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7例老年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韩芳[1](2021)在《探讨优质护理对老年急性心梗患者便秘的预防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对老年急性心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便秘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5月60例老年急性心梗患者为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便秘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便秘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0.00%)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0.05);观察组护理后担心焦虑、躯体不适、心理社会不适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心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明显减少便秘的发生,且能同时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汤佳[2](2020)在《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而健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大型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目前存在着病人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所患疾病比例中,高血压、精神疾病、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慢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互相影响,这让在面临一般急性疾病后的患者在治疗后,会遇到更多的临床心理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这使得康复时间变得更加漫长,而且需要投入更多介入措施,这在无形之中给大型公立医院增加了很多负担。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快速康复等手段,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疗资源,更快的周转了病床。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虽然身体疾患更快速的被治愈,可心理状况还没有能够达到满足立即返回家中的标准。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不利于患者和医生产生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医生的短期治疗容易引起患者疾病治愈后复发,医生需要和患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照护。因为患者难以控制病情或是病后匮乏的照护,而产生的入院治疗和使用药物的费用,对于医保部门的经费是极大的浪费。本研究立足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进行论述。目的为了健全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弥补服务体系中的断层。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每一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大部分百姓的医疗救治,却存在目前患者数量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具体的服务形式,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急救、院中急性期照护、中期照护、长期照护、终末期照护,而目前在国内中期照护处于缺失状态,不仅造成了老年患者非计划性重返病房,浪费医疗资源,还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方法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入手,分析中期照护模式存在的必要性,阐述中期照护的理论、模式、软硬件,并以医联体中骨科、卒中、胸痛中期照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医药在中期照护领域中的作用,对目前医联体中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的存在的技术和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讨中期照护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同时在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其中理论研究先对国内外内的中期照护模式进行梳理,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是一种契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有助于老年医疗服务的整体化和延续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追溯了老年医疗服务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构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老年医疗服务古已有之,从衰老理论、预期寿命延长和疾病谱的转变等方面来论述构建整体化老年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提供的老年医疗的服务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救治、急性期照护、长期照护和终末期照护,急性期照护和长期照护之间存在断层,有些急性病出院后患者,因为未得到有效和安全的中期照护,导致非计划性重复入院或者身体功能未能良好恢复,甚至于致残,直接进入长期照护模式。还论述了中期照护相关概念及模式。明确阐述了中期照护模式的定义、照护对象和形式,以及开展中期照护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对三家医院的2400名老年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中期照护的需求与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并运用服务链理论、持续照顾理论、协同论对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医疗服务是个整体的产品概念,而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疗服务流程,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关注并落实老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需求,是“持续照护”的理论最本质的核心点。“持续照护”让有着个性化需要的老人最大可能在固定熟悉的场所长期居住,以此受到良好的照顾。相关理论支撑了中期照护模式产生的必要性。为了阐述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的可行性,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述。医联体是在中国现有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联合而成的组织构架,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形势堪忧,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有效落实进行中期照护服务,它对于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实行十分重要,同时还有政府支持、资源优势互补、更为便捷、提高收入、降低费用等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都具有理论可行性,因此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势在必行。