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计算机 CARIS 制作港口导航图的假设

使用计算机 CARIS 制作港口导航图的假设

一、利用微机CARIS制作港口航道图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楚[1](2019)在《基于GIS的港口信息管理系统》文中研究表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产业的推广普及,带动贸易和全球运输业的稳步增长。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现代化物流行业脱颖而出,港口在物流供应链中是重要节点,因此港口业务的发展也在迅猛加快。港口业务拓展不断加大,对临港地区甚至内陆城市的经济贸易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港口的运输、装卸和仓储功能已经无法满足,因此对港口信息化服务的管理要求不断增高。完成港口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大方向,必须针对这个方向全面要求,才能让港口发展适应国家经济,适应国际需求。然而国内部分港口管理手段依旧存在信息化、智能化不足的问题,即便目前开发了港口信息管理系统,但仅仅是基于关联数据库层面的僵化管理,依旧缺少可视化较为直观的信息管理系统,因此港口信息管理系统与GIS技术的结合已成为趋势。本文设计的港口信息管理系统是结合港口数据信息与GIS技术,并通过Java语言开发,可以更加高效、直观、便捷的管理航道、港池、泊位等港口信息,船员用户通过GIS卫星图的地理信息数据更好也更直观的掌握到港信息。该系统在PC端结合百度地图,将港区卫星图展示出来,用户点击卫星图上标注可查询港口各项信息,直观且精准。而且还可以根据船舶定位来管理港口船舶,同时在GIS卫星图上绘制了港口航道,通过航道等级水深信息可以确定通航安全,并对堆场区域进行了绘制,便于船舶的装卸货和管理。为了港口财产安全和人员安全,还设计了危险品监管模块,严格对船舶货物与港口企业进行登记管控。港口码头调度是港口的重要模块,需要实施各项严谨周全的计划,如堆场计划、船舶配载计划、泊位计划以及船舶进出港计划,可以有效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同时管理部门可以对港口信息进行增删改查,用户通过交流平台讨论到港信息,及时反馈问题和解决问题。建设这样一个可视化交互性好的港口GIS管理系统,不仅让管理高效,用户掌握信息的直观度也更高。

顾和伟[2](2019)在《基于卫星定位的远程监控航标灯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内河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内陆港口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导航灯监控系统性能不佳,使得内陆航行事故频繁发生,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内陆港口的发展。因此,提高内河航道的维修质量和管理水平已成为水路运输的重要任务。目前,航标灯在船舶导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航灯监控技术发展迅速,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研究远程航标灯监控管理的新理念,这就促使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监测方法的与时俱进。航标灯从一开始的使用颜色亮丽的标志物作为导航物,发展到人为控制航标灯器具来导航船只,对后期的检测维修也从定期的检测排修变为远程监控状态参数,大幅度减少了后期成本的投入。目前大多数系统采用“GSM+GPS+微处理器”模式,起到远程无人监控的作用。如今关于智能航标灯的研究已经进行过一段时间了,但在实际中并没有普及,主要是因为普及成本过高,后期不便于维护。本设计以STM32单片机为主要控制芯片,并结合其他组件实现了航标灯控制器的设计。航标灯的基本功能是在夜间提供导航信号,即能够在夜间照明,定期打开和关闭以提供导航,白天能够根据亮度自动调整关闭。设计使用控制芯片直接或间接为导航灯提供控制信号,能够提取水位深度、经纬度、光照强度以及时间等信息,本设计采用的方案是以STM3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光敏电阻用作导航光传感器,以直滑变位器模拟代替水深值,A9G开发板作为数据传输和定位模块。传感器信号传输到STM32单片机进行处理,由单片机控制led闪烁或亮暗熄灭程度。通过一系列模拟实验,证明了此系统功耗低,运行可靠,能够达到航标灯监控系统的实际要求。

