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油龙昌披露关联欠款 山大华特收回部分款项(论文文献综述)
刘星铭[1](2018)在《强制退市第一股“欣泰电气”的审计失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快速发展,广大投资者对高质量财务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近年来发生的审计失败案件,如万福生科、欣泰电气、华锐风电等损害了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营和发展,侵犯了投资者的切身利益,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公信力的质疑,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大大受损。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展开研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审计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难题也越来越多,所以在新形势下研究审计失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在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的基础上,对中国证监会近十年所做出的有关审计失败的36起行政处罚决定书进行分析,总结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现状、特点及主要原因。并以中国资本市场强制退市第一股欣泰电气为案例展开研究,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在对该公司IPO及上市后年报审计过程中均未能勤勉尽责,最终发生连续审计失败。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欣泰电气审计失败案例进行研究:首先,被审计单位主要的舞弊手段包括虚构应收账款收回的“三板斧”、大量大额红字冲销调节经营现金流量、少计成本、少计提坏账准备等。其次,北京兴华在审计中存在针对应收账款缺乏完整的函证程序、针对异常大额大量红字冲销未保持应有的关注、货币资金审计程序不当、未合理运用分析程序等具体问题。再次,审计失败的深层原因主要有注册会计师缺乏实质上的独立、未能识别舞弊风险、职业道德及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事务所缺乏必要的审计质量控制;被审计单位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程序存在明显缺陷;审计行业恶性竞争、聘用机制不完善、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等。最后,根据研究内容从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被审计单位、社会和行业环境三方面提出了避免审计失败的相关建议,希望对提高审计质量有所脾益。
任雅茸[2](2018)在《兴华所对欣泰电气审计失败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允性是确保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证券市场的表现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证券市场上信息相关者了解信息需要依赖财务报告,这就需要独立的第三方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来增加报表的价值。但是,从证监会的处罚公告来看,近几年来证券市场出现了大量的财务舞弊现象,由于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不高,缺乏职业谨慎等诸多原因,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给证券市场带来不利影响,制约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寻找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审计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发生是审计工作的要事。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其次对论文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保险理论、审计冲突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及审计失败、事务所质量控制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及受处罚情况进行统计,对证监会处罚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兴华所审计欣泰电气的审计失败案例分别从审计主体(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审计客体、审计环境四方面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审计失败的防范措施。通过对兴华所对欣泰电气审计失败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失败的发生。
孟赞[3](2015)在《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之中国,恰遇“非常之世”、“非常之事”、“非常之时”。“非常之世”:超越、反腐、改革。超越:据IMF报告2014年底,经济总量上中国将第一次超越美国。反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必被扭转,价值投资的春天来了。改革:改革的红利,必催生股市的繁荣。非常之事:注册制、沪港通、成交量。注册制:股票发行的市场化,必促使投资者更注重内在价值的挖掘,价值投资将会真正大行其道。沪港通:带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价值活水来。”价值投资将真正从“理想王国”来到“现实世界”。成交天量,彰显股市无魂。非常之时,必待非常之人。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价值入我肠;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在投资领域,价值投资在中国到底是否可行?价值投资为什么能够长期战胜市场?价值投资的内含机理是什么?为什么提倡价值投资而不是其他投资?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和尚未解决的难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全文涵括九个章节:绪论一章、正文七章、结论一章。第一章属绪论性质,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的主要方法、主要创新点以及开展研究的前提假设等问题进行必要的界定和阐释。第二章至第八章是本文研究的主体内容。从形式上讲,第一章是从“总”的意义上构建本文的研究架构,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六章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七章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第八章主要解决“对与错”的问题。第二章到第六章是价值观,第七章是方法论。第二章的核心是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IFP/S理论构建。首先,第一部分,对国内外价值投资理论主要研究精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概括了其关键特征和核心要点;第二部分,详细梳理和总结了与价值投资相关的行为金融理论,对行为金融的发展演变,及与数理金融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传统数理金融的缺陷和不足,行为金融对传统数理金融的挑战与修正;第三部分,简述了神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决策、不确定性与大脑之间的原理和机理,介绍了神经科学的二维理论框架和自发性神经过程的基本特点。其次,是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首先探究了价值投资与中国传统智慧的思想渊源,实现道德经与价值投资,太极与价值投资、行为金融和神经经济的“互联互通”;然后,详释了从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的理论演化,分别从逻辑推导、数理推导、经验观察到内含机理、一元模型到二元模型、狭义估值到广义估值、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推演,最终形成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最后,形成文章核心价值观IFP/S理论,随后具体阐释了IFP/S理论的基本释义、理论实质和理论模型。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产业研究。遵循文献综述、研究发现、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首先,归纳整理了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业分析与判断主要观点精萃。其次,从产业生命周期、产业盈利能力稳定性、产业资本结构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发现。最后。对中国现阶段各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特点,盈利能力稳定性,资本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财务研究。首先,汇总整理归纳了以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为代表的基于投资视角的相关财务分析观点精粹;然后,分别从资产质量、负债质量、利润质量、现金流量质量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完整具体的研究总结;最后,实现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表融会贯通,有机统一。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产品研究。首先,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需求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需求黏性分析和产品需求与稳定性逻辑关系三个部分进行了探究;其次,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品牌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品牌与稳定性的内含机理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接着,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商誉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商誉与价值投资、商誉与经济特许权、商誉与消费垄断型企业、商誉的会计估值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发现;最后,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价格研究,着重探究了议价能力与价值投资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了为什么定价权是价值投资产品分析的灵魂。