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试卷评估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张世涛[1](2021)在《卓越与公平:美国得州“英才高中”AP课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P课程的英文全称是Advanced Placement,可译为大学先修课程,是现阶段美国高中最重要课程类型之一。美国高中生学习AP课程不仅可以提前学习大学水平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AP课程考试获取相应的大学学分。英才高中是一所以AP课程而闻名于美国的顶尖高中,本文以英才高中AP课程作为个案研究,分析其现状、特点与问题,并与CAP(Chinese Advanced Placement)课程即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进行对比,为CAP课程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完善CAP课程发展理论与实践,从而促进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因素分析法,对美国英才高中AP课程进行了全面分析。英才高中是一所非常年轻的精英高中,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美国AP课程的总体发展优势以及亟待提升本校办学质量是其开设AP课程的主要动因。其AP课程在建校不到40年的时间内共经历了开创初期的迷茫探索、跌宕发展的波折之路和崛起繁荣的辉煌旅程三个时期。在实施过程中,英才高中不断追求“卓越自由”的AP课程理念,致力于培养优秀且个性的人才;设置多元个性的AP课程内容,保障了学生充分自由的选择;推行灵活自主的教学,因材施教;吸纳优质高效的课程教师,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大学理事会的管理、州政府以及社会力量的帮助构成了公平严谨的保障机制,充分保障了英才高中AP课程的高效运行。这些措施共同作用,构建了英才高中卓越且公平的AP课程。英才高中AP课程彰显了校内与校外统筹、个性与统一兼顾、精英与公平俱备的特点,但是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课程开设不全面、文理课程实施不平衡、功利化倾向较强等问题。近年来,我国CAP课程的建设虽然初具规模,但依然出现了课程覆盖面较窄、专业师资匮乏、课程考评单一化和课程管理不健全等问题。CAP课程要取得理想的发展,不仅要改善自身的问题,更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如此必须要借鉴英才高中AP课程的有益经验,打造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念;研发设置多元且个性的课程;推行面向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引入校内校外统筹管理制度;完善院校合作对师资的培养;建立个性且综合的评价平台。
侯毅芳,邓小梅[2](2020)在《“医院—学校—学生”三位一体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某教学医院在分析教学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开发构建"医院—学校—学生"三位一体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云平台,设置学生、临床带教教师、学校教师、管理员4个模块,分析使用云平台进行临床护理实习生教学管理的优势,提出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为临床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启示。
刘雨[3](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家级考试之一,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对其考试质量进行有效检测,同时也能为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指明方向。但当前对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评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即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方法,参考相关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观点和意见,构建一套有理论基础、评价指标明确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之指标初建;通过咨询专家对初步构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根据意见进行相应修改,建立具有专家效度的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高中教师对各指标重要性的观点及与专家观点存在的差异,并运用问卷数据对已构建的指标体系作信效度分析;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探讨并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体系;将已构建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历史学科相结合,形成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2019年夏季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为例进行考试质量分析,以检验构建的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根据研究得出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均具有重要性;本研究构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不同背景变量的高中教师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观点上有显着差异;专家、高中教师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观点上无显着差异。根据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加强实证研究、建立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机构、加强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分析报告工作等角度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完善提出建议,以供相关单位与研究人员参考。
