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尧麒[1](2021)在《3.0T磁共振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并通过DTI技术中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研究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经病理及随访证实的1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和21例脑转移瘤,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表现。磁共振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DTI扫描,分析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影像学特征,并选择感兴趣区域,包括肿瘤囊变区、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肿瘤周围水肿区及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通过测量DTI中的FA值与ADC值,比较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不同感兴趣区域的ADC值和FA值差异。结果:1.临床及病理特点:1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2例,间变性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2例。21例脑转移瘤中,原发肿瘤包括14例肺癌,3例乳腺癌,2例结肠癌,1例食管癌,1例胃癌。两组病例在初诊年龄、病灶数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构成比上,形状与部位上,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MRI特点:(1)高级别脑胶质瘤实质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序列呈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内囊变呈长T1、长T2信号,DWI序列呈低信号;肿瘤周围水肿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稍高信号;MRI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呈壁结节状、环状及花环状强化,其内囊变无强化。(2)脑转移瘤实质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序列呈等或稍高信号;其内囊变呈长T1、长T2信号,DWI序列呈低信号;肿瘤周围水肿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壁结节状或环状强化,其内囊变区无强化。3.同种肿瘤不同感兴趣区比较:感兴趣区的FA值及ADC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1)FA值: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内囊变区内FA值最低,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FA值最高。高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转移瘤实质区、囊变区、边缘区、周围水肿区的FA值相对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2)ADC值: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内囊变区的ADC值最高,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ADC值最低。高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转移瘤实质区、囊变区、边缘区、周围水肿区的ADC值相对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4.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在DTI上的鉴别诊断:(1)FA值: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在同一感兴趣区上比较,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囊变区、肿瘤周围水肿区、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DC值: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在同一感兴趣区上比较,肿瘤内囊变区、肿瘤周围水肿区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及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级别脑胶质瘤病理类型以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最为多见,脑转移瘤原发瘤病理类型以肺癌最为多见。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转移瘤两组病例在初诊年龄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脑转移瘤患者年龄偏大。在病灶数目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多发脑转移瘤更为常见。2.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的实质区、囊变区、边缘区、周围水肿区的FA值相对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降低,ADC值相对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升高。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内囊变区的FA值最低,ADC值最高。3.两组肿瘤实质区、边缘区的FA值比较,肿瘤囊变区、周围水肿区的ADC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成为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为临床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帮助。
陈煜豪[2](2021)在《DSC-PWI与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及Ki-67表达关系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脑胶质瘤是颅内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或者干细胞的恶性肿瘤,在所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中占80%。本研究旨在探究DSC-PWI对脑胶质瘤的术前病理分级和肿瘤内Ki-67抗原表达指数及程度初步评估的作用及意义,为脑胶质瘤术前影像学、临床以及病理学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其诊断效能。材料和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内常规CT或MR检查发现的脑组织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共35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按照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低级别胶质瘤(LGG)组12例,高级别胶质瘤(HGG)组23例。本研究患者均使用Philips 3.0T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MRI增强及DSC-PWI扫描,利用飞利浦后处理工作站(Philips Intelli Space Portal)分析DSC-PWI序列,将每个患者的灌注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统计分析各灌注参数对LGG与HGG的术前分级诊断的价值,并利用ROC曲线评价肿瘤rCBF、rCBV值以及两个参数联合应用对于LGG与HGG鉴别诊断的效能及最佳阈值。术后组织学病理均测量Ki-67抗原的表达指数,并评估DSC-PWI灌注参数与Ki-67抗原表达指数的关系,并利用ROC曲线评价rCBF、rCBV值以及两个参数联合应用对于判断Ki-67表达程度高低的效能及最佳阈值。研究结果共35例患者。首先分为LGG、HGG组,两组间年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体重及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GG组的rCBF、rCBV数值分别为1.91±0.91、1.96±0.95,HGG组的rCBF、rCBV数值分别为3.54±1.37、3.41±0.95,两组间的rCBF、rCBV值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且具有显着的正相关(r=0.543、0.602,P<0.01)。对WHO II-IV及CG行组间分析,II级脑胶质瘤rCBF、rCBV值分别与III级、IV级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对rCBF、rCBV与CG分组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9、0.870,约登指数分别为0.620、0.790时,对于鉴别LGG与HGG最佳阈值分别为2.33(敏感度/特异性=87.0%/75.0%)、2.10(敏感度/特异性=95.7%/83.3%)。LGG组Ki-67抗原表达中位指数及四分位数间距为5%、(5%,8%)3%;,HGG组Ki-67抗原表达指数中位指数及四分位数间距为25%、(15%,40%)25%,两组间Ki-67抗原表达指数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且具有显着的正相关(r=0.802,P<0.01)。对WHO II-IV脑胶质瘤的Ki-67抗原表达指数行组间分析,II级脑胶质瘤Ki-67抗原表达指数分别与III级、IV级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将患者分为Ki-67低表达(共12人)及高表达(共23人)两组,低表达组的rCBF、rCBV数值分别为1.74±0.80、1.80±0.72,高表达组的rCBF、rCBV数值分别为3.62±1.28、3.50±0.91,两组间的rCBF、rCBV值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rCBF、rCBV与Ki-67抗原低、高表达组进行ROC曲线分析,当AUC分别为0.889、0.928,约登指数分别为0.746、0.873时,对于判断Ki-67抗原表达高低的最佳阈值分别为2.33(敏感度/特异性=91.3%/83.3%)、2.16(敏感度/特异性=95.7%/91.7%)。本研究亦发现DSC-PWI参数中rCBF、rCBV值分别与对数化的Ki-67抗原表达指数近似于线性正相关(R=0.739、0.751,P<0.01)。本研究中,r MTT、r TTP值无论对CG分级还是Ki-67抗原的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SC-PWI灌注技术对CG术前分级以Ki-67抗原表达指数的初步评估有重要意义。(2)LGG和HGG两组之间,rCBF、rCBV值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和正相关,与Ki-67抗原表达指数亦呈显着正相关。(3)rCBF、rCBV值与对数化后的Ki-67抗原表达指数近似于线性正相关。(4)rCBV值对于鉴别LGG和HGG以及Ki-67抗原表达的高低的判断的效能要优于rCBF值。(5)DSC-PWI技术中,rMTT、rTTP值无论对CG分级还是Ki-67抗原的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
