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和栽培云芝中多糖的测定与提取

野生和栽培云芝中多糖的测定与提取

一、野生与栽培云芝中多糖含量测定及提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志兰,马鑫旺,熊昱静,刘飞,谢玲[1](2022)在《一个云芝菌株的分离及栽培条件优化》文中提出对采自湖南省长沙橘子洲头柳树腐木上的野生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进行组织分离和鉴定,并优化分离菌株的栽培条件。利用60%杜仲木屑、20%棉籽壳、17%麦麸、1%蔗糖、1%碳酸钙、1%石膏栽培云芝分离菌株,在螺旋状开袋方式下,生物学效率达84.62%,获得的云芝中多糖含量5.9%,水溶性浸出物含量23.9%,麦角甾醇含量3.1‰,多糖含量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云芝质量标准的1.84倍和1.33倍。

史维丽[2](2021)在《厦门野生古巴栓孔菌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液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生态环境多样化,野生大型真菌资源丰富,据统计我国约20余万种真菌,目前已开发研究1.4万余种,由此可见,野生大型真菌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本课题将采集到的野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液态发酵工艺优化,探究该野生真菌发酵液中胞外多糖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本试验结果如下:(1)将供试野生真菌组织分离获得纯菌种并命名为TNCY002。通过传统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该野生真菌为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栓菌属(Trametes Fr.),古巴栓孔菌(Tramtes cubensis)。采用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母种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和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碳源为葡萄糖(15 g/L),最佳氮源为酵母浸粉(3 g/L),在36℃下培养菌丝生长最佳,说明此菌株具有较好的耐热性。采用单因素正交试验对TNCY002菌株液体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条件为:葡萄糖20 g/L,牛肉浸膏8 g/L,硫酸镁0.5 g/L,硫酸二氢钾1 g/L,VB10.01g/L,初始p H5,接种量6%,转速130 r/min;在此条件下,该菌株发酵液多糖含量达1.408 g/L,比优化前(0.94 g/L)提高47%。(2)本试验中采用模拟田间环境进行盆栽试验,通过施加不同浓度多糖发酵液,探究多糖发酵液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NCY002菌株发酵液多糖浓度为5 mg/m L时,玉米种植33天后,玉米幼苗株高为67.96 cm,高于对照组12 cm;玉米幼苗茎粗为12.62 mm,大于对照组2.16 mm;玉米幼苗叶面积为584.66cm2,是对照组的2倍;玉米幼苗鲜重为42.25g,比对照组提高60%;玉米幼苗根数为21根/株,比对照组增加了44.44%;玉米幼苗根体积为17m L/株,比对照组增加50%;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为2.407 mg/g,比对照组提高75%;玉米幼苗根系活力为208.83μg/(g·h),是对照组的2.2倍;该菌株多糖发酵液对玉米幼苗根干重和根冠比影响不显着。综上所述,施加5 mg/m L的多糖发酵液对玉米幼苗的生长具有促进效果。

刘楚一[3](2021)在《不同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及其发酵物的保肝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芝子实体一年生,自夏季到秋天皆有生长。《中国药典》对于云芝的采收期描述是全年可采收。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商家会在售卖云芝时特意挑选出白底儿(卖相好)的云芝来高价出售,但目前并没有相应的科学依据证明该发育阶段(未成熟阶段)的云芝品质最佳。本研究对云芝不同发育阶段的子实体进行了化学成分差异分析,并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及云芝黑豆发酵物的保肝活性,以便对云芝进行进一步开发利用。综述部分,分别介绍了云芝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发酵法在中药方面的应用。实验研究部分,为了明确不同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的外部形态变化规律,排除生长环境、品种等因素对云芝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的干扰,本研究分别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孢子分离法进行云芝菌种的分离制备,进行云芝的栽培试验。袋料栽培观察可见云芝发育过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为黑色阶段,中期为黄色阶段,成熟期为青色阶段。栽培过程云芝采用组织分离法的效果优于孢子分离法。混合木屑使云芝原基发生时间最短,侧边X型开口比顶端开口更适合于云芝的袋料栽培。在得到上述三个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原料的基础上,本研究比较了三个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多糖、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云芝青色时期多糖含量显着高于云芝黄色时期,极显着高于云芝黑色时期。云芝总氨基酸含量依旧是云芝青色时期>云芝黄色时期>云芝黑色时期。此外,本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了云芝在黄色、黑色、青色三个时期子实体中的差异代谢产物。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发现,三个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中显着变化的差异代谢物有62个,包括14种脂肪酰基类、11种羧酸及其衍生物类、4种有机氧化合物类以及其他种类化合物;其代谢通路主要有23条,影响较显着的代谢通路有苯丙氨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该部分研究可为其药效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为了进一步精准用药,本研究结合药效学评价,对云芝不同发育阶段子实体保肝活性进行研究。建立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模型,测定各发育阶段其子实体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对小鼠肝脏指数、血清中ALB、TP、尿素含量以及肝组织中SOD、I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并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水提物各剂量组小鼠肝脏指数均极显着下降;除了黑色云芝中、高剂量组外,其他水提物组小鼠血清尿素含量均显着增加;除黑色云芝高剂量组外,其他水提物组小鼠血清中白蛋白含量均增加;水提物各组小鼠血清总蛋白含量均增加;黄色云芝和青色云芝组在改善小鼠肝脏中IL-6水平的效果比黑色云芝更为显着。与模型组相比,三个发育阶段的云芝水提液均可以显着降低小鼠肝脏中TNF-α含量,但组间比较并无显着性差异,肝组织病理切片可见各组水提物对小鼠肝损伤均有一定修复作用。结果表明云芝三个发育阶段的子实体对酒精所致的小鼠肝损伤均有修复作用,其中青色云芝中剂量组的效果最佳。为了对云芝进行进一步开发利用,本文研究了云芝黑豆发酵物(以下简称云豉)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的肝损伤保护作用,并采用16S r RNA技术分析云芝水提液及云豉各极性提取物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云豉水提物高剂量组对酒精中毒小鼠的肝保护作用与云芝子实体水提物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肠道菌群结果显示:除了云芝水提物给药组小鼠的肠道内容物的群落多样性增高外,其余实验组小鼠粪便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均下降。分析原因,可能是云豉不同提取物对肠道菌群中特定菌群的生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抑制了其他菌群生长所致。酒精灌胃后小鼠肠道益生菌乳杆菌属菌群的比例从15.63%下降至5.72%,而云芝水提液给药后则可以提高小鼠肠道菌群中乳杆菌属的比例至28.48%,优于阳性药组的22.03%。云芝经双向发酵炮制后,依旧能保留原有的保肝药效;但在调整肠道益生菌群方面,依旧是云芝水提液的效果更佳。探讨了云豉的不同极性提取物质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对过氧化氢诱导的AML-12细胞(小鼠正常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从甲醇提取物中萃取出为云豉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以及丙原醇的萃取物,通过DPPH、ABTS以及FRAP试验,考察了云豉不同极性萃取物的各项抗氧化活性。此外通过H2O2诱导AML-12细胞,建立了小鼠正常肝细胞的氧化损伤模型并考察不同层萃取物对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云芝发酵物的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正丁醇层萃取物在5μg/m L-25μg/m L时,可以促进AML-12细胞的增殖。各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细胞培养液中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及GSH含量(P<0.05)并降低细胞中MDA含量。其中正丁醇层对过氧化氢诱导的AML-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最佳,其次是乙酸乙酯层和二氯甲烷层。当云豉正丁醇提取物的浓度处于25μg/m L时,可以使过氧化氢导致的细胞凋亡率从20.81%下降为7.08%。该部分研究为此类发酵产品的食疗和保健研究提供参考。

徐高飞[4](2020)在《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及抗氧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鹿角灵芝、香菇、木耳、平菇、秀珍菇、红平菇和鲍鱼菇进行栽培,对栽培取得的子实体进行营养、功能成分和重金属含量分析,并对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和降糖能力进行了评价,为七种食药用菌的进一步应用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七种食药用菌的子实体产量差异显着。毛木耳的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185.56%,鹿角灵芝的产量最低,生物学效率仅为17.69%,平菇、秀珍菇、红平菇和鲍鱼菇的生物学效率在45.75%~116.34%之间。2.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差异较大,以干重计,灰分含量为6.97%~9.20%,粗蛋白含量为3.87%~42.93%,粗脂肪含量为0.83%~5.98%,总糖含量为29.08%~52.66%,粗纤维含量为3.0%~63.0%,鹿角灵芝的灰分和粗纤维含量最高,平菇的总糖含量最高,毛木耳的脂肪含量最高,鲍鱼菇的蛋白质含量最高。3.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着,锌、锰、铜、硒、钼、铝等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范围分别为5.68~71.60 mg/kg、4.39~15.98mg/kg、1.54~9.66 mg/kg、0.24~1.40 mg/kg,0.06~0.38 mg/kg,1.89~13.91mg/kg,元素总含量最高的是红平菇,其含量顺序依次为红平菇>香菇>秀珍菇>鲍鱼菇>平菇>鹿角灵芝>毛木耳,6种元素中锌的平均含量最高,钼的平均含量最低。红平菇中锌含量最高,香菇的硒含量最高。4.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铅、镉、砷、汞等重金属含量范围分别为0.08~0.23 mg/kg、0.02~0.75 mg/kg、0.04~0.20 mg/kg、0.016~0.026 mg/kg,不同种的重金属含量有差异。秀珍菇和鲍鱼菇子实体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鹿角灵芝、香菇和平菇子实体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大部分食用菌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标中安全限量值,只有毛木耳和香菇镉含量超过限量标准,分别为0.75 mg/kg和0.72 mg/kg。5.七种药用菌子实体的功能成分差异显着,子实体多糖含量为干重的3.14%~16.05%;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为0.39%~1.03%;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为0.70‰~2.47‰;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未检出。子实体多糖、三萜和多酚含量最高的分别为香菇、鲍鱼菇和平菇。6.不同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醇沉物的提取率为0.69%~10.34%,鲍鱼菇子实体水提物的提取率最高。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水提物均具良好的抗氧化和降糖能力,鹿角灵芝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和降糖能力最强,鲍鱼菇子实体水提物的综合抗氧化和降糖能力较为突出。