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老年患者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服务的有效性。取样扬州苏北人民医院肩袖损伤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其中52例为观察组,在医联体下汤汪骨科联合病房行中期照护,48例未行中期照护为对照组,对其行术后康复效果比对及UCLA评分统计学比较,显示行中期照护更加有效;取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患者300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62例作为观察组至医联体下木渎卫生院进行中期照护,138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通过ADL量表、GDS-15量表、FRA量表、EQ-5D量表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中期照护对急性期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着显着的临床效果,是一种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照护模式,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越早实施中期照护,效果越好;取样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性心梗行CPI手术患者208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00例作为观察组转入高港区人民医院进行中期照护,108例出院回家普通康复未接受中期照护,通过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比例进行比较,显示中期照护有益于急性心梗CPI术后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实现了安全性与有效性兼得的身心康复效果。本文也对中期照护的中医药优势,在医联体下开展中期照护的政策、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补充说明。在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入手,分析了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可以产生的相关作用,如如在情绪、饮食、用药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运作较好,如中医骨伤专业历史悠久,和西医骨伤结合,在中期照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期照护服务中要继续加强中医药理论的挖掘,促进中医药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强化中医药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让中医药这一我国文化瑰宝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绽放绚烂光彩。对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目前存在的政策及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康复技术和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是中期照护服务中较为关键的两样技术,对医联体内实施中期照护(主要为康复治疗)的调查显示,基层康复医疗的能力较弱,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国内刚刚发展,尚未能推广使用。他问题还包括医保支付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三级医院无力开展相关服务、软硬件标准尚未形成、绩效分配方案待确定、利润待提高、具体疾病效果评价指标缺乏以及老人多重用药、谵妄管理、跌倒和误吸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关注。对医联体下中期照护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对中期照护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介绍了“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及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并以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相关服务对中期照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论证“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大有可为;日间手术普及也为中期照护开展打开市场,医联体模式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协作,医院主要负责为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并在手术后将患者送往社区医疗机构继续进行中期护理治疗,以苏北人民医院日间手术患者在家康复和社区中期照护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日间手术后社区中期照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度,促进患者康复。增加了中期照护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服务类型上更加多样,服务模式上更加完善,服务衔接上更加连续,具备了完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平台难以共享、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老年护理与康复人才短缺等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结果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找出最适合中期照护服务的医疗组织环境,即在医联体中社区或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不仅符合国家上下转诊、急慢分治的要求,且有利于老年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足是研究主要以理论推断为主,样本量较少,外推行有一定局限。结论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对巨大的老年医疗需求,需要通过中期照护这一模式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断层,以面对具有复杂需求的老年患者,同时有效衔接并整合医疗资源。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中期照护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断层的较好模式。
