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棉混纺织物用蒽醌活性分散染料

涤棉混纺织物用蒽醌活性分散染料

一、用于涤棉混纺织物的蒽醌类活性分散染料(论文文献综述)

谢跃亭,丁坤,胡益杰,罗智红,邢善静[1](2021)在《废旧纺织品清洁生产技术的脱色工艺研究综述》文中提出为促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产业化发展,综述了废旧纺织品预处理及脱色工艺技术的研究文献。相关研究认为:采用以氧化还原反应对染料分子进行破坏的化学脱色方法,会导致纺织品物理性能下降,同时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废水;物理脱色方法虽然工艺简单,但脱色率较低,难以实现产业化;废旧纺织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脱色工艺,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生物酶、光催化等新型脱色技术的脱色条件温和,使用化学物质的量小,因而对纺织品物理性能的损伤较小,能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符合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任腊梅[2](2021)在《有色涤纶及涤棉织物的臭氧脱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天博,郑环达,郑来久[3](2021)在《涤棉混纺织物超临界CO2染色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从棉纤维改性预处理、超临界流体极性调节和专用染料合成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涤棉混纺织物在超临界CO2流体中染色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比较超临界CO2流体染色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发现采用专用染料实现涤棉混纺织物在超临界CO2中一步染色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进一步总结近年来不同种类专用染料染色效果,指出超临界CO2流体染色技术应进一步加强专用染料开发研究,以促进涤棉混纺织物超临界CO2流体无水染色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王康康[4](2021)在《涤/棉针织物一浴免还原皂洗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文中认为涤/棉针织物是一种用量较大的纺织服装面料,国内染厂染色工艺普遍采用分散/活性两浴两步法染色,染涤→水洗→碱性还原清洗→水洗→热水洗→酸性→染棉→洗水→皂洗→固色,这种染色工艺流程比较长,水电汽消耗较多,污水排放量较大,生产效率低下,不符合纺织印染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本课题设计、合成一种新颖的涤/棉针织物一浴免还原皂洗剂用于涤/棉染色针织物皂洗,染厂采用染涤→染棉→免还原皂洗剂皂洗→固色新工艺,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对涤/棉染色针织物表面的分散/活性染料浮色进行皂洗,提高皂洗后织物的耐皂洗牢度,不需要中间环节对染色涤纶进行还原清洗和多步洗水,这种涤/棉针织物染色新工艺节能减排、减少很多化学物质的使用,降低生产和污水处理成本,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探究涤/棉针织物短流程节能减排染色新工艺,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设计免还原皂洗剂分子结构,通过测试涤及涤/棉染色针织物皂洗后残液吸光度的变化、涤纶沾色布色差和棉沾色布色差变化、涤及涤棉染色织物皂洗后的耐皂洗牢度和皂洗前后涤及涤棉染色织物颜色K/S值及色光变化等因素,考察免还原皂洗剂中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对苯二甲酸最佳摩尔比,确定免还原皂洗剂WPE的合成工艺;考察免还原皂洗剂WPE应用在涤纶染色针织物上应用工艺对皂洗性能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工艺,确定最佳应用工艺;考察免还原皂洗剂WPE应用在涤/棉染色针织物上应用工艺对皂洗性能的影响,确定对涤/棉染色针织物皂洗的应用工艺,并对免还原皂洗剂WPE进行复配增效,考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聚合物对免还原皂洗剂WPE处理涤/棉染色针织物皂洗性能的提升,确定免还原皂洗剂WPE的复配增效配方。以n(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n(对苯二甲酸)=1:4,乙二醇过量,对甲苯磺酸、三氧化二锑为催化剂采用酯化-缩聚合成免还原皂洗剂WPE,应用在涤纶染色针织物上,在皂洗浴弱酸、免还原皂洗剂WPE用量8 g/L、皂洗浴比1:20、皂洗温度75℃、皂洗时间20 min条件下可代替传统烧碱保险粉去除织物上的分散染料浮色,应用在涤/棉染色针织物在免还原皂洗剂WPE用量8 g/L,净洗浴p H值为弱碱,净洗浴比为1:20,净洗温度为80℃的条件下可代替常规涤棉两浴两步法皂洗去除织物上的分散/活性染料浮色,使用平平加O-25作为复配化合物,复配质量比为m(平平加O-25):m(免还原皂洗剂WPE)=1:4,在复配免还原皂洗剂WPE用量4 g/L,浴比1:20,温度80℃,时间20 min,皂洗浴p H值弱碱条件下处理后涤/棉染色针织物的耐皂洗牢度优于空白组及市售产品皂洗后织物的耐皂洗牢度,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涤棉一浴免还原皂洗剂的皂洗机理。

