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护理学生学习水平下降原因的调查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汪玲[1](2021)在《成都市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男护士无论在体力、心理、适应等方面优势明显,在临床工作中,男护士所具备的优势也让他们成为护理医疗卫生单位紧缺人才,但目前就男护士队伍来看,人数稀缺、专业认同低、职业生涯短、职业满意度低等问题日益突出,要有效地减少男护士的流失,有必要从源头做起,做好刚进入学校学习护理专业的男护生的专业认同工作。专业认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待专业的情感,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进而坚定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意志,使学生受到专业内涵的熏陶和感染,更加深刻地认识护理专业内在价值,这对于中职男护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培养工作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相关参考文献,研究护理高学历学生的专业认同较多,而研究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比较少,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研究就更少了。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作为中职男护士护理教育的起点。研究其专业认同以及探讨提升策略对改进护理教育、稳定男护士思想、提高护理质量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成都市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相关同学、教师关于影响男护生专业认同因素的访谈。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成都市中职男护生整体专业认同现状处于一般水平,专业认同随着年级的增长反而呈现下降趋势。在六个基本维度:专业认知、专业价值观、专业情感、专业期望、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中,“专业技能”的分值最高,“专业期望”的分值最低。同时对学生、教师等对象进行相关问题的访谈,从环境、课程、个人三个方面分析成都市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最后在提升专业认同策略上建议分阶段、全过程进行思考,整体考虑在校男护生的专业认同教育,在结合环境、个人、课程三个方面的因素从选择专业、在校学习、医院实习、就业工作四个阶段逐步实施,分层递进,达到提升专业认同的目的。
陈雪[2](2021)在《高职院校护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结果预期对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高职护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与择业意向现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分析高职护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感与结果预期对择业意向的影响效果。为高职护生进行职业选择提供指导,为护理教育工作者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为高校制定更加有效的高职护生就业指导课程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吉林省内两所高职院校的458名护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工具分为一般资料问卷、护生生涯自我效能感问卷、结果预期问卷与择业意向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进行调查。运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ANOVA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7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58份,问卷有效率为97.45%。在本次调查的458名高职护生中,男生76名(16.6%),女生382名(83.4%);年龄分布在18岁及以下的共87人(19.0%),18岁以上的共371人(81.0%);其中,汉族学生有392人(85.6%),其他民族学生有66人(14.4%)。独生子女有217人(47.4%),非独生子女有241人(52.6%);家庭居住地在城市的共150人(32.8%),在县镇的共116人(25.3%),在农村的有192人(41.9%);其中,父母或主要照顾者有人从事医疗护理相关职业的高职护生共40名(8.7%)。(2)高职护生择业意向整体得分均值为(17.26±3.75)分,其中各条目得分排序由高至低为条目5、4、2、3、1。择业意向得分在性别、年级、是否喜欢护理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选择工作的城市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职护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总体得分均值为(92.91±14.00)分,其中职业态度及信念维度得分最高,职业认知维度得分最低。职业自我效能感得分在性别、年级、是否喜欢护理专业以及选择工作的城市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高职护生结果预期总体得分均值为(43.49±6.46)分,近期结果预期维度得分高于未来结果预期维度得分。结果预期得分在性别、年级、是否喜欢护理专业以及选择工作的城市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高职护生择业意向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均呈正相关(P<0.05),职业自我效能感与结果预期呈正相关(P<0.05)。高职护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F值为54.620,P<0.05,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共四个,包括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喜欢护理专业、职业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以上变量共解释高职护生择业意向得分54.0%的变异度。结论:(1)高职护生择业意向有待提高,总体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男生、一年级、喜欢护理专业、独生子女以及选择一、二线城市工作的高职护生择业意向更为明确。(2)高职护生职业自我效能感较高,总体得分高于中等水平。其中男生、一年级、喜欢护理专业以及选择一、二线城市工作的高职护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更高。(3)高职护生结果预期得分稍高于中等水平,其中未来结果预期得分较低,说明高职护生未来结果预期有待加强,并且男生、一年级、喜欢护理专业以及选择一、二线城市工作的高职护生结果预期得分高于其他护生。(4)高职护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各维度与择业意向之间均呈正相关,是否喜欢护理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职业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能够预测高职护生的择业意向水平。
黄结英[3](2020)在《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及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意义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为高职院校在国家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中奠定了基础。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提出要在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论框架下发展高职教育。为顺应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和确保护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充分满足社会就业需求,高职院校应重视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教育模式下,护理教育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传授,却对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缺乏足够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满足信息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机制。在教学实践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改革新途径十分必要。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拟聚焦高职院校专科护生(以下简称专科护生)开展其自主学习能力的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设计并开展基于职教云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为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为当前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必要补充和实践参考。研究目的1.调查研究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建立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三者的结构方程模型,为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2.基于职教云平台设计《内科护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改方案,选取广东省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二护生开展类实验性研究,评估混合式教改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等效果,为提升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混合式教改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一: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应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量表、评判性思维情感倾向测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于2018年6月便利抽取广东省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年级至三年级护理专业1008名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及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护生评判性思维作为中介变量,以其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自变量,以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因变量构建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内容二:基于职教云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基于职教云平台设计《内科护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方案并应用于该课程教学中。