类、糖皮质激素类、H2受体拮抗剂类及其他类共二十五种注射液进行pH值、不溶性微粒数、主要成分含量测定,推测杂质可能结构,并对配伍禁忌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对放置不同时间、配置后的注射液的pH值测定,发现液体剂型药物注射液的pH值比固体剂型变化小,即液体剂型注射液更加稳定。其中固体剂型药物拉唑类药物注射液pH值变化率均超过10%,推测可能因为拉唑类药物结构中含有亚砜基,易被氧化成砜基,从而导致酸度增加。通过对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数测定,发现粒径≥10 μm不溶性微粒数比≥25 μm变化明显。拉唑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增加显着,兰索拉唑注射液在放置3 h后粒径≥10 μm不溶性微粒数达到27,雷贝拉唑钠注射液在配置1 h后粒径≥10 μm不溶性微粒数达到33,均已超过药典标准。通过 LC-MS(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分析,发现拉唑类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随放置时间增长而降解明显,泮托拉唑钠、雷贝拉唑钠放置12 h后,主要成分相对百分含量均低于90%,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放置8 h后主成分相对百分含量低于90%;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刚配置完成,主成分相对百分含量就已经低于90%。借助于MS(Mass Spectrometry),推测出AMLZ-1(奥美拉唑钠降解的杂质)等16种降解杂质的可能结构。综上,注射液配置完成后,随着放置时间增加,注射液pH值、不溶性微粒数、主成分含量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拉唑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变化较为明显,不宜久放,建议配置后立即输注到病人体内。通过调研相关文献,发现正负离子相互作用、pKa及化学反应是影响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的三个关键因素,当配伍药物电离后的主要成分所带电荷相反时,容易相互吸引,导致聚沉;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分子pKa相差大于3.6时,较容易沉淀;部分药物之间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也应引起临床注意。
严林荣[6](2018)在《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刺五加注射液相容性研究》文中指出多层共挤输液用袋被广泛地用于包装各种注射液,其所包含的抗氧剂可能会大量溶出,从而导致对人体的危害。因此,关于多层共挤输液用袋中抗氧剂在各种药剂和溶剂中的溶出情况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多层共挤输液用袋的主要材料为聚丙烯高分子材料,其对与所包装药剂的主要成分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使得材料所含抗氧剂溶出或使得的主要药物,辅料等物质被吸附至高分子材料的间隙中而造成主要药物减少。因此,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对各种药物吸附作用的研究对于现代化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有关刺五加注射液与多层共挤输液用袋相容性的研究一直是空白。所以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对刺五加注射液中的成分是否具有吸附作用,其所包含的抗氧剂在刺五加注射液中是否会发生迁移作用,以及刺五加注射液以及0.9%氯化钠注射液是否会其所含抗氧剂产生提取作用。为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在包装刺五加注射液的应用上给予理论支持。本文首先对实验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验证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具体包括了专属性实验、稳定性实验、精密性实验、检测限及定量限、线性关系实验以及精确度实验。然后对多层共挤输液用袋进行了提取实验。提取实验中,以刺五加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提取多层共挤输液用袋中所含的抗氧剂。通过该实验,我们能够了解其所含抗氧剂类别以及其所含抗氧剂的真实含量。刺五加注射液以及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抗氧剂提取的条件和环境模拟了生产环节的灭菌环境,而时间略长于灭菌时间。其次,本文对多层共挤输液用袋进行了迁移实验。迁移实验主要探究了多层共挤输液用袋中的抗氧剂在常规条件下在刺五加注射液以及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迁移状况。该实验将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的刺五加注射液以及0.9%氯化钠注射液供试品放置于加速实验条件(25℃±2℃,相对湿度60%±10%)6个月以及长期实验条件下(6℃±2℃,相对湿度60%±10%)9个月,并根据相容性实验的要求,分别在实验进行的不同阶段测定各个刺五加注射液以及0.9%氯化钠注射液产品中所含四种抗氧剂的含量而后,本文对多层共挤输液用袋进行了吸附实验以及稳定性研究。吸附实验主要研究多层共挤输液用袋是否会对刺五加注射液中的主要药用成分产生吸附作用。而稳定性研究是探究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刺五加注射液后的药液稳定性。将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的刺五加注射液以及采用惰性密闭包装容器盛放的刺五加注射液放置于加速实验条件(25℃±2℃,相对湿度60%±10%)6个月以及长期实验条件下(6℃±2℃,相对湿度60%±10%)9个月,并根据相容性实验的要求,分别在实验的规定时间点进行检测,其主要检测指标为总黄酮含量、pH值、性状、不溶性颗粒物以及可见异物。各个实验得出的结果如下: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含有四种主要抗氧剂(抗氧剂168、抗氧剂330、抗氧剂1010以及抗氧剂1076),抗氧剂含量均符合国内添加剂标准,抗氧剂在灭菌及常规条件下不会迁移入刺五加注射液,多层共挤输液用袋不会刺五加注射液中的成分产生吸附作用。其pH值,性状,不溶性颗粒物以及可见异物在长期以及加速实验中符合规定。由上述结构可得结论:该实验能够有效地证明了该包材和刺五加注射液之间的优良药物相容性。以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刺五加注射液是安全可靠的。
