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再生片的研制与性能研究

牙周再生片的研制与性能研究

一、牙周再生片的开发及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沙李丽[1](2017)在《氧化石墨烯/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折及其他骨科类疾病会使人们行动不便并带来极大痛苦,临床上对骨固定及骨修复等人工骨材料的需求正在日渐增加,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想的人工骨材料不仅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性,还应具有和人体骨骼相近的强韧度、较好的耐磨性能和表面润湿性能。聚乳酸(PLA)作为一种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领域,但是单纯PLA性能单一,难以满足人工骨材料的要求,制备和开发高性能PLA基复合材料已成为人工骨材料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必然趋势。本文首先通过改进的Hummers方法制备出氧化石墨烯(GO),制备过程未使用NaNO3,无有害气体产生,安全系数较高,制得的GO片层边缘和表面含有大量含氧官能团。比较了GO在不同溶剂中的分散特性,结果发现GO在H2O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能稳定分散。其次,本文研究了有机溶剂和烘干温度对PLA成膜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以三氯甲烷(CHCl3)为溶剂,30℃40℃烘干制得的薄膜最为平整致密,残余溶剂最少。随后将GO在DMF中稳定分散形成的悬浮液与PLA在CHCl3中溶解所形成的溶液共混搅拌,并在表面皿上铺膜干燥制备出GO/PLA复合薄膜材料。结果表明GO加入后能与PLA分子链形成微弱的氢键作用,GO添加量分别为0.50wt%和0.75%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最大值65.3MPa和17.3%;GO添加量为1wt%时,GO/PLA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最好,此时摩擦系数最小,磨损量最少;GO添加量从0wt%升至1wt%时,复合材料表面接触角从80.824°逐渐降为68.072°,润湿性能不断提高,当GO含量超过1wt%时,接触角变化趋于平缓。综合分析GO含量对各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GO添加量的最优值为1wt%。最后,本文在制备GO含量1.00wt%的GO/PLA复合材料时向共混液加入聚乙二醇(PEG),随后通过搅拌、铺膜、干燥制备出PEG增容的GO/PL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PEG加入后组分间氢键作用增强,界面黏结力增加。GO/PL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随PEG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断裂伸长率随PEG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EG含量为4wt%时体系拉伸强度为54.9MPa,较纯PLA提高了33.3%,断裂伸长率为19.6%,是纯PLA的6.3倍,此时综合力学性能最好;PEG加入后,体系耐磨性能也有所提高,当PEG含量达到4wt%时,其对耐磨性能的提高几乎达到极限;PEG含量从0wt%增加到8wt%时,复合材料表面接触角从68.072°下降到57.004°,润湿性能进一步改善;细胞粘附和增殖结果表明PEG增容的GO/PL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张积财[2](2016)在《Ⅰ型胶原基生物源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鼠尾尾腱中提取的Ⅰ型胶原为研究对象。将提取的胶原进行湿法纺丝制备胶原纤维,并对胶原纤维进行交联和共混改性。借助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差示扫描量热(DSC)、热重分析(TG)、X-射线衍射(XRD)、纤维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胶原和胶原纤维进行结构表征以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利用酶法从海狸鼠尾腱中提取得到的胶原海绵呈疏松、多孔的结构,提取胶原的纯度较高。电泳以及氨基酸分析结果说明了提取胶原为Ⅰ型胶原。红外结果说明Ⅰ型胶原的三股螺旋结构得以完好保留。该Ⅰ型胶原的热变性温度(Td)和最大热转换温度(Tm)分别为37.0和51.1℃。探究了胶原湿法纺丝的最优凝固浴条件,以戊二醛蒸汽对制备的胶原纤维进行交联。结果表明,戊二醛交联能有效提高胶原纤维的断裂强度,交联20min的纤维与未交联胶原纤维相比断裂强度提高了15.8%。吸水率在20min时明显减小且趋于稳定,胶原三股螺旋结构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提高。红外结果表明胶原纤维与戊二醛发生了化学反应。将鼠尾胶原与壳聚糖共混,通过溶液湿法纺丝技术,制备生物可降解胶原/壳聚糖复合纤维。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共混比例范围内,胶原与壳聚糖存在良好的相容性和相互作用,其中最优共混比为8:2。该比例的复合纤维与胶原纤维相比,断裂强度提高了近30%。与纯胶原纤维相比,胶原/壳聚糖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成纤性,表面也更加光滑。胶原与壳聚糖之间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随二者复合比例的变化而变化。

张艳明[3](2014)在《针织技术在医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织技术在医用纺织品领域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由于织物性能优良、原料应用范围广、成形性好、设计灵活,在医用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文章介绍了国内外研发的一些医用针织品的实例,包括经编、圆纬机、横机三大类产品,内容涉及其原料、织物结构、设计和编织工艺等。

游如泉[4](2012)在《组织工程复合电纺支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静电纺丝技术(简称电纺)是制备组织工程支架的有效方法。但电纺支架仍存在相当大的优化空间。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制备适于细胞生长的具有释放功能的组织工程支架:1)研究不同分子量及组分比的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电纺纤维的性能,采用改变接收电极的方法调节纤维支架的孔径。研究表明不同PLGA电纺纤维膜之间的性能差异较大。用铜网作为接收电极,得到的PLGA网格型纤维膜相对于无纺型纤维膜具有更大的孔径,更有利于细胞向内部生长。2)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及复合材料的方法调节纤维支架的生物相容性。采用同轴电纺技术成功制备了St(淀粉)/PLGA复合纤维,淀粉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PLGA纤维的亲水性、降解性和力学性能。细胞培养表明St/PLGA纤维膜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同时制备了CS(壳聚糖)/PLLA(左旋聚乳酸)改性纤维。少量壳聚糖的加入,不能提高PLLA纤维的亲水性,且降低了力学性能,但却有效地提高吸水性、降解性、细胞的粘附率和活性。3)通过壳芯结构实现具有可控释放支架系统的建立。以BSA(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蛋白,成功制备了加载BSA的芯壳PEO(聚氧化乙烯)/PLGA纤维,纤维的壳芯结构分明,具有良好的BSA释放性能。论文还研究了电压、流量以及极距对同轴静电雾化的影响,制备了PLGA单轴雾化微球和包裹BSA的PLGA同轴雾化微球。用直接雾化的方式可以将微球和纤维支架相结合。