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选取广东省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二年级105名专科护生为混合式教改组(简称教改组),围绕以提高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改革,教改时长为一学期共60学时,专科护生对照组(简称对照组)采用常规课堂教学。采用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量表比较两组专科护生的得分差异,并采用教改效果调查表对教改组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问卷调查资料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专科护生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如频数、率表示;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情况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一般人口学特征得分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组间均数多重比较时,若方差齐采用LSD法,不齐采用Games-Howell法;自主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情感倾向、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用AMOS21.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及进行路径分析,采用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教改类实验研究资料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率和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教改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1)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为107.44±12.01分,条目均分3.58±0.40分,各维度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学习合作能力3.68±0.46分、学习动机3.64±0.48分、自我管理能力3.56±0.48分、信息素养3.47±0.50分。(2)专科护生评判性思维总得分为283.47±23.90分;专科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得分为22.55±4.60分。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与评判性思维总分呈正相关(r=0.57,P<0.05),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呈正相关(r=0.43,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期间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就读护理专业的原因、是否愿意终身从事护理专业、是否喜欢护理专业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存在差异(P<0.05)。大二、大三年级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高于大一年级专科护生(F=4.16,P=0.016),担任学生干部的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专科护生(t=4.22,P<0.01),自己意愿选择护理专业的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高于亲人帮助选择、高考调剂、受就业影响选择护理专业的专科护生(F=10.85,P<0.001),愿意终身从事护理专业的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高于不确定、不愿意终身从事护理专业的专科护生(F=23.08,P<0.001),喜欢护理专业的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高于不确定、不喜欢但能接受、不能接受护理专业的专科护生(F=34.61,P<0.001)。(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护生年级、是否愿意终身从事护理专业、是否喜欢护理专业、评判性思维自信心、求知欲、系统化能力、分析能力、思想开放、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共解释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分50.70%的变异(P<0.05)。(5)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自主学习能力,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评判性思维,评判性思维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路径均成立(P<0.05),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073、0.549、0.687,该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均符合适配标准,说明模型构建合理。经过Bootstrap法检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总效应、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分别是0.450、0.377、0.073,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3.78%,间接效应和总效应95%CI均不包括0,表示总效应、间接效应均显着,直接效应95%CI包括0,表示直接效应不显着,提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路径不显着,一般自我效能感通过评判性思维的作用间接影响自主学习能力。2.基于职教云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结果本研究基于职教云平台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改方案并应用于《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线上教学设计包括课前导入资料与前测、课中讨论与抢答、课后作业与反思,线下教学设计采用以案例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该混合式教改后,教改组自主学习能力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自我管理能力与学习合作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教改组在教改后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学习动机、自我管理能力、信息素养维度明显高于教改前(P<0.01),而对照组常规教学后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受其人口学特征(年级、是否愿意终身从事护理专业、是否喜欢护理专业)、评判性思维(评判性思维自信心、求知欲、系统化能力、分析能力、思想开放)、一般自我效能感等多因素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通过评判性思维的中介作用影响其自主学习能力。2.基于职教云平台设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方案能激发专科护生学习兴趣,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满意,混合式教改对培养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促进作用。
吴倩[4](2020)在《河南省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是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研究显示,目前国内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不容乐观,低于国外常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高低,会很大程度上反映将来临床护理质量的高或低,如何培养出能够满足临床需要的,具有文关怀能力的护生,已然成为护理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培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高职护理院校来说,更是重中之重。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提高。目的了解河南省高职院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分析河南省高职院校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高职院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和职业认同的相关性;探讨根据前期调查研究结果制定的针对性的干预对高职院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效果,为高职院校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方法1.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五所高职院校共420名全日制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便利抽样调查。研究工具包括以下三种:(1)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调查河南省高职护生的一般资料;(2)人文关怀能力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最早由Ngozi O.Nkongho教授编制,经许娟汉化,用于测评河南省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3)护生职业认同量表:该问卷由郝玉芳编制,用于调查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水平。数据整理后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具体分析方法有频数、均数、标准差、百分率、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河南省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析河南省高职院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和职业认同之间的相关性。P<0.05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2.