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保护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潘成梅,刘洋,安瑞志,黄香,巴桑[1](2021)在《西藏麦地卡湿地的浮游植物——1.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文中提出为了解青藏高原湿地浮游植物在时空不同维度上的分布特征,本文选取西藏四大国际湿地之一的麦地卡湿地作为研究地点,于2019年7月和10月在麦地卡湿地主要水系——麦地藏布及其支流和湖泊,设置了14个样点,采集了2个水情期(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植物的水样共252个.通过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方法鉴定浮游藻类物种,使用直接计数法统计浮游藻类的数量.计算麦地卡湿地浮游植物优势种的优势度指数(Y)、更替率(r)、生态位宽度(Bi)、生态位重叠值(Oik)和生态响应速率(R),运用生态位分化的方法,对麦地卡湿地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进行了不同时空维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中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Y>0.02)共8种,其中克洛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mensis)和窗格平板藻(Tabellaria fenestrata)是2个水情期的共有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值差异较大,可分为三大生态位类群,且优势度指数与生态位宽度值呈极显着正相关.总体上浮游植物优势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高,在时间、空间和时空三个维度上Oik>0.6的分别占89.29%、60.71%和28.57%.生态响应速率之和在时间维度上为负数,在空间和时空维度上为正数,说明该湿地浮游植物群落处于发展阶段.冗余分析表明,酸碱度、溶解氧、总氮和浊度是影响麦地卡湿地浮游植物优势种分布的重要因素,浮游植物优势种在这些环境因子上存在明显的生态分化现象.
祁辉[2](2020)在《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文中认为湿地与森林、海洋合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着防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作用。湿地不光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源,而且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随着人口压力的日益上升、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趋扩大,而对湿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不仅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湿地环境的日趋恶化,也大大降低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使湿地成为退化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了。汉江滨河湿地位于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我省引汉济渭的引水水源地。近年来,由于对汉江及其滨河湿地管理保护不力,导致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严重,湿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对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研究及修复,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过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典型湿地修复案例分析、湿地资源评价三个方面来分析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的因素并给出相应的修复策略。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全国51个已经退化的湿地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调研,归纳总结了不同湿地的退化特征和退化原因,得出了7条湿地退化的一般特征以及12条影响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运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将这些退化因素划分为A、B、C、D四类,构建出湿地功能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2)对我国4个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按照修复效果差异总结出可以借鉴的修复经验与技术,归纳出滨河湿地的一般修复方案与措施。3)通过建立汉江滨河湿地资源指标体系,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湿地资源综合评价。其中首先将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然后将准则层分成5个部分,将指标层细化为对应的17项指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各个层次、各项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资源综合评价。结合专家综合赋分的方式,通过相应的矩阵计算确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数,结合对评价结果做出的相应分析,得出汉江滨河湿地资源的现状评价结论。4)结合前面的研究内容,综合分析判定出汉江滨河湿地的8条退化因素,并提出了6条对应的修复策略。