李梦亚[4](2020)在《TSA、重庆十校小升初阅读试题对比研究》文中指出阅读,是语文学习重要的板块,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尤其是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PISA、PIRLS的陆续实施,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加注重考查阅读素养,规范阅读测评技术。从2001年到2011年,香港共参加了三届PIRLS,从2001年的排名第14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2位,香港仅用了5年的时间,最终在2011年第三次参加测评时一举夺冠,香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一方面是香港颁布了一系列推动教育发展的新政策,如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微调教学语言等,另一方面则与香港推动区域教育评估的发展有关,其中就包括仅次于中高考的教育评估——全港性系统评估(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简称TSA)。本文通过将这种极具权威性的测评方式与重庆知名度较高的十所学校同一阶段、同一题型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以期找出重庆阅读测评的不足,并借鉴TSA中先进之处,为重庆阅读测评的提高与改进提供思路。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香港TSA和重庆十校比较的研究背景,既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也是重庆阅读现状考核的需要。其次,笔者在绪论中还阐述了概念界定、文献述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对象、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能够开展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笔者对香港TSA与重庆小升初考试概述,主要围绕命题依据、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工具和途径、评价数据分析等进行总的梳理和整理,总结前人的研究现状,找到本研究的立论点:鲜有对香港、重庆两地阅读测评的横向对比,本研究即为了开拓视野,寻找新的观点和对比。第三部分剖析两地试卷。本研究分别以时间(纵向)、区域(横向)为区分基点,梳理对比两地阅读测评试题的不同,总结出差异要点,总结各自的特色。香港TSA阅读评核更接近与国际大型阅读测评的接轨、重庆则更加注重文学类文本的考察,尤其是对鉴赏类题目“情有独钟”。第四部分笔者对两套阅读测评试题进行评估,分别归纳总结出了两套试卷的优点与不足,对考核方式、评估特点、文章体裁特点进行了分析。香港TSA阅读突出运用语文能力的考查,教学与评估一致、注重发展性评价,体现小学中文教学的基础性、评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其不足主要为教考分立加重了学生负担、阅读量小。重庆则注重文学情感性、难度高更具甄别性;其不足主要为文章体裁的单一性、考察范围不够全面。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了笔者基于阅读测评分析提出的一些思考,第一,阅读教学不应太功利,为了得分而训练,应该回归到理性,以检测能力为主;第二,在文本体裁上注意类型的多样化,“非连续性文本”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应成为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第三,评估要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只有与自己息息相关,学生才会产生兴趣;第四,优化测评框架,对题型的命制、学生认知过程的侧重等方面应有所调整;第五,多教给学生策略,淡化感觉,带给学生更多可掌握的方法。
申群英[5](2019)在《应用型院校教学监控“全程化”转向对策》文中提出文章在分析教学监控"全程化"内涵和原则的基础上,认为应用型院校教学监控"全程化"转向面临监控内容体系不够健全、监控指标体系有待完善以及监控保障体系亟待优化等诸多困境。因此提出,优化应用型院校教学监控工作,提升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还需明确监控内容体系、健全监控指标体系、完善监控保障体系。
杨衍[6](2019)在《经管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SWOT研究》文中提出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有效手段,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考试改革是经管类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国家未来发展前途,也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利举措。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经管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结合当前国家社会经济转型要求,阐明经管类专业尤其是财经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发展方向,为财经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建言献策。
王梦[7](2019)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路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获得感”是以获得为基础而衍生出的主观感受。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后便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流行语,对于教育领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获得感”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标杆,更是检验课程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尺。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实践方面的难题。因此,深入领会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旨,依托教育系统七个要素的逻辑关系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专项调查。借助调查问卷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现实状况,探究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的因素,并尝试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供思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或过程后,由于满足了大学生自我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有所获、学有所感而产生的实实在在的满足感、愉悦感和成就感。