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 catalogue of commodities under the export license control system(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萍,蔡高强[1](2021)在《美国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航天产品的出口管制主要靠商务部工业安全局和国防贸易管制局牵头以及与其他机构间协调配合完成。其中民用类航天产品的出口,由商务部工业安全局许可授权,军用类航天产品以及两用航天产品则由国务院国防贸易管制局进行审批,美国财政部依据制裁清单对出口对象实施限制。通过探究美国对航天产品贸易管控最新发展趋势,以及梳理美国航天产品贸易管制主体职能及关系,探析航天产品出口控制的具体内容,并且总结出美国航天产品出口管制得主要三项制度,一是美国航天产品贸易许可授权的行政审批制度,二是美国对航天产品贸易的执法监管制度,三是美国航天产品贸易的制裁制度。研究美国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对中国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的完善有诸多借鉴之处。
李鑫[2](2020)在《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及出口的影响》文中指出经济领域的竞争是国家间综合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是各国政府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时代发展,出口管制政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手段措施不断多样化,因其隐蔽性好,一直被各国所青睐。美国施行出口管制政策经验丰富,除经济领域外,也常将其运用于政治、军事、国防等领域,出口管制政策服务于美国国家战略利益的特点十分鲜明。受国际形势变化及美国自身国家战略调整,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宽严交替的阶段性特征,这一特点在高科技领域更为明显。虽然面临来自美国严格的出口管制政策,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仍取得快速发展和瞩目成绩。因此,探明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及产品出口的影响机理、具体路径、影响程度,不仅在理论上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出口管制政策的研究边界,还在实践上有助于中国企业提升研发创新水平和企业实力。但是,由于美国出口管制的政策公开性不足、在产品层面的精准测度长期缺乏,部分阻碍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使得对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定量评估、特别是对企业微观行为研究不足。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根据公开数据构建了对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可测度指标,并借鉴工具变量识别策略开展了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对我国企业微观绩效的因果评估。首先,本文按照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程度划分了四个等级的标准,通过借鉴巴拉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根据美国在高科技产品层面实际出口的份额差异构建一个衡量出口管制程度的指标,用以测算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同国家的出口管制程度,并将与中国同级别国家的管制程度作为对华出口管制的工具变量。其次,收集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经济复杂度实验室,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中国知识产权局的相关数据,在企业层面开展了对研发创新、产品出口质量和企业增加值出口的实证检验。再次,在上述分析和实证中证明美国对华高科出口管制政策确实存在,且本文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比较确切的发现了对中国企业产品研发和出口的影响效果及机制。最后,根据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产生影响的效果及本文结论,深入分析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产品出口质量和出口增加值率的影响机理、影响程度和政策效果。全文共分八个章节,各章节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根据现实背景和已有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重点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思路,包括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总结已有研究不足,进一步明确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研究价值。本章从国际政治竞争格局相关理论入手,探析贸易政策与国家关系之间的联系,重点对中美关系背景下的双边经贸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贸易政策服务于国家战略,而出口管制政策是美国对外战略重要手段之一。最后,分别从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研发、出口质量和出口增加值率三个层面进行文献梳理。第三章,重点对出口管制政策的内涵界定、演化发展及潜在后果进行阐述,明确本文的研究界限,清晰掌握研究内容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趋势。第四章,阐述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测度方法和指标设定,介绍了本文的核心变量指标设定的主要思路和检验过程,并对美国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管制程度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第五章,从实证角度研究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研发创新的影响,发现出口管制政策的实施并未完全达到美国预期,中国政府和企业会通过选择共克时艰,企业收到相关领域的补贴和加大主动投资,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企业研发水平上的提升。第六章,重点研究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发现出口管制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出现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受管制政策限制,中间产品投入受阻,企业生产链条受影响,导致出口产品质量下降。第七章,探究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出口增加值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管制政策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出口增加值率,可能的机制是综合了管制政策对研发和产品质量的影响,得益于嵌入全球价值链,企业出口增加值率得到提高。第八章,对本文主要研究结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并从不同层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陆天驰[3](2020)在《竞争情报视角下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出口限制及对华启示研究》文中认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贸易关系几经起伏,近年来中美贸易战更是成为全球化的热点话题。放眼全球,美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对全球影响较大且具有强代表性,而世界主要大国为了保持自身在国际竞争态势中的优势地位,日益关注出口管制相关研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的推行,这要求我国高度重视出口管制问题的竞争情报体系构建。与此同时,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如今其相关领域已成为世界主要大国争相角逐的科技战场。在人工智能技术大背景下的新一轮时代角逐下,各国纷纷出台相应战略,力争在顶层设计的角度抢抓人工智能时代主导权。人工智能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产业模式、商业模式和价值链,客观认识中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差距变得意义重大。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正飞速发展,但因为起步较晚,中美人工智能技术在一些方面仍存在差距。通过对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制度的研究,可对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提升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竞争情报理论、技术差距论等理论为基础,运用共词分析法等方法,构建美国出口管制制度中具有竞争情报研究价值的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模型。通过以美国出口管制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商业管制清单”的三大行业进行研究,量化统计出其中的ECCN编码以及对应文字说明Description的相关特性,对其中的特征进行挖掘,力争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商品管制清单中对电子产业限制尤其突出,并且对系统、设备与组件的关注度高于原料、软件、技术以及测试、检测和生产设备。