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线加速器楔形因子与照射野和测量深度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戴振晖,招什武,杨耕,朱琳,张白霖,朱远湖,靳怀志,王学涛,张煜[1](2017)在《瓦里安扩充型动态楔形板的蒙特卡罗模拟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基于蒙特卡罗方法模拟Varian直线加速器扩充型动态楔形板,建立动态楔形板的质量保证新工具。使用BEAMnrc的DYNJAWS组件模拟动态楔形板,建立加速器源模型,用DOSXYZnrc程序计算体模内的深度剂量和离轴剂量,获得不同角度楔形板的楔形因子和离轴剂量分布曲线,与相同条件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动态楔形板模型的精确性。蒙特卡罗模拟结果与测量结果取得了很好的一致,偏差小于2%。表明使用蒙特卡罗程序建立扩充型动态楔形板模型是可行的,能够满足临床应用的质量保证需要。
李金凯[2](2017)在《广义平均数学公式在射野等效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实现加速器光子线相对剂量因子的自动化测量。2、研究利用广义平均数学公式计算等效方野的可能性。资料和方法1、将相对剂量因子测量序列导入MosaiQ系统,用它控制加速器的出束,PC Electrometer参考级剂量仪同步开启自动测量程序,测量完毕导出测量结果,利用公式完成RDF的自动测量。2、选择两台不同厂家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分别实际测量6MV开放野的81个相对剂量因子。利用广义平均数学公式s=(?)计算等效方野,并通过相对剂量因子的普适函数公式评价其射野等效计算的准确性。结果1、相对剂量因子的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测量,测量耗时较手动测量减少了约46%,自动测量与手动测量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广义平均数学公式对两台加速器射野等效后,相对剂量因子的计算精度均<1%,优于传统经验公式的2%-5%。结论1、相对剂量因子的自动化测量可以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减少加速器测量耗时,值得临床广泛推广。2、广义平均数学公式具有通用性,且射野等效精度优于传统经验公式,但需针对特定的应用条件进行数据拟合,以确定最佳的变量值。
金晓丽[3](2013)在《扩充型动态楔形板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扩充型动态楔形板(EDW)是瓦里安动态楔形板的第二个版本,与第一个版本相比,核心技术仍然是STT表,但却大大减少了计算机关于动态楔形板的数据存储量,楔形角度也由第一版本的4个增加至7个,非对称方野最大可达30cm×30cm,且使用数学解析模型描述楔形因子成为可能。目前,国外关于动态楔形板的研究很多,但国内的研究很少,也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论文首先回顾了楔形板关于楔形角、楔形因子的概念,一楔合成原理及楔形板临床应用方式。详细介绍了瓦里安扩充型动态楔形板的工作原理,并举实例进行了说明。通过实际测量,详细讨论了动态楔形板楔形因子的剂量特性,包括对称方野和离轴方野时楔形因子的变化规律及楔形因子数学解析模型的描述;讨论了扩充型动态楔形板对射线深度剂量和射野外周边剂量的影响。研究了瓦里安Eclipse7.3AAA、PBC算法和Pinnacle9.0的自适应卷积算法中关于EDW的计算精度,发现三种算法计算EDW时AAA算法的计算精度最高。使用乳腺癌保乳术后的13例放疗病例做治疗计划,分别在对穿照射野使用相同角度的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分析剂量分布得出使用动态楔形板能降低患侧肺的受量,尤其低剂量区降低明显,V5最多降低11.9%;治疗跳数方面也是动态楔形板比物理楔形板明显减少,楔形角度越大,减少越明显。从乳腺癌的临床使用可见,与物理楔形板相比,动态楔形板优势明显。最后尝试建立动态楔形板全面的质量保证体系,其中的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不断发现并改进。
刘江[4](2013)在《SIEMENS PRIUMS M 5176直线加速器物理楔形及动态楔形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SIEMENS PRIUMS M 5176直线加速器中物理楔形因子和动态楔形因子影响因素,并得出结论,为临床准确使用该因子提供依据。方法:在固体水膜体中利用指形电离室对6 MV和10 MV射线束下不同角度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分别测量加和不加楔形滤片时的剂量率来计算楔形因子。通过测量不同角度的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在固定照射野(10 cm×10 cm)的不同深度下的楔形因子来研究楔形因子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对于楔形因子随射野的变化规律,还测量了不同角度的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在固定深度(d=10 cm)下的不同射野大小的楔形因子。结果:深度对于物理楔形板的楔形因子较为明显,深度增加时楔形因子增大,且随着楔形角的增大变化更明显。对于物理楔形板,当深度由最大深度1.5 cm增加到10 cm时,对于6 MV物理楔形板,它们楔形因子最大为60°增加约3.29%;对于10 MV物理楔形板,楔形因子最大为60°增加了约1.50%。