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地震台网开通

我国数字地震台网开通

一、我国数字地震台网开通(论文文献综述)

史建平[1](2021)在《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事件确认方法》文中认为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因非地震事件干扰而产生的误报,基于地震波在2个台站之间的幅值衰减关系,提出1种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事件确认方法,既可以及时解除预警系统因干扰事件而发出的异常误报,又可以避免地震时的正常警报被错误解除。利用收集得到的各种干扰记录和世界各国强震动数据,对本文方法进行干扰事件测试和地震事件测试,考察其解除误报、避免漏报的能力。模拟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误报率为1.2%,误报解除延迟均值为12.5 s,漏报率为0%,满足《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系统技术条件》要求,兼顾了实时性和准确率;误报解除延迟与台站密度和地震波形相关,密度越高延迟越小、地震波幅值增长越快延迟越小;综合运用本文方法与我国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前端智能识别算法,可及时解除预警系统发出的所有误报。

张孟怡,李国兴,马婷[2](2021)在《融媒体时代地震科普信息化发展的思考》文中提出新时代切实提升国民科学素质,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深度参与和主动作为。科普工作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公众的地震科普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地震科普信息化是应用信息技术带动地震科普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结了融媒体时代的特点,针对融媒体环境下地震科普信息化的发展展开思考,并结合地震科普信息化发展取得的成果,分析地震科普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今后的地震科普工作提供参考。

罗瑶[3](2021)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政府回应话语框架及其对公众满意度的影响研究—框架理论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允林,徐仙鹏[4](2021)在《破坏性地震事件应急科普服务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以公众对破坏性地震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分析研究破坏性地震背景下应急科普知识服务的思路与对策,探索应急科普服务的基本路径和范式,以期为将来可能出现的突发破坏性地震事件应急科普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正尚,王建国[5](2021)在《珠江三角洲台网——中国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源点》文中提出通过对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数字化地震台网筹建过程的概述,回顾台网建设的困难。台网建设的完成,不但大幅度提高了广东省的地震监测能力,而且带动和引领了全国数字地震台网建设,同时也获得了溢出效应。更重要的是广东省地震局的一批年轻技术人员通过台网建设,业务上得到了提升,成为了重要的技术骨干。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经过承担大项目,快速成长,为广东省的地震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刘晓芳[6](2020)在《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由互联网技术变革引发的媒体融合,正在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媒体行业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因地制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现实与目标采取适当的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按照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原则,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为此,笔者选取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对其州、县两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问题展开一年半的实地调查和研究。研究采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论证,试图探寻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文章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设计,包括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对象、问题及概念界定,对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第二章至第五章为核心部分。第二章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与政策环境特征进行简要梳理,生态环境特征体现为:新时代涉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意识形态总基调、少数民族地区多文化多语言的传播环境、媒介基础设施在偏远地区恶劣的建设环境、民族地区有待整合和配置的特色资源,其媒体融合的政策环境表现为:新时代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会议、重要讲话和落地配套政策。第三章简要梳理了阿坝州媒体发展历程,并对阿坝州进入媒体融合发展阶段的筹建过程,以及融合后的组织架构、运行现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第四章通过梳理与分析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全媒体传播结构、生产流程、管理体制等问题和原因,为探讨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策略提供现实基础。第五章针对问题提出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如何定位、如何管理、如何调整生产结构、如何增强内容分发的有效性。研究发现,阿坝州州、县两级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以实现“各自”传播的多渠道融合和内容的多样化集成为目的,全面提升融媒体软件、硬件,导致“整体”的媒介载体和平台的重复建设、有限资源低效配置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四川省阿坝州的媒体融合发展,应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现实情况,建立统筹协同机制,进而在功能定位、运作管理上进行策略调整。首先,在媒体融合顶层设计的框架下,进行州、县差异化功能定位,建立州域信息集成与整合平台,打造县域公共服务与基层治理平台。其次,针对当前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管理与运作问题,提出了探索州级“报社+电视台”、“州+县”一体化发展管理的策略;结合受众需求调整全媒体生产结构;重视生产流程的运营环节;探索“体制内循环”经营思路;增强人才的本土策划能力与双语传播能力等。

