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轨接触轨玻璃钢防护罩系统研制

城轨接触轨玻璃钢防护罩系统研制

一、城市铁路接触轨玻璃钢防护罩系统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亮[1](2018)在《靴轨受流在线监测系统研究及在广州五号线的应用》文中认为靴轨受流系统已成为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首选受流模式,集电靴与接触轨的良好接触,是确保靴轨受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先决条件。靴轨系统的动态受流,往往伴随靴轨燃弧、异常磨损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靴轨关系匹配,而且劣化了地铁车辆的取流质量。本文借鉴弓网测试的相关技术和经验,开展靴轨受流系统的研制。靴轨系统的在线监测对于解释靴轨关系中的各种异常现象、探索靴轨受流与线路接触轨的状态规律、了解靴轨匹配性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靴轨受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提出靴轨在线监测的必要性,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研究靴轨受流系统接触理论,探求靴轨受流系统的关键参数和指标,重点介绍电接触理论及靴轨燃弧;2)研制以燃弧检测装置为核心的靴轨在线监测系统,包含靴轨燃弧、靴轨接触压力、靴轨电压电流、硬点检测等各个模块,并提出了各系统关键参量的评价指标;3)利用在线监测系统,对广州地铁五号线的实际运营线路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五号线靴轨系统的接触压力变化、燃弧现象,探索靴轨燃弧现象的产生规律及其特点。最后,基于靴轨燃弧、牵引电流、接触压力、速度及公里标等运行参数,融合多元检测信息综合评价靴轨动态关系,并提出有效改善靴轨受流质量的措施。通过对广州地铁五号线靴轨系统开展现场试验研究,探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靴轨受流系统相互作用规律,为靴轨受流系统的进一步推广和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张鹏飞[2](2018)在《接触轨膨胀接头结构分析及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城市轨道交通中钢铝复合接触轨供电线路日趋增多,膨胀接头在接触轨供电线路中起到机械连接、电气连接的作用,同时补偿供电线路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的伸缩量,是整个钢铝复合接触轨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装置。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供电轨系统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尤其是小限界、大载流的单轨交通模式,对膨胀接头的考验更为严格。本文主要针对单轨交通模式小限界、大载流的特点,展开膨胀接头结构及性能的研究,提供一套膨胀接头的解决方案。本文总结了钢铝复合接触轨的发展概况及国内外应用情况,并对国内外不同形式的膨胀接头进行了简要论述及分析,指出了接触轨膨胀接头对城市轨道交通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膨胀接头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主要参数,分析了不同膨胀接头的结构特点及性能。结合膨胀接头在线路中实际运营经验,深入分析了影响膨胀接头性能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对膨胀接头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研究分析现有膨胀接头的结构方案,提出了解决小限界、大载流的单轨交通模式膨胀接头设计方案,完成了样机的开发设计。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膨胀接头样机三围模型,通过SolidWorks Simulation有限元分析模块对整体样机及重要零件进行了静态应力与变形位移分析。对样机进行了有限元疲劳分析,获得了膨胀接头整体疲劳特性。完成了膨胀接头样机的生产制造与装配调试,归纳总结了膨胀接头组装与线路安装要点以及运营中的检查项目及故障处理方法。建立了膨胀接头性能测试系统,设计了较为苛刻的试验方案,对膨胀接头的滑动力、电阻、载流量、整体疲劳特性等主要性能进行了试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膨胀接头各项性能满足设计要求。最后结合产品调试及试验测试结果,对本文设计的膨胀接头性能与特点做出了客观评价。