金懿明[5](2009)在《静脉移植用血管外支架的研制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现今世界,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自体静脉移植是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阻塞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移植静脉重建引起的再狭窄严重影响通畅率。大量研究表明,在桥血管周围放置血管外支架可以减轻血管新生内中膜增生,防止静脉桥粥样硬化的发生,提高静脉桥的远期通畅率。目前,国内外对于血管外支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金属丝为原料的编织结构支架上,但金属作为一种永久性异物在血管内长期存留会有血管中层萎缩、动脉瘤形成的危险,而编织结构支架又极易脱散,不利于手术中缝合的进行。所以,新材料新结构的血管外支架亟待开发。本论文采用聚对二氧环己酮(PDS)为原料,运用圆筒形经编技术研制了大量的血管外支架试样,并对其轴向拉伸性能、径向压缩性能、扭转性能、孔隙率、脱散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同时,又采用同样的原料制备了纬编结构和编织结构支架试样,也对它们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将其与经编结构支架的各项性能作对比,从而选出一种最适宜于作为血管外支架的结构及工艺参数。然后,采用最佳结构的血管外支架试样进行热定型整理,对整理后的试样作径向压缩性能测试,运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最优热定型工艺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对支架进行涂层整理,研究涂层对支架压缩力、压缩弹性回复性能的影响,以确定涂层液的浓度。最后,对最佳工艺参数的纬编和经编结构支架试样作体外模拟降解试验,观察不同结构支架在降解周期内的表观变化、质量损耗和径向压缩性能的变化。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在编织、纬编和经编这三种结构中,经编结构支架试样的各项性能均能很好地满足临床手术对血管外支架的性能要求,是一种最适宜制备血管外支架的结构。经编结构支架最佳的制备工艺为,选用直径为0.20mm的PDS单丝在小口径圆筒形经编机上进行编织,采用的针筒针数为10针,织物组织为经绒组织,然后在温度为80℃的热风烘箱中定型10分钟,最后经3.5%甲壳胺溶液涂层,在自然状态下晾干。体外降解试验结果表明,PDS支架在较长的降解周期内能保持良好的压缩回弹率,支架的质量和径向压力也能在一定时期内有良好的保持率,但经涂层的支架其质量损失和径向压力的变化会由于涂层的首先降解而产生明显变化。比较经、纬编结构支架的降解情况,发现结构对于支架的降解性能几乎没有影响。总之,采用PDs单丝编织的经编结构血管外支架能符合血管外支架的临床性能要求,可以用于下一步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

沈新元,吉亚丽,郯志清,杨庆[6](2008)在《甲壳素类生物医学纤维的制备技术及应用》文中认为讨论了甲壳素类生物医学纤维的制备技术,包括湿法纺丝、干法纺丝、干湿法纺丝、液晶纺丝、静电法纺丝和发酵法;介绍了甲壳素类生物医学纤维的主要用途,包括创面敷料、手术缝合线、牙周再生片、神经再生导管、人工肾透析器、止血用品,抗茵用纺织品、医用纤维纸和组织工程材料。