存在多个ECCN编码对应同一个Description的情况,其中主要是行业与产品类别相同,但管制原因是国家安全或者反恐、区域安全、联合国制裁和犯罪控制,需要特别关注,同时也存在三大行业内部并行以及三大行业与其他行业并行的情况。(2)ECCN编码对应Description的词频统计显示,除了以集成电路产业为管制重心之外,商品管制清单对技术的应用场景、使用过程,乃至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和交叉体现出限制。前6位重点关键词对应共现词之间的共词网络示意图显示,管制技术中硬件与软件结合密切,集成电路相关产业与加工处理方式结合密切,体现出重视自主研发、设计与创新的特征。(3)通过559种混合词以及Dononhue高频低频词分界公式法对应的30种高频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都尤其关注集成电路词群,材料化学词群和软件词群紧随其后,同时还关注产品生命周期和属性。(4)通过Gephi中混合词以及Dononhue高频低频词分界公式法对应高频词的网路属性比较,发现高频词网络连接性更强、联系更加紧密频繁,呈现更加显着的小世界特性,说明其传播路径短、时效强、相关性高,其中涉及技术尤其值得高技术领域关注,而混合词网络平均聚类系数和模块化指数所展示的凝聚力更强。文章最后根据模型构架与分析得出的结论,在竞争情报视角和技术差距论的支撑下,从数据结果分析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劣势(W),从中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优势(S)、机遇(O)和威胁(T),进行出口限制背景下中美人工智能技术SWOT分析,并且分别从SO策略、WO策略、ST策略和WT策略这四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有关部门关注针对美国出口管制制度的情报分析结果,增加对管制领域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多元激励;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加强自身竞争情报体系的构建与预测,深化战略风险评估,注重出口合规、优化产业结构和自主创新三者有机结合;科研机构加强情报的智力支持作用,注重人才培养并积极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动态性咨询和建议服务,及时梳理相关管制规定和趋势,通过案例分析,帮助政府和企业及时了解相关规定和变化。
侯婧怡[4](2020)在《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及其新趋势》文中提出二战后,美国通过其在货币和技术领域的绝对优势,全面掌握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脉络。如今的美国,凭借着对全球经济的优先掌控权,将其在国内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发展成为了控制全球秩序的绝对权力。在这其中,出口管制政策一直是美国为了保持自身技术优势,防止其他国家通过贸易获取美国高科技产品的“惯用伎俩”。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该政策已经发展成为了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美两国经济竞争激烈,贸易摩擦加剧,美国频繁对华机构及个人实施出口管制,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安全利益,牢牢占领世界高科技技术的战略制高点,以确保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从历史上来看,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随着中美两国战略的冲突与合作而微调,但总体来说,美国长期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对华持续实施严格的管控体系。实践中,一方面是美国各大商会协会或利益集团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不断呼吁放松对华管制,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出于国家战略利益考虑对华严格管控。在两方面不断磨合的过程中,目前美国已经对华形成了一套近乎完美的对华出口管制体系。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为提高美国高科技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延续上一任总统对出口管制体系进行改革的措施,最终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法案。美国对现行出口管制法规的审查已经展开,且将与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的改革同步进行,两者都涉及到对“国家安全”的重新定义。该法案的主旨是通过建立一个新型管制机制应对新生科技带来的挑战,并提高技术转让门槛、防止美国失去高科技领域的领导力。然而要正确预测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趋势,必须从美国开始制定出口管制政策的源头进行回溯。本文将从现实主义理论出发,分析了影响美国制定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影响因素分为国内与国际两方面的因素。从国内因素来看,影响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有政治体制、国家内部行为体等;从国际因素来看,国际结构及其调整、国家间关系等均会对政策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追溯历史上美国不断调整对华出口管制力度的历史事实,深入分析美国对华每一阶段出口管制政策背后的国内、外因素的互动交流,以此丰富理论框架。同时,进一步重点分析美国现阶段对华技术遏制的大环境,及在此背景下制定出的出口管制政策的特点。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将会详细的论述目前美国国内的形势及美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对这些因素的互动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分析得出美国制定政策时背后的深层因素。结合目前美国国内对华态势严峻,中美经贸摩擦频发的情况,分析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发展趋势。在本文的最后部分,结合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从企业、政府和政策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消极影响的几条建议。
钱晓竹[5](2020)在《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是彼此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中美贸易关系自中美两国建交以来一直在曲折中发展,2018年上半年美国制裁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由此拉开了了中美贸易战的序幕;次年5月21日,美国产业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BIS)又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所有非美国子公司司添加到实体清单中,理由是华为参与的部分相关活动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并损害其外交利益。截止今日,贸易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成为国际上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更是不断升级,通过概括论述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律发展历程及域外效力等相关理论,分析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律域外效力的实体性与程序性规定,深入研究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律域外效力对中国国家与相关企业的影响,针对中国及高新技术企业提出对策及建议,对缓解中美贸易冲突,妥善处理贸易纠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并介绍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律体系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梳理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的相关概念、以及美国以管辖权理论为基础进行的贸易出口管制域外管辖等重点分析。其次,着重分析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的成因,包括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的合法性分析、扩张途径和实现手段,从而为其域外效力提供理论依据。再次,对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的保障手段进行研究,从行政程序、司法审查等两方面对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进行研究,重点介绍美国贸易出口管制的执法机构和管制措施,此外,对违反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的法律后果进行梳理,使得中国与有关企业对美国贸易出口管制的行政程序与司法审查有更深刻、清晰的认知,为未来的中美贸易提前做好准备,未雨绸缪。最后,笔者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阐述美国出口管制法律的域外效力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中国根据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企业依据自身利益的应对策略及建议。
