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码打样中的色彩管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苏林林[1](2021)在《中小学教科书的印刷质量及其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中小学教科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撑,是传播知识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本印刷精美、色彩艳丽、安全性好的教科书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同时保护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现有生产的教科书印刷质量不佳、色彩还原性不足、印刷过程各环节独立未实现数据化规范化控制、教科书安全性未形成体系化管控的问题,通过控制网点变形、色彩还原、重金属含量、VOCs含量,构建教科书印刷复制规范化体系及安全体系,以构建的体系进行规范化印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影响印刷质量的主要因素为网点扩大。综合考虑胶印的工艺及印刷过程,分析影响网点变形的因素。使用补偿原理引入网点修正曲线,实现原稿的数字化网点在制版过程的修正,确保原稿的网点和制版的网点相一致。对教科书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构建教科书印刷复制体系并制定印刷规范化流程,将教科书印刷复制过程体系化考虑,消除印刷材料、印刷工艺、印刷参数对网点的影响,确保网点传递过程的一致性,实现教科书印刷复制过程的数据化标准化控制。(2)对现有生产工艺和原辅料及其质量控制体系和检测体系进行梳理,对教科书印刷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因素进行分析,查找印刷品重金属、有机挥发物产生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因素,构建教科书生产原辅材料及生产工艺的安全体系。(3)基于工厂实际生产材料及设备条件,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为对象,在教科书印刷复制体系及数据化流程的指导下,进行样书制版与印刷的数据化规范化控制及安全性指标控制。通过实验形成标准化的数据,用标准化的数据控制教科书的印刷生产,确保教科书的印刷质量。对所生产的教科书进行印刷质量检测及安全性检测,结果表明运用印刷补偿和色彩管理技术生产的教科书墨层厚实、图像色彩饱满、色彩还原性好,重金属含量及VOCs含量远低于所制定的安全标准。本文关于中小学教科书印刷质量及安全性的研究对于确保云南省中小学教科书的安全和高品质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提升书刊印刷品的质量具有参考价值。
王辉,宋亚丽,刘乐,高玉杰,曹江涛,刘娜娜[2](2019)在《色彩管理在纸张数码打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GMG和CGS色彩管理软件对数码打样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比较打样纸张未经过色彩管理和分别经过GMG、CGS色彩管理的质量差别,同时比较两款软件打样性能的优异性.结果表明:经过GMG和CGS色彩管理之后,数码打样纸的色域扩大,色彩再现和阶调复制能力显着提高,印刷相对反差值增大,网点扩大减小,整体打样质量较好;就两款软件的比较而言,CGS比GMG色彩校正过程更简捷和准确,在色彩再现、阶调复制、减少网点扩大方面表现更突出,打样质量更高.
陈玉[3](2019)在《色彩管理在数码打样及印刷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数码打样技术是近些年来出现并发展的新型打样技术,它是一种将电子稿件以数字的方式进行处理,然后直接输出结果的一种打样技术。这种打样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CTP)的发展而兴起的。在数码打样技术与印刷生产色彩匹配的过程中,色彩管理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赵天明,刘诗德[4](2018)在《EFI和Heidelberg数码打样系统的应用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EFI Color XF和Heidelberg Prinect Colorproof Pro两种数码打样系统生成特性文件的差异。应用系统的色彩管理功能对打印机进行基础线性化并创建特性文件,从色域、标准测量表中色块的色差和屏幕软打样效果比较两种数码打样系统生成的打印机HP Design Jet5500特性文件。色域包含了印刷标准特性文件的大部分色域,可满足打样及印刷的一般要求。两种系统生成的打印机特性文件在色空间转换后对应色块的色差为2.84,在粉红色和暗调区域色差相对较大。观察者的目视结果平均值为2.1,标准方差为0.568,屏幕软打样的效果介于有细微差异和没有差异之间。实验表明,两种系统生成的特性文件都基本符合数码打样中设备特性文件的要求。
刘传杰,李玉梅[5](2017)在《色彩管理在数码打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印刷数字化流程的逐步实现,打样技术已由原来的传统打样发展为数码打样并成为印前领域的一项热门技术,正趋于成熟。数码打样的核心是色彩管理技术。由于在整个印刷作业流程中,会应用不同的软件和设备,各个设备表现颜色的原理和色域不同,因此需要有一个标准来对色彩进行统一管理,以便使不同显示设备上的颜色保持一致和稳定。
