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世界禽肉产量预计将达到7000万吨

2002年世界禽肉产量预计将达到7000万吨

一、2002年世界禽肉产量预计达7000万吨(论文文献综述)

王馨彗[1](2020)在《中国居民肉类消费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产业链条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全局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从最开始的物质供给难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阶段,转变为物质不断创新发展,消费需求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肉类是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消费品,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对于肉类消费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但已经逐渐从满足温饱消费向膳食均衡消费的方向转变。近几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畜禽规模整合以及非洲猪瘟等外部因素冲击,对于肉类的生产和消费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探究我国居民肉类消费及影响因素,从而促进居民肉类消费需求的增长,对于优化肉类消费结构、保障肉类价格稳定、促进畜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及改善居民消费观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国肉类产量及居民消费现状为切入点,通过消费需求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消费结构理论以及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相关分析方法,利用2000-2018年的居民收入、猪牛羊禽四种肉类价格以及人均肉类消费量等数据,对我国猪牛羊禽肉的需求弹性具体情况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从需求量和价格两个角度对替代品进行强度排序,再通过梳理世界肉类消费的影响因素,构建消费需求函数,探究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居民肉类消费的对策建议。具体而言,论文将集中研究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分析现阶段我国肉类消费现状及特征;二是测定我国猪牛羊禽四种肉类的需求弹性,包括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及交叉价格弹性,分析需求弹性的具体情况及趋势,探究居民肉类消费选择及替代品结构;三是探究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肉类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居民肉类消费量及支出稳步上升,猪肉消费比重下降,消费结构逐渐改变;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量差距逐渐缩小,相较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肉类消费侧重点仍在猪肉消费,牛羊肉消费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在肉类需求收入和价格弹性方面,猪牛羊禽四种肉类都为生活必需品,对收入的变动缺乏敏感;禽肉需求对价格变化最为敏感且是富有弹性的,猪牛羊三种肉类需求对自身价格变动需求并不敏感;需求价格弹性大于需求收入弹性,表明通过调控价格来刺激肉类消费需求更为有效。(3)在肉类消费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方面,猪牛羊禽四种肉类互为替代品,可以从需求量和价格两个方面对替代情况进行分析,从价格角度出发,可以通过某肉类的价格变化,观察到其他肉类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得出肉类替代品之间的替代程度进行排序。(4)在中国居民肉类消费影响因素方面,收入、价格、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水平都是影响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的显着因素。此外,结合需求弹性分析,可以对影响因素进行简单排序,影响程度最大的为价格,其次为城市化水平,再次为收入水平,最后为经济发展水平。

Bumtsend Munkhdelger[2](2020)在《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蒙古国的人的生活主要依靠草原畜牧业提供畜产品。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蒙古国经济增长影响很大。蒙古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肉制品加工产业的生产能力、发展趋势及增加出口产出的政策。目前,蒙古国肉制品产业主要由小型企业和手工作坊组成。蒙古国生产的所有肉类中,只有不到10%是由屠宰厂生产的,通过工业手段加工,而其余的90%是通过牧民传统手工方式加工出来的。因此,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还没形成规模、效率低下,需要重视未来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蒙古国的丰富肉类资源及提升国际竞争力,抓住发展机遇。为了分析目前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采用产业组织理论传统范式——SCP模型,从集中度、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进入壁垒与政府政策研究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的市场结构,从合谋与策略性行为、广告等方面研究其市场行为,从资源配置效率,生产率与利润率方面分析其市场绩效,最后针对肉制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提升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市场绩效的建议。

侯晶[3](2019)在《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研究 ——基于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实验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国际运行经验来看,契约农业在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链接、降低农户市场风险、节约交易成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户增收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学者们对中国契约农业的现实考察发现,在契约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契约参与率低、违约率高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契约关系稳定性方面令人堪忧。“参与率低”和“履约困难”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也凸显了当前“龙头企业+农户”契约模式的推广对正处于深度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并再次引发人们的思考:龙头企业带动型契约农业为何在中国难以有效实施?影响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中国农业产业化政策需回答的现实问题。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发现,影响农户契约参与、违约的因素包括农户的特征、所处的交易环境、与农户特征和交易环境相关的交易特性以及产品属性和契约形式等。然而,已有文献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市场风险、交易成本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农户的个体内在特征(即代理人的行为偏好、贴现、风险态度等因素)。由于心理特征测量的困难性,尚缺乏从个体内在偏好等微观视角的专门分析,特别是没有基于农户行为动机背后的心理因素对农户契约参与和违约行为等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事实上,农户契约参与、违约、续约等行为决策本质上可以视为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经济行为决策,其中心理因素是行为发生的内因,对于行为决策的产生过程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因此要深入探究农户契约参与、违约等行为的决策机制,需要融合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来构建其整体分析框架。行为经济学是传统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仍将成本收益分析视为基本的逻辑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心理“认知偏差”来分析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试图在统一的逻辑分析框架下,探究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对个体行为决策的综合作用机制,能够较为有效的分析和预测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提高经济学模型的现实解释力。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立足于行为经济学视角,以时间偏好理论、前景理论及有限理性下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为基础,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探究农户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行为、违约行为与长期续约意愿的影响机制与路径,剖析异质性农户的行为决策的差异特点,解释中国契约农业实践中的农户契约参与及契约关系稳定性问题,为政府和龙头企业促进农户契约参与率、降低农户违约率、提高契约关系长期稳定性和保障农户收入制定相关政策、优化契约机制设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按照契约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契约关系的发展过程,从契约签订、契约执行、契约延续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行为、农户违约行为、农户长期续约意愿的影响机制,进而建立了“个体偏好一契约参与—违约一续约”这一研究路径,为系统研究基于农户个体偏好视角的契约农业参与及契约关系提供了较为完整的逻辑分析框架。