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幼儿教育概览

匈牙利幼儿教育概览

一、匈牙利幼儿教育掠影(论文文献综述)

王盈琪[1](2020)在《东北解放区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立足于学术界对于文化概念的界定,同时将其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从狭义文化的角度对东北解放区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从文化结构角度分析,本文在文化的具体分类上采取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标准。具体而言,包括东北解放区的现代科学技术、军事工业、卫生医疗、政治制度文化、军事制度文化以及艺术、音乐、戏剧、文学、新闻出版以及教育等文化现象。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分析了东北解放区文化形成及发展的理论基础,继而总结了东北解放区文化形成及发展的背景,为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本文重点阐述了东北解放区文化的内容,在史实梳理的基础之上进行归纳。最后论述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特征、作用与经验,得出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对于新时代文化的重要启示,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作用,真正发挥“以史为鉴”的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东北解放区文化进行深入阐释:第一部分,绪论,包括对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综述及创新点等方面的阐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的概念界定、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对东北解放区文化的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现状的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基础。第二部分,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东北解放区文化形成及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对文化提出了基本的观点。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文化发展始终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文化,提出了比较完善的文化观点。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对于本文的文化指导意义。第三部分,主要对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背景进行了论述,分别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现实基础三个方面展开。东北解放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日本殖民者对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以及光复前后东北人民的正统思想是东北解放区文化形成及发展重要的历史背景。另外,东北解放战争的进程以及东北解放区同时进行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等是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第四部分,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分类标准,对东北解放区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东北解放区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军事工业以及卫生医疗的发展。东北解放区的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文化和军事制度文化。东北解放区的精神文化包括创作出的丰富多样的文艺作品,新闻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等方面。第五部分,总结了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特征、作用与启示。爱国性是东北解放区文化的最重要的特征,同时体现了地域性、多样性以及时效性。随着东北解放区的文化的发展,彰显了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得以塑造,同时促进了东北解放区军事实力、经济建设、红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社会进步。纵观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能够得到基本的启示,文化发展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经济和政治建设服务,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必须要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综上所述,东北解放区的文化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主,一切为人民服务,代表了无产阶级文化发展的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文化与旧社会文化工作的本质区别。东北解放区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必将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崔燕[2](2020)在《《晨报副刊》新文学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文化运动掀开了中国新文学史序幕,以《晨报副刊》创办十年(1918.12——1928.06)时间段为研究样本可看到,短短十年间,由于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和一批怀着炽热中国心的新文化主将努力,现代文坛出现空前繁荣局面;《晨报副刊》和其他进步报刊为新文学的创生与发展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传播作用,新文学刚在这块古老土地诞生就留下一个坚实脚印。研读新文学史可清晰地看到大众传媒发挥的渡航引进、摇旗呐喊的巨大传播作用;尤其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四大副刊——《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四大副刊传媒功绩最为显赫的应是《晨报副刊》。作为一份存在于现代新闻史十年之久的报纸副刊,《晨报副刊》不仅拥有令人羡慕的三大名主编李大钊、孙伏园和徐志摩,不但刊登了鲁迅的惊世之作《阿Q正传》、转载了新文学史开山之作《狂人日记》,而且借助传媒平台扶植了一批文学新人在现代文坛迅速成长。这些均是载入新闻史册和新文学史册的传媒业绩。现代社会,文学的发展必须借助于大众传媒的传播与助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只是学术界较少从《晨报副刊》视域关注报刊媒介对新文学的传播意义。未能见到运用大数据对《晨报副刊》进行传播效能量化分析与实证研究成果;而这恰是颇有学术价值的创新点。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构架如下:绪论部分由研究背景、研究价值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组成,阐述《晨报副刊》研究背景并概述其在新闻传播史和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深入同行学者研究成果的“内里”,分析其学术贡献和价值以及未能涉及的研究盲点;阐述本论文研究思路与论域、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梳理《晨报副刊》的创刊及其发展流变。从媒介发生学视域探究由《晨钟报》到《晨报》再到《晨报副刊》的媒介史,以新文化的勃兴为已任的现代报人传媒理念,新文学传播模式的构建,新文学鼎力传播的媒介定位。第二章对《晨报副刊》创办十年刊登的新文学作品进行实证研究。构建《晨报副刊》指标体系、传播效能评估体系、运用SPSS软件和大数据统计学方法,对新文学作家在《晨报副刊》的发文量进行数据量化分析;从大数据视角对《晨报副刊》新文学传播效能进行实证研究。第三章《晨报副刊》历任主编新文学传播业绩。重点关注三大名主编李大钊、孙伏园、徐志摩的新文学传播功绩,并对一直未能被学术界注意的其他主编《晨报副刊》编辑业绩分析研究。第四章《晨报副刊》新文学传播。从新闻传播学视域分析周氏兄弟与《晨报副刊》的渊源及传媒业绩。目标定位于《晨报副刊》对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和新月社的媒介支持,探讨新文学社团对媒介的掌控力;文学社团借助媒介聚合人气、努力开拓新文学传播空间的举措。第五章《晨报副刊》与新文学文体。考辨《晨报副刊》与现代文学文体变革,探究新闻文体小说,杂文、报告文学等新文学文体特征;从传媒视域分析新文学文体。余论 归结本论文核心观点与研究结论,提出有待后续探讨的相关现象和问题。