崔驰浩[5](2020)在《一株承德野生木蹄层孔菌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液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组发现了一株野生菌种,经鉴定为木蹄层孔菌(Fomes fomentarius),发现其液体发酵多糖产物能够作为一种天然营养物质施加到土壤中,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有着壮苗的效果。该研究不仅有利于野生菌种发酵多糖的开发,又能提高玉米产量,对我国生态农业的绿色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试验材料的野生真菌为2016年10月6日采集于河北省承德市北大山石海森林公园内桦树树干上,经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其种属,经鉴定为木蹄层孔菌。在以木蹄层孔菌菌丝球干重为参考测定指标,发酵多糖产物为重要测定指标,进行木蹄层孔菌液体发酵工艺优化试验,通过配制含有不同比例碳,氮源培养基以及设置不同的温度,转速等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及正交筛选试验,获得木蹄层孔菌液体发酵多糖提取物的最适液体培养基配方以及培养条件,以得到较高发酵多糖产物。另外进行玉米苗期盆栽试验,将木蹄层孔菌液体发酵多糖提取并配制成多个浓度梯度多糖液施入盆栽土壤,并对玉米苗期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研究发现,在适宜的浓度下,木蹄层孔菌液体发酵多糖产物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具有显着调节作用。具体试验结果如下:1.将采集的新鲜野生子实体组织分离获得斜面菌丝体,命名为TNCY001,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传统分类方法,确定该野生菌种的种属。(1)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显微结构观察初步确定为具有锁状联合的层孔菌(Fomes)物种。(2)ITS序列比对发现TNCY001与HM584810.1 Fomes fomentarius基因片段相似度高达99%,综合上述分析结果,确定该野生菌种为木蹄层孔菌(Fomes fomentarius),序列号在NCBI上注册为MK910113。2.通过对木蹄层孔菌液体发酵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木蹄层孔菌主要以蔗糖、酵母浸粉的吸收利用效果最佳,是一种好氧、喜酸的野生菌种。最终筛选出最佳液体发酵工艺条件为:蔗糖添加浓度10 g/L,酵母浸粉添加浓度25 g/L,初始pH6.5,装液量110 mL,液体发酵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140 r/min,各无机盐添加量与初始配方保持一致,静置时间24 h,在此条件下木蹄层孔菌液体发酵多糖浓度量达到1.512 g/L,是优化前(0.199 g/L)的7.6倍。3.在玉米苗期,将木蹄层孔菌液体发酵多糖提取并配制成7个浓度梯度多糖液施入盆栽土壤,研究发现木蹄层孔菌浓度在8 mg/mL时,即每盆每次施加木蹄层孔菌发酵多糖最佳浓度,玉米幼苗生长效果最佳,有显着生长促进作用。主要结论如下:从玉米苗期地上部分生长指标来看,在该浓度下玉米苗期株高比对照组高出4-9cm,茎粗比对照组高出0.8-2.8mm,地上部分鲜重比对照组增加了29%以上,地上部分干重比对照组增加了40%以上,另外该浓度下玉米苗叶长、叶宽、叶面积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从玉米苗期地下部分生长指标来看,在该浓度下下玉米幼苗根数比对照组高出2-6根/株,根系体积比对照组高出1-2mL/株,地下部分鲜重比对照组增加了25%以上,地下部分干重比对照组增加了24%以上。从玉米苗期各生理生化指标来看,在该浓度下光合速率比对照组高出9.5μmol·m-2·s-1,叶绿素比对照组高出0.056-0.168mg/g,根系活力比对照组增加了16mg/(g·h)以上。

刘国库[6](2020)在《国内主产区猪苓指纹图谱特征及菌丝体胞外多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药用真菌,富含甾体类和多糖类功效成分。我国的长白山、燕山、太行山、秦岭和云贵高原等山区是猪苓的主要产区,这些产区猪苓化学成分差异尚不清楚。此外,也有室内培养猪苓菌丝的报道。目前关于不同产区和不同生长期猪苓指纹图谱特征愈来愈受人们关注,关于猪苓菌丝体发酵液活性成分的开发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本论文以国内秦岭等六个主产区的猪苓为主要研究材料,对收集到的54批猪苓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包括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活性成分和矿质元素;利用LC/MS、GC/MS、UPLC-Q-TOF-MS/MS等手段建立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猪苓化学指纹图谱,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估系统软件(2004A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以及XCMS Online分析平台等手段解析所建指纹图谱,探讨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猪苓的差异性化学成分;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盛产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最佳发酵条件;利用分级醇沉法、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技术、FT-IR光谱、甲基化和NMR波谱等手段,分离、鉴定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并探讨了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抑制DNA裂解和延缓细胞衰老等生物活性。为优质猪苓的选择、栽培、质量评价及活性成分开发等积累科学数据和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室内对菌丝来源、初始p H、培养温度、母种培养基、原种培养料、栽培种培养料、光照等影响猪苓菌核生长的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了猪苓菌核的高效培养体系:筛选出长势优良的猪苓菌丝,来源为陕西周至,母种最优培养基为豆饼粉培养基,初始p H为6–8,适宜培养温度为23–28℃;原种最优培养料为桦木屑培养料;栽培种最优培养料配方为:桦木段(80%)、麸皮(10%)、腐殖土(10%),桦木段需经0.25%NH4NO3溶液浸泡;菌核培养温度为22℃,且在黑暗条件下培养。采用高效培养体系使猪苓生长期由3年缩短为3个月。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效培养体系可以明显缩短猪苓生产周期,为缓解猪苓市场供需紧张的压力开辟了新途径,也为后续试验提供了样品来源。(2)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对关中平原、秦岭、长白山、燕山、太行山和云贵高原六个主产区收集得到的37批猪苓样品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其中,29批样品麦角甾醇含量高于药典下限值(0.70 mg/g),34批样品总灰分含量低于药典上限值(120.00 mg/g),30批样品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低于药典上限值(50.00 mg/g)。对菌丝期、白苓期、黑苓期、共生期和子实体期5个生长期的17批猪苓样品进行了分析,其中,14批样品麦角甾醇含量高于药典下限值(0.70 mg/g),17批样品总灰分含量低于药典上限值(120.00 mg/g),17批样品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低于药典上限值(50.00 mg/g)。研究结果表明,所采集的猪苓样品基本状况良好,可保障后续研究使用。(3)对秦岭等六个主产区的37批猪苓的5种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中性多糖含量范围为0.70–5.40 mg/g,秦岭产猪苓(略阳)含量最高,达5.40 mg/g;酸性多糖含量范围为4.44–23.12 mg/g,关中平原(室内)培养的猪苓含量最高,达23.12 mg/g;游离单糖和寡糖总含量范围为0.58–4.45 mg/g,秦岭产猪苓(周至)含量最高,为4.45mg/g;总甾体含量范围为1.54–3.25 mg/g,秦岭产猪苓(略阳)含量最高,达3.25 mg/g;水溶性蛋白含量范围为25.64–281.99 mg/g,太行山产猪苓(涞源)含量最高,达281.99mg/g。对五个生长期的17批猪苓的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菌丝期猪苓游离单糖和寡糖总含量最高,为6.25 mg/g;共生期猪苓水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达195.51 mg/g;子实体期猪苓中性多糖、酸性多糖和总甾体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1.03 mg/g、36.08 mg/g、6.52 mg/g。研究结果表明,秦岭产猪苓和子实体期猪苓活性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为深入研究猪苓的活性成分提供了理论基础。(4)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六个主产区和五个生长期猪苓样品的12种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秦岭产猪苓Cu、Zn、Cr含量最高,分别为5.39μg/g、10.23μg/g、1.04μg/g;燕山产猪苓Fe、Mn、Ni、Pb、As、Cd含量最高,分别为603.47μg/g、29.62μg/g、10.70μg/g、1.22μg/g、0.85μg/g、0.44μg/g;太行山产猪苓Ca含量最高,为24870.05μg/g。此外,共生期猪苓Cu(13.02μg/g)、Mg(2268.15μg/g)、Zn(1088.21μg/g)、Fe(602.11μg/g)、Mn(325.01μg/g)、Ca(27850.12μg/g)、Pb(0.71μg/g)等7种元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生长期(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酸性多糖含量与Fe、Mn、Ni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游离单糖与寡糖总含量与Pb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水溶性蛋白含量与Zn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Fe和M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燕山产猪苓和共生期猪苓矿质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矿质元素与活性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关系,建议通过外源施入矿质元素的栽培措施来调控猪苓活性成分的积累。