冯伟杰[6](2019)在《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参与国际分工的范围与层次在不断扩大,这也促使中国在产业增加值、贸易总量等方面,己经大幅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大部分发达国家。但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主要承担的是加工制造环节和技术外围的适应性研发职能,依然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水平,中间品进口额占比依旧较高。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中间品进口规模为3579.57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2.54%。其中,高技术中间品进口额高达854.67亿美元,占中间品进口总额的23.88%。这表明中国企业对高技术中间品的依赖度较高。而“中兴事件”所引发的“缺芯”问题,印证了中国企业极易受到发达国家的掣肘。一直以来,美国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两国在双边贸易、对外投资、国际合作和政府层面等多方面均联系紧密。美国作为科技强国,理应是科技发展相对不足的中国的技术输出国之一,然而在美中高技术产品(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贸易中,美国确实际上是技术输入国的角色,中国却成为了技术产品的输出国。针对两国高技术产品贸易所呈现出的“反比较优势”特点,有研究表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对中国实行严厉的出口管制政策导致的。高技术中间品作为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受到出口管制政策的限制,而中国企业对部分美国高技术中间品的依赖较高。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的航空航天类中间品比重,占同类中间品进口额的63.98%;电子及通信设备类中间品占中国自美国进口高技术中间品总额的32.34%,达21.29亿美元。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正处于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即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生产率企业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并试图回答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对出口管制政策、美国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政策以及中间品贸易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美国早期出口管制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防止国内大量的金银货币外流到其他国家,保护国内关键产业的发展,并促进本国就业,从而限制本国原材料出口到其他国家,并对粮食出口进行了限制。近现代出口管制政策是由于各国为了使本国利益得到维护和加强,分别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制定了本国的国家战略目标,进而实现国家的利益最大化。美国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政策的目的是为了阻碍或延缓中国的技术进步,因此长期对中国实施具有歧视性的出口管制政策,这也导致了中美双边贸易失衡,对中国两国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中间品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在一定阶段内显着提升了企业生产率,一旦跨过这一阶段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并不明显。本文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发现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管制清单、管制结构经历了实行严厉的出口管制政策(1945-1953年)、逐步放松出口管制(1953-1979年)、从加强管制到再次放宽管制(1979-1991年)、冷战后出口管制政策的大调整(1991年至今)四个阶段。从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法律文本、效力范围及执行程序、以及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的影响三个方面重点研究了当前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发现美国对中国一直实施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在中美建交后,尽管将中国调整至最为宽松的V组,但并未向受到相应的宽松待遇。而出口管制政策导致美国高技术中间品贸易失衡;增加了美国双边贸易中的摩擦;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无法带动进口国技术升级。本文就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依赖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加工贸易在中国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中国高度依赖中间品进口贸易。研究发现中国在生物制造业、非电气机械及设备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方面进口依赖较为明显。运用G-L指数和Aquino指数衡量了中美两国高技术产业内分工现状。中国在通信、生物科学等行业与美国产业内分工程度较低,表明两国更多存在的是垂直型分工而非水平型分工,验证了前文所述了中国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水平。同时,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的依赖度总体受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较大,在具体行业上,中国对美国的航空航天类、医药类和非电气机械设备类高技术中间品依赖较大。本文通过Heckman两阶段的计量方法,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的合并数据,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企业资本强度、企业融资约束、企业成立时间、是否国有企业、是否外资企业等作为控制变量;将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指标(企业是否出口、出口范围、出口种类)、集约边际(出口数量、出口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出口产品的出口金额和出口产品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企业从美国进口高技术中间品的平抑指标和进口强度作为解释变量。实证检验了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和中国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中国企业进口美国高技术中间品有助于改善出口的二元边际,其中高技术中间品的进口提升了企业出口的概率并增加了企业出口范围和出口产品种类,以及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综合来看,美国高技术中间品的进口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金额与出口产品质量。最后,本文运用企业层面高技术中间品进口的平抑指数来表示出口管制强度进行计量回归,实证结果显示美国高技术中间品的出口管制不利于中国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改善。因此,在应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时,中国要加大对新兴和基础技术部门投资和支持力度,增强基础和新兴技术部门的人才吸引力;建立起常态化跨部门合作机构,构建美国高技术出口管制的预警机制,对关键技术的投机泡沫做好防范;改进我国出口管制法律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体系。对企业来说,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提高人才吸引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明确自身受控范围;树立合规意识,加强合规性审查。从而降低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带来的不利影响。
李晓宇[7](2019)在《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文中认为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是1986年《矿产资源法》规定的一类特殊矿种。30多年来,国际、市场和资源等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战略定位、矿种确定原则和实施的管理政策进行与时俱进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资源、战略、安全、竞争、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分析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内涵,界定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与“优势矿产”、“战略性矿产”、“关键矿产”等概念的差异。从资源代际安全和竞争优势出发,提出了当前设立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目的及战略定位。强调资源的普遍稀缺性与我国的相对优势性,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定义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内稀缺,我国具有相对资源优势,对国际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在军事和国防装备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终端应用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战略价值,需对其实施保护性开发管理的矿种。从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入手,筛选了稀土、钨、锡、锑、钼、金、石墨、锂、萤石和磷10个矿种,分析了其资源形势和供求趋势。