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鹤煤四矿打造高质量矿井(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美[1](2021)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 忠诚履行职责使命》文中认为连日来,河南能源集团鹤煤公司三矿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热潮。该矿结合自身实际研究贯彻落实举措,以全会精神指导改革发展实践,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矿井发展新格局。提高政治站位。该矿突出举旗铸魂,在坚定信仰信念中牢牢把?
王一风[2](2018)在《厚植人才沃土——鹤煤公司八矿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纪实》文中认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一段论述让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鹤煤公司八矿职工李春贵心潮澎湃。最近,当选河南能源"十大工匠"的他,尤为懂得"工匠精神"四个字背后的使命与责任。不仅是李春贵,2017年,该矿职工刘青、王磊、陈永利、李卫兵……一大批能工巧匠正勇攀技术之巅,不断标注着八矿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新高度。"技能人才是推动矿井发展的根本动力。多年
丁振[3](2016)在《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监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矿井的广泛应用,产生大量的、丰富的、不同类型的生产数据,客观定量的描述生产状况、人员情况、设备状态等,实现了生产监控的自动化、数据化、系统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但日益增长的各类矿井监测数据与煤炭行业进步相对缓慢的数据处理技术的矛盾快速突显,大量生产经营及安全的实时数据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制约着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面对庞杂的数据,如何从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建立先进适用的辅助决策模型,有效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打造和提升矿井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综合水平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矿井监测系统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对挖掘出的结果进行专业分析,结合矿井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辅助矿井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研究工作首先通过收集平煤四矿大量的采煤工作面CH4浓度、CO浓度、粉尘浓度、温度、相对湿度等环境参数数值;进而,确定挖掘目标,运用关联规则方法,调用arules程序包,对其进行挖掘分析,得出环境参数之间的强规则;最后,分析产生强规则的原因,依据强规则提出一些建议和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平煤四矿三水平首采工作面己15-x为上保护层开采,瓦斯浓度偏高,影响正常生产。研究工作首先收集三个水平风机负压、抽放泵站相关信息、邻近工作面采掘信息等数据资料,建立挖掘模型;其次,运用回归分析进行挖掘分析,找出与首采工作面瓦斯浓度相关密切的因素,并得出预测回归方程;最后,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分析挖掘结果,结合开采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数据挖掘技术丰富了矿井生产管理手段,为煤矿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降低了安全隐患,提高矿井生产效率,这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曾万平[4](2013)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我国洋务运动和早期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源型城市开始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受苏联模式和战后重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推行重工业化战略,重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刺激了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巨大需求,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消耗,一大批资源型城市和生产基地拔地而起,这些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经过数十年甚至百年的高强度资源开发以后,由于粗放的增长模式,发展观念滞后,市场化机制不够完善和资源相关的财税制度建设不足等诸多原因,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利用率很低,资源浪费严重,宝贵的资源储备过快衰竭,积累了许多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尤其是九十年代开始,阜新等许多资源型城市进入衰竭期,开采成本大幅攀升导致资源型产业竞争力严重削弱,失业工人数量大幅增加,社会保障建设滞后等原因导致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艰难,社会矛盾凸显。此外,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悬殊(如“煤老板”现象)、地区贫富差距拉大、财政运转困难等问题凸显,上述种种问题日益严重地影响到进入生命周期中后期的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阜新等资源枯竭的城市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坠入“资源诅咒”陷阱。因此,需要立足资源型城市的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和企业发展相关的软环境建设,尤其是完善政府治理、产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相关财税等制度建设,消除制度扭曲下的经济低效率和利益分配不公平,调整和优化利益分配格局,实现城市发展各环节的公平和公正,增强城市的内生发展能力,大力激发城市居民创新和创业的精神,培育和发展富有竞争力的非资源接续替代支柱产业,力求实现资源型城市效率和公平的双重提升,进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资源型城市竞争力重塑与提升的研究分为四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背景和意义,对资源型城市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区分了非专属问题和专有问题,非专属问题是我国很多城市的问题,而非资源型城市独有的;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和评述;简述了本人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研法等;阐述了全文的研究框架,包括资源型城市的问题、竞争优势理论、国际经验和国内经验、政策建议等;最后简述了本人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探讨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定义、分类和特点,分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并重点讨论竞争优势理论、资源诅咒和制度诅咒问题。第二部分(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三章重点探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国际经验和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借鉴。较为详尽探讨了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相对富有成效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三大类转型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文章得出了国外转型的十条主要经验,及其对我的启示。第四章探讨了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对转型相关的国家和各省政策进行了论述。第五章,较为详尽的分析了阜新、淮北、大庆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案例及其在产业转型、社会转型、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启示借鉴。