何江华[3](2017)在《基于洱海电子海图的三维地形建模及船舶运动仿真》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海图是航运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数字化航道的核心,在长江和珠江干线以及远洋运输上逐渐普及,成为航行安全决策系统的重要平台。而在云南内河运输中,基于电子海图的船舶驾驶及导航仍旧是一片空白。云南内河尤其是洱海地区船舶驾驶员在航行时仍然依赖驾驶员经验来保证航行安全,船舶驾驶技术含量较低,水上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洱海流域电子海图开发和建立船舶运动的额仿真,提高云南内河尤其是洱海地区船舶驾驶的科技含量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论文对如何实现洱海电子海图三维地形建模和船舶运动的计算机仿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了电子航道软件的相关技术,分析了船舶运动的计算机仿真,为实现洱海船舶操纵模拟系统进行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设计与实现,确认了基于电子海图三维地形建模和船舶运动仿真的操纵模拟系统的可用性。本文在分析与研究船舶运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洱海电子海图软件的基础上,将船舶运动的数学模型和洱海电子海图的软件开发融入一起,建立了基于洱海电子海图的实训与模拟系统。该模拟实训系统是以内河典型船舶的驾驶台为原型,配置模拟综合操纵系统、电子航道图显示和信息系统(ECDIS)、全球定位系统(GPS)、ARPA雷达、自动跟踪导航系统以及语音通讯系统等软硬件平台,采用多通道大屏幕宽视角投影系统和无缝拼接技术,逼真动态显示洱海航道的三维视景、交通态势和船舶操纵特性的综合应用系统。以期使航运受训人员经过模拟系统训练,能够逼近或达到实际船舶训练的效果。系统具备模拟船舶操控训练、应急反应训练和通航安全实训等相关应用的功能,为船舶驾驶学员在该系统上实现对洱海船舶模拟操纵打下了坚实基础。

张安民[4](2013)在《e-航海中的动态信息服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海是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航海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时代,航行操作越来越多地应用自动化系统。多种系统需要有效整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综合效能,多方参与的系统运行环境需要统一技术和管理标准才能够高效运转,于是,e-航海应运而生。e-航海不是一个或几个信息系统的组合,也不是航海的一种手段或状态,而是在信息时代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多方参与、多系统联合运行的航海“生态环境”。e-航海的发展与繁荣需要有关国际组织及各成员国共同努力,制定并推行相关标准,推进e-航海技术进步,引导e-航海向着“海洋更清洁,航行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动态信息服务系统是以航海安全保障信息的分类、采集、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系统,是e-航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动态变化的基础地理信息、水文气象信息、水上交通环境信息、船舶动态信息等。本文围绕e-航海动态信息服务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参考椭球面为水陆一体化垂直基准面解决海洋测绘垂直基准面不连续问题和建立陆地和海洋统一高程模型的思想。提出了采用CGCS2000地心坐标系,通过高精度卫星定位系统直接进行无验潮(水位观测)测量,并将潮汐/水位观测或模型推算相结合,为不同船载终端用户提供水下地形的快速更新、实时水深信息、智能岸基导航等个性化服务的方法;对e-航海空间信息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兼顾海图、陆图分幅,以及实时动态服务需求的多级网格模型和自由网格快速索引方法;研究了利用海量多波束数据进行海图数据快速更新的方法,以及船舶航行环境信息采集与服务方法;提出了动态信息服务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建设方法,就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与e-航海环境下的信息共享方法进行了讨论,对e-航海动态信息服务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论文的主要贡献有:1.对沿海不同地区深度基准面、内河航行基准面都呈不连续的阶梯状变化,以及陆地、海上垂直基准不统一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无缝垂直基准测试和计算、区域潮汐模型推算、无验潮测量的技术方法的应用,提出了以参考椭球面作为水陆一体化垂直基准的参考面,利用高精度GNSS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水底高程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海面地形的测量方法以及基于余水位进行潮位推算的方法。该部分成果为高精度、高效率获取水深测量数据,以及为船舶用户提供实时动态水深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针对e-航海空间信息中海图和江图分幅及主要图形要素的特点,提出了兼顾陆图和海图特征及标准化分幅方案的多级网络模型,既能够满足纸质海图、电子海图生产与应用的需要,还能够进一步扩展,应用于e-航海空间信息服务中的信息管理和快速检索;提出了基于IHOS-100模型标准和支持快速网络化信息服务需求的e-航海基础空间数据库模型。通过对NetCDF模型的灵活应用,能够对多模多时态信息进行快速检索、发布。3.研究了海量AIS数据预处理和快速服务的方法,提出基于多线程池和冗余过滤技术进行数据接收、预处理、分发服务的解决方案;针对多波束海量数据的特征,研究了海量水深数据径向网格管理、智能水深压缩、等深线自动生成等技术方法,探索了电子海图快速个性化服务的方法。4.提出了基于云架构的e-航海动态信息服务系统模型,介绍了部分应用系统相关技术的实现方法,分析讨论了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与e-航海环境中的信息共享方法。5.对e-航海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和设想,提出了e-航海应用技术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

