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数学美及其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许淇淇[1](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文化教学实施能力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蒋培杰[2](2021)在《职前数学教师问题解决教学素养发展研究 ——数学方法论课程教学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是较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素养是数学教师的核心职业素养之一。当前国内外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仍然普遍存在有待改善的问题,数学教师的问题解决教学素养需要提高。教师的素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前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发展职前数学教师的问题解决教学素养是重要的研究和实践课题。数学方法论是关于数学问题解决的理论,是主要面向学科教学(数学)和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等职前数学教师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作用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作为一门重要的、与数学问题解决直接相关的专业课程,它能否发展职前数学教师的问题解决教学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设计和实施数学方法论课程才能使之更有利于发展职前数学教师的问题解决教学素养?为描述和测量职前数学教师的问题解决教学素养,在数学问题解决理论奠基人乔治·波利亚和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专家匈菲尔德以及莱斯特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对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认识、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能力三个方面来刻画问题解决教学素养,构建了职前数学教师问题解决教学素养的研究框架。研究者重新设计了数学方法论课程,对26名省级重点师范大学的职前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实验(干预)。研究方法为单组前、后测实验法。教学干预共17次课,每次课约120分钟,实验跨时4个月。整个实验过程主要分为前测、教学干预、后测和访谈。教学中重视信息通信技术(ICT)的使用,整合在线直播教学平台和腾讯QQ等实时交流技术,整个教学干预主要是采用了线上直播教学的形式。研究发现:教学干预后职前数学教师对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认识水平有一定提高,但是这种提高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显着性;教学干预后职前数学教师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显着性提高;教学干预后职前数学教师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能力得到显着性提高;职前数学教师在课程学习中收获很大,但没有完全理解课程内容;实验课程在内容安排、难度设置、课时计划、教学方式、教学媒体等多个方面需要改善。数学方法论课程教学实验有效促进了职前数学教师问题解决教学素养的发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等方面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数学方法论课程有助于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职前数学教师的问题解决教学素养。这项研究为数学教师问题解决教学素养的研究和数学方法论课程的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对发展职前数学教师的问题解决教学素养乃至数学教师的其他核心素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项研究所构建的研究框架和开发的一系列测量工具本身以及研究框架构建和测量工具开发的方法都为数学教师教育领域贡献了新的知识。同时,这项教学干预为职前数学教师的教育积累了有益的实践经验,是对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的有益探索。
池思瑶[3](2021)在《基于数学文化小学一年级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行,“数学文化”逐步地被大家所关注和熟知。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人们往往更注重分数,更关心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却忽视了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学科不单是讲授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更是对数学思想、数学素养、人文内涵等数学文化方面的教育。因此,为响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需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让学生了解数学历史,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培养其数学思维,对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学习的效率均有重大意义。该研究以开发基于数学文化小学一年级教学设计为研究目的。设置如下三个研究问题:(1)基于数学文化的教案设计如何?(2)教学实施的效果如何?(3)通过教学反思,修改后的教案设计如何?该研究以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内容中“10的认识”、“七巧板”以及“认识人民币”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思想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四个方面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并采用文本开发法、课堂观察法、录像带法以及访谈法四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数学文化进行教案设计;其次,通过课堂观察法、录像带法、教师访谈对教案设计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层次地分析;最后,针对实施效果及访谈结果对教案设计进行改进与完善。通过研究得出如下两点结论:第一,小学一年级教学设计融入数学文化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二,小学一年级教学设计融入数学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基于数学文化小学一年级教学设计可以多开发;第二,基于数学文化小学一年级教学设计实施时,应注重课堂纪律;第三,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和问题。
邹明迪[4](2020)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浙教版和新加坡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文化在教育界热度高涨的原因在于其文化价值得到广泛认可。在初等数学教育中,关于数学文化一系列的研究主要以教材、课堂教学等为载体,教学过程的进行又主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新加坡作为发达国家,其国力发展与国民文化教育分不开,其数学教育在国际测试中连续位居前列,故受到国际广泛关注,并且与中国都地处东亚,均受东亚文化熏陶,文化历史相似。鉴于此,本论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三版不同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为研究对象,借鉴他人研究框架来研究三版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分布的异同点,同时还从数学美侧面对案例中数学原理内容所体现的数学美表现形式做出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整体上,三版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占比多数在习题栏目,占比均超过60%,而其他栏目中数学文化的占比较少。