对于6 MV动态楔形板,楔形因子最大为60°增加了1.01%、对于10 MV动态物理楔形板,楔形因子增加了约0.9%;物理楔形因子与射野大小有一定关系。它随着射野增大而增大,楔形因子最大为60°增加了约7.8%对于6 MV能量;楔形因子最大为60°增加了约8.0%对于10 MV能量。与物理楔形因子不同看到动态楔形因子受射野大小影响很小。它随着射野增大和楔形度数的增大而增大但是不明显的,它们楔形因子最大为60°分别为对1.0%对于6 MV和0.8%对于10 MV能量。结论:深度和射野对于物理楔形因子及动态楔形因子都有影响。但动态楔形因子的影响较小,且动态楔形板在治疗中要比物理楔形板优越。尽管动态楔形板在调试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在临床剂量计算时使用动态楔形板时对比剂量的影响相对于物理楔形板来说要小很多,因此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因尽量使用动态楔形板来作为剂量分布的调整。
王艳菊,房彤,高峰,刘博,任健[5](2012)在《6MV-15MV下物理楔形因子和动态楔形因子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能量下,Varian21EX直线加速器中物理楔形因子和动态楔形因子受照射野大小和深度的影响。方法:在固体水膜体中利用0.6 cc电离室对6 MV和15 MV射线束下不同角度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分别测量加和不加楔形滤片时的剂量率来计算楔形因子。通过测量不同角度的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在固定照射野(10 cm×10 cm)的不同深度下的楔形因子来研究楔形因子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对于楔形因子随射野大小的变化规律,还测量了不同角度的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在固定深度(d=10 cm)下的不同射野大小的楔形因子。为了更好地分析物理楔形因子与动态楔形因子的差异,引入了相对楔形因子NWF。结果:深度对于物理楔形板的楔形因子较为明显,深度增加时楔形因子增大,且随着楔形角的增大变化更明显。对于150、300、450、600的物理楔形板,当深度由最大深度增加到20 cm时对于6 MV能量楔形因子分别增加了1.86%、3.79%、4.99%、7.95%;对于15 MV能量1.29%、1.35%、1.49%、2.03%。而动态楔形因子随深度变化不明显,最大变化不到1%。射野大小对于物理楔形因子也有一定的影响,楔形因子随射野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幅度不大;而对于动态楔形板,在6 MV和15 MV射线束下楔形因子受射野的增大都有明显的减小。对于100、150、200、250、300、450、600的动态楔形板,从参考射野(10 cm×10 cm)到最大射野,楔形因子分别减少了7.91%、11.04%、14.08%、16.96%、19.7%、28.03%、35.89%对于6 MV和5.72%、8.17%、10.41%、12.85%、15.08%、21.82%、30.59%对于15 MV能量。结论:对于物理楔形板,深度和射野大小都对物理楔形因子有影响,所以临床剂量计算时必须考虑深度和射野大小对物理楔形因子的影响并对它进行修正。对于动态楔形板,深度对动态楔形因子影响较小,在临床剂量计算时可以忽略;而射野大小对动态楔形因子影响比较明显,在临床剂量计算时只须考虑相对射野楔形因子。
柏晗,王丽,崔建国,赵彪,潘香[6](2012)在《Elekta Motorized Wedge 6MV X-ray楔形因子特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Elekta motorized wedge楔形因子随射野宽度和测量深度的变化特性。方法:对Elekta Precise直线加速器6 MV X-ray,用Farmer 2571指形电离室和美国Capintec 192剂量仪,在固定测量深度的条件下,逐步扩大射野,实测获得15°,30°,45°,60°四个角度楔形板的楔形因子随射野宽度的变化特性;在固定射野宽度的条件下,逐步改变测量点的深度,实测获得15°,30°,45°,60°四个角度楔形板的楔形因子随测量深度的变化特性;同时,将每个实测到得的楔形因子与Elekta Precise TPS 2.12模拟实测条件输出的楔形因子进行了对比。结果:Elekta motorized wedge楔形因子随射野宽度和测量深度的增加而变大,呈现线性变化。当FSZ<20 cm×20 cm时,楔形因子随射野宽度线性变化的斜率比较大,当FSZ>20 cm×20 cm时,楔形因子随射野宽度线性变化的斜率比较小,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小于射野宽度。Elekta Pre-cise TPS 2.12模拟实测条件输出的楔形因子与实测得到的相近,偏差较小。结论:当FSZ<20 cm×20 cm时,宽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不能忽略,因此处方剂量计算时应先求得等效方野,而后用该等效方野对应的楔形因子进行楔形野的处方剂量计算;当FSZ>20 cm×20 cm时,可以采用20 cm×20 cm测得的楔形因子进行楔形野的处方剂量计算;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可忽略,可以将参考深度(水下10 cm)获得的楔形因子用于所有的深度。
