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幸的舅舅婚姻》中的喜剧因素

论《不幸的舅舅婚姻》中的喜剧因素

一、试论《倒霉大叔的婚事》中的喜剧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艳[1](2021)在《论改革开放40年的河南戏剧》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河南戏剧,走过了一条复苏回归、探索创新、蓄势潜行、强势崛起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1世纪20年的河南戏剧,"已经不是一个局部的繁荣,它在参与着中国戏剧的大循环,并且在整体上影响着中国戏剧的创作和发展"。河南戏剧的崛起繁荣,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造就的。如果说开放的时代是天时,队伍的整体崛起和理论、实践的双驱互动是人和,那么,宽松的氛围、优厚的政策、有力的措施,则是河南戏剧发展的独有"地利"。种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发,成就了新时期河南戏剧艺术的崛起之路。

张凌羽[2](2020)在《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研究》文中指出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经历了1978年至1984年的发展开拓期、1985年至1999年的发展活跃期和2000年至今的发展探索期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模式:从其社会生活剧的创作可看出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从其名着改编和名人事迹改编类作品的创作可看出新时期豫剧现代戏表达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从其英模戏的创作可看出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特殊贡献和其对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的巨大突破。对时代价值的追求贯穿了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创作的始终:创作团队引领着豫剧现代戏的创作风尚;现代化和戏曲化是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自觉追求;新时期豫剧现代戏较好地走近了新时代的戏曲观众、走向了新时期的戏曲市场。

许源[3](2020)在《樊粹庭编剧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樊粹庭是近现代着名的豫剧编剧、导演、改革家,在学界普遍对于豫剧有着“粗俗鄙陋”之类偏见时,他毅然以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身份投入豫剧改革的伟大事业中,接管豫声剧院,创办狮吼剧团。剧本创作之余,他也十分重视作品的舞台呈现,从编剧到导演,从选角乃至培养角色做起,亲力亲为,一生笔耕不辍,创作改编豫剧剧目八十余部,培养出诸如陈素真、常警惕,赵义亭等豫剧名家,因此他被称为“现代豫剧之父”。本文从戏剧观、编剧特色、精神内涵、现实性意义四大方面对樊粹庭编剧理论进行专门研究,充分尊重樊粹庭“因人设戏”的剧作观念,立足于戏剧本体,构建一个具有深度解读樊粹庭编剧艺术的综合特征的理论体系。

