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银企合作的幕后故事

一场银企合作的幕后故事

一、一个银企合作的幕后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李恒[1](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吕恒姗[2](2021)在《网络诈骗案件的侦查困境及破解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琪琪[3](2021)在《台湾国光剧团营销传播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郭文豪[4](2021)在《史诗《江格尔》的跨媒介传播研究 ——以汉文文献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媒介影响着史诗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要素,媒介的应用推动了史诗发展,形塑着史诗的文本内容。作为和《格萨尔》、《玛纳斯》齐名的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江格尔》产生于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一带,广泛流布于国内外卫拉特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骄傲,亦是世界文学殿堂的瑰宝。延续至今的口头形式是《江格尔》被称为活态史诗的重要原因。此外,在它的传播历程中,还出现了其他传播媒介,经历了口头、书面、电子、网络等传播阶段。本文以史诗《江格尔》为研究对象,在把握媒介分期史的基础上,从历时的视角分析《江格尔》的媒介表现形式、传播要素变化以及文本特征。绪论部分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创新点、难点、不足等。除绪论部分,该文主体分为四个章节,分析了不同媒介阶段史诗的传播形式、主体、受体,文本内涵和变化特征。第一章,口头传播时期。《江格尔》经历了从发源地迁徙流转的传播过程。在以口头为传播形式的基础上,传播主体包含政治上层和以江格尔奇为代表的文化阶层,传播受体集中于卫拉特部族百姓,亦不排除周边汉族、哈萨克族等群体。演述作为整体文本的一部分具有不同的文化功能,文本的具体内容带有鲜明的族群记忆特征。第二章,书面传播时期。《江格尔》的传播形式包括印刷技术未有普及之前的手抄记录,以及印刷技术普及开来的印刷文本与图像文本。传播主体由传统的政治、文化权力主体转变为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传播受体由部族所在地域的人群扩大为中国本土乃至世界范围的广阔人群。文本在由活态转为静态的固化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章,电子传播时期。《江格尔》的传播形式包括动画电影、广播电视,这是《江格尔》首次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前一阶段传播主体中的学者走入幕后,政府部门利用官方的广播电视系统为史诗的传播开辟新的局面,具有商业性质的传媒公司首次进入传播主体的行列。传播受体完全扩大为中国域内受众,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和亚非欧国家蔓延开来。与此同时,文本为适应电子媒介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改编,主要表现在以情节主题、情节单元为主的动态情节单元变化和包括人物、助手(器物)在内的静态情节单元变化。第四章,网络传播时期。《江格尔》的传播形式主要包括短视频传播和音频传播。作为后起的传播主体,传媒公司成为了主要的生力军,热爱《江格尔》文化的人们在移动互联网的赋权下也成为了传播主体。传播受体变为广大网民,表现出了主客一体的特征。这一时期的文本已不再局限于史诗自身,而是以《江格尔》为引领,带动了一系列民族文化的传播、传承。结语部分对史诗《江格尔》的跨媒介传播历程作出总结并提出展望。

单丽[5](2021)在《《神秘的力量》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神秘的力量》是韩国作家金辰明的畅销小说,共有两部。笔者负责第一部的翻译,第一部共有三十章,笔者在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前十二章进行了翻译。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是1997年韩国遭遇亚洲经济危机,韩国民众对经济发展丧失信心,因此作者希望韩国民众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恢复经济发展信心、唤醒民族自豪感。文本中有许多标题、对话、动作和肖像描写,是本文本的特点,同时也是翻译的难点。本翻译实践报告将对这些难点进行分析,总结相应的翻译技巧与方法,希望为以后的翻译实践提供经验。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本次翻译项目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是翻译项目简介,主要介绍作品、作家及翻译目的与意义。第三章是翻译过程,介绍笔者翻译之前的准备、文本特征及重难点、选择的翻译理论、翻译流程。第四章是翻译案例分析,基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从标题的翻译、对话描写的翻译、动作描写的翻译、肖像描写的翻译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标题的翻译,找到既吸引读者又体现文学性的翻译方法,使标题达到传神、吸睛的作用;分析对话描写的翻译,展现人物性格、人物情感、人物身份,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动作描写的翻译,让动作更加生动、具体、细致,再现原文场景;分析肖像描写的翻译,再现人物形象。第五章是结语,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感悟、不足进行总结。通过对本文本的翻译,希望能够加强中国读者对韩国小说的了解,增进中韩文化交流。

