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种鸟儿适合笼养?(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1)在《《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文中指出《扬州画舫录》是清代人李斗撰写的着名笔记文集,在明清两代种类繁多的稗史笔记中,它作为重要的地方文献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全书共十八卷,注重“以类相从”,在“仿《水经注》之例,分其地而载之”的总的体例安排下,每卷的结构上遵循“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的组织形式,内中交织着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诸种因素,广涉而有系统地缕叙了清代康乾时期,尤为乾隆全盛时期扬州大量社会现实生活之记载,既是扬州地方的,又是当时主流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清代中国社会的总体观照,是考据清代社会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画舫”指形制多样、装饰精美,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上交通工具和生活游乐场所。清代扬州“画舫”是中国古代民间游船发展的极盛点,并处在自身内涵集中凸显并被赋予新意义的转折点。“画舫”作为贯穿全书的交通工具和引子,出现在《扬州画舫录》的书名和记载风物的方方面面,载着作者李斗、帝王、官商、市民,引导他们游览于扬州的各地名胜,体会城市的风土人情,投射出人们对城市景观、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的态度,体现了清代扬州社会风气的呈现与演进。本文以史学探究为指针,以《扬州画舫录》作为研究的文献原典进行解读,形成三条路径:首先,《扬州画舫录》文献记载本身的描述线,细读和剖析文献中对于清代扬州画舫和相关市井风物的记载;其次,通过文献寻求更多的佐证线,特别是佐证画舫的前缘,说明文献中记载内容的依据所在;最后,通过文献延伸关于文献阐述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清代扬州市井生活、画舫的形式结构、画舫游的兴起对当时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是串联起对文献的诠释,以设计学视阈解读画舫背后呈现的清代扬州风物中的社会生活轨迹、思想观念转变、造物设计形态与功能的流变与演进,从而梳理出古代风物设计史线索。以此,观照“画舫”在古代中国设计史进程中,作为解读清代扬州市井风物的角色和意义,以至于《扬州画舫录》成为了明清时期,尤其是乾清时期的扬州风物志。
潘璐梦[2](2020)在《共生建筑 ——人与动物的差异化空间并置类型探索》文中指出城市是当今世界的一种主要的人居环境,自然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基础。在如今中国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的建设活动造成了人与自然的隔绝。动物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城市中生境的破碎、环境退化等问题使得动物的种类迅速减少。虽然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有了一定的觉醒,也在改善城市自然人居环境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在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实践中,对植物的关注度远超动物。并且目前大部分关于动物的实践项目并未与动物本身产生密切的联系,更多的还是为了满足人类的不同分类需求。面向未来更为生态的人居环境建设,提高环境的整体质量已经成为了共识,不仅仅是为人或者是为动物而建造,而是为了实现人与动物共同存在的整体而建造。本文以人与动物的共生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其使用主体具有截然不同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意味着两者具有差异化的主体需求。共生建筑作为承载人与动物的容器,是如何通过空间、环境、建造等一系列具体的设计手法实现两类主体差异化的并置需求的。其中动物作为一类特殊的生命体,又是如何在具体的设计层面对它的需求和自然习性作出回应的。本文通过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融入共生思想与共生理论,对共生建筑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分析这些共生建筑的案例,从中总结出一套初步的设计方法,为实现未来人居环境中人与动物更好的空间并置提供一套可操作的设计策略。本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界定了研究对象与范畴、阐述了相关概念;第二章为共生理论及动物福利理论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导向;第三章从共生理论的视角阐述了人与动物共生关系的历史演变历程,主要经历了“寄生共生阶段、偏利共生阶段”两大阶段,并且通过具体的共生建筑案例对各阶段人与动物共生关系的表征进行了具体的揭示。第四章是基于人与动物这两个共生的单元主体,以两者构建起来的二元空间共生模式为基础,从空间组织模式、空间双重尺度、空间视线组织三个层面阐述了共生建筑是如何通过空间设计的方法,满足人与动物的差异化并置需求的。第五章是基于动物独特的社群形态、行为特征、生理特性等“圣域”,从空间组织模式、微环境营造、建造三个层面来阐述共生建筑如何对动物的“圣域”作出回应的。第六章基于以上的分析,从空间层面、微环境层面与建造层面初步建构起共生建筑的设计方法以及对本研究的讨论与反思。本文正文共约40000字,图表173幅