刘爱超[5](2011)在《基于GIS的国际标准电子海图显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了电子海图的普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电子海图相关标准及系统的研究。然而由于早期的电子海图标准不一,以及电子海图国际标准发布以后各部门对标准的理解和执行程度不同,导致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生产自定义格式的电子海图,与国际先进电子海图技术脱节,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因此,研制基于国际标准的电子海图系统将是我国电子海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在研究电子海图显示系统相关国际标准的基础上,以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的研究为工程背景,重点研究了基于国际标准的电子海图显示系统的构建与实现问题。论文首先研究了IHO数字海道测量数据传输标准(即S-57标准)和ECDIS海图内容与显示规范(即S-52规范),通过对这两个规范的研究,解决了电子海图显示系统中海图显示内容组织和物标显示样式这两个核心问题。其次,探讨了使用ArcGIS的符号库系统和符号制作工具进行海图符号生产的方案,并制作了符合S-52规范的电子海图符号库。最后,论文详细阐述了电子海图显示系统平台设计过程中使用到的方法和关键技术。系统基于ArcGIS组件进行开发,涉及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G1S技术,图形处理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最终在Windows平台下完成了电子海图显示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其中,重点对电子海图的显示模块进行了研究,以使其符合S-57标准和S-52规范。系统以电子海图信息为应用背景,能够很方便地集成丰富的海洋GIS数据,使电子海图更好地应用于具体的海洋事务。

赵丽宁[6](2010)在《基于多AGENT的智能航运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路运输具有运能大、能耗小、成本低、占地少、污染轻的明显比较优势,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国民经济、对外贸易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航运特别是长江航运,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等方面,经历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建设发展过程,并逐渐显现出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航运信息系统“分散孤立、条块分割”的现状。信息化与航运业务的整合、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业务协同是内河航运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航运系统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对各种航运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交换,对各种运输情况的协调和处理,建立起来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水上运输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使交通设施、社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最终实现交通运输服务社会化和管理智能化。为此,本文以“智能航运”为理念,以交通运输部项目《长江航运公共综合服务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为依托,提出采用多Agent技术构建智能航运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并对多Agent理论及其在航运系统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这里,服务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各航运要素不仅仅是服务的受众者,更成为体系中的信息服务者,从而实现航运行业各参与方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本文首先分析了长江航运的信息资源与组织结构关系,梳理航运系统信息流,得出航运信息处理逻辑框架。针对框架特点,研究分析了MAS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智能航运系统的可行性。对现有MAS联邦结构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新的C-M结构模型。该模型通过水平空间分解和垂直功能分解,将整个系统分解为若干个易处理的子系统,控制作用分解到不同的层次上,并通过局部的协调来实现复杂的控制任务和目标,从而解决了巨型复杂系统的维数灾难和可靠性问题。基于C-M结构模型,本文建立了基于地理区域划分和基于业务功能划分的两种智能航运信息系统(IWTIS)的体系框架,分析比较了两种框架的特点和适用性。文中分别设计了执行层和协调层Agent的典型结构,并基于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给出了结构各要素形式定义和Agent基本功能的代码实现。IWTIS框架的特点是信息的分散性、动态性和异构性,Agent协作行为的协调程度、系统的全局连贯性以及IWTIS组织是否具有自适应性是关系到整个系统性能和开放性的核心研究内容,同时也是衡量系统智能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重点研究了合同网模型这一MAS协作技术中相对成熟的协商机制,针对其在IWTIS的动态信息交换与服务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通信量大、决策过程复杂、决策效率低的问题,对熟人集招标策略进行改进,引入承诺的概念,提出了基于承诺和能力的改进招标策略,加入招标限制机制,并给出了基于承诺信用度和能力的评标策略。针对多Agent利益冲突和竞争问题,本文研究基于对策论的多边多回合协商算法,提出基于IWTIS架构的改进算法,该算法不依赖于Agent在收益方面的全局性知识,同时又可充分利用Agent对于该问题的局部知识,从而达到消解冲突、实现协作的目的。最后,本文针对长江交通管理的实际现状和需求,基于IWTIS框架建立面向全流域的交通协同监控与诱导系统,进行了系统结构和功能设计,分析了系统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并在实验室环境中对交通流协同监控与诱导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多Agent协同的交通监控与诱导系统能够有效地疏导航道交通,避免交通拥堵的发生,从而提高航道通行效率和船舶航行安全。