张旭[6](2021)在《北京演艺集团战略平台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从未停止过脚步,国有文艺院团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主体,其改革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歇,在不断的拓新与探索中寻找市场化运作的可行之路。在遵循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规律下,北京演艺集团搭建战略平台是帮助文艺院团在市场化运作中快速适应市场的重要实践。北京演艺集团通过搭建平台,助力旗下文艺院团探索出适合其发展的道路。随着我国文化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地方级的演艺集团逐步组建成立,演艺企业肩负着带动地方文化发展,推动地方文化经济消费升级的重任,国有演艺集团职能与功能的重新定位的重要性愈来愈凸显。本文以北京演艺集团作为国有演艺集团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代表,探索其战略平台的建构过程。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文的阐述,第一章重点介绍了国有演艺集团搭建战略平台的历程与现状。从文化体制拉开改革大幕开始,国有文化企业做出了诸多尝试。2009年是演艺企业的搭建战略平台的关键节点,带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体制改革之路。第二章分析了北京演艺集团搭建的战略平台,将旗下可使用的剧院团作为平台组成的重要部分,发挥集团下属各个公司的专长,最大限度地调用企业之间的配合。第三章基于北京演艺集团搭建的战略平台,分析集团从文艺产品创作、项目带动机制、文化走出国门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应用,最终将北京演艺集团打造为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效统一的文化集团。坚持文艺精品战略、坚持文化走出去的方针的北京演艺集团,推行“出精品、出票房、出市场占有率”的“三出目标”经营责任制,演艺集团是如何成为目前国内综合性最高、艺术门类最齐全、内容产品最丰富、资产量最大的文化艺术集团。第四章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分析北京演艺集团搭建战略平台的两个维度。从北京演艺集团搭建战略平台的方向探索期、平台搭建期到快速发展期,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风雨兼程四十年的宏大篇章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发展从未止步。

王砚泽[7](2021)在《秦皇岛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指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环境、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农村低气压金融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总和。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影响农村地区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稳定发展以及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并通过一系列的融合,决定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可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解题思路。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相关的成果基础上,通过分析秦皇岛市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现状,分别制作关于农村居民和金融人士的调查问卷,结合现状和问卷找到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符合秦皇岛市实际对策,为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决策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基础理论。然后对秦皇岛市农村金融现状进行分析,寻找破题点,为制作调查问卷做基础。其次通过问卷和数据分析出秦皇岛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金融服务、经济环境、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秦皇岛市现状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目、优化农村金融网点服务水平、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人员素质、完善贷款抵押担保机制,创新服务内容、创新贷款模式、完善信贷政策支持机制、提供差异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地区消费水平、健全农村经济保险服务、提高农村居民信用意识、完善信用档案管理与引入科学评估系统、完善失信惩罚和守信激励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法制制度、培育农村居民法制意识来改善秦皇岛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丁一鹤[8](2020)在《飓风行动之破局(长篇纪实连载)》文中研究表明(上接2020年第10期)第五章黑金身后站着祖国皇冠酒店门口,工作组民警正一个一个地将犯罪嫌疑人押上车,突然,上百名荷枪实弹的柬埔寨武装人员从四面八方冲过来,呼啦啦将酒店大门堵了个严实!黑洞洞的枪口指向了柬埔寨特警和身穿便装的中国警察。梁瑞国连忙询问甘思局长:"包围我们的是警察,还是军人?"甘思局长也非常震惊:"是宪兵!"所有人都傻在了那里。中国警察可是手无寸铁啊,何况这是在语言不通情况不明的国外。梁瑞国叮嘱工作组民警:"大家别慌。记住,我们是中国警察,我们身后站着祖国!"

