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告中的品牌线索(论文文献综述)
姚斐思[1](2021)在《产品描述创意的说服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商务的不断繁荣,加之物流系统的成熟和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消费者已习惯足不出户,在网上浏览或购买产品。在此背景下,企业花费了大量精力开发最佳的产品展示策略以吸引消费者。尽管产品外观对于在线营销环境是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产品描述对于消费者在线上环境中做出购买决策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为此,企业常以创意的方式撰写产品描述。其中最常见的类似于广告创意的执行技巧,即采用类比思维方式的修辞技巧,例如比喻和拟人等,将高创意的产品描述呈现给消费者。而与之相对的则是低创意的产品描述,此类产品描述不使用此类修辞技巧,其中运用的大多词句均保留其字面意义。但是,对于面对各类营销信息而身经百战的消费者而言,产品描述创意是否确能发挥其效;如果相比于低创意产品描述,高创意产品描述的说服优势确实存在,那说服效应又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上述说服效应是否存在边界条件。这些都是企业需要明晰的议题,以采取更合理的产品描述方式吸引消费者,刺激消费。本文结合广告创意的研究成果,依托说服知识模型,运用实验研究法,探究了产品描述创意的说服效应,即产品描述创意对消费者行为意愿的直接影响,感知投入、感知信息强度、产品态度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解释水平、信息卷入度以及信任线索的调节作用。其中,本文采纳包含功用维度和享乐维度的产品态度,同时将行为意愿细分为购买意愿和门店访问意愿。研究构建了产品描述创意的说服效应模型,明确了产品描述创意说服效应的作用机制,并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因此,本文在以下三个方面贡献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首先,研究一在产品描述创意对行为意愿说服效应的探索中,基于详尽可能性模型,引入解释水平作为调节变量,构建单调节研究框架。通过四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低创意的产品描述,高创意的产品描述对消费者的行为意愿具有显着的说服效应,对高解释水平的个体而言,该说服效应会增强;反之,说服效应会削弱。其次,基于研究一,在探讨产品描述创意对产品态度的说服效应研究中,研究二结合详尽可能性模型,引入信息卷入度作为调节变量,构建被调节的中介研究框架。通过三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低创意的产品描述,高创意的产品描述对产品态度具有显着的说服效应;在信息卷入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产品描述创意对产品态度的说服效应增强,从而促进行为意愿;反之,上述说服效应减弱。最后,结合研究二,研究三在产品描述创意对感知投入和感知信息强度并列说服效应的探讨中,依托读者反应理论和启发-系统模型,引入信任线索作为调节变量,构建被调节的并列中介和链式中介研究框架。通过三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低创意的产品描述,高创意的产品描述对感知投入和感知信息强度具有显着的说服效应。在高信任线索的情境下,上述说服效应增强,从而进一步促进产品态度和行为意愿;而低信任线索的情境下,上述说服效应减弱。本研究系统探讨在电子商务情境中,产品描述创意的说服效应,对于创意营销信息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企业生成的创意营销信息的说服效应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路径。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各大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更好地设计产品描述,呈现产品优势,以实现扩大消费需求提供决策借鉴;并为消费者理性购物,警惕消费主义陷阱提供理论洞见。
王嘉欣[2](2021)在《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自2013年开始出现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凭借春晚舞台权威性强、受众面广的特点,并结合春节的节日氛围,在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家国情怀、展示中国名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2013年至2020年的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以电影符号学和广告符号学为理论依据,运用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常见的符号及文化内涵,运用电影符号学分析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语言符号和人物身份如何参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的表意过程,并运用广告符号学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的创意表现如何更好的发挥广告的说服作用,总结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和看法。在视觉符号中,节日符号象征着民俗文化,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也渲染了春节热闹的节日氛围;地域符号则彰显地方特色,引起观众共鸣;科技符号反映时代特征,记录生活变化;色彩符号展示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在听觉符号中,音乐配合广告主题,暗示人物心理变化,声响诉诸解释项参与构建表意,人声传递直接信息,揭示情绪变化。在语言符号中,话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文字升华广告主题。在身份构建中,个体身份实现了家国同构的文化认同,集体身份召唤集体记忆构建家国情怀,他者身份则通过划分自我与他者的区别,强化内部统一性,实现跨文化交流与认同。在创意表现中,央视春晚公益广告通过鲜明的叙事特点、真实的情感诉求和多元的表现手法引起观众的注意,并通过显性伴随文本和生成伴随文本帮助观众理解影片中构建的意义。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在特色文化展示、广告情感传递、年份特征标记、观众参与度四方面存在不足,并提出细化特色文化、丰富多元情感元素、突出年份特征、引导观众互动的建议。通过对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文本分析,笔者希望未来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能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以更好地发挥公益广告的宣传作用,弘扬主旋律,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周雷[3](2021)在《诉求、代言人、认知方式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公益广告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校园内,自杀、早孕等事件时有发生,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其中,生命教育公益广告在塑造正确的生命观念、行为上具有重要作用,而此类广告的效果则是关键。