杨珂[3](2017)在《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大都市正逐步演化成都市圈。为了解决交通问题,都市圈已经建立或规划了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骨架,但在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中仍然存在着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战略规划存在缺位问题,导致都市圈中各轨道交通系统功能定位模糊,运量等级层次划分不清晰。其二,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理论和方法的已有成果对于都市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不具有普适性,缺乏适应多样化客流出行需求的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交通方式划分方法。其三,都市圈各圈层用地性质、人口密度以及交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要求差别化的配置轨道交通系统,常用的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选择方法已不完全适用都市圈相关要求。其四,既有各层次轨道交通系统车辆基地的规划是分网规划,各层线网相互独立,造成了资源不必要的浪费。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线网是联合规划,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需要有满足线网检修资源共享的车辆基地规划选址方法。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研究框架,其中发展战略规划、客流预测和线网实施规划是目前的薄弱环节。发展战略规划奠定了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的基础方向,客流预测是规划的重要前提。在实施层面的线网实施规划中,制式选择和车辆基地规划选址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分析了国外三大典型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建议;提出了我国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战略规划的规划理念一—分层次规划理念和线网联合规划理念;给出了我国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及4个组成层次,研究了各层次轨道交通系统的相互关系和功能定位;最后以北京都市圈为例,运用上述理论研究了其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战略规划。(2)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划分方法。基于满足都市圈各圈层居民多样化出行需求的基本理念,从需求和供给匹配的角度,分析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局限性;针对传统的轨道交通客流划分Logit模型中效用值的片面性和不适用性问题,提出了改进的Logit模型,给出了求解算法,并以北京都市圈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3)基于熵值和集对分析的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选择方法。主要解决目前普遍采用的绝对评价分析方法,对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分析时缺乏发展的观点,在应用于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选择时,导致的不适用问题。通过对不同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关键技术特征综合比较和适应性分析,提出影响制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和使用嫡值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系数,提出了基于熵值和集对分析轨道交通制式选择方案比选方法,以广州都市圈为例对方法进行了验证。(4)基于线网检修资源共享的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车辆基地规划选址方法。提出我国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的车辆基地规划选址应考虑线网资源共享,给出了车辆基地规划目标,分析了选址决策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基于线网检修资源共享的双层规划选址模型,运用了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并以兰州都市圈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规划选址为例进行了验证。

李国富[4](2015)在《第三轨受流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摘要:受流器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从供电系统获取电能的部件,研究受流器运动状态及其与第三轨的接触状态是提高列车受流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建立了第三轨受流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探讨了不同因素对第三轨供电系统受流质量的影响。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了受流器模态分析,并计算了接触载荷作用下接触轨的弹性变形量,结果表明,受流器摆臂弹性变形对受流器—接触轨接触振动的影响较大,而接触轨的弹性变形影响较小。据此,仅考虑受流器摆臂的弹性变形,忽略包括接触轨在内其他结构的弹性变形(视为刚体),建立了第三轨受流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将该模型嵌入到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分析模型之中,同时以结合面分形接触理论定义受流器—接触轨之间的接触刚度,最终形成了可同时考虑走行轨与接触轨随机不平顺的第三轨受流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无锡地铁二号线的受流系统动力学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受流器滑靴质量、摆臂刚度、系统阻尼、车辆运行速度以及滑靴与接触轨的接触刚度5个因素对受流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并借鉴弓网受流质量的评价指标,使用接触力与滑靴垂向位移的平均值、最值、幅值以及标准差对第三轨受流系统受流质量进行评价。

朱晓春[5](2011)在《机床外观造型设计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控机床的发展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设计和制造业的水平。特别是在核心技术的竞争到了白热化阶段,机床的外观设计已经成为衡量其是否先进的重要标杆,而把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到机床的外观造型设计将成为一个制胜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机床的调研,得出制约机床外观造型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材料和工艺。钣金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原有机床的防护罩,但是其物理特性大大限制了机床的外观造型。另外,钢材是不可再生资源,使得数控机床的成本增高,其可续发展也受到限制。寻找新材料与新工艺成为机床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本文总结出现代机床外观造型的主要特征与不足;提出了新工艺、新材料在机床外观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机床外观造型不同模块的特征和功能的分析,创新地提出了一种用新技术组合的形式代替传统钣金件,使机床更加以人为本,具有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新体验;通过对玻璃钢、纤维板、工程塑料等新材料的对比研究,得出其在机床外观造型的优势,以及所带来的经济意义、美学意义与社会意义;根据人机工程学、美学、情感设计等,研究出一种不同材质与工艺最好的组合效果。以VMC850立式加工中心为实例,对其外观造型进行改进,并将玻璃钢、工程塑料、纤维板、透明陶瓷等材料创新地组合运用,从而验证了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于机床外观造型设计的可行性。