第六章的核心内容是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首先,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双加工理论,阐释了投资决策的神经机理;其次,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机理,构建了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的二元估值模型;最后,在绝对估值理论模型和狭义相对估值模型的基础上,得出基于理性的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同时对影响投资决策的情绪变量测度指标进行了归理。第七章的主要内容是动态优化。首先,阐释了动态优化的内涵、原理和理论模型;其次,详释了动态优化的成因,客观详实的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基本特征、投资者结构特征和投资者认知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最后,得出基于前景理论的动态优化风险决策机制。第八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IFP/S理论实证检验。首先,进行了研究设计,行业选取和公司选择;其次,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最后,形成实证结论。第九章是研究结论、主要发现及未来规划。首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价值投资在中国可行、有道、行难。其次、本文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发现:(1)构建了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2)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的二元估值模型;(3)基于产业企业产品的IFP/S理论;(4)科学阐释了价值投资持久成功的内在机理;(5)动态优化方法及理论模型;(6)实现了价值投资与中国传统智慧(道德经、易经、太极)的“互联互通”。最后,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价值投资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展望,及自己下一步的研究学习规划。创新是论文的灵魂,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视角的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以及实证方法的创新。具体阐述如下:一、研究视角的创新首先,虽然国内学者对价值投资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丰富异常,但尚未有基于基于神经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视角对价值投资进行探讨的,尚未有把价值投资与中国特殊证券市场相结合的全景研究。其次,注册制是我国金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重大改革举措,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目前还没有文献对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的价值投资理论和价值投资方法进行细致、系统、完整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是一个有益探索。最后,国内对价值投资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价值投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传播上,即在国外价值投资“是什么”“如何做的”,但没有把价值投资与中国特殊国情、文化特征、法制特征、市场特征、投资者结构特征、行为特征,监管特征,系统结合起来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是做了较系统、较完整、较全面的研究尝试。基于神经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视角,这两个学科都是新兴学科,都是对金融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革命性影响的新兴学科。作者相对独特的经历,对这两个学科,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对其的实践应用都有较为独到的感悟和理解,这使自己在研究中拥有了相对的优势,为较深入系统的创新研究打下了基础。二、理论模型的创新首先,文章基于内涵价值的视角,通过数理模型推导,指出了期望效用理论的缺陷和不足。接着将前景理论,神经经济学(不确定性、决策与大脑)和价值投资内在有机统一起来,揭示了价值投资的神经经济学原理和行为金融内含机理。然后融汇中国传统智慧,基于中国股票市场从产业、财务、产品的视角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证检验,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构建了二元估值模型,在狭义估值法的基础,得出广义估值法。最后,在绝对估值论的基础上,形成广义相对估值论。三、实证方法的创新首先,文章把大数据作为实证检验的工具,个人出资购买了最新的Choice软件,数据的质量得以保证。该数据库可以提供基于产业、财务、产品、时机四维视角的完整数据,为进行价值投资与中国证券市场相结合的全景研究提供了条件,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单一视角。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文章以实事求是为基本指导思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总路线,既有大数据分析,又重视调查研究,这种既要有吃苦务实精神又要有勇气突破常规的研究方法在博士论文写作中并不常见。再次,广义估值法的构建上,借鉴了保险精算思想,把保险和风险,模糊判断和精确估值较好的结合了起来。最后,在对价值投资在中国具体运用的方法研究上,吸收借鉴了运筹学中的动态规划方法,同时融合了经济学中的动态和优化思想方法,形成了本文的动态优化方法论。研究体会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根据自己多年对金融的感悟和理解,市场中的摸爬滚打,血与火的洗礼,悟到“节点理性”,“节点有效”和“动态不均衡逆向转换”,三个“或有发现”,这三个“或有发现”已经得到大数据和本人投资业绩的证明,如能再得到金融心理学实验的证明,可能会具有重大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延伸”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基石,有利于人们对金融市场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金融理论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宋龙梅[4](2013)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识别研究 ——基于2001-2010年的舞弊样本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会计账簿的出现至今,财务舞弊都是困扰各国学者的重要问题。为了避免管理层的舞弊行为,股东通过建立股权激励机制,试图使管理者利益与股东及公司利益一致;为了避免员工舞弊,公司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人们在制度层面无空可钻。但是,这些解决方法都只是暂时的,而且治标不治本,没有发现的舞弊远远超出了被发现的舞弊数量。因此,如何快速地识别并发现舞弊,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财务舞弊识别具有以下理论意义:对财务舞弊理论方面的研究有助于熟悉财务舞弊的产生动机:对其进行案例研究有助于分析舞弊的主要手段和经验识别方法,以防止类似舞弊事件的发生;对财务舞弊的实证分析有助于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财务舞弊的发生并据此建立舞弊识别模型等。这些研究都有助于建立健全制度和秩序来规范企业的经营,最终提高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财务舞弊识别具有如下的现实意义:一是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提高投融资效率。资本市场的存在使投资者和融资者能够高效地进行资本运作。而两种参与者之间的互相信任需要以各自的财务状况等因素来维系,如果一方试图通过采用粉饰财务报表等手段来获得另一方的信任与支持,那么资本的价值、配置等都不能达到最优的状态。二是保护投资者权益,增强市场信心。不断增加的舞弊事件发生频率以及危害程度让人们对投资证券市场产生了戒备心理,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往往成为难以获取信息的一方而被视为投资弱势群体,大股东以及上市公司利用内幕信息及舞弊手段不断吞食其他投资者的资产。当企业财务缺乏诚信的时代来临时,中小投资者纷纷逃离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资产不断缩水,债权人的权益受损,资本市场难以健康存续。三是完善公司治理,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感。从上市公司的披露历程来看,最初投资者关注的是年报,特别是企业利润,而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披露报告的附加信息,如财务报表附注、公司治理情况、内部控制报告、审计报告以及社会责任报告等。这些报告共同描述了企业的真实状况。当人们关注的侧重点由单纯的资产、利润向公司治理机制等难以粉饰的特点转移时,公司管理层也会对此加以重视并期望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来获得满意的财务状况最终提升股价而非采用盈余管理、财务舞弊等非正规手段。国内外学者一直在试图寻找更符合实际的舞弊理论,经过不断探索,国外的理论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得到了多次实证检验。因此,本文选择了经典的三角理论作为舞弊识别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压力、机会以及自我合理化是造成舞弊行为的三大不可或缺的因素。正是因为业绩不佳,具有融资需求等给舞弊者带来了一定压力,同时公司治理、股权结构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带来了机会,自我合理化让舞弊者找到了说服自己的理由,舞弊行为由此产生。当然,其他的舞弊理论也有精华及实际运用的部分,但大多与特定行为人的心理、情绪、价值观、态度和满意度等相关,定量和指标化的难度大,因此,如果要利用这些理论或将三角理论的自我合理化因素融入模型,就需再结合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还需要选择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的管理层等主体进行调查,难度过大。