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诉讼法学填空题练习及答案(论文文献综述)
王典[1](2018)在《高三法学学习方法及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高三法学的学习是最需要耐心的一门学科,在文科中占的比重也是非常重要。我们在学习法学的时候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性、理论性、逻辑性。我们会发现,在法学学习与以他课程的学习有相似之处,也有它自身的学科特点。高中时期学习法学,能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便以后学习的时候能更加轻松,所以在高三的时候掌握好学习方法是学好法学的基础和保障。
李媛辉[2](2016)在《法学教学中模拟法庭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完善》文中认为模拟法庭是法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方法。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法律实务操作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律思维,但模拟法庭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模拟法庭准备"过程"不充分,模拟法庭的庭审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为优化模拟法庭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模拟法庭教学活动时间与过程的安排,注重学生参与庭审活动的广泛性,注重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并重,注重庭审后文字资料的归档和考核环节。优化后的模拟法庭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司法职业的角色意识。
刘为勇[3](2016)在《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文中提出清末文官制度变革是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宏大背景下进行的。清末朝廷对传统文官制度进行变革,在形式上,是为了配合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实质上,则是为了走向近代世界和实行开明专制,这也是清末预备立宪何以从官制改革“入手”的根本原因。当然,其他因素对清末文官制度变革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譬如,旧有文官制度缺陷所致变革思潮的推助以及客观实践的引领等因素,对引起清末文官制度变革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末文官选拔制度之变革,始于清末科举制度变革。作为清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度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至清末时期,由于科举本身存有的制度缺陷,使其遭遇到了非常明显的制度性困境。为能选拔出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清廷开始着手对传统科举制度进行变革。但变革的步伐未能跟上时人的主观假想,且在清末重臣的劝进下,清廷最终决定停废科举。在决定停废科举前,其实清廷就已开始仿照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以着手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新式文官选拔制度。清末时期,新式文官选拔制度主要包括学堂选官制度、游学生选官制度、议员选举制度、司法官考选制度等。当然,在构建新式文官选拔制度时,清廷也刻意保留了部分传统文官选拔制度规范。譬如,保留了捐纳、贡生、荫生等传统文官选拔制度规范。清末时期,由于文官出现了立法、行政、司法类别的分野,于此,清末文官候用人员类别也发生了显着变化。为使文官任用更符合近代文官制度发展规律,清末朝廷对清代传统官缺制度作出了重大变革。其中,官缺不分满汉及单一化设置是其变革的重大成果。随之,清廷在移植并吸纳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官等制度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创设了新式官等制度,并致清末文官任用权限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清末时期,传统文官的“补缺”规范也出现了显着变革,不仅在文官的升补和调补规范方面发生了变化,州县官的任用规范更是发生了重大变革。与此同时,清末文官回避制度和分发学习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官的权利和义务是文官制度内的重要规范内容。在清代,传统文官所享有的权利更多的是集中在经济方面的权益上。譬如,文官享有俸禄、公费和役食权等。而文官的义务更多地是体现在为皇权服务方面。譬如,忠君、不得擅权的义务等。清季最后十年,由于国家政体的逐步转型,且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制约,文官权利与义务就相应地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在文官权利方面,单就薪俸制度而言,由于国家政体逐步改变,清代传统俸禄制度开始向近代化迈进,这主要体现在按劳取酬原则的基本确定上,即职务薪俸制度开始确立。从总体上看,清末文官的权利内容虽有所扩展,但仍过偏狭,文官权利并未得到系统的法律保障。在义务方面,清末时期文官义务大致上与清代传统文官义务相类似,但有些义务内容却出现了较大变化。对文官政务行为进行考核与监督,无论是在近现代抑或古代,各国统治者均极为重视,清代也不例外。清末时期,由于国家机构至少在形式上分立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类型。所以,清末时期的文官考核和监督制度随之也呈现出了理论上的新特点。严格意义上讲,清末时期,除文官的京察、大计以及都察院的监察制度仍然存在外,还初步出现了准代议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对文官行为进行监督的制度。毫不夸张地说,至清末时期,清代传统的文官考核和监督制度已开始发生“质变”。这种“质变”可体现在文官考核与科道监察制度变革、准代议机关监督制度、司法行政机关对审判机关之监督等诸多方面。清末时期,清廷对文官奖励和惩戒制度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变革。在奖励方面,有清一代,对文官的奖励规范十分丰富,但核心集中在文官的奖叙制度上。清末时期,随着文官制度的变革,文官奖励制度也在固守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清季最后十年,清廷根据朝臣的建议,正式颁行了各项勋章章程。自此,源自西方的勋章制度正式在古老的中华帝国“落地”。在惩戒制度方面,按旧例,清代文官的惩戒主要分为行政惩戒和司法惩戒两大类。清末时期,文官的惩戒制度在类型上已发生变化,不仅保留了既有的行政惩戒和司法惩戒制度,还出现了纠弹、诉愿、行政诉讼等近代文官惩戒制度之雏形。以后见分析,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的参照系就是近代西方文官制度。清廷移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之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弥补自身传统文官制度的缺陷,进而以实现吸纳先进、齐一法制的主观愿望。但在变革传统文官制度的过程中,清廷也刻意保留了部分传统文官制度规范,而保留的目的则是为了维护“本体”。从总体上看,变革后的清末文官制度当属近代文官制度范畴。在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遗产中,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的主要成果,在损益的基础上,还是被民国历届政府给承继了下来。可以说,清末文官制度变革既有成功之处,也有诸多教训。当回望并总结清末文官制度变革时,我们可发现其虽有诸多方面值得今人反思,但也仍有诸多“资源”以供今人吸收和借鉴。