姜楠[5](2021)在《基于非水介质染色体系涤棉混纺织物染色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涤/棉混纺织物既保持了涤纶硬挺、耐磨性的风格,又有棉织物的吸湿透气等性能,在纺织品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涤/棉混纺织物染色多采用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染色,染色工艺多以两浴法和一浴法为主,这些染色工艺都是以水为染色介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染色耗时,生产效率低,水、电、蒸汽等能耗消耗较大,且需要还原清洗,而且使用大量的分散剂、皂洗剂等,产生色度值较高的废水,增加污水处理难度。本文采用环境友好型的硅基非水染色介质,开发出涤/棉混纺织物的清洁生产加工技术。在染色体系中采用一浴两步法,探讨了促染剂、染色温度、保温时间、带液率、碳酸钠浓度对分散染料上染率、活性染料上染率和固色率、分散染料沾染棉组分、活性染料沾染涤纶组分的影响,分析了如何在染色过程中控制染色条件降低分散染料对棉纤维以及活性染料对涤纶的沾污,提高染料的利用率,最后测试了染色后涤/棉混纺织物的各项染色牢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散染料在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对涤/棉混纺织物棉成份的沾色研究硅基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采用一浴两步法对涤/棉混纺织物染色,探讨了染色温度、染色促染剂、分散剂及防沾染剂等对分散染料沾棉组分的影响,并对不同结构的分散染料对棉纤维的沾色规律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蒽醌结构的染料相比于偶氮型对棉纤维的沾色较低,但是对涤纶上染率也较低。在促染剂作用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棉纤维溶胀速率大于结构紧密的涤纶,分散染料在棉纤维上的上染速率明显高于对涤纶的上染。在促染剂用量一定下,上染温度越高,分散染料对涤/棉混纺织物中的涤纶成份上染率越高,对棉的沾色率越低。在温度一定时,适当的促染剂可以提高分散染料对涤纶的上染率和降低对棉的沾色率。在温度160℃,促染剂5%(o.w.f),固色时间55 min时分散染料上染率为95.7%,对棉的沾色仅为3.33%。硅基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利用分散染料对两种纤维的亲和力不同,可通过提高分散染料对涤纶的亲和力来降低对棉纤维的沾色。(2)活性染料在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对涤/棉混纺织物涤纶成份的沾色研究在硅基非水介质染色体系内,通过探究活性染料对涤/棉混纺织物染色的影响,分析涤纶组分存在如何影响活性染料的利用上染率,并对沾污在涤纶纤维上的活性染料做HPLC分析,分析沾染涤纶纤维上活性染料的成份。研究结果表明:当分散染料对涤纶组分染色后,活性红195和蓝19的固色率分别降低了13.6%和20.32%,表明分散染料对棉织物的沾色会影响活性染料对棉纤维的上染,降低活性染料对棉组分的固色率。对于异双活性基活性染料,沾染到涤纶组分上的反应性染料和水解染料比例约为0.92:1;而对于单乙烯砜型活性染料,反应性染料和水解染料的比例约为0.078:1。表明单乙烯砜型活性染料的水解染料更加容易沾染到涤纶成份,而分子量较大的异双活性基活性染料的反应性染料和水解染料沾染到涤纶组分上的比例相差较小。(3)涤/棉混纺织物在硅基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染色效果通过前期研究得出的分散染料/活性染料对涤/棉混纺织物在硅基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的最佳染色条件,与传统水浴染色体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染料用量相同情况下,染色后织物的摩擦牢度、皂洗牢度及耐日晒牢度均在4级以上。涤/棉混纺织物在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染色,不仅可节约染色用水97.0%~97.75.0%,且减少废水排放,缩短染色时间,实现少碱、少水、无盐染色。另外,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染色后织物上介质的残留,测试结果表明染色后的织物在压力烘干机中烘1 h后,织物上的硅基非水介质残留量为0,表明染色后织物上无介质的残留。

成美林[6](2021)在《电子介体强化的靛蓝生物还原染色研究》文中提出靛蓝是我国使用历史最长的染料之一,在传统染织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染色过程中产生了较为严峻的环境问题,纺织行业对研究绿色、清洁的染色方法的兴趣越来越大。因此,在绿色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方向的今天,实现印染加工原料的无害化与可持续,对制备生态纺织品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借鉴传统使用米酒(酵母菌)对靛蓝进行还原的染色方法,构建了可控的酵母菌全细胞还原体系,引入电子介体对全细胞还原体系进行强化。由所选用的酵母菌株为出发点,通过探究其内源电子介体代谢情况,选择了核黄素(维生素B2)作为对酵母菌株正常生长代谢较为温和的内源电子介体,同时选用介导作用较强的三种外源电子介体对全细胞还原体系进行强化。通过对其介导过程中的p H、电导率、电位以及还原体系中靛蓝隐色体含量的分析,以染色后织物的K/S值、匀染性以及色牢度等作为评价指标,得出茜素与1,8-二羟基蒽醌的介导作用较强,在未对工艺进行优化前K/S值分别达到14.3和11.7。核黄素与2-羟基-1,4-萘醌的介导作用稍弱,在未对工艺进行优化前K/S值分别达到6.1和5.7。并对核黄素和茜素的染色工艺进行响应面优化,优化后茜素介导的全细胞还原染色后织物K/S达到21.42,与未添加电子介体的生物还原体系相比,染后织物K/S提升了12,与传统保险粉化学还原法染色后织物K/S值仅差0.3。对电子介体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探究不同结构和理化性质的电子介体介导作用的差异,通过SEM和TEM对酵母菌进行扫描分析以及半透膜实验,验证了在电子介体强化全细胞还原体系对靛蓝染料还原过程中电子的传递包括直接接触传递、纳米导线传递以及电子介体间接电子传递三个途径。并基于在探究机理的过程中半透膜实验的启发,制备了一种靛蓝—海藻酸钠复合微球,并使用复合微球代替靛蓝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达到了染色较匀且节约染料的效果。本研究所构建电子介体介导的全细胞还原方法将自发、随机的生物现象提升为可控、高效的生物过程,过程中避免了强还原剂的使用,实现了靛蓝的高效、安全的清洁染色,为染色加工的可持续与清洁生产提供了新的范例。