张建仁[3](2019)在《青藏高原地区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 ——以林芝林海湿地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湿地是水体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我国,湿地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广,其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湿地是一种罕见的湿地类型。伴随着社会发展,由于人口的增长过快、超载畜牧等影响,青藏高原湿地出现了森林植被快速减少、田地荒漠化面积增多、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问题的出现使得人类开始关注青藏高原湿地的生态规划。通过近年的保护,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绩。人们在保护湿地的探索中发现,建设湿地公园是解决湿地与人的矛盾的成功模式,所以利用高原湿地公园作为防洪抗旱与调节气候,缓解人类发展进程中水资源问题,同时发挥湿地公园的其它综合功能是青藏高原湿地公园建设的主要目标。但是,目前我国青藏高原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等相关研究仍处于瓶颈状态,缺乏科学的理论研究,不能全面的对湿地公园的建设进行科学系统的指导。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归纳和比较、实地调查等手段,针对青藏高原地区湿地景观规划开展的了分析和探究。第一,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等进行了叙述。第二,梳理了湿地的定义与特征,高原湿地的概念、类型、特点等和高原湿地公园分区,对内容进行梳理,对高原湿地有一个相对全局的认识。第三,通过对国内典型案例的分析,找出湿地公园设计差异性,为湿地公园的建设供给科学根据,结合景观生态学、生态恢复学等相关理论,提炼出高原湿地公园设计的关键要素特征。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校验湿地景观在青藏高原地区的规划设计的方法。本文通过以上探讨与研究,提出在青藏高原湿地公园规划中要正确认识青藏高原湿地,通过对不同的湿地要素进行组织模式与结构特征上的变化,来优化设计策略,功能分区时按照现有场地的生态格局、所需的使用功能、景观形态等进行设计。同时要认识到青藏高原地区湿地的特殊性,在规划设计时注重生态恢复设计、植物群落设计、水岸环境设计,并提出设计对策及建议,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落实至设计技术层面,以期能够解决当前青藏高原湿地公园建设实践中常见的问题,为青藏高原地区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及技术参考。
白永飞[4](2019)在《拉萨河流域主要湿地芦苇不同部位金属元素富集规律研究》文中认为为了了解拉萨河流域湿地的健康状态、沉积物的潜在风险、芦苇不同部位金属元素富集规律,通过实地考察,选择拉鲁湿地、巴嘎雪湿地和茶巴朗湿地等拉萨流域三个主要天然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并在三个湿地设置了25个采样点(拉鲁湿地7个采样点,巴嘎雪湿地11个采样点,茶巴朗湿地7个采样点),分别对拉鲁湿地、茶巴朗湿地、巴嘎雪湿地等三个天然湿地的水环境、沉积物和芦苇不同部位(根、茎、花、叶)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检测和综合评价,探讨了拉萨河流域主要天然湿地芦苇植物不同部位中金属元素的分布、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初步评估了天然湿地沉积物的污染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拉鲁湿地水体中除Zn元素的LHL03和Sb元素在LHL07超出Ⅰ类水标准要求外,其余所有元素在其各个采样点的元素浓度均达到Ⅰ类水标准要求;巴嘎雪湿地和茶巴朗湿地水体中所有元素在其各个采样点的元素浓度均达到Ⅰ类水标准要求。通过进出水口的比较发现:不同湿地对元素的去除率也有所差异,其中拉鲁湿地对Hg去除率最高,为83.33%;巴嘎雪湿地对Cr去除率最高,为65.91%;茶巴朗湿地对去Ca去除率最高,为29.10%。通过对拉鲁湿地和巴嘎雪湿地茶巴朗湿地水体中Cu、Pb、Mo、Cd、Co、Cr、Fe、Ba、Zn、Hg、As、Sb的12种金属元素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巴嘎雪湿地和茶巴朗湿地可能由于受化肥、农药的影响除Cu、As、Cr等3种元素含量均高于拉鲁湿地外,其他元素均低于拉鲁湿地,由此表明城市湿地污染程度可能稍高于远离城市的湿地。巴嘎雪湿地、茶巴朗湿地离子成分主要来源于岩石的风化过程,优势阳离子为Ca2+,水化学类型以Ca2+为主。巴嘎雪湿地和茶巴朗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的As、Cr、Cd、Cu、Ni、Pb、Zn等7种元素与PEL(proboble effect level)标准值进行比较,各个点位均低于PEL标准值,表明湿地处于健康状态,从综合污染污染指数来看,巴嘎雪湿地在采样点BGS03达到最大为2.40,主要影响因素是Cu元素,茶巴朗湿地在采样点CBL01达到最大为2.78,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Sb元素。通过三大湿地中根、茎、叶、花四部分芦苇体内元素含量的比较可以发现除个别元素外大多数元素均符合根>花>叶>茎这样的规律,拉鲁湿地芦苇中转移能力最强的元素为Ca,高达3.29,对Fe元素的富集作用最为显着,尤其突出在根部,高达505.7万倍;巴嘎雪湿地芦苇中转移能力最强的是Ca为9.27,在芦苇根部U的生物富集系数最高,高达7.51;茶巴朗湿地芦苇中Zn元素的转移能力最强,为3.62,芦苇根部对Cr元素的富集能力最强,富集系数高达10.21。