通过调查问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已成共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突出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外部优质资源的利用上,教学改革的效果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的因素既有“老病痛”也有“新问题”:政策上传下达践行力弱、课外优质教育资源运用不充分、育人大环境优化不足,内外资源结合不佳弱化了获得感;教学内容与学生期待有差距,教学方法相对单调,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改革效果不突出弱化了获得感;教师亲和力不够,师生主体意识模糊、互动不足弱化了获得感;教学评估反映客观实际欠缺弱化了获得感。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眼于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大格局”: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合力;深化教学供给侧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调动师生双向互动,增添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定向力。
白雪[8](2019)在《阿拉善盟地区思想政治课高考模拟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体现了“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标准以及将学业质量水平纳入课程标准”两大特色。这是首次把学业质量水平纳入课程标准,这无疑是决定课程标准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学业评价要符合学业质量水平要求,才能推动教育的进步。因此,本研究以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水平为依据,选用一致性分析模式对地区高考模拟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问题开展深入分析,以期落实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本研究采用SEC 一致性分析模式,选取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地区2018年思想政治课高考模拟试题来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同时,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相关内容基础上分析两者间存在的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思想政治课高考模拟试题与课程标准之间一致性不显着,前者不符合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培育所提出的要求。为提高思想政治课高考模拟试题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呼吁关注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分配;第二,从教育行政层面来说,淡化“分数”导向、给教育自由发展的空间;第三,对命题者的建议,组建专业命题小组、要以核心素养要求为本进行考核命题等;第四,建议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评价目标和设计正确的评价方式;第五,建议教育研究人员早日研发出本土化一致性分析模式等。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高考模拟试题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探究“纸笔测试”学业评价在促进核心素养中的落实情况,进而在实际中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王华容[9](2019)在《多语国家中考试制度对华文教育的影响 ——以20世纪的新加坡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20世纪的新加坡为例,以考试制度为切入点,梳理新加坡华文考试的历史演变和华文考试发生变化的原因;探究与考试制度相关的政策和考试方式对华文教育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对学校的选择和对华语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进而结合普通教育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分析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以期对多语国家的华文教育和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带来一定的启示。本文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简述新加坡教育的演变,将20世纪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分为初期、完善、定型、发展四个阶段,阐述各个阶段华文考试的类型;并分析了考试发生变化的国际环境、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因;最后对新加坡华文教育的现状作了简单介绍。第二章,首先简述了与华文考试相关的“双语政策”、政府津贴政策,升学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然后阐述了这些政策对学习者选择学校的影响的具体表现,进而根据具体政策分析了产生影响的原因。第三章,首先分析了新加坡考试方式的变化,主要对1979年之后和1991年之后的华文考试在考试题型、各题型占比和考试内容上进行对比;接着进一步分析了考试试卷设置对学习者掌握华语基本技能的影响;从测试的效度、信度、区分度和考试方式不能满足学习者检测自己的需求两方面分析了产生影响的原因。第四章,主要阐述通过对新加披的研究而得出的发展多语国家华文教育的启示。
裴阳[10](2019)在《新课改背景下中考政治试卷设计研究 ——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事业越发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对教育水平的测量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考是连接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桥梁。它既具学业水平检测功能,又兼选拔性质,是对学校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综合性考察。中考试卷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测验的主要载体,其命制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学生考试反映,还关乎中考的权威性。完善中考政治试卷设计是推进中考制度改革,践行新课改精神,实现政治学科价值的必然要求,对于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新课改大背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研究指南,以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建国以后我国中考发展脉络和基础教育新课改进程,对思想品德课程学科的学科特点和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为了使研究更加深入全面,增强对现实的指导作用,选取笔者家乡甘肃省天水市为研究样本。在实证研究中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及考试说明,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视角出发,利用调查问卷和统计工具对新课改后历年试卷真题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从中发现中考政治试卷设计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新课改精神,从命题理念、命题技术、命题制度三个层面提出完善中考政治试卷设计的对策建议。