郑玉叶,白美龙,林素琴,王爱治,柯丽清[3](2017)在《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总结老年女性急性心梗护理体会。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62例老年女性急性心梗患者,分为对照组(n=31)与观察组(n=31),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予以整体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同时满意度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29%,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老年女性急性心梗护理,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洪书新[4](2017)在《65例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近期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5例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心肌梗死康复法对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入组前、入组后4周、3个月、6个月后收缩压、Killip分级、心率、左室收缩功能、每博量,比较2组患者入组后4周、3个月、6个月的运动耐力(步行试验、踏车实验),比较2组患者入组后6个月内心律失常率、再梗死率、病死率。结果 2组患者入组前左室射血分数、Killip分级、心率、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每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2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Killip分级、心率、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每博量均较入组前有显着改善,每一个观察时间点,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每博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Killip分级、心率均小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组后4周、3个月、6个月步行试验完成率、踏车实验完成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组6个月后心律失常率、心急再梗死率及病死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患者预后质量。
赵雯[5](2015)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筛选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60例作为临床观察病例,其中男性患者人数为41例,女性患者人数为19例,患者年龄均在60-73岁间,患者平均年龄(66.42±1.36)岁。结果:经护理有36例患者痊愈(60.00%),有21例患者明显好转(35.00%),有3例患者经治疗无效死亡(5.00%)。结论:采取科学的护理方式能够提高心梗治愈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患者及早康复,降低病死率。
齐兰祥[6](2021)在《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提高急性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探讨实施协同护理模式的价值和意义。方法从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选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并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和协同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QOL)评分、自我护理能力(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ESCA)评分的差异。结果研究数据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QOL各维度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占优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前的ES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ESCA评分较护理前均有增加,但观察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遵医嘱行为评分相比,观察组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接受协同护理模式,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禹俊杰,邢志敏[7](2020)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跨理论模式联合心脏康复训练护理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情急,进展快,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式,术后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促进疾病转归。本研究旨在探讨跨理论模式联合心脏康复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脏功能、运动耐力及知信行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06-01-2019-06-01于安阳市中医院行PCI手术治疗的11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两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的原则分组。57例对照组实施跨理论模式进行健康教育,58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心脏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心脏功能、知信行水平、抗氧化能力及运动耐力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最大摄氧量为(20.02±2.11)mL/(kg·min),高于对照组的(16.83±2.04)mL/(kg·min),t=8.240,P<0.001;运动持续时间为(402.15±16.29)s,高于对照组的(388.72±15.40)s,t=4.542,P<0.001。观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为(91.47±4.11)U/mL,高于对照组的(86.93±4.04)U/mL,t=5.973,P<0.001;总抗氧化能力为(14.38±1.10)U/mL,高于对照组的(11.39±2.05)U/mL,t=9.770,P<0.001。观察组6min步行试验距离为(347.05±15.08)m,远于对照组的(322.85±14.94)m,t=8.644,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8.28±4.11)%,高于对照组的(55.86±4.34)%,t=3.071,P=0.001。观察组知信行健康知识评分为(109.37±8.25)分,高于对照组的(101.29±7.17)分,t=5.602,P<0.001;健康信念评分为(28.55±3.61)分,高于对照组的(23.57±3.69)分,t=7.316,P<0.001;健康行为评分为(33.59±4.07)分,高于对照组的(29.15±3.66)分,t=6.148,P<0.001。结论跨理论模式联合心脏康复可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增强运动耐力,提高知信行水平。
