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结束(论文文献综述)
洪宸[1](2021)在《小剧场越剧研究》文中认为小剧场戏曲在西方小剧场戏剧与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的影响下产生。随着改革开放后人民大众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在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下,戏曲逐渐式微。与曾经话剧为寻求“自救”将视线聚焦于“小剧场”类似,戏曲也寄希望于通过“小剧场”理念的引入,以期改变戏曲传统的舞台空间及演剧模式即:用较小面积或不拘泥于“镜框式”的舞台空间,较短的演出时长,较快的周期,较小的成本,较近的观演关系,更为多元的舞台,更丰富的表演技法来演绎戏曲。此外,“小剧场戏剧”并非与“实验戏剧”等同,这也赋予了“小剧场”剧目在思想立意上的宽广和包容性。小剧场戏曲形成了在主旨立意上紧密贴合当代广大都市劳动青年的审美取向,积极反映当代社会问题及主流价值观,以拓宽戏曲的受众群体。善于向多种艺术形式借鉴和勇于改革创新是越剧的基因特性之一。小剧场越剧的诞生原因除利用“小剧场”的演剧形式扩大受众面以进行戏曲“自救”外,越剧对剧种自身的实验性探索,近20年来小剧场戏曲“热潮”的影响等因素亦催生了小剧场越剧。截止2021年,全国各大越剧院团及个人工作室共将14部小剧场越剧搬上舞台。形成了以院团生产精品剧目为主,高校产出、社会共建为辅的小剧场越剧发展道路。小剧场越剧的剧本创作题材多样,立意多元。从经典剧目改编入手,为传统越剧“才子佳人”的题材范式提供全新内涵。凸显悲剧性,发扬了越剧善于抒情,细腻、优美、柔美的剧种特色。植根民族品德,激发观众内心共鸣,达到审美上的快感。对影视作品进行改编尝试,赋予了小剧场越剧更为诗意化的戏剧表达。在叙事结构方面,小剧场越剧利用解构重组、删繁就简、以小见大等多种叙事手法体现出其实验性与先锋性的小剧场特质。此外,从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内涵意蕴方面对西方经典剧目进行高度民族化移植,可见当下小剧场越剧的剧本创作选材范围较广,编创手法与思路灵活多样。在小剧场越剧的导表演创作中,通过对话剧导演的思维借鉴,多元艺术的协调融合,舞美与灯光贴合剧种特色,让小剧场越剧的导演创作达到了写实与写意的辩证统一。通过拉近观演关系,运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技巧,将程式化动作蕴含进生活化的表演中,让小剧场越剧的表演创作达到了体验与表现的深度融合。体现出小剧场越剧导表演创作趋于在回归传统中寻求突破的特点。面对小剧场越剧的未来发展,要杜绝其变为商业化运作下博人眼球的噱头。在文本创作上,既要符合正常逻辑,又要注重细节描摹;既要拔高剧作立意,又要开发原创题材。在剧目生产与文化管理中要注重模式的规范制定,形成生产与经营的统一体。在拓展传播渠道上要立足都市文化,把握女性群体,开发更多演出场景。小剧场越剧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在当代人民群众的思想与审美观念中恣意生长。
许腾月[2](2020)在《小剧场京剧在都市年轻群体的传播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小剧场的演出形式在欧洲诞生后,经传播到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并被接受。在小剧场话剧的影响下,中国小剧场戏曲逐渐发展。自2000年北京京剧院出品的《马前泼水》以来,小剧场戏曲在实验性与探索性中不断发展创新,是有效的向年轻观众展示戏曲艺术的平台。小剧场戏曲以其自身小场地的优势,构成观众与演员创造独特的观演关系,增强演出互动性,帮助观众参与到表演中,更好的融入戏曲环境;演出时长短,要求演出浓缩艺术性,增强可看性;因其小成本,利于其结合时代思想不断探索实践。经实践证明,小剧场戏曲可以成为戏曲艺术在当代社会与年轻群体连接的有效渠道。为研究方便,本文将小剧场戏曲具体聚焦在小剧场京剧。本文分为四章,首先从近年小剧场京剧发展热潮现象引入研究,由小剧场京剧产生原因、特点、发展历程几方面探讨小剧场京剧历史和现状。然后从当代都市文化背景和年轻群体消费心理角度分析小剧场京剧可以实现吸引年轻受众群体的原因,并以《马前泼水》《惜娇》《碾玉观音》三个剧目为例,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来研究小剧场京剧对年轻群体的认知、心理态度和行为方面产生的影响。最后对照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从创新内容、树立品牌、营销渠道、艺术制作等方面提出小剧场京剧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王庆阳[3](2020)在《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研究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演出接受。无论就研究视角的选取还是时间范围的选择而言,涉足这个领域内的研究都比较少。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机遇与挑战。绪论部分厘清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相关研究概况,并对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述。第一章研究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本文将新世纪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划分为两个阶段。1、2000—2007年为第一阶段,借助新的平台——中国大学生戏剧节,逐步扩大接受面和影响力。同时,校园戏剧也走出象牙塔,尝试社会商演。本阶段,实验类校园戏剧与校园题材类校园戏剧最受人们的关注,但接受相对单一。2、2008年—2019年为第二阶段,走向广泛、多元和深入的接受新阶段。本阶段校园戏剧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了飞跃式地发展,其标志是中国校园戏剧节的成立和推广,校园戏剧的社会商演出现“现象级”作品,官方组织的校园戏剧巡演成为高校新的风景。本阶段,校园戏剧不再局限于实验类校园戏剧与校园题材类校园戏剧,经典、教育、娱乐等类型的校园戏剧也纷至沓来,好戏连台。第二章研究新世纪以来不同类型校园戏剧的接受。笔者按照校园戏剧的题材与风格,将之分类为实验类校园戏剧、经典类校园戏剧、教育类校园戏剧、原创类校园戏剧与娱乐类校园戏剧,依托于每一类校园戏剧中的现象级作品,分析其接受的情形,阐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旨在对不同类型的校园戏剧进行“深描”。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部分对校园戏剧的分类并不严密,部分类型之间可能有重叠和交叉,为的是突出特点,大体反映校园戏剧的概貌。第三章在前两章基础上概括新世纪校园戏剧受众的构成特点与审美心理。校园戏剧的受众除了大学生观众,也可以是专家学者与一般社会观众,但考虑到校园戏剧观演双方的文化层次与年龄特征,以大学生观众为主,其受众构成特征呈现为为小众化、年轻化、单纯化、多地域、不稳定以及见识广等特点。而大学生观众的审美心理因之也表现出叛逆化、求异性、多元化等特点,需要我们客观对待。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演出接受的考察,可以发现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创作和接受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结语部分对校园戏剧接受与时代语境、观众构成以及戏剧教育的关系进行反思。
