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血浆转化因子TGF-β1测定的意义

肝硬化患者血浆转化因子TGF-β1测定的意义

一、肝硬化患者血浆转化因子TGF-β1测定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侯丽爽[1](2021)在《芝麻活性成分调控FXR/SHP/LXR信号改善肝纤维化进程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纤维化一种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伴随胶原蛋白大量合成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诱因主要包括酒精、药物、代谢紊乱、病毒感染、免疫性肝炎和胆汁淤积等。在世界范围内,肝纤维化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是肝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肝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使我国成为肝病大国,严重损害人民健康,加重社会负担。目前的疗法,包含药物及纤维源性标记物等技术。但需要结合大量临床评估,才能确保其有效性。化学合成药物在改善病毒性肝炎方面已有临床报道,但对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仍缺乏针对性。中药组分或有效成分,在抗肝纤维化方面展现明显优势。课题组发现天然植物芝麻,具有抗炎抗氧化药理活性,推测可能对肝病有改善作用。为此,选择其主要活性成分芝麻素和芝麻酚,验证对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由于芝麻素和芝麻酚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仍然不明确,制约了新药的开发与应用。因此,本研究开展了芝麻素和芝麻酚在体内外抗肝纤维化的研究,解析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为肝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提供药理学参考,并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芝麻素(sesamin,SES)和芝麻酚(sesamol,DER)是一种天然的木酚素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但对肝纤维化的干预效果还不明确。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SES和DER改善肝纤维化的相关机制。具体为:SES如何调节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和小异二聚体伴侣(short heterodimer partner,SHP),在体内外干预炎症及肝纤维化;DER介导FXR/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信号调控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或雷帕霉素(rapamycin,RA)诱导的肝损伤、炎症、自噬及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ER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T6,HSC-T6)的活化,调控FXR/LXR信号串扰,参与THP-1巨噬细胞及人肝星状细胞(LX-2)的交互,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方法:(1)在SES改善TAA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中,采用C57BL/6小鼠,分为6组:正常组、TAA组、TAA和SES(20 mg/kg)组、TAA和SES(40mg/kg)组、TAA和Curcumin(Cur)(20 mg/kg)组以及单独的SES组。除正常组和单独SES组,其他组小鼠腹膜内注射TAA连续5周,第1周每周3次100 mg/kg,第2至5周每周两次200 mg/kg。此外,在给药组中,从第二周开始连续28天,以口服灌胃法对小鼠进行SES或Cur治疗。同时,正常组和TAA组施用等量生理盐水4周。在实验结束后,首先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使用天狼星红染色(Sirius Red),三色胶原染色(Masson)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检查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相应抗体的表达。最后,采用蛋白印记与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 RTPCR)结合的方式,检测纤维化及炎症的水平。在体外,先用TGF-β激活HSCs2h,然后给予SES(3.125,6.25,12.5μM),FXR的激动剂GW4064(2μM)或FXR的抑制剂Gugglusterone(50μM)处理2h。通过免疫荧光,蛋白印记,q RT-PCR等方法,检测FXR,SHP,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核苷酸结合域-(NOD-)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domain-(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等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特异性基因阻断FXR(si FXR)和SHP(si SHP)转染HSCs,通过蛋白印记和q RT-PCR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2)在DER改善TAA诱发肝纤维化模型中,采用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TAA组、TAA和DER(10 mg/kg)组、TAA和DER(20 mg/kg)组、TAA和Cur(20 mg/kg)组,及单独的DER(20 mg/kg)组。TAA给药方式同SES。在给药组中,从第二周开始连续28天,以口服灌胃法对小鼠进行DER(10、20 mg/kg)治疗。同时,正常组、TAA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4周。在自噬诱导肝纤维化的模型中,将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TAA组、TAA和DER(20 mg/kg)组、TAA和RA(2 mg/kg)组、TAA和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10 mg/kg)组。TAA组的给药方式同SES。从第2至5周,除正常组和TAA组,另外二组每周3次腹腔注射RA或3-MA。实验结束后,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蛋白印记与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q RT-PCR的方法,测定纤维化指标和炎症因子的表达。体外模型,先用TGF-β激活HSCs,然后给予DER(3.125,6.25,12.5μM)进行处理,检测FXR,LXRα/β,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α/β(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α/β,MAPLC3α/β)和泛素结合蛋白自噬受体(Sequestosome 1,SQSTM1/P62)等相关蛋白的表达。利用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激活HSCs后,联合RA和3-MA,给予DER作用后,检测了相关蛋白的表达。另外,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0-100 ng/ml)刺激THP-1细胞,收集上清液LPS条件培养基,联合RA激活LX-2细胞。给予DER或3-MA孵育后,检测自噬蛋白及炎症蛋白的表达。用FXR激动剂GW4064,LXR激动剂GW3965及DER处理LX-2细胞,通过RT-PCR及细胞荧光,检测自噬蛋白,α-SMA及炎症相关的蛋白表达。结果:(1)SES显着降低了的ALT、AST水平,改善了TAA导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抑制了α-SMA、I型胶原(type I collagen,collagen-I)、金属蛋白酶-1的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等纤维化相关标志蛋白及炎症细胞因子的浸润,并上调了FXR、SHP的表达。体外结果显示,SES能明显抑制由TGF-β刺激引起的纤维化标志蛋白的表达。通过蛋白印记,q RT-PCR,细胞免疫荧光方法,证实了SES对NLRP3、caspase-1和IL-1β等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SES和FXR的激动剂GW4064都能明显提高FXR、SHP的表达,下调α-SMA、IL-1α和IL-6的表达。(2)DER显着降低了TAA引起的血清生化指标ALT、AST水平,改善了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抑制了纤维化标志蛋白及自噬蛋白的表达。DER还下调了炎症细胞因子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和IL-6等的表达并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DER与自噬抑制剂3-MA具有相同的功效,显着下调了ALT、AST水平,改善了TAA或RA导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体外结果显示,DER明显抑制了由TGF-β刺激引起的HSCs中纤维化标志蛋白及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DER处理后,逆转了TGF-β激活HSCs引起的FXR和LXRα/β蛋白表达的下调。使用TGF-β和RA联合刺激HSCs,DER和3-MA功能相似,抑制了自噬蛋白和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收集LPS刺激THP-1细胞的上清液孵育LX-2细胞,DER和3-MA抑制了自噬蛋白、α-SMA和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DER通过基因阻断自噬相关蛋白(autophagy Related Protein 7,ATG7)(si ATG7)同样抑制了LPS条件培养基引起LX-2细胞的活化。此外,DER同GW4064或GW3965功能相似,上调了LX-2细胞中FXR和LXR的表达,抑制了自噬蛋白及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基因沉默FXR(si FXR)和LXR(si LXR)后,DER或3-MA同样抑制了LX-2细胞的活化。结论:(1)SES通过介导FXR/SHP信号通路,抑制了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及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ECM的沉积及HSCs的活化。通过基因沉默FXR及SHP,验证了FXR和SHP的相互调控作用,并且,SES充当FXR的激动剂,激活FXR及SHP的表达。此外,SES保护肝脏免受TAA毒性的影响,防止胶原蛋白的累积,减少炎症因子对肝脏的损害及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改善了肝纤维化。(2)DER通过靶向FXR/LXR信号,参与LX-2细胞和THP-1细胞的交互,抑制LX-2细胞的自噬反应、减少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caspase-1的裂解及炎症细胞因子IL-1β的产生。DER的作用同3-MA,抑制了HSCs的激活及自噬,降低了TAA引起的纤维化标志蛋白的表达,改善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减少NLRP3及炎症因子的浸润,抑制了肝纤维化的发展。此外,DER同3-MA都能抑制肝脏自噬反应,缓解RA引起的自噬对肝脏的损害,减少肝脏炎症及组织病理的改变,发挥肝保护的作用。总之,本研究证实了天然的木酚素类化合物SES和DER,参与FXR/SHP/LXR信号交互,具有改善肝纤维化和抑制炎症的良好功效,防止TAA及自噬对肝脏造成的损伤。DER通过调控巨噬细胞与HSCs细胞间的串扰,发挥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SES和DER可作为改善肝纤维化的理想调节剂,并具备天然药物独特的生物活性优势。未来,我们在SES和DER的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将会做更多的应用及研究,为临床开发安全、有效、创新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王晓玲[2](2021)在《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转录因子调控肝星状细胞改善肝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是肝脏组织急性或慢性细胞损伤引起的可逆性伤口愈合反应,反映了肝脏修复和瘢痕形成之间的平衡[1]。目前肝脏慢性纤维化疾病的总负担不断增长,全世界每年约有200万人因此死亡[2,3]。然而,尽管对纤维化病理生理机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在确定抗纤维化靶点并转化为有效治疗方面仍为空白[3,4],因此,减轻或逆转肝纤维化的研究具有直接的临床意义[5]。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作为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主要调节因子,旁分泌或自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调控肝纤维化过程中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沉积、降解[4,6,7]。近期研究表明,TGF-β/SMAD信号通路中,SMADs需要与其它DNA结合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即β-catenin与T细胞因子(T cell factor,TCF)、叉形头转录因子O1(Forkhead box O1,FOXO1)和乏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相互作用,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其相对活性取决于结合β-catenin的“转录伴侣”[8]。当β-catenin与TCF结合时,促进细胞增殖和纤维化[9],然而在与FOXO1结合后,发挥抗增殖、促凋亡、促进细胞在氧化应激下的存活[10,11]。在人类结肠癌细胞中发现FOXO1与TCF竞争结合β-catenin[12],在肾脏纤维化的研究中发现[8],β-catenin/FOXO1转录复合物形成可以促进TGF-β诱导的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foxp3的表达[8,13],发挥抗炎作用,然而β-catenin不同“转录伴侣”在HSCs及其肝脏纤维化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从细胞、动物、人体多水平,正向、反向多角度探讨TGF-β信号通路转录因子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调控HSCs增殖活化的作用机制,并在体内实验中探讨转录因子复合物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对HSCs增殖活化、细胞外基质沉积、肝脏组织免疫调节的作用及其机制,发现转录因子复合物TCF、FOXO1竞争结合β-catenin,可以调节TGF-β促纤维化生物学效应开关,导致不同的生物事件结局,为精准靶向抑制肝脏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提供基础及思路。目的:1.结合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实验,阐明肝脏纤维化过程中,TGF-β信号通路中β-catenin与不同“转录伴侣”FOXO1、TCF形成的不同转录因子复合物在肝纤维化病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调控HSCsβ-catenin转录因子复合物,启动TGF-β多重生物学效应开关,导向不同生物学事件结局的思路在改善肝脏纤维化中的应用。2.在人体肝纤维化组织中分析β-catenin与不同“转录伴侣”FOXO1、TCF形成的不同转录复合物β-catenin/FOXO1、β-catenin/TCF与纤维化进展之间的关系,丰富肝纤维化疾病进展的病理生理基础,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为进一步探索其在肝脏以及其它器官纤维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支撑。方法:1.体外实验:人肝星状细胞LX2体外培养,分对照组、TGF-β诱导分化组、TGF-β诱导分化+ICG-001干预组、TGF-β诱导分化+ICG-001+AS1842856组通过Western Blotting、RT-q PCR检测各组细胞外基质α-SMA和COL-I水平以及HSCs细胞周期、氧化应激功能,应用Western Blotting、Co IP、PLA方法分析HSCs活化后,各组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转录复合物水平变化。2.体内实验:根据肝纤维化的不同病因,构建四氯化碳(CCl4)和胆总管结扎(BDL)两种肝纤维化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肝脏外观,速率法检测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同时对肝纤维化不同时期进行肝脏组织切片、染色,提取RNA及逆转录、RT-q PCR,分析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不同时期的纤维化以及炎症因子水平,判断不同模型的干预时间;采用邻位连接技术(PLA)分析肝纤维化不同时期β-catenin转录复合物变化规律。