张艺凡[3](2020)在《洋县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文中指出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更好的实施语文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地域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是对原有语文教材的补充与丰富,另一方面也是结合地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方式。而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相融合,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教学活动,是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大胆探索的方向。论文由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语五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对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研究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示例法等方法。第一章对洋县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现状进行了阐述,主要列举了洋县的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文学文艺资源。在洋县丰厚的文化资源中选取了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资源以期纳入地方语文课程资源之中。第二章阐述了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在选取地域文化建设地方语文课程资源需要遵守的原则主要有实践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以及持久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即地域文化资源的选取要取之生活,用之生活。要选取充满语文味的资源,只有具备语文性的资源才可以作为补充资源走进语文课堂。实效性原则,即运用了资源之后要有实际的语文成效,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无论是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还是学生通过学习优秀地域文化资源获得的能力都应该是永续的,可以产生深远影响的。灵活性原则,即在资源的选取和学习中要批判继承,古今并济。在广泛的资源中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学情灵活选取,合理地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并且用好资源,让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与洋县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设融汇贯通。持久性原则,地域文化资源从产生再到开发往往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洗礼,所以在使用资源时一定要用好资源,将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发扬光大使其对人的发展和优秀品格、完美人生产生持久影响力,让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发挥历久弥新的作用。第三章对洋县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探究。通过案例分析了洋县方言在拼音、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洋县方言发音和普通话发音的区分,找出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和注意事项,帮助小学低段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时能够达到“正确、流利”“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的要求的课标要求。借助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构词形式将方言词汇和地方语的独特字义与标准现代汉语字词进行比对,在建立地域文化认同感的同时更好的使用标准字词进行书写和社交。借助地方本土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将本土文学与语文教材中的作品紧密结合,创新本土文学解读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扩充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面,丰富学生的阅读世界。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通过学习阅读前人优秀文学作品,选取身边的生活、风景、人物融入个人情感和体验开展写作教学,提高学生选取写作素材善于利用身边文化资源写出真情深感的作文能力。学会用“大语文观”在生活中发现语文、运用语文,利用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在生活实践中去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祖克慰[4](2019)在《画中读鸟二题》文中指出果实挂满枝,鸦雀来还飞总感觉,与鸟有缘。前几天回老家,去山坡上闲逛,看到一只鸟,头顶及背棕红色,翅膀红棕色,喉和胸部粉红色,腹部以下淡黄褐色,尾巴暗褐色,虽不艳丽,但羽色搭配调,给人一种舒适、温暖的感觉。这鸟我很熟悉,它的名字叫棕头鸦雀。经常出现在浅山丘陵地带的山林、草地、灌木丛中。冬天的时候,也会三五成群到平原的果园、庭院、苗圃、湿地活动,偶尔,