李泽人[4](2020)在《河北大学京剧团考察与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是基于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观念与论文写作要求下撰写的论文。音乐事象是河北大学京剧团。河北大学京剧团是河北大学艺术社团中的一个传统文化团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大学还在天津时,就已有了工会京剧团。该京剧团在学校传承京剧文化方面至今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了。2008年,工会京剧团协助校艺术教育中心,一起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京剧团,即艺术教育中心京剧团。河北大学京剧团主要由校工会京剧团和艺术教育中心京剧团组成,另外还包括一些常来此一起活动的票友。该京剧团秉承“传承京剧国粹,振兴传统文化”的宗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独树一帜。自2018年5月以来,国家积极推进在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工作。以高校社团为基础平台,建立健全相关的内容,以形成传承基地的规模。目前离到2020年,在100所左右的高校中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目标还差20所左右。从该政策上看,一方面只要高校在所申报的传承项目上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便可申报,国家会根据相关的建设要求予以学校支持,各高校只要具有成为相关文化承传基地的基础与潜力,就会有申报成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已经申报成功的传承基地,建设成效明显会进一步支持,若成效不佳的需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到位的将实施退出机制。该政策对各高校都是公平的。河北大学京剧团在各社团中表现较为突出,且属于传统文化。在此方面还有武术团等,但笔者接触最多的是京剧团,并且对这种及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兴趣,所以选择京剧团进行考察研究。笔者从京剧团的发展、组织等多方面情况进行了考察研究,对其在京剧艺术形式的表现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述,对该社团演出、比赛等实践活动进行了客观的阐述。并且对其产生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探究,揭示了河北大学京剧团对成员们所产生的作用,论述了京剧团对校园文化建设、对传承京剧文化等方面的意义。最后,笔者对京剧团也提出了发展建议。通过此项考察研究,笔者旨在呼吁社团、学校以及更多的人,对弘扬京剧文化引起更多的重视。希望学校能够加大对传统文化项目的投入,时刻做好准备,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使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杨睿奕[5](2020)在《富平县阿宫腔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陕西关中一带作为地方文化优秀的矿产资源区,拥有形式多样的民俗曲艺文化,阿宫腔作为陕西关中的民俗曲艺文化之一,又名“窝工腔”、“遏工腔”或“遏宫腔”,1960年正式更名为“阿宫腔”。历来流传于关中平原的泾阳、三原、耀县、铜川和富平一带,兴起于富平县。并于2006年6月,阿宫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传统地方曲艺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其中阿宫腔面临的威胁尤为突出。作为陕西省地方剧种之一,阿宫腔的发展和存在的方式对其他地方剧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以田野调查、实际追踪为基础,运用三重证据法,即文献、文物和田野调查的材料相互参证,从戏曲史学,民俗音乐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对阿宫腔的历史源流、班社艺人、艺术特征、剧本剧目以及剧种的生存现状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研究。作为梆子声腔系统之一的阿宫腔,由于受到日渐壮大的秦腔影响,而逐步“秦腔化”。其中,早期皮影的表演形式随着1958年戏曲的创新而发生了变迁,皮影艺术因自身的局限性,在阿宫腔登上大舞台后,逐步退出了阿宫腔的表演。同时,在发展和流布的过程中,由于灾荒,阿宫腔随着流散艺人从礼泉传至富平。后又因为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所导致的灾荒升级,使得阿宫腔仅留下富平的段天焕一脉进行传承。通过对明清时期和建国前、后阿宫腔的班社艺人进行梳理,使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班社艺人们重现光彩,也使阿宫腔的艺术特征更加清晰。常与秦腔、碗碗腔以及弦板腔等曲艺文化一起在关中地区流动演出的阿宫腔,因为常有艺人间相互调班的情况,所以产生了与其他戏曲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可能。唱腔上,旦角和小生真假声相结合,吐字用真声、拖腔用假声等等一系列唱法,与碗碗腔同类角色的演唱方式和表现婉转优雅的饶舌唱法十分相似。须生、净角和老旦等角色皆用真声的唱法与秦腔的同类角色相似,都是通过多元、激越的腔调来表达莽莽苍老的气概和慷慨激昂的悲切之情。这些同中有异之处,也让阿宫腔产生了比之秦腔以优雅细腻见长,比之碗碗腔以慷慨激昂为优,虽然风格和韵味独特,情调却十分统一的艺术特征。作为一个地方剧种,阿宫腔三百余本繁多的剧本剧目具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但由于早期艺人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老艺人一旦谢世,又后继无人的话,剧目基本就会失传。虽然建国后的阿宫腔工作者创作了一批符合时代特色、根植于群众的优秀曲艺作品,但是古老剧目的失传,对于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曲艺文化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市场竞争本身对文化产生的冲击导致了地方曲艺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威胁,阿宫腔的传承和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