干预法根据前期现状调查结果,结合高职护生学情特点,以Watson关怀理论为框架制定提升人文关怀能力的针对性干预方案,选择某高职院校前期接受过调查的分别在老校区和新校区上课的两个班级共160名(每个班级80名)大二年级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两个班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班级按照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常规进行相关课程学习,实验组班级护生在常规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以Watson人文关怀理论为基础的融入职业认同培养的课上理论、课下实践的干预,干预12周后,进行效果评价。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具体分析方法有频数、标准差、均数。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1)河南省高职在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为187.69±18.20,其中认知维度得分为70.05±8.69,勇气维度得分为67.22±6.79,耐心维度得分为50.51±8.30。和国外常模比较处于较低水平。不同的年级、不同就读本专业前学历、不同家庭居住地、与同学、老师关系是否融洽、有无参加志愿活动、有无在班里或学校担任干部的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有统计学意义。低年级、高中毕业、城市居住、关系不融洽、无参加志愿者活动、没有在班里或学校担任干部者人文关怀能力得分低。(2)河南省高职院校的护生职业认同水平中等,均值为60.57±9.27,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12.57±2.65,职业自我概念均值21.54±4.27,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11.24±1.95,社会说服7.96±1.66,职业选择自主性7.39±1.52。(3)河南省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及各维度得分与职业认同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P<0.01)。(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有职业认同、是否有过照护经历、是否担任班干部、年级(P<0.05)。2.干预结果(1)干预之前,对照组和实验组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及认知、勇气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勇气维度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2)干预之后,实验组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及认知维度、勇气维度、耐心维度比干预前均有增高(P<0.05)。(3)干预后,对照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1.河南省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处于低等水平,年级、关系是否融洽、是否担任班干部、有无照护经历、有无参加志愿活动、职业认同是其影响因素。2.以Watson人文关怀理论为基础的融入职业认同培养的课上理论、课下实践的干预可以提高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姚云[5](2020)在《基于三维教学目标实施SPOC混合模式在高职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效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高职护理教育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程是高职护理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基于三维教学目标实施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程教学中的效能研究,通过相关教育理论研究,总结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旨在改革高职护理教学模式、转变高职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为高职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1.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总结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掌握适用于基于三维教学目标实施SPOC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2.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临床工作经验的场景,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态度。3.采用抽签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从安徽某高职院校18级护理专业的二十个班级中抽取四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其中抽取的单次数两个班级为实验组,双次数两个班级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基于三维教学目标实施SPOC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进行考核,并采用自制的满意度和教学效果调查表对学生的满意度和学习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定性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教学实验后,试验组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51P<0.01、t=8.641 P<0.01)。2.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从学习积极性、理论知识的运用、合作性学习、师生交流、资料收集、考核方法与标准、学习效果7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889 P<0.01、φ2=23.831 P<0.01、χ2=18.639 P<0.01、χ2=34.751 P<0.01、χ2=16.806 P<0.01、χ2=34.823 P<0.01、χ2=32.297 P<0.01)。3.试验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学习效果调查结果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66 P<0.05、t=6.216P<0.05、t=6.480 P<0.05)。[结论]基于三维教学目标实施SPOC混合教学模式,有效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论、技能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态度,提升教学效果,顺应当前高职护理教育教学改革需求,满足现阶段高职高专类护理学生的心理需要。
周丽娟[6](2020)在《高职实习护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高职护生在实习早期、中期、末期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临床实践行为的现状,比较三个时期二者的变化,探讨时间管理倾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的相关性,分析影响临床实践行为的因素。方法本文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共分为两个部分:1.量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从某高职院校2016级到省级、市级、县级医院实习的护生中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各100名,在实习早期(实习第2个月)、中期(实习第5个月)、末期(实习第8个月)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临床实践行为量表、自制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进行3次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录入SPSS 22.0软件,采用描述统计、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广义估计方程回归分析,均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2.质性研究:根据量性研究的结果,于2019年2月—2019年4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省级、市级、县级医院实习且临床实践行为得分较高的高职护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高职实习护生临床实践的真实体验。基于信息饱和原则,梳理调查对象对于实习的感受,并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其中16名高职实习护士的访谈结果可以获得所有信息,因此选择这16名高职实习护士作为访谈对象,并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七步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1.高职护生不同实习时期总体时间管理倾向总均分分别为(3.74±0.48)、(3.47±0.33)、(3.35±0.68),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时间监控观。可见随着实习时间的增加,各维度条目得分具有下降趋势,因此总得分也呈现下降的趋势。2.高职护生不同实习时期临床实践行为条目总均分分别为(4.02±0.62)、(4.18±0.55)、(4.06±0.55),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随着实习时间的增加,总得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3.高职实习护生不同性别(女生>男生)、生源地(城市>农村)、是否学生干部(是学生干部>非学生干部)、父母最高学历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期和性别交互效应显着(P<0.05),时期和生源地交互效应显着(P<0.05),时期和就读护理原因交互效应显着(P<0.05)。4.高职实习护生不同生源地(城市>农村)、实习医院级别(省级>市级>县级)、父母最高学历在临床实践行为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期和不同人口学变量对临床实践行为的交互效应不显着(P>0.05)。5.早期时间管理倾向与早期临床实践行为之间均呈正相关(r=0.52,P<0.01);中期时间管理倾向与中期临床实践行为呈正相关(r=0.476,P<0.01);末期时间管理倾向与末期临床实践行为之间均呈正相关(r=0.747,P<0.01)。6.以临床实践行为总分作为因变量,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实习医院级别、是否为学生干部、平均理论成绩、就读护理原因、父母最高学历为自变量,以时间管理条目的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时间效能感为协变量,建立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临床实践行为的因素有生源地、实习医院级别、父母最高学历、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时间效能感。