杨勇,熊伟斌[6](2017)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真网点喷墨打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真网点打样使用调频网点来模拟印刷调幅网点,能在数码打样上获得与印刷调幅加网相同的参考效果。方法利用BP神经网络获得数码打样与印刷输出的CMYK-CMYK网点面积率的非线性映射来实现真网点喷墨打样。结果基于BP神经网络的真网点喷墨打样,识别率稳定在95%左右,训练100次左右就能达到收敛。真网点形态变形小,色域映射准确,与标准胶印印张的色差均值为2.24,色差标准差为1.47,色差方差为2.16,色差熵为3.12。结论基于BP神经网络的真网点数码打样和标准胶印印张的网点面积率转换不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具有原理简单、转换迅速和适应性强等优点。无论在网点外观、色域和色差各方面,都比传统数码打样具有更多的优势。
金志敏[7](2013)在《印刷色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印刷企业来说,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印刷出来的产品与客户提供的原稿或样张颜色不一致或差别很大,从而遭到客户的投诉,印刷企业自身也遭受不小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还有信誉损失。如果不能解决这种颜色不准的问题,势必会造成客户的流失,影响经济效益和企业长远发展。如何解决这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呢?引入色彩管理系统,就能有效解决印刷色彩不准的问题。本文从印刷色彩管理的的概念、目的和作用、系统组成入手,结合显示器、数码打样机等具体印刷设备的校准探讨色彩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并针对当前色彩管理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诸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首先,通过印刷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印刷色彩不准的问题,引入色彩管理的概念,阐述色彩管理的目的和作用,实现印刷品和原稿达到颜色的基本一致,即所谓的“所见即所得”。另外,对色彩管理的系统组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其次,在对于印刷色彩管理手段和技术的研究上,通过计算机显示器的颜色校准和数码打样机的色彩校准等技术的研究,详细阐述了色彩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即所谓的“3C”过程,就是校正(Calibration),特性化(Characterization)和转换(Conversion)。为了使得最终的印刷品与客户提供的原稿、显示器上显示的数字文件以及客户签字认可的样张,在颜色上保持一致,就必须对显示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这三大类设备进行颜色校准和色彩管理。最后,论文通过案例介绍了色彩管理在企业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前景展望。提出科学的对于印刷色彩管理的定义与作用,并且这种管理是不断发展的,要不断适应时间及不同需要变化的,并且把印刷色彩管理系统当作企业管理保证生产质量与企业信誉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印刷的质量,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久生命力。色彩管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需要先进设备和高素质人才的支撑,才能将色彩管理的效力发挥到最佳。
李春艳[8](2011)在《纸张数码打样和屏幕软打样色彩匹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打样技术以及色彩管理的飞速发展,实现“所见即所得”的跨媒体色彩输出一直是图像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屏幕软打样和纸张为介质的数码打样之间色彩的匹配为出发点,研究“所见即所得”的问题,实现纸张数码打样和屏幕软打样的模拟匹配。首先,本论文基于屏幕软打样和纸张数码打样呈色原理的不同,选择苹果显示器为屏幕软打样的媒介,以五种不同的纸张为数码打样媒介,设计了跨媒体色彩匹配实验;其次,实验参考色块为IT8.7/3色标(含928个色块)和设计色块CMYK,选择上述色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跨媒体匹配过程中的色貌属性和色彩匹配;再次,通过Photoshop中色彩管理以及ProfileMaker软件若干色彩匹配功能的运用对跨媒体输出的色彩匹配效果进行实验分析;最后,运用色貌模型法分析色块的色貌信息,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偏离度分析、RMS误差分析等多种数学统计方法,将纸张数码打样和屏幕软打样两种不同的跨媒体色彩匹配量化分析。