陈元维[7](2007)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其降解产物血管化功能的体外研究及表征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课题来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降解生物材料与内皮细胞界面反应对内皮细胞功能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No.30370411)。理想的组织工程材料应具有可控的生物降解性。要解决组织生长和材料降解的匹配问题,必须了解材料在使用中的生物学过程,并阐明材料降解与细胞生长和组织构建的相互作用机制。这是一个材料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课题,也是生物材料研究中的难点。血管化问题是组织工程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研究生物材料对组织血管化过程的影响和机理,设计和开发促血管化的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对生物材料的挑战。已有研究表明,材料的三维结构和表面性质可显着影响血管形成,但材料降解产物会不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血管形成目前尚不清楚。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借鉴医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建立了组织工程材料降解产物血管化功能的表征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组织工程材料降解产物的血管化功能,结合对材料降解产物的表征和降解规律的研究,探讨了降解时间及降解产物组分与血管化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了改性对材料/细胞界面上内皮细胞行为的影响。1.建立了组织工程材料降解产物血管化功能表征体系。依据血管形成过程及其分子调节机制,选择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的三大步骤(包括增殖、迁移和血管样结构TLS的形成)为细胞水平指标,调节血管形成的VEGF、MMP-2的基因表达和F-actin重组作为分子水平指标,建立了组织工程材料降解产物血管化功能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的表征体系。新建了细胞迁移定量检测方法CMQM;新建了TLS的定量检测方法TLSQM;选择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VEGF和MMP-2 mRNA的表达;BODIPYFL标记的鬼笔环肽标记F-actin,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组装情况。2.研究了三类组织工程材料降解产物的血管化功能。分别以壳聚糖、聚乳酸和掺锶聚磷酸钙为例,以生理盐水为降解介质和对照,采用上述表征体系对天然高分子、合成高分子及生物陶瓷三大类组织工程材料降解产物的血管化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类材料在生理盐水中均可降解,降解产物随时问累积,改变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并对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的重要步骤和调节血管形成的功能蛋白表达以及细胞骨架重构都有显着影响:可抑制也可促进血管化,取决于材料的种类和降解时间。且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结果基本一致(掺锶聚磷酸钙的研究还表明体内动物实验和体外表征结果一致)。但降解时间的影响以及降解产物中单体所起的作用都各有不同。分述如下:(1)天然高分子壳聚糖(CS)降解产物的血管化功能降解时间的影响:在120天的降解时间内,细胞反应受到抑制不是在降解后期,而是在降解中期(20天~60天)。提示,天然高分子材料CS降解时间的延长和降解产物的累积不是影响内皮细胞行为的决定因素。不同时期产生的降解产物可能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氨基葡萄糖(GS)单体的作用:在120天的降解时间内,CS降解液中GS浓度介于0.05~0.37mmol/L范围内。该浓度下,单纯的GS对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无显着影响,对TLS的作用效果也不同于降解液。提示,CS的降解产物中,影响内皮细胞行为的主要因素不是GS单体及其量的累积,而可能是GS齐聚物或与GS单体的共同作用。(2)合成高分子聚乳酸(PLA)降解产物的血管化功能降解时间的影响:降解初期(前7天),对细胞增殖、迁移和TLS的形成均无不良影响,或有一定促进。但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细胞行为受到抑制:降解30天后显着抑制细胞迁移和TLS形成,降解90天显着抑制细胞增殖。提示,对合成材料PLA,适量的降解产物有促血管化功能,而过量累积则会严重破坏细胞生态环境,抑制其生长。乳酸(LA)单体的作用:120天的降解时间内,PLA降解液中LA单体浓度介于(16.13~431.32)mmol/L之间,碱水解后LA总浓度介于(63.91~799.91)mmol/L之间。该浓度下单纯的LA已显着抑制细胞行为,但PLA降解液中LA浓度达到190mmol/L时才对细胞增殖有显着抑制。提示,乳酸齐聚物的存在可降低高浓度单分子乳酸对细胞的毒性作用。(3)生物陶瓷掺锶聚磷酸钙(SCPP)的血管化功能降解时间的影响:与生理盐水和聚磷酸钙(CPP)比较,SCPP90天的降解产物对内皮细胞行为几乎都有促进作用。锶元素的作用:单纯的锶元素对细胞迁移无明显影响,但浓度在10nmol/L~1mmol/L范围内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细胞增殖和形成TLS能力。SCPP90天降解产物中锶元素浓度介于3.92μmol/L~20.65μmol/L之间,对血管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组织工程材料改性对材料/细胞界面上内皮细胞行为的影响对本论文重点研究的三种生物材料(CS、PLA以及CPP)分别进行改性,研究改性前后材料的细胞毒性和材料/细胞界面反应对内皮细胞行为的影响,结合改性前后材料性质变化探讨了改性对细胞行为影响的机理。结果发现,改性对三种材料的细胞毒性均无不良影响,却显着改变了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铺展以及形成TLS等行为。分述如下:(1)海藻酸钠(ALG)改性对内皮细胞在CS表面行为的影响:改性对CS表面性质的影响:AFM和水接触角实验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改性能显着降低CS的表面粗糙度,增加表面亲水性;改性对细胞行为的影响:细胞在CS表面形成TLS结构,与胶原凝胶表面的TLS类似;但改性后的表面具有抗内皮细胞粘附的性能。材料表面亲水性的增加和粗糙度的下降可能导致细胞粘附下降的原因。(1)磷脂胆碱改性对PLA表面内皮细胞行为的影响:改性对PLA表面性质的影响:水接触角和摄水率结果表明,磷脂胆碱改性能提高聚乳酸的亲水性,且随着磷脂含量的增加,亲水性增强;XPS分析表明,改性后的材料在水环境发生表面重构,磷脂胆碱基团从材料的本体向表面发生翻转。改性对细胞行为的影响:与改性前相比,PC/LLA比例为1/46和1/30的材料表面,细胞的粘附和铺展相对滞后,但继续培养,细胞能在材料上完全粘附和铺展,并且增殖。细胞初期粘附铺展滞后可能是材料亲水性增强造成的。而具有生物活性的磷脂官能团向材料表面翻转使材料表面发生重构,可能是使细胞最终实现粘附并增殖的原因。(3)掺锶改性对CPP表面内皮细胞行为的影响:改性对CPP表面性质的影响:掺锶能显着影响CPP的微观结构。掺锶后材料晶粒尺寸增大,晶粒间连接紧密,形成更平滑的表面;掺锶能显着减少CPP经培养液浸泡后表面形成的凝胶状物质。改性对细胞行为的影响:掺锶改性能显着促进ECV304细胞在CPP表面的粘附和铺展,其原因可能是掺锶减少CPP凝胶并降低其表面粗糙度。本论文首次建立了组织工程材料降解产物血管化功能表征体系,为组织工程材料功能性的表征和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参考。对三类生物材料的表征发现,材料降解产物可改变细胞的微生态环境,进而显着改变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的关键步骤以及调节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和蛋白酶的基因表达。该结果提示要解决组织工程中的血管化问题,必须重视材料降解产物对血管化的影响。对组织工程材料不仅要评价其安全性,还应深入研究其血管化功能。本论文的研究也为解决组织工程血管化问题探索了从非生长因子角度促血管化的可能性。