李昕[7](2020)在《谱平滑法和AR模型法计算相干函数的比较》文中认为对大坝、大跨桥梁、高速铁路、地铁和地下管线等长大结构进行地震动分析时,需要将地震动的空间变化考虑在内。震源破裂、场地条件以及地震波的衰减和散射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地震动空间变化极其复杂。因此,地震动空间变化的研究通常是根据随机振动理论,基于强震台阵的观测资料,采用信号处理技术的随机分析方法,其中,相干函数是最常用的方法。根据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相干函数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采用谱窗方法对功率谱和互功率谱进行平滑的非参数方法;另一类是利用一些常用的谱,如K-T(Kanai-Tajimi,金井清)谱等拟合功率谱和互功率谱的参数方法。本文采用了AR(Auto-Regressive,自回归)模型参数方法和谱平滑非参数方法分别进行了相干函数的拟合,分别得到拟合参数和标准差,比较分析了2种结果的差异,为工程应用中相干函数的选取提供更多的参考。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总结了地震动空间变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收集、选取了SMART-1台阵的加速度记录作为相干函数的计算数据,并对原始地震记录数据进行了基线校正和时移处理。2.选用SMART-1台阵记录到的第5次地震和第45次地震的水平加速度记录,分别采用谱窗对功率谱和互功率谱进行平滑的谱平滑法和基于自回归模型的AR模型法对地震动空间相干系数进行了计算,并将两种方法得到的相干函数通过Loh相干函数模型进行了拟合。3.对2种方法得到的相干函数的拟合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自回归模型方法得到的拟合标准差小于谱平滑法;(2)谱平滑法和AR模型法的相干系数有明显差别;(3)随着间距的增大,基于谱平滑法的相干系数随着频率增大而变小的程度放缓,而基于AR模型法的相干系数明显反映出相干系数符合随着频率增大而变小,同时也符合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共识。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加以归纳和整理,提出了往后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