杨俊[7](2009)在《面向电子航道图生产的水上空间数据库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产生以数字形式表示的,描写海洋地理信息和航海信息的电子海图系统。由于它们形象、直观、灵活,有着纸海图无法比拟的诸多优点,引起航海领域和测绘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电子海图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是电子海图应用系统的基础,它决定电子海图应用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长江南京至浏河口段数字航道与智能航运系统示范工程中建设电子航道图系统是实现长江航运发展的技术保障,对于全面提升长江航运安全管理水平,加强船舶航行安全,改善长江航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数字航道电子航道图系统的建设为背景,结合电子航道图生产的具体需求,参考国内外空间数据库系统开发思想,提出构建面向电子航道图生产的水上空间数据库系统,重点研究水上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问题。首先,通过对S-57国际标准数据组织结构分析,根据空间数据库建库原则和方法,经过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得出本系统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存储结构,完成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通过对现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究比较,确定用Oracle作为本系统数据库软件平台。其次,在可视化开发平台Visual C++环境下,根据长江电子航道图生产的实际需求,设计开发水上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水上空间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编辑、图幅裁剪、航道图输出等子模块的功能设计与关键技术上进行了重点研究,给出了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法,并实现了系统主要功能。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性地论述了本次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并就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进一步的设想和展望。

陈贤祎[8](2009)在《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淤积与航道整治研究》文中认为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在此之前对工程可行性进行过全面深入的论证,在论证工作中直接影响可行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变动回水区的泥沙淤积,历来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这个原因,对变动回水区的泥沙淤积进行了大量的模型试验和一、二维数学模型计算工作。三峡水库按175m方案正常蓄水后,重庆主城区河段正好处于变动回水区,重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水陆联运枢纽、长江上游经济发展的中心,航运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变动回水区航道、港区泥沙问题的研究重点是围绕重庆河段进行的。根据已建水库的运行实践和国内多家科研单位进行的重庆河段泥沙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可知:随着三峡枢纽运行时间的增长,重庆河段的泥沙淤积将成累积性增加,泥沙淤积将会给该河段的港口、航道和沿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三峡工程2009年的全面建设完成,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的日益临近,以及近期观测上游来水来沙的变化等将对重庆河段的泥沙淤积产生新的影响,重庆河段的泥沙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本课题结合国家十一五科技项目“三峡工程水库泥沙淤积及其影响与对策研究”,进一步对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重庆河段的泥沙淤积问题与航道整治进行研究。本文着眼于利用三峡工程2003年蓄水以来库区泥沙冲淤的原型观测资料,进一步和更完整地进行实体模型和数学模型的验证,提高模型定量预测精度,从而定量预测三峡水库淤积过程、数量和规律,分析泥沙冲淤变化对水库变动回水区防洪、航运和枢纽运行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这对于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模拟技术的提高亦具有重要意义。

王昭,石金榜[9](2008)在《基于HPD的海图图廓整饰内容设计》文中指出本文探讨了在HPD系统中进行图廓设计的主要方式和关键问题。其中经纬度间隔分析已由传统的根据输入参数"计算"图廓,变为预先设置图廓样式,再计算该图廓适用的海图范围。本文通过理论计算,设计了HPD各图廓样式的可用比例尺范围,同时从理论上解释了制图实践中遇到的比例尺"裂缝"问题。最后总结了关于数据库海图生产的一些思考。