(5)采用LC/MS技术对六个主产区的37批猪苓和五个生长期的17批猪苓的醇提物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相似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测定了样品的HPLC的色谱峰,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估系统软件(2004A版),为六个主产区猪苓样品标定出19个共有峰,为五个生长期的猪苓样品标定出13个共有峰。相似度分析表明,六个主产区猪苓样品相似度范围为0.486–0.972,五个生长期猪苓样品相似度范围为0.201–0.922。使用SPSS分析软件,采用PCA对样品进行归类,两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高于70%,样品的归类结果比较理想,六个主产区的样品可归为3类,即燕山、太行山、长白山、云贵高原的样品处于一类,秦岭的样品和关中平原培养的样品分别单独处于一类;五个生长期的猪苓样品也可归为3类,即白苓期、黑苓期和共生期样品处于一类,菌丝期样品和子实体期样品分别单独处于一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猪苓的醇提物化学成分差异明显,能够为猪苓的质量评价及预分类提供参考依据。(6)采用UPLC-Q-TOF-MS/MS技术结合XCMS Online分析平台的Pairwise分析法对秦岭、太行山、关中平原3个主产区的15批猪苓和菌丝期、黑苓期、子实体期3个生长期的15批猪苓的差异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利用互动云图,当显着性差异p值≤0.005,相对含量差异倍数fold change≥10时,从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猪苓样品中共筛选出34个标志性分子,其中包括6个甾体类标志性分子。对甾体类标志性分子的峰面积强度进行分析表明,麦角甾醇、过氧麦角甾醇和麦角甾-7,22-二烯-3-酮是区分不同产区猪苓的标志性分子,而过氧麦角甾醇和麦角甾-7,22-二烯-3-酮是区分关中平原和其他产区猪苓的标志性分子;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麦角甾酮和猪苓酮F是区分不同生长期猪苓的标志性分子。结合各成分的细胞毒活性强弱,麦角甾醇和过氧麦角甾醇在秦岭猪苓的细胞毒活性强于关中猪苓和太行山猪苓,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和麦角甾酮在黑苓期猪苓的细胞毒活性强于菌丝期和子实体期猪苓。研究结果表明,秦岭产猪苓和黑苓期猪苓较强的细胞毒活性有利于确保临床疗效,可能是猪苓道地性和采收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为从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性角度揭示猪苓道地性和采收期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7)采用GC/MS技术为六个主产区的37批猪苓和五个生长期的17批猪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测定,建立了指纹图谱,确定了85个共有峰,主要包含烷烃类、烯类、醇类、酯类、醚类、酚类和酸类等7类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表明六个主产区猪苓样品的相似度在0.096与0.999之间,五个生长期猪苓相似度范围为0.809–0.969,且可设定相似度阀值为0.511来甄别与猪苓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程度。主成分分析表明,2,4-二叔丁基苯酚等6种成分可能是引起猪苓样品挥发性成分地区间差异的主要成分,10-甲基异戊二烯等8种成分可能是影响不同生长期猪苓样品挥发性成分差异的主要成分。采用PLS-DA对秦岭、太行山和关中平原三个产区以及菌丝期、黑苓期、子实体期三个生长期猪苓代谢差异化合物进行研究,共筛选出34个潜在标志性分子,包括大黄酚等7种活性成分,涉及天冬氨酸代谢途径等7种代谢通路。研究结果表明,产区和生长期差异是猪苓挥发性代谢物差异的重要驱动力,而代谢通路的多样性是影响猪苓品质差异的内在因素。(8)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出盛产猪苓菌丝胞外多糖的最佳条件,即选择9#猪苓菌丝进行发酵,发酵条件为:葡萄糖25 g/L、酵母提取物4.51 g/L、VB1 0.l g/L、KH2PO41.5 g/L、Mg SO4·7H2O 1.05 g/L、初始p H=5.5、接种量13.75%、发酵温度27℃、发酵时间12 d、转速150 r/min。该发酵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为1.23 g/L,是优化前的1.38倍。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发酵条件可使猪苓菌丝胞外多糖产量大幅提高,为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后续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9)采用分级醇沉法结合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技术从猪苓菌丝发酵液中分离出三种新型均一胞外多糖PPS1、PPS2和PPS3。HPGPC测得其平均相对分子量分别为6.9×104Da,4.6×104Da,3.7×104Da,PMP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其单糖组成主要是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摩尔比分别为43.6:2.5:1.0、17.7:3.1:1.0和4.6:2.6:1.0。经FT-IR光谱、甲基化、GC/MS和NMR波谱分析表明,三种多糖均为中性糖,均有α-型和β-型糖苷键构型,均为多分支结构多糖。PPS1的分支度为25.49%,主链由→6)-β-D-Manp-(1→糖苷键连接构成,部分糖苷键在O-2位上有分支;支链由Man、Gal、Glc以末端残基的形式构成,部分Man以→2)-α-D-Manp-(1→糖苷键连接。PPS2的分支度为34.39%,主链由→6)-β-D-Manp-(1→糖苷键构成,在部分主链残基的O-2位上有分支,支链由→2)-α-D-Manp-(1→、→2,6)-α-D-Galp-(1→、→6)-β-D-Glcp-(1→及其末端残基构成。PPS3分支度为38.87%,主链由→6)-β-D-Manp-(1→和→6)-β-D-Galp-(1→糖苷键连接构成,在部分主链残基O-2位上有分支,支链由→2)-α-D-Manp-(1→、→6)-β-D-Galp-(1→、→4)-β-D-Glcp-(1→、→6)-β-D-Glcp-(1→及其末端残基构成。用SEM观察到三种多糖具有分支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胞外多糖结构差异明显,为进一步研究猪苓菌丝胞外多糖的构效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从体外抗氧化、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探讨了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结果发现,三种胞外多糖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表现为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并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具有明显的增强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活性,可上调毒性分子NO的分泌,增强巨噬细胞对中性红的吞噬能力;具有明显的抑制DNA分子体外裂解的功能,可显着降低PUC-19 DNA在UV+H2O2(2%)处理下的裂解率(p<0.01);进一步利用SA-β-Gal细胞染色技术证实三种胞外多糖具有明显的延缓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衰老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具有明显的清除自由基、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抑制DNA裂解、延缓细胞衰老等生物活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综上,本论文阐明了国内主产区猪苓的化学成分差异和指纹图谱特征,并阐述了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为优质猪苓的人工培育、产区选择、采收期确认及菌丝体发酵液活性成分开发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张堇訸[7](2020)在《基于TOE法辽宁产龙胆药材栽培与野生品品质比较及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辽宁省为龙胆药材的道地产区,但由于植被的破坏及人类的过度采挖,野生龙胆资源日益减少。本实验以辽宁省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龙胆药材为研究对象,采用TOE思路对野生及栽培龙胆八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及生长指数进行全面比较,同时对龙胆进行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定。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对龙胆的药材质量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同时可为栽培龙胆替代野生龙胆药材提供理论依据,为栽培龙胆药材提供科学指导。材料与方法:1材料:本课题实验材料采集于辽宁省9个不同野生或栽培产地及各产地不同基地的龙胆草共20批(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抚顺市新宾县、本溪市桓仁县、丹东市宽甸县、大连市庄河市、鞍山市岫岩县、营口市盖州市、铁岭市、丹东市),药用部位为其根及根茎。经辽宁中医药大学尹海波教授鉴定为龙胆Gentiana scabra Bunge。2方法:2.1采用直尺、游标卡尺直接测量及色差仪测定法法进行生长指标及药材粉末色度的测定并对药材进行拍照保存,从外观性状的角度对辽宁省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龙胆进行差异比较。2.2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对龙胆药材中黄酮及多糖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显着性差异检验法(LSD法)分析结果。2.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野生与栽培产地龙胆草药材中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即龙胆苦苷、马钱苷酸、獐牙菜苦苷、獐牙菜苷以及苦龙胆酯苷的含量,综合评价龙胆药材质量。2.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不同产地野生及栽培龙胆的指纹图谱。2.5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龙胆的叶绿体全基因组。结果:1.外观性状对满足正态分布的平均根粗、平均须根数、L、a、b、E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如下:平均根粗P=0.427>0.05,野生品与栽培品的平均根粗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平均须根数P=0.074>0.05,野生品与栽培品的平均须根数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L值P=0.011<0.05,故可认为野生品与栽培品的L值不等;a值P=0.62>0.05,野生品与栽培品的a值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b值P=0.06>0.05,野生品与栽培品的b值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E值P=0.01<0.05,可认为野生品与栽培龙胆的E值具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化学成分2.1多糖:野生品与栽培品多糖含量正态性检验的统计量分别为0.914、0.870,P值分别为0.343、0.065,均>0.05,满足正态分布;四种Levene统计量分别为4.461、4.073、4.073、4.517,均>0.05,方差齐性。独立样本t检验P=0.318>0.05,野生品与栽培品的多糖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五种环烯醚萜苷类:除了马钱苷酸与苦龙胆酯苷外,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和獐牙菜苷在野生与栽培龙胆间均无显着性差异,其中马钱苷酸与龙胆药材的L值显着相关,马前苷酸含量越高,药材的明亮度越高。2.3黄酮:野生品与栽培品黄酮含量正态性检验的统计量分别为0.825、0.932,P值分别为0.282、0.087,均>0.05,满足正态分布;四种Levene统计量分别为3.285、3.453、4.073、3.986,均>0.05,方差齐性。