李璐璐[3](2019)在《长笛音乐的社会学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长笛艺术历史悠久,起源于遥远的欧洲大地,传入我国将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在这一百多年以来,长笛艺术在我国经历着“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在多年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历过社会变革时期的迷茫,也经历过发展进步时期的期待,更经历着繁荣昌盛时期时的期许。总体来说,当今我国的长笛艺术正处于“开枝散叶,开花结果”的繁荣期。长笛艺术取得现在的成就,首先必然与其优美的音色有必然的联系。高音区空灵飘逸;中音区扎实浓郁;低音区浑厚低沉;让听众欣赏完流连忘返。其次,长笛外貌精致美丽且便于携带。最后,随着国际交流的进一步展开。我国大众对于交响乐的认识更加完善并且接受喜爱“大乐队”,长笛作为交响乐木管组重要的高音乐器自然而然受大众们的喜爱。但是如果进一步横向比较就会发现,同属于西方交响乐队的小提琴和西方古老键盘乐器的钢琴,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的知名度要远远高于长笛。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最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社会。因为不论是长笛、钢琴、小提琴等艺术形式,都客观实在的存在于当今社会当中。换句话说,任何艺术形式想要一直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有优秀的创作者、演奏者、传播者、听众及反馈者。而这一系列的过程正是音乐社会学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音乐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中真实存在的音乐实体的生产、传播、受众等等方面,也可以说音乐社会学是站在社会的高度去研究音乐“运动”的学科。该论文笔者首先以“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通过论述中国长笛音乐的生产过程、传播方式、受众情况等一系列链式考察,来分析长笛音乐这一存在于社会真真切切的客观艺术本体。其次文章从纵向时间线来描述长笛音乐进入我国的历程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本论文当中运用社会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社会考察法”“统计学方法”“哲学归纳分析法”等,得到大量真实、鲜活的一手资料。最后,在横向、纵向两条线索的交织下与各种鲜活资料的分析中提出:长笛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顺应社会、紧跟时代与社会一同成长的论点。

刘馨[4](2019)在《自制乐器在山村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以绥宁县H幼儿园M混合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音乐是世界的语言”,在语言系统不完善的幼儿阶段,哼哼唱唱、敲敲打打成为他们探究这个世界的有效方法。乐器是音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幼儿在操作乐器时能初步了解乐器,还能够获得音色、音高、曲式结构等音乐表现能力。本研究试图解决山村幼儿园“无乐器”的现实境况,以“自制乐器”为突破口,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生活资源制作低成本民族特色乐器,以当地音乐文化资源为载体,探寻自制乐器应用于音乐活动中的一般方法。以期改善山村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困境,继承和发扬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够在音乐海洋中自由徜徉。本研究采用凯米斯的行动研究范式,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及文献法进行资料的收集。研究共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此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缘起、概念界定、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研究设计。这部分介绍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步骤。第三部分:自制乐器在山村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应用的行动研究过程。首先对当地资源以及山村幼儿园乐器与自制乐器应用现状进行诊断分析,在计划阶段进行自制乐器及应用于音乐活动的方案设计,最后进行两轮行动研究过程的呈现。第一轮行动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摆脱“无乐器”的现状,挖据当地特色资源进行乐器的自制并应用于音乐活动,重点关注幼儿艺术感受与欣赏。第二轮行动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继续挖掘资源进行乐器的自制,利用自制乐器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第四部分: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根据相关活动内容及访谈资料,从幼儿、幼儿园、山村教师、研究者等方面讨论行动研究的结果,分析自制乐器应用在山村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者就自制乐器应用于音乐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一般原则、具体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

汪耀[5](2017)在《对匈幼儿汉语课堂活动的探究与实践 ——以Nador街道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开设汉语课程的海外幼儿园也在不断增多,作为世界汉语发展新生力量和后起之军的幼儿逐渐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特殊的心理、生理机制和认知模式都决定了对其汉语教学不能照搬青少年和成人的教学模式。匈牙利的幼儿汉语教学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内容、教材选用、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等方面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具体的教学都是参考匈牙利小学和中学汉语课堂的经验模式,这一模式在很多方面并不符合匈牙利幼儿的学习特点,限制了幼儿的汉语学习。如何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匈牙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探究符合匈牙利幼儿认知模式和行为特点的汉语课堂活动形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学前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为理论基础,以笔者在匈牙利Nador街道幼儿园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经历为依据,集中探讨关于匈牙利幼儿汉语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实践。结合匈牙利“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成长”的学前教育思想及“让儿童在丰富的课堂活动中快乐学习”的外语教育理念,笔者认为:1、匈牙利的幼儿汉语课堂应以培养兴趣为定位,以趣味性为主要原则,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形式让幼儿轻松、快乐地学习汉语;2、图片、实物教具、游戏、儿歌和全身反应等方式和活动在课堂中的运用对于帮助幼儿注意、记忆、理解以及课堂管理方面有着极大的作用。