在非正文和引入栏目占比总和中,人教版(30.29%)和浙教版(27.42%)均高于新加坡DM版(14.10%),而在例题和习题栏目占比总和中,新加坡DM版(85.89%)高于国内人教版(69.71%)和浙教版(72.59%)。总的来说,在栏目分布上,三版教材的数学文化内容都不均匀。(2)数学文化的数量最多的是新加坡DM版(1779处),其次是浙教版(518处)和人教版(449处)。在三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数量都是最多的,接着依次是数学与科学技术、数学史、数学与人文艺术,三版教材都不够注重人文艺术的内容。(3)在课程内容分类中,国内两版教材之间在课程内容的四个部分的占比接近,新加坡DM版在数与代数(57.28%)、统计与概率(28.61%)这两部分占比均高于人教版(57.28%和22.27%)、浙教版(54.83%和23.98%),相反地,在图形与几何和综合与实践部分却比国内两版都低。(4)三版教材中数学史的运用方式集中在附加式和顺应式,复制式次之,点缀式最少。从整体上看,三版教材中的数学史内容的四个运用方式占比不均衡,均以附加式为主,均高于51%,也体现教材中数学史与数学知识之间大部分是分离的,附加的方式还会导致部分数学史的作用被弱化,容易被遗忘使用。其他数学文化的运用方式中,三版教材可分离型部分的占比均高于49.89%,反映了教材中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结合度较低。(5)三个版本教材关于三个案例的数学原理内容中包含的简洁美和统一美的内容最多,人教版(64处)、浙教版(49处)、新加坡DM版(63处),对称美和奇异美的内容相比较少,人教版(均是9处)、浙教版(8处和6处)、新加坡DM版(均是7处)。且三个案例中的数学原理内容多数集中在定义、性质、定理中,对于公理、公式、法则上的分布很少。基于文章的结论,给出以下建议:首先,在编写教材时三个版本的教材需综合优缺点,尽可能均衡数学文化在划分栏目中的分布。其次在三版教材中“数学与现实生活”数量突出的情形下,建议三版教材都需要适当增设“数学史”、“数学与人文艺术”、“数学与科学技术”三类的相关内容,来均衡分布水平。然后三版教材要弱化以“附加式”为主的情形,增强“顺应式”、“复制式”、“点缀式”三种数学史的运用方式,均衡“数学史”内容的运用水平;对于其他数学文化内容的运用方式,在侧重将数学文化与教材有机融合的同时,可适当地增设外在型的文化内容。最后由于三版教材数学原理呈现出简洁美和统一美的内容居多,而对称美和奇异美的内容相对较少,建议三版教材结合各案例数学知识,适当进行调整,均衡四种数学美表现形式的数量。同时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强化学生对对称美和奇异美的认识,四者齐头并进。综上,希望能得到广大数学教材编辑者的重视。
林伟[5](2020)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小学高年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水平逐渐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数学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生应用数学的各种能力上,其还对学生数学品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水平理应成为数学教育应有之意.但在一线教学中发现,教师由于受到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数学文化渗透的力度远远不够.对小学高年段学生而言,他们在经历中、低年段的数学学习后,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渗透的“关键期”,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高年段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剖析了小学高年段数学文化渗透的现状及其成因,并从学校层面、教材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多维度地提出加强小学高年段数学文化渗透的具体措施与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高年段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学生跳出“读、写、算”的固有思维模式,从全新的角度和更高的视野来看待和理解数学这门学科,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仅仅停留于知识和技能层面,更要学会懂得感悟这些知识和技能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文化,进而获得今后学习与生活所需要的数学品格与关键能力.同时也希望本研究能为一线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周彦利[6](2020)在《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发展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为载体,探究数学文化视角下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策略。本文综合应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课堂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梳理了数学文化与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相关研究;从数学文化视角建构小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功能、教学设计的功能和要求;从数学文化的三个层面梳理出小学“图形与几何”的数学文化素材;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提出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教学设计的策略。数学文化的物质层面包含数学命题、数学问题、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精神层面包含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精神、数学意识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人文活动层面包含数学史、数学应用等。小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数学文化理解囿于人文活动层面;教学素材偏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需求;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活动体验。不同课型教学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有:新授课聚焦图形的本质属性;实践课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练习课注意渗透基本的思想方法;复习课重视凸显图形的应用价值;讲评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教学设计的策略有:研读教材时彰显数学文化的层次性;学情分析时关注学生对数学文化的需求;教学目标明确数学文化的要求;教学素材重视学生对数学美的感悟;教学过程凸显数学文化的引领;变式练习注重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根据以上基本原则和策略,以《圆的周长》为例,从凸显数学美的领悟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得出结论:数学文化亟待走向日常教学课堂,并且也是能够实现的。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感受,就一定能让数学文化真切存在于日常数学课堂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一定会得以释放,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源泉。
