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愿意来华工作的加拿大亚太管理合作项目优秀学员(一)(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毛和荣[2](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黎黄瑛[3](2019)在《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研究 ——以TM汉语培训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教育和培训的国际化、市场化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越南已经有500多家汉语培训机构,包括公立、私立以及民办教育机构。汉语一直以来都是各所外语大学的热门专业,无数家庭也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汉语学习。大大小小的汉语培训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些汉语培训中心为学习者提供非常多样化的教学服务。河内总共有50多家开设汉语教学的培训机构。河内汉语培训市场渐渐处于一种高速增长之中。因此抢占汉语培训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汉语培训开始步入微利时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通过降低成本、保证教学服务质量、不断开发新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是赢得市场的唯一出路。在一定意义上说,形成办学品牌是汉语培训中心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培训中心如果失去了质量和品牌信誉,最后终将会失去市场。尽管河内的汉语培训中心已近50家,而且其中不少汉语培训中心已经办了很长时间,但是面对当下越来越激烈的汉语培训市场竞争,不少汉语培训中心对经营品牌之路仍然感到非常困惑,部分汉语培训中心在市场营销中无法保持自己原本的特质,不停地做各种促销以吸引消费者,这种盲目的市场定位不但浪费金钱而且也非常浪费人员的精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典型的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TM汉语培训中心为例,对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进行系统研究。因为在河内知名汉语培训中心品牌中,TM汉语中心品牌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其成功的品牌管理经验对其他小中心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借鉴性的。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对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进行研究,既注重国家政策和企业层面的宏观关怀,也注重学校机构层面的中观和个体层面的微观研究,其具体的论文框架如下:绪论,主要确定研究的问题,对问题的提出进行简要介绍,阐明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结合研究的需要,对品牌管理、教育品牌管理以及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进而拟定出具体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一章,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背景与理论依据。本章首先对涉及的研究对象,例如品牌、品牌管理、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等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从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国家企业背景、学校机构背景和个体背景出发,探讨市场化竞争激烈背景下的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现状分析。本章首先根据品牌的生命周期理论对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并分析其特殊性及差异性所在。从汉语培训中心的基本概况概述了 TM汉语培训中心的现状,并对TM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现状和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三章,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章通过TM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现状的调查结果对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主要是品牌管理意识相当薄弱、品牌差异化定位不突出、品牌传播途径较为狭窄三个方面,并分析了影响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章,越南IMAP教育培训品牌管理的经验借鉴。主要介绍越南IMAP教育培训品牌,深入分析越南IMAP教育培训品牌在其初创时期的成功品牌管理经验,从越南IMAP教育培训的品牌差异化定位,其独恃的品牌传播策略以及成功的品牌延伸等方面论述。第五章,加强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对策建议。本章从如何从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明确品牌规划、强化品牌核心价值、加强品牌传播渠道和重视品牌延伸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品牌管理策略。笔者认为,品牌管理研究对于促进汉语培训中心的发展十分有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为实施中心品牌管理还能帮助中心优化品牌战略,并拓展中心品牌的推广渠道,从而提升学习者对中心品牌的认可度以及忠诚度,有助于汉语培训中心建立独特的中心文化,使汉语培训中心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希望这些建议能促进TM汉语培训中心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并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从而为自身品牌在汉语培训市场竞争中赢得卓越的竞争力,同时也期望能给其他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品牌的创建与管理带来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梁林园[4](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加强交流合作,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根基,而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是民心工程,是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陕西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在其建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为主线,沿着文献梳理—理论探讨—现状分析—经验借鉴—国际交流合作策略的理念、机制及路径的整体思路进行展开。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理念、合作模式及机遇,从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按照引进国外教育资源、中外合作项目、教师及学生流动、学校国际化政策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国际交流合作形式对陕西省38所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现状进行归纳分析,确定出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程度层次不齐,大多数院校国际化定位不清、优势特色品牌专业及课程体系与国际职业标准体系相差较远,招收留学生数量与高等本科教育相差较大,引智工作尚需大力加强。