吴倩倩[4](2014)在《我国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现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自1998年实行秘书资格鉴定以来,秘书规模不断扩大,秘书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至今十六年来,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一定程度地契合了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职业需求,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鉴定作出贡献。但是当前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并不完善,存在鉴定权属不合理、鉴定标准不完善、考试内容设置不合理、考试信度和证书含金量低等问题,以致鉴定证书未能起到实际作用。本文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议转移鉴定权属,放权于职业秘书协会,联合秘书事务所;依托高职院校和高等院校,重视行业参与,发挥产学合作的作用;建议制定《秘书法》加强制度保障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证书知名度;建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能力为核心,制定通用化的职业标准,要与秘书专业教学合理契合,增设一级秘书,划为“三级九段”;建议严格把关报考标准,认真审查报考资格,完善试题库,改革鉴定内容,重视速记技能,改革鉴定形式和方法,建构合理的考评员队伍,建立督察机制。
阚丁丁[5](2014)在《苏教版五年制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及其教学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学习和知识理论、写作行为宏观操作机制理论、教材编制理论三个方面的视角,对该教材应用文写作板块进行研究,分析了教材应用文写作板块结构和内容构成,认为教材在应用文写作方面有一定创新,如:注重将学生的日常写作需求和职业写作需求相结合,整体注重情境设置,示例贴近学生实际,强调实际运用等。结合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调查,分析了教材存在的不足,如:呈现的写作知识类型不全面,选择应用文文体标准不明确,写作情境设置不完善,编写体例陈旧,例文不够精当和典范,写作练习质量有待提升等。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建议,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对教材完善方向提出建议:拓宽编写思路,优化教材结构,完善教材内容,开发配套资料。针对教材目前现状,提出具体运用和教学对策:倡导教学改革,更新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理念,改变训练的方法,改进对学生写作的评价,搭建网络资源平台;加强教材整合,变分散为集中;提升教师应用文写作能力、科研水平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水平等。
宁博[6](2013)在《NF银行H省分行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进一步加速和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力资源在银行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多数银行不仅认识到人力资源是银行的生存和成功的关键,还认识到人力资源已超过资本资源成为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首要资源。银行迫切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的能力与素质,以便更好的服务于银行的发展,为银行创造更多的效益。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学习,提升员工人力资本持续升值,可以达到提升银行业绩和实现战略规划的目的,银行要想保持并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将持续的人力资源培训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重视员工的培训与学习。面对银行业业务和技术的日益趋同,银行间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转向深层次的人力资本竞争。NF银行H省分行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NF银行H省分行为研究对象,以该银行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找出培训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运用培训与学习的理论,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法,在组织架构、培训讲师、培训流程、课程设计、培训保障等方面,对NF银行H省分行人力资源培训体系进行了重点的优化设计。本文希望优化后的培训体系能够对NF银行H省分行员工培训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促进银行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增强NF银行H省分行的核心竞争力。