基于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战略定位,结合指标体系所具有的特征和原则,综合考虑各类要素,系统构建了三级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首次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结合熵权法对矿种评价指标进行了优化赋权,增加了指标评价的客观性。利用筛选出的10个我国优势矿种的基础数据,对参与评价矿种相对重要性进行计算并给出排序。同时结合专家问卷调查法和相关影响因素评价分析法,综合提出新时期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名录的调整建议,为我国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下一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实践,对以调控存量为目标的开采总量控制政策和以调控增量为目标的矿业权管理政策执行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当前实施保护性开采的稀土矿和钨矿在资源勘查开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开发管理机制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机制要点,其关键是平衡“保障资源安全”和“促进市场竞争”两个方面,把握好安全和效率的尺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提出与当前形势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总结为安全优先、市场竞争、规模经营、调控宏观、放活微观。
丁昊[8](2019)在《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巴统”到现在,出口管制问题已经经过了近70年的发展和演变。出口管制作为贸易壁垒的一种,其性质、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出口管制已经不再单纯地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禁运,而是成为了世界各国在资源、政治、经济、军事、综合国力等方面通过立法而博弈的过程。从当前世界上主要的出口管制立法来看,与电子、工业设计、新兴技术、革新技术等相关的高新技术领域产品的出口管制已成为重点,不仅包括高新技术产品的本身,还包括了相关软硬件和组件甚至配套的基础性设施。本文所讨论的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军用物项”和“两用物项(军民两用)”上,从欧盟配套的这两项管制清单和国际四大出口管控集团清单上可以看出,受管制的物项软硬件也基本涵盖了高新技术的领域。所以也可以说欧盟的高新技术管制的核心就是对军用物项和两用物项的管制。欧盟在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方面的立法较为复杂,既包括了相关的国际公约又包括了欧盟层面的立法,还有欧盟具体成员国相关的立法。由于具体执法需要欧盟成员国来落实,所以这其中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又有所不同。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的形成、原因、相关概念、分类和国际上主要相关的公约等。其次详细介绍了欧盟当前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的法律体系、运作机制以及对其的评价和未来的展望;此外还选择了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三个欧盟国家作为代表来分析这些国家的高新技术出口管制问题。论文着重分析了如果企业违反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可能受到的法律制裁,并用实际案例加以阐述和讨论。最后本文从欧盟的高新技术出口管制入手,看其对我国的出口管制的管理、立法和对外贸企业实务的启示。论文突出强调了两点:第一,通过对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研究,找到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方面在机构管理和具体措施上的启示,如建立类似于REFIT的功能性平台等;第二,中国外贸企业应把合规经营纳入战略管理内容和国家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不仅要合本国的“规”,也要合进出口对象国的“规”;也指横向行业行为的“规”,企业不能为了自身利益破坏行业规范,否则受惩罚的可能不仅仅是自身,而是整个行业(进出口对象国有可能因为某个具体的企业行为而专门出台立法或者政策)。这个过程要求企业在战略管理内容的建立上要完成变“被动的寻找漏洞”到“主动的契合规范”这一过程。并结合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的现实情况和具体法律规范,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凌立[9](2017)在《后关税配额时代我国稀土资源出口管理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稀土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具有极高的科技和军事应用价值,是世界各国高新科技产业进步和国家战略发展的关键元素。我国虽然是稀土的出口大国,但并不是出口强国,长期以低廉的价格、有限的储备供应着全球稀土市场,由此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2015年,按照WTO要求正式取消稀土出口配额、出口资质管理和出口关税后,我国稀土资源出口进入后关税配额时代,出口管理极度弱化,加之国内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使得中国稀土产业面临巨大的危机。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稀土资源出口管理的历史发展脉络、存在的问题等,理清了我国稀土管理体制演变过程,对我国进行稀土出口管理的动因和WTO稀土案对出口管理带来的质疑与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我国进行稀土管理的合法性和必要性,以及后关税配额时代我国稀土出口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后关税配额时代的稀土出口管理制度进行探讨,从国内管理、出口管理、提升产业竞争力等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本文认为,在后关税配额时代,出口管理出现真空,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如开采环节无序、流管管理不力、环保成本社会化等日益凸显,使我国稀土产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更多依靠国内管理体系的完善,做好稀土资源的生产、流通、环保等各个环节管理,严厉打击黑矿、规范资源开采秩序,做好流通管理及全程追溯,加强环保约束,实现产业科学管理,继续推动六家大型稀土集团发挥有效合力,淘汰和化解过剩产能,推进产业集约化、高端化发展,进而提升我国稀土产业创新和竞争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出口许可证管理,将出口许可证与产业链前端管理结合起来,实现出口管理与国内管理相融合,切实提高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地位,使我国这个“稀土大国”真正成为“稀土强国”。
姜舰[10](2017)在《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关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国际、国内公共管理的“国门”,必须全面平衡“把关”和“服务”的关系。尤其是中国进入新一轮改革开放时期。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在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如何创新监管理念,以海关为中心,通过部门合作、“海关—商界”合作等方式改进现有以行政管理为主的通关模式,不仅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对海关监管理论的创新。本文研究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我国海关监管制度,论文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梳理文献,研究表明,现有西方海关监管理论更多以经典贸易理论模型和管理学分析方法为基础,理论分析中通常将进出口环节的众多成本为简化为一个统一的“关税”,但现实中虽然海关是口岸管理部门的中心、征收关税也是海关的基本职能,但实际贸易便利化政策效果和通关成本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便利化“短板”部门以及部门间协调效果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经济学模型研究;第二章的理论模型表明海关监管效率直接影响出口商对于东道国的选择,海关只有通过与其他口岸部门合作,并且将监管重点从事中货物监管向事前、事后的企业监管转移,加强自身政策透明,才更利于提升本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第三章“纵向”分析了中国海关现有监管制度的沿革、现状及特点,表明现有监管手段更多集中在事中的行政管理;第四章以新一轮改革开放为背景,分析中国海关在十八大之后主要推进的一系列便利化措施,分析政策必要性和实施效果;第五章“横向”对比部分发达国家海关贸易便利化、服务标准化以及服务新业态的改革创新,并且结合中国海关关境保护、监管执法需要探讨其适用性和可行性;第六章在前述文献、理论模型、“纵向”和“横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海关监管制度未来进一步完善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海关监管对于外贸具有直接影响,但是发挥贸易便利化的政策效果需要海关与口岸部门合作,并且应该透明通关程序、加强海关与商业的合作。面对新一轮改革开放需要以及经济新势、贸易新业态,中国海关还需要在现场通关、加工贸易、跨境电商等监管领域进行改革,并且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全供应链服务便利、“一带一路”沿途口岸部门国际合作等领域继续深化改革。
二、2001 catalogue of commodities under the export license control syste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 catalogue of commodities under the export license control system(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新发展 |