因此,本文将理论中能指标化的相关因素尽量融入模型,以期获得判别率较高的模型。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为六个部分,基本内容如下:第一部分讨论了财务舞弊研究的意义、主要的研究方法、框架、思路、创新点和局限性等;第二部分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较为经典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特别是对舞弊三角理论和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证文章作了详细的综述。第三部分是对财务舞弊的基本分析,主要内容就是基于如何选择模型指标从三个方面(压力、机会和企业环境)讨论了舞弊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是财务舞弊的经验识别,简要介绍了财务舞弊的几种主要手段,通过总结归纳学者的财务舞弊识别方法,再加上一些经典案例及舞弊样本中的案例事实作支撑,总结出了几种较为具体的财务舞弊经验识别方法,如基于财务信息分析法、审计意见分析法等,特别是对奔福德定律的运用,在归纳的基础上选取样本数据作了相关性分析以验证该定律的适用性。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对舞弊进行识别。在指标建立方面,主要是基于舞弊三角理论将三大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化,但由于自我合理化包含了过多的情绪、价值观、态度等因素,难以通过定量来指标化,因此,本文在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的特殊环境后新增了企业环境指标。理论上这些指标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舞弊行为有所影响,但由于都是哑变量,且采取的是配对方式寻找样本,因此这一指标的贡献度有限。在样本选取方面,本文选取了2001-2010年因财务舞弊而受到监管机构(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财政部等)处罚的有效样本公司共209家,并找到与之对应的配对样本,共组成418个样本进入模型。模型建立阶段,三种因素中都有对舞弊显着影响的因子,说明三大要素对舞弊的影响确实是不可或缺的,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最终模型的准确率在76.0%,说明模型对财务舞弊行为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第六部分是结论和建议,对文章的研究作了简要总结,并结合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结论提出了对应的几点建议:一是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激励机制。公司在对管理层做出激励的时候要综合考虑管理层的各项指标,尤其要注重公司的长期发展能力等指标,将目光放长远。二是优化股权结构,鼓励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企业应建立多元牵制型股权结构,鼓励机构投资者特别是海外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并长期持有,积极促进公司完善内部控制并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才能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三是增加监管和处罚力度。在对已经受过处罚的公司进行舞弊查处和监管时,如果再次发生类似的行为,应该结合之前的行为做出综合的考虑处理,频繁的舞弊行为如果将给上市公司带来巨额的成本,公司就会积极转变态度,试图建立健全的制度和公司治理来规避舞弊行为,从而避免受到严重的处罚损失。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以实证研究、规范分析为主,兼用归纳分析、比较分析和图表等方法。文章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和第三部分财务舞弊基本分析使用规范分析,总结和归纳以前学者的重要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重点根据舞弊三角理论对财务舞弊的动因作了具体的分析,并辅以事实案例、数据、图表等。文章第三部分则务舞弊的经验识别分析,运用归纳法,归纳了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和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方法并适当使用举例法,列举对应舞弊案例的识别经验,使对舞弊识别的经验归纳具有现实应用意义。在识别经验中还创新性地使用奔福德定律对舞弊进行识别,分析时主要是选取被识别公司的报表数据或指标,计算首位数出现的概率并与定律中的理论分布概率进行匹配。文章第五部分财务舞弊识别阶段,主要使用实证研究方法,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具体的识别模型并且检验了模型的精确度。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使用奔福德定律对财务报告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得定律的适用性以及可用性和方便性的证据,增加了对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的方法和速度。二是在使用逻辑回归模型对财务舞弊进行识别时,选取的指标中除了参考利用文献综述的舞弊理论和学者实证所选取的指标外,还加入了经过思考和分析后的企业环境指标,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环境特点融入该指标,具有增加模型说服力的功效。三是选取的舞弊样本年度跨度较大,与其他同类型的研究相比,样本量增加幅度较大,而且为最近十年数据,对最近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具有更强的验证力。
赵亮[5](2012)在《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 ——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文中指出助学贷款制度建设问题是国内教育资助领域的难点,至今尚无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出台,这一方面使得依靠行政手段全面推行的助学贷款政策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另一方面也使得各方主体利用政策缺陷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利于助学贷款工作的有效推进。面对实践困境,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在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均取得了深入发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银行放贷、学生还贷,以及政府如何提高各方积极性三个方面,整体上属于“风险控制型”的研究模式。但以往研究要么过分倚重经济学上的实证分析方法,容易导向一种工具理性的研究范式,从而忽视助学贷款制度本身的价值维度;要么属于一种法律分析,运用法律来剪裁事实,不能有效应对贫困大学生的权利保障问题。由于尽快制定助学贷款相关法律已成为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基本共识,法又是以权利义务关系(即法律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所以,本文确立了以助学贷款法律关系为研究领域,基于法理分析的“权利保障型”研究模式。而教育资助政策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个有关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宪政问题,政府如何对待贫困大学生的受助权问题其实就是政府如何保障公民社会权的宪政问题,由此进一步确立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助学贷款法律关系之确立虽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更须以宪政为前提和基础,以贫困大学生受助权为原点,实现制度建设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的根本转型。在研究领域、研究模式、中心论点的统领下,本文以社会主义宪政原理与教育资助政策的关系为主线,首先以法律关系为分类依据,对我国的助学贷款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政策文本上看,助学贷款行政立法呈现出一种“管理法”特征,不仅公民权利的实现以政府行政为根本前提,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完全处于政府行政权控制之下,而且政府的权力与责任存在明显偏差。从政策实践上看,助学贷款管理运作呈现出一种“对抗型”特征,包括行政与法的对抗、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的对抗、行政主体间的对抗。其次,对国内有关助学贷款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实证分析,明晰了已有研究的整体进展。并对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建设的宏观背景进行考察,从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对府际关系、府银关系、府校关系、校生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指出:必须在公共财政理念下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必须由政策性银行承担助学贷款业务;助学贷款府校关系是需要保留的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助学贷款校生关系则属于外部行政法律关系。而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法”是国内理论与实践领域所公认的、面向民生领域的最重要的法律部门。然后,对贫困生受助权的社会权属性,以及助学贷款法的社会法属性作法理分析。贫困生不仅经济贫困、心理贫困,最重要的是权利贫困,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受教育权是我国明确的一项基本人权,但贫困生的人权问题并非是受教育权的享有意义上的,而是受教育权的保障意义上的。作为社会权的受教育权之实现,需要以贫困生的受助权之实现为前提,要求国家必须力所能及地为公民受教育权的有效行使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以此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而助学贷款法在调整目的、手段、原则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不同于行政法、民商法和经济法,应属社会法部门。再次,以宪政视角重新审视了作为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建设最重要参考源的美国学生贷款制度建设。