第三部分(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第六章主要探讨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竞争力研究,先是讨论竞争力理论模式,然后讨论城市转型的三个关键点也就是产业结构转型、社会转型和综合环境转型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第七章讨论产业结构转型。讨论了新兴产业的定性、选择误区和特点,然后讨论了产业转型的几个模式及其因地制宜地搞转型。第八章讨论了资源公平问题,这一点理论界讨论较少。先是讨论资源公平的内涵,然后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公平问题,包括利益流失到发达地区,资源红利在本地区的不公平分配,资源开采的负外部性,资源开采的代际不公平问题,接着讨论了资源性产品的价值补偿问题,资源不公平的问题源于价值补偿不完善。最后,讨论加快资源公平的体制机制建设。第四部分(第九章)。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的顺利转型,本文第八章讨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的相关政策建议。讨论资源型城市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是中央和省政府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建议,比如转移支付政策、财税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和某些政策的先行先试等。并且讨论了资源型城市自身需要落实的政策,比如改进政府治理,改善企业发展的环境。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有所进步,一是区分资源型城市的共同问题和专有问题;二是从公平和效率这一古老但是历久弥新的经济学范畴出发,讨论竞争力和利益公平分配问题,使得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种种问题和难点可以在这一框架下得到分析,抓住城市转型面临的两大核心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公平和效率在此处并不冲突,事实上,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不公平问题严重损害了效率,比如资源浪费问题,不仅不公平,效率也是很低的,因此,公平建设对于提高效率也是很重要的,与此同时也可以增强竞争力;三是要走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困境,根本上还是要消除造成这一困境的体制机制缺陷,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贫富悬殊等问题,核心还是产权和财税等利益分配机制有问题,既不公平也无效率,要想成功转型关键还是看能否打破既有的不合理利益格局,重建公平、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利益分配格局。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3月两会答记者问时,直言“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注定是阻力重重,但又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王飞[5](2012)在《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平顶山煤业集团四矿为例》文中指出煤炭工业属资源型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煤炭是我国的主体消费能源并一直在持续较快地增长,但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很难改变,煤炭工业粗放经营,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面临压力,这就决定了煤炭工业是我国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所谓绿色矿业就是指在矿山环境扰动量小于或等于区域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矿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矿业,就是在保持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促进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平顶山煤业集团四矿(以下简称平煤四矿)是平煤集团下属大型骨干矿井之一,随着开采年限的延长、开采深度的延伸、地质复杂程度的加大及长期大规模的粗放开采,使得资源型企业所具有的种种问题表现出来,矿井瓦斯、煤矸石、矿井尾水“三废”的无序排放,对矿区环境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生态环境对企业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等问题。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如何延长产业链、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如何减少污染和废气、废水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绿色矿业经济发展之路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论文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资源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理论等,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以平煤四矿为例,对矿产资源型企业发展绿色矿业经济进行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支撑体系。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研究和应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的研究重点,并对全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分析比较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及绿色经济等诸多概念及其内容的基础上,界定并分析了绿色矿业及其特点;综合运用外部性理论、产权交易理论和产业生态学理论对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进行了理论解释。绿色矿业就是在矿业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自始至终在矿区内进行全面规划,在环境扰动量小于区域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第三章,分析了企业发展绿色矿业的行为。综合运用博弈分析、价值分析和减量化分析表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是绿色经济的主体,存在着多种博弈行为,企业是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但由于绿色矿业经济的科技研发和前期投入很多,很多经营都是微利甚至不盈利,企业动力明显不足,为充分调动企业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节能、减少碳排放中的生力军作用,政府必须实施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政策。(1)对企业发展绿色矿业进行了博弈分析。煤炭企业要发展绿色矿业经济,建设绿色矿山,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企业经济收益相对偏低,导致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为此,社会各方面、各个环节均在进行博弈,动力明显不足。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都将选择不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煤矿资源,最终造成效益最低和环境的污染;企业与政府间博弈的结果取决于政策的设计和执行程度。否则,企业宁愿选择缴纳罚款也不治理环境污染,甚至逃避治理污染的责任。(2)对企业实施绿色矿业进行了价值分析。绿色矿业价值链可以通过实现矿产资源环境价值和矿产资源自然价值的二个不同方面中,通过对价值投入与资源配置、价值物化与价值增殖、价值产出和价值实现、外显价值和潜在价值的系统分析,得出不同的矿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绿色矿业,首先是将矿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有机的社会-经济-环境系统,采取提高正价值V5减少负价值V6,实现正的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综合价值(△V>0),且尽可能使其最大化。(3)对实施绿色矿业经济进行了减量化分析。在研究绿色经济的物质循环与平衡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的减量化是资源投入减量化和废弃物排放减量化和低碳化。生产过程的减量化要求企业、产业,地区或国民经济系统的经济行为必须符合绿色经济的减量化和自然生态规律;消费过程的减量化要求个人、家庭和政府消费过程等经济行为也必须与绿色经济的减量化和自然生态规律相符,达到资源利用的均衡发展。第四章,对平煤四矿经营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煤矿资源禀赋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平煤四矿为例,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碳化”为原则,发展绿色矿业经济,建设绿色矿山势在必行。