薛巍[3](2020)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新生血管基因特征及生成方式与MR灌注成像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脑胶质瘤(Glioma)是成人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占成人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根据其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活跃程度、微血管增生和坏死程度将其分为Ⅰ到Ⅳ级,Ⅰ级和Ⅱ级胶质瘤为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LGG),Ⅲ级和Ⅳ级胶质瘤为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HGG)。高级别胶质瘤恶性程度高,肿瘤进展快,即使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其预后仍然很不理想,特别是WHOⅣ级胶质母细胞瘤,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4.6个月,5年生存率低于5%。高级别胶质瘤血管增生活跃,基底膜畸形、内皮不完整、周细胞缺失以及连通紊乱,形成了低氧、酸性以及高细胞间压力的特殊肿瘤微环境,刺激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的分泌而进一步促进肿瘤血管新生,而且与肿瘤的生长、进展及转移密切相关。胶质瘤微血管还参与形成肿瘤血管龛(Niche)样结构,既可以为胶质瘤肿瘤干细胞的生存提供必要的场所及营养支持,又可以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与肿瘤干细胞的相互交联促进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干性维持,在胶质瘤的治疗抵抗以及复发中发挥关键作用。高级别胶质瘤的微血管增生在肿瘤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抗血管治疗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胶质瘤的血管新生是一个多基因、多分子调控的复杂过程。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中,例如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SDF-1α)、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2,ANG-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HIF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等,均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病理性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促血管新生的作用。高级别胶质瘤内存在多种形式的血管新生方式,如血管共生、血管生成、血管发生、血管拟态和肿瘤细胞内皮转分化等,不同的血管新生方式对应的病理过程以及调控机制不同,其主要调控基因既有交叉又相互独立。其中VEGF基因的高表达是胶质瘤中促进肿瘤血管新生的关键事件,参与了多种方式的血管新生,但是临床上使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化疗辅以贝伐单抗(Bevacizumab,BEV)抑制肿瘤VEGF生物活性的抗血管治疗策略并未能延长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时间,甚至在BEV治疗之后肿瘤区域血管共生增多且肿瘤侵袭增强,而且针对其它促血管新生分子的抗血管治疗策略在临床上也没能真正起到抗肿瘤血管新生进而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说明尚有未知的血管新生调控基因以及抗血管治疗后血管新生方式的变化导致了胶质瘤的抗血管治疗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由于高级别胶质瘤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手术或活检获取的部分肿瘤组织无法全面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在抗血管治疗过程中尚待寻找一种能全面评价肿瘤内部血管相关基因表达以及无创监测抗血管治疗疗效的有效手段。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PWI-MR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无创监测肿瘤内部血流及血管情况,进而评估肿瘤的分子特征及基因表达。DSC-MRI成像技术根据血管内对比剂信号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获得反映肿瘤内部血流灌注的参数CBV及CBF,DCE-MRI成像技术不仅可以获取肿瘤内部血流灌注的信息,例如血浆容积V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Ve,而且可以获得反映肿瘤血管功能的参数,例如血管通透性指标Ktrans以及对比剂反流速率指标Kep。这些参数不仅与肿瘤区域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相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肿瘤的分子特征及基因表达。例如,Ktrans与胶质母细胞瘤DNA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相关,rCBV可以用来评估胶质瘤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突变状态及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等,也有文献报道肿瘤特定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 RNA)的表达量与其磁共振成像特征相关。因此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可以作为无创评价肿瘤内部血管相关基因表达以及抗血管治疗后肿瘤血管新生方式变化的潜在手段。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收集了高级别胶质瘤手术标本,提取原代肿瘤细胞建立原位小鼠肿瘤模型并对肿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肿瘤标本微血管状态以及能否成功构建原位胶质瘤模型,筛选出新的与高级别胶质瘤早期生长与进展密切相关的血管新生相关基因,并且筛选影像生物指标预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为胶质瘤抗血管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以及检测手段。而后对比了原代小鼠原位胶质瘤模型与患者脑胶质瘤常规及灌注磁共振特征的差异,并且从组织病理学以及基因表达的角度探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为动物来源的磁共振生物标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最后通过BEV和TMZ单独或联合干预原位小鼠胶质瘤模型的生长,探究治疗过程中肿瘤血管新生方式的动态变化以及能反映这种变化的影像标志,从血管新生方式的角度探索抗血管治疗失败的原因,为胶质瘤的个体化精准诊断以及抗血管治疗疗效监测提供科学可靠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高级别脑胶质瘤生长早期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表达与PWI-MRI监测1、收集高级别胶质瘤病例30例,术前行DSC及DCE-MRI扫描,术中取肿瘤标本。2、无菌条件下将肿瘤标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来提取原代肿瘤细胞建立小鼠原位肿瘤模型;第二部用来对肿瘤血管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定量分析肿瘤区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微血管面积(Microvascular area,MVA)以及平均微血管直径(Diameter);第三部分用来进行转录组测序。3、对DSC及DCE-MRI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后获得CBV、CBF、Ktrans、Vp、Ve及Kepmap,计算肿瘤所有体素平均r CBV、r CBF、Ktrans、Vp、Ve及Kep值作为该肿瘤的r CBV、r CBF、Ktrans、Vp、Ve及Kep值。4、根据原代肿瘤细胞能否在小鼠颅内生长并建立原位移植瘤模型,将30例高级别胶质瘤病例分为成瘤组与未成瘤组,比较两组病例灌注磁共振扫描参数r CBV、r CBF、Ktrans、Vp、Ve和Kep,肿瘤组织MVD、MVA和微血管直径,以及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5、使用siRNA分别抑制两例原代肿瘤细胞内上述基因的表达,检测其成血管能力的变化。6、根据小鼠原位移植瘤生长曲线,动态监测上述基因在肿瘤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的关系。