魏巍[6](2020)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沪剧(1949~1976)》文中研究说明沪剧作为上海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从清代中期到民国期间,大致经历了从民间小调到花鼓戏、滩簧、申曲和沪剧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沪剧以演出“西装旗袍戏”而闻名上海滩。西装旗袍戏以表现现代都市生活为主要内容,部分剧目是由时事新闻和外国电影改编而来,因此深受上海市民的欢迎。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沪剧同其他戏曲一道参与了由政府发起的“戏曲改造”运动。国家通过“戏改”的实施以及社会运动的发起,对沪剧生态进行整顿,沪剧剧团和艺人对此积极回应。在过渡时期,政府对剧场、影院的改造极大地改变了戏曲演出市场,上海戏曲界出现危机。在危机中,民间剧团纷纷加入国营,从而确立了剧团的国营体制。自1957年初至1958年夏,在经历了剧团交区、县管理和整顿清理中小剧团以及成立戏曲学校等一系列措施后,沪剧剧团和艺人的整体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之后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发起,剧团参加“六边”活动,艺人观念得以重塑,同时剧团群众创作了大量质量低下的业余作品。在工厂和农村地区,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发展后,进入到“浮夸风”阶段,并出现了生产与宣传之间的矛盾。在调整时期,沪剧演出剧目和艺人观念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复,群众业余活动演出和生产之间的矛盾得到较好解决,但整体依然具有贴近政治、反映现实和不平衡性的发展特征。在1963年、1964年“两个文艺批示”发出后,文艺政策较前期斗争气氛明显加强。在文艺大批判下,沪剧积极演出现代戏,同时组成小分队下乡、下厂演出,江青选中沪剧《芦荡火种》和《红灯记》推出了革命样板戏,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在文革前期,沪剧剧团、艺人、演出活动受到“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冲击,演出停止、剧团撤销、艺人受到批判,红卫兵运动兴起。在文革后期,由余下的专业剧团人员和业余创作力量一起创作演出的少数沪剧小戏,成为这一时期沪剧演出的主体。
黄建华[7](2019)在《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文中提出台湾京剧从1948年至2018年间的发展,历经多次转变,充满不同发展时期的时代印记。这相关发展现象及其动力机制,既有内在的需求,也有外在影响。总体而言,这七十年间台湾京剧的发展,尝试并经历了古今合流和中西合流,还有京崑合流,由此建构了台湾现代京剧发展的基本脉络。1948年前台湾的京剧,混杂了不少地方戏元素,发展并不显着。随着台湾政府意识形态的需求,以及很多来台军人需要休闲娱乐,军中京剧剧团一时便如雨後春笋,扩枝散叶,对台湾京剧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至1980年代中後期,这些军中京剧团发展逐渐脱离现代社会思潮,於是,台湾京剧究竟将何去何从的问题被强烈地提出来了,不久便孕育了台湾京剧的改革:传统京剧逐渐被现代京剧所取代。从1990年代中後期开始,台湾京剧不仅尝试古今合流、中西合流,还注意京崑合流。这些带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发展,迄今为止已有二十多年,构成了当代台湾京剧的基本格局及未来发展基础。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论,共有六章,分别梳理并研究探讨了如下基本内容:1948年後的台湾政社艺文环境;来台艺人与京剧团的发展,不仅有三大民间京剧团,更有以历史悠久四大军剧团为主体的公办专业京剧团;1980年代後,京剧在台湾传承发展与时代思潮、市场需要的互动,尤其是京剧广电传播反映市场机制对京剧曲艺变化的影响;台湾三军京剧教育、民间京剧教育和高等教育学院三大方面对京剧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深刻影响;台湾京剧在艺术美学方面努力於古今合流、中西合流和京崑合流所带来的传承与发展效果。感於现代京剧在台湾普遍受到观众喜爱,全文在回顾其发展历史各阶段特色基础上,着眼於研究新京剧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并对未来展望提出了期盼与省思。
刘晓会[8](2019)在《临汾市眉户剧团生存现状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临汾市眉户剧团成立于1952年,自建团以来,长期活跃在晋南大地,扎根乡村、走进基层、贴近群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临汾市眉户剧团近十年生存现状为研究对象,调查剧团生存发展、成员构成、演出剧目、演出情况,分析剧团发展的优劣形势,继而提出发展策略。临汾市眉户剧团发端于荣河县,是一个由眉户爱好者组织的民间文艺团体,后辗转隶属于晋南各县市,多次更名的同时,发展为地方文化部门支持的国营剧团。1985年,临汾市眉户剧团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合同承包经济责任制,此后,剧团开始转亏为盈,发展也逐渐走出晋南,走向全国。2011年,剧团成立临汾市眉户剧研究中心,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剧团努力实现自身转型发展,自主排演剧目,拓宽演出市场,迈向更高一层发展空间。临汾市眉户剧团成员由演员、乐队、后勤行政三部分构成。演员行当较为齐全,老中青三代争奇斗艳,乐队成员各有千秋,后勤行政人数虽少,却为剧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剧团成员籍贯大都为临汾、运城两地,演员和乐队成员来自临运两地艺校及周边剧团,演出收入为基本工资加演出补贴。同时也存在一定困境,如编导舞美人才缺乏、男女比例不协调、收入差距明显和成员流动频繁等问题。目前,临汾市眉户剧团每年常演剧目数量约为20个,其中大型剧目约为10本,小型剧目约为8个。剧团奉行“两条腿”走路,演出剧目兼演古装戏与现代戏,表现内容一般为家庭伦理、反腐倡廉和历史故事等。这些剧目有些是剧团自主原创排演的,有些是移植改编自其他剧种,同时一些优秀剧目也被其他剧团所移植。临汾市眉户剧团演出范围集中在临汾、运城两地和河南三门峡一带,演出时间集中在春秋两季。演出类型有民间自然形成的带有民俗性质的商业性演出,有政府为宣传戏曲、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政策性演出,也有为促进不同剧种剧团间交流、发展的交流类演出。演出生活和演出收入真实反映了剧团生活和生存现状。但是,近年来眉户剧团发展并不顺利,外有戏曲市场萎缩、观众锐减和剧团竞争激烈的忧患,内有专业人才缺乏和精品剧目少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剧团应借助政策优势,树立品牌效应,借助互联网优势,实现自身发展。同时,政府应引导戏曲市场良性发展,建设戏曲生态机制,通过戏曲专业进校园等方式推动戏曲更好发展。总之,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整理和研究剧团生存发展、人员构成、演出剧目和演出情况,借助SWOT分析法,为剧团提出较为明确的发展建议,为地方戏曲的保护和发展贡献微薄之力,也为地方文化部门提供一定参考。
