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科学杂志 2002 Vol.19 目录

水果科学杂志 2002 Vol.19 目录

一、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2002 Vol.19 CONTENTS(论文文献综述)

陈凤英[1](2021)在《典型浆果预处理、红外冷冻干燥及其干制品吸湿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浆果,是一类肉质柔软、多汁液水果的总称,富含多种维生素、抗氧化活性物质、人体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和水溶性纤维,但由于高含水率特性,采后新鲜浆果容易发生微生物侵染或机械损伤,导致腐烂变质。采用干燥的加工方式是延长浆果货架期的有效方法,随着人们对高品质浆果类干制品需求的提升,开发节能保质的浆果干燥技术尤为重要。真空冷冻干燥能够较好的保留干燥产品的色、香、味、形以及营养组分,但由于效率低、能耗高限制了其在浆果加工中的广泛使用。本课题将高效红外冻干技术应用于浆果干制过程中,探究了浆果红外冷冻干燥特性及品质特征并提出了提升干燥效率及产品品质的辅助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为了确定红外冷冻干燥技术在浆果干燥中的适用性,分析了三种典型浆果原料(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热特性和红外吸收特性,并以化学组分、品质特性、干燥时间和能耗为指标分析了传统冷冻干燥(Freeze-drying,FD)和红外冷冻干燥(Infrared freeze-drying,IRFD)的差异。结果表明:三种浆果原料的光学性质主要由水决定,而水在整个红外光谱区表现出对红外辐射能的强吸收和弱散射特性。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共熔点分别为-22.34°C、-18.03°C、-14.88°C。FD与IRFD样品的化学组分完全一致。IRFD样品的花色苷含量(Total anthocyanins content,TAC)与总酚含量(Total phenolics content,TPC)显着小于FD样品,但是FD与IRFD样品的质构特性相似。此外,同一干燥温度下将三种浆果脱水至目标水分含量,IRFD所需时间及能耗均较FD显着降低。为提升浆果红外冻干效率,采用CO2激光穿孔、超声以及冻融对冷冻浆果进行预处理,并评估各预处理对浆果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预处理方法均能有效强化浆果红外冷冻干燥传质过程,缩短干燥时间。预处理对浆果品质特性的影响与浆果种类有关。CO2激光打孔能有效提高三种IRFD浆果的复水比,而且对三种IRFD浆果的TAC和TPC无显着影响。超声和冻融处理有效提高了蓝莓和蔓越莓的复水比,却降低了树莓的复水比和营养价值。为提升红外加热均匀性,引入脉冲喷动系统,研究三种浆果的IRFD干燥特性以及干燥均匀性。结果表明:Weibull模型较为适合于表征三种浆果在IRFD过程中水分比变化,Weibull模型参数表明脱除三种浆果样品中剩余37%的水分需总干燥时间的57%。脉冲喷动红外冷冻干燥(Pulse-spouted Infrared freeze-drying,PSIRFD)的干燥均匀性较IRFD高,干燥时间较IRFD短,PSIRFD干燥均匀性随喷动间隔时间的缩短而提高。综合干燥均匀性、能耗及营养品质指标,选择PSIRFD的喷动间隔时间为20 min。为掌握三种IRFD浆果在贮藏过程的吸湿规律,基于动态水分吸附(Dynamic vapor sorption,DVS)技术研究IRFD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吸湿特性。结果表明:三种IRFD浆果吸附等温线由多层吸附区和毛细管冷凝区组成,吸附曲线呈J形,根据IUPAC分类,三种IRFD浆果吸附等温线呈Ⅲ型,与高糖含量材料的吸湿特征一致。5种等温吸附模型中GAB和MHE对三种IRFD浆果的吸附-解吸等温线有较好的拟合效果(R2>0.99)。IRFD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绝对安全贮藏含水率(相对安全贮藏含水率)分别为20.63%(32.19%)、18.58%(28.22%)和10.92%(17.32%),而IRFD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单分子层含水率分别为10.73%,8.86%和7.84%(以干基计)。

许程[2](2019)在《樱桃酒酒泥中高产酒精酵母菌的选育》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樱桃酒酒泥为分离源,主要进行了酵母菌株分离、筛选及鉴定、酵母菌株耐受及发酵性能测定、酵母菌株诱变育种的研究,旨在选育出适宜酿造高酒精度樱桃酒的酵母菌株。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实验室樱桃酒酒泥为分离源,共分离出30株酵母菌株,通过筛选得到5株酵母菌株,编号为YJN10、YJN16、YJN18、YJN19、YJN28。对以上5株酵母菌株进行18SrDNA PCR扩增,扩增产物在NCBI进行BLAST在线软件对比,初步鉴定菌株YJN10为库德里亚夫酵母;菌株YJN16为奇异酵母;菌株YJN18、YJN19、YJN28均为酿酒酵母。(2)对筛选出的酵母菌株进行耐受性实验及应用到樱桃酒酿制中,测定其发酵性能、感官评价及香气物质分析。结果表明:菌株编号为YJN10、YJN16、YJN19、YJN28可耐受的糖浓度为650 g/L、650 g/L、600 g/L、600 g/L;可耐受酒精体积分数为20%、20%、18%、18%;可耐受氯化钾摩尔浓度为1.8 mol/L、1.8 mol/L、1.5 mol/L、1.5 mol/L。菌株YJN10、YJN16、YJN19酿造的樱桃酒感官评分好,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达到发酵高品质樱桃酒的要求。利用GC-MS测定樱桃酒中香气物质,其5种樱桃酒中的香气总量及香气种类结果如下:菌株YJN10香气总量最高,为333.50mg/L,;菌株YJN16、YJN18、YJN19、YJN28发酵的樱桃酒香气总量分别为289.71mg/L、202.59 mg/L、222.34 mg/L、217.17 mg/L。5种樱桃酒中共检出56种香气成分,其中OAV大于0.5的有33种。利用SPSS对33种物质实行PCA,共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315%,能较大程度的代表樱桃酒中香气信息。综合以上,选择菌株YJN10、YJN16、YJN19为后期诱变的出发菌株。(3)对菌株YJN10、YJN16、YJN19进行紫外诱变及TTC复筛,共获得30株突变菌并进行模拟酒精发酵,测定酒精度,选出了15株高产酒精菌株进行樱桃发酵,最终得到3株酵母菌株,编号为U10-7、U16-1、U19-7,酒精产量为18.23%vol、18.21%vol、18.15%vol,较出发菌株提升5.95%、6.62%、6.05%;对紫外诱变筛选的菌株U10-7、U16-1、U19-7继续进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经过TTC复筛选出45株酵母菌株,随后进行模拟酒精发酵并测定酒精度,选出了24株高产酒精菌株进行樱桃发酵,最终得到3株酵母菌株,编号为E10-9、E16-18、E19-13,酒精产量为19.50%vol、19.32%vol、19.38%vol,较出发菌株提升3.34%、3.59%、3.58%;经产量稳定性实验,3株酵母菌株产酒精量较稳定,遗传稳定性良好,可作为高酒精度樱桃酒的酿造菌株。