二、美国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的主要内容 |
(一)美国航天产品出口管控机构 |
1. 美国国会和总统对航天产品贸易管控起到统筹规划作用 |
2. 美国国务院国防贸易管制局主要负责军用航天产品贸易管控 |
3. 美国商务部主要负责两用类航天产品的贸易管控 |
4. 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管制局(OFAC)主要管理和执行经济和贸易制裁 |
(二)美国航天产品贸易管控的国内法规定 |
1. 军用航天产品管制规定 |
2. 民用航天物项管制内容 |
(三)美国航天产品贸易授权许可制度 |
1. 确定产品管辖机构是获得贸易许可授权的前提条件 |
2. 军用航天产品出口许可制度 |
3. 两用航天产品出口许可制度 |
(四)美国航天产品贸易执法监管制度 |
1. 美国对航天产品出口综合执法 |
2. 美国对军用类航天产品贸易的监管 |
3. 美国对民用类航天产品贸易的监管 |
(五)美国航天产品贸易违规处罚制度 |
1. 军用航天产品出口违规制裁 |
2. 民用航天产品出口违规制裁 |
三、美国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
(一)完善我国航天产品出口管制法律规定 |
(二)明确国内航天产品贸易管控机构和职责 |
(三)创新航天产品出口许可授权制度 |
(四)严密航天产品出口管制执法监管体系 |
(五)明晰航天产品出口违规处罚与制裁 |
(2)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及出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基本研究框架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3.1 理论研究方法 |
1.3.2 实证研究方法 |
1.3.3 案例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贡献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及贡献 |
1.4.2 仍存在的不足 |
2.文献综述 |
2.1 经济竞争是大国竞争重要表现形式的相关研究 |
2.1.1 英美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温和轮替的相关研究 |
2.1.2 英德重点在经济领域进行竞争的相关研究 |
2.1.3 美日关系调整与经济领域紧密度的相关研究 |
2.1.4 美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冷战的相关研究 |
2.2 贸易政策与国家关系相关理论研究 |
2.2.1 自由贸易理论的相关研究 |
2.2.2 贸易管制政策的相关研究 |
2.2.3 国家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关系的相关研究 |
2.2.4 贸易政策与国家战略的相关研究 |
2.3 出口管制政策对中美双边关系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1 中美双边国际合作背景下的相关研究 |
2.3.2 中美双边竞争格局背景下的相关研究 |
2.3.3 中美双边经贸关系领域的相关研究 |
2.3.4 出口管制政策对中美关系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 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层面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1 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及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2 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研发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3 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4 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出口增加值率影响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评价 |
2.5.1 现有研究特点 |
2.5.2 现有研究不足 |
3.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内涵界定、演化发展及潜在后果 |
3.1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内涵界定 |
3.1.1 理论来源 |
3.1.2 基本概念 |
3.1.3 主要内容 |
3.1.4 限制目标 |
3.2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化发展 |
3.2.1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整体趋势趋于放松 |
3.2.2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的影响逐渐变小 |
3.2.3 出口管制政策随美国政府对华态度不断调整 |
3.2.4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可能再次趋于严厉 |
3.2.5 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
3.3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事实影响及潜在后果 |
3.3.1 审批程序繁琐致使美国企业主动放弃对华出口 |
3.3.2 管制实施国企业创新和研发的积极性受挫 |
3.3.3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 |
4.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测度方法和指标设定 |
4.1 美国对不同贸易国家分类方法 |
4.2 出口管制政策的测度方法 |
4.2.1 出口管制政策难于测度 |
4.2.2 借鉴经典研究方法设定研究思路 |
4.2.3 主要研究目标 |
4.3 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程度的测定 |
4.3.1 出口管制程度的指标设定 |
4.3.2 美国对中国和其他类别国家出口管制程度的比较 |
4.3.3 检验美国对中国的管制程度水平的测定 |
4.4 美国ATP管制程度的分类测算 |
4.4.1 分类别测算比较美国ATP产品管制程度 |
4.4.2 比较美国对不同种类国家及中国的管制程度水平 |
4.4.3 分类比较美国对不同等级国家十大类ATP管制程度 |
5.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企业产品研发的影响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3.1 研究方法 |
5.3.2 核心变量 |
5.3.3 数据来源 |
5.4 实证结果 |
5.4.1 基准回归结果 |
5.4.2 美国出口管制对企业研发影响的机制检验 |
5.4.3 稳健性检验 |
5.4.4 异质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 |
6.1 研究背景 |
6.2 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3.1 研究方法 |
6.3.2 核心变量 |
6.3.3 数据来源 |
6.4 实证结果 |
6.4.1 基准回归结果 |
6.4.2 美国出口管制对企业质量影响的机制检验 |
6.4.3 稳健性检验 |
6.4.4 异质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企业产品出口增加值率的影响 |
7.1 研究背景 |
7.2 研究假设 |
7.3 研究设计 |
7.3.1 研究方法 |
7.3.2 核心变量 |
7.3.3 数据来源 |
7.4 实证结果 |
7.4.1 基准回归结果 |
7.4.2 美国出口管制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率影响的机制检验 |
7.4.3 稳健性检验 |
7.4.4 异质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8.结论及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国家层面 |
8.2.2 产业层面 |
8.2.3 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后记 |
致谢 |
(3)竞争情报视角下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出口限制及对华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1 技术竞争情报相关研究现状 |
1.3.2 美国技术出口限制相关研究现状 |
1.3.3 中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关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研究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竞争情报理论 |
2.2 技术差距论 |
2.3 人工智能技术概念 |
2.4 美国技术出口管制概述 |
2.4.1 美国技术出口管制概述 |
2.4.2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 |
3 美国出口管制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定量研究的模型构建与设计 |
3.1 模型构建 |
3.1.1 模型主体 |
3.1.2 模型要素 |
3.1.3 模型框架 |
3.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3.2.1 数据采集 |
3.2.2 数据预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4 美国商品管制清单人工智能技术定量研究的数据分析 |
4.1 主要管制领域和多对应关系 |
4.1.1 管制物品行业与种类分析 |
4.1.2 ECCN复合对应关系分析 |
4.2 管制重点词频统计与词间网络分析 |
4.2.1 重点词频统计结果 |
4.2.2 重点关键词对应词语共词网络分析 |
4.3 混合词与高频词网络比较与分析 |
4.3.1 混合关键词共词分析 |
4.3.2 Dononhue高频关键词共词分析 |
4.3.3 结果差异比较与分析 |
4.4 网络属性比较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竞争情报视角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SWOT分析与应对策略 |