二、高等教育试卷评估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教育试卷评估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卓越与公平:美国得州“英才高中”AP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意义 |
2.1 认识美国英才高中AP课程实施的现状与特点 |
2.2 丰富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 |
2.3 为我国CAP课程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
3 概念界定 |
3.1 英才高中 |
3.2 AP课程 |
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4.1 国内研究现状 |
4.2 国外研究现状 |
5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
5.1 研究方法 |
5.2 理论基础 |
6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难点 |
6.1 研究内容 |
6.2 创新点 |
6.3 难点 |
第一章 英才高中AP课程的开设动因 |
1.1 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
1.1.1 联邦政府对教育公平的追求 |
1.1.2 科技发展对卓越人才的需要 |
1.2 AP课程的发展优势逐步显现 |
1.2.1 AP课程的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
1.2.2 符合学校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 |
1.3 英才高中亟待提高办学质量 |
1.3.1 学校发展需要突出特色 |
1.3.2 学校需要吸纳精英人才 |
第二章 英才高中AP课程的发展历史 |
2.1 开设初期的迷茫探索 |
2.2 跌宕发展的波折之路 |
2.3 崛起繁荣的辉煌旅程 |
第三章 英才高中AP课程的实施 |
3.1 追求卓越自由的课程理念 |
3.1.1 追求卓越 |
3.1.2 加速教育 |
3.1.3 个体选择 |
3.2 设置多元个性的课程内容 |
3.2.1 设置流程 |
3.2.2 设置科目 |
3.3 推行灵活自主的课程教学 |
3.3.1 教学内容 |
3.3.2 组织形式 |
3.3.3 授课活动 |
3.4 吸纳优质高效的课程教师 |
3.4.1 准入条件 |
3.4.2 专业发展 |
3.4.3 薪资待遇 |
3.5 实施公平严谨的保障机制 |
3.5.1 大学理事会的管理支持 |
3.5.2 州政府的资助 |
3.5.3 社会的捐助 |
第四章 英才高中AP课程的成效、特点与问题 |
4.1 英才高中AP课程的成效 |
4.1.1 日新月异的学校面貌 |
4.1.2 平等个性的学生发展 |
4.2 英才高中AP课程的特点 |
4.2.1 校内与校外统筹 |
4.2.2 个性与统一兼顾 |
4.2.3 精英与公平俱备 |
4.3 英才高中AP课程的问题 |
4.3.1 课程的开设尚不全面 |
4.3.2 文理课程实施的不平衡性 |
4.3.3 课程建设的功利性倾向较强 |
第五章 英才高中AP课程的启示 |
5.1 我国高中CAP课程建设的问题 |
5.1.1 课程覆盖面较窄 |
5.1.2 专业师资较匮乏 |
5.1.3 课程考评单一化 |
5.1.4 课程管理不健全 |
5.2 英才高中AP课程对我国CAP课程的启示 |
5.2.1 设计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念 |
5.2.2 研发设置多元且个性的课程 |
5.2.3 推行面向学生的个性化教学 |
5.2.4 引入校内校外统筹管理制度 |
5.2.5 完善院校合作对师资的培养 |
5.2.6 建立个性且综合的评价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医院—学校—学生”三位一体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云平台的设计开发 |
1.1 用户群需求分析 |
1.2 平台开发设计 |
1.3 模块的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
1.4 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云平台功能设置 |
2 平台试运行及效果 |
3 总结与思考 |
3.1 云平台试运行过程中的改进和完善 |
3.2 医院—学校—学生三方对平台应用的反馈 |
(3)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 |
(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理论体系亟需完善 |
(三)现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体系亟需完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问题与假设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假设 |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相关概念解析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性质定位研究 |
(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定位研究 |
(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
(四)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管理研究 |
(五)基于课程标准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系统研究 |
(六)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关联研究 |
(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国际比较研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一)英国GCSE考试 |
(二)美国州学业水平考试 |
(三)法国业士考试 |
第三章 基于文献研究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
一、基于文献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想 |
二、评价指标内涵分析 |
(一)试题研制 |
(二)组织管理 |
(三)考试结果 |
第四章 基于专家咨询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研究过程 |