李岩[4](2020)在《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文中认为1987年以来,东亚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剧烈的转型,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新的创作形式和认同体验,进而使电影创作中的性别观念、性别形象、性别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关键的文化政治的转向。本文紧抓性别政治研究的三大脉络,即男性、女性和性少数,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各阶段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生产以及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受到文化研究、演化心理学、后人类和赛博女性主义等理论的启发,并综合借鉴性别文化研究如男性研究、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性别身份、性别表演等最新成果,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中的性别气质、性别心理、性别隐喻、性别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认识论层面,性别政治不应简单地被视为一种女性主义运动的文化建构,而是以种族、阶级、地域、年龄等多元文化分析范畴共同形成的、交织性的多元文化视角,这使性别成为一种主体性身份建构的力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在解构和颠覆传统观念对性别乃至人本身之概念的理解,由后人类理论而发展出对传统性别政治观念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现象进行梳理和研究时,将把性别政治现象作为一种生物本能与文化行为的综合性产物,并结合影视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东亚新电影相关视听表征进行解码。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文选题依据与背景,概括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研究切入点;第一章通过对人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分析,厘清人类社会身份政治内生性矛盾的发生原理;并以赛博女性主义和后人类理论为基础,为性别政治问题的终结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并对后冷战以来,东亚社会中,政治、经济和电影政策历史转型背景和后浪潮下与性别政治相关的东亚新电影作品进行梳理,归纳出东亚新电影的大致格局。第二章以东亚新电影中的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权力结构的消解,对其从弑父到无父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探索男性主体形象建构和变迁以及主体性危机的原因,阐释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和父权关系转化的原理;再从从寻父到崇父,讨论新父权结构再确立的路径。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及其话语转向,探索东亚男性权力主体的建构方式,以及男权衰落和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的发生机制。第三章从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的女性电影中的权力置换进行分析,阐释被客体化的和被物化的女性形象,分析东亚和女性双重他者视域下的女性主体叙事;并通过换装与换体电影中的主体身份置换建构,分析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关系从诞生到崩解过程;并以女性作为导演的电影生产与主妇权力战场下的突围相结合,分析东亚新电影中女性受难、荡妇羞辱和女性复仇的镜语表达,突出女性权力话语转换下对主体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第四章从政治正确的话语建构范式出发,以“去他者化”的性别语境,回应性少数题材东亚新电影的诞生与崛起的历史原因。并从生物学角度,区分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差异,建构起性少数平权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相关社会环境与具体文本的分析,探索“LGBTQIA+”群体中真性少数的平权;由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探索百合、耽美等伪性少数的禁忌趣味,并以其禁忌文本的消解与建构模型,探索性少数文化群体符号学游击战的运行机制,最后,从文本出发,探索不同性别、性向与性认同主体间欲望的共通之处。结论部分分别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层面对本文进行总结,提炼研究创新点,指出性别政治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池莉[5](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杨雪[6](2019)在《河南戏曲电影发展脉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戏曲电影是将戏曲艺术和电影手法融合于一体的艺术。戏曲是每个时代的镜像,而电影可以把时代和现实的缩影记录并保存下来,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变化和历史风貌。河南是戏曲大省,1956年豫剧电影《花木兰》的上映标志着河南戏曲电影的诞生,并从此步入了历史的舞台。河南的戏曲电影曾在全国获得较高的口碑和声誉,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段流传于民间。从河南戏曲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河南戏曲电影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生活风俗、历史发展紧密联系。因此,本文不仅是对河南的戏曲电影发展脉络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对变迁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大潮的描摹。本文将河南戏曲电影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河南戏曲电影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影片体现出其时代的共性,即具有爱国情怀女英雄群像、新青年上山下乡、为集体主义奉献终身的精神;第二个时期是凋零的文革时期,这一时期以样板戏为主,河南戏曲电影销声匿迹代之以传统的科教片;第三个时期是河南戏曲电影百花复兴的时期,采用了革新的视听语言,以和为美的结局揭示了中国民族内涵的审美心理;第四个时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低谷阶段。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戏曲电影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大众心理的不同异化了河南的戏曲电影;第五个时期即河南戏曲电影的新生阶段,戏曲艺术被肯定,并形成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但是在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里,对戏曲电影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对社会伦理问题的关注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河南戏曲电影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潜在观众较少,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很多因素都制约戏曲电影的发展,河南电影集团的发展也不容乐观。为此,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将传统的戏曲打造为时尚精致的艺术,了解青年人的心理状态,吸引青年受众人群,培养潜在的受众;二是注重社会舆论问题,对河南戏曲电影正确的舆论引导;三是打造一批戏曲的明星,制造名角效应;四是创造出更多的形式美和戏曲电影独有的亮点;五是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对河南戏曲电影的发展,寻求国际市场等。本文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对河南的戏曲电影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把每个发展阶段的河南戏曲电影进行总结和分析,从发展脉络、内容主题和艺术风格上发掘每个社会时期出现的相似的社会问题,以期达到从戏曲电影入手对社会的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和主体诉求的变化进行全方位的探究。对河南戏曲电影现状、发展和未来进行了宏观上的分析。为求新鲜的历史血液的融入,笔者对河南的戏曲电影界中几名知名导演和评论家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了一手的资料,并融入社会学、女性主义、审美心理学、传播学、美学、戏曲观众学等多领域的理论,力图将理论与史论相结合,较为完整的对河南戏曲电影的发展历史脉络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廖夏璇[7](2018)在《立场·精神·手法——新时期以来喜剧现代戏创作特点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戏曲中并没有悲剧与喜剧的美学范畴,目前学界关于戏曲悲剧、喜剧概念的界定,更多地参照了西方戏剧理论的相关定义。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被视为二十世纪戏曲学的奠基之作,他在着作中写道:"明以后无非喜剧,元剧则有悲剧在其中。……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

