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伐令实施后的思考

禁伐令实施后的思考

一、禁伐令实施之后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单文萍[1](2021)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林产资源丰富,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还为我国的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曾经几十年对国有林区的肆意开采一度导致可采资源的枯竭,“天保工程”和“禁伐令”政策实施后,国有林区要从注重重采伐的发展方式彻底转变为涵养生态的林业发展类型,林区的居民生活压力也变大,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是国有林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而国有林区新型城镇化作为当下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要保证其数量和质量的同步发展,才能够有效地促进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因此,本文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和新型城镇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探究二者的互动关系。本文首先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分别进行了测度;其次,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的互动现状进行了测度和分析;最后,通过构建VAR模型,综合运用变量平稳性检验、模型稳定性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分析等计量方法对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2009-2018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提升趋势;(2)2009-2018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3)2009-2018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有所提升,整体上由勉强协调发展过渡到了中级协调发展,但整体上来说林业产业结构演进与新型城镇化的各要素耦合协调度要高于新型城镇化与林业产业结构演进各要素耦合协调度;(4)国有林区新型城镇化对于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的贡献度大于林业产业结构演进对国有林区新型城镇化的贡献度。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促进林业产业结构演进;促进国有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合理制定政策和提供制度保障。

吴振江[2](2019)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省是林业大省,拥有着全国生态位最为重要的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大部分。大小兴安岭主要以寒温带明亮针叶林与温带针阔混交林为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相对完整,森林资源丰富,森林景观特色突出,是中国各大国有林区中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支持国家建设的需要,多年来的对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导致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环境遭到极大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是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的主要载体,同样面临着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低下、林业产业布局不合理、林区职工收入偏低、林区居民是生活水平提升缓慢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生态文明进程地不断推进,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的决心以及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梦想开始的国土绿化工程,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林业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14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进入全面禁伐阶段,传统的林业产业随着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受到严重冲击。林业保护政策成为国家生态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传统的林业产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路径需要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家政策和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要求。本文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众多林业产业中选取种植养殖业、森林旅游业、林产工业、营林产业、北药业和木材采运业作为不同时期的林业富民产业,并选取在岗职工人数、林业投资完成、森林管护面积作为要素投入,林业总产值、林业增加值和林区职工人均工资作为林区发展目标。在第4章中,通过ADF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分别刻画了 6大富民产业与3个目标之间的动态冲击关系,从而判断不同富民产业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怎样的带动能力。然而,由于“天保工程”、“全面禁伐”等林业政策的实施,部分富民产业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将无法表达出来,因此,本文在第5章进一步将主要富民产业作为中介变量,分别探讨这些林业富民产业,在要素投入增长对林业总产值增长的带动过程中和林业总产值增长对林区职工人均工资增长带动过程中,哪些发挥了中介作用以及中介效应的贡献率;第6章则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探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转型特征和区域集聚特征,从而未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经济发展和富民产业建设明确新的方向。最后,第7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国家林业政策的实施情况,指出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向林业富民产业有序过渡、并指明富民产业发展的路径应从:巩固国有林区林业基础,实现经济林多元化发展;强化国家林业政策作用,带动林产工业转型升级;提升森林游憩基建水平,增强林业经济带动效果;挖掘林区特色富民产业,打造优势林业医药产业;建立林业生态经济模式,发展林区清洁能源产业;发挥林区产业集群优势,推动林业富民产业融合;优化富民产业内部结构,提高林业经济增长动力;协调林区企业职工关系,带动林区居民增收致富方面进行富民路径发展和建设,为实现黑龙江省林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和绿色发展提供建议。

韩菡[3](2018)在《放牧对保护区大熊猫保护的危害及应对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濒危保护动物,其保护现状受到广泛的关注。自20世纪以来,由于森林砍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熊猫种群急剧下降。然而,随着天保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陆续开展,大熊猫种群有所恢复。第四次熊猫调查显示,熊猫种群虽然有所增加,但是面临新的人类活动威胁。这些威胁里,栖息地内的放牧尤为严重,已经深刻威胁到现生大熊猫的生存。基于此,试以王朗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放牧增加的原因,相关结果可为保护区和相关决策部门制订科学的管理规划提供建议。