郝芬,唐敬淋,杜金梅,许长海[7](2021)在《耐碱分散染料的发展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常规分散染料染涤纶中低聚物析出、染色重现性差、费水费电等一系列问题,耐碱分散染料及相应碱性染色工艺得以关注,利用染料的耐碱性,将前处理与染色一浴进行,并通过织物K/S值、色差来表征染色效果。本文探讨了耐碱分散染料的发展与应用,阐述了分散染料碱性染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耐碱分散染料及碱性染色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涤纶染色产品的质量获得改善,在经济、环保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因此,耐碱分散染料及碱性染色技术是涤纶染色发展的新方向。

陈王冰菲[8](2020)在《光动力抗菌剂在常见复合纺织材料上的负载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基于经济安全、耐用、高效抗菌的表面自清洁功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医用纺织品行业,抗菌材料的选用可有效降低病菌在医院环境、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直接或间接传播并导致感染的风险。目前,对耐药性菌株的低效性、具有一定环境毒性、经济成本高、难以规模化生产等问题依旧是抗菌剂在应用研究中的主要瓶颈,因此,具有广谱抗菌性、经济高效(可规模化生产)的光动力抗菌型功能材料的开发逐渐成为该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然而,光动力抗菌材料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各类新型聚合物基材体系,对于光敏剂在传统纺织品上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同时,绝大多数研究仍因光敏剂的单独使用而导致纺织品颜色单一的问题限制了该类纺织面料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推广。本课题基于光动力抗菌原理,通过在双组分传统织物上进行光敏剂的负载而得到具有光动力抗菌效应的功能织物,并通过普通染料的加入实现光动力织物色彩的多样化设计。首先,课题以阳离子可染涤纶织物(T(+))和涤棉交织织物(T(+)/C,二者含量比为60/40)为基材、亚甲基蓝(MB)为光敏剂制备了有效的光动力织物。实验测定并分析了上染率和K/S色深值与MB初始浓度(%o.w.f)间的关系,并利用1,5-萘二酚(1,5-DHN)作为底物研究该织物的光动力效应,结果表明MB-T(+)在光照条件下的单线态氧产率与光照时间呈正相关。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抗菌效果评价中所得最佳结果为,初始浓度为3%的MB-T(+)在65 mW/cm2的光照条件下光照30 min后,抗菌率达到了99.89%。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条纹型涤棉交织织物,其中阳离子可染涤纶纱与棉纱分别由3%MB和1%直接染料进行负载,底物氧化实验结果表明该面料具备产生单线态氧对底物进行光氧化的能力,但考虑到单线态氧的扩散范围十分有限(<250nm),交织织物中没有负载光敏剂的棉纱上的细菌则难以灭除,从而直接限制了织物的光动力抗菌效率。其次,课题以涤棉混纺织物(T/C,40/60)为基材、劳氏紫(TA)为光敏剂制备了有效的光动力织物。通过K/S以及CIELab测试可知织物的色深度随TA初始染液浓度的增加而增长,其杀菌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添加浓度<0.5 mmol/g织物)随着光敏剂TA的增加而提高,超过该范围后,织物表面光敏剂的增加反而会对材料的光动力抗菌效应产生抑制作用。其中,TA添加浓度为3%的TA-T/C在30 min,80 mW/cm2的光照条件下,对革兰氏阳性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44)光致失活率高达99.9998%,而对革兰氏阴性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TCC-1605)和克雷伯氏肺炎杆菌(ATCC-2146)的光动力失活率仅为94.1%和45.3%。此外,实验结果表明光照条件对抗菌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44)有明显影响,其中光照时间在30 min内递增时可观察到抗菌效果的显着提升,超过30 min后则变化不大,而光照强度为~60mW/cm2和~70 mW/cm2时(均光照30 min),抗菌效率分别为99.93%和99.9998%,说明在临界域(60-70 mW/cm2)前后微小的条件差别都可能导致最终结果明显的差别。最后,课题以毛腈混纺织物(W/A,32/2)为基材、孟加拉玫瑰红(RB)为光敏剂制备了光动力抗菌织物。其中,RB负载于羊毛纤维,并选用不同浓度、颜色、种类的普通阳离子染料上染腈纶纤维。对所得的光动力材料进行了物理(SEM、DSC、TGA、拉伸强度),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色度(K/S、CIELab值)、色牢度(耐磨色牢度、耐洗色牢度)和光动力学(以碘化钾为底物的光氧化、针对多种细菌的光动力抗菌评价)等多个类型的表征和测试。在60 min的可见光照射下,RB-W/A对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和枯草杆菌(CMCC(B)63501)的抗菌率分别为99.98%和99.993%。实验结果表明:光敏剂RB和传统的阳离子染料的染色顺序对织物光致底物氧化或抗菌的能力几乎没有影响,但不同浓度的阳离子染料会在不同程度上抑制光敏剂RB的抗菌活性,其中添加了1%o.w.f阳离子黄的双组分光动力织物能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实现99.3%的抗菌效果。这说明光动力抗菌的双组分染色材料的制备独立于染色顺序,但传统染料的上染会对光敏剂活性表现出一定的限制。研究结果证实了本论文所采用的低成本、可规模化生产的加工方法制备负载光敏剂的混纺织物,并通过加入普通染料实现其表观色彩调控具有可行性,体现出该类材料在未来更多的开发及应用潜力。