美国法律意义上的学生资助制度始于冷战时期,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并非完全基于受教育权之实现的考虑。美国的学生资助政策已经偏离了原定目标,脱离了低收入家庭的现实需要。近二十年美国学生贷款违约率的大幅下跌与再次上涨,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是经济大环境的变迁,二是营利性高校违约率的起伏。但美国的营利性高校定位于终身教育体系,而我国助学贷款制度所覆盖的高校则是定位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两者有本质的不同。美国助学贷款的市场化运作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奥巴马政府也因此再度将贷款权收归政府。总体来看,美国宪政体制下的政党政治、选举制度、利益集团等因素,是美国学生贷款政策越来越偏向于中产阶级,且缺乏连贯性,并继而影响违约率的重要原因。最后,在前文已有的实证分析、法理分析、比较分析基础上,以宪政视角重新审视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建设的基本定位。首先明确了受教育权在我国所具有的独立的宪法权利地位,受教育权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的政治根基紧密相连,是公民有效参与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前提。其次,明确宪政虽来源于西方,且在我国发展坎坷,但却是理论和实践领域公认的必然发展方向。而宪政的中国式内涵则决定了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保障问题就是宪政问题,决定着国家的义务形式和法治建设路径。再次,指出现阶段我国的贫困生受助权的保障不仅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问题,更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是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国家反贫困战略的关键环节。最后,通过法理分析从服务行政下的助学贷款国家给付义务、贫困生受助权的救济途径两方面阐述了有关贫困生受助权保障的宪政安排问题。
黄长胤[6](2012)在《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的层级扩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98年诞生以来,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经历了十余年的推广和发展。目前已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各自的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或者正在积极筹备和推广XBRL。财务报告主体依据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报送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XBRL财务报告的质量,所以分类标准是XBRL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XBRL的技术特点,各国发布的通用分类标准一般都只包含具有普遍性的财务信息元素及其关系。而在XBRL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的行业、企业还需要根据其自身个性化的披露意愿对通用分类标准进行扩展,以便更好的进行信息披露。目前国际XBRL的发展趋势已经由分类标准的制定逐步过渡到分类标准的扩展,以满足报告主体更个性化的自愿性信息披露。但是,个性化的信息披露可能造成信息一致性的降低,导致XBRL财务报告质量下降、致使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降低。这个矛盾使得分类标准的扩展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我国的通用分类标准已于2010年发布,银行业等行业分类标准的扩展也正在进行中。但是目前XBRL分类标准实施和扩展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本文围绕“分类标准是否需要扩展”、“如何进行分类标准扩展”这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研究。这些问题是分类标准制定者、XBRL财务报告主体、信息披露监管者、信息披露中介乃至投资者都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财务会计理论、信息科学理论和数据库理论,以分类标准扩展为主题,围绕上述两个基本问题逐层展开研究。首先对分类标准扩展中的相关概念予以界定,然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为了解答“分类标准是否需要扩展”的问题,本文从企业信息披露实务的视角,对我国现有分类标准在信息披露中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然后,继续研究“如何进行分类标准扩展”的问题。本文将该基本问题细分为两个子问题“分类标准扩展的架构”和“分类标准扩展的方法”依次进行研究。针对现有分类标准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和本体理论,本文尝试构建与现有的直接扩展架构不同的层级扩展架构,以期提高分类标准扩展的效果和效率。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该架构按照行业层级特征和企业层级特征分别进行了检验。接下来,本文在层级扩展架构下,分析了分类标准扩展的具体方法,包括元素扩展和元素间关系的扩展。最后本文依据通用层级、行业层级和企业层级分别提出了分类标准扩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现有分类标准的适用性有待提高,需要进行分类标准的扩展。本文采用财务信息元素匹配的研究方法,对现有分类标准在披露实务中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本文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了341家上市公司。对每家样本公司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附注中的元素和分类标准中的元素按照本文整理的元素列表(2116个元素)进行了一一匹配,并将每个披露的元素区分为分类标准中已经定义的复用元素和企业自定义的扩展元素。通过对扩展元素的数量和粒度、通用分类标准的覆盖率和复用率的统计和检验,本文发现现有通用分类标准的完整性和效率性均有待提高,适用性水平值得改进。从提高分类标准适用性的角度,需要对分类标准进行扩展。2、分类标准的扩展可以采用层级扩展的架构。“如何进行分类标准扩展”的第一个子问题就是“分类标准的扩展架构”问题。本文基于本体理论,首先分析了分类标准的结构特征,并基于分类标准本身的本体特征,尝试构建了“通用层级——行业层级——企业层级”的层级扩展架构。该架构的层级性和交互性特征,使得该架构下的分类标准较直接扩展架构下的分类标准具有更高的标记一致性,从而提高了XBRL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本文通过基于披露实务的实证研究对该架构进行了验证。本文采用元素匹配的研究方法,对样本企业财务报告披露实务中的扩展元素按照行业门类进行统计和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业门类的企业,其披露的扩展元素不仅在数量上存在差异而且在粒度上也存在差异。本文还验证了企业披露的扩展元素数量还受到企业经营特征、企业股权集中度、董事会独立程度、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的影响。经过本文的稳健性检验,上述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综上,分类标准的扩展既存在一定的行业特征又存在一定的企业特征,表明分类标准的扩展呈现出一定的层级性。3、分类标准的扩展可以采用元素扩展和元素间关系扩展相结合的方法。“如何进行分类标准扩展”的第二个子问题是“分类标准的扩展方法”问题。本文在层级扩展的架构下,基于财务信息元素理论和分类标准工程学,提出了分类标准扩展的具体方法,包括元素扩展、元素间关系的扩展和扩展的度量。元素扩展依据分类标准中元素的树状架构,区分等同元素和扩展元素。关系扩展依据元素扩展进行。元素的粒度是度量分类标准扩展的工具,是元素在一定的财务信息空间中所表达信息的相对细致程度。本文还提出了在元素信息空间中采用元素粒度度量元素扩展的方法,包括其应用的基本假定、计算原理和步骤。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对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层级扩展架构的研究。研究XBRL分类标准的文献比较有限,而直接研究分类标准扩展的文献更少。目前,笔者尚未发现对分类标准扩展架构进行系统性理论研究的文献。本文基于本体理论,尝试构建了分类标准的层级扩展架构,弥补了国内外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扩展理论研究的不足。2、对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层级扩展方法的研究。本文基于分类标准层级扩展的架构,依据元素扩展和关系扩展之间的关系,较系统的分析了从通用分类标准,经由行业扩展分类标准,到企业扩展分类标准的层级扩展方法。该研究对分类标准扩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具有参考意义。3、基于信息粒度的分类标准扩展程度的量化度量。本文还尝试利用财务信息元素的粒度来量化地度量分类标准扩展的程度。财务信息元素的粒度是元素在一定的财务信息元素空间中所表达信息的相对细致程度。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分类标准扩展程度度量的研究。4、基于通用分类标准元素匹配方法的披露实务扩展元素的定量化研究。XBRL分类标准研究中一直以来的一个技术难题是实证研究经验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本文借鉴匹配性研究的思路,以通用分类标准中已经定义的元素为依据,与企业财务报告披露实务中抽象出来的元素进行匹配,在此基础上区分复用元素和扩展元素。该方法可以定量化的度量披露实务中的元素扩展信息,并为分类标准扩展的相关研究提供经验数据的支持。本文所采用的“披露元素总数”、“扩展元素总数”等还可以作为以XBRL分类标准视角定量化衡量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规模和程度的代理变量,用于其他与信息披露相关的研究。