沈恺悦[6](2016)在《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外美术教育中,关于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领域虽然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成果稀少。在国内,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更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设计门类,中学生通过学习展示设计能够提高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笔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以及实证研究。在调查研究中,笔者探明了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和美术教师在展示设计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情况;在比较研究中外美术课程标准和中外展示设计课例的基础上,笔者学习了国外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进行优质的展示设计单元课程的学习,切实提高中学生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本文的第一章为全文的理论基础。首先,笔者对“设计”、“展示设计”、“单元教学”等概念进行界定,列举展示设计的分类与价值,揭示了展示设计与美术教育的关系。第二节笔者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相关文献,探明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第三节,笔者从心理学和多元智能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寻找启示。在本文的第二章中,笔者解读了美术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对比中外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探明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本文的第三章,笔者研究了高校展示设计课程与教学和美术教师展示设计方面知识能力的情况,为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第四章中,笔者在论述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开发的原则的基础上开发并实施了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提出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创新之处。

萧巨昇[7](2016)在《台湾高等院校专业水墨画教育发展之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成为当代艺术致力的目标,是艺术创作的起点,也是艺术创作的终点,更是艺术发展的未来,这与水墨画一百多年来致力於革新的努力是完全相同的。百年来水墨画对革新的辩证,屡屡在水墨画坛掀起阵阵的波涛,而这股改革的力量如海啸般席卷两岸,不断的冲击﹑自省﹑生发成为改革的原动力,使水墨画的表现更为多元。民国以来学校体制的建立,早已成为水墨画改革的轴心,台湾的高校水墨画教育,历经七十年的发展与变迁,使水墨画深耕於宝岛,成长茁壮,屹立不摇,遂成为大陆地区以外的高校水墨画教育宝地,同时也联系了两岸血浓於水的民族情感,在二十一世纪中显得格外地珍贵。就世界水墨画坛而言,台湾占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其传承与发展端赖於高校水墨画教育的体制运作,高校水墨画教育在教育目标、课程、师资、学生四大元素中,不断地改革演进,培养了许多的水墨画家,贡献卓着。然而近二十年来面对时代的变迁,人文情思﹑时尚美学的转换,台湾的水墨画教育有渐趋於衰微之势。本文以台湾的历史与现状发展为考察对象,企图透过台湾高等学校专业水墨画教育的历史进程﹑台湾高校水墨画教育的课程发展研究、水墨画师资与学院水墨画风格发展、水墨画教学成果与创作之研究等,从学校体制的运作与发展中,探求水墨画改革方向的可能性。并从台湾水墨画渐趋於冷门的现象中,藉由学校体制的因应之道,探寻水墨画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更希望藉由本文的研究,以确立台湾水墨画坛在整部中国水墨画史中应有的地位。

张宁[8](2015)在《八十年代《美育》杂志研究》文中提出《美育》杂志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份以“美育”命名的美育学术刊物。它创刊于1981年1月,当时席卷全国且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同时继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二次思想启蒙运动在中国大地悄然进行。《美育》杂志成为这一时期美育界交流美学思想和探讨美育实践的公共平台。从该刊物的创办过程、它所刊文章的基本主张及刊物的专题内容来看,《美育》杂志在推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美学知识普及和审美教育发展两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它在中国期刊史、新中国美育发展史上都应当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很少有人对这份杂志进行系统的研究,所以笔者以八十年代《美育》杂志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从教育学视角,综合运用了传播学、编辑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借鉴了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除了绪论和结语外,本文还包括三个章节。其中,绪论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美育》杂志的创办背景、发展历程、编辑特征。第三章分析了《美育》的基本主张和专题内容。第四章主要探讨了《美育》杂志对新时期我国美育发展的影响。最后,在结语中笔者对本论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本文的局限性。

庞超[9](2012)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瑞典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瑞典基础教育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化改革,建立起了完善的、独特的、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体系,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与较高质量的统一,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瑞典基础教育改革中所秉承的追求公平与效率、为终身学习奠基、服务多元文化社会等价值取向,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本论文从国际比较视角,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围绕追求教育公平、提高办学效率、服务终身学习、多元文化适应四方面价值取向,系统分析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瑞典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状况,在此基础上综合评析其改革与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并针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本论文共分六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该部分主要包括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主题界说、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瑞典国家教育政策调整中的教育公平取向相关问题。八十年代以来瑞典在经济一度不景气、福利缩水、福利制度转型的背景下所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始终坚持了追求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取向。在教育改革实践上,为确保教育公平的做法包括:进一步推进高中学制结构的同质性改造,以增进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性与等值性;大力发展儿童看护与学前教育,不断降低普及教育年龄,通过其普遍可得性增强受教育权在起点上的平等性;对处于不利地位的特定群体制定保护性规定,采取支持性举措,以期基础教育福利能够全民覆盖,所有适龄人口都能得到等值的发展。第三部分论述了瑞典实施新公共管理分权化改革中的提高效率的价值取向。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瑞典在基础教育领域逐渐加快推进分权化变革,这既是新公共管理思潮和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反映,也是教育内部为了更好地适应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以提高效率的大势所趋。在实践上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重新配置,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和教师的专业增权;权责分散与质量保证的协调统一;私营学校迅速扩张,激发了教育系统的活力。第四部分重点论述了在知识经济与终身学习时代背景下追求整合开放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在简介瑞典发达的成人教育情况基础上,分析了建立整合开放学校体系的举措,即进一步增强中小学教育的一致化与灵活性,纳入基础教育体系的成人基础教育,将学校教育体系向下延伸至儿童看护与学前教育,着力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为开放式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第五部分论述了适应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全球化影响下,瑞典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凸显了适应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具体措施上,瑞典积极开展适应多元文化的移民教育,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存与教育,加强移民的语言教育。第六部分提出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建议。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应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突显教育公平价值取向。在具体策略上,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推进中小学校均衡发展战略,赋予学生及其家长更多的选择权;在教育体系内部加快“立交桥”式衔接机制建设;加快学前教育发展速度,“强化开端”;关注多元文化问题。教育改革应注重科学民主决策与整体配套稳步推进。