7、对两组病例之间有显着差异的磁共振扫描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获取其鉴定肿瘤组织上述基因是否高表达的诊断阈值(cut-off值)、特异性及敏感性。第二部分:原代脑胶质瘤模型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1、收集了高级别胶质瘤病例7例。术前均行常规MRI,DWI-MRI以及DCE-MRI扫描,术中取肿瘤标本。2、对患者DWI及DCE-MRI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后获得ADC及Ktransmap,使用热点法在肿瘤最大层面上选取五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分别测量得到r ADC及Ktrans值,计算平均值作为该病例肿瘤的r ADC及Ktrans值。3、分别提取原代肿瘤干细胞球并建立相应NOD-SCID小鼠原位胶质瘤模型,每例建模5只。4、在NOD-SCID小鼠原位移植瘤生长晚期,采用Bruker 7.0T小动物磁共振成像仪头部线圈对荷瘤鼠进行扫描,扫描序列有T1WI横断位,T2WI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DWI及DEC-MRI。5、对小鼠移植瘤DWI及DCE-MRI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后获得ADC及Ktransmap,使用热点法在肿瘤最大层面上分别选取五个ROIs,分别测量得到r ADC及Ktrans值,计算平均值作为该移植瘤的r ADC及Ktrans值。6、比较患者脑胶质瘤与相应小鼠原位移植瘤常规MRI,DWI-及DCE-MRI特征的差异。7、患者脑胶质瘤组织及相应小鼠移植瘤组织石蜡包埋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staining)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组织病理染色探究患者脑胶质瘤与移植瘤磁共振特征差异的病理基础。8、患者脑胶质瘤组织(Patient tumor 1,2 and 3)及相应小鼠原位移植瘤组织(Xenograft 1,2 and 3)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患者脑胶质瘤与原位移植瘤基因表达的差异。第三部分:抗血管治疗后脑胶质母细胞瘤血管新生方式变化的DCE-MRI评价1、建立U87 BALB/c小鼠原位胶质母细胞瘤模型。2、建模后21天,采用BEV(Bevacizumab,贝伐单抗)和TMZ(Temozolomide,替莫唑胺)单独及联合给药的方式对荷瘤鼠进行药物干预。BEV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剂量为15mg/kg,给药一次;TMZ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剂量为50mg/kg/天,连续给药5天;TMZ和BEV联合干预时,首先静脉注射BEV,24小时后连续口服TMZ 5天,剂量为50mg/kg/天。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做相同处理。3、荷瘤鼠最后一次给药后1天、3天、6天进行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横断位,T2WI冠状位,T1WI增强,DEC-MRI。4、对DCE-MRI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后获得Ktransmap,采用热点法,在肿瘤最大层面选择伪彩图上信号较高的5个区域为ROIs,计算平均值得到该移植瘤的Ktrans值。5、荷瘤鼠MRI扫描完成后,完整取出脑组织固定后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GFAP、CD34、TNC、CD34-PAS)及透射电镜检测。定量分析肿瘤区域微血管密度,血管共生、血管套叠、血管出芽及血管拟态数量。6、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Ktrans与血管新生类型定量参数的相关性并计算相关系数。结果第一部分高级别脑胶质瘤生长早期血管新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及PWI-MRI监测1、30例原发性高级别胶质瘤手术标本中9例成功建立NOD-SCID小鼠原位胶质瘤模型;能形成小鼠原位胶质瘤模型的病例其肿瘤组织具有更大的微血管密度(P=0.003)及更小的平均微血管管径(P=0.019)。微血管面积与肿瘤组织形成原位胶质瘤模型的能力没有明确关联(P>0.05)。2、具有形成原位移植瘤模型能力的病例其肿瘤组织血管新生相关基因BMPER(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endothelial cell precursor derived regulator)、CXCL10(Chemokine ligand-10)及HOXA9(Homeobox A9)表达明显高于不能成原位移植瘤模型的肿瘤组织(P=0.043,P=0.002,P=0.002)。3、2例原代肿瘤细胞体外分别抑制BMPER、CXCL10或HOXA9表达后肿瘤细胞成血管能力减弱(P<0.05,P<0.05,P<0.05;P<0.05,P=0.008,P<0.05)。4、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动态监测显示,在肿瘤生长第20天,BMPER呈高表达,CXCL10、HOXA9及肿瘤血管标志CD34呈低表达;在第30天,BMPER呈高表达,CXCL10及HOXA9呈低表达,但CD34表达增高;到第40天BMPER表达降低,CXCL10及HOXA9表达升高,而且与CD34的表达存在空间上的相关性;肿瘤晚期CXCL10、BMPER及HOXA9均呈低表达,CD34呈高表达。5、BMPER、CXCL10及HOXA9高表达的病例DSC-MRI扫描参数r CBV、r CBF以及DCE-MRI扫描参数Ktrans、Vp明显高于低表达的病例(P=0.014,P=0.018,P=0.001,P=0.003)。ROC曲线分析显示,r CBV、r CBF、Ktrans及Vp对上述基因是否高表达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r CBV诊断阈值为1.481,曲线下面积为0.861,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00%、75.00%。r CBF诊断阈值为1.289,曲线下面积为0.847,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00%、75.00%。Ktrans诊断阈值为0.209,曲线下面积为0.957,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00%、92.86%。Vp诊断阈值为0.139,曲线下面积为0.871,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0.00%、85.71%。第二部分:原代脑胶质瘤模型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1、移植瘤在小鼠颅内的生长方式分为两类,其中6例移植瘤呈弥散生长(xenografts1,2,3,4,5 and 6),1例呈结节状生长(xenograft 7)。呈弥散生长的移植瘤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的最大差异:移植瘤增强扫描后只有局部区域出现轻度强化,灌注扫描Ktrans map显示肿瘤区域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移植瘤周围没有明显水肿信号,肿瘤内部信号均匀。呈结节状生长的移植瘤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的最大差异:移植瘤与正常脑组织分界明显,移植瘤强化程度也明显低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7例移植瘤的Ktrans值明显低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且r ADC值高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P=0.016,P=0.001)。2、6例呈弥散生长的原位移植瘤组织与患者脑胶质瘤组织CD34染色:移植瘤微血管面积及微血管管径明显低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P=0.009,P=0.007),而微血管密度在移植瘤与患者脑胶质瘤之间没有明显差别;结节状生长的移植瘤组织与患者脑胶质瘤H&E染色:移植瘤与正常脑组织边界较清楚而患者脑胶质瘤边界不清。3、原代原位移植瘤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Patient-1与Xenograft-1相比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3590个,Patient-2与Xenograft-2相比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5408个,Patient-3与Xenograft-3相比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3590个;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聚类分析(GO analysis)显示,与原位移植瘤相比,患者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相关基因(Angiogenesis and vasculature development related genes),肿瘤细胞特性及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cell activation,cell adhesion,cell migration,cell motility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related genes),以及免疫相关基因(immune response,immune system process and immune effector process related genes)表达较高。而细胞周期及核分裂相关基因表达下降。第三部分:抗血管治疗后脑胶质母细胞瘤血管新生方式变化的DCE-MRI评价1、U87原位移植瘤内共鉴定出四种类型的血管新生,即血管共生、血管出芽、血管套叠及血管拟态。2、BEV干预组:给药后3天实验组血管出芽及血管套叠数量显着减少(P<0.05,P=0.002)。到给药后6天实验组微血管密度、血管套叠、血管共生及血管出芽数量数量明显减少(P<0.05,P=0.001,P<0.05,P<0.05),但是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管拟态数量反而增高(P<0.05)。3、TMZ干预组:最后一次给药后3天实验组微血管密度、血管共生、血管出芽及血管套叠数量明显减少(P<0.05,P=0.001,P=0.001,P<0.05)。