其次,运用国别合作度指数评价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程度,进而选取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三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为对象,分析其成功经验,研究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规律和共同规律,得出其成功经验为:第一,借鉴先进职教模式,结合国情进行“本土化”;第二,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是提升职业院校影响力的重要策略;第三,开展多方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最后,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陕西省“五大中心”建设,提出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目标、理念及发展对策,运用SWOT分析法对陕西省38所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的优势劣势进行组合分析,同时提出其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策略机制,其中8所省一流高职院校应采取SO增长策略、以特色专业建设推进机制为主,其他三种推进机制为辅的国际交流合作思路,加速发展其国际化进程,而30所高职院校应采取WO扭转型策略,结合组织保障机制、互惠互利机制、协同发展及特色专业建设机制共同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在自身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后,借助有力条件向SO增长策略转变,同时采取组织保障机制和特色专业建设机制共同推进高职院校向一流高职院校迈进;而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有效措施是:第一,强化政府和院校主体功能,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第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师生国际化交流水平;第三,积极开展特色品牌建设,构建特色品牌专业学科群;第四,联合“走出去”企业开发国际化教学标准,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第五,建立信息交流新机制,增强信息互通渠道。
孙宁[5](2019)在《省属本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及其推进策略 ——基于S大学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间人员的频繁往来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各国的教育共识。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满足了高等院校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从“量大”向“质高”的转变,也有助于提升国家高等教育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省属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其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顺利开展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意义非凡,有助于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具有国际素质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优秀人才,也有助于省属本科院校自身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本研究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将研究重点聚焦到省属本科院校层次,以辽宁省属本科院校——S大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学校参与组织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教师和参与交流活动的学生进行访谈调查,由个体观整体,探寻辽宁省属本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验与问题并提出推进策略。本研究根据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念界定与形式内容的分析,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活动内容为框架对S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进行调查,同时总结出省属本科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存在着紧密结合国家区域国际化发展战略布局、以孔子学院建设推动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提质增效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绩与经验,以及国际交流合作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布局的结合度有待提高、参与学生重文化体验而轻学识获取、保障机制仍需加强的现存问题,并在比较分析国外部分国家、港台地区和国内高水平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省属本科院校需进一步明确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活动目标、全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服务、促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效果、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推进策略。
杨煜[6](2018)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研究 ——基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文中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持续沿着“一带一路”走向全球,作为主要国际交流方式和工具的汉语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客观需求。如何实现并加强语言推广与经济增长的互促,是当前汉语语言规划与国际推广政策制定面临的重要选择。经济全球化、国际社会交流逐步深化等因素,分别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汉语国际推广的进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维度研究汉语国际推广问题,有助于深入剖析汉语国际推广的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及其具体表现,探索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趋势。探寻汉语国际推广的经济动因,分析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和国际经验,运用语言国际推广中的价值评价模型,解析语言国际推广的政治、经济、文化收益,评价不同地区的汉语国际推广的效果,并提出具备操作性的促进汉语国际推广的政策创新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对语言国际推广、语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国内外学者关于语言国际推广经济学分析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作简要评述。从探寻汉语国际推广的经济动因出发,剖析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进一步发现问题,并通过梳理世界主要语言国际推广经验,分析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汉语国际推广的影响因素。接下来,在对语言国际推广的收益包括政治收益、经济收益及文化收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相关指标构建和分析语言国际推广中的语言价值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之上,以“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地区为例,通过语言推广活动中具有标志性的案例研究论证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实践效果、收益及价值评价。最后,从明确语言发展规划、确立发展思路与战略布局、构建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汉语国际推广的政策创新方向。论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运用政治经济学和语言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评价了汉语国际推广。在厘清语言经济学、经济学与语言学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运用语言经济学理论,以及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剖析了汉语国际推广的价值和收益,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学术研究角度进行了思考性探索。第二,构建了语言国际推广的价值评价模型。在英语与汉语之间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地展现了语言价值的数量化差异,融入语言使用人数、国家综合国力、语言相关行业、语言传播途径等多个影响因子,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说服力。第三,通过深入实地访谈调查,取得了中亚地区汉语国际推广定性研究的相关一手资料,为后期进一步的研究做了一定的积累。