独立样本t检验P=0.031<0.05,野生品与栽培品的黄酮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齐墩果酸:野生品与栽培品在齐墩果酸含量上由于部分未达到检测限,样本数量较小,进行数理分析无统计学意义,但通过含量测定的结果看,栽培品龙胆齐墩果酸未达到定量限的比例为15.38%,野生品未达到定量限的比例为66.67%,因此野生品的齐墩果酸含量显着小于栽培品的含量。3.叶绿体全基因组分析:龙胆叶绿体基因组CP序列全长149,192 bp,总GC含量为37.61%,其中SSC(17,269bp)和LSC(81,353 bp)分别由4个典型结构组成,组成一个单独的IR(25,285 bp)。龙胆CP基因组编码125个独特基因,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84个,t RNA基因38个,rRNA基因4个,IR区44个拷贝。结论:一、外观性状1.数值分析可发现:野生龙胆药材比栽培龙胆药材更白,横环纹所占比例更大,而其他指标上并无差异。2.用肉眼观察可发现:野生龙胆药材形态较为饱满,颜色偏黄白色,多数具有主根,干燥后须根较为分散;而栽培龙胆药材须根较为皱缩,颜色偏红棕色,不具主根,干燥后须根聚集为一团。3.龙胆药材的马钱苷酸含量与颜色具有相关性,提示马钱苷酸含量越高,龙胆药材颜色可能越白。二、化学成分1.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与HPLC指纹图谱分析表明野生龙胆、人工栽培龙胆及对照药材化学指纹图谱共有16个共有峰。经对照品指认,指认出共有峰5个,分别为:马钱苷酸、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獐牙菜苷和苦龙胆酯苷,经相似度计算大部分样品相似度>0.9,提示野生品与栽培品相似度较高。2.环烯醚萜苷类:野生品马钱苷酸含量显着性大于栽培品,而野生品苦龙胆酯苷含量小于栽培品。而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獐牙菜苷的含量无差异。3.多糖含量:野生品与栽培品多糖含量无差异。4.黄酮含量:野生品黄酮含量小于栽培品。5.三萜类:龙胆野生品的齐墩果酸含量显着小于栽培品的含量。三、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结果龙胆叶绿体基因组CP序列全长149,192 bp,总GC含量为37.61%,其中SSC(17,269bp)和LSC(81,353 bp)分别由4个典型结构组成,组成一个单独的IR(25,285 bp)。龙胆CP基因组编码125个独特基因,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84个,t RNA基因38个,rRNA基因4个,IR区44个拷贝。一个含有两个内含子的基因:TRNF-AAA,trn Y-ATA,trn DATC,PSBA,atp F,Trni-TAT,trn N-ATT,rpo C 1,rpl2,ycf 2,ycf 15,ndh B,NDHA,ycf 1,rps 12.

洪东风[8](2020)在《猪苓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类似甾体的衍生和活性筛测》文中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开发低毒、高效抗肿瘤新型药物一直是目前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而从真菌类中寻找抗肿瘤先导化合物则是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猪苓作为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真菌,具有利尿,抗癌,保护肝脏和抗衰老等多重功效,在中国有2500多年的药用历史。近代药理表明,猪苓中多糖和甾体化合物有较强的抗癌活性,通常在临床上用于配合肺癌化疗和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且几乎无毒副作用,因此猪苓中甾体类化合物的分离和类似甾体的衍生及抗癌活性筛选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亟待研究。对秦岭太白山区三年生野生猪苓菌核提取分离。20 kg猪苓菌核粉碎后用78%乙醇超声提取6次,回收溶剂得乙醇浸膏655 g,浸膏得率3.6%,明显高于常规的加热回流提取(1.4%)和渗滤提取方法(1.98%),在中药提取中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比常规回流、渗滤提取方法优势明显。对乙醇提取浸膏进行了系统分离,常规的柱层析色谱技术结合现代制备分离和检测技术,分离并鉴定结构的化合物28个:包括7个甾体化合物、4个酚类化合物、6个含氮化合物和8个羧酸及其衍生物,其中顺-15-十八碳烯酸、顺-15-十八碳烯酸甲酯、棕榈酸、棕榈酸甲酯、顺-13-二十碳甲酯和顺-10-十九碳烯酸等6个均是首次从猪苓菌核中分离得到;水提浸膏通过乙醇沉淀得粗多糖,再经过双氧水脱色、sevage试剂沉淀除蛋白、透析、纤维素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等分离出分子量分别为18706 Da和22106 Da两个均一多糖,并通过PMP衍生后测定了它们的单糖组成,木糖为主要成分,均含有少量果糖、鼠李糖和甘露糖;对分离量大的麦角甾醇进行结构衍生。对提取的乙醇浸膏、二氯甲烷浸膏、正丁醇浸膏和猪苓粗多糖4个浸膏分别进行了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和抗细菌活性研究,其中猪苓多糖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均没有抗真细菌活性。对分离的6个甾体化合物通过测试人肝癌细胞Hep G2、人子宫颈癌细胞He La、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786-O和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C的细胞毒活性,对三个癌细胞均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性,对正常细胞毒性几乎无细胞毒性,ZLW-5对Hep G2细胞、He La细胞和786-O细胞的IC50值仅为14.36μg/m L、21.90μg/m L和46.56μg/m L,表现出较好的抗癌活性。目前发展起来的猪苓菌丝液体深层发酵技术,通过PDA培养基活化猪苓菌种,液体深层发酵得到猪苓菌丝,发酵菌丝进行干燥粉碎后乙醇超声提取,系统分离纯化并鉴定结构的化合物13个,包括5个甾体化合物、2个含氮化合物、2个酚类化合物和4个脂肪酸及衍生物;其中十九酸和十九酸甲酯为首次从发酵猪苓菌丝中分离得到。甾体衍生合成:麦角甾醇和酰氯在温和条件下高收率的合成出22个麦角甾醇的酯类衍生物,其中8个化合物未见报道。去氢表雄酮作为一种可大量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获取的可修饰前体化合物被广泛的应用于甾体化学的研究中。为进一步拓展甾体化学的研究内容,设计并筛选出高活性的衍生物,以去氢表雄酮为起始原料经过羟基保护、成肟、贝克曼重排以及酯化4步反应得47个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物,其中32个化合物未见报道。其中化合物5k、5o和5y活性强于阳性对照,对较好活性的4个化合物,进行了卤虫致死活性的测试其IC50值5.34-9.81μg/m L,麦角甾醇衍生物和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细胞毒性与猪苓中分离的甾体化合物活性相似,对Hep G2细胞均表现出最强的细胞毒性,正常细胞HKC的细胞毒活较小,衍生物CH-21和CH-22的细胞毒活性相对较强,尤其CH-21对Hep G2细胞、He La细胞和786-O细胞的IC50值为24.68μg/m L、45.76μg/m L和58.90μg/m L,7g的IC50值分别为19.88μg/m L、32.17μg/m L和40.18μg/m L,为后续的结构衍生和活性筛选做了些基础。从猪苓菌核中首次分离出6个脂肪酸类,丰富了猪苓菌核中化合物数量;高收率衍生出未见报的8个麦角甾醇酯类和32个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物,筛选出5个对癌细胞表现出较强的毒性甾体类化合物,均对正常细胞表现出较弱毒性,为甾体化合物衍生及活性筛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所做的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

许凌巧[9](2020)在《云芝糖肽对新生血管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版《中国药典》中提到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的功能及主治为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用于湿热黄疸,胁痛,纳差,倦怠乏力。国家二类新药云芝胞内糖肽,临床上主要用于保肝和癌症治疗且疗效显着。但由于云芝胞内糖肽的制备采用水提醇沉的传统方法,所得粗提物成分复杂,故云芝胞内糖肽目前存在活性成分不明确、结构特征不确定的问题。本文将针对云芝糖肽对新生血管作用的物质基础展开研究,为开发活性成分明确、治疗靶点清晰的云芝糖肽类药物做出努力。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云芝菌种的分子生药学鉴定为保证药材生产、研究的科学性和用药安全,在菌株培养成功后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培养得到S1090、S1037、S1340、CHANGBAISHAN和LIGONGDA五只菌株菌丝体后,采用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菌种鉴定,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后显示:五只菌株均属于核生物Eukaryota真菌界Fungi双核菌亚界Dikary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亚门Agaricomycotina伞菌纲Agaricomycet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栓菌属Trametes云芝versicolor菌种。系谱树结果显示:S1034和LIGONGDA菌株,S1090和CHANGBAISHAN菌株亲缘关系较近。2云芝发酵工艺的研究云芝大多采用液体深层发酵的方式获得,故需对优良菌株进行筛选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研究。本章以湿菌丝体得率、干菌丝体得率、糖肽得率为指标,最终筛选确定S1090菌株作为生产菌株。并对制备所得糖肽进行初步质量分析,结果表明:茚三酮颜色反应及α-萘酚颜色反应均呈阳性;总糖含量均高于35%;肽含量均高于25%;单糖含量均低于10%。各指标符合云芝胞内糖肽现有国家标准。进而进行工业发酵罐发酵研究。监测发酵过程,发酵进行72 h后,监测结果显示:菌浓、pH、总糖均下降;溶氧没有回升;镜检菌丝体粗壮;染色较浅。达到放罐要求,故进行放罐,得云芝发酵液。3云芝胞内糖肽的化学性质研究为明确活性成分提供基础,我们将对由S1090菌种经工业发酵罐发酵制备所得的云芝胞内糖肽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茚三酮颜色反应和α-萘酚颜色反应均呈阳性;分子量分布的主峰保留时间为17.930 min,云芝胞内糖肽对照品主峰保留时间为17.842 min;总糖含量为43%;肽含量为42%;单糖含量为8.6%;水溶液吧值为4.81;云芝胞内糖肽水分含量为5.8%。4云芝糖肽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云芝发酵液仅有其菌丝体经水提醇沉后所得沉淀得以应用,其他部位均无进一步研究及开发,为提高云芝发酵液资源利用率,也为云芝类新药开发提供可能。发酵代谢产物分为胞内和胞外,分别经水提醇沉处理后得沉淀及上清液,干燥后得四种产物CPV-a(胞外上清液干燥物)、CPV-b(胞外沉淀物干燥物)、CPV-c(胞内上清液干燥物)、云芝胞内糖肽(胞内沉淀物干燥物)。对制备所得产物组成分析进行初步的探索。实验结果表明:CPV-a总糖含量51%,肽含量29%,单糖组成主要为葡萄糖和甘露糖,氨基酸组成主要为酪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脯氨酸和缬氨酸;CPV-b总糖含量35%,肽含量11%,单糖组成主要为葡萄糖和甘露糖,氨基酸组成主要为谷氨酸、丙氨酸、苏氨酸、半胖氨酸和缬氨酸;CPV-c总糖含量56%,肽含量20%,单糖组成主要为葡萄糖和甘露糖,氨基酸组成主要为苏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和缬氨酸;云芝胞内糖肽总糖含量43%,肽含量42%,单糖组成主要为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氨基酸组成主要为天冬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5云芝胞内糖肽的结构特征分析对已成药的云芝胞内糖肽进行进一步精制纯化,分析其结构特征,为探讨物质基础提供参考。本章采用DEAE-52纤维素柱和CL-6B对云芝胞内糖肽进行纯化精制,最终精制得到五个纯度较高的云芝胞内糖肽组分CPV-1-1、CPV-1-2、CPV-2-1、CPV-2-2、CPV-2-3。对五个组分进行结构特征的分析。