王泉泉,王行,张卫国,王志保,肖德荣[5](2019)在《滇西北高原湿地景观变化与人为、自然因子的相关性》文中指出人为活动的干扰与自然因子的变化共同作用于湿地生态系统,但两者对湿地生态系统作用的贡献率存在差异,目前尚缺乏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基于面向对象分割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研究了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汇水区内28年来(1987—2015年)的湿地类型、分布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当地人为活动的干扰(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自然因子(主要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湿地总面积共计减少2456.46 hm2,其中,原生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面积分别减少了1152.07,1257.72,202.74 hm2,湖泊面积增加了156.07 hm2;(2)湿地景观多样性发生显着变化,其中,斑块数量(NP)由1987年的221增加到2005年的299,随后减少到2015年的260;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由1987年的1.81增加到1999年的1.84,随后减少到2015年的1.75;聚集度指数(contagion index)由1987年的52.82减少到1999年的52.02,随后增加到2015年的53.49;(3)湿地分布面积和香农多样性指数与第一、二、三产业值,以及年均温度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斑块数量、聚集度指数均与第一、二、三产业值,以及年均温度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4)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对湿地面积和景观多样性指数变化的解释度为63.50%,气候因子对其的解释度为36.50%。整体上,人为活动的干扰是导致该区域湿地不断萎缩、景观多样性改变的关键驱动力。减缓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过度影响,是当地保护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的关键。
才仁卓玛[6](2016)在《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法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海洋、森林、湿地)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以及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湿地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日益频繁,湿地区域正面临着众多的人为干扰因素,盲目的开发滥用湿地资源,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威胁,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生态功能弱化,有些湿地区域甚至出现退化现象。我国现有577个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丰富;而青海省作为全国湿地大省,其湿地面积以814.36万公顷(2014年)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5.19%。其中,湖泊湿地面积占全国的14.75%1。作为国际重要湿地的青海湖湿地以其独特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青海湖湿地为中心,采用考察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现状实地调查研究,对位于青海湖湿地核心区的小泊湖湿地保护站和黑马河乡进行实地调查,运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方法,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制作图表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的数据信息,着眼于了解和掌握青海湖湿地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湿地面积、湿地动植物资源,包括湿地主体湖泊面积、入湖河流的干涸情况及其湖滨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情况,以及小泊湖普氏原羚、黑马河裸鲤(湟鱼)生存状况;分析各环境资源间的整体联动关系,主要是“水-鱼—鸟”的关系;环湖地带人口的分布状况,结合当地人口分布、变化情况和人们对草原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同时考虑当地旅游业发展状况对青海湖湿地保护的影响;另外,还讨论了藏传佛教信徒的宗教活动对青海湖环境的影响,包括祭湖活动、经幡的使用、宗教放生仪式等。旨在指出青海湖湿地的生态系统特征及保护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分析环境保护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论述主要国家对本国湿地资源的立法保护和管理制度以及我国对湿地资源法律保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我国现有湿地保护立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分析并提出以应对青海湖湿地现状和面临的威胁所应采取的法律对策,并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特点予以补充。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青海省地方有关湿地保护立法内容,2013年9月1日颁布的《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对标志着青海省的整体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步入有法可依的完善阶段;特别是《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的完善建议和《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条例》的补充意见,使地方湿地建设更为规范化。