李鹏鸽[10](2012)在《杨立梅关于柯达伊教学法的中国本土化探索》文中指出杨立梅教授是中国当代比较音乐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一位杰出代表,主要致力于柯达伊教学法的研究,同时涉及综合艺术课程与教材、幼儿音乐教育等领域。她是柯达伊教学法中国本土化的核心人物和最为权威的人物之一。本文以杨立梅及杨立梅关于柯达伊教学法的中国本土化探索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与质化研究法,对她在柯达伊教学法中国本土化探索过程中发表的音乐教育文献、出版的着作及实践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这一研究视角对柯达伊教学法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最新动态有所了解。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包括选题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音乐教育领域中的有关杨立梅及柯达伊教学法研究的梳理。第一章主要是杨立梅教授学习、传播柯达伊教学法的过程描述和文献梳理。第二章主要是杨立梅教授关于柯达伊教法中国本土化第一时期(2000~2010年)的音乐教育文献梳理。第三章是杨立梅教授柯达伊教法中国本土化第二时期探索(2011~)的音乐教育文献及实践梳理。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论及讨论,分别从比较音乐学、艾略特的音乐实践理论、雷默的音乐哲学观等理论角度对杨立梅柯达伊教学法中国本土化的教学特点、理论背景及来源进行分析与总结。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本研究所总结的杨立梅关于柯达伊教学法中国本土化所做出的贡献,尤其是她一直强调自觉立足本民族文化进行母语教学的理念,不仅警示本国音乐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要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同时切实为解决本国基础音乐课堂教学当中的实际问题(如节奏、音准、音乐读写等)提供了丰富的方法。