刘宇飞[7](2020)在《数学美在中学课堂中促进学生德的发展》文中提出随着时代发展,教育改革和创新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尽管我国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单一的教育评价机制导致了部分教师重知识,而忽视了学科德育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数学这类抽象性较强的基础学科之中。伴随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数学教育从理念、方式、方法都在不断改革创新,但也正是评价机制缘故,使得数学课程难以脱离“以知识为中心”,即便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向过程中,也难以脱离对“知识本位”的依赖性。所以,使得部分学生对数学课程感到枯燥,对数学本身失去了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畏惧。目前,中学数学教研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开展知识教学”、“创设高效课堂”等方面,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成绩。在国家推行“立德树人”方针政策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校园德育工作的参与者,这并不与其所教授的课程相矛盾,反而应该是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与德育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当前,已经有部分教师开始探讨数学学科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数学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其应用范围广泛,她的重要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育不仅在关注知识与能力,也在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研究普遍关注前者,而后者相对薄弱。如何从数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应该引起关注,而数学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数学美”便是数学课程中开展德育课程的积极因素。当前,“数学美”作为抓手开展学科德育工作的教育研究与实践都非常少,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用来完善数学课程中的“立德树人”功能,并充实德育工作内容。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为例,开展了六个部分的探讨:其一,数学课堂发挥德育功能的必要性。结合目前国内教育的现状,首先阐述了学科德育的必要性,进而探讨了数学课堂发挥德育功能的必要性。其二,学科德育的基本概况与实施路径。阐述了学科德育的概念、特征等内容,以及实施路径的一般观点。其三,数学学科特点及其德育功能的探讨。分析了数学学科特点,及其蕴含的德育功能。其四,剖析了数学美及其德育特征。阐述了数学美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而阐述其发挥德育功能的特征。其五,课堂案例构建与策略探讨。在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以数学美在中学课堂中发挥德育功能的内容与方式进行探讨。其六,案例实验分析与思考。对基于数学美视角下的教学案例进行实验,了解学生对数学美引入课堂教学的认识情况。本文以教材为基础,对数学文化进行了适度拓展,从理论上探究了初中数学课堂中数学美发挥德育功能的教学策略,阐述数学美的内涵、特征、功能,碰撞出数学教育与德育的火花,有助于促进数学课程的“立德树人”,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有助于数学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提供参考,为推动“数学美”走进课堂,从数学教育中发挥德育提供一种理解,拓宽实践之路。
李淑平[8](2019)在《高中平面解析几何对称性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平面解析几何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平面解析几何的对称性体现了数学的形式美,它可以使学生在感受数学美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据调查发现,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平面解析几何对称性美学价值的挖掘以及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而学生也很少关注到这一特征所体现的数学美。同时,这一内容的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存在很大的困难,学生很难把握对称性问题的本质,难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对对称性问题的理解和转化能力也较弱。面对以上情况,本文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放问卷和对师生进行访谈的方法了解平面解析几何对称性的教学现状,分析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得出的结论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通过对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学生对平面解析几何对称性的认识很浅显,缺少对对称性思想和方法层面的认识。(2)教师和学生都很少关注平面解析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教学中也缺乏对学生的美学教育。(3)学生对直线方程的对称性问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对轴对称问题的解决存在很大的困难。(4)学生对圆锥曲线对称性问题的理解和应用水平较低,曲线对称向点对称转化的能力较弱。本文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设计了教学方案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加强学生对平面解析几何对称性的美学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对称思想和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2)加强学生对平面解析几何对称性内容的理解,使得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3)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张煜坤[9](2019)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传承数学文化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不仅是一门传达着理性精神的科学,同样也是一门充满着人文素养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文化的内容应该渗透到整个教材中,要体现出数学与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要适当的呈现数学家的内容以及数学之美。同时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层面的经验,还要领悟到其内在的数学思想、精神、情感。可以看出,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和推崇。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传承数学文化的实践情况如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根据课程实施的过程,在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首先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小学数学三个版本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教材中蕴含的主要数学文化内容及其呈现特点,然后采用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分别对教师的数学文化认知及他们的课堂实际教学进行了研究,最后用访谈法对学生的数学文化认知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编写方面对数学文化做出了明确要求。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蕴含丰富,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呈现方式。主要表现为数学思想、数学家与着作、数学美、数学应用四大模块。其中数学思想的内容较多,以隐性形式呈现,各个数学思想在各领域中的分布各有侧重点。数学家与着作的内容较少,以显性形式呈现,呈现的内容大多处于原始状态,没有转变为课程内容。数学美内容较少,主要以隐性形式呈现,且蕴含不均衡,以简单美和对称美为主。数学应用的内容较多,以显性形式呈现,但蕴含不均衡,以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内容为主,且与数学知识的实质联系较少。教师对数学文化的重视度普遍较高,充分肯定数学文化的价值,但是对数学文化的内涵认识不准确,数学文化素养不完善。