以广告诉求为中心的广告效果一直是广告研究中的重点,广告诉求是在广告作品中用来表达广告内容,以影响受众态度和行为的表现元素和表现方法。以往的研究对何种诉求更好持不同的观点,但对生命教育主题公益广告的效果研究一直是缺失的。广告本质上是一种说服,从说服理论上讲,“说服信息、说服者、被说服者”都是说服效果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大都从一方面或两个方面出发,很少有研究能从这三个方面完整地去探讨广告效果。本文则基于完整的说服理论,通过三个正式实验,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公益广告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预实验用来筛选感性、理性的广告材料和明星、专家代言人。实验一从说服信息出发,通过单因素设计,采用情景模拟法,探讨在生命教育主题公益广告中何种诉求效果更好;实验二从说服者和说服信息出发,探讨两者对广告效果的交互影响;实验三从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被说服者出发,探讨三者对广告效果的交互影响。结果发现:1、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主题的公益广告,感性诉求的广告效果要好于理性诉求;2、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主题的公益广告,当广告诉求为感性时,使用明星代言人的广告效果会更好;当广告诉求为理性时,明星和专家无显着差异;3、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主题的公益广告,当被试认知方式为场依存时,感性诉求的广告和明星代言的广告会有更好的广告效果;当被试认知方式为场独立时,不同诉求类型和代言人类型的公益广告没有显着差异。总之,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主题的公益广告中,带有感性元素的广告具有更好的生命教育效果,且对认知方式为场依存的大学生,采取感性诉求或明星代言的广告效果会更好。此研究为提升校园公益广告的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张安然[4](2021)在《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如今,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日常经营活动中成为主流,消费者参与社会责任活动为社会公益做贡献的意愿也越来越强。在此背景下,将慈善捐款与消费者产品购买关联在一起的善因营销被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青睐,它不仅可以使企业实现社会责任承担和产品销售促进的双重收益,也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获得帮助他人的满足感,公益事件也在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作用下得以改善和发展。以往企业和学者们主要关注活动的设计制定和传播推广,而对善因营销的结果披露重视不足。学者们仅简要粗略地分析了应该披露哪些方面的内容以及披露透明度的重要性,缺少对具体某一方面内容深入细致的研究,企业善因营销结果披露的效果也参差不齐,这与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不无关系。捐款帮助公益事件是善因营销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故也是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善因营销中的公益事件,企业是直接的捐赠方,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企业捐赠的根本前提条件,故企业和消费者对于捐款帮助公益事件都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角色主体。那么,企业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对于捐款帮助公益事件应该突出强调谁的角色作用呢?实践观察表明,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对于捐款帮助公益事件存在突出强调企业的角色作用和突出强调消费者的角色作用两种,且后者引发的消费者口碑传播强于前者。这一作用关系的内在机制或作用路径是什么?是否有边界条件?过去还没有学者对此进行探究。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在对导向以及各种情境下不同类型导向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的概念用于说明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关于捐款帮助公益事件突出强调的角色问题,并将其分为企业导向和顾客导向两种类型,探究其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影响的作用机制。更具体地说,首先,本文探究了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的直接影响,即企业导向和顾客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的差异性影响(实验研究一);其次,本文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探究了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影响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的作用路径,即消费者-企业认同的中介作用(实验研究二);最后,本文基于信息整合理论和可及性-可诊断性理论,从活动特征和企业本身两个方面探究了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影响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的边界条件,即,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实验研究三)和企业声誉(实验研究四)的调节作用。在通过预实验选取适当的企业产品和公益事件等实验材料的基础上,本文开展了四个正式实验,借助SPSS23.0和AMOS23.0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上述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会影响消费者的口碑传播意愿。更具体地说,实验研究一发现,在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顾客导向比企业导向引起的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更高,而且,无论是企业导向还是顾客导向的善因营销结果披露都高于无结果披露情境下消费者的口碑传播意愿。