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农业和高等农业教育

可持续农业和高等农业教育

一、可持续发展农业与高等农业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惠志丹[1](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难题,事关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距离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中又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五个振兴”为我们指明了乡村发展思路,但乡村人才振兴是关键,是破解乡村发展瓶颈问题的核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要素。农业高校作为农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是使命所在,应为乡村振兴承担起更大使命担当,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本研究首先进行了文献梳理和理论概述,对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人才振兴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其次对农业高校与乡村人才振兴进行了关联分析,论述了农业高校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关系,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了乡村人力资本的“短板”,通过对国家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分析和湖北省建始县农村实践调研,发现乡村主要存在人力资源数量减少、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人才回流和引进困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挖掘了影响乡村人力资本的主要影响因素,梳理了乡村振兴对农业高校的人才需求。然后通过案例研究法结合高校职能理论分析了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方面的主要做法,从中获得了重要启示。最后基于乡村人力资本的“短板”与需求,结合三所农业高校的典型经验做法,运用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理论和产学研一体化理论,从乡村人才规模、素质、结构和人才健康发展角度提出了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选择:一是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扩大乡村人才规模;二是加强乡村教育培训,提升乡村人才素质;三是创新人才培养环节,优化乡村人才结构;四要改善乡村人力资本环境,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通过本研究提出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以期对高校尤其是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借鉴。高校应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加强探索与实践,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周紫光[2](2020)在《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缺少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制约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农科院校承载着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基本职能,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基地,是承担农业科学知识创新和农业关键技术研发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三农”现代化的主力军,对于引领农业教育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我国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农科院校深度参与和真正引领农业产业的发展。深化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落实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题中之义,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科院校更加深入广泛地服务“三农”发展的应然之举。本研究综合运用了问卷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高等学校职能理论、协同治理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为指导,沿着“理论探讨—问题分析—经验借鉴—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展开。除绪论外,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探讨。本研究界定了农科院校、农业产业、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核心概念的内涵,论述了高等学校职能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以及教育内外部发展关系规律理论,并对这些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是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选取28所农科院校与3所涉农综合性院校的管理人员为调研对象,对我国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第三部分是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本研究从农科院校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两个维度,对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是美国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的特点与启示。本研究运用案例研究法,探究了美国农科院校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美国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特点,得出了其对我国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第五部分是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本研究在理论探讨、问题与原因分析、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我国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董维春,梁琛琛,刘晓光[3](2018)在《从传统到现代的高等农业教育——兼论中国“新农科”教育》文中认为世界高等农业教育约有250年历史,经历创立、兴盛和重构三个发展时期,是高等教育组织适应社会需求的产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旧大学的批判,启蒙运动和第一次产业革命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催生了欧洲早期的农业专门学院;近代科学革命向生物学领域的延伸和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美国赠地农学院的建构和大学化;第三次产业革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重构了世界高等农业教育系统。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有100余年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晚清至民国的综合化时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的专门化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多样化时期。中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面向经济全球化和正在兴起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探索实施"新农科"教育。