林时猛[5](2019)在《近代早期英格兰的宠物观念与管理》文中研究指明在近代早期的英格兰,饲养宠物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流行与英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宗教和科学的观念变化密切相关。许多居民在家精心饲养宠物,而宠物在社会上引发了一些议题和问题,政府也因此出台了一些管理措施。由此宠物的观念与管理成为探究英国近代早期社会的一扇窗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宠物流行的社会背景。饲养宠物能够变得愈发普遍,离不开英格兰在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小小的城镇扩张到森林边缘,许多原本的野生动物就有机会变为人类的宠物。城市化也带来了中产阶级的崛起,他们有着更高的消费欲望和能力,渴望用宠物来娱乐自己和标榜品味。这时期的城乡房屋也逐渐变得分隔化和专门化,牲畜被隔离出去,而宠物则能留在屋内。另外在国际舞台上,英国凭借海外殖民,成为了日不落帝国。于是全世界的各种珍禽异兽被水手和商人进口到国内,既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也刺激了宠物消费。第二章论述宠物观念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动物宠物的观念与态度也在变化。在中世纪,宗教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圣经》和教会的解释,上帝让人类在世间掌管万物,动物都是为了人类需要而存在的。宠物则是没有用的动物,也不符合宗教的节制理念,所以教会反对人们饲养宠物,但实际的执行情况并非一成不变。到了启蒙运动时期,宗教势力让位于世俗权力,人们的感性更是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许多人不再抑制和吝惜他们对宠物的渴望与喜爱。不过,人们也激烈地争论着饲养宠物是否浪费了社会资源,抢走了本该属于穷人的食物。第三章论述宠物生活的管理。批评与质疑并没能阻碍宠物主人精心照料他们的家庭新成员。在家庭生活方面,宠物从生育繁殖开始,就有着一套详细而讲究的育种方法。之后主人还可以从市面上的宠物商店买到琳琅满目的宠物用品,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宠物离世后,人们也会将其安葬并为其哀悼。而当主人先走一步时,如何为宠物继续提供生活保障则成了一个难题。在公共生活方面,法律机关和政府机构既出台过不少跟宠物相关的规定,也有过保守和落后的章程。这些管理措施有时是为了保护私人的财产权利,有时是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和卫生安全。通过梳理近代早期英格兰的宠物观念与管理,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自然世界跟人类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他们面对时代变动的兴奋与焦虑。宠物在主人眼中是亲密和珍贵的伙伴,在批评家笔下是低贱而浪费的动物。它们在家庭里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在社会上也遭受各种规章条例的限制。当时的人们借由宠物来满足消费欲望、认知自然世界、思考社会关系,而我们也可经由宠物来更好地理解近代早期的英格兰。
汤金房[6](2019)在《开展观鸟活动的“六步法”和“两教育”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观鸟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从"六步法"和"两教育"进行开展,使学生形成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和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积极钻研、勇于发现、敢于创新的精神,受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胡伟[7](2018)在《明清娱乐风尚下瓷质鸟食罐研究》文中认为鸟食罐是人们豢养禽鸟的重要器具之一,古已有之,其中明清时期瓷质鸟食罐制作上达到较高水平。瓷质鸟食罐器物虽小,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本文以明清时期的瓷质鸟食罐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已有研究,从大量图片、文献等资料入手,对其展开全面的分析探究。首先,对明清社会经济、文化思潮、娱乐风尚等相关历史背景进行了阐述。对笼鸟风尚与鸟食器具进行了简要梳理。其次,对明清两朝瓷质鸟食罐的造型、装饰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梳理,在这一基础上总结出明至清瓷质鸟食罐的体量、细节、配置等几大发展特征。再次,根据明清两朝瓷质鸟食罐的各自特点,结合当时养鸟及相关娱乐活动情况,深入探究隐藏在食罐背后不同的社会信息以及当时人们的特殊状态等。最后,从经济、阶层、制瓷技术等几方面对比分析明清两朝瓷质鸟食罐各具面貌的基本原因。通过对明清瓷质鸟食罐的研究,将从侧面反映出明清陶瓷的整体面貌,也为明清的社会生活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瓷质鸟食罐大量出现在两个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过度娱乐消遣是明清中后期社会朝腐朽堕落方向发展的具体表现,这给当下人们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即娱乐活动应该发挥更多的积极效应。
姜晋[8](2017)在《遛鸟赏雀话苏笼》文中认为苏式鸟笼以文雅秀气、工艺精巧而有别于北方鸟笼,这与南方玩鸟人玩赏鸟儿的品种和习性相适应,也因此自成一派。本文详细介绍了苏式鸟笼的制作工艺、鸟笼与鸟具的收藏赏玩及其市场行情,从多角度展示了鸟笼制作这一传统工艺的特性。
卢娜,周珍[9](2017)在《飞鸟集——这个秋冬我们观鸟去》文中认为所谓观鸟,是指在不影响鸟类正常活动的前提下,于自然环境中欣赏鸟的自然美,观察记录它们的外形姿态、数量、取食方式、食物构成、繁殖行为、迁徙特点和栖息环境等。如今,观鸟已逐渐成为人们了解自然、感受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休闲娱乐活动。和其它野生动物相比,鸟类是人类最容易接触到的,且安全系数也较高。入秋后,我国许多地区都进入了观赏候鸟迁徙的好时节,大批候鸟由北南迁越冬,这时候若你肯举目远眺,一定能收获一本货真价实的"飞鸟集"!