(1)系统地调查了平煤四矿经营现状。平煤四矿是平煤集团下属二级机构,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形成了一个以特级质量标准化、现代化矿井及特级安全高效矿井为基础,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以上,煤矸石、废气、废水等副产品以及耗电量随产量稳步增加的煤炭综合利用型企业。(2)系统的计量经济学研究。综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分析对平煤四矿收入与煤矸石、废气、废水三者之间变化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总值和煤矸石产量间存在平稳关系,而与废气、废水间的关系不稳定;企业收入的增长导致煤矸石和废气排放的增加,但不会导致废水排放的增加;反之,煤矸石的增加也会导致企业收入的增加,而废水和废气排放的增加均与企业收入增加无关。第五章,初步构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从平煤四矿的实践出发,初步构建了基于不同产业链的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综合发展模式。(1)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的一般模式。以系统分析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和“3R+L”原则为基础,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通过“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次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和低碳化”,进而形成“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2)初步构建了采煤—煤矸石—电—建材绿色产业链。平煤四矿矿井每年都排放大量的煤矸石。按照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的要求,完善了采煤—煤矸石—电—供暖和采煤—煤矸石—电—井下降温工程微型绿色产业链;在对平煤四矿煤矸石系统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工业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煤矸石主要适合做烧结砖原料,烧制水泥熟料时替代部分粘土,做工程回填的填充材料,塌陷区复垦的回填材料,并系统地构建了采煤-煤矸石-建材绿色产业链,实现煤矸石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平煤四矿矸石利用率在“十二五”期间达到100%。(3)初步构建了采煤—煤层气—电开发绿色产业链。平煤四矿的矿井为突出矿井,在分析统计矿井煤层气储量、浓度、煤层气涌出量、抽采纯流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瓦斯抽采-发电余热回收—乏风氧化—制冷降温低碳绿色产业,是一项集安全、低碳、节能、环保为一体的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瓦斯还可做燃料或生产炭黑、甲醛、甲醇和化肥等化工产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层气综合利用产业链,提高了煤矿抽采瓦斯的积极性,减轻了对平煤四矿周边地区环境污染,节约了宝贵的优质资源,达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初步构建了原煤开采—矿井水—净化水—再生循环绿色产业链。在统计平煤四矿井下水文地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平煤四矿矿井水地下—地上循环处理回用系统,参照国家不同用水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应用研究。通过矿井水井下-地上处理系统的循环运行,减少了污染物排放、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达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5)初步构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综合模式。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绿色矿业经济的基础。在上述绿色微循环产业链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和延伸矿井循环和低碳产业链,提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综合模式,在全矿形成了一种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低碳和高效率的节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从而使长期困扰平煤四矿可持续发展的矿井“三废”变成了特色产业资源,达到了“矿产资源潜力得到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目标,促进了平煤四矿绿色矿山的建设,也为我国煤矿产业发展绿色矿业经济提供参考。第六章,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推进绿色矿业经济发展,建设绿色矿山,必须将重点放在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和行为转变上来,需要利用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参与性政策等多种政策工具,激发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本文主要存在以下创新之处:(1)在界定并分析了绿色矿业的特点。绿色矿业就是在矿业开发利用过程中,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通过矿区内的全面规划,在环境扰动量小于或等于区域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2)分析了企业发展绿色矿业的行为。综合运用博弈分析、价值分析和减量化分析表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是绿色经济的主体,存在着多种博弈行为,企业是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但由于绿色矿业经济的科技研发和前期投入很多,很多经营都是微利甚至不盈利,企业动力明显不足,为充分调动企业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节能、减少碳排放中的生力军作用,政府必须实施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政策。(3)定量研究了平煤四矿的相关参数。综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和格兰杰检验对平煤四矿收入与煤矸石、废气、废水三者之间变化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总值和煤矸石产量间存在平稳关系,而与废气、废水间的关系不稳定;企业收入的增长导致煤矸石和废气排放的增加,但不会导致废水排放的增加;反之,煤矸石的增加也会导致企业收入的增加,而废水和废气排放的增加均与企业收入增加无关。(4)初步构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以系统分析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和“3R+L”原则为基础,从平煤四矿实际出发,优化分析了采煤-煤矸石-电-建材绿色产业链、采煤-煤层气-电开发绿色产业链、原煤开采-矿井水-净化水-再生循环绿色产业链条,提出了平煤四矿矿井水地下—地上循环处理回用系统,初步构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综合模式并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田富军[6](2012)在《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四大问题,并不断探索这四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已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也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战略。在此严峻的形势下,20世纪80年代初,在联合国向世界发出呼吁下,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国际组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并以各种形式的运动和实践积极地推进。我国是世界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煤炭是我国工业部门燃料动力、化工原料和民用能源的主要来源、也是重要的能源商品。煤炭古75%的工业燃料和动力、65%的化工原料、85%的城市民用燃料以及73%的商品能源总消费。但是,我国的煤炭资源在开采过程中存在巨量开采、乱采滥挖现象,利用过程中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资源回收率低、浪费现象严重,造成煤炭资源储量的日益减少,更造成环境日益破坏、污染严重和生态失衡;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义煤集团)是全国特大型企业,也是国家经贸委确定的520家国有重点企业之一。