赵晓[3](2017)在《鸡组织中沙咪珠利残留标示物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消除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咪珠利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兽用抗感染药物创新团队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三嗪类抗球虫药,该化合物抗虫谱广,毒性低,且前期药效学研究表明,具有高效的抗球虫的活性,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球虫药,广泛应用于养殖业。沙咪珠利在机体内主要被代谢为6种代谢产物。其中代谢物M3在肾脏组织中残留时间最长,残留量最多。而其他组织中以原药残留量较多,故考虑将沙咪珠利及其主要代谢物M3共同作为残留标示物,来研究其在鸡组织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及残留消除规律。旨在为新药上市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确保动物性食品的安全。鸡组织样品经乙腈和10%碳酸钠溶液提取,正己烷除脂,Oasis MCX固相萃取小柱净化,5%氨化甲醇洗脱,洗脱液60℃水浴氮吹浓缩,用流动相复溶,离心,过滤膜,用UPLC-UV检测。沙咪珠利在102000μg/kg组织样品添加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大于0.99,代谢物M3在508000μg/kg组织样品添加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大于0.99。沙咪珠利在肌肉、皮脂、肝脏中的检测限分别为3、3、10μg/kg,定量限分别为10、20、50μg/kg,代谢物M3在肌肉、皮脂、肝脏、肾脏中的检测限分别为25、25、50、50μg/kg,定量限为50、100、250、250μg/kg。组织中添加的平均回收率在87.3103.2%范围内,日内变异系数均小于9.1%,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5%。沙咪珠利的临床推荐剂量为10mg/L饮水。将其饮水制剂配制成推荐剂量的饮水,连续3天不间断给鸡喂水,并于停药后的第0.5h、4h、8h、12h、24h、72h、96h、120h、6d、7d、8d、10d、14d各宰杀6只鸡,研究沙咪珠利在鸡肉、皮脂、肝脏、肾脏组织中的残留消除情况,并利用WT1.4软件进行休药期的计算。利用已建立的鸡组织中沙咪珠利及主要代谢物M3的UPLC检测方法测定。检测结果表明,沙咪珠利及其代谢物M3在肾脏中残留量最多,肝脏、皮脂次之,肌肉中残留量最少。停药后96h,各组织中沙咪珠利及其代谢物M3的残留量已降到各自定量限以下,第5天已检测不到残留物。根据软件计算结果,临床推荐给药剂量下,沙咪珠利饮水制剂在鸡体内的休药期为4天。

马晓云[4](2017)在《从“疑欧”到“脱欧”:英国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疑欧主义”是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最重要的特征。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震惊世界。英国外交讲究实用主义,从“疑欧”到“脱欧”,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遵循的逻辑是:首先、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冲击下,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崛起、以及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降低了英国加强与欧洲关系的压力,促使它去寻求新的国际介入。其次、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在防务领域,英国曾主导欧盟防务一体化的建设,然而英国的基本原则是把它视为是北约的补充,加之该政策机制自身的缺陷,成员国对防务能力承诺的投入不足,以及成员国建设观念之间的分歧,使英国的立场发生动摇。卡梅伦政府对欧盟集体防务的主导性战略是脱离介入。鉴于英国在欧洲防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防务在“脱欧”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经济领域,英国国内对欧盟成员国地位成本与收益的评估,存在激烈的争论。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在英国贸易份额中比例的下降,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地位的上升,同时,成员国地位阻碍了英国与欧盟之外国家和地区签订更自由的协定,使得这一争论更加突出。卡梅伦政府迫切需要削减财政赤字、恢复经济增长。然而,欧债危机大大降低了英国对欧出口,加剧了英国银行业对欧投资的风险,尤其是危机突显的欧元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缺乏削弱了英国人对一体化的功利性支持,助长了英国国内“疑欧主义”情绪的发展,迫使卡梅伦对欧盟采取强硬的立场,使英欧分歧公开化。支持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谈判是卡梅伦政府对欧经济政策的一大亮点。然而,TTIP通过“贸易转移”效应造成英欧经济一体化水平的下降,进一步增强了其对欧盟的离心力。在政治领域,英国一贯反对向欧盟超国家组织让渡主权,反对欧盟朝联邦制方向发展。卡梅伦政府强烈反对欧盟为应对危机而加强政治一体化的努力。欧盟向财政一体化方向的发展与英国参与一体化的宗旨背道而驰,尤其是欧盟新签订的“财政契约”使欧盟内的权力从“法德轴心”向“德法轴心”转变,英国陷入孤立,坚定了它寻求调整英欧关系的决心。另外,由于欧盟拒绝给予伦敦金融城以特别保护,若英国继续留在欧盟,将必须接受欧盟不断趋紧的监管规则,例如:建立银行业联盟、征收金融交易税等,威胁其金融业的利益,使它不得不考虑退出欧盟。重要的是,卡梅伦否决欧盟修约并未缓解国内要求就欧盟成员国地位举行全民公投的政治压力。否决欧盟修约成为英欧关系的分水岭。综合经济、政治两方面因素考量,欧债危机无疑是英国“脱欧”的导火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础性动因,而政治因素是重要的纽带。再次、基于对欧洲政策困境的认知,卡梅伦宣布将重新谈判英欧关系并举行“留/脱欧”全民公投。作为情势施动者,卡梅伦改变对欧政策传统旨在调和党内、党外和民众的诉求,缓和国内矛盾,稳固保守党的执政地位;同时,把“脱欧”作为筹码,迫使欧盟在英欧谈判中做出让步。随着英欧矛盾与分歧的进一步扩大,移民问题逐渐成为双方冲突的焦点。2016年2月,英欧重新谈判达成协议,欧盟对英国做出一定的让步。在此期间,欧洲的难民危机加剧了民众疑欧主义情绪和分离主义倾向,尤其是难民危机引发的恐怖主义威胁激起英国国内民粹主义思潮的爆发成为民众选择“脱欧”的重要推动力。最后、卡梅伦政府的政策目标是“留欧”,然而,“脱欧”这一结果反映出政治精英阶层战略上的短视及其对国民情绪的误判,突显了在社会纬度,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浪潮在普通民众与精英阶层之间形成的鸿沟,公投“脱欧”实际上是普通民众对精英阶层的政治反叛。从英国对欧政策的传统、历史、观念和情感等角度来看,英国“脱欧”是可以理解的;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英国“脱欧”的目的不是要抛开欧盟,而是要重新调整英国与欧盟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它是英国外交讲究实用主义的再次体现。从中、短期来看,“脱欧”这一政策后果带来的是巨大的不确定性,必将对英国自身、欧盟、欧洲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乃至全球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长远来讲,目前还难以对“脱欧”的利弊做出进一步的评判。至于英欧关系的未来,双方最终能否达成“英国模式”的安排,让我们拭目以待。