高志军[7](2018)在《变动时代的大学—岭南大学的因应、调适及裁撤(1948-1953)》文中研究表明变动时代,大学亦为之一变。变动的大学深深打上了时代的印记。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是役成为深刻影响近代中国政局走势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后,时局愈加风云激荡,诸事亟待应变。在此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岭南大学既有自身困局又受到时局牵扯甚广。前者主要因岭南大学原校长李应林抱恙恳让校长职位而引发。其间,该校校董会从中筹划,迭经多方劝请方才使原执教于南开大学的陈序经于1948年夏以代理校长身份主政岭南大学,后因陈擘划有为,终获聘校长之职。后者是激荡政局的涟漪冲击岭南大学时的主动因应与调适。该校受政局影响必须应对的主要事件有三:一是南迁学生,在应对南迁学生时虽颇为棘手,但有惊无险;二是迁校之议,与众高校相似,该校亦有迁澳、迁港说,但力主扎根南粤大地的意志不曾动摇;三是延聘教授,借变动时代众教授有意南下的契机,加之陈序经等众人措置得当,为岭南大学延聘了大量学界名流,相当充实了该校。此时,岭南大学与国民政府虽有合作,但疏离远多于合作。伴随国民政府的垮台,政权旋即改旗易帜,“旧”大学走进了新时代。岭南大学因应时局展现出自我调适的姿态。此种姿态虽是主动与被动夹杂,但显见其在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引导下的被动调适,实乏自主。因之,被动因应的格局下隐伏着政学间的冲突与纠葛。不过,政学间的角力虽时有暗波涌动,但一般隐而不彰。因力量悬殊,岭南大学往往“逆来顺受”。即便是岭南大学与政府间因招生而引发的风波,仍证明岭南大学反击的无力与无效。宣告无果后,岭南大学态度软化,随即改善策略、顺势而为。这提示着政学之间虽有对抗,但温和可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对私立大学管控的加强。时移势易,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美关系紧张加剧。特别是奥斯汀事件后,中美走向激烈对抗。中国国内首先出现针对奥斯汀在联合国言论的抗议声势,复几经酝酿发酵,以致发出控美的浪潮。美国对此予以回击,冻结了中国在美资产。是项举措彻底激怒了中国政府,进而决定割断美国在华援助机构与美国的联系。割断美援实际上动摇了教会大学赖以生存的经费基础。岭南大学儿童工艺所运转经费本为美国一手擘划,受到冲击尤甚。工艺所的经费不得不转靠岭南大学拨付维持。而此时岭南大学在美存款已被冻结,加之要额外支撑工艺所运作,工艺所日益成为岭南大学的沉重包袱。与此同时,为争夺工艺所所有权,岭南大学与广州市救济分会数度博弈,前后持续一年有余。博弈终因岭南大学经费不支败下阵来。其实,岭南大学经费支绌由来已久,但美国冻结款额及工艺所经费由其自身筹措加剧了该校经费的紧张态势。政府对岭南大学实施有条件的经费补贴,一则缓解了该校经费困局,二则为政府强势介入大学内部提供了绝佳时机,大学的自主性进一步被剥夺。随着中国政府卷入朝鲜战争日深,且在多数位于东北的重工业基地面临外敌威胁的情况下,这促使政府越来越意识到优先发展国防工业的重要性。彼时,我国工业人才远远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基此,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远涉巩固国防、保卫国家安全为目的的工学院院系调整势在必行。思想改造是院系调整的重要一环,岭南大学师生的思想改造又以清除“美帝”影响为重点。美籍教师由“诲人不倦”到“毁”人不倦形象的流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师生思想转变的实情。但这种转变是在美籍教师已离开中国,承受外部压力以及知识分子普遍的“原罪”心理作祟等情况下所取得,并且难有衡量这一程度的标准。官方所标榜的“彻底”打击了“亲美”、“恐美”、“崇美”思想,恐怕也未必尽然。经过思想改造运动后,一场全国性的院系调整随即拉开了大幕。因时代条件的限制,教会大学消逝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杨滨[8](2018)在《中国对老挝公共外交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致力于创建良好的周边外交环境,不断加强同周边邻国的社会经济往来。老挝与中国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自1961年实现邦交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逐渐发展成为政治互信、经济互利、其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的友好邻邦。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的同时,庞大的经济实力与发展中国家身份的双重属性,使得老挝等周边邻国开始担忧中国是否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来实现“国强必霸”的野心。中国与老挝等周边邻国之间的“不对称认知”阻碍了彼此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旨在对外说明真实中国、树立良好海外形象和加固国与国之间民心相通的公共外交便显得十分重要。中国对老挝开展公共外交,有助增信释疑,增强两国民众彼此之间的信任与理解。笔者将中国政府、商企、高校、非政府组织、游客群体以及新闻媒体做为对老挝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和本文的研究对象,并分别以现状、问题、对策建议三个方面来展开对老挝的公共外交研究。首先,分析现状。此部分主要论述上述六个行为主体在老挝开展的一系列人文交流、文化传播、媒体公关等公共外交活动现状。其次,找出问题。并将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政府尚未健全对老挝公共外交的体制机制、商企在老挝的负责任形象欠佳、高校间交流与合作不够深入、非政府组织不重视对老挝的公共外交、游客群体欠缺公共外交意识、媒体公关与传播机制不健全。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即:政府健全国民教育、媒体监管、智库建言献策及文明出境游的相关机制;商企先义后利,积极塑造负责任形象;高校深化双边人文交流与合作办学;非政府组织重视对老挝公共外交,并进一步加强双边交流与合作;游客增强自身公共外交意识,积极践行文明出游;新闻媒体健全媒体公关与文化传播机制。
陈雄[9](2018)在《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候变化问题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其核心是发展权之争,是国际事务的主导权之争和减排资源的分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南南技术合作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开展南南技术合作也是我国实施科技“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20多年来,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技术援助与技术培训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丰富经验,也为进一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研讨会、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等方式,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探讨了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了重点领域南南技术合作案例和提出了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按地区、按类型需求的分析,发现技术需求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减缓领域和适应领域,总结出了这些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发展中国家重点技术需求大多以低成本、易掌握、易维护的成熟适用技术为主,并且这些需求与其优先发展事项如减贫、改善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紧密关联。