义马矿区煤炭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现有23对生产矿井和30多个生产辅助单位,企业资产总值60多亿元。近年来,义煤集团确立了煤、电、铝、化、建多元化发展战略,加快结构调整,强化经营管理,实施科技兴煤,经济效益显着提高,进入了义煤集团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义煤集团也遇到了一些问题:①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多元化发展欠缺;②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有待完善;③专业人才引进比较困难;④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渐凸出。随着义煤集团的发展,只有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可以较好的解决资源日益枯竭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以“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作为切入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依可持续发展理论、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紧紧围绕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采用定性和定量、对比与系统、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制定和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其次分析国内外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动态、内容和方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和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动态,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详细的阐述了本文相关的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这些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三章,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外部环境分析。本章首先从煤炭行业界定和基本知识对煤炭行业进行了介绍;其次,从世界煤炭资源的分布、行业现状、大型煤炭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与发展趋势,世界煤炭行业发展趋势的异同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世界煤炭行业的发展概况:最后,从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产业组织分析、行业细分、煤炭行业经济运行评价、煤炭行业发展预测与展望等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状况。第四章,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内部环境分析。本章从义煤集团概况、资源状况、产品结构、市场分布和产销状况、人力资源和财务状况等六个方面对义煤集团内部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义煤集团与同行业企业比较研究。本章首先对义煤集团与省内煤炭企业进行了比较;其次,把义煤集团与省外的煤炭企业进行了比较;最后,根据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比较,得出了义煤集团发展的启示。第六章,义煤集团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本章首先对义煤集团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进行了SWOT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义煤集团的产业机构、资源开发、资本运营、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企业文化、管理创新等七个方面的战略进行了选择。第七章,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博弈分析。本章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问题,并对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矛盾进行了博弈分析。第八章,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其次,结合相应的原则制定了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再次,结合专家评价法和问卷调查法,采用层析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明确了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第九章,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本章在前面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实施途径有:依靠制度建设,规范企业运行;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整治监管力度,营造良好开发秩序;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技术创新;勇于承担责任,提升企业形象。提出了保障措施有: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正确处理五大关系。第十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总结了本文的所有研究结果和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1)从义煤集团的内、外部环境出发(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制定了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提出了该战略实施的对策与措施;(2)开展了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博弈分析,揭示了影响义煤集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矛盾与问题;(3)构建了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模型,义煤集团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比较强劲的。
杨雪[7](2012)在《平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也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约占60%70%。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煤炭开采业一直在走粗放型的发展道路,造成了诸如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安全状况差等一系列问题。20世纪90年代,随着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引入中国,这种促使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很快得到了高度关注和认可,并成为包括煤炭开采业在内的各个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平煤集团地处中原,有六十年的煤炭资源开发历史,目前是我国一家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企业。以平煤集团为研究对象,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在对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模式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对平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动因和内外部条件进行研究;提出了平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以独立项目或矿点为基础的“点循环”,二是以相关产业链为基础的“线循环”,三是以工业园区形式为主体的“面循环”;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平煤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产出利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污染控制等4个准则层指标和13个指标层指标;用功效系数法、AHP法并结合专家打分法对指标作了评价同时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对平煤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效果进行了实证评价和分析;最后,结合评价结果,分析了平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张凯[8](2009)在《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与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煤炭企业属于以煤炭采掘和洗选加工为主的行业,长期以来重开采轻加工、重生产轻利用、重炼焦轻化工、重经营轻环保,正面临“资源—环境—效益”这一难题和悖论。