而高教龄和高学历的教师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层次相比较而言较高,但还是存在欠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文化的内容挖掘不充分,运用水平低级化;活动强调过程意识,但类型较单一,不注重探索背后的文化元素;教学内容有深度,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但不注重内容的联系性;创设的问题注重文化性,但认知水平不高,无法充分激发学生思维;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对数学文化的评价内容。在课程标准、教材的数学文化内容、教师的数学文化认知和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文化的兴趣很高,但是对于数学文化各方面的认知却存在严重不均衡的现象。对于数学思想和数学应用,学生们的素养较高,而对于数学家和数学美的认识却较为肤浅及缺乏,数学文化素养不完善。同时对学习数学文化的主动性不高。针对以上研究发现,结合相关理论,对教材、教师、课堂教学给出了以下建议:教材应相应增加部分数学文化内容,增强数学文化内容与数学知识的融合度,完善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数学文化观,加强数学文化观下的教学能力。根据数学文化观的理论基础,建构出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小学数学文化教学模式。
王雨平[10](2019)在《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问题与改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数学美是数学知识体系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意向的融合,具体表现为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和奇异美。数学美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把数学美运用于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基于此,研究聚焦于小学教师和小学数学课堂,围绕数学美的教学如何落实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开展调查,发现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探讨数学美教学的改善策略。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在阐述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学美的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从呈现形式维度,对教材中数学美进行了梳理;从呈现内容维度,分别对数学美的简洁、对称、和谐与奇异四种表现形式进行了论述。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审美认知发展,将审美过程分为审美感知、审美经验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阐述了数学美形成的动态过程。二是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结合课堂观察发现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在对数学美的挖掘与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数学美的认识存在片面化,教学准备分析不足,教学目标制定片面,教学过程组织僵化以及数学美的教学评价开展简略化等。教师自身审美能力不足、教育理念偏差、教学能力不足是产生数学美的教学问题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数学美学习平台缺乏及应试教育的压力是导致数学美教学问题产生的外因。三是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改善小学低年级数学美教学的优化策略,主要从提高教师数学美的理论素养,优化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设计,学校重视数学美的教学,以及让教师在数学美的教学中由自发到自觉状态转变等途径提出具体可行的改善建议。
二、浅谈数学美及其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数学美及其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2)职前数学教师问题解决教学素养发展研究 ——数学方法论课程教学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1 数学问题 |
1.2.2 数学方法论 |
1.2.3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素养 |
1.3 研究的必要性 |
1.3.1 数学教学实践的诉求 |
1.3.2 数学教育知识发展的需求 |
1.3.3 探索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
1.4 研究问题阐述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职前数学教师及其教育 |
2.1.1 职前数学教师现状的调查研究 |
2.1.2 职前数学教师的课程和教学研究 |
2.1.3 职前数学教师技能的培养研究 |
2.1.4 职前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研究 |
2.1.5 国际经验的引介和比较 |
2.1.6 卓越数学教师培养研究 |
2.2 问题解决及其教学 |
2.2.1 数学问题及问题解决 |
2.2.2 对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 |
2.2.3 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 |
2.3 数学方法论 |
2.3.1 数学方法论的含义 |
2.3.2 数学方法论的内容 |
2.3.3 数学方法论的应用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研究框架 |
3.1 初步研究框架 |
3.2 测量工具的开发 |
3.2.1 对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认识 |
3.2.2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
3.2.3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能力 |
3.3 测量工具的检验与优化 |
3.3.1 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认识水平问卷 |
3.3.2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 |
3.3.3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能力评价标准 |
第4章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
4.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4.2 实验方案 |
4.2.1 前测设计 |
4.2.2 因变量:教学干预 |
4.2.3 无关变量控制情况 |
4.2.4 后测设计 |
4.2.5 作业设置和访谈 |
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4.4 研究的伦理审查 |
第5章 研究发现(一):对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认识 |
5.1 前测结果 |
5.1.1 被试的前测数据 |
5.1.2 被试与试测教师的比较 |
5.1.3 小结 |
5.2 后测结果 |
5.2.1 被试的后测数据 |
5.2.2 被试与试测教师的比较 |
5.2.3 小结 |
5.3 前、后测结果的比较 |
5.3.1 被试前、后测结果的比较 |
5.3.2 小结 |
第6章 研究发现(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
6.1 前测结果 |
6.1.1 被试的前测数据 |
6.1.2 被试与试测教师的比较 |
6.1.3 小结 |
6.2 后测结果 |
6.2.1 被试的后测数据 |
6.2.2 被试与试测教师的比较 |
6.2.3 小结 |
6.3 前、后测结果的比较 |
6.3.1 被试前、后测结果的比较 |
6.3.2 小结 |
第7章 研究发现(三):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能力 |
7.1 前测结果 |
7.1.1 总得分 |
7.1.2 教学设计和模拟授课得分 |
7.1.3 各个评分点得分情况 |
7.1.4 小结 |
7.2 后测结果 |
7.2.1 总得分 |
7.2.2 教学设计和模拟授课得分 |
7.2.3 各个评分点得分情况 |
7.2.4 小结 |
7.3 前、后测结果的比较 |
