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宋诗与日本若歌意境中的“实”与“虚”

中国唐宋诗与日本若歌意境中的“实”与“虚”

一、中国唐宋诗词与日本和歌意境的“实”与“虚”(论文文献综述)

濮筱旭[1](2021)在《唐宋踏歌的表演形态和历史风俗探究》文中指出

奥日莎[2](2020)在《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诗歌艺术的探寻是一次发现诗歌之美的历程。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盛唐诗歌更是唐诗中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盛唐一代之所以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奇迹与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展开论述,把握盛唐诗歌在共时层面的总体艺术特征,探索盛唐诗歌在历时层面上与前代审美的渊源关系及后世影响。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盛唐诗歌兴盛的社会文化原因。主要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国家自由开放、主动选择高尚的社会角色以及前代文学的铺垫四个方面来分析盛唐诗歌走向兴盛的原因。第二部分,盛唐诗歌的艺术特征。主要从审美观、情感观与语言观三个角度出发探究盛唐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具体而言体现在清真自然、风骨之力、至真至情与词约旨达上。第三部分,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的形成与“魏晋风度”及其审美观。主要讨论“魏晋风度”及其审美观对于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的影响,具体而言,在宏观层面上讨论魏晋“一往情深”“求真适意”“慷慨任气”“言意之辨”与自然审美观对盛唐诗歌的影响,在微观层面讨论盛唐诗歌对具体魏晋诗句的接受化用情况。第四部分,盛唐诗歌的艺术价值。主要从文学与美学两个角度讨论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的价值影响。

刘秀秀[3](2020)在《朝鲜李朝前期汉文赋研究》文中提出朝鲜李朝前期是指从1392年李氏朝鲜王朝建立至仁祖朝(1623-1649),大致与我国明朝同时。此时是古代朝鲜汉文赋创作的繁盛阶段,现留存202人862篇赋作,不仅数量蔚为大观,而且艺术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朝鲜汉文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时期朝鲜王朝的内外政治形势都颇为动荡,内部长期处于党祸纷纭激烈的境况,外部自16世纪以后又面临着兴起于我国东北的女真族以及邻国日本的侵袭;思想文化上,中华理学逐渐上升为朝鲜官学,并达到鼎盛时期;外交上,随着与我国明朝友好密切的宗藩关系的确立,两国交流空前频繁,在外交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唱酬诗赋。这些都对此期汉文赋的兴盛产生了重要影响。朝鲜朝科举制度的赋科考试,延续高丽末(1344)“罢律用古”的做法,定为古赋体。虽然到明宗朝(1545-1567)实行兼考古、律二体,但现存科试赋还是以古赋为主体。士子课业、课试作赋一般也为古赋。朝鲜朝前期汉文赋走的是贬斥律赋、崇古尚古的路子,这其实受到我国元朝“祖骚宗汉”赋学观的深刻影响,后来又接受了明人“唐无赋”的观念,在“祖骚宗汉”之外,不废六朝骈赋;又由于历来崇尚中华文化的心态,其辞赋创作还延续了高丽后期以来承袭宋赋、推崇宋赋体的风气。也就是说,举凡“别乎律”的所有赋体(骚赋、汉赋、骈赋、宋赋),都被纳入宗尚的范围。相比同时期我国明朝的辞赋复古,复古范围更加广泛,体现了朝鲜赋家对中华赋体文学的整体性关注和全面学习之意。汉文赋题材内容分布广泛,无所不包。抒情言志赋或反映时事、讽世伤时,或咏怀人生、抒泄失志隐逸情怀,或感时序迁逝、内寓不遇悲愁,也有的抒发离情别绪;咏物感物赋包括植物赋、动物赋、器物赋等,这些赋作或借物以抒情,或托物以寓理,较少单纯摹物之作;咏史怀古赋分为吟咏历史人物和咏怀古迹、史事两类,大多数赋作均取材于中华历史,大彰论说之风,寄寓借古鉴今之意;山水赋分为朝鲜山水赋和异国(中华、日本)山水赋,注重借描写山水以抒情达念;室宇楼台赋也重在借室宇楼台来抒发感情或阐述理念,一些赋作有览古的意味;此外,还有不少文化治道、祥瑞、理学等类赋,黼黻国家太平、弘宣理学思想,这些都显示了朝鲜赋家“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赋家之心。此期汉文赋创作以古赋为主体,众体兼备,显示了以骚汉为宗,效法骈赋、承袭宋赋的多元化赋学宗尚。汉文赋在承袭中华赋体艺术特征的同时,随着时、地等文化氛围的改变,也出现众多新变。骚体赋不仅沿袭了楚骚经典意象、手法,更深入探讨骚体赋的句法结构,出现了大量杂言式骚体赋;在题材内容上从抒情扩大到文化、祥瑞、理学等类,从而使骚怨大大淡化。汉赋体包括散体大赋和咏物抒情的小赋两类,大赋普遍采用了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空间方位的叙述模式和平面化铺写手段,而在科举程式赋中,形成了篇幅简短、铺叙简洁的新特点;采用汉大赋以颂扬为宗的书写思路,因时局之衰变,创作主旨又有了讽喻、劝勉和鼓励期许之意。四言诗体赋继承了《诗经》的四言句式和比兴象征的艺术手法,但议论说理性很强,具有专尚理趣、以议论取胜的独特风貌。骈体赋承袭我国六朝赋艺,偶对精工,使典敷采,但赋风并不绮靡繁缛,而是或平和中正,或清雅秀美,与所写内容若合符契。重理好论的宋赋体作品数量很多,既有模拟欧阳修、苏轼经典宋体赋如《秋声赋》《赤壁赋》的赋作,又有阐述理学概念、进行理学说教的理学赋,还有大量以议论说理为显着特色的宋体赋。此外,在兼考律赋的明宗朝,留存三篇科考律赋。朝鲜、明朝使臣间的辞赋唱和,集中体现了两国辞赋的当代交流。两国各以文才显着之士任使,明使首唱,朝鲜馆伴次韵应答;历次酬唱的主题有汉城的登楼饮宴、朝鲜境内的纪行游览和平壤祭悼箕子三类。这些域外交往赋继承发扬了中华历史上行人用赋的传统,彰显了采风观风与述宣上德、成命修好的外交文化意涵,而各有侧重。明使臣之赋借藩国之美好,鸣本国之隆盛,以此彰显国威、流布王化;朝鲜文臣之赋扬己以荣耀他人,竭诚地歌颂宗主国明王朝的恩威德化,表白事大之诚和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彰显本国治教。这些唱和赋还具有一些独特的文学价值,如接受并延续了“祖骚宗汉”的中华赋学观,发扬了中华辞赋次韵唱酬的形式,提高了朝鲜汉文赋的艺术价值,也增进了明朝域外赋的现实意义。朝鲜汉文赋虽然接受了中华辞赋传统,但传入之后,又有了适应本土的文化发展脉络和自身鲜明的民族特性。此期大致以15世纪末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者体现为雄博清雅的开国盛世气象,后者呈现出郁愤、慷慨、平实的时局衰变之风,审美风格迥异。赋家们进行本土化抒写,建构“朝鲜风”,主要表现在描绘朝鲜本土的风物人情、反映朝鲜李朝的社会时事、展露朝鲜民族情感的独特指向。此期汉文赋的书写特色,首先是呈现出对中华辞赋的模拟性,其次是馆阁文学性,再次是主题意蕴上的道学化和鉴戒主义倾向。