周琼瑶[7](2012)在《基于三因素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注册会计师行业因财务报告舞弊而产生,它从一开始就与舞弊处于一个博弈的过程。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发生的重大舞弊事件使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及存在价值备受质疑。各国政府或监管部门纷纷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提高审计人员识别财务报告舞弊的能力,降低审计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2006年颁布的审计准则中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强化了对重大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方法,但从我国实际的进展来看,该项准则对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因此提高审计人员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舞弊识别能力,降低相关风险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本文以舞弊三因素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压力、机会、借口三个方面寻找舞弊风险因素,以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作为压力因素的代表性变量,以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董事会规模这些公司内部治理指标作为机会要素的替代,以上市公司高管的年薪作为借口因素的替代。文中选取了2001-2010年间被处罚的95家上市公司和配对的95家非舞弊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所选取的变量在舞弊公司和正常公司之间进行配对检验,寻找舞弊征兆,再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联系我国实际的Logistic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文中根据三因素理论建立的模型的总体判别率达到73.3%,能较好地识别舞弊。证明了上市公司面临舞弊压力(动机)、机会和借口时发生舞弊的可能性越高。此外本文发现,财务状况,董事会规模,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有显着的相关性。其中持有大量其他应收款、货币资金,资产负债率越高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越小,表明公司面临的压力越大,越有可能发生舞弊。董事会规模越小,越有可能被高管控制,上市公司越有可能进行财务报告舞弊。高管的薪酬越低,企业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高。文章最后提出建议,审计人员、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可以使用本文建立的模型识别舞弊,降低相关的风险,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
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8](2010)在《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及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2009》文中研究说明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始于2007年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更加凸现了其重要性,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自1997年开始采用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调查并发布排行榜。王竹泉等自2007年开始对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调查并分别发布了"2006年度、2007年度以及2008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本报告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2009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调查排名。并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总体分析、各行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地区分析、外向型行业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对按渠道和按要素的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金融危机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负面影响仍然十分显着;按渠道进行分析,发现生产渠道控制是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按要素进行分析,发现行业间应收账款周转期的延长与应付账款周转期的延长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且应付账款延期付款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普遍做法;另外,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地区发展不平衡、国内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与国际存在差距、不同的外向型行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随外销比例增长的变化趋势不同,且供应链整合及信息化建设成为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的助推器。
赵国忠[9](2008)在《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成因及相关对策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质量日益受到重视。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各种原因陷入财务困境。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不仅会使投资者、债权人遭受损失,而且可能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本文在原有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研究基础上,对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全过程进行整体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界定了财务困境概念,确定研究样本,对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2)对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成因进行分析;(3)主要采用了多元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两种方法进行财务困境预测;(4)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演化现状、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并对被取消特别处理公司重组绩效实证分析,提出了解决财务困境的对策。主要结论:(1)公司发生财务困境一个过程,包括困境预兆、困境发生和困境演化等;(2)导致陷入困境的两个内部因素:财务因素和治理结构因素作用不同,财务因素是直接因素,治理结构因素是诱发财务困境的深层次原因;(3)财务困境发生前存在明显的困境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财务和治理结构两个方面;(4)财务困境发生的可预测性;(5)财务困境演化的三个方向;(6)重组是解决困境的主要手段等。本文主要特色是:(1)本文对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状况进行整体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研究体系。(2)尝试建立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理论研究框架。以困境事项为基础,采用“一体两翼”方式,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理论研究框架。(3)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剖析相结合。(4)横向对比与纵向比较相结合。(5)研究样本时间跨度大、变量选择多。
沈灵芝[10](2007)在《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被实行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逐渐增加,企业的管理者、债权人、投资者以及审计人员等各利益相关者及时预测、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我国目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在选取样本的原则、指标变量的选取、财务危机预警的超前性以及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过程等方面都有所改进。本文以2006年首次被实行特别处理的56家财务危机公司和配对的56家非财务危机公司作为估计样本,运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利用上市公司已审计的财务报表中的财务数据,选取涵盖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各个方面的18个指标变量,从中筛选了5个指标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构建更有效、预测能力较强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之后利用2005年首次被实行特别处理的24家财务危机公司和24家非财务危机公司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能够很好的预警未来三年内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检验结果的总正确率达到了93.8%。最后,站在企业的角度,对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应用基础和实施略陈管见。
二、石油龙昌披露关联欠款 山大华特收回部分款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油龙昌披露关联欠款 山大华特收回部分款项(论文提纲范文)
(1)强制退市第一股“欣泰电气”的审计失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框架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审计失败的界定 |
2.2 相关概念 |
2.2.2 审计风险与审计失败的关系 |
2.2.3 经营失败与审计失败的关系 |
2.3 相关理论 |
2.3.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4 舞弊三角理论 |
3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现状、特点及原因 |
3.1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现状 |
3.2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特点 |