鸟窝里的猫妖[10](2017)在《有翼的精灵——野生鸟类生存实录》文中研究说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在古人吟诗作对时,总是不乏各类描绘鸟儿的诗句。经过观察、提炼后,人们把鸟儿的形象融入语言,使语言变得异常生动,不得不说这也是古人的一种智慧。当然,不止语言,从古到今,人类文明中处处都可以找到鸟类的痕迹。在东方神话中,王母娘娘的座下有一只
二、哪种鸟儿适合笼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哪种鸟儿适合笼养?(论文提纲范文)
(1)《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研究范畴、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论述思路 |
第一章 《扬州画舫录》文献诠释 |
第一节 画舫录记 |
一、李斗生平 |
二、行旅历程 |
三、文心会友 |
第二节 历史背景 |
一、城池水系 |
二、盐商富庶 |
三、文化繁荣 |
四、天子南巡 |
五、社会风尚 |
六、方志编修 |
第三节 文献述考 |
一、版本辑要 |
二、版本考订 |
三、辑录实例 |
四、佐证考辩 |
第二章 画舫前缘——画舫陈迹演变探寻 |
第一节 “舫”的解字 |
一、“水”与“舟”的哲学 |
二、“方”“舟”解字 |
三、“舫”的象形会意 |
第二节 “舫”的由变 |
一、从“并木”到“并舟” |
二、“双体画舫”的产生 |
三、“舫”的内涵转变 |
第三节 画舫遗存 |
一、实物遗存 |
二、图像遗存 |
第四节 外籍载录 |
一、外籍友人访华游记 |
二、中外游船比较 |
第三章 扬州画舫——“画舫”的百态生活 |
第一节 扬州“舫”源 |
一、驳船改造 |
二、当地制造 |
三、域外引进 |
第二节 名号牌匾 |
一、画舫雅称 |
二、画舫舫扁 |
第三节 功能种类 |
一、座船与水上交通 |
二、御舟与天子南巡 |
三、酒船与湖上盛宴 |
四、灯船与湖上夜游 |
五、花船与扬州花市 |
六、歌船与笙歌戏曲 |
七、堂客船与清代女性 |
八、妓舸与小秦淮风月 |
九、龙船与龙船市 |
十、买卖船与湖上商业 |
十一、书画船 |
第四节 画舫形制 |
一、画舫之“形” |
二、画舫之“饰” |
三、画舫之“具” |
第五节 画舫游路 |
一、城门水关 |
二、画舫码头 |
三、景点聚集 |
第四章 画舫游事——与游人雅趣的互相映照 |
第一节 李斗游记 |
一、江园七夕夜游 |
二、秋思山房水行避暑 |
第二节 游事雅趣 |
一、画舫礼仪 |
二、画舫娱乐 |
三、游事服务 |
第三节 画舫交游 |
一、诗会雅集 |
二、湖上交游 |
三、湖上叫化 |
第四节 画舫泛游 |
一、西湖舟游 |
二、秦淮画舫 |
三、苏州画舫 |
第五章 画舫游“兴”——风物风貌的流变兴衰 |
第一节 画舫“市” |
一、“市”“会”习俗 |
二、花市、庙会与朝山进香游 |
三、百业竞驰 |
第二节 陆上画舫 |
一、造园中的“画舫”记载 |
二、从舫居到舫屋 |
三、别致陆地游 |
第三节 奢靡之游 |
一、清扬之“奢” |
二、上行下效与炫耀性消费 |
三、游宴奢靡 |
第四节 画舫禁游 |
第五节 画舫游衰 |
结语 |
附件一: 李斗行旅年谱 |
附件二: 《扬州画舫录》版本对照表 |
附录三: 《扬州画舫录》记载画舫相关内容一览表 |
附件四: 佐证文献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共生建筑 ——人与动物的差异化空间并置类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范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 论文架构与研究路径 |
第二章 共生理论及相关理论研究 |
2.1 关于共生理论的研究 |
2.1.1 源自生物学的“共生” |
2.1.2 社会学的共生理论研究 |
2.1.3 城市规划及建筑学的共生理论研究 |
2.1.4 各领域共生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2.2 共生要素 |
2.3 共生理论引入的适用性 |
2.4 关于动物福利的研究 |
2.4.1 动物福利的概念 |
2.4.2 不同种类的动物的福利标准 |
2.4.3 动物福利的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与动物共生关系的历史演变 |
3.1 寄生共生阶段 |
3.1.1 古代 |
3.1.2 16-18 世纪 |
3.1.3 19 世纪 |
3.2 偏利共生阶段 |
3.2.1 20 世纪 |