循环经济被认为是解决煤炭企业这一难题、实现根本性转变的必由之路。本论文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对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出发,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实践,得到了一些启示。2.分析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外部优势和劣势,找出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劣势的成因。3.从技术创新、信息应用、管理创新、生态文化、政策法规、激励机制六个方面指出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驱动因素。4.在分析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特征以及建立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层27个指标),构建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模型。5.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需求和可行性出发,分析了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运行效果评价系统的功能,设计了系统的基本框架,包括循环经济评价子系统,信息收集子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几个方面,并在Visual Basic和Microsoft SQL Server等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系统实施。6.应用构建的模型对鹤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提出了鹤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对策与建议。7.最后,对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上述研究内容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今后我国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际指导意义。
陶伟[9](2008)在《平煤四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工作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平煤四矿在质量标准化创建工作中,坚持规范标准,突出重点,夯实基础,注重创新,使矿井上下发生了深刻变化,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被逐一攻破,促进了安全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
张建国[10](2008)在《以“五优”为统领 打造特级安全高效矿井》文中指出平煤四矿在"五优"矿井创建工作中,坚持以安全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强化管理,注重创新,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井上下发生了深刻变化,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被逐一攻破,创建成果惠及到了每名职工。
二、鹤煤四矿打造高质量矿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鹤煤四矿打造高质量矿井(论文提纲范文)
(3)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数据挖掘技术理论基础 |
2.1 数据挖掘的概念 |
2.2 数据挖掘过程与功能 |
2.3 数据挖掘的方法与工具 |
2.4 安全决策理论知识 |
2.5 本章小结 |
3 矿井监控数据挖掘模型研究 |
3.1 平煤四矿简介 |
3.2 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简述 |
3.3 矿井安全生产辅助决策的数据挖掘需求分析 |
3.4 矿井安全生产辅助决策挖掘模型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关联规则的矿井监控数据挖掘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数据的预处理 |
4.3 R语言实现 |
4.4 挖掘结果分析 |
4.5 建议和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回归分析的矿井监控数据挖掘分析 |
5.1 数据准备 |
5.2 R语言实现 |
5.3 挖掘结果分析 |
5.4 建议和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背景和意义 |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背景 |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意义 |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的问题 |
一、资源型城市的非专属问题 |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资源型城市研究简要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方法、框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框架与内容 |
三、主要创新点 |
四、本文的几点不足 |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分类与特点 |
一、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
二、资源型城市的界定标准和数量 |
三、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
四、国内资源型城市的特点 |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内涵 |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实意义 |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比较优势与资源诅咒问题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对比较优势的挑战:资源诅咒 |
三、资源诅咒的发生机制:理论解释 |
四、制度与资源诅咒 |
五、资源充裕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比较优势陷阱还是制度诅咒 |
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
第四节 资源型城市的落后是否为资源诅咒 |
一、自然和地理因素分析 |
二、人口集聚因素分析 |
三、制度与政策因素分析 |
四、对资源型城市落后的原因总结 |
第三章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
第一节 国外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 |
一、德国的鲁尔地区(煤城、钢城) |
二、法国洛林(煤炭、钢铁城) |
三、英国伯明翰(煤炭城) |
四、美国的匹兹堡(钢铁城) |
五、美国的休斯敦和洛杉矶(石油城) |
六、日本九州(煤炭、钢铁城) |
七、澳大利亚墨尔本和珀斯(金矿、综合矿城) |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比较研究 |
一、各国(地区)资源禀赋和战略 |
二、转型模式比较分析 |
三、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要经验 |
四、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
第四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总体情况及相关政策分析 |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的总体分布 |
第二节 资源枯竭试点城市转型发展的进展情况 |
第三节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发展的总体情况和相关政策分析 |
一、中央出台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 |
二、省一级政府出台的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 |
三、中央及各省市开征的与资源型城市相关的税费政策 |
第四节 政策效果分析 |
一、18个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情况分析 |
二、山西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的效果分析 |
第五章 石油、煤炭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主要实践与经验 |