研究发现:(1)由于显色机理的不同,纸张数码打样和屏幕软打样的明度(J)、视明度(Q)、彩度(C)、视彩度(M)、色相角(h)、饱和度(s)等色貌属性有明显差异,CMY颜色的色相对人产生的视觉知量无明显差异,可视为同一颜色;(2)纸张数码打样和屏幕软打样色貌属性偏离度差异为Q?C?M?J?S?H。视明度Q的匹配误差最差,其次为彩度C、视彩度M、明度J、饱和度S,其中色相H匹配较好;(3)两种不同打样方式下,色彩匹配受打样材料的影响较大,显示器的校正及稳定性影响屏幕软打样的效果,纸张性质影响数码打样效果,二者同时影响纸张数码打样和屏幕软打样的色彩匹配效果。课题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量化跨媒体输出的颜色匹配程度和打样材料对跨媒体色彩匹配的影响两个方面。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统计学方法量化了跨媒体输出色彩匹配的接近程度,对其评价项目有全新应用表达,并对可接受的匹配的颜色进行色貌分析;另一方面,本文将纸张性质与打样效果相结合,利用灰色关联度得出了数码打样中纸张性质对颜色输出的影响,并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对其相关系数进行了表达。本课题深入探讨了屏幕软打样与纸张数码打样之间的色彩匹配,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课题对屏幕软打样更真实反应图文在纸张介质上的复制特性,推动软打样在纸质印刷复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一定的实用价值。
吕倩[9](2011)在《数字打样的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印刷色彩学、印刷质量控制以及印刷工艺原理,对数字打样技术的原理、类型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了数字打样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印品质量的主要控制要素,并对CTP系统的线性补偿原理进行了介绍。对数字打样的质量进行控制必须首先保证印刷质量,使印刷品的质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得到了稳定状态的印刷特性文件,色彩管理才能发挥作用。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做好了色彩管理并不能确保每次进行数字打样的样张保持与标样良好的匹配。而在每次打样时使用ECI2002等色表对数字打样进行质量控制时,由于色块太多,工作量很大,不能快速地对其质量进行检验和改进,而且如果要进行多次匹配,会对纸张和墨水造成大量浪费。本文结合国际标准及色彩再现原理制作小测控条,研究使用小测控条对真网点数字打样质量进行日常控制的可行性。本文中使用GMG色彩管理及数字打样软件进行网点打样。对数字打样进行色彩管理后便可以进行常规打样,收集小测控条的测量数据,计算色差,然后使用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确定标准印张和数字样张的映射关系。通过测量及计算结果对原色及二次色、灰平衡、色调再现和层次复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标准印张和数字样张的映射关系确定色彩参数文件的修正方案,对数字打样进行优化。主要以色差作为评价指标,将优化后的测量数据与GMG软件的4维色彩空间转换引擎技术进行循环校正的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将小测控条作为验证数字样张质量和改进局部偏差的方法具备其可行性。
王志豪[10](2011)在《数码打样色彩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刷过程是一个图文信息的传递过程,颜色准确传递具有非常的重要作用。随着数字印前系统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直接制版的实用化,导致用分色胶片晒制打样版和印刷版的工艺路线逐步停止,数码打样成为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目前,四(混)色数码打样技术较为成熟,而专色数码打样,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中还没有普遍使用标准专色油墨,仅依靠自己手工调配专色墨进行常规打样,很难做到专色的准确再现。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四色数码打样环境的基础上,对专色数码打样色彩控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数字印前系统,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构建了数码打样的环境,设计了基于四色的数码打样解决方案,详细阐述了输出设备的基础线性化、输出设备特性文件的创建、校正及优化的过程,研究探讨了数码打样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实现了四色数码打样的色彩质量控制。2.在四色数码打样的基础上,运用EFI Color proof XF数码打样软件创建了针对专色打样的颜(专)色库,并采用测量值与原始值比较的方法,对该颜(专)色库进行了三次循环校正。最后通过专色打样实验,对专色打样后的色域和色差进行分析,验证该颜(专)色库完全满足数码打样的质量要求。3.在分析各种常用的数学经验模型算法的基础上,根据印刷数码打样色差的误差要求,首次提出了基于数据拟合最小二乘法的回归算法模型,并推导了算法公式,并利用Matlab软件和VC++平台对算法进行实现;通过与颜(专)色库实测值与回归值比较分析,其色差大小能够满足数码打样的要求,最后基于该算法模型构建了颜(专)色库。论文主要解决了在没有专色油墨的情况下,通过用混色配比的方法,解决了专色的印刷复制再现问题。在数码打样环境下,通过循环校正和算法模型的方法建立用于数码打样的颜(专)色库,该颜(专)色库都是动态的,可适时更新,可用于实际生产。提高了专色数码打样的色彩匹配精度和数码打样的速度、质量。