二、匈牙利幼儿教育掠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匈牙利幼儿教育掠影(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解放区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2.1 文献综述
        1.2.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化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文化观点
        2.1.2 列宁主要文化观点
    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文化理论
        2.2.1 毛泽东主要文化观点
        2.2.2 中共其他领导人主要文化观点
第3章 东北解放区文化产生的背景
    3.1 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自然条件
        3.1.1 东北地区气候特点
        3.1.2 东北地区地理环境
        3.1.3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影响
    3.2 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3.2.1 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建设
        3.2.2 伪满洲国的奴化教育
        3.2.3 光复前后东北人民的正统思想
    3.3 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3.3.1 国共两党争夺东北
        3.3.2 东北解放区建设
第4章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内容
    4.1 东北解放区物质文化
        4.1.1 科学技术
        4.1.2 军事工业
        4.1.3 卫生医疗
    4.2 东北解放区制度文化
        4.2.1 政治制度文化
        4.2.2 军事制度文化
    4.3 东北解放区精神文化
        4.3.1 创作文艺作品
        4.3.2 新闻与出版
        4.3.3 发展教育
        4.3.4 建设文化场馆
第5章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特征、作用与启示
    5.1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特征
        5.1.1 表达文化的爱国性
        5.1.2 体现文化的阶级性
        5.1.3 突出文化的地域性
        5.1.4 反映文化的多样性
        5.1.5 强调文化的时效性
    5.2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作用
        5.2.1 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
        5.2.2 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形象
        5.2.3 提供了推进东北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动力
        5.2.4 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5.2.5 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社会进步
        5.2.6 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红色文化的发展
    5.3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启示
        5.3.1 文化事业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
        5.3.2 文化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
        5.3.3 文化必须为政治、经济建设服务
        5.3.4 文化发展要坚持文化自信
        5.3.5 文化发展要有时代性与针对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博士学习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晨报副刊》新文学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概述及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晨报副刊》的创刊及其发展流变
    第一节 《晨报副刊》:彰显新文化副刊媒介特色
        一、《晨报副刊》始末
        二、传媒视域解读《晨报副刊》
    第二节 《晨报副刊》传媒定位:鼎力传播新文学
        一、灵活多变的新文学传播策略
        二、《晨报副刊》与新文学共融发展
第二章 《晨报副刊》新文学传播实证研究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一、《晨报副刊》作品编码表
        二、《晨报副刊》历任主编业绩数据统计分析
        三、《晨报副刊》作家发文量VS主编单因素ANOVA分析
        四、《晨报副刊》戏剧发文&自然科学文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第二节 《晨报副刊》发文量实证研究
        一、《晨报副刊》作品编码统计暨数据可视化分析
        二、《晨报副刊》发文类别及结构矩阵分析
    第三节 《晨报副刊》作家作品样本抽取与数据分析
        一、鲁迅作品与《晨报副刊》实证研究
        二、《晨报副刊》作家作品样本抽取与量化分析
        三、中国知网作家被研究量VC《晨报副刊》发文量
第三章 《晨报副刊》历任主编新文学传播策略与业绩
    第一节 李大钊和孙伏园的新文学传播策略与业绩
        一、李大钊:《晨报副刊》首任主编
        二、孙伏园:以新文学的勃兴为己任
    第二节 徐志摩和其他主编的编辑思路与编辑实践
        一、徐志摩:《晨报副刊》另类主编
        二、其他几任主编
第四章 《晨报副刊》与新文学传播
    第一节 《晨报副刊》与周氏兄弟
        一、鲁迅:文学家兼传媒人
        二、周作人:“自己的园地”的耕耘者
    第二节 《晨报副刊》:新文学社团的传媒场域
        一、文学研究会人气聚合的平台
        二、助推创造社扩大新文学影响力
        三、新月社同仁的挚爱
第五章 《晨报副刊》与新文学文体
    第一节 《晨报副刊》与新闻文学文体
        一、新闻文体小说历史回眸
        二、助推报告文学的创生
    第二节《晨报副刊》与新文学文体的建构
        一、杂文、小品文的缘起
        二、话剧文体的建构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民治与教育的关系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长笛音乐的社会学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0.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0.3 研究方法及实验方案
    0.4 创新之处
第一章 音乐社会学学科概述
    1.1 音乐社会学学科认识
        1.1.1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1.1.2 欧洲早期音乐思想中的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1.1.3 音乐社会观与音乐社会学
    1.2 中国音乐社会学学科建设构成
        1.2.1 中国音乐社会学研究对象
        1.2.2 中国音乐社会学学科结构
        1.2.3 中国音乐社会学研究方法
    1.3 音乐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3.1 音乐社会学学科研究进展(1981-2007)
        1.3.2 科学思考
第二章 长笛音乐生产的社会学研究
    2.1 社会音乐生产的本质
    2.2 社会音乐生产结构
    2.3 社会音乐生产结构之间的联系
    2.4 长笛音乐的社会生产
        2.4.1 长笛音乐的社会生产本质
        2.4.2 长笛音乐社会生产结构
        2.4.3 小结
第三章 长笛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3.1 认识音乐传播
        3.1.1 音乐传播的概念
        3.1.2 音乐传播的功能
        3.1.3 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模式
        3.1.4 音乐传播的时空形式
    3.2 长笛音乐在中国的媒介传播演变
        3.2.1 乐谱媒介的传播
        3.2.2 唱片媒介的传播
        3.2.3 电视媒介的传播
        3.2.4 音乐传播的全新手段——互联网媒介的传播
        3.2.5 新媒体媒介的传播
    3.3 长笛音乐传播中的“把关人”
    3.4 长笛音乐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及思考
第四章 长笛音乐受众的社会学研究
    4.1 音乐受众论概述
        4.1.1 音乐受众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4.1.2 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听众分类的实际操作
        4.1.3 音乐受众的研究方法
    4.2 长笛音乐群体受众情况分析
        4.2.1 第一层次长笛音乐受众分析
        4.2.2 第二层次的长笛音乐受众群体分析
        4.2.3 第三层次的长笛音乐受众群体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长笛音乐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性
    5.1 长笛音乐生产发展建议
    5.2 长笛音乐传播的改进办法
    5.3 长笛音乐与社会同步成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自制乐器在山村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以绥宁县H幼儿园M混合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纲要》与《指南》的精神要求