李丰学[6](2007)在《不锈钢/浸金属碳带电摩擦磨损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地下铁路是缓解当前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重要途径,现代的地铁车辆不断向高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受电靴/钢铝复合轨接触副的摩擦学行为需要进行研究。同时,随着铁路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和重载运输的发展,接触线/受电弓滑板接触摩擦副存在严重的磨损现象。因此开展带电摩擦磨损的研究对发展我国地下铁路及高速重载铁路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改造的销—盘式载流高速摩擦磨损试验机配备数据采集记录仪对两种摩擦副(不锈钢/铜基烧结合金材料和不锈钢/浸金属碳材料)进行带电摩擦磨损特性研究。在试验中记录了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变化,使用光学显微镜(OM)、显微硬度仪、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CLSM)及扫描电镜(GEM)及EDX能谱仪等对试样进行硬度和磨痕形貌的微观分析。研究了滑动速度、法向载荷及电流强度等试验参数对摩擦副带电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铜基烧结合金材料的磨损量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大,不锈钢/铜基烧结合金材料摩擦副的摩擦系数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大;不锈钢/铜基烧结合金材料摩擦副的磨损机理以粘着磨损、氧化磨损及磨粒磨损为主。2.浸金属碳材料的磨损量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大,不锈钢/浸金属碳材料摩擦副的摩擦系数随电流的增大而减小,并会逐渐趋近。v=60km/h时,浸金属碳材料磨损率随法向载荷增大而减小;v=80km/h时,浸金属碳材料的磨损率随法向载荷增大而增大。v=100km/h时,浸金属碳材料的磨损率在Fn=60N时最大,Fn=40、80N时相差不大。3.无电流时,不锈钢/浸金属碳材料摩擦副的磨损主要是磨粒磨损和轻微的粘着磨损;有电流时,不锈钢/浸金属碳材料摩擦副的磨损主要是是磨粒磨损、氧化磨损、粘着磨损和电弧烧蚀。4.浸金属碳材料与电流的正极相连接时,磨损量远小于接负极时,磨损表面氧化反应较接负极时大。5.在试验工况参数范围内,不锈钢试样有很好的耐磨性,磨损轻微。

张玉峰[7](2006)在《第三轨参数检测及评价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城轨交通供电方式多种多样,对于架空接触网来说,接触网的参数检测系统可以参照已有的检测系统方案。但是对于第三轨供电系统,其特点与架空接触网系统差异较大,目前尚无成型的检测系统方案。为适应城轨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轨参数检测系统就成为了一个迫切的课题。 本论文基于架空接触网参数检测技术,结合第三轨的特点,给出了第三轨相关参数的检测原理及方法,并设计了检测与评价系统的软硬件组成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使用了新型的光电、激光位移、激光雷达传感器进行检测;采用V/F转换作为模拟量采集方式,使信号检测独立进行和实现光纤传输,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间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进而简化了高低压模块间传输通道的隔离设计;数据处理系统和主机系统间的数据传输协议采用CAN总线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采用了多种硬件措施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使系统能够在强电场强磁场环境下可靠地运行;根据专家系统原理设计了评价系统软件,给出评价结果及维修参考。

于松伟[8](2004)在《我国地铁接触轨技术发展综述与研发建议》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接触轨系统的构成、技术特征和我国应用接触轨技术的概况。在直流1500V接触轨系统的“四大环节”研究中,建议重点对系统设计标准及产品制造标准进行研究;在系统设计标准的“四大关系”研究中,建议重点对1500V接触轨与人身安全防护的关系进行研究。在钢铝复合接触轨的国产化工作中,应重点解决好不锈钢带与铝型材的结合问题,以及不锈钢带的材质和外型表面平顺问题。