王一纯[4](2016)在《包装设计与消费心理诉求关系研究 ——以农产品的植物材料包装为例》文中提出在当今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文化交融背景下,商品包装的理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已不在停留于包装的基础功能,更多的转向对消费者情感体验的关注。好的设计能创造出愉悦的审美体验,带给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包装作为传达商品内在信息的媒介,如何能把握住消费者的心理情感,让消费者耳目一新,成为包装设计师共同的议题。商品的包装不是一味的吸引更多的消费,还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在当前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和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大众的消费诉求,通过包装设计有效引导绿色消费意义重大。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消费者的需求如此,包装设计亦是如此。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没有什么可以一成不变。只有充分了解大众的消费心理诉求,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趋势,才能使包装设计发挥最大的社会效力。新世纪以来绿色包装的理念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农产品的绿色包装仍是短板。农产品是大自然对人类最直接的赐予,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大自然的依赖,自然也是一切灵感的来源和启发。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包装材料的朴实与平凡,但这也正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本文通过对消费市场和销售市场的综合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消费者基于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从情感上表现出对购买绿色、安全的农产品诉求强烈,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包装千篇一律,缺少对产品内在品质和文化的宣传,往往忽视了对消费者的情感和多元化诉求的关注,包装理念陈旧,废弃物污染严重等问题显着。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正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对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具有导向作用,并根据我国能源和资源的特点和国情,结合消费者对绿色生态包装的情感诉求,研究传统植物材料和包装方式与现代农产品包装设计的结合和创新应用,并结合实践探索植物材料在农产品包装应用中的实际可行性。

林红[5](2016)在《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把林业放在新常态的大格局中去,林业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把握、主动适应、全力服务新常态,实现林业新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和民生为总任务,着力解决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充分释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强大功能,为惠民生作贡献,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是改善生态民生的物质基础,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民生林业是指把保障和改善林区群众的生存发展条件作为主线贯穿于林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以政府为主导,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尊重人的基本权利为前提,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的良好生存状态、发展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事业。重点国有林区发展民生林业,保生态、保民生,注重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和林产品需求,做到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保障和改善林区民生,让林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首先,本文系统分析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以民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为研究基础,利用国家林业局重点国有林区民生监测数据,分析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发展民生林业的优势和劣势,发现其存在相关问题,并结合民生林业文献研究的相关成果,构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以提高其民生林业的发展水平。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次运用投影寻踪模型,从收入与消费、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居民生活环境六个方面对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鉴于教育、医疗卫生、居民生活环境所选取的具体指标更多是涉及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这三个方面统一概括为服务民生。研究表明,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就业、收入、社会保障、服务民生对最终目标——民生林业发展作用效应分别为0.0736、0.1094、0.1916、0.2299,即服务民生是对民生林业发展水平所做贡献最大。再次,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框架。指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目标、构成、机制运行机理、机制效果监督与保障,从职工转岗就业、收入增长、服务民生、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分析其相互关系,职工转岗就业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收入增长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服务民生是民生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保障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安全保证。各个因素之间通过彼此之间关联效应的有效联结,最终影响民生林业发展。进而分析了民生林业运行机制的效果及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运行的监督保障。最后,以理论框架为指导,以投影寻踪模型的计量结果为依据,设计构建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分别从职工转岗就业、收入增长、服务民生、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职工转岗就业机制、收入增长长效机制、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发展民生林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了提高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举措,对促进林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点国有林区的优势,保障和改善民生,践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思想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黄妍妍[6](2016)在《生态文明视阈下黑龙江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至此,中国进入了“五位一体”的建设期并把“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4月1日起,国家对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国有林区的发展到了十字路口,林业发展方式也从原来的“重采伐”到“养生态”的根本转变。全面停伐政策的实施在对生态文明建设发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林区林产工业、居民生计等一定时期内带来严重冲击。国有林区小城镇不但是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进现代林业事业发展,将林业作为肩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历史使命的有效途径,而且还是林业缓解国计民生需求等过程中绕不开的一项关键议题。本论文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期用生态文明全新视角找到影响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因素和作用机理,从而为国有林区小城镇后续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首先,基于对国内外有关小城镇建设理论研究成果的广泛查阅、收集,总结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和建设实践最新进展,总结出若干个小城镇建设类型,奠定本研究的理论依据。通过对黑龙江国有林区40个林业局实地调研、探查,搜集了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的相关基础数据,并依据调研数据深入分析黑龙江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目标即经济健康发展、技术创新进步、社会和谐美好、生态环境友好、政府廉洁高效,可以看出,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需要用系统论的理论进行研究。通过上述分析,应该先构建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复合生态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生态经济系统、绿色科技系统、生态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生态政治系统。