曾庆芳,张春丽,刘巧[8](2020)在《对接受重症监护的心梗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对接受重症监护心梗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严格遵照随机原则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接收的心梗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案不同分为一般组与研究组,每组42例。一般组患者进行常规性护理,研究组在一般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后的抢救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认可度与接受护理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14%,护理总认可度为95.24%,明显优于一般组的28.57%与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接受相应护理后心功能指标情况均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接受重症监护的心梗患者进行综合护理,不仅能够优化抢救效果,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并且有利于在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不断提升患者对临床医护工作的认可度,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于子凯[9](2020)在《BMI对瓣膜病临床决策与结局的影响及中药在TAVR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文中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瓣膜性心脏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VHD)的发病率显着增高。目前,全球人均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处于增长趋势。但是,BMI是否影响VHD患者的临床决策以及预后仍鲜有报道。本研究依托中国瓣膜性心脏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China-VHD),首先开展了 BMI对VHD临床决策及住院结局影响的临床研究。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在VHD中较为常见,老年重度AS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治疗的预后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国外已有学者强调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在TAVR术后领域中应用的重要性,但国内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强调中医药在CR中的核心作用,注重优势互补,探索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手段,发挥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改善TAVR术后患者远期预后的最大效益,无疑是VHD研究领域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研究一 BMI对瓣膜性心脏病临床决策及住院结局的影响目的:探讨BMI与VHD患者的临床决策和住院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非干预性、多中心、前瞻性的China-VHD队列研究,纳入11376例中重度VHD住院患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BMI分层标准,分为偏瘦组(BMI≤18.4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24.9 kg/m2)、超重组(25.0 kg/m2-29.9 kg/m2)与肥胖组(≥30 kg/m2)。分析不同BMI分层下的中重度VH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干预措施及出院转归,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BMI在VHD患者临床决策及住院结局中发挥的作用。结果:纳入的11376例中重度住院VHD患者中,偏瘦组(BMI≤ 18.4 kg/m2)777例(6.83%)、正常体重组(BMI:18.5-24.9kg/m2)7143 例(62.79%)、超重组(BMI:25-29.9kg/m2)2965 例(26.06%)、肥胖组(BMI≥30kg/m2)491 例(4.32%)。偏瘦组中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级(47.95%)及Ⅳ级(22.43%)的患者比例最高(P<0.0001);肥胖组患者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以及糖尿病史)的比例最高(36.16%、64.36%、23.22%、24.64%);肥胖组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比例高于偏瘦、正常体重及超重组(35.03%vs21.36%,25.02%,30.56%,P<0.0001);超重组有心梗病史的患者比例高于偏瘦、正常体重及肥胖组。(9.41%vs 6.56%,7.88%,9.37%,P=0.0023);偏瘦组有肿瘤病史的患者比例高于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组(2.45%vs 1.55%,1.55%,0.20%,P=0.0181)。超重及正常体重组接受手术治疗的VHD患者为2773例(38.82%)、1093例(36.86%),高于偏瘦组(261,33.59%)及肥胖组(152,30.96%),P=0.0002。AS患者中127例接受TAVR治疗,其中偏瘦、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组患者各10例(3.83%)、73例(2.63%)、38 例(3.47%)及 6 例(3.95%)。死亡率方面:与正常体重(61,0.85%)和肥胖组(2,0.41%)相比,偏瘦组死亡率最高(10,1.29%),超重组患者死亡率最低(8,0.27%),P=0.0010。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偏瘦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39,5.02%),其次为正常体重组(296,4.14%)和肥胖组(19,3.87%),超重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104,3.51%)最低,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 18.4kg/m2(OR:0.686,95%CI:0.572—0.822;P<0.0001)与 BMI≥30 kg/m2(OR:0.744,95%CI:0.595—0.930;P=0.0094)与VHD患者未行手术治疗的决策有显着关系;超重(BMI:25-29.9 kg/m2)是VHD患者住院死亡事件发生的保护因素(OR:0.335,95%CI:0.160—0.730;P=0.0038);BMI水平为 25-29.9 kg/m2(OR:0.399,95%CI:0.221—0.721;P=0.0023)是 VHD 患者住院死亡及卒中复合事件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语:1 超重(BMI:25-29.9kg/m2)与肥胖(BMI≥30kg/m2)VHD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比例较高,同时易合并冠心病、心梗等其他系统疾病,病情相对复杂。偏瘦(BMI≤18.4kg/m2)VHD患者中MVHD的发病人数最多,NYHA分级为Ⅲ/Ⅳ级的患者比例最高,临床表现出的呼吸困难、胸痛及水肿的症状更为突出。而肥胖VHD患者中,AS的发病人数最多。2 在VHD患者的临床决策时,偏瘦(BMI≤18.4kg/m2)和肥胖(BMI≥30kg/m2)与VHD患者未进行手术治疗存在显着的相关性。3 超重(BMI:25-29.9 kg/m2)是VHD患者住院死亡及复合事件(死亡及卒中)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研究二TAVR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探索性研究目的:探讨TAVR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功行TAVR治疗的70例老年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采集患者的症状及理化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归纳出主要证型。结果:TAVR术后患者中医症状出现频数最高的是倦怠乏力(88.6%),之后频数位列前十的分别为:活动后气短(77.4%),活动后心悸(77.1%),口干少津(70%),神疲懒言(60%),舌苔白腻(57.1%),胸胁刺痛(55.7%),心慌胸闷(54.3%),活动后汗出(52.9%),舌质暗红(52.9%),痰多(5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证候可归纳为: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亏、瘀阻水停证。