李翠萍[4](2019)在《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象是构成古典诗歌的基本元素,它融合了诗人的情感和理想,体现了诗人的气质和个性,是沟通读者和诗人心灵的媒介。古诗词是语言艺术的典范,语言含蓄凝练,从意象角度解读、教授古诗词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诗词意境和感悟古人情怀,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本论文把剖析意象作为切入点,阐述了意象概念的发展和意境的内涵,梳理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意象,对其中出现频次较多的重点意象如月、流水、落日等以及各种题材诗词的经典意象进行了解读;并从意象的视听、修辞的角度对古诗词意象进行了阐释;以着名诗人的经典意象——陶渊明的“菊花”意象和古代诗歌的经典意象——“月”意象为案例,对经典意象做出了具体的分析。通过实践调查,古诗词意象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理解模糊,古诗词意象的积累少,意象捕捉不全面;教师对古诗词意象的解读不够深入,不注重对意象组合的理解,缺乏对古诗词意象的有效引导,淡化意象,轻视诗词意境等。这使古诗词意象教学应有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应用和体现。在对初中古诗词意象教学现状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寻找、确立古诗词意象入手,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一、吟诵推敲意象,知人论世;二、运用意象思维,还原画面;三、由意象入意境,因境悟情;期望能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侯本塔[5](2019)在《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发展到宋代,禅宗已成为最重要的佛教宗派,在禅门“一花五叶”仅存的临济、云门、曹洞三家中,又以临济宗的声势最为浩大。本文便是站在临济宗的本位立场,采用文献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宋代诗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考察,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是对临济宗传承、着述与交游之特色的分析。通过考察可知,宋代临济宗前后绵延一十五世,并发展出黄龙、杨岐、大慧、虎丘四个派系,它的影响在时间上贯穿两宋始末,空间上遍布全国各地。临济宗僧人的禅学思想丰富,文学素养精深,并创作了语录、灯录、僧传、笔记等多种类型的禅学着述。他们在与诗人的交游中,也展现出以公案、颂古和机锋为特色的时代新风。第二章为临济公案与宋代诗歌。该章对宋代八大颂古集和《正法眼藏》、《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所收临济公案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公案入诗”与“诗文入案”两个视角开展诗禅关系的考察。公案入诗方面,首先对“义玄悟道”等六则临济公案在宋诗中的运用加以探讨,揭示出各则公案在诗歌创作中的主要作用和内涵演变;其次从苏轼与“三十六对”公案以及张商英的颂古创作入手,对临济宗嗣法文人的公案接受进行分析,分别指出苏轼诗歌的取象方式、表达方法和张商英颂古的渔父唱道、艳诗明禅之特色所受禅门公案的影响。诗文入案方面,分别从帝王公案、文人公案和诗歌公案三个方向进行展开,指出禅门公案对帝王与文人形象的建构,和对文人诗歌的拈提参究及禅学理解。第三章为临济颂古与宋代诗歌。该章第一节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临济颂古进行竭泽而渔式的考察,共辑得颂古5000余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宗派特色和代表作家加以论述。第二节将临济颂古与前人诗歌文献对读,排查出100余则颂古借用前人诗歌的案例,继而从借用对象、借用手法和借用效果三个层面对临济颂古“借诗明禅”之特色展开讨论。第三节首先对当代宋诗总集的颂古收录标准进行考察,接着对这些总集误收、重收、失收的临济颂古加以辨析,最后以《禅宗无门关》为中心,指出临济宗颂古所具有的譬喻新颖、以贬为褒和豪猛粗放之特色。第四章为临济禅法与宋代诗歌。该章第一节对临济宗“峻烈活泼”的宗风特色和“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加以阐述,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融通关系。第二节从呵佛骂祖、直下承当和杀活自在三个层面入手,对临济峻烈宗风与北宋中期士林风貌之关系进行考察,认为临济宗风参与到北宋文人变革精神、文化自信和人生态度的建构之中。第三节是对“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与宋代咏物诗关系的探讨,指出宋代咏物诗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所受临济宗的影响。第五章为宋代临济宗虎丘派禅诗研究。该章主要对松源崇岳、无准师范、虚堂智愚和西岩了慧等十余位虎丘派禅师的代表诗作、擅长诗体和典型诗风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虎丘派禅师重家风、轻文采、好拈颂的创作倾向。