在此基础上,定性地分析了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的运行机理及作用路径。第三,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模型,包括小城镇建设系统运行效果评价模型、内部协同效应模型、发展趋势分析模型。从生态经济、绿色科技、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政治5个维度构建了13个标准层4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加权线性法、变异系数法、贝塔朗菲方程、灰色综合关联模型、二元回归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国有林区的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结果显示,从2008至2014年,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系统总体运行效果不理想,各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互动耦合度差,存在竞争关系,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第四,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目标的角度出发,在对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进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城镇建设基本发展思路和“二三四五”的发展模式。针对小城镇评价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低碳的生态经济系统、高效的绿色科技系统、和谐的生态社会系统、集约的生态环境系统、民主的生态政治系统“五位一体”新型国有林区小城镇的应对策略,为国有林区制定实施小城镇建设后续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郝立丽,张滨,唐梓又[7](2015)在《基于IRF与VD的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经济带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天保工程和国有林区商业性禁伐的全面展开,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经济的发展急需转型。由于不同林业产业对其他林业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尽相同,可以从动态内生增长的角度运用脉冲响应函数(IRF)和方差分解(VD)来分析主要林业产业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带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黑龙江国有林区主要林业产业对其他林业产业带动作用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苇制品制造、木材采运、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林木的培养和种植,随着林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和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的带动作用将逐步增强,并且形成多元化林业主导产业格局。基于研究,提出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速林业经济转型;促进林产品深加工,打造全国知名品牌;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等建议。

马丽,贾利[8](2015)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其培育对策——基于黑龙江省森工林区4个林业局职工培训意愿调查》文中认为分析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现状,认为国有林区人力资源存在职工数量多而质量不高、老龄化严重、培训流于形式等问题。通过对森工集团4个林业局的微观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影响职工农业技术培训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培训意愿较强烈,影响培训意愿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经济因素和政府科技供给因素。提出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制定多元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和建立科学合理用人制度的对策建议。

马丽[9](2015)在《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我国面积最大、森林蓄积量最多、国有林业最集中的省份,黑龙江省为我国森林资源供给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没有科学规划,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经过多年高强度开发,黑龙江省国有林区陷入了可采森林资源危机和森工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针对“两危”,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天保工程”、制定经济转型发展规划等方式,转变林区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进经济转型,林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也逐步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速开始放缓、森林经营开始向提供生态产品转变、林产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林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林区民生得到更多关注。新常态为国有林区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也由于总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面禁止采伐森林、支柱产业发展受阻、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给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常态下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新常态下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历程、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将对我国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理论和经济阶段发展理论提供新的素材;另外,围绕主导产业选择、人力资源培育、转型模式构建等国有林区经济转型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将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提供明确的转型方向和具体措施,有助于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快速进行。本文以相关概念和理论的阐述入手,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运用历史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对经济转型和林区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面临的环境和总体思路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并对其中的重点任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培育和转型模式选择等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规范研究,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具体来说,研究内容包括:理论分析与现状分析结合的研究部分。通过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新常态等概念和经济增长等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和把握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理论脉络,提出经济转型能促进林区发展的假设;通过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历程、现状以及转型成绩和问题的分析,为经济转型和林区发展关系问题提供数据支撑。在理论假设和历史数据的支撑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二者辩证关系进行了验证,得出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的结论。总体思路设计部分。对于新常态给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明确转型方向和目标、确立转型原则、分析转型内容和重点任务、明确转型主体、选择转型时机等方面构建了新常态下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整体框架。