五个组分的分子量分别为22486 Da、16982 Da、8813 Da、5228 Da、6748 Da;紫外全波长扫描结果显示五个组分最大吸收波长在210 nm左右,280 nm左右有一肩峰;红外结果显示均有多糖特征吸收峰,且存在羧基质子化特征吸收峰;核磁结果由于分子量较大、水溶液粘度较大等问题,大多存在匀场,仅有CPV-1-2和CPV-2-3可进行简单特征解析,其中存在苯环、葡萄糖、吡喃糖、α-糖苷键的特征峰信息;五个组分单糖组成一致,均含有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建立云芝胞内糖肽TLC鉴别方法,正丁醇:丙酮:水=5:1:1进行展开,对氨基苯甲酸-冰醋酸-磷酸作为显色剂,日照及紫外灯365 nm下检视,该条件下单糖分离显着,鉴别结果与HPLC单糖分析结果一致;五个组分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主要含:天冬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6云芝糖肽对新生血管作用的活性探究为明确云芝胞内糖肽活性成分和治疗靶点,所以需要对云芝糖肽对新生血管作用的活性展开研究。本章选用鸡胚尿囊膜实验模型,对由云芝发酵液制备所得的多种云芝糖肽、云芝胞内糖肽纯化组分进行活性对比和统计学分析,结合之前的成分及结构分析,对物质基础进行初步讨论。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所有云芝糖肽对血管新生均具有抑制作用。云芝糖肽的活性结果显示:CPV-a、CPV-b、CPV-c和云芝胞内糖肽的抑制率分别为37%、30%、36%和28%,且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上清液产物与沉淀产物之间抑制作用存在显着性差异;云芝胞内糖肽自制品和云芝胞内糖肽上市品抑制率分别为28%、30%,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者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CPV-1-1、CPV-1-2、CPV-2-1、CPV-2-2、CPV-2-3五个云芝胞内糖肽纯化组分抑制率分别为:27.4%、26.2%、27.9%、29.8%、28.3%,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其五个组分间抑制作用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李超[10](2019)在《承德及周边地区野生菌采集鉴定及生物学活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是以野生食用菌为研究对象,对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迁西县、三个区域采集的野生菌进行鉴定和生物学活性物质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外采集并拍照记录12株野生菌,对12株野生菌进行传统的形态学鉴定,结果如下:chengde1为墨汁鬼伞(Coprinopsis atramentaria);chengde2为血红密孔菌(Trametes coccinea);chengde3和weichang2为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weichang1为强壮齿耳菌(Steccherinum robustius);weichang3为网纹马勃(Lycoperdon perlatum Pers);weichang4为珊瑚菌(Ramaria botrytoides);weichang5为木蹄层孔菌(Pyropolyporus fomentarius);weichang6为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weichang7与qianxi1均为牛肝菌(Boletus);qianxi2为粉托鬼笔(Phallus hadriani)。(2)对采集的12株野生菌进行组织分离,分离得到了10株野生菌的菌丝体,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结果表明,chengde1、chengde2、chengde3、weichang2、weichang1、qianxi2菌丝生长强壮且速度较快。(3)对菌丝长势好的6株野生菌的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序列结果与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通过贝叶斯建树方法利用MAFFT、Mrmodeltest2.3、Mrbayes v2.3等软件进行分子鉴定,得到结果如下:chengde1与Coprinopsis atramentaria序列一致性为99.82%,且与Coprinopsis atramentaria聚为一支,节点支持率为100%,从而判定chengde1为墨汁鬼伞(Coprinopsis atramentaria)。Chengde2与Pycnoporus coccineus序列一致性为100%,且与Pycnoporus coccineus聚为一支,节点支持率为100%,从而判定chengde2为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coccineus)。Chengde3与Trametes versicolor序列一致性为99.66%,且与Trametes versicolor聚为一支,节点支持率为100%,从而判定chengde3为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Weichang2与Trametes versicolor序列一致性为94.86%,且与chengde3和Trametes versicolor聚为一支,节点支持率为100%,从而判定weichang2为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weichang1与Steccherinum robustius序列一致性为95.17%,且与Steccherinum robustius聚为一支,节点支持率为100%,从而判定weichang1为齿耳菌(Steccherinum robustius)。qiaanxi2与Phallus hadriani序列一致性为99.37%,且与Phallus hadriani聚为一支,节点支持率为100%,从而判定qianxi2为粉托鬼笔(Phallus hadriani)。(4)对6株已经确定种属的野生菌进行生物学活性分析,用ABTS为底物方法测定漆酶含量,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苯酚硫酸法测定粗多糖含量,琼脂扩散纸片法测定抗菌活性。结果如下:野生菌chengde1、chengde2、chengde3、weichang2、weichang1、qianxi2的漆酶含量分别是54.92 U/mL、45.61 U/mL、345 U/mL、187.03 U/mL、414.87 U/mL、36.91U/mL。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7.2%、18.52%、21.29%、24.79%、19.1%、7%。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是0.49 mg/100g、5.58 mg/100g、4.73 mg/100g、3.53 mg/100g、4.1 mg/100g、11.25 mg/100g、粗多糖含量分别为1.9%、3.67%、2.4%、2.47%、2.78%、3.46%。抗菌活性结果显示,6株野生菌对大肠杆菌、金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四种指示菌均没有检测到抗菌作用。

二、野生与栽培云芝中多糖含量测定及提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生与栽培云芝中多糖含量测定及提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一个云芝菌株的分离及栽培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菌株的分离与培养
    1.3 形态学研究
    1.4 ITS序列分析
    1.5 液体种子制备
    1.6 开袋方式对云芝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1.7 不同配方栽培料对云芝产量、生物学效率、多糖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1.8 野生与优化栽培条件下栽培的云芝品质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生云芝形态、菌丝形态及ITS 鉴定
    2.2 开袋方式对云芝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2.3 不同配方栽培料对云芝产量、生物学效率、多糖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2.4 野生与优化栽培条件下生长的云芝品质对比分析
3 讨论

(2)厦门野生古巴栓孔菌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液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玉米资源及其苗期管理的研究现状
        1.1.1 我国玉米资源的产量与分布
        1.1.2 玉米苗期的生长特点及壮苗的重要性
        1.1.3 玉米壮苗的研究现状
    1.2 野生菌的概况
        1.2.1 野生菌的分布
        1.2.2 野生菌的价值
        1.2.3 野生菌的鉴定方法
        1.2.4 野生菌的开发利用现状
    1.3 栓菌属真菌分类的研究进展及液体发酵产物的研究现状
        1.3.1 栓菌属真菌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1.3.2 液体发酵技术及产物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厦门野生古巴栓孔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主要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2.1.3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野生真菌形态学初步鉴定与组织分离
        2.2.2 野生真菌的ITS序列鉴定
        2.2.3 菌丝生长特性研究及培养条件优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野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2.3.2 野生菌种的ITS鉴定及系统进化树的建立
        2.3.2.1 菌丝DNA提取及凝胶电泳检测
        2.3.2.2 ITS-PCR扩增及序列比对
        2.3.2.3 TNCY002的系统发育分析
        2.3.3 野生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及母种培养条件的优化
    2.4 讨论与结论
        2.4.1 讨论
        2.4.2 结论
第三章 古巴栓孔菌液体发酵工艺的优化
    3.1 材料和仪器设备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试剂和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种子液的制备
        3.2.2 古巴栓孔菌液体培养中生长曲线的测定
        3.2.3 古巴栓孔菌的发酵培养
        3.2.4 古巴栓孔菌液体培养基碳源种类的筛选
        3.2.5 古巴栓孔菌液体培养基氮源种类的筛选
        3.2.6 古巴栓孔菌液体培养基碳源添加量的优化
        3.2.7 古巴栓孔菌液体培养基氮源添加量的优化
        3.2.8 古巴栓孔菌液体发酵条件的筛选
        3.2.9 古巴栓孔菌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2.10 菌丝干重的测定
        3.2.1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3.2.12 胞外粗多糖的测定
        3.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 古巴栓孔菌液体培养中生长曲线的确定
        3.3.3 古巴栓孔菌液体培养基碳源种类的筛选
        3.3.4 古巴栓孔菌液体培养基氮源种类的筛选
        3.3.5 古巴栓孔菌液体培养基碳源添加量的优化
        3.3.6 古巴栓孔菌液体培养基氮源添加量的优化
        3.3.7 古巴栓孔菌液体菌种发酵条件筛选
        3.3.8 古巴栓孔菌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4 讨论与结论
        3.4.1 讨论
        3.4.2 结论
第四章 古巴栓孔菌发酵多糖对玉米幼苗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玉米品种
        4.1.2 古巴栓孔菌发酵液多糖的制备
        4.1.3 供试土壤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2.3 数据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玉米苗期地上部分生长