陈益平[9](2020)在《废弃纺织品剥色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再利用已成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废弃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废弃纺织品的高效、低损伤剥色处理是提高废弃纺织品附加值的重要环节,亟待进行技术攻关。本课题优化了二氧化硫脲对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剥色的工艺条件;设计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剥色体系,探讨了该体系的剥色机理,优化了染色棉、毛和丝织物的剥色工艺,并分析了剥色对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二氧化硫脲对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剥色的最佳工艺为:二氧化硫脲4 g/L、氢氧化钠5 g/L、温度70℃、时间4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剥色率达到95%以上,强力保留率在96%以上。紫外-可见光谱、FT-IR光谱、核磁氢谱以及XPS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剥色体系可产生活性物质(高能态[H]),对染料发色基团产生还原作用。剥色过程中,偶氮结构染料中的偶氮基共轭发色体系被破坏,断裂生成了两分子伯胺基(-NH2);蒽醌结构染料中的蒽醌(C=O)共轭发色体系未被完全破坏。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剥色体系对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剥色的最佳工艺为:B组份1.5%(o.w.f)、B/S质量比1:3.2、pH值13.5、温度100℃和时间5 min;酸性染料染色真丝织物剥色的最佳工艺为:B组份2%(o.w.f)、B/S质量比1:2.2、碳酸钠0.5 g/L、温度100℃和时间5 min;毛用活性染料染色羊毛织物剥色的最佳工艺为:偶氮结构和蒽醌结构B组份分别为3%(o.w.f)和1%(o.w.f)、B/S质量比分别为 1:3.4 和 1:2.8、温度 100℃和时间 10 min。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剥色体系对大多数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和酸性染料染色真丝织物均能达到剥白程度;蒽醌型染料活性蓝KN-R和普拉艳蓝RAWL分别经过氧化氢和尼凡丁AN二步处理,剥色率均有较大提高,白度值接近原织物,而强力保留率降低较少;复染后织物K/S值和颜色特征值无明显变化。和常规织物剥色方法比较,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体系不仅剥色率高、强力损失低,而且试剂用量较少、剥色时间短。是一种更加经济、便捷的剥色方法。FT-IR光谱、X-射线衍射、光泽仪、SEM以及KES织物风格仪分析结果表明,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体系剥色后纤维大分子链微观结构、聚集态结构和表面形态未发生较为明显改变;织物风格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不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

景嘉辉[10](2020)在《棉/涤混纺织物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棉/涤混纺织物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与传统二浴法染色工艺相比,具有省时、省水、省电、省蒸汽等优点,同时产生污水较少,符合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生产的时代要求。在使用棉/涤混纺面料的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之前需要对所使用的活性染料、分散染料、助剂进行应用性能方面的筛选,对所使用的工艺处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染料的拼色性进行实验,以达到染色深度、色光、染色牢度等性能要求。棉/涤混纺面料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流程是:分别将活性染料、分散染料加入同一染浴中,调节染浴p H值为5-5.5,采用高温高压法使分散染料上染涤纶纤维,然后降温到80℃,加入中性盐和纯碱,使活性染料上染棉纤维,最后进行皂洗、水洗。论文首先依据初步确定的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条件,对17只活性染料进行单色实验,比较每个活性染料在高温下染色的相对得色力度、K/S值和色差值、耐水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从中筛选出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适合于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的活性染料,具体为活性红RHS、活性藏青RHS、活性红CD、活性橙CD、活性藏青CD、活性蓝2GF、活性黑CD-G、活性黑CDM染料。对4只普通分散染料进行单色实验,考察每个分散染料在皂洗后的耐水洗牢度、耐摩擦牢度,确定分散染料也适用于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具体为分散红S-BR、分散黄棕S-2RFL、分散藏青S-2GRL、分散黑AP-B。然后对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所要的缓冲体系和棉/涤一浴皂洗剂进行了优化,调整醋酸/醋酸钠缓冲剂的配比以达到符合一浴两步法工艺的要求:缓冲体系的p H值范围选择为5-5.5,缓冲剂用量为1g/L;从富马酸/丙烯酸共聚物皂洗剂MJ-01、马来酸/丙烯酸共聚物皂洗剂AP-SN、聚酯型皂洗剂WWRC和弱还原性皂洗剂ECO中筛选出WWRC做为本工艺皂洗剂,皂洗剂用量为8g/L。对一浴两步法染色进行单一因素影响实验,以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的工艺处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活性染料染色时,元明粉用量为60g/L,纯碱用量为5g/L,保温温度为80℃,保温时间为40分钟;确定皂洗工艺,皂洗温度为95℃,皂洗时间为20分钟。本文通过拼色染色实验,并同时使用纯纺织物和混纺织物来比较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和两浴法染色工艺的染色效果,得出采用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可以达到与两浴法染色工艺基本相同的染色深度、色光、各项染色牢度,并且具有较好的染色重现性。最后通过计算两种染色工艺所需的染色成本,表明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可以节省42%的用水,生产效率可以提升1.75倍。