3.3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原因 |
3.3.1 审计主体原因 |
3.3.2 审计客体原因 |
3.3.3 社会与行业环境原因 |
4 欣泰电气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
4.1 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简介 |
4.1.1 审计主体北京兴华 |
4.1.2 审计客体欣泰电气 |
4.2 欣泰电气审计失败事件回顾 |
4.2.1 事件始末 |
4.2.2 处罚原因及结果 |
4.3 欣泰电气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 |
4.3.1 虚减应收账款 |
4.3.2 利用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科目调整经营现金流量 |
4.3.3 少计原料成本调节利润 |
4.3.4 少计提坏账准备 |
4.4 北京兴华的审计过程及存在问题 |
4.4.1 针对往来款项缺乏完整的函证程序 |
4.4.2 针对大量大额异常红字冲销未保持职业怀疑予以关注 |
4.4.3 货币资金审计程序不当 |
4.4.4 未合理运用分析程序 |
5 欣泰电气审计失败的原因 |
5.1 注册会计师与会计师事务所方面的原因 |
5.1.1 未能识别欣泰电气的舞弊风险 |
5.1.2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与职业怀疑缺失 |
5.1.3 北京兴华未达到实质上独立的要求 |
5.1.4 北京兴华缺乏必要的审计质量控制 |
5.2 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 |
5.2.1 欣泰电气治理结构失效 |
5.2.2 欣泰电气的控制缺陷 |
5.3 社会与行业环境方面的原因 |
5.3.1 行业监管不足,违法成本低 |
5.3.2 红海审计市场的恶性竞争及不合理的聘用机制 |
5.3.3 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 |
6 预防审计失败的对策 |
6.1 从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角度防范审计失败 |
6.1.1 评估审计风险,审慎承接业务 |
6.1.2 关注被审计单位的舞弊动机和手段 |
6.1.3 加强质量控制,规范审计程序 |
6.1.4 强化执业道德,提升专业胜任能力 |
6.2 从被审计单位角度防范审计失败 |
6.2.1 完善治理结构,确保独董发挥作用 |
6.2.2 改进业绩评价体系,合理股权激励 |
6.3 从社会与行业环境角度防范审计失败 |
6.3.1 整合监管资源,改进聘用机制 |
6.3.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惩罚力度 |
7 研究结论、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兴华所对欣泰电气审计失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财务舞弊研究现状 |
1.2.2 审计风险研究现状 |
1.2.3 审计质量研究现状 |
1.2.4 审计失败研究现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框架图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保险理论 |
2.1.3 审计冲突理论 |
2.1.4 信号传递理论 |
2.2 相关概念 |
2.2.1 审计失败 |
2.2.2 审计失败与财务舞弊 |
2.2.3 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 |
2.2.4 审计质量控制 |
第3章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现状 |
3.1 2001-2017年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处罚汇总 |
3.1.1 审计失败案的年度处罚数量 |
3.1.2 审计失败案行政处罚汇总 |
3.2 审计失败的原因 |
3.2.1 连续审计使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 |
3.2.2 注册会计师未能勤勉尽责 |
3.2.3 财务舞弊引起审计失败 |
第4章 兴华所对欣泰电气审计案例 |
4.1 兴华所简介 |
4.2 欣泰电气简介 |
4.3 案情介绍 |
4.4 欣泰电气财务舞弊 |
4.4.1 欣泰电气欺诈上市 |
4.4.2 欣泰电气上市后继续造假 |
4.5 兴华所对欣泰电气审计失败的原因 |
4.5.1 注册会计师方面 |
4.5.2 兴华所方面 |
4.5.3 欣泰电气方面 |
4.5.4 审计环境方面 |
第5章 兴华所项目审计失败案例的结论与启示 |
5.1 兴华所项目审计失败案例的结论 |
5.1.1 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不高是导致审计失败的直接原因 |
5.1.2 兴华所质量控制缺陷是导致审计失败的间接原因 |
5.1.3 欣泰电气财务舞弊是导致审计失败的内因 |
5.1.4 审计行业环境是影响审计失败的外因 |
5.2 兴华所项目审计失败案例的启示 |
5.2.1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
5.2.2 加强审计程序控制 |
5.2.3 完善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 |
5.2.4 谨慎承接业务,强化风险意识 |
5.2.5 完善公司治理制度 |
5.2.6 改革聘任制度和加大违规成本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相关问题阐释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时代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和主要方法 |
(一) 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
(二) 研究的技术路线 |
(三) 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三、结构安排与继承创新 |
(一) 结构安排及逻辑导图 |
(二) 继承与创新 |
(三)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价值投资理论 |
一、国外关于价值投资理论的主要研究集点 |
二、国内关于价值投资理论的研究现状 |
三、简要评价 |
第二节 行为金融理论 |
一、数理金融到行为金融的发展演变及对比分析 |
(一) 发展历程:从数理金融到行为金融的演进 |
(二) 对比分析:数理金融和行为金融的比较 |
(三) 理想世界到现实世界 |
二、有效市场假说及行为金融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与修正 |
(一) 有效市场假说 |
(二) 行为金融理论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及修正 |
第三节 神经经济学:决策、不确定性与大脑 |
一、判断与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模式 |
二、神经科学的二维理论框架 |
三、自发性神经过程的基本特点 |
第四节 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 |
一、思想渊源:中国传统智慧与价值投资 |
(一) 《道德经》与价值投资 |
(二) 太极与价值投资、行为金融和神经经济学 |
二、从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的理论演化 |
(一) 逻辑导图 |
(二) 数理推导 |
(三) 经验观察→内含机理 |
(四) 一元模型→二元模型 |
(五) 狭义估值法→广义估值法 |
(六) 绝对估值论→相对估值论 |
三、基于产业公司产品内在稳定性的(IFP/S)理论 |
(一) IFP/S理论基本释义 |
(二) IFP/S理论实质 |
(三) IFP/S理论模型 |
第三章 基于IFP/S理论产业研究 |
一、研究集粹 |
二、产业生命周期的稳定性研究 |
(一)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演进 |
(二) 不同产业生命周期形态的投资特性 |
(三) 产业生命阶段特点 |
(四) 中国现阶段各产业生命周期实证分析 |
(五) 产业生命周期、公司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与IFP/S理论的关系 |
三、中国各产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研究 |
(一) 分析指标及内含机理 |
(二) 中国各行业盈利能力稳定性实证分析 |
四、产业资本结构稳定性研究 |
(一) 分析指标及内含机理 |
(二) 中国各行业资本结构实证分析 |
第四章 基于IFP/S理论财务研究 |
一、研究集粹 |
(一) 整体分析 |
(二) 现金流量表 |
(三) 销售净利率 |
(四) 会计舞弊 |
(五) 三个核心问题 |
二、基于IFP/S理论财务研究逻辑导图 |
三、资产质量研究 |
四、负债质量研究 |
五、利润质量研究 |
六、现金流量的质量研究 |
第五章 基于IFP/S理论产品研究 |
一、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需求研究 |
(一) 研究集粹 |
(二) 需求粘性分析 |
(三) 产品需求与稳定性逻辑关系 |
二、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品牌研究 |
(一) 研究集粹 |
(二) 品牌与稳定性内含机理 |
三、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商誉研究 |
(一) 研究集粹 |
(二) 商誉与价值投资 |
(三) 商誉与经济特许权 |
(四) 商誉与消费垄断型公司 |
(五) 商誉的会计估值 |
四、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价格研究 |
(一) 议价能力与价值投资 |
第六章 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 |
第一节 情绪-理性互动决策二元估值模型 |
一、认知心理学的双加工理论 |
二、情绪—理性互动决策机理 |
三、情绪-理性互动决策二元估值模型 |
第二节 基于理性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
一、绝对估值理论模型 |
二、狭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
三、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
第三节 投资者情绪变量测度 |
一、基于市场层面情绪投资者情绪测度指标 |
二、基于公司层面的投资者情绪测度 |
第七章 动态优化 |
第一节 动态优化概述 |
一、动态优化的内涵 |
二、动态优化的基本原理 |
三、动态优化的理论模型 |
第二节 动态优化的成因 |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 |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特征 |
三、投资者认知偏差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
第三节 动态优化的风险决策机制 |
一、传统个人风险决策机制 |
二、基于前景理论的风险决策机制 |
三、动态优化下的风险决策机制 |
第八章 基于IFP/S理论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行业选取 |
二、公司数据 |
第二节 定性分析 |
一、中药产业分析 |
(一) 中药产业生命周期 |