骆伟麟[5](2016)在《儿茶素二聚体抑制氧化应激诱导PC-12细胞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众所周知,天然食物来源的抗氧化物,尤其是抗氧化植物化学物质,被认为是无害的天然抗氧化剂,其对一系列的慢性健康问题,如衰老、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都具有明显的预防治疗作用。近年来,来源于食物的天然抗氧化物引起了广大研究人员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可减缓衰老和降低年龄相关性退行性疾病风险的抗氧化物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抗氧化物,比如酚类化合物(例如多酚类、类黄酮类和单宁类)、类胡萝卜素、有机酸和多糖等,已被发现存在于很多天然植物资源中,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物和药物之中。CD提取自紫色丝膜菌(家族:丝膜菌科),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效果,对氧化应激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CD在抗氧化应激损伤中具有的优势,使其可能为年龄相关性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或思路。目的:探讨丝膜菌提取物CD对H2O2诱导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分子机制。明确CD对神经元性PC-12细胞内ROS变化的影响,探究线粒体来源的ROS信号在H2O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过程当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研究CD可能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方法:1.在96孔板中用不同浓度的H2O2(50,100,150,200,250,300μmol/L)处理PC-12细胞,分别作用2h、4h、6 h、12 h、24 h和48 h后,加入10μL/孔的MTT(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中文化学名为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商品名:噻唑蓝)孵育细胞,去除培养液,加入150μL/孔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溶解,应用酶标仪检测吸光度来检测细胞活性;2.H2O2(150μmol/L)处理PC-12细胞2 h后,去除培养液,加入含维生素C(Vitamin C,Vc)(150μmol/L)或CD(4μg/m L)的培养液处理PC-12细胞12 h小时后,应用MTT试验检测细胞活性;3.H2O2(150μmol/L)处理PC-12细胞2 h后,去除培养液,加入含Vc(150μmol/L)或CD(4μg/m L)的培养液处理PC-12细胞12 h小时后,使用DCFH-DA(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孵育后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ROS分布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ROS变化程度;4.H2O2(150μmol/L)处理PC-12细胞2 h后,去除培养液,加入含Vc(150μmol/L)或CD(4μg/m L)的培养液处理PC-12细胞12 h小时后,应用DNA染料荧光染料Hoechst 33342染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分组的细胞核的变化;5.H2O2(150μmol/L)处理PC-12细胞2 h后,去除培养液,加入含Vc(150μmol/L)或CD(4μg/m L)的培养液处理PC-12细胞12 h小时后,JC-1染色后,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电势变化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势变化程度;6.H2O2(150μmol/L)处理PC-12细胞2 h后,去除培养液,加入含Vc(150μmol/L)或CD(4μg/m L)的培养液处理PC-12细胞12 h小时后,应用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线粒体介导凋亡相关蛋白PARP-1(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的裂解片段1,poly ADP-ribose polymeras-1),Bax(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cl-2(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caspase-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和caspase-9(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9)蛋白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结果:1.成功建立了H2O2诱导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2.H2O2抑制PC-12细胞活性并诱导细胞凋亡,联合应用Vc或CD后,减低了H2O2对PC-12细胞的毒性效应;3.H2O2使PC-12细胞ROS水平增加,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联合应用Vc或CD后,PC-12细胞的ROS水平明显降低;4.CD能够抑制H2O2诱导PC-12细胞凋亡,减少H2O2所致的胞内ROS升高,降低由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的凋亡;5.H2O2降低PC-1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势,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细胞凋亡,联合应用Vc或CD后,抑制PC-1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势下降;6.H2O2上调PC12细胞凋亡蛋白PARP-1、cleaved caspase-3、caspase-9和Bax的表达,联合应用Vc或CD降低H2O2诱导的PARP-1、cleaved caspase-3、caspase-9和Bax的表达水平;7.H2O2下调PC12细胞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联合应用Vc或CD上调PC-12细胞内Bcl-2的表达水平,增强了细胞活力,降低了细胞凋亡。

祖丽胡马尔·阿布都热合曼[6](2016)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CD31/AnnexinV+内皮细胞微粒水平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水平(EMPs),探讨CD31/Annexin V+内皮细胞微粒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心内科住院患者146例。其中,入选患者共分为5组,其中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STEAMI)组3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NSTE-AMI)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组32例,稳定性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SA)32例,同时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住院患者24例作为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EMPs的相对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冠心病亚组急性心肌梗死(AMI),UAP及SAP之间外周血内皮微粒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EMPs水平之间呈负相关(P<0.05),血清脂蛋白-(a)水平与外周血内皮微粒水平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血液中EMPs水平明显增高,HDL-C与EMPs水平之间呈负相关,血清脂蛋白-(a)与EMPs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提示冠心病发病过程可能与血液中内皮细胞微粒水平增高相关,而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清脂蛋白-(a)可能影响了内皮细胞微粒表达水平的变化。