浦恩菱[8](2020)在《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笔者在南方英文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2019年7月至9月),主要负责中文稿件、采访录音及视频的编译工作,共完成稿件64篇。本报告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编译实习经历,对南方英文网平台、编译人员职责、编译产出过程以及质量控制做出介绍。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下探讨南方英文网的汉英新闻编译,总结出编译原文本的特点,包括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和新词的使用、标题中对政府官员的突出、引语、主动语态以及小标题的运用等。结合原文本特点,以具体实例分析编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并有针对性地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提出相应的翻译技巧。具体而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可通过增译、省译、意译、仿译、转换等翻译技巧,解决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新词、标题、直接与间接引语以及主动句等的翻译问题。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使用直译与意译处理文化对等和文化差异。而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通过增译、省译和转换来分别解决信息缺失、信息冗余及信息可视化的问题。基于本次实习经历,笔者希望提高自身的翻译技能,掌握新闻编译技巧,为将来快速融入相关行业做准备。同时也希望本报告能为其他新闻编译以及相关专业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张航[9](2020)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地震报道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震在我国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巨大。如何做好地震报道,引导舆论,疏导大众情绪是《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需要重视的。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媒体,新闻传播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逐渐式微,不得不进行媒介融合的探索,其中《人民日报》在媒介融合的探索中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如何在地震报道中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如何坚守社会责任,如何扩大地震报道影响力值得大家关注。基于此,本文综合定量的词共现分析法和定性的文本分析、案例分析方法比较了媒介融合背景前后人《民日报》地震报道的特点,分析了在媒介融合的影响下,《人民日报》的地震报道的变迁以及变迁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报道对策。通过比较《人民日报》各平台对新疆伽师地震、江西九江地震和对四川九寨沟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的报道案例,不难发现媒介融合前后人民日报地震报道特点的不同。媒介融合前,人民日报的地震报道议程设置是单一的、单向的,报道客观性不足,报道形式局限于图文。媒介融合后,人民日报地震报道出现了新的特点,比如报道重视人文关怀,议程设置主动性加强,新闻产品呈现多样化等等。这些新特点体现了人民日报地震报道在媒介融合的影响下发生的变迁。继而论文以地震报道案例为切入点,历时比较了《人民日报》的地震报道,详细描绘了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地震报道的变迁,并认为在媒介融合的影响下,《人民日报》的报道理念、报道流程、报道内容、报道渠道、报道形式都出现了变化:报道理念更加进步、报道流程再造化、报道内容丰富化、传播渠道多样化、报道形式多面化。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分析,本文认为多元发展的受众需求、不断迭代的技术、不断完善的政策法规是《人民日报》地震报道变迁的原因。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媒体的生态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等传统主流媒体做好地震报道的对策就是在坚守社会责任,积极引导舆论的基础上,回归新闻价值,做到新闻倾向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凸显人文关怀,并重视移动传播,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李京生[10](2020)在《高速铁路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硬件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集中发生地带,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对高速铁路而言,即使是较小震级的地震,也可能会给正在行驶中的高速列车带来脱轨、倾覆等列车运行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地震发生后,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破坏性的地震波到来之前的数秒至数十秒之间发出预警,使高速行驶的列车尽快减速或者停车,这样可以防止或减轻地震灾害为铁路运输安全带来的危害,避免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相当可观的减灾效益。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作为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旦可靠性达不到要求从而发生故障,将会导致高铁地震预警系统误报或漏报地震预警信息,这不仅会造成旅客的恐慌,而且会给行车带来不便,以及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合理正确的对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进行建模及评估,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包括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和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对于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这种复杂的系统来说,由于其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并且可用于试验的样本很少,在试验过程中几乎不产生失效数据,因此很难用常规方法对其可靠性进行建模及评估。本文根据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及其组成部分的各自特点,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视为不可修单元,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视为可修系统,分别求出了其可靠性相关指标,同时,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视为复杂系统,通过对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和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的可靠性相关指标进行融合,从而得到其可靠性指标。本文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视为不可修单元,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建模及评估:为了解决用于进行试验的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数量较少的限制,以及随着产品的复杂度和产品可靠性的提高,车载地震终端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导致单一的实验室试验或者现场试验得到的可靠性数据有限的弊端,本文使用相似性理论的相关内容和贝叶斯方法求出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的后验分布,通过继承因子,将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的数据进行融合从而得到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的可靠性相关指标。本文使用的方法充分考虑了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的异同,并且充分利用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各试验阶段的信息,因此更具有合理性。(2)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视为可修系统,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建模及评估:为了解决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后验分布复杂,难于计算等问题,本文先是建立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可靠性的分层贝叶斯模型,然后将随机过程中的马尔科夫链应用到蒙特卡洛模拟中,使用Gibbs抽样的方法得出参数后验分布的抽样,进而求得其后验估计值。这使得最终结果不仅比普通贝叶斯方法得出的结果更“安全”,而且解决了其后验分布复杂,难于计算的问题。(3)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视为复杂系统,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建模及评估: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和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本文在考虑到其是由不同组成部分构成的因素,在其不同组成部分可靠性指标融合的过程中引入了权重的概念,并且采用了基于D-S证据推理的专家信息融合。与其他确定权重的方式相比,在使用D-S证据理论的方法确定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和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可靠性权重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的专家提供信息的不确定性,使不确定性在信息融合的过程中不断降低。

二、我国数字地震台网开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数字地震台网开通(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事件确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1 加速度峰值衰减的置信概率
    1.2 判断阈值
    1.3 等待延迟
    1.4 具体步骤
2 验证
    2.1 验证方法
    2.2 干扰事件测试
        2.2.1 测试及结果
        2.2.2 典型干扰事件
    2.3 地震事件测试
        2.3.1 测试及结果
        2.3.2 典型地震事件
3 结论

(2)融媒体时代地震科普信息化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认识融媒体时代的特点
    1.1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
    1.2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整合
    1.3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
2 地震科普信息化
    2.1 地震科普工作进展
    2.2 地震科普信息化发展
    2.3 地震科普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
3 融媒体时代地震科普信息化工作思考
    3.1 探索建立权威的“地震科普平台”
    3.2 打造高素质地震科普队伍
    3.3 突出传统媒体权威性的优势
    3.4 结合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加强公众需求分析
4 结语