第一节 阜新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 |
一、辽宁省阜新市的转型经验 |
二、吉林省辽源市的转型经验 |
三、安徽省淮北市的转型经验 |
四、安徽省淮南市的转型经验 |
五、黑龙江大庆市:最着名石油资源型城市的主动转型之路 |
第二节 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的主要规划发展思路借鉴 |
一、产业转型 |
二、体制机制建设 |
三、社会转型 |
四、生态环境 |
第三节 对其它资源型城市推进转型的启示 |
一、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主旋律 |
二、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推动经济转型 |
三、转型发展要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是转型发展的归宿 |
五、自身努力和中央、省政府的外力支持相结合 |
六、体制机制建设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
第六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及竞争力模式研究 |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及竞争力提升模型及分析 |
一、国外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 |
二、国内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 |
三、对现有模型的小结 |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三个关键点 |
一、产业结构转型 |
二、整体社会转型 |
三、综合环境转型 |
第三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竞争力提升的系统工程 |
一、三大关键转型的关系 |
二、一体化背景下的开放意识 |
三、扭转资源文化,建立科技文化和人才文化 |
四、政府制度保障 |
第四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理念 |
第七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 |
第一节 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选择误区及特点 |
一、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
二、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误区 |
三、新兴主导产业的特点 |
第二节 产业转型模式选择 |
一、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模式 |
二、产业转型模式选择须因地制宜 |
第八章 资源公平建设 |
第一节 资源公平的内涵 |
一、马克思的资源公平观点 |
二、亨利-乔治等人的土地资源公平观点 |
三、我们的资源公平观点 |
第二节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公平问题 |
一、资源型城市向发达地区和央企等利益主体流失经济利益 |
二、资源红利在普通居民和少数暴利群体(矿老板现象)的分配不均 |
第三节 资源性产品的价值补偿 |
一、价值补偿的理论基础 |
二、资源开发补偿现状 |
三、我国资源开发补偿制度缺陷 |
第四节 以更大的勇气推进改革,加快资源公平的体制机制建设 |
第九章 近中期改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建设高效率和服务型政府,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
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
三、健全财政预算体制,打造民生型财政 |
第二节 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财政和投资政策支持体系 |
一、中央和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
二、中央和省级政府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专项支持倾斜力度,减少专项配套 |
三、利用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的扶持政策 |
四、调整和完善可持续发展基金分成和使用办法 |
第三节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为转型提供更多正向激励 |
一、加快税制改革,增加绿色税种,加快结构性减税 |
二、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地方市政债先行先试 |
三、在资源型城市试点建立资源型经济转型政策性金融机构 |
四、给予资源型城市一定的政策先行先试空间 |
五、建立健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扶持机制 |
六、建立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 |
第四节 突破瓶颈制约,为实现经济转型提供更大政策空间 |
一、投资项目审批政策 |
二、调整区划政策,适度推进区域合并 |
三、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
四、增强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
五、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平顶山煤业集团四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绿色矿业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绿色矿业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绿色矿业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 |
2.1.1 循环经济 |
2.1.2 低碳经济 |
2.1.3 绿色经济 |
§2.2 绿色矿业经济的界定及其特点 |
2.2.1 绿色矿业经济的界定 |
2.2.2 绿色矿业经济的特点 |
§2.3 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解释 |
2.3.1 外部性理论 |
2.3.2 产权理论 |
2.3.3 产业生态学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发展绿色矿业的行为分析 |
§3.1 实施绿色矿业的博弈分析 |
3.1.1 企业与企业之间博弈分析 |
3.1.2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
§3.2 实施绿色矿业的价值分析 |
3.2.1 绿色矿业价值链分析 |
3.2.2 矿业经济增长和社会价值分析 |
3.2.3 绿色矿业的资源价值分析 |
§3.3 绿色矿业经济减量化分析 |
3.3.1 资源减量化的经济学分析 |
3.3.2 减量化的效率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煤集团四矿经营现状 |
§4.1 平煤集团概况 |
4.1.1 基本概况 |
4.1.2 产业板块 |
4.1.3 组织机构及愿景 |
§4.2 四矿经营基本现状 |
4.2.1 四矿概况 |
4.2.2 四矿经营现状 |
4.2.3 四矿组织结构 |
§4.3 四矿收入与三废结构间互动关系研究 |
4.3.1 四矿经营定量分析 |
4.3.2 四矿收入与三废结构间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
§5.1 平煤四矿绿色矿业发展基础 |
§5.2 构建原则和方法 |
5.2.1 构建原则 |
5.2.2 构建方法 |
§5.3 不同产业链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 |
5.3.1 采煤—煤矸石—电—建材绿色产业链 |
5.3.2 采煤-矿井瓦斯-电开发绿色产业链 |
5.3.3 原煤开采-矿井水-净化水-再生循环绿色产业链 |
§5.4 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综合模式的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绿色矿业经济的支撑体系 |
§6.1 绿色矿业经济支撑体系框架 |
§6.2 宏观政策支撑体系 |
6.2.1 财政支持政策 |
6.2.2 政府监管政策 |
§6.3 微观支撑体系 |
6.3.1 培养绿色矿业意识 |
6.3.2 建设绿色矿山示范工程 |
6.3.3 建立绿色矿山评价机制 |
6.3.4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
§6.4 技术支撑体系 |
6.4.1 绿色矿井技术保障 |
6.4.2 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保障 |
6.4.3 环境监测信息化体系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
7.1.2 分析了企业发展绿色矿业的行为 |
7.1.3 系统分析了平煤四矿经营现状 |
7.1.4 初步构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 |
7.1.5 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1.2.2 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1.2.3 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