给药后6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微血管密度反而增高(P=0.003),但血管共生数量、血管出芽数量、血管套叠数量及血管拟态数量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血管套叠是对TMZ最敏感的新血管生成方式,在TMZ干预1天后即明显减少(P=0.001)。4、BEV和TMZ联合干预组:实验组肿瘤区域微血管密度、血管共生、血管出芽及血管套叠数量在最后一次给药后1天(P<0.05,P<0.05,P<0.05,P=0.01)及3天(P=0.003,P<0.05,P<0.05,P=0.025)都显着减少,血管拟态数量在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最后一次给药后6天,药物对肿瘤微血管的影响开始减弱,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只有血管出芽数量减少(P<0.05),而微血管密度、血管套叠、血管共生及血管拟态数量均无明显差异。5、药物干预后U87原位移植瘤DCE-MRI特征变化:BEV单独干预组,从给药后1天到6天移植瘤Ktrans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5,P<0.05)。TMZ单独干预组,最后一次给药后1天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移植瘤Ktrans值没有明显差异,给药后3天移植瘤Ktrans值显着降低(P<0.05),但是给药后6天Ktrans值反而高于对照组(P=0.007)。BEV和TMZ联合干预组,移植瘤Ktrans值的变化与BEV单独干预组类似,最后一次给药后1天、3天及6天实验组移植瘤Ktrans值均低于对照组((P=0.022,P<0.05,P<0.05)。6、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药物干预后血管出芽数量与移植瘤Ktrans值有较好的相关性,BEV和TMZ单独或联合干预后,随时间的变化血管出芽数量与Ktrans值呈显着正相关,r的值分别为0.9068、0.9806、0.8641(P<0.05)。结论:1、原发性高级别胶质瘤中,BMPER、CXCL10以及HOXA9通过促进肿瘤血管新生而促进肿瘤早期生长与进展,有可能成为抗血管治疗的新靶点;DSC-MRI及DCE-MRI扫描参数r CBV、r CBF、Vp及Ktrans可以作为影像标志物无创预测肿瘤组织BMPER、CXCL10及HOXA9的表达程度。2、原代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并不能复制相应患者脑胶质瘤的MRI特征,而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是造成移植瘤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移植瘤来源的MRI标志在临床应用时需要谨慎使用。3、BEV干预后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区域血管拟态数量的增多,以及TMZ治疗后微血管密度反弹性的增高,可能是胶质母细胞瘤抗血管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BEV和TMZ单独或联合干预后,血管出芽数量的变化与Ktrans值呈正相关,Ktrans值可以作为监测药物干预后血管出芽变化的潜在有效影像学指标。
康厚艺[4](2020)在《多参数MR灌注成像及放射组学在脑胶质瘤分子分型及预后中的价值》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胶质瘤为颅内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占成人恶性原发性脑肿瘤的75%,五年总生存率不超过35%,仍然是最难治疗的肿瘤之一。胶质瘤的分子分型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及预测患者预后。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胶质瘤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文献表明,病理分级联合分子分型对胶质瘤预后的判断更准确。近年来,利用分子病理特征对胶质瘤分型已在临床逐步开展并应用。例如,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基因和1号染色体短臂和19号染色体长臂(the short arm chromosome1 and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19,1p/19q)缺失状态被用于II-III级弥漫性胶质瘤的分型,其能较好反应化疗敏感性、预后及复发风险;IDH1也是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的独立预后因素;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EGFR,p53,PI3K,Rb,RAF等可不同程度地预测胶质瘤的预后及药物应答反应。同时,这些分子分型也为胶质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目前,胶质瘤恶性程度及分子分型的鉴别只能通过如手术或病理活检等手段,其具有侵袭性且不便实施。因此,探索并评价非侵袭性鉴别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实,肿瘤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与侵袭能力相关。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测量局部组织血流动力学参数来评价组织的血流灌注状态和血管通透性,在判断神经胶质瘤的恶性程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来的研究表明,MRI在胶质瘤分子分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利用单个灌注成像参数评价胶质瘤分子分型不稳定,也不全面。磁共振灌注的多参数特点可较为全面地评价肿瘤微血管形态及功能特征,进而提高判断胶质瘤分子分型的准确性。此外,基于大数据的新一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给医疗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以疾病为中心影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是把机器学习与放射组学有机组合,用影像展示基因变化,实现精准医学的目标。较低的空间分辨率限制了功能MRI的放射组学(Radiomics)的发展,随着AI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MRI的放射组学特征逐渐被挖掘,更优化的模型亟待建立。本研究首先拟分析不同分子分型的脑胶质瘤MRI灌注及组织学微血管参数,研究多参数灌注成像的病理学基础及在鉴别胶质瘤不同分子亚型和评估患者预后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各项技术的优势和潜在临床应用价值。随后,我们将基于MR功能成像及生境成像建立评估胶质瘤IDH1分子分型的放射组学模型,致力于提高传统MRI序列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以期更准确地判断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多参数MR灌注成像评价脑胶质瘤微血管特征及其在分子分型中的应用(1)纳入胶质瘤疑似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术前行不同方法的MRI灌注扫描(包括常规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enhanced,DSC)成像、血管管径成像(Vessel size imaging,VSI)及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DCE)成像中的一种或两种,两种检查间隔时间为24-72小时),并对术后确诊病例行IDH1突变、1p/19q联合缺失及MGMT甲基化的检测,共搜集到161例弥漫浸润型胶质瘤患者的影像及分子分型诊断的资料。(2)将同时接受常规DSC灌注扫描及VSI扫描的30例患者及29例接受DCE灌注扫描的患者石蜡标本制备成CD34染色切片,测量每位患者血管增殖丰富区域的微血管管径、微血管面积(Microvascular area,MVA)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3)由两位神经影像医师利用不同的工作站及后处理软件分析灌注扫描图像:用热点法测量患者的VSImax值,VSImean值;通过Extended Tofts双室模型计算DCE四个定量参数:Ktrans、Ve、Kep及Vp值;通过测量肿瘤区域的最大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值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CBV值获得相对CBV(relative CBV,r CBV)值。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析用于评估不同观察者测值间的一致性。(4)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各种灌注扫描参数(VSI,r CBV,Ktrans,Kep,Ve,Vp)与组织学微血管参数(微血管管径、MVA、MVD)的相关性,寻找各个灌注参数的病理学基础。(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6年分类,我们将胶质瘤患者分为弥漫浸润性较低级别胶质瘤(Lower grade glioma,LGG)和GBM两组进行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用于分析IDH1突变型及IDH1野生型胶质瘤间、1p/19q缺失及1p/19q完整胶质瘤间、MGMT甲基化和MGMT未甲基化的胶质瘤间的VSI值、DCE定量参数值及r CBV值的差异。(6)ROC分析用于检验灌注参数对胶质瘤分型的检验效能,以约登指数的最大值(敏感性+特异性-1)作为cutoff值,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临床及影像指标与IDH1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多参数MR灌注成像在LGG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1)回顾性分析并详细记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WHO IIIII级脑胶质瘤的MRI灌注扫描(VSI或DCE扫描)资料、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辅助治疗、切除程度、组织病理类型)、IDH1突变状态、1p/19q联合缺失状态、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2)将LGG分为VSI-high组和VSI-low组(利用鉴别IDH1分型的cutoff值进行分界)、WHOII级和WHOIII级组、IDH1突变型和野生型组,采用Kaplan-Mer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的PFS和OS(随访时间为4年),差异行Log-rank检验。