随后,采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并构建贴现效用模型测量和估算农户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在此基础上采用计量方法围绕农户契约决策展开了一系列实证研究,从而深入系统地阐释了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相应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在对中国肉鸡产业链生产环节及契约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采用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当前契约农业模式对肉鸡养殖农户绩效的影响。首先在从总体层次上分析契约农业的农户收入效应,其次采用分位数回归进一步分析契约农业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户绩效影响的差异性,为深入理解农户参与契约农业的行为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该部分的研究结论显示:契约农业在整体上能够显着提升肉鸡养殖农户的收入水平,但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户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性,即契约农业仅对低收入层次农户的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并对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此外,在生产合同模式下,龙头企业提供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对契约农户的收入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2)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测度农户的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首先分别设计农户的时间偏好实验与风险偏好实验,然后构建融合前景理论和准双曲线贴现理论的贴现效用模型,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共同估算农户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进而对基于实验获取的偏好特征与农户现实中契约行为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对农户时间与风险偏好的估计结果发现:从总体上看,中国肉鸡养殖农户缺乏耐心且存在短视认知偏差、农户通常无法准确评估概率事件、并倾向于规避风险和损失;但是农户之间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异质性较为明显。具体而言,与契约农户相比,独立养殖户整体具有更高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程度,即更加缺乏耐心并富有冒险精神;与履约农户相比,违约农户具有更高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程度;以及与具有长期续约意愿的农户相比,不愿意续约的农户具有,更高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程度。(3)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影响,以及契约参与行为决策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样本进行分类,探讨不同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类型的农户其契约参与决策的差异性。此外,进一步运用多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农户对契约属性的选择偏好。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行为均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即农户的短视认知偏差越小、耐心程度越高,以及农户的风险规避程度和损失规避程度越高、评估概率事件越准确,则农户参与契约农业的可能性越大。②农户契约参与行为存在空间相关性,即农户在做出契约参与决策时具有正相关的空间溢出效应,体现了农户行为决策的同群性。③考虑农户偏好异质性后发现,市场风险仅对时间偏好程度和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的农户的契约参与行为具有显着影响。即对于短视程度与冒险程度较低的农户而言,市场风险越大,农户参与契约农业的概率越大。④针对农户契约属性选择偏好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显着影响农户对契约条款的选择偏好。具体而言,短视程度和冒险程度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短期契约;而风险规避程度和损失规避程度越高的农户,更加偏好于具有固定价格条款及固定补贴方式的契约。(4)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生产阶段违约和销售阶段违约的影响,并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异质性偏好农户的违约行为决策的差异特点。此外,进一步基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不同群体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农户违约行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违约行为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具体而言,农户短视认知偏差越大、耐心程度越小,以及农户的风险规避程度越低,则农户违约的概率越大;并且与销售阶段的违约行为相比,农户生产阶段的违约行为受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的影响程度更明显。②考虑农户偏好的异质性后发现,交易成本和专用性资产仅对时间偏好程度和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的农户的违约行为具有显着影响,这表明农户的短视态度和风险倾向削弱了交易成本、专用性资产等传统机制对契约稳定性的作用。③考虑农户交易成本异质性后发现,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不同交易成本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相对而言,养殖场距离龙头企业较近的农户,其违约行为决策受到风险偏好的影响较大,而养殖场距离龙头企业较远的农户,其违约行为决策受到时间偏好的影响较大。(5)在考虑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感知价值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变量——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和分析时间偏好、风险偏好和感知价值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机理,并考虑了感知价值在农户个体偏好与续约决策之间的中介作用。此外,进一步以农户的生产规模特征为调节变量,通过分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挖掘农户续约决策的差异。农户续约意愿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显着影响农户的续约意愿。具体而言,农户对契约农业参与绩效的感知程度越高,以及对契约农业参与成本或风险的感知程度越低,则其续约意愿越强烈;且与感知利益相比,农户对契约参与的风险感知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更为明显。②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显着负向影响农户的续约意愿,表明农户的短视程度和冒险程度越高,则越不倾向于长期续约。并且农户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感知利益的影响均显着,表明农户的感知利益对个体偏好和续约意愿间的关系产生中介作用。③进一步的分群组分析结果发现,时间偏好、风险偏好和家庭禀赋潜变量显着影响中小规模农户的续约意愿,但对大规模农户的作用不明显。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建议加强对契约执行的监管力度、提高契约条款的透明度,引导龙头企业制定有利于农户的具有多样化属性的契约;基于农户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特性完善契约农业的履约约束机制,设计有利于增加农户当期履约收益和短期违约成本的制度等;加强欠发达地区契约农业宣传,提高小规模农户对契约农业的认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契约农业的示范作用,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积极扶持和推进契约农业组织模式创新和发展,建立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和风险分担机制,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并提出相关具体政策建议。

韩昕儒[4](2016)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的供求、贸易与预测》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气候变化、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世界和中国玉米的供求及贸易形势都有了新的变化。随着中国玉米进口量的增加,国际玉米市场对中国玉米的影响将更为明显,同时全球气候变化、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也将加大未来国际玉米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从全球化角度重新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生物能源发展和中国农业政策对世界玉米市场的影响。本研究的总目标是,通过构建世界玉米供求模型,模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气候变化、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中国的最新玉米政策对中国玉米供求的影响,分析2020和2030年中国玉米供求形势,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为了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在对局部均衡理论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理论框架;梳理了世界玉米和生物乙醇的发展脉络和现状,构建了世界玉米和生物乙醇供求平衡表;总结了中国玉米供求现存的主要问题以及现有研究对中国玉米供求的展望;构建了世界玉米供求模型,并对模型结构、求解算法、模型参数、模型的校准、复制、稳健性及精确度进行了说明;利用世界玉米供求模型对设定的三类模拟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对2020和2030年世界与中国玉米供求形势进行了展望。本研究主要贡献在于以全球化的视角构建了玉米供求模型,并在模型中加入了气候变化和生物乙醇因素,同时对中国最新玉米政策的政策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校准和复制过程表明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程序正确、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可以用于中长期的模拟预测。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稳健性检验表明,当模型所有参数同时变化小于2.5%时,模型模拟结果的偏差小于10%,表明模型的稳健性较好。