蒋玉[7](2015)在《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生成逻辑》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组织是指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相区别的,隶属于社会体系,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社会组织道德行为,是指社会组织以其组织结构、组织伦理使命及特定的伦理氛围整合组织成员的道德信念及道德行动,从而做出的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具有道德意义的积极行为。从不同视角,社会组织道德行为可以划分为职能型与任务型道德行为、社会动员型与成员自主型道德行为、规范依循型与规范建构型道德行为。不同类型的道德行为,其生成逻辑具有一定的差异。在对差异性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可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其共性所在,即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生成的基本逻辑。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价值主要在于促进个体的道德实现,有效地防范社会组织的伪善,构建社会的和谐伦理秩序。在现代性伦理危机及社会转型期道德动荡的双重裹挟下,当前中国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实际状况不容乐观。现代性伦理危机,一方面是生活世界中道德被金钱和权力败坏的危机;另一方面,是伦理理论合法性危机。由此导致了营利化、行政化、去志愿化等“社会组织之恶”,社会组织道德行为陷入社会压力情境下的自主性悖论、多元文化背景下价值取向困境及“志愿失灵”等困境之中。这—切表明,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生成逻辑在方向、动力两个维度上存在多重障碍。社会组织的团结性确保道德行为方向的一致和动力的统一,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前提。追求团结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伦理行动。建构社会组织的团结性,首先需要对个体进行主体动员,并保持在个体道德自我基础上的去个体化,实现道德取向的普遍化;其次,需要组织成员对社会组织实现从身份认同到精神归属,树立组织荣辱感、道德责任感和组织忠诚,促使成员与社会组织自觉地结成道德命运共同体;再次,社会组织内部通过组织传播、道德学习等方式提升组织凝聚力,使社会组织团结性获得发展性力量。动力机制是社会组织道德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在道德行为如何发生的问题上,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及当前社会转型期所遭遇的价值环境导致伦理学更关注价值取向或道德标准问题,而对道德的行为是如何发动和发展,即道德行为的动力机制问题关注不够。有效的动力机制是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生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动力机制的主体基础是组织认同,为此,社会组织必须确立起“组织自我”。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动力源表现为趋避选择的组织形态、道德文化累积层上的集体道德冲动形态以及集体的极化效应等多种形态,其动力模式主要包括原发内生型、集体自省型和外部压力型模式三种,其动力传递机制包括借助于权力或权威、道德榜样的感召力等实现动力的组织内传播。组织伦理能力对道德行为的方向和动力进行有效调控和审慎反思,是社会组织道德行为发展的内源性力量。社会组织伦理能力较其他类型组织更强,它能保障社会组织更全面、持续地进行伦理反思,并维持在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开放程度和道德行为的控制水平,从而实现道德行为的自觉自控。伦理决策能力和伦理反思能力是组织伦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伦理决策能力主要体现为对道德场的感知及道德行为方案的制定和优选。伦理反思能力促进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组织自律及对行为边界的正确把握。社会组织的道德行为应以社会组织的伦理能力为限,从政府更有实力和市场更有效率的领域退出,回归到“道德人”供给的志愿行为边界之内。

田莎莎[8](2014)在《地理标志对区域农业经济影响研究 ——基于地理标志综合价值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农耕历史孕育出了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深入分析地理标志所蕴含的综合价值,尤其是其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对更好地开发、利用地理标志,保护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地理标志在我国的具体发展状况,运用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信息经济理论等相关理论,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地理标志综合价值的角度深入探讨地理标志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首先,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三个方面对地理标志的综合价值进行系统的分析。其次,分析地理标志综合价值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1)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品牌化两个方面探讨地理标志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路径;(2)把地理标志的无形资产属性引入索罗模型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地理标志综合价值的提高能够有效地提高区域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出水平;(3)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地理标志的人文价值对区域农业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地理标志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能够显着的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地理标志的综合价值在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的综合作用下,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产生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可能拓展的方向。

王志丹[9](2014)在《中国甜瓜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甜瓜作为世界重要的瓜果之一,具有栽培周期较短、投入产出比较高、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显着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经济的瓜果作物,栽培甜瓜已经成为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广大农民快速实现增收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本论文通过从生产与供给、消费与需求、流通与贸易等方面对中国甜瓜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当前中国甜瓜产业的发展规律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今后中国甜瓜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决策依据。中国的甜瓜生产总体上呈平稳发展的态势,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从中国甜瓜生产的省域分布情况来看,2012年甜瓜产量排名前五位的省区依次为:新疆、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其中,仅河南、山东、新疆三个省区的甜瓜产量就占到全国甜瓜总产量的45.48%;从中国甜瓜种植主产区域发展情况来看,以山东、河南为代表的华北栽培地区的规模优势正在逐步突显,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甜瓜主产区。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栽培地区的甜瓜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甜瓜主产区。通过对2010-2012年中国18个甜瓜生产省区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甜瓜总体生产效率较高,但生产投入上存在结构性、区域性投入过剩问题;通过对全国19个甜瓜生产省区市的瓜农生产行为分析结果显示,瓜农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种植面积、生产方式、务农人口数、家庭年收入以及所属的经济地区都会对不同类型的甜瓜栽培种植技术需求程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的甜瓜消费水平不断上升,但地区间消费差异较大。通过对北京、辽宁、河南三个地区的城镇居民甜瓜消费行为的分析,在甜瓜的选购频率、选购渠道、消费量、消费偏好、消费满意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利用Logit模型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收入水平等因素会对消费者选购甜瓜行为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中国的甜瓜市场流通体系尚不完善,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偏弱。目前中国的甜瓜市场流通现代化水平偏低、市场流通主体规模较小、市场流通环节过多等依然是制约中国甜瓜市场流通发展的突出问题。虽然近来年中国的甜瓜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是贸易总体规模还比较小,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单向贸易特征明显,出口目标市场过于集中。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生产技术支撑不足、产业组织化程度偏低、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竞争力较低等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中国甜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基于以上研究,本论文主要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逐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发展无公害生产,加快采后处理和加工技术研发,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加强政府和市场引导,加快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瓜农的生产积极性;努力提升甜瓜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推进甜瓜品牌建设,积极开拓甜瓜销售流通的新模式,提高甜瓜产品的市场流通效率,完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中国甜瓜的市场竞争力。