二、第一次专家咨询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二)专家意见统计分析讨论 |
三、第二次专家咨询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二)专家意见统计分析讨论 |
四、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结果综合讨论 |
(一)整体修改情况说明 |
(二)指标重要性分析 |
(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整体概览 |
第五章 基于高中教师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一、研究过程 |
二、指标体系信效度分析 |
(一)信度分析 |
(二)效度分析 |
三、高中教师观点分析 |
(一)高中教师对各级指标重要性观点的平均分与标准差 |
(二)不同背景变量的高中教师对指标重要性观点的差异分析 |
四、高中教师与专家对评价指标重要性观点的比较 |
第六章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之权重体系构建 |
一、研究过程 |
二、指标权重值的分析与讨论 |
(一)一级指标权重值的分析与讨论 |
(二)二、三级指标权重值的分析与讨论 |
三、指标权重体系 |
(一)试题研制 |
(二)组织管理 |
(三)考试结果 |
第七章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践运用研究——以历史学科为例 |
一、试题研制质量分析 |
(一)考试目标质量分析 |
(二)试题研制流程及人员质量分析 |
(三)考试内容质量分析 |
(四)试卷结构质量分析 |
(五)试题检验质量分析 |
二、组织管理质量分析 |
(一)机制管理质量分析 |
(二)实施管理质量分析 |
三、考试结果质量分析 |
(一)考试结果分析 |
(二)考试结果呈现分析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一、主要研究发现 |
(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体系的构建 |
二、研究结论 |
(一)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良好 |
(二)指标体系各级指标重要性较高 |
(三)不同背景变量会影响教师对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 |
(四)高中教师与专家在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观点上无显着差异 |
三、问题反思与建议 |
(一)问题反思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TSA、重庆十校小升初阅读试题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文献述评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五、研究对象、方法 |
六、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全港性系统评估与重庆小升初考试概述 |
一、命题依据 |
二、评价的目的 |
三、评价的内容 |
四、评价的工具和流程 |
五、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 |
第二章 TSA、重庆十校小升初阅读测评试题的对比 |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
二、两地阅读测评考题的分析 |
三、两地阅读测评差异要点的总结 |
(一)形式上:主客观题的占比差异 |
(二)内容上:体裁和考题的区分 |
(三)各有特色的阅读 |
第三章 TSA、重庆十校小升初阅读测评的优缺 |
一、香港TSA阅读测评的优点 |
(一)考察能力:侧重中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
(二)反馈方式:注重发展性评价,体现小学中文教学的基础性 |
(三)评价主体:评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
二、香港TSA阅读测评的不足 |
(一)独立于教学,加重负担 |
(二)阅读总量小、客观题滥觞、选材不经典 |
三、重庆十校小升初阅读测评的优点 |
(一)注重文学性、文化性 |
(二)更具甄别性 |
四、重庆十校小升初阅读测评的不足 |
(一)文本类型上:缺少信息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 |
(二)考察范围上:考点涵盖不够全面 |
第四章 TSA、重庆十校小升初阅读测评的对比思考 |
一、测评理念的思考 |
(一)测评理念:阅读测评应回归理性 |
(二)测评理念:应注重阅读策略的考察 |
二、测评内容的思考 |
(一)测评内容:文章体裁应多样化 |
(二)测评内容:文章主题应生活化 |
(三)测评内容:优化阅读题型框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应用型院校教学监控“全程化”转向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监控“全程化”的内涵 |
(一)概念 |
(二)原则 |
二、应用型院校教学监控“全程化”转向困境 |
(一)监控内容体系不够健全 |
(二)监控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
(三)监控保障体系有待优化 |
三、应用型院校教学监控“全程化”转向对策 |
(一)明确监控内容体系 |
(二)健全监控指标体系 |
(三)完善监控保障体系 |
(6)经管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SWO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分析:SWOT分析法 |
二、模型分析:经管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SWOT分析 |
(一)内部优势分析 |
1.公平的教育环境 |
2.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更加贴近市场的专业设置 |
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步 |
(二)内部劣势分析 |
1.教师固守传统考试理念,考试目的功利化 |
2.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化 |
3.管理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流程化 |
(三)外部机会分析 |
1.创新型国家转型期的机遇 |
2.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
3.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
(四)外部威胁分析 |
1.传统课程考试理念根深蒂固 |
2.管理体制的束缚 |
3.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 |
(五)矩阵分析 |
三、策略分析:经管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战略规划 |
(一)打破传统考试理念,明确考试目的 |
(二)完善课程考试改革体系,拓宽考核形式 |
(三)实施考、教、评分离 |
(四)完善考试管理监督制度 |
四、结语 |
(7)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现状描述 |