以生源地为城市作为参照组,生源地为农村是危险因素(b=-0.194,P<0.001),以实习医院在县级医院为参照组,实习医院在市级(b=0.135,P=0.012)及省级(b=0.195,P<0.001)是保护因素,以父母最高学历为大学作为参照组,父母亲学历在高中(b=-0.133,P=0.003)与初中及以下(b=-0.221,P<0.001)是临床实践行为总分的危险因素,时间管理条目下的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b=0.124,P<0.001)、时间监控观(b=0.286,P<0.001)、时间效能感(b=0.178,P<0.001)均是临床实践行为总分的保护因素。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平均理论成绩、就读原因对临床实践行为总分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通过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结果显示,高职实习护生临床实践体验包括:认知领域:护理程序的理论知识逐渐淡化,临床工作整体性和规范性不足;通过临床实习,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带教水平参差不齐。情感领域:角色适应不良,职业认同感存在差异;面对患者的某些权利和义务,自我调节能力不足。操作技能领域: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技能匮乏;护患沟通能力增强,健康宣教缺乏创新性和精准。结论1.高职实习护生不同时期时间管理倾向处于较高水平,总得分随实习时间有下降趋势,其中时间价值感的得分最高、其次时间效能感,最后是时间监控观;高职实习护生临床实践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得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通过引入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三个变量对时间管理倾向与其临床实践行为关系研究发现,不同实习时期时间管理倾向与临床实践行为均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可以得出,时间管理倾向正向预测其临床实践能力。3.通过对高职实习护士临床实践行为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临床实践行为的因素有生源地、实习医院级别、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平均理论成绩、就读原因对临床实践行为总分的影响不大。4.高职实习护生临床实践真实体验涵盖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技能领域,医院和学校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培训其时间管理技巧,可提高临床实践行为。
朱士菊[7](2020)在《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安宁疗护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制定其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条目;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安宁疗护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小组会议法,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采用问卷调查法,便利抽样选取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安宁疗护知识问卷(The Palliative care Quiz for Nursing)和安宁疗护知识需求问卷(自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的专家咨询,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结果1.形成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包括5种:专业护理能力、护理评估与决策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护理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依据该框架制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条目,包括6个维度,18个条目。2.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知识评分为8.77±2.17分,准确率为43.85%;高职护生知识问卷的平均分是8.77±2.17分,平均正确率为43.85%,安宁疗护三个维度平均得分为维度一(安宁疗护哲理和原则)1.89±1.01分、平均正确率47.25%,维度二(症状控制)6.09±1.72分、平均正确率46.85%,维度三(心理及社会支持)0.80±0.74分、平均正确率26.67%。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知识需求较高前五位的依次为:疼痛症状的护理2.91±0.38分、安宁疗护的理念及发展2.89±0.39分、基础护理技术2.88±0.40分、死亡教育2.85±0.41分、安宁疗护的伦理与法律2.81±0.42分,需求较低后五位的依次为:安宁疗护科学研究1.88±0.74分、安宁疗护教学与实践指导2.03±0.80分、安宁疗护的护理管理2.09±0.83分、居丧照护2.58±0.46分、灵性照护2.60±0.45分。根据调查结果,调整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的知识条目,调整为4个维度,15个条目。3.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雏形,包括一级指标4项(安宁疗护概论、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支持与人文关怀)、二级指标15项、三级指标55项。4.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确立邀请22位专家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785,两轮专家咨询结果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04、0.386,P<0.001,确立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4项、三级指标48项。结论1.高职护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的形成,指导制定了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条目,符合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的要求。2.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与学习需求的调查分析,表明护理专业课程中增加安宁疗护相关知识的必要性,依据学习需求结果,调整了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条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3.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4项,三级指标48项,为安宁疗护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王平[8](2020)在《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现状,分析影响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干预,验证干预对提升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及改善生活方式的效果,为有针对性地对高职护生开展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第一阶段采用现况调查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3月抽取山东省某医学院校三年制专科护理68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2015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修订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及同伴影响抵抗问卷对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进行现况调查。2.第二阶段采取前后对照类试验研究设计,从调查对象中选取一部分对象进行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纳入117人。干预时间为6个月,干预方法包括专题讲座(4次)、观看视频、微信群、同伴教育(1-2次/月)等,采用与第一阶段相同的问卷进行调查,对干预前后护生的健康素养及生活方式水平进行比较。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高职护生健康素养现状684名高职护生健康素养总分为56.00(52.00,60.00),基本知识和理念维度得分为24.00(22.00,26.0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维度得分为19.00(17.00,21.00),健康技能维度得分为13.00(11.00,14.00)。2.高职护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健康素养总分的主要因素包括年级、同伴影响抵抗、性别、母亲文化程度、健康知识关注度,共解释健康素养变异的11.2%。高年级学生健康素养总分较低年级高;同伴影响抵抗得分高者健康素养总分较高;女生健康素养总分高于男生;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学生健康素养总分高于其他学生;经常关注健康知识者健康素养总分高于偶尔关注者和完全不关注者。3.高职护生生活方式现状684名高职护生生活方式总分为120.26±16.11,运动锻炼行为维度得分为6.83±2.38,规律生活行为维度得分为10.00±2.52,饮食营养行为维度得分为13.86±3.09,健康危害行为维度得分为9.31±1.29,健康责任行为维度得分为20.06±3.22,人际关系行为维度得分为23.48±4.19,压力管理行为维度得分为17.78±3.23,生命欣赏行为维度得分为18.95±3.77。4.高职护生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活方式总分的主要因素包括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测健康状况、健康知识关注度、同伴影响抵抗、健康素养得分、性别,共解释生活方式变异的32.9%。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生活方式总分越高;自测健康状况越好生活方式总分越高;经常关注健康知识者生活方式总分高于偶尔关注者和完全不关注者;同伴影响抵抗越强生活方式总分越高;健康素养得分越高生活方式总分越高;女生生活方式总分高于男生。5.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干预效果干预后护生健康素养总得分(Z=9950.500,P<0.05)、基本知识和理念(Z=10703.500,P<0.05)、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Z=9106.500,P<0.05)及健康技能(Z=8277.000,P<0.05)三个维度得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护生生活方式总分(t=-2.649,P<0.05)、规律生活行为维度(t=-5.099,P<0.05)、饮食营养行为维度(t=-3.993,P<0.05)、健康责任行为维度(t=-2.401,P<0.05)及生命欣赏行为维度(t=-2.029,P<0.05)得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运动锻炼行为维度、健康危害行为维度、人际关系行为维度、压力管理行为维度得分在干预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职护生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处于中等水平。2.高职护生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3.高职护生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各维度水平在干预前后效果不均衡,受多种因素影响。