覃宇德[9](2020)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文中指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外在表现与丰厚的内在蕴涵,形成形象化、生活化的文化符号,是区域文化共同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培育的文化特质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校社团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社团的学生源于个体主动自愿选择,社团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互尊互助,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团结协作精神与创造创新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依托学校社团开展传承是当前许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分析表明,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与可操作的经验借鉴,当前学校场域多以照搬传统师徒传承形式,其开展的实效性与传承预期尚有差距。鉴于此,本研究力图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学校社团传承的核心要素进行深入研究,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将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化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前期通过文献研究获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开展传承、协同创新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资料,对当前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学校社团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实地考察我国具有代表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托学校开展传承的现状;通过分析文献资料,结合国内成功经验,运用协同创新理论,设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社团传承;运用个案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开展传承实践。主要研究结论:一,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途径的现实问题出发,阐明学校社团传承的必要性。社会快速变迁导致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传承场域——家庭、社区文化传承场的作用锐减。学校社团传承其灵活、自主、开放、创新等特性有别于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及与其他成员、社区居民众交流协作的机会,对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与助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积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价值。二,实地考察国内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探析学校传承的问题及成因。当前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人文教育价值的疏离、学校身份属性“去社区化”、社会与学校间的场域壁垒、传承形式单一、传承参与主体主动性不够、学校传承机制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青少年实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绵延的需求。三,协同创新理论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是以学校为基点,协同相关利益主体,使因社会快速变迁而崩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系统由无序转变为有序结构。传承目标的设定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点,彰显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内容的选择要适宜学生成长,体现整体性与本真性。传承路径的规划需整合多方资源,融入多种活动,注重学生的传承体验。传承效果的评价要求主体多元、内容丰富与方法多样,凸显传承人员的主体地位。传承的保障措施应多维联动,实现政策、资金、人才等汇聚与优化。四,通过个案实践,传承效果明显。促进了学生对传承项目技术文化的掌握及德行培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探究意识,加深了学生的传承实践体验;提高了教师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经验水平,增进传承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传承参与主体的深度协同与传承资源的有效汇聚,形成整体传承合力;提升了学校在地方的知名度,扩大传承的社会影响力。

迟晓庆[10](2020)在《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第二课堂开设与实施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始终离不开戏曲教育的支撑,二者血脉相融,荣损与共。新时期戏曲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探索更加符合戏曲人才培养规律,寻找更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戏曲教育模式。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将第二课堂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与第一课堂统筹协作、合力育人,以培养出本领扎实、思维创新、人文素养兼具的复合型人才。当前“第二课堂”理论正在发展,高校也都在积极探索第二课堂育人的方式。如何使第二课堂围绕戏曲专业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发挥作用是当下应该探究的关键问题。本论文共分为五章,以中国戏曲学院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为例,探究戏曲高等教育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对第二课堂理论进行梳理,结合目前教育背景分析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的现状、成效和不足。其中,第三章、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对中国戏曲学院第二课堂发展演变的路径及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借助问卷访谈等实证研究手段,了解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和研究生对待活动的态度和感受,将戏曲专业研究生第二课堂现状呈现出来。通过对课题研究总结学院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成效及不足,推动第二课堂教学建设。基于对第二课堂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第二课堂对戏曲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对研究生团队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即时代迅速转变的大背景下如何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建设、与市场需求良性结合,产生更好的效应,培养能够适应当下戏曲建设发展的戏曲专业的时代新人,以上都是未来戏曲高等教育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戏曲高等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学科的独特性,无论是戏曲中专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第二课堂在戏曲艺术人才专业锻炼的作用不可取代。总之,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在实践和理论方面,能为戏曲高等教育和戏曲艺术专门人才培养提供一些经验和参考。理论层面上,为戏曲专业研究生第二课堂理论的发展提供支撑和新的研究视角。实践层面上,有利于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戏曲院校研究生第二课堂教学建设提供参考。