刘振桁,杨文,吴弟群,曹洋,唐武兵[7](2012)在《动态楔形因子在肿瘤放射治疗临床剂量计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动态楔形技术即在加速器治疗时用计算机控制铅门的运动以使X线在所设定的照射野和深度处得到治疗所需要的楔形等剂量线分布,以代替传统的物理楔形板。在1978年,P.K.Kijewski等人[1]提出动态楔形技术(DW)之后,上个世纪90年代,John.P.Gibbons[2]提出了将动态楔形技术应用于临床,并对Varian加速器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Siemens医用直线加速器报道尚少。方法:本文以Siemens Primus医用直线加速器为研究对象,在水箱中放入0.6 cc电离室并与NE2620型剂量仪相连,分别对6 MV和15 MV光子线在dmax深度处进行测量。通过实验,找出适合Siemens Primus医用直线加速器的动态楔形临床剂量计算公式。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按照经验公式所拟合出来的公式与通过与Siemens Primus医用直线加速器的动态楔形因子的计算公式及公式中出现的参量[3]的理论值比较,即文中的公式理论值与实验值的比较,在用于临床时,我们发现,实验拟合出来的公式满足临床要求,误差结果在1%~2%内。结论:对于Siemens Primus加速器,在应用动态楔形技术时,对于对称野在临床剂量计算过程中,可以不考虑EDWF值,即与常规剂量计算一样。
李小波,徐本华,陈远贵,黄妙云,林智星[8](2011)在《二维半导体阵列应用于动态楔形板二维平面剂量的测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利用二维半导体阵列(Mapcheck)测量Varian动态楔形板二维平面剂量的方法。方法与材料:(1)在CMS XIO治疗计划系统(TPS)建立一个模体,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上设置一定条件的射野计算并输出二维剂量平面分布图。(2)用标定后的Mapcheck逐一测量治疗计划系统给定的条件射野及楔形角,并用测量结果与TPS计算结果比较。(3)比较不同照射野及动态楔形角的水下深度5 cm的绝对剂量,并分析。结果:Mapcheck测量的二维平面剂量结果与TPS计算的结果通过率都在98%以上。Mapcheck测量与TPS计算水下深度5 cm剂量相差都在正负0.8%范围内。结论:利用Mapcheck测量动态楔形板的二维平面剂量的方法是可行的,测量结果准确,且精度较高,方便、快速。
丁永军,张宏忠,周虎,凌新圳[9](2011)在《食管癌放疗中楔形因子随肿瘤深度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中楔形因子随肿瘤深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方法对加速器输出的15 MV和6 MV X射线经由不同材料组成的水箱模体中进行测量,并用TPS系统模拟相关过程。结果 6 MV X射线的楔形因子出现明显的随肿瘤深度的增加而变大;15 MV X射线由于自身能量特别高,变化不明显。这种变化随着楔形板的度数增大而增大。结论在食管癌的放疗中,不但要考虑到胸部自身的组织密度组成,还要根据肿瘤的深度选择适当的楔形板和能量。
胡杰,陶建民,张莹,张颖[10](2011)在《放射治疗楔形照射野应用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指出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实践,详细说明了楔形照射野应用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确保楔形照射野剂量计算精度达到WHO有关放射治疗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要求。
二、直线加速器楔形因子与照射野和测量深度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线加速器楔形因子与照射野和测量深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广义平均数学公式在射野等效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医用加速器光子线相对剂量因子的自动化测量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三种数学公式射野等效准确性的应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治疗计划系统数据采集项目及注意事项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探讨加速器相对剂量因子测量和计算的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扩充型动态楔形板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动态楔形板(DW)的历史回顾 |
1.2 动态楔形板的应用现状 |
1.2.1 动态楔形板与物理楔形板的比较 |
1.2.2 动态楔形板的使用状况 |
1.3 动态楔形板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对动态楔形板的研究 |
1.3.2 国外对动态楔形板的研究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案 |
第2章 扩充型动态楔形板的工作原理 |
2.1 楔形板的相关概念 |
2.1.1 楔形角的定义 |
2.1.2 楔形因子的定义 |
2.1.3 一楔合成原理 |
2.1.4 楔形板临床应用方式 |
2.2 动态楔形板的工作原理 |
2.2.1 治疗用STT表的形成步骤 |
2.2.2 实例说明治疗用STT表形成 |
2.3 动态楔形板的工作步骤 |
第3章 扩充型动态楔形板的剂量特性 |
3.1 扩充型动态楔形板的楔形因子的剂量特性 |
3.1.1 对称方野楔形因子的变化规律 |
3.1.2 离轴方野楔形因子的变化规律 |
3.1.3 楔形因子随测量深度的变化规律 |
3.1.4 楔形因子与下叶准直器大小的关系 |