3.2.2 21 世纪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与动物的共生模式与共生界面分析 |
4.1 主体差异化需求下的空间 |
4.2 空间组织模式 |
4.2.1 向心式 |
4.2.2 辐射式 |
4.2.3 叠加式 |
4.2.4 并列式 |
4.2.5 嵌入式 |
4.3 空间双重尺度 |
4.3.1 建筑空间的双重尺度 |
4.3.2 建筑细部的双重尺度 |
4.4 空间视线组织 |
4.4.1 水平界面处理 |
4.4.2 室内外处理 |
4.4.3 垂直高差处理 |
4.4.4 光线明暗处理 |
4.4.5 色彩引导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共生建筑中动物的“圣域”分析 |
5.1 基于动物社群形态的空间组织模式 |
5.1.1 分离式 |
5.1.2 对称式 |
5.1.3 并联式 |
5.1.4 立体式 |
5.2 基于动物生理特性的微环境营造 |
5.2.1 采光 |
5.2.2 通风 |
5.2.3 温湿度 |
5.3 基于动物行为与身体特征的建造 |
5.3.1 结构选用 |
5.3.2 材料选用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共生建筑的设计原则 |
6.2 共生建筑的设计方法建构 |
6.2.1 空间层面设计方法 |
6.2.2 微环境层面设计方法 |
6.2.3 建造层面设计方法 |
6.3 研究启示与不足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附录 研究案例汇总 |
(3)洋县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洋县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分析 |
第一节 自然风光与文物古迹 |
一、风景名胜 |
第二节 珍禽异兽 |
第三节 社会人文资源 |
一、方言资源 |
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
三、历史人物 |
第四节 文学文艺资源 |
一、洋县本土作家和他们的文学作品 |
二、以洋县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文学、文艺作品 |
第二章 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 |
第一节 实践性原则 |
一、坚持地方课程资源教学的语文性 |
二、以新课标为导向 |
三、强化教师开发利用意识 |
第二节 实效性原则 |
一、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导向 |
二、以永续发展为根本 |
第三节 灵活性原则 |
一、批判继承,古今融合 |
二、活选活用,合理开发 |
第四节 持久性原则 |
一、不断丰富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立资源库 |
二、利用互联网新技术,逐步完善资源库 |
第三章 洋县地域文化之于小学语文课程开发的实施 |
第一节 洋县地域文化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应用 |
一、语音与汉字案例分析 |
二、词汇案例分析 |
三、资源价值分析 |
四、地域文化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实施建议 |
第二节 洋县地域文化在阅读、写作教学中应用 |
一、本土文学文艺作品阅读鉴赏案例分析 |
二、以地域文化为内容的写作案例分析 |
三、资源价值分析 |
四、地域文化在阅读、写作教学中实施建议 |
第三节 洋县地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应用 |
一、口语交际案例分析 |
二、主题活动案例分析 |
三、资源价值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4)画中读鸟二题(论文提纲范文)
果实挂满枝, 鸦雀来还飞 |
架上鹦鹉鸟, 欲逐舞花蝶 |
(5)近代早期英格兰的宠物观念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 宠物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 |
(二) 宠物从古代到现代一直都在与人类社会互动 |
(三) 国外对于动物宠物的历史已有较多研究 |
二、文献综述 |
(一) 环境史、社会文化史 |
(二) 考古学、法律史 |