曲健健[8](2006)在《胶原基复合型医用纤维的研制及性能表征》文中提出胶原是动物界最丰富的蛋白质,约占哺乳动物总蛋白质的25%。胶原不仅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低免疫原性以及止血功能,而且在生物体内容易被吸收、亲水性强、无毒安全性好。因此,胶原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理想原料并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利用价廉易得的猪皮资源,水解提取胶原,在最大程度保持其天然结构的基础上,使之与高分子材料聚乙烯醇、壳聚糖共混;通过讨论共混溶液的黏流特性及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得到了优化的共混纺丝原液;然后以饱和硫酸钠为凝固剂,利用湿法纺丝法制备得到了胶原基复合型医用纤维,通过一系列检测手段对目标纤维进行了性能表征和生物学评价。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从猪皮中提取得到胶原,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发现胶原相对分子量大约为30万,可以认为其具有三股螺旋结构,因而所制备的胶原可以作为胶原基复合型医用纤维的原料。2.对于胶原-PVA共混体系,研究表明:(1)随着PVA含量的增加,共混纺丝原液的黏度逐渐增大,共混膜的抗张强度和伸长率逐渐增加,因而PVA可以改善共混溶液的可纺性能。(2)通过湿法纺丝及后处理实验发现: PVA含量越高,纺丝越易进行,目标纤维的力学性能越高,蛋白质含量越低;当凝固浴温度为40℃时,纤维的成形最优;热拉伸的温度及拉伸率越高,目标纤维的断裂强度越高,断裂伸长率越低。

高波[9](2006)在《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复合纤维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胶原蛋白是一种纤维状蛋白质,具有独特的棒状螺旋结构,物理机械性能非常优越,与一般植物蛋白比较,具有强度较高、稳定性较好。胶原蛋白的保湿性能特别优异,用胶原蛋白纺丝得到的胶原蛋白纤维所制成的纺织面料和衣服将保留一部分天然胶原蛋白的性能,且胶原蛋白的结构与人体皮肤具有相似性,因而与人体皮肤具有较好的亲和性,穿着更加舒适。纯胶原蛋白吸水性强,且在较高温度下的水溶液中容易降解,可纺性差,由此制得的纤维强度和模量低、耐热水性差、耐酸碱及耐干热性能不太好,很难满足使用要求,必须与其它成纤聚合物复合纺丝才能得到实用性的纤维。 本文采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聚乙烯醇(PVA)与胶原蛋白进行复合湿法纺丝,拟通过聚乙烯醇良好的力学性能增加复合纤维的强度和模量以达到纺织服用纤维的目的。在对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复合纺丝原液流变性、稳定性、凝固性的研究基础上,确定了纺丝原液的组成和纺丝条件,并对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复合纤维进行了干热拉伸定型和缩醛化等后处理,研究了纤维成形条件对复合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复合纺丝溶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纺丝性,该纤维经过热拉伸、热定型和缩醛化处理后,扫描电镜照片观察复合纤维的横截面未发现两相结构,胶原蛋白与PVA结合较好。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复合纤维断裂强度、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了2.83cN/dtex、58.91cN/dtex、14%,结晶度为77.7%,纤维水中软化点由缩醛化前的89℃提高到110℃。

王烨捷[10](2006)在《凤凰涅磐般的历练——东华大学PGLA可吸收性手术缝合线的“后产业化”之路》文中研究说明从科研成果到科技产品的飞跃,是一条“产业化”的道路。从科技产品到可行销商品的飞跃,记者暂且称其为“后产业化”之路。