屈玉丽[6](2018)在《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代龟兹地处丝绸之路主干道,其核心地带位于今天的库车、阿克苏等地,也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绿洲,这里汇集了中华文化和古印度、希腊罗马文化之精髓,并集政治、宗教、艺术于一体。在唐代,龟兹是统辖安西四镇的都护府治所所在地,大唐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促进了龟兹的繁荣,龟兹文化影响下的文学也在蓬勃发展。本论文以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为研究对象,拟在龟兹文化、唐五代文学研究各自独立的背景下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融合拓展研究;以文化对文学的关联和影响为理论支撑,结合出土文献、实地调查进行多层面和多元化的探索。重点致力于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关联的挖掘:首先,龟兹文化对唐五代文学独特价值的研究,考察以鸠摩罗什译经为代表的龟兹佛教文化对唐五代诗文的影响,探索龟兹佛教、语言、乐舞和壁画文化对唐五代戏剧内容、类型及演出方式的影响;其次,以新疆发现的重要文物如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文本、龟兹石窟壁画及地下出土文物等作为重要参照依据,以研究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关系。论文由六章组成,以综合研究与个案分析两条线索布置篇章结构,结合具体问题展开论证,主要论题包括六个方面:第一,鸠摩罗什译经与王维诗文的佛教意涵。以龟兹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鸠摩罗什译经为切入点,选取唐代典型诗人王维,考察鸠摩罗什译经在情节设置、譬喻运用、文学想象、偈颂翻译、说理方式等方面对王维诗文创作的影响。第二,龟兹佛教影响下的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研究。从龟兹佛教文化和龟兹语言文化出发,探究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所受龟兹文化的深刻影响:通过比较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及其两个异本的文本内容要素和形式特征,确定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唐代戏剧文体性质;探讨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对后世讲唱文学的影响。第三,龟兹壁画与唐五代戏剧研究。通过分析龟兹乐舞类壁画对戏剧表演和戏场设置的启发、龟兹壁画故事内容及其世俗化特征对剧本内容形成和戏剧情节选择的意义、龟兹壁画三种构图方式对戏剧结构安排的影响,探讨龟兹壁画对唐五代及后世戏剧发展的重要作用。第四,龟兹乐舞文化与唐五代歌舞戏。探讨龟兹歌舞戏的兴盛及其与龟兹乐舞文化的关系;选取唐代歌舞戏的典型代表苏幕遮、拨头、狮子舞,解读各歌舞戏的戏剧文体特征,进而分析其所受龟兹乐舞文化的影响。第五,唐五代时期的龟兹本土文学。集中讨论唐五代文学作品中以龟兹本地人、事为基础所形成的龟兹传说故事和佛教故事,探求其中所蕴含的龟兹文化的丰富内容。第六章,唐五代文学作品中的龟兹名物。选取最能体现龟兹本土文化特征的两类名物进行分析:一类是“乐舞”类名物觱篥,以论证觱篥与芦管在唐诗表现中的同质化倾向;一类是“用器”类名物龟兹枕、龟兹板、屈支灌,作为龟兹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和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意象呈现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成为联系龟兹文化与中原文学的重要纽带。

王梓涵[7](2018)在《日本文化语境中的“幽玄” ——以《古今集》《新古今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幽玄”不仅是日本古代文学史、诗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而且是日本文化史上一个极具大和民族性的美学概念,也是日本古典文化中的一个旨在呈现、探索主客体深度模式的文化符号。日本古典美学概念之一的“幽玄”,既是和歌文学的核心思想,又是大和民族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词汇,在追求审美深度的同时,也赋予生活以贵族的风雅与王朝美意识。在东亚文化语境中,日本古代诗论、文论以及一系列美学概念范畴,大都是在接受中国古代诗学影响的基础上,融合了日本大和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气质而建构的。日本古代诗学的发展,尤其是平安时期至室町时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将其视为对中国古代魏晋六朝诗学到唐代诗学发展的模仿与阐释。“幽玄”这一极具日本中世时代文学审美形态与美学思想的概念,正是借助汉语词汇并经过充分日本化后形成的。从平安时期到中世时期,“幽玄”概念被不断地阐释、界定,其内涵与思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对幽玄论作相关论述时涉及到了和歌的“言意关系”,即“心”、“词”等次级概念的关系问题,但未就此展开具体而深入的论述,其和歌审美批评与歌论中关于和歌的批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和歌创作者、歌论家的鉴赏活动这一主观审美层面而并未深入,将“幽玄”引入形而上的逻辑体系。本文运用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从“言意关系”的角度观照“幽玄”,尝试对幽玄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研究“幽玄”是如何对“言意关系”进行诗学阐释的,以及日本古典文化与美学核心概念之一的“幽玄”与其他传统艺道的关系,最终探讨东方诗学在东亚文化语境中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交流传播后的延续性与共通性。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幽玄”概念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以及唐宋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特别是老庄哲学、禅宗思想对“幽玄”概念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幽玄”的概念范畴与理论作出界定、梳理,分析《古今集》《新古今集》幽玄思想中的“言意关系”,即“余情”“有心”“妖艳”等与“幽玄”相关的次级概念,以及庄禅思想、美学与幽玄之美的关系;第三部分阐述“风姿”的概念,即和歌意境,以及和歌意象幽玄美的审美建构与诗性价值,分析和歌意象的审美意涵、文化象征;第四部分阐述日本文化中其他具有幽玄美的艺术与和歌文学的互文性。