时扣荣[7](2017)在《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及其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探究3种常用中药注射剂(舒血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及参麦注射液)配伍不同溶媒(葡萄糖注射液、果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中添加胰岛素)的稳定性,以及舒血宁注射液配伍果糖注射液或加胰岛素的葡萄糖注射液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和ADR监测,为临床用药和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1)稳定性考察:参照各中药注射剂说明书要求和临床常规剂量,分别将舒血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及参麦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果糖注射液和添加胰岛素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配伍混溶,各药液配制后均在室温条件下(25℃左右)静置,分别于静置后0h、0.5h、1h、1.5h、2h和4h的时间点检测各药液外观性状(澄明度和颜色)、pH值、可见异物、≥10μm不溶性微粒数目、≥25μm不溶性微粒数目、最大吸收波长、吸光度以及主药含量变化情况。(2)临床观察:选择2016年4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9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待患者血糖调整平稳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35例)在第1天对其基本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第2天和第3天给予方案I(舒血宁注射液配伍添加胰岛素的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第4天和第5天给予方案II(舒血宁注射液配伍果糖注射液)治疗;B组患者(34例)在第1天对其基本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第2天和第3天给予方案II治疗,第4天和第5天给予方案I治疗,对比分析不同方案下,两组患者自身的血糖波动情况、肝肾功能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1)稳定性结果:舒血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及参麦注射液分别与葡萄糖注射液、果糖注射液或添加胰岛素的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混合后,在室温条件下(25℃左右)4h内,各药液颜色、澄明度、pH值、≥10μm不溶性微粒数目、≥25μm不溶性微粒数目、最大吸收波长和主药含量均未发生显着改变,且2h内各药液稳定性指标变化最小;丹参注射液分别与果糖注射液或添加胰岛素的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混合后,其吸光度出现明显改变。(2)临床观察结果:A组患者第4天和第5天的血糖差值均稍低于第2天和第3天,且B组患者治疗的第4天和第5天的血糖差值均稍高于第2天和第3天,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采用方案I或方案II治疗后,其肝功能相关指标(ALT、AST、ALP和TBIL)和肾功能相关指标(BUN和Cr)均在正常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范围内,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的第23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的第45天,且B组患者治疗的第23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的第45天,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血宁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分别与葡萄糖注射液、果糖注射液或添加胰岛素的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混合后,在室温条件下(25℃左右)4h内各稳定性指标未见明显改变,丹参注射液与加胰岛素的葡萄糖注射液需酌情配伍;舒血宁注射液与果糖注射液配伍后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同添加胰岛素的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且具有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黄祖贵[8](2014)在《头孢西丁钠与三种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头孢西丁钠与三种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头孢西丁钠加入三种不同注射溶液,进行配伍,配伍6h之后,对三种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变化情况进行比较。这三种不同的注射液分别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结果:本次研究中,头孢西丁与三种不同注射液进行配伍后,配合6h后的溶液外观、颜色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头孢西丁钠在三种注射液中≥10μm与≥25μm的不溶性微粒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在配伍后不同时间内不溶性微粒数存在差异。但是总体符合国家药典中的要求。