(2)开展我国对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形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可供转让的适用技术清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对农业、可再生能源和水资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进行了筛选,编制了可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的《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手册》。(3)分析了重点领域南南技术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案例,通过在农林业、可再生资源、水资源与环境和卫生健康等几方面合作案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面向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的合作机制、模式,以及相关战略措施。(4)提出了南南技术转移主要存在的障碍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西非农业科技园建设行动方案(适应领域)、点亮非洲行动方案(减缓领域)和非洲生态守护行动方案(适应领域)等重点领域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南南科技合作方案建议,促进形成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援助的整体机制、有效平台、优先领域和重点援助项目。
黄雪茹[10](2018)在《瑞丽缅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研究 ——基于“中国—东盟教育中心”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政策和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云南发挥“澜湄机制”及服务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的主体省份作用愈加明显,云南边境地区尤其是瑞丽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的优势亦更加凸显。这在推动瑞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中缅两国在政治、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人员往来与日剧增。在这一背景下,面广量大的缅籍人员来瑞丽务工,为瑞丽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源,填补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缺口。但也不容忽视的是,大批缅籍务工人员在语言、技能等各方面的适应状况与瑞丽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出,对瑞丽当地社会和谐安定及外籍人员的管理工作等造成了诸多阻碍,因此,针对瑞丽外籍务工人员开展相关教育培训与服务的工作便具有了重要价值和现实需要。本研究以云南边境口岸城市—瑞丽为田野调研点,以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瑞丽基地)为个案,在采用文献法整理文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访谈法、参与观察法、主客位研究法辅之以问卷调查法,剖析跨文化适应视域下缅籍务工人员生活、工作及社会交往中的典型案例。同时结合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对瑞丽缅籍务工人员的文化适应状况及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构建适合缅籍务工人员发展的多层次职业培训体系。具体来看,本研究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概念;文献述评;研究理论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为调研点—瑞丽市,介绍了瑞丽教育发展情况:国门学校里的缅籍学生,包括多元化的校本教学及其学习效果、缅籍学生的学习成就及受教育意愿;瑞丽职业学校的办学情况及边疆区域性的特色模式;接着介绍了“中国—东盟教育中心”职业培训的背景、意义及概况。第二章对“中国—东盟教育中心”职业培训的办学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具体包括办学形式、生源状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编选、社会效应等方面。另外,阐述了职业培训与行业、企业的互动关系;职业培训与相关政策措施的协助支持、与高校发展战略的推动。第三章为瑞丽市缅籍务工人员的生活图景:缅籍务工人员的群体特征:数量、年龄、学历层次等方面;缅籍务工人员来华原因,包括长久历史往来的结果、政治经济因素、文化发展及自身原因;瑞丽缅籍务工人员从业、生活与社会交往适应状况并针对具体个案进行论述。第四章为瑞丽缅籍务工人员的文化适应状况。具体包括:当前阶段职业培训与缅籍务工群体的适应效果;缅籍务工人群职业培训的多层次需要。第五章是完善缅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促进其更适应和融入瑞丽。包括:“倾听”缅籍学生的声音,了解其需求;优化职业培训内部机制;职业培训与相关政策、企业协作配合进而实现三方和谐共赢;“澜—湄职业教育学院”的多层次体系建设。最后是结语。归纳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并反思现研究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二、愿意来华工作的加拿大亚太管理合作项目优秀学员(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愿意来华工作的加拿大亚太管理合作项目优秀学员(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
一 密陀绘工艺 |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2)“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 选题缘起 |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2.1 研究对象 |
2.2 概念界定 |
2.2.1 荆楚文化 |
2.2.2 中医药文化 |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
2.2.4 “一带一路” |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4.1 研究内容 |
4.2 基本框架 |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5.1 研究重点 |
5.2 研究难点 |
5.3 创新之处 |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
4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
3 本章小结 |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
1.1 历史基础 |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
1.2 现实因素 |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
2.1 建设过程 |
2.2 建设模式 |
2.3 建设成效 |
2.4 建设困境 |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
3.1 传播主体分析 |
3.2 传播内容分析 |
3.3 传播媒介分析 |
3.4 传播受众分析 |
3.5 传播效果分析 |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
5 本章小结 |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
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
致谢 |
(3)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研究 ——以TM汉语培训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品牌管理的文献综述 |
(二) 关于教育品牌管理的文献综述 |
(三) 关于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文献综述 |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结构安排 |
第一章 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一) 品牌 |
(二) 品牌管理 |
(三) 培训中心品牌管理 |