5.1 竞争情报视角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S) |
5.1.2 劣势分析(W) |
5.1.3 机遇分析(O) |
5.1.4 威胁分析(T) |
5.2 竞争情报视角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SWOT应对策略 |
5.2.1 SO策略——响应国家政策,引导重点行业理论向成果转化 |
5.2.2 WO策略——整合企业等多方力量,建立完善产业生态 |
5.2.3 ST策略——警惕技术垄断,充分鼓励自主研发与创新 |
5.2.4 WT策略——多方共同努力,建立出口限制竞争情报预警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及其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U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历史沿革及理论框架 |
一、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历史沿革 |
二、理论模型 |
第二章 美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发展及原因分析 |
一、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概况 |
二、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历史发展 |
三、美对华出口管制的现状 |
第三章 影响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国内因素 |
一、美国国内对华态度发生重大改变 |
二、对华出口管制法律依据和监管框架成熟 |
三、加大对华执法力度 |
第四章 影响对华出口管制的国际因素 |
一、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复杂 |
二、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的歧视性态度短期难以改变 |
三、多边机制缺乏管控有效性 |
四、全球化视角下技术难以控制 |
第五章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走向预测与中国的应对之策 |
一、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走向预测 |
二、中国的应对之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律发展和域外效力概述 |
(一) 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律发展历程 |
1. 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律历史背景 |
2. 美国现行贸易出口管制法律体系 |
(二) 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概述 |
1. 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概念 |
2. 以管辖权理论为基础的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管辖权 |
二、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的成因 |
(一) 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合法性分析 |
(二) 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的扩张路径 |
1. 以“产品”和“技术”为连接点产生的域外效力 |
2. 以“美国人”活动为连接点产生的域外效力 |
(三) 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的管制工具 |
1. 商业管控清单 |
2. 出口许可证制度 |
三、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的保障 |
(一) 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的管理手段 |
1. 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执法机构 |
2. 美国贸易出口管制的管制措施 |
(二) 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的实现途径 |
1. 实现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的行政措施 |
2. 实现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的司法判决 |
(三) 违反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的法律后果 |
1. 民事和行政法律后果 |
3. 刑事法律后果 |
4.其他法律后果 |
四、美国贸易出口管制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
(一) 美国贸易出口管制对中国及中国企业的影响 |
1. 阻碍中国军事进步 |
2. 影响中国科技发展 |
3. 企业贸易合作被迫中止 |
(二) 中国应对美国贸易出口管制的对策及建议 |
1. 国家层面的应对措施 |
2. 企业层面的应对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高技术产品 |
1.2.2 高技术中间品 |
1.2.3 进口强度 |
1.2.4 出口管制强度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路线图与方法 |
1.4.1 研究路线图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 |
2.1 关于出口管制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
2.1.1 早期出口管制政策 |
2.1.2 近现代出口管制政策 |
2.1.3 实施出口管制的影响相关研究 |
2.2 美国对中国实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
2.2.1 美国对中国实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目的 |
2.2.2 美国对中国实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影响 |
2.3 关于中间品贸易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
2.3.1 中间品贸易对技术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2 中间品对出口企业的影响相关研究 |
2.4 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的影响机理分析 |
2.4.1 机理分析 |
2.4.2 理论模型推导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及对中国政策的演变 |
3.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回顾 |
3.1.1 严厉的出口管制政策时期(1945—1953年) |
3.1.2 逐步放松出口管制政策时期(1953—1979年) |
3.1.3 从加强管制到再次放宽管制时期(1979—1991年) |
3.1.4 冷战后出口管制政策的大调整时期(1991年至今) |
3.2 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政策发展历程 |
3.2.1 新中国成立—中美建交之前(1949—1979年) |
3.2.2 中美建交至中国加入WTO前(1979—2001年) |
3.2.3 中国加入WTO至奥巴马总统任期(2001—2016年) |
3.2.4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2017年至今) |
3.3 当前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政策分析 |
3.3.1 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法律文本 |
3.3.2 效力范围以及执行程序 |
3.3.3 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对高技术中间品依赖度分析 |
4.1 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概况 |
4.1.1 中国货物贸易进口快速增长 |
4.1.2 工业制成品进口占主导地位 |
4.1.3 加工贸易进口占比呈下滑趋势 |
4.1.4 高技术产品占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增加 |
4.2 中国高技术中间品进口贸易 |
4.2.1 中间品进口在进口总额占比较高 |
4.2.2 零配件进口促进了成套设备出口发展 |
4.2.3 高技术中间品进口规模逐步扩大 |
4.3 中国对高技术中间品依赖度分析 |
4.3.1 零配件进口贸易中高技术中间品占比较低 |
4.3.2 高技术产品进口贸易以资本品和消费品为主 |
4.3.3 高技术行业对高技术中间品依赖较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情况 |
5.1.1 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概况 |
5.1.2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情况 |
5.1.3 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
5.2 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进口的依赖度分析 |
5.2.1 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情况 |
5.2.2 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的总体依赖度较高 |
5.2.3 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依赖呈现明显的产业差异性 |
5.3 自美国进口的高技术中间品对中国企业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计量模型构建 |
5.3.2 变量描述 |
5.3.3 数据处理 |
5.3.4 计量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高技术产品贸易情况 |