第二,消费者-企业认同对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与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间的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实验研究二在使用不同产品作为实验材料以及更一般的消费者作为被试再次检验角色导向影响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主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了消费者-企业认同的中介作用,即在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相比企业导向,顾客导向引起的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水平更高,进而口碑传播意愿也越高。第三,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对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与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间的关系有显着的调节作用且被消费者-企业认同所中介。实验研究三的结果表明,当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较低时,相比企业导向,顾客导向引起的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更高;而当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较高时,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没有显着影响,即顾客导向和企业导向引起的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没有显着差异。此外,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的调节作用被消费者-企业认同所中介。第四,企业声誉对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与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间的关系有显着的调节作用且被消费者-企业认同所中介。实验研究四的结果表明,对于声誉较高和声誉中等的企业,其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顾客导向比企业导向引起的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更高;而对于声誉较低的企业则相反,即其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顾客导向引起的消费者口碑传播低于企业导向引起的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而且,企业声誉对角色导向与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被消费者-企业认同所中介。概括来说,本文通过四个实验研究首先证实了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关于捐款帮助公益事件突出强调消费者或顾客角色作用的顾客导向比突出强调企业角色作用的企业导向在引起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方面存在积极效应,其次探明了其作用路径,即消费者-企业认同的中介作用。此外,本文还发现了顾客导向(相比企业导向)积极效应的两个边界条件:一是善因营销活动特征——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当契合度较高时,顾客导向的积极效应被抑制;二是企业本身属性——企业声誉,对于声誉较低或者说不好的企业,顾客导向的积极效应被逆转。本文的研究聚焦于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关于捐款帮助公益事件突出强调企业的角色作用还是突出强调消费者的角色作用的问题,提出并界定了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的概念,以新的思路对善因营销领域尤其是善因营销的结果披露进行了探析和探究。本文实证研究了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的直接影响、作用路径及边界条件,揭示了善因营销结果披露影响消费者反应的内在机制,弥补了善因营销领域对消费者角色外行为研究的不足,也从整体上丰富了善因营销的研究内容。在实践管理应用方面,本文不仅有为企业如何通过善因营销提升与消费者的关系以及更好地实现长期收益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指导的战略方面的管理应用启示,还有为企业如何进行善因营销结果披露的具体操作策略方面的启示:一是企业不仅应该对善因营销最终产生的对公益事件的捐赠额等结果进行披露,还应该注意突出强调企业还是消费者角色作用的表述问题;二是企业可以通过在结果披露中采用顾客导向来弥补善因营销活动中企业-公益事件低契合度的不足;三是企业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采用何种角色导向对捐款帮助公益事件进行表述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声誉水平决定。
张梦[5](2021)在《短视频信息流广告体验设计策略研究 ——以抖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着人与信息的连接方式,短视频以其“新、短、快”的特点逐渐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巨大的流量引导者,抖音也成为了很多商家或品牌的营销阵地,信息流广告是抖音营销体系中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目前,信息流广告在质量和用户心理接纳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商业化过程已经影响了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决定用户是否持续使用某一互联网产品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如何平衡用户体验与商业之间关系”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将抖音的信息流广告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用户体验和广告效果理论,从设计学角度切入,对抖音短视频用户的广告行为、用户体验要素、抖音信息流广告设计要素进行分析,并根据用户体验要素和设计要素的映射关系,构建体验设计模型和提出体验设计策略。本文首先通过抖音短视频信息流广告用户行为分析,将用户广告行为划分为吸引、协同和共建三个体验阶段。其次通过用户深度访谈法确定每个体验阶段对应的体验类型,即感知体验、过程体验和归属体验,提取用户深度访谈结果中的关键词,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关键词的共现关系进行探索,从而归纳出每个体验类型和每个广告效果类型所包含的体验要素(即感知体验包含美观性、合意性、利益性和原生性,过程体验包含可信性、娱乐性、全面性和独特性,归属体验包含品牌、经验和价值),构建基于三个体验阶段的用户体验模型。