二、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背景 |
(一)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
(二) 行业背景 |
(三) 个人背景 |
三、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理论依据 |
(一) 品牌定位理论 |
(二) 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
(三) 品牌资产五星模型 |
第二章 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现状分析 |
一、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发展历程 |
(一) 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演变过程 |
(二) 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特殊性及差异性 |
(三) 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生命周期划分 |
(四) 汉语培训中心现状 |
二、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现状 |
(一) TM汉语培训中心现状调查 |
(二) TM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现状 |
(三) 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调研与结果 |
第三章 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存在的问题 |
(一) 品牌管理意识相当薄弱 |
(二) 品牌差异化定位不突出 |
(三) 品牌传播途径较为狭窄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缺乏品牌管理意识引导 |
(二) 缺乏品牌定位差异化战略 |
三、缺乏品牌传播多元化 |
第四章 越南IMAP教育培训品牌管理的经验借鉴 |
一、越南IMAP教育培训公司简介 |
二、IMAP教育培训公司品牌管理经验 |
第五章 加强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对策 |
一、实施差异化的品牌定位 |
(一) 树立“为学员提供领先大学的教学质量,一切以学员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
(二) 加强中心品牌产品与教学服务差异化的定位 |
二、注重中心品牌规划 |
(一) 确立中心品牌愿景和目标 |
(二) 准确规划中心品牌符号识别工作 |
三、强化中心品牌的核心价值 |
(一) 强化“为学员提供大学教学的质量,一切以学员为中心”为品牌核心价值 |
(二) 提升中心优质的办学质量及教学服务 |
四、加强中心品牌内外部传播渠道建设 |
(一) 提升中心课程质量及教学服务打造口碑传播 |
(二) 建立高效的公关传播策略 |
(三) 整合营销传播渠道 |
五、重视中心品牌管理延伸 |
六、打造优秀中心品牌管理团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一带一路”产生背景 |
1.1.2 “一带一路”视角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必要途径 |
1.1.3 “一带一路”视角下陕西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案 |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一带一路”建设内涵 |
2.1.1 “一带一路”建设理念 |
2.1.2 “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模式 |
2.1.3 “一带一路”建设机遇 |
2.2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及其国际交流合作 |
2.2.1 职业教育 |
2.2.2 高等职业教育 |
2.2.3 高等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合作 |
2.2.4 高等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指标 |
2.3 理论基础 |
2.3.1 SWOT分析法 |
2.3.2 戴维斯分类法 |
2.4 本章小结 |
3.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现状与分析 |
3.1 陕西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情况分析 |
3.1.1 省市参与度指数评价指标介绍 |
3.1.2 陕西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情况分析 |
3.1.3 陕西省高职院校基本情况分析 |
3.2 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现状 |
3.2.1 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形式 |
3.2.2 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特点 |
3.3 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
3.3.1 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优势分析 |
3.3.2 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劣势分析 |
3.3.3 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外部机遇 |
3.3.4 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挑战 |
3.4 陕西省一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典型个案分析 |
3.4.1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经验 |
3.4.2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经验 |
3.4.3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经验 |
3.4.4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经验 |
3.5 本章小结 |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基本经验与启示 |
4.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合作情况分析 |
4.1.1 国别合作度指数评价指标介绍 |
4.1.2 合作情况分析 |
4.2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
4.2.1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特点 |
4.2.2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经验 |
4.3 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
4.3.1 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特点 |
4.3.2 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经验 |
4.4 韩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
4.4.1 韩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特点 |
4.4.2 韩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经验 |
4.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启示 |
4.5.1 借鉴先进职教模式,结合国家特色进行“本土化” |
4.5.2 交流合作是经济全球化下高职院校提升影响力的重要策略 |
4.5.3 多方合作是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影响力最有效途径 |
4.6 本章小结 |
5.“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策略 |
5.1 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理念及目标 |
5.1.1 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理念 |
5.1.2 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目标 |
5.2 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发展机制 |
5.2.1 陕西省高职院校SWOT要素组合分析 |