安庆升,丁传荣,梁钒[9](2003)在《城市铁路接触轨玻璃钢防护罩系统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详细介绍北京城市铁路接触轨防护罩系统结构设计、原材料选择、制造工艺、性能检测、质量控制方法。

孙京健,王朝阳,丁传荣[10](2003)在《北京城铁新型接触轨玻璃钢防护罩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叙述用于北京城市铁路、由拉挤玻璃钢防护罩和用以支撑防护罩的模压玻璃钢支架两部分组成的供电接触轨防护罩系统 ,介绍其结构特点、制造工艺、原材料选择、技术性能和质量控制方法

二、城市铁路接触轨玻璃钢防护罩系统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铁路接触轨玻璃钢防护罩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靴轨受流在线监测系统研究及在广州五号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靴轨受流系统
        1.2.1 接触轨
        1.2.2 集电靴
        1.2.3 受流方式
        1.2.4 断电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靴轨电接触特性及关键参数
    2.1 电接触理论分析
    2.2 靴轨电接触及燃弧
        2.2.1 靴轨静态电接触
        2.2.2 靴轨动态接触及靴轨燃弧的产生
        2.2.3 靴轨燃弧对地铁车辆的影响
    2.3 靴轨接触压力及硬点
        2.3.1 靴轨接触压力
        2.3.2 靴轨硬点
    2.4 靴轨磨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靴轨受流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3.1 靴轨受流在线监测系统组成
        3.1.1 集电靴电压检测模块
        3.1.2 集电靴电流检测模块
        3.1.3 靴轨燃弧状态检测模块
        3.1.4 靴轨接触压力检测模块
        3.1.5 靴轨硬点检测模块
        3.1.6 靴轨尺寸及状态检测模块
    3.2 靴轨受流在线监测的受流质量评价指标
        3.2.1 靴轨接触压力评价参数
        3.2.2 靴轨燃弧评价参数
        3.2.3 靴轨接触面温升评价参数
        3.2.4 靴轨硬点评价参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五号线靴轨受流质量研究
    4.1 靴轨受流质量评价参数
    4.2 五号线车辆概况及试验方案
        4.2.1 五号线车辆介绍
        4.2.2 试验方案简介
    4.3 广州地铁五号线靴轨在线监测数据分析
        4.3.1 靴轨接触压力特性分析
        4.3.2 靴轨燃弧统计分析
        4.3.3 靴轨间电压电流分析
        4.3.4 靴轨硬点统计分析
        4.3.5 靴轨受流质量综合分析
        4.3.6 集电靴碳滑板磨耗分析
        4.3.7 靴轨受流质量的改良措施
        4.3.8 靴轨受流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与推广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接触轨膨胀接头结构分析及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接触轨膨胀接头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膨胀接头工作原理与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1 膨胀接头工作原理
        2.1.1 膨胀接头设置原理
        2.1.2 膨胀接头工作原理
    2.2 膨胀接头的基本参数
        2.2.1 初始滑动力
        2.2.2 补偿量
        2.2.3 20℃过渡电阻
        2.2.4 载流温升
    2.3 膨胀接头性能影响因素
        2.3.1 滑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2.3.2 过渡电阻影响因素分析
        2.3.3 载流量影响因素分析
        2.3.4 使用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膨胀接头开发设计
    3.1 设计说明要求
    3.2 膨胀接头结构设计
        3.2.1 滚动轴承式结构
        3.2.2 弹簧式结构
        3.2.3 导杆式结构
        3.2.4 导杆与滑道结合式膨胀接头
    3.3 膨胀接头方案比选及确定
        3.3.1 滚动轴承式膨胀接头
        3.3.2 弹簧条式膨胀接头
        3.3.3 导杆式膨胀接头
        3.3.4 导杆与滑道结合式膨胀接头
        3.3.5 膨胀接头最优方案确定
    3.4 膨胀接头主要结构尺寸的确定
        3.4.1 膨胀接头背景及设计方案
        3.4.2 膨胀接头零部件结构设计
    3.5 膨胀接头生产工艺流程
        3.5.1 膨胀接头生产工艺分析
        3.5.2 膨胀接头生产工艺设计
        3.5.3 膨胀接头生产工艺流程
    3.6 膨胀接头运营中的检查及维护
        3.6.1 膨胀接头检查项目
        3.6.2 膨胀接头故障处理方法
    3.7 本章小结
4 膨胀接头理论计算与有限元分析
    4.1 膨胀接头理论计算
        4.1.1 膨胀接头载流量核算
    4.2 膨胀接头有限元分析
        4.2.1 有限元分析法概述
        4.2.2 有限元软件的选择
        4.2.3 制定分析方案
        4.2.4 膨胀接头有限元分析
        4.2.5 膨胀接头有限元分析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膨胀接头试验测试与分析
    5.1 膨胀接头试验项目
    5.2 膨胀接头试验设备及工作原理
        5.2.1 膨胀接头试验设备
        5.2.2 膨胀接头试验原理
    5.3 膨胀接头试验测试
        5.3.1 初始滑动力测试
        5.3.2 过渡电阻测试
        5.3.3 温升-机械强度
        5.3.4 疲劳试验
        5.3.5 往复开合试验
    5.4 测试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申请专利及发表论文