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抖音短视频信息流广告的设计模块、设计要素和用户偏好度进行研究分析,归纳为内容设计、视频设计和广告设计三个设计模块,其中内容设计模块包含开场白、文案、产品内容和价值内容四个设计要素,视频设计模块包含时长、场景、画面、背景音乐、形式、字幕、配音和特效八个设计要素,广告设计模块包含广告类型、磁贴、行动号召、产品相关信息展示、落地页和抖音主页六个设计要素;然后结合用户体验阶段,分别构建吸引阶段、协同阶段和共建阶段的设计模型。最后通过基于三个体验阶段的用户体验模型和抖音短视频信息流广告设计模型的映射关系,构建体验设计模型,并基于以上研究分别提出吸引阶段、协同阶段和共建阶段的体验设计策略,希望能对抖音信息流广告和用户体验相关领域有一定程度上的补充,为抖音信息流广告的设计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王倩男[6](2021)在《绿色广告信息策略对消费者态度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是21世纪人类面对的重大挑战,国家层面不断出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加强对公众的环保理念教育培养,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基于此,引导公众建立绿色消费理念,建设全民环保型社会是我国乃至整个世界范围里的重大问题,因此探索绿色信息策略对买方积极态度的建立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课题。目前来看学者研究不同信息框架对购买行为的重要作用,但缺乏对其内部情感变量的研究以及态度形成机制的研究;进一步的,关于广告信息策略的研究多集中于广告中的文字信息,而较少专门从广告中的图片角度出发深刻研究自然视觉形象在绿色营销中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在详尽可能性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以及注意力恢复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探讨(1)广告中的语言信息:合理信息策略对绿色品牌联想、消费者态度及其延伸机制的重要作用;(2)广告中的图形信息:自然视觉形象对虚拟自然感知构建以及消费者绿色品牌联想和广告态度等情感因素的促进作用。在文献整理以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研究假设,并建立了“信息刺激—消费者内部情感(绿色品牌联想、虚拟自然感知)—绿色消费者态度(广告、品牌、品类)”的理论模型。通过两个实验,着重研究:(1)广告信息策略的选择:表达方式框架*尺度框架的交互效用(2)自然视觉形象的重要作用(3)情感机制:绿色品牌联想与虚拟自然感知在进一步消费者响应中的连接作用。(4)延伸机制:验证了内在情感机制的中介作用。在假设验证中,本文选择了实验设计的方法,共调查1248(实验一:935+实验二:313)名被测者,深入研究他们对不同广告信息作出的反应情况。最终从验证结果来看,本文证明的主要结论有:(1)对于绿色广告中的语言信息来说,目标框架与尺度框架的交互作用能够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的绿色品牌联想、绿色态度,损失框架搭配大尺度框架的效果最佳;(2)对于绿色广告中的图形信息来说,使用自然视觉形象能够有效激发消费者虚拟自然感知的形成,并进一步建立绿色品牌联想与积极的消费者态度。(3)消费者响应的延伸机制,我们验证了消费者虚拟自然感知、绿色品牌联想、广告态度、品牌态度的中介作用,有利于更好的解释情感形成过程。因此本研究认为,在绿色营销中,绿色广告中文字信息图片信息都十分重要,其中图片的选择应该选择宜人优美的自然类视觉形象以模拟场景并唤醒消费者环保意识;在文字策略方面,选择大尺度框架展现绿色行为的累积效应,同时强调非绿色消费的损失或伤害,更能够让消费者认识到‘小’举动能够带来的‘大’危害,起到警示作用,最终引导形成积极的绿色态度;最后,在延伸机制中,我们证明了消费者态度的激活扩散,这启示我们现代营销,同品类产品某种程度上是命运‘共同体’,行业整体良好口碑需要每一个参与品牌、企业的共同维护。
吴鑫[7](2021)在《广告诉求与信息双面性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 ——基于绿色涉入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的广告宣传多是积极正面的信息,各种各样代表“好”的形容词层出不穷,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且极易产生信息疲劳。信息双面性在一贯的赞颂宣传中呈现双面信息,能打破常规思维让消费者感受到一定的新颖性,在引起消费者关注的同时提高信息的说服效果。过去对双面信息的研究多是基于负面属性信息本身的特点,其实在不同的语境中双面信息亦会呈现不同的说服效果。广告诉求是使用非特定和具有创意的表达方式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的利益属性,引起消费者关注,通过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积极的态度从而促进购买意愿,把信息双面性与广告诉求相匹配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绿色涉入度是指个体对于产品的节能环保信息所投入的关注程度以及自身对生态保护相关信息的关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消费者决策。绿色涉入度高的消费者对绿色信息质量要求更高,会付出更多努力去分析理解信息;绿色涉入度低的消费者表现为对绿色信息本身内容不太关注,更注重直观感受。根据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消费者存在两种信息加工路径,使用中枢路径加工信息时启动了功能一致性机制,消费者会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与搜集更多的证据来分析广告内容。使用边缘路径加工信息时,启动了形象一致性机制,消费者对广告中的商品信息不再重点关注,仅仅依靠边缘线索来做出感性判断。显然高绿色涉入度消费者启动的是中枢路径,低绿色涉入度消费者启动的是边缘路径。广告诉求(抽象诉求vs.具体诉求)与信息双面性(单面信息vs.双面信息)在绿色涉入度的调节下存在不同匹配效果,引入绿色涉入度作为调节变量是本文的另一个创新点。本文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和匹配理论,构建了广告诉求和信息双面性在绿色涉入度调节下的匹配效应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理论模型。使用2(信息双面性:单面信息vs.双面信息)×2(广告诉求:抽象诉求vs.具体诉求)的组间设计,并通过三个实验加以验证。研究发现:(1)高绿色涉入度条件下,广告诉求中具体诉求对消费者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更显着,即高绿色涉入度的消费者在选购绿色产品时更偏好于具体诉求;(2)低绿色涉入度条件下,单面信息对消费者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更显着,即低绿色涉入度的消费者在选购绿色产品时更偏好单面信息;(3)高绿色涉入度条件下,具体诉求与双面信息匹配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更显着;低绿色涉入条件下,抽象诉求与单面信息匹配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更显着。本研究将丰富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为企业绿色产品营销提供参考。