二、牙周再生片的开发及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牙周再生片的开发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石墨烯/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乳酸概述
        1.1.1 聚乳酸的特点
        1.1.2 聚乳酸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2 聚乳酸的改性研究现状
        1.2.1 力学性能改性研究
        1.2.2 润湿性能改性研究
        1.2.3 耐磨性能改性研究
        1.2.4 其他性能改性研究
    1.3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4 氧化石墨烯
        1.4.1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及制备方法
        1.4.2 氧化石墨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4.3 氧化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4.4 氧化石墨烯/聚乳酸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过程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案
    2.3 样品制备
        2.3.1 GO的制备
        2.3.2 GO/PLA复合材料的制备
        2.3.3 PEG增容的GO/PLA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2.4.1 X射线衍射测试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
        2.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
        2.4.4 拉曼光谱测试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2.4.6 力学性能测试
        2.4.7 耐磨性能测试
        2.4.8 静态接触角测试
        2.4.9 热稳定性测试
        2.4.10 生物相容性测试
第三章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3.1 GO的晶体结构分析
    3.2 GO的微观形貌分析
    3.3 GO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3.4 GO的拉曼光谱分析
    3.5 GO的分散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O添加对GO/PLA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PLA成膜试验结果分析
    4.2 GO/PLA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4.3 GO/PLA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分析
    4.4 GO添加量对GO/PLA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4.5 GO添加量对GO/PL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5.1 GO添加量对拉伸强度的影响
        4.5.2 GO添加量对断裂韧性的影响
    4.6 GO添加量对GO/PLA复合材料耐磨性能的影响
        4.6.1 摩擦系数测试结果分析
        4.6.2 GO/PLA复合材料的三维磨痕形貌分析
        4.6.3 GO/PLA复合材料的磨痕表面形貌分析
    4.7 GO添加量对GO/PLA复合材料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EG添加对GO/PLA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5.1 PEG增容的GO/PLA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5.2 PEG增容的GO/PLA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分析
    5.3 PEG添加量对GO/PL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3.1 PEG添加量对拉伸强度的影响
        5.3.2 PEG添加量对断裂韧性的影响
    5.4 PEG添加量对GO/PLA复合材料耐磨性能的影响
        5.4.1 PEG增容的GO/PLA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
        5.4.2 PEG增容的GO/PLA复合材料三维磨痕形貌分析
        5.4.3 PEG增容的GO/PLA复合材料磨痕表面形貌分析
    5.5 PEG添加量对GO/PLA复合材料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5.6 PEG增容的GO/PLA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估
        5.6.1 细胞粘附结果分析
        5.6.2 细胞增殖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Ⅰ型胶原基生物源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胶原的类型
    1.2 胶原的结构
        1.2.1 一级结构
        1.2.2 二级结构
        1.2.3 三级结构
        1.2.4 四级结构
    1.3 胶原的特点
    1.4 胶原的提取
        1.4.1 碱法
        1.4.2 酸法
        1.4.3 中性盐法
        1.4.4 酶法
    1.5 胶原的应用
        1.5.1 化妆品添加剂
        1.5.2 可降解胶原缝线
        1.5.3 胶原膜
        1.5.4 可注射性胶原
        1.5.5 人造代血浆
    1.6 胶原研究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7 胶原改性
        1.7.1 物理改性
        1.7.2 化学交联
        1.7.3 共混改性
    1.8 胶原复合纤维材料研究现状
    1.9 壳聚糖的性质及其应用
        1.9.1 壳聚糖特点
        1.9.2 壳聚糖的应用
    1.10 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鼠尾腱Ⅰ型胶原的提取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胶原的提取
    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3.1 扫描电镜(SEM)
        2.3.2 热性能表征
        2.3.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3.4 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5 紫外光谱分析(UV)
        2.3.6 氨基酸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表面结构
        2.4.2 氨基酸分析
        2.4.3 SDS-PAGE分析
        2.4.4 热稳定性
        2.4.5 红外光谱分析
        2.4.6 紫外光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原纤维的制备及交联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胶原纤维制备
        3.2.4 胶原纤维交联改性
    3.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3.1 纤维力学性能
        3.3.2 纤维表面形态(SEM)
        3.3.3 纤维吸水性
        3.3.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5 热重分析(TG)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凝固条件选择
        3.4.2 胶原纤维力学性能
        3.4.3 胶原纤维表面形貌
        3.4.4 胶原纤维吸水性能
        3.4.5 胶原纤维热性能
        3.4.6 胶原纤维的红外光谱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胶原/壳聚糖复合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胶原/壳聚糖相容性
        4.2.4 胶原/壳聚糖复合纤维制备
    4.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4.3.1 力学性能测试
        4.3.2 扫描电镜(SEM)
        4.3.3 红外光谱测试(FTIR)
        4.3.4 差示扫描量热(DSC)
        4.3.5 X-射线衍射(XRD)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胶原/壳聚糖相容性
        4.4.2 复合纤维力学性能
        4.4.3 扫描电镜(SEM)
        4.4.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4.4.5 复合纤维XRD分析
        4.4.6 DSC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针织技术在医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经编技术
    1.1 经编间隔织物
    1.2 经编管状织物
        1.2.1 人造血管
        1.2.2 血管外支架
    1.3 经编网状结构
        1.3.1 疝修补网
        1.3.2 心脏支撑装置
        1.3.3 尿道悬吊吊带
    1.4 双罗纹经平结构
2 圆机纬编技术
    2.1 纬编管状结构
        2.1.1 金属内支架
        2.1.2 可降解支架
    2.2 纬平针结构
    2.3 绗缝结构
    2.4 纬编间隔织物
3 横机纬编技术
    3.1 纬编衬经衬纬结构
        3.1.1 平针衬经衬纬结构
        3.1.2 纬编双轴向多层衬纱织物
    3.2 横机间隔织物
4 结语