邢攸姿[10](2008)在《应用CARIS HOM软件制作NEC电子海图的技术方法》文中提出以具体的电子海图制作为例,介绍应用HOM制作电子海图的技术方法、生产过程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二、利用微机CARIS制作港口航道图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微机CARIS制作港口航道图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IS的港口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港口GIS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GIS介绍及相关技术介绍
    2.1 GIS的概述
        2.1.1 GIS简介
        2.1.2 GIS空间数据
        2.1.3 常用的GIS软件
    2.2 GIS结构
        2.2.1 系统硬件
        2.2.2 系统软件
    2.3 Java语言
    2.4 Java开发环境搭建
        2.4.1 JDK安装与配置
        2.4.2 Eclipse编程平台
    2.5 MySQL数据库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设计开发思想
        3.1.1 瀑布模型
        3.1.2 SNAKE原则
    3.2 系统可行性研究
    3.3 系统需求分析
        3.3.1 提出需求
        3.3.2 分析需求
    3.4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5 技术框架设计
    3.6 数据库设计
        3.6.1 数据库结构设计
        3.6.2 数据库表设计
    3.7 功能模块设计
        3.7.1 系统管理模块
        3.7.2 GIS卫星图显示模块
        3.7.3 港口数据查询模块
        3.7.4 港口资源调配管理模块
        3.7.5 港口危险品监管预警模块
        3.7.6 港口码头调度模块
        3.7.7 自定义辅助功能模块
    3.8 包设计
第四章 系统实现与分析
    4.1 系统登录模块的实现
    4.2 GIS卫星图显示模块的实现
        4.2.1 GIS卫星图显示实现
        4.2.2 点击事件实现
    4.3 港口数据查询模块的实现
        4.3.1 水域数据查询模块
        4.3.2 陆域数据查询模块
        4.3.3 港口设备数据查询模块
        4.3.4 统计数据模块
    4.4 港口资源调配管理模块实现
        4.4.1 港口船舶监管模块实现
        4.4.2 港口航道监管模块实现
        4.4.3 港口堆场管理模块实现
    4.5 港口危险品监管预警模块的实现
    4.6 港口码头调度模块的实现
        4.6.1 港口堆场计划模块的实现
        4.6.2 港口船舶配载计划模块的实现
        4.6.3 港口泊位计划模块的实现
        4.6.4 港口船舶进出港计划模块的实现
    4.7 账户管理模块的实现
    4.8 日志&审核模块的实现
    4.9 信息交流模块的实现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
    5.1 测试方法
        5.1.1 黑盒测试
        5.1.2 白盒测试
    5.2 系统测试
        5.2.1 登录模块测试
        5.2.2 GIS卫星图显示模块测试
        5.2.3 港口数据查询模块测试
        5.2.4 港口资源调配管理模块测试
        5.2.5 港口危险品监管预警模块测试
        5.2.6 港口码头调度模块测试
        5.2.7 账户管理模块测试
    5.3 测试结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基于卫星定位的远程监控航标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世界航标灯标准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及方案论证
    2.1 总体设计方案
    2.2 方案论证
        2.2.1 采用NBIOT网络和GPS定位
        2.2.2 采用lora无线技术和北斗定位
        2.2.3 采用GPRS和 GPS定位
        2.2.4 采用4G网络和“北斗+GPS”定位
        2.2.5 本设计方案的比较与选定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电源模块
    3.2 MCU控制电路
        3.2.1 单片机控制电路介绍
        3.2.2 STM32 单片机介绍
    3.3 通信定位模块
        3.3.1 全球定位技术
        3.3.2 A9G数据通信
    3.4 光敏模块电路
    3.5 水深测量电路
    3.6 航标灯电路
    3.7 远程定位航标灯电路分析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编程工具介绍
    4.2 程序设计
        4.2.1 程序结构流程图
        4.2.2 初始化程序的设计
        4.2.3 复位程序设计
        4.2.4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2.5 控制程序设计
        4.2.6 发送程序设计
第五章 电路调试和系统仿真
    5.1 电路调试
    5.2 系统仿真
        5.2.1 仿真软件选取
        5.2.2 仿真图片展示
    5.3 服务器接收数据展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系统电路图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基于洱海电子海图的三维地形建模及船舶运动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子海图的发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内河电子海图(IENCS)的发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云南内河航运教育发展研究现状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船舶运动数学模型
    2.1 坐标系的建立
        2.1.1 固定坐标系
        2.1.2 运动坐标系
    2.2 两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2.3 船舶运动的描述
    2.4 船舶六自由度方程
        2.4.1 平移方程
        2.4.2 转动方程
第三章 三维场景建模
    3.1 内河场景建模及管理
        3.1.1 内河场景建模
        3.1.2 内河场景管理
    3.2 内河视景建模及视景数据库优化
        3.2.1 内河视景建模
        3.2.2 视景数据库结构设计及优化
    3.3 地貌生成方法
    3.4 内河船闸的模拟
    3.5 水体模拟
    3.6 视景投影系统几何校正及边缘融合
        3.6.1 多投影机无缝拼接非线性几何校正
        3.6.2 多投影机无缝拼接边缘融合
    3.7 构建的内河场景及大理洱海场景数据库
    3.8 构建的内河船舶模型三维数据库
第四章 电子海图
    4.1 电子航道图中的坐标系及各坐标系间的转换
    4.2 电子航道图的生成与显示
        4.2.1 电子航道图的概念模型
        4.2.2 电子航道图的数据模型
        4.2.3 航道图的数据结构及其实现方法
第五章 系统集成与仿真
    5.1 系统集成与实现
    5.2 船舶运动数学模型解算
    5.3 计算机仿真
    5.4 船舶模型测试
    5.5 系统功能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存在的问题
    6.3 意义
    6.4 展望
参考文献