(4)破坏性地震事件应急科普服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破坏性地震事件中应急信息需求分析
    1.1 破坏性地震应急实时信息需求
    1.2 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相关知识需求
    1.3 震情形势判断信息需求
2 破坏性地震应急科普服务现状
    2.1 初步建立工作机制
    2.2 探索建立了各种应急科普的常态化平台
    2.3 加强新媒体在应急科普中的运用
    2.4 注重应急科普的民生价值
    2.5 创作了丰富的科普宣传产品
3 破坏性地震应急科普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缺少应急知识科普宣教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
    3.2 科普产品资源繁杂,内容聚合度低,缺乏有效整合
    3.3 应急科普的内容资源比较分散
    3.4 破坏性地震应急期间,数字科普产品存在系统性较弱的问题
4 破坏性地震应急科普服务工作开展的建议与思考
    4.1 完善破坏性地震应急科普顶层管理机制
    4.2 在应急管理部门成立科普工作委员会
        4.2.1 成立领导机构
        4.2.2 成立工作机构
        4.2.3 建设应急科普基础设施网络
    4.3 满足灾情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
    4.4 注重融合与协同发展理念的应用
    4.5 搭建地震应急科普服务平台
5 结 语

(5)珠江三角洲台网——中国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源点(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珠江台网建设概述
2 珠江台网的贡献
    2.1 明显提高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即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全省的地震监测能力
    2.2 造就了一批数字台网建设的技术骨干和行政领导
    2.3 为国数字化地震台网建设起了一个引领和示范作用
    2.4 为全国数字化地震台网提供了丰富经验和技术标准
    2.5 为国家数字化地震台网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3 珠江台网建设的溢出效应
    (1)引导和促进了数字化地震仪器的国产自主研发
    (2)推动帽峰山森林公园的建成
4 结语