(3)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都市圈的快速发展
        1.1.2 我国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困局
        1.1.3 我国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
        1.1.4 我国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都市圈的相关理论研究
        1.2.2 轨道交通客流需求分析相关研究
        1.2.3 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选择的相关研究
        1.2.4 轨道交通系统车辆基地规划选址
        1.2.5 既有研究成果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研究框架
    2.1 规划研究总体框架
    2.2 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战略规划问题
        2.2.1 都市圈和轨道交通系统概念的界定
        2.2.2 轨道交通系统与都市圈发展相互关系分析
        2.2.3 轨道交通系统在都市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3 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客流预测问题
        2.3.1 轨道交通常用的预测理论和方法
        2.3.2 常用的预测方法分析
    2.4 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选择问题
    2.5 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车辆基地规划选址问题
        2.5.1 车辆基地概述
        2.5.2 车辆基地分类
        2.5.3 车辆的检修制度
    2.6 本章小结
3 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战略规划
    3.1 国外典型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3.1.1 圈层划分与人口对比分析
        3.1.2 轨道交通线网特征对比
        3.1.3 发展模式分析
        3.1.4 国外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3.2 我国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战略规划
        3.2.1 发展战略规划理念
        3.2.2 发展战略规划目标
        3.2.3 我国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的特征及圈层关系
        3.2.4 各层次轨道交通功能定位
    3.3 北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战略规划案例
        3.3.1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3.3.2 北京城市交通圈层分析
        3.3.3 北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战略规划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层次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划分方法
    4.1 基于多层次都市圈轨道客流划分的改进Logit模型
        4.1.1 轨道交通系统客流需求预测四阶段模型
        4.1.2 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多样化的客流特征
        4.1.3 多层次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划分改进Logit模型
    4.2 北京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客流预测案例
        4.2.1 客流预测参数标定
        4.2.2 出行结构预测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熵值和集对分析的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选择方法
    5.1 各层次不同制式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特征及综合比较
        5.1.1 各层次不同制式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特征
        5.1.2 主要车型及关键技术特征综合比较
        5.1.3 技术特征的适用性分析
    5.2 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选择方案比选方法
        5.2.1 系统制式选择方案评价指标的选取
        5.2.2 基于熵值和集对分析的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选择方案比选