为了进一步检验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精确度,本研究将中位基本模拟方案得到的2013和2014年的主要变量模拟值和实际值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显示,在所有61个变量中,有34个变量的MAPE小于10,占全部变量的55.7%;有46个变量的MAPE小于20,占全部变量的75.4%;61个变量的Theil IC平均值为0.19。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模拟精度较好。因此,本研究构建的世界玉米供求模型能够较为稳健、准确地模拟未来世界和中国玉米供求形势的变化。世界玉米供求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未来世界和中国玉米价格将呈下降趋势;在大部分情况下,2020和2030年中国玉米仍将处于净进口状态,净进口量可能不断增加;气候变化和政府政策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国玉米的供求形势。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中位基本模拟方案的模拟结果显示,2020和2030年世界玉米价格将分别为2012年的40.78%和35.70%,中国玉米生产者价格分别为2012年的39.36%和33.40%;2020年中国玉米产量为2.04亿吨,2030年达到2.31亿吨;中国玉米需求量将从2012年的2.11亿吨增至2020年的2.16亿吨和2030年的2.52亿吨;中国玉米净进口量将从2012年的515.3万吨增至2020年的1204万吨和2030年的2045万吨。在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的中位基本模拟方案下,2020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比2015年减少801.9万公顷,明显高于中国政府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政策目标(333.3万公顷)。因此,中国的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可以满足政府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政策目标。第二,在中国政府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的前提下,去库存措施会进一步压低玉米价格,从而导致未来中国玉米的产量增幅小于需求增幅,以致净进口量不断增加;深加工限制政策的继续实施将可以充分抑制中国玉米需求,使国内产量可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甚至可以实现玉米的净出口,但会减少生产者剩余;综合政策的实施同样可以保证国内产量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同样也会减少生产者剩余。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世界玉米价格将可能进一步下降,造成国内价格远高于国外价格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且中国玉米的净进口量可能进一步增加。因此,一方面现有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应在统筹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并充分论证不同价格制度对中国食物安全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应该转变战略思维,制定国内外资源战略,结合“一带一路”等政策目标适当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此外,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将可能从根本上影响中国玉米的供求形势。政府的政策制定应保持透明度、持续性和可行性,并且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不同政策组合的政策效果。

司智陟[5](2012)在《基于营养目标的我国肉类供需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和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谷类食物消费逐渐减少,肉类食物需求不断增多,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耕地、水、环境等资源的压力更为严峻,保障肉类供需平衡难度加大。同时,我国居民营养状况虽然得到很大改善,但是还存在着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现象。"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如何协调肉类生产、消费与居民营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当前肉类生产与消费,消费与营养存在矛盾的前提下,研究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供需问题,创新性地建立营养引导消费,消费指导生产的模式,对合理利用我国资源、保障肉类供需平衡、实现居民营养健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搜集了大量的权威数据基础上,对肉类生产和消费现状开展了深入研究,并通过时序模型对未来10年生产和消费进行推算,并进行肉类供需匹配度分析。提出未来我国肉类生产和消费应进行合理规划,必须从需求出发,以营养健康为目标调整肉类生产。为了实现以营养目标调整肉类供需,本文借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肉类摄入推荐标准,通过营养素需求量验证肉类摄入的合理标准,测算按照能量摄入的不同,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居民肉类消费量。并根据合理的肉类消费结构,对猪、牛、羊、禽分品种肉类消费量进行了测算。在考虑了浪费因素后,对实际肉类消费量与营养目标进行了对比和差距分析。通过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食物消费量,本文尝试推算合理的肉类生产量。在参考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机构的研究基础上,考虑了统计口径、各环节损耗、浪费等因素,反推肉类产量及出栏量,并采用比例分成法测算全国及各区域肉类供给水平,分析全国及各区域肉类供求状况。进而提出保障我国肉类产品有效供给,要做到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发挥肉类优势区域潜力,切实提高优势地区肉类供给水平。本文对营养目标下的肉类供需状况进行比较和效益分析。以中等能量水平下肉类消费的生产资源需求进行估算,并与非营养目标下的肉类生产资源需求进行对比。结果显示,2020年,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需求要比非营养目标的肉类需求每年节约粮食0.81亿吨;节约水源1478亿吨;节约耕地面积850万公顷。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需求还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每年可减少畜禽排泄物8.07亿吨;减少甲烷排放量226.18万吨,减少氧化亚氮排放量24.29万吨,有效地实现了节约资源及保护生态和环境。最后本文提出以营养健康为目标保障肉类供需平衡的政策建议,一要建立营养目标下的食物安全新理念;二要调整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结构,保障营养均衡;三要以营养健康为目标调整畜牧业生产和结构;四要加大对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五要制定畜牧业与营养等多部门的协同机制;六要加大食物营养与合理膳食的宣传和普及。

许坤[6](2010)在《安徽肉禽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牧业大省,我省未来农业发展的希望在于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将会极大的推进我省农业的发展,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的繁荣,并将进一步解决长期以来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安徽肉禽产业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的产业化水平,并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安徽肉禽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关键制约因素,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结果对安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肉禽产业乃至全省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研究首先是关注我国肉禽业市场的需求情况。第一是国际禽肉市场分析,第二是国内禽肉市场分析,第三是安徽禽肉目标市场分析。然后研究安徽肉禽产业发展现状。第一是要分析安徽种禽场概况和肉禽良种繁育体系,第二是分析肉禽生产企业及制约因素,第三是研究安徽肉禽产业带的比较优势及优质肉禽养殖生态经济条件分析,第四是安徽肉禽产业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分析以及经济高效集约肉禽养殖场运营模式分析。接下来分析了安徽肉禽产业的产品结构,包括了优质肉用禽品种结构、肉鸡发展分析、肉鸭发展分析、肉鹅发展分析、特种肉禽发展分析以及功能禽肉产品发展分析。本文第五部分分析了安徽肉禽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持条件,作为技术支持条件的饲料技术与肉禽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和应用最新饲料技术来提高家禽的饲料转化效率,改善饲料安全,提高饲料品质,开发“生态性安全饲料”工艺和技术,实施“安全畜产品”战略,确保消费者健康。本文第六部分重点分析了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安徽肉禽产业的情况。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安徽省肉禽产业得到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了区域优势,构建优势和特色产业,积极推进肉禽产业化经营发展。

唐修君[7](2008)在《全球家禽生产、屠宰、贸易、消费数据库》文中研究表明本专题中统计和收集了近10年间,世界各大州家禽屠宰量、禽肉产量、鸡屠宰量、鸡肉产量、火鸡屠宰量、火鸡肉产量、世界鸭屠宰量、鸭肉产量、鹅屠宰量、鹅肉产量,各大州主要国家鸡屠宰量和鸡肉产量;选定的国家肉鸡、火鸡肉产量、各国鸡肉产量排名。世界禽肉贸易的相关数据;世界禽肉消费量的相关数据;世界蛋鸡生产数据;蛋品贸易数据及鸡蛋消费量数据。