6.1.1 美国与加拿大高技术产品贸易概况 |
6.1.2 美国与欧盟高技术产品贸易概况 |
6.1.3 美国与印度高技术产品贸易概况 |
6.2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对两国贸易逆差的平抑效应 |
6.2.1 假设一: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达到平衡 |
6.2.2 假设二: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达到美加、美欧、美印的平均水平 |
6.3 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对中国企业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1 变量描述与数据处理 |
6.3.2 计量结果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1.1 美国对中国实施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 |
7.1.2 中国高技术行业对高技术中间品依赖较大 |
7.1.3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反比较优势”明显 |
7.1.4 进口美国高技术中间品有助于中国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改善 |
7.1.5 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不利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改善 |
7.2 政策建议 |
7.2.1 政府层面 |
7.2.2 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存在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完成工作量 |
1.4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
2 研究理论基础 |
2.1 价值理论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2.3 信息熵理论 |
2.4 需求理论 |
2.5 规模经济理论 |
3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战略定位 |
3.1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法定含义 |
3.1.1 法律层面 |
3.1.2 文件层面 |
3.1.3 内涵分析 |
3.2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新时期战略定位 |
3.2.1 优势矿种 |
3.2.2 相关概念界定 |
3.2.3 设立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目的 |
3.2.4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战略定位 |
4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形势及供求趋势 |
4.1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选择 |
4.1.1 全球资源概况 |
4.1.2 我国资源状况 |
4.1.3 优势矿产选择 |
4.2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形势分析 |
4.2.1 稀土资源 |
4.2.2 钨资源 |
4.2.3 锡资源 |
4.2.4 锑资源 |
4.2.5 钼资源 |
4.2.6 金资源 |
4.2.7 石墨资源 |
4.2.8 锂资源 |
4.2.9 萤石资源 |
4.2.10 磷资源 |
4.3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供求分析 |
4.3.1 主要需求预测方法 |
4.3.2 数据基础 |
4.3.3 供需分析结论 |
5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5.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5.2 评价指标体系 |
5.2.1 评价指标简介 |
5.2.2 各三级指标含义 |
5.3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 |
5.3.1 基于AHP和熵权的数学评价法 |
5.3.2 专家问卷调查法 |
5.3.3 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评价法 |
5.3.4 矿种调整建议名录 |
6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机制探索 |
6.1 已有政策执行效果 |
6.1.1 已有政策梳理 |
6.1.2 开采总量控制政策 |
6.1.3 矿业权政策 |
6.2 稀土矿开发管理机制 |
6.2.1 我国稀土资源特点 |
6.2.2 我国稀土产业特点 |
6.2.3 问题与分析 |
6.2.4 我国稀土矿开发管理机制 |
6.3 钨矿开发管理机制 |
6.3.1 我国钨资源特点 |
6.3.2 我国钨产业特点 |
6.3.3 问题与分析 |
6.3.4 我国钨矿开发管理机制 |
6.4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机制要点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缩略语表 |
导论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应对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问题的策略 |
2.2 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特征、影响等研究 |
2.3 欧盟实行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政策研究 |
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 |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3.2 研究的创新 |
第一章 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概述 |
1.1 出口管制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
1.1.1 出口管制与出口的概念 |
1.1.2 历史沿革 |
1.2 出口管制的理论和成因 |
1.2.1 出口管制理论 |
1.2.2 美国出口管制成因 |
1.2.3 欧盟出口管制成因 |
1.3 出口管制的分类和影响 |
1.3.1 概述 |
1.3.2 非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管制 |
1.3.3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管制 |
1.3.4 影响 |
1.4 四大出口管控体系及其对欧盟的影响 |
1.4.1 瓦森纳安排(WA) |
1.4.2 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 |
1.4.3 核供应国集团(NSG) |
1.4.4 澳大利亚集团(AG) |
第二章 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机制 |
2.1 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的规则体系 |
2.1.1 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规则的渊源 |
2.1.2 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的规则 |
2.1.3 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规则体系的特点 |
2.2 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运作机制 |
2.2.1 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机构 |
2.2.2 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清单 |
2.2.3 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许可 |
2.2.4 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程序 |
2.3 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机制的评价与展望 |
2.3.1 概述 |
2.3.2 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的评价 |
2.3.3 欧盟建立综合性风险管控机制的展望 |
2.3.4 欧盟建立综合性风险管控内容的展望 |
第三章 欧盟主要成员国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机制及评价 |
3.1 法国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机制及评价 |
3.1.1 概述 |
3.1.2 法国和军用物项出口管制有关的主要规则及评价 |
3.1.3 法国和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有关的主要规则及评价 |
3.2 德国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机制及评价 |
3.2.1 概述 |
3.2.2 德国和军用物项出口管制有关的主要规则及评价 |
3.2.3 德国和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有关的主要规则及评价 |
3.3 比利时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机制及评价 |
3.3.1 概述 |
3.3.2 比利时和军用物项出口管制有关的主要规则及评价 |
3.3.3 比利时和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有关的主要规则及评价 |
第四章 违反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的法律责任 |
4.1 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法律责任规定 |
4.1.1 实施制裁的主体 |
4.1.2 制裁措施 |
4.2 违反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的案例及启示 |