其中,转型内容包括发展战略转型、人力资本转型、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体制转型;重点任务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培育、转型模式构建、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保障制度建设。重点任务分析部分。在对国有林区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和经济转型模式探索等问题的现状分析基础上,分别利用动态偏离份额方法、Logistic回归等数学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要尽快出台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林木产业,实现衰退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才能促进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国有林区人力资源存在着后续力量不足、人才外流严重、培训效果差的问题,政府科技供给和职工家庭经济因素会影响人力资源的培育。对策建议部分。针对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人力资本转型、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模式转型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黑龙江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并从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政策保障、法律保障、民生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经过现状分析和研究,认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第三产业比重偏小、森林资源危机未彻底缓解且森林质量不高、人才缺乏且结构失衡、政策体系不完善、负担沉重、体制机制改革进展缓慢等,制约了经济发展;(2)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和林区发展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因果关系,不仅经济转型能够促进林区的发展,林区发展也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转型;(3)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同时,新常态也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水平都处于落后位置,产业结构调整还有着很大的空间,并且这种偏离主要是由于竞争力不足带来的,森林旅游和林区经济作物采集是后续主导产业的首选;(5)人力资源问题是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中一个关键制约因素,人力资源后续力量不足、人才外流严重、培训效果差等问题是主要制约问题,影响培训意愿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经济因素和政府科技供给因素;(6)围绕国有林区经济转型问题,黑龙江省各地区进行了多种探索,许多地方也都形成了新的成功模式,这些经验和做法为黑龙江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带来很好的启示。研究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文献梳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数学建模等方法,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应用上有所创新,对于完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理论、促进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然,由于新常态的长期性、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研究内容的系统性,本研究在研究深度、广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而这些内容也将成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王平达,李丹丹,王勤芳[10](2015)在《禁伐背景下林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析——以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为例》文中指出通过对大兴安岭林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调查发现:大兴安岭林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城乡保障标准水平差距大、保障标准确定不合理以及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全面禁伐实施后,这种情况将会更加严重。因此,应提高林区人民的低保保障水平,使之不至于因"禁伐令"的实施而使生活陷入困难。基于此建议: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低保制度城乡一体化,不断完善动态调节机制,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二、禁伐令实施之后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禁伐令实施之后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林业产业结构演进
        2.1.2 新型城镇化
        2.1.3 国有林区新型城镇化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2 城镇化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测度分析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1.1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规模
        3.1.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
        3.1.3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就业结构
    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综合测度
        3.2.1 指标选取
        3.2.2 方法选择
        3.2.3 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综合测度和现状评析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4.1 指标选取
        4.1.1 选取原则
        4.1.2 构建指标
    4.2 方法选择
    4.3 黑龙江国有林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4.4 黑龙江国有林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关系分析
    5.1 林业产业结构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机理分析
        5.1.1 互动关系的建立
        5.1.2 互动机理分析
    5.2 国有林区产业结构演进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度分析
        5.2.1 模型选择
        5.2.2 耦合协调度测算及结果分析
    5.3 国有林区产业结构演进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5.3.1 模型设定及指标选取
        5.3.2 变量平稳性检验
        5.3.3 建立与分析VAR模型
        5.3.4 脉冲响应分析
        5.3.5 方差分解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推进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6.1 促进林业产业结构演进
    6.2 促进国有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6.3 促进林业产业结构演进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
    6.4 合理制定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情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情况
    1.3 研究范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林业产业
        2.1.2 富民产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理论
        2.2.2 森林多功能理论
        2.2.3 区域经济理论
        2.2.4 互联网+
        2.2.5 绿色发展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富民产业发展现状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自然发展现状
    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现状
        3.2.1 林区职工人均工资
        3.2.2 林业产业总产值