2.1.2 企业可持续持续发展理论 |
2.1.3 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1 循环经济的起源及发展 |
2.2.2 循环经济的定义 |
2.2.3 循环经济的原则 |
§2.3 生态经济理论 |
2.3.1 生态经济理论的演变 |
2.3.2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
2.3.3 生态经济学的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外部环境分析 |
§3.1 煤炭行业界定 |
3.1.1 煤炭行业界定 |
3.1.2 煤炭产品分类与指标 |
§3.2 世界煤炭行业发展概况 |
3.2.1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 |
3.2.2 世界煤炭行业现状 |
3.2.3 世界大型煤炭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与发展趋势 |
3.2.4 世界煤炭行业发展趋势的异同 |
§3.3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概况 |
3.3.1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 |
3.3.2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3.3.3 中国煤炭行业经济运行评价 |
3.3.4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预测与展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内部环境分析 |
§4.1 义煤集团概况 |
§4.2 煤炭资源状况 |
§4.3 产品结构 |
§4.4 市场分布和产销情况 |
§4.5 人力资源状况 |
§4.6 财务状况分析 |
4.6.1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
4.6.2 公司资产状况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义煤集团与同行业企业比较研究 |
§5.1 义煤集团与省内煤炭企业比较研究 |
5.1.1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 |
5.1.2 永城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5.1.3 郑煤集团 |
5.1.4 鹤煤集团 |
5.1.5 焦作煤业集团 |
§5.2 义煤集团与省外煤炭企业比较研究 |
5.2.1 充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
5.2.2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5.2.3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
5.2.4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5.3 同行业企业对义煤集团发展的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义煤集团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
§6.1 基于SWOT分析的义煤集团战略选择 |
6.1.1 义煤集团SWOT分析 |
6.1.2 义煤集团战略选择 |
§6.2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
6.2.1 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思路与目标 |
6.2.2 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
§6.3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具体战略 |
6.3.1 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
6.3.2 资源开发战略 |
6.3.3 资本运营战略 |
6.3.4 人力资源战略 |
6.3.5 科技创新战略 |
6.3.6 企业文化战略 |
6.3.7 管理创新战略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博弈分析 |
§7.1 博弈论概述 |
§7.2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问题 |
§7.3 可持续发展的博弈分析 |
7.3.1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
7.3.2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
7.3.3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系统 |
§8.1 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系统的意义 |
§8.2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8.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8.2.2 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选择 |
8.2.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8.3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
§8.4 评价结果分析 |
§8.5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
§8.6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途径与保障措施 |
§9.1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9.1.1 依靠制度建设,规范企业运行 |
9.1.2 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
9.1.3 加大整治监管力度,营造良好开发秩序 |
9.1.4 提升义煤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
9.1.5 技术创新是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
9.1.6 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 |
§9.2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措施 |
9.2.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织保障 |
9.2.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保障 |
9.2.3 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
§9.3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1 0.1 全文总结 |
§10.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平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及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
1.3 研究方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2 煤炭产业循环经济概述 |
2.1 循环经济的概念 |
2.2 循环经济的一般内容 |
2.2.1 循环经济三层面 |
2.2.2 循环经济的原则 |
2.3 煤碳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
2.3.1 单个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
2.3.2 面向煤炭产地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 |
2.3.3 面向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 |
3 平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 |
3.1 背景分析 |
3.1.1 行业背景 |
3.1.2 企业背景 |
3.2 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
3.2.1 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 |
3.2.2 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 |
3.2.3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
3.3 平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
3.3.1 独立项目或矿点为基础的“点循环” |
3.3.2 以相关产业链延伸为主体的“线循环” |
3.3.3 以工业园区形式为主体的“面循环” |
4 平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效果评价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4.1.1 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4.1.2 具体评价值指标设置 |
4.2 指标单因子评价 |