丁俊[8](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黄慧慧[9](2021)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大鹏微电影广告叙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影视设备、互联网媒体的快速发展,微电影广告的拍摄和制作进入一个新的高速扩张阶段,以导演为首的网红广告在国内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张大鹏作为广告行业“网红导演”群体的突出代表,其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再现了当代女性生存现状,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义气质和温和的叙事表达方式。同时,这种艺术表达恰巧被控制话语体系下的商业市场所接受,并为很多受众所喜爱,给影视广告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增添了一个当代案例。因此,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解读张大鹏微电影广告,有别于一般影视广告领域语境下单纯的叙事研究,更是一种对女性主义进行全新伸张的尝试。本篇论文以张大鹏微电影广告为研究文本,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对张大鹏微电影广告的叙事进行深入剖析。首先,对张大鹏其人及作品进行了简单介绍,解释了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对张大鹏微电影广告的研究缘由。其次,梳理了女性主义在中国商业社会里的发展动态,并回答了张大鹏微电影广告作为其发展动态的一支,是如何在叙事中体现了女性主义特质;最后,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叙事分析,对张大鹏微电影广告提出了批评和议鉴,以期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郑苑仪,王霏[10](2021)在《代言人性别匹配性及其视线方向对广告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从性别逆向代言广告情境出发,结合自我报告式量表与眼动追踪记录方法,详细探讨了代言人性别匹配性以及其视线方向对女性商品广告的注意与态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对于女性商品广告,采用同性代言人更利于提升受众对于广告信息的快速注意,而采用异性代言人时受众对商品、广告与品牌态度评价更积极。另外,异性代言人的注视线索能更有效地引导受众的注意转移过程,进一步提高对广告的态度评价;而在采用女性代言人时则无此差异,体现了二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结论验证了性别逆向代言广告的实效性,并提供了注视线索研究的新发现,对广告代言人设计具有一定启示。
二、广告中的品牌线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告中的品牌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1)产品描述创意的说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与产品描述相关的研究现状 |
1.2.2 与产品描述创意说服效应相关的研究现状 |
1.2.3 与说服情境中边界条件相关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
2.1 核心构念的界定 |
2.1.1 产品描述创意的界定 |
2.1.2 与说服效应相关的构念界定 |
2.1.3 与边界条件相关的构念界定 |
2.2 读者反应理论 |
2.3 双系统加工模型 |
2.3.1 详尽可能性模型 |
2.3.2 启发-系统模型 |
2.4 产品描述创意说服效应的理论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品描述创意说服效应及边界条件的模型构建 |
3.1 产品描述创意的说服效应 |
3.1.1 产品描述创意对行为意愿的影响 |
3.1.2 产品态度的中介作用 |
3.1.3 感知投入和感知信息强度的并列中介作用 |
3.2 产品描述创意说服效应的边界条件 |
3.2.1 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 |
3.2.2 信息卷入度的调节作用 |
3.2.3 信任线索的调节作用 |
3.3 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 |
3.3.1 模型构建 |
3.3.2 研究设计思路与方法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解释水平调节作用下产品描述创意的说服效应检验 |
4.1 解释水平调节作用下的实证研究框架 |
4.2 解释水平调节作用下的实验研究 |
4.2.1 实验一分类和举例任务下解释水平调节作用 |
4.2.2 实验二社会距离影响下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 |
4.2.3 实验三不同关键词影响下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 |
4.2.4 实验四个体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 |
4.3 讨论 |
4.3.1 理论贡献 |
4.3.2 研究启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信息卷入度调节作用下产品描述创意的说服效应检验 |
5.1 信息卷入度调节作用下的实证研究框架 |
5.2 信息卷入度调节作用下的实验研究 |
5.2.1 实验一平台优惠券影响下信息卷入度的调节作用 |
5.2.2 实验二消费者需求刺激下信息卷入度的调节作用 |
5.2.3 实验三产品限定和预定优惠刺激下信息卷入度的调节作用 |
5.3 讨论 |
5.3.1 理论贡献 |
5.3.2 研究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信任线索调节作用下产品描述创意的说服效应检验 |
6.1 信任线索调节作用下的实证研究框架 |
6.2 信任线索调节作用下的实验研究 |
6.2.1 实验一推荐博主的来源可信度影响下信任线索的调节作用 |
6.2.2 实验二品牌信任影响下信息线索的调节作用 |
6.2.3 实验三社会新闻刺激下信任线索的调节作用 |
6.3 讨论 |
6.3.1 理论贡献 |
6.3.2 研究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I |
附录 II |
附录 III |
附录 IV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六、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央视春晚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 |
一、央视春晚是一种“新仪式” |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是一种“新民俗” |
第二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题建构与插播作用 |
一、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题建构 |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插播作用 |