结语:TAVR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以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亏、瘀阻水停证为主,为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三新保元汤联合康复措施对TAVR术后患者整体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目的:探索中药联合康复措施在改善TAVR术后患者整体功能影响的优势。方法:本研究以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纳入60例成功行TAVR治疗的重度AS患者(气血亏虚、瘀阻水停证)。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中药联合康复组(n=30)与康复对照组(n=30),干预治疗4周,并随访6个月。主要疗效指标为6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walktest,6MWT)结果及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次要观察指标老年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量表结果。结果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等进行统计。结果:最终完成试验57例,其中中药联合康复组29例、康复对照组28例。纳入分析两组患者在危险因素、合并疾病、心功能分级及临床特征等基线资料方面均衡可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1.1 6MWT距离结果显示:1个月干预结束及6个月随访时,两组6MWT距离较基线6MWT 距离增加 63.071m(95%CI:41.103—85.040,P<0.001=、71.167m(95%CI:43.991—98.42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联合康复组患者较康复对照组患者的 6MWT 距离多 44.222m(95%CI:3.497—84.947,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 6MWT—实际值/预测值的结果显示:1个月干预结束及6个月随访时,两组实际值/预测值比基线高14.01个百分点(95%CI:12.500—21.260,P<0.001)、15.89个百分点(95%CI:14.636—25.08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联合康复组患者比康复对照组患者的实际值/预测值高5.57个百分点(95%CI:1.705—18.908,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中医症状积分结果显示,1个月干预结束时,中药联合康复组患者(2.93±1.68)与康复对照组(5.92±2.85)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联合康复组总体有效率100%,优于康复对照组的75%,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01)。2次要疗效指标2.1两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结果显示:1个月干预结束及6个月随访时,两组BI评分比基线高 9.23 分(95%CI:5.492—15.619,P<0.001)、13.24 分(95%CI:10.065—18.82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中药联合康复组和康复对照组之间对BI评分的改善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2.2两组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显示,1个月干预结束及6个月随访时,两组MMSE评分比基线高 1.145 分(95%CI:0.538—1.676,P<0.001)、1.27 分(95%CI:0.491—1.974,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3营养评估结果显示,在1个月时,中药联合康复组(25.82±1.81)与康复对照组(24.39±2.73)患者的MN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联合康复组患者的MNA值比康复对照组高1.429(95%CI:0.194—2.664,P=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 HADS-A方面,中药联合康复组6个月HADS-A评分优于基线评分,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HADS-D方面,各组间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5虚弱评分结果显示,两组在1个月及6个月时,Fried评分与基线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其中在1个月时,中药联合康复组患者的Fried评分优于康复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2.6安全性指标结果显示,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干预1月后,中药联合康复组血红蛋白水平(120.04±16.65 g/L)改善情况优于康复对照组(109.00±16.73 g/L),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语:1 两种干预措施均可改善TAVR术后患者的运动机能(6MWT距离、METs以及实际值/预测值),但中药联合康复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康复对照组。2 中药联合康复对照组可以改善TAVR术后患者的中医症状、营养以及虚弱状态,且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同时,中药新保元汤可能在提高TAVR术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方面发挥作用。3 中药联合康复组以及康复对照组均可提高TAVR术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智力状态、并改善焦虑抑郁状态。
孙文卓[10](2020)在《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了解老年急性胸痛患者特点,临床路径的发展现状及不足,设计开发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护理版临床路径;2.将构建的临床护理路径投入临床应用,研究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1.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制定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护理临床路径表初稿。确定专家纳入标准及专家名单,运用两轮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增减、修改,构建出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表。2.将构建的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表投入临床应用,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1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并进行急诊护理处治的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典型胸痛患者和不典型胸痛患者,共计305例。2018年7月-2019年3月为实施护理路径前阶段,共16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4月-11月为实施护理路径阶段,共145例患者为观察组。通过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患者分诊正确率、急诊处治时间等,验证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应用效果。结果1.