3.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对两种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应用β-catenin/TCF抑制剂ICG-001进行干预,分别设立对照组、模型组、ICG-001干预组,观察小鼠肝脏外观,计算肝重、体重比,应用小鼠肝酶血清学水平检测、组织学染色、免疫组化、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1型胶原蛋白(COL-1)RNA表达水平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评价ICG-001干预后是否抑制小鼠肝脏纤维化,并应用ELISA方法检测了BDL各组肝脏组织炎症因子IL-10、IL-17、TNF-α、IL-6水平。4.为正反两个角度进一步探索TGF-β信号通路转录因子复合物在抑制肝脏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BDL小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中增加TGF-β组、FOXO1抑制剂干预组,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RT-q PCR、Co IP、PLA实验,分析以β-catenin为核心的转录复合物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之间的转换关系;应用组织免疫荧光共定位、组织HSCs特异细胞PLA实验分析体内TGF-β信号通路转录因子复合物对HSCs细胞的作用,并应用RT-q PCR检测了foxp3、TNF-α、P27kip1表达水平。5.最后在胆道闭锁患者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肝脏组织中开展免疫组化、RTq PCR、PLA实验,分析人体肝脏组织中TGF-β水平、细胞增殖水平、IL-10、β-catenin/FOXO1、β-catenin/TCF与肝纤维化分期是否相关,为重新定向TGF-β信号通路转录因子复合物β-catenin/FOXO1、β-catenin/TCF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策略提供依据。结果:1.体外实验: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参与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活化1.1β-catenin/TCF抑制剂ICG-001干预活化的LX2细胞,WB结果显示,ICG-001组LX2细胞α-SMA蛋白表达水平与TGF-β组相比显着下降;ICG-001+AS1842856组与ICG-001组比较,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ICG-001组;而ICG-001组与对照组相比,α-SMA蛋白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ICG-001+AS1842856组与TGF-β组相比,α-SMA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ICG-001可以抑制活化的HSCs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1.2 Mn SOD、p27kip1 RT-q PCR结果显示,ICG-001组LX2细胞Mn SOD、p27kip1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与α-SMA、COL-I WB结果相反。说明ICG-001干预活化的HSCs使HSCs细胞周期阻滞,抗氧化应激水平增强。1.3以β-catenin作为Co IP抗体的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ICG-001组与TGF-β组相比,β-catenin结合的TCF水平显着下降,FOXO1水平显着升高。β-catenin、TCF、FOXO1 PLA结果显示,ICG-001组LX2细胞β-catenin/TCF互作与TGF-β组相比显着下降,β-catenin/FOXO1结果与β-catenin/TCF相反。综合与β-catenin结合的TCF、FOXO1水平,应用TF ratio(β-catenin/TCF versusβ-catenin/FOXO1)指标分析各组之间转录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TF ratio水平变化趋势与LX2细胞活化的特异性标记物α-SMA表达水平一致,LX2细胞的活化与TF ratio水平升高密切相关。以上结果说明β-catenin/TCF可以促进TGF-β诱导的HSCs增殖、活化。2.体内实验;小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以及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与肝纤维化病程关系初探2.1 CCl4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在造模4w时,ALT、AST水平达到最高,随着造模时间延长,6w、8w时点ALT、AST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小鼠肝脏组织H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结果显示,在造模4w时纤维组织增生逐渐显着,网状纤维增粗、断裂,纤维间隔初步形成,随着造模时间延长,纤维间隔显着;小鼠肝脏α-SMA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随着CCl4注射时间延长至4w,α-SM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小鼠肝脏组织IL-6、TNF-αm RNA表达水平在模型4w时达到高峰,foxp3表达水平在模型初期逐步增加,6w时达到高峰,8w时下降。2.2 BDL肝纤维化小鼠模型BDL术后1w,ALT、AST与Sham相比显着升高,术后2w时达到顶峰,术后3w、4w呈现下降趋势;小鼠肝组织H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Masson染色、亮绿-天狼星红染色分别从炎症细胞浸润、网状纤维、胶原纤维增生不同维度检测结果显示,BDL术后1周可见毛细胆管增生,汇管区增大,肝细胞轻度水肿变性,少量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随着术后时间延长,可见局灶性坏死,毛细胆管数量增多,肝细胞空泡样变加重;小鼠肝脏α-SMA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BDL术后1w汇管区α-SM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随着BDL术后胆总管结扎时间延长,α-SMA表达水平持续升高,。小鼠肝脏组织TNF-αm RNA表达水平在模型1w、2w、3w时逐步上升,foxp3表达水平在模型初期逐步增加,2w、3w时显着升高。以上结果说明CCL4、BDL两种不同机制导致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在造模4w、1w时即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2.3 CCL4、BDL模型不同时期对小鼠肝脏石蜡组织切片进行原位PLA实验,检测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转录复合物在病程不同阶段的变化,结果显示β-catenin/TCF水平在CCl4造模4w时显着增高,β-catenin/FOXO1则在对照组呈现最高水平,在CCl4造模4w时显着下降;β-catenin/TCF水平在BDL手术造模1w时显着增高,β-catenin/FOXO1则在对照组呈现最高水平,术后1w时下降。说明在两种模型中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转录复合物水平与肝纤维化病程相关。3.抑制β-catenin/TCF改善CCL4、BDL小鼠模型肝纤维化3.1 CCl4、BDL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分别应用ICG-001干预1w、2w,对肝脏外观、肝重/体重比、肝酶、组织学、α-SMA、COL-I m RNA及蛋白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CCl4、BDL模型中ICG-001干预1w时,肝重体重比较模型组无显着差异,干预2w时,肝重体重比与模型组相比显着下降。两种模型1w、2w干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模型组相比均显着下降。CCl4模型肝脏组织HE染色、网染结果显示,ICG-001组与同期CCL4模型组相比,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纤维间隔包绕肝细胞团与同期模型组相比减少。BDL模型肝脏组织HE、Masson、网状纤维、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ICG-001组与同期BDL模型组相比,毛细胆管增生及纤维化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减轻,I型胶原、III型胶原数量显着降低,网状纤维断裂、肝细胞板增厚程度减轻;BDL模型天狼星红染色半定量结果显示,ICG-001组胶原沉积显着低于同期模型组。RT-q PCR结果显示两种模型ICG-001组2w时COL-I、α-SMA阳性比例与同期模型组相比显着下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Cl4模型ICG-001组COL-I水平显着低于同期模型组,干预2w COL-I水平与干预1w时相比显着下降;BDL模型ICG-001组α-SMA水平显着低于同期模型组,干预2w时α-SMA水平与干预1w相比显着下降。以上结果说明抑制β-catenin/TCF 1w或2w,均可改善肝纤维化。3.2 CCl4、BDL模型在ICG-001干预后foxp3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27kip1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3.3 BDL模型,ICG-001干预2w时,IL-6水平与同期模型组相比显着下降;TNF-α、IL-17变化趋势与IL-6一致,IL-10则显着增加。4.BDL模型研究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调控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4.1 BDL模型中,腹腔注射AS1842856抑制FOXO1后,免疫组化、WB检测小鼠肝脏组织α-SMA水平,结果显示,应用AS1842856干预后,α-SMA水平显着增加,肝脏纤维化加重;当在ICG-001基础上应用AS1842856干预时,α-SMA阳性细胞数与ICG-001组相比显着增加。α-SMA和COL-I WB及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给予ICG-001,α-SMA和COL-I蛋白表达水平与BDL组相比显着下降,在此基础上应用AS1842856,α-SMA和COL-I蛋白表达水平与ICG-001组相比显着增加。4.2各组小鼠肝脏组织核蛋白IP实验结果显示BDL组与Sham组相比,β-catenin/TCF升高、β-catenin/FOXO1降低,ICG-001干预后,与Sham组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应用AS1842856,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与Sham组相比均显着下降。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石蜡切片进行PLA实验,结果显示各组TCF、FOXO1与β-catenin互作的变化趋势与肝脏核蛋白Co IP实验结果基本一致,BDL术后以及TGF-β的作用下,β-catenin、TCF互作呈现增长趋势,而β-catenin、FOXO1互作显示下降,与肝脏纤维化进展相关。ICG-001干预后β-catenin、TCF结合减弱,β-catenin、FOXO1结合增强,而在ICG-001+AS1842856组,β-catenin与TCF、FOXO1的互作关系均减弱,与肝脏核蛋白Co IP实验结果一致。4.3组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DL模型组HSCs增殖活化水平显着高于Sham组,ICG-001组显着低于模型组,TGF-β组HSCs数量及活化较BDL模型组增强,ICG-001干预TGF-β组HSCs增殖活化水平显着下降,与ICG-001组相比无显着差异。BDL模型组HSCs细胞β-catenin/TCF ligation与Sham组相比显着增加,ICG-001干预后与BDL组比较显着下降;TGF-β组β-catenin/TCF与BDL组相比显着增加,ICG-001干预TGF-β组,β-catenin/TCF ligation较TGF-β组显着下降。β-catenin/FOXO1ligation BDL组显着低于Sham组,ICG-001干预后与BDL组比较显着升高;TGF-β组β-catenin/FOXO1与BDL组相比显着增加,ICG-001干预TGF-β组,β-catenin/FOXO1 ligation较TGF-β组显着升高。TF ratio作为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的比值,可以综合评价与β-catenin竞争结合的TCF、FOXO1之间的动态变化,BDL模型组HSCs细胞中TF Ratio与Sham组相比显着增加,ICG-001干预后与BDL组比较显着下降;TGF-β组与BDL组相比无显着差异,ICG-001干预TGF-β组,TF Ratio较TGF-β组显着下降,与ICG-001组无差异。结合本部分2.1结果显示TF ratio下降,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反之则加重。4.4 BDL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RT-q PCR结果显示TNF-α、foxp3表达水平与Sham组比较显着升高,ICG-001干预后TNF-α显着下降,foxp3进一步增加,在ICG-001基础上应用AS1842856抑制FOXO1后,TNF-α水平显着升高,foxp3表达下降。4.5 ICG-001干预后p27kip1水平与BDL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在ICG-001基础上应用AS1842856抑制FOXO1后,p27kip1水平发生显着下降。5.人体肝脏组织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转录复合物与纤维化进展的关系5.1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初诊,腹腔镜胆囊插管造影确诊的16例胆道闭锁以及其它患者,依据HE、Masson、天狼星红染色结果进行纤维化程度的Ishak评分分期,其中0期3例,1期4例,2期、3期、4期各3例。5.2不同分期患者肝脏组织Masson染色、IL-10、Ki67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IL-10水平S0-S2期显着升高,细胞增殖S2-S4期显着增强,这些指标均与TGF-β表达水平逐渐升高相关。5.3患者肝脏组织石蜡切片PLA结果显示,S0、S1、S2、S3期β-catenin/TCF ligation S0-S2期逐渐增多;β-catenin/FOXO1 S0期最高,S0-S2期逐渐下降;TF ratio与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变化趋势一致。结论:1.体外人肝星状细胞LX2实验中,TCF、FOXO1竞争结合β-catenin,形成不同转录因子复合物,调控TGF-β诱导的LX2转分化及细胞周期、氧化应激水平。2.体内动物实验中,TGF-β通路下游转录因子TCF、FOXO1同样存在竞争结合β-catenin;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作为TGF-β通路不同生物学效应的开关导致促纤维化和抗炎、细胞抑制--不同的生物学事件结局。体内通过调控HSCs TF ratio,可以抑制HSCs细胞的增殖活化,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同时调节肝脏组织免疫反应,减轻组织慢性损伤,改善肝纤维化。3.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相对水平即TF Ratio水平升高与BA患者肝脏纤维化病程早期进展相关。