(4)e-航海中的动态信息服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e-航海研究现状
        1.2.1 国际组织研究进展
        1.2.2 其他国家研究现状
        1.2.3 我国研究和建设现状
    1.3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1 水陆垂直基准研究现状
        1.3.2 e-航海空间数据模型研究现状
        1.3.3 AIS船舶动态数据处理现状
        1.3.4 水深数据处理及海图更新方法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基于高精度GNSS和潮汐模型的通航水深服务方法研究
    2.1 基于高精度GNSS的通航水深测量方法研究
        2.1.1 通航水深以及相关垂直基准面的定义
        2.1.2 水陆一体化三维模型的建立
        2.1.3 基于高精度GNSS的无验潮水下地形测量方法
    2.2 区域潮汐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2.2.1 渤海海域潮汐模型构建方法分析
        2.2.2 潮汐模型的精度评估
        2.2.3 渤海湾深度基准面建立
        2.2.4 基于高精度GNSS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
    2.3 基于余水位订正的潮位推算方法应用研究
        2.3.1 余水位订正技术原理
        2.3.2 应用案列
        2.3.3 水位推算精度评估
    2.4 e-航海中实时潮位与潮位预测服务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e-航海空间信息多级网格模型研究
    3.1 适应动态信息服务的空间对象模型
        3.1.1 基于S-100的空间对象描述方法
        3.1.2 一体化服务空间数据库建库模型
    3.2 e-航海空间信息多级网格模型研究
        3.2.1 适应动态信息服务的多级网格划分方法研究
        3.2.2 空间信息索引的实现方法
        3.2.3 自由网格快速索引的实现方法
    3.3 基于NetCDF的动态信息网络化服务模式
        3.3.1 网络通用数据格式
        3.3.2 基于NetCDF的空间信息存储及更新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海量动态信息的快速处理与更新方法
    4.1 船舶动态信息快速采集与服务方法
        4.1.1 基于队列、线程池的AIS数据快速处理
        4.1.2 AIS冗余数据过滤技术
        4.1.3 AIS数据快速解析技术
        4.1.4 AIS数据存储技术
        4.1.5 基于预置规则的智能化动态信息服务
    4.2 基于径向分块的航道地形快速构建方法
        4.2.1 水深数据的径向分块
        4.2.2 几种分块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4.2.3 航道水下地形的生成
    4.3 服务于实时导航的水深数据快速选取技术
        4.3.1 水深选取的基本方法
        4.3.2 水深智能选取和等深线自动生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云架构的多源动态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5.1 多源信息融合的动态信息服务系统
        5.1.1 多网融合的船舶动态监管系统
        5.1.2 基于船舶动态的带电子签证系统
    5.2 基于云技术的e-航海动态信息服务架构
        5.2.1 基于云技术的e-航海动态信息服务概述
        5.2.2 基于云技术的e-航海动态信息服务总体架构
        5.2.3 基于云技术的e-航海动态信息岸基服务架构
    5.3 基于云技术的e-航海动态信息服务模式
        5.3.1 基于云技术的e-航海动态信息服务平台部署
        5.3.2 面向用户需求的动态信息推送服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5)基于GIS的国际标准电子海图显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电子海图显示系统国际标准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体系结构
    2.2 系统总体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电子海图符号库设计与制作
    3.1 颜色方案设计
    3.2 海图符号数据库制作
    3.3 海图符号索引表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电子海图显示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界面设置
    4.2 电子海图数据管理
    4.3 电子海图的显示
    4.4 电子海图业务化应用
    4.5 电子海图常用GIS功能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6)基于多AGENT的智能航运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航运系统研究综述
        1.3.1 国外航运系统研究现状
        1.3.2 国内航运系统研究现状
        1.3.3 E-Navigation
    1.4 Agent与MAS理论发展概述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航运资源与结构的研究
    2.1 业务模型
    2.2 航运信息资源分析
    2.3 航运体系信息流
    2.4 航运体系总体逻辑框架
第3章 基于多Agent的智能航运信息系统体系框架研究
    3.1 MAS结构与描述模型
        3.1.1 Agent的基本结构
        3.1.2 基于BDI框架的Agent描述模型
        3.1.3 MAS描述模型
        3.1.4 MAS体系结构
    3.2 基于MAS的智能航运信息系统的体系架构
        3.2.1 系统设计原则
        3.2.2 体系框架的提出
        3.2.3 纵向信息整合实现机制
        3.2.4 横向信息整合实现机制
    3.3 协调层Agent设计
        3.3.1 协调层Agent结构
        3.3.2 协调Agent实现
    3.4 执行层Agent设计
        3.4.1 执行层Agent结构
        3.4.2 执行Agent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IWTIS的协作机制与算法研究
    4.1 协作理论概述
        4.1.1 协作的概念
        4.1.2 主要协作方法
    4.2 合同网模型
        4.2.1 合同网模型及特点
        4.2.2 合同网模型研究的要素
    4.3 基于改进合同网的协作任务求解模型
        4.3.1 基于任务熟人集的招标策略
        4.3.2 基于承诺的招标策略
        4.3.3 基于承诺信用度和能力的评标策略
    4.4 基于特征值的多边协商算法
        4.4.1 问题描述
        4.4.2 基于对策论的特征函数
        4.4.3 多边协商算法
        4.4.4 算法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IWTIS的水上交通协同监控与诱导系统研究
    5.1 水上交通协同监控与诱导系统设计
        5.1.1 水上交通监控的现状与研究意义
        5.1.2 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5.2 交通信息采集与预处理
    5.3 交通流预测模型
    5.4 分级Agent协作模型
    5.5 仿真系统的开发及仿真结果分析
        5.5.1 仿真系统硬件结构
        5.5.2 开发工具的选择
        5.5.3 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论文研究依托的科研项目
致谢