7.3.1 前、后测总得分比较 |
7.3.2 前、后测教学设计得分比较 |
7.3.3 前、后测模拟授课得分比较 |
7.3.4 前、后测各单项得分比较 |
7.3.5 小结 |
第8章 其他发现 |
8.1 由作业分析得到的结论 |
8.1.1 被试课程学习有成效,但不十分理想 |
8.1.2 被试理解如何教证明,但对一些方法的迁移意识不足 |
8.1.3 被试知道数学方法的重要性,但只关注问题解决 |
8.1.4 被试熟悉常见数学方法,但缺乏教授数学方法的意识 |
8.2 由访谈得到的结论 |
8.2.1 课程学习收获很大,但有难度 |
8.2.2 思维上得到提升,但线上教学互动效果不佳 |
8.2.3 课程学习激发了被试关于教学的思考 |
8.2.4 数学观念和对问题解决教学的认识得到发展 |
8.3 典型案例 |
8.3.1 对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认识 |
8.3.2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
8.3.3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能力 |
第9章 研究的结论、意义、局限和建议 |
9.1 讨论和结论 |
9.1.1 对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认识得到发展 |
9.1.2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发展 |
9.1.3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能力得到发展 |
9.1.4 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数学方法论课程 |
9.2 研究的意义 |
9.2.1 理论意义 |
9.2.2 实践意义 |
9.3 研究的局限 |
9.3.1 研究框架和内部效度 |
9.3.2 外部效度和可推广性 |
9.3.3 数据分析 |
9.3.4 测量 |
9.4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9.4.1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素养研究框架和工具的优化 |
9.4.2 职前数学教师问题解决教学素养发展研究 |
9.4.3 作为教师教育任务的数学方法论课程的设计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认识水平调查问卷 |
附录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前测) |
附录3: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后测) |
附录4: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测试评分参考标准 |
附录5:问题解决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初始稿) |
附录6:问题解决教学能力评价标准(正式稿) |
附录7: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 |
第1讲 数学方法论的课程引言 |
第2讲 波利亚的问题解决方法(一) |
第3讲 波利亚的问题解决方法(二) |
第4讲 波利亚的问题解决方法(三) |
第5讲 数学直觉——从欧拉的数学直觉谈起 |
第6讲 关于笛卡尔的数学方法论 |
第7讲 公理化方法和结构主义 |
第8讲 数学证明方法 |
第9讲 数学抽象方法和数学美学方法 |
第10讲 数学问题解决心理学 |
第11讲 RMI方法——以几何作图三大难题为例 |
第12讲 微积分方法 |
第13讲 概率与统计方法 |
第14讲 数学化归方法的思想和原则 |
第15讲 化归的基本策略 |
第16讲 数形结合方法 |
第17讲 构造方法 |
附录8:访谈大纲 |
附录9:研究招募函 |
附录10:被试知情同意书 |
附录11: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受试者保护委员会批准函 |
附录12:被试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能力评分1(前测) |
附录13:被试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能力评分2(前测) |
附录14:被试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能力评分1(后测) |
附录15:被试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能力评分2(后测) |
附录16:被试的作业分析 |
第1次作业情况 |
第2次作业情况 |
第3次作业情况 |
第4次作业情况 |
第5次作业情况 |
第6次作业情况 |
第7次作业情况 |
第8次作业情况 |
第9次作业情况 |
第10次作业情况 |
第11次作业情况 |
第12次作业情况 |
第13次作业情况 |
第14次作业情况 |
第15次作业情况 |
第16次作业情况 |
第17次作业情况 |
附录17:被试的访谈记录 |
第一次访谈 |
对B12 的访谈 |
对B17 的访谈 |
对B22 的访谈 |
第二次访谈 |
对B25 的访谈 |
对B24 的访谈 |
对B17 的访谈 |
第三次访谈 |
对B9 的访谈 |
对B20 的访谈 |
对B24 的访谈 |
第四次访谈 |
对B25 的访谈 |
对B24 的访谈 |
对B4 的访谈 |
课程整体体验访谈 |
课程整体 |
教学方式 |
学习收获 |
课程意义 |
印象深刻的内容 |
存在的不足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基于数学文化小学一年级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问题 |
(四)主要术语界定 |
(五)创新点 |
二、理论背景及文献综述 |
(一)理论背景 |
1.概念 |
2.理论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1.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 |
2.基于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 |
(三)小结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
(四)研究思路及框架 |
四、结果与分析 |
(一)教学设计 |
1.数与代数:“10 的认识” |
2.图形与几何:“七巧板” |
3.综合与实践:“认识人民币” |
4.小结 |
(二)教学实施效果及分析 |
1.数与代数:“10 的认识” |
2.图形与几何:“七巧板” |
3.综合与实践:“认识人民币” |
4.小结 |
(三)教学反思 |
1.数与代数:“10 的认识” |
2.图形与几何:“七巧板” |
3.综合与实践:“认识人民币” |
(四)小结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10 的认识”教案(第一版) |
附录B “10 的认识”教案(第二版) |
附录C “七巧板”教案(第一版) |
附录D “七巧板”教案(第二版) |
附录E “认识人民币”教案(第一版) |
附录F “认识人民币”教案(第二版) |
附录G “10 的认识”录像带本文翻译 |
附录H “七巧板”录像带本文翻译 |
附录I “认识人民币”录像带本文翻译 |
附录J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浙教版和新加坡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国际测试中新加坡数学教育优势明显 |
1.1.2 国际教材比较的重要性 |
1.1.3 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重视 |
1.1.4 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
1.1.5 教材中数学文化的研究现状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3 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1.5.1 研究思路 |
1.5.2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搜集的途径 |
2.2 数学文化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数学文化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数学文化研究的现状 |
2.2.3 数学美的相关研究 |
2.3 数学教材比较的相关研究 |
2.3.1 中新数学教材比较研究现状 |
2.3.2 国内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
2.3.3 国内外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
2.4 章末小结 |
第3章 研究方案设计 |
3.1 研究的对象选取 |
3.1.1 教材总体结构 |
3.1.2 教材章节内容结构 |
3.1.3 小结 |
3.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3.2.1 主观意义文化理论 |