第一节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已成共识 |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有所提高 |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
第二章 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因素 |
第一节 内外资源结合不佳弱化了获得感 |
一、政策上传下达践行力弱 |
二、课外优质教育资源运用不充分 |
三、育人大环境优化不足 |
第二节 教学改革不完善弱化了获得感 |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期待有差距减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
二、教学方法相对单调遮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魅力 |
三、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活力 |
第三节 师生互动不充分弱化了获得感 |
一、师生主体意识模糊 |
二、教师亲和力不够 |
三、师生关系疏离 |
第四节 教学评估反映客观实际欠缺弱化了获得感 |
第三章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合力 |
一、把握政治方向,加强顶层设计 |
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
三、打造学校、家庭、社会共生协同的教学格局 |
第二节 深化教学供给侧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 |
一、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优化教学内容 |
二、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创新教学模式 |
三、以打造第二课堂为平台促进实践教学 |
第三节 调动师生双向互动,增添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
一、焕活师生主体活力 |
二、理念语言适合受众 |
三、优化师生双边关系 |
第四节 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定向力 |
一、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 |
二、获得感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根本标准 |
三、构建以学生获得感为根本导向的评价标准 |
结语 |
附录 |
附录A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专项调查(学生卷) |
附录B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专项调查(教师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阿拉善盟地区思想政治课高考模拟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国际课程改革风潮的影响 |
(二)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出台 |
(三) 对核心素养的重视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课程标准 |
(二) 学业评价 |
(三) 一致性 |
二、一致性分析模式的研究 |
(一) Webb(韦伯)模式 |
(二) Achieve(成功)模式 |
(三) SEC(实施课程的调查)模式 |
(四) 一致性分析模式小结 |
第二章 思想政治课高考模拟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设计过程 |
一、研究内容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分析依据 |
二、研究设计过程及计算 |
(一) 研究对象分析与编码 |
(二) 计算一致性系数 |
第三章 思想政治课高考模拟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一、思想政治课高考模拟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总体比较 |
二、思想政治课高考模拟试题与课程标准“内容主题”一致性分析 |
(一) 模拟试题与课程标准“内容主题”维度一致性分析 |
(二) 模拟试题在“内容主题”与核心素养的契合度 |
三、思想政治课高考模拟试题与课程标准“认知水平”一致性分析 |
(一) 模拟试题与课程标准“认知水平”维度一致性分析 |
(二) 模拟试题在“认知水平”与核心素养的契合度 |
四、影响一致性的因素 |
(一) 高考、升学率导向 |
(二) 新课程标准与旧教材匹配度低 |
(三) 命题者素质有待提高 |
(四) 教师对课程标准存在片面化解读 |
(五) 研究者自身因素 |
第四章 提高思想政治课高考模拟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建议 |
一、国家、社会层面 |
(—) 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 |
(二) 关注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分配 |
二、教育行政层面 |
三、对命题者的建议 |
(一) 组建专业命题小组 |
(二) “素养为本”命题理念 |
(三) 强化专业培训,提升命题水平 |
(四) 重视多方调研,彰显学科特色 |
四、对教师的建议 |
(一) 更新教学理念 |
(二) 树立正确的评价目标 |
(三) 设计正确的评价方式 |
五、对教育研究人员的建议 |
(一) 完善学业评价体系 |
(二) 重视对一致性分析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
(三) 研发本土化一致性分析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多语国家中考试制度对华文教育的影响 ——以20世纪的新加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现状分析 |
(一)华语教育研究现状 |
(二)新加坡华语研究现状 |
(三)加坡华语考试制度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的与价值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的价值 |
四 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基础 |
(一)研究方法 |
(二)理论基础 |
(三)相关研究内容的选择依据 |
第一章 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演变及背景分析 |
一 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历史演变 |
(一)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历史渊源 |
(二)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四个阶段 |
二 新加坡华文考试演变的背景分析 |
(一)国际背景 |
(二)政治背景 |
(三)经济背景 |
(四)文化背景 |
三 新加坡华文教育现状简述 |
(一)新加坡华文教育的优势 |