        4.3.2 古巴栓孔菌液体发酵液中多糖对玉米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3.3 古巴栓孔菌液体发酵液中多糖对玉米苗期地下部分的影响
    4.4 讨论与结论
        4.4.1 讨论
        4.4.2 结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3)不同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及其发酵物的保肝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云芝的研究进展
        1.1 云芝的药理作用
    第二章 发酵法在中药方面的研究进展
        2.1 发酵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2.2 中药经发酵后的药理作用
        2.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不同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原料制备与观察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不同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不同发育阶段云芝水提物的保肝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云芝及其发酵物对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云芝发酵豆豉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AML-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结论
    1.1 结论
    1.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及抗氧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食药用菌概况
        1.1.1 大型真菌
        1.1.2 食药用菌及其生态类型
        1.1.3 食药用菌分类
        1.1.4 我国食药用菌发展历史及现状
    1.2 七种食药用菌
        1.2.1 鹿角灵芝
        1.2.2 香菇
        1.2.3 毛木耳
        1.2.4 平菇
        1.2.5 秀珍菇
        1.2.6 红平菇
        1.2.7 鲍鱼菇
    1.3 食药用菌营养成分
        1.3.1 食药用菌主要营养成分
        1.3.2 食药用菌的微量元素
        1.3.3 食药用菌的重金属元素
    1.4 食药用菌功能成分
        1.4.1 食药用菌主要功能成分
        1.4.2 食药用菌功能成分的药理作用
    1.5 食药用菌的抗氧化及降糖研究
        1.5.1 食药用菌的抗氧化研究
        1.5.2 食药用菌的降糖研究
    1.6 食药用菌应用研究现状与前景
        1.6.1 食药用菌应用研究现状
        1.6.2 食药用菌应用开发前景
    1.7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七种食药用菌的栽培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菌种制备
        2.1.5 栽培试验
        2.1.6 数据测定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木腐性食药用菌的栽培
        2.2.2 四种侧耳类食用菌的栽培
    2.3 讨论
第三章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
        3.1.4 子实体的粉碎
        3.1.5 营养成分的测定
        3.1.6 微量元素的测定
        3.1.7 功能成分的测定
        3.1.8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灰分含量
        3.2.2 总糖含量
        3.2.3 蛋白质含量
        3.2.4 脂肪含量
        3.2.5 粗纤维含量
        3.2.6 微量元素含量
        3.2.7 重金属元素含量
        3.2.8 多糖含量
        3.2.9 三萜含量
        3.2.10 多酚含量
        3.2.11 黄酮含量
    3.3 讨论
        3.3.1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
        3.3.2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微量元素
        3.3.3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功能成分
第四章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提取物的抗氧化及降糖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剂
        4.1.3 仪器
        4.1.4 提取物的制备
        4.1.5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1.6 羧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1.7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1.8 总还原力的测定
        4.1.9 提取物对α-淀粉酶活性抑制的测定
        4.1.10 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的测定
        4.1.11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提取物提取率
        4.2.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4.2.3 羧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4.2.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
        4.2.5 还原能力
        4.2.6 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
        4.2.7 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
    4.3 讨论
        4.3.1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物提取率
        4.3.2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能力
        4.3.3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物的降糖能力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七种食药用菌的栽培
        5.1.2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
        5.1.3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及降糖能力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营养和功能成分测定的标准曲线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一株承德野生木蹄层孔菌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液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玉米资源概况及苗期促生长研究
        1.1.1 玉米产量、分布及重要地位
        1.1.2 玉米苗期概述及壮苗的重要性
        1.1.3 玉米苗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及环境条件
        1.1.4 玉米苗期促生长的研究进展
    1.2 野生菌种质资源分布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野生菌种资源分布概况
        1.2.2 野生菌种鉴定、发酵技术及发酵产物价值研究
        1.2.3 野生真菌在病虫防治及农业生产领域研究
    1.3 木蹄层孔菌的研究进展
        1.3.1 木蹄层孔菌简介
        1.3.2 木蹄层孔菌药用价值研究
        1.3.3 木蹄层孔菌发酵技术研究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承德野生木蹄层孔菌的分离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引物
        2.1.4 主要试剂盒及试剂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子实体形态特征及菌丝体显微结构观察
        2.2.2 供试菌株ITS序列比对
        2.2.3 系统发育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子实体生态环境调查记录及形态鉴定
        2.3.2 菌丝体显微结构观察
        2.3.3 菌丝DNA提取及凝胶电泳检测
        2.3.4 ITS-PCR扩增及序列比对
        2.3.5 TNCY001 的系统进化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2.4.1 讨论
        2.4.2 结论
第三章 木蹄层孔菌液体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试验器材及药品
    3.2 试验方法
        3.2.1 葡萄糖标准溶液配置
        3.2.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3.2.3 粗多糖的提取及浓度的测定
        3.2.4 菌丝球干重测定
        3.2.5 绘制木蹄层孔菌液体培养的生长曲线
        3.2.6 木蹄液体菌种培养基碳源、氮源筛选
        3.2.7 木蹄层孔菌菌液体菌种培养基碳源、氮源添加量的筛选
        3.2.8 木蹄层孔菌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的筛选
        3.2.9 正交试验设计
        3.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3.3.2 木蹄层孔菌液体培养的生长曲线
        3.3.3 木蹄层孔菌液体菌种碳源、氮源筛选
        3.3.4 木蹄层孔菌菌液体菌种碳源、氮源添加量的筛选
        3.3.5 木蹄层孔菌液体菌种发酵条件筛选
        3.3.6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3.4.1 讨论
        3.4.2 结论
第四章 木蹄层孔菌发酵多糖对玉米幼苗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玉米品种
        4.1.2 木蹄层孔菌发酵液多糖的制备
        4.1.3 供试土壤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验样品测定方法
        4.2.3 数据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木蹄层孔菌液体发酵液中多糖对玉米苗期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4.3.2 木蹄层孔菌液体发酵液中多糖对玉米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3.3 木蹄层孔菌液体发酵液中多糖对玉米苗期地下部分的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4.4.1 讨论
        4.4.2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6)国内主产区猪苓指纹图谱特征及菌丝体胞外多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苓简介
    1.2 猪苓的生物学特性
    1.3 猪苓的人工培养
    1.4 猪苓化学成分的研究
        1.4.1 甾体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1.4.2 多糖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1.4.3 无机微量元素、蛋白质类及维生素类化合物