金梦[8](2018)在《齐飞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豫剧是中原农业社会的产物,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形态之一,当中原地区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审美群体等发生巨大变化以后,豫剧的生存状态自然亦会随之发生变化。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在时代发展变化的潮流中进入观众视野,逐步深受观众喜爱。在新时代、新历史要求面前,剧作家齐飞大胆创新豫剧现代戏,为现代戏的发展做出了引领性贡献。无限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成为齐飞艺术作品发挥其创造力、想象力的不竭资源。齐飞将艺术责任、社会责任、政治责任相结合,把自己的社会责任、政治责任融入到艺术和艺术表现中,去反映时代和现实,去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创作出赋予民族和时代特征的豫剧现代戏作品。前人对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创作研究成果颇丰,多是整理研究豫剧现代戏创作历程、发展途径、生存现状、表演艺术等,较少有以齐飞现代戏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论文章。本篇论文将以齐飞新时期豫剧现代戏代表性剧作为研究对象,以其戏曲文本、视频资料和相关文献为基础,对齐飞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创作的时代内涵、美学价值、舞台艺术、观众审美以及发展贡献进行研究,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齐飞新时期豫剧现代戏作品的诞生与演出入手,对作品进行归类,根据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涵将其分为新时期的召唤、新生活的编织、纪实性剧作三类,并对其作品折射出的“平民化”“人性化”的现代意识进行探讨。第二章:分析齐飞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剧本创作的艺术素材,论述其剧本创作人物性格的复杂化、人物心理的细腻化、人物形象的农民化特征以及剧本创作口语化、个性化、情景交融的语言特色。第三章:根据豫剧现代戏文学性与舞台性并重的综合艺术的特点,对齐飞几部代表性作品从舞台表演、舞台音乐、舞台美术方面进行鉴赏论述,通过现代化舞台艺术审美呈现齐飞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创作丰富的表现力和显着优势。第四章:论述齐飞作品对豫剧现代戏现代化探索的启示,创作方法的拓展以及艺术表现力提升来总结归纳齐飞对豫剧现代戏发展的贡献及其对现代戏的发展所做的示范意义。

杨光[9](2016)在《中国电影中的河南形象流变史—(1978-2014)》文中研究表明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炎黄子孙的发源地,有着无可替代的地域形象价值。同样,河南形象在中国电影银幕中也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1895年电影诞生至今,河南形象在中国电影银幕上已有一条明晰的历史线索。本文截取新时期作为起点,将河南形象的书写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政治、文化和工业市场三个面向探讨河南形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双重问题。并依据每个时期内河南形象银幕展现的不同特点,提炼出电影生产与河南形象的建构关系,媒介传播、受众心理与河南形象的内在联系,以及河南形象在生产、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所造成的误读、丑化问题。新时期以后的十年是河南形象银幕建构的十年。尤其是《包青天》、《少林寺》、《七品芝麻官》等影片的出现,为河南形象的书写涂上了一层颇为浓厚的政治色彩。该时期河南形象的建构因具备早期类型化电影的雏形,不仅为后来的主旋律电影对干部典型形象塑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区域传播。90年代,随着主旋律电影、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兴起,以《焦裕禄》为代表的河南形象在这一时期承载了更多的精神内涵。与此同时,该时期河南乡土文学为河南形象的银幕展现提供了供丰富的沃土,“作家电影”呼之欲出。而该时期的武侠片也在类型片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特色。新世纪以来,随着电影工业化和商业化的不断壮大,银幕上的河南形象求同存异,探索出了以刘震云为代表的“作家电影”、合拍片和合制片为代表的新生产模式。但该时期也是河南形象银幕传播问题最多的十几年,一系列人物或地域形象的丑化、误读,让河南形象一落千丈。本文共四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分期断代依据、目标、方法以及目前国内外对河南形象学术研究的现状。第一章,以政治表述为切入口,分析河南形象的银幕建构和传播形态。第二章,以文化想象为出发点,探讨世纪之交的十年,河南形象的新发展与新尝试。第三章,以市场化生产为契机,主要探讨河南形象在电影产业发展的大浪潮下所出现的银幕传播问题,以及作家电影的生成与发展。