4.3 综合评分 |
4.3.1 权重的确定 |
4.3.2 综合指数计算 |
4.3.3 综合评价分析 |
5 平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存在问题及建议 |
5.1 平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
5.1.1 化工企业的加入增加了集团循环经济的发展难度 |
5.1.2 污染程度的扩大增大了集团循环经济发展的难度 |
5.1.3 产品种类的增加加大了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选择的难度 |
5.2 平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
5.2.1 加大污染控制力度、提高土地复垦率 |
5.2.2 创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
5.2.3 打造合理的发展格局和产业定位 |
5.2.4 有效延伸集团产业链 |
5.2.5 实现废弃物综合利用 |
5.2.6 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制度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与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
1.3.2 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比较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2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现状 |
2.1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
2.1.1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优势 |
2.1.2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部优势 |
2.2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劣势 |
2.2.1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劣势 |
2.2.2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部劣势 |
2.2.3 存在劣势的成因 |
3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驱动因素 |
3.1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驱动 |
3.2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驱动 |
3.3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创新驱动 |
3.4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创新驱动 |
3.5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驱动 |
3.6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驱动 |
4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4.2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其定量测度 |
4.2.1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4.2.2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定量测度 |
4.3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模型 |
4.3.1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的标准设定 |
4.3.2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3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 |
5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系统的设计 |
5.1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系统的需求分析 |
5.1.1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数据流概述 |
5.1.2 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功能 |
5.1.3 数据查询功能 |
5.1.4 系统辅助功能 |
5.1.5 系统特性说明 |
5.2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系统的设计 |
5.2.1 设计原则 |
5.2.2 开发方式的选择 |
5.2.3 系统的总体设计 |
5.2.4 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
5.2.5 数据库的设计 |
5.3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系统的实现 |
5.3.1 系统实施结构 |
5.3.2 系统功能描述 |
5.3.3 其他功能的实现 |
5.3.4 程序运行的部分界面 |
6 实证研究 |
6.1 鹤煤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概述 |
6.1.1 鹤煤集团公司概况 |
6.1.2 鹤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基础 |
6.1.3 鹤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
6.1.4 鹤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劣势 |
6.2 鹤煤集团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
6.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2 原始数据的收集和模糊化 |
6.2.3 样本集的生成和网络训练 |
6.2.4 鹤煤集团循环经济运行效果的评价 |
6.3 鹤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
6.3.1 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发展循环经济思想 |
6.3.2 完善信息体系,搞好规划编制 |
6.3.3 调整产品结构,建设示范项目 |
6.3.4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制度 |
6.3.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强化技术研发 |
6.3.6 开展重点节能减排工程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7.2 论文研究的特色 |
7.3 论文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以“五优”为统领 打造特级安全高效矿井(论文提纲范文)
1 创新管理, 实现“零死亡”工作目标 |
(1) 深化安全文化建设, 塑造本质安全人。 |
(2) 加大投入, 打造本质安全环境。 |
(3) 以“四抓四严一追究”为保障, 实现本质安全管理。 |
2 夯实基础, 打造行业一级质量标准化矿井 |
3 科学谋划, 实现安全高效生产 |
4 实施科技兴矿战略, 促进矿井可持续发展 |
5 统筹规划, 构建和谐安康新矿区 |
6 结语 |
四、鹤煤四矿打造高质量矿井(论文参考文献)
- [1]学习贯彻全会精神 忠诚履行职责使命[N]. 杨建美. 企业家日报, 2021
- [2]厚植人才沃土——鹤煤公司八矿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纪实[J]. 王一风. 当代矿工, 2018(07)
- [3]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D]. 丁振. 华北科技学院, 2016(02)
- [4]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D]. 曾万平.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5]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平顶山煤业集团四矿为例[D]. 王飞. 中国地质大学, 2012(05)
- [6]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田富军. 中国地质大学, 2012(05)
- [7]平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及效果评价研究[D]. 杨雪.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3)
- [8]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与系统设计[D]. 张凯. 河南理工大学, 2009(03)
- [9]平煤四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工作初探[J]. 陶伟. 中州煤炭, 2008(06)
- [10]以“五优”为统领 打造特级安全高效矿井[J]. 张建国. 中州煤炭,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