申秋红[8](2008)在《中国家禽产业的经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畜牧业发展中,家禽产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满足人民群众对肉类产品需求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家禽产品仍将是我国食物结构中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并将为未来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继续作出巨大的贡献。家禽产品生产近年来发展迅速,禽肉产量增长较快,且在肉类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禽肉主产省有山东、广东、江苏等省份,其产量约占全国的47%。禽蛋生产聚集在东北、华中和华东地区。在分析家禽生产情况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家禽产品的物质投入、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得出这三项投入的贡献率禽肉分别为86%、16%和17%;禽蛋为43%、-9%、71%。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禽产品消费基本保持上升趋势。1985-2006年,禽肉消费年均增长率12.2%,禽蛋4.1%。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快餐消费的日渐盛行,家禽产品的户外消费日益增加。在对家禽产品消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之后本文设定了家禽产品消费模型,分别计算出家禽产品的城乡居民户内和户外消费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家禽产品流通和加工对家禽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家禽产品市场价格趋于平稳,且略呈下降趋势。影响其价格变化的因素有饲料价格、相关品价格、居民收入等。禽肉加工中,只有5%左右经过深加工,禽蛋的95%是以鲜蛋的形式上市的。目前,我国家禽产品加工业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对家禽产业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全面成为禽肉的净进口国,我国除进口一定数量的种禽蛋外,禽蛋一直保持出口优势地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生产、消费、流通和外贸在内的中国家禽产业局部均衡模型,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该模型分析了宏观经济重大影响因素,例如收入、饲料价格、汇率对中国家禽产业的影响。在通过模型预测精度检验的前提下,预测了中国家禽产业在人均收入、饲料价格和汇率变动等情况下的家禽产品供给、需求、进出口、均衡价格的未来发展趋势。具体地,拟定了五个预测方案,即基准方案、经济增长方案、饲料价格上涨方案、汇率方案以及综合方案。预计到2020年,综合考虑人均收入以中速速度9%增长,饲料价格上涨15%,人民币汇率以2%的速度上升,结果显示,禽肉产量、净进口、总供给、均衡价格、总需求分别比基准方案下降0.97%,提高40%,上升1.8%,提高10.5%,增加34.5%;禽蛋产量、净进口、总供给、均衡价格、总需求分别比基准下降3.1%、0.9%、2.6%,提高30%,下降2.9%。基于此,对中国家禽产业提出以下建议:生产方面,适当控制家禽散养数量,发展规模化养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健全基层兽医组织和培训,形成疫病防治网络。消费方面,恢复消费者信心,建议政府、媒体和行业协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正面宣传。加工方面,提高家禽产品的附加值,增加花色品种,积极开展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家禽加工出口基地,促进家禽产品出口。关于外贸,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巩固传统出口渠道,开发新兴消费市场;同时加强对家禽产业的宏观调控。

李瑾[9](2008)在《基于畜产品消费的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正处在食物消费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食物消费结构由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向动植物性食物并重的方向发展,消费方式也从以户内消费为主向户内外消费和成品、半成品消费的多元化方式转变。随着食物消费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必将影响生产结构。本研究对畜产品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提出了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为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以及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21世纪前后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特征及趋势,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收入增长,居民户内户外畜产品消费将呈增长趋势,其中户内消费以奶及奶制品的增长幅度最大,其后依次为牛羊肉、禽类、禽蛋和猪肉,户外消费以禽肉的增长幅度最大,其次为牛羊肉、猪肉和禽蛋,户外消费对城镇居民来说还属于奢侈品。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猪为主的耗粮型畜牧业生产格局使得饲料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奶牛业是我国畜牧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优质安全的畜产品供给少;畜牧生产区域布局没有充分挖掘饲料资源的利用潜力,如南方草山草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粮仓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畜产品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畜产品结构缺乏多层次与多样化,畜产品质量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存在着显着差距,落后的生产效率与旺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是系统工程,受国情、地域特征、农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需求和生产效率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把全国作为一个整体考虑,选取需求收入弹性和饲料转化率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测算关联系数,结果发现,奶类的关联系数最高,为0.98,后面依次为牛肉、羊肉、禽肉、禽蛋、猪肉。在各养殖业中应优先发展奶牛业,其次为肉牛业、肉羊业、肉禽业,最后为蛋禽业和养猪业。这一结果是与我国目前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相一致的。以区域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对全国31个省主要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发现生猪生产的优势地区为华中和东南地区;肉牛生产的优势区域有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肉羊生产的优势区域为西北和东北地区;禽肉生产的优势区域有东南、华中和华北地区;奶类生产的优势地区有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禽蛋生产的优势区域是华北、东北和华中地区。饲料转化率本身是一个技术效率指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畜种结构、饲料营养配制、疫病防治3个因素对饲料转化率的影响最大,权重均超过10%,其次是饲料加工、储藏、良种率、畜群结构、饲养环境4个指标的权重均超过5%,对饲料转化率也有较大的影响。

于希国[10](2008)在《卓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战略管理理论,通过对吉林卓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发现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机会和外部威胁,找到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再根据战略管理原理的科学分析,为企业制定一个有效的、可以通过企业管理者的领导实际执行的企业发展战略。本文根据卓越公司真实、可靠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禽肉企业的深入了解和调查,掌握了行业现有状况的有效数据,为公司制定出未来发展战略规划,企业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使卓越公司做强作大,一步步走向中国禽肉行业50强。本文通过对行业内部的分析和资源市场的分析,为卓越公司选择了发展方向,如果公司以此为指导,公司会朝着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前进,加上政府大力扶持,相信公司一定提前完成既定目标,加快国际化进程。

二、2002年世界禽肉产量预计达7000万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世界禽肉产量预计达7000万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居民肉类消费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肉类消费
        2.1.2 需求弹性
        2.1.3 替代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消费需求理论
        2.2.2 消费结构理论
        2.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肉类产量及居民消费现状
    3.1 肉类生产及消费概况
        3.1.1 肉类总产量情况
        3.1.2 居民人均肉类消费概况
    3.2 居民肉类总消费量及特征分析
        3.2.1 肉类总消费量测算
        3.2.2 肉类消费特征分析
        3.2.3 肉类消费结构特征分析
    3.3 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现状
        3.3.1 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量概况
        3.3.2 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支出概况
        3.3.3 城乡居民肉类消费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肉类需求弹性分析
    4.1 肉类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4.1.1 猪肉需求收入弹性
        4.1.2 牛肉需求收入弹性
        4.1.3 羊肉需求收入弹性
        4.1.4 禽肉需求收入弹性
    4.2 肉类需求价格弹性分析
        4.2.1 猪肉需求价格弹性
        4.2.2 牛肉需求价格弹性
        4.2.3 羊肉需求价格弹性
        4.2.4 禽肉需求价格弹性
    4.3 肉类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分析
        4.3.1 猪肉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4.3.2 牛肉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4.3.3 羊肉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4.3.4 禽肉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4.4 肉类需求弹性结果归纳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5.1 世界肉类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5.1.1 世界肉类生产及贸易近况