刘潇湘[10](2014)在《从侵略扩张到和平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发展模式的转型》文中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世界范围的全面侵略战争,同时也是世界人民奋起抵抗法西斯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战争的结果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推动与促进了世界发展模式由战前以对外扩张、征服及掠夺与对内压榨为内容与表征的侵略发展模式向战后以国家体制的自我完善与国际关系的平等依存为内容与表征的和平发展模式的转型。其中,日本作为战前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在明治维新后以侵略扩张、征服与掠夺作为国家发展的政策工具,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直至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折不扣的“远东战争策源地”。战后,日本在经过反法西斯战争和民主改革的洗礼,消除了国家发展模式中的战争性质,走上了“科技立国”、“教育立国”、“贸易立国”等通过发展机制的自我完善与世界各国平等依存,共存共赢的“和平国家”发展道路。日本走上以侵略求发展的战争之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封建武士的战争传统是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历史缘起。其中,16世纪丰臣秀吉发动的侵略朝鲜的战争为近代日本大陆政策及构建在该项政策基础上的侵略发展模式提供了先验式的思想素材与实践范式。德川幕府时期的思想家有关对外侵略扩张的理论建构则成为了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形成的思想导源。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也受到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发动的侵略扩张与殖民掠夺的深刻影响。美国以武力打开日本国门使日本沦为殖民地的同时也使其从直观上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发展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幕府末期的思想家因此提出了效仿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时代发展命题。明治维新确立起军国主义国家体制为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举行了政治奠基。明治思想家对侵略扩张的理论建构则为侵略发展模式进行了思想观念上的奠基。明治三大外征、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的爆发以及大陆政策的出笼标志着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经济领域充斥着浓厚的前资本主义因素、国家宪政体制上的封建反动以及军国主义主导社会意识形态规定了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内容与特征。走上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之路是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运作的逻辑结果。由于近代侵略发展模式在制度环境上所形成路径依赖导致进步力量改造国家发展模式的努力最终趋于失败。大正德谟克拉西的失败与政党内阁的垮台说明在资产阶级民主派在体制内对近代侵略发展模式进行改造的可能性已经完全丧失了。无产阶级的斗争也遭到了国家政权的彻底镇压。世界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日本半封建的资本主义经济,严重恶化了其国内的政治经济局势。以此同时,国际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为日本法西斯的上台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军部法西斯势力通过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手段攫取了国家政权推动日本走向全面的侵略战争之路并先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在战争期间,法西斯在国内构建总体战体制,强化政治统制与经济剥削,动员全国资源投入战争;同时构建东亚新秩序,在占领区进行血腥屠杀与残酷剥削,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奋起抵抗,导致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最终走向崩溃。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严重削弱了日本法西斯的战争能力,打破了国际法西斯的战略计划,有力地配合与支持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从而动摇了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根基。太平洋战争消灭了日本海军,重创了日本陆军,从而摧毁了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台柱—法西斯的战争机器,使盟国在战后改造日本发展模式成为可能。在战争期间,盟国及日本进步力量提出了一系列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构想与方针政策,并根据这些构想和方针政策在战后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用强制的手段打破了日本发展模式对于军国主义制度的路径依赖,推动近代侵略发展模式向和平发展模式的转型。经过反法西斯战争与民主化改革的洗礼,日本在战后走上了和平拓展的发展道路。和平宪法的制度规范、政府主导型的计划经济、科教立国与贸易立国的政策措施、“轻军备、重经济”的外交路线构成了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内容,通过体制的改革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实现发展模式的自我完善从而挖掘资本主义的潜力成为了战后和平发展模式的特征。和平发展模式的形成与运作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且健康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了战前用侵略扩张所希望达到而未能达到的国家发展目标。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剧变,日本经济发展因其与时代发展脱节而陷入长期低迷的状态。日本右翼势力乘机提出修改和平宪法,赋予日本以战争能力等政治诉求,推动日本走向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当前日本政治右倾化趋势加剧对战后和平发展模式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当前日本自由主义力量基于和平宪法根本精神就国家在新世纪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提出的设想与建议,强调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趋势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日本只有坚持日本国宪法的和平主义原则,通过平等依存的自我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与发展。

二、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2002 Vol.19 CONT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2002 Vol.19 CONTENTS(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浆果预处理、红外冷冻干燥及其干制品吸湿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浆果干燥加工研究现状
    1.2 浆果干燥中存在的问题
        1.2.1 干燥效率
        1.2.2 品质劣变
    1.3 红外冷冻干燥技术概述
        1.3.1 红外辐射干燥原理
        1.3.2 红外冷冻干燥的技术研究进展
    1.4 浆果预处理研究进展
    1.5 干燥产品吸附等温线研究方法进展
    1.6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典型浆果红外冻干的适用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2 试验仪器
        2.2.3 干燥设备及方法
        2.2.4 指标测定方法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红外吸收特性
        2.3.2 干燥方式对浆果化学组分的影响
        2.3.3 干燥方式对浆果品质特性的影响
        2.3.4 干燥方式对干燥时间与能耗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处理对典型浆果红外冻干及其品质特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试验仪器
        3.2.3 试验方案
        3.2.4 指标测定方法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预处理对浆果干燥特性的影响
        3.3.2 预处理对红外冻干浆果营养特性的影响
        3.3.3 预处理对红外冻干浆果复水能力的影响
        3.3.4 红外冻干浆果的感官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浆果红外冻干动力学以及脉冲喷动改善干燥均匀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2.2 试验仪器
        4.2.3 试验方案
        4.2.4 指标测定方法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浆果红外冷冻干燥的动力学研究
        4.3.2 脉冲喷动介入对红外冻干干燥均匀性的影响
        4.3.3 脉冲喷动介入对红外冻干浆果营养特性的影响
        4.3.4 脉冲喷动介入对红外冻干干燥效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VS技术研究红外冻干典型浆果的吸湿特性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2.3 试验方案
        5.2.4 指标测定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相对湿度对红外冻干浆果吸湿性的影响
        5.3.2 红外冻干浆果的吸附-解吸行为
        5.3.3 红外冻干浆果的吸附-解吸模型模拟与比较
        5.3.4 模型验证
        5.3.5 红外冻干浆果的安全贮藏含水量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主要仪器设备图