方瑜[7](2013)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以来,学校成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而思想品德课程则承担了普及学生法律知识,提升学生法律素养的首要使命。作为教学的一大环节,作业很早以前便受到了国内外教育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它既是巩固学生所学课本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教师反思教学活动重要手段。设计、布置、完成以及评价课堂及课后作业,不仅能有效地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检测,提供有效的改善教学的信息,还能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为师生的进一步交流提供了平台。因此,本文第一部分以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设计现状为立足点,深入教学前沿,通过分析当前思想品德课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研究这一课题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从作业设计的重要性角度展开论述,着重说明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设计在教学以及学生法律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及设计原则,主要以教育心理学中道德成熟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为依据加以思想品德课作业设计的设计原则,为思考作业设计具体策略做好铺垫。第四和第五部分笔者紧密结合教材资源、教学要求这两大方面分别详细阐述了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的内容设计、形式设计,并结合探讨影响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若干因素,以达到学校思想品德法制教育之育人目的。最后辅以案例解析,力求达到生动直观,以期为思想品德课一线教师提供若干理论指导。
骆小成[8](2008)在《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文中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自我效能感对人类的行为起着核心的、普遍的作用。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学习的重要动因。然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问题,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还属于空白。学习是初中生最主要的生活。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随着年段增高、任务加重、同伴学业竞争压力加大、师生关系的紧张,学生一定程度上感到了学习的枯燥乏味,体验到学习上的失败,学习自我效能感下降,再加上懒惰、其它功课不良学业的影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学习的无助感,乃至放弃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影响到了人格地健康成长。为此我们进行了思想品德课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本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行动研究等方法,以部分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用自编的问卷调查表为主要研究工具,以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老师主编的《学习适应性测验手册》为辅助性、旁证性的研究工具,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课学习自我效能感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师生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访谈。在此基础上,结合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提出了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操作策略,并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言对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学习自我效能感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开展研究的原因、意义。第二部分:对国内外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三部分:对思想品德课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第四部分:集中论述了培养初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及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策略包括环境优化策略、心理疏导策略、示范引领策略、主体探究策略、多元评价策略、课程建设策略等方面。第五部分:阐述了研究结论,同时对相关困惑问题进行了讨论。
李文杰[9](2004)在《关于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学生的平时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反馈平台,在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要发挥平时作业的重要作用,作业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目前法学专业作业在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通过分析,提出法学专业作业设计应具有的特点和思考。
高警兵[10](2001)在《民事诉讼法学填空题练习及答案》文中提出1)诉讼是指( )和诉讼参加人以及其他( ),为解 决争议依法进行的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依法产生的关系的总和。“诉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诉讼仅指始于( )、终于( )或调解;广义的诉讼除包含狭义的诉讼的内容以外,还包括( )。 2)诉讼的三个基本阶段包括:( )、审判(调解)、( );诉讼的类别包括:( )、( )和( )。 3)民事诉讼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诉讼活动,即( ),如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起诉、( )活动、法院的( )、市理、裁判( )和执行活动;二是( ),即在前者的基础上必然形成的法院分别同( )、诉讼代理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 )与( )关系。 4)民事诉讼法是( ),是法院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必须遵循的( )、( )和程序;也是一切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 ),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各主体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的( );是保证民事诉讼( )、( )进行的法律。
二、民事诉讼法学填空题练习及答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事诉讼法学填空题练习及答案(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三法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观学习法 |
二、宏观学习法 |
三、用习题巩固知识 |
四、阅读经典、研读法条 |