        二、自制乐器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价值
        三、山村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现实诉求
        四、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号召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乐器与自制乐器
        二、幼儿园与山村幼儿园
        三、幼儿园音乐活动
        四、混合班级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乐器与自制乐器的相关研究
        二、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相关研究
        三、混合班级教育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步骤
第三章 自制乐器在山村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应用的行动研究过程
    第一节 诊断阶段——了解现状、发现问题
        一、H幼儿园自制乐器资源的构成
        二、H幼儿园乐器及自制乐器应用的现实状况
        三、乐器与自制乐器在H幼儿园音乐活动应用中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计划阶段——方案设计
        一、H幼儿园自制乐器的方案设计
        二、H幼儿园自制乐器应用于音乐活动的方案设计
    第三节 第一轮行动阶段——改变“无乐器”现状,关注幼儿感受与欣赏
        一、乐器自制的行动实施
        二、自制乐器在H幼儿园M混合班音乐活动中应用的行动实施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第四节 第二轮行动阶段——关注幼儿艺术表现与创造
        一、乐器自制的行动实施
        二、自制乐器在H幼儿园M混合班音乐活动中应用的行动实施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第四章 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自制乐器在山村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成效
        一、幼儿园的收获
        二、合作教师的成长
        三、研究者自身的成长
        四、幼儿的成长
    第二节 自制乐器在山村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应用的条件
        一、丰富的山村资源是自制乐器应用于音乐活动的基础
        二、教师是自制乐器在音乐活动中应用的关键
        三、幼儿园管理是自制乐器在音乐活动中应用的保障
        四、外界支持是自制乐器在音乐活动中应用的核心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山村丰富资源为自制乐器的开发利用提供广阔空间
        二、极具民族特色的自制乐器与音乐活动相辅相成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明确自制乐器在山村幼儿园音乐活动的重要作用
        二、遵循自制乐器应用于音乐活动的一般原则
        三、树观念、提能力、增素养
        四、优化幼儿园教育管理
        五、重视外部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5)对匈幼儿汉语课堂活动的探究与实践 ——以Nador街道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条件
        1.1.1 匈牙利的“汉语热”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际幼儿汉语教学相关研究
        1.2.2 国际幼儿汉语教学课堂活动相关研究
    1.3 匈牙利本土外语教育的发展
        1.3.1 匈牙利的外语教育政策
        1.3.2 匈牙利双语教育的发展
        1.3.3 匈牙利的汉语教学情况
第二章 匈牙利幼儿汉语教学的理论及背景
    2.1 对匈幼儿汉语教育的意义
    2.2 幼儿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和“关键期”
    2.3 幼儿认知发展特点与第二语言习得
        2.3.1 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2.3.2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2.4 匈牙利幼儿教育的发展
        2.4.1 匈牙利的幼儿教育政策
        2.4.2 幼儿园的基本课程设置
    2.5 Nador街道幼儿园的汉语教学情况介绍
        2.5.1 Nador街道幼儿园概况
        2.5.2 Nador街道幼儿园的课程设置
        2.5.3 Nador街道幼儿园的汉语课
第三章 幼儿汉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 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稳定性差
        3.1.1 图片和实物教具激发幼儿无意注意
        3.1.2 儿歌集中幼儿注意力,延长注意力时间
    3.2 幼儿的理解能力弱、记忆时间短
        3.2.1 全身反应法帮助幼儿理解
        3.2.2 儿歌帮助幼儿形成无意记忆
    3.3 幼儿活泼好动、课堂难以掌控
        3.3.1 游戏迎合幼儿玩乐天性,便于教师掌握课堂
        3.3.2 儿歌利于课堂管理,帮助维护课堂秩序
第四章 对匈幼儿汉语课堂教学设计及相关思考
    4.1 对匈幼儿汉语课堂教学设计及实施
    4.2 对匈幼儿汉语教学的主要定位及原则
        4.2.1 对匈幼儿汉语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兴趣为主
        4.2.2 对匈幼儿汉语课堂教学应以趣味性为主要原则
    4.3 对匈幼儿汉语课堂教学相关思考
        4.3.1 课堂教学内容需符合幼儿认知特点
        4.3.2 课堂教学方法应该灵活性、多样化
        4.3.3 课堂管理应当高效、灵活
        4.3.4 教师要注意提升自身魅力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游戏法在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附录二:全身反应法在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附录三:儿歌法在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6)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二、研究范围与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论文框架
第一章 有关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文献与理论研究
    第一节 展示设计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相关名词概念的界定
        二、展示设计的分类与价值
        三、展示设计中的造型要素和形式法则
        四、展示设计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 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文献综述
        二、国外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相关理论对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一、中学教育心理学
        二、美术心理学
        三、多元智能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现状的研究
        一、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二、中学展示设计教学内容的现状研究
    第二节 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中外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比较研究
        一、中美两国课程标准中关于展示设计的异同比较
        二、中日韩三国美术教科书中展示设计课例的异同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关研究对我国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借鉴和启示
    第一节 我国高校展示设计课程与教学的借鉴和启示
        一、教科书方面
        二、课程和教学方面
    第二节 美术教师展示设计方面知识能力的研究结果的启示
        一、美术教师展示设计方面知识能力的形成
        二、美术教师展示设计方面知识能力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第一节 单元课程与教学的可实施性
        一、单元课程的分类
        二、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的可实施性
    第二节 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开发的原则
        二、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三节 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一、网上展示设计单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二、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
    本章小结
结章 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展望
    一、本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二、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参考文献
后记