桂来庭,罗怀斌,张铁平[7](2014)在《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分区布局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在全面分析西藏湿地资源特点基础上,结合其自然地理条件、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湿地保护建设主要目标,并考虑与现有规划相衔接等因素,将西藏湿地分为藏北高原湖盆湿地保护建设区、喜马拉雅山麓—藏南山原湿地保护恢复区、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湿地利用示范建设区和藏东南高山峡谷湿地保护建设区,分析各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重点和主要措施。
赵志龙,张镱锂,刘林山,刘峰贵,张海峰[8](2014)在《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全球湿地资源约有80%正在退化或丧失,湿地生态系统已成为世界上受威胁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青藏高原作为全球变化敏感区和亚洲生态安全屏障,其湿地面积约为13.19×104km2,是中国重要的湿地分布区之一。本文基于1992-2013年间青藏高原湿地遥感研究文献,分析了青藏高原湿地遥感研究的监测方法、研究主题及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30年来,青藏高原湿地基于遥感技术开展全高原湿地面积、景观格局、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动态变化监测,并注重以生态系统视角构建模型分析高原湿地三维方向上的变化趋势;2高原湿地遥感研究的主要进展为:1990-2006年间,青藏高原湿地面积总体上以-0.13%/a的速率减少,景观多样性以-0.17%/a的速率下降;但湖泊湿地变化趋势则相反,湖泊深度在2003-2009年间以0.20 m/a的速率加深,水量在1970-2011年间以2.2 km3/a的速率增加,内流区域湖泊面积在1976-2009年间以0.83%/a的速率扩张。1965-2002年间,高原湿地变化态势总体上受气候变化控制,人类活动区域周边湿地退化及近期变化是人类活动强度增大所致;3高原湿地遥感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计算机解译精度和去云处理技术精度有待提高,缺乏综合视角研究青藏高原湿地系统等;4高原湿地遥感研究近期重点应围绕青藏高原湿地综合研究、资料匮乏区湿地遥感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等方面展开。
冯璐,陈志[9](2014)在《青藏高原沼泽湿地研究现状》文中认为青藏高原沼泽湿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典型的高原沼泽湿地之一。学术界一直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研究。本文从湿地的演化(空间变化、时间演退等)和湿地的功能(生物多样性、湿地环境保护等)及湿地生产力等方面对青藏高原沼泽湿地的研究进行回顾,以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提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布多,李明礼,德吉,许祖银,旦增,刘勇[10](2010)在《拉萨河流域甲玛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质净化功能是湿地的一个重要生态功能之一,本文以西藏拉萨河流域甲玛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湿地水的色度、浊度、pH值、水温、溶解氧和20种相对重要的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西藏甲玛湿地水的pH值、DO值分别为7.40、8.07mg/L;甲玛湿地水中金属元素含量普遍较低,并且水中各种金属元素的含量也差异较大,它们的含量序列为:Ca>As>Mg>Na>K>Fe>Al>Cu>Mn>Zn>Mo>Ni>Cr>Pb>Sb>Co>Cd>Se>Hg>Be。通过对进水和出水水质的比较发现甲玛湿地对色度、浊度和金属元素的去除效果比较明显。对色度、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达到了65.1%、63.8%,对不同金属元素的去除效果不同,金属元素的去除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Be>Al>Pb>Cu>Cd>Fe>Se>Co>Mn>Ni>As>Zn。其中对铍、铝、铅、铜、镉和铁六种金属元素的去除效果最明显,它们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3.33%、70.38%、67.95%、67.08%、66.30%、65.50%,对总硬度(Ca、Mg)、Na、Hg、K、Cr、Sb等几种金属元素的去除效率很差、几乎不能被去除。
二、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保护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1.2.1 国外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湿地的基础概述 |
2.1 湿地的概念及分类 |
2.1.1 湿地的概念 |
2.1.2 湿地的分类 |
2.2 湿地的基本功能 |
2.2.1 调节功能 |
2.2.2 供给功能 |
2.2.3 文化功能 |
2.2.4 支持功能 |
3 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分析 |
3.1 具体湿地的文献调研 |
3.2 湿地退化的特征总结 |
3.2.1 物理方面特征 |
3.2.2 化学方面特征 |
3.2.3 生物方面特征 |
3.3 湿地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 |
4 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分析 |
4.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修复 |