(2)法学教学中模拟法庭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学教学实施模拟法庭教学方法的优势 |
(一)培养学生法律实务操作的技能 |
(二)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律思维 |
二、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模拟法庭的准备过程不充分 |
(二)模拟法庭的庭审效果不理想 |
三、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进一步完善 |
(一)科学安排模拟法庭上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环节 |
1.前期准备 |
2.庭审排演 |
3.嘉宾点评 |
4.正式庭审 |
(二)注重学生参与庭审活动的广泛性 |
(三)在模拟法庭上强调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 |
(四)重视庭审后文字资料的归档和考核 |
四、模拟法庭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 |
(一)提高了学生法律实践的能力 |
(二)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
(三)增强了学生司法职业角色的意识 |
(3)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关于本文题目的几点说明 |
(一)“清末”之辩 |
(二)“文官”之解 |
(三)“制度”之析 |
三、既有研究状况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
(二)简要评述 |
四、本文研究的思路、结构及其方法论 |
(一)本文研究的思路、结构 |
(二)本文的方法论 |
第一章 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的历史语境 |
一、走向近代世界 |
(一)“近代世界”是一个非中国主体化的历史标签 |
(二)文化的天下观之转变 |
(三)对“近代世界”初步摩仿的失败 |
二、决定仿行宪政 |
(一)清末“新政”的实施及其制度困境 |
(二)决定仿行宪政 |
(三)清末预备立宪何以从官制改革入手 |
三、其他因素对文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
(一)旧有文官制度缺陷所致变革思潮之推助 |
(二)客观实践之引领 |
第二章 清末文官选拔制度变革 |
一、清末科举制度之变革及其停废 |
(一)科举制度及其在清末时期所遇制度性困境 |
(二)科举制度在清末时期的变革 |
(三)科举制度在清末时期的最终停废 |
二、清末新式文官选拔制度的创构 |
(一)学堂选官制度 |
(二)游学生选官制度 |
(三)议员选举 |
(四)司法官考选制度 |
(五)直省提法司及巡警道属官考选 |
三、旧有文官选拔制度的沿袭及微调 |
(一)捐纳 |
(二)贡生 |
(三)荫生 |
四、清末文官选拔制度变革的特点和评价 |
(一)重学堂、重专业 |
(二)旧制与新章并存 |
第三章 清末文官任用制度变革 |
一、清末文官任用制度基础规范变革 |
(一)清末候用人员类别变化 |
(二)清末官缺制度变革 |
(三)新式官等制度创设及任用权限结构变革 |
二、清末文官补缺规范变革 |
(一)清末文官升补规范变革 |
(二)清末文官调补规范变革 |
(三)清末州县官“停部选”及其补缺制度变革 |
(四)议员当选制度构建 |
(五)其它文官补缺规范变革 |
三、清末文官任用之相关制度规范变革 |
(一)回避制度变革 |
(二)分发学习制度变革 |
第四章 清末文官权利与义务变化 |
一、文官之权利 |
(一)薪俸 |
(二)办公经费 |
(三)休息权及请假权 |
(四)结社集会自由权 |
(五)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
(六)身份保障权 |
二、文官之义务 |
(一)不得玩忽职守,贻误工作之义务 |
(二)不得拒绝执行上级作出的决定和命令之义务 |
(三)依法执行职务的义务 |
(四)受教育培训的义务 |
三、几点分析 |
(一)清末文官的权利内容虽有所扩展,但仍过偏狭 |
(二)关于清末文官权利的真实性问题 |
(三)关于清末文官薪俸制度改革的宏观评价 |
第五章 清末文官考核与监督制度变革 |
一、清末文官考核与科道监察制度变革 |
(一)清末文官考核制度变革 |
(二)科道监察制度变革 |
二、准代议机关监督 |
(一)清末准代议机关与行政机关之关系 |
(二)清末准代议机关监督行政之具体内容 |
(三)清末准代议机关监督行政之程序规范 |
(四)清末准代议机关监督行政之实效分析 |
三、清末司法行政机关对审判机关之监督 |
(一)清末法部及提法司对审判机关之监督 |
(二)清末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之监督 |
第六章 清末文官奖励与惩戒制度变革 |
一、文官奖励 |
(一)旧有奖叙制度及其变通 |
(二)勋章 |
二、文官惩戒 |
(一)行政惩戒 |
(二)司法惩戒 |
(三)纠弹制度 |
(四)行政诉讼 |
第七章 清末文官制度变革之宏观评析 |
一、移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基本内核以形成新式制度规范 |
(一)移植和吸纳近代西方权力分立思想 |
(二)初步移植和吸纳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相关原则 |
(三)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相关具体规范内容的摩仿 |
二、在变革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官制度部分旧式因子的保留 |
(一)皇权维护原则及其制度规范实质的保留 |
(二)国家本位原则及其制度规范实质的保留 |
(三)家族主义原则及其制度规范实质的保留 |
三、移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规范及部分保留传统文官制度规范的原因 |
(一)移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规范:吸纳先进、齐一法制 |
(二)部分保留清代传统文官制度规范:本体维护 |
四、变革后的清末文官制度性质评判 |
(一)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理念具有原初近代性 |
(二)清末文官制度之关键制度规范具有近代性 |
(三)清末文官制度所服务之政体已呈现原初近代性 |
结语 |
一、清末文官制度变革中值得肯定和有继承价值的经验 |
(一)变革具有一定程度的系统性 |
(二)具体制度变革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 |
(三)具体制度规范设计注重实操性 |
二、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的教训 |
(一)制度变革的非渐进性 |
(二)制度变革的非适度性 |
(三)变革后的制度规范非完全国情适应性 |
三、启示 |
(一)不断健全和完善制度本身是公务员制度题中应有之义 |
(二)健全和完善公务员制度内具有共通性的重点环节 |
(三)健全和完善公务员制度具体规范应紧扣实操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4)我国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2 我国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2.1 鉴定权属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2.2 鉴定标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2.3 鉴定执行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3 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分析及其借鉴意义 |