        5.1.2 世界人均肉类消费量近况
        5.1.3 世界肉类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5.2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5.2.1 变量选取
        5.2.2 模型构建
        5.2.3 变量统计描述
        5.2.4 回归结果分析
    5.3 中国与世界肉类消费对比分析
        5.3.1 中国与世界肉类生产及贸易对比
        5.3.2 中国与世界人均肉类消费量对比
        5.3.3 中国与世界肉类消费影响因素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刺激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肉类消费结构
        6.1.1 稳定畜禽生产及供给
        6.1.2 加强猪牛羊禽肉的消费互补
    6.2 保障肉类价格稳定
        6.2.1 国家加大财政支持
        6.2.2 建立健全市场价格调控机制
    6.3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6.3.1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6.3.2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6.4 健康居民消费观念
        6.4.1 引导居民树立健康肉类消费理念
        6.4.2 加强膳食营养宣传力度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SCP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2.2 文献回顾
3 全球肉类产业的现状及领先肉类生产国家
    3.1 全球肉类产业现状
    3.2 肉类生产领先国家
4 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4.1 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发展历程
    4.2 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4.3 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链
    4.4 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相关的政策
5 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组织分析
    5.1 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5.2 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5.3 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6 提升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绩效的政策建议
    6.1 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2 优化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组织的政策建议
7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研究 ——基于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实验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具体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研究主体
        1.2.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1.6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农户行为理论
        2.1.2 现代契约理论
        2.1.3 行为经济学
        2.1.4 实验经济学
        2.1.5 感知价值理论
        2.1.6 简要评述
    2.2 文献综述
        2.2.1 农户契约农业参与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2.2 契约关系稳定性、农户违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2.3 契约农业对农户绩效的影响研究
        2.2.4 简要评述
3 理论分析框架
    3.1 逻辑分析思路
    3.2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违约、续约决策的影响机制分析
        3.2.1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
        3.2.2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机制
        3.2.3 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感知价值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机制
    3.3 数据来源
        3.3.1 微观调查数据
        3.3.2 宏观统计数据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肉鸡产业契约农业发展现状及实施效果分析
    4.1 中国契约农业的发展、功能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 契约农业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4.1.2 契约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4.2 肉鸡产业的生产与发展状况考察
        4.2.1 世界肉鸡生产与贸易情况
        4.2.2 中国肉鸡生产与贸易情况
        4.2.3 江苏省肉鸡产业的生产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4.3 中国肉鸡产业契约农业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形式
    4.4 契约农业对肉鸡养殖农户的收入效应分析
        4.4.1 理论机制与计量模型设定
        4.4.2 自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4.4.3 实证结果分析
        4.4.4 稳健性检验
        4.4.5 进—步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农户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测度: 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
    5.1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实验设计
        5.1.1 时间偏好实验设计
        5.1.2 风险偏好实验设计
        5.1.3 实验补充说明
    5.2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概念框架
    5.3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估计方法
    5.4 偏好参数的估计结果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5.4.1 农户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总体估计结果
        5.4.2 契约农户和独立养殖户的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比
        5.4.3 履约农户和违约农户的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比
        5.4.4 不同续约意愿农户的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6.1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1.1 计量模型设定
        6.1.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6.2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实证分析
        6.2.1 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6.2.2 基于异质性偏好的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分析
        6.2.3 潜在内生性讨论
        6.2.4 稳健性检验
    6.3 进一步讨论: 农户对契约属性的选择偏好研究
        6.3.1 变量说明
        6.3.2 计量模型设定
        6.3.3 农户契约属性选择偏好的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研究
    7.1 计量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7.1.1 计量模型设定
        7.1.2 变量选取
    7.2 样本描述性统计
    7.3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违约行为的实证分析
        7.3.1 农户违约行为的双变量Probit模型估计结果
        7.3.2 基于异质性偏好的农户违约行为分析
        7.3.3 潜在内生性讨论
        7.3.4 稳健性检验
    7.4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异质性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感知价值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研究
    8.1 理论模型构建
    8.2 变量设计与样本特征分析
        8.2.1 变量设计
        8.2.2 样本特征分析
    8.3 计量模型设定
    8.4 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感知价值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实证分析
        8.4.1 信度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8.4.2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8.4.3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
    8.5 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感知价值对异质性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