结论:在头孢西丁钠与不同溶液配伍后,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增加,将会造成一些不良反应,所以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合理选择头孢西丁钠与注射液的配伍方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刘辰翔,谭乐俊,王萌,朱彦[9](2015)在《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注射剂的联合配伍使用不当引发的稳定性降低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1998年至今78篇中药注射剂联合配伍稳定性研究报道文献进行综述,对其与输液基质、抗生素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以及其他中药、西药注射剂配伍使用时出现的稳定性问题和现状进行总结和探讨。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主要问题集中在不溶性微粒超标、澄明度及颜色变化、p H值改变、主要成分含量下降等,直接影响注射剂质量,对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特别是安全性造成隐患。本文以中药注射剂联合用药稳定性的角度总结和提示了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隐患,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资料。
郭冰[10](2013)在《头孢西丁钠在不同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观察头孢西丁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时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模拟临床输液配伍,将头孢西丁钠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中,测定配伍液中6 h内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头孢西丁钠与以上输液配伍后6 h内,各配伍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配伍后≥10μm和≥25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明显增加,但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结论对头孢西丁钠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加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应予以注意。
二、骨宁注射液在三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宁注射液在三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氨甲苯酸与酚磺乙胺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及pH的测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仪器与试剂 |
1.2.1. 1 仪器 |
1.2.1. 2 试剂 |
1.2.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氨甲苯酸注射液0.3 g与酚磺乙胺注射液0.5 g在25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结果 |
2.2 氨甲苯酸注射液0.4 g与酚磺乙胺注射液2.0 g在25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结果 |
2.3 氨甲苯酸注射液0.3 g与酚磺乙胺注射液0.5 g在250 m L 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结果 |
3 讨论 |
(2)顺铂在PIVAS中的配置和防护策略及临床滴注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PIVAS工作中顺铂注射液配置方法的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试药 |
3 方法与结果 |
3.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顺铂含量的分析方法的建立 |
3.2 溶解过程配置操作的优化研究 |
3.3 注射器穿刺过程操作的优化研究 |
3.3.1 穿刺角度 |
3.3.2 穿刺次数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顺铂注射液的稳定性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试药 |
3 方法与结果 |
3.1 0.9%氯化钠溶液与注射用顺铂的配伍 |
3.2 3%氯化钠溶液与注射用顺铂的配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PIVAS环境中顺铂残留量的评估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试药 |
3 方法与结果 |
3.1 色谱条件 |
3.2 样本的收集与处理 |
3.3 检测限与定量限 |
3.4 线性与范围 |
3.5 精密度考察 |
3.6 干扰试验 |
3.7 提取回收率的测定 |
3.8 防护用品及环境监测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顺铂正弦曲线法给药治疗鼻咽癌疗效、安全性及免疫功能的Meta分析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方法与结果 |
3.1 资料来源 |
3.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 文献质量评价和观察指标 |
3.4 统计学处理 |
3.5 文献检索情况和质量评价 |
3.6 有效性Meta分析结果 |
3.6.1 完全缓解 |
3.6.2 部分缓解 |
3.6.3 临床总缓解 |
3.7 安全性Meta分析结果 |
3.8 免疫学指标Meta分析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附录 顺铂注射液配置调查问卷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铂类药物指南推荐临床常用配伍及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银杏达莫注射液在三种大输液中的稳定性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方法 |
2.1 成品输液调配 |
2.2 性状考察 |
2.3 p H考察 |
2.4 渗透压考察 |
2.5 不溶微粒考察 |
2.6 各理化性质对照标准 |
3 结果 |
3.1 三种大输液外观、p H、渗透压及微粒数检测结果 |
3.2 25 ml银杏达莫注射液经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的成品输液情况 |