二、一个银企合作的幕后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银企合作的幕后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4)史诗《江格尔》的跨媒介传播研究 ——以汉文文献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创新点、难点和不足
    二、文献综述
        (一)跨媒介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二)史诗《江格尔》研究综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史诗《江格尔》的口头传播
    一、《江格尔》口头传播的时空脉络
    二、《江格尔》口头传播的要素特征
        (一)传播主体
        (二)传播受体
        (三)作为仪式传播的互动关系
    三、《江格尔》口头传播的文本意涵
        (一)文本演述的功能
        (二)作为记忆的文本
    四、小结
第二章 史诗《江格尔》的书面传播
    一、《江格尔》书面传播的表现形式
        (一)前印刷时代的手抄本
        (二)印刷时代的书面文本
        (三)印刷时代的图像文本
    二、《江格尔》书面传播的要素特征
        (一)传播主体
        (二)传播受体
    三、《江格尔》书面传播的文本固化
        (一)活态史诗的编订
        (二)表演语境的消逝
        (三)文化语境的离散
    四、小结
第三章 史诗《江格尔》的电子传播
    一、《江格尔》电子传播的表现形式
        (一)动画电影
        (二)广播
        (三)影像纪录
    二、《江格尔》电子传播的要素特征
        (一)传播主体
        (二)传播受体
    三、《江格尔》电子传播的文本改编——以电影《英雄江格尔》为例
        (一)情节单元与史诗
        (二)动态情节单元
        (三)静态情节单元
    四、小结
第四章 《江格尔》的网络传播
    一、《江格尔》网络传播的表现形式
        (一)抖音平台“江格尔TV”
        (二)喜马拉雅平台“江格尔的故事”广播剧
    二、《江格尔》网络传播的要素特征
        (一)传播主体
        (二)传播受体
    三、《江格尔》网络传播的文本裂变——以抖音账号“江格尔TV”为例
        (一)核心文本
        (二)显性伴随文本
        (三)其他伴随文本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外文着作类
    二、中文专着类
    三、期刊报纸类
    四、学位论文类
    五、电子文献类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神秘的力量》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家简介
    2.2 作品简介
    2.3 翻译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章 翻译过程
    3.1 译前准备
    3.2 文本分析
    3.3 翻译理论的选择
    3.4 翻译流程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标题的翻译
    4.2 对话描写的翻译
        4.2.1 口语的个性化转化
        4.2.2 称呼语的翻译
    4.3 动作描写的翻译
    4.4 肖像描写的翻译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神秘的力量》原文译文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6)北京演艺集团战略平台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综述
        (一)国有演艺集团的研究综述
        (二)管控模式的研究综述
        (三)平台战略的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调研法
第一章 国有演艺集团搭建战略平台的历程与现状
    一、国有演艺集团搭建战略平台的发展历程
    二、国有演艺集团搭建战略平台的现状
    三、国有演艺集团的发展建议
    四、北京演艺集团
        (一)北京演艺集团概述
        (二)北京演艺集团分析
第二章 北京演艺集团的平台战略分析
    一、北京演艺集团的平台战略
    二、北京演艺集团平台战略的优势
        (一)从提供产品升级至提供产品包
        (二)从个体竞争升级至生态圈竞争
        (三)从产业链模式升级至平台模式
    三、北京演艺集团平台战略的具体内容
        (一)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平台
        (二)政策与资金保障平台
        (三)全产业链覆盖平台
        (四)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平台
第三章 北京演艺集团平台战略应用
    一、文艺精品生产机制
        (一)坚持实施文艺精品战略
        (二)充分发挥艺委会指导与带头作用
        (三)注重集团原创演出季品牌建设
    二、探索建立重大项目带动机制
        (一)集团嫁接政府与项目的落地
        (二)银企合作推动集团发展
    三、集团力量架构平台体系
        (一)文化“走出去”模式
        (二)多元化战略分散企业压力
        (三)分层助力院团孵化剧目
    四、完善集团人才机制
        (一)领导班子的配置
        (二)完善人才选用育留机制