(4)组织工程复合电纺支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组织工程
        2.1.1 组织工程学及其原理
        2.1.2 组织工程支架应具备的条件
        2.1.3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2.2 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技术
        2.2.1 纤维粘接技术(fiber bonding)
        2.2.2 乳液冷冻干燥技术(emulsion freeze drying)
        2.2.3 溶液浇铸/粒子沥滤技术(solvent casting/particulate leaching)
        2.2.4 高压气体致泡技术(high-pressure processing)
        2.2.5 热致相分离技术(thermally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2.2.6 快速成形技术(rapi d prototyping)
        2.2.7 静电纺丝技术(electrospinning)
    2.3 电流体动力学(Electrohydrodynamics,EHD)射流技术
        2.3.1 电流体动力学射流技术简介
        2.3.2 电流体动力学射流技术的基本原理
    2.4 静电纺丝技术
        2.4.1 静电纺丝的影响因素
        2.4.2 静电纺丝技术的现状
    2.5 静电纺丝与组织工程
        2.5.1 静电纺丝法制备组织工程支架的优势
        2.5.2 静电纺丝与组织工程的控制释放
        2.5.3 静电纺丝支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2.6 课题的提出
第3章 PLGA电纺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溶液的配制
        3.2.4 静电纺丝过程
        3.2.5 电纺纤维膜的性能测定
    3.3 结果和讨论
        3.3.1 溶剂对电纺PLGA纤维的影响
        3.3.2 LA/GA(乳酸/乙醇酸)组成比和分子量对PLGA电纺纤维形貌的影响
        3.3.3 PLGA电纺纤维膜的表面亲水性
        3.3.4 PLGA电纺纤维膜的孔隙率和吸水性
        3.3.5 PLGA电纺纤维膜的降解性
        3.3.6 PLGA网格型纤维的形貌
        3.3.7 PLGA网格型纤维的和无纺型纤维膜的形貌比较
        3.3.8 PLGA网格型纤维膜和无纺型纤维膜的孔隙率的比较
        3.3.9 PLGA网格型纤维膜和无纺型纤维膜的力学性能比较
        3.3.10 PLGA网格型纤维膜和无纺型纤维膜对细胞生长形态的影响
        3.3.11 PLGA网格型纤维膜和无纺型纤维膜对细胞向内部生长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淀粉改性PLGA电纺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溶液的配制
        4.2.4 静电纺丝过程
        4.2.5 电纺纤维膜的性能测定
    4.3 结果和讨论
        4.3.1 St/PLGA复合纤维的形貌
        4.3.2 FTIR分析
        4.3.3 St/PLGA复合纤维膜的表面亲水性
        4.3.4 St/PLGA复合纤维膜的降解性
        4.3.5 St/PLGA复合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4.3.6 St/PLGA复合纤维膜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CS/PLLA改性电纺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溶液的配制
        5.2.4 静电纺丝过程
        5.2.5 电纺纤维膜的性能测定
    5.3 结果和讨论
        5.3.1 电纺纤维形貌
        5.3.2 FTIR分析
        5.3.3 纤维膜的表面亲水性
        5.3.4 电纺纤维膜的孔隙率
        5.3.5 电纺纤维膜的吸水率
        5.3.6 纤维膜的降解性
        5.3.7 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5.3.8 纤维膜对细胞生长形态的影响
        5.3.9 纤维膜对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加载蛋白质的芯壳PEO/PLGA纤维的制备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2.3 溶液的配制
        6.2.4 静电纺丝过程
        6.2.5 电纺纤维膜的性能测定
    6.3 结果和讨论
        6.3.1 PEO(BSA)/PLGA同轴静电纺丝
        6.3.2 PEO(BSA)/PLGA同轴静电纺纤维的表面形貌
        6.3.3 PEO(BSA)/PLGA同轴静电纺纤维的内部结构
        6.3.4 PEO(BSA)/PLGA同轴静电纺纤维膜的亲水性
        6.3.5 FTIR分析
        6.3.6 PEO(BSA)/PLGA同轴静电纺纤维的BSA体外释放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支架释放系统的建立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2.3 溶液的配制
        7.2.4 同轴静电雾化装置
        7.2.5 性能表征
    7.3 结果和讨论
        7.3.1 静电雾化过程
        7.3.2 雾化微球的形貌表征
        7.3.3 微球复合到纤维支架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静脉移植用血管外支架的研制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血管外支架的发展与分类
    1.3 常见的血管外支架材料性能分析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血管外支架的材料选择与支架性能的测试方法
    2.1 血管外支架的材料选择
        2.1.1 血管外支架骨架材料的选择
        2.1.2 血管外支架涂层材料的选择
    2.2 血管外支架的性能要求
    2.3 血管外支架的基本性能测试方法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血管外支架的制备
    3.1 纬编结构支架的制备
    3.2 编织结构支架的制备
    3.3 经编结构支架的制备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血管外支架基本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1 轴向拉伸性能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 径向压缩性能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扭转性能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孔隙率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4.5 脱散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血管外支架的后整理
    5.1 热定型
    5.2 涂层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血管外支架体外降解性能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7.1 小结
    7.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孔隙率的图像处理程序
    附录2 支架在体外降解过程中的SEM照片
    附录3 PDS支架在不同降解周期内的质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其降解产物血管化功能的体外研究及表征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中部分缩写符号标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实验设想
    1.1 组织工程概述
        1.1.1 组织工程的概念及发展
        1.1.2 组织工程对生物材料的挑战
    1.2 组织工程可降解支架材料及其与种子细胞的相互作用
        1.2.1 可降解材料及其降解机理
        1.2.1.1 可降解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1.2.1.2 生物材料体内降解机理
        1.2.2 支架材料/细胞界面反应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1.2.2.1 材料/细胞界面
        1.2.2.2 降解产物/细胞界面
    1.3 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应有促血管化的功能
        1.3.1 血管化是组织工程成功的关键之一
        1.3.2 血管化过程、调节机制及体外研究方法
        1.3.3 支架材料血管化功能研究
        1.3.3.1 影响材料血管化功能的因素
        1.3.3.2 研究方法
    1.4 存在问题
    1.5 本研究设想
        1.5.1 目的意义
        1.5.2 主要内容
        1.5.3 方案设计
第二章 血管化功能表征体系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细胞的选择和检测指标
    2.3 血管化功能细胞水平定量表征方法
        2.3.1 MTT比色法定量检测细胞增殖
        2.3.2 细胞迁移体外定量检测(CMQM)的建立
        2.3.2.1 实验部分
        2.3.2.2 结果与讨论
        2.3.3 血管样结构定量检测(TLSQM)方法的建立
        2.3.3.1 实验部分
        2.3.3.2 结果与讨论