石松[4](2017)在《20世纪美国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出于服务国家战略、人道主义等多重因素的考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自二战后开始有组织、大规模地向其他需要帮助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由于农业进步对于消除贫困、维护全球和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美国政府和很多援助机构将相当数量的对外援助资源投入了农业发展领域,其形式包括农业物资的直接投入、灌溉设施等工程援建,以及教育和技术援助等。经过多年实践,美国政府、科学和教育界人士逐步得到共识:帮助受援方发展自身的农业生产体系,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才是最为关键的援助内容和有效的援助方式。纵观美国自身的农业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发展体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开创这一发展模式的美国赠地高校,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将关注的对象从本国农业逐步扩大至更广阔的范围。他们分享知识、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也因此在空间上得以延伸和拓展。尤其是在二战后,为了配合杜鲁门政府“第四点计划”的战略需求,美国赠地高校首先在政府组织下承担实施了一批对外援助项目。在农业领域开展对外援助,在诸多赠地高校乃至美国高校中,康奈尔大学可谓是先锋和代表。因此,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康奈尔大学自20世纪开始组织和参与的农业领域的对外援助活动的整个发展历程,将这一发展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进行考查论述,并作对比分析。康奈尔大学开展对外农业援助较早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约20世纪上半叶的时间为其初步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二战结束后,康奈尔大学的对外农业援助开始逐步向第二个阶段转型,从而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纵观这两个阶段,康奈尔大学开展对外农业援助不论是起源还是转型,均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内部动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而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其援助地域和对象的侧重、援助方式和内容的选择同样也有着较为显着的变化。从两个发展阶段中选取的代表性援助案例“康奈尔—金陵故事”和“康奈尔—洛斯巴诺斯故事”,既折射出各自历史阶段的不同背景和特点,也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延续性和传承性的脉络。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的整个发展历程及其影响进行客观的评述,首先必须承认这些援助行为给受援方带来的客观帮助,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以及它对先进农业科技在全球传播和应用的推动。但是,我们亦不能忽视对外农业援助配合国家外交战略、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性特点,以及援助双方必须互惠互利而绝非单向给予的基本特征。由此来看,这些援助行为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本研究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观点和视角的创新:一是将康奈尔对外援助行为从学界普遍理解的二战后起源向前追溯至19与20世纪之交,将当时的一些民间和个人行为认定为其对外农业援助的开端,从而得以更完整地把握和分析研究对象的全貌;二是从对外农业援助的利益指向出发,能更好地理解其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实施援助一方从中的获益;三是明确了对外农业援助行为与农业高校基本职能之间的关系,以便于科学归纳和梳理具体援助内容与形式。此外,本研究发掘利用了大量康奈尔大学保存的珍贵档案和史料,在研究内容和材料上也有一定的创新之处。通过对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发展历程的研究,除了可以更多地挖掘历史、还原先进农业科技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历史轨迹,更可以从史实中总结归纳出一定的经验和启示。希望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于中国农业高校在放眼全球寻求更大发展机遇时能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希望对于新形势下中国和其他各国加强农业领域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农业生产面临的新挑战能够有所启迪。

刘立新,刘杰[5](2015)在《国(境)外农业教育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美国、德国、法国、英国、荷兰、以色列、乌克兰、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出现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减少,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不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化的情况。为了应对变化,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完善农业教育的法规、加大经费投入与补贴、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农业后继者等措施和手段,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农业教育体系。

秦佳蕾[6](2013)在《发挥辽宁高等农业教育功能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要素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越发突出,其贡献份额现已超过人力、土地以及其他物质投入要素,上升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在这种情形下,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而我国农业生产力与农业科技较为落后的现实,决定了要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加强农业科技自身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快速发展。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进一步确定了农业科技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发展农业文化等功能,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因此,系统研究在农业科技发展中高等农业教育的功能所在,查漏补缺、扬长避短,有利于高等农业教育在推动农业科技及农业发展中发挥出最大的能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经验总结法、数量研究法等方法,在论证了发挥辽宁高等农业教育功能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辽宁高等农业教育的科技人才培养功能、科研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文化功能四种功能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发挥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剖析了四种功能在发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国内外发挥高等农业教育功能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典型经验,提出了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辽宁高等农业教育功能的若干可行性路径:(1)人才培养功能:为辽宁农业科技发展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实用型人才;(2)科学研究功能:为辽宁农业科技发展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社会服务功能:为辽宁农业科技发展实施系列科技支农服务项目;(4)文化功能:为辽宁农业科技发展培养和积淀健康农业文化。同时,针对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辽宁高等农业教育的功能提出了若干保障措施:从政府的角度,要优化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高等农业院校的角度,要完善激励措施,建立与农业科技互动发展机制;从农村的角度,要夯实群众基础,打通科技兴农渠道。