3.3 25 ml银杏达莫注射液经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的成品输液情况 |
3.4 25 ml银杏达莫注射液经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的成品输液情况 |
3.5 微粒变化情况 |
3.6 渗透压变化情况 |
3.7 p H变化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4)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苦碟子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一 苦碟子注射液与两种溶媒及头孢替安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二 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代谢组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
一 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的心脏代谢组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二 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注射液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静脉药物配置后的效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静脉药物调配中心 |
1.1.1 建立PIVAS的背景 |
1.1.2 PIVAS的概念 |
1.1.3 PIVAS的作用与意义 |
1.2 国内外PIVAS发展状况 |
1.3 配置效期的提出 |
1.4 注射液稳定性研究 |
1.4.1 注射液pH值研究 |
1.4.2 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研究 |
1.4.3 注射液主要成分含量研究 |
1.4.4 注射液配伍禁忌研究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放置时间对注射液pH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注射液配置 |
2.3.2 注射液pH值的测量 |
2.4 实验结果 |
2.4.1 放置时间对液体剂型药物注射液pH值的影响 |
2.4.2 放置时间对固体剂型药物注射液pH值的影响 |
2.4.3 放置时间对固体剂型药物配伍后pH值的影响 |
2.4.4 放置时间对液体剂型药物配伍后pH值的影响 |
2.4.5 放置时间对固体剂型与液体剂型药物配伍后pH值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放置时间对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注射液的配置 |
3.3.2 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数的测量 |
3.4 实验结果 |
3.4.1 放置时间对拉唑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3.4.2 放置时间对抗生素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3.4.3 放置时间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3.4.4 放置时间对H2受体拮抗剂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3.4.5 放置时间对其他种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放置时间对药物主要成分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注射液的配置 |
4.3.2 含量测定 |
4.4 实验结果 |
4.4.1 抗生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4.4.2 拉唑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4.4.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4.4.4 H2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4.4.5 其他种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注射液降解杂质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注射液配置 |
5.3.2 测试条件 |
5.4 实验结果 |
5.4.1 拉唑类药物的质谱分析 |
5.4.2 抗生素类药物的质谱分析 |
5.4.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质谱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药物配伍禁忌的研究 |
6.1 前言 |
6.2 配伍禁忌现象 |
6.3 配伍禁忌分析 |
6.3.1 正负电荷相互作用对注射液稳定性的影响 |
6.3.2 化学反应对配伍稳定性的影响 |
6.3.3 pKa对配伍稳定性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作总结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刺五加注射液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输液容器的发展 |
1.2.1 玻璃输液瓶 |
1.2.2 PP输液瓶及PE输液瓶 |
1.2.3 PVC输液袋 |
1.2.4 NPVC输液袋 |
1.2.5 直立式PP输液袋 |
1.3 刺五加注射液 |
1.4 抗氧剂概述 |
1.5 包材的相容性研究 |
1.5.1 提取实验 |
1.5.2 迁移实验 |
1.5.3 吸附实验 |
1.6 国内外输液容器与药物相容性研究与未来进展 |
1.6.1 国内外输液容器与药物相容性研究 |
1.6.2 未来发展 |
1.7 课题来源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多层共挤输液用袋中抗氧剂的提取实验 |
2.1 引言 |
2.2 仪器和实验药剂 |
2.3 实验过程 |
2.3.1 刺五加注射液供试液的制备 |
2.3.2 氯化钠注射液提取液的制备 |
2.3.3 抗氧剂对照品溶液制备 |
2.3.4 色谱条件 |
2.3.5 方法学验证 |
2.3.6 氯化钠注射液提取液及刺五加注射液提取液中抗氧剂含量测定 |