    2.4 血管化功能分子水平检测方法
        2.4.1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mRNA表达
        2.4.2 荧光标记观察F-actin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然高分子壳聚糖降解产物的血管化功能及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仪器
        3.2.2 CS的体外降解
        3.2.2.1 样品制备
        3.2.2.2 降解实验
        3.2.2.3 材料本体及降解产物表征
        3.2.3 CS降解产物血管化功能表征
        3.2.3.1 细胞水平
        3.2.3.2 分子水平
        3.2.4 氨基葡萄糖的血管化功能表征
        3.2.4.1 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生理盐水溶液的配制和除菌
        3.2.4.2 氨基葡萄糖细胞水平血管化功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S体外降解规律及机理
        3.3.1.1 样品制备
        3.3.1.2 降解规律
        3.3.1.3 降解机理
        3.3.2.CS降解产物的血管化功能
        3.3.2.1 细胞水平
        3.3.2.2 分子水平
        3.3.2.3 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实验结果比较
        3.3.3 CS降解产物影响血管化机理(GS的作用)
        3.3.3.1 GS的血管化功能
        3.3.3.2 CS降解产物中氨基葡萄糖单体对血管化影响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成高分子聚乳酸降解产物的血管化功能及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仪器
        4.2.2 PLA的体外降解
        4.2.2.1 样品制备
        4.2.2.2 降解实验
        4.2.2.3 材料本体及降解产物表征
        4.2.3 PLA降解产物血管化功能表征
        4.2.3.1 细胞水平
        4.2.3.2 分子水平
        4.2.4 乳酸分子的血管化功能表征
        4.2.4.1 乳酸生理盐水溶液的配制和除菌
        4.2.4.2 乳酸细胞水平血管化功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LA体外降解规律及机理
        4.3.1.1 样品制备
        4.3.1.2 降解规律
        4.3.1.3 降解机理
        4.3.2.PLA降解产物的血管化功能
        4.3.2.1 细胞水平
        4.3.2.2 分子水平
        4.3.2.3 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实验结果比较
        4.3.3 PLA降解产物影响血管化的机理(乳酸的作用)
        4.3.3.1 乳酸的血管化功能
        4.3.3.2 PLA降解产物中乳酸分子对血管化影响的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陶瓷SCPP降解产物的血管化功能及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及仪器
        5.2.2 SCPP的体外降解
        5.2.2.1 样品制备
        5.2.2.2 降解实验
        5.2.2.3 降解产物表征
        5.2.3 降解产物血管化功能表征
        5.2.3.1 细胞水平
        5.2.3.2 分子水平
        5.2.3.3 体内实验
        5.2.4 锶元素的血管化功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CPP的在生理盐水中的降解规律
        5.3.2 SCPP降解产物的血管化功能
        5.3.2.1 细胞水平
        5.3.2.2 分子水平
        5.3.2.3 骨修复过程中血管长入情况
        5.3.2.4 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实验结果比较
        5.3.2.5 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结果比较
        5.3.3 SCPP降解产物影响血管化的机理(锶元素的贡献)
        5.3.3.1 锶元素的血管化功能(细胞水平)
        5.3.3.2 SCPP降解产物中锶元素对促血管化功能的贡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改性对材料/细胞界面上内皮细胞行为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及仪器
        6.2.2 CS膜表面改性对EC行为的影响
        6.2.2.1 样品制备与表征
        6.2.2.2 改性前后EC行为表征
        6.2.3 PLLA膜改性对EC行为的影响
        6.2.3.1 样品制备与表征
        6.2.3.2 改性前后EC行为表征
        6.2.4 CPP掺锶改性对EC行为的影响
        6.2.4.1 样品制备与表征
        6.2.4.2 掺锶前后EC行为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海藻酸钠改性对CS膜表面EC行为的影响
        6.3.1.1 膜的制备
        6.3.1.2 改性对CS膜表面性质的影响
        6.3.1.3 改性对CS膜表面EC行为的影响及机理
        6.3.2 磷脂胆碱改性对PLA膜表面EC行为的影响
        6.3.2.1 膜的制备
        6.3.2.2 改性对PLA膜表面性质的影响
        6.3.2.3 改性对PLLA膜表面EC行为的影响及机理
        6.3.3 CPP掺锶改性对EC行为的影响
        6.3.3.1 掺锶对CPP表面形貌的影响
        6.3.3.2 掺锶对CPP在培养基中行为的影响
        6.3.3.3 掺锶对CPP表面EC行为的影响及机理
    6.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和创新点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胶原基复合型医用纤维的研制及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医用纤维材料概况
        1.1.2 医用纤维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1.2.1 医用缝线
        1.1.2.2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1.1.2.3 医用伤口敷料
        1.1.3 研制胶原基复合型医用纤维的意义
    1.2 胶原基复合型纤维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其研究内容
        1.3.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3.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3.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胶原的制备及纺丝原料的性能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1 材料与试剂
        2.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2.2.1 胶原的提取
        2.2.2.2 胶原的性能测定
        2.2.2.3 壳聚糖的性能测定
        2.2.2.4 PVA的黏度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胶原的性能测定
        2.3.1.1 胶原水分含量的测定
        2.3.1.2 胶原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2.3.1.3 胶原溶液变性温度的测定
        2.3.2 壳聚糖的性能测定
        2.3.2.1 水分含量的测定
        2.3.2.2 脱乙酰度的测定
        2.3.2.3 特性黏度的测定
        2.3.3 PVA的黏流特性
    2.4 小结
3. 胶原基共混纺丝原液的制备及性能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2.1.2 主要实验仪器
        3.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3.2.2.1 胶原基二元共混纺丝液的制备
        3.2.2.2 共混纺丝液的黏度及流变性能测定
        3.2.2.3 共混纺丝液的成膜与力学性能测定
        3.2.2.4 胶原基二元共混纺丝液的优化
        3.2.2.5 胶原-PVA-壳聚糖三元共混纺丝液的配制及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胶原-PVA共混体系的性能表征
        3.3.1.1 胶原-PVA共混纺丝液的黏度特性
        3.3.1.2 胶原-PVA共混膜的力学性能
        3.3.2 胶原-PVA共混优化体系的性能测定
        3.3.2.1 胶原-PVA共混纺丝液的优化方案
        3.3.2.2 胶原-PVA共混优化纺丝液的黏度特性
        3.3.2.3 胶原-PVA共混优化纺丝液的流变性能
        3.3.2.4 胶原-PVA共混膜的力学性能
        3.3.3 胶原-壳聚糖共混体系的性能表征
        3.3.3.1 胶原-壳聚糖共混纺丝液的黏度测定
        3.3.3.2 胶原-壳聚糖共混膜的力学性能测定
        3.3.4 胶原-壳聚糖共混优化体系的性能表征
        3.3.4.1 胶原-壳聚糖共混优化纺丝液的黏度特性
        3.3.4.2 胶原-壳聚糖共混优化纺丝液的流变性能