(2)樱桃酒酒泥中高产酒精酵母菌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樱桃及樱桃酒
        1.1.1 樱桃简介
        1.1.2 樱桃酒简介
    1.2 樱桃酒研究现状
    1.3 酿酒酵母选育及研究进展
        1.3.1 传统育种方法
        1.3.2 现代育种方法
    1.4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酵母菌株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样品来源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2.4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采集
        2.3.2 酵母菌株分离、纯化
        2.3.3 酵母菌株保藏
        2.3.4 二氧化碳失重量测定
        2.3.5 酵母菌株筛选
        2.3.6 酵母菌株18SrDNA分子鉴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酵母菌株分离、纯化
        2.4.2 酵母菌株筛选
        2.4.3 酵母菌株18SrDNA分子鉴定
    2.5 小结
3 酵母菌株耐受及发酵性能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菌株及原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酵母菌株耐受性测定
        3.3.2 樱桃酒酿造工艺流程
        3.3.3 樱桃酒酿造工艺要点
        3.3.4 樱桃酒基本理化指标测定
        3.3.5 樱桃酒香气感官质量分析
        3.3.6 顶空固相微萃取
        3.3.7 气质条件
        3.3.8 香气物质定量定性分析
        3.3.9 香气活度值OAV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讨论
        3.5.1 酵母菌株高糖耐受性
        3.5.2 酵母菌株乙醇耐受性
        3.5.3 酵母菌株渗透压耐受性
        3.5.4 不同酵母酿造樱桃酒基本理化指标分析
        3.5.5 不同酵母酿造樱桃酒感官质量分析
        3.5.6 不同酵母酿造樱桃酒的香气成分分析
        3.5.7 不同酵母酿造樱桃酒的主要香气成分分析
        3.5.8 不同酵母酿造樱桃酒特征香气主成分分析
    3.6 小结
4 酵母菌株诱变育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株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2.4 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菌株的活化
        4.3.2 菌悬液的制备
        4.3.3 酵母菌株生长曲线绘制
        4.3.4 酵母菌株紫外线(UV)诱变
        4.3.5 酵母菌株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
        4.3.6 突变酵母诱变菌株挑选
        4.3.7 突变酵母菌株酒精发酵实验
        4.3.8 突变酵母菌株樱桃发酵实验
        4.3.9 突变酵母菌株产量稳定性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酵母菌株的生长曲线绘制
        4.4.2 紫外诱变
        4.4.3 EMS诱变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鸡组织中沙咪珠利残留标示物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消除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鸡球虫病及防治概述
    1.2 抗球虫药物研究进展
        1.2.1 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
        1.2.2 化学合成类药物
        1.2.3 中草药
        1.2.4 抗球虫药物存在的问题
    1.3 三嗪类抗球虫药残留检测进展
        1.3.1 样品前处理方法
        1.3.2 测定方法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鸡肉、皮脂、肝脏、肾脏组织中沙咪珠利及其代谢物M3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药品及试剂
        2.2.2 仪器及其他
    2.3 方法
        2.3.1 样品采集
        2.3.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3.3 色谱条件
        2.3.4 样品前处理
        2.3.5 方法学考察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残留标示物
        2.4.2 内标化合物
        2.4.3 色谱条件的优化
        2.4.4 样品前处理的摸索
        2.4.5 方法学考察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鸡体内沙咪珠利残留消除规律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药品及试剂
        3.2.2 仪器及其他
        3.2.3 实验动物
    3.3 方法
        3.3.1 给药方案
        3.3.2 样品采集
        3.3.3 样品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从“疑欧”到“脱欧”:英国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主要观点及创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后英国对欧政策的演变及其特征
    第一节 确定基调:战后英国对欧政策的演变
    第二节 “新工党”政府对欧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疑欧主义”:战后英国对欧政策的特征及其根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卡梅伦联合政府对欧盟政策的背景和外交理念
    第一节 卡梅伦联合政府的执政背景
    第二节 英国国际角色定位的重要调整
    第三节 自由保守主义:卡梅伦联合政府外交理念的基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新定位:卡梅伦政府与欧盟防务合作关系的调整
    第一节 独特的角色:英国对欧洲防务合作方针的演变
    第二节 脱离介入:卡梅伦政府对欧盟防务合作方针的调整
    第三节 英国与法国防务合作的加强
    第四节 对卡梅伦政府对欧盟集体防务政策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疑欧”的发展:卡梅伦政府对欧盟经济政策
    第一节 关于欧盟成员国地位成本与收益的争议
    第二节 欧债危机与英欧分歧的公开化
    第三节 “疑欧”新动力:卡梅伦政府与美欧自贸协定谈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疑欧”还是“脱欧”?卡梅伦政府与欧盟的政治关系
    第一节 初露端倪:联合政府执政之初的对欧政策
    第二节 英欧关系新危机:卡梅伦否决欧盟修约
    第三节 “脱欧”还是筹码?卡梅伦“留/脱欧”全民公投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投“脱欧”及其影响
    第一节 公投“脱欧”:民粹主义的胜利?
    第二节 英欧关系的未来模式
    第三节 英国“脱欧”与英美特殊关系
    第四节 英国“脱欧”对中国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5)儿茶素二聚体抑制氧化应激诱导PC-12细胞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单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神经退行性疾病与活性氧簇(ROS)
        1.1.1 神经退行性疾病
        1.1.2 ROS与阿尔茨海默病(AD)
        1.1.3 ROS与帕金森症(PD)
        1.1.4 氧化应激
        1.1.4.1 氧化应激反应
        1.1.4.2 ROS
        1.1.4.3 抗氧化
    1.2 抗氧化应激
    1.3 天然提取物与抗氧化应激
        1.3.1 天然提取物
        1.3.2 丝膜菌
        1.3.3 儿茶素与CD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器材
        2.1.1 实验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PC-12 细胞的培养
        2.2.1.1 细胞复苏和培养
        2.2.1.2 细胞传代
        2.2.1.3 细胞冻存
        2.2.2 丝膜菌提取物的获得过程
        2.2.3 DPPH自由基清除率实验
        2.2.4 细胞活性检测(MTT比色法)
        2.2.5 线粒体膜电势(JC-1)
        2.2.6 细胞内ROS检测(DCFH-DA染色法)
        2.2.7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2.2.8 Hoechst33342染色
        2.2.9 流式细胞术(FCW)
        2.2.10 丙二醛(MDA)测定试剂盒(TBA法,硫代巴比妥酸法)
        2.2.1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
        2.2.12 统计学处理
    2.3 实验流程和思路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丝膜菌提取物抗氧化能力的初步筛选
        3.1.1 提取物自由基清除率检测
    3.2 PC-12 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的建立
        3.2.1 MTT检测H_2O_2作用下PC-12 细胞存活率
        3.2.2 倒置显微镜观察H_2O_2作用下PC-12 细胞的形态变化
        3.2.3 H_2O_2可诱导PC-12 细胞发生氧化应激
        3.2.3.1 H_2O_2作用下PC-12 细胞内ROS变化情况
        3.2.3.2 H_2O_2作用下PC-12 细胞线粒体膜电势变化
        3.2.3.3 H_2O_2作用下PC-12 细胞细胞核变化
    3.3 CD对H_2O_2作用下PC-12 细胞的保护作用
        3.3.1 CD可提高H_2O_2作用下的PC-12 细胞存活率
        3.3.2 CD能够减少H_2O_2作用下PC-12 细胞凋亡数
        3.3.3 CD对H_2O_2作用下PC-12 细胞凋亡蛋白的影响
    3.4 CD对H_2O_2作用下PC-12 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3.4.1 CD可降低H_2O_2诱导PC-12 细胞ROS水平
        3.4.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ROS水平变化