(3)单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用于评估患者PFS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辅助治疗、切除程度、组织病理类型、IDH1突变状态、1p/19q共缺失、VSI值和DCE各参数值。基于单因素Cox分析,我们建立了多因素Cox分析的四个模型,进一步寻找LGG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由于OS存在较多删失数据,我们没有对各因素的OS进行Cox生存分析。第三部分:基于多参数MR放射组学及生境成像预测GBM的IDH分型(1)回顾性纳入经手术病理确诊为GBM的98例患者的术前影像资料及IDH1突变信息。(2)放射组学特征的提取: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不同序列图像的配准,将配准后的图像导入AKMITK Work软件(GE药业)进行图像标注,标注时,我们结合T2WI、T1平扫及增强扫描、FLAIR序列的图像,将肿瘤分为整体区域,增强区域及水肿区域分别进行图像标注,提取各标注区域在T2WI、CBV图及ADC图上的图像特征,包括Histogram,GLSZM,Formfactor,Haralick,GLCM,RLM在内的396个特征。(3)组学特征分析:m RMR和LASSO两种特征选择方法用于组学特征的降维及筛选,采用最小惩罚系数λ对应特征数进行标签构建。(4)建模及模型验证:基于勾画的不同区域的ROI,我们构建了四个模型:全肿瘤的T2WI模型,全肿瘤的CBV模型,全肿瘤的ADC模型,MRI多参数多区域联合模型,模型中均纳入了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的临床因素分析。利用logistic regression构建模型,最后用ROC分析及Hosmer-Lemeshow检验来评价模型的表现。结果:第一部分:(1)VSImax和VSImean测值有很好的组间观察者一致性(ICC=0.955及0.923)。经Person相关分析得出,VSImean与微血管管径,VSImean与MVA,VSImax与微血管管径,VSImax与MVA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其中VSImean与微血管管径呈最相关(r=0.8432)。r CBV测值有良好的观察者间的一致性(ICC=0.862),r CBV与MVA呈最相关(r=0.6579)。VSI值及r CBV均与MVD无明显相关性。DCE各参数测值间有较好的观察者一致性(ICC值范围0.71-0.809)。Ktrans及Vp与MVA呈显着正相关(P<0.05),Ktran、Ve、Vp与微血管管径呈正相关(P<0.05),Ktrans、Ve、Vp与MVD呈正相关,其中,Vp与MVA呈最相关(r=0.89),其次为Vp与MVD(r=0.6386)及Ktrans与MVA(r=0.6013)。(2)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IDH1突变型LGG的VSImax和VSImean值比野生型LGG的VSImax和VSImean值均显着降低(P<0.01),IDH1突变型WHO II级胶质瘤的VSImax和VSImean值也显着低于WHO II级IDH1野生型胶质瘤的VSImax和VSImean值,而对于WHO III级胶质瘤,IDH1突变型和野生型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此外,III级胶质瘤的VSImax和VSImean值明显高于II级胶质瘤的VSImax和VSImean值。IDH1野生型和突变型GBM的VSI值无显着差异。(3)ROC曲线得出VSImax鉴别IDH1突变LGG和IDH1野生型LGG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305,当cutoff值取112.8μm时,其鉴别二者的敏感性为62.79%,特异性82.35%;VSImean鉴别两者的AUC为0.7401,当cutoff值取78.5μm时,鉴别二者的敏感性为65.12%,特异性为82.3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VSImean值与IDH1相关,且三个值整合因素可将鉴别IDH1突变型及野生型LGG的AUC升高到0.7798,而VSImax不是IDH1突变的独立预测因素。(4)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1p/19q缺失IDH1突变型II级胶质瘤的VSImax及VSImean值比1p/19q完整IDH1突变型的II级胶质瘤VSI值均降低。LGG组及GBM组MGMT甲基化及未甲基化的患者VSI值无明显差异。(5)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IDH1野生型LGG的Ve值高于突变型(P=0.0486),而Ktrans,Kep,Vp在IDH1野生型及突变型LGG间无明显差异;IDH1野生型GBM的Ktrans值大于IDH1突变型GBM(P=0.015),而Kep,Ve,Vp值无明显差异;1p/19q缺失LGG和II级胶质瘤的Vp值高于1p/19q完整的对应组(P=0.0079,0.004);MGMT甲基化GBM的Kep值显着小于MGMT未甲基化组,MGMT甲基化GBM的Ve值、Vp值大于未甲基化组(P=0.008,0.05),而两组间的Ktrans值无明显差异。(6)IDH1野生型的GBM的r CBV大于IDH1突变型GBM,MGMT甲基化GBM的r CBV值稍小于未甲基化组的r CBV值,但两者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0.072)。第二部分:(1)经过四年以上的随访,随访到60例接受VSI灌注扫描的51例LGG的预后信息。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VSImax-High组和VSImean-High的平均OS分别明显短于VSImax-Low和VSImean-Low组,VSImax-High组及VSImean-High组平均PFS分别明显短于VSImax-Low组和VSImean-Low组。IDH1野生型LGG的PFS和OS也显着短于IDH1突变型。此外,WHO III级胶质瘤的OS和PFS短于WHO II级胶质瘤,但IDH1野生型WHO II级和WHO III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别。(2)单因素Cox分析发现,VSImax值、VSImean值、IDH1突变状态、WHO分级、年龄、术后辅助治疗方式和多发病灶或跨叶分布与PFS有关,但性别、组织病理学类型、1p/19共缺失、切除范围和PFS没有明显相关。根据单变量Cox分析的结果,我们建立了四个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并发现,多发病灶或跨叶分布、IDH1突变状态和VSImean值是不同模型中PFS的独立危险因素。(3)我们随访到47例接受DCE灌注扫描的22例LGG患者的预后信息,单因素Cox分析得出,Ktrans和Ve与PFS有关(P=0.0051和0.0047),HR值分别为39.607和8.9779。同时,Ktrans与OS相关(P=0.019),HR值为36.608。第三部分:(1)92例GBM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分至训练集(n=66)以及验证集(n=26)。(2)不同观察者间的ICC值从0.81-0.92不等,表明观察者间有良好的一致性。经过Mann-Whitney U检验,临床指标中IDH1不同分组的患者之间年龄具有统计学差异,本课题中临床指标诊断效能均低于放射组学,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联合radscore构建多元逻辑回归。(3)经过LASSO分析在不同模型中得到最具预测能力的特征子集的个数为:T2WI肿瘤整体区域模型里5个,CBV肿瘤整体区域模型里6个,ADC肿瘤整体区域模型里2个,多参数多区域模型里5个。各个模型的IDH1野生型GBM及IDH1突变型GBM的Radscore有显着差异。(4)ROC分析显示CBV模型的radscore在训练组和测试组的AUC值高于T2WI模型和ADC模型,均为0.955。而多参数多区域模型的AUC在训练组达0.962,测试组达0.955,诊断效能高于单一参数模型。训练组和测试组的临床指标在各模型中的AUC值范围为0.773-0.864。(5)在T2WI模型中,联合组学特征及年龄指标,在预测IDH1突变的准确性最高(训练组0.84,测试组0.92)。CBV模型中,准确性最高的为放射组学模型(训练组为0.9375,测试组为0.923077)。ADC模型中,联合放射组学特征和临床指标预测有最高的准确性(训练组0.84,测试组0.85)。多参数多区域混合模型中,放射组学特征模型和联合临床指标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相同(训练组0.969,测试组0.923)。(6)Hosmer-Lemeshow检验得出各个模型验证集的AUC的P值均大于0.05。因此,我们建立的各个模型的拟合度良好。结论:本研究通过分析多参数灌注扫描的各个参数对胶质瘤分子分型作用和对患者的预后评估,证实了VSI、DCE灌注及常规DSC灌注可不同程度地作为无创性指标预测胶质瘤IDH1突变、1p/19q缺失及MGMT甲基化状态,VSImean、Ktrans和Ve与LGG的预后相关,其中VSImean为LGG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CBV和VSI对GBM的分子分型的准确性有待提高,而基于CBV图的放射组学模型及基于多参数多区域的放射组学模型进一步优化了传统放射组学模型,在预测GBM的IDH1突变状态中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这些有可能为胶质瘤个性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的依据,进一步推动实现精准医学的目标。