陈凯[3](2021)在《miR-876调控POSTN促进肝癌进展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肝细胞性肝癌(HC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最致命肿瘤中致死率排名第二。在过去的几十年,针对肝癌已经有了众多治疗手段,如精准的肝段切除术,肝移植术,肝动脉栓塞化疗及肝癌射频消融术等,但是肝癌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令人满意,据统计,肝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低于20%。肝癌起病隐匿,肿瘤进展快,容易复发和肝内转移都是导致肝癌预后较差的可能原因。因此,探究肝癌进展,转移的分子学机制有利于寻找潜在的肝癌治疗分子靶点,开发可能的早期肝癌诊断标志物对肝癌的系统治疗非常重要。微小RNA(miRNA)是以由一类进化保守的,由约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小RNA,微小RNA可结合在靶基因信使RNA(m RNA)的3?端的非翻译区(UTR区)通过降解信使RNA或抑制信使RNA翻译的方式发挥转录后调控作用。研究显示微小RNA几乎参与了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包括细胞的干性,肿瘤发生,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凋亡,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细胞的转移等等。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各种肿瘤中均有不同微小RNA的异常表达,包括肝癌。例如,miR-876被发现在胆管癌(CCA)中表达降低,并能通过抑制BCL-XL的表达诱导细胞的增殖;miR-589被发现在肝细胞性肝癌中表达增高并能通过STAT3信号通路来促进细胞的干性和化疗抵抗。然而,在肝细胞性肝癌中异常表达和对诊断或者预后有指示作用的miRNA仍然缺乏有待进一步研究。骨膜蛋白(POSTN),也称为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2,是一大小为93.3k Da的细胞外基质(ECM)蛋白。POSTN能通过和众多其他蛋白如纤维结合蛋白,胶原蛋白及腱生蛋白等互相联系进而对细胞外基质进行改造。POSTN对胶原纤维的发生,细胞粘附,细胞迁移和上皮间质转换等都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多种肿瘤中亦有POSTN的异常表达,包括头颈部肿瘤,肺癌,神经纤维瘤,乳腺癌,结直肠肿瘤及肝细胞性肝癌等,对肿瘤细胞的生存,上皮间质转换,血管生成和肿瘤微环境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例如:研究发现胰腺癌细胞能刺激间质细胞分泌POSTN,进而促进肿瘤基质成绩和上皮间质转化进而促进肿瘤进展。然后,在肝细胞性肝癌中POSTN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尚少,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TCGA数据库中异常表达的miRNA进行筛选,鉴定出了一异常表达的miRNA,即miR-876。我们还进一步探求了其细胞功能和对下游靶基因的调节机制。我们还在众多临床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组织标本中监测了miR-876和其靶基因POSTN的表达,分析了他们的表达和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我们的研究提示miR-876及POSTN在肝细胞性肝癌中异常表达,可能作为一潜在的诊断性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二、研究方法1.分析49对肝癌及对应的癌旁样本的TCGA数据库,分析异常表达的miRNA,筛选出表达差异倍数最高的前20个微小RNA。2.收集了从2006年到2010年在西南医院肝胆科因患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而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的共计127例患者的组织样本,本研究说包含的所有病人术前均未接收放疗或者化疗。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性影像学(即超声或CT)即血液AFP检测。本研究团队及西南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完成患者的预后随访,随访为结合到我院复查情况,定期(每2-3月)电话随访。3.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肝癌组织样本中miR-876和POSTN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IHC)方法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组织样本中检测了样本中POSTN及EMT标志物(E钙粘蛋白,N钙粘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在肝癌合并肝硬化样本中检测了POSTN的表达。4.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单因素)和Cox回归(多因素)方法分析了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miR-876和POSTN共表达对HCC预后的影响。5.采用了生物信息学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了miR-876可能的调控靶基因,并进一步采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WB)方法进行验证。6.Mi R-876的具体体内生物学行为在裸鼠实验中进行检测,最终成瘤效果以活体成像方式进行检测验证。7.采用WB方法分析了miR-876的表达对EMT标志物的影响,并在人肝星状细胞系LX-2中检测了纤维化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蛋白-I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研究了miR-876对肝癌细胞系的侵袭能力的影响。三、研究结果1.通过对49对肝癌患者的TCGA数据库进行分析,我们筛选出了表达差异倍数排名前20的高表达及低表达miRNA,进一步筛选鉴定出miR-876。2.我们发现miR-876在肝癌细胞系及肝癌组织中低表达。首先,我们发现miR-876在人正常肝细胞系L02中表达高,而在肝癌细胞系SMMC-7721,Hep G2,Huh-7及HCC-LM3中表达较低;接下来我们在50对肝癌及癌旁样本中检测了miR-876的表达,发现miR-876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的比率62%有降低,16%变化不明显,而仅有22%表达升高。3.miR-876的低表达和肝硬化、癌栓及肝癌TNM分期相关。我们在127例HCC组织样本中检测了miR-876的表达,分析了其表达水平和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发现miR-876的表达和肝硬化(P=0.026)、肝癌癌栓形成(P=0.031)及TNM分期(P=0.021)相关。而和其他病理参数,如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量、乙肝、AFP水平、肝Child分级未发现显着相关性。我们还进一步在肝硬化及癌栓患者中检测了miR-876的表达水平,发现miR-876在肝硬化组织样本中表达较非肝硬化患者显着低(P=0.0294),而其在有肝癌癌栓患者中表达亦显着低(P=0.0367)。4.miR-876抑制细胞侵袭、EMT及细胞纤维化。我们通过构建了miR-876过表达及干扰细胞株,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发现过表达miR-876的肝癌细胞侵袭力减弱,而干扰miR-876后侵袭力增强,进一步通过WB实验发现过表达miR-876后N-钙粘蛋白及波形蛋白表达减弱,而干扰miR-876后E-钙粘蛋白表达亦减弱。在人星状细胞系LX-2中干扰miR-876表达后发现α-SMA及胶原蛋白-I表达减弱。5.miR-876靶向POSTN,并抑制其表达。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OSTN的3?UTR存在2个能与miR-876种子区结合的序列,进一步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野生型p GL3 POSTN荧光素酶质粒和miR-876共转染入293细胞后其萤火虫荧光信号/海肾荧光素酶荧光信号比值显着性降低,进一步WB实验证实当干扰miR-876后HCC细胞POSTN表达升高,而过表达组POSTN显着降低。我们进一步在127例肝癌临床组织标本中同时检测了miR-876和POSTN的表达,发现两者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值为-0.477,相关线性方程为y=-0.486x+0.394。6.miR-876通过POSTN抑制EMT及细胞纤维化。首先,我们发现过表达POSTN的肝癌细胞侵袭力增强,并促进了EMT标志物及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其次,我们在过表达POSTN的基础上转染了miR-876,发现共转染miR-876后抵消了侵袭力增加及EMT及纤维化标志物蛋白的表达。7.miR-876在体内动物实验下减弱HCC细胞肿瘤成瘤能力及抑制肿瘤进展。HCC细胞其miR-876过表达的HCC细胞被注入裸鼠肝包膜下,进行动物实验,1月后行活体成像检测,我们发现对照组(无干预的HCC细胞)成瘤数量多,活体成像荧光强度强,而实验组行miR-876过表达后,裸鼠原位肝脏成瘤明显减少,活体检测荧光信号弱,表明在体内实验条件下,miR-876能抑制HCC的成瘤及肿瘤进展。8.POSTN和肝组织EMT及肝硬化相关。我们进一步在127例肝癌组织中检测了POSTN的表达,发现同miR-876类似,POSTN表达和肿瘤数量、肝硬化、肝癌癌栓形成及TNM分期相关,而和其他临床标识物未发现明显相关性,进一步非参数检验验证了肝硬化或肿瘤癌栓组HCC患者的POSTN表达明显增高。IHC实验发现POSTN主要表达与肝癌间质,部分肝癌细胞亦有表达,POSTN高表达的样本N钙粘蛋白及波形蛋白表达增高,而E钙粘蛋白表达降低。而在肝癌伴肝硬化标本中发现POSTN亦有强表达。9.miR-876和POSTN和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相关。进一步KM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肿瘤大小(P=0.037)、肝硬化(P=0.041)、肝癌癌栓状态(P=<0.01)、TNM分期(P=0.001)、miR-876低表达(P=0.022)及POSTN高表达(P=0.012)均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肝癌癌栓(风险比=2.530,95%CI区间=1.433-4.468,P=0.001)及POSTN的表达(风险比=1.717,95%CI区间=1.008-2.926,P=0.047)是影响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共表达分析提示miR-876低表达和POSTN高表达的HCC患者预后较之于miR-876低表达和POSTN高表达更差。四、研究结论综上所述,我们从公开的TCGA数据库中鉴定出了肝癌中一显着性低表达的miRNA,即miR-876。并探索了其对细胞的功能,即能抑制细胞侵袭,EMT和纤维化。而miR-876这些功能是通过调控POSTN的表达实现的。miR-876在体内动物实验下能抑制肝癌的成瘤及进展;我们还在众多肝癌临床标本中从m RNA及蛋白水平证明了miR-876和POSTN的异常表达和肝癌的EMT水平,纤维化水平及进展相关,而miR-876和POSTN的异常表达和HCC的预后相关,而联合miR-876和POSTN检测可能更好预测HCC的预后以及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刘皎皎[4](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陈乞[5](2021)在《地五养肝胶囊通过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降低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风险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目前肝癌发病机制虽有多种假说,但确切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是其妨碍提高防治水平的关键科学问题。多年来防治肝癌的策略主要集中于抗病毒和肝癌细胞本身,忽略了人体内在宿主因素的影响。随着肝癌微环境概念的提出,其作为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慢性肝病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形成的异常肝再生微环境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因此研究通过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降低肝癌发生,抑制其进展及转移,具有极大的临床参考价值和深远的科学意义。本文结合临床试验和体外实验两部分,旨在探讨地五养肝胶囊通过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降低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风险的作用及机制:第一部分,观察地五养肝胶囊对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及发生风险的影响。第二部分,揭示共培养条件下TGF-β1活化肝星状细胞LX2与EMT/MET失衡的相关机制,分析其对肝癌细胞HCCLM3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地五养肝胶囊通过改善肝再生微环境、调控EMT/MET失衡和TGF-β/Smad信号通路紊乱以防治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1.本试验通过对前期完成的针对HBeAg阴性慢乙肝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 CTR-TRC-12002962)的单用地五养肝胶囊或单用恩替卡韦或二者联用治疗时间达到48周的患者,进行长达108月前瞻性随访观察(恩替卡韦随访期间不停药),每6个月检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乙肝两对半定量、血清HBV DNA水平和甲胎蛋白(AFP)。主要观察评价指标:观察随访期间终点事件肝癌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观察随访期间慢乙肝患者生化学及病毒学应答。其中,肝癌累积发病率采用使用乘积限法(Kaplan-Meier)统计,并通过时序检验(log-rank)方法进行比较。2.体外实验通过建立TGF-β1诱导激活的人肝星状细胞LX-2与人肝癌细胞株HCCLM3的共培养模型,模拟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实验分为LX2对照组(LX2-NS)、共培养模型组(Co-culture model)、共培养DWYG组(Co-culture DWYG),并给予地五养肝胶囊含药血清进行干预,通过CCK-8、流式细胞术、Transwell侵袭实验等细胞生物学方法观察共培养条件下活化人肝星状细胞LX2对肝癌细胞HCCLM3增殖、凋亡、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q RT-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共培养条件下活化人肝星状细胞LX2与EMT/MET失衡的机制,分析这一过程中TGF-β/Smad信号通路的Smad2、Smad3、TβRI、Smad7等m RNA和蛋白表达规律,探讨地五养肝胶囊通过改善肝再生微环境、调控EMT/MET失衡和TGF-β/Smad信号通路紊乱以防治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结果:(1)入组基线资料及随访时间比较: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组为地五养肝胶囊治疗组(56例),口服地五养肝胶囊;B组为地五养肝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57例),同时应用地五养肝胶囊和恩替卡韦;C组为恩替卡韦对照组(57例),口服恩替卡韦,对治疗周期达到48周的患者进行108月随访。入组时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常规(包括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血小板计数PLT)、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肝功能包括(ALT、AST、GGT、ALB、TP、TBIL)及血清HBV-DNA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随访从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1日,共随访10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4.0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4.00个月。地五养肝胶囊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和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90.75个月、99.00个月,地五养肝胶囊联合恩替卡韦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和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78.82个月、92.50个月,恩替卡韦组的的平均随访时间和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82.78个月、91.00个月。共计随访患者151例,总计失访率为11.18%(19/170)。其中,地五养肝胶囊组完成随访48例,地五养肝胶囊联合恩替卡韦组完成随访50例,恩替卡韦组完成随访53例,三组失访率依次为14.29%(8/56)、12.28%(7/57)、7.02%(4/57),失访率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地五养肝胶囊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化学应答的比较:将不同干预方案的三组患者血生化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三组组间比较,ALT、AS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相关ALP、TP、ALB、GELO、TBIL、DBIL、IBIL等生化指标,在三组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三组随访患者血生化指标分别与入组时相比,发现三组随访患者肝功能ALT、AST均较前下降(ALT:23.50±15.40 vs 34.70±17.51,25.96±27.45 vs35.87±18.07,28.18±20.30 vs 40.25±21.20;AST:22.08±5.87 vs 28.72±11.24,23.11±11.17 vs 31.91±11.61,27.57±16.85 vs 33.72±14.