3.1 英国职业资格证书的运营机制与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
3.2 英国职业标准的制定方法、内容和结构及对我国的启示 |
3.3 英国职业证书评定的核心内容、考核主要形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
4 提升秘书职业资格鉴定水平的对策和思考 |
4.1 加强制度保障和加大宣传力度 |
4.2 转移鉴定权属,放权于相关机构 |
4.3 改革和完善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的标准 |
4.4 鉴定流程的改革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秘书国家职业标准(1998 年版) |
附录二:秘书国家职业标准(2003 年版) |
附录三:秘书国家职业标准(2006 年版) |
附录四:高等、高职院校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归纳表 |
附录五: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个人调查问卷报告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5)苏教版五年制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及其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概述 |
第一节 对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分析的理论视角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知识论 |
三、写作行为宏观操作机制理论 |
四、教材编制理论 |
第二节 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构成 |
一、内容系统 |
二、单元结构 |
三、编写体例 |
第三节 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的特点 |
一、将日常需求和职业需求相结合 |
二、引入情境设计 |
三、力求贴近学生实际 |
四、强调实践操作 |
第二章 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教学现状 |
第一节 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教”的现状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学”的现状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完善建议 |
第一节 拓宽编写思路 |
一、明确职教语文课程的定位 |
二、重新认识应用文写作能力要求 |
三、推动教材内容教学化 |
四、借鉴任务导向模式 |
第二节 优化教材结构 |
一、摒弃综合组元式结构 |
二、设置应用文独立模块或分册 |
第三节 完善教材内容 |
一、以基础实用为原则选择文体 |
二、要有时代气息 |
三、精选示范例文 |
四、充实训练习题 |
第四节 开发配套资料 |
一、完善配套教学用书 |
二、开发数字化资源 |
第四章 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教学对策 |
第一节 倡导教学改革 |
一、更新应用文写作教学理念 |
二、改变应用文写作训练模式 |
三、改进应用文写作教学评价 |
四、搭建应用文写作网络资源平台 |
第二节 加强教材整合 |
一、单元内读写结合 |
二、应用文写作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
第三节 提升教师水平 |
一、教师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提高教师水平的主要着力点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NF银行H省分行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人力资源培训相关理论综述 |
2.1 培训的概念与发展 |
2.1.1 培训的概念 |
2.1.2 培训的发展阶段 |
2.2 培训与知识管理体系理论 |
2.2.1 知识管理理论 |
2.2.2 银行业的知识管理 |
2.2.3 学习型组织 |
2.3 培训体系相关理论综述 |
2.3.1 培训讲师体系 |
2.3.2 培训运营体系 |
2.3.3 培训课程体系 |
2.3.4 培训保障体系 |
2.4 培训效果评估理论综述 |
2.4.1 培训效果评估概念 |
2.4.2 培训评估的模型 |
2.4.3 培训效果转化理论 |
2.5 现代培训发展趋势 |
2.5.1 能力模型 |
2.5.2 学习地图 |
第三章 NF银行H省分行培训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NF银行H省分行概述 |
3.1.1 银行经营现状 |
3.1.2 省分行组织架构 |
3.1.3 人力资源概况 |
3.2 NF银行人力资源培训现状 |
3.2.1 人力资源培训组织 |
3.2.2 人力资源培训的指导思想 |
3.2.3 人力资源培训的基本原则 |
3.2.4 重点人才培养战略的总体目标 |
3.2.5 重点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要求 |
3.3 NF银行H省分行人力资源培训存在问题分析 |
3.3.1 培训问卷调查 |
3.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3.1.2 调查问卷分析 |
3.3.2 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NF银行H省分行培训体系优化设计 |
4.1 培训体系设计的总体构思 |
4.1.1 培训体系优化设计的发展方向 |
4.1.2 培训体系优化设计的日标 |
4.1.3 优化后的培训体系框架 |
4.1.4 培训体系优化设计的三年规划 |
4.2 调整培训组织架构 |
4.2.1 培训组织架构调整的原则 |
4.2.2 成立培训管理部门 |
4.2.3 培训管理部门的新角色 |
4.2.4 培训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
4.3 培训讲师体系优化设计 |
4.3.1 内部讲师体系的建立的步骤 |
4.3.2 内部讲师管理 |
4.3.3 外部讲师选择与管理 |
4.4 培训运营体系优化设计 |
4.4.1 培训需求分析 |
4.4.2 制定培训计划 |
4.4.3 培训实施优化 |
4.4.4 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 |
4.4.4.1 培训评估体系概述 |
4.4.4.2 反应层次的评估 |
4.4.4.3 学习层次的评估 |
4.4.4.4 行为层次的评估 |
4.4.4.5 绩效层次的评估 |
4.5 培训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
4.5.1 建立培训课程体系的原则 |
4.5.2 胜任能力分析 |
4.5.3 培训课程设计 |
4.5.4 培训课程体系建立 |
4.5.5 构建NF银行学习地图 |
4.6 培训保障体系优化设计 |
4.6.1 升级学习管理系统 |
4.6.2 优化培训制度 |