(6)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文献综述
    1.2 研究对象、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问题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参与观察法
        1.3.2 深度访谈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1.4.1 概念界定
        1.4.2 理论支撑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生态与政策环境
    2.1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
        2.1.1 政治生态:新时代涉藏舆论主阵地
        2.1.2 民族地区:多语言的传播环境
        2.1.3 技术变革:偏远地区的信息到达
        2.1.4 经济社会:特色资源的整合与配置
    2.2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
        2.2.1 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会议
        2.2.2 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
        2.2.3 媒体融合发展的落地政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川省阿坝州媒体的基本情况及融合发展现状
    3.1 阿坝州媒体的基本情况
        3.1.1 州级媒体的基本情况
        3.1.2 县级媒体的基本情况
    3.2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筹建过程
        3.2.1 融合发展的推动力:政策主导,主体实施
        3.2.2 融合发展的起始时间轴:州县不同步
    3.3 阿坝州媒体融合后的组织结构现状
        3.3.1 融合后的内设组织架构:增设新部门
        3.3.2 融合后的的生产结构:维持传统端主力军
        3.3.3 融合后的管理机制:调整考核制度
    3.4 阿坝州媒体融合后的媒体运行现状
        3.4.1 融合后的新媒体平台:形成平台矩阵
        3.4.2 融合后的生产流程:采编再造
        3.4.3 融合后的内容创作:跨部门互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
        4.1.1 考核机制僵化,专业人才匮乏
        4.1.2 管理体制不完善,流程再造受阻
        4.1.3 行政牵制严重,融媒体工作繁杂
    4.2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运作问题
        4.2.1 平台重复搭建,内容同质化生产
        4.2.2 媒介产品结构与受众需求不匹配
        4.2.3 内容洞察不足,信息有效分发失灵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策略
    5.1 顶层设计:统筹州县媒体,进行差异定位
        5.1.1 搭建州域信息集成与整合平台
        5.1.2 打造县域公共服务与基层治理平台
    5.2 管理策略:转“控制型”为“合作型”管理
        5.2.1 探索“报台”融合管理策略
        5.2.2 探索“州县”融合管理策略
    5.3 运作策略:与用户重连接,使信息有效分发
        5.3.1 重塑生产结构,强化全媒体团队建设
        5.3.2 完善生产流程,重视互联网运营环节
        5.3.3 增强人才本土策划与双语传播能力
        5.3.4 激活优势资源,探索“内循环”经营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阿坝州受众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设计
    附录二 :阿坝州受众问卷调查结果人口统计学信息
    附录三 :相关人员访谈提纲、编码及本土案例呈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谱平滑法和AR模型法计算相干函数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地震动空间变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地震动数据获取和处理
    2.1 引言
    2.2 台湾SMART-1 台阵
    2.3 数据处理
    2.4 地震数据基线校正
    2.5 加速度时程图
    2.6 地震波的选取
    2.7 拟合软件简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谱平滑法的相干函数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谱平滑法计算相干函数步骤
    3.3 功率谱头部数据补齐
    3.4 谱平滑法相干函数计算
    3.5 谱平滑法相干函数模型的参数拟合
    3.6 第5 次地震谱平滑法地震记录的拟合结果与比较
    3.7 第45 次地震谱平滑法地震记录的拟合结果与比较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自回归模型相干函数计算方法
    4.1 引言
    4.2 自回归模型(AR模型)
        4.2.1 AR模型的引入
        4.2.2 AR模型的适用性检验与阶数的选择
        4.2.3 AR模型参数的估计
    4.3 多维AR模型的功率谱估计
    4.4 基于自回归模型的相干函数计算
        4.4.1 数据的二次处理
        4.4.2 AR模型阶数的选择与模型参数计算
        4.4.3 基于自回归模型的功率谱估计和相干函数计算
    4.5 基于自回归模型的参数拟合
        4.5.1 第5 次地震AR模型法地震记录的拟合结果与比较
        4.5.2 第45 次地震AR模型法地震记录的拟合结果与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比较与总结
    5.1 比较
    5.2 总结
    5.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1.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ransediting
        1.1.2 Overview of Newsgd.com
        1.1.3 Responsibilities of a transeditor at Newsgd.com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3 Outline of the report
2.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2.1.1 Parallel texts
        2.1.2 Information collection
        2.1.3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study
    2.2 Transediting process
        2.2.1 Routine of transediting at Newsgd.com
        2.2.2 Tools used in the transediting
    2.3 Post-transediting management
        2.3.1 Quality control
        2.3.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2.3.3 Glossary collection
3.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3.1 Over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3.2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3.3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3.4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translatology and news transediting
4.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C-E news transediting
    4.2 Adaptive selections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4.2.1 Lexical level
        4.2.2 Syntactic level
        4.2.3 Discourse level
    4.3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ultural dimension
    4.4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5.CONCLUSION
    5.1 Summary
    5.2 Reflections
        5.2.1 On news transediting and eco-translatalogy
        5.2.2 On transediting job as a transeditor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5.3.1 Limitations
        5.3.2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
    Appendix A Glossary sheet
    Appendix B Practice materials