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LP、TP、ALB、GELO、TBIL、DBIL、IBIL等生化指标,较前入组时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地五养肝胶囊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应答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各组患者HBV DNA水平均较入组时明显下降(P<0.05)。HBV DNA水平在随访的三组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HBs Ag水平分别与入组时相比,三组HBs Ag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随访结果显示,三组患者中HBs Ag下降>1500 IU/ml依次为34.21%(13/38)、35.71%(10/28)、28.57%(8/28),经统计学分析三者差异无意义(P>0.05)。(4)地五养肝胶囊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累积发病率影响:随访至108月,采用Kaplan-Meier(乘积限法)法绘制肝癌发病生存曲线,并计算地五养肝胶囊组、地五养肝胶囊联合恩替卡韦组、恩替卡韦组随访发生肝癌事件的累积发病率依次为0%(0/48)、2%(1/50)、11.32%(6/53),然后采用时序检验Log Rank(Mantel-Cox)进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三组患者肝癌累积发病率具有差异(P<0.05)。其中,地五养肝胶囊组肝癌累积发病率(0%)明显低于恩替卡韦阳性对照组(11.32%)(P<0.05)。地五养肝胶囊联合恩替卡韦组肝癌累积发病率(2%)低于恩替卡韦阳性对照组(11.32%)(P<0.05)。地五养肝胶囊组肝癌发病率(0%)低于地五养肝胶囊联合恩替卡韦组肝癌发病率(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对于单独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单用地五养肝胶囊或联合应用恩替卡韦均可显着降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发病率。(5)TGF-β1诱导LX2活化以及LX2/HCCLM3共培养体系中LX2的形态学观察:LX2活化前形体不规则呈多边星形,胞突生长不发达,细胞间连接紧密;经TGF-β1(10ng/ml)诱导激活后,细胞体积增大,胞突伸展,细胞间连接疏松,细胞增殖速度加快;与人肝癌细胞HCCLM3共培养后LX2胞伪足更加伸展,呈拉伸状两极生长,细胞增殖明显增快。(6)筛选DWYG含药血清最佳给药浓度: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DWYG含药血清对LX2/HCCLM3共培养体系中HCCLM3增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5%、10%、15%、20%等不同含药血清浓度的升高,各组细胞测得的A450值逐渐下降,HCCLM3细胞增殖活力明显下降(P<0.01),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增高(P<0.01),选取10%为最佳实验用血清含药浓度。(7)DWYG含药血清对LX2/HCCLM3共培养体系中HCCLM3增殖的影响:(1)DWYG含药血清对LX2/HCCLM3共培养体系中HCCLM3增殖的影响:与M3对照组A450值(0.69±0.03)相比,共培养模型组(0.75±0.01)HCCLM3细胞增殖活力增强(P<0.01)。与M3对照组A450值(0.69±0.03)相比,共培养DWYG组(0.65±0.01)HCCLM3细胞增殖活力下降(P>0.05)。与共培养模型组A450值(0.75±0.01)相比,共培养DWYG组(0.65±0.01)HCCLM3细胞增殖活力显着降低(P<0.01)。由此可见,共培养模型组HCCLM3增殖率(111.45%),显着高于M3对照组细胞增殖率(100%),而共培养DWYG组HCCLM3细胞增殖率(90.77%)显着低于共培养模型组(111.45%)。提示LX2/HCCLM3共培养体系可能促进肝癌细胞HCCLM3的增殖,DWYG含药血清可能抑制LX2/HCCLM3共培养体系中HCCLM3增殖。(2)LX2/HCCLM3共培养体系中LX2的增殖:与LX2对照组(0.62±0.02)相比,共培养模型组(0.71±0.02)LX2细胞增殖活力显着增加(P<0.01)。与LX2对照组(0.62±0.02)相比,共培养DWYG组(0.63±0.01)LX2细胞活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共培养模型组(0.71±0.02)相比,共培养DWYG组(0.63±0.01)LX2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1)。与LX2对照组(100%)相比,共培养模型组具有更高细胞增殖率(120.35%)。与共培养模型组(120.35%)相比,共培养DWYG组LX2细胞增殖率(90.77%)显着下降。提示LX2/HCCLM3共培养体系可能促进人肝星状细胞LX2的增殖,DWYG含药血清具有抑制LX2/HCCLM3共培养体系中LX2增殖的作用。(8)DWYG含药血清对LX2/HCCLM3共培养体系中HCCLM3及LX2两种细胞凋亡的影响:(1)DWYG含药血清对LX2/HCCLM3共培养体系HCCLM3细胞凋亡的影响:根据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M3对照组(7.52±0.17)相比,共培养模型组(6.23±0.54)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1)。与M3对照组(7.52±0.17)相比,共培养DWYG组(24.02±0.25)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P<0.01)。与共培养模型组(6.23±0.54)相比,共培养DWYG组(24.02±0.25)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P<0.01)。提示LX2/HCCLM3共培养体系抑制HCCLM3的凋亡,而DWYG含药血清可促进LX2/HCCLM3共培养体系中HCCLM3的凋亡。与M3阴性对照组(6.23±0.54)相比,M3DWYG组(24.02±0.25)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P<0.01)。提示LX2/HCCLM3共培养体系抑制HCCLM3的凋亡,而DWYG含药血清可促进LX2/HCCLM3共培养体系中HCCLM3的凋亡。(2)DWYG含药血清对LX2/HCCLM3共培养体系LX2细胞凋亡的影响:与LX2对照组(6.37±0.32)相比,共培养模型组(5.15±0.29)凋亡率明显下降(P<0.01)。与LX2对照组(6.37±0.32)相比,共培养DWYG组(7.36±0.37)细胞凋亡升高(P<0.01)。与共培养模型组(5.15±0.29)相比,共培养DWYG组(7.36±0.37)细胞凋亡显着升高(P<0.01)。表明LX2/HCCLM3共培养体系可一定程度上抑制LX2细胞的凋亡,DWYG含药血清可减弱该抑制作用从而促进LX2/HCCLM3共培养体系中人肝星状细胞LX2的凋亡。(9)DWYG含药血清对LX2/HCCLM3共培养体系中HCCLM3侵袭能力的影响:与M3对照组(104.00±4.18)相比,共培养模型组(148.80±4.09)HCCLM3侵袭能力明显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3对照组(104.00±4.18)相比,共培养DWYG组(78.00±6.60)侵袭能力下降(P<0.01)。与共培养模型组(148.80±4.09)相比,共培养DWYG组(78.00±6.60)细胞侵袭力显着下降(P<0.01)。提示LX2/HCCLM3共培养体系可增强HCCLM3侵袭能力,而DWYG含药血清可降低由共培养体系诱导的高HCCLM3侵袭能力。(10)DWYG含药血清对LX2/HCCLM3共培养体系LX2细胞EMT相关m RNA的表达的影响:采用RT-PCR检测技术检测EMT相关E-cadherin、Vimentin m RNA的表达,统计结果显示:与LX2对照组相比,共培养模型组E-cadherin m RNA的表达下降(P<0.01),Vimentin 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LX2对照组相比,共培养DWYG组E-cadherin m RNA的表达增加(P<0.01),Vimentin m RNA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共培养模型组相比,共培养DWYG组E-cadherin m 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Vimentin m 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提示LX2/HCCLM3共培养体系可明显促进LX2细胞Vimentin m RNA的表达,抑制E-cadherin m RNA的表达,而DWYG含药血清则促进LX2/HCCLM3共培养体系中LX2细胞E-cadherin m RNA的表达,抑制Vimentin m RNA表达。(11)DWYG含药血清对LX2/HCCLM3共培养体系LX2细胞EMT和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m RNA的表达的影响:通过实验检测LX2细胞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Smad2、Smad3、TβRI、Smad7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分析显示:与LX2对照组相比,共培养模型组Smad2、Smad3、TβRI m RNA的表达升高,Smad7 m RNA表达下降(P<0.01)。与LX2对照组相比共培养DWYG组TβRI m RNA的表达下降(P<0.01),Smad7 m RNA表达上升(P<0.01),Smad2、Smad3m RNA表达下降(P>0.05)。与共培养模型组相比,共培养DWYG组Smad2、Smad3、TβRI m RNA的表达下降(P<0.05),Smad7 m RNA表达上升(P<0.05)。提示LX2/HCCLM3共培养体系可明显促进LX2细胞Smad2、Smad3、TβRI m RNA的表达,降低Smad7 m RNA的表达,而DWYG含药血清则可促进LX2/HCCLM3共培养体系LX2细胞Smad7 m RNA的表达,抑制Smad2、Smad3、TβRIm RNA表达。(12)DWYG含药血清对LX2/HCCLM3共培养体系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与LX2对照组相比,共培养模型组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下降(P<0.01),Vimenti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LX2对照组相比,共培养DWYG组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增强(P<0.01),Vimentin蛋白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共培养模型组相比,共培养DWYG组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增加(P<0.01),Vimentin蛋白的表达降低(P<0.01)。提示LX2/HCCLM3共培养体系可明显促进LX2细胞Vimentin蛋白的表达,抑制E-cadherin蛋白的表达,而DWYG含药血清则促进LX2/HCCLM3共培养体系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抑制Vimentin蛋白表达。(13)DWYG含药血清对LX2/HCCLM3共培养体系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通过实验检测LX2细胞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Smad2、Smad3、TβRI、Smad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分析显示:与LX2对照组相比,共培养模型组Smad2、Smad3、TβRI蛋白的表达升高,Smad7蛋白表达下降(P<0.01)。与LX2对照组相比,共培养DWYG组Smad2、Smad3、TβRI蛋白的表达下降,Smad7蛋白表达上升(P<0.01)。与共培养模型组相比,共培养DWYG组Smad2、Smad3、TβRI蛋白的表达下降,Smad7蛋白表达上升(P<0.01)。提示LX2/HCCLM3共培养体系可明显促进LX2细胞Smad2、Smad3、TβRI蛋白的表达,降低Smad7蛋白的表达,而DWYG含药血清则可促进LX2/HCCLM3共培养体系LX2细胞Smad7蛋白的表达,抑制Smad2、Smad3、TβRI蛋白表达。结论:(1)根据170例地五养肝胶囊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RCT临床试验资料,随访至108月,单用地五养肝胶囊组与单用恩替卡韦组和联合用药组在生化学应答、病毒学应答方面疗效相当。单用地五养肝胶囊或者联用恩替卡韦能显着降低肝癌发病率。(2)构建的活化的LX2与HCCLM3共培养体系模拟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可促进LX2和HCCLM3增殖活力,抑制LX2和HCCLM3凋亡,增强HCCLM3细胞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通过激活TGF-β/Smad信号通路促进EMT。DWYG含药血清能显着抑制共培养体系中的LX2和HCCLM3增殖,促进LX2和HCCLM3凋亡,降低HCCLM3细胞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过度激活、调节EMT/MET失衡,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发挥防治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

宋健[6](2021)在《基于核受体探讨人参皂苷25-OCH3-PPD和M4调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慢性肝病的常见病理基础,并且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必要阶段。肝纤维化的主要特征是激活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介导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沉积。并且慢性肝脏炎症也会加速肝纤维化的进程。人参皂苷活性成分是人参中主要的活性物质,其药理作用与能量代谢和调控炎症反应有关。人参皂苷具有肝保护、抗氧化、抗炎等广谱的药理活性。核受体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s)与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作为调节能量代谢的重要途径,在调控肝纤维化和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是基于核受体LXRs与FXR探讨人参皂苷25-OCH3-原人参二醇(25-OCH3-PPD)及20S-原人参三醇(M4)调控肝纤维化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方法:1.人参皂苷25-OCH3-PPD促进LXRs的活性改善P2X7r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1)TAA诱导的肝纤维化:C57BL/6小鼠分为六组:正常组、TAA组、TAA+25-OCH3-PPD(5、10、20 mg/kg)给药组和TAA+Silymarin(100 mg/kg)组。25-OCH3-PPD与Silymarin组小鼠通过灌胃的方式给药。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小鼠均通过腹腔注射TAA(第一周100 mg/kg,三次;第二周至第五周200mg/kg,每周两次)。相关指标的测定:采用H&E染色、Sirius Red染色、Masson染色法检测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中ALT、AST变化水平。TUNEL染色法检测25-OCH3-PPD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在TAA诱导的肝纤维化中,通过蛋白印记、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组织荧光染色实验检测细胞外基质、炎症因子、SIRT1、FXR、LXRα、LXRβ、P2X7r和NLRP3等蛋白或m RNA的表达情况。分析了与TAA诱导的凋亡途径相关的几个分子蛋白的表达,包括caspase-3、Bcl-2、Bax、Bid、c FILP。(2)体外实验:选用HSC-T6细胞,TGF-β刺激2 h,然后用25-OCH3-PPD(1、5或10μM)或caspase-1抑制剂I培养6 h。这些细胞被收集,分别做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荧光实验,检测HSC-T6细胞中α-SMA、P2X7r、NLRP3、LXRβ、LXRα、caspase-1、IL-1β等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做进一步验证。2.20S-原人参三醇通过调控FXR-P2X7r信号通路改善肝纤维化进程的研究中:(1)TAA诱导的肝纤维化: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TAA组、TAA+M4-10组、TAA+M4-20组。小鼠每天采用M4(10和20 mg/kg)或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处理。除正常组小鼠外,小鼠腹腔注射TAA(第一周100 mg/kg,三次;第二周至第五周200 mg/kg,每周两次),以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相关指标的测定:采用H&E染色法检测组织病理学变化。提取总蛋白进行蛋白印迹分析实验,检测α-SMA、Collagen I、TIMP-1、MMP-13、FXR、P2X7r、NLRP3、caspase-1、IL-1β、IL-18、TNF-α和IL-6等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提取RNA,通过RT-PCR定量分析,检测m RNA的表达水平,以及免疫荧光染色做进一步验证。