冯建志[10](2014)在《不囿陈规 独树一帜——豫剧名家任宏恩的表演艺术》文中研究指明任宏恩是久负盛名的豫剧喜剧表演艺术家,他的唱腔自成一系,嗓音清澈透亮、灵巧质朴,演唱豪迈奔放、独树一帜,表演幽默生动、细腻含蓄,可塑性强,所演人物情感丰富、特点鲜明。他的成功表演,开拓了豫剧现代戏贴近生活、真实自然、幽默风趣的表演新思路,为现代戏表演中"戏曲化"和"生活化"的争论下了一个结论:从生活和人物出发,在贴近生活、"心里有"的基础上将戏曲传统化融入生活化中。

二、试论《倒霉大叔的婚事》中的喜剧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倒霉大叔的婚事》中的喜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论改革开放40年的河南戏剧(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40年河南戏剧发展的历程及成就
    (一)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戏的复苏和现代戏优势传统的回归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危机应对”和“观念革新”下的探索创新
    (三)20世纪90年代:回归、适应、坚守、开拓下的多元并存与蓄势潜行
    (四)进入21世纪以来的历史突破与整体崛起
        1.创作观念的突破
        2.体裁样式从单一到多元
        3.题材类型的丰富多元
二、改革开放40年河南戏剧崛起繁荣的内因外缘
    (一)人才队伍的整体崛起
    (二)良好优裕的生存环境
        1.政策春风
        2.有效机制
        3.良性生态
    (三)理论、实践的双驱互动

(2)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发展历程
    第一节 豫剧现代戏发展历程分期
        一、豫剧现代戏发展历史回溯
        二、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发展历程分期
    第二节 1978年至1984年:豫剧现代戏的发展开拓期
        一、整体风貌
        二、代表作品
    第三节 1985年至1999年:豫剧现代戏的发展活跃期
        一、整体风貌
        二、代表作品
    第四节 2000年至今:豫剧现代戏的发展探索期
        一、整体风貌
        二、代表作品
第二章 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继承、发展与突破
    第一节 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
        一、在主题内容上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
        二、在艺术样式上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
        三、在整体风格上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
    第二节 表现领域的拓展和延伸
        一、名着改编与名人事迹改编类的豫剧现代戏
        二、在艺术特征上对表现领域的拓展和延伸的回应
        三、跨文化改编的豫剧剧目
    第三节 现代戏创作的突破
        一、豫剧“英模戏”的特殊贡献
        二、“公仆三部曲”的四个维度
        三、其他豫剧“英模戏”的创作突破
    第四节 中原文化底蕴的回归
        一、豫剧现代戏和中原文化
        二、演绎豫剧史和中原地域文化的相关剧目
        三、中原文化背景下相关剧目的舞台创造
第三章 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当代价值追求
    第一节 创作团队引领风尚
        一、豫剧现代戏创作团队
        二、创作团队对豫剧现代戏创作的引领作用
    第二节 对现代化与戏曲化的追求(文学、表演、音乐)
        一、文学创作的时代追求
        二、表演语汇的时代追求
        三、音乐设计的时代追求
    第三节 戏曲市场与社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樊粹庭编剧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探索与尝试:樊粹庭的戏剧观
    第一节 高度重视戏剧的教育功能
    第二节 坚守戏剧的大众化特色
    第三节 强调“剧场本位”戏剧观
第二章 传统与新变:樊粹庭的编剧特色
    第一节 叙事特色
        1.注重剧本整体结构
        2.巧用夸张误会手法
        3.营造强烈戏剧冲突
    第二节 语言特色
        1.语言通俗晓畅
        2.多用方言俚语
        3.文学语言点睛
    第三节 风格特色
        1.悲喜各擅其长,兼收并蓄
        2.贴近人民生活,雅俗共赏
第三章 救亡与启蒙:樊粹庭戏曲创作的精神内涵
    第一节 救亡:时代精神的宣扬
        1.樊粹庭历史剧中的救亡时代精神
        2.樊粹庭神话剧中的救亡时代精神
    第二节 启蒙:女性形象的塑造
        1.樊粹庭婚姻爱情剧中的女性形象
        2.樊粹庭社会风情剧中的女性形象
第四章 反思与展望:樊粹庭的编剧成就及现实性意义
    第一节 樊粹庭在豫剧史上的地位
        1.对剧目的整理数量丰富
        2.对豫剧改革的重大作用
    第二节 樊粹庭编剧艺术对豫剧现代戏创作的影响及意义
结语
附录 :樊粹庭创作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谢辞