4.6.3 完善行政支持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中学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现状 |
(三) 概念界定 |
(四) 研究意义和方法 |
二、 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
(一) 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法律素质 |
三、 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 |
(一) 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 |
(二) 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三) 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设计的目标要求 |
四、 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内容设计 |
(一) 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内容设计的教材资源 |
(二) 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内容设计的考量因素 |
(三) 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内容设计的案例分析 |
五、 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形式设计 |
(一) 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形式设计的教材资源 |
(二) 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形式设计的考量因素 |
(三) 思想品德法制教育作业形式设计案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概述 |
(二)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
1. 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 |
2. 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其它学习变量关系的研究 |
3. 学习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的研究 |
4. 对学生整体性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研究 |
5. 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学科教学领域应用的研究 |
二.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 现状调查及分析 |
1. 调查工具 |
2. 调查对象 |
3. 数据统计 |
4. 结果及分析 |
(二) 影响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分析 |
三.培养思想品德课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及初步成效 |
(一) 培养策略 |
1. 环境优化策略 |
2. 心理疏导策略 |
3. 示范引领策略 |
4. 主体探究策略 |
5. 多元评价策略 |
6. 课程建设策略 |
(二) 取得的初步成效 |
1. 学生的变化 |
2.老师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得到了提高 |
3.理论研究的成效:总结出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六大策略 |
四.研究结论与问题讨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问题讨论 |
1.问卷的编制的进一步规范问题 |
2.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科特殊性问题 |
3.思想品德课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内在机制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关于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学专业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1. 脱离教学进度,缺乏系统性 |
2. 形式陈旧,缺乏启发性 |
3. 有的课程题量太大,且大都是对教材内容的复述 |
4. 大多数作业题与期末考试题在题型、题量和内容上相似,作业变成为期末考试的演练 |
5. 设计不够规范,随意性较大 |
二、平时作业的意义及重要性 |
1. 是开放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 |
2. 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必要途径 |
3. 是实现教学全过程监控的重要措施 |
三、关于平时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
1. 系统性 |
2. 启发性 |
3. 针对性 |
4. 实践性 |
5. 适量性 |
四、民事诉讼法学填空题练习及答案(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三法学学习方法及策略[J]. 王典. 高考, 2018(28)
- [2]法学教学中模拟法庭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完善[J]. 李媛辉. 中国林业教育, 2016(03)
- [3]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D]. 刘为勇. 苏州大学, 2016(08)
- [4]我国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现状研究[D]. 吴倩倩. 暨南大学, 2014(04)
- [5]苏教版五年制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及其教学对策研究[D]. 阚丁丁.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6]NF银行H省分行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优化设计[D]. 宁博. 山东大学, 2013(11)
- [7]中学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作业设计研究[D]. 方瑜.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1)
- [8]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D]. 骆小成. 杭州师范大学, 2008(S2)
- [9]关于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J]. 李文杰.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02)
- [10]民事诉讼法学填空题练习及答案[J]. 高警兵. 当代电大,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