        3.4.3 细胞SOD活力变化
        3.4.4 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变化
    3.5 CD对H_2O_2作用下PC-12 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3.5.1 CD能够抑制H_2O_2作用下PC-12 细胞的线粒体膜电势的降低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冠心病患者外周血CD31/AnnexinV+内皮细胞微粒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 设备和试剂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 质量控制
    5.统计学方法
    6.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生成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研究缘起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四、本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一般理论阐释
    第一节 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涵义及其特殊性
        一、本文所称的“社会组织”
        二、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涵义
        三、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特殊性
    第二节 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理论基础
        一、道德需要:社会组织及其道德行为的伦理依据
        二、道德行为:社会组织道德实践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 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价值
        一、促进个体的道德实现
        二、防范社会组织的伪善
        三、构筑社会的伦理和谐
第二章 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生成的基本逻辑及其类型学分析
    第一节 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生成的一般逻辑
        一、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生成条件的理论史考察
        二、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生成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 职能型及任务型道德行为的生成
        一、社会组织职能型道德行为的生成
        二、社会组织任务型道德行为的生成
    第三节 社会动员型与成员自主型道德行为的生成
        一、社会组织社会动员型道德行为的生成
        二、社会组织成员自主型道德行为的生成
    第四节 规范依循型与规范建构型道德行为的生成
        一、社会组织规范依循型道德行为的生成
        二、社会组织规范建构型道德行为的生成
第三章 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理论困难与现实困境
    第一节 社会组织发展对现代性伦理的挑战
        一、现代性生活世界的道德危机及其“中国样态”
        二、现代性伦理知识系统的合法性危机
        三、社会组织的“伦理—道德”悖论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道德行为问题
        一、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发展
        二、“社会组织之恶”的现象及其后果
        三、社会组织道德行为问题的伦理追问
    第三节 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生成问题上的三重困境
        一、社会压力情境中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自主性之困境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之困境
        三、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志愿失灵”之困境
第四章 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统一性
    第一节 个体主体动员与道德取向的普遍化
        一、社会组织成员的角色结构与主体间互认
        二、组织的去个体化与组织成员的道德自我
        三、共意动员与价值共识
    第二节 社会组织成员的伦理实体情结与道德自律
        一、从身份认同到精神归属
        二、社会组织荣辱感与道德责任感
        三、社会组织成员的忠诚与道德自律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凝聚力与团结性
        一、社会组织的内稳态与社会组织凝聚力
        二、人际模仿、道德从众与组织成员的一致性
        三、社会组织道德学习与社会组织的团结性
第五章 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组织认同:社会组织道德行为动力机制的主体基础
        一、组织认同的二重结构
        二、社会组织的自我认同与道德行为动力的生成
        三、道德行为动力问题上社会组织成员之贡献的两个维度
    第二节 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动力源与动力模式
        一、组织道德行为动力源的心理分析
        二、社会组织道德行为动力源的多种形态
        三、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动力模式
    第三节 社会组织道德行为动力的组织内传递
        一、经由权力和权威的道德行为动力传递
        二、基于榜样的道德感召力的行为动力传递
        三、组织传播中的道德行为动力传递
第六章 基于伦理能力的社会组织道德行为致成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伦理能力与道德行为之关系
        一、组织伦理能力的基本结构与社会组织伦理能力的特性
        二、社会组织伦理能力的一般功能
        三、社会组织的伦理能力与其道德行为的内源性关联
    第二节 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决策与控制
        一、社会组织的道德行为决策
        二、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流程控制
        三、社会组织道德行为过程中非正向效应的防范
    第三节 社会组织对自身道德行为的反思
        一、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组织自律
        二、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限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地理标志对区域农业经济影响研究 ——基于地理标志综合价值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2 地理标志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地理标志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简要评述
3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现状
    3.1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发展历程
    3.2 我国地理标志发展概况
4 地理标志的综合价值分析
    4.1 地理标志的经济价值分析
    4.2 地理标志的社会价值分析
    4.3 地理标志的人文价值分析
5 地理标志综合价值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分析
    5.1 地理标志综合价值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路径分析
    5.2 基于索罗模型的分析
    5.3 实证研究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之处及可能的拓展方向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中国甜瓜产业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溥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关于甜瓜生产与供给方面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甜瓜消费与需求方面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关于甜瓜流通与贸易方面的相关研究
        1.2.4 对甜瓜产业研究现状的评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世界及中国甜瓜产业发展概述
    2.1 世界甜瓜产业发展概述
        2.1.1 世界甜瓜的生产情况
        2.1.2 世界甜瓜的产值情况
        2.1.3 世界甜瓜的消费情况
        2.1.4 世界甜瓜的国际贸易情况
    2.2 中国甜瓜产业发展概述
        2.2.1 中国甜瓜产业的发展历史回顾
        2.2.2 中国甜瓜产业的发展现状
        2.2.3 中国甜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 中国甜瓜的生产与供给
    3.1 中国甜瓜生产的基本情况
        3.1.1 总产量
        3.1.2 种植面积
        3.1.3 单位面积产量
    3.2 中国甜瓜生产波动规律研究
        3.2.1 研究方法
        3.2.2 指标选择与数据处理
        3.2.3 甜瓜生产长期趋势分析
        3.2.4 甜瓜生产周期成分分析
    3.3 中国甜瓜生产区域空间布局
        3.3.1 中国甜瓜生产的区域布局
        3.3.2 中国甜瓜生产区域比较优势研究
第四章 中国甜瓜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中国甜瓜生产的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4.1.1 自然因素
        4.1.2 经济因素
        4.1.3 技术因素
        4.1.4 政策因素
    4.2 中国甜瓜生产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4.2.1 甜瓜生产效率分析
        4.2.2 中国甜瓜生产的技术需求分析
第五章 中国甜瓜的消费与需求
    5.1 中国的甜瓜消费现状与主要特征
        5.1.1 消费总量稳步增加,但增速逐步趋于放缓
        5.1.2 周年均有消费,但季度性特征依然明显