4.1.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
4.1.2 淇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
4.1.3 经验借鉴 |
4.2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修复 |
4.2.1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
4.2.2 丹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
4.2.3 经验借鉴 |
4.3 顾洞河滨河湿地修复 |
4.3.1 顾洞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
4.3.2 顾洞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
4.3.3 经验借鉴 |
4.4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修复 |
4.4.1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
4.4.2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
4.4.3 经验借鉴 |
4.5 案例比较分析及总结 |
4.5.1 案例比较分析 |
4.5.2 滨河湿地修复小结 |
5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概况及湿地资源评价 |
5.1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的概况 |
5.1.1 自然概况 |
5.1.2 社会经济概况 |
5.1.3 汉江滨河湿地概况 |
5.2 汉江滨河湿地的资源现状评价 |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2 指标权重确定 |
5.2.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的模糊层次评价模型 |
5.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结果与分析 |
5.3.1 生态功能 |
5.3.2 水资源 |
5.3.3 生物资源 |
5.3.4 旅游资源 |
5.3.5 保障体系 |
6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相应的修复策略 |
6.1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 |
6.1.1 全球气候变暖 |
6.1.2 盲目开垦,围滩造地 |
6.1.3 湿地水体污染 |
6.1.4 湿地资源过度利用 |
6.1.5 湿地旅游业盲目发展 |
6.1.6 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淡薄 |
6.1.7 湿地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 |
6.1.8 政府投入湿地的保护设施及资金不足 |
6.2 相应的修复策略 |
6.2.1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植被建设 |
6.2.2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水污染治理 |
6.2.3 完善湿地的保护设施建设,加大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 |
6.2.4 可持续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
6.2.5 健全湿地管理机制,完善湿地保护法制体系 |
6.2.6 实施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培训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1 具体湿地文献调研情况表 |
附录2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问卷 |
(3)青藏高原地区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 ——以林芝林海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现状与动态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高原湿地公园的相关内容 |
2.1 湿地概述 |
2.1.1 湿地定义 |
2.1.2 湿地的特征 |
2.2 青藏高原湿地 |
2.2.1 青藏高原湿地的类型 |
2.2.2 青藏高原湿地的特点 |
2.2.3 青藏高原湿地的功能 |
2.3 高原湿地公园景观构建的基本理论 |
2.3.1 恢复生态学理论 |
2.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3.3 游憩学理论 |
2.3.4 生态美学理论 |
3 湿地公园案例的总结与比较分析 |
3.1 青海都兰阿拉克湖国家湿地公园 |
3.1.1 项目概述 |
3.1.2 案例总结 |
3.2 拉鲁湿地保护区 |
3.2.1 项目概述 |
3.2.2 案例总结 |
3.3 青海玛多冬格措纳湖国家湿地公园 |
3.3.1 项目概述 |
3.3.2 案例总结 |
3.4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
3.4.1 项目概况 |
3.4.2 案例总结 |
3.5 案例特征比较分析与启示 |
3.5.1 湿地公园基本情况对比 |
3.5.2 湿地公园建设的共同点 |
3.5.3 湿地公园建设的差异点 |
4 高原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关键要素特征 |
4.1 高原湿地公园的景观空间构建 |
4.1.1 核心保育区 |
4.1.2 生态缓冲区 |
4.1.3 活动区 |
4.2 高原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规划 |
4.2.1 生态恢复应遵循的原则 |
4.2.2 恢复的内容 |
4.3 高原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景观规划 |
4.3.1 植物选择 |
4.3.2 植物景观规划 |