(7)台湾高等院校专业水墨画教育发展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限制
        一 研究的动机与目的
        1 梳理当代台湾水墨画与台湾人文背景发展的因果关系
        2 探寻台湾水墨画发展之趋势
        二 研究范围与限制
        1 研究范围
        2 研究之限制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方法与架构
        二 本文关於水墨画概念之释义
        1 中国画、国画与水墨画
        2 日本画
        3 胶彩画、东洋画与国画第二部
        4 汉画
        5 台湾的「国画」名词转换与「水墨画」的形成
第一章 台湾高等学校专业水墨画教育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台湾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的发展脉络与省思
        一 民国初年的高等院校学校水墨画教育与台湾之关系
        二 台湾高等院校专业水墨画教育的建立
        三 正统国画之争与文化冲突
        四 师范教育体系的专业水墨画课程建置
        五 高等院校专业美术教育时代的来临
        六 美术馆的时代与各县市文化中心的成立
        七 台湾高等专业水墨画教育的黄金年代
        八 台湾高等专业水墨画教育的衰退期
        九 高等专业水墨画教育的整合与转型
    第二节 台湾高等专业水墨画教育发展与现状
        一 师院系统的现况
        二 艺术学校与其他美术科系的现况
    第三节 台湾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的理念
        一 全人教育与高等校院美术教学之关系
        二 民主思潮对高等美术教育之影响
第二章 台湾高等专业水墨画教育课程发展研究
    第一节 台湾高等专业美术教育之教学目标与水墨画教学之关系
        一 以培养书画创作人才为方向-精益求精的专业教学
        二 以培养艺术创作人才为方向-专才与通才的权衡得失
        三 以培养美术师资为方向-通才教育下的水墨画教育状况
        四 以培养艺术专业人才为方向-其他艺术专才的水墨画自处之道
        五 以培养应用艺术人才为方向-水墨认知课程的点缀作用
    第二节 高等院校专业水墨画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研究
        一 「课程」之理论依据与高等校院专业美术与水墨画教学之关系
        二 以专业水墨画教学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发展
        三 以艺术创作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发展
        四 以美术专业为导向的课程结构发展
    第三节 两岸高等院校专业水墨画师资与教学的交流发展现况
        一 两岸水墨画交流的几种模式
        二 两岸学术交流的价值
第三章 台湾高等院校专业水墨画师资与学院水墨画风格发展
    第一节 以专业水墨画教学为主体的师资结构
        一 教师本身的条件:学术专业、教育专业、人文素养
        二 学校的教学目标与师资结构的形成
        三 台湾水墨画师资养成的几种渠道观察与研究
        四 其他师资对水墨画教学的影响
    第二节 台湾高等专业水墨画教育与画风类型研究
        一 师资与学院风格塑造的面向
        1 延续明清以来的传统风格
        2 运用水墨画传统表现时代现象的折衷风格
        3 倾向西方艺术美学思维之画风
        二 学院风格与水墨画坛之关系
第四章 台湾地区近年来高等专业水墨画教学成果与创作
    第一节 教学成果中的学术与创作成果
        一 关於水墨画的学术研究
        二 出版学术专业刊物
    第二节 美展与高等院校专业水墨画教育
        一 台湾地区水墨画类之美展现状
        1 以传统与创新为取向
        2 以当代与前卫为取向
        二 以前卫或当代为主要诉求的美展对水墨画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学院风格中的逸格画风与台湾水墨画坛
        一 台湾另类水墨画风格素描
        二 「学所学与自用我法」学院教育体制下的另类风格
        1 既古典又饶富新意,具有装饰的个人独特美感的水墨画家潘信华
        2 笔墨线条的组合,几何绝对的构成,水墨画家罗睿琳
        3 後现代的置入与古典东方美学的当代阐述-游雯迪
        4 粗放豪迈的大写意风格-栾兴美
        三 「逸格」与创作
结论:台湾高等院校专业水墨画教育的价值与未来
    一 学术性之教学/教学与研究
    二 科学与学术性的研究/知识与道德
    三 创造性之文化生活/专精与博通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台湾高等院校专业水墨画教育记事年表
    附件2 :台湾高等校院美术科系历史沿革表
    附件3 :师资培育法
    附件4 :第 1-39 届台湾省展国画评审委员表
    附件5 :台湾高等美术校院教学目标与能力指标总表
    附件6 :2012-2013 年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大事记
    附件7 :文化建设基金管理委员会 1989-2002 年延聘驻校艺术家一览表
    附件8 :大观书画 1-351目录
表格检索
图表检索
图版检索
谢志