(三) 国内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创新点和困难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点 |
(三) 困难点 |
第一章 宠物流行的社会背景 |
第一节 城市兴起与帝国殖民:宠物来源的扩大 |
一、城市兴起:从野生动物到家庭伴侣 |
二、帝国殖民:从珍禽异兽到贵族玩物 |
第二节 住宅重塑与消费繁荣:宠物主人的增多 |
一、住宅重塑:牲畜让位于宠物 |
二、消费繁荣:宠物交易的兴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宠物观念的发展 |
第一节 宗教的动物宠物观 |
一、《圣经》与教会的解释 |
二、教会的态度与实践 |
第二节 民间的动物宠物观 |
一、自然与科学:人兽界限的模糊 |
二、启蒙与感性:宠物陪伴的共情 |
三、焦虑与批评:宠物奢侈的浪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宠物生活的管理 |
第一节 宠物的家庭生活 |
一、喂养与打扮:宠物用品的纷杂 |
二、育种与哀悼:宠物生死的安排 |
第二节 宠物的公共生活 |
一、财产与偷盗:宠物的法律地位 |
二、秩序与安全:宠物的活动管控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7)明清娱乐风尚下瓷质鸟食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5 概念界定 |
2 明清社会背景与笼鸟文化 |
2.1 社会背景 |
2.1.1 明清社会经济 |
2.1.2 明清文化思潮 |
2.1.3 明清娱乐风尚 |
2.2 笼鸟风气与鸟食器具 |
2.2.1 笼鸟风尚的发展概述 |
2.2.2 鸟食具中的瓷质鸟食罐 |
3 明清瓷质鸟食罐的造型与装饰 |
3.1 明代瓷质鸟食罐 |
3.1.1 造型种类及样式 |
3.1.2 装饰工艺及特征 |
3.2 清代瓷质鸟食罐 |
3.2.1 造型种类及样式 |
3.2.2 装饰工艺及特征 |
3.3 明至清瓷质鸟食罐的发展与演变 |
3.3.1 整体体量逐渐缩小 |
3.3.2 细节构件不断完善 |
3.3.3 使用配置成套成堂 |
4 从瓷质鸟食罐看明清社会生活 |
4.1 明代社会生活 |
4.1.1 独特的文人趣味 |
4.1.2 闲适的生活追求 |
4.1.3 萌动的世俗人心 |
4.2 清代社会生活 |
4.2.1 忘我的娱乐精神 |
4.2.2 模糊的雅俗界限 |
5 影响明清瓷质鸟食罐不同面貌的基本因素 |
5.1 社会经济因素 |
5.2 特定阶层因素 |
5.3 制瓷技术因素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明清腰鼓式鸟食罐 |
附录2 :图片来源 |
(8)遛鸟赏雀话苏笼(论文提纲范文)
苏州养鸟人眼中的鸟笼 |
张琪林与苏式“绣眼”鸟笼 |
鸟笼与鸟具的收藏赏玩 |
精品鸟笼的市场行情 |
四、哪种鸟儿适合笼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D]. 刘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2]共生建筑 ——人与动物的差异化空间并置类型探索[D]. 潘璐梦. 南京大学, 2020(09)
- [3]洋县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D]. 张艺凡.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 [4]画中读鸟二题[J]. 祖克慰. 山东文学, 2019(06)
- [5]近代早期英格兰的宠物观念与管理[D]. 林时猛.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开展观鸟活动的“六步法”和“两教育”研究[J]. 汤金房. 新课程(小学), 2019(03)
- [7]明清娱乐风尚下瓷质鸟食罐研究[D]. 胡伟.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2)
- [8]遛鸟赏雀话苏笼[J]. 姜晋.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4)
- [9]飞鸟集——这个秋冬我们观鸟去[J]. 卢娜,周珍. 财富生活, 2017(06)
- [10]有翼的精灵——野生鸟类生存实录[J]. 鸟窝里的猫妖. 课堂内外(科学Fans),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