唐小芳[9](2019)在《山东地方戏曲五音戏的传播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音戏作为山东传统戏曲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曾以鲁中地区为核心,呈西路、中路、北路漫延发展,山东部分地方戏曲或以五音戏为前身,或深受五音戏影响。2006年五音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五音戏分布在淄博以及济南部分地区。其中淄博地区以政府主导扶持为主,以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为主体,开展传承、创作与表演传播工作;在济南等地区,则以民间剧团演出为主。官方机构与民间团体两者有着不同的艺术传播与管理方式,同时在表演艺术风格上也因此呈现出不同风格。本文针对两者的传播状况差异,并借鉴河南豫剧的艺术传播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对山东地方戏曲五音戏的传播状况进行总结与分析。目前国内针对五音戏所呈现的研究成果,多是侧重于对其艺术特色、音乐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对五音戏传播方式、传播策略等方面的探究相对不足。本文在详细了解五音戏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官方剧院与民间演出团体进行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比照研究,同时以河南豫剧的艺术传播整体策略的案例读解、横向对比方式,对山东地方戏曲五音戏传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探讨符合山东五音戏的传播规律与发展策略。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对五音戏演变的四个历史时期进行梳理,展现不同阶段五音戏的传播状况。第二章将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作为五音戏传播的官方样本,对其传播主体、传播剧目内容、传播推广媒介等方面进行综合探究,展现官方传播主体在剧目选择、媒介运用等方面出现的阻碍五音戏开展戏曲艺术传播的因素。同时选取青野村五音戏剧团作为五音戏传播的民间样本,对其传播主体、传播剧目内容等生存现状进行梳理,形成官方与民间五音戏传播主体的对比意识。第三章针对山东省内五音戏的传播现状进行整体梳理,进一步呈现其在传承人培养、传播内容定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选取国内地方戏曲剧种中传播推广较成熟的豫剧作为范例,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等方面入手,展现河南豫剧对山东五音戏艺术传播定位与策略的启示。第五章针对五音戏的传播困境,从政府扶持、人才培养、传播内容等方面提出突破性的建议。
张艳琴[10](2014)在《山西戏曲市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戏曲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短暂的繁荣,进入了危机时期。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山西戏曲又逐渐受到官方重视,渐有抬头趋势。但真实的山西戏曲到底如何?从戏曲进入危机时期开始,许多专家学者就在不断探索,但鲜有人从戏曲市场的角度研究。本文打破以往只研究剧种剧团等供方市场而忽视了戏曲需求方的研究缺陷,从供需双方的发展变化着手,进而研究山西戏曲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迁,得出一些山西戏曲的发展规律。文章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在田野调查和具体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论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首先,在梳理了山西戏曲市场的历史流变和分析了其在新时期以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文章从第二章开始,对山西戏曲市场之构成生产方(剧团)、经营场所(剧场)、消费者(观众)三方面进行研究。梳理了建国以来山西戏曲剧团的体制变迁、数量变化和区域分布,并通过详实的数据统计,看到了省级剧团和市级剧团的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五分之一,他们的总收入却占整个收入的五分之三;县级剧团和民营剧团的演出场次占总演出的五分之四,他们的总收入仅占五分之二。这几类剧团在市场上呈现出演出场次和总收入不成正比的现象。剧场是同时实现戏曲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场所,体现了戏曲市场的交易性特征。山西省的戏曲演出场所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用于传统神庙祭祀演出的乡村舞台,他们洒落于山西各个乡镇农村,在戏曲的经营场所中占据主要地位,体现了戏曲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集体性购买特征;第二种是近代城市兴起之后,出现的茶园、戏院进而发展成为建国后的室内剧场,作为最能体现戏曲商业交易的场所,如今却不能很好的体现其买票消费看戏的交易特征;第三种是一些为举办堂会演出所搭建的临时演出场所。在对观众的考察中,文章基于对“普通观众群”、“大学生”以及“戏迷观众”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山西戏曲市场中的消费者年龄偏大,但不缺乏年轻观众群体。他们可以接受低价戏票的购买方式,但市场上提供给他们观看演出的机会有限,传统的乡村舞台和新兴的网络是他们观看戏曲的主要渠道。大学生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未来的戏曲观众,但调查结果显示出这部分潜在的观众群体接触戏曲的机会很少,戏曲未来的消费观众存在威胁。当然,他们对戏曲的审美趋向也在调查中显现出来,这要求剧团如果要以观众为服务对象的话,就势必要调整包括演员和编剧在内的整个生产计划。戏曲市场的运作和演出业态类型体现了戏曲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性,文章以剧团为中心,考察剧团与演员、编剧、经纪人等市场要素的关系,进而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剧团与演员和编剧从建国后的捆绑关系逐渐向松散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受市场配置的倾向。