3.2 扩充型动态楔形板的楔形因子的计算 |
3.2.1 使用Excel编写楔形因子计算公式 |
3.2.2 使用Matlab画图验证对称方野时楔形因子计算公式的准确性 |
3.2.3 使用Matlab画图验证离轴方野时楔形因子计算公式的准确性 |
3.3 扩充型动态楔形板对射线深度剂量和射野外周边剂量的影响 |
3.3.1 动态楔形板对射线深度剂量的影响 |
3.3.2 动态楔形板对射野外周边剂量的影响 |
3.4 扩充型动态楔形板与物理楔形板的剂量特性比较 |
第4章 验证治疗计划系统中EDW模型的准确性 |
4.1 验证三种算法模型计算楔形因子的精度 |
4.1.1 验证三种算法模型计算对称方野楔形因子的精度 |
4.1.2 验证三种算法模型计算离轴射野楔形因子的精度 |
4.2 三种算法计算射野的剂量分布曲线与实测值比较 |
4.3 三种算法的分析 |
第5章 扩充型动态楔形板的临床应用 |
5.1 应用动态楔形板和物理楔形板对受照乳腺和患侧肺剂量分布的影响 |
5.1.1 应用动态楔形板和物理楔形板后靶区剂量均匀性指数的比较 |
5.1.2 应用动态楔形板和物理楔形板后患侧肺DVH参数的比较 |
5.1.3 应用动态楔形板和物理楔形板后等中心层面剂量分布的Gamma分析 |
5.2 应用动态楔形板和物理楔形板时治疗跳数的比较 |
5.3 动态楔形板的临床应用 |
第6章 扩充型动态楔形板的质量保证 |
6.1 建立动态楔形板质量保证体系的原则 |
6.2 动态楔形板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
6.2.1 原始测量部分 |
6.2.2 治疗计划系统中关于动态楔形板部分算法的验证 |
6.2.3 直线加速器的常规检测 |
6.2.4 使用动态楔形板治疗时的特殊检测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6MV-15MV下物理楔形因子和动态楔形因子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楔形因子测量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楔形因子与深度的关系 |
3.2 楔形因子与射野大小的关系 |
4 结论 |
(6)Elekta Motorized Wedge 6MV X-ray楔形因子特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7)动态楔形因子在肿瘤放射治疗临床剂量计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讨论 |
3 结论 |
(8)二维半导体阵列应用于动态楔形板二维平面剂量的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食管癌放疗中楔形因子随肿瘤深度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及体模 |
1.2 实施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放射治疗楔形照射野应用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楔形板的优缺点 |
2 物理楔形板对辐射质的影响 |
3 物理楔形板楔形因子的影响因素 |
4 物理楔形板重复性精度和到位精度对剂量学的影响 |
5 加物理楔形板后射野剂量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
6 动态楔形板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四、直线加速器楔形因子与照射野和测量深度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瓦里安扩充型动态楔形板的蒙特卡罗模拟与验证[J]. 戴振晖,招什武,杨耕,朱琳,张白霖,朱远湖,靳怀志,王学涛,张煜. 核技术, 2017(12)
- [2]广义平均数学公式在射野等效中的应用研究[D]. 李金凯.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6)
- [3]扩充型动态楔形板的临床应用[D]. 金晓丽. 清华大学, 2013(07)
- [4]SIEMENS PRIUMS M 5176直线加速器物理楔形及动态楔形分析[J]. 刘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08)
- [5]6MV-15MV下物理楔形因子和动态楔形因子的比较[J]. 王艳菊,房彤,高峰,刘博,任健.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06)
- [6]Elekta Motorized Wedge 6MV X-ray楔形因子特性的初步研究[J]. 柏晗,王丽,崔建国,赵彪,潘香.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04)
- [7]动态楔形因子在肿瘤放射治疗临床剂量计算中的应用[J]. 刘振桁,杨文,吴弟群,曹洋,唐武兵.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03)
- [8]二维半导体阵列应用于动态楔形板二维平面剂量的测量[J]. 李小波,徐本华,陈远贵,黄妙云,林智星.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1(06)
- [9]食管癌放疗中楔形因子随肿瘤深度变化的研究[J]. 丁永军,张宏忠,周虎,凌新圳.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1(05)
- [10]放射治疗楔形照射野应用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J]. 胡杰,陶建民,张莹,张颖.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