二、用于涤棉混纺织物的蒽醌类活性分散染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涤棉混纺织物的蒽醌类活性分散染料(论文提纲范文)

(1)废旧纺织品清洁生产技术的脱色工艺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
    1.1 国内情况
    1.2 国外情况
2 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的预处理技术
    2.1 废旧纺织品分选技术
    2.2 废旧纺织品消毒技术
3 废旧纺织品的脱色技术
    3.1 纯棉织物脱色技术
    3.2 涤棉混纺织物脱色技术
4 研究展望

(3)涤棉混纺织物超临界CO2染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棉纤维改性预处理
2 超临界流体极性调控
3 专用染料合成
    3.1 改性天然染料
    3.2 活性分散染料
        3.2.1 均三嗪活性分散染料
        3.2.2 乙烯砜活性分散染料
        3.2.3 其他种类活性分散染料
4 结语

(4)涤/棉针织物一浴免还原皂洗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涤/棉针织物分散/活性两浴两步法染色
        1.1.2 涤/棉针织物一浴法染色
    1.2 分散/活性染料皂洗类型与机理
        1.2.1 分散染料的皂洗
        1.2.2 活性染料的皂洗
    1.3 涤/棉针织物一浴免还原皂洗剂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的创新
2 免还原皂洗剂的设计与合成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目标分子的设计与逆合成分析
        2.2.1 免还原皂洗剂分子设计
        2.2.2 免还原皂洗剂逆合成分析
    2.3 免还原皂洗剂合成方法
    2.4 测试方法
        2.4.1 皂洗效果测试
        2.4.2 防沾效果测试
        2.4.3 织物颜色K/S值测试
        2.4.4 耐皂洗牢度测试
        2.4.5 红外光谱
        2.4.6 核磁共振氢谱
        2.4.7 凝胶渗透色谱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免还原皂洗剂具体合成配方和工艺
        2.5.2 红外光谱分析
        2.5.3 核磁共振分析
        2.5.4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免还原皂洗剂WPE在涤纶针织物上的应用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分散染料染色及皂洗工艺
    3.3 测试方法
        3.3.1 皂洗效果测试
        3.3.2 防沾效果测试
        3.3.3 织物K/S值测试
        3.3.4 耐皂洗牢度测试
        3.3.5 废水COD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皂洗浴pH值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3.4.2 免还原皂洗剂WPE用量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3.4.3 皂洗浴比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3.4.4 皂洗温度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3.4.5 皂洗时间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3.4.6 正交试验工艺优化
        3.4.7 与常规还原皂洗工艺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免还原皂洗剂WPE在涤/棉针织物上的应用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4.1.2 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涤/棉针织物染色及皂洗工艺
        4.2.2 同常规染色工艺对比
    4.3 测试方法
        4.3.1 皂洗效果测试
        4.3.2 防沾效果测试
        4.3.3 织物K/S值测定
        4.3.4 耐皂洗牢度测试
        4.3.5 废水COD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免还原皂洗剂WPE用量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4.4.2 皂洗pH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4.4.3 皂洗浴比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4.4.4 皂洗温度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4.4.5 皂洗时间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4.4.6 同常规皂洗工艺效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免还原皂洗剂WPE的复配增效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药品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免还原皂洗剂WPE复配及皂洗应用