        8.5.1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8.5.2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
    8.6 本章小结
9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涵义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涵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的供求、贸易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
    1.6 研究假设
    1.7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模型框架
    2.1 局部均衡理论
    2.2 现有食物供求模型的比较分析
    2.3 本研究的局部均衡模型框架
第三章 世界玉米和生物乙醇供求与贸易分析
    3.1 世界玉米供求与贸易的演变过程
    3.2 中国玉米供求与贸易演变过程
    3.3 世界和中国生物乙醇供求与贸易演变过程
    3.4 中国玉米供求现存问题与未来形势
第四章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构建
    4.1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框架
    4.2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求解算法
    4.3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参数
    4.4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校准、复制与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5.1 模拟方案的设定
    5.2 基本模拟方案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5.3 气候变化模拟方案的模拟结果
    5.4 政策模拟方案的模拟结果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营养目标的我国肉类供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食物消费不断升级,营养需求成为关注热点
        1.1.2 肉类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生产与消费结构上存在脱节
        1.1.3 肉类产业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1.1.4 营养不均衡问题突出,居民健康受到威胁
    1.2 目的和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内容
    1.4 数据来源及调整说明
        1.4.1 生产数据
        1.4.2 消费数据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2.1.1 膳食营养健康目标的国内外研究
        2.1.2 营养角度分析肉类食物摄取的国内外研究
        2.1.3 畜产品供需状况的国内外研究
        2.1.4 畜产品供需预测的国内外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营养均衡理论
        2.2.2 供需均衡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2.3.1 肉类
        2.3.2 营养素
        2.3.3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3.4 平衡膳食
        2.3.5 营养目标
第三章 我国肉类供需现状分析及趋势判断
    3.1 我国肉类生产分析
        3.1.1 我国肉类产量
        3.1.2 我国肉类生产结构
        3.1.3 我国肉类生产区域分析
    3.2 我国肉类消费分析
        3.2.1 我国肉类消费量
        3.2.2 我国肉类消费结构
        3.2.3 我国肉类消费区域分析
    3.3 我国肉类生产与消费推算
        3.3.1 肉类生产推算
        3.3.2 肉类消费推算
    3.4 我国肉类供需匹配度分析
        3.4.1 肉类生产与消费差距原因剖析
        3.4.2 肉类供需匹配度
        3.4.3 未来肉类供需趋势判断及思考
    3.5 小结
第四章 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与肉类摄入
    4.1 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与营养状况
        4.1.1 膳食模式变迁,肉类消费增加
        4.1.2 脂肪超标,蛋白质摄入不足
        4.1.3 动物性食物提供营养素增加,城乡差距大
    4.2 肉类消费与营养健康的关系
        4.2.1 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状况
        4.2.2 肉类消费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4.3 肉类消费在居民膳食营养结构中的地位
        4.3.1 肉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探讨
        4.3.2 动物性食物生物学利用价值探讨
        4.3.3 肉类消费在人类膳食中具有重要地位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消费
    5.1 营养目标
        5.1.1 国外膳食指南
        5.1.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5.2 营养目标认知分析
        5.2.1 调查方法和问卷设计
        5.2.2 样本特征与统计描述
        5.2.3 营养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消费预测
        5.3.1 未来肉类消费结构预测
        5.3.2 未来人口数量预测
        5.3.3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摄入量
        5.3.4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消费量
    5.4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消费量与现实消费差距分析
        5.4.1 现实肉类消费超过营养目标
        5.4.2 消费差距原因分析—基于在外就餐肉类浪费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生产
    6.1.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产量
        6.1.1 肉类消费量推导产量
        6.1.2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产量推算
    6.2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发展规模
        6.2.1 肉类产量推导出栏
        6.2.2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出栏推算
    6.3 基于营养目标的各区域肉类供给
        6.3.1 全国及各区域肉类供给比例
        6.3.2 全国及各区域肉类发展规模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供需效益分析
    7.1 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分析
        7.1.1 减少脂肪摄入,降低慢性病发病率
        7.1.2 调整动物性食物结构,达到营养均衡
    7.2 节约生产资源效益分析
        7.2.1 节约饲料粮
        7.2.2 节约水资源
        7.2.3 节约土地资源
    7.3 保护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7.3.1 减少动物代谢排泄物
        7.3.2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预测肉类生产与消费增长趋势,分析未来肉类供需匹配度
        8.1.2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需求分析
        8.1.3 考虑肉类浪费因素,研究实际消费与营养目标的差距
        8.1.4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供给及供求趋势分析
        8.1.5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供需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8.2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供需政策建议
        8.2.1 建立营养目标下的食物安全理念,促进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8.2.2 调整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结构,保障营养均衡
        8.2.3 基于营养健康为目标,调整肉类生产和结构
        8.2.4 加大对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8.2.5 建立畜牧业与营养等多部门的协同机制
        8.2.6 加大食物营养与合理膳食的宣传和普及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安徽肉禽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1.3 肉禽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1.3.1 产业发展理论
        1.3.2 农业产业发展规律
        1.3.3 规模经济理论
    1.4 现代肉禽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
        1.4.1 七个中发1 号文件显示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1.4.2 《畜牧法》出台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 禽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2.1 国际禽肉市场分析
        2.1.1 国际禽肉市场生产和贸易分析
    2.2 国内禽肉市场分析
        2.2.1 国内禽肉市场生产现状
        2.2.2 国内禽肉产品进出口情况
        2.2.3 国内禽肉消费分析
    2.3 禽肉消费的区域分布
        2.3.1 鸡肉及其产品消费
        2.3.2 水禽肉及其产品消费
    2.4 安徽禽肉目标市场分析
        2.4.1 国内市场
        2.4.2 国外市场
        2.4.3 安徽禽肉市场发展目标
3 安徽肉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安徽种禽场概况和肉禽良种繁育体系
        3.1.1 安徽省种禽场概况分析