沈振锋[7](2010)在《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从最初的农务学堂,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大多已发展成为行业特色非常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我国的高等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中,在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等方面发挥着其他类型高校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农业大学如何发展已成为当前高等农林教育面临的十分突出的课题。大学办学模式是描述大学办学过程中各要素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简化形式,是办学理念、内部学科结构、办学程序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复合体。与其他类型的大学相比,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具有行业性、区域性、应用性和多样性四个主要特点。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的变迁经历了四个主要的阶段。这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四种模式,即以实业教育形式创立,形成高等实业学堂体系为主举办农科教育的被动开放模式;农业教育体系开始成形,以民国的独立学院、专门学校和综合大学农学院办农科教育,以综合大学农学院为主,属开放模式和封闭模式并行,开放模式为主导;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教育的改造,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行业办学模式”,属于封闭的行业主导办学模式;农业大学的分化与重构,独立设置农业大学办学和综合大学农科教育重建,属于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转化阶段,农业大学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发展的格局。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发展的四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立的,存在“共时的多样性”和“共时的进化性”。大学学术与职业性的双重属性是大学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我国大学办学模式流变的最终动因,办学模式的流变过程是我国农业大学为了应对此双重属性而不断寻找动态平衡的过程。经过百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高等农业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业高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农业高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学科专业结构及其设置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和质量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原创性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乏力。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三农”深刻变化等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高等农业教育。但是,长期以来高等农业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重视,如今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综合性大学的挤压,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弱势农业也影响了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农业院校。农业高校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学科建设,扎实办好传统农科专业,稳步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农业提供亟需的农业科技成果,解决重要的农业技术问题,培养亟需的各类农业人才。农业高校要打破以学科研究型为主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要把培养更多创业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要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完善专业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将学科发展新成果和生产实用技术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要实现农林院校的良性发展,国家应强化农业教育立法及政策调控力度,应扶持农业高校纳入我国高等教育重大发展战略规划,加大对农业高校的支持力度;国家应重点支持若干所重点农林高校建设成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积极鼓励地方农业院校建设成为以农业学科为优势和特色,具有示范功能的高水平地方性大学;国家及有关部门应在资金投资上加大对农业院校办学经费的投入。建议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农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好农科专业免费政策,完善国家助学政策体系。办学模式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既包含着办学主体在具体条件下的主体选择性和历史复杂性,也体现着办学主体为了追求更具竞争力的实践方式而不断驱动办学模式演变的内在机制。

高秦嫣[8](2010)在《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数量有限,但是在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中发挥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也起到了其他类型高校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明显已经落后于高等教育的平均发展水平,不论是学校基础建设、教学设备,还是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率,都是不如。这样的现状显然不符合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本文试图从分析福建省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历程着手,找到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的传统,为当下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办学者提供有益建议。依据福建省农业特点,发展适合福建省省情、民情、文化习俗等地方性特色的高等农业教育是种必然。查阅福建省统计年鉴,分析出福建省高等农业院校现状,分析出制约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下一部分通过因子分析确认高等农业教育办学影响因素的确认做准备。设置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找出影响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的主要因素。根据上述因素结合福建省正运行的高等农业院校办学机制,从中找出影响福建省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的最主要的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适合当前形势下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更加灵活创新的新型发展路径。统筹一切有利因素发展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兼顾办学主体的利益和积极性。并比较分析当前的发展路径和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找出了它们的共通处,不同点,以及各自优缺点。