卢冬梅[9](2020)在《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知识结构的变化,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卫计委近年不断要求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护患纠纷日趋严重,分析其因之一应该归结于目前的护理教育更侧重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高职护理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严重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出来的护士生难以达到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本研究选取南宁市四所医学院校对三年制高职和2+3五年制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同时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在问卷调查中设计编制《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包含《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人文关怀量表(CAI)》两个部分,通过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030份。在访谈调查中,访谈对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被调查的四所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大三学生(实习生)中以目的抽样的方式选取12人,二是从南宁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选取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长和带教老师共8人,采用质性研究半结构化访谈方法进行面对面一对一访谈,以了解高职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对病人实施关怀的情况,同时收集他们关于当前学校或临床实习医院在人文关怀教育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南宁市高职护生CAI总分为178.88±18.35,处于国外常模的低分段水平(CAI总分<203.1),处于国内常模的中等偏低水平(CAI总分介于210.53-171.55之间),同时在CAI的认知、勇气、耐心三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国内外常模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5)。通过相关分析得知,影响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因素包括:年级、政治面貌、学制、生源性质、是否第一志愿报读、是否自主自愿报读、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从业意愿、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担任班干部、参加实践活动次数、家人及自身健康状况、是否有照护病患的经历、接受人文关怀培训的次数、对护理人文关怀知识的熟悉度、对自身人际沟通能力及关爱能力的认可度、所处关爱氛围等。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南宁市高职实习护生在临床实习中的人文关怀表现不足,体现在其运用护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掌握的人文知识表浅和人文素质的不足导致与患者沟通的沟通能力不足,对患者实施的关怀有限;学校的人文关怀教育及临床护理带教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和发现的问题,本文对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依此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建议学校提升人文关怀教育水平、政府提供法律政策支持、社会发挥正面舆论导向作用、学生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学校的各方面举措是重点。本研究在学校举措中展示了以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实践案例,并验证了该实践能有效提升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李薪茹[10](2020)在《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人工智能(类)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一轮智能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席卷全球,智能经济、数字经济以及技术经济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基于云计算、区块链以及大数据的人工智能产业在催生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同时,驱动基础产业链条向应用高级链条转变,对传统产业结构引起重大变革,推动社会生产力整体飞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面对智能产业的新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中开展了系列行动及措施,但为何仍出现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之间适配性不足的问题?那么,我国高职院校对专业结构应如何进行调整?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中永恒和经典问题。基于此,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以产业需求为背景和前提,探讨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中适配性不足的问题。笔者围绕要研究的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子问题:(1)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是什么?(2)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结构调整包括哪几个层面?主要表现形式有几种及具体内容包括什么?(3)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什么?(4)如何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模型及院校规则?行进中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何以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发展和超越?如何实现其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围绕上述问题,基于概念分析和研究设计,解释和剖析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之间的适配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适配理论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运用历史文献法、案例研究法以及跨学科研究法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总-分-总三个部分,第三章为第一大部分(总),从宏观整体上分析了我国整个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适配关系及程度,从高职院校内部、内外部、外部三个层面出发,深入分析“专业-职业岗位群”“专业类-行业”“专业大类-产业”三种适配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适配性不足的根源。第四章到第七章为第二大部分(分),为研究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选取了人工智能(类)专业作为案例,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大数据统计分析等方式,分别从“专业-职业岗位群”“专业类-行业”“专业大类-产业”三个层面探讨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理念、方式及特征。第八章为第三大部分(总),通过深入的案例研究,总结规律性经验及原则,构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模型,以及专业结构调整中应遵循的逻辑、采取的措施。本研究致力于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行为如何同时产生经济和教育绩效的问题作出解释,推动专业结构调整研究在解决产教适配问题上做出应有的贡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整体调整来看,其宏观政策为产业需求发展以及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支持。第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现实之殇的根源是临界的失衡。具体表现在政府、市场及高职院校三个层面。第三,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行动呈现专业结构调整逐渐趋于理性和客观、专业结构调整正在向中高职衔接与普职融通多轨并行转变以及专业结构调整中采取“非均衡”的调整方式的特征。第四,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动态来看,未来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呈现以下几种趋势和走向,一是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空间的多维拓展将成为今后专业结构调整的主流趋势;二是从产业发展方式来看,继续加强我国高职院校专产学研合作促进知识应用与转化的力度;三是中小城市和职业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在未来几年职业教育将迎来较好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护理学生学习水平下降原因的调查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护理学生学习水平下降原因的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成都市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关于护理专业认同的研究 |
1.2.2 国外关于护理专业认同的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核心概念 |