(2)HSC-T6细胞体外实验:HSC-T6细胞被TGF-β刺激2 h后,再用浓度为10、20μM的M4或guggulsterone(50μM)或GW4064(2μM)处理4 h。提取细胞总蛋白进行蛋白印迹分析实验,检测HSCs细胞中α-SMA、FXR、P2X7r、caspase-1等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提取RNA,通过RT-PCR定量分析,检测m RNA的表达水平,以及FXR与P2X7r免疫荧光染色做进一步验证。(3)Hep G2细胞质粒转染(sh RNA-FXR):对Hep G2细胞给予FXR特异性si RNA转染48 h,然后给予TGF-β培养2 h,再用M4孵育细胞4 h。利用RT-PCR、Westeron blot,以及免疫荧光法检测FXR、α-SMA和P2X7r的表达变化以及IL-1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人参皂苷25-OCH3-PPD通过促进LXRs的活性改善P2X7r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研究:(1)TAA诱导肝纤维化小鼠模型:TAA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升高,肝组织发生损伤并有大量胶原沉积;而25-OCH3-PPD可以降低血清中ALT、AST水平;改善TAA诱导小鼠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以及肝组织中胶原沉积情况;25-OCH3-PPD可以改善肝组织中纤维化相关指标α-SMA、Collagen-I、TIMP-1、MMP-13;降低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包括降低caspase-1、IL-1β、IL-18等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改善肝组织中肝细胞凋亡情况,调控了caspase-3、Bcl-2、Bax、Bid、FILP凋亡途径相关分子蛋白的表达;并抑制P2X7r-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进;抑制PI3K/Akt磷酸化,活化LKB1/AMPK-SIRT1信号通路;25-OCH3-PPD还能改善由TAA诱导的LXRs和FXR的活性降低。(2)体外实验中,25-OCH3-PPD减弱HSC-T6细胞中促纤维化标志物α-SMA的转录活性;25-OCH3-PPD可以通过调控LXRs和P2X7r-NLRP3、P-PI3K/P-Akt的表达降低,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并且在肝星状细胞中抑制了caspase-1、IL-1β、IL-18的表达,与caspase-1抑制剂I效果一致。2.20S-原人参三醇通过调控FXR-P2X7r信号通路改善肝纤维化进程的研究:(1)在TAA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中,M4可减轻组织病理学改变,改善肝损伤;M4可以调节肝组织中肝纤维化相关指标α-SMA、Collagen-I、TIMP-1、MMP-13的表达;并降低肝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包括降低F4/80、caspase-1、IL-1β、IL-18等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印记、RT-PCR、组织免疫荧光实验表明,M4显着增加FXR的蛋白和m RNA的表达;M4也抑制了和P2X7r、NLRP3的表达,对P2X7r-NLRP3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2)HSC-T6细胞体外实验中,TGF-β刺激后肝星状细胞被活化;给予M4可抑制HSC-T6中细胞外基质(ECM)的沉积包括α-SMA、Collagen-I、TIMP-1的表达,升高MMP-13的表达;以及降低caspase-1、IL-1β、IL-1R1和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M4显着增加了FXR的表达,抑制了P2X7r-NLRP3信号通路,并作为FXR激动剂GW4064发挥作用;M4与GW4064激活FXR,抑制了P2X7r、α-SMA、caspase-1、IL-1β、IL-1R1的表达;(3)并且对Hep G2细胞转染FXR,建立sh RNA-FXR,实现了Hep G2细胞低表达FXR;但给予M4后FXR被激活,活化FXR后进而抑制了P2X7r、α-SMA、caspase-1的表达。结论:人参皂苷25-OCH3-PPD与M4可改善TAA诱导小鼠和活化HSCs中纤维化形成及炎症。25-OCH3-PPD可能激活LXRs,以改善P2X7r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并且25-OCH3-PPD可以通过调控LKB1-AMPK信号通路以及激活SIRT1调节TAA诱导的肝纤维化和肝脏炎症。M4改善了TAA诱导的肝纤维化,其调控肝纤维化机制可能通过激活FXR介导P2X7r-NLRP3炎症信号通路。因此,25-OCH3-PPD和M4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抗肝纤维化和抗肝脏炎症活性物质。

徐俊[7](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抗纤软肝颗粒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抗纤软肝颗粒(KXRG)对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为KXRG抗肝纤维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观察KXRG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及肝组织炎症免疫相关通路的影响。随后建立伪无菌小鼠模型,将KXRG组小鼠粪菌移植到伪无菌小鼠体内,观察KXRG是否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影响肝内免疫及炎症相关因子,进一步探讨KXRG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以期能为KXRG防治肝纤维化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作用靶点。方法:1.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方法,研究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肠道菌群的影响。80例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患者使用恩替卡韦(ETV)治疗,治疗组(44例)使用ETV联合使用中药KXRG治疗,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肝脏硬度值(LSM),并用16S r RNA技术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2.采用40%CCl4橄榄油溶液间断性皮下注射8周,建立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予以KXRG水溶液(3.9g/kg)灌胃治疗。8周后,观察正常组、模型组、KXRG组小鼠体重,肝脏指数,肝功能及肠道、肝脏病理学变化;运用16S r RNA测序检测各组小鼠肠道菌群变化;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LPS、IL-1β、IL-6、TNF-α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q PCR检测各组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蛋白及基因表达;运用免疫印迹法和RT-q PCR检测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及基因表达。3.予以肝纤维化小鼠混合抗生素(氨苄西林1g/L、万古霉素0.5g/L、硫酸锌霉素1g/L、甲硝唑1g/L)灌胃7天,构建伪无菌小鼠模型,运用FMT将正常组、模型组、KXRG组的小鼠粪菌混悬液以200μl/只进行灌胃移植至正常组小鼠粪菌移植组(FMT-control)、模型组小鼠粪菌移植组(FMT-model)、KXRG组小鼠粪菌移植组(FMT-KXRG),以未处理的C57BL/6小鼠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观察各组小鼠体重、肝脏指数、肝功能及肠道、肝脏病理学变化;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LPS、IL-1β、IL-6、TNF-α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q PCR检测各组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蛋白及基因表达;运用免疫印迹法和RT-q PCR检测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研究共收集病例80例,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18-65岁,治疗组44例,对照组36例。(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时间差异及治疗前肝功能肝脏硬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影响的结果显示:经过6个月治疗,两组患者ALT、AST、GGT、TBIL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后的两组患者ALT、AST、TBIL、GGT行组间比较,治疗组肝功能指标下降情况较对照组显着(P<0.05)。(3)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LSM影响的结果显示: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LS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LSM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肠道菌群影响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OTU数量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相比,治疗组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Simpson指数显着增高(P<0.05);PCo A及UPGMA样本间层次聚类分析显示两组样本界限明显。菌群结构及丰度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拟杆菌门丰度明显升高,变形菌门、梭杆菌门丰度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科水平上,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毛螺菌科、拟杆菌科丰度明显升高,肠杆菌科、梭杆菌科、韦荣氏菌科、链球菌科丰度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毛螺菌属丰度明显升高,埃希菌属、韦荣球菌属、梭杆菌属丰度显着降低(P<0.05)。基于KEGG数据库和COG数据库,对两组差异菌群进行功能预测,发现与肠道感染、细胞凋亡、上皮细胞的细菌入侵、脂多糖的生物合成、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m TOR信号通路、脂肪酸代谢、紧密连接、胆汁分泌、转录相关因子、VEGF信号通路、抗原的处理与提呈、内质网的蛋白加工、细菌毒素、ECM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昼夜节律、p53信号通路等301种生物功能相关。2.实验研究第一节结果显示:(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肝脏指数上升,ALT、AST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KXRG组小鼠体重明显上调、肝脏指数下调,肝功能指标ALT、AST表达下调(P<0.05)。(2)KXRG可以改善CCl4导致的小鼠肠道菌群紊乱。模型组与KXRG组在OTU指数、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存在差异。体现菌群差异的LEf Se分析显示,与模型组相比,KXRG组脱铁杆菌门、GCA_900066575、脱铁杆菌科、Coriobacteriia、Coriobacteriaceae_UCG_002、脱铁杆菌目、红蝽菌目、Atopobiaceae、Mucispirillum、Faecalibaculum的丰度明显降低,芽孢杆菌目、葡萄球菌科、葡萄球菌属、凸腹真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红游动菌属、Paenalcaligenes、产液阿德勒克罗伊茨菌丰度明显增加。(3)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无明显改变,但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水平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KXRG组小鼠肠道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上调(P<0.05)。(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损害和胶原纤维化沉积明显,血清内毒素LPS、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上调(P<0.05),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KXRG组小鼠肝组织损伤及胶原沉积减轻,LPS、IL-1β、IL-6、TNF-α表达下调(P<0.05),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下调(P<0.05)。3.实验研究第二节结果显示:(1)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AST、ALT、HA、LN、PC-Ⅲ、C-Ⅳ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KXRG组小鼠AST、ALT及HA、LN、PC-Ⅲ、C-Ⅳ表达明显下调(P<0.05)。(2)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KXRG组小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3)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小鼠炎症及胶原纤维增生明显,LPS、IL-1β、IL-6、TNF-α表达明显上调(P<0.05),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与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KXRG组小鼠肝组织炎症及胶原沉积有所改善,内毒素LPS及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下调(P<0.05),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及基因表达也显着下降(P<0.05)。结论:1.KXRG可以改善乙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及肝脏硬度值,同时可以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与丰度。2.KXRG可以通过调节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下调肝TLR4/My D88/NF-κB通路,改善肝内炎症及胶原沉积,影响肝纤维化进程。

彭云鹤[8](2021)在《调肝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及对T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调肝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及对T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的影响,为揭示调肝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同时为临床治疗乙肝肝硬化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20年03月至2020年7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二区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保肝降酶、抗病毒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调肝化纤丸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肝脏硬度值,ELISA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LC3-Ⅱ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m RNA的表达。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自噬蛋白表达的差异性。结果:1、在肝功能方面,两组治疗后的ALT、AS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LB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组的ALT、AST、TBIL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ALB水平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肝纤维化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的HA、LN、PⅢP、C-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的肝纤维化指标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肝脏硬度值方面,两组治疗后LSM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T细胞亚群方面,两组治疗后血清CD3+、CD4+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清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T细胞亚群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自噬基因方面,两组治疗后的外周血T细胞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及m RNA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的升高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肝化纤丸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具有良好的护肝、抗肝纤维化、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并能上调Beclin-1和LC3-Ⅱ的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其抗纤维化作用可能与调节Beclin-1、LC3-Ⅱ的表达,影响T细胞自噬有关。