第二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符号中的文化意涵 |
第一节 视觉符号:传递文化价值 |
一、节日符号:传承民俗文化,烘托热闹氛围 |
二、地域符号:展示风土人情,勾起民众共鸣 |
三、科技符号:贴合时代文化,记录生活变化 |
四、色彩符号:彰显中国特色文化 |
第二节 听觉符号:交代辅助信息 |
一、音乐服务于广告主题和人物心理 |
二、声响借助相似性表意并诉诸解释项 |
三、人声传递信息和揭示变化 |
第三节 语言符号:突出广告主旨 |
一、话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
二、文字升华广告主题 |
第三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中的身份构建 |
第一节 个体身份的表达 |
一、个体的多重身份 |
二、家国文化的意义建构 |
第二节 群体身份的建构 |
一、勾勒社会群像,唤醒集体记忆 |
二、从小我到大我,构建家国情怀 |
第三节 “他者”身份的构建 |
一、通过界定“他者”来界定自身 |
二、通过构建“他者”来强化自身同一性 |
三、通过互为“他者”进行跨文化传播 |
第四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文本创意 |
第一节 多元方式呈现广告创意 |
一、叙事特点鲜明多样 |
二、情感诉求深入人心 |
三、表现手法引人入胜 |
第二节 伴随文本强化创意表现 |
一、生成伴随文本辅助观众理解广告主题及创意 |
二、显性伴随文本加持意义构建 |
三、解释性伴随文本吸引观众注意力 |
第五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策略 |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存在的问题 |
一、特色文化展示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人心 |
二、广告情感单一且压抑,与过年氛围相矛盾 |
三、年份特征过于弱化,缺少时代感和独特性 |
四、解释性伴随文本较少,广告知名度、讨论度较低 |
第二节 对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一、细化特色文化,推出系列央视春晚公益广告 |
二、丰富多元情感元素,打造明快广告画风 |
三、总结过往,展望未来,突出年份特色 |
四、善用解释性伴随文本,引发大众关注与互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诉求、代言人、认知方式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公益广告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公益广告 |
1.1.1 公益广告界定和特征 |
1.1.2 公益广告的相关研究 |
1.2 广告诉求方式 |
1.2.1 广告诉求的概念及分类 |
1.2.2 广告诉求的加工机制 |
1.2.3 广告诉求的相关研究 |
1.3 广告代言人 |
1.3.1 广告代言人的概念和分类 |
1.3.2 广告代言人的理论依据 |
1.3.3 广告代言人的相关研究 |
1.4 认知方式 |
1.4.1 场认知方式的概念和分类 |
1.4.2 认知方式的测量 |
1.4.3 场认知方式的相关研究 |
1.5 广告效果测量 |
1.5.1 广告效果的概述 |
1.5.2 广告效果的测量及方法 |
2 问题提出 |
2.1 以往研究不足 |
2.2 研究思路和假设 |
2.3 研究意义 |
3 实验一诉求类型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
3.1 预实验:诉求类型材料的确认 |
3.1.1 实验目的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2 正式实验 |
3.2.1 实验目的 |
3.2.2 实验假设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实验结果 |
3.3 讨论和小结 |
4 实验二诉求、代言人类型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
4.1 预实验:代言人类型的确定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结果 |
4.2 正式实验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实验假设 |
4.2.3 实验方法 |
4.2.4 实验结果 |
4.3 讨论与小结 |
5 实验三诉求、代言人类型对不同场认知个体广告效果的影响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假设 |
5.3 实验方法 |
5.3.1 被试 |
5.3.2 实验设计 |
5.3.3 实验材料 |
5.3.4 实验程序 |
5.4 实验结果 |
5.5 讨论与小结 |
6 总讨论与总结论 |
6.1 总讨论 |
6.2 总结论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善因营销相关研究 |
2.1.1 善因营销的概念内涵 |
2.1.2 善因营销的类型划分 |
2.1.3 消费者对善因营销的反应 |
2.1.4 影响消费者对善因营销反应的因素 |
2.2 角色导向相关研究 |
2.2.1 导向与角色导向的概念内涵 |
2.2.2 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的定义 |
2.3 口碑传播意愿相关研究 |
2.3.1 口碑传播意愿的概念内涵 |
2.3.2 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因素 |
2.3.3 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作用 |
2.4 消费者-企业认同相关研究 |
2.4.1 消费者-企业认同的概念内涵 |
2.4.2 消费者-企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
2.4.3 消费者-企业认同的影响作用 |
2.5 契合度相关研究 |
2.5.1 契合度的概念内涵 |
2.5.2 契合度的影响作用 |
2.6 企业声誉相关研究 |
2.6.1 企业声誉的概念内涵 |
2.6.2 企业声誉的影响作用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假设提出与理论模型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1.1 社会认同理论 |
3.1.2 信息整合理论 |
3.1.3 可及性-可诊断性理论 |
3.2 研究假设提出 |
3.2.1 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的直接影响假设 |
3.2.2 消费者-企业认同的中介作用假设 |
3.2.3 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的调节作用假设 |
3.2.4 企业声誉的调节作用假设 |
3.3 理论模型构建 |
3.3.1 模型框架构建 |
3.3.2 实验研究安排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研究一: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的直接影响 |
4.1 预实验 |
4.1.1 公益事件及企业产品的选取 |
4.1.2 角色导向的操控材料预检验 |
4.2 实验一设计 |
4.2.1 实验操控 |
4.2.2 实验样本 |
4.2.3 实验过程 |
4.3 实验一结果 |
4.3.1 样本特征 |
4.3.2 操控检验 |
4.3.3 信效度检验 |
4.3.4 假设检验 |
4.4 实验一小结 |