        1.4.4 三萜类、蒽醌类及其他类化合物
    1.5 药理作用
        1.5.1 细胞毒活性作用
        1.5.2 利尿作用
        1.5.3 促进头发生长
        1.5.4 抗菌与抗炎作用
        1.5.5 其他药理作用
    1.6 猪苓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1.6.1 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
        1.6.2 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1.6.3 指纹图谱在猪苓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1.7 立题依据
        1.7.1 研究现状与问题
        1.7.2 技术路线
        1.7.3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猪苓菌核高效培养体系的建立
    2.1 试验材料
        2.1.1 猪苓菌丝
        2.1.2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来源猪苓菌丝的培养
        2.2.2 不同温度条件下猪苓菌丝的培养
        2.2.3 猪苓菌丝在不同母种培养基上的培养
        2.2.4 猪苓菌丝在不同原种培养基上的培养
        2.2.5 猪苓菌丝在不同栽培种培养料上的培养
        2.2.6 培养温度对猪苓菌核形成的影响
        2.2.7 光照对猪苓菌核形成的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来源猪苓菌丝的长势比较
        2.3.2 不同温度下猪苓菌丝的长势比较
        2.3.3 不同母种培养基上猪苓菌丝的长势比较
        2.3.4 不同原种培养料中猪苓菌丝的长势比较
        2.3.5 不同培养条件下猪苓菌核干重的比较
        2.3.6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六个产区猪苓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水分含量的测定
        3.2.2 灰分含量的测定
        3.2.3 麦角甾醇含量的测定
        3.2.4 中性多糖含量的测定
        3.2.5 酸性多糖含量的测定
        3.2.6 单糖和寡糖总含量的测定
        3.2.7 水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3.2.8 总甾体含量的测定
        3.2.9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3.2.10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常规检查项目分析
        3.3.2 活性成分分析
        3.3.3 矿质元素分析
        3.3.4 相关性分析
        3.3.5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C/MS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不同产区猪苓质量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LC/MS指纹图谱的建立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猪苓LC/MS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确立与相似度评价
        4.3.2 聚类分析(HCA)
        4.3.3 主成分分析(PCA)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PLC-Q-TOF-MS/MS分析不同产区猪苓差异性化学成分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2.2 色谱条件
        5.2.3 质谱条件
        5.2.4 数据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产区猪苓差异化合物分析
        5.3.2 不同生长期猪苓差异化合物分析
        5.3.3 甾体类差异化合物的质谱鉴定
        5.3.4 甾体类差异化合物的峰面积比较
        5.3.5 甾体类差异化合物的细胞毒力比较
        5.3.6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六个产区猪苓样品的GC/MS指纹图谱分析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样品的制备
        6.2.2 色谱及质谱条件
        6.2.3 方法学考察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猪苓样品GC/MS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6.3.2 猪苓样品GC/MS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
        6.3.3 PCA,PLS-DA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及标志物研究
        6.3.4 多成分GC/MS定量分析
        6.3.5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猪苓菌丝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优化
    7.1 试验材料
    7.2 试验方法
        7.2.1 主要营养物质对猪苓菌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7.2.2 发酵条件对猪苓菌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7.2.3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7.2.4 Box-Behnken优化试验
        7.2.5 验证试验
        7.2.6 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不同猪苓菌丝胞外多糖分析
        7.3.2 主要营养物质对猪苓菌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7.3.3 主要发酵条件对猪苓菌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7.3.4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结果及分析
        7.3.5 Box-Behnken实验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猪苓菌丝发酵液三种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8.1 试验材料
        8.1.1 主要材料和试剂
        8.1.2 主要仪器
    8.2 试验方法
        8.2.1 猪苓菌丝的液体发酵
        8.2.2 胞外多糖的粗分离
        8.2.3 粗多糖的纯化
        8.2.4 多糖纯度和分子量测定
        8.2.5 理化性质初步分析
        8.2.6 紫外全扫描测定
        8.2.7 红外光谱测定
        8.2.8 核磁共振分析
        8.2.9 单糖组成分析
        8.2.10 甲基化分析
        8.2.11 扫描电镜分析
        8.2.12 抗氧化活性分析
        8.2.13 细胞免疫试验
        8.2.14 延缓细胞衰老活性
        8.2.15 抑制DNA裂解试验
        8.2.16 数据分析
    8.3 结果和讨论
        8.3.1 粗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8.3.2 胞外多糖的纯度和分子量
        8.3.3 胞外多糖的理化性质初步分析
        8.3.4 单糖组成分析
        8.3.5 甲基化分析
        8.3.6 FT-IR分析
        8.3.7 NMR分析
        8.3.8 扫描电镜分析
        8.3.9 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8.3.10 巨噬细胞活性试验
        8.3.11 抑制DNA裂解活性
        8.3.12 延缓衰老活性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结果与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TOE法辽宁产龙胆药材栽培与野生品品质比较及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中药龙胆的本草考证
    一、名称考证
    二、基原考证
    三、产地分布及道地产区考证
    四、采收时间及炮制方法考证
    结论
第二章 HPLC 法对辽宁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龙胆五种环烯醚萜苷类的含量测定及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辽宁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龙胆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第四章 辽宁省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龙胆多糖、黄酮及三萜类含量测定
    第一节 辽宁不同产地野生及栽培龙胆中多糖的含量测定
    第二节 辽宁不同产地野生及栽培龙胆中黄酮的含量测定
    第三节 辽宁不同产地野生及栽培龙胆中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
第五章 辽宁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龙胆生长指数的测定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讨论
    结论
第六章 基于TOE龙胆栽培品及野生品质量综合评价
    1. 聚类分析
    2. RSD 值比较
第七章 药用植物龙胆 Gentiana scabra 的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定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药龙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个人信息
    参与课题
    奖惩情况
    实习及经历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8)猪苓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类似甾体的衍生和活性筛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苓的生态分布以及遗传多样性
        1.1.1 猪苓的野生资源生长环境
        1.1.2 猪苓的形态特征
        1.1.3 猪苓的遗传多样性
    1.2 中药配伍的药食两用真菌
        1.2.1 茯苓中甾体化合物
        1.2.2 云芝中甾体化合物
        1.2.3 灵芝中甾体化合物
        1.2.4 桦褐孔菌中甾体化合物
    1.3 猪苓化学成分的最新研究进展
        1.3.1 猪苓中小分子化合物
        1.3.2 猪苓中多糖类化合物
    1.4 猪苓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4.1 抗肿瘤、抗癌活性
        1.4.2 增强免疫功能
        1.4.3 抗辐射、抗突变作用
        1.4.4 抗衰老作用
        1.4.5 抗微生物、抗病毒、抗炎活性
        1.4.6 降血脂和保肝作用
        1.4.7 利尿作用
        1.4.8 促进毛发生长作用
    1.5 液体发酵菌丝和发酵液中猪苓甾体的研究进展
    1.6 麦角甾醇衍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1.6.1 增强细胞膜渗透
        1.6.2 运输抗生素与提高药物活性
        1.6.3 抗肿瘤作用
        1.6.4 抗神经毒性
    1.7 17-氮杂雄甾烯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1.8 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9 选题背景及依据