(8)八十年代《美育》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2章《美育》杂志简介
    2.1 刊物的创办背景
        2.1.1“文化大革命”对美育发展的摧残
        2.1.2“改革开放”对美育发展的恢复
        2.1.3“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对美育发展的推动
    2.2 刊物的发展过程
        2.2.1 创刊准备(审批、调查、组稿)
        2.2.2 办刊过程(创刊、反响、成长)
        2.2.3 停刊更名(时间、缘由、变化)
    2.3 刊物的编辑策略
        2.3.1 编辑构成
        2.3.2 编辑策略
第3章 《美育》杂志的基本主张和专题内容
    3.1 《美育》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2 《美育》主张“普及美学知识 进行审美教育”
        3.2.1 《美育》中“美学知识”类专题
        3.2.2 《美育》中“审美教育”类专题
第4章 《美育》杂志对新时期我国美育发展的影响
    4.1 《美育》杂志推动了新时期我国美育理论研究的系统化
    4.2 《美育》杂志推动了新时期大众美育的发展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全国美育座谈会倡议书》
致谢

(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瑞典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主题界说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第一章 坚守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公平与瑞典福利国家建设
        (一) 平等:瑞典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二) 公平:社民党的“人民之家”社会理想与福利国家建设
        (三) 教育改革:瑞典福利国家建设的目标与手段
    二、福利模式调整过程中不舍教育公平追求
        (一) 石油危机与经济衰退
        (二) 经济改革与社会福利制度调整
        (三) 平等与公平:1985年学校教育法的基本理念
    三、增进教育公平的改革实践及其成效
        (一) 对高中学制的同质性改造
        (二) 大力普及儿童看护与学前教育
        (三) 加大对处于不利地位群体的保护与支持
第二章 注重提高效率的价值取向
    一、分权化改革中的效率追求
        (一) 公共事务管理的集权化传统
        (二) 八十年代以来的分权化改革
        (三)三十年“剧变” 基础教育分权改革进程概览
    二、“放”与“收”统一体系建设中的效率保证
        (一)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重新配置
        (二) 学校和教师的专业增权
        (三) 权责分散与质量保证的协调统一
    三、独立学校的迅速扩张与效率提升
        (一) 公立学校为主的传统与开放私营办学的利弊之争
        (二) 九十年代以来独立学校的快速发展
        (三) 自由择校对瑞典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
第三章 追求整合开放的价值取向
    一、全民终身皆学的开放教育传统
        (一) 广泛开展的“学习圈”活动
        (二) 慷慨的学习休假权
        (三) “学习账户制度”改革
    二、消除“死胡同”:构建内外开放两头延伸多向衔接的整合体系
        (一) 进一步增强中小学教育的一致化与灵活性
        (二) 纳入基础教育体系的成人教育
        (三) 学校教育向儿童看护与学前教育领域延伸
    三、为开放性终身学习奠基
        (一) 服务开放性终身学习指向下的基础教育质量内涵
        (二) 注重个别化教学与促进每一位学发展
        (三) 学业评价与质量监察体系建设
第四章 适应多元文化价值取向
    一、重视移民文化与教育
        (一) 由单一民族到多样民族:瑞典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
        (二) 由同化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移民问题带来的危机与教育应对
        (三) 适应多元文化的移民教育
    二、注重少数民族文化保存与教育
        (一) 瑞典少数民族的变迁与文化特征
        (二) 少数民族政策演变与萨米人教育
    三、面向多元文化的学校教育
        (一) 瑞典多元文化的教育表征
        (二) 语言教育:适应多元文化的必要路径
第五章 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一、对瑞典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综合分析
    二、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所发表的主要文章及所主持研究的主要课题
后记

(10)杨立梅关于柯达伊教学法的中国本土化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杨立梅研究的文献梳理
        (二) 柯达伊教学法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动向概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杨立梅结识及传播柯达伊教学法(1987~1999年)
    第一节 杨立梅结识柯达伊教学法
        一、杨立梅学习柯达伊教学法历程
        二、杨立梅结识、传播柯达伊教学法的缘由
    第二节 杨立梅对柯达伊教学法的传播(1992~1999年)
        一、着述评述
        二、文论评述
第二章 杨立梅关于柯达伊教学法中国本土化探索的第一时段(2000~2010年)
    第一节 文献梳理
        一、着述评述
        二、文论评述
    第二节 柯达伊教学法与音乐教材的融合
        一、柯达伊教学法在《艺术》教材中的运用
        二、柯达伊教学法在《听力·视唱与音乐基础教程》教材中的运用
        三、柯达伊教学法在《妙事多》音乐花园系列教材中的运用
第三章 杨立梅关于柯达伊教学法中国本土化探索的第二时段(2011~)
    第一节 文献梳理
        一、着述评述
        二、文论评述
        三、培训材料评述
    第二节 杨立梅关于柯达伊教学法的中国本土化探索“听、唱、写、创”理论的实验研究
        一、“听、唱、写、创”理论
        二、实验课例描述与分析
第四章 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杨立梅个人简介
    附录二 杨立梅七十年大事记
    附录三 杨立梅文献
    附录四 北京市2011年暑期柯达伊教学培训前、后期调查问卷
    附录五 广渠门中学高一量化评定结果
    附录六 小学艺术教材音乐能力发展框架
    附录七 广渠门中学柯达伊教学实验问卷调查(高一)
    附录八 部分中国柯达伊学会实践活动的梳理
    附录九 部分专家和一线音乐教师的访谈摘要
人名索引(按中文拼音字母顺序)
术语索引
致谢
个人简历
后记

四、匈牙利幼儿教育掠影(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解放区文化研究[D]. 王盈琪. 吉林大学, 2020(01)
  • [2]《晨报副刊》新文学传播研究[D]. 崔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3]长笛音乐的社会学调查与研究[D]. 李璐璐. 山西大学, 2019(02)
  • [4]自制乐器在山村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以绥宁县H幼儿园M混合班为例[D]. 刘馨.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对匈幼儿汉语课堂活动的探究与实践 ——以Nador街道幼儿园为例[D]. 汪耀.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2)
  • [6]中学展示设计单元课程与教学的研究[D]. 沈恺悦.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7]台湾高等院校专业水墨画教育发展之研究[D]. 萧巨昇.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8]八十年代《美育》杂志研究[D]. 张宁.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1)
  • [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瑞典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D]. 庞超. 西南大学, 2012(11)
  • [10]杨立梅关于柯达伊教学法的中国本土化探索[D]. 李鹏鸽. 中国音乐学院, 2012(06)

标签:;  ;  ;  ;  ;  

匈牙利幼儿教育概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