4.4 高原湿地公园水岸环境规划 |
4.4.1 水岸环境 |
4.4.2 生态驳岸的具体做法 |
5 实例研究——以林芝林海湿地公园为例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基本情况 |
5.1.3 周边环境 |
5.1.4 地域特色 |
5.1.5 公园诉求及设计定位 |
5.2 规划总则 |
5.2.1 指导思想 |
5.2.2 规划原则 |
5.2.3 规划理念 |
5.3 规划思路 |
5.3.1 存在的问题 |
5.3.2 规划构思 |
5.4 整体规划及功能分区 |
5.4.1 总体布局 |
5.4.2 功能分区 |
5.5 生境营造专项规划 |
5.5.1 生态廊道设计 |
5.5.2 水体规划 |
5.5.3 植被规划 |
5.5.4 交通规划 |
5.5.5 科普宣教规划与管理服务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拉萨河流域主要湿地芦苇不同部位金属元素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环境中金属元素的影响及危害 |
1.2 国内外湿地金属研究现状 |
1.3 青藏高原湿地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采样点设置 |
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2.2.1 样品采集 |
2.2.2 样品预处理 |
2.2.3 分析检测方法 |
2.2.4 数据分析方法 |
2.3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
第三章 拉萨河流域主要湿地水体分析评价 |
3.1 拉鲁湿地水体分析评价 |
3.2 巴嘎雪湿地水体分析评价 |
3.3 茶巴朗湿地水体分析评价 |
第四章 拉萨河流域主要湿地表层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 |
4.1 巴嘎雪湿地表层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 |
4.2 茶巴朗湿地表层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 |
第五章 拉萨河流域主要湿地芦苇体内金属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
5.1 拉鲁湿地芦苇不同部位金属元素富集规律研究 |
5.1.1 拉鲁湿地不同部位富集规律研究 |
5.1.2 转移系数及富集系数 |
5.1.3 各元素间相关性分析 |
5.1.4 结论 |
5.2 巴嘎雪湿地芦苇不同部位金属元素富集规律研究 |
5.2.1 巴嘎雪湿地不同部位富集规律研究 |
5.2.2 转移系数及富集系数 |
5.2.3 不同部位金属元素相关性分析 |
5.2.4 结论 |
5.3 茶巴朗湿地芦苇不同部位金属元素富集规律研究 |
5.3.1 茶巴朗湿地不同部位富集规律研究 |
5.3.2 转移系数及富集系数 |
5.3.3 不同部位金属元素相关性分析 |
5.3.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雅江异齿裂腹鱼不同部位金属元素富集规律研究 |
附件二 拉萨河流域沉积物中金属元素及其潜在污染分析 |
附件三 2014-2016 年拉萨市大气环境质量分析及评价 |
附件四 拉鲁湿地芦苇不同部位金属元素富集规律研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滇西北高原湿地景观变化与人为、自然因子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研究技术与方法 |
1.2.1 景观类型划分及技术方法 |
1.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1.2.3 景观格局指数计算 |
1.2.4 人为与自然因子的收集与处理 |
1.2.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湿地类型及面积变化 |
2.2 景观多样性及变化 |
2.3 湿地景观变化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
3 讨论 |
3.1 人为活动干扰与湿地景观 |
3.2 自然因子的变化与湿地景观 |
3.3人为活动的干扰与自然因子的变化对湿地景观作用的差异 |
4 结论 |
(6)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重点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概况 |
1.1 湿地的概念与功能 |
1.1.1《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 |
1.1.2 国内外学界对湿地的认识 |
1.1.3 湿地的功能 |
1.2 我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现状 |
1.2.1 湿地资源概况 |
1.2.2 湿地保护现状 |
第二章 国内外湿地资源保护的立法考察 |
2.1 国外湿地资源保护立法考察 |
2.2 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立法现状分析 |
2.2.1 全国性立法保护 |
2.2.2 地方性立法保护 |
第三章 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青海湖湿地面积变化 |
3.1.1 水域面积及其变化情况 |
3.1.2 沙化面积及其变化情况 |
3.2 青海湖湿地动植物资源调查 |
3.2.1 关键物种的生存现状 |
3.2.1.1 黑马河湟鱼生存现状 |
3.2.1.2 黑马河湟鱼资源保护 |
3.2.1.3 保护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
3.2.2 其他资源的现状考察 |
3.3 人口分布及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 |
3.3.1 当地牧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 |
3.3.1.1 调查基本情况描述 |
3.3.1.2 青海湖周边环境问题 |
3.3.1.3 环保知识与行动 |
3.3.1.4 环湖垃圾处理情况调查 |
3.3.1.5 宗教活动与青海湖环境 |
3.3.1.6 环湖地区环保设施与环保成效 |
3.3.1.7 环湖地区牧民生存状况与环境保护 |
3.3.2 流动人口和游客与青海湖资源保护 |