(4)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范围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确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性别政治下的东亚新电影
    第一节 性别政治的后人类终结
        一、人本主义身份政治的终结
        二、后人类对性别政治的消解
    第二节 东亚新电影的历史图景
        一、东亚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二、后浪潮下的东亚新电影
第二章 父权危机下性别政治影像建构
    第一节 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结构的消解
        一、从弑父到无父: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
        二、从寻父到崇父:新父权结构的再确立
    第二节 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到男性弱化转向
        一、东亚男性气质的主体建构
        二、东亚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
第三章 女权崛起下的性别政治身份转型
    第一节 双重他者化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一、他者之他者视域下的女性呈现
        二、换装与换体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第二节 对父权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
        一、东亚女性导演的崛起
        二、女性受难与女性复仇
第四章 性少数平权下性别政治的消解
    第一节 从误读到日常:可讲述性的获得
        一、从政治正确到去他者
        二、性别取向与性别认同
    第二节 性别想象: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
        一、真性少数的平权
        二、伪性少数的趣味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工作
致谢
附录:与本文相关的主要影片
附表: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东亚电影剧情长片

(5)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1.俞思语
    2.钟鑫涛
    3.钟欣婷
    4.格瑞丝
    5.钟永胜
    6.高红
    7.俞亚洲任菲菲
    8.俞爷爷俞奶奶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1.2015年1月没怀上
    2.2015年2月没怀上
    3.2015年3月没怀上
    4.2015年4月没怀上
    5.2015年5月没怀上
    6.2015年6月没怀上
    7.2015年7月没怀上
    8.2015年8月没怀上
    9.2015年9月没怀上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6)河南戏曲电影发展脉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与方法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创新之处
一、关于河南戏曲电影
    (一)戏曲与电影
    (二)河南戏曲电影的发展
        1. 河南戏曲电影的分类
        2. 河南戏曲电影的原产地
二、百花齐放的蓬勃态势----河南戏曲电影起步阶段(1956—1965 年)
    (一)河南戏曲电影辉煌的起步
    (二)彰显爱国情怀的政治诉求
        1. 重塑追求民族大义的女性英雄人物
        2. 歌颂为集体主义献身的情怀
    (三)舞台与镜头的美学讨论
    (四)小结
三、凋零的艺术----河南戏曲电影的空白期 (1966—1976 年)
    (一)文革背景下的文艺凋零
    (二)河南电影界的文化传承
    (三)小结
四、蓬勃发展的文艺气象----复苏阶段(1977—1989 年)
    (一)河南戏曲电影的复苏
    (二)富于中国民族内涵的主题表达
        1. 惩恶扬善下衍生的大团圆结局的审美心理
        2. 注入敢于追求自身幸福的新思想
        3. 凸显具有二元对立的贫富心理差异
    (三)革新视听语言下戏曲电影的虚实相生
        1. 写实与写意中的矛盾与统一
        2. 革新电影视听语言下时空的变换
    (四)小结
五、萧条遇冷的戏曲危机----河南戏曲电影低谷期(1990—1999 年)
    (一)河南戏曲电影的危机
        1. 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的萧条境遇
        2.“以新为美”的潮流侵蚀
        3. 社会舆论对大众心理的颠覆
    (二)家庭伦理孝道的探索
    (三)立意新颖的新编历史剧
        1. 新编历史剧概念界定
        2. 破除固有思维的反弦新意
    (四)小结
六、复活重生的新生时期----河南戏曲电影新生阶段 (2000-2018年)
    (一)稳定发展的河南戏曲电影
        1. 纳入到非遗语言系统的戏曲文化
        2. 新媒体下戏曲电影的处境
        3. 新世纪里河南戏曲电影的重生
    (二)多样化趋势的主题表达倾向
        1. 融入符合社会潮流的现代性思维
        2. 带有现代价值观的主体意识觉醒
        3. 弘扬红色主旋律的价值追求
        4. 反射出真实生活的社会镜像
    (三)新兴戏曲影视化的不同表现方式
        1. 实景与棚景结合的取景模式
        2. 表层真与假的间离效果
        3. 现代交响乐与传统音乐风格混搭融合
    (四)小结
七、河南戏曲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河南戏曲电影的现状
    (二)电影媒介对戏曲的影响
        1. 电影手法导致戏曲的信息流失
        2. 电影让戏曲保存与发扬成为可能
    (三)河南戏曲电影的未来之路
        1. 打造精致戏曲文化吸引年轻受众
        2. 新媒体的传播对河南戏曲电影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戏曲评论家刘景亮的访谈文字整理稿
附录B 戏曲导演刘澍的访谈文字整理稿
附录C 戏曲导演朱赵伟的访谈文字整理稿
附录D 戏曲导演路振隆的访谈文字整理稿
附录E 1956-2018 年河南戏曲电影目录(不完全统计)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立场·精神·手法——新时期以来喜剧现代戏创作特点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定的民间立场彰显了朴实清新的审美特征
二、立足时代建构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
三、多样的创作手法营造了强烈的喜剧性