朱一帆[8](2017)在《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是现代中国女性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浮沉轨迹和艺术演变趋势与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嬗变密切相关。因此,为呈现出百年来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流变,本文特选取现代女性意识作为核心进行观照与统摄。通过揭示现代女性意识流变下,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在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表现,最终彰显百年来女性旧体诗词的历史浮沉与演变趋势。在本文的第一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转型期(1912-1936),由于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历史语境的转型,造就现代中国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由传统的闺阁意识向现代女性意识转变。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促使她们一面向外观照,或书写着女性视域下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或以审美无功利视角审视大自然;一面向内审视自身,抒发现代女性友谊。现代女性意识觉醒、女性对公共空间的拥抱,也促使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突破了传统诗词题材的局限,拓展了现代女性旧体诗词题材在公共空间方面的表现。至于诗艺变革方面,她们或大胆用现代语言入旧体诗词、或“用旧瓶装新酒”激活古典意象,从容表达女性现代感受。在本文的第二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中兴期(1937-1949),由于抗战现实政治时势的影响,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进一步深化。她们向外进一步拓展叙事视域,着重表达了女性视域下的抗日救亡理念;她们也向内进一步审视自身,或书写女性流亡体验、或书写现代爱情体验、或书写现代母女关系。在题材方面,现代女性意识的深化,促使她们不再满足于将视线放置在对旧体诗词空间的拓展上,她们开始将视线转向时间领域,通过以线性时间观念观照现代战争,她们书写了女性自身的成长历程、书写了现代战争的宏大叙事、抒发了对故乡“往事不可追”、现如今乡村生活“今日难停留”的苦涩。在诗艺取向方面,深化的现代女性意识,明晰的女性自我主体身份,促使她们在旧体诗词中以高频的疑问句式,醒目表达自身观点,或者直接以女性身体意象表现自身独立看法。在本文的第三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流期(1949-1976),大陆与海外华裔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出现了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形成了二水分流的女性诗词艺术景观。具体就中国大陆而言,“延安经验”在建国后的延续,促使大陆中国女性的现代女性意识异化。她们或书写“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政治豪情、或书写花木兰式女英雄、或书写被压抑的生命体验,这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便是主流女性诗词的政治化写作特征与边缘女性诗词的个人化写作特征。具体就港澳台及海外地区而言,相对宽松的历史语境,使得她们多彰显出明晰的现代女性意识认同感。她们或书写漂泊困境与女性生命焦虑、或书写离散体验与中华文化认同、或书写异域风情与西方文化认同。在本文的第四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复兴期(1977年以来),由于中国内地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尤其是新世纪进入网络文学时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语言、意象、题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而言,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过程,伴随着女性诗词创作主体重新探索由“人”向“女人”再向“个人”的女性意识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她们或书写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反思、或书写对现代爱情的呼唤与反思、或书写对现代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感悟。这在题材方面的表现,便是突破了“毛泽东时代”单一化的旧体诗词题材局限,逐渐走向多样化。至于艺术特征方面,也呈现出诗歌语言的日常化以及古典意象重塑的特点。在本文的余论部分,着重以“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视角观照了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的创作,揭示了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创化”方面的成果,并以“天人合一”传统创化为代表集中进行阐释。最终指出,现代女性旧体诗词对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中国小说、散文、诗歌一道,共同丰富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而这一研究路径,同时也是重现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维度的必由之路。

李旭婷[9](2016)在《南宋题画诗研究》文中提出题画诗指一切因画而作之诗。现有的题画诗研究主要集中在唐代和北宋部分,无论是断代研究、个案研究还是母题研究皆如此。以艺术价值为评价标准,南宋题画诗相比於唐代和北宋确实偏弱,这也是造成此阶段研究空白的重要原因。然而若是重新调整评价标准,将其置於更广阔的社会艺术史背景中,南宋题画诗则呈现出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庚阔的研究空间。本文便将对南宋题画诗进行重新审视,探究其独特的面貌及价值,以期补上这一研究史的空白,并以南宋题画诗研究为切入点,探讨文学与图像研究中图像对於文学研究的意义。第一章南宋题画诗概论。本文试图跳出题画诗断代研究中固有的追溯源流、分类解析、艺术内涵、社会意义、影响价值五分法,只将这些内容集中在第一章中总体梳理,为後文的研究做一个舖垫。南宋人的题画诗创作是在唐代和北宋高峰的压力下进行的,前代的题画诗已经发展成熟,无论题材类型还是艺术水准皆已完备,并出现了杜甫、苏轼等大家,将题画诗的写作提高到相当的高度。这种高度所造成的影响使南宋人写作题画诗时具有先天的焦虑。然而,面对着前代的影响,南宋人并未停止题画诗的写作,而是在总结前代高度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他们的题画诗不仅数量繁多,并且在题材和形式上皆有进一步的开拓。第二章文化史视野下的南宋题画诗,侧重於文化的层面,以三个专题的形式探究南宋独特的文化背景与南宋题画诗之间的互动。南宋是文化内转的最终完成期,从自题写真诗入手,可以发现文化内转的脉络和微妙痕迹,为内转的时间作一注脚。南宋也是理学发展的第一个巅峰,作为闲言语的题画诗看似与强调作文害道的理学背道而驰,然而正是这种表面上的对抗使得二者之间的碰撞更有意义:理学对题画诗君子传统的建构有所影响,而题画诗中绘画固有的形象性和艺术性也对理学诗的质木无文和理障有所缓释。南宋同样是俗文化盛行的时代,作为传统雅文学范畴的题画诗在与新兴的俗文化相遇时,雅俗之间的碰撞和转化为宋代的以俗为雅做出很好的诠释,同时俗文化的介入也打破了题画诗因过度趋雅而导致的僵化,使题画诗贴近现实生活,也更加活泼有趣。第三章心态史视野下的南宋题画诗,侧重於历史的层面,以南宋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下士大夫心态的变迁为背景,探究南宋题画诗在题材上的新变。特殊的历史环境对士大夫心态造成了冲撃,当其投射到题画诗中时,必然会对题画诗的题材意义产生影响,使南宋题画诗出现了一些异於前代的题材,在面对同样题材时也呈现出异於前代的意义。本章选取了题画马、宣和御画、题西湖图、题画牛、题地图诗以及陶渊明类题昼诗这样六类典型的主题,来探究南宋题画诗在题材上的新变,并以心态变迁为线索,试图在解释这些新变生成原因的同时避免因题材并置而造成的刻板结构。第四章绘画史视野下的南宋题画诗,侧重於文学与绘画结合的层面。本章不打算对诗画的互通性进行泛泛而谈的介绍和比较,而是重点考察一个问题,即题诗上画的完成。南宋题画诗之所以重要,其原因之一就在於此期是题诗上画的滥觞期,诗歌开始较多地题写於画面之上,後世画上题诗的大部分写作规范都是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的,只有经历了这个阶段,题画诗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题画”诗,题画诗从此由画外题诗进入到画上题诗的阶段。本章梳理了题诗上画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重贴考察了南宋题诗上画的特点及诗画结合规范建立的磨合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当诗歌书写到昼面上之後,对题画诗和绘画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第五章诗学视野下的南宋题画诗:《声画集》及题画诗写作传统的构建,是具有总结意义的一章。南宋在题画诗史上的重要意义之一在於此期诞生了第—部题画诗总集《声画集》,意味着题昼诗开始进入总结整理的阶段。因此,本章将沿着《声画集》所开拓的总结意义,对题画诗最本质的问题——题画诗写作传统的形成——做一个探讨。由於题画诗同时关涉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其风格内容必然会受到两种艺术形式的共同影响,从而使其评价标准也有别於其他类型的诗歌,因此,题画诗的评价标准也是本章所要考察的内容。本章将题画诗回归到诗学的本位上,探讨其独有的诗学特质。本文正文部分侧重於南宋题画诗的文学意义,附录部分则是文献整理,对题画诗搜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相关文献问题进行考证说明。