吕艳杭[9](2021)在《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从PKCα/Nrf2/ROS信号通路方面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每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40%CCl4(第一次使用5ml/kg体重,以后每隔3天以每3ml/kg体重,每周2次,共8周)皮下注射,联合高脂低蛋白食物(以玉米面为饲料,实验第一、二周加用0.5%胆固醇、20%猪油),为了防止肝纤维化自然修复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仍每周腹腔注射一次40%CCl4油剂3ml/kg体重/每次;正常组正常饲养,同时采用同体积花生油皮下注射8周后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纤维化模型组造模成功病理模型组于4mg/kg生理盐水灌胃,秋水仙碱组于每日0.11mg/kg体重给予秋水仙碱进行灌胃;柔肝化纤颗粒剂量组予柔肝化纤颗粒溶液4mg/kg灌胃,每周3次,共8周,连续8周取材。各组分别于用药8周后,禁食12h,经1%戊巴比妥麻醉,股静脉采血后处死,开腹剖取肝脏,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脏情况,采用ELLS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PCR、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Col I)、II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II,Col III)、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dehydrogenase1,NQO1)、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NF-E2-related factor 2,Nrf2)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组织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轮廓清晰,肝组织致密,无假小叶结节形成,汇管区及其周围未见小胆管及纤维组织增生,胞核位于中央。病理模型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甚至消失,结节形成,肝索排列紊乱,汇管区大量增生的纤维,呈条索状,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均存在肝小叶结构不清晰,汇管区及其周围小胆管可见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但程度均较病理模型组有明显减轻。2.柔肝化纤颗粒对SOD、GSH-Px、MDA含量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MDA含2量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SOD、GSH-Px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明显升高(P<0.05)。3.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ROS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均降低(P<0.05)。4.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 RNA、E-Cadherin m RNA、PKCαm RNA、Nrf2mRNA、HO-1 m RNA、NQO1 m RNA、Collagen I m RNA、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E-Cadherin、HO-1、NQO1、PKCα、Nrf2、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Nrf2蛋白表达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Nrf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升高不明显(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可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显着降低血清中ROS、MDA含量,升高血清中SOD、GSH-Px的含量,提示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柔肝化纤颗粒通过对PKCα的激活,促进Nrf2发生核转移,抑制ROS信号通路的表达以抗氧化应激反应,下调α-SMA、E-cadherin的表达以抑制HSCs活化,减少Collagen I、Collagen III分泌,减少ECM在肝脏中的沉积,从而实现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李双喜[10](2021)在《CKAP4在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是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患者的主要替代治疗方式之一,PD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PD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长期保持腹膜的完整性。然而,腹膜组织持续暴露于生物不相容的腹透液以及反复发作的腹膜炎或其它病变导致的腹腔急慢性炎症引起的腹膜损伤,会逐渐导致腹膜纤维化和血管生成增加,最终导致超滤失败。而目前参与腹膜功能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在临床中也尚无对腹膜纤维化早期诊断的指标及相应的有效治疗措施.因此,深入研究腹膜纤维化的具体发生机制可为其后续治疗提供一个理论依据,从而提高患者腹膜透析的质量,延长腹膜透析的治疗时间。目前关于腹膜纤维化的发生机制研究提示腹膜纤维化包括互相协同的两个部分,即纤维化过程本身和由生物不相容的PD溶液或感染导致的腹膜炎。既往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腹膜间皮细胞向间充质的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在长期PD导致腹膜纤维化过程中较为关键,在EMT和腹膜纤维化过程中,关键的纤维化因子通过其细胞膜上的受体和特定的下游细胞内信号级联触发转录,作用于细胞基质基因启动子区域以激活其转录的因子。目前研究显示多条信号转导级联和腹膜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密切相关,包括经典的TGF-β/Smad信号通路和非Smad信号通路。但无论是何种信号通路,最终都是通过促进腹膜间皮细胞发生EMT导致腹膜纤维化。细胞骨架相关膜蛋白 4(Cytoskeleton-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4 CKAP4)又称P63/CLIMP-63,分子量63KD,是一种可逆酰基化,非糖基化的Ⅱ型转膜蛋白。在多种细胞系中均可发现其表达。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CKAP4与肿瘤的关系,CKAP4和肿瘤的增殖、转移及预后有关。我们前期在肝癌中研究发现CKAP4/EGFR形成异二聚体共同调控EGFR/Gab1/Akt信号通路,抑制EMT的发生,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转移。另外,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发生肝硬化及肝癌过程中,结果显示肝硬化的组织中CKAP4表达明显强于正常组织。提示CKAP4与肝脏纤维化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近期研究表明CKAP4的表达与已知的小鼠和人心肌成纤维细胞活化标志物成正相关,并可调节心脏成纤维细胞的活化,提示CKAP4可作为成纤维细胞活化的一种新的标志物。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CKAP4与组织纤维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机制可能和EMT相关,而既往的研究结果提示EMT是腹膜纤维化中比较关键的过程。据此,我们推测CKAP4可能和腹膜纤维化的发生有关,其调控机制可能和EMT有关。为验证以上推论,本课题首先观察了 CKAP4在长期腹膜透析患者中腹膜间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在体内和体外实验,明确CKAP4高低表达对腹膜纤维化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最后通过测定规律腹膜透析患者血清及腹膜透析液中CKAP4的浓度,分析其浓度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并评估其作为腹膜纤维化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1.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我校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规律腹膜透析患者的腹膜透析流出液。从入选病人的过夜腹膜透析流出液中分离腹膜间皮细胞并进行培养。2.体外培养人的间皮细胞Met-5A,给予高浓度葡萄糖(HG)(1.5%,2.5%,4.25%)和TGF-β刺激,诱导腹膜间皮细胞发生EMT,检测在此过程中CKAP4的表达。3.CKAP4干扰(KD)、过表达(OV)及空白(VT)质粒转染至Met-5A细胞中,观察CKAP4表达差异对腹膜间皮细胞表型表达的影响。4.构建小鼠腹膜纤维化模型:野生型雄性C57BL/6小鼠20只,8-10周龄。实验组采用两种方式构建小鼠腹膜纤维化模型:1)腹腔内注射4.25%腹膜透析液,1次/天 x 6w;2)腹腔内注射醋酸氯已定(Chlorhexidine Acetate Solution CG),1次/天x2w。对照组给予腹腔内注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5.制备CKAP4-eCKO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利用Crispr/Cas9技术制备CKAP4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在繁殖过程中检测CKAP4和Cre的表达。取CKAP4/Cre均为阳性的纯合小鼠实验,取4周龄小鼠的腹膜组织用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方法检验CKAP4敲除效率。6.小鼠腹膜平衡实验:用4.25%高浓度葡萄糖腹膜透析液诱导小鼠腹膜纤维化,6周后行腹膜平衡实验,每只小鼠取眼球血100ul(P),每只小鼠腹腔注射4.25%的腹膜透析液5ml,注射后立即回抽腹透液500ul(D0),10分钟抽取剩下的腹透液(D)(V1)。然后处死小鼠,解剖腹腔并用棉球蘸取腹腔内残留的液体,前后称取棉球的重量(V2)。计算总的超滤量,D/P Cr,D/PBUN,D/D0 Glu。7.测定腹膜透析流出液及血清中CKAP4浓度:收集了符合入选标准的腹膜透析患者的血清及过夜的腹膜透析流出液,应用CKAP4 ELISA试剂盒测定其浓度并分析其浓度与相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实验结果第一部分 CKAP4在规律腹膜透析患者的腹膜间皮细胞中的表达1.随着PD治疗时间的增加,腹膜间皮细胞由鹅软石形转变为梭形的纤维样细胞。2.随着PD治疗时间的延长,腹膜间皮细胞的表型发生了变化,CKAP4的表达增强。第二部分 CKAP4在腹膜纤维化中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1.在HG和TGF-β刺激腹膜间皮细胞诱导其发生EMT过程中,CKAP4表达升高。2.在诱导小鼠腹膜纤维化过程中,CKAP4在腹膜组织中表达升高。3.CKAP4表达下调可抑制TGF-β和HG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表型的改变,提示CKAP4干扰后可抑制EMT过程。4.CKAP4敲除后通过抑制EMT改善小鼠腹膜纤维化。5.CKAP4敲除后改善小鼠的腹膜功能,增加超滤量。6.干扰CKAP4表达后可抑制TGF-β导致的p-smad2活化。第三部分:CKAP4作为评估腹膜功能的生物标志物的临床价值1.血清CKAP4浓度在高龄、腹透龄长、透析充分性差、低转运及低平均转运患者的较高。腹膜透析流出液中CKAP4的浓度较血清中的浓度明显降低。腹膜透析流出液中CKAP4浓度与腹透龄和腹膜转运特性有关。2.腹膜透析流出液中CKAP4浓度与腹膜溶质转运速率呈正性线性相关,提示腹膜透析流出液中CKAP4浓度升高,腹膜溶质转运速率增加,超滤量下降。CKAP4有望作为评估腹膜功能的生物学标志物。结论随着腹膜透析时间延长CKAP4在腹膜间皮细胞中表达增加。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证实,在腹膜纤维化发生过程中,CKAP4表达上调。在体外实验中,CKAP4干扰后可抑制高糖或TGF-β刺激导致的腹膜间皮细胞表型的转化。在体内实验中,CKAP4敲除后通过抑制EMT可明显减轻小鼠腹膜纤维化程度。其调控机制可能与TGF-β/smad通路有关。另外,CKAP4敲除后还可改善小鼠的腹膜功能。为下一步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分析通过监测CKAP4浓度来评估腹膜功能的临床应用中显示,血清及腹膜透析流出液中CKAP4的浓度和腹透龄及腹膜转运特性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血清中CKAP4浓度和D/P Cr之间无明显线性关系,腹透液中CKAP4浓度变化和D/P Cr呈正性线性关系。CKAP4有望成为评估腹膜功能的生物学标志物。

二、肝硬化患者血浆转化因子TGF-β1测定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患者血浆转化因子TGF-β1测定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芝麻活性成分调控FXR/SHP/LXR信号改善肝纤维化进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1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1.1.1 化学合成药物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1.1.2 中药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1.2 肝纤维化的诱发因素
    1.3 肝纤维化的发展机理
    1.4 调控肝纤维化的信号靶点
        1.4.1 TGF-β/smads调控肝纤维化
        1.4.2 PI3K/Akt/mTOR调控肝纤维化
        1.4.3 TLR4/My D88/NF-kB调控肝纤维化
        1.4.4 FXR/SHP/LXR调控肝纤维化
    1.5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芝麻素通过介导 FXR/SHP 信号交互调控炎症减轻肝纤维化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饲养
        2.3.2 血清AST/ALT的测定
        2.3.3 制备肝脏切片
        2.3.4 H&E染色
        2.3.5 Masson染色
        2.3.6 Sirius Red染色
        2.3.7 IHC染色
        2.3.8 组织免疫荧光
        2.3.9 实验细胞的培养
        2.3.10 细胞生存率检测
        2.3.11 细胞荧光染色检测
        2.3.12 细胞基因沉默实验
        2.3.13 蛋白印迹实验
        2.3.14 qRT-PCR检测
        2.3.15 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SES改善血清生化指标升高及组织病理学变化
        2.4.2 SES改善小鼠肝脏胶原沉积
        2.4.3 SES增强FXR/SHP信号干预肝纤维化
        2.4.4 SES抑制肝纤维化中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
        2.4.5 SES抑制TGF-β诱导的HSCs中纤维化标志蛋白的表达