3.2.2 教科书评价理论 |
3.3 研究方法的选取 |
3.4 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 |
3.4.1 显性数学文化内容比较框架 |
3.4.2 数学文化内容其他侧面比较框架 |
第4章 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的比较分析 |
4.1 三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栏目的分布和统计 |
4.2 三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的分布和统计 |
4.2.1 数学史 |
4.2.2 数学与现实生活 |
4.2.3 数学与人文艺术 |
4.2.4 数学与科学技术 |
4.3 三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课程内容的分布和统计 |
4.4 三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在年级中的分布 |
4.5 三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 |
4.5.1 数学史的运用水平 |
4.5.2 其他数学文化内容的运用水平 |
4.6 章末小结 |
第5章 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其他侧面的案例比较 |
5.1 案例的选取 |
5.1.1 案例1:数与代数——二次函数 |
5.1.2 案例2:图形与几何——圆 |
5.1.3 案例3:统计与概率——数据的分析和概率初步 |
5.2 三版教材中的数学美 |
5.2.1 二次函数案例 |
5.2.2 圆案例 |
5.2.3 数据的分析和概率初步案例 |
5.3 章末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的比较分析结论 |
6.1.2 教材中数学文化其他侧面的案例比较分析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反思 |
6.3.1 创新点 |
6.3.2 不足 |
6.3.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小学高年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5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小学高年段 |
2.1.1 小学高年段 |
2.1.2 高年段学生特点 |
2.2 数学文化 |
2.2.1 数学文化的内涵 |
2.2.2 数学文化的特点 |
2.2.3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3 再创造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小学高年段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对象及方法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法 |
3.2 问卷量表的设计 |
3.2.1 教师问卷 |
3.2.2 学生问卷 |
3.2.3 问卷的信、效度 |
3.3 调查结果 |
3.3.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
3.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第四章 小学高年段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存在问题及成因 |
4.1 学校层面的问题及成因 |
4.1.1 教育功利性对文化的挤压 |
4.1.2 数学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
4.1.3 评价导向作用未充分发挥 |
4.2 教材层面的问题及成因 |
4.2.1 数学文化内容少 |
4.2.2 数学文化内容旧 |
4.3 教师层面的问题及成因 |
4.3.1 忽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
4.3.2 数学文化价值认识不足 |
4.3.3 数学文化素养亟待提高 |
4.3.4 忽视数学文化实践作业 |
4.3.5 课堂数学文化渗透不够 |
4.4 学生层面的问题及成因 |
4.4.1 数学文化认知不足 |
4.4.2 数学文化接触较少 |
4.4.3 数学文化考查不多 |
第五章 小学高年段教学中加强数学文化渗透的对策 |
5.1 学校层面的对策 |
5.1.1 营造科学文化氛围 |
5.1.2 重视数学文化渗透 |
5.1.3 加强数学文化培训 |
5.2 教材层面的对策 |
5.2.1 丰富教材数学文化 |
5.2.2 优化教材内容编排 |
5.2.3 合理增设校本教材 |
5.3 教师层面的对策 |
5.3.1 深入了解数学文化价值 |
5.3.2 提高自身数学文化素养 |
5.3.3 结合课堂渗透数学文化 |
5.3.4 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
5.3.5 加强数学文化实践活动 |
5.3.6 变革传统课程评价标准 |
5.3.7 加强数学文化试题评测 |
5.4 学生层面的对策 |
5.4.1 增加数学文化阅读数量 |
5.4.2 加深对数学文化的理解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1 小学高年段数学文化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小学高年段数学文化调查问卷(学生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契合时代需求 |
1.1.2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需要数学文化 |
1.1.3 “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现状:呼吁数学文化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 |
2.1.1 数学文化内涵的研究 |
2.1.2 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
2.1.3 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
2.1.4 数学文化课程及校本教材开发的相关研究 |
2.2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1 “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心理学研究 |
2.2.2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研究 |
2.2.3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设计研究 |
2.3 数学文化视角下的“图形与几何”教学相关的研究小结 |
3 理论基础 |
3.1 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理论 |
3.2 夸美纽斯直观性教学原则 |
3.3 范希尔几何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
3.4 数学文化视角下的教学模式 |
4 对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认识 |
4.1 对核心概念的再认识 |
4.1.1 数学文化 |
4.1.2 数学教学设计 |
4.1.3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设计的关系 |
4.2 对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的认识 |
4.2.1 小学“图形与几何”物质层面的教学内容 |
4.2.2 小学“图形与几何”精神层面的教学内容 |
4.2.3 小学“图形与几何”人文活动层面的教学内容 |
4.3 对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目标的认识 |
4.3.1 小学“图形与几何”物质层面的教学目标 |
4.3.2 小学“图形与几何”精神层面的教学目标 |
4.3.3 小学“图形与几何”人文活动层面的教学目标 |
4.4 对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功能的认识 |
4.4.1 传承基本知识,锻炼基本技能 |
4.4.2 体会思想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
4.4.3 培养数学思维,形成创新意识 |
4.4.4 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几何直观 |
4.4.5 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 |
4.5 对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功能的认识 |
4.5.1 在教学过程中彰显知识与技能的传承 |
4.5.2 在几何教学中整体感知数学的美 |