曾盛熊[5](2020)在《磁共振3D-ASL联合DTI在常见脑肿瘤诊断与分级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两种方法单独使用与联合运用在颅内常见肿瘤中的差异及对脑胶质瘤分级的价值,探讨DTI和3D-ASL技术联合应用时对颅内常见肿瘤的术前诊断及分级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8月到2019年12月期间经神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常见脑肿瘤患者共40例,包括9例脑膜瘤、22例胶质瘤(其中WHO分级I级和II级胶质瘤7例,WHO分级III级和IV级胶质瘤15例)和9例转移瘤。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扫描(SET1WI、FSET2WI、三平面TIWI增强)、三维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扫描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通过测量肿瘤实质区的TBF、r TBF值、FAmean值、r FAmean值、FAmax值、FAmin值、ADCmean值、r ADCmean值、ADCmin值和瘤周水肿区的FA值、ADC值,运用相关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各测量值是否存在差异并判断对不同脑肿瘤诊断及胶质瘤分级是否存在价值。利用DTI后处理工作站的纤维束追踪功能对病变的周围脑白质纤维束进行三维重建,观察肿瘤与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结果:1.高级别胶质瘤组肿瘤实质区TBF(146.42±33.63)、TBF/对侧半球CBF(3.716±0.556)、TBF/对侧白质CBF(4.614±0.323)、TBF/对侧灰质CBF(2.791±0.179)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73.33±32.54、1.771±0.327、2.677±0.781、1.184±0.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脑膜瘤组(146.17±40.00、4.070±0.793、4.732±1.080、2.843±0.446)及转移瘤组(166.88±26.09、4.100±0.507、4.839±0.653、2.892±0.274)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高级别胶质瘤组肿瘤实质区的FAmax值为(0.452±0.084)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0.362±0.1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脑膜瘤组(0.495±0.073)及转移瘤组(0.409±0.055)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低级别胶质瘤组(0.201±0.036、0.287±0.055)、转移瘤组(0.177±0.050、0.256±0.064)肿瘤实质区FAmean值、r FAmean值均低于高级别胶质瘤组(0.250±0.018、0.376±0.043)、脑膜瘤组(0.268±0.051、0.378±0.0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级别胶质瘤组和转移瘤组之间,高级别胶质瘤组和脑膜瘤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级别级胶质瘤组(0.696±0.069)、脑膜瘤组(0.706±0.053)、转移瘤组(0.715±0.086)肿瘤实质区的ADCmin值均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0.840±0.0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三组之间的ADCmin值两两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低级别胶质瘤组(1.315±0.293、1.801±0.569)ADCmean值、r ADCmean值高于高级别胶质瘤组(1.143±0.079、1.503±0.088)、脑膜瘤组(0.867±0.096、1.172±0.118)、转移瘤组(1.072±0.198、1.422±0.227),高级别胶质瘤组、脑膜瘤组、转移瘤组之间比较,脑膜瘤组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脑膜瘤(0.167±0.016)瘤周水肿FA值高于高级别胶质瘤(0.134±0.016)、转移瘤(0.129±0.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1.575±0.157)、脑膜瘤(1.673±0.189)、转移瘤(1.666±0.129)之间水肿区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TI定量参数FA和ADC相关值能从微观层面准确反映病变区域水分子的扩散情况,DTI纤维束示踪技术能直观地反应纤维束破坏、浸润等情况,DTI定量参数的测量和纤维示踪技术在常见脑肿瘤的诊断及胶质瘤的分级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3D-ASL能客观反映脑肿瘤的微循环灌注情况、肿瘤组织微血管的生成情况及侵袭程度等,在常见脑肿瘤的诊断及胶质瘤的分级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3.DTI和3D-ASL两种方法分别从分子扩散和血流灌注两个不同的方面反映肿瘤的微观情况,两种方法优势互补,两种方法联合运用可以提高对常见脑肿瘤诊断和胶质瘤分级的价值。
周阳阳[6](2020)在《多反转时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在胶质瘤分级以及评估Ki-67标记指数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利用多反转时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multiple inversion time-pulsed arterial spin labeling,m TI-ASL)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DCE-MRI)技术在胶质瘤分级及评价Ki-67标记指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病理证实的胶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Ⅰ级胶质瘤患者5例、Ⅱ级胶质瘤患者21例、Ⅲ级胶质瘤患者5例、Ⅳ级胶质瘤患者1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行Ki-67指数免疫组化检测,所有患者在术前行常规平扫、增强、m TI-ASL和DCE-MRI扫描,经后处理软件分析获得肿瘤的DCE-MRI和m TI-ASL的定量及半定量参数值,其中选择容积转运常数(Ktrans)、血流量(CBF)、动脉到达时间(ATT)以及病变侧与对侧正常组织的ATT值得比值r ATT;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参数在高级别和低级别胶质瘤之间的差异;各参数与Ki-67标记指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各参数在评估Ki-67标记指数上的价值;做r ATT、CBF、Ktrans各个参数在高低级别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各个参数的诊断性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得出诊断阈值、特异度、灵敏度。结果:ATT和r ATT在低分级胶质瘤(LGG)与高分级胶质瘤(H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F、Ktrans、Ki-67在区分高低级别胶质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与Ktrans呈正相关(r=0.539,P<0.005),Ki-67与CBF呈正相关(r=0.544,P<0.005);ATT与Ki-67没有相关性。Ktrans诊断效能为0.933,诊断阈值为0.0995min-1,灵敏度为94%,特异度为91%;CBF诊断效能为0.889,诊断阈值为8.0555ml/(100g.min),灵敏度为72%,特异度为91%;r ATT诊断效能为0.437,诊断阈值为0.792,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22%。结论:DCE-MRI和m TI-ASL不仅可以区分高、低度胶质瘤,而且可以评价术前肿瘤细胞增殖的程度。为胶质瘤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张瀚文[7](2020)在《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增强与动态对比增强成像对胶质瘤分子分型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过去20年的肿瘤的遗传学研究表明,肿瘤的组织学特征与分子表型并非一致,而且,在评价临床预后及指导治疗方面,分子病理学更有优势。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修订版,将分子学改变加入CNS肿瘤分类中。但由于胶质瘤的异质性,有创检查活检无法全面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征,而影像学检查能够连续并无创地反映肿瘤的整体信息。磁共振灌注成像是一种利用磁共振快速成像序列和图像后处理技术来反映组织血管化程度和血流灌注状况、提供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方面信息的功能性成像方法。目标:本研究使用直方图分析法,评估动态磁敏感性对比灌注技术(DSCPWI)和动态对比增强灌注技术(DCE-PWI)对胶质瘤患者的分子分型状态及患者存活率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43例术前同时行DCE和DSC灌注检查,并且病理证实为胶质瘤患者。具有完整的相关的分子测试结果(包括有关异柠檬酸脱氢酶(IDH),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和端粒逆转录酶(TERT)的结果);采集、计算各种灌注参数,包括:DSC-MRI的平均相对脑血容量(mean CBV)和DCE-MRI计算的直方图参数(体积转移系数(Ktrans),血管外细胞间隙的体积分数(Ve),血浆血浆体积(Vp),血管外之间的速率常数计算细胞外空间和血浆(Kep)以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胶质瘤不同分子分型状态(IDH,MGMT和TERT)的各个参数的差异;分析了每个参数的诊断效能,并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统计结果表明,第10个百分位数的AUC(曲线下面积=0.830,灵敏度=0.78,特异性=0.80),第90个百分位数的Ve(曲线下面积=0.816,灵敏度=0.84,特异性=0.79)和平均Kep(曲线下面积=0.818,灵敏度=0.76,特异性=0.78)分别为IDH,MGMT和TERT提供了最佳的诊断效能。Kaplan-Meier曲线提示,第10个百分点的AUC高于或低于0.028(对数秩=7.535;p=0.006)对IDH不同表达的患者的预后有显着的预测价值。第90个百分点的Ve值(对数秩=6.532;p=0.011)对于MGMT的状态有显着差异性,可以用于预测患者预后。结论:本研究发现,IDH与10th Ktrans、10th AUC有较高的相关性;MGMT与Ktrans的中位数及90th Ve关系密切;TERT与Kep有着较高的相关性。DCE-MRI和DSC-MRI在识别胶质瘤的不同分子类型以及对预后评估方面均显示出良好效能,而且,DCE-MRI的诊断效能要优于DSC-MRI。