构建了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表,该临床护理路径包括接诊分诊,辅助检查、初步处理,解读检验结果、协助排查心梗,初步分流,协助鉴别诊断5个一级指标;包含院前处置、问诊内容、优先安置于抢救室就诊、做好转运准备等在内的25个二级指标;包含是否完成首次心电图采集、是否使用药物、MEWS评分、疼痛评分等在内的54个三级指标。两轮咨询问卷的回收率为100.00%、95.24%,专家意见提出率分别为61.90%、45.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65,判断系数0.982,熟悉程度0.748;两轮专家咨询,协调系数为0.23、0.30。2.通过该护理路径表在临床的使用,老年急诊胸痛患者分诊正确率从89.38%提高到96.55%(P<0.05);在急诊科的平均处治时间从51.99min缩短到39.86min(P<0.05);观察组患者处治后疼痛评分从5.23下降到2.16(P<0.05)。以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在急诊科期间的医疗花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轮德尔菲咨询专家的权威性高、积极性高、协调程度好,表明对于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护理路径表,专家意见较一致,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2.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对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的应用,提高了护士对老年急性胸痛患者的分诊正确率,缩短了患者急诊处治时间,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可见急诊科对于老年胸痛患者的早期正确处治,取得了一定成效。该临床护理路径表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
二、17例老年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7例老年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优质护理对老年急性心梗患者便秘的预防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便秘发生情况对比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
2.4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
3 讨论 |
(2)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述评 |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3 技术路线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及相关构成 |
1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 |
1.1 古代老年医疗服务历史记载 |
1.2 现代老年医疗服务现状 |
2 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
2.1 自然衰老的需求 |
2.2 预期寿命的延长 |
2.3 疾病谱的转变 |
3 当前老年医疗服务主要构成 |
3.1 健康科普 |
3.2 院前急救 |
3.3 院内救治(急性期照护) |
3.4 长期照护 |
3.5 终末期照护 |
3.6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断层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期照护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 概念界定 |
1.1 中期照护 |
1.2 中期照护对象 |
1.3 中期照护模式 |
2 开展中期照护服务需要的软硬件 |
2.1 硬件条件 |
2.2 软件配备 |
3 老年患者中期照护需求相关性分析 |
3.1 出院老年患者的中期照护需求问卷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4 相关理论基础 |
4.1 服务供应链理论 |
4.2 持续照顾理论 |
4.3 协同理论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
1 医联体的概念及成效 |
1.1 医联体的概念 |
1.2 医联体建设成效 |
2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
3 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 |
3.1 政治可行性 |
3.2 经济可行性 |
3.3 技术可行性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实践可行性研究 |
1 扬州广陵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中期照护 |
1.1 肩袖损伤患者康复不足 |
1.2 肩袖损伤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
1.4 实证分析 |
2 苏州木渎卫生院卒中中期照护 |
2.1 卒中患者康复不足 |
2.2 卒中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2.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
2.4 实证分析 |
3 泰州高港区人民医院心梗中期照护 |
3.1 心梗患者康复不足 |
3.2 急性心梗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3.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
3.4 实证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医特色的中期照护条件分析及实践 |
1 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 |
1.1 丰富的中医理论优势 |
1.2 非药物治疗的临床优势 |
1.3 多管齐下的兼并优势 |
2 中期照护中的中医应用 |
2.1 情绪护理 |
2.2 饮食护理 |
2.3 中药护理 |
2.4 恢复护理 |
3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期照护的中医实践 |
3.1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 |
3.2 中期照护的中医骨伤应用 |
4 中医特色中期照护发展的相关建议 |
4.1 加强对中医中期照护理论的挖掘 |
4.2 促进中医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
4.3 强化中医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 |
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期照护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
1 老年康复技术不成熟 |
1.1 医务人员中期照护康复技术应用调查 |
1.2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现状 |
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未普及 |
2.1 老年综合评估内涵 |
2.2 老年综合评估流程 |
2.3 在中期照护服务中的应用 |
2.4 老年综合评估的效用 |
2.5 实践应用尚未普及 |
3 医保支付方式需转变 |
3.1 工作机制要创新 |
3.2 付费方式要协同 |
3.3 收费标准要统一 |
4 其他相关问题 |
4.1 三级医院无力开展 |
4.2 硬件设施尚无标准 |
4.3 软件配备缺乏规范 |
4.4 绩效分配有待确定 |
4.5 药品耗材利润不高 |
4.6 具体疾病指标缺乏 |
4.7 老年多重用药需关注 |
4.8 谵妄管理有待加强 |
4.9 吞咽误吸需要重视 |
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期照护发展前景与机遇 |
1 “互联网+”医院为中期照护带来新机遇 |
1.1 “互联网+”中期照护模式 |
1.2 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 |