杨锐英,欧颖[9](2009)在《略论高等农业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高等农业教育既是一种教育形式,又是农业科技传播、推广、创新的重要阵地,更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它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起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陈志伟[10](2009)在《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路径研究 ——基于福建省的问卷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农业传统大国,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发展局势严峻,中央陆续共发布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今后长期一段时间中央农村工作的核心重点。高等农业教育作为农业教育的最高层次,要在支持农村发展建设中起到骨干力量的作用。广大农村经济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微薄,农村劳动力富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等问题长期存在等等,这些是农村建设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培育农村新型高素质农业劳动者,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城乡统筹发展,保持农业生产可持续等等都是高等教育的职能也是优势。本研究内容上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和相关研究进展,以及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以期对整个研究方向和基本情况,在第一部分形成一个基本的框架。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包括历史沿革、现状、存在问题等。第三部分从理论上深入分析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依据和可行性。第四部分主要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实证分析,为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提供借鉴。第五部分则是对国外的发展模式进行综述对比。第六部分对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第七部分总结与展望。本研究运用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发展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整理归类,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本题目的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法,深入福建省的泉州市、龙岩市、南平市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国外的发展模式,优秀做法及时借鉴。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对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成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国外发展支持模式的优劣,系统全面分析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并提出创新思路,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服务效率,增强支农效果,最大限度为农村发展服务,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可持续发展农业与高等农业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持续发展农业与高等农业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由来
        1.1.1 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1.1.2 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1.1.3 服务乡村振兴农业高校承担重要使命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3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概述
    2.1 核心概念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农业高校
        2.1.3 乡村人才振兴
        2.1.4 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高等学校职能理论
        2.2.3 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2.2.4 产学研一体化理论
3 农业高校与乡村人才振兴关联分析
    3.1 农业高校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关系
        3.1.1 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是职能与使命所在
        3.1.2 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对农业高校发展具有牵引作用
        3.1.3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人才振兴协同共进
    3.2 乡村人力资本存在的“短板”
        3.2.1 乡村人力资源存量减少
        3.2.2 乡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
        3.2.3 乡村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
        3.2.4 乡村人才回流与引进困难
    3.3 乡村人力资本的主要影响因素
        3.3.1 乡村产业对人才规模形成带动有限
        3.3.2 教育和培训不足影响乡村人才素质
        3.3.3 人才流失加剧乡村人才结构性矛盾
        3.3.4 乡村整体环境限制人才回流与发展
    3.4 乡村人才振兴对农业高校的需求
        3.4.1 亟需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与供给
        3.4.2 亟需助力乡村职业培育与培训
        3.4.3 亟需输送多领域优质人力资本
        3.4.4 亟需人才和科技助力乡村环境改善
4 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案例分析
    4.1 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服务模式
        4.1.1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4.1.2 开展乡村振兴教育
        4.1.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1.4 深化人才科技服务
    4.2 华中农业大学产业引领人才服务模式
        4.2.1 推进产业扶贫模式形成
        4.2.2 提供产业发展项目支撑
        4.2.3 促进文化传承与品牌建设
        4.2.4 发挥党建结对引领作用
        4.2.5 助力乡村生态农业建设
    4.3 福建农林大学助力乡村人才培育与开发服务模式
        4.3.1 搭建人才服务平台
        4.3.2 组建专家服务团队
        4.3.3 助力乡村人才培育
        4.3.4 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4.4 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启示
        4.4.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4.4.2 加强产教融合发展
        4.4.3 助力职业农民培育
        4.4.4 鼓励开展社会服务
5 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选择
    5.1 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扩大乡村人才规模
        5.1.1 明确自身办学目标定位
        5.1.2 加强涉农产业人才培育
        5.1.3 推进产教融合项目发展
    5.2 加强乡村教育培训,提升乡村人才素质
        5.2.1 主动承担职业教育培训
        5.2.2 鼓励开展农民继续教育
        5.2.3 深化农业科技服务指导
    5.3 创新人才培养环节,优化乡村人才结构
        5.3.1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5.3.2 完善农科人才培养层次
        5.3.3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5.4 改善乡村人力资本环境,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5.4.1 助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
        5.4.2 助力乡村公共服务改善
        5.4.3 共建乡村人才服务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生期间科研、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2)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作用的研究
        1.3.2 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1.3.3 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的研究
        1.3.4 农科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4 技术路线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科院校
        2.1.2 农业产业
        2.1.3 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高等学校职能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2.2.3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3 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的调查分析
    3.1 研究设计与分析方法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1.3 调查组织与实施
        3.1.4 调查统计与分析
    3.2 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2.1 农业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3.2.2 农业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3.2.3 农业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3.2.4 教师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4 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内部原因分析
        4.1.1 办学定位未凸显农业特色
        4.1.2 校内管理部门设置欠合理
        4.1.3 绩效考评内容缺乏针对性
    4.2 外部原因分析
        4.2.1 政府授权不充分
        4.2.2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影响
        4.2.3 农科教结合管理体制的制约
5 美国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的特点与启示
    5.1 美国农科院校的发展历程
        5.1.1 萌芽时期:以培育农业人才为目标
        5.1.2 发展时期: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抓手
        5.1.3 成熟时期:以提供农业服务为己任
    5.2 美国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的特点
        5.2.1 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
        5.2.2 明晰有序的权力配置
        5.2.3 以院、系为中心自主办学
    5.3 对我国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5.3.1 优化农科院校内部机构的设置
        5.3.2 重构农科院校内部的权力结构
        5.3.3 授予院、系充足的办学自主权
6 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6.1 农科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6.1.1 推进管办评分离,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6.1.2 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授权农科院校
        6.1.3 整合农科教资源,构建农科教深度融合管理体制
    6.2 农科院校要深化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6.2.1 加强顶层设计,凸显“三农”办学特色
        6.2.2 合理配置职权,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6.2.3 拓宽转化渠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6.2.4 引导教师参与,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6.2.5 优化考评内容,健全教师绩效评价管理制度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状况的访谈提纲
致谢