二、数码打样中的色彩管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码打样中的色彩管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教科书的印刷质量及其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二章 中小学教科书印刷复制及质量评价相关理论 |
2.1 印刷复制原理及工艺 |
2.1.1 印前加网原理 |
2.1.2 教科书印刷复制工艺 |
2.2 印刷质量评价基础理论 |
2.3 色彩管理理论 |
2.3.1 色彩管理概述 |
2.3.2 色空间理论 |
2.3.3 色彩管理系统基本构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印刷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体系构建 |
3.1 影响印品质量的性能参数分析 |
3.1.1 印品质量性能评价参数 |
3.1.2 灰色关联分析步骤 |
3.1.3 实验 |
3.1.4 灰色关联分析计算及结果分析 |
3.2 印刷网点扩大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印前制版 |
3.2.2 印刷材料 |
3.2.3 印刷条件 |
3.3 控制印刷网点扩大的方法 |
3.3.1 印刷补偿方法及原理 |
3.3.2 印刷补偿实验 |
3.4 印刷体系构建 |
3.4.1 印刷体系构建 |
3.4.2 印刷复制规范化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小学教科书安全性分析及安全体系的建立 |
4.1 影响中小学教科书安全性因素分析 |
4.1.1 印刷主要材料 |
4.1.2 印刷辅料 |
4.1.3 印刷过程 |
4.2 中小学教科书安全体系建立 |
4.2.1 材料选择 |
4.2.2 纸张油墨及成品安全性规范 |
4.2.3 纸张油墨安全性检测实验 |
4.3 印刷过程安全性规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小学教科书印刷实验研究 |
5.1 教科书印刷实验方案设计 |
5.2 印前设备调整与校准 |
5.2.1 印刷机性能调整 |
5.2.2 色彩管理设备校准及特征化 |
5.3 CTP制版实验 |
5.3.1 实验设备材料及参数设定 |
5.3.2 测试文件制作及检查 |
5.3.3 印版线性化 |
5.4 测试版印刷实验 |
5.4.1 实验设备材料及参数设定 |
5.4.2 印刷反补偿曲线建立 |
5.4.3 印刷ICC特性文件制作 |
5.4.4 印刷质量综合评价 |
5.5 中小学教科书印刷质量及安全性评价 |
5.5.1 教科书印刷质量评价 |
5.5.2 教科书安全性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2)色彩管理在纸张数码打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印刷测试版的设计 |
1.2.2 数码打样流程及参数设置 |
1.3 数码打样质量的评价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色域比较 |
2.2 色差比较 |
2.3 纸张数码打样的质量评价 |
2.3.1 印刷阶调再现 |
2.3.2 印刷相对反差 |
2.3.3 网点扩大 |
3 结论 |
(3)色彩管理在数码打样及印刷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数码打样进行色彩管理的必要性 |
1.1 数码打样技术简介 |
1.2 色彩管理简介 |
1.3 色彩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2 色彩管理的要点 |
2.1 专业检测仪器、专业显示器、输出设备 |
2.2 色彩管理数据的转换及应用 |
2.3 色彩管理使用培训 |
3 色彩管理在印刷生产中的应用 |
4 结语 |
(4)EFI和Heidelberg数码打样系统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码打样概述 |
1.1 数码打样的特点 |
1.2 数码打样的关键技术 |
2 实验 |
2.1 EFI Color XF的实验过程 |
2.2 Heidelberg Prinect Colorproof Pro的实验过程 |
3 评价与分析 |
3.1 色域的比较 |
3.2 转换后色块色差的比较 |
3.3 屏幕软打洋效果的比较 |
4 结束语 |
(7)印刷色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色彩管理的基本概念 |
1.2 色彩管理系统的组成 |
1.3 色彩管理的实施过程 |
1.3.1 设备校准 |
1.3.2 设备特征化 |
1.3.3 转换色彩空间 |
1.4 主流色彩管理系统简述 |
1.5 色彩管理在印刷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第2章 与印刷色彩管理相关的几个概念 |
2.1 色彩的本质 |
2.2 光源的光谱特性 |
2.3 色彩模式和色彩空间 |
第3章 印刷色彩管理的系统组成与实施应用 |
3.1 印刷色彩管理的系统组成 |
3.1.1 色彩管理的发展历程 |