(8)齐飞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齐飞的戏与人生:梨园耕夫,剧坛行者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
第一章 齐飞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创作概述
    第一节 齐飞新时期豫剧现代戏代表作品诞生与演出
        一、走向经典的现代戏:《倒霉大叔的婚事》
        二、编织崭新的生活:《八月十五云遮月》《清明雨》《王家湾的当家人》
        三、弘扬时代精神:《颍河骄子》《中原警事》《燕振昌》
    第二节 齐飞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创作的现代意识
        一、“平民化”的崭新内涵
        二、“人性化”的现代意识
第二章 齐飞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剧本创作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剧本创作的题材取向
        一、颍河农家生活的生动聚焦
        二、鲜活朴实纪实性展现
    第二节 剧本创作的人物塑造
        一、人物性格的立体雕塑
        二、人物心理的细腻揭示
        三、多面向的农民形象
    第三节 剧本创作的语言特色
        一、语言的口语化
        二、语言的个性化
        三、语言的意境化
第三章 齐飞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 舞台表演
        一、率真的生活化表演方式
        二、真切自然的虚拟动作
        三、生动幽默的表演风格
    第二节 舞台音乐
        一、音乐的现代感和时代感
        二、音乐的情感性和象征性
        三、音乐的民间性和群众性
        四、乐队组织的创新性
    第三节 舞台美术
        一、现代化舞台空间布景
        二、鲜明的服装艺术造型
        三、现代化舞台灯光技术
第四章 齐飞对豫剧现代戏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对豫剧现代戏现代化探索的启示
        一、多元化的现代生活
        二、多样化的表现方式
    第二节 对豫剧现代戏创作方法的拓展
        一、写实性的艺术描写
        二、典型性的艺术形象
        三、象征性的艺术手法
    第三节 对豫剧现代戏艺术表现力的提升
        一、民间性的文化属性
        二、隐喻生活哲理
        三、观众的审美理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电影中的河南形象流变史—(1978-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2 研究对象
        0.2.1 河南形象的界定
        0.2.2 研究范围
    0.3 已有的研究基础
        0.3.1 河南形象的传播学研究
        0.3.2 河南形象的文化研究
        0.3.3 河南形象的传播载体研究
        0.3.4 外围文献研究
    0.4 研究方法和目标
        0.4.1 研究方法
        0.4.2 研究目标
    0.5 预设创新性和不足
        0.5.1 预设创新性
        0.5.2 预设难点与不足
1. 动荡与图治:河南形象的政治化建构与银幕解放(1978—1989)
    1.1 改革开放以后河南形象产生的社会语境
        1.1.1 人口流动:河南地域的城镇化
        1.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河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1.3 河南电影制片厂:新时期的文化转型
    1.2 河南形象的类型书写