1.3 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中期照护实践 |
2 日间手术开展为中期照护带来新市场 |
2.1 日间手术概念 |
2.2 日间手术适用范围 |
2.3 基层医疗机构日间手术中期照护成效 |
2.4 日间手术普及为中期照护开展带来市场 |
2.5 推广医联体日间手术中期照护信息化平台 |
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
1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
2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
2.1 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
2.2 信息平台难以共享 |
2.3 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 |
2.4 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 |
2.5 老年护理、康复人才短缺 |
3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
3.1 探索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
3.2 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信息档案 |
3.3 整合医保方式和服务模式 |
3.4 建立区域老年医学中心 |
3.5 加强护理、康复人才的培养 |
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总结 |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2.1 研究意义深远 |
2.2 研究内容创新 |
2.3 研究方法创新 |
3 研究不足 |
4 研究展望 |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
4.2 实证研究将更具经验 |
4.3 指标模型将更加细化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的比较 |
2.2 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
3 讨论 |
(4)65例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入组前后心功能及相关指标变化比较 |
2.2 2组患者入组后4周、3个月、6个月运动耐力变化比较 |
2.3 2组患者心律失常率、心急再梗死率及病死率比较 |
3 讨论 |
(5)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 临床资料 |
1. 2 护理方法 |
1. 3 护理满意度评价指标 |
2. 结果 |
2. 1 临床治疗效果 |
2. 2 护理满意度调查 |
3. 讨论 |
(6)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后QOL评分对比 |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ESCA评分对比 |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遵医嘱行为评分 |
3 讨论 |
(7)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跨理论模式联合心脏康复训练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运动耐力 |
2.2 抗氧化能力 |
2.3 心脏功能 |
2.4 知信行水平 |
3 讨论 |
(8)对接受重症监护的心梗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抢救结果比较 |
2.2 两组护理认可度比较 |
2.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9)BMI对瓣膜病临床决策与结局的影响及中药在TAVR术后康复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发展及心脏康复应用现状 |
1 TAVR的发展历程 |
2 TAVR的临床研究进展 |
3 TAVR术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
4 TAVR术后心脏康复研究概况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BMI与瓣膜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
1 BMI与VHD的发生发展 |
2 BMI与VHD的预后 |
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BMI对瓣膜性心脏病临床决策及住院结局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数据来源 |
2 本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TAVR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探索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新保元汤联合康复措施对TAVR术后患者整体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CONSORT中药复方扩展版对照清单 |
附录2 6MWT生理参数传输管理软件 |
附录3 |
Borg指数 |
自认疲劳程度RPE |
附录4 主要中医症状评分表 |
附录5 BI量表 |
附录6 HADS量表 |
附录7 MNA量表 |
附录8 MMSE评分 |
附录9 Fried Scale评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10)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的应用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临床路径在急性胸痛患者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17例老年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优质护理对老年急性心梗患者便秘的预防效果[J]. 韩芳. 系统医学, 2021(10)
- [2]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D]. 汤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J]. 郑玉叶,白美龙,林素琴,王爱治,柯丽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7(22)
- [4]65例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 洪书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06)
- [5]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J]. 赵雯.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23)
- [6]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 齐兰祥.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24)
- [7]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跨理论模式联合心脏康复训练护理体会[J]. 禹俊杰,邢志敏. 社区医学杂志, 2020(16)
- [8]对接受重症监护的心梗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J]. 曾庆芳,张春丽,刘巧. 当代医学, 2020(24)
- [9]BMI对瓣膜病临床决策与结局的影响及中药在TAVR术后康复中的作用[D]. 于子凯.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10]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孙文卓.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对照组论文;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