3.1.2 色彩管理的系统组成 |
3.2 印刷色彩管理的实施过程 |
3.3 印刷色彩管理的具体应用案例 |
3.3.1 Photoshop 中的色彩管理 |
3.3.2 屏幕软打样中的色彩管理 |
3.3.3 数码打样中的色彩管理 |
第4章 印刷色彩管理目前存在的困难与前景展望 |
4.1 印刷色彩管理目前存在的困难 |
4.1.1 对印刷色彩管理认识不足 |
4.1.2 技术瓶颈和投资成本限制色彩管理进一步推广 |
4.1.3 印刷工艺标准化问题 |
4.2 印刷色彩管理前景展望 |
4.2.1 色彩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数字化工作流程落地生根 |
4.2.2 色彩管理软件开放化、系统化,色彩管理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 |
4.2.3 企业“三化”水平不断提高,色彩管理应用开花结果 |
4.2.4 色彩管理理念和技术越来越先进 |
第5章 结语 |
5.1 本论文主要内容总结 |
5.2 本论文研究性工作及其结论或应用效果总结 |
5.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8)纸张数码打样和屏幕软打样色彩匹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打样概述 |
1.2.1 打样原理及方法 |
1.2.2 色彩管理 |
1.3 屏幕软打样 |
1.3.1 屏幕软打样的原理 |
1.3.2 屏幕软打样的流程形态 |
1.3.3 屏幕软打样的技术要求 |
1.3.4 常见的屏幕软打样系统 |
1.4 数码打样 |
1.4.1 数码打样的工作原理 |
1.4.2 数码打样的工作过程及技术要求 |
1.4.3 常见的数码打样系统 |
1.4.4 数码打样的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 |
1.5 色貌模型 |
1.5.1 常用的色貌模型 |
1.5.2 CIECAM02 色貌模型 |
1.6 打样过程中色彩匹配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1.6.1 国内研究现状 |
1.6.2 国外研究现状 |
1.7 课题选择的目的与意义 |
1.7.1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7.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纸张数码打样和屏幕软打样色彩匹配实验 |
2.1 实验 |
2.1.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打样过程中色貌模型的应用与验证 |
3.1 色貌模型设计实验 |
3.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小结 |
3.2 色貌分析实验 |
3.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2.3.1 色貌模型对两种打样颜色明度和视明度的分析 |
3.2.3.2 色貌模型对两种打样颜色彩度和视彩度的分析 |
3.2.3.3 色貌模型对两种打样颜色色相和色相角的分析 |
3.2.3.4 色貌模型对两种打样颜色饱和度的分析 |
3.2.3.5 色品坐标 |
3.2.3.6 偏离度分析 |
3.2.3.7 RMS 匹配误差分析 |
3.2.4 小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打样材料性能对色貌匹配的影响 |
4.1 数码打样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实验 |
4.1.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1.1.2 实验方法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2.1 纸张表面特性测量结果 |
4.1.2.2 纸张表面特性对打样样张饱和度的影响 |
4.1.2.3 纸张表面特性对打样样张阶调和可复制密度范围的影响 |
4.1.2.4 纸张表面特性对打样样张网点的影响 |
4.1.2.5 纸张表面特性对打样样张油墨固着状态和油墨颜色的影响 |
4.1.3 小结 |
4.2 屏幕软打样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实验 |
4.2.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2 实验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2.1 显示器的校正对软打样的影响 |
4.2.2.2 ICC 的制作对软打样的影响 |
4.2.3 小结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色貌模型及色貌属性的运用 |
5.2 偏离度分析、RMS 误差分析匹配程度算法的运用 |
5.3 数码打样过程中纸张性质对打样质量的影响 |
5.4 屏幕软打样过程中参数变化对软打样结果的影响 |
第6章 展望 |
6.1 创新之处 |
6.1.1 论文的创新点 |
6.1.2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
(9)数字打样的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分析 |
2.1 数字打样技术概述 |
2.1.1 真网点数字打样技术 |
2.1.2 数字打样的核心技术 |
2.1.3 数字打样技术的优势 |
2.1.4 数字打样的色彩管理 |
2.2 CIE L*a*b*颜色空间及色差公式 |