4.2.1 案例 |
4.2.2 案例的几点启示 |
第五章 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对我国的启示 |
5.1 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的启示 |
5.1.1 对中国管制机构的启示 |
5.1.2 对中国管制措施的启示 |
5.2 对中国外贸企业合规经营与管理的启示 |
5.2.1 中国外贸企业违反欧盟出口管制的风险后果 |
5.2.2 中国外贸企业应把合规经营纳入战略管理内容 |
5.2.3 中国外贸企业应建立合规经营管理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机构名单 |
后记 |
(9)后关税配额时代我国稀土资源出口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稀土出口管理的必要性 |
1.3.2 稀土出口管理的合法性 |
1.3.3 稀土出口管理的影响 |
1.3.4 完善稀土出口管理的建议 |
1.4 文章的主要论点和创新之处 |
第2章 我国稀土资源出口管理的历史现状 |
2.1 稀土的简要介绍 |
2.2 我国稀土出口发展情况 |
2.2.1 稀土出口量分析 |
2.2.2 稀土出口价格分析 |
2.3 我国稀土出口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2.3.1 资源流失严重 |
2.3.2 国际定价权缺失 |
2.3.3 出口产品低端 |
2.3.4 稀土出口纯走私猖獗 |
2.3.5 外商灰色走私量较大 |
2.3.6 稀有元素外流严重 |
2.4 我国稀土资源出口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 |
2.4.1 入世之前的稀土出口管理制度 |
2.4.2 入世之后的稀土出口管理制度 |
第3章 稀土资源进行出口管理动因分析 |
3.1 稀土资源重要性 |
3.1.1 稀土资源储量下降 |
3.1.2 资源战略意义重要 |
3.2 环境保护 |
3.2.1 生态破坏问题 |
3.2.2 环境污染问题 |
3.3 经济原因 |
3.3.1 国内外供需形势 |
3.3.2 规范市场秩序需要 |
3.4 外部环境 |
3.4.1 维护国家安全 |
3.4.2 树立国际地位 |
3.5 稀土出口管理的合法性分析 |
3.5.1 进行稀土资源出口管理的国际法依据 |
3.5.2 进行稀土资源出口管理的国内法基础 |
第4章 WTO稀土案及其对我国稀土出口管理制度的影响 |
4.1 WTO稀土案简介 |
4.2 WTO稀土案裁决结果 |
4.2.1 出口关税 |
4.2.2 出口配额 |
4.2.3 出口经营权限制 |
4.3 中国稀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4.3.1 外贸管理 |
4.3.2 国内管理 |
4.4 中国对WTO稀土案裁决的回应 |
4.4.1 出口管理制度 |
4.4.2 国内管理制度 |
第5章 后关税配额时代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 稀土产业发展历史遗留问题 |
5.1.1 资源开采乱象多 |
5.1.2 流通管理不到位 |
5.1.3 出口产品环保成本缺失 |
5.2 产业制度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2.1 生产指令性计划设计不科学 |
5.2.2 六大稀土集团整合存隐忧 |
5.3 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6章 后关税配额时代完善稀土出口管理制度的探讨 |
6.1 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规范国内管理 |
6.1.1 加强资源管理,打击黑矿开采 |
6.1.2 做好流通管理,强化税收控制 |
6.1.3 强化环保要求,严格环保执法 |
6.2 完善产业制度 |
6.2.1 科学生产计划管理,做好总量控制 |
6.2.2 提高行业集中度,科学引导产能集中 |
6.2.3 加快稀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国家政策扶持 |
6.3 强化许可证管控完善出口管理 |
6.3.1 强化出口许可证管理 |
6.3.2 加强出口供应链监管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理论意义 |
1.1.4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共部门经济学和海关监管理论 |
1.2.2 贸易便利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1.2.3 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公共部门合作关系 |
1.2.4 海关监管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1.3.3 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
1.4 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海关监管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
2.1 贸易与海关监管相关理论 |
2.2 海关监管与贸易互动机制分析 |
2.2.1 海关监管对于出口市场选择的影响分析 |
2.2.2 海关监管对于贸易抑制作用分析 |
2.2.3 海关监管对于贸易激励作用分析 |
2.2.4 贸易推动海关监管转型升级的机制分析 |
2.3 海关及口岸部门“单一窗口”的作用分析 |
2.3.1“单一窗口”对申请事项审批数量的影响分析 |
2.3.2“单一窗口”对申请事项等待时间的影响分析 |
2.3.3“单一窗口”的动态性影响分析 |
2.4“海关—商业”经认证的经营者(AEO)模式机制分析 |
2.5 海关信息透明对开放经济运行的影响分析 |
2.5.1 透明度对合并均衡和分离均衡的影响分析 |
2.5.2 信息透明度与经济运行效率的关系 |
2.5.3 信息透明度与市场垄断效力 |
2.5.4 信息透明度与经济周期 |
2.6 基本观点 |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海关监管制度概况 |
3.1 中国海关监管制度沿革 |
3.2 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现状 |
3.3 目前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特点 |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主要措施及其海关监管新要求 |
4.1 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 |
4.1.1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
4.1.2 提升中国商品出口竞争力 |
4.1.3 改善全球治理结构、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 |
4.1.4 服务“新常态”,改善公共制度供给 |
4.1.5 适应国内、国际新规则 |
4.1.6 跟踪世界经济新方向 |
4.1.7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 |
4.2 新形势下中国海关监管面临的新问题 |
4.2.1 海关关境保护环境分析 |
4.2.2 海关监管执法环境分析 |
4.3 海关、商业合作的新形势 |
4.3.1 各国海关积极缔约多边协议,将监管、服务纳入共同法律框架 |
4.3.2“海关-商界”加强信息对接,实现以数据换便利 |
4.3.3 创新海关监管服务措施,适应国内外贸易新业态 |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关监管措施及效果的国际经验借鉴 |
5.1 贸易便利化方面 |
5.1.1 预先申报、裁定 |
5.1.2 电子平台和电子支付 |
5.1.3 货物与海关税费分别处置 |
5.1.4 风险管理 |
5.1.5 海关稽查 |
5.1.6 经认证的经营者 |
5.1.7 易腐货物快速处理 |
5.1.8“单一窗口”和口岸机构间协调 |
5.1.9 在海关监管下的货物进口运输 |
5.2 监管服务标准化方面 |
5.2.1 区域经济体内部的“一体化窗口” |
5.2.2 快速放行及平均放行时间确立 |
5.3 服务新型业态方面 |
5.3.1 服务全球一体化生产 |
5.3.2 服务全球一体化科研 |
5.3.3 服务全球一体化监管 |
5.3.4 服务全球一体化物流 |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海关监管深化改革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中国海关监管制度深化改革建议 |
6.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2001 catalogue of commodities under the export license control system(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及启示[A]. 刘云萍,蔡高强. 第七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论文集, 2021
- [2]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及出口的影响[D]. 李鑫.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3]竞争情报视角下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出口限制及对华启示研究[D]. 陆天驰. 南京大学, 2020(02)
- [4]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及其新趋势[D]. 侯婧怡. 南京大学, 2020(05)
- [5]美国贸易出口管制法域外效力研究[D]. 钱晓竹. 辽宁大学, 2020(12)
- [6]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D]. 冯伟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7]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D]. 李晓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欧盟高新技术出口管制问题研究[D]. 丁昊. 南京财经大学, 2019(04)
- [9]后关税配额时代我国稀土资源出口管理制度研究[D]. 凌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02)
- [10]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研究[D]. 姜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