至目前,剧本买卖市场已然形成。同时文章探索了戏曲经纪人的来源,分析了山西当代戏曲经纪人的类别,以及他们对山西戏曲市场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我们将山西戏曲市场的演出业态分为政府市场、民间市场以及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三种市场类型,并详细论述的他们的演出内容、发展变迁和特征。尤其在分析庙会演出时,文章选取了上党地区的戏曲演出、临汾蒲剧团2012年的演出和晋祠庙会演剧的发展变迁来立体式呈现山西民间庙会演出的变化,得出了目前虽然民间庙会仍是山西戏曲演出业态的主要内容,但呈现出缩水的态势。同时其购买特征体现出集体性或者纯粹的个人购买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戏曲在外部环境上面临着许多新兴艺术元素的竞争,内部由于管理机制上的改革,也出现了演员之间、剧团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态势引发了戏曲市场的巨大变化,其竞争的结果是市场在戏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也导致了从业人员和观众人数的减少。在前文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出了山西戏曲市场具有如下特点:大、小剧种的演出市场不平衡;演出市场呈现出地域上的不平衡;当前的戏曲市场仍以庙会演出为主,同时向多元化的演出原因发展,但演出市场在逐步缩小;剧团的演出市场层次较为清晰,呈现垄断竞争状态;新世纪以来,山西戏曲市场呈现复苏趋势,但同时也越来越小众化的发展特点。文章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内因方面得出了戏曲艺术行业在其他生产领域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的大环境中,其还是原始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既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也不能进行集约式生产,这就决定了其单位产品内包含的价值永远不可能改变,唯一改变的只能是戏价的必然升高,这一方面对消费人群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要求政府拨款填补资金空缺,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剧团脱离政府补贴而完全走向市场是不可能的。当然,农村戏曲市场受购买力的限制,市场上将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竞争局面。外因方面主要受到文革、文化体制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山西煤矿资源整合、城中村改造、农业税费改革以及政治环境等政策性的措施影响。同时还受到大众传媒、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等非政策因素的影响。文章在最后,运用SWOT【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分析山西戏曲市场所拥有的戏曲资源和演出生态优势。生产力水平薄弱、剧团内部机制不灵活、民营剧团品牌意识薄弱、财政资助方式的老化、经纪人制度落后、戏曲观众逐年下降等是山西戏曲市场发展的劣势。同时山西戏曲市场也拥有文化体制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山西实施发展文化强省以及现代网络媒体的发展机遇。但在这机遇面前我们仍不能忽视其激烈的竞争环境。面对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结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结束(论文提纲范文)
(1)小剧场越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取本课题的缘起与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评析 |
三、重点、难点与预期的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剧场越剧的源起与发展 |
第一节 :创作背景 |
一、小剧场戏剧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
二、从小剧场话剧到小剧场越剧 |
第二节 :草创阶段(2004年—2015年) |
第三节 :兴起阶段(2016年—至今) |
第二章 :小剧场越剧剧本创作特点 |
第一节 :题材内容与立意呈现多元 |
一、经典剧目为小剧场越剧发展提供养分 |
二、为“才子佳人”范式提供全新注解 |
三、悲剧性凸显 |
四、植根民族品德 |
五、影视作品的再命题 |
第二节 :叙事结构灵活多样 |
一、解构与重组的多线叙事 |
二、在删繁就简中以小见大 |
第三节 :西剧中演的民族化移植 |
一、故事背景的民族化改造 |
二、人物角色的民族化重塑 |
三、内涵意蕴的民族化抒写 |
第三章 :小剧场越剧导表演创作特点 |
第一节 :导演——写实与写意的辩证统一 |
一、话剧导演的思维借鉴 |
二、与多元艺术协调融合 |
三、舞美与灯光贴合剧种特色 |
第二节 :表演——体验与表现的深度融合 |
一、观演关系的近距离 |
二、布莱希特的间离运用 |
三、恰当的程式化与生活化 |
第四章 :小剧场越剧的发展策略 |
第一节 :发展小剧场越剧剧本创作的方法 |
一、既要符合正常逻辑又要注重细节描摹 |
二、既要拔高剧作立意又要开发原创题材 |
第二节 :小剧场越剧生产管理模式的规范制定——以上海越剧院为例 |
第三节 :小剧场越剧传播渠道的积极拓展 |
一、立足都市文化 |
二、把握女性群体 |
三、开发小剧场更多的演出场景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小剧场越剧剧目一览 |
附录 B:小剧场越剧相关采访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小剧场京剧在都市年轻群体的传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小剧场风潮热 |
(二)戏曲当代传播状态 |
二、问题提出 |
第一章 小剧场京剧发展状态分析 |
第一节 小剧场京剧定义 |
第二节 小剧场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
一、小剧场京剧的产生 |
二、小剧场京剧的特点 |
三、小剧场京剧发展中经历的变化 |
第二章 小剧场京剧在都市年轻受众群体中的传播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当代都市年轻群体消费心理研究 |
一、社会背景 |
二、都市状态与都市文化 |
三、都市背景中年轻群体消费心理 |
第二节 都市年轻群体对小剧场的认知状态问卷调查 |
第三节 小剧场京剧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效果分析 |
一、微观传播效果 |
二、宏观传播效果 |
第四节 小剧场京剧传播效果案例分析 |