陈叙良[10](2016)在《在收藏中发现大师 ——湖南省博物馆藏萧俊贤书画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萧俊贤是清末民国时期一流的书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其突出的山水画和中国画教育成就,成为近现代美术史上无法回避的人物之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深入的学术研究,萧俊贤的艺术成就并未得到应有的恰当评价,反而被历史“熟悉的遗忘”。本文以湖南省博物馆收藏且至今仍未有人涉猎的萧俊贤44幅书画原作为中心,以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博物馆学、书画鉴藏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支撑,运用文献考证、图像比较、风格分析、数据统计、考察调研、口述访谈等方法,跳出纯粹书画鉴赏或艺术家生平研究的束缚,从类似于“考古报告”式的馆藏研究的独特视角出发,上篇重点进行馆藏萧俊贤书画作品鉴藏史、印款释读、分类、分期及风格研究,由此确认一份可靠的萧俊贤书画作品真迹目录,深入认识萧俊贤书画艺术的特点、内涵、成就及馆藏作品的独特价值。下篇则进一步扩展研究维度,将馆藏作品及萧俊贤书画艺术放置于整个近现代美术视野中来审视,以揭示萧俊贤艺术与其个人身份、职业、交游、家庭、人品、思想之间的客观联系,深入分析近代社会文艺思潮及由学院、展览、出版、市场等要素构成的艺术体制对萧俊贤艺术的影响,由此发现一个“收藏”在博物馆中的真实而丰满的萧俊贤。以期拒绝遗忘,复忆历史:萧俊贤是近代少数艺术面貌及风格极为全面的中国画大师之一,特别是他的山水画艺术创造了独特的图式语言,显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产生了深远的艺术影响,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传统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转型时期的开拓者和最有成就的大师之一。萧俊贤还是近代中国画高等教育第一人,近代学院美术教育的先驱者,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实践与思想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事业影响深远。本文虽为个案研究,但馆藏萧俊贤书画作品及其艺术经历正是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画史曲折演进的见证之一,因此本个案研究又有全局的意义,成为生动、复杂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一部分,而萧俊贤式的“遗忘”现象背后更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其中所折射出的近现代美术评价机制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讨。

二、中国唐宋诗词与日本和歌意境的“实”与“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唐宋诗词与日本和歌意境的“实”与“虚”(论文提纲范文)