(3)从传统到现代的高等农业教育——兼论中国“新农科”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三次传统
    (一) 第一次产业革命催生了欧洲农业专门学院
        1. 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2. 欧洲农业专门学院
    (二) 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美国农学院大学化
        1. 科学研究职能与学术体制建立
        2. 美国赠地农学院的建构与大学化
    (三) 第三次产业革命重构了世界高等农业教育
        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2. 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系统重构
二、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三个时期
    (一) 综合化时期 (晚清至民国教育体制)
    (二) 专门化时期 (模仿前苏联办学模式)
    (三) 多样化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的转变)
三、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新农科”教育

(4)20世纪美国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依据与意义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针对康奈尔大学的相关研究
        二、对外农业援助的相关研究
        三、有关康奈尔大学近代开展对外农业援助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相关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三、资料来源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可能的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第一节 “对外农业援助”的内涵与外延
        一、对外援助(援外)、国际援助
        二、对外农业援助
    第二节 几个相关概念的阐释和辨析
        一、国际发展援助
        二、粮食援助
        三、国际农业与农村发展
第二章 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发端的背景与动因
        一、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宏观背景
        二、对外农业援助在康奈尔大学起源的内部动因
    第二节 起源阶段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地域与方式的选择
        一、地域的选择: 拉美与亚太地区
        二、基于高校基本职能的援助方式的选择
    第三节 主要援助活动内容
        一、教育与人才培养: 招收外国留学生
        二、开展科学研究: 零星出现的资源考察
        三、以个人活动为主的知识转移与技术推广
        四、校内组织或相关保障: 民间组织与社团的成立
第三章 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的转型和快速发展
    第一节 转型的背景和动因
        一、对外农业援助发生转型时的全球局势与宏观背景
        二、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获得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因
    第二节 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转型中的地域和方式的选择
        一、地域的选择: 广泛性与重点性并存
        二、更加综合多样的援助方式
    第三节 主要援助活动内容
        一、教育与人才培养: 关注重点从规模向质量的转变
        二、开展科学研究: 内容极大拓展与丰富
        三、在技术推广基础上形成更加立体综合的援助项目
        四、校内组织或保障: 官方机构的成立与激励措施
第四章 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性个案及其比较分析
    第一节 起源与初步发展阶段: 康奈尔—金陵故事
        一、援助背景与起源
        二、主要援助经历与内容
        三、援助产生的影响和效应
    第二节 转型和快速发展阶段: 康奈尔—洛斯巴诺斯故事
        一、援助背景及起源
        二、主要援助经历与内容
        三、援助产生的影响和效应
    第三节 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两个发展阶段的比较和分析
        一、援助行为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动因的对比
        二、援助对象和发生地点的比较
        三、援助方式与行为的比较
第五章 评价与启示
    第一节 历史评价
        一、带给受援方的积极影响,以及对世界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二、援助行为具有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基本特征
        三、推动先进农业科技在全球范围的传播
        四、特定时代背景下帮助获取国家利益的工具
        五、“美国需要”和“美国模式”形成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节 经验与启示
        一、对外农业援助与农业高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紧紧依托高校基本职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
        三、“官民并举”和多渠道的经费投入
        四、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基本属性
        五、重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国(境)外农业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教育体系建立的经济社会背景
    (一)农业政策经历了重大调整
    (二)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大幅下降
    (三)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
    (四)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二、农业教育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一)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教育体系
    (二)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三)非学历农业教育是农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农业教育
三、农业教育的制度与环境保障
    (一)通过立法和政策保障农业教育发展
    (二)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协同培养农业后继者
    (三)农业教育和农业创业的经费投入机制
    (四)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四、农业教育实施及其质量保障
    (一)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四)农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五、农业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一)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推动并保障农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构建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人才培养需求
    (三)实施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管理与运行机制,促进农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并完善资格证书制度,规范农业教育的标准与质量
    (五)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农业教育、科研和实践一体化发展
    (六)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促进传统农业教育向现代农业教育转型