一、《马前泼水》的观念突破 |
二、《惜娇》的情感共鸣 |
三、《碾玉观音》从话本小说到小剧场京剧 |
第三章 小剧场京剧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效果提升策略 |
第一节 创新内容与形式,创立全新观演关系 |
一、创新内容 |
二、营造体验互动的观演关系 |
三、尝试跨界转化 |
四、打造空间冲击力 |
第二节 有效拉近小剧场京剧与年轻群体距离 |
一、环境建设 |
二、研究都市年轻群体艺术消费心理趋向 |
第三节 创新营销方式,拓展小剧场京剧市场 |
一、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实现多样化营销手段 |
二、创新营销方式,树立品牌意识 |
三、培养小剧场京剧的意见领袖 |
四、创新项目制作方式 |
五、稳定资金来源 |
第四节 拓展小剧场京剧传播渠道与方式 |
一、丰富平台展示 |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投放广告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3)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 |
第一节: (2000—2007)借助新平台,逐步扩大接受面和影响力 |
第二节: (2008—2019)走向广泛、多元和深入的接受新阶段 |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不同类型校园戏剧的接受 |
第一节 实验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
第二节 经典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
第三节 教育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
第四节 原创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
第五节 娱乐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观众的构成特点和审美心理 |
第一节 校园戏剧观众的构成特点 |
第二节 校园戏剧观众的审美心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新世纪以来国内校园戏剧的演出报道 |
附录二: 新世纪以来部分校园戏剧剧目展示 |
附录三: 扬州大学校园戏剧现状的问卷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河北大学京剧团考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过程 |
1.6.1 考察信息搜集阶段 |
1.6.2 考察手记撰写阶段 |
1.6.3 逻辑设计与分析统计整理阶段 |
第二章 河北大学京剧团基本情况分析与探究 |
2.1 历史沿革探究 |
2.2 成员基本信息与参与情况探究 |
2.2.1 京剧表演人员 |
2.2.2 京剧乐队人员 |
2.3 组织运作情况探究 |
2.3.1 行政管理 |
2.3.2 艺术管理 |
2.3.3 京剧团的经济情况 |
第三章 京剧艺术形式的选用情况探究 |
3.1 流派风格选用情况探究 |
3.1.1 旦行 |
3.1.2 生行 |
3.1.3 净行与丑行 |
3.2 行当与剧目情况探究 |
3.2.1 旦行剧目选用 |
3.2.2 生行剧目选用 |
3.2.3 净行与丑行剧目选用 |
3.3 京剧音乐的情况探究 |
3.3.1 声乐 |
3.3.2 器乐 |
3.4 京剧表演的情况探究 |
3.5 京剧舞台美术的情况探究 |
3.5.1 化妆 |
3.5.2 服装道具 |
第四章 京剧团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情况探究 |
4.1 校内活动情况探究 |
4.1.1 京剧团的日常学习与测评 |
4.1.2 参与学校迎新生演出 |
4.1.3 京剧团毕业季专场演出 |
4.1.4 京剧团迎新春专场演出 |
4.1.5 京剧团其他主题类型的专场演出 |
4.2 校外活动情况探究 |
第五章 京剧团的作用与发展建议 |
5.1 京剧团对成员的主要作用 |
5.1.1 传播京剧知识与提升艺术修养 |
5.1.2 开拓人际与增强交流 |
5.1.3 调节身心与消遣娱乐 |
5.2 京剧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
5.3 京剧团对京剧文化传承的作用 |
5.4 发展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富平县阿宫腔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阿宫腔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阿宫腔剧种考源 |
第一节 阿宫腔的起源发展 |
一、1959年之前阿宫腔所用戏名 |
二、阿宫腔和曲牌体的关系 |
三、阿宫腔与秦腔的异同 |
第二节 “一戏多样”:阿宫腔表演形式的变迁 |
一、1959年之前皮影的表演形式 |
二、1959年之后的舞台表演形式 |
第三节 阿宫腔的发展和流布 |
一、阿宫腔的发源地 |
二、灾荒对戏曲传播的影响 |
第四节 阿宫腔从皮影到舞台形式的演变过程 |
第二章 阿宫腔班社艺人 |
第一节 阿宫腔班社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班社 |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班社(剧团) |
第二节 阿宫腔艺人 |
一、新中国成立前代表性艺人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代表性艺人 |
第三章 阿宫腔的艺术特征 |
第一节 阿宫腔的舞台美术 |
一、阿宫腔皮影形态的舞台美术 |
二、阿宫腔大舞台形态的舞台美术 |
第二节 阿宫腔的音乐特色 |
一、阿宫腔皮影时期的音乐特色 |
二、阿宫腔大舞台时期的音乐特色 |
第三节 阿宫腔的表演艺术 |
一、阿宫腔皮影形式的表演艺术 |
二、阿宫腔大舞台形式的表演艺术 |
第四章 阿宫腔的剧本剧目 |
第一节 皮影剧目 |
一、《猪八戒入洞房》 |
第二节 改编移植剧目 |
一、《王魁负义》 |
二、《青天女巡按》 |
第三节 现代剧目 |
一、《红梢林》 |
第五章 阿宫腔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
第一节 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二节 发展可行性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阿宫腔历史剧《青天女巡按》演出稿 |
二、阿宫腔折子戏《白蛇传·断桥》剧本 |
三、阿宫腔折子戏《白蛇传·游湖》剧本 |
四、阿宫腔古典剧《王魁负义》剧本 |
五、阿宫腔古典剧《王魁负义》演出服饰 |
六、阿宫腔古典剧《王魁负义》曲谱 |
七、阿宫腔打击乐《十样景》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沪剧(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沪剧剧团的国营运动(1949-1956) |
第一节 沪剧的“戏曲改造” |
一、“戏改”的背景 |
二、“戏改”下的沪剧生态 |