(2)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盛唐诗歌兴盛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二)国家自由开放
    (三)主动选择高尚的社会角色
    (四)前代文学的铺垫
二、盛唐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审美观:清真自然与风骨之力
        1.清真自然
        2.风骨之力
    (二)情感观:至真至情
        1.以诗缘情
        2.物我合一
    (三)语言观:词约旨达
        1.精约的表达
        2.韵外之致
三、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的形成与“魏晋风度”及其美学观
    (一)对“魏晋风度”的接受
        1.一往情深
        2.求真适意
        3.慷慨任气
    (二)对魏晋美学观的接受
        1.言意之辨与形神之论
        2.自然审美观
    (三)对魏晋诗句的化用
四、盛唐诗歌艺术价值
    (一)文学价值
        1.对于意境理论的进一步开拓
        2.开启“唐宋诗之争”序幕
    (二)美学价值
        1.体现盛唐人的诗性思维
        2.自然审美观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朝鲜李朝前期汉文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时间界定及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一)韩国
        (二)中国
    三、选题价值与研究方法
        (一)选题价值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文赋创作背景与赋论主张
    第一节 汉文赋创作背景
        一、政治文化态势
        (一)党争激烈,异族入侵
        (二)中华理学成为朝鲜官学
        (三)朝中两国交流空前频繁
        二、科举试赋情况
        (一)朝鲜朝之前
        (二)朝鲜朝前期
    第二节 赋论主张
        一、高丽末期
        二、朝鲜前期
第二章 汉文赋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抒情言志赋
        一、反映时事,讽世伤时
        二、咏怀人生,失志隐逸
        三、时节感逝
        四、惜别友朋
    第二节 咏物感物赋
        一、植物赋
        (一)咏物以抒怀
        (二)咏物以寓理
        (三)单纯咏物之作
        二、动物赋
        (一)托物抒怀
        (二)因物析理
        三、器物赋及其他
        (一)器物赋
        (二)其他物类
    第三节 咏史怀古赋
        一、咏怀历史人物
        (一)朝鲜历史人物
        (二)中华历史人物
        二、咏怀古迹、史事
        (一)感叹情怀
        (二)议论批判
    第四节 山水室宇等赋
        一、山水赋
        (一)朝鲜山水赋
        (二)异国山水赋
        二、室宇楼台赋
    第五节 文化治道理学等赋
        一、文化治道祥瑞赋
        (一)朝鲜
        (二)中华
        二、理学赋
        (一)吟咏儒学或理学人物
        (二)引述理学典故
        (三)阐释理学概念
第三章 中华辞赋影响下的汉文赋文体特征(一)
    第一节 骚体赋
        一、中华骚体赋的概念及文体特征
        二、汉文骚体赋的特征
        (一)楚骚字词、意象等的普遍征引、借鉴
        (二)楚骚句法的继承和新变
        (三)对骚体赋题材内容与抒情空间的扩展
    第二节 文体赋
        一、中华文体赋的概念及文体特征
        二、汉文文体赋创作概况及特征
        (一)概况
        (二)特征
        (三)“七”体的创作
    第三节 诗体赋
        一、中华诗体赋的概念与文体特征
        二、汉文诗体赋的特征
        (一)语言:四言为主,典雅质朴
        (二)主题:体物为主,说理性强
        (三)抒情:比兴象征,平和含蓄
第四章 中华辞赋影响下的汉文赋文体特征(二)
    第一节 骈赋
        一、中华骈赋概念的提出及文体特征
        二、汉文骈赋对中华骈赋的艺术承袭
        (一)句式工整,讲究对偶
        (二)用典使事,雕饰藻采
        (三)风格平和中正,清雅秀美
    第二节 宋体赋
        一、中华宋体赋的特征及其东传
        二、汉文宋体赋创作
        (一)模拟欧、苏经典宋体赋
        (二)儒学赋或理学赋
        (三)其他议论说理赋
    第三节 律赋
        一、中华律赋程式及朝鲜朝以前的汉文律赋
        二、朝鲜朝的汉文律赋创作
第五章 朝、明辞赋的当代交流
    第一节 朝、明使臣间的辞赋唱和
        一、辞赋唱和的背景及主体
        二、辞赋唱和的主题
    第二节 辞赋唱和的文化意涵与文学价值
        一、文化意涵
        (一)“观风俗,知薄厚”
        (二)述宣上德,友好交流
        二、文学价值
        (一)接受并延续了“祖骚宗汉”的中华赋学观
        (二)发扬了中华辞赋次韵唱酬的形式
        (三)提高了朝鲜汉文赋的艺术价值以及明朝域外赋的现实意义
第六章 汉文赋的审美风格演变与本土化书写
    第一节 风格演变
        一、雄博清雅的开国盛世气象(王朝始建至15 世纪末)
        (一)赋风
        (二)体制
        二、郁愤、慷慨、平实的时局衰变之风(15 世纪末至17 世纪中叶)
        (一)赋风
        (二)体制
    第二节 “朝鲜风”建构
        一、描写朝鲜本土的风物人情
        二、反映朝鲜李朝的社会时事
        三、朝鲜民族情感的独特指向
        (一)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恨”的独特表达
        (三)爱国精神的高扬
    第三节 书写特色
        一、总体上呈现模拟性
        二、馆阁文学性
        三、道学化倾向与鉴戒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韩国文献】
    【中国文献】
附录 A 朝鲜李朝前期汉文赋总览(862)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4)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意象的基本认识
    第一节 意象概念发展例略
    第二节 意象相近概念的区别
    第三节 意境理论
第二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概述
    第一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统计
    第二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的分类及组合
        一、自然地理类意象
        二、社会人文类意象
        三、意象组合
    第三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的特征
        一、含蓄性
        二、多义性
        三、传承性
        四、想象性
        五、模糊性
第三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解读
    第一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解读的角度
        一、意象的视听角度
        二、意象的修辞手法
    第二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的经典案例分析
        一、各种题材诗词的经典意象
        二、陶渊明诗中“菊花”意象的解读
        三、“月”意象的解读
第四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现状
        一、学生问卷调查
        二、教师访谈调查
    第二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案例分析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运用的优点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缺少兴趣,缺乏古诗词积累
        二、教师淡化意象,轻视诗词意境
        三、教师只关注考试,不注重语文素养
第五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确立的方法探索
        一、寻找主要意象,理解核心意义
        二、通过相关典故,拓展意象内涵
    第二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吟诵推敲意象,知人论世
        二、运用意象思维,还原画面
        三、由意象入意境,因境悟情
    第三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一、立足民族传统,加强意象与文化的联系
        二、传承意象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美的熏陶
        三、依据传统文化,拓展古诗词意象的意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宋代临济宗的传承、着述与交游
    第一节 临济宗的法脉传承
        一、北宋中期以前的临济宗
        二、北宋中后期的临济宗黄龙派和杨岐派
        三、南宋时期的临济宗大慧派和虎丘派
    第二节 临济宗的禅学着述
        一、语录灯录类着述
        二、僧传笔记类着述
        三、拈古颂古类着述
        四、禅门宗义类着述
    第三节 临济宗的士林交游
        一、禅门公案与谈禅论道
        二、禅门颂古与诗文酬唱
        三、临济禅法与机锋对答
        四、别集序跋与祖师真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临济公案与宋代诗歌
    第一节 唐宋临济宗公案述论
        一、“八大颂古”所收临济公案
        二、《正法眼藏》所收临济公案
        三、《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所收临济公案
    第二节 公案入诗:临济公案及其诗歌表达
        一、悟道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一
        二、示法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二
        三、勘验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三
        四、宋代临济宗嗣法文人的公案接受研究
    第三节 诗文入案:临济宗的特殊参学法门
        一、帝王公案:皇帝形象的历史演变
        二、文人公案:文人形象的禅门建构——以“韩愈见大颠”为中心
        三、诗歌公案:上堂举诗与诗下开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临济颂古与宋代诗歌
    第一节 宋代临济宗颂古发展析论
        一、临济颂古的发展趋势
        二、临济颂古的宗派特色
        三、临济颂古的代表作家
    第二节 借诗明禅:临济颂古与前人诗歌关系
        一、借诗明禅之借用对象
        二、借诗明禅之借用手法
        三、借诗明禅之借用意义
        四、借诗明禅与颂古入诗
    第三节 颂古即诗:作为宋代诗歌的禅门颂古
        一、当代宋诗总集的颂古收录标准
        二、宋代临济颂古的辑佚考辨
        三、临济颂古的诗歌美学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济禅法与宋代诗歌
    第一节 临济宗禅法特色论析
        一、“峻烈活泼”的宗风面貌
        二、“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
        三、宗风特色与悟道方法之关系
    第二节 呵佛骂祖,杀活自在——临济宗风与北宋中期士林风貌
        一、呵佛骂祖:北宋文人的变革精神
        二、直下承当:北宋文人的文化自信
        三、杀活自在:北宋文人的人生态度
    第三节 触目是道,物物真灵——悟道方法与宋代咏物诗之关系
        一、咏物与说禅:宋代咏物诗的创作观念
        二、蹇驴与桃花:咏物诗歌意象的禅学化
        三、言体与言用:宋代咏物诗的创作手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临济宗虎丘派禅诗研究
    第一节 虎丘派前三世的禅诗
        一、朱瑾与像赞:虎丘绍隆的禅诗
        二、蜻蜓与唱酬:应庵昙华的禅诗
        三、送别与示徒:密庵咸杰的禅诗
    第二节 虎丘派第四世的禅诗
        一、自诒与贺寿:破庵祖先的禅诗
        二、啸月与弄潮:峻烈激猛的松源诗风
        三、赠别与山居:冲淡自然的松源诗风
    第三节 虎丘派第五世的禅诗
        一、衣食住行,花鸟草木:松源弟子咏物诗
        二、肆口而说,迅机痛快:无准师范的禅诗
        三、词章骈俪,敷腴调畅:石田法薰的禅诗
    第四节 虎丘派第六世的禅诗
        一、禅理生活,五律尤佳:虚堂智愚的禅诗
        二、古体赠别,骚体祖赞:石溪心月的禅诗
        三、禅会图赞,题号诗偈:西岩了慧的禅诗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唐宋临济宗禅师名录
附录二:禅林僧史灯录所收唐宋临济僧资料一览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6)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龟兹与龟兹文化