(二)新加坡华文教育的不足 |
第二章 新加坡与华文考试相关的政策对学习者选择华校的影响 |
一 与考试相关的政策简述 |
(一)两种语文教育政策 |
(二)政府津贴政策 |
(三)升学制度 |
(四)公务员考试制度 |
二 与考试相关的政策对学生选择华校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
(一)影响学习华文的人数 |
(二)影响华校的数量 |
(三)影响公众对华语的认同 |
三 与考试相关政策影响学生选择华校的原因 |
(一)“两种语文教育政策”影响学习华文的人数 |
(二)“政府津贴政策”影响华校的数量 |
(三)“升学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影响公众对华语的认同 |
(四)与华文考试相关的政策对华文教育的交叉影响 |
第三章 新加坡的考试方式对学习者掌握华语基本技能的影响 |
一 新加坡20世纪华文考试方式简述 |
(一)1979 年之前考试类型简述 |
(二)1979 年至1991 年间华文考试试卷简述 |
(三)1991 年至2000 年间考试类型简述 |
二 新加坡华文的考试方式对学习者掌握华语基本技能的影响 |
(一)不同考试题型对学习者基本技能的考查 |
(二)考试题型的差异对学习者听、说、读、写技能的影响 |
三 新加坡华文的考试方式影响学习者掌握华语基本技能的原因 |
(一)测试的效度、效度、区分度影响考试给学习者的正确反馈 |
(二)华文考试的方式不能满足学习者检测自己的需求 |
第四章 新加坡考试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对多语国家华文教育的启示 |
一 教育当局加强对华文教育的重视 |
(一)加强孔子学院的建设 |
(二)加强以华文为媒介的媒体建设 |
(三)鼓励学习者来华进修 |
二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习者学习华文 |
(一)单位招考政策适当倾斜于华文专业学生 |
(二)将华文考试纳入统考教育体系当中 |
(三)学校招考考试中充分重视学习华语的学生 |
三 优化考试方式以提高华语综合能力 |
(一)严格制定测试试卷 |
(二)丰富考试题型 |
(三)考试内容力争全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新课改背景下中考政治试卷设计研究 ——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2章 中考政治试卷设计概述 |
2.1 中考政治试卷设计背景 |
2.1.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
2.1.2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 |
2.1.3 中考制度历史沿革 |
2.2 中考政治试题命制依据 |
2.2.1 国家课程标准 |
2.2.2 思想品德教材 |
2.2.3 中考考试说明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的教育观 |
2.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德育的相关思想 |
2.3.3 教育测量学理论 |
2.3.4 教育评价理论 |
第3章 中考政治试卷设计的实证分析 |
3.1 实证分析概要 |
3.1.1 样本选取 |
3.1.2 研究资料 |
3.2 试卷结构分析 |
3.2.1 题型结构分析 |
3.2.2 难度结构分析 |
3.3 试卷内容考察 |
3.3.1 道德部分 |
3.3.2 法治部分 |
3.3.3 文化部分 |
3.3.4 经济部分 |
3.3.5 政治常识部分 |
3.4 天水市中考政治试卷对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
3.4.1 思路理念从学科逻辑转向生活逻辑 |
3.4.2 考试目标从单一知识型转向三维综合型 |
3.4.3 考试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素质提升 |
3.4.4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3.4.5 天水市中考真题实例分析 |
3.5 天水市中考政治试卷设计存在的问题 |
3.5.1 试卷结构不够合理 |
3.5.2 试卷题型区分度不高 |
3.5.3 评分标准信度不高 |
3.5.4 缺乏明确的试卷设计标准 |
3.5.5 一线教师命题参与度低 |
3.5.6 试卷再评价不足 |
第4章 完善中考政治试卷设计的对策 |
4.1 融通新课改精神,突显命题新理念 |
4.1.1 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
4.1.2 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特点 |
4.1.3 突出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 |
4.2 提升命题技术,编制高质量试卷 |
4.2.1 提高题目编制水平 |
4.2.2 细化试卷评分标准 |
4.3 规范命题程序,完善命题制度 |
4.3.1 科学设计试卷编制程序 |
4.3.2 建立明确的试卷质量标准 |
4.3.3 健全试卷再评价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A 天水市中考政治试卷难度调查问卷 |
附件B 访谈录 |
致谢 |
四、高等教育试卷评估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卓越与公平:美国得州“英才高中”AP课程研究[D]. 张世涛. 河北大学, 2021
- [2]“医院—学校—学生”三位一体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 侯毅芳,邓小梅. 中华护理教育, 2020(10)
- [3]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刘雨.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TSA、重庆十校小升初阅读试题对比研究[D]. 李梦亚. 西南大学, 2020(01)
- [5]应用型院校教学监控“全程化”转向对策[J]. 申群英. 教育与职业, 2019(21)
- [6]经管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SWOT研究[J]. 杨衍.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9(05)
- [7]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路径探究[D]. 王梦.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8]阿拉善盟地区思想政治课高考模拟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D]. 白雪.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多语国家中考试制度对华文教育的影响 ——以20世纪的新加坡为例[D]. 王华容.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新课改背景下中考政治试卷设计研究 ——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D]. 裴阳.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普通高中论文;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课程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