1.3.1 中等护理职业教育 |
1.3.2 中职男护生 |
1.3.3 专业认同 |
1.4 理论基础 |
1.4.1 舒伯(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 |
1.4.2 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
1.5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方法 |
2 成都市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现状 |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2.2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2.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2.2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 |
2.2.3 调查问卷的实施 |
2.3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2.3.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2.3.2 访谈的实施 |
2.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4.1 成都市中职男护生基本情况的描述统计 |
2.4.2 专业认同总体得分情况 |
2.4.3 专业认同及各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
3 成都市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
3.1 环境因素 |
3.1.1 家庭环境因素 |
3.1.2 社会环境因素 |
3.1.3 学校环境因素 |
3.2 课程方面 |
3.2.1 专业课方面 |
3.2.2 临床实习方面 |
3.3 个人因素 |
3.3.1 个人感受 |
3.3.2 自我效能感 |
3.3.3 个人兴趣爱好 |
4 成都市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提升策略 |
4.1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4.2 加强在校期间专业认同教育 |
4.2.1 护理专业课融入专业认同元素提升男护生专业认同 |
4.2.2 各类主题活动加深男护生专业认同 |
4.3 重视实习期专业认同教育 |
4.3.1 促进学院教师和临床教师交流 |
4.3.2 增强临床带教老师指导和模范作用 |
4.4 借助男护士临床工作优势提升其专业认同 |
4.4.1 男护士职业发展优势 |
4.4.2 突发公共事件中男护士的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 |
附录2: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的访问提纲 |
致谢 |
(2)高职院校护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结果预期对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理论框架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2.3 样本量计算 |
2.4 研究工具 |
2.5 资料收集 |
2.6 统计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学考虑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高职护生择业意向的现状 |
3.3 高职护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现状 |
3.4 高职护生结果预期现状 |
3.5 高职护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与择业意向的关系 |
3.6 高职护生择业意向的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高职护生一般人口学特征分布 |
4.2 高职护生择业意向的现状分析 |
4.3 高职护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 |
4.4 高职护生结果预期的现状分析 |
4.5 高职护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与择业意向的相关性分析 |
4.6 高职护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结果预期对择业意向的影响效果 |
4.7 提高高职护生择业意向明晰度的对策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附录 C 综述 护生择业意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3)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及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1.2.1 操作性定义 |
1.2.2 理论基础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 |
1.3.2 自主学习能力测评工具 |
1.3.3 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 |
1.3.4 自主学习能力干预研究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3.1 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 |
2.3.2 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量表 |
2.3.3 评判性思维情感倾向测量表 |
2.3.4 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 |
2.4 研究方法 |
2.4.1 资料收集方法 |
2.4.2 统计方法 |
2.4.3 质量控制 |
2.4.4 伦理原则 |
2.5 研究结果 |
2.5.1 1008名专科护生一般资料结果 |
2.5.2 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情况 |
2.5.3 专科护生评判性思维得分情况 |
2.5.4 专科护生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 |
2.5.5 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比较结果 |
2.5.6 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评判性思维、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关分析 |
2.5.7 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2.5.8 专科护生评判性思维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中介效应 |
2.6 讨论 |
2.6.1 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
2.6.2 专科护生评判性思维现状分析 |
2.6.3 专科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 |
2.6.4 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单因素分析 |
2.6.5 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评判性思维、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关分析 |
2.6.6 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章 基于职教云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教改方案 |
3.3.2 教学设计 |
3.3.3 评价工具 |
3.3.4 教改过程 |
3.3.5 统计方法 |
3.3.6 质量控制 |
3.3.7 伦理原则 |
3.4 结果 |
3.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结果 |
3.4.2 两组专科护生教改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得分的比较 |
3.4.3 两组专科护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及教改后护生主观评价结果 |
3.5 讨论 |
3.5.1 混合式教改对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
3.5.2 混合式教改对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的作用 |
3.5.3 专科护生对混合式教改的主观评价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4.1 研究过程 |
4.2 主要结论 |
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4 本研究的局限与改进 |
4.5 对策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河南省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理论基础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与过程 |
3 结果 |
第三部分 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干预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过程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6 创新性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三维教学目标实施SPOC混合模式在高职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1 我国高职护理教育现状 |
1.2 三维目标及SPOC模式的应用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5. 理论基础 |
5.1 情境教育理论 |
5.2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5.3 行为导向教育理论 |
6.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基于三维目标实施SPOC《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
1. 课程分析 |
1.1 课程简介 |
1.2 课程教学内容 |
1.3 课程教学方法 |
1.4 教学团队建设 |
2. 课程设计 |
2.1 设计原则 |
2.2 目标设计 |
2.3 内容设计 |
2.4 情境设计 |
2.5 教学方法设计 |
2.6 教学平台设计 |
2.7 教学过程设计 |
2.8 教学评价设计 |
3. 课程实施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评价指标 |
3.4 统计分析 |
3.5 质量控制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
1. 研究结果 |
2.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
1. 研究特色 |
2. 研究不足 |
3.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高职实习护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时间管理倾向 |
1.3 临床实践行为 |