        二、学术史梳理
        三、选题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主要论题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论题
第一章 鸠摩罗什译经与王维诗文的佛教意涵
    第一节 鸠摩罗什译经与王维的佛理接受
        一、王维名字与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的关系
        二、罗什译经的名相辨析,奠定了王维佛义理解的基础
        三、罗什译经的本土优势,促进了王维对经义的接受
    第二节 鸠摩罗什译经中的情节设置与王维诗文的构思
        一、文殊问疾
        二、维摩诘默然无语
        三、天女散花
        四、香积佛饭
    第三节 王维诗文对鸠摩罗什译经“譬喻”的运用
        一、罗什“譬喻”与王维诗文的用典
        二、罗什“十喻”与王维诗文的意象
        三、罗什“十喻”与王维诗文的佛理
    第四节 鸠摩罗什译经中的想象与王维诗文的关系
        一、动植物意象想象
        二、佛法神力想象
        三、时空维度想象
    第五节 鸠摩罗什偈颂翻译和创作对王维诗文的影响
        一、罗什译偈对王维偈颂的影响
        二、罗什所作偈颂对王维诗文的影响
    第六节 鸠摩罗什遮诠双谴说理方式与王维诗文的“空观”解说
        一、遮诠双谴说理方式及其在什译大乘佛典中的应用
        二、《维摩诘所说经》以遮诠双谴方式析“空观”的表现
        三、王维诗文以遮诠双谴方式解说“空观”及其与罗什译经的关系
第二章 龟兹佛教影响下的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研究
    第一节 唐代剧本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龟兹文化背景
        一、剧本出土地焉耆与龟兹文化
        二、剧本所用吐火罗A语言与龟兹文化
    第二节 唐代剧本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戏剧文体性质
        一、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内容要素
        二、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形式特征
    第三节 唐代剧本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流传过程中的龟兹文化因素及意义
        二、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传承及影响
第三章 龟兹壁画与唐五代戏剧研究
    第一节 龟兹乐舞壁画对唐五代戏剧表演和戏场设置的影响
        一、龟兹壁画乐舞演出对唐五代及后世戏剧表演的影响
        二、龟兹壁画中乐舞演出场地对戏剧戏场的影响
    第二节 龟兹壁画故事的戏剧性与唐五代及后世戏剧情节的选择
        一、龟兹单幅壁画故事的戏剧性
        二、龟兹连续性壁画故事的戏剧性
    第三节 龟兹壁画的构图方式对唐五代戏剧结构的启发
        一、菱格画式构图
        二、方形框式构图
        三、连环画式构图
        四、龟兹壁画构图方式与戏剧结构设置
第四章 龟兹乐舞文化与唐五代歌舞戏
    第一节 龟兹歌舞戏兴盛的表现及其所受龟兹乐舞文化的影响
        一、龟兹歌舞戏兴盛的表现
        二、龟兹乐舞对龟兹歌舞戏形成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苏幕遮
    第三节 拨头
    第四节 狮子舞
第五章 唐五代时期的龟兹本土文学
    第一节 龟兹传说故事
        一、龙与龟兹王
        二、《耶婆瑟鸡》羯鼓曲与龟兹千泪泉
    第二节 龟兹佛教故事
        一、阿奢理贰伽蓝的故事
        二、《华严经》传播的故事
        三、龟兹僧人释法丰的故事
第六章 唐五代文学作品中的龟兹名物
    第一节 唐诗中的“觱篥”与“芦管”
        一、同场宴会和诗中的异名乐器记录
        二、觱篥、芦管的区别
        三、诗歌中“觱篥”“芦管”的同质化
    第二节 龟兹名物与唐五代文学的异域色彩
        一、龟兹游仙枕
        二、龟兹板
        三、屈支灌
        四、龟兹名物异域色彩的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日本文化语境中的“幽玄” ——以《古今集》《新古今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言意关系”相关问题研究概况
    (二)“幽玄”相关研究概况
    (三)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幽玄”思想的历史背景
    (一)从平安时代到室町时代
    (二)幽玄与文化交流
二、“幽玄”中的“言意之辨”
    (一)幽玄论:诗学还是歌学
    (二)幽玄:“言意”论诗学的选择与本土化
        1.对“言意”论诗学的选择
        2.庄禅思想与“幽玄”的本土化
三、“幽玄之境”:意象的审美建构
    (一)象、意象与幽玄美
    (二)意象:幽玄意境的诗性建构
四、其他艺道中的“幽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与分期
        1、“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的界定
        2、“现代女性意识”的界定
        3、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期
    二、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研究现状
        2、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转型(1912-1936)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转型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从晚清到民国的建立
        二、文化语境: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性的生成
        三、文学语境:文学革命·新诗·旧诗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女性表达
        二、现代女性友谊的自由抒发
        三、现代自然意识的审美观照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题材拓展
        一、中国古代女性诗词题材的局限性
        二、现代社会政治空间的介入
        三、现代城市生活空间的开拓
    第四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诗艺变革
        一、现代语言的引入与古典节奏的坚守
        二、古典意象的激活与现代意境的生成
第二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中兴(1936-1949)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兴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二、文化语境:民族主义文化的复归与高涨
        三、文学语境:“民族形式”讨论与旧体诗词的再兴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深化
        一、抗日救亡的女性表达
        二、战乱中女性流亡体验的诗词书写
        三、战乱中现代爱情体验的诗词书写
        四、战乱中现代母女关系的自我审视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题材聚焦
        一、中国古代女性诗词与战争
        二、战争与女性成长题材的开掘
        三、战争与社会政治题材的女性诗词
        四、战争与现代乡土题材的女性诗词
    第四节 战争年代女性旧体诗词的诗艺取向
        一、高频的疑问句类修辞
        二、繁多的女性身体书写
第三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化(1949-1976)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分化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统一·批判·分离
        二、文化语境:本土·现代·西方
        三、文学语境:合法性·认同感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
        一、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
        二、现代女性意识的认同
    第三节 分化年代女性旧体诗词的风格类型
        一、主流女性诗词的政治化写作
        二、边缘女性诗词的个人化写作
        三、港澳台及海外女性诗词的离散写作
第四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复兴(1977年以来)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复兴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
        二、文化语境:消费主义文化浪潮与民族主义文化思潮
        三、文学语境:新旧之争与诗词媒介的繁荣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复苏
        一、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反思
        二、对现代爱情的呼唤与反思
        三、现代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书写
        四、海内外交流中女性自我身份的确证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题材的多样化
        一、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二、当代社会时政题材的广泛开启
        三、当代城市生活题材的深入观照
        四、当代乡土生活题材的别样审视
        五、当代域外生活题材的崭新书写
    第四节 复兴时期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日常化的诗歌语言
        二、古典意象的解构与重塑
余论: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附录: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人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9)南宋题画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空间及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南宋题画诗概论
    第一节 影响的焦虑:南宋前题昼诗发展史略
    第二节 对焦虑的回应:南宋题画诗的特点
        一、题画诗数量的繁多
        二、题画诗题材的拓展
        三、题画诗形式的多样
    小结
第二章 文化史视野下的南宋题昼诗
    第一节 文化内转的脉络:以自题写真诗为例——兼论唐宋自咏类诗
    第二节 冲突与互渗:理学文道观背景下的南宋题画诗
        一、理学对题画诗的影响
        二、题画诗对理学诗的助益
    第三节俗文化的介入
        一、俗文化介入题画诗的原因
        二、俗文化介入题昼诗的表现
        三、俗文化的介入对题画诗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心态史视野下的南宋题画诗:以题材为视角
    第一节 伤痛与抗争:题画诗与南宋士大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家国的覆亡与故国之思的书写——以题宣和御画诗为例
        二、从怀才不遇到恢复之志——“同题共赋”视野下的南宋题画马诗
    第二节 困境与抉择:从题画诗看士大夫心态的分流
        一、西湖图景的建构与偏安心态的形成——以题西湖图为中心的题画诗为例
        二、从争斗之意到林泉之思——“同题共赋”视野下的南宋题画牛诗
        三、华夷秩序的破坏与正统观的新变——以南宋题地图诗为例
        四、从超然物外到遗民之志——“同题共赋”视野下的南宋陶渊明类题画诗
    小结
第四章 绘画史视野下的南宋题画诗:题诗上昼的完成
    第一节 题诗上画的流变
    第二节 题诗上昼的特点——以南宋为中心
        一、从题院体画到题文人画
        二、从题他人画到自题自画
        三、从诗画抗衡到诗画协调
    第三节 题诗上画对题画诗和绘画发展的影响
        一、题诗上画对题画诗的影响
        二、题诗上画对绘画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诗学视野下的南宋题昼诗:《声画集》及题昼诗写作传统的建构
    第一节《声画集》与题画诗的整理
        一、《声昼集》作者及版本
        二、《声昼集》成书背景
        三、《声昼集》对题画诗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题画诗写作传统的建构
        一、诗、画传统对题昼诗写作传统形成的影响
        二、题画诗优劣的评判标准
    小结
结论: 兼谈图像对於文学研究的意义
附录1: 《全宋诗》补遗与勘误——据宋画中所见题画诗
附录2: 《全宋诗》所收南宋题昼诗重出及误收情况
附录3: 《全宋诗》之外增补的题画诗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完成的论文及项目
後记