2.4 实验结果 |
2.4.1 专属性实验结果 |
2.4.2 稳定性实验结果 |
2.4.3 精密性实验结果 |
2.4.4 检测限与定量限检测结果 |
2.4.5 线性关系检测结果 |
2.4.6 精确度实验结果 |
2.4.7 氯化钠注射液提取液及刺五加注射液提取液中抗氧剂含量检测结果 |
2.5 小结 |
3 抗氧剂在刺五加注射液中的迁移实验 |
3.1 引言 |
3.2 仪器和实验药剂 |
3.3 实验过程 |
3.3.1 对照品溶液配制 |
3.3.2 供试品溶液配制 |
3.3.3 加速实验及长期实验 |
3.3.4 色谱条件 |
3.4 实验结果 |
3.4.1 刺五加注射液迁移实验结果 |
3.4.2 0.9%氯化钠注射液迁移实验结果 |
3.5 小结 |
4 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对刺五加注射液的吸附实验 |
4.1 引言 |
4.2 仪器和实验药剂 |
4.3 稳定性考察及吸附实验 |
4.3.1 加速实验 |
4.3.2 长期实验 |
4.3.3 刺五加注射液总黄酮含量测定 |
4.3.4 氯化钠含量测定 |
4.3.5 PH测定 |
4.3.6 性状检验 |
4.3.7 不溶性微粒 |
4.3.8 可见异物检验 |
4.4 实验结果 |
4.4.1 刺五加注射液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
4.4.2 氯化钠含量测定结果 |
4.4.3 PH测定结果 |
4.4.4 性状检验结果 |
4.4.5 不溶性微粒检测结果 |
4.4.6 可见异物检测结果 |
4.5 小结 |
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及其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3种常用中药注射剂配伍不同溶媒的稳定性考察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试剂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设计 |
(四)考察指标与实验方法 |
(五)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一)各配伍药液外观性状变化情况 |
(二)各配伍药液可见异物 |
(三)各配伍药液p H值变化 |
(四)各配伍药液不溶性微粒含量变化情况 |
(五)各配伍药液紫外吸收测定结果 |
(六)含量变化 |
第二部分 舒血宁注射液配伍不同溶媒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和ADR监测 |
一、实验材料 |
(一)实验药品 |
(二)实验仪器 |
二、资料与方法 |
(一)患者一般资料 |
(二)纳入及排除标准 |
(三)给药方法 |
(四)观察指标 |
(五)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一)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糖水平 |
(二)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指标情况 |
(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3种常用中药注射剂配伍不同溶媒的稳定性考察 |
二、舒血宁注射液配伍不同溶媒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和ADR监测 |
三、研究局限性及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头孢西丁钠与三种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用品: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输液基质的选择 |
2与抗生素配伍 |
3与维生素类注射剂配伍 |
4与其他西药配伍 |
5与其他中药注射剂配伍 |
6小结与展望 |
(10)头孢西丁钠在不同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仪器与用药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3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的检查 |
3.2 注射用头孢西丁钠在3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的检查 |
4 讨论 |
四、骨宁注射液在三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氨甲苯酸与酚磺乙胺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及pH的测定分析[J]. 杨晋源. 中国当代医药, 2021(22)
- [2]顺铂在PIVAS中的配置和防护策略及临床滴注方式研究[D]. 高宇.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银杏达莫注射液在三种大输液中的稳定性考察[J]. 刘秀珍,刘建军,徐文.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07)
- [4]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D]. 李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静脉药物配置后的效期研究[D]. 张彬山. 厦门大学, 2018(07)
- [6]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刺五加注射液相容性研究[D]. 严林荣.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12)
- [7]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及其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安全性研究[D]. 时扣荣.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6)
- [8]头孢西丁钠与三种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的考察[J]. 黄祖贵. 北方药学, 2014(12)
- [9]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 刘辰翔,谭乐俊,王萌,朱彦. 中成药, 2015(04)
- [10]头孢西丁钠在不同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观察[J]. 郭冰. 中外医疗, 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