熊艳[8](2020)在《磁共振3D-ASL成像与脑胶质瘤Ki-67和GFA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神经上皮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3.3~58.6%。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磁共振是临床诊断脑胶质瘤和判断肿瘤分期的重要工具。磁共振检查具有软组织分辨力高、无辐射、高重复性、高准确性、扫描序列多和重建方式多样等优点,在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临床随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MRI 3D-ASL序列不需要团注外源性示踪剂、以水质子为自身内源性示踪剂,构建三维动态自旋灌注加权成像。3D-ASL不仅无辐射、操作简单,重复性高,且适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重要的是:3D-ASL,在肿瘤性病变中能准确反映新生血管程度,可评估脑肿瘤血流动力学情况。此外,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恶性程度早期可通过检测肿瘤一些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这些分子表达常与肿瘤预后及临床治疗密切相关。Ki-67是反应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与肿瘤的增殖、分期及预后关系密切。Ki-67在正常脑组织与不同级别胶质瘤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且与胶质瘤级别具有相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星形胶质细胞源性肿瘤的重要标志蛋白,选择性剪接以DUSP4依赖的方式调节胶质瘤细胞与ECM的相互作用,胶质瘤细胞表达中间丝蛋白其选择性剪接变异体GFAP-δ相对于典型剪接变异体GFAP-α的水平在Ⅳ级高于低度恶性胶质瘤。高GFAP-δ/α比率诱导了局灶性粘连中的双特异性磷酸酶4(DUSP4)的表达,DUSP4上下游参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途径,高GFAP-δ/α比值使胶质瘤细胞能够更好地侵入大脑。GFAP-δ/α比值高的胶质瘤细胞是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的细胞,从而使GFAP选择性剪接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因此,本研究通过术前3D-ASL成像定量检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脑血流量,经手术切除获得肿瘤组织并检测Ki-67和GFAP表达水平,分析影像学和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为脑胶质瘤的精准和靶向治疗以及治疗后随访提供参考依据。目的:通过术前3D-ASL成像定量检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脑血流量,经手术切除获得肿瘤组织并检测Ki-67和GFAP表达水平,分析影像学和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为脑胶质瘤的精准和靶向治疗以及治疗后随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06月至2019年10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脑胶质瘤患者共62例,其中低级别(Ⅰ-Ⅱ)35例,高级别(Ⅲ~Ⅳ)27例;术前采用3D-ASL灌注成像获得肿瘤最大血流量(TBFmax),并计算与对侧半球灰质和白质血流量的比值(rCBF);采用免疫组织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Ki-67和GFAP的表达。结果:低级别组患者TBFmax、对侧半球-rCBF、灰质-rCBF和白质-rCBF值均明显小于高级别组患者[(1.23±0.34)比(1.89±0.56),t=5.006,P=0.004;(1.12±0.41)比(1.45±0.58),t=4.785,P=0.013;(1.26±0.48)比(1.58±0.69),t=4.659,P=0.016;(1.33±0.39)比(1.75±0.68),t=4.923,P=0.009]。两组患者的肿瘤组织Ki-67和GFAP表达水平也有显着差异,表现在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相比,Ki-67阳性表达百分比和定量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GFAP 阳性表达百分比和定量表达水平在低级别组显着比高级别组升高(P<0.05)。经Pearson检验发现,TBFmax、半球-rCBF、灰质-rCBF和白质-rCBF值分别与肿瘤组织Ki-67定量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而与GFAP定量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通过比较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脑血流量和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术前3D-ASL成像定量检测脑血流量能够预测脑胶质瘤Ki-67和GFAP表达水平,对预测肿瘤预后、分子靶向治疗和治疗后的随访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晓星,李跃华[9](2019)在《磁共振技术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目前,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方法。对胶质瘤术前进行分级,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随着磁共振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磁共振技术在手术前对胶质瘤进行分级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文就近几年的磁共振技术,包括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定量磁敏感图(QSM)、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化学饱和交换成像(CEST),在胶质瘤分级中的运用展开综述。
游润发[10](2019)在《3D-ASL联合多b值DWI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与多b值(b=1000s/mm2、b=2000s/mm2、b=3000s/mm2)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实验采用回顾性研究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期间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结果不同,将其分为低级别胶质瘤组(WHO Ⅰ级5例、Ⅱ级14例)和高级别胶质瘤组(WHO Ⅲ级7例、Ⅳ级1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术前应用3.0T MRI进行常规MR平扫、三种b值DWI、3D-ASL及增强检查,通过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测量肿瘤实性部分的脑血流量(CBF)值、表观扩散系数(ADC1000、ADC2000、ADC3000)值以及对侧正常脑实质区的CBF值、ADC值,然后将二者分别相除得到rCBF值及rADC值,将上述影像学检查所得数据与肿瘤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高级别胶质瘤组的CBF值、rCBF值均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胶质瘤病理级别的高低与其肿瘤实质CBF值、rCBF值的大小呈高度正相关性,并以rCBF值的相关性最高(r=0.818,P<0.05)。2、三组b值DWI所得的高级别胶质瘤组的ADC值、rADC值均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无论高、低级别胶质瘤,随着b值的升高,肿瘤实性部分的ADC值均逐渐降低,其差异经方差分析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相关性分析,胶质瘤病理级别的高低与三组b值DWI的ADC值、rADC值的大小呈高度负相关性,且b值越高,相关性越好,当b=3000s/mm2时(rADC3000,r=-0.823,P<0.05)相关性最高。5、经ROC曲线分析,在三组b值DWI所得的ADC值、rADC值中,以rADC3000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76,当rADC3000阈值为1.281时,区分高、低级别胶质瘤的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90.9%;3D-ASL所得rCBF的曲线下面积(AUC=0.974)较CBF(AUC=0.950)大,当rCBF的阈值为1.846时,区分高、低级别胶质瘤的敏感度为89.5%,特异度为95.5%;当两种技术联合应用时,rCBF+rADC3000曲线下面积为0.986,区分高、低级别胶质瘤的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95.5%。6、常规磁共振区分高、低级别胶质瘤的准确率为78.0%,结合ASL及多b值DWI检查后的准确率为92.7%,经配对χ2检验比较两组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ASL及DWI检查均可较好的对脑胶质瘤的术前分级进行诊断;在三组b值的DWI检查中,以高b值(b=3000s/mm2)DWI的rADC值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的应用价值最高;3D-ASL与高b值DWI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的准确性,二者可作为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的MRI常规检查方法加以临床应用及推广。
二、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3.0T磁共振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磁共振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DSC-PWI与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及Ki-67表达关系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数据采集 |
1.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2.2 各级别脑胶质瘤与DSC灌注参数的关系 |
2.3 脑胶质瘤级别与免疫组化KI-67 抗原表达指数的关系 |