5.2.2 陕西省高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合作推进机制 |
5.3 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发展路径 |
5.3.1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强化政府和院校主体功能 |
5.3.2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师生国际化交流水平 |
5.3.3 积极开展特色品牌建设,构建特色品牌专业学科群 |
5.3.4 联合“走出去”企业开发国际标准,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
5.3.5 建立信息交流新机制,增强信息互通渠道 |
5.4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相关成果 |
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研究访谈提纲 |
(5)省属本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及其推进策略 ——基于S大学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的要求 |
(二)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
(三)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价值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三)省属本科院校 |
四、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
(二)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问题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二、开放系统理论 |
三、人力资本理论 |
四、战略联盟理论 |
第三章 省属本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调研提纲设计 |
二、案例现状调查结果 |
(一)人员国际交流 |
(二)引智活动 |
(三)留学生教育 |
(四)港澳台教育交流 |
(五)中外合作办学 |
(六)孔子学院建设 |
(七)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 |
三、省属本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绩与经验 |
(一)本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国际化发展战略布局 |
(二)孔子学院成为助推学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
(三)提质增效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
四、省属本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 |
(一)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优势学科布局的结合度有待提高 |
(二)参与学生重文化体验而轻学识获取 |
(三)国际交流合作的保障机制仍需加强 |
第四章 高水平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验与启示 |
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验与启示 |
(一)重视国际交流合作的延续性 |
(二)重视教学主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三)以海外教育实习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 |
二、港、台地区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验与启示 |
(一)以区域国际化带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
(二)以国际化办学理念引领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三)以海外引智活动促进学校发展 |
三、国内高水平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验与启示 |
(一)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在学校发展中的实践作用 |
(二)广范围、多层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
(三)注重教师研修成果分享 |
(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改革 |
四、小结 |
第五章 省属本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推进策略 |
一、进一步明确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目标 |
二、全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服务 |
三、促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效果 |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国际交流与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研究 ——基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框架结构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1 “一带一路”倡议与语言经济 |
2.1.2 语言国际推广与语言发展规划 |
2.1.3 语言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
2.2 国外学者关于语言国际化的文献综述 |
2.2.1 国外关于语言国际推广的研究综述 |
2.2.2 国外关于语言发展规划的研究综述 |
2.3 国内学者关于语言国际化的文献综述 |
2.3.1 国内关于语言国际推广的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关于语言发展规划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述 |
3 汉语国际推广的动因、现状及国际经验借鉴 |
3.1 汉语国际推广的动因 |
3.1.1 顺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 |
3.1.2 提升国际社会交流深度 |
3.2 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 |
3.2.1 设置国外的推广机构 |
3.2.2 开设国内对外汉语教学 |
3.2.3 政府职能部门的推广 |
3.2.4 汉语在全球的推广状况 |
3.3 主要语言国际推广的经验 |
3.3.1 英语的国际推广 |
3.3.2 法语的国际推广 |
3.3.3 德语的国际推广 |
3.3.4 日语的国际推广 |
3.3.5 西班牙语的国际推广 |
4 语言国际推广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语言国际推广的经济因素分析 |
4.1.1 语言国际推广的经济属性 |
4.1.2 语言国际推广的交易成本 |
4.2 语言国际推广的政治因素分析 |
4.2.1 语言国际推广的博弈分析 |
4.2.2 语言国际推广的共同利益和国际协调问题 |
4.3 语言国际推广的文化因素分析 |
4.3.1 文化吸引力催化语言国际推广 |
4.3.2 文化认知度升级语言国际推广 |
5 语言国际推广的收益分析及评价模型 |
5.1 语言国际推广的收益分析 |
5.1.1 政治收益 |
5.1.2 经济收益 |
5.1.3 文化收益 |
5.2 语言国际推广中的模型构建 |
5.2.1 模型基础与原则 |
5.2.2 模型指标体系 |
5.3 模型分析的过程与结果 |
5.3.1 评价过程 |
5.3.2 评价结果 |
6 汉语国际推广的案例研究--以中亚地区为例 |
6.1 中亚地区汉语推广的现实背景 |
6.2 中亚地区汉语国际推广的落实情况 |
6.2.1 新丝路上的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实践 |
6.2.2 中亚地区的汉语推广工作实践 |
6.2.3 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校企联合实例 |
6.3 中亚地区汉语国际推广的收益分析与评价 |
6.3.1 经济收益 |
6.3.2 政治收益 |
6.3.3 文化收益 |
7 促进汉语国际推广的政策与措施 |
7.1 明确语言发展规划 |
7.1.1 母语规划观 |
7.1.2 服务规划观 |
7.1.3 优化规划体系 |
7.2 确立发展思路与战略布局 |
7.2.1 发展思路 |
7.2.2 战略布局 |
7.3 构建汉语国际推广的保障体系 |
7.3.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保障措施 |