1.4 时间管理倾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的相关研究 |
1.5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2.1 抽样方法 |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计算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工具 |
3.2 研究步骤 |
4 质量控制 |
4.1 设置阶段 |
4.2 实施阶段 |
4.3 统计分析阶段 |
5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高职护生一般资料 |
2 高职护生时间管理倾向和临床实践行为现状分析 |
2.1 高职护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得分现状分析 |
2.2 高职实习护生的临床实践行为得分现状分析 |
3 高职护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3.1 早期高职护生时间管理倾向及各维度得分与临床实践行为及各维度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
3.2 中期高职护生时间管理倾向及各维度得分与临床实践行为及各维度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
3.3 末期高职护生时间管理倾向及各维度得分与临床实践行为及各维度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
4 高职实习护生临床实践行为的回归分析 |
4.1 高职实习护生认知领域的回归分析 |
4.2 高职实习护生情感领域的回归分析 |
4.3 高职实习护生操作技能领域的回归分析 |
4.4 高职实习护生临床实践行为的回归分析 |
讨论 |
1 高职实习护生不同时期时间管理倾向、临床实践行为的现状分析 |
1.1 不同实习时期高职护生时间管理倾向现状分析 |
1.2 不同实习时期高职护生临床实践行为现状分析 |
2 人口学因素对高职实习护生护生时间管理倾向、临床实践行为的影响分析 |
2.1 人口学因素对高职实习护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分析 |
2.2 人口学因素对高职实习护生临床实践行为的影响分析 |
3 高职实习护生不同时期时间管理倾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3.1 高职实习护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与临床实践行为总分的相关性分析 |
3.2 高职实习护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临床实践行为总分的相关性分析 |
3.3 高职实习护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与临床实践行为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
高职实习护生临床实践体验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伦理原则 |
2 研究结果 |
2.1 认知领域 |
2.2 情感领域 |
2.3 操作技能领域 |
3 讨论 |
3.1 院校共建带教师资,规范临床教学管理 |
3.2 注重临床带教培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
3.3 充分利用时间丰富实习生活,适时正确引导护生 |
3.4 营造护理人文环境,关注护生心理健康 |
总结 |
1 主要结论 |
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安宁疗护的内涵 |
1.2 安宁疗护的发展 |
1.3 安宁疗护中的护理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课程知识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 |
2.1 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 |
2.2 需求分析模式 |
3 课题技术路线及设计方案 |
3.1 技术路线 |
3.2 课题设计方案 |
第二章 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研究 |
1.2 专家小组会议 |
2 研究结果 |
2.1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 |
2.2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的知识条目 |
3 讨论 |
3.1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 |
3.2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的知识条目 |
第三章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现状与学习需求调查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样本选取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2 资料统计分析 |
2.3 预调查 |
2.4 质量控制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现状 |
3.3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的学习需求 |
3.4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条目的修订 |
4 讨论 |
4.1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现状 |
4.2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的学习需求 |
4.3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条目 |
第四章 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 |
1 初步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 |
2 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 |
2.1 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
2.2 质量控制 |
2.3 研究结果 |
3 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 |
4 讨论 |
4.1 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评估 |
4.2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专业性分析 |
4.3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意义 |
第五章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现况调查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资料收集 |
4 质量控制 |
5 资料统计及分析 |
6 伦理原则 |
7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2 高职护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同伴影响抵抗问卷得分 |
3 高职护生的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 |
4 高职护生的生活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 |
讨论 |
1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2 高职护生生活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
第二部分 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健康教育干预内容及方式 |
4 资料收集 |
5 质量控制 |
6 资料统计及分析 |
7 伦理原则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干预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2 高职护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同伴影响抵抗得分比较 |
3 高职护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得分比较 |
4 高职护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生活方式得分比较 |
讨论 |
1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生活方式的干预效果 |
2 对策及建议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9)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的特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研究特点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四)概念界定 |
1.人文 |
2.人文关怀及护理人文关怀 |
3.人文关怀能力及护理人文关怀能力 |
(五)相关理论 |
1.Watson的人性照护理论 |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
二、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 |
(一)南宁市医学院校高职护理专业概况 |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1.调查对象 |
2.调查方法 |
3.调查结果 |
(三)访谈调查及结果分析 |
1.调查对象 |
2.调查内容 |
3.调查方法 |
4.调查结果 |
(四)调查发现的问题 |
1.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2.学生相关知识欠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3.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4.学生相关实践经验欠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5.高职护理教育不足导致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三、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 |
1.社会对护理行业存在偏见 |
2.护理工作难度增加 |
3.学生思想素质欠佳 |
(二)学生相关知识欠缺的原因 |
1.学生学习能力不足 |
2.学校教育教学不足 |
3.实习医院带教不足 |
(三)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的原因 |
1.学生性格原因 |
2.网络社会影响 |
(四)学生相关实践经验欠缺的原因 |
1.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欠缺 |
2.学生难以获得早接触临床的机会 |
(五)学校及医院关怀氛围不足的原因 |
1.学校方面 |
2.医院方面 |
四、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对策 |
(一)学校方面的对策 |
1.加强人文关怀型师资队伍建设 |
2.完善人文关怀教育课程体系 |
3.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
4.打造第二课堂特色活动 |
5.营造人文关怀育人氛围 |
6.加强与医院的交流合作 |
7.学校对策的实践案例 |
(二)政府方面的对策 |