(7)面向电子航道图生产的水上空间数据库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电子海图的发展与应用
        1.1.2 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IS及空间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1.2.2 电子海图生产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2.1 空间数据库系统相关概念
        2.1.1 地理信息系统
        2.1.2 空间数据
        2.1.3 空间数据库
        2.1.4 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2.1.5 空间数据库系统
    2.2 电子海图技术
        2.2.1 电子海图简介
        2.2.2 电子海图数据标准S-52和S-57
        2.2.3 S-57标准的数据组织结构分析
    2.3 水上空间数据分析
第3章 水上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
    3.1 电子航道图单元和数据集分析
    3.2 数据库设计原则和方法
    3.3 概念结构设计
    3.4 逻辑结构设计
    3.5 数据库平台的比较与选择
第4章 水上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4.1 水上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整体架构
    4.2 数据库接口设计
        4.2.1 数据库访问接口的选择
        4.2.2 数据读取
        4.2.3 数据写入
    4.3 数据采集模块
        4.3.1 数据源分析
        4.3.2 CAD数据
        4.3.3 测量专题数据
        4.3.4 水深数据
    4.4 信息浏览与查询模块
    4.5 数据编辑模块
        4.5.1 编辑功能子模块划分
        4.5.2 编辑功能安全性设计
    4.6 裁剪模块
    4.7 航道图输出模块
第5章 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硬件平台及开发软件的选择
        5.1.1 系统硬件平台的选择
        5.1.2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5.2 系统功能实现
        5.2.1 数据采集模块
        5.2.2 信息浏览与查询模块
        5.2.3 数据编辑模块
        5.2.4 裁剪模块
        5.2.5 航道图输出模块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8)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淤积与航道整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1.1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1.1.2 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问题研究现状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课题的提出
    1.2 课题的目标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河床演变分析
    2.1 河床演变基本原理
        2.1.1 河床演变分类
        2.1.2 河床演变重要特点
        2.1.3 河床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2.2 河床演变分析方法
        2.2.1 常用演变分析方法
        2.2.2 依据实测资料分析法
    2.3 变动回水区河床演变分析方法
        2.3.1 分析要点
        2.3.2 资料的收集与观测
        2.3.3 分析方法
    2.4 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
        2.4.1 范围
        2.4.2 特点
    2.5 重庆河段的河床演变分析
        2.5.1 重庆河段的河道概况
        2.5.2 河床演变现状分析
        2.5.3 河床演变趋势分析
第三章 试验设计
    3.1 模型设计
        3.1.1 几何比尺及模型沙的选择
        3.1.2 水流运动相似比尺
        3.1.3 悬沙运动相似比尺
        3.1.4 沙质推移质运动相似比尺
        3.1.5 卵石推移质相似比尺
    3.2 模型制作
    3.3 试验设备及量测仪器
    3.4 水沙过程的概化
    3.5 模型相似性的验证
        3.5.1 模型验证边界条件