        3.2.3 林业产业增加值
    3.3 主要林业富民产业发展现状
        3.3.1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富民产业整体概况
        3.3.2 种植养殖业
        3.3.3 森林旅游业
        3.3.4 林产工业
        3.3.5 营林产业
        3.3.6 北药业
        3.3.7 木材采运业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与林区经济社会的互动分析
    4.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变量的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分析方法
        4.2.1 相关分析
        4.2.2 ADF检验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2.4 向量自回归模型
        4.2.5 脉冲响应函数
    4.3 富民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证分析
        4.3.1 相关分析
        4.3.2 ADF检验
        4.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3.5 富民产业对林业产业总产值的带动分析
        4.3.6 富民产业对林业产业增加值的带动分析
        4.3.7 富民产业对林区职工人均工资的带动分析
        4.3.8 富民产业对黑龙江省林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的中介效应分析
    5.1 中介效应方法
    5.2 富民产业对林业总产值增长的中介效应分析
    5.3 富民产业对林区职工人均工资增长的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的主成分排序与聚类分析
    6.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6.2 研究方法
        6.2.1 主成分排序图
        6.2.2 系统聚类分析法
    6.3 实证分析结果
        6.3.1 主成分排序图结果
        6.3.2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国有林区富民产业发展对策
    7.1 巩固国有林区林业基础,实现经济林多元化发展
    7.2 强化国家林业政策作用,带动林产工业转型升级
    7.3 提升森林游憩基建水平,增强林业经济带动效果
    7.4 挖掘林区特色富民产业,打造优势林业医药产业
    7.5 建立林业生态经济模式,发展林区清洁能源产业
    7.6 发挥林区产业集群优势,推动林业富民产业融合
    7.7 优化富民产业内部结构,提高林业经济增长动力
    7.8 协调林区企业职工关系,带动林区居民增收致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放牧对保护区大熊猫保护的危害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人类干扰的时空变化
2 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
3 膳食结构和市场需求的转变
4 从王朗自然保护区社区结构的改变
5 结论

(4)包装设计与消费心理诉求关系研究 ——以农产品的植物材料包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农产品包装现状与现代消费心理诉求
    2.1 农产品包装和消费者诉求问卷调查与分析
    2.2 生存现状
    2.3 污染问题
        2.3.1 材料污染问题
        2.3.2 过度包装和浪费
    2.4 现代消费心理与消费诉求
        2.4.1 消费行为与购买动机
        2.4.2 产品包装对消费者心理活动的影响
    2.5 现代可持续发展观影响下的大众消费诉求
        2.5.1 环保意识的普及和复用功能的兴起
        2.5.2 消费观念的多元化
        2.5.3 消费观念的个性化
        2.5.4 消费观念的人性化和民族化
第三章 植物材料在农产品包装中的优点和包装方法
    3.1 植物材料
        3.1.1 植物材料的分类
        3.1.2 植物材料的特点
    3.2 植物材料在农产品包装中的优越性
        3.2.1 绿色、天然无污染、可回收降解
        3.2.2 资源丰富、材料易得、成本低
        3.2.3 包装自然、质朴、实用性强
        3.2.4 技术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广阔
    3.3 植物材料农产品包装的方法
        3.3.1 传统包装方法的回归
        3.3.2 现代包装技术的发展
        3.3.3 新领域的探索
第四章 植物材料在农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可行性
    4.1 植物材料在日本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4.2 植物材料在我国农产品包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第五章 植物材料在“碧源春”包装设计中的实践研究
    5.1 创作背景、来源
    5.2 包装设计定位与材料选择
        5.2.1 产品包装功能需求
        5.2.2 产品包装定位
        5.2.3 包装材料的选择
    5.3 包装形式与加工方法
        5.3.1 包装的形式
        5.3.2 加工技法
    5.4 作品展示与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5)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之处
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范围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民生
        2.2.2 民生与林业相辅相成
        2.2.3 民生林业概念及特征
        2.2.4 民生林业的发展目标
        2.2.5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概念及分类
    2.3 生态林业、社会林业、民生林业的理论解析
        2.3.1 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生态林业
        2.3.2 现代林业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林业
        2.3.3 现代林业的核心内容——民生林业
        2.3.4 生态林业与社会林业、民生林业的关系
    2.4 理论基础
        2.4.1 民生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生态经济理论
        2.4.4 福利经济学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现状
    3.1 重点国有林区自然概况
    3.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的发展阶段
        3.2.1 木材过度利用阶段(1949-1977)
        3.2.2 多功能利用阶段(1978-1998)
        3.2.3 可持续利用阶段(1998-至今)
    3.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环境现状分析
        3.3.1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分析
        3.3.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3.3.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3.4 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统计数据分析
        3.4.1 林业产业总产值
        3.4.2 重点国有林区单位人员情况
        3.4.3 林业民生工程投资情况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职工家庭视角的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状况调查
    4.1 数据来源
        4.1.1 抽样方法与样本特征
        4.1.2 调查地点与样本分布
        4.1.3 调查内容
    4.2 重点国有林区收入与消费分析
        4.2.1 家庭收入状况
        4.2.2 山上林场和山下局址的家庭纯收入
        4.2.3 家庭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4.2.4 山上林场和山下局址的家庭生活消费状况
    4.3 重点国有林区的就业与工作状况
        4.3.1 年龄结构对就业状态的影响
        4.3.2 文化程度对就业状态的影响
        4.3.3 在职工作者的职业类型
    4.4 重点国有林区的教育状况
        4.4.1 居民教育水平
        4.4.2 子女的就学情况
    4.5 重点国有林区医疗卫生状况分析
        4.5.1 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4.5.2 居民健康的整体状况
        4.5.3 性别健康状况的差异
    4.6 重点国有林区居民生活环境分析
        4.6.1 家庭住房类型
        4.6.2 家庭饮用水情况调查
    4.7 重点国有林区社会保障状况
    4.8 本章小结