    5.3 测试方法
        5.3.1 皂洗效果测试
        5.3.2 防沾效果测试
        5.3.3 织物K/S值测定
        5.3.4 耐皂洗牢度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类型化合物复配对免还原皂洗剂WPE皂洗和防沾效果的影响
        5.4.2 皂洗机理
        5.4.3 市场同类产品进行效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非水介质染色体系涤棉混纺织物染色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0 引言
    1.1 涤/棉混纺织物染色简介
        1.1.1 涤/棉混纺织物的优点及应用
        1.1.2 涤/棉混纺织染色工艺现状
        1.1.3 无水、少水染色现状
        1.1.4 涤/棉混纺织物染色性能概述
    1.2 硅基非水介质染色概述
        1.2.1 十甲基环五硅氧烷简介
        1.2.2 棉纤维在硅基非水介质中染色
        1.2.3 涤纶在硅基非水介质中染色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分散染料对涤棉混纺织物的沾色研究
    2.0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药品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标准工作曲线
        2.2.2 分散染料结构对染色的影响
        2.2.3 不同含量促染剂下温度对染色的影响
        2.2.4 不同温度下促染剂对染色的影响
        2.2.5 保温时间对染色的影响
        2.2.6 分散染料沾棉的原因探究
        2.2.7 分散剂NNO和促染剂X对沾色的影响
        2.2.8 防沾染剂对沾色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活性染料对涤棉混纺织物的染色研究
    3.0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药品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不同结构活性染料对水解的影响
        3.1.4 涤纶染色后对活性染料染棉的影响
        3.1.5 D5 清洗对染色的影响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活性染料标准曲线
        3.2.2 活性染料染色涤棉混纺织物最佳工艺
        3.2.3 活性染料对涤纶沾色组分水解分析
        3.2.4 分散染料沾污棉纤维对染色的影响
        3.2.5 D5 清洗对活性染料固色率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染色方法的比较
    4.0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GC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涤棉混纺织物在D5 浴染色方法评价
        4.2.2 GC测试结果
        4.2.3 染料利用率比较
        4.2.4 D5 浴染色方法与水浴染色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电子介体强化的靛蓝生物还原染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靛蓝染料及其染色应用
        1.1.1 靛蓝染料的发展历史
        1.1.2 靛蓝染料传统染色方法
        1.1.3 靛蓝染料现代商业化染色方法
    1.2 全细胞生物催化
        1.2.1 全细胞生物催化研究进展
        1.2.2 全细胞生物催化优点
        1.2.3 全细胞生物催化在印染行业的应用
    1.3 电子介体强化全细胞生物催化还原
        1.3.1 电子介体种类
        1.3.2 全细胞催化还原过程中电子传递方式
        1.3.3 电子介体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内源电子介体强化的靛蓝生物还原染色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仪器及设备
        2.2.4 实验方法
        2.2.5 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内源性电子介体的来源分析
        2.3.2 内源电子介体强化的生物还原研究
        2.3.3 核黄素介导条件下染色效果分析
        2.3.4 核黄素强化的生物还原染色影响因素分析
        2.3.5 核黄素强化的生物还原染色过程的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外源电子介体强化的靛蓝生物还原染色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2.5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外源电子介体强化的生物还原研究
        3.3.2 外源电子介体介导条件下染色效果分析
        3.3.3 茜素强化的生物还原染色影响因素分析
        3.3.4 茜素强化的生物还原染色过程的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电子介体强化的染料生物还原机理及染色效果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2.4 实验方法
        4.2.5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子介体对全细胞还原体系影响分析
        4.3.2 介导条件下全细胞还原体系的电子传递研究