        1.9.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9.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猪苓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活性测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试剂材料和仪器
        2.1.2 猪苓菌核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活性测定
    2.2 实验结果
        2.2.1 猪苓乙醇提取物分离化合物的数据
        2.2.2 猪苓水提取物多糖试验数据
        2.2.3 生物学活性测定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猪苓发酵菌丝提取分离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麦角甾醇的衍生合成及抗癌活性测定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原料试剂和设备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小结
第五章 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卤虫活性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主要试剂材料和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化合物测定数据
        5.2.2 化合物7g的单晶结构
        5.2.3 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云芝糖肽对新生血管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云芝研究概况
        1.1.1 云芝的生药学研究概况
        1.1.2 云芝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1.3 云芝的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1.2 药物对新生血管作用的研究意义
        1.2.1 血管新生与主要相关疾病的关联
        1.2.2 中药在血管新生方面的应用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意义
2 云芝菌种的分子生药学鉴定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斜面培养基
        2.2.2 摇瓶培养基
        2.2.3 平板培养基
        2.2.4 野生云芝菌种的培养
        2.2.5 云芝菌种斜面培养物的培养
        2.2.6 云芝菌种的鉴定
        2.2.7 数据的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菌种接种培养结果
        2.3.2 菌种鉴定的结果
        2.3.3 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云芝发酵工艺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云芝胞内糖肽的制备
        3.2.2 云芝胞内糖肽理化性质的鉴别
        3.2.3 云芝胞内糖肽总糖的含量测定
        3.2.4 云芝胞内糖肽肽的含量测定
        3.2.5 云芝胞内糖肽单糖的含量测定
        3.2.6 发酵罐种子培养基的配制
        3.2.7 发酵罐培养基的配制
    3.3 实验结果
        3.3.1 云芝菌种的摇瓶培养结果
        3.3.2 云芝胞内糖肽理化性质鉴别的结果
        3.3.3 云芝胞内糖肽总糖含量测定的结果
        3.3.4 云芝胞内糖肽肽含量测定的结果
        3.3.5 云芝胞内糖肽单糖含量测定的结果
        3.3.6 发酵罐发酵过程监测与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云芝胞内糖肽的化学性质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性状
        4.2.2 水分测定
        4.2.3 总糖含量测定
        4.2.4 肽含量测定
        4.2.5 单糖含量测定
        4.2.6 酸度测定
        4.2.7 显色反应
        4.2.8 分子量分布测定
    4.3 实验结果
        4.3.1 性状
        4.3.2 显色反应
        4.3.3 分子量分布
        4.3.4 总糖含量测定结果
        4.3.5 肽含量测定结果
        4.3.6 单糖含量测定结果
        4.3.7 水分及酸度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云芝糖肽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5.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云芝糖肽的制备
        5.2.2 云芝糖肽总糖含量的测定
        5.2.3 云芝糖肽肽含量的测定
        5.2.4 云芝糖肽单糖组成的分析
        5.2.5 云芝糖肽氨基酸组成的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云芝糖肽制备的结果
        5.3.2 云芝糖肽总糖和肽含量测定的结果
        5.3.3 云芝糖肽单糖组成分析的结果
        5.3.4 云芝糖肽氨基酸组成分析的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云芝胞内糖肽的结构特征分析
    6.1 实验材料及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云芝胞内糖肽DEAE-52 的精制
        6.2.2 云芝胞内糖肽CL-6B的精制
        6.2.3 HPLC同时测定云芝胞内糖肽分子量及含量
        6.2.4 云芝胞内糖肽的红外分析
        6.2.5 云芝胞内糖肽的紫外分析
        6.2.6 云芝胞内糖肽的核磁分析
        6.2.7 单糖组成分析
        6.2.8 建立TLC鉴别云芝胞内糖肽单糖组成的方法
        6.2.9 氨基酸组成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云芝胞内糖肽精制的结果
        6.3.2 分子量及含量测定结果
        6.3.3 云芝胞内糖肽精制品红外分析结果
        6.3.4 云芝胞内糖肽精制品紫外分析结果
        6.3.5 云芝胞内糖肽核磁分析结果
        6.3.6 云芝胞内糖肽单糖组成分析的结果
        6.3.7 TLC鉴别云芝胞内糖肽的结果
        6.3.8 云芝胞内糖肽氨基酸的结果
    6.4 云芝糖肽对新生血管作用的活性探究
7 云芝糖肽的对新生血管作用的研究
    7.1 实验材料及仪器
    7.2 实验方法
        7.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7.2.2 载体的制备
        7.2.3 制备CAM模型
        7.2.4 给药观察
        7.2.5 CAM数据的处理
    7.3 实验结果
        7.3.1 云芝糖肽的鸡胚尿囊膜实验结果
        7.3.2 云芝胞内糖肽的鸡胚尿囊膜实验结果
        7.3.3 云芝胞内糖肽精制品的鸡胚尿囊膜实验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承德及周边地区野生菌采集鉴定及生物学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食用菌的种类及价值
        1.1.1 食用菌的种类
        1.1.2 食用菌的食药用价值
    1.2 野生食用菌开发及应用现状
        1.2.1 野生食用菌的资源
        1.2.2 野生食用菌的开发利用情况
    1.3 野生食用菌的分类鉴定方法
        1.3.1 形态鉴定在野生食用菌鉴定中的应用
        1.3.2 rDNAITS序列在野生食用菌鉴定上的应用
    1.4 生物学活性分析
        1.4.1 多糖在食用菌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4.2 蛋白质在食用菌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4.3 漆酶在食用菌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4.4 抗菌活性在食用菌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野生食用菌的采集与形态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采集工具
        2.1.2 采集方法
        2.1.3 形态鉴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野生食用菌采集
        2.2.2 野生食用菌形态鉴定
    2.3 结论
第3章 野生食用菌的组织分离及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组织分离结果
        3.2.2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结果
    3.3 结论
第4章 野生菌种ITS鉴定及系统进化树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NA提取结果
        4.2.2 PCR扩增结果
        4.2.3 野生菌株系统发育树建立及结果分析
    4.3 结论
第5章 野生食用菌生物学活性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野生菌株漆酶活力结果分析
        5.2.2 野生菌株粗蛋白质含量结果分析
        5.2.3 野生菌株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分析
        5.2.4 野生菌株粗多糖含量结果分析
        5.2.5 野生菌株抗菌活性结果分析
    5.3 结论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野生与栽培云芝中多糖含量测定及提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个云芝菌株的分离及栽培条件优化[J]. 夏志兰,马鑫旺,熊昱静,刘飞,谢玲. 食用菌学报, 2022(01)
  • [2]厦门野生古巴栓孔菌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液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D]. 史维丽. 天津农学院, 2021(08)
  • [3]不同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及其发酵物的保肝活性研究[D]. 刘楚一.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4]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及抗氧化分析[D]. 徐高飞. 广西大学, 2020(07)
  • [5]一株承德野生木蹄层孔菌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液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D]. 崔驰浩.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6]国内主产区猪苓指纹图谱特征及菌丝体胞外多糖活性研究[D]. 刘国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基于TOE法辽宁产龙胆药材栽培与野生品品质比较及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定[D]. 张堇訸.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猪苓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类似甾体的衍生和活性筛测[D]. 洪东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9]云芝糖肽对新生血管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D]. 许凌巧. 成都大学, 2020(08)
  • [10]承德及周边地区野生菌采集鉴定及生物学活性分析[D]. 李超.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野生和栽培云芝中多糖的测定与提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