5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5.2 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5.2.1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5.2.2 科学性与完备性相结合
        5.2.3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协调
    5.3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5.4 民生林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5 评价指标解释
        5.5.1 收入与消费指标
        5.5.2 就业指标
        5.5.3 社会保障指标
        5.5.4 教育指标
        5.5.5 医疗卫生指标
        5.5.6 居住环境指标
    5.6 基于PPE的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
        5.6.1 投影寻踪理论
        5.6.2 粒子群算法
        5.6.3 指标体系信度分析
        5.6.4 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构建
    5.7 本章小结
6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框架设计
    6.1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设计的指导思想
    6.2 发展机制设计的原则
        6.2.1 可持续性原则
        6.2.2 公平性原则
        6.2.3 民本主线原则
        6.2.4 可操作性原则
    6.3 发展机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6.3.1 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6.3.2 多措并举增加职工收入
        6.3.3 建设民生型政府
        6.3.4 保持林区社会公平
    6.4 发展机制的主要构成
        6.4.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6.4.2 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6.4.3 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6.4.4 社会保障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安全保证
    6.5 发展机制的运行机理
        6.5.1 各机制间的耦合机理分析
        6.5.2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运行机理
    6.6 机制运行的效果及监督保障
        6.6.1 机制运行的效果
        6.6.2 机制运行的监督保障
    6.7 本章小结
7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基础机制
    7.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
        7.1.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的目标
        7.1.2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的构成
        7.1.3 职工转岗就业的社会环境
        7.1.4 实施职工转岗就业工程的保障条件
    7.2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
        7.2.1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目标
        7.2.2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构成
        7.2.3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外部运行保障
        7.2.4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内部运行保障
    7.3 本章小结
8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8.1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
        8.1.1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主要目标
        8.1.2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构成
        8.1.3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运行保障
    8.2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8.2.1 社会保障机制的主要目标
        8.2.2 社会保障机制构建的突破口
        8.2.3 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行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6)生态文明视阈下黑龙江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畴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畴的界定
        1.3.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2 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理论研究综述
        2.1.1 国外小城镇建设理论研究现状
        2.1.2 国内小城镇建设理论研究现状
    2.2 国内外小城镇建设实践探索情况
        2.2.1 国外小城镇建设实践情况
        2.2.2 国外小城镇建设的启示
        2.2.3 国内小城镇建设实践情况
        2.2.4 我国小城镇建设实践积累的经验
    2.3 相关研究述评
3 黑龙江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概况
    3.2 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有利条件
        3.2.1 国家扶持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
        3.2.2 黑龙江省政府支持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
    3.3 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3.3.1 小城镇建设概况
        3.3.2 林区小城镇建设带动经济发展
        3.3.3 林区小城镇建设带动社会发展
        3.3.4 林区小城镇建设带动文化发展
    3.4 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3.4.1 城镇建设规模偏小
        3.4.2 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及科学管理
        3.4.3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且管理不到位
        3.4.4 城镇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
        3.4.5 城镇居民就业压力大
        3.4.6 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分析
    4.1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目标
    4.2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复合生态系统的思想及描述
        4.2.1 系统论及其原理
        4.2.2 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
        4.2.3 复合生态系统的界定
    4.3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复合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4.3.1 生态经济系统
        4.3.2 绿色科技系统
        4.3.3 生态社会系统
        4.3.4 生态环境系统
        4.3.5 生态政治系统
    4.4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描述
        4.4.1 国有林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描述
        4.4.2 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及作用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模型构建
    5.1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1.1 构建原则
        5.1.2 基本框架和筛选程序
        5.1.3 评价指标的界定
        5.1.4 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
    5.2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系统的运行效果评价模型