    5.3 广州都市圈轨道交通6号线系统制式选择案例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线网检修资源共享的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车辆基地规划选址方法
    6.1 国内外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车辆基地规划概况
    6.2 我国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车辆基地规划目标
    6.3 车辆基地规划选址决策
        6.3.1 选址决策目的
        6.3.2 影响因素
        6.3.3 车辆基地规划选址的相关费用
    6.4 基于线网检修资源共享的车辆基地双层规划选址模型
        6.4.1 选址原则和目标
        6.4.2 选址建模
        6.4.3 遗传算法求解双层规划模型
    6.5 兰州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车辆基地规划选址案例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第三轨受流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第三轨受流系统
        1.1.1 接触轨
        1.1.2 受流器
        1.1.3 第三轨受流系统问题研究现状
    1.2 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现状
        1.2.1 刚柔耦合动力学
        1.2.2 刚柔耦合动力学在轨道车辆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受流器—接触轨动、静态特性
    2.1 引言
    2.2 摆臂绝缘式受流器
        2.2.1 结构介绍
        2.2.2 受流器模态分析
    2.3 钢铝复合接触轨
        2.3.1 结构介绍
        2.3.2 重力、静态预载荷作用下接触轨变形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第三轨受流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3.1 引言
    3.2 建模策略
    3.3 受流器多刚体动力学模型
    3.4 受流器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3.4.1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基础理论
        3.4.2 受流器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3.5 基于ADAMS与ANSYS平台的仿真模型
        3.5.1 建模步骤
        3.5.2 受流器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3.5.3 第三轨受流系统动力学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受流器—接触轨振动特性试验
    4.1 引言
    4.2 试验设备
    4.3 传感器布置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第三轨受流系统动力学分析
    5.1 引言
    5.2 受流质量评价指标
    5.3 滑靴质量
    5.4 摆臂刚度
    5.5 系统阻尼
    5.6 车辆运行速度
    5.7 滑靴—接触轨接触刚度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机床外观造型设计新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2.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国外数控机床外观造型的发展概况
        1.3.2 国内数控机床外观造型的发展概况
        1.3.3 机床外观造型的发展趋势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新工艺新材料在机床外观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
    2.1 新工艺新材料在机床外观设计中的优势
        2.1.1 玻璃钢的性能与优势
        2.1.2 玻璃钢材料的工艺特征
        2.1.3 玻璃钢的缺点及在防护罩设计中的解决措施
        2.1.4 不锈钢的性能与优势
        2.1.5 工程塑料的性能与优势
        2.1.6 有机玻璃的性能与优势
        2.1.7 纤维板的性能与优势
        2.1.8 新型透明材料的性能与优势
    2.2 新工艺新材料在机床外观设计中的效益分析
        2.2.1 社会效益分析
        2.2.2 经济效益分析
        2.2.3 美学效益分析
第三章 机床防护结构研究
    3.1 机床防护布局研究
    3.2 机床外防护结构研究
        3.2.1 机床外防护的作用
        3.2.2 机床外防护的设计要求
        3.2.3 机床外防护的分类
        3.2.4 机床外防护的设计原则
    3.3 机床内防护结构研究
        3.3.1 导轨防护的方式
        3.3.2 机床内防护的设计要求
第四章 新材料新工艺在VMC850加工中心外观造型的应用设计实例
    4.1 加工中心的结构组成
        4.1.1 加工中心的基本构成
        4.1.2 加工中心的结构要求
    4.2 VMC850加工中心的结构特点