        3.1.2 种禽繁殖体系
    3.2 肉禽生产企业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3.2.1 肉禽生产企业现状
        3.2.2 制约因素分析
    3.3 安徽肉禽产业带的比较优势分析
        3.3.1 安徽肉禽产业带分布
        3.3.2 安徽肉禽产业带的比较优势分析
    3.4 安徽肉禽产业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分析
        3.4.1 以人为本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化支撑体系
        3.4.2 以完善利益机制为核心,推进禽业产业化发展
        3.4.3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不断增强禽业竞争力
        3.4.4 以引导、扶持为重点,优化禽业发展环境
    3.5 经济高效集约肉禽养殖场运营模式
        3.5.1 一体化的龙头企业
        3.5.2 办理肉禽养殖保险
        3.5.3 社会化服务
        3.5.4 抓好“全、深、优、快”这四个字,构建公司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模式
4 安徽肉禽产业的产品结构分析
    4.1 优质肉用禽品种结构分析
    4.2 肉鸡发展分析
        4.2.1 黄羽肉鸡
        4.2.2 白羽肉鸡
    4.3 肉鸭发展分析
        4.3.1 肉鸭的市场需求分析
        4.3.2 我国肉鸭发展现状及趋势
        4.3.3 安徽肉鸭发展分析
    4.4 肉鹅发展分析
        4.4.1 鹅肉市场分析
5 安徽肉禽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持条件分析
    5.1 饲料技术与肉禽产业发展
        5.1.1 饲料技术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1.2 肉禽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5.2 疫病防控与肉禽产业发展
        5.2.1 影响肉禽生产的主要疫病
        5.2.2 禽病的防控技术现状
        5.2.3 当前禽疫病防控中存在的误区及不足
        5.2.4 安徽禽病控制和防控体系建设的现状
        5.2.5 当前如何搞好禽场疫病防控
        5.2.6 禽流感与肉禽产业化
    5.3 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与肉禽业的发展
        5.3.1 肉禽标准化健康养殖的内涵
        5.3.2 肉禽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的主要着眼点
        5.3.3 肉禽标准化健康养殖生产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5.3.4 全面推进肉禽业标准化健康养殖
    5.4 加工技术与禽肉产业发展
        5.4.1 我国禽肉加工现状
        5.4.2 加工技术在禽肉加工中的应用
        5.4.3 禽肉制品现状和发展方向
    5.5 安徽省畜牧业科技水平对肉禽产业的贡献
6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安徽肉禽产业情况分析
    6.1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安徽肉禽产业的概况
        6.1.1 区域分布
        6.1.2 项目类型
        6.1.3 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肉禽产业总投入及其构成
    6.2 支持的重点环节及关键点
        6.2.1 支持肉禽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
        6.2.2 支持肉禽产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6.2.3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6.2.4 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健全利益联合机制
    6.3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安徽肉禽产业的效果分析
        6.3.1 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安徽肉禽产业成效概况
        6.3.2 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安徽肉禽产业促进企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成效
        6.3.3 安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安徽肉禽产业项目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效
    6.4 项目管理制度和机制创新
        6.4.1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安徽肉禽产业的项目管理制度
        6.4.2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安徽肉禽产业的机制创新
7 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8)中国家禽产业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家禽产业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家禽产业的研究现状
        1.2.3 对家禽产业研究现状的评析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概念说明与界定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数据来源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困难
第二章 家禽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2.1 家禽起源
    2.2 全球家禽业发展概况
        2.2.1 禽肉生产
        2.2.2 禽蛋生产
        2.2.3 家禽产品贸易
        2.2.4 家禽产品消费
    2.3 中国家禽产业发展概况
        2.3.1 中国家禽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2.3.2 中国家禽产业发展现状
        2.3.3 中国家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4 中国家禽产业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2.4.1 畜牧业在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4.2 家禽产业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2.4.3 加入WTO 与中国家禽产业的发展
        2.4.4 禽流感疫情与中国家禽产业
第三章 中国家禽产品生产的历史变化和成因
    3.1 家禽生产的历史阶段划分
    3.2 家禽产品生产的历史趋势
        3.2.1 家禽品种
        3.2.2 家禽存栏
        3.2.3 家禽出栏
        3.2.4 禽肉生产
        3.2.5 禽蛋生产
    3.3 家禽产品生产的区域分布
    3.4 中国家禽产业规模化发展趋势
        3.4.1 肉鸡的规模化生产
        3.4.2 蛋鸡的规模化生产
    3.5 中国家禽产业生产增长的动因分析
    3.6 家禽产品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3.6.1 家禽产品生产成本与收益的构成分析
        3.6.2 不同饲养规模的成本与收益变化趋势
        3.6.3 区域间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
        3.6.4 影响成本与收益变动的因素分析
    3.7 家禽产品生产者对价格变动的供给反应
        3.7.1 家禽产品生产模型
        3.7.2 家禽产品生产模型变量及含义
        3.7.3 家禽产品生产模型解释
第四章 中国家禽产品消费
    4.1 历史趋势
        4.1.1 总量消费及其发展变化
        4.1.2 人均消费量
    4.2 区域差异
    4.3 城乡差异
    4.4 新的消费方式:在外消费及其他
    4.5 家禽产品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4.5.1 家禽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4.5.2 模型设定及估计结果
    4.6 家禽产品消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五章 中国家禽产品流通与加工
    5.1 中国家禽产品物流发展的历史变迁及现状分析
        5.1.1 家禽产品流通体制的历史变迁
        5.1.2 中国家禽产业流通现状分析
    5.2 中国家禽产品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5.2.1 家禽产品市场价格
        5.2.2 家禽产品价格波动因素分析
    5.3 家禽产品加工及其产业化发展状况
        5.3.1 发展现状
        5.3.2 存在问题
        5.3.3 家禽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第六章 中国家禽产业的国际贸易
    6.1 家禽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
        6.1.1 家禽产品贸易在我国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
        6.1.2 家禽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6.2 进出口结构
        6.2.1 进口品种和种类分析
        6.2.2 出口品种和种类分析
    6.3 家禽产品进出口国别分析
        6.3.1 来源国分析
        6.3.2 进口省区分析
        6.3.3 出口目的地情况分析
        6.3.4 出口省区分析
    6.4 我国家禽产业对外贸易存在问题
    6.5 对我国禽肉进出口的回归分析
第七章 中国家禽产业部门均衡模型
    7.1 中国家禽产业部门均衡模型
        7.1.1 模型概况及结构
        7.1.2 数据来源及技术处理
        7.1.3 部门均衡模型参数估计
        7.1.4 模型精度检验
    7.2 宏观经济发展对中国家禽产业发展的影响
        7.2.1 中国家禽产品供求平衡情况
        7.2.2 中国家禽产业供需变动预测的假定
        7.2.3 中国家禽产业未来发展的模拟预测结果
    7.3 改进模型的设想及其他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中国家禽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畜产品消费的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食物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1.1.2 生产效率低下,畜牧业发展面临资源瓶颈