3.3.2.1 调查基本情况描述 |
3.3.2.2 青海湖旅游内容 |
3.3.2.3 游客对青海湖环境的影响 |
3.3.2.4 游客对湟鱼的食用和知晓情况 |
3.3.2.5 游客在青海湖景区的经济支出 |
3.3.2.6 游客对青海湖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
第四章 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法律对策 |
4.1 关于湿地保护的全国性立法完善 |
4.1.1 关于湿地保护工作的权责 |
4.1.2 关于湿地的权属 |
4.1.3 关于湿地保护的公众参与 |
4.2 青海湖湿地保护的地方立法 |
4.2.1《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的完善建议 |
4.2.1.1 现行《条例》的缺陷与不足 |
4.2.1.2《条例》的完善思路与建议 |
4.2.2《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补充 |
4.3 青海湖少数民族习惯法与青海湖湿地保护 |
4.3.1 生态优先和环境优先 |
4.3.2 藏族习惯法的吸收和借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青海湖生态状况及相关环境问题的调查问卷(藏汉双语) |
附录二 关于青海湖生态旅游调查问卷(藏汉双语)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致谢 |
(7)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分区布局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藏自治区湿地资源概况 |
2 湿地保护分区依据和原则 |
2. 1 分区依据 |
2. 2 分区原则 |
3 分区方案 |
3. 1 藏北高原湖盆湿地保护建设区 |
3. 2 喜马拉雅山麓—藏南山原湿地保护恢复区 |
3. 3 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湿地利用示范建设区 |
3. 4 藏东南高山峡谷湿地保护建设区 |
4 各区实施手段与建设重点 |
4. 1 藏北高原湖盆湿地保护建设区 |
4. 2 喜马拉雅山麓—藏南山原湿地保护恢复区 |
4. 3 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湿地利用示范建设区 |
4. 4 藏东南高山峡谷湿地保护建设区 |
5 讨论 |
(8)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高原湿地遥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
2.1 基于遥感技术的高原湿地分类系统 |
2.2 湿地信息的识别与提取 |
2.2.1 人工目视解译的湿地信息提取 |
2.2.2 计算机自动解译的湿地信息提取 |
3 高原湿地时空变化研究进展 |
3.1 研究关注的区域与时段 |
3.2 湿地面积与湖泊湿地三维变化遥感监测 |
3.3 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监测进展 |
3.4 湿地生态与环境变化监测 |
3.5 湿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重点与方向 |
(9)青藏高原沼泽湿地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沼泽湿地形成演化的研究 |
2 沼泽湿地功能的研究 |
3 湿地生产力的研究 |
4 结语 |
(10)拉萨河流域甲玛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甲玛湿地基本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采样 |
3.2 实验方法 |
3.2.1 野外现场检测 |
3.2.2 实验室测试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湿地对色度、浊度的去除 |
4.2 湿地中金属元素的去除 |
5 结论 |
四、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保护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麦地卡湿地的浮游植物——1.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J]. 潘成梅,刘洋,安瑞志,黄香,巴桑. 湖泊科学, 2021(06)
- [2]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D]. 祁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青藏高原地区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 ——以林芝林海湿地公园为例[D]. 张建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4]拉萨河流域主要湿地芦苇不同部位金属元素富集规律研究[D]. 白永飞. 西藏大学, 2019(09)
- [5]滇西北高原湿地景观变化与人为、自然因子的相关性[J]. 王泉泉,王行,张卫国,王志保,肖德荣. 生态学报, 2019(02)
- [6]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法律研究[D]. 才仁卓玛. 兰州大学, 2016(11)
- [7]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分区布局探讨[J]. 桂来庭,罗怀斌,张铁平.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4(04)
- [8]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J]. 赵志龙,张镱锂,刘林山,刘峰贵,张海峰. 地理科学进展, 2014(09)
- [9]青藏高原沼泽湿地研究现状[J]. 冯璐,陈志. 青海草业, 2014(01)
- [10]拉萨河流域甲玛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研究[J]. 布多,李明礼,德吉,许祖银,旦增,刘勇. 资源科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