    4.3 VMC850加工中心外防护罩的材料性能、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4.4 VMC850加工中心外防护罩技术要求
    4.5 VMC850整体改进方案
        4.5.1 外防护罩原材料的选择
        4.5.2 观察窗材料的选择
        4.5.3 门把手与装饰带材料的选择
    4.6 有机元素与无机元素相结合的设计方法
    4.7 VMC850加工中心外观造型设计
        4.7.1 整体结构设计
        4.7.2 工艺要求
        4.7.3 色彩设计
    4.8 VMC850加工中心设计方案
        4.8.1 设计方案一
        4.8.2 设计方案二
        4.8.3 设计方案三
第五章 机床外观造型设计评价方法
    5.1 设计评价的意义
    5.2 多元模糊评价法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不锈钢/浸金属碳带电摩擦磨损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带电摩擦磨损概述
        1.1.1 供电系统发展简介
        1.1.2 受电弓/接触网简介
        1.1.3 第三轨系统简介
    1.2 带电摩擦磨损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电流对摩擦磨损的影响
        1.3.1 接触区的热量
        1.3.2 电弧烧蚀
        1.3.3 电流对摩擦副表层的影响
    1.4 材料摩擦磨损理论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模拟试验简介
    2.1 试验装置概述
        2.1.1 载流高速摩擦磨损试验机
        2.1.2 摩擦力矩信号的采集设备
        2.1.3 摩擦力矩标定与数据处理
        2.1.4 摩擦副磨损量的测量
        2.1.5 磨损表面分析
    2.2 试样的制备
第3章 两种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与比较
    3.1 试验参数的确定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电流对两种摩擦副摩擦系数的影响
        3.2.2 电流对两种摩擦材料磨损量的影响
    3.3 磨损机理
        3.3.1 不锈钢/铜基烧结合金材料摩擦副的磨损机理
        3.3.1 不锈钢/浸金属碳材料摩擦副的磨损机理
    3.4 小结
第4章 电流对摩擦副的摩擦特性的影响
    4.1 试验参数
    4.2 无电流时摩擦副的摩擦特性
        4.2.1 摩擦副摩擦系数随试验距离变化关系
        4.2.2 摩擦副摩擦系数随法向载荷变化关系
        4.2.3 浸金属碳材料磨损量随法向载荷变化关系
        4.2.4 浸金属碳材料磨损量随滑动距离变化关系
    4.3 有电流时摩擦副的摩擦特性
        4.3.1 电流强度I=10A,20A时摩擦副的摩擦特性
        4.3.2 电流强度I=30A~50A时摩擦副的摩擦特性
        4.3.3 摩擦副摩擦系数
    4.4 浸金属碳材料磨损率的比较
    4.5 磨损机理
        4.5.1 无电流时的摩擦磨损机理
        4.5.2 有电流时的摩擦磨损机理
    4.6 小结
第5章 极性对比试验
    5.1 试验结果及分析
        5.1.1 浸金属碳材料的磨损量比较
        5.1.2 浸金属碳材料的摩擦系数比较
    5.2 极性对销试样磨损量影响的机理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盘试样表面的磨损
    6.1 盘试样表面轮廓
    6.2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第三轨参数检测及评价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第三轨的应用情况
    1.2 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检测系统与评价系统概述
    2.1 检测系统概况
        2.1.1 检测参数分类
        2.1.2 检测项目
    2.2 第三轨检测系统
    2.3 评价系统
        2.3.1 评价的方法
        2.3.2 评价的表现形式
    2.4 专家系统
        2.4.1 专家系统简介
        2.4.2 专家系统的结构
        2.4.3 专家系统的优点
第3章 第三轨检测系统分析与评价系统设计
    3.1 第三轨的受流方式
    3.2 第三轨材质及主要技术参数
        3.2.1 第三轨材质
        3.2.2 第三轨主要技术参数
    3.3 受流靴
    3.4 轨靴动态关系参数检测
        3.4.1 轨靴动态关系关键技术问题
        3.4.2 检测项目
    3.5 第三轨参数检测评价系统设计
        3.5.1 数据处理分析
        3.5.2 数据评价系统分析
第4章 第三轨参数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4.1 检测系统整体方案概述
    4.2 检测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4.3 检测系统数据传输方式
        4.3.1 CAN总线
        4.3.2 LAN网
    4.4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4.4.1 激光采集系统设计