2.2.1 CIE L*a*b*颜色空间 |
2.2.2 色差ΔΕ |
2.3 颜色测量 |
2.4 观察条件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三章 质量控制 |
3.1 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技术 |
3.1.1 CTP 技术概述 |
3.1.2 CTP 网点补偿原理及方法 |
3.1.3 CTP 质量控制的基础 |
3.2 印品质量影响要素及控制 |
3.2.1 实地密度 |
3.2.2 网点增益 |
3.2.3 印刷相对反差 |
3.2.4 灰平衡 |
3.2.5 叠印率 |
3.3 数字打样的质量标准 |
3.4 进行数字打样前的质量控制要素 |
3.4.1 打印机因素 |
3.4.2 打印墨水因素 |
3.4.3 纸张因素 |
3.5 数字打样颜色测控条的选择与改进 |
3.5.1 原色和二次色 |
3.5.2 中性色 |
3.5.3 色调再现 |
3.5.4 阶调复制 |
3.5.5 参考值的选择 |
3.6 数字打样测试版的设计 |
第四章 数字打样质量控制的实现 |
4.1 印制标准样张 |
4.1.1 实验设备及参数设置 |
4.1.2 CTP 的线性化 |
4.1.3 印制标准样张 |
4.2 数字打样的色彩管理 |
4.2.1 实验设备及参数设置 |
4.2.2 打印机的线性化 |
4.2.3 色彩参数文件的生成与测量 |
4.3 数字打样的优化 |
4.3.1 色域评价 |
4.3.2 中性色 |
4.3.3 色调再现 |
4.3.4 阶调复制 |
4.3.5 色彩参数文件的优化 |
4.3.6 实验结果分析 |
4.3.7 小测控条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10)数码打样色彩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码打样的概述 |
1.1.1 数码打样技术 |
1.1.2 数码打样的重要性 |
1.1.3 数码打样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数码打样技术理论分析 |
2.1 数码打样的基本原理 |
2.1.1 数码打样的基本原理 |
2.1.2 数码打样与传统打样的比较 |
2.2 四色数码打样控制技术 |
2.2.1 基于四色数码打样色彩控制的思路 |
2.2.2 四色数码打样色彩控制流程 |
2.2.3 四色数码打样环境的创建 |
2.3 专色数码打样控制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颜(专)色库的数码打样色彩控制的研究 |
3.1 专色数码打样的原理 |
3.2 基于颜(专)色库数码打样的色彩控制技术方案 |
3.3 创建颜(专)色库 |
3.3.1 基于颜(专)色库数码打样的色彩控制实验环境 |
3.3.2 基于颜(专)色库数码打样色块的制作 |
3.3.3 数码打样校正及颜色库更新 |
3.4 颜色库数码打样色彩控制质量的评价 |
3.4.1 基于颜色库的数码打样质量色域的评价 |
3.4.2 颜色库和数码打样色差的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颜(专)色库数码打样理论算法模型的建立 |
4.1 基于颜色库数码打样理论算法模型的提出 |
4.2 基于数据拟合最小二乘法的模型及推导过程 |
4.3 基于数据拟合最小二乘法模型的实现方法 |
4.3.1 基于数据拟合最小二乘法模型的拟合过程 |
4.3.2 基于数据拟合最小二乘法模型的实现方法 |
4.4 基于数据拟合最小二乘法的模型数码打样质量的客观评价 |
4.4.1 理论模型算法与颜色库的数码打样色域比较 |
4.4.2 理论模型算法与颜色库的数码打样色差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5.3 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四、数码打样中的色彩管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教科书的印刷质量及其安全性研究[D]. 苏林林.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色彩管理在纸张数码打样中的应用研究[J]. 王辉,宋亚丽,刘乐,高玉杰,曹江涛,刘娜娜.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19(05)
- [3]色彩管理在数码打样及印刷生产中的应用[J]. 陈玉. 数码世界, 2019(06)
- [4]EFI和Heidelberg数码打样系统的应用比较[J]. 赵天明,刘诗德.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8(03)
- [5]色彩管理在数码打样中的应用[J]. 刘传杰,李玉梅. 印刷工业, 2017(Z1)
-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真网点喷墨打样[J]. 杨勇,熊伟斌. 包装工程, 2017(03)
- [7]印刷色彩管理研究[D]. 金志敏. 齐鲁工业大学, 2013(09)
- [8]纸张数码打样和屏幕软打样色彩匹配的研究[D]. 李春艳.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10)
- [9]数字打样的质量控制研究[D]. 吕倩. 江南大学, 2011(08)
- [10]数码打样色彩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王志豪.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