第5章 实验研究二:消费者-企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
5.1 预实验 |
5.1.1 企业产品的选取 |
5.1.2 角色导向的操控材料预检验 |
5.2 实验二设计 |
5.2.1 实验操控 |
5.2.2 实验样本 |
5.2.3 实验过程 |
5.3 实验二结果 |
5.3.1 样本特征 |
5.3.2 操控检验 |
5.3.3 信效度检验 |
5.3.4 假设检验 |
5.4 实验二小结 |
第6章 实验研究三: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的调节作用 |
6.1 预实验 |
6.1.1 不同水平契合度的公益事件的选取 |
6.1.2 角色导向的操控材料预检验 |
6.2 实验三设计 |
6.2.1 实验操控 |
6.2.2 实验样本 |
6.2.3 实验过程 |
6.3 实验三结果 |
6.3.1 样本特征 |
6.3.2 操控检验 |
6.3.3 信效度检验 |
6.3.4 假设检验 |
6.4 实验三小结 |
第7章 实验研究四:企业声誉的调节作用 |
7.1 预实验 |
7.1.1 企业声誉的操控材料预检验 |
7.1.2 角色导向的操控材料预检验 |
7.2 实验四设计 |
7.2.1 实验操控 |
7.2.2 实验样本 |
7.2.3 实验过程 |
7.3 实验四结果 |
7.3.1 样本特征 |
7.3.2 操控检验 |
7.3.3 信效度检验 |
7.3.4 假设检验 |
7.4 实验四小结 |
第8章 实验结果讨论与管理应用启示 |
8.1 实验结果讨论 |
8.1.1 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直接影响的实验结果讨论 |
8.1.2 消费者-企业认同中介作用的实验结果讨论 |
8.1.3 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调节作用的实验结果讨论 |
8.1.4 企业声誉调节作用的实验结果讨论 |
8.2 管理应用启示 |
8.2.1 战略层面的管理应用启示 |
8.2.2 策略层面的管理应用启示 |
第9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9.1 研究结论与理论贡献 |
9.1.1 研究结论 |
9.1.2 理论贡献 |
9.1.3 研究创新点 |
9.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短视频信息流广告体验设计策略研究 ——以抖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2章 用户体验与抖音信息流广告 |
2.1 用户体验理论 |
2.1.1 用户体验概念 |
2.1.2 用户体验要素 |
2.2 信息流广告 |
2.2.1 原生广告 |
2.2.2 信息流广告 |
2.3 抖音信息流广告概述 |
2.3.1 抖音营销体系 |
2.3.2 抖音信息流广告样式及分类 |
2.3.3 抖音信息流广告特点 |
2.3.4 抖音用户群体特征 |
2.4 广告效果理论 |
2.4.1 广告效果的概念界定 |
2.4.2 广告效果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抖音信息流广告用户体验研究 |
3.1 不同广告效果中用户广告行为的体验阶段划分 |
3.1.1 用户广告行为中的体验阶段划分 |
3.1.2 转化效果和品牌效果体验阶段确定 |
3.2 不同体验阶段中用户体验类型确定 |
3.2.1 用户体验影响因素调研与分析 |
3.2.2 基于用户体验阶段的用户体验类型确定 |
3.3 不同体验类型对应的影响因素关键词确定 |
3.3.1 社会网络分析 |
3.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3 基于块模型的不同体验类型对应的影响因素关键词分析 |
3.4 抖音信息流广告用户体验模型 |
3.4.1 不同体验类型对应的用户体验要素确定 |
3.4.2 用户体验要素的具体含义 |
3.4.3 用户体验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抖音信息流广告设计研究 |
4.1 基于用户体验阶段的抖音信息流广告设计分析 |
4.1.1 设计模块 |
4.1.2 设计要素 |
4.2 用户在不同体验阶段对广告设计要素的偏好度调研 |
4.2.1 调研目的与问卷设计 |
4.2.2 调研实施与问卷回收 |
4.2.3 问卷结果分析 |
4.3 基于用户体验阶段的抖音信息流广告设计模型 |
4.3.1 吸引阶段设计模型 |
4.3.2 协同阶段设计模型 |
4.3.3 共建阶段设计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抖音短视频信息流广告的体验设计策略 |
5.1 抖音短视频信息流广告的体验设计模型 |
5.2 吸引阶段体验设计策略 |
5.2.1 精准且频次适度的个性化推荐 |
5.2.2 质量为首,多维度设置“吸引点” |
5.3 协同阶段体验设计策略 |
5.3.1 内容为王,提供用户价值 |
5.3.2 多维度证明广告可信度辅助用户决策 |
5.4 共建阶段体验设计策略 |
5.4.1 搭建抖音营销体系,让用户“有迹可循” |
5.4.2 丰富信息呈现方式,帮助用户追溯产品记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2.1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 |
6.2.2 展望 |
附录1 用户深度访谈问题提纲 |
附录2 抖音短视频信息流广告问卷调查 |
附录3 论文图片及表格来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实践活动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绿色广告信息策略对消费者态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现实背景和意义 |
1.1.2 研究理论背景和意义 |
1.2 主要内容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绿色广告 |
2.2 广告信息框架 |
2.2.1 广告信息框架的概念 |
2.2.2 广告信息框架的分类 |
2.3 绿色品牌联想 |
2.4 虚拟自然感知 |
2.5 消费者态度 |
2.5.1 广告态度 |
2.5.2 品牌态度 |
2.5.3 品类态度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假设模型 |
3.1 研究模型的理论基础 |
3.1.1 详尽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 |
3.1.2 激活扩散理论(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
3.1.3 注意力恢复模型(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ART) |
3.2 广告中的语言信息: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 |
3.2.1 绿色广告信息匹配框架对绿色品牌联想的影响 |
3.2.2 绿色广告信息匹配框架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 |
3.2.3 消费者绿色品牌联想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 |
3.2.4 绿色品牌联想、绿色广告态度和绿色品牌态度的中介作用 |
3.2.5 广告中的语言信息研究:模型构建 |
3.3 广告中的图形信息: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 |
3.3.1 自然视觉形象对消费者虚拟自然感知和绿色品牌联想的影响 |