        1.1.3 目前的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1.4 近年来食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再度引起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关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畜产品供需研究
        1.3.2 畜产品消费结构、生产结构变化与趋势研究
        1.3.3 产业结构基本理论
        1.3.4 消费结构、生产结构的相关研究方法
        1.3.5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1 创新点
        1.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我国畜产品消费结构特征及趋势
    2.1 家庭内畜产品消费
        2.1.1 肉蛋奶消费结构变化特征
        2.1.2 肉类消费结构变化特征
    2.2 在外饮食畜产品消费
        2.2.1 研究现状
        2.2.2 户外消费变化特征
    2.3 畜产品消费影响因素
        2.3.1 家庭内消费
        2.3.2 在外饮食
    2.4 收入对畜产品消费的影响
        2.4.1 户外畜产品消费
        2.4.2 户内+户外畜产品消费
        2.4.3 结论
第三章 畜牧业生产发展总体状况分析
    3.1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探讨
    3.2 畜牧业发展阶段划分及特征分析
        3.2.1 恢复和起步阶段(1949-1957)
        3.2.2 曲折过渡阶段(1958-1977)
        3.2.3 迅猛发展阶段(1978-1996)
        3.2.4 转型优化阶段(1997-至今)
    3.3 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
        3.3.1 畜种结构
        3.3.2 品种结构
        3.3.3 畜群结构
        3.3.4 产品结构
    3.4 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以猪为主的耗粮型畜牧业使得饲料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3.4.2 养牛业特别是奶牛生产相对滞后,牛群结构中繁殖母牛所占比例偏低
        3.4.3 优质安全的畜禽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3.4.4 畜牧业生产的区域布局中饲料资源利用不充分
    3.5 畜产品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不适性
        3.5.1 产品结构缺乏多层次和多样化
        3.5.2 产品质量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
        3.5.3 落后的生产效率与旺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第四章 畜牧业生产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资源是结构调整的基础
        4.1.1 饲料饲草资源
        4.1.2 畜禽品种资源
        4.1.3 地域环境
    4.2 社会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动力
        4.2.1 市场需求
        4.2.2 政府干预
        4.2.3 产业化进程
    4.3 科技进步是结构调整的支撑条件
        4.3.1 饲料转化率
        4.3.2 饲料资源开发利用
        4.3.3 畜产品的加工、贮存
第五章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5.1 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5.1.1 比较优势理论
        5.1.2 要素禀赋理论
        5.1.3 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联动
    5.2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5.2.1 市场导向原则
        5.2.2 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原则
        5.2.3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的效益优先原则
        5.2.4 科技先导原则
        5.2.5 保持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5.3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
        5.3.1 灰色关联模型原理和方法
        5.3.2 分析指标选择
        5.3.3 数据来源
        5.3.4 结果与分析
    5.4 畜牧生产的区域布局
        5.4.1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5.4.2 研究指标的选取
        5.4.3 测算模型和评价方法
        5.4.4 数据来源
        5.4.5 测算结果与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影响饲料转化率的关键因素分析
    6.1 几个基本概念
        6.1.1 饲料及其分类
        6.1.2 饲料转化率及其相关概念
    6.2 饲料转化率研究概述
        6.2.1 饲料利用效率的测定方法
        6.2.2 饲料转化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2.3 在粮食安全的研究中涉及到饲料转化率问题
    6.3 饲料转化率影响因素分析
        6.3.1 饲料因素
        6.3.2 畜禽因素
        6.3.3 管理因素
    6.4 影响饲料转化率各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6.4.1 研究方法
        6.4.2 各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第七章 消费结构变迁与畜牧业生产变革—美、日经验借鉴
    7.1 美国
        7.1.1 概况
        7.1.2 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特征
        7.1.3 畜产品生产结构变化特征
        7.1.4 畜牧业生产变革
    7.2 日本
        7.2.1 概况
        7.2.2 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特征
        7.2.3 畜产品生产结构变化特征
        7.2.4 畜牧业生产变革
    7.3 对我国的启示
        7.3.1 发展适度养殖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仍是畜牧生产主体
        7.3.2 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利用市场杠杆调节生产
        7.3.3 将畜牧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7.3.4 注重科技开发,提高生产效率
        7.3.5 加快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及餐饮业
第八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促进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生产发展政策
        8.2.2 促进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畜产品加工、流通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卓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章 卓越公司经营现状及战略分析
    第一节 企业发展概要
    第二节 卓越公司管理及战略现状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产业环境分析
    第三节 竞争对手分析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管理者能力分析
    第二节 生产技术能力分析
    第三节 市场营销分析
第四章 战略选择
    第一节 优势与劣势分析
    第二节 机会与威胁分析
    第三节 SWOT 战略匹配
第五章 公司发展战略定位
    第一节 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第二节 分公司战略
    第三节 职能战略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四、2002年世界禽肉产量预计达7000万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居民肉类消费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馨彗.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2]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产业组织研究[D]. Bumtsend Munkhdelger.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2)
  • [3]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研究 ——基于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实验的实证分析[D]. 侯晶.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的供求、贸易与预测[D]. 韩昕儒. 中国农业大学, 2016(10)
  • [5]基于营养目标的我国肉类供需分析[D]. 司智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8)
  • [6]安徽肉禽产业发展研究[D]. 许坤.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5)
  • [7]全球家禽生产、屠宰、贸易、消费数据库[J]. 唐修君. 中国禽业导刊, 2008(16)
  • [8]中国家禽产业的经济分析[D]. 申秋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9]基于畜产品消费的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D]. 李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10]卓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于希国. 吉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2002年世界禽肉产量预计将达到7000万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