        4.3.3 基于电子传递机理的靛蓝染色方法的构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耐碱分散染料的发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耐碱分散染料的开发背景
2 耐碱分散染料的发展现状
3 耐碱分散染料结构与性能
    3.1 染料结构
    3.2 染料结构特点
    3.3 化学结构与耐碱性的关系
4 耐碱分散染料的碱性染色特点
5 结 语

(8)光动力抗菌剂在常见复合纺织材料上的负载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动力抗菌
        1.2.1 光动力抗菌机理
        1.2.2 光动力抗菌特性
        1.2.3 抗菌织物
        1.2.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基材与光敏剂
        1.3.1 传统纺织品
        1.3.2 光敏剂的选择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动力涤棉交织条纹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T~((+))/C系列光动力织物的制备
        2.2.3 表征及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B-T~((+))/C系列光动力织物的染色评价
        2.3.2 MB-T~((+))/C系列光动力织物的底物氧化研究
        2.3.3 MB-T~((+))/C系列光动力织物的抗菌评价
        2.3.4 MB-直接染料-T~((+))/C系列光动力织物的底物氧化研究
    2.4 结论
第三章 光动力涤棉混纺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TA-T/C系列光动力织物的制备
        3.2.3 表征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色度学表征
        3.3.2 光动力抗菌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动力毛腈混纺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W/A系列光动力织物的制备
        4.2.3 物理性能表征
        4.2.4 光动力学测试
    4.3 物理性能结果与讨论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
        4.3.4 机械强力
        4.3.5 色牢度
        4.3.6 热学性能
        4.3.7 光敏剂的负载
    4.4 RB-W/A的光动力性能
        4.4.1 底物氧化实验
        4.4.2 光照时间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4.4.3 光动力处理前后织物表面细菌的形貌对比
        4.4.4 光稳定性实验
        4.4.5 对多种革兰氏阴/阳性菌的测试
    4.5 不同浓度的阳离子黄染料对光动力织物的影响
        4.5.1 色度学表征
        4.5.2 光动力性能
    4.6 染料的不同负载顺序对光动力织物的影响
        4.6.1 色度学表征
        4.6.2 光动力性能
    4.7 低浓度下不同阳离子染料对光动力材料的影响
        4.7.1 色度学表征
        4.7.2 光动力性能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9)废弃纺织品剥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废弃纺织品再利用现状
        1.1.1 废弃纺织品的来源
        1.1.2 废弃纺织品再利用的的发展趋势
        1.1.3 废弃纺织品再利用的途径、方法及相关研究
        1.1.4 废弃纺织品再利用过程中剥色的重要性
    1.2 纺织品剥色的原理
    1.3 国内外纺织品剥色技术的研究及进展
        1.3.1 国内纺织品剥色技术的研究及进展
        1.3.2 国外纺织品剥色技术的研究及进展
    1.4 课题研究主要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氧化硫脲对棉织物剥色研究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棉织物活性染料的染色
        2.2.2 棉织物剥色方法
        2.2.3 测试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二氧化硫脲剥色效果的影响因素
        2.3.2 剥色方法的比较
        2.3.3 棉织物表面形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脱色体系机理分析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染料脱色处理
        3.1.4 测试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试
        3.2.2 FT-IR光谱的测试
        3.2.3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试
        3.2.4 XPS的测试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体系对纺织品剥色工艺研究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棉织物活性染料的染色
        4.2.2 真丝织物酸性染料的染色
        4.2.3 羊毛织物毛用活性染料的染色
        4.2.4 棉织物剥色方法
        4.2.5 真丝织物剥色方法
        4.2.6 羊毛织物剥色方法
        4.2.7 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剥色工艺的研究
        4.3.2 酸性染料染色真丝织物剥色工艺的研究