        4.4.2 高压环境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4.4.3 低压环境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4.5 数据处理系统硬件设计
        4.5.1 前置机系统设计
        4.5.2 激光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4.6 主机系统的硬件设计
    4.7 系统硬件抗干扰设计
第5章 检测评判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设计概述
    5.2 系统底层软件设计
        5.2.1 与主机检测程序通信协议的设计
        5.2.2 程序流程
        5.2.3 CAN通讯口的配置
        5.2.4 高压侧模拟量采集的实现
        5.2.5 数据缓存
    5.3 实时检测模块
        5.3.1 高压信号数据接口模块
        5.3.2 低压信号数据接口模块
        5.3.3 网络通信模块
        5.3.4 数据运算模块
        5.3.5 主机主程序
    5.4 数据处理与评价模块
        5.4.1 程序设计思想及子模块划分
        5.4.2 实时检测数据导入模块
        5.4.3 知识库的维护模块
        5.4.4 规则的编辑显示子模块
        5.4.5 评价结果输出模块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我国地铁接触轨技术发展综述与研发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接触轨系统的国内应用概况
    1.2 接触轨系统的构成
    1.3 接触轨系统的三大技术特征
        1.3.1 电压等级
        1.3.2 安装方式
        1.3.3 导电轨材料
2 北京地铁早期建成线路的接触轨系统
    2.1 北京地铁1号线工程
        2.1.1 接触轨的技术条件
        2.1.2 接触轨用绝缘子
        2.1.3 木防护板
        2.1.4 端部弯头
    2.2 北京地铁2号线工程
    2.3 北京地铁复八线工程
3 德黑兰地铁1、2号线的接触轨系统
    3.1 下部授流接触轨的安装结构描述
    3.2 下部授流接触轨的安装结构特点
    3.3 接触轨所含化学元素对电阻率影响分析
    3.4 支架及防护罩的制造工艺
        3.4.1 玻璃钢支架制造工艺
        3.4.2 玻璃钢防护罩制造工艺
4 北京地铁新建成线路的接触轨系统
    4.1 北京地铁13号线
    4.2 北京地铁八通线
5 武汉轨道交通一期工程的接触轨系统
    5.1 钢铝复合接触轨技术数据(示例)
    5.2 不锈钢带技术数据(示例)
    5.3 天津地铁1号线(延伸)工程的接触轨系统
6 正在建设中的广州地铁4号线接触轨系统
7 关于研发直流1500 V接触轨系统的一些建议
    7.1 直流1 500 V接触轨的系统性研究
        7.1.1 系统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7.1.2 系统设计标准研究的主要内容
        1)带电体与接地体关系研究
        2)接触轨与人的关系研究
        3)接触轨与车的关系研究
        4)接触轨与道的关系研究
    7.2 直流1 500 V接触轨的零部件研制
        7.2.1 钢铝复合接触轨的国产化
        7.2.2 直流1 500 V系统用绝缘子等零部件的研制
    7.3 关于接触轨系统允许的最高速度
8 结语

四、城市铁路接触轨玻璃钢防护罩系统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靴轨受流在线监测系统研究及在广州五号线的应用[D]. 陈晓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2]接触轨膨胀接头结构分析及性能试验研究[D]. 张鹏飞.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3]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研究[D]. 杨珂.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6)
  • [4]第三轨受流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D]. 李国富.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5]机床外观造型设计新技术的应用研究[D]. 朱晓春. 沈阳工业大学, 2011(09)
  • [6]不锈钢/浸金属碳带电摩擦磨损性能的试验研究[D]. 李丰学.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5)
  • [7]第三轨参数检测及评价系统研究[D]. 张玉峰.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
  • [8]我国地铁接触轨技术发展综述与研发建议[J]. 于松伟. 都市快轨交通, 2004(02)
  • [9]城市铁路接触轨玻璃钢防护罩系统的研制[J]. 安庆升,丁传荣,梁钒. 纤维复合材料, 2003(04)
  • [10]北京城铁新型接触轨玻璃钢防护罩系统[J]. 孙京健,王朝阳,丁传荣. 铁道建筑, 2003(S1)

标签:;  ;  ;  ;  ;  

城轨接触轨玻璃钢防护罩系统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