        5.1.3 人均占有量不断上升,但区域性特征较为显着
    5.2 中国甜瓜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2.1 城市化发展水平
        5.2.2 甜瓜生产发展水平
        5.2.3 收入与价格水平
        5.2.4 家庭人口构成
        5.2.5 受教育程度
        5.2.6 其他影响因素
    5.3 城镇居民甜瓜消费实证分析-以北京、河南、辽宁为例
        5.3.1 地区间城市化发展水平比较
        5.3.2 地区间甜瓜栽培种植水平比较
        5.3.3 城镇居民甜瓜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5.3.4 城镇居民甜瓜消费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5.3.5 未来中国甜瓜消费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 中国甜瓜的流通与贸易
    6.1 中国甜瓜的市场流通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6.1.1 中国甜瓜市场流通体制的历史发展演变
        6.1.2 中国甜瓜的市场流通现状分析
        6.1.3 中国甜瓜产业市场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6.2 中国甜瓜的国际贸易及产业竞争力分析
        6.2.1 中国甜瓜国际贸易发展情况
        6.2.2 中国甜瓜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2.3 中国甜瓜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促进中国甜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10)从侵略扩张到和平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发展模式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e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三、研究主题以及选题的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历史导源
    第一节 文禄·庆长之役与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策源
        一、丰臣秀吉的侵略野心与大东亚构想
        二、文禄·庆长之役
        三、丰臣秀吉侵略思想的近代理论阐释
    第二节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政策宣示与理论建构
        一、德川幕府隐秘的侵略政策宣示
        二、德川时代知识界对侵略扩张的理论阐释与观念建构
    第三节 幕末思想家对侵略发展模式的理论建构
        一、黑船来航的冲击与欧美列强侵略发展模式的初步影响
        二、幕末思想家对侵略发展模式的理论阐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
    第一节 明治维新与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
        一、明治维新为战前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进行了政治奠基
        二、明治思想家对侵略发展模式的理论阐释
    第二节 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内容及实质
        一、经济领域充斥着浓厚的前资本主义因素
        二、绝对主义天皇制的国家宪政体制是战前侵略发展模式的政治制度安排
        三、军国主义意识形态塑造了侵略发展模式的政治文化范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侵略发展模式与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日本进步力量改造国家发展模式的尝试与失败
        一、资产阶级民主派改造国家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失败
        二、世界经济大危机与日本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恶化
        三、日本法西斯的崛起与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日本战前侵略发展模式的逻辑结果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略战争
        二、法西斯总体战体制的形成
        三、战前略发展模式是日本军国主义者肆行杀戮和劫掠的代名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法西斯战争对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否定
    第一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终结
        一、中国抗日战争动摇了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根基
        二、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灭亡
    第二节 战时盟国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构想与方针
        一、战时盟国构建维护战后世界安全与和平的国际制度
        二、战时盟国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构想
        三、日本共产党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构想
    第三节 战后美国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措施
        一、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与军事管制
        二、盟总实施民主化与非军国主义化的改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确立与社会进步
    第一节 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形成
        一、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有利于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形成
        二、战后日本人民和平民主运动的勃兴
        三、五五年体制与战后日本的和平发展
        四、吉田茂路线与战后日本政府现实主义发展战略
        五、战后日本政府对和平国家的制度保证
        六、日本融入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节 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内容
        一、和平宪法的政策框架建构与和平国家的政治起航
        二、政府主导的计划干预和经济有序协调的良性发展
        三、科教立国
        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福利国家的形成
    第三节 和平发展模式与战后日本社会的进步
        一、战后日本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战后日本现代社会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战后和平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速与和平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后冷战时代日本国内外形势的变动
        二、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速与战后和平发展模式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二节 日本进步力量对日本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构思
        一、村山谈话表明了日本正确处理历史问题,巩固战后和平发展模式的正确态度
        二、日本进步力量有关日本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建议成为巩固战后和平发展模式的有益借鉴
        三、放弃军国主义思维,走与亚洲各国和平、平等相互依存的道路是日本战后和平发展模式的合理内核,同时也是日本未来发展唯一正确的历史抉择
    本章小结
结语
    一、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是明治维新不彻底性的内在规定和逻辑结论
    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否定
    四、和平发展模式的形成推动了战后日本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五、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四、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2002 Vol.19 CONT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浆果预处理、红外冷冻干燥及其干制品吸湿特性研究[D]. 陈凤英. 江南大学, 2021(01)
  • [2]樱桃酒酒泥中高产酒精酵母菌的选育[D]. 许程. 烟台大学, 2019(09)
  • [3]鸡组织中沙咪珠利残留标示物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消除规律研究[D]. 赵晓.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 [4]从“疑欧”到“脱欧”:英国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研究[D]. 马晓云. 南京大学, 2017(05)
  • [5]儿茶素二聚体抑制氧化应激诱导PC-12细胞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D]. 骆伟麟. 吉林大学, 2016(09)
  • [6]冠心病患者外周血CD31/AnnexinV+内皮细胞微粒水平分析[D]. 祖丽胡马尔·阿布都热合曼.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7]社会组织道德行为的生成逻辑[D]. 蒋玉. 东南大学, 2015(08)
  • [8]地理标志对区域农业经济影响研究 ——基于地理标志综合价值的分析[D]. 田莎莎. 暨南大学, 2014(04)
  • [9]中国甜瓜产业经济发展研究[D]. 王志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10]从侵略扩张到和平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发展模式的转型[D]. 刘潇湘. 武汉大学, 2014(08)

标签:;  ;  

水果科学杂志 2002 Vol.19 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