(9)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地震报道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媒介融合研究现状
        1.3.2 灾难报道研究现状
        1.3.3 《人民日报》地震报道研究现状
第二章 媒介融合前后《人民日报》地震报道回顾与特点
    2.1 媒介融合前《人民日报》地震报道特点
        2.1.1 人文关怀意识初现
        2.1.2 媒体掌控议程设置
        2.1.3 报道客观性受制约
        2.1.4 报道形式以图文为主
    2.2 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融媒报道地震过程回顾
        2.2.1 全方位滚动更新报道
        2.2.2 短视频浏览量超千万
        2.2.3 矩阵传播,引发话题
        2.2.4 小切口切入地震报道
    2.3 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地震报道的特点
        2.3.1 报道重视人文关怀
        2.3.2 议程设置积极主动
        2.3.3 打造矩阵,链式传播
        2.3.4 新闻产品多样呈现
第三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地震报道变迁
    3.1 《人民日报》媒介融合的探索和实践
        3.1.1 报网融合初探
        3.1.2 深化报网融合
        3.1.3 中央厨房模式
    3.2 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地震报道变迁的原因
        3.2.1 受众变的多元化
        3.2.2 技术的更新换代
        3.2.3 政策和政府规制
    3.3 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地震报道变迁的表现
        3.3.1 报道理念的进步
        3.3.2 报道流程的整合
        3.3.3 报道内容的丰盈
        3.3.4 传播渠道的拓宽
        3.3.5 报道形式的立体
第四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地震报道的对策
    4.1 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地震报道的机遇和挑战
        4.1.1 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地震报道的机遇
        4.1.2 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地震报道的挑战
    4.2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做好灾难报道的启示
        4.2.1 关注用户需求
        4.2.2 提升内容质量
        4.2.3 重视移动传播
        4.2.4 建设全媒生态
    4.3 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做好地震报道的实现路径
        4.3.1 及时公开信息,加强互动
        4.3.2 客观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4.3.3 完善灾难应急管理机制
        4.3.4 细化灾难信息传播法规
        4.3.5 提高媒体人才媒介素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高速铁路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硬件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系统可靠性理论研究现状
        1.2.2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研究现状
    1.3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简介
        1.3.1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及其架构
        1.3.2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及控车方式
        1.3.3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功能及意义
        1.3.4 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
    1.4 本文主要工作
        1.4.1 研究内容及结构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传统可靠性相关概念
        2.1.1 传统可靠性定义
        2.1.2 常用传统可靠性指标
        2.1.3 常用的寿命分布
        2.1.4 典型系统传统可靠性模型
    2.2 贝叶斯方法
        2.2.1 贝叶斯学派基本概念
        2.2.2 贝叶斯定理
        2.2.3 经典学派与贝叶斯学派的比较
    2.3 本章小结
3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
    3.1 概述
        3.1.1 单元产品可靠性评估内容
        3.1.2 单元产品可靠性评估方法
    3.2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分析
        3.2.1 车载地震终端功能分析
        3.2.2 车载地震终端结构分析
    3.3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建模及评估
        3.3.1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分析概述
        3.3.2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后验分布的确定
        3.3.3 超参数的确定
        3.3.4 继承因子的确定
        3.3.5 融合后验分布的确定
    3.4 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车载地震主机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
    4.1 概述
        4.1.1 可修系统可靠性评估内容
        4.1.2 可修系统可靠性研究方法
    4.2 车载地震主机的可靠性分析
        4.2.1 车载地震主机功能分析
        4.2.2 车载地震主机结构分析
    4.3 车载地震主机可靠性建模及评估
        4.3.1 车载地震主机可靠性数据分析
        4.3.2 车载地震主机可靠性分层贝叶斯模型的建立
        4.3.3 车载地震主机失效率后验分布的推断
    4.4 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
    5.1 概述
        5.1.1 复杂系统可靠性评估内容
        5.1.2 复杂系统可靠性研究方法
    5.2 车载地震装置的可靠性分析
        5.2.1 车载地震装置功能分析
        5.2.2 车载地震装置结构分析
    5.3 车载地震装置可靠性建模及评估
        5.3.1 信息融合方法
        5.3.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专家信息融合
        5.3.3 基于D-S证据理论的不同权重的专家信息融合方法
    5.4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待开展工作
    6.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我国数字地震台网开通(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事件确认方法[J]. 史建平. 中国铁道科学, 2021(05)
  • [2]融媒体时代地震科普信息化发展的思考[J]. 张孟怡,李国兴,马婷. 天津科技, 2021(06)
  • [3]网络舆情事件中政府回应话语框架及其对公众满意度的影响研究—框架理论的视角[D]. 罗瑶.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4]破坏性地震事件应急科普服务策略[J]. 刘允林,徐仙鹏. 高原地震, 2021(01)
  • [5]珠江三角洲台网——中国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源点[J]. 王正尚,王建国. 华南地震, 2021(01)
  • [6]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研究[D]. 刘晓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谱平滑法和AR模型法计算相干函数的比较[D]. 李昕.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8]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浦恩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9]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地震报道变迁研究[D]. 张航. 吉林大学, 2020(08)
  • [10]高速铁路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硬件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D]. 李京生.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标签:;  ;  ;  ;  ;  

我国数字地震台网开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