        3.3.4.3 胶原-壳聚糖共混膜的力学性能
        3.3.5 胶原-PVA-壳聚糖共混体系的性能测定
        3.3.5.1 胶原-PVA-壳聚糖共混纺丝液的黏度特性
        3.3.5.2 胶原-PVA-壳聚糖共混纺丝液的流变性能
        3.3.5.3 胶原-PVA-壳聚糖共混纺丝液的非牛顿指数
        3.3.5.4 胶原-PVA-壳聚糖共混纺丝液的粘流活化能
        3.3.5.5 胶原-PVA-壳聚糖共混膜的力学性能
    3.4 小结
4. 胶原基复合型医用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2.1.2 主要实验仪器
        4.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4.2.2.1 胶原基复合型医用纤维的制备
        4.2.2.2 胶原基复合型医用纤维的后处理
        4.2.2.3 目标纤维的力学性能测定
        4.2.2.4 目标纤维的吸湿量测定
        4.2.2.5 目标纤维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4.2.2.6 目标纤维的SEM分析
        4.2.2.7 目标纤维的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
        4.2.2.8 目标纤维的体外降解性实验
        4.2.2.9 目标纤维的急性毒性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胶原基复合型医用纤维的制备及后处理
        4.3.1.1 不同组分共混纺丝液的纺丝
        4.3.1.2 凝固剂的选择
        4.3.1.3 胶原基复合型医用纤维的除盐方法
        4.3.2 胶原-PVA纺丝工艺及后处理的优化
        4.3.2.1 不同配比共混纺丝液对纺丝成形的影响
        4.3.2.2 凝固浴温度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4.3.2.3 热拉伸温度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4.3.2.4 热拉伸率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4.3.3 胶原基复合型医用纤维的性能表征
        4.3.3.1 目标纤维的吸湿量
        4.3.3.2 目标纤维的SEM结果分析
        4.3.3.3 目标纤维的X-射线衍射分析
        4.3.3.4 复合纤维的体外降解
        4.3.4 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复合纤维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蛋白质纤维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2 胶原蛋白纤维
        1.2.1 胶原蛋白的类型和结构
        1.2.2 胶原蛋白的提取方法
        1.2.3 胶原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3 本论文的指导思想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纺丝原液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复合纺丝原液的配制
        2.2.3.2 流变性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纺丝溶液的混合方式
        2.3.2 温度对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复合流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2.3.2.1 温度与复合流体非牛顿指数的关系
        2.3.2.2 温度与复合流体结构粘度指数的关系
        2.3.3 胶原蛋白含量对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复合流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2.3.3.1 胶原蛋白含量与复合流体非牛顿指数的关系
        2.3.3.2 胶原蛋白含量与复合流体结构粘度指数的关系
        2.3.4 纺丝原液浓度对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复合流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2.3.4.1 纺丝原液浓度与复合流体非牛顿指数的关系
        2.3.4.2 纺丝原液浓度与复合流体结构粘度指数的关系
        2.3.5 纺丝原液中连接剂用量对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复合流体的影响
        2.3.5.1 纺丝原液中连接剂用量与复合流体非牛顿指数的关系
        2.3.5.2 纺丝原液中连接剂用量与复合流体结构粘度指数的关系
        2.3.6 纺丝原液pH值对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复合流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2.3.6.1 纺丝原液pH值与复合流体非牛顿指数的关系
        2.3.6.2 纺丝原液pH值与复合流体结构粘度指数的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复合纤维的纺丝与结构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纺丝条件试验方案
        3.2.3.2 复合纤维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3.3 复合纤维力学性能的测定
        3.2.3.4 复合纤维结构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纺丝原液组成优化结果
        3.3.2 纺丝凝固浴条件对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
        3.3.3 喷丝头拉伸对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
        3.3.4 初生复合纤维结构的表征
    3.4 小结
第四章 纺丝后处理工艺条件对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复合纤维的热拉伸定型
        4.2.3.2 复合纤维的缩醛化处理
        4.2.3.3 复合纤维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2.3.4 复合纤维力学性能的测定
        4.2.3.5 复合纤维RP值的测定
        4.2.3.6 复合纤维结构分析
        4.2.3.7 纤维回潮率测试
        4.2.3.8 纤维染色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热拉伸定型对复合纤维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4.3.2 热拉伸定型对复合纤维结构的影响
        4.3.3 缩醛化对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
        4.3.3.1 醛化时间的影响
        4.3.3.2 醛化温度的影响
        4.3.3.3 醛化液硫酸含量的影响
        4.3.3.4 醛化液甲醛含量的影响
        4.3.4 热拉伸定型及缩醛化后复合纤维结构的变化
        4.3.5 纤维回潮率
        4.3.6 纤维染色性能研究
        4.3.6.1 直接染料对复合纤维的染色性能
        4.3.6.2 弱酸性染料对复合纤维的染色性能
    4.4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致谢

四、牙周再生片的开发及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石墨烯/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优化研究[D]. 沙李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3)
  • [2]Ⅰ型胶原基生物源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积财.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3]针织技术在医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与研究[J]. 张艳明. 纺织导报, 2014(11)
  • [4]组织工程复合电纺支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游如泉.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5]静脉移植用血管外支架的研制与性能研究[D]. 金懿明. 东华大学, 2009(10)
  • [6]甲壳素类生物医学纤维的制备技术及应用[J]. 沈新元,吉亚丽,郯志清,杨庆. 材料导报, 2008(06)
  • [7]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其降解产物血管化功能的体外研究及表征方法的建立[D]. 陈元维. 四川大学, 2007(05)
  • [8]胶原基复合型医用纤维的研制及性能表征[D]. 曲健健. 四川大学, 2006(03)
  • [9]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复合纤维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D]. 高波. 四川大学, 2006(03)
  • [10]凤凰涅磐般的历练——东华大学PGLA可吸收性手术缝合线的“后产业化”之路[J]. 王烨捷.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04)

标签:;  ;  ;  ;  ;  

牙周再生片的研制与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