(二) 中药产业成长性分析 |
二、中药产品分析 |
(一) 产品需求分析 |
(二) 品牌分析 |
(三) 价格分析 |
第三节 定量分析 |
一、毛利率 |
二、盈利能力分析 |
三、资本结构分析 |
(一) 资产负债率 |
(二) 有息负债率 |
三、成长能力分析 |
(一) 营业收入增长率 |
(二) 营业利润增长率 |
四、现金流量分析 |
(一)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 |
第三节 实证结论 |
一、符合IFP/S理论公司投资组合 |
二、实证业绩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主要发现及未来规划 |
一、研究结论 |
二、主要发现 |
三、未来规划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识别研究 ——基于2001-2010年的舞弊样本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理论方面 |
2.1.2 实证方面 |
2.1.3 国外研究述评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理论方面 |
2.2.2 实证方面 |
2.2.3 国内研究述评 |
2.3 启示与思考 |
3. 财务舞弊的基本分析 |
3.1 财务舞弊的定义 |
3.1.1 财务舞弊的概念 |
3.1.2 财务舞弊相关概念界定 |
3.2 财务舞弊的类型 |
3.3 动因分析 |
3.3.1 压力分析 |
3.3.2 机会分析 |
3.3.3 企业环境分析 |
3.4 财务舞弊的特征分析 |
3.5 财务舞弊的后果分析 |
4. 财务舞弊识别的经验分析 |
4.1 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 |
4.1.1 利用准则的舞弊 |
4.1.2 利用关联交易的舞弊 |
4.1.3 虚构交易舞弊 |
4.1.4 信息披露舞弊 |
4.2 财务舞弊识别的方法 |
4.2.1 外部分析法 |
4.2.2 审计意见分析法 |
4.2.3 财务信息分析法 |
4.2.4 奔福德模型识别方法 |
5. 财务舞弊识别模型 |
5.1 财务舞弊识别指标 |
5.2 样本的选择 |
5.3 模型的建立 |
5.3.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检验 |
5.3.3 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5)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 ——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制度实践背景 |
(二) 理论研究背景 |
(三) 研究领域的确定 |
二、研究综述 |
(一) 助学贷款主体关系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分析 |
(二) 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法学分析 |
(三) 研究现状总结 |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模式的确立 |
(二) 中心论点的确立 |
(三)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实证分析 |
一、政策文本中的法律关系 |
(一) 数据来源与处理 |
(二) 我国助学贷款政策制定概貌 |
(三) 政策文本中的法律关系 |
(四) 我国助学贷款行政立法的“管理法”特征 |
二、政策实践中的法律关系 |
(一) 数据来源与处理 |
(二) 我国助学贷款政策实践概貌 |
(三) 政策实践中的法律关系 |
(四) 我国助学贷款管理运作的“对抗型”特征 |
第二章 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影响因素与宏观背景 |
一、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
(一) 银行放贷的影响因素 |
(二) 学生还贷的影响因素 |
二、财政体制与府际关系 |
(一) 财政体制改革 |
(二)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府际关系 |
(三) 公共财政体制与高等教育投入 |
三、金融体制与府银关系 |
(一) 金融体制改革 |
(二) 银行体制改革下的府银关系 |
(三) 政策性银行与助学贷款政策性 |
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府、校、生三方关系 |
(一)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与府校关系 |
(二)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与校生关系 |
五、社会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确立与发展 |
(一) 社会法的起源与国际发展概况 |
(二) 社会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
第三章 以贫困生受助权为中心的助学贷款法律关系 |
一、“贫困生”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辨析 |
(一) 以经济能力为本位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二) 贫困生的弱势群体特征 |
二、公平与效率视野下的贫困生权利 |
(一) 公平、效率与倾斜保护 |
(二) “管理法”与权利保护 |
三、贫困生受助权的社会权属性 |
(一) 贫困生受助权的人权基础 |
(二) 贫困生受助权的社会权属性 |
四、助学贷款法的社会法属性 |
(一) 助学贷款法不同于民法 |
(二) 助学贷款法不同于行政法 |
(三) 助学贷款法不同于经济法 |
(四) 助学贷款法的社会法本质 |
第四章 宪政视野下的美国学生贷款制度建设 |
一、中美助学贷款比较研究概况 |
(一) 特点总结 |
(二) 经验借鉴 |
二、美国学生贷款制度建设的宪政视角 |
(一) “分权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拨款制度 |
(二) “国家本位”下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 |
(三) 家庭收入、贷款拖欠率与学生就学特征 |
(四) 中产阶级、选票与联邦资助对象的偏离 |
(五) 违约率大幅下降的背后 |
(六) 贷款过度市场化的隐忧 |
第五章 宪政视野下的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 |
一、受教育权保障问题就是宪政问题 |
(一) 受教育权的独立宪法权利地位 |
(二) 宪政的中国语境 |
(三) 宪政的“中国式”内涵与受教育权保障的国家义务 |
(四) 社会主义本质视阈下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反思与重构 |
二、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的宪政安排 |
(一) 服务行政下的助学贷款国家给付方式 |
(二) 助学贷款给付行政的启动 |
(三) 助学贷款的启动与发放 |
附录一:助学贷款相关政策法规分类汇总(1999年-2011年) |
附录二:助学贷款相关专着汇总(截止到2011年) |
附录三: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合同(样式)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的层级扩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XBRL 的发展现状 |
1.1.2 我国XBRL 的发展现状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XBRL 财务报告 |
1.2.2 XBRL 财务报告分类标准 |
1.2.3 XBRL 财务报告分类标准扩展 |
1.3 研究问题及意义 |
1.4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2.1 分类标准的基础理论 |
2.1.1 本体论 |
2.1.2 财务信息元素理论 |
2.1.3 分类标准工程学 |
2.1.4 分类标准的认证 |
2.2 分类标准的评价 |
2.2.1 评价的依据 |
2.2.2 评价的结论 |
2.2.3 评价的启示 |
2.3 分类标准扩展的架构 |
2.3.1 直接扩展与间接扩展 |
2.3.2 间接扩展中的优先级问题 |
2.4 分类标准扩展的方法 |
2.4.1 元素扩展 |
2.4.2 元素间关系扩展 |
2.5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2.5.1 分类标准扩展的理论 |
2.5.2 分类标准的评价 |
2.5.3 分类标准扩展的架构 |
2.5.4 分类标准扩展的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有分类标准的适用性评价 |
3.1 分类标准适用性评价的依据 |
3.1.1 适用性评价依据的理论来源 |
3.1.2 适用性评价的依据 |
3.2 分类标准适用性评价的方法 |
3.2.1 研究设计 |
3.2.2 完整性的评价指标 |
3.2.3 效率性的评价指标 |
3.3 分类标准适用性评价的结果 |
3.3.1 通用分类标准元素的覆盖率 |
3.3.2 通用分类标准元素的复用率 |
3.4 分类标准适用性改进与分类标准扩展的必要性 |
3.4.1 研究假设 |
3.4.2 研究方法 |
3.4.3 研究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类标准层级扩展架构的理论分析 |
4.1 层级扩展架构的理论基础 |
4.1.1 本体论 |
4.1.2 分类标准的本体特征 |
4.2 层级扩展架构 |
4.2.1 分类标准的结构——本体论视角 |
4.2.2 层级扩展的架构 |
4.3 层级扩展架构的特征 |
4.3.1 层级性 |
4.3.2 交互性 |
4.4 分类标准层级扩展架构与直接扩展架构的比较 |
4.4.1 比较的依据——透明度 |
4.4.2 比较的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类标准层级扩展架构的实证检验 |
5.1 研究假设 |
5.1.1 层级扩展中的行业层级特征 |
5.1.2 层级扩展中的企业层级特征 |
5.2 研究设计 |
5.2.1 实证研究的框架 |
5.2.2 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
5.2.3 模型设计 |
5.3 层级扩展中行业层级特征的检验 |
5.3.1 扩展元素数量的行业差异 |
5.3.2 扩展元素粒度的行业差异 |
5.4 层级扩展中企业层级特征的检验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相关性分析 |
5.4.3 Poisson 回归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元素扩展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
5.5.2 元素扩展影响因素的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类标准层级扩展的方法 |
6.1 分类标准扩展方法的理论基础 |
6.2 分类标准的元素扩展 |
6.2.1 分类标准元素树 |
6.2.2 元素扩展的流程 |
6.2.3 元素复用 |
6.2.4 元素扩展 |
6.3 分类标准的元素间关系扩展 |
6.3.1 关系复用 |
6.3.2 关系扩展 |
6.4 分类标准层级扩展的度量——元素的粒度 |
6.4.1 元素粒度 |
6.4.2 元素粒度的计算 |
6.4.3 基于元素粒度的分类标准元素遴选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分类标准层级扩展的政策建议 |