        2.4.6 SES抑制HSCs中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
        2.4.7 SES调控FXR介导的SHP信号抑制HSCs的激活
        2.4.8 SES通过siFXR介导SHP减少HSCs的活化
        2.4.9 SES通过调控si SHP介导FXR减少HSCs的活化
    2.5 讨论
第三章 芝麻酚靶向FXR/LXR信号交互参与巨噬细胞和肝星状细胞串扰改善肝纤维化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
        3.3.2 血清AST/ALT测定
        3.3.3 制备石蜡切片
        3.3.4 HE染色
        3.3.5 Masson染色
        3.3.6 Sirius Red染色
        3.3.7 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3.3.8 实验细胞培养
        3.3.9 细胞生存率检测
        3.3.10 细胞荧光染色检测
        3.3.11 细胞基因沉默实验
        3.3.12 蛋白印迹实验
        3.3.13 qRT-PCR检测
        3.3.14 RT-PCR检测
        3.3.15 统计学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DER改善血清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的改变
        3.4.2 DER改善肝纤维化中胶原累积
        3.4.3 DER抑制TAA诱导的小鼠肝脏炎症
        3.4.4 DER参与FXR/LXR信号介导的自噬改善肝纤维化
        3.4.5 DER改善TAA或 RA诱导的血清生化指标及病理学的改变
        3.4.6 DER抑制肝脏自噬
        3.4.7 DER抑制TAA诱导的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
        3.4.8 DER抑制活化HSCs中纤维化标志蛋白的表达
        3.4.9 DER减少活化HSCs中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
        3.4.10 DER调控FXR/LXR和自噬信号逆转HSCs的激活
        3.4.11 DER作用同3-MA抑制HSCs的自噬及炎症因子的表达
        3.4.12 DER抑制巨噬细胞的上清液激活的肝星状细胞自噬
        3.4.13 DER抑制巨噬细胞的上清液激活的肝星状细胞炎症的表达
        3.4.14 DER通过siATG7 抑制自噬减少肝星状细胞的激活
        3.4.15 DER调节FXR/LXRα及炎症因子在基因水平上的表达
        3.4.16 DER激活FXR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和自噬
        3.4.17 DER激活LXRs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和自噬
        3.4.18 FXR/LXR参与巨噬细胞和肝星状细胞间的串扰
        3.4.19 DER靶向FXR/LXR交互参与细胞串扰抑制肝星状细胞激活
    3.5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发表论文
附录2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2)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转录因子调控肝星状细胞改善肝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 参与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活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1.2 实验试剂配制
        1.3 LX2 细胞培养及细胞传代
        1.4 rhTGF-β诱导LX2 细胞活化增殖
        1.5 ICG-001、AS1842856 干预活化的LX2 细胞
        1.6 实验方法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 调控LX2 增殖活化表型
        2.2 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 调控LX2 细胞增殖活化的作用机制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小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构建以及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 与肝纤维化病程关系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1.2 实验试剂配制
        1.3 实验动物
        1.4 动物模型建立及实验分组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CCl_4、BDL模型不同时点的小鼠一般状况
        2.2 CCl_4、BDL模型不同时点的肝脏外观改变
        2.3 CCl_4、BDL模型不同时点的肝功能变化
        2.4 CCl_4、BDL模型不同时点的组织学改变
        2.5 CCl_4、BDL模型不同时点α-SMA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2.6 CCl_4、BDL模型不同时点炎症因子表达水平
        2.7 CCl_4、BDL模型不同时点β-catenin/FOXO1、β-catenin/TCF转录复合物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抑制β-catenin/TCF改善CCL4、BDL小鼠模型肝纤维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1.2 实验试剂配制
        1.3 实验动物
        1.4 动物模型建立及实验分组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抑制CCl_4、BDL模型β-catenin/TCF1 w、2 w时小鼠一般状况
        2.2 抑制CCl_4、BDL模型β-catenin/TCF1 w、2 w时肝脏外观及肝重体重比
        2.3 抑制CCl_4、BDL模型β-catenin/TCF1 w、2 w时血清肝功能水平
        2.4 抑制CCl_4、BDL模型β-catenin/TCF1 w、2 wS时肝脏组织学变化
        2.5 抑制CCl_4、BDL模型β-catenin/TCF1 w、2 w时 COL-I、α-SMA水平
        2.6 抑制CCl_4、BDL模型β-catenin/TCF2 w促进FOXO1 靶基因foxp3、p27~(kip1)表达
        2.7 抑制BDL模型β-catenin/TCF时肝脏组织炎症因子水平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BDL模型研究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 调控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1.2 实验试剂配制
        1.3 实验动物
        1.4 动物模型建立及实验分组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β-catenin/TCF、FOXO1 共同调控肝纤维化进展
        2.2 肝脏核蛋白中TCF、FOXO1与β-catenin竞争结合形成不同转录复合物
        2.3 体内HSCs中 TCF、FOXO1与β-catenin形成不同转录复合物调控肝纤维化进展
        2.4 β-catenin/TCF、FOXO1 调节肝脏组织炎症因子水平
        2.5 β-catenin/TCF、FOXO1 调节肝脏组织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7~(kip1)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部分 探讨人体肝脏组织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 转录复合物与纤维化进展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1.2 临床组织标本收集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胆道闭锁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2.2 患者肝脏组织石蜡切片HE、Masson、天狼星红染色结果及纤维化分期
        2.3 不同分期患者肝脏组织TGF-β、IL-10、Ki67 水平
        2.4 不同分期患者肝脏组织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 水平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2.本研究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综述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与纤维化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miR-876调控POSTN促进肝癌进展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HCC中抑癌miR-876从TCGA数据库的筛选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miR-876在HCC细胞及组织中低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miR-876 的异常表达和HCC进展及纤维化相关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miR-876 抑制HCC的 EMT及纤维化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miR-876 靶向调控POSTN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miR-876 通过POSTN抑制HCC的 EMT及纤维化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POSTN高表达和HCC组织EMT及肝硬化相关
    8.1 材料与方法
    8.2 结果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miR-876及POSTN的异常表达和HCC预后相关
    9.1 材料与方法
    9.2 结果
    9.3 讨论
    9.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骨膜蛋白(POSTN)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地五养肝胶囊通过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降低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风险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地五养肝胶囊通过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降低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风险的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分组
        1.5 随访及监测指标
        1.6 观察和评价指标
        1.7 安全性评价
        1.8 检验方法
        1.9 试验流程图
    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三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主要基线特征
        3.2 三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失访率比较
        3.3 地五养肝胶囊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化学应答的影响
        3.4 地五养肝胶囊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应答的影响
        3.5 地五养肝胶囊降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发病率
    4 讨论
        4.1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4.2 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存在肝纤维化的异常肝再生微环境是其肝癌发生风险居高不下的重要机制
        4.3 地五养肝胶囊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降低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风险的作用
        4.4 地五养肝胶囊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降低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病率的作用
    5 小结
第二部分 体外实验研究地五养肝胶囊对肝星状细胞与肝癌细胞共培养体系中两种细胞的影响及其改善EMT/MET失衡和TGF-β/Smad信号通路紊乱的相关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TGF-β1 诱导LX2 活化以及LX2/HCCLM3 共培养体系中LX2的形态学观察
        3.2 筛选DWYG含药血清最佳给药浓度
        3.3 DWYG含药血清对LX2/HCCLM3 共培养体系中两种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DWYG含药血清对LX2/HCCLM3 共培养体系中两种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DWYG含药血清对LX2/HCCLM3 共培养体系中HCCLM3侵袭能力的影响
        3.6 DWYG含药血清对LX2/HCCLM3 共培养体系LX2细胞EMT和 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m RNA的表达的影响
        3.7 DWYG含药血清对LX2/HCCLM3 共培养体系EMT和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肝纤维化的异常肝再生微环境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
        4.2 地五养肝胶囊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
    5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肝再生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6)基于核受体探讨人参皂苷25-OCH3-PPD和M4调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语注释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肝纤维化的形成
    1.2 肝纤维化的诱因
        1.2.1 酒精性肝损伤
        1.2.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损伤
        1.2.3 病毒性肝炎
    1.3 多种病理机制参与肝纤维化进程
        1.3.1 肝内巨噬细胞活化影响肝纤维化进程
        1.3.2 氧化应激加速肝纤维化进程
        1.3.3 肝脏炎症加速肝纤维化进程
    1.4 调控肝纤维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1.4.1 FXR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
        1.4.2 LXRs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
        1.4.3 TGF-β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
        1.4.4 P2X7r-NLRP3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
        1.4.5 PI3K-Akt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
    1.5 .肝纤维化治疗药物研究
        1.5.1 中药治疗肝纤维化
        1.5.2 西药治疗肝纤维化
    1.6 人参的肝保护作用
    1.7 本课题研究思路
第二章 人参皂苷25-OCH_3-PPD促进LXRs的活性改善P2X7r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动物给药方案
        2.2.4 细胞培养与药物处理
        2.2.5 血清生化分析
        2.2.6 组织石蜡包埋
        2.2.7 H&E染色
        2.2.8 Masson三色胶原染色
        2.2.9 Sirius Red染色
        2.2.10 免疫荧光染色