3.3.2 自然视觉形象对消费者广告态度的影响 |
3.3.3 虚拟自然感知对绿色品牌联想、绿色广告态度的影响 |
3.3.4 虚拟自然感知、绿色品牌联想的中介作用 |
3.3.5 广告中的图形信息研究:模型构建 |
第4章 研究一 绿色广告中语言信息的研究 |
4.1 研究实验设计 |
4.2 变量操纵与测量 |
4.2.1 匹配效应的操纵与控制变量操纵 |
4.2.2 相关变量的测量 |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4.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4.4 信度检验 |
4.4.5 效度检验 |
4.4.6 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的检验 |
4.4.7 信息框架匹配的交互效应分析 |
4.5 假设检验结果与讨论 |
第5章 研究二 绿色广告中图形信息的研究 |
5.1 研究实验设计 |
5.2 变量测量 |
5.3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5.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4.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4.3 信度检验 |
5.4.4 效度检验 |
5.4.5 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的检验 |
5.4.6 方差分析 |
5.5 假设检验结果与讨论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6.3.1 研究局限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研究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研究二调查问卷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广告诉求与信息双面性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 ——基于绿色涉入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相关研究 |
2.2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相关研究 |
2.3 绿色涉入度的相关研究 |
2.4 广告诉求的相关研究 |
2.5 信息双面性的相关研究 |
2.6 小结 |
第3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3.2 假设推演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调研对象的选择 |
4.2 调研方法的选择 |
4.3 实验情景设计 |
4.4 问卷设计 |
第5章 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
5.1 实验一 |
5.2 实验二 |
5.3 实验三 |
5.4 假设检验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企业绿色营销实践的建议 |
6.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问卷附录 |
问卷1 |
问卷2 |
问卷3 |
在校期间参与课题 |
(8)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大鹏微电影广告叙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一章 张大鹏其人及作品分析 |
第一节 人物背景介绍 |
第二节 人物作品分析 |
一 品牌广告的女性主义文化需求 |
二 张大鹏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取向 |
第二章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大鹏微电影广告 |
第一节 女性主义在中国广告社会里的发展动态 |
一 西方女性主义及其对广告的影响 |
二 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及其在广告中的展现 |
第二节 张大鹏微电影广告的女性主义叙事特质 |
一 从叙事思路说起:商业职能与故事叙事的融合 |
二 女性主义与故事价值——审美经济特性 |
三 女性主义与角色塑造——叙事多元特质 |
四 女性主义与影视类型——家庭矛盾为主线的结构特征 |
第三章 张大鹏微电影广告批评 |
第一节 张大鹏女性主义视角的叙事是折衷还是另辟蹊径? |
第二节 张大鹏叙事是走入死循环还是为后人建立了一个新范式? |
第三节 应该如何定义张氏影像在中国商业影视广告的地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10)代言人性别匹配性及其视线方向对广告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一)代言人性别匹配因素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
(二)代言人视线方向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
三、实证研究 |
(一)研究方法 |
1.被试 |
2.实验设计 |
3.实验材料 |
(1)面孔测评 |
(2)实验广告设计 |
4.实验设备及程序 |
(二)研究结果 |
1.广告注意:眼动数据分析 |
(1)所有被试分析 |
(2)注意转移效应被试分析 |
2.态度指标数据分析 |
(1)所有被试分析 |
(2)注意转移效应被试分析 |
四、结论与讨论 |
(一)讨论 |
(二)结论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局限与展望 |
四、广告中的品牌线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品描述创意的说服效应研究[D]. 姚斐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研究[D]. 王嘉欣. 兰州大学, 2021(12)
- [3]诉求、代言人、认知方式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公益广告效果的影响[D]. 周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作用机制研究[D]. 张安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5]短视频信息流广告体验设计策略研究 ——以抖音为例[D]. 张梦. 山东大学, 2021(12)
- [6]绿色广告信息策略对消费者态度影响研究[D]. 王倩男. 山东大学, 2021(02)
- [7]广告诉求与信息双面性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 ——基于绿色涉入度的研究[D]. 吴鑫.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8]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9]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大鹏微电影广告叙事分析[D]. 黄慧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代言人性别匹配性及其视线方向对广告效果的影响[J]. 郑苑仪,王霏.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