        4.3.3 毛用活性染料染色羊毛织物剥色工艺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体系剥色对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剥色对纤维大分子链微观结构的影响
        5.2.2 剥色对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5.2.3 剥色对纤维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
        5.2.4 剥色对纤维表面光泽的影响
        5.2.5 剥色对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5.2.6 剥色对织物风格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10)棉/涤混纺织物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棉纤维的基本结构和染色性能
    1.3 涤纶的基本结构和染色性能
    1.4 棉/涤混纺面料染色工艺介绍
        1.4.1 棉/涤混纺面料的工艺现状
        1.4.2 传统棉/涤混纺面料的二浴法染色工艺
        1.4.3 现有的棉/涤混纺面料一浴法染色工艺
    1.5 一浴法工艺对活性染料的要求
    1.6 一浴法对分散染料的要求
    1.7 一浴法对助剂的要求
    1.8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8.1 思路及研究目的
        1.8.2 主要研究内容
        1.8.3 本实验的创新点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及药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用药品
        2.1.3 实验用织物
    2.2 实验研究方法与内容
        2.2.1 染色工艺
        2.2.2 缓冲体系的选择
        2.2.3 活性染料的筛选
        2.2.4 活性染料S值测试
        2.2.5 活性染料E值测试
        2.2.6 活性染料F值测试
        2.2.7 活性染料牢度测试
        2.2.8 分散染料牢度测试
        2.2.9 元明粉用量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2.2.10 纯碱用量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2.2.11 保温时间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2.2.12 一浴法皂洗剂的筛选和皂洗工艺的制定
        2.2.13 一浴与两浴法染色效果对比
    2.3 性能测试
        2.3.1 皂洗牢度测试
        2.3.2 摩擦牢度测试
        2.3.3 织物K/S值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活性染料种类筛选
        3.1.1 缓冲酸对活性染料的影响
        3.1.2 活性染料筛选
        3.1.3 活性染料S值、E值、F值
        3.1.4 活性染料的各项牢度
    3.2 分散染料性能测试
        3.2.1 缓冲酸对分散染料的影响
        3.2.2 分散染料的基本色牢度
    3.3 染色后皂洗工艺制定
        3.3.1 分散染料对棉的沾色(分散染料直接性)及易洗涤性研究
        3.3.2 分散/活性一浴法皂洗剂的筛选
        3.3.3 分散/活性一浴两步法皂洗工艺的制定
        3.3.4 皂洗剂皂洗效果及还原清洗效果比较
    3.4 不同工艺参数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3.4.1 一浴工艺中元明粉对活性染料的影响
        3.4.2 一浴工艺中纯碱对活性染料的影响
        3.4.3 一浴工艺中纯碱对分散染料的影响
        3.4.4 一浴工艺中保温时间对活性染料的影响
    3.5 一浴两步法工艺评价
        3.5.1 棉/涤混纺织物的染色实验
        3.5.2 拼色染色效果比较
        3.5.3 一浴法染色的重现性实验
        3.5.4 染色成本核算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用于涤棉混纺织物的蒽醌类活性分散染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废旧纺织品清洁生产技术的脱色工艺研究综述[J]. 谢跃亭,丁坤,胡益杰,罗智红,邢善静.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21(04)
  • [2]有色涤纶及涤棉织物的臭氧脱色研究[D]. 任腊梅. 江南大学, 2021
  • [3]涤棉混纺织物超临界CO2染色研究进展[J]. 周天博,郑环达,郑来久. 纺织导报, 2021(05)
  • [4]涤/棉针织物一浴免还原皂洗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D]. 王康康. 五邑大学, 2021(12)
  • [5]基于非水介质染色体系涤棉混纺织物染色工艺研究[D]. 姜楠.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6]电子介体强化的靛蓝生物还原染色研究[D]. 成美林.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7]耐碱分散染料的发展及应用[J]. 郝芬,唐敬淋,杜金梅,许长海. 现代纺织技术, 2021(04)
  • [8]光动力抗菌剂在常见复合纺织材料上的负载及其性能研究[D]. 陈王冰菲. 江南大学, 2020(01)
  • [9]废弃纺织品剥色方法研究[D]. 陈益平. 苏州大学, 2020(02)
  • [10]棉/涤混纺织物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研究[D]. 景嘉辉. 东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涤棉混纺织物用蒽醌活性分散染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