        2.2.1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12 TUNEL检测
        2.2.13 蛋白印迹实验
        2.2.14 RT-PCR实验分析
        2.2.15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
        2.3.1 25-OCH_3-PPD改善TAA诱导的肝损伤
        2.3.2 25-OCH_3-PPD减弱与肝星状细胞激活相关的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的转录
        2.3.3 25-OCH_3-PPD可降低肝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
        2.3.4 25-OCH_3-PPD抑制P2X7r调节NLRP3炎症小体
        2.3.5 25-OCH_3-PPD调节PI3K/Akt磷酸化改善TAA诱导的肝纤维化
        2.3.6 25-OCH_3-PPD调节LKB1/AMPK-SIRT1信号通路改善TAA诱导的肝纤维化
        2.3.7 25-OCH_3-PPD促进LXRs和FXR活性改善TAA诱导的肝纤维化
        2.3.8 25-OCH_3-PPD阻断TAA诱导的小鼠肝细胞凋亡
        2.3.9 25-OCH_3-PPD通过调节P2X7r-NLRP3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
        2.3.10 25-OCH_3-PPD调节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LXRs与磷酸化PI3K/Akt的表达
        2.3.11 抑制活化的HSCs中炎症因子表达是25-OCH_3-PPD改善肝纤维的关键
    2.4 讨论
第三章 20S-原人参三醇通过调FXR-P2X7r信号通路改善肝纤维化进程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动物给药方案
        3.2.4 细胞存活率
        3.2.5 细胞培养与药物处理
        3.2.6 血清生化分析
        3.2.7 组织石蜡包埋
        3.2.8 H&E染色
        3.2.9 免疫荧光染色
        3.2.10 蛋白印迹实验
        3.2.11 RT-PCR实验分析
        3.2.12 统计学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M4能够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性与增殖
        3.3.2 M4调节活化HSC中ECM的平衡
        3.3.3 M4增加活化的HSC中FXR的表达并与P2X7r抑制有关
        3.3.4 M4抑制活化的HSC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
        3.3.5 FXR是M4阻断P2X7r进一步改善肝纤维化和炎症的重要靶点
        3.3.6 M4改善TAA诱导小鼠肝损伤
        3.3.7 M4对TAA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
        3.3.8 M4通过FXR/P2X7r信号通路改善TAA诱导的肝纤维化
        3.3.9 M4降低TAA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肝脏中促炎细胞因子水平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7)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抗纤软肝颗粒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肝纤维化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2 中医“从脾治肝”历史沿革
    3 粪菌移植研究进展
    4 肠道菌群在肝纤维化进展中的作用及治疗新策略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抗纤软肝颗粒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肠道菌群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影响
        1 对象、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粪菌移植对伪无菌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作用
        1 对象、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二:综述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部分实验结果
致谢

(8)调肝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及对T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相关乙肝肝硬化的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
        1.1 乙肝肝硬化的西医认识
        1.2 乙肝肝硬化的西医学发病机制
        1.3 乙肝肝硬化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及诊治研究进展
        2.1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学病症归属
        2.2 乙肝肝硬化的病因病机
        2.3 乙肝肝硬化的辨证分型
        2.4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治法
        2.5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对比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对比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四项及LSM水平对比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对比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自噬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对比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自噬蛋白的m RNA表达水平对比
讨论
    1 自噬概述
    2 T细胞与乙肝肝纤维化的关系
    3 自噬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4 T细胞与自噬的关系
    5 中医与自噬的关系
    6 中药“调肝化纤丸”组方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肝硬化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流行病学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1.2.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1.2.2 肝细胞与肝纤维化
        1.2.3 枯否细胞与肝纤维化
        1.3 西医治疗
        1.3.1 药物治疗
        1.3.2 肝脏移植
    2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2.1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沿革
        2.2 中医学中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辨证论治
        2.4 中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2.4.1 单味中药
        2.4.2 中药复方
        2.4.3 针灸治疗及其他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1.4.1 药物
        1.4.2 50%的CCl4 溶液配制
        1.4.3 制备秋水仙碱
        1.4.4 制备10%的水合氯醛
        1.4.5 制备4%多聚甲醛固定液
        1.4.6 封闭液
        1.4.7 2XSDS蛋白上样缓冲液
        1.4.8 电泳液
        1.4.9 1X转膜液
    2.实验方法
        2.1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及给药方法
        2.1.1 分组方法
        2.1.2 造模方法
        2.1.3 给药方法
        2.2 标本采集
        2.2.1 血清标本的采集
        2.2.2 肝脏病理切片制备
        2.3 HE染色制备
        2.4 Masson染色制备
        2.5 血清中ROS、MDA、SOD、GSH-Px含量的测定
        2.6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
        2.6.1 肝组织样本的采集
        2.6.2 肝组织内总RNA的提取
        2.6.3 RNA浓度的测定
        2.6.4 反转录反应
        2.6.5 Real-time q PCR扩增
        2.7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I、Collagen III蛋白的表达
        2.7.1 组织样本的采集
        2.7.2 肝组织内总蛋白的提取
        2.7.3 总蛋白的保存
        2.7.4 SDS-PAGE凝胶电泳
        2.7.5 转膜
        2.7.6 封闭
        2.7.7 孵育抗体
        2.7.8 发光显影
        2.8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3.1.1 大鼠一般情况
        3.1.2 肝脏组织肉眼变化
        3.1.3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3.2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ROS、MDA、SOD、GSH-Px的影响
        3.2.1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ROS表达的影响
        3.2.2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MDA含量的影响
        3.2.3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3.2.4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GSH-Px含量的影响
        3.3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
        3.3.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mRNA表达的影响
        3.3.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mRNA表达的影响
        3.3.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mRNA表达的影响
        3.3.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mRNA表达的影响
        3.3.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RNA表达的影响
        3.3.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 mRNA表达的影响
        3.3.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 mRNA表达的影响
        3.3.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 mRNA表达的影响
        3.4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3.4.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
        3.4.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3.4.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3.4.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蛋白表达的影响
        3.4.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4.讨论
        4.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4.1.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疗效研究
        4.1.2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4.2 氧化应激反应与肝纤维化
        4.3 PKCα/Nrf2/RO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4.4 α-SMA、E-cadherin与肝纤维化
        4.5 Collagen I、Collagen III表达与肝纤维化
        4.6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氧化应激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10)CKAP4在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 CKAP4 在规律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间皮细胞中的表达
        一、 引言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CKAP4 在腹膜纤维化中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
        一、 引言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CKAP4 作为评估腹膜功能的生物标志物的临床价值
        一、引言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纤维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肝硬化患者血浆转化因子TGF-β1测定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芝麻活性成分调控FXR/SHP/LXR信号改善肝纤维化进程的机制研究[D]. 侯丽爽. 延边大学, 2021(02)
  • [2]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转录因子调控肝星状细胞改善肝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王晓玲.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miR-876调控POSTN促进肝癌进展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陈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5]地五养肝胶囊通过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降低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风险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6]基于核受体探讨人参皂苷25-OCH3-PPD和M4调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宋健. 延边大学, 2021(02)
  • [7]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抗纤软肝颗粒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D]. 徐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调肝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及对T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D]. 彭云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D]. 吕艳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10]CKAP4在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D]. 李双喜.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肝硬化患者血浆转化因子TGF-β1测定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