(6)发挥辽宁高等农业教育功能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理论依据
        1.3.1 高等院校职能理论
        1.3.2 知识经济理论
        1.3.3 威斯康星思想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辽宁高等农业教育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中功能研究的相关概念和意义
    2.1 相关概念
        2.1.1 高等农业教育
        2.1.2 高等农业教育功能
        2.1.3 农业科技
    2.2 研究意义
        2.2.1 高等农业教育明确功能,认清责任,完成使命的需要
        2.2.2 高等农业教育功能深度开发,助推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宁高等农业教育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中功能发挥的现状
    3.1 辽宁高等农业教育概况
        3.1.1 辽宁高等农业院校概况
        3.1.2 农学专业学生培养概况
        3.1.3 科学研究与科技推广示范概况
    3.2 辽宁高等农业教育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中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3.2.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3.2.2 科技人才培养功能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3.2.3 科研功能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3.2.4 社会服务功能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3.2.5 文化功能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发挥高等农业教育功能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发挥高等农业教育功能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4.1.1 经验
        4.1.2 启示
    4.2 国内发挥高等农业教育功能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4.2.1 经验
        4.2.2 启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挥辽宁高等农业教育功能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
    5.1 人才培养功能:为科技发展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实用型人才
        5.1.1 加强科学文化素质与专业态度的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
        5.1.2 加强科技实践创新与综合能力的锻炼,造就强能力人才
        5.1.3 加强专业设置与科技发展需求契合度,造就实用型人才
    5.2 科学研究功能:为科技发展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5.2.1 转变观念、增加投入,提高基础研究重视度
        5.2.2 完善成果、迎合市场,提高应用成果转化率
    5.3 社会服务功能:为科技发展实施系列科技支农服务项目
        5.3.1 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农民培训工程建设
        5.3.2 以科技推广示范为出发点,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5.3.3 以科技传播为出发点,加强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建设
    5.4 文化功能:为科技发展培养和积淀健康农业文化
        5.4.1 继承和引领先进农业文化
        5.4.2 形成农业文化的辐射基地
        5.4.3 批判农业文化的落后成分
        5.4.4 整合国内外优秀农业文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发挥辽宁高等农业教育功能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
    6.1 政府:优化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6.1.1 为高等农业教育功能发挥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
        6.1.2 为高等农业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6.2 高等农业院校:完善激励措施,建立与农业科技互动发展机制
        6.2.1 建立与农业科技发展贡献额相匹配的激励制度
        6.2.2 建立高等农业院校与农业科技互动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6.3 农村:夯实群众基础,打通科技兴农渠道
        6.3.1 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夯实农业科技发展的群众基础
        6.3.2 增强农民对高等农业教育的认识,打通科技兴农的渠道
    6.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7)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2 大学办学模式解析
    2.1 大学办学模式的含义及特性
    2.2 农业大学办学模式
    2.3 小结
    参考文献
3 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的外部关系
    3.1 社会政治与农业大学办学模式
    3.2 经济发展与农业大学办学模式
    3.3 文化传统与农业大学办学模式
    3.4 小结
    参考文献
4 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的内部关系
    4.1 大学理念与农业大学办学模式
    4.2 管理模式与农业大学办学模式
    4.3 大学结构与农业大学办学模式
    4.4 小结
    参考文献
5 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的流变
    5.1 清末:被动开放模式
    5.2 民国:艰难发展中的开放模式
    5.3 改革开放前:封闭的行业主导办学模式
    5.4 改革开放后:正在形成中的开放办学模式
    5.5 小结
    参考文献
6 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以华中农业大学为案例
    6.1 华中农业大学的历史演变
    6.2 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和定位
    6.3 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战略
    6.4 小结
    参考文献
7 地方性农业大学建设:以河北农业大学为案例
    7.1 河北农业大学的历史演变
    7.2 新时期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7.3 区域性示范农业大学建设战略
    7.4 小结
    参考文献
8 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的创新
    8.1 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演进的外部约束
    8.2 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演进的内部局限
    8.3 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创新的有力条件
    8.4 未来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的创新
    8.5 小结
    参考文献
9 研究结论
后记
参考文献