        (三)推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五、平台之下,走出全球演出行业至暗时刻
第四章 北京演艺集团搭建战略平台的路径优化
    一、宏观平台的路径设计
        (一)政府构建良好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疫情常态化的文化产业危机管理
        (三)文化走出国门提升国际影响力
    二、微观平台的路径设计
        (一)有文化特色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
        (二)精品与品牌战略提升集团竞争力
        (三)集团打造走出去平台与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秦皇岛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金融生态环境
        2.1.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2 理论基础
        2.2.1 金融需求理论
        2.2.2 金融发展理论
        2.2.3 金融创新理论
        2.2.4 金融生态优化理论
第三章 秦皇岛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3.1 秦皇岛市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3.1.1 秦皇岛市农村金融供给主体
        3.1.2 秦皇岛市农村金融供给量
    3.2 秦皇岛市农村经济环境
        3.2.1 秦皇岛市经济发展情况
        3.2.2 秦皇岛市第一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3.2.3 秦皇岛市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3.3 秦皇岛市农村地区信用环境
        3.3.1 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3.3.2 征信服务水平
    3.4 秦皇岛市农村金融法律环境
第四章 秦皇岛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数据调查
    4.1 问卷调查工具
    4.2 问卷调查对象
    4.3 问卷调查问题设计
    4.4 基础因素统计
        4.4.1 受教育情况
        4.4.2 年龄
        4.4.3 可支配收入水平
    4.5 关键因素调查结果
        4.5.1 当地金融生态覆盖程度
        4.5.2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建设统计
        4.5.3 金融机构提供产品服务现状统计
        4.5.4 政府服务现状统计
第五章 秦皇岛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
    5.1 秦皇岛市农村金融服务问题
        5.1.1 农村金融机构分布不均匀
        5.1.2 农村金融网点服务难以满足农村主体需求
        5.1.3 金融机构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5.1.4 金融机构无法提供差异化信贷产品
    5.2 秦皇岛市农村经济环境问题
        5.2.1 农村经济发展慢
        5.2.2 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支出少
        5.2.3 农业经济保险制度不完善
    5.3 秦皇岛市农村金融信用环境问题
        5.3.1 农村居民信用意识淡薄
        5.3.2 农村地区信用数据真实性不足,评级缺乏科学性
        5.3.3 对农村地区失信人员的惩罚机制不完善
    5.4 秦皇岛市农村金融法制环境
        5.4.1 秦皇岛市金融法制体系不完善,缺乏监督机制
        5.4.2 农村居民法制意识淡薄,金融法规宣传不到位
第六章 优化秦皇岛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
    6.1 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6.1.1 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目
        6.1.2 优化农村金融网点服务水平
        6.1.3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人员素质
        6.1.4 完善贷款抵押担保机制,创新服务内容
    6.2 优化农村地区经济环境
        6.2.1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6.2.2 促进农村地区消费水平
        6.2.3 健全农村经济保险服务
    6.3 完善农村金融信用建设体系
        6.3.1 提高农村居民信用意识
        6.3.2 完善信用档案管理与引入科学评估系统
        6.3.3 完善失信惩罚和守信激励制度
    6.4 优化秦皇岛市农村金融法制环境
        6.4.1 健全农村金融法制制度
        6.4.2 培育农村居民法制意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飓风行动之破局(长篇纪实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五章黑金
    身后站着祖国
    谁在幕后
    数据猎人
    中国诈骗地图
第六章闪击
    刀刃向内
    九叔
    刮骨疗毒
    电白脱毒
第七章交锋
    珠海老牛
    马来西亚争夺战
    肯尼亚引渡战
    两岸交锋