        5.2.1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5.2.2 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5.2.3 协调性评价模型
        5.2.4 运行效果评价模型
    5.3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系统的内部协同效应模型
        5.3.1 子系统与要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5.3.2 子系统之间的互动耦合模型
    5.4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模型
        5.4.1 灰色线性回归组合预测模型
        5.4.2 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实证分析
    6.1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系统的运行效果评价
        6.1.1 原始数据的搜集和预处理
        6.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6.1.3 发展水平评价
        6.1.4 协调性评价
        6.1.5 运行效果评价
    6.2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系统的内部协同效应分析
        6.2.1 子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分析
        6.2.2 子系统之间的互动耦合分析
    6.3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模型的建立
        6.3.2 模型检验
        6.3.3 模型预测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7.1 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
    7.2 做好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生态经济的发展定位
        7.2.1 调整产业结构
        7.2.2 优化产业布局
        7.2.3 做强产业载体
    7.3 实现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绿色科技的驱动作用
        7.3.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7.3.2 加快创新型企业发展
        7.3.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7.3.4 支持和引导大众创业
    7.4 提高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的社会保障能力
        7.4.1 促进人口就业
        7.4.2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7.4.3 提供优质教育文化资源
        7.4.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7.5 改善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的环境质量
        7.5.1 构建坚实的国土资源保护体系
        7.5.2 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7.6 构建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型政府
        7.6.1 推进生态功能与行政功能协同治理的体制创新
        7.6.2 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的职能转变
        7.6.3 加强生态型政府的法制建设
    7.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7)基于IRF与VD的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经济带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概况
    1.2数据来源
    1.3分析方法
        1.3.1相关分析
        1.3.2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1.3.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相关系数结果分析
    2.2木材采运对林业产业的带动分析
    2.3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对林业产业的带动分析
    2.4林木的培养和种植对其他林业产业的带动分析
    2.5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苇制品制造对其他林业产业的带动分析
    2.6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对其他林业产业的带动分析
    2.7主要林业产业对林业经济带动效果的对比分析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2建议
        3.2.1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速林业经济转型
        3.2.2促进林产品深加工,打造全国知名品牌
        3.2.3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8)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其培育对策——基于黑龙江省森工林区4个林业局职工培训意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现状
    (一)职工总量
    (二)性别结构
    (三)学历结构
    (四)年龄结构
三、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职工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调查安排
    (二)模型、变量与假设
        1. 模型说明
        2. 变量选择与赋值
        3. 研究假设
        (1)反映职工个体特征变量的影响。
        (2)反映家庭人口与经济特征变量的影响。
        (3)反映政府科技服务供给水平变量的影响。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二)制定多元化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

(9)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历程与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2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有林区
        2.1.2 经济转型
        2.1.3 新常态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产业结构与产业周期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资源禀赋与经济转型理论
        2.2.5 人力资本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历程、成效与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历程
        3.1.1 建国前的黑龙江省林区发展历程
        3.1.2 建国后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历程
        3.1.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历程
    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取得的成效
        3.2.1 森林资源总量及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2.2 经济总量和结构有了明显的增长和改善
        3.2.3 职工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
        3.3.1 森林资源结构逐渐恶化
        3.3.2 产业结构调整仍不理想
        3.3.3 人力资源结构失衡且流失严重
        3.3.4 资金使用和政策效果不明显
        3.3.5 理念转变和制度建设举步维艰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促进林区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假设与理论模型的建立
        4.1.1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
        4.1.2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4.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指标选择
        4.2.2 国有林区发展的指标选择
    4.3 基于黑龙江省森工集团数据的实证分析
        4.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2 经济转型影响国有林区发展的结构方程实证检验
        4.3.3 国有林区发展影响经济转型的结构方程实证检验