(8)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
    1.2 选题的意义
        1.2.1 契合国家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需要
        1.2.2 契合福建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1.2.3 契合高等农业教育的特殊性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1 高等教育、农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以及路线图
2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分析
    2.1 福建高等农业教育溯源
        2.1.1 福建高等农业教育院校简介
    2.2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院校简介
        2.2.1 福建农林大学简介
        2.2.2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和生物工程学院
        2.2.3 武夷学院茶与生物系
        2.2.4 龙岩学院的生命科学学院
        2.2.5 福建省的高职高专农业教育学院
        2.2.6 民办高职农业教育
    2.3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分析
    2.4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小结
3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办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1 因子分析介绍
    3.2 设立指标体系
    3.3 问卷调查表
    3.4 因子分析
    3.5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影响因素
4 构建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意义
    4.1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4.2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的注意事项
5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的构建
    5.1 国外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经验借鉴
        5.1.1 法国高等农业教育
        5.1.2 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5.1.3 日本的高等农业教育
        5.1.4 国外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经验
    5.2 适合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5.3 现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与福建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的共同点
    5.4 现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与福建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的不同点
    5.5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两种发展路径的优缺点
        5.5.1 大众化
        5.5.2 多样化
        5.5.3 国际化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1.1 福建省高等农业院校的现状
        6.1.2 福建省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影响因素
        6.1.3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
        6.1.4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路径选择
    6.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10)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路径研究 ——基于福建省的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1.1 高等农业教育的涵义与地位
        1.2.1.2 高等农业教育自身建设
        1.2.1.3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必要性
        1.2.1.4 高等农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1.2.1.5 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
        1.2.1.6 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文化生态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2.1 发达国家高等农业教育建设
        1.2.2.2 国外高等农业教育支撑农村发展的路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可能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状况
    2.1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2.1.1 清朝末期
        2.1.2 民国时期
        2.1.2.1 北洋政府时期
        2.1.2.2 国民党政府时期
        2.1.3 新中国成立后
        2.1.3.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2.1.3.2 改革开放至今
    2.2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2.1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2.2.2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高等农业教育改善农业劳动力的智力结构
    3.2 高等农业教育有效地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
    3.3 高等农业教育有效地促进农业新技术应用
4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4.1 样本及数据来源
    4.2 调查设计与内容
    4.3 结果分析
        4.3.1 被调查农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资料分析
        4.3.2 问卷归纳分析
        4.3.3 促进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影响要素的 Logistics 分析
        4.3.3.1 模型的建立与变量的选择
        4.3.3.2 参数估计与模型检验
        4.3.3.3 回归结果分析
5 国外高等农业教育支撑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及借鉴
    5.1 部分国家高等农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5.2 适应信息化社会,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想和业务素质
    5.3 优化学科,改进调整专业结构
    5.4 重视实践教学
    5.5 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农业人才
    5.6 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
6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加强行政、法律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6.1.1 行政、法律保障制度建设
        6.1.2 农业教育体系构建
        6.1.2.1 高等农业教育制度建设
        6.1.2.2 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的互动机制建设
    6.2 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
        6.2.1 多类型、多渠道培养多层次的人才
        6.2.2 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去
    6.3 加强高等农业院校自身发展建设
        6.3.1 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准确定位
        6.3.2 加强高等农业教育理论研究
        6.3.3 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
        6.3.4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6.4 做好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工作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路径研究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Logistic 回归原始数据
    附录三、Logistic 回归 SPSS 软件输出结果
致谢

四、可持续发展农业与高等农业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研究[D]. 惠志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2]农科院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周紫光.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3]从传统到现代的高等农业教育——兼论中国“新农科”教育[J]. 董维春,梁琛琛,刘晓光. 中国农史, 2018(06)
  • [4]20世纪美国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发展历程研究[D]. 石松.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5]国(境)外农业教育体系研究[J]. 刘立新,刘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12)
  • [6]发挥辽宁高等农业教育功能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研究[D]. 秦佳蕾. 沈阳农业大学, 2013(01)
  • [7]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研究[D]. 沈振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8]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 高秦嫣.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9]略论高等农业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A]. 杨锐英,欧颖. 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9
  • [10]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路径研究 ——基于福建省的问卷调查[D]. 陈志伟. 福建农林大学, 2009(04)

标签:;  ;  ;  ;  ;  

可持续农业和高等农业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