2.4 DSC-PWI灌注参数值与免疫组化KI-67 抗原表达的关系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脑胶质瘤概述 |
3.2 动态磁敏感对比灌注加权成像的原理及与脑胶质瘤分级关系 |
3.3 脑胶质瘤分级、DSC-PWI参数与KI-67 抗原表达指数的关系 |
3.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3)高级别脑胶质瘤新生血管基因特征及生成方式与MR灌注成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高级别脑胶质瘤生长早期血管新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及PWI-MRI监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原代脑胶质瘤模型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抗血管治疗后脑胶质母细胞瘤血管新生方式变化的DCE-MRI评价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高级别胶质瘤血管新生研究进展与PWI-MRI评价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学位论文自评表 |
致谢 |
(4)多参数MR灌注成像及放射组学在脑胶质瘤分子分型及预后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多参数MR灌注成像评价脑胶质瘤微血管特征及其在分子分型中的应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多参数MR灌注成像在LGG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多参数放射组学及生境成像预测GBM的 IDH分型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文献综述 胶质瘤的分子诊断与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磁共振3D-ASL联合DTI在常见脑肿瘤诊断与分级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仪器与参数 |
1.3 图像后处理 |
1.3.1 DTI图像后处理 |
1.3.2 3D-ASL图像后处理 |
1.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肿瘤术后病理结果 |
2.2 肿瘤常规MRI表现 |
2.3 DTI对常见脑肿瘤的诊断与分级结果 |
2.3.1 DTI对脑肿瘤的诊断结果: |
2.3.2 瘤周水肿区DTI结果: |
2.3.3 ROC曲线分析DTI各参数值对胶质瘤分级结果: |
2.3.4 DTT对脑肿瘤的诊断价值: |
2.4 3D-ASL对常见脑肿瘤诊断及分级结果 |
2.4.1 3D-ASL对脑肿瘤诊断结果 |
2.4.2 ROC曲线分析3D-ASL各参数值对胶质瘤分级结果 |
2.5 DTI联合3D-ASL对胶质瘤分级结果 |
讨论 |
3.1 DTI技术在常见脑肿瘤诊断及分级中的价值 |
3.1.1 DTI的主要原理及参数 |
3.1.2 DTI在常见脑肿瘤的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 |
3.1.3 水肿区FA和 ADC值对常见脑肿瘤的诊断价值 |
3.1.4 白质纤维束成像对常见脑肿瘤的诊断价值 |
3.2 3D-ASL技术在常见脑肿瘤诊断及分级中的价值 |
3.2.1 3D-ASL的主要原理及特点 |
3.2.2 3D-ASL在常见脑肿瘤诊断及分级中的价值 |
3.3 DTI联合3D-ASL在胶质瘤分级中的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多反转时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在胶质瘤分级以及评估Ki-67标记指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磁共振 m TI-ASL 与 DCE 技术对胶质瘤分级诊断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增强与动态对比增强成像对胶质瘤分子分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和文献回顾 |
前言 |
文献回顾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磁共振3D-ASL成像与脑胶质瘤Ki-67和GFA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 |
1.2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成像技术 |
1.3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 |
1.4 脑胶质瘤的生化指标 |
1.5 脑胶质瘤的Ki-67表达 |
1.6 脑胶质瘤的GFAP表达 |
1.7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2章 研究报告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材料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结果 |
第3章 讨论 |
3.1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灌注成像特征 |
3.2 ASL的成像原理 |
3.3 ASL在胶质瘤分级中的价值 |
3.4 本研究胶质瘤患者3D-ASL表现特点 |
3.5 本研究胶质瘤患者Ki-67和GFAP指标表达特点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和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磁共振技术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磁敏感加权成像及定量磁敏感图 |
磁共振灌注成像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 |
磁共振波谱成像 |
化学饱和交换成像 |
(10)3D-ASL联合多b值DWI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英文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胶质瘤概述 |
1.2 动脉自旋标记概述 |
1.3 扩散加权成像概述 |
1.4 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3 样本分组 |
2.4 扫描设备、序列、参数、方法 |
2.5 数据后处理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样本分组情况 |
3.2 多b值 DWI检查结果 |
3.2.1 三种b值高、低级别胶质瘤的ADC值、rADC值的结果 |
3.2.2 b值相同时,高、低级别胶质瘤ADC值、rADC值的比较 |
3.2.3 高、低级别胶质瘤ADC值、rADC值在三种不同b值之间的比较 |
3.2.4 三种b值ADC值、rADC值与胶质瘤病理级别的相关性分析 |
3.2.5 三种b值ADC值、rADC值诊断胶质瘤级别的ROC曲线分析 |
3.3 3D-ASL检查结果 |
3.3.1 高、低级别胶质瘤CBF值、rCBF值的比较 |
3.3.2 CBF值、rCBF值与胶质瘤病理级别的相关性分析 |
3.3.3 CBF值、rCBF值诊断胶质瘤级别的ROC曲线分析 |
3.4 3D-ASL联合多b值 DWI的检查结果 |
3.4.13 D-ASL联合多b值 DWI诊断胶质瘤级别的ROC曲线分析 |
3.4.2 常规MRI与常规MRI联合ASL及多b值DWI两种方法诊断胶质瘤级别的效果比较 |
病例展示 |
第4章 讨论 |
4.1 多b值 DWI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
4.1.1 DWI的基本原理 |
4.1.2 不同b值 ADC值、rADC值诊断高、低级别胶质瘤的价值 |
4.2 3D-ASL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
4.2.1 ASL的基本原理 |
4.2.2 CBF值、rCBF值诊断高、低级别胶质瘤的价值 |
4.3 3D-ASL与多b值DWI联合应用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
4.4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3.0T磁共振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D]. 尧麒.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DSC-PWI与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及Ki-67表达关系的临床应用研究[D]. 陈煜豪.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高级别脑胶质瘤新生血管基因特征及生成方式与MR灌注成像相关性研究[D]. 薛巍.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4]多参数MR灌注成像及放射组学在脑胶质瘤分子分型及预后中的价值[D]. 康厚艺.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5]磁共振3D-ASL联合DTI在常见脑肿瘤诊断与分级的应用研究[D]. 曾盛熊.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多反转时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在胶质瘤分级以及评估Ki-67标记指数的应用[D]. 周阳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7]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增强与动态对比增强成像对胶质瘤分子分型的比较研究[D]. 张瀚文.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8]磁共振3D-ASL成像与脑胶质瘤Ki-67和GFA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熊艳. 长江大学, 2020(04)
- [9]磁共振技术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进展[J]. 张晓星,李跃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9(03)
- [10]3D-ASL联合多b值DWI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研究[D]. 游润发. 南华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