7.3.2 优化汉语推广机构的组织结构 |
7.3.3 完善汉语国际推广支撑系统 |
7.3.4 健全汉语国际推广制度 |
7.3.5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不足与问题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变动时代的大学—岭南大学的因应、调适及裁撤(1948-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时段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选题的研究价值 |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山雨欲来: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的岭南大学 |
第一节 陈序经主政岭大 |
一、波折中陈序经出任岭大代理校长 |
二、治校有方:陈序经留任岭南大学校长 |
第二节 时变与迁校之议 |
一、迁校之议缘起 |
二、平津、华东及华北各院校对迁校态度 |
三、各院校不迁校动因分析 |
第三节 延聘名师与岭大去留 |
一、南迁学生与岭大去留 |
二、岭大延聘教授来穗执教 |
三、何以能延聘名师来岭大执教? |
四、抓教授对岭大影响 |
第二章 除“旧”布“新”:岭南大学的因应与调适 |
第一节 岭大应变与自我调适 |
一、时局与岭大应变 |
二、岭大全面向新政权靠拢 |
三、适应新政权,岭大的自我调适 |
第二节 调适中政学间的紧张 |
一、政府介入岭大事务与岭大的疲于“应付” |
二、购置书籍的自由与不自由 |
三、岭南大学“土改” |
四、聘请教员受阻 |
五、涉外无小事 |
六、岭大招生风波 |
第三章 存废之间:朝鲜战争与岭南大学 |
第一节 奥斯汀事件与岭大回应 |
一、奥斯汀事件与教会大学的回击 |
二、岭大对奥斯汀事件的回应 |
三、“控美”后对岭大的影响 |
第二节 割断美援与工艺所风波 |
一、岭大彻底斩断与美国关系 |
二、儿童工艺所所有权之争 |
第三节 经费困局与岭大应对 |
一、岭大经费筹措渠道 |
二、新政权成立前后岭大经费 |
三、经费短绌动因分析 |
四、经费困局与岭大应对措施 |
第四章 走向落幕:岭南大学的裁撤 |
第一节 政局与美籍教师形象的流变 |
一、美籍教师“诲人不倦”的形塑 |
二、受到挑战的美籍教师形象 |
三、美籍教师“毁”人不倦形象的定型 |
四、岭大师生思想改造效果研判 |
第二节 岭南大学的消逝 |
一、院系调整缘起 |
二、岭南大学的院系调整 |
三、院系调整中的“杂音”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8)中国对老挝公共外交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四、论文结构与内容 |
(一)论文结构 |
(二)论文内容 |
第一章 中国对老挝公共外交的背景 |
一、外交与公共外交 |
(一)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内涵 |
(二)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关系 |
二、中国对老挝公共外交的背景动因 |
(一)中国开展对外公共外交的缘由 |
(二)中老外交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
(三)中国对老挝公共外交的动因 |
第二章 中国对老挝公共外交的现状 |
一、政府在老挝的公共外交现状 |
(一)国家和中央政府统筹指导 |
(二)地方政府协调配合 |
二、中国商企在老挝的公共外交现状 |
(一)投资促进发展 |
(二)援助贴近民心 |
(三)宣传提升影响 |
三、中国高校在老挝的公共外交现状 |
(一)中老互派留学生 |
(二)文体交流活动 |
(三)科教交流与合作 |
四、非政府组织在老挝的公共外交现状 |
(一)公共外交组织搭建交流与对话平台 |
(二)科教文卫组织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 |
(三)其他非政府组织拓展民间友好力量 |
五、游客群体在老挝的公共外交现状 |
(一)尊重当地风俗与习惯 |
(二)传播中国礼仪与文化 |
六、新闻媒体在老挝的公共外交现状 |
(一)中方媒体主动开展新闻与文化传播 |
(二)借助老方媒体配合中方宣传与报道 |
第三章 中国对老挝公共外交的成效与问题 |
一、中国对老挝公共外交的成效 |
(一)政治互信程度加深 |
(二)商企良好声誉增强 |
(三)高校教育备受认可 |
(四)民间友好力量增强 |
(五)游客形象日益提升 |
(六)媒体传播效果增强 |
二、中国对老挝公共外交的问题 |
(一)政府尚未健全相关机制建设 |
(二)部分商企的负责任形象欠佳 |
(三)高校间交流与合作不够深入 |
(四)非政府组织不重视对老工作 |
(五)游客群体欠缺公共外交意识 |
(六)媒体公关与传播机制不健全 |
第四章 完善对老挝公共外交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健全公共外交相关机制 |
(一)健全公共外交教育机制 |
(二)健全新闻媒体监管机制 |
(三)健全智库建言献策机制 |
(四)健全游客文明出游机制 |
二、商企先义后利塑造负责任形象 |
(一)树立正确义利观 |
(二)坚持负责任商企观 |
三、高校深化人文交流与合作办学 |
(一)加强人文交流 |
(二)深化合作办学 |
四、非政府组织重视并加强对老工作 |
(一)重视对老挝的公共外交 |
(二)加强双边交流与合作 |
五、游客加强公共外交意识与实践 |
(一)学习公共外交相关知识 |
(二)务实并加强公共外交实践 |
六、新闻媒体健全公关与传播机制 |
(一)健全新闻与文化传播机制 |
(二)健全媒体自身建设机制 |
(三)健全中老媒体合作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后记 |
(9)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案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
2.1 气候变化科技合作态势 |
2.2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助现状与特点 |
2.2.1 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科技援助及合作现状 |
2.2.2 国际组织气候变化科技援助及合作现状 |
2.3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现状与存在问题 |
2.3.1 南南科技合作现状与政策 |
2.3.2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技术转移的途径 |
2.3.3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 |
第3章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需求分析 |
3.1 需求分析(按地区) |
3.1.1 东非 |
3.1.2 南非 |
3.1.3 西非 |
3.1.4 中非 |
3.1.5 西亚北非 |
3.1.6 东南亚 |
3.1.7 南亚 |
3.1.8 中亚 |
3.1.9 拉美 |
3.1.10 小结 |
3.2 需求分析(按类型) |
3.2.1 小岛国及低海拔沿海国家 |
3.2.2 干旱与半干旱国家 |
3.2.3 最不发达国家 |
3.3 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分析 |
3.3.1 重点领域与优先技术 |
3.3.2 技术需求特点 |
第4章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分析 |
4.1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 |
4.1.1 农林业 |
4.1.2 可再生能源 |
4.1.3 水资源与环境 |
4.1.4 卫生健康 |
4.1.5 节能减排 |
4.1.6 我国可供转让适用技术清单 |
4.2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 |
4.2.1 适用技术领域分布 |
4.2.2 已转让适用技术领域分布 |
4.2.3 适用技术来源分布 |
4.3 可转让适用技术储备分类统计 |
4.3.1 能源 |
4.3.2 农业 |
4.3.3 林业 |
4.3.4 水资源 |
4.3.5 卫生健康 |
4.3.6 建筑节能减排 |
4.3.7 工业节能减排 |
4.3.8 商业和民用节能减排 |
4.3.9 防灾减灾 |
4.3.10 基础设施 |
4.3.11 废弃物利用 |
4.3.12 交通 |
4.3.13 资源环境技术 |
4.3.14 其它 |
4.4 已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分析 |
4.4.1 已转让技术按领域分布 |
4.4.2 已转让技术按国别分布 |
4.5 小结 |
第5章 重点领域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案例分析 |
5.1 农林业 |
5.1.1 杂交水稻技术合作 |
5.1.2 种植加工技术合作 |
5.1.3 菌草利用技术合作 |
5.1.4 节水农业技术合作 |
5.2 可再生能源 |
5.2.1 太阳能技术合作 |
5.2.2 小水电技术合作 |
5.2.3 沼气利用技术合作 |
5.3 水资源与环境 |
5.3.1 水窖技术合作 |
5.3.2 给排水技术合作 |
5.3.3 坦噶尼喀湖生态监测技术合作 |
5.3.4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技术合作 |