(9)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4.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1.4.2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1.4.3 文化传承与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1.4.4 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1.4.5 文献评析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创新
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价值追寻
    2.1 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价值
        2.1.1 学校社团是培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基地
        2.1.2 助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创新
    2.2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2.2.1 健体修身养性
        2.2.2 思想道德濡化
    2.3 对建设校园文化的价值
        2.3.1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性
        2.3.2 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2.4 对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
        2.4.1 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2.4.2 提升青少年民族凝聚力
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现状及问题
    3.1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
        3.1.1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形式、内容及评价
        3.1.2 参加校内外活动的情况
        3.1.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实然保障状况
    3.2 当前学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审视
        3.2.1 人文教育价值的疏离
        3.2.2 传承路径单一
        3.2.3 学校传承的保障措施乏力
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理论基础
    4.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特征及原则
        4.1.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4.1.2 协同创新的特征及基本原则
    4.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与协同创新的联系
        4.2.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实施前提
        4.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达成原理
    4.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内涵及特征
        4.3.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内涵
        4.3.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特征
    4.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设计与实施的核心要素
        4.4.1 统筹与合力
        4.4.2 创造与创新
        4.4.3 信任与沟通
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设计
    5.1 传承目标的设定
        5.1.1 传承目标设置的依据
        5.1.2 传承目标的内容
    5.2 传承内容的选择
        5.2.1 传承内容选择的原则
        5.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具体内容
    5.3 传承路径的规划
        5.3.1 搭建传承平台
        5.3.2 拓展传承面
        5.3.3 协调传承参与主体间的关系
        5.3.4 建设传承项目的特色校园文化
    5.4 传承效果的评价
        5.4.1 传承效果评价的主体
        5.4.2 传承效果评价的内容
        5.4.3 传承效果评价的方法
    5.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应然保障措施
        5.5.1 建立健全资金支持制度
        5.5.2 营造政策与人文环境
        5.5.3 培养传承参与的主体,实现功能互补
6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实践
    6.1 传承方案的制定
        6.1.1 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
        6.1.2 个案进入的方式与建立研究者的伙伴关系
        6.1.3 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
        6.1.4 研究效度与伦理
    6.2 传承方案的实施
        6.2.1 社团教学
        6.2.2 社团活动
        6.2.3 社团建设的保障措施
    6.3 传承方案的实施效果
        6.3.1 传承参与学生取得的成效
        6.3.2 传承指导教师的收获
        6.3.3 其他参与主体达成的效果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不足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第二课堂开设与实施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戏曲专业的研究生第二课堂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学者“第二课堂”理论概括
        二、国内学者对“第二课堂”的理论探索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第二课堂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依据
    第一节 第二课堂的内涵及特征
        一、第二课堂概念界定
        二、第二课堂的基本特征
        三、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第二节 第二课堂研究理论依据——体验学习理论
第三章 戏曲专业研究生教育第二课堂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一节 戏曲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的培养定位
    第二节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第二课堂的现状
        一、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模式
第四章 研究生第二课堂实证研究——问卷及访谈
    第一节 问卷信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第二节 问卷结果梳理及分析
    第三节 访谈设计
        一、访谈对象的确定
        二、访谈时间及地点
        三、访谈问题设计
第五章 戏曲专业研究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综合分析
    第一节 第二课堂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
        一、对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及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从主体意识到人文精神
        三、推动研究生的团队协作,增进社会交往
        四、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第二节 戏曲专业研究生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对第二课堂育人功能认识尚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二、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效果受限
        三、相关资源建设和经费保障制度尚不完善
        四、现行第二课堂活动种类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第三节 结合戏曲专业研究生的特点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加强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机制建设
        二、完善新媒体平台建设
        三、密切联结第一课堂,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四、统一规划,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形式
结语
附录一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第二课堂参与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第二课堂参与情况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一个银企合作的幕后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2]网络诈骗案件的侦查困境及破解对策研究[D]. 吕恒姗. 西北政法大学, 2021
  • [3]台湾国光剧团营销传播策略研究[D]. 王琪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4]史诗《江格尔》的跨媒介传播研究 ——以汉文文献为中心的考察[D]. 郭文豪.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神秘的力量》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单丽. 山东大学, 2021
  • [6]北京演艺集团战略平台建构研究[D]. 张旭. 中国音乐学院, 2021(08)
  • [7]秦皇岛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对策研究[D]. 王砚泽.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8]飓风行动之破局(长篇纪实连载)[J]. 丁一鹤. 啄木鸟, 2020(11)
  • [9]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D]. 覃宇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第二课堂开设与实施状况研究[D]. 迟晓庆. 中国戏曲学院, 2020(01)

标签:;  ;  ;  ;  

一场银企合作的幕后故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