三、“戏改”中的沪剧演出 |
第二节 剧团国营体制的确立 |
一、剧场改制前的沪剧 |
二、戏曲危机中的国营 |
小结 |
第二章 群众路线下的沪剧(1957-1963) |
第一节 文艺政策摇摆中的沪剧 |
一、沪剧剧团的交区管理与整顿 |
二、沪剧艺人观念的重塑 |
三、政策摇摆中的剧目 |
第二节 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中的沪剧 |
一、业余沪剧活动的发展概况 |
二、业余沪剧活动的特征 |
小结 |
第三章 走向样板戏的沪剧(1963-1976) |
第一节 文革前的沪剧 |
一、文艺大批判下的沪剧演出 |
二、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 |
第二节 文革中的沪剧 |
一、“文艺黑线专政论”下的剧团和艺人 |
二、样板戏时期的沪剧演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
一、台海两岸京剧艺术与教育推广 |
二、检视当代京剧艺术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
三、再探台湾跨文化剧场的流动与现象 |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 |
一、台湾演剧生态与京剧发展现状 |
二、台湾京剧表演与舞台实践 |
三、台湾京剧教育传承与创新 |
四、跨文化台湾戏曲的发展现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 |
第四节 章节大纲 |
第二章 1948年後的台湾政社艺文环境 |
第一节 相对紧张的文化氛围 |
一、政局环境 |
二、政策与奖励制度 |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
一、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 |
二、剧本审查,少年国剧欣赏 |
第三节 地方意识抬头 |
一、政治社会环境 |
二、文化建设政策 |
第四节 两岸开放与台湾文化发展 |
一、开放交流的推动 |
二、地方的积极坚持 |
第三章 1948年後台湾京剧的传承起步 |
第一节 初期来台艺人与剧团 |
一、初期来台的京剧艺人 |
二、1948年後京剧活动 |
第二节 三大民间京剧团 |
一、剧团的脉络 |
二、活动情况 |
第三节 顾剧团结束後的京剧活动 |
一、演艺活动与整编 |
二、海派京剧——麒麟厅 |
小结 |
第四章 公办专业京剧团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四大历史悠久军剧团 |
一、大鹏国剧队 |
二、海光国剧队 |
三、陆光国剧队 |
四、明驼国剧队 |
第二节 历时较短的军剧团 |
一、大宛国剧队 |
二、龙吟国剧队 |
三、干城国剧队 |
第三节 军剧团主要目的任务 |
一、劳军戏演出 |
二、藉由竞赛传递政治讯息 |
第四节 学校附属的京剧团 |
一、国光剧团 |
二、台湾京崑剧团 |
小结 |
第五章 1980年代後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时代思潮与市场需要 |
一、新剧团与京剧现代化 |
二、「京剧改革」论争 |
三、京剧演出活动 |
第二节 广电传播与市场机制 |
一、京剧与广播电台 |
二、戏曲现代传播之再发挥 |
第三节 面对时代改变的京剧之变化 |
一、剧本内容之变化 |
二、演出制作层次之提昇 |
三、演出风格之多样化 |
小结 |
第六章 京剧教育及人才培养发展与变迁 |
第一节 三军京剧教育学校 |
一、(空军)大鹏戏剧实验学校 |
二、(陆军)陆光戏剧实验学校 |
三、(海军)海光戏剧实验学校 |
第二节 军团及艺工总队京剧教育机构 |
一、大宛国剧训练班 |
二、国光艺术戏剧学校 |
第三节 民间京剧教育机构 |
一、少年国剧欣赏会 |
二、大专青年国剧研习会 |
三、剧本五年计画暨教育课程制定标准 |
四、复兴国剧特刊 |
五、创办「金龙奖」竞赛 |
六、首度引进大陆师资交流 |
七、两岸六校京剧联演 |
第四节 高等教育学院 |
一、中国文化大学 |
二、台湾戏曲学院 |
三、台湾艺术大学 |
小结 |
第七章 京剧新美学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政策解禁下的交流与发展 |
一、两岸开放交流带来的发展动力 |
二、台湾京剧面向大陆和世界的新变化 |
第二节 京崑合流——多元融合 |
一、京崑腔体融合——李宝春 |
二、崑生改行京剧——温宇航 |
三、蓬瀛五弄——曾永义、周秦 |
第三节 中西合流——走向国际 |
一、与西方经典对话——吴兴国 |
二、听觉演员邂逅视觉导演——魏海敏、罗伯·威尔森 |
三、全能剧场——高行健 |
四、小结: 兼谈环境剧场 |
第四节 古今合流——继往开来 |
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一、台湾演剧生态与京剧发展现象 |
二、台湾京剧艺术与教育推广 |
三、台湾京剧表演与舞台实践 |
四、当代台湾戏曲发展的跨界与创新 |
参考书目(按年份排序) |
附录一: 国军文艺金像奖历届京剧竞赛表 |
附录二: 台湾京剧发展年表 |
附录三: 台湾出版之京剧论述书籍 |
附录四: 1982年~2018年台湾京剧硕博士论文 |
(8)临汾市眉户剧团生存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临汾市眉户剧团的生存发展 |
第一节 发展历程 |
一、曲折中发展(1952 年—1985 年) |
二、改革中奋进(1985 年—2011 年) |
三、转型中振兴(2011年—) |
第二节 生存环境 |
一、晋南的政治经济 |
二、晋南的历史文化 |
三、国家的文艺政策 |
第二章 临汾市眉户剧团的人员构成 |
第一节 演员情况 |
一、有编制的演员 |
二、合同聘用的演员 |
第二节 乐队成员 |
第三节 后勤和行政人员 |
第四节 剧团成员的来源与流动 |
第三章 临汾市眉户剧团的演出剧目 |
第一节 眉户剧团大型剧目 |
第二节 眉户剧团小型剧目 |
第三节 剧目分类与来源 |
一、剧目分类 |
二、剧目来源 |
第四章 临汾市眉户剧团的演出情况 |
第一节 演出范围和演出时间 |
一、演出范围 |
二、演出时间 |
第二节 演出类型 |
一、商业性演出 |
二、政策性演出 |
三、交流性演出 |
第三节 演出生活和演出合同 |
一、演出生活 |
二、演出合同 |
三、演出收入 |
第四节 观众构成和反应 |
一、祭神赛会与村镇观众 |
二、城市剧场和市民观众 |
三、戏曲进校园与年轻观众 |
第五章 临汾市眉户剧团的发展前景 |
第一节 对临汾市眉户剧团的SWOT分析 |
一、内部优势(S)因素 |
二、内部劣势(W)因素 |
三、外部机遇(O)因素 |
四、外部威胁(T)因素 |
第二节 临汾市眉户剧团的发展策略 |
一、借助相关政策,打造品牌效应 |
二、借助互联网优势,化劣为优 |
三、戏曲进校园与戏曲专业进校园 |
四、推进戏曲振兴战略,促进戏曲市场良性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临汾市眉户剧团大事记(2008—2018) |
附录二 :临汾市眉户艺术研究中心演出记录(2011-2017) |
附录三 :21世纪关于戏曲振兴的若干政策及内容 |
附录四 :眉户剧团文化年鉴数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山东地方戏曲五音戏的传播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原因及背景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及创新价值 |