(10)在收藏中发现大师 ——湖南省博物馆藏萧俊贤书画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馆藏萧俊贤书画作品鉴藏、分期与风格研究
    第一章 馆藏作品的鉴藏与考证
        第一节 馆藏作品的鉴藏与保护
        第二节 馆藏作品的款识释读与考证
        第三节 馆藏作品的特点与价值
    第二章 馆藏作品的分期与风格研究(之一)
        第一节 早期的山水画(初创期)
        第二节 中期的山水画(多向探索期)
        第三节 晚期的山水画(成熟期)
        第四节 萧俊贤山水画艺术的特点与成就
    第三章 馆藏作品的分期与风格研究(之二)
        第一节 遣兴花果韵最妍:萧俊贤的花鸟画
        第二节 萧俊贤的书法、篆刻、题款艺术
    第四章 从馆藏作品来看萧俊贤艺术面貌的多样性
        第一节 萧俊贤绘画作品中的西画因素与现代性
        第二节 萧俊贤的题画诗与诗意画
下编 馆藏萧俊贤书画作品相关问题研究
    第五章 一份简明履历的背后:对萧俊贤生平与交游的再研究
        第一节 身份与职业:对萧俊贤艺术生涯的社会学考察
        第二节 创作环境与资源:萧俊贤的艺术交游圈
        第三节 家庭、性格与人品:解读萧俊贤艺术的另一面
    第六章 萧俊贤艺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清末民国的文艺思潮与萧俊贤的艺术观
        第二节 萧俊贤美术教育实践与思想
    第七章 近现代艺术体制中的萧俊贤
        第一节 近现代美术展览、出版中的萧俊贤
        第二节 近现代书画市场中的萧俊贤
结论 萧俊贤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兼谈美术史上的“遗忘”现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四、中国唐宋诗词与日本和歌意境的“实”与“虚”(论文参考文献)

  • [1]唐宋踏歌的表演形态和历史风俗探究[D]. 濮筱旭.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研究[D]. 奥日莎. 内蒙古大学, 2020(11)
  • [3]朝鲜李朝前期汉文赋研究[D]. 刘秀秀. 湖南大学, 2020
  • [4]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D]. 李翠萍. 青岛大学, 2019(02)
  • [5]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D]. 侯本塔. 暨南大学, 2019(12)
  • [6]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研究[D]. 屈玉丽. 浙江大学, 2018(05)
  • [7]日本文化语境中的“幽玄” ——以《古今集》《新古今集》为例[D]. 王梓涵.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8]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D]. 朱一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9]南宋题画诗研究[D]. 李旭婷. 南京大学, 2016(04)
  • [10]在收藏中发现大师 ——湖南省博物馆藏萧俊贤书画及相关问题研究[D]. 陈叙良.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8)

标签:;  ;  ;  ;  ;  

中国唐宋诗与日本若歌意境中的“实”与“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