5.3.5 气象技术合作 |
5.3.6 生态保护技术合作 |
5.4 卫生健康合作 |
第6章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技术转移机制分析 |
6.1 南南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 |
6.1.1 资金短缺 |
6.1.2 文化差异 |
6.1.3 受体水平 |
6.1.4 需求不明 |
6.1.5 政治与人身安全 |
6.1.6 商务障碍 |
6.2 南南科技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6.3 南南技术转移的模式、机制分析 |
6.3.1 政府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 |
6.3.2 市场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 |
6.3.3 国际组织/NGO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三方合作机制 |
6.4 重点领域技术转移模式探讨 |
6.4.1 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
6.4.2 环境领域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
6.4.3 农业领域的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
6.5 中国科技部-联合国环境署-非洲水行动项目实证分析 |
6.5.1 水行动项目方案设计、建议提出及实施 |
6.5.2 水行动项目实施成效及影响 |
6.6 小结 |
第7章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具体合作方案 |
7.1 中国-联合国-非洲水行动项目合作 |
7.2 非洲农业行动南南合作方案 |
7.3 点亮非洲项目建议 |
7.4 非洲生态守护项目建议 |
7.5 关于加强与周边和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建议 |
第8章 结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成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附录 |
附录1: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重点领域分类 |
附录2:面向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征集调查表 |
附录3: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问题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4:创新合作机制,深化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建议 |
附录5: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外及南南合作工作的建议 |
附件 |
(10)瑞丽缅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研究 ——基于“中国—东盟教育中心”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一带一路”背景下边境职业培训的新发展 |
(二) 缅籍务工人群社会文化适应的现实需求 |
(三) 推动中缅文化交流、边境和谐稳定 |
二、相关概念 |
(一) 职业培训 |
(二) 缅籍务工人员 |
三、文献述评 |
(一) 职业培训的相关研究 |
(二) 中缅跨境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三) 跨文化教育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理论 |
(一) 需求层次理论 |
(二) 跨文化适应理论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瑞丽市职业教育现状 |
一、国门学校的缅籍学生 |
(一) 多元化的校本教学与管理 |
(二) 案例:勤奋且适应良好的缅籍“小留学生” |
(三) 学习成就及未来从业意愿 |
二、瑞丽市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 |
(一) 公办与私立并存的职业教育 |
(二) 服务边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模式 |
三、“中国—东盟教育中心”瑞丽培训基地的新探索 |
第二章 “中国—东盟教育中心”的办学情况 |
一、职业培训的基本情况 |
(一) “送教入厂”的办学形式 |
(二) 短期为主的课程设置 |
(三) 零散的师资与通识性为主的教材 |
二、职业培训与行业、企业的协助和配合 |
(一) 企业意愿决定培训生源、效果 |
(二) 职业培训与企业的互动、反馈 |
三、职业培训与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
(一) 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与办法 |
(二) 政府等部门的参与和宣传 |
四、高校发展战略的推动与职业培训 |
(一) 高校服务社会,践行国家对外战略的具体实践 |
(二) 职业培训是新型“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 |
第三章 瑞丽缅籍务工人员的生活图景 |
一、缅籍务工人员的群体特征 |
二、缅籍务工人员来华原因 |
(一) 边境人民长久交往的历史结果 |
(二) 开放和谐环境的推动与经济发展的吸引力 |
(三) 自身原因 |
三、瑞丽缅籍务工人员社会生活状况 |
(一) 生活与务工状况 |
(二) 案例:“群居在厂房里的缅籍务工者” |
(三) 案例:“害羞”的缅籍小夫妇 |
(四) 讨论与分析 |
第四章 瑞丽缅籍务工人员的文化适应情况 |
一、当前缅籍务工群体职业培训的效果 |
(一) 在华生活更便利、职业技能得到提升 |
(二) 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 |
二、缅籍务工人群多层需求的发展分析 |
(一) 缅籍务工人群社会文化适应的需求 |
(二) 多层面的职业培训内容需求 |
第五章 完善缅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
一、“倾听”缅籍务工学员的声音 |
(一) 尊重多元和差异 |
(二) 创设自由、和谐的文化环境 |
二、优化职业培训内部机制 |
(一) 课程设置多元化,完善师资队伍 |
(二) 规范教材建设,建立适用的评价办法 |
三、“大数据”下三方协作参与 |
(一) 发挥政策支持与舆论宣传 |
(二) 加强与企业间的协作 |
四、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体系建设 |
(一) “技能+学历”的多层次体系建设 |
(二) “澜-湄职业教育学院”:多国合作的新探索 |
结语 |
一、职业培训提升缅籍务工人员的生活质量 |
二、缅籍务工人群文化适应的深度需求 |
三、建设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调查问卷(中缅文对照) |
附录三 课堂观察表 |
附录四 访谈转录稿 |
附录五 田野日记(节选) |
附录六 田野调研图片(部分)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后记 |
四、愿意来华工作的加拿大亚太管理合作项目优秀学员(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研究 ——以TM汉语培训中心为例[D]. 黎黄瑛.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策略研究[D]. 梁林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省属本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及其推进策略 ——基于S大学的案例研究[D]. 孙宁.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8)
- [6]“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研究 ——基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D]. 杨煜. 西北大学, 2018(02)
- [7]变动时代的大学—岭南大学的因应、调适及裁撤(1948-1953)[D]. 高志军. 暨南大学, 2018(01)
- [8]中国对老挝公共外交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杨滨. 云南民族大学, 2018(12)
- [9]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D]. 陈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10]瑞丽缅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研究 ——基于“中国—东盟教育中心”的调查[D]. 黄雪茹. 云南民族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