第一章 五音戏的历史演变 |
一、秧歌腔和姑娘腔阶段(明清时期) |
二、肘鼓子和周姑子时期(清末民初) |
三、杂社时期(1927年—1937年) |
四、“五音戏”时期(1935年至今) |
第二章 代表性传播主体研究 |
第一节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
一、传播运营模式 |
二、传播主体现状 |
三、传播剧目类型及内容 |
四、传播推广媒介 |
第二节 青野村五音戏剧团 |
一、历史演变 |
二、传播现状 |
第三章 五音戏的传播困境 |
第一节 五音戏传播主体现状总结 |
第二节 五音戏的传播困境 |
一、缺乏针对性传播扶持措施 |
二、传承人培养的缺失 |
三、传播内容的错位定位 |
四、宣传推广媒介的偏向 |
第四章 豫剧的艺术传播现状及对五音戏的启示 |
第一节 豫剧的艺术传播现状 |
一、豫剧的传播运营模式 |
二、豫剧的人才选拔及考核模式 |
三、豫剧的宣传推广媒介 |
第二节 豫剧的艺术传播现状对五音戏的启示 |
第五章 对五音戏传播策略的思考 |
一、政府加大传播扶持力度 |
二、丰富五音戏的人才培养方式 |
三、明确并坚持五音戏的艺术特色 |
四、拓宽五音戏的传播推广渠道 |
结论 |
附录、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山西戏曲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山西戏曲市场背景概述 |
第一节 建国前山西戏曲市场的历史流变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戏曲的社会文化环境 |
一、改革开放的实行带来了宽松文化环境的重建 |
二、市场经济大环境 |
三、科技进步下的大众传媒环境 |
第三节 山西戏曲的资源概况 |
第二章 山西戏曲市场构成之剧团 |
第一节 山西戏曲剧团体制的形成 |
第二节 山西戏曲剧团的分布与数量变化 |
第三节 山西戏曲团体所占市场份额分析 |
一、省级剧团 |
二、市级剧团 |
三、县级剧团 |
四、民营剧团 |
五、小结 |
第三章 山西戏曲市场构成之演出场所 |
第一节 乡村舞台 |
第二节 室内剧场 |
一、建国之前的室内剧场 |
二、建国以后的室内剧场 |
三、现状 |
第四章 山西戏曲市场构成之消费者 |
第一节 对普通观众的调查 |
一、回收问卷结果统计 |
二、问卷分析 |
第二节 对大学生的调查 |
一、收回问卷结果统计 |
二、问卷分析 |
第三节 对戏迷的调查 |
一、调查地点及方式 |
二、回收问卷统计结果 |
三、问卷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山西戏曲市场的运作 |
第一节 剧团的内部运作 |
一、剧团内部构成 |
二、剧团的成本与收入 |
三、剧团与生产要素的关系 |
第二节 山西剧团的外部运作 |
一、剧团和编剧的关系 |
二、剧团与经纪人 |
第六章 山西戏曲市场的演出业态类型 |
第一节 政府市场 |
一、演出业态类型 |
二、山西戏曲政府市场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 |
第二节 民间市场 |
一、演出业态类型 |
二、民间戏曲的演出特点 |
三、发展变化 |
第三节 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演出市场 |
第七章 山西戏曲市场的竞争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戏曲市场的竞争态势 |
一、戏曲市场外部的竞争环境 |
二、戏曲行业内部之间的竞争 |
第二节 竞争的结果 |
一、从业人员的变化 |
二、观众的变化 |
第三节 山西戏曲市场与其他省市的戏曲演出市场之比较 |
一、山西戏曲市场活跃程度最高 |
二、山西戏曲市场经营较为落后 |
第八章 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特点与现状成因探析 |
第一节 发展特点 |
一、大、小剧种之间发展不平衡 |
二、地域发展不平衡 |
三、演出市场有所萎缩,演出原因向多元化发展 |
四、剧团的演出市场层次较为清晰,呈现垄断竞争状态 |
五、山西戏曲演出市场收益增加,但同时也越来越小众化 |
第二节 影响山西戏曲市场发展的因素 |
一、内因 |
二、外因 |
第九章 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前景 |
第一节 山西戏曲市场的 SWOT 分析 |
一、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优势(strengths) |
二、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劣势(weakness) |
三、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
四、山西戏曲市场面临的威胁(threats) |
第二节 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策略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剧种剧团概况表 |
附录B 剧团演出信息表 |
附录C 山西梅花奖演员情况表 |
附录D 山西省首届文博会文艺演出信息表 |
附录E 《退想斋日记》中的演剧情况表 |
附录F 百家戏苑栏目调查问卷(统计表) |
附录G 艺术院校戏曲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H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演出合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四、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结束(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剧场越剧研究[D]. 洪宸.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小剧场京剧在都市年轻群体的传播效果研究[D]. 许腾月. 中国戏曲学院, 2020(01)
- [3]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D]. 王庆阳. 扬州大学, 2020(06)
- [4]河北大学京剧团考察与研究[D]. 李泽人. 河北大学, 2020(08)
- [5]富平县阿宫腔调查与研究[D]. 杨睿奕.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沪剧(1949~1976)[D]. 魏巍.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D]. 黄建华. 苏州大学, 2019(08)
- [8]临汾市眉户剧团生存现状调查与研究[D]. 刘晓会.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山东地方戏曲五音戏的传播现状研究[D]. 唐小芳. 山东艺术学院, 2019(02)
- [10]山西戏曲市场研究[D]. 张艳琴.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