7.1 层级扩展的实施框架 |
7.1.1 实施的框架 |
7.1.2 框架内的交互循环 |
7.1.3 框架内各层级规模的分配 |
7.2 通用层级的更新完善 |
7.2.1 通用分类标准交互更新的流程 |
7.2.2 通用分类标准交互更新的政策建议 |
7.3 行业层级的协调扩展 |
7.3.1 行业层级扩展的实施流程 |
7.3.2 行业层级协调扩展的政策建议 |
7.4 企业层级的规范引导 |
7.4.1 企业层级扩展的实施流程 |
7.4.2 企业层级规范引导的政策建议 |
7.5 分类标准扩展实施的评价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8.3 本文的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样本公司列表 |
附录2 本文统计的财务报表报告项目 |
附录3 本文统计的财务报表报告项目附注的财务信息元素 |
附录4 行业变量的 Pearson 相关系数 |
附录5 复用元素最细粒度的行业差异分析 |
附录6 纵向深入型扩展元素平均粒度的行业差异分析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及参与科研情况 |
(7)基于三因素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第三节 创新性 |
第二章 相关文献回顾 |
第一节 舞弊征兆与特征研究 |
一、国外文献回顾 |
二、国内文献回顾 |
第二节 目前已有的舞弊识别方法研究 |
一、分析性程序 |
二、以财务指标为主要变量的统计判别模型 |
三、以财务指标为主要变量的复杂模型 |
四、以财务指标、治理指标为输入变量的模型 |
第三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舞弊成因理论分析 |
第三节 审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 |
一、舞弊风险因素分析 |
二、识别财务报告舞弊对于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性 |
第四章 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一、压力有关的假设 |
二、机会有关的假设 |
三、借口有关的假设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变量设计 |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三、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四、研究模型 |
第五章 模型的构建 |
第一节 变量的筛选 |
一、舞弊特征、征兆的筛选 |
二、相关分析 |
第二节 逐步回归 |
一、逐步回归过程 |
二、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制造业的专用识别模型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关于如何应用模型的建议 |
第三节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成因及相关对策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财务困境界定 |
1.2.2 样本选择 |
1.2.3 预测变量与计量方法的选择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的内容 |
1.3.3 研究应用的理论体系 |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结论 |
1.5 创新点与特色 |
1.6 本文的结构安排和框架图 |
1.6.1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6.2 研究框架图 |
第2章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特征研究 |
2.1 财务困境含义界定 |
2.1.1 国外财务困境含义界定综述 |
2.1.2 国内财务困境含义界定综述 |
2.1.3 国内特别处理相关政策规定 |
2.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2.3 财务困境样本公司现状 |
2.3.1 财务困境公司分布 |
2.3.2 财务困境公司现状分析 |
2.4 财务困境公司特征 |
2.4.1 财务困境公司报表项目特征 |
2.4.2 财务困境公司财务指标特征 |
2.4.3 财务困境公司非财务指标特征 |
2.5 财务困境公司的特征分析 |
2.5.1 财务困境公司报表项目特征分析 |
2.5.2 财务困境公司财务指标特征分析 |
2.5.3 财务困境公司非财务指标特征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成因分析 |
3.1 财务困境成因的基本分析 |
3.1.1 国外公司发生财务困境的原因 |
3.1.2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原因分析 |
3.2 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内部因素具体分析 |
3.2.1 财务因素对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影响分析 |
3.2.2 非财务因素对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影响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分析 |
4.1 文献综述 |
4.1.1 预测变量选择 |
4.1.2 计量方法选择 |
4.2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财务分析 |
4.2.1 研究思路及方法 |
4.2.2 分析变量的选择 |
4.2.3 实证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演化与对策研究 |
5.1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演化现状和过程分析 |
5.1.1 财务困境公司演化现状分析 |
5.1.2 摘帽公司特征 |
5.2 个案研究 |
5.2.1 科龙公司盈利风云 |
5.2.2 科龙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处理 |
5.2.3 结论 |
5.3 被取消特别处理公司重组绩效研究设计 |
5.3.1 公司重组理论 |
5.3.2 公司重组类型 |
5.3.3 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
5.3.4 重组环境与样本选择 |
5.4 被取消特别处理公司重组绩效实证分析 |
5.4.1 指标选取 |
5.4.2 模型构建 |
5.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ST公司样本与NST公司样本表 |
附录二: 四川长虹财务分析案例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0)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选题的依据与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逻辑结构和框架 |
第二章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理论研究 |
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理论 |
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理论回顾与研究现状 |
第三章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 |
一、单变量模型分析 |
二、多变量模型分析 |
第四章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建立 |
一、模型样本的选择 |
二、财务指标变量选取的原则 |
三、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 |
四、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检验 |
五、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实证研究总结 |
第五章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应用 |
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用的基础前提 |
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有效实施的建议 |
第六章 结束语 |
一、启示 |
二、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附录一 估计样本的财务指标 |
附录二 检验样本的财务指标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石油龙昌披露关联欠款 山大华特收回部分款项(论文参考文献)
- [1]强制退市第一股“欣泰电气”的审计失败研究[D]. 刘星铭.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2]兴华所对欣泰电气审计失败问题研究[D]. 任雅茸.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9)
- [3]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D]. 孟赞.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07)
- [4]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识别研究 ——基于2001-2010年的舞弊样本数据[D]. 宋龙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5)
- [5]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 ——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D]. 赵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6]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的层级扩展研究[D]. 黄长胤.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 [7]基于三因素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研究[D]. 周琼瑶. 浙江工商大学, 2012(11)
- [8]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及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2009[A]. 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营运资金管理论坛论文集, 2010
- [9]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成因及相关对策实证研究[D]. 赵国忠. 吉林大学, 2008(11)
- [10]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 沈灵芝.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