4.5.3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
4.5.4 在问题解决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
4.5.5 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4.5.6 在图形应用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
4.6 对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要求的认识 |
4.6.1 物质层面:把握几何内涵,体现图形价值 |
4.6.2 精神层面:关注活动体验,发展数学思维 |
4.6.3 人文活动层面:联系生活实际,灵活应用图形 |
5 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现状分析 |
5.1 小学“图形与几何”内容中蕴含数学文化素材的现状 |
5.1.1 小学“图形与几何”内容中的数学文化素材 |
5.1.2 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蕴含数学文化素材现状分析 |
5.2 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
5.2.1 数学文化理解囿于人文活动层面 |
5.2.2 教学素材偏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需求 |
5.2.3 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活动体验 |
6 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
6.1 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不同课型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6.1.1 新授课要聚焦图形的本质属性 |
6.1.2 实践课要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 |
6.1.3 练习课要注意渗透基本的思想方法 |
6.1.4 复习课要重视凸显图形的应用价值 |
6.1.5 讲评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
6.2 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的策略 |
6.2.1 研读教材时彰显数学文化的层次性 |
6.2.2 学情分析时关注学生对数学文化的需求 |
6.2.3 教学目标明确数学文化的要求 |
6.2.4 教学素材重视学生对数学美的感悟 |
6.2.5 教学过程凸显数学文化的引领 |
6.2.6 变式练习注重体现数学思想方法 |
7 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案例 |
7.1 教学设计案例 |
7.1.1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凸显数学美的视角 |
7.1.2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
7.2 教学设计分析 |
7.2.1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分析——凸显数学美的视角 |
7.2.2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分析——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
8 结论与反思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7)数学美在中学课堂中促进学生德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数学美的相关研究分析 |
1.2.2 关于数学美在中学课堂发挥德育功能的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学科德育的必要性与实施路径 |
2.1 中学德育工作目标与实施简述 |
2.2 学科德育的简述 |
2.2.1 学科德育的相关概念 |
2.2.2 学科德育的地位和价值 |
2.2.3 学科德育面临的困境 |
2.3 学科德育的实施路径 |
第3章 数学学科特点和德育的意蕴 |
3.1 数学的学科特点 |
3.1.1 数学的抽象性 |
3.1.2 数学的逻辑严密性 |
3.1.3 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
3.2 数学学科的德育范畴 |
3.2.1 数学学科德育中的爱国主义 |
3.2.2 数学学科德育中的思维品质 |
3.2.3 数学学科德育中的理性精神 |
3.2.4 数学学科德育中的审美教育 |
第4章 数学美与其德育功能 |
4.1 数学美的历史演变过程 |
4.1.1 数学美的朦胧时期 |
4.1.2 数学美的萌芽时期 |
4.1.3 数学美的发展时期 |
4.2 数学美的解读及德育特征 |
4.2.1 奇异美 |
4.2.2 简洁美 |
4.2.3 对称美 |
4.2.4 统一美 |
第5章 数学美在初中数学课堂发挥德育功能的策略分析 |
5.1 数学美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渗透方式 |
5.1.1 引入中的巧妙渗透 |
5.1.1.1 设疑引入法 |
5.1.1.2 故事引入法 |
5.1.2 解题中的巧妙渗透 |
5.2 数学美在初中数学课堂发挥德育功能的案例分析 |
5.2.1 《探寻神奇的幻方》教学案例分析 |
5.2.2 基于数学美视角下对《探寻神奇的幻方》教学案例再思考 |
第6章 《探寻神奇的幻方》教学实证分析 |
6.1 实证研究设计 |
6.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反思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在学期间的实践情况 |
(8)高中平面解析几何对称性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平面解析几何的研究综述 |
1.3.2 关于平面解析几何对称性的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1.5.4 课堂观察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对称性问题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平面解析几何 |
2.1.2 对称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理论 |
2.2.2 教学理论 |
2.2.3 课程理论 |
2.3 数学思想 |
2.3.1 数形结合思想 |
2.3.2 对称思想 |
2.3.3 化归转化思想 |
第3章 对称性问题的内容分析 |
3.1 平面解析几何图形自身的对称性 |
3.1.1 圆自身的对称性 |
3.1.2 椭圆自身的对称性 |
3.1.3 双曲线自身的对称性 |
3.1.4 抛物线自身的对称性 |
3.2 中心对称 |
3.2.1 点关于点对称 |
3.2.2 直线关于点对称 |
3.2.3 曲线关于点对称 |
3.3 轴对称 |
3.3.1 点关于直线对称 |
3.3.2 直线关于直线对称 |
3.3.3 曲线关于直线对称 |
3.3.4 关于特殊直线的对称 |
3.4 作图方法与课件制作 |
第4章 对称性问题的教学现状研究 |
4.1 调查对象 |
4.2 调查目的 |
4.3 调查方法 |
4.3.1 调查问卷设计 |
4.3.2 访谈纲要 |
4.4 统计与分析 |
4.4.1 对平面解析几何对称性的态度和认识 |
4.4.2 对直线方程对称性应用 |
4.4.3 对圆锥曲线对称性的应用 |
第5章 对称性问题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1 教学设计 |
5.2 教学实施 |
5.3 教学评价 |
5.3.1 教师评价 |
5.3.2 学生评价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传承数学文化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 |
1.1.2 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现状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数学文化教育的相关研究 |
2.3 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 |
3 理论基础 |
3.1 数学文化观 |
3.1.1 数学文化的理论特征 |
3.1.2 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
3.1.3 数学文化观下的数学教育 |
3.2 课程实施:文化传承过程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过程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3.1 文献法 |
4.3.2 内容分析法 |
4.3.3 观察法 |
4.3.4 访谈法 |