(三)社会方面的对策 |
1.网络媒体正向舆论引导 |
2.医院人文关怀文化示范 |
(四)学生个人的对策 |
五、结语 |
(一)结论 |
(二)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人工智能(类)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问题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高职院校 |
二、专业结构调整 |
三、产业需求 |
四、人工智能(类)专业 |
第三节 已有研究梳理与述评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一、研究意义 |
二、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图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一节 适配理论 |
一、适配理论的缘起 |
二、适配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适配理论的学理分析 |
一、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适配理论的学理引入 |
二、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适配层次分析 |
第三节 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现实审思 |
第一节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的调整 |
一、我国职业岗位群变化分析 |
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的调整 |
三、我国高职院校专业与职业岗位群适配性分析 |
第二节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类的调整 |
一、我国行业分布变化分析 |
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类的调整 |
三、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类与行业需求适配性分析 |
第三节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大类的调整 |
一、我国三次产业规模发展的变化 |
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大类的调整 |
三、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大类与三次产业需求适配性分析 |
第四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现实之殇 |
一、专业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脱节、对口率不髙 |
二、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不健全,盲目跟风缺乏品牌特色 |
三、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宏观有序与局部失序 |
第五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现实之殇的根源探寻 |
一、专业结构调整中市场临界机制的失衡 |
二、专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临界弹性的失调 |
三、专业结构调整中院校临界依赖关系的僭越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案例选取分析——以人工智能(类)专业为例 |
第一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框架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
一、案例研究方法 |
二、案例选择 |
三、资料收集与研究信效度 |
第三节 案例描述 |
一、案例背景 |
二、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适配层次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的调整 |
第一节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调整的基本理念 |
一、学生职业能力诉求—掌握职业性创新能力 |
二、高职院校及教师诉求—学科交叉思维培养“AI+复合型人才” |
三、企业职业能力诉求—高技能型、智慧型人才链的形成 |
第二节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调整的基本方式 |
一、专业规模扩建与控制并行发展,满足市场弹性需求 |
二、人工智能专业分布于不同院系,满足职业岗位群差异化需求 |
三、拓展“异功同构”与“同功异构”的专业功能,满足消费者偏好转移性需求 |
第三节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调整的基本特征 |
一、人工智能专业的调整正在向中高职衔接与普职融通多轨并行转变 |
二、人工智能专业的调整逐步趋于理性化和客观化 |
三、人工智能专业的调整逐步从学科交叉融合走向专业空间的多维拓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类的调整 |
第一节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的基本理念 |
一、新技术理念驱动AI行业层次结构变革 |
二、新就业理念驱动AI行业技术迭代 |
三、新职业理念驱动“AI+行业”与“行业+AI”形成涟漪效应 |
第二节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的基本方式 |
一、非替代性选择和扩建人工智能“新兴行业-专业类” |
二、非竞争性补贴和扶持人工智能“潜能行业-专业类” |
三、非均衡性以优带劣方式布局人工智能“优势行业-专业类” |
第三节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的基本特征 |
一、人工智能专业类布局集中趋势明显,分布于少数专业类别 |
二、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更加重视“非协同”模块化发展方式 |
三、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多样化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大类的调整 |
第一节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大类调整的基本理念 |
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业态赋能产业全链条应用场景落地实施 |
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助力产业技术革命 |
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驱动产业集聚效应最大化 |
第二节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大类调整的基本方式 |
一、增设人工智能专业大类办学点,扩大产业规模效应 |
二、增加人工智能专业大类类别,扩大产业多元效应 |
三、布局人工智能专业大类梯形空间,扩大产业联动效应 |
第三节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大类调整的基本特征 |
一、依靠增设专业大类和专业点数量的方式扩建规模 |
二、调整理念逐步从规模效应向层次效应转变 |
三、开设院校增量向中小城市和职业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延伸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动态模型构建及对策 |
第一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基本原则 |
一、调整理念:坚持多学科、多领域“融通、跨界”的原则 |
二、调整目标:坚持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原则 |
三、调整过程:坚持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源诉求协同发展的原则 |
四、调整行动:坚持政策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原则 |
第二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动态模型构建 |
第三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
一、设定专业结构调整目标流程 |
二、完善专业结构调整外部需求环境调研机制 |
三、制定专业结构调整内部要素衔接计划 |
四、建立专业结构调整质量评价反馈与诊改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学科负责人、团队建设人员及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学科负责人、团队建设人员及 、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学生版) |
附录4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学院版) |
附录5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学校版) |
附录6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企业版)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高职护理学生学习水平下降原因的调查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都市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汪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职院校护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结果预期对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D]. 陈雪. 延边大学, 2021(02)
- [3]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及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D]. 黄结英.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4]河南省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D]. 吴倩.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5]基于三维教学目标实施SPOC混合模式在高职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效能研究[D]. 姚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高职实习护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 周丽娟. 郑州大学, 2020(02)
- [7]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D]. 朱士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 王平. 青岛大学, 2020(01)
- [9]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D]. 卢冬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人工智能(类)专业为例[D]. 李薪茹. 天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