        3.5.2 原型观测资料
    3.6 验证成果分析
        3.6.1 水位验证
        3.6.2 流速验证
        3.6.3 重点河段冲淤验证
        3.6.4 验证结论
第四章 试验成果分析
    4.1 试验条件
        4.1.1 模型进出口水沙控制条件
        4.1.2 泥沙级配
    4.2 试验成果
        4.2.1 水流条件的变化情况
        4.2.2 泥沙淤积试验成果
        4.2.3 重点河段的河床演变
    4.3 泥沙淤积对港口航道的影响
        4.3.1 对航道的影响
        4.3.2 对港口的影响
    4.4 整治试验研究
        4.4.1 整治标准
        4.4.2 整治原则
        4.4.3 设计流量和整治流量的确定
        4.4.4 九龙滩整治试验
        4.4.5 夫归石~外梁河段整治试验
    4.5 小结
第五章 航道整治中的数学模型初步研究
    5.1 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5.1.1 河流水流模型研究进展
        5.1.2 三峡库区水流模型研究成果
        5.1.3 其他流域水流模型研究成果
    5.2 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网格生成
        5.2.1 网格的生成
        5.2.2 调节因子取值范围的确定
    5.3 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网格下的二维水流数学模型
        5.3.1 控制方程
        5.3.2 控制方程离散与求解
        5.3.3 边界条件及动边界条件处理
    5.4 工程实际应用研究
        5.4.1 九龙坡河段
        5.4.2 夫归石~外梁河段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应用CARIS HOM软件制作NEC电子海图的技术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名词术语
3 应用CARIS制作ENC的方法与步骤
    3.1 定义CARIS特征码与S-57物标及属性的对应表
    3.2 转换到
        (1) 电子海图的制作前半部分与港口航道图的制作工艺基本一致。
        (2) 拓扑的制作:
    3.3 进行坐标系统转换
    3.4 为海图要素添加索引
    3.5 在HOM进行海图要素到物标的转换
        (1) 航标类物标
        (2) 危险物标
        (3) 其它物标的注意事项
    3.6 内部质量控制
    3.7 输出到S-57
4 要素的补充办法
    4.1 线或符号
    4.2 区域拓扑
5 CARIS系统与S-57之间的矛盾
6 结束语

四、利用微机CARIS制作港口航道图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IS的港口信息管理系统[D]. 李晓楚.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2]基于卫星定位的远程监控航标灯设计[D]. 顾和伟.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3]基于洱海电子海图的三维地形建模及船舶运动仿真[D]. 何江华.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4]e-航海中的动态信息服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张安民. 武汉大学, 2013(10)
  • [5]基于GIS的国际标准电子海图显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刘爱超.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6)
  • [6]基于多AGENT的智能航运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赵丽宁.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1)
  • [7]面向电子航道图生产的水上空间数据库系统的研究[D]. 杨俊. 大连海事大学, 2009(09)
  • [8]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淤积与航道整治研究[D]. 陈贤祎. 重庆交通大学, 2009(10)
  • [9]基于HPD的海图图廓整饰内容设计[A]. 王昭,石金榜. 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 2008
  • [10]应用CARIS HOM软件制作NEC电子海图的技术方法[J]. 邢攸姿. 海洋技术, 2008(01)

标签:;  ;  ;  ;  ;  

使用计算机 CARIS 制作港口导航图的假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