4.4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课程标准中数学文化的分析 |
5.1.1 课程目标中要体现数学文化 |
5.1.2 课程内容中要包含数学文化 |
5.1.3 教材编写中要渗透数学文化 |
5.2 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内容分析 |
5.2.1 数学思想内容丰富,在各领域的分布各有侧重点 |
5.2.2 数学家及着作内容较少,且内容不完善 |
5.2.3 数学美内容较少且不均衡,主要以隐性形式呈现 |
5.2.4 数学应用内容丰富但不均衡 |
5.3 小学教师对数学文化的认知 |
5.3.1 教师对数学文化的重视度较高 |
5.3.2 教师对数学文化的概念存在认知偏差 |
5.3.3 教师的数学文化素养不完善 |
5.4 小学数学文化的课堂教学现状 |
5.4.1 对数学文化内容挖掘不充分,运用水平低级化 |
5.4.2 活动强调过程意识,但类型较单一,不注重探索背后的文化元素 |
5.4.3 教学内容有深度,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但不注重内容的联系性 |
5.4.4 创设的问题注重文化性,但认知水平不高,无法充分激发学生思维 |
5.4.5 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对数学文化内容的评价 |
5.5 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知 |
5.5.1 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文化的兴趣较高 |
5.5.2 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发展不均衡,且存在年级差异 |
5.5.3 学生对数学文化的重视度不高 |
5.6 数学文化与学生认知的关系 |
5.6.1 课程标准中的数学文化内容影响学生的数学文化认知 |
5.6.2 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影响学生的数学文化认知 |
5.6.3 教师的数学文化认知水平影响学生的数学文化认知 |
5.6.4 数学文化课堂教学影响学生的数学文化认知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完善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 |
6.2.2 提高教师数学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
6.2.3 改进课堂教学,构建教学模式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问题与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1.数学美符合小学生成长的需要 |
2.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美教学的新诉求 |
3.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亟待解决呼唤数学美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四)概念界定 |
1.数学美 |
2.小学数学美渗透 |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关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学美的理论探析 |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学美的教育价值 |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
2.启迪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
3.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学美的提炼与分析 |
1.数学美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
2.数学美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呈现内容 |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审美过程 |
1.审美感知阶段 |
2.审美经验阶段 |
3.审美创造阶段 |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与实施 |
1.访谈内容与实施 |
2.课堂观察内容与实施 |
(四)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1.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数学美的认知情况 |
2.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数学美教学的实施情况 |
3.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数学美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情况 |
三、小学低年级数学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数学美的认识片面化 |
2.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数学美的教学准备分析不足 |
3.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数学美的教学目标制定片面 |
4.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数学美的教学过程组织僵化 |
5.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数学美的教学评价开展简略化 |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中存在问题之内在原因 |
2.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中存在问题之外在原因 |
四、改善小学低年级数学美教学问题的策略 |
(一)多举并措提高教师数学美的理论素养 |
1.教师树立科学数学美的教学理念 |
2.教师自主学习数学美的相关知识 |
(二)优化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设计 |
1.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 |
2.制定全面的数学美教学目标 |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美的教学 |
4.提高数学美的教学评价质量 |
(三)学校要重视数学美的教学 |
1.建立多样化的数学美教学的激励机制 |
2.提供多种学习数学美教学的途径 |
3.加强数学美教学的管理 |
(四)让教师在数学美的教学中由自发到自觉状态转变 |
1.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展示数学美 |
2.在引导学生建立模型中运用数学美 |
3.在激励学生解释与运用知识中创造数学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数学美的教学课例赏析1 |
附录C 数学美的教学实录片段赏析2 |
致谢 |
四、浅谈数学美及其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文化教学实施能力现状研究[D]. 许淇淇.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职前数学教师问题解决教学素养发展研究 ——数学方法论课程教学实验[D]. 蒋培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数学文化小学一年级教学设计研究[D]. 池思瑶.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浙教版和新加坡版为例[D]. 邹明迪.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小学高年段为例[D]. 林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研究[D]. 周彦利.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7]数学美在中学课堂中促进学生德的发展[D]. 刘宇飞.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平面解析几何对称性的教学研究[D]. 李淑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3)
- [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传承数学文化的实证研究[D]. 张煜坤.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问题与改善策略研究[D]. 王雨平. 河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