        4.3.4 模型结论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环境分析和思路设计
    5.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与特征
        5.1.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新常态的背景
        5.1.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5.1.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5.2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2.1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面临的机遇
        5.2.2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
    5.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5.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方向目标与原则
        5.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
        5.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重点任务
        5.3.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执行主体
        5.3.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成本与时机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之产业结构调整
    6.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与现状
        6.1.1 国有林区产业分类的标准
        6.1.2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现状
        6.1.3 三次产业内部亚产业结构分析
    6.2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内容
        6.2.1 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6.2.2 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6.2.3 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6.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3.1 产业评价与主导产业确立的基准
        6.3.2 动态偏离份额方法模型的建立
        6.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6.3.4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之人力资源培育
    7.1 人力资源培育与国有林区经济转型
    7.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7.2.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的数量现状
        7.2.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的质量现状
        7.2.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的培训情况
    7.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3.1 职工数量总量富余但后续人力资源匮乏
        7.3.2 人才外流现象非常严重而吸引人才力度不够
        7.3.3 重“量”不重“质”使得专业技术培训流于形式
    7.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培育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4.1 研究的设计和调查的安排
        7.4.2 模型、变量与假设
        7.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之模式选择
    8.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主要做法、成效和经验
        8.1.1 通北林业局——“以农养林”模式
        8.1.2 鹤北林业局——“外向经济”发展模式
        8.1.3 上甘岭林业局——“以牧养林”发展模式
        8.1.4 朗乡林业局——“森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8.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典型模式带来的启示
    8.3 本章小结
9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9.1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9.1.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本转型
        9.1.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结构转型
        9.1.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模式转型
    9.2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保障措施
        9.2.1 制度保障
        9.2.2 资金保障
        9.2.3 技术保障
        9.2.4 政策保障
        9.2.5 法律保障
        9.2.6 民生保障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禁伐背景下林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析——以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
2 全面“禁伐”实施的背景
    2.1 粗放开采导致资源濒临枯竭
    2.2“政企合一”林区经济结构单一
    2.3 巩固天保工程取得的成绩
3 林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缺陷
    3.1 城乡低保保障水平差距较大
    3.2 城乡低保保障标准的确定不合理
    3.3 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
4“禁伐”与低保制度相互促进
5 完善林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议
    5.1 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缩小城乡差距
    5.2 不断完善动态调节机制
    5.3 逐步实现低保制度城乡一体化
    5.4 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四、禁伐令实施之后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D]. 单文萍.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发展研究[D]. 吴振江.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3]放牧对保护区大熊猫保护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 韩菡. 江西农业, 2018(18)
  • [4]包装设计与消费心理诉求关系研究 ——以农产品的植物材料包装为例[D]. 王一纯.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5]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D]. 林红.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6]生态文明视阈下黑龙江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研究[D]. 黄妍妍.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7]基于IRF与VD的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经济带动效果研究[J]. 郝立丽,张滨,唐梓又. 林业经济问题, 2015(03)
  • [8]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其培育对策——基于黑龙江省森工林区4个林业局职工培训意愿调查[J]. 马丽,贾利.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5(03)
  • [9]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 马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3)
  • [10]禁伐背景下林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析——以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为例[J]. 王平达,李丹丹,王勤芳. 林业经济问题, 2015(02)

标签:;  ;  ;  ;  ;  

禁伐令实施后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