        1.2.1 吏治:历史题材中的河南官吏形象
        1.2.2 人文:动荡时期下的河南地域空间
        1.2.3 农村:“三农电影”中的河南形象
    1.3 “少林电影”与河南形象的符号化传播
        1.3.1 “少林电影”产生的语境
        1.3.2 济世还是尚武:“少林电影”的形象内涵
        1.3.3 “少林电影”与河南形象的跨境传播
2. 尝试与新载体:河南形象的文化表现与类型传播(1990—2000)
    2.1 90 年代河南形象生产的社会语境
        2.1.1 时代转型:国家政策与河南形象的类型化雏形
        2.1.2 河南乡土文学的崛起
        2.1.3 媒介与传播:河南形象问题的产生
    2.2《焦裕禄》——河南形象的主流化尝试
        2.2.1 焦裕禄:河南的政治名片
        2.2.2 焦裕禄形象与河南形象的银幕表述
        2.2.3《焦裕禄》的文化影响
    2.3 河南形象生产的新载体
        2.3.1 “少林电影”的承载与演变
        2.3.2 “新英雄主义”:河南形象的精神气质
        2.3.3 武侠片中的河南儿童形象
3. 书写与传播:河南形象的市场化生产与本土化制造(2001—2014)
    3.1 21 世纪河南形象产生的社会语境
        3.1.1 中部崛起战略及三个“五年规划”
        3.1.2 合拍片与合制片的发展与新格局
        3.1.3 河南电影制片厂的更迭与重振
    3.2 河南作家群落与河南形象的银幕写手
        3.2.1 作为现象的河南作家群落与河南作家电影
        3.2.2 “刘震云”电影与河南形象书写的悲剧倾向
        3.2.3 从文字到影像:河南形象的媒介转换
    3.3 河南形象的误读
        3.3.1 戏谑化:作为喜剧(风格)手段的河南形象
        3.3.2 妖魔化:作为商业(叙事)手段的河南形象
    3.4 本土自制剧热潮与河南形象的自发书写
        3.4.1 农民导演的兴起
        3.4.2 个人微电影中的河南形象
        3.4.3 从大银幕大小银幕:河南形象的跨界传播
    3.5 河南形象的影像生产
        3.5.1 谁在演绎河南形象?
        3.5.2 谁在创造河南形象?
        3.5.3 导演、片厂与河南形象书写的效度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专业学位硕士毕业作品

四、试论《倒霉大叔的婚事》中的喜剧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改革开放40年的河南戏剧[J]. 李红艳. 中华艺术论丛, 2021(01)
  • [2]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研究[D]. 张凌羽. 中国戏曲学院, 2020(01)
  • [3]樊粹庭编剧艺术研究[D]. 许源. 中国戏曲学院, 2020(01)
  • [4]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D]. 李岩. 南京大学, 2020(09)
  • [5]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6]河南戏曲电影发展脉络研究[D]. 杨雪. 河南大学, 2019(01)
  • [7]立场·精神·手法——新时期以来喜剧现代戏创作特点论[J]. 廖夏璇. 东方艺术, 2018(24)
  • [8]齐飞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创作研究[D]. 金梦. 河南大学, 2018(01)
  • [9]中国电影中的河南形象流变史—(1978-2014)[D]. 杨光.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10]不囿陈规 独树一帜——豫剧名家任宏恩的表演艺术[J]. 